莫斯

HD中字版

主演:Hanne Arendzen,Sami Aydi,弗雷德克·布姆,Lara Coret,Daniel Cornelissen,Eva Damen,Jim Deddes,David Ebbinge,Rubin Einhorn,David Goddyn,Asaf Hertz,Regina Horvarth,Kees Hulst,Sophie Höppener,Tarikh Jansse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莫斯 剧照 NO.1莫斯 剧照 NO.2莫斯 剧照 NO.3莫斯 剧照 NO.4莫斯 剧照 NO.5莫斯 剧照 NO.6莫斯 剧照 NO.13莫斯 剧照 NO.14莫斯 剧照 NO.15莫斯 剧照 NO.16莫斯 剧照 NO.17莫斯 剧照 NO.18莫斯 剧照 NO.19莫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默 丽 思(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高中的时候,我在我哥那里第一次看到Maurice的中文版小说。
那时我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他只告诉了我,毫无忌讳的。他完全信任我。
我在他那看过几本同性恋小说,莫里斯就是在那时候读的。
小说是萧乾的夫人文洁若翻译的,萧乾在剑桥留学时曾与此书作者Edward Morgan Forster成为朋友,并在1943年时第一次读到Forster寄来的Maurice的手稿。萧乾把Maurice翻译成 “默 丽 思”,并注上了英文示意“slient, beautiful, thoughts”.
小说充斥着大量的哲学性质的对话,总体来讲不太好读,语境也颇为中式,稍有不习惯。
但部分段落却还是打动了我,比如,莫里斯与阿列克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争吵,那个高潮我一直记忆犹新。
后来知道它曾被拍成了电影,就在一门心思的想找来看。但就是找不着。

我习惯于把想看的不得了的电影在自己的“脑内小剧场”先演一遍。
莫里斯已经被我演了无数遍——我幻想着我喜欢的那些段落应该是怎么演最好看……
终于在昨晚,我真正看到了电影。
电影是James Ivory的,我看过他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非常喜欢。
演Clive的是Hugh Grant,而Maurice是James Wilby,我刚刚才看了他的“双城记”。

电影如我想象的一样,像一首祭奠青春的情诗,忧郁,细腻,脆弱,热切。
而这些特质的表现手法又出奇的让人觉得并非那么女性化,它是那么的开阔,就像是面朝大海,注视着波涛下暗涌的海浪。那暗自汹涌澎湃的感情,就随着Maurice热烈的爱,经历着痛苦的折磨,一直贯穿直至末尾。
我自始至终就爱这样的人,他的鲜活的,理想的,炽热的生命力。

电影有140分钟,但对于看过小说的我,一点也不嫌长。
李安说,把文学改编为电影,全靠大胆的想象力。James Ivory加入了一些没有涉及的情节,使故事看起来更圆润流畅,毕竟,这个故事本身是没有排山倒海的剧情变迁的,
它就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唯一的不普通就是主角们对于禁忌的同性之爱的挣扎,所以需要特别突出就是社会背景,门第身份的表现。
不过让我略为失望的一点,就是我最想看到的争吵段落没有被体现。那是书里面的倒数段落,也是全书的准高潮,是莫里斯去见阿列克,然后终于在大英博物馆里爆发争吵:

“You blackmailed me”
“No, sir, no”
“You did”
“Maurice, listen, I only……”
“Maurice am I?”
“You called me Alec, I’m as good as you”
“I don’t find you are!” There was a pause, before the storm; then he burst put, “By God, if you split on me to Mr Ducie, I’d have broken you. It might have cost me hundreds, but I’ve got them, and the police always back my sort against yours. You don’t know. We’d have got you into quod, for blackmail, after which I’d have blown out my brains!”
“Killed yourself? Death?”
“I should have known by that time that I loved you. Too late, everythings always too late.”

“你敲诈我”
“不,先生,我没有”
“你做了”
“莫里斯,听着,我只是……”
“你叫我什么?”
“你叫过我阿列克,我们是一样的!”
“我不觉得我跟你一样!” 莫里斯停了一下,那是暴风雨的前奏;紧接着他爆发了,“我向上帝发誓,你要是向Ducie先生告密, 我就把你揍趴下。我可是花得起几百块钱,对付你这样人,警察是会给我撑腰的。你知道吗,我们会以敲诈罪让你坐牢,之后,我就用枪打穿自己的脑袋!”
“你要自杀?去死吗!”
“直到那时候我才知道我是爱你的。但是太迟了,一切总是太迟了。”

