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有情天

HD

主演:任达华,刘雅丽,梅爱芳,刘兆铭,潘志文,罗君左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2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3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4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5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6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3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4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5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6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7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8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19告別有情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告別有情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时光倒流七十年代的香港,戴振华(任达华)是法律世家的独子,也是港大法律系的高材生,但即偏偏爱上保良局孤儿淑芬(刘雅丽),连一直暗恋他的姑姑(梅爱芬)也从此无望。门当不互对自然受到家长的阻挠,振华父亲(刘兆铭)多番反对亦不能令振华改变初衷,结果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姑姑亦下嫁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婚后二人感情虽好,但总要面对生活的艰难,再加上淑芬诞下三胞胎,生活的担子亦落在振华身上,终于,振华藉着一场打胜了的官司而声名大噪,但好景不常,淑芬突然发现自己身患绝症,振华大受刺激,在绝望的边缘竟又发现自己亦患上初期癌症,死亡的阴影笼罩整个家庭。新扎师妹 新紮師妹立春2007粉紅是最G情的顏色异度迷局浩渺猎杀 第一季停火割喉岛刺陵天使在身边草原深处飞虎队1995八墓村椿文具店:镰仓代笔物语有爱的日子雀圣3自摸三百番怒火保镖2015国语四时好温凉珠盲证2023热情如火1959秘密的校园末日之火报告老板!第一季审判游戏我要嫁印侨战犬瑞克斯独立纵队2创想季家庭经济学第一季神探正传之网红狩猎者太阳照常升起2007老九门之青山海棠捍卫星际我们的田野情天未了缘韩城攻略战火中的伊甸园罗米的沙龙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十二季莱斯·诺顿第一季一路朝阳

 长篇影评

 1 ) 当机器人遇见夏娃

抑制,掩饰。史蒂芬斯不仅如此对待爱情,也对待自己的一生。
英国绅士身上的刻板和拐弯抹角一直被人揶揄,史蒂芬斯正是将这些技巧发挥到极致,努力维持自己合乎规矩的套中人的生活。同为英国人的福尔摩斯为了保存自己的精力而忽略一切对自己推理事业无关的知识,连地球是不是绕着太阳转都不知道,史蒂芬斯也有着同样的近乎偏执的执著。对于餐桌上刀叉的摆放他执尺度量,对于发生在眼前的历史性会议他充耳不闻。他会为了精确掌握给主人拉开座椅的最佳时机而目不转睛,而对主人是否身陷囹圄却浑然不知。
专注到极致便成了偏狭,有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绝佳的挡箭牌。擦擦抹抹的家务可以成为一桩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而替他推开所有不想面对的杂事。
于是他自己也越来越愿意过分迷信于那些“规矩”、“安排”、“计划”的神圣之处,坚定不移地做出许多在他人看来荒谬无比的价值取舍来。他会在基顿指出他父亲的过失时频频重复自己正在擦拭器具的工作不容打扰,他会在父亲刚刚冷却的遗体前沉默半晌然后吩咐医生去为客人打一盆洗脚水别忘加盐,他会在心爱的女人暗示他要去跟情敌约会的时候关照她不用担心休假的时间安排。
基顿小姐是有爱有恨的夏娃,而他的上帝也许叫作冯•诺依曼。
人生要进行下去必须面对改变与突破,可史蒂芬斯痛恨改变,下属因为私人原因所带来的人事变动让他烦恼,办公室里多出来的花让他分心,如果可以编一套自动管理府邸的终极程序,我相信他一定会不分昼夜事无巨细地制定出来而且不打算变动。他害怕,面对新的变化他总会感到一种无法掌控的不安。拒绝改变所以拒绝接受,拒绝接受也就拒绝了伤害,拒绝了可能会打翻他生活规划的一切危险。
诚然,这些处变不惊的指令也许冷酷,然而也没能成功压抑住他内心对于爱和美的一丝的向往。
活蹦乱跳的基顿小姐让他的系统错误频出,毫无招架之力。他内心挣扎,然而现实中他给自己设置的桎梏太多,留给自己的转圜余地太过逼仄,他不知道自己可以成为什么,但他知道自己一定不能成为什么。说实话,我还说不出那个年代的绅士究竟为何对这段合情合理的爱情如此惧怕,也许是世人复杂的眼光?不管怎样,真实的欲望与追求在紧绷着的面具下炽烈地燃烧。烧穿了面具会怎样?他不敢想,他从未真诚地认识过自己,万一……他不习惯没有把握的茫然,只能在无人的时候把真实的情感倾倒在虚构的爱情小说上;当面对真实世界时,唯有更加心无旁骛地贯彻写好的程序。他冒不了那个险,也没有把握幸福是否值得一搏,所以宁愿牺牲未知的可能性,就当没有看见。只要自己不去启动,那条程序就不会运行。只要自己不去期望,就没有遗憾。

可是打碎的啤酒瓶透露了他的心迹,那个女仆的失误是他绞尽脑汁想出能坦然走进基顿小姐房间的理由吧?片中连他的脸都没有拍出来,只有一只小心横拿着啤酒瓶以及另一只不知道该作何姿态的手。其实拍他的脸又有什么用呢?必然是那一副没有表情、客观冷静的五官,他的感情只能流露在不被注意的地方。他没有说一句多余的话,因为他终生只说指令,没有态度。
然而在指令与态度之间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没有人知道他心里酝酿着怎样的惊涛骇浪,就像一架失联的飞机,你不知道它是不是已经坠落了,还是改变了航向正努力向你飞来,你也不知道是否应该等下去。哎,可怜的基顿小姐。在进退的游戏里她坚持勇气,在生硬的语气间她揣测无数,在无谓的等待中她渐被吹熄。
绝望时的史蒂芬斯是否幻想过,爱情若是能像主人府宅中那些静默无声的中国瓷娃娃一样就好了,只等着他用干净的抹布轻柔擦拭便可完成一切仪式。

朋友说这电影反映了一种男性视角的爱情观,面对想要追求的美好却克制压抑。我倒是在两个人的身上都能看到一部分共鸣。有欲而压抑,追求却不可得,机器人与夏娃的两份沉甸甸的挣扎。

 2 ) 真正的爱情是内敛和克制

平时几乎不看爱情电影。但前几天在书架上突然看到不知哪里来的《失乐园》时,想到根据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曾经在8年前风靡一时,不禁好奇地读了起来。不想一读之下,很有些失望。

某出版社主编久木人到中年,因工作变动而失意,同时与妻子的几十年婚姻又因失去了激情而已渐渐麻木。端庄贤惠的医学教授之妻凉子无法忍受丈夫的冷漠和志趣不合,也正在郁闷中。无爱的家庭婚姻和难以抵御的情感诱惑,促使两人陷入了婚外情的漩涡中。听起来似乎很能打动人,也很有道理。但坦白说,通篇看下来,我更多的是看到两人因为性爱而走在一起,然后再加上一点两人的个性相投。书中大段的性爱描写,看上去很美,但坦白来说,这事儿一说破,就不美了。
事实上他们俩个该干啥就干啥也没什么,这年头大家看得可开了。我只是纳闷,当年这么一本据说评价颇高的书和电影,怎么尽讲这事,那我还不如看更庸俗的。因为我理想中的探讨男女关系的片子,以含蓄和克制为最高境界。