这段的背景是书中的第四部分,莫里斯意识到自己爱上猎场看守者阿列克。阿列克不顾身份的悬殊而爱着莫里斯,而莫里斯却仍旧挣扎于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同性恋身份而痛苦不堪,从而逃避阿列克。阿列克想以告发自己与莫里斯的交往而威胁莫里斯让他与自己私会,事实证明这是个有效的激将法,莫里斯终于吐露出自己的犹豫,愤恨,以及对阿列克的爱。
我的想象中应该是相互对吼争得脸红脖子粗,毕竟是告白啊。但很遗憾,电影里把它给过渡了,这是我唯一不满意的地方。

不可忽略还有配乐。之前在看不足两分钟的预告片的时候,我就已经被音乐迷住了。Richard Robbins的古朴细腻的旋律,精致的贯穿了这首忧郁的情诗。
我当初看预告时听到的一曲是“Clive and Anne”,它出现在片尾,当Clive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脑海里看到的却是曾经莫里斯在剑桥读书时的身影,配乐随着Clive的回忆而起伏,旋律虽然不变,但钢琴与弦乐交织着循序渐进,由弱到强,犹如被紧紧束缚的心发出的一阵痛彻的怅然。

试听:http://www.digforfire.net/manhuanv/?p=819

 2 ) Maurice

很奇怪,最初小说看罢只是留下个比较好的印象罢了,以个人的性格,最常不齿的就是勉强铺设美好结局的故事。然这部作品就像因经费不足而修改结局的Crying Game一样,第一次只是觉得美好罢了,未给人心底留下太多烙印,却给自己有想看第二遍的冲动。于是很快我又看了一遍,不觉被其吸引,还忍不住找了电影版来看,由此对它又有了更加立体的概念。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读福斯特的书。他的文笔个人看得是很神怡的,也会挖掘出福斯特那英国人的一点点含蓄讽刺,不多不少,正好使读者看得舒服。他的很多作品名字都喜采用诗人的句子,文人气息也相当浓重。然James Ivory,他的改编每次都相当尊重Foster原著,只是削弱了一些角色的多重性。或许是出于电影篇幅的限制,一些复杂的性格并不能完整地展现,使得电影相对原著更加单薄,也更加容易取悦观者。本身Foster作品往往都是上层社会的故事,又喜团圆结局,这两点很容易被一些尖刻的伦敦文学评论家抓到把柄,对他作品的深度进行质疑。如今一经电影化,把原著的气质和故事完整保留,只是不能成为太经典的东西,顶多是赏心悦目而已。

然就是那份取悦,让它成为我看得最舒服的同志电影了。

我觉得可能存在的最大误读在于Clive这个人物身上。或许Foster本身讨厌这个人物,但不至于要毁掉这个人物身上所有的品质。Foster虽直言他并不喜欢Clive,在文末Maurice对他的一番间接讽刺即体现出了这一点,但相比电影中的那个Clive,原著的那一个还稍微讨人爱些。电影削化了他因追求希腊那种古典精神和柏拉图主义的反思,而把它直接作为一个Clive拒绝Maurice的借口之一,又把他顾虑社会影响和前途而放弃这段恋情的概念给扩大化了,使得角色更容易阅读,却让他轻易成为一个自私小人,省略了他结婚的另一个因素:他本身对Maurice也的的确确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而片中Grant须起了胡子这显得更加道貌岸然,那种优越家庭的音调和Wildy的沉郁相比也更显得令人厌恶了。

原著隐晦(这也是Foster行文的特点之一,私以为是他比较明显的优点)地体现出他对待两个情人的感觉。对于Clive,更多是停留在精神上,而Scudder则更能满足他的肉体欲望。在电影中,他们两人的爱情显得更加真诚了,或许也得益于Graves的表演。他的英俊使人眼前一亮,他的质朴和执着显得可爱,在Clive的角色反衬下和剧情的运作下(他出来得恰到好处)成为一个非常招人喜欢的角色。同Clive,原作的描写要更加细腻和饱满一些,然在Scudder和Maurice相会的几场戏里,都有很协调的同志的默契感,尤其在Scudder一些出于平民的没有陈府的口气,倒是和绅士味十足的Maurice相得益彰。