有一次我在一家馄炖店吃饭的时候,看到报纸上有一版旧片重温介绍,《Brief Encounter》,有译为《相见恨晚》,或《邂逅》的。一位中产阶级家庭妇女在火车站等车时不慎眼睛被风吹进了沙子。一个已婚中年医生帮他挑出了沙子。因这一个偶然事件,他们开始认识。后来每次在火车上都会碰见。他们发现每次都越来越期望见到对方,慢慢地堕入了爱河。但是考虑到双方的家庭、责任还有道德,他们一直不能逾越最后的防线。当他们抽出时间最后一次在火车站相见时,医生告诉女主人公,他就要去非洲,以后很可能不再回来了。女主人公伤心地哭泣。影片结尾当女主人公回到家时,她的丈夫似乎明白什么似的意味深长地说:“亲爱的,你终于回来了”。

说实话,看完简介后我大吃一惊。这片子对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探讨,看上去很是时髦,其实是拍摄于1945年,那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人们就开始饱暖思其他的了。再一看导演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卫-里恩,就是拍摄过著名的《阿拉伯的劳伦斯》和《桂河桥》的那位。

可惜我一直找不到这部片子。在我看来,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双方的克制之美。相比之下,《失乐园》显得及其等而下之。

但毕竟《Brief Encounter》中两人还是点破了那一层窗户纸。其实我觉得最好的是《The Remains Of The Day》,又译《告别有情天》,是大名鼎鼎的霍普金丝和爱玛-汤普森饰演。霍普金丝演一位英国达灵顿公馆的首席仆役长,而汤普森扮演一位他手下的女管家。他们在多年工作中慢慢积聚起了相互的好感和爱意。但霍普金丝是一位典型的英国管家,严肃、克制、一丝不苟,他将深深的爱意埋藏在心中,表现出来的却是严格冷峻。期间还经历过二次大战,片中在他们的枯燥的工作中穿插了来来往往的各国外交官,凸现了历史的风云,而两个小人物的美好情缘却在霍普金丝的克制和抑止中错失。

其实我一直不能理解为什么霍普金丝为什么如此抑止自己的感情,他们都是未婚,在一起没有任何不正当的理由。但也许是因为他们同在一个公馆里工作,霍普金丝秉持的是英国人传统的一丝不苟和克制内敛,不想让爱情的介入丧失工作中的公正和严格?

影片在最后是30年后,霍普金丝又收到了汤普森的信。信里还是平淡的叙说着近况和对当年工作的回忆,决口不提两人曾经发生过的好感。他们30年后再见面时,容颜已老,但霍普金丝还是尽力保持着年轻时的尊严和绅士风度,而汤普森的容颜在岁月的侵袭下也还是那么地端庄和安详。雨夜中,霍普金丝将汤普森送上了公共汽车,两人在夜色中挥手道别。望着汤普森渐行渐远的面容,在她醇厚的再见声中,观众和霍普金丝一样怅然神伤,只留下声声叹息。

虽然不完美,但我觉得这是爱情片的最高境界。事实上,我将这三部片子放在一起比较本身就是很荒谬的,因为它们实际描述了男女情感的不同性质:《失乐园》和《相见恨晚》描述的是婚姻以外的东西,而尤以《失乐园》更强调肉体关系,《相见恨晚》则描述心灵相吸;但《告别有情天》则反映的是错失的爱情。放在一起比较,是我认为它们反映了人对感情的不同处理方式:有的是不顾一切饮鸠解渴,有的是心心相惜但又不堪忍受道德责任的折磨,还有的则是完全内敛而克制,终身不透漏。

霍普金丝的严格冷峻的言词总让我觉得似曾相识。有人用严词,有人则爱说搞笑的话,都是掩盖自己内心的感情,原因可能是因为恪守工作的准则,也可能是考虑到现实的不切实,还有更多的就应该是家庭和责任的理智。爱上别人是不受控制的,但接下来怎么做则完全可以受现实和责任约束。“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清大词家朱彝尊的这句词,很能道出这个境界。有人刻意求深,挖掘出里面的政治含义。其实他描述的就是和一个他深爱着但囿于现实而不能表达的女子。两人各眠一处但不能相恋,天寒未能入睡,设想对方也未成眠吧?就把深深的爱意,藏在心中最秘密的地方。