再谈Maurice,Wildy绝对是我见过的最有英国绅士味道的演员。他虽然相貌不是太出众,身形倒是很符合一个西装革履的绅士贵族。再加上他的保守固执和敏感,以及彬彬有礼的行为,都颇有英伦感觉。而他那一举一动,都非常符合影片需要的气质,不愧是外交官家庭出来的。Maurice身上的隐痛和矜持很让我欣赏。作者以他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因此Maurice的个性并无上面两人那么突出,然毕竟是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泛化的角色,也容易拿去比较的角色。最终他和Scudder打破社会阶级限制,在船库相拥之时,他们也终于冲破了社会的层层阻隔和本身内心的纠葛和矛盾。

故事在这里算给Maurice的爱情划了个句号。想说Foster很聪明地把矛盾都推给了未来他不用去描绘的东西当中。也是这样一个句号,忽略Maurice对两次爱情的思考,反倒是片末Clive不禁望着窗外忆起旧日时光,怅然若失起来。

整个故事相当成熟,Maurice从最初和Clive的轻涩情愫,到后来的他被抛弃而陷入疯狂之时遇到侍人Scudder并相爱,最终突破等级界限和所爱之人相聚相依或许相伴终老,在当时的社会,有这样的结尾依旧是超前而难得的。而无论是小说原作还是电影,古典雅致的英伦风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剑桥风光抑或乡间景色清丽平和,这都给故事增色不少。

说了许多,其实是把角色的矛盾性尽量压缩后的看法。许多人看完全片后依然眷顾开头那年轻时飞扬的恋情,可私以为,无论是对于读者(尤其是同志读者)抑或是Foster本人,都会更加为片末的美好结局而宽慰,若不是这样一个完满的结局,再美好的青春只会成为苦痛的回忆。

ps:Graves实在太帅拉><...

 3 ) life depends on what you look for

翻了翻评论,无一不对年轻时的美人休失去了恋情而扼腕叹息,对于后来出现的scudder评论聊聊。果然是我的点不同么= = 神经大条,没啥慧根的我看电影从来看不到什么炉火纯青的演技或者什么青涩动人的眼神。真正打动我的时候,是从scudder出现开始。那个从阿根廷来的莽莽撞撞不服管的男孩子,和管家顶嘴“Mr.Hall is a gentleman”的男孩子,大雨天为了多看maurice一眼而被奚落还不肯走的男孩子,努力写了封信后在自己最爱的船库等了maurice两天的男孩子。同性故事中,我想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两人看似天差地别内里却如一人的感觉。那是个地地道道的英伦绅士,另一个却是从阿根廷来的什么都不懂的小子,说着语调奇怪的英文,得知自己将举家离开之后竟然摸索着坐火车来到伦敦,只为了告别。在他懵懵懂懂拿着火车票,经过检票口,因初次坐车不懂规矩而一瞬间不知所措的时候,我的心被柔软地撞了一下。
年龄地位阅历的悬殊使两人最后的happy ending看起来如此童话。两人的感情似乎也只源于那单薄的肉欲。欲望退去后的maurice怀疑alec,进而害怕受到威胁,那尖锐带着现实的苍白。可是我却觉得,alec和maurice才拥有相同的灵魂。
并不是clive和maurice那样并肩走过学府幽美的小径,划着船讨论诗句或合弹一首彼此听懂的钢琴曲才叫soul mate。领悟对方的举手投足,并不代表能窥进对方的心底。灵魂伴侣应该是,虽然是这漫长人生里不同的两个个体,却追逐着同一的渴望。clive和maurice都彷徨过各自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clive要的是贵族式的安稳人生;maurice的彷徨贯穿始终,最终他和alec选择了同样的东西,他们对于人生都如此执着又简单。那就是有这么个人陪伴在身边,就此足矣。无关年代,也无所谓现实的阶级,古往今来的情侣或志趣相投而自然而然地在一起,或相差巨大却抵不住对方的吸引,无论起始与过程如何,归宿总与这一份clive和maurice的矛盾有关。两位绅士和彼此的吸引,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在一部时间静止,雨声伴着惆怅,情愁染上昏黄的英伦风老电影里,岁月仁慈,maurice和他的情人会一直在一起。
关于clive和maurice,还有他们那段最美的时光,都会珍藏在彼此的心里吧。clive说,失去你,我的余生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这是全剧里最动人的一句情话。clive的爱也许不比alec少,只不过他还有那么多alec没有的东西,身份,工作,体面的庄园和家人,在那个时代的英格兰,这些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的意义,也成了他的爱情的负累。就像他劝maurice时说的话,“我们的人生里除了爱情,还有很多美好的其他东西”。有时就是这样,明明两个如此自然地就能融洽在一起的两人,最终却不能携手。并肩一同渡过人生中最轻松最肆无忌惮的日子,之后不知不觉间两人都长成大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去向别人的怀抱中。他之于他,是最美丽的曾经;他之于他,是最憾恨的永恒。美丽却隐秘的爱情,最终只能消逝于青天白日的阳光下。随着那一段段他们曾谈论的未了的钢琴曲和诗句。因为世间最被人心心念念的,便是这份求不得和已失去。

 4 ) 牛津王尔德,剑桥莫里斯

王尔德之后,又见莫里斯。 传说中的精英阶级的确存在。贵族才俊,翩翩风流。读柏拉图会饮,弹奏柴可夫斯基。 一见钟情 一往情深 虽然并非一生不渝…… ---------------------------------------------------------- Hugh Grant天生一对桃花眼,在剑桥古旧的砖瓦墙前,他说,“你读了那些书吗?你应该明白——” Maurice问,“明白什么?” “明白我爱你!”那一刻,clive双眸殷殷,目若星朗。 -------------------------------------------------------------------------------------- 在郊外第一次缠绵,clive说,从此我将半梦半醒。自然,梦中是maurice。 “我喜欢你胜过生命中的任何一个男人。”Clive小心翼翼,他不再对maurice说“爱”。 ---------- 当从前的学长因为同性恋被捕入狱后,clive因为害怕牵连,拒绝为其担保,学长前途尽毁灭(依稀,又是一个王尔德)。 而clive也为此郁郁不欢,最后竟昏倒在了餐桌前,maurice心痛之下,当着他母亲的面,情不自禁的吻了clive. 有人说clive的悲恸,与其说是对学长的负罪感,毋宁说是决心与maurice分手的绝望。 -------------------------------------------------------------------------------------- 终于,clive结婚,俏皮的夫人给maurice电话,“哦,这已经是我们打的第八个电话了。” “第八个电话。”maurice低低的重复。那时的心情,我知道我知道。 华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他本来说不去的,到底还是去了,衣冠楚楚的站在新人的马车前,背景音乐大似神秘园。叫人心痛,英伦的贵族,英伦的内敛、温柔、压抑、和痛苦。 婚后某晚,clive说,“我从未忘记过去,只是不要再提。”他低头吻maurice的手,maurice低头回吻他的手。 ------------------------------------------------------------------------------------- Maurice最后自言爱上了clive的家仆桑德。 一个漂亮的男人,并且给了maurice夙愿的男人间的性。 “我们分享了一切,clive. 我们在你家做了,在镇上也做了,还有船房。” Clive震惊,只呆呆的低语,“你疯了吗,绅士的爱之维系于柏拉图。” ----------------------------------------------------------------------- 我无法说maurice是蓄意告诉clive他已经另有所爱,以报复他常年郁郁无望的爱。但没有人可以证明maurice不是为了这个理由,或许。下意识的。 Maurice最终和桑德有情人终成眷属,但,那是谁的浪漫主义,又可以持续多久?我不是鼓吹阶级不可调和论,但我相信maurice心中那块曾经的柏拉图圣地永远是clive的,智商和情趣不是光光用勇敢和无畏的牺牲就能弥补的。 二来,不厚道的说,桑德和Clive为爱的付出并不等价,用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来讲,clive前程似锦,而桑德不过是“下人”。(对不起,原谅我,其实我爱桑德的容貌) ------------------------------------------------------------------------------- 说到这里想到另一部LES小说,sarah 的《affinity》,书香门第的小姐玛歌本与表妹相恋,后来表妹嫁人,她在监狱里认识了塞琳娜,惊为天人,倾心相爱。 但作者sarah还是不无刻薄的写出当玛歌对着塞琳娜出口成章的时候,塞琳娜纵然有着那样勾魂摄魄的眼睛,却是对出典意境木然不知,无以应对。想当时,玛歌的心中也不是滋味吧。 -------------------------------------------------------------------------------- 我不知道。 我本该赞扬,或者更爱maurice的。但完片后,倾心的,是clive,。 不仅仅因为Hugh Grant那双彼时尚未沾染风尘的桃花眼。 GAY中,王尔德只有一个。 而君只见王尔德在法庭上为了他那“不能言说的爱”慷慨陈词,却不见他在狱中日日以泪洗面,诅咒道格拉斯。 牺牲,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牺牲之后,也再不复当初情爱。 王尔德感叹,真正的爱情,何其脆弱。出狱后,才子老矣,锐气尽去。 -------------------------------------------------------------------------- 正真爱的—— 是那一年,静谧的内室,maurice用手抚摸clive的发,慢慢的将自己的头温柔的靠上去,clive不可置信的喜悦,回身,无言的拥住他。 那一夜,clive孤枕难眠,黎明时分,maurice罗密欧一般的从窗口爬进他的房间,只为一个回应的薄吻。 彼时,无非议,无丑闻,无审判,无自疑。 但那一刻,留不住的。 ------------------------------------------------------------------------------------ 《tipping the velvet》里舞台中央的nan最终将玫瑰抛向了F,但那一朵曾经唤醒她爱情的玫瑰,那个曾让她心碎的女人始终是K,不能和你最爱的在一起,就选择最爱你的。 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解释maurice。至多如此。 maurice,即使拥有桑德,也终究逃不过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Maurice不期夜访,告诉clive,他爱上了桑德。 Maurice离去之后,clive走进卧室,吻了吻妻子,镜中人是谁,不忍细看。 其实不应该责备clive,他始终不曾食言——“今生我将半梦半醒。” 剧终时分,他是忍受着怎样的煎熬,故作木讷的关掉一扇又一扇窗。谋划着,在世俗的婚房里昏昏睡去。 直到最后一扇,才发现自己流连如斯。窗前,依旧是那年的剑桥,某人黑帽黑衫,听不清的笑语,挥动的手臂,来吧,来吧……那只是情人的旖旎梦境。 Clive依窗,对着臆想中的Maurice喃喃低诉。 “你在和谁说话”妻子走过来伏在他的肩上 “没什么,在练习一篇演说。” 这个心思玲珑若此的男人! 半夜听OST, 不知为何,总是念及这个镜头,“老”泪不禁纵横——终将腐朽的青春