 3 ) 那个絮絮叨叨谈论“尊严”的管家不在这

本片简洁的叙事抹去了原著最大的特点——英伦老派绅士管家的小心翼翼的“面面俱到”的心理活动、语言表达和行事风格。个人认为本片并未很好地呈现管家竭尽全力显示的所谓“尊严”——原著中着墨甚多,反而为了简洁而使史蒂文斯管家变得有些说教意味和摆架子。

总体而言,如果没有看过原著,本片不失为精致可人、韵味十足的英式影片。

安东尼·霍普金斯演得确实很到位了,在那场肯顿小姐俏皮地硬要查看他所看的书籍戏里,他的眼神和动作将原著里压抑的自欺欺人的情感都外显出来,格外动人。这个改编很加分。

另一个场景,这里的镜头很美

我确会相信他是旧式英国管家,但不是从书里走出来的那个管家。影片中譬如与肯顿小姐从窗口看草坪上的父亲,父亲处变不惊应对老虎的故事,父亲重病时医生的处理等还原原著的一些高光时刻的片段,都有些走马灯,没有步步触及到观众的内心深处。

举一例吧,原著里描写史蒂芬斯管家与肯顿小姐从窗口看草坪上的父亲时,肯顿小姐的描述是“就仿佛一心想找回他失落在那里的某样珍宝。”这句的文字之美远超镜头语言。

(以下回忆并不完整)

省去了一些情节:杜邦反击刘易斯,女管家和史蒂文斯管家一度借助中间人传话的僵持对立形态。最后管家在华灯初上的码头与人交谈的情景等。

糅合了一些情节:最后买下达林顿府的改为刘易斯先生,原著为法拉戴先生。和肯顿小结最后的见面场景、对话等要有改编融合,想来为了简洁和凝练也是必要之举。

我只能说希望影视化能助推更多人去看原著。中译名难听至极,直接翻为《长日将尽》多好。另让休叔饰演不懂繁衍规律的书呆子实在让人无法入戏。瑟后在这里演天真女仆,算是惊喜吧。

 4 ) 管家的故事

  电影之美可以就是它本身的美,这似乎是一个病句。英国电影《The Remains of the Day》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它没有太多炫技之处,而这就是它的技能。电影理论中一个半专业的词——英国管家式的镜头,就是从这部影片开始的。

  日本武士和英国管家,可能是民族职业史上最一本正经的两位了。影片中,当了一辈子管家的老史蒂文斯讲了个故事:勋爵在印度开派对,管家发现餐厅里蹲着一只老虎,不动声色取来一杆猎枪,然后悄悄对主人说:我把它打死了。客人们没有受到一点影响。——处变不惊,不动如山,刻骨的沉默与隐忍,太熟练,太周到,太自然,以至于你忘了他的存在:这是英国管家的“境界”,或者叫“范儿”。

  配合着这境界,擅长拍英式庄园故事的詹姆斯•伊沃里的镜头用得中规中矩,平稳非常,没有任何花巧。然而,管家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围绕着“英国管家对主人及历史的评价”,“英国管家的恋爱问题”,“英国管家的父子问题”,本片有一箩筐的话要说。所以看似中性的“管家镜头”在带给你的视觉服务背后,也有它的取舍,它的选择。这些取舍和选择交织成了一个复杂难言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仍然不露声色地来展现内心的痛楚,就像我们有时无以面对某种尴尬,就假装若无其事地把目光转到窗外的草地上。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影片伊始,艾玛•汤普森(片中角色名基顿)用她的“牛津腔”叙述着她写给老搭档安东尼•霍普金斯(剧中名史蒂文斯)一封信:他服务了一生的达灵顿巨宅被拍卖了,对此,她表示遗憾。 很多年前,大英帝国余辉尚在,她还钩着青春的尾梢,她曾与他共同在那里服务。那是1936年,这个宅子里相继发生了许多影响整个世纪上半叶欧洲战争史的大事件。庄园的主人、好心的达灵顿公爵在这里宴请欧美贵客共商国是,结果却促成了绥靖政策,二次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后,公爵被斥为卖国贼,黯然病逝。命运巧合,当年宅子所接待的“不受欢迎的客人”——美国人路易斯接收了它。