 5 ) maurice和alec 肉与灵的统一

 maurice和alec是爱情里的英雄 肯定自己 肯定爱人 无畏无惧 追求幸福 一个人礼仪谈吐也许取决于他的出身和教育 但是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却不全部来源于出身和教育 当年clive启迪了maurice 他对希腊文化的崇拜和肯定化解了maurice对基督教盲目的认可和信仰 但是最后却是他先退出了战斗 丢失了自己当年勇于反抗的精神 委身于自己当年反感的一切 而maurice的路程却刚刚相反 从迷失到坚定 从逃避到勇敢 maurice说过 行动大于言语 不管你说得天花乱坠 但是你做不到最终也是失败者 而alec不可能受过这么高层次的文化熏陶 他不懂什么希腊文化 没听过什么《会饮篇》 他不知道怎么引经据典的去驳斥教堂对他的束缚和压迫 去驳斥当时教会和当权者对基督教义的误解和曲解 就像在剑桥clive对maurice铿锵有力的反驳和质问一样 但是他却做到了这些所谓高等知识所表达的精髓 着实的反抗了教堂对他的责难 社会对他的威胁 无畏于表达对maurice的感情 最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前程 追随maurice 一生的冒险一生的反抗和一生的幸福 这就是希腊文化对同性爱恋的赞美化为实际行动的最高表现 也是对maurice精神追求的完美迎合


clive绝非柏拉图恋爱的代表,他用精神恋爱解释了相爱时的谨慎冷静和大段大段不知所云的理论探讨,又用精神恋爱作为反对mauric和alec的最后筹码,他对maurice和alec的肉体结合感到不齿和恶心,他甚至想把眼前这个正在讲述这段荒谬爱情的“怪物”揍扁再远远逃离,最后压制这股冲动的竟是自己身为上流社会、政治人物的修养和自己因无性婚姻而对肉体结合的模糊概念。很难想象当年那样一个崇尚希腊文化又冷静智慧的clive为何会改变得如此决绝,让人无奈的明白,上流社会和祖业的传统才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而那些所谓的反抗和爱情,不过是年少轻狂的一缕浅薄的青烟,所谓的精神恋爱,不过是他借口逃避,“弃暗投明”的笑话一场。他就这样丢下了那个正在正视自己正视人性勇往直前憧憬幸福的maurice,那个在maurice手背上的轻轻一吻没有将他带回过去带回爱情的力量,正如他说的,他也许没有忘记过去,却真的不想再提,甚至他从anne那里感到的熟悉的热情和快乐,需要努力的回忆才依稀记得这种感情的上一个来源是谁。Maurice最后精彩的演说真实的展现了clive的所作所为,“You care for me a little bit, I do think," he admitted, "but I can't hang all my life on a little bit. You don't. You hang yours on Anne. You don't worry whether your relation with her is platonic or not, you only know it's big enough to hang a life on. I can't hang mine on to the five minutes you spare me from her and politics. You'll do anything for me except see me. That's been it for this whole year of Hell. You'll make me free of the house, and take endless bother to marry me off, because that puts me off your hands. You do care a little for me, I know,but nothing to speak of, and you don't love me. I was yours once till death if you'd cared to keep me, but I'm someone else's now—I can't hang about whining for ever—and he's mine in away that shocks you, but why don't you stop being shocked, and attend to your own happiness?"
诚然,对clive而言,我们不能说放弃4代家业,放弃传承先辈荣誉和地位的责任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clive并非一个残忍的魔鬼,甚至于,他可以在那条世俗道德的路上走得理直气壮,谴责和伤害对他是不公平的,对于他从那个充满希望和自由的启迪者变成这样一个残酷现实的经典缩影,更多的应该是无奈和伤感,正如他恍惚间看到他的old Cambridge man,沐浴着阳光,一挥手带出校园5月的光音。


小说里对alec的描写不算多 电影就更少 但是小说中对他的塑造虽然理想化 不可追溯化 但是却并不单薄 forster除了表达了同性恋情的坎坷以外 还表达了一个贯穿中外历史的现实问题 阶级问题 maurice clive alec 他们都死死的被束缚在阶级这个概念里 小说里没有说明clive突然转变性向的原因 但是我很肯定电影里的推测和设定 那就是恐惧 上层阶级的clive害怕失去现有的阶级利益 失去现有的阶级身份 名誉和政治前途 从而放弃了爱情 maurice所在的中产阶级 碌碌 虚伪 躲藏和谄媚 要为生计而笑脸迎人 又要为维持身份而装腔作势 而alec 他渴望摆脱饱受欺侮的仆人地位 发展自己的商业前程 甚至要从底层阶级迈向中层阶级 从而获取他一直向往的尊重和身份 就像他自己说的 “我来自于一个受尊敬的商业家庭 虽然我不幸地被粗俗地养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像狗一样对我” 这样的个性促使所有人都认为他桀骜自恃 促使他在主人clive隆重登场的场合也能骄傲的站立 促使maurice忍不住这样评价他“alec无异于任何一个绅士 ” 必然 对于这三个人而言 要坚守同性的爱情都需要放弃和牺牲 客观来讲 作为上层阶级的clive 牺牲要更大一些 因为他既得利益要更多一些 从理性和现实的角度来说 clive的决定并不应该被过多的谴责 但同时这也从阶级这个角度反映出 clive不可能和maurice达到肉灵合一的爱情境界 甚至是不可能达到他所标榜的精神合一的境界 除了他们本身的性格相距甚远以外 还有不可无视的阶级限制 同样的阶级限制存在于maurice和alec之间 他们曾因为阶级的差异互相伤害 互相误会 又因为真爱而统统化解 maurice对中产阶级丑恶面目的反感和欲求摆脱 追求幸福的渴望 加上alec反身份的骄傲 骨气和对尊重与被尊重的向往和追求使他们的结合具有凌驾于阶级之上气势 maurice珍惜alec这样一个诚实善良又炽烈的爱人 决定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和身份 与爱人幸福的生活在钱财 地位 阶级之外 他说他敢于为此见任何人 面对任何事 跟随alec一起承受生活的艰辛 挑战一切反对他们的力量 对幸福和爱情的向往战胜了alec对阶级和身份的追求进而化为对未来的憧憬和勇气 放弃了与爱情相悖的一个所谓体面富裕的前程 与maurice一起 无畏无惧无怨无悔的逍遥于那片依稀可见的青葱绿林 从而看来 勇于对抗阶级束缚 释放人性 执着追求的是maurice和alec 那个完全服从于阶级和束缚的clive最终和他们彻底的分道扬镳 maurice和alec终于千山万水 肉灵统一 又正 因为此 forster自己才会质疑这个结局的可能性 因为太过完美 同性恋情且面临阶级的限制 却美满的结合又幸福的生活下去 于是才会有他这样一句话“此小说献给更美好的大不列颠” 一个接受同性恋情的 没有阶级限制的大不列颠