  美国人是那场战争众所周知的胜利者,因此不管路易斯本人如何想要表现谦虚和大方,都没有办法驱走历史加给他的洋洋自得。在拍卖现场,英国式的矜持被击了个粉碎,可是路易斯却没有辞换老宅的管家史蒂文斯,这个从来沉默寡言的男人显然给他留下过很深的印象。

  美国主人,英国管家,一个不拘小节,一个保守拘谨,反讽的姿态显而易见。这种反讽的内在脉络,不仅仅属于美国与英国,因为影片原著小说的作者,是当代著名的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

  在当代文学史上,石黑以其看似简洁流畅、实则九曲玲珑的文字著称,文学理论家甚至专为他发明了一个叫做“诗意与反讽”的概念,因为人性总是透过人类的习惯显示出来,而要描述这些习惯并非易事。石黑自年轻时起,便善于觉察到人类行为和语言中的种种习惯模式:比如借别人的故事来倾诉自己,一边忏悔,一边遮掩,一边下意识的自我辩护。在处女作《远山淡影》(1987)里,女主人公轻轻松松、几乎难以觉察的一句口误,整个故事就被颠覆,这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考验:要是注意到这个“破绽”,那些故事中压抑着的东西就汩汩流出,尝不出是血是泪;要是忽略了它,你就会被困在那个清淡又美好的故事里,感到莫名其妙地沉重和压抑。

  《The Remains of the Day》是石黑盛年时的作品,更加炉火纯青,难得的是导演伊沃里和他擅长改编文学名著的老搭档编剧鲁丝对原著者风格的心领神会。文学与电影,这两种媒介常常是一对冤家,在本作中却成了“成功搭档”的典范。不像有些电影那样,乍看之下感染力很强,重看却仅剩下伪善,《The Remains of the Day》是主题、风格和思想的完美结合,并因此经霜不变,永葆青春。

  个人总是半推半就地成为时代的标签。甫一登场,新主人路易斯就和史蒂文斯演出了一场“民族性格”的对手戏,然后主人建议管家去休个假,透口气。史蒂文斯竟顺水推舟,真的出发去游历英国了。一辆老爷车,一下子让庄园片变身成了公路片,过去的丝丝缕缕开始萦绕在管家的旅途中。

  也许是新老爷知道史蒂文斯“心有千结”吧。当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无暇追忆过去和展望未来的管家也已鬓染双华。或许,关于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情情爱爱,也到了“报答平生未展眉”的时候了:曾经,当欧洲的绅士们相互宣战的时候,世界也转移到另一些人手中。如今,随着“战争犯”的指责一同衰落的还有庄园的名声。这是平民的时代,而“管家”的旅行暗示着,他们那与贵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职业尊严也开始成为一份普通的工作了,光环不见了,他父亲的时代过去了,他应该给自己放个假,或者,追求曾经被压抑了、被放弃了的某些东西。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在最后辉煌的时节,年轻的管家有个头疼的问题:他那为职业生涯自豪了一辈子的父亲已经老年痴呆,却拒不承认自己能力的丧失。小史蒂文斯不得不随时随地为父亲打理烂摊子,既要维持秩序,又要维护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左右支拙之中,就与新来的女管家——忠于职守、热情认真的基顿发生了冲突,和恋情。

  有一个形象的说法,说一个好演员能“刺破银幕”。安东尼•霍普金斯和艾玛•汤普森就是这样的演员:在拍摄此片时,霍普金斯刚刚完成了他大器晚成的《沉默的羔羊》(1991)。相比于前作的疯狂和睿智,这部电影是关于矜持、保守和被压抑的情感的,老霍的演技低调又高明,配合着艾玛小小的神经质和戏剧性的高傲表情,相斥相吸,天作之合。

  只需一个小细节就能揭示霍普金斯演技的伟大:他卧病的父亲,一辈子嘴里叨叨的是“管家之道”,忽然说,“我跟你母亲的感情渐渐淡了”。他知道这就是最后了。他不发一言,把手指点在父亲的手背上。

  当基顿通知他老人的死讯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只是口头向她表示了谢意。他俩就站在他父亲曾经忘了收簸箕的楼梯转角处,背景是蓝绿色的墙壁,他俩的脸庞陷入黑暗之中。也许就在这一刻,基顿瞥见了史蒂文斯灵魂中的脆弱和矜持。这深深地打动了她。可是,他筑起的屏障是如此地高,职业的、职位的、男性的、父亲的、还有“英国式”的。他的一方小屋像一潭死水,心仪已久的女子用鲜花,用语言,用泪水打开了暗闸,他还是那付波澜不兴的表情,说:基顿小姐,请不要打扰我宝贵的学习时间。

  不怨他:大宅里,贵族政治家们演绎着“蝴蝶效应”和茶杯风波,而管家们的世界自成一体,他们隐身幕后,维护着一出出历史戏剧的布景和道具,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无论是父亲的死,还是德国和法国客人的明枪暗箭,史蒂文斯痛不痛,懂不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露声色地让水流过去,天塌下来也要从容无惧。

  三十岁的老处女的初恋就这样无疾而终,她伤心地离开,嫁给了一个从开始就“错误的男人”。而他看着她离开。在这里,霍普金斯需要把语言——石黑苦心潜习、直至化境的上流社会的语体文转化成毫无内容的面部表情和谨慎而压抑的动作,而导演则提供了一扇红色的门,门上圆形的玻璃孔是供管家观察外部情况的。在管家们波涛暗涌却毫无悬念的情欲故事里,听壁角的行为头一次这么悲伤,这么正大光明,用不上希区柯克和弗洛伊德。

  时已过境已迁,他收到了她封信,听出了她的惋惜和遗憾。他开车出发了,目的地?他绝对不会承认的。主人准了他的假而已。对史蒂文斯来说,这是一场“对未来的怀旧”,是追忆,也是救赎之旅。

  到这里,把管家的故事理解成一个单纯的爱情悲剧是一种损失,读成一个历史悲剧同样如此。它也不是“大历史中的小人物”的故事。围绕着《The Remains of the Day》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东西,超出了英国管家的职业尊严问题,却必须由英国管家来解释。

《The Remains of the Day》

  管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是:是的,先生,不,先生,好的,先生。在最简单的是非句里,他们保留最低限度的“主观判断”。而在影片中,史蒂文斯几次面对连珠炮一样不依不饶的直球提问,处于法庭被告一样尴尬而痛苦的位置上。他被父亲质问:你真的认为我不能胜任这工作?被主人的客人质问:法国和布尔什维克缔约,是否会影响货币流通问题呢?他被女人质问:这么多年,您没有话对我说吗?在旅途中,他不得不向陌生人承认,他认识那位“叛国的”达灵顿爵爷。对方一语双关地问:您这次要通往何方呢?您没有犯过错误吗?

  这些提问,有的悲伤有的无奈,有的恶意有的无知,有的要求明确的回应,有的要求复杂的解释。但无论哪一种,他都不能轻易回答。按照电影分析家的行话,英国管家“分享多个认同”,像信号接收器一样记取一切,却不负责过滤。在更深的层次上,史蒂文斯认为这些事情无法用问答来解释。不论是身处于中的历史,还是难于面对的爱情。