电影的涵盖量终小于原著,包括三个人物的性格、心理和变化历程,clive似乎少了些冷漠多了点怀旧,maurice却被伤害得还不够深,删减了他对肉欲的难耐和内心的邪念,似乎显得更加正派和可怜,却漂白了现实对一个肉体凡胎的扭曲和摧残。同样,也包括社会背景的真实和复杂,电影里弱化了阶级的概念,省略了不同阶级明刀暗箭的碰撞,含糊了不同阶级典型的言谈举止和生活作派,比如maurice在clive家里受到的隐约冷落和轻视,比如所谓的高层阶级在享受alec血汗服务的同时,竟泰然安坐无情冷血的挑剔他灵魂缺陷的丑恶嘴脸,比如alec在maurice船房失约、拒不回信之后,渴望被尊重、渴望与一位绅士、一个爱人平等相处的强烈表述和谴责。电影里也淡化了alec对人性自由和释放的态度,只有从他半夜翻窗、伦敦求爱的行动表现他对人性的坦然和大胆,而alec本人却实实在在的说过:“这是人性,你不能要求我违背人性。”这是一句相当有力的自述,虽然被隐藏在一篇杂乱愤慨的书信中,被用来解释于alec对女人的欲望,但深层次的,这却是两人勇气和坚定的重要来源。alec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在那样一个禁锢的时代,那样一个卑微的地位,居然是这样一颗诚实善良、勇敢骄傲的心,居然是这样一番对“人性”惊世骇俗的理解和表白,以至于让人无法编纂他的过去,推测他的成长,所谓的不可追溯性,这样一个人是作为作者心理补偿的存在,只有这样一个不真实、不可能的人,才能在那个时代成全一段同性恋情、夸阶级恋情的happy ending,对clive以及他所代表的势力狠狠的抽上一鞭。

 6 ) 两种悲剧

“这世上的悲剧有两种:一种是,想要却得不到;另一种是,得到了。”
——奥斯卡•王尔德

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是古典主义生活方式最后的流连时光。那个喜欢在衿上佩戴铃兰的唯美才子已长眠地下,可这“不能说出口的爱”仍以最不可捉摸的方式降临人间。
  
古老厚重的剑桥校园,在五月的芬芳与喧哗中间,莫里斯,一个高挑恭谨的金发青年,怀揣着对传统的虔敬,和一丝隐约的躁动不安。

一次邂逅,一见倾心,虽含情而不语,实则早已思念彷徨到五内俱焚。美貌的贵族青年克莱,带着聪明人特有的优越感,整天高谈阔论着古希腊文化。可他又那样敏感,小心翼翼地掩饰着对莫里斯的欢喜——“你读了《会饮篇》没有?”在波光粼粼的康河上,他好似漫不经心地将目光投向夹岸的鹅黄橘绿,狡黠秀美的蓝眼睛里很无辜的藏着最甜蜜的勾引。

于是在那个暖阳流转的午后,他轻轻拥他入怀,他的嘴唇厮磨着他发烫的脸颊。柔情似水,却战战兢兢。

如果一切只停留在此刻,让温存驻留成永志弗灭的感激铭篆,那该有多完美。可钟摆兀自嘀嗒,相恋的两人却不能不成长,也许你能保证自己不会改变,可怎么能保证伴侣也始终不渝?

克莱终于发现,自己多年来苦心经营的那座希腊神邸竟如此苍白易碎,根本无法保护他“这样的人”免受身败名裂和牢狱之灾,他便瑟缩着满心满眼的恐惧孤独,擅作主张地自放于虚伪的余生。

无所谓对错,没什么可以抵抗时间的侵袭。

埃里克的出现,给了莫里斯一线生机。当他坐在车上,想着为自己放弃了一切的情人,不知还有什么能挽回得了他,何况克莱几句陈词滥调的劝说?埃里克只是个普通的仆人,他拥有的很少,可是这仅有的一点他也为爱而放弃了。

电影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可以在适当的时候画上休止符——比如,当莫里斯与埃里克用所有力气尽情占有彼此时。

克莱似乎看到莫里斯在萋萋芳草上向自己挥手,是呼唤还是道别?富丽庄严的剑桥在伦敦的雾霭中远去,渊博如她,也解答不了人最底层最原始的困惑。克莱弄丢了自己的爱,连他自己都记不起,究竟何时何地。

 短评

细致平缓,忧伤弥漫。权欲和感情是一对永不可调和的矛盾,一种选择一种命运。最终,Maurice和Alex突破阶层在一起,clive永失所爱。 英伦风情古典雅致

10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现在应该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电影了吧,莫里斯这种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偶然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最终能勇敢并幸运地忠于自己的故事,该被拍得多么轰轰烈烈,但这部电影就像那缕初夏的阳光,温暖但不刺眼,哪怕很短暂,曾温柔地存在过,就不必把它视作遗憾了。#4K修复 美如画...