  提问者抛出的常常是垃圾,甚至不愿分类,口袋也不扎好。一场毁灭了千万人的战争结束了,总要有人承担总责,就像扔掉垃圾让我们的家干净整洁一样。战后酒馆里歌舞升平、大谈政治民主的景象,与战前的达灵顿大宅欧洲代表和乐融融的情状如出一辙。当旅馆客人为达令顿老爷“盖棺论定”——“他促成的绥靖政策让我们卷入了战争”,曾亲临“现场”的史蒂文斯想必千言万语煎在心,他所能提供的却只是最无力的辩护:老爷在临终时忏悔了自己的过失。就在这尴尬的时刻,女管家基顿的形象复活在史蒂文斯和观众面前,她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在欧洲局势恶化之前,基顿带来了两个犹太女仆,他们是逃难来的。仆人们为了有个安身之所,拼命地说英语,而主人却礼貌地使用德语,他们的对话成了历史形势的一个有趣的映照(这正是石黑擅长的手段)。而随着德国政客的到来,达灵顿爵士表示再也不能收容这两个女孩了。基顿震惊、伤心又愤怒,她向史蒂文斯诉苦,后者却表示听从主人的安排。“这是老爷的安排,我们能做的都做了。”基顿愤怒地反驳:这是造孽。如果她们离开,我也走。

  他俩的尊严观有着根本的不同。他出于职业训练和本能的考虑,也许还怀着一个失去母亲的儿子多年封闭的内心世界,认为保持低调最为重要。他觉得自己懂得老爷的隐忍与无奈,政治的行程是烈焰的行程,选择太少,判断则太难。而她所坚持的只是尊严和简单的伦理事实。她总是坦承自己,能把“我是个胆小鬼”说得义正辞严。如今父亲死了,基顿嫁作他人妇,战争毁了过去的时光,在被问题迎头痛击的时刻,他也许前所未有地理解了她:也许,事情真的没有那么复杂,也许,真的可以像她一样,随心所欲地生活,听从自己的心声。

  至此,影片蜕变出了它的真正形态:管家的故事,最终是一个男人的成长故事。不问世事的管家,最喜欢清洁的管家,勇敢地当上了垃圾清理工,去修复那个错误,赎回这段岁月,让历史的坟场和爱情的坟场焕发新生。

  他满怀着希望和爱,在餐馆等到了她的出现。电影将情感伦理的全部力量都押在了这里,他是必胜的,却失败了。这一回,不是被自己的心,而是被情节剧式的戏剧性“一枪毙命”:他不知道,就在她出门之前,她分居多年的丈夫前来告诉她,他们的女儿怀孕了,或许他们应该重新开始。

  这一次,她所遵循的却是史蒂文斯的路:尊严,和并不简单的事实。影片暗示着,错误不仅在他。过去,她足够积极主动,却跟他一样不知道,“面对本心”是怎么回事。

  这一对苦情人在车站坐了一会儿,双方都知道,他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车站的灯光亮起来,人们在鼓掌,史蒂文斯忽然愣住了。基顿在一旁笑道:一到夜晚灯亮了,人们就欢呼。史蒂文斯(依然愣着):为什么? 基顿:因为据说夜晚才是一天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光。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在这里,我们看到安东尼和艾玛华彩的演技,听到了他内心破碎的声音,嗅到了她淡若清风的遗憾。在他流畅的、成竹在胸的职业形象下,依然是一颗无措的心灵。下起了雨,他们礼貌地告别,在他送她上车的一刹那,导演对他们分离的手采用了轻微的慢镜。即使是在电影史上那些最动人、丰富和美丽的爱情电影中,《The Remains of the Day》的这个车站长廊和那双依依难舍的手也毫不逊色。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石黑和伊沃里成功地探讨了关于责任与尊严的问题。这或许不是最高深的、最极端的问题,却是最困难的问题。非黑即白的简单说教或许无力,却总是搅扰着我们的内心。因此,这是个美丽而流畅的故事,其微妙之处却很难参透,值得一再思索。比如,影片有一个看似很奇怪的情节:心神不宁的达灵顿公爵请史蒂文斯去陪他“为恋爱烦恼的侄子”聊天。管家奉命前去,跟无所事事的小伙子交换了些天气、花朵和蜜蜂之类无关痛痒的话题。这个插曲颇具深意:休•格兰特所饰演的这位侄子在战争爆发后透露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早就反对叔叔的做法。然而史蒂文斯的回忆显示出更多的东西:在他们聊着天时,他正在亲情,爱情和世情之中面无表情地受煎熬,那个“失恋的”格兰特总是问,你是不是身体不好呢?