1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1987年怎么拍得出这么高级的同志片,不容易啊,要加一星。男主角演得好棒哦。细节丰富,镜头和台词暗含好多信息。最后一组镜头,休格兰特进屋,管家问话,关门,休格兰特回房亲吻妻子,妻子眼神的变化,休格兰特逐扇关窗,每个镜头都是隐喻。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15分钟前
  • 🐷🐷
  • 力荐

不觉得Clive就是该被谴责的那个人,好友残例在前他的害怕是正常,同时他可以退缩可以懦弱,他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整部影片的主线可能是莫里斯的成长转变,从出口伤人不知收敛的小年轻到成熟稳重冷静自信的帅大叔,从码头下来势在必得的笑太迷人了,敢爱敢恨才能拥抱爱情。

16分钟前
  • CS
  • 推荐

“1885年英国颁布了完全禁止男同性恋的法令,同性恋情被指亵渎行为。1897年E·M·福斯特进入剑桥大学读书,莫里斯故事雏形由此孕育,直至1971年才得以发表,1987年电影《莫里斯》被搬上银幕…百年情仇,英伦风雨路” 只是剧情太慢、太不跌宕、太不抓人。文学化的故事讲述,很难静心看完。

1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如果你丢下我,我将在半梦半醒中度过余生。最高段的告白,最甜蜜的威胁,最难料的一语成谶。

24分钟前
  • 芝麻糊
  • 力荐

哦哦哦,男演员就应该在风华正茂的时刻去拍部gay片作为人生的纪念啊啊啊!

27分钟前
  • we are
  • 推荐

不觉得克里夫是gay,只是嘴上说说吧,没看出来他有多喜欢莫里斯。演亚力克的演员没演出来他是gay。相比下莫里斯太可怜了,感觉就像他被俩直男耍了……

29分钟前
  • balabomb
  • 推荐

电影在处处保留福斯特原著风貌的同时将细节改编得精致惟美;精神恋爱到灵肉合一的转变过程更加自然动人。每个分镜都流淌着美,百转千回的爱情如饮醇酒。不谦虚的说:我不认为有人能在这片字幕的翻译上比我更加的——接近完美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最后谁得到了,谁失去了。PS:剑桥和牛津已经成为各种英国文艺片里的搅基圣地了有没有!!!PPS:那时候的Hugh Grant美到你伤不起啊!!!

34分钟前
  • 鸭梨
  • 力荐

打开他的心房却抛弃而去,还好他的心房有人进去了,而你,只能忧郁地看着那扇关不上的心窗。

3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首先,休格兰特居然是男三号(被他曾经的美貌shock到了)。其次,从头到尾都很优美。最后,阿根廷情人魅力略显不足。

42分钟前
  • 阿烟
  • 推荐

我就说嘛,有钱人恋爱起来磨磨唧唧虚头八脑没劲透了,穷人的爱情才比较动人,因为豁得出去,而且更需要爱。

43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一蓄鬍子就道貌岸然了,鬍子代表偽道德,這個象徵蠻有趣的。

46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看到最后一部分时我好怕好怕是个悲剧...以至于我直接跳到结局确保没有苦逼戏才倒回去继续看。在爱情之外更有趣的是90年代初英国社会的缩影,算是同志片中的神作了吧,剧本表演以及各项技术环节都趋近完美。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我发誓,我从没想过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能够拍得这么纯洁美好,让人一咏三叹,唏嘘不已。年轻的Hugh Grant青春俊美,在剑桥草坪上与莫里斯的一吻,胜过多少日后的风流。

50分钟前
  • 云外清都
  • 力荐

有没有10颗星?我要打10颗星!James Wilby细腻而又大胆,高雅而又热烈,完美!Rupert Graves就像一只等爱渴望爱的漂亮小兽,被他当时的boyish good-looking杀到了。板球眉目传情和船屋热吻情定终生看得我太基动了。

53分钟前
  • jagpumpkin
  • 力荐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喜欢英国人处理感情的含蓄。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勇敢的人得到了他前途未卜的爱情,懦弱的人得到了他安逸虚弱的人生

60分钟前
  • Allen Li
  • 力荐

那时候,休格兰特年轻羞涩地滴水啊。。。

1小时前
  • sh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