  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成名的帅哥休•格兰特对他“之前一段时间拍的电影”颇有微辞:他们以为找个老外写本子,叫上几个英国人来演演,就叫英伦范儿了?

  显然,格兰特是把哲学家罗兰•巴特称作“刺点”的东西理解成了萌点。其实石黑一雄那颗七窍玲珑心,哪里是要表现管家啊,庄园啊,战争啊?要知道,这个故事是一个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渡过青少年时期的“移民嬉皮士”写出来的。在那时,青春期的爱欲、反叛与社会政治风潮是捆绑在一起的,谁也无法透析出理性和非理性的分界线在哪里。也许早在那时,一边拼命学习着“比英国人还道地的英语”,一边做着音乐梦,一边又远观着祖国“战后重建”的石黑就已经在幻想着一位管家式的人物,来为搅成一团的家国历史和人生 划清界线了。

  我们无法判断史蒂文斯的旅程是否赎回了过去。他伤心地回到达灵顿庄园,继续为美国主人服务。一只鸽子飞进了房间,主仆俩合力引导它飞出窗口,他抬起头,深深地看着它远离。这影片所呈现的人生和历史的哀伤,我们无法仅仅一次就看出全部。它值得隔几年重温一次,一次次觉察到事易时移,在岁月之中迁流、改变的自己的人,会一次次领略到它的好。一个影迷说,喜欢它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也可以不需要理由。

《The Remains of the Day》

 5 ) 克制之美——《The Remains of the Day》

大概从这部电影开始知道James Ivory的大名,喜欢上Emma Thompson与Anthony Hopkins的演技。电影不是一部纯粹的爱情作品,它所描述的爱情没有俊男美女的风流韵事,也没有荡气回肠的动人情节,两位主演优雅、真诚的表演诠释了爱的克制之美。两人在数年的交往中始终把自己的感情压抑在心中,即使是在结尾30年后的重逢,也各自尽力保持着年轻时的尊严。
  
电影还穿插了一条政治副线:二战期间,庄园主与德、法等国的外交官与名望人士进行的外交谈判。庄园主外交过程中严格恪守的“绅士”原则,不出所料地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它与主线相呼应——某些美好的东西,已随着时代一起随风消逝而去。
  
电影的中文译名有“告别有情天”“长日将尽”“去日留痕”,我喜欢最后一个译名。不知那段岁月的痕迹,掠过Emma Thompson与Anthony Hopkins心头之时,对他们而言,是喜或悲?

 6 ) 长日将尽

像是和自己找别扭般,清早便靠在床头重温了此片。

 

我喜欢英国庄园题材的电影,也非常喜欢那些沉静下的暗涌细节,像光洁瓷器上的微小瑕疵,不完美中促就新的自然完美。

 

本片笼罩着厚重的政治色彩,欧洲乃至世界局势未明将明,千钧一发。达灵顿爵爷代表的大不列颠宴请各国使节,他的“求和”立场最终令自己身陷囹圄,更留下后世骂名。这也正是暗讽让英国人骨子里骄傲的贵族血统与绅士作派:自恃的影响力,冷静,自制,优雅已是被当今时势所弃。风景虽尚好,却帝国斜阳矣。

 

达灵顿庄园的总管史蒂文斯繁忙有序且日复一日的安排与照料着他的主子的生活。世事风云,几经易主,不变是他的身份和他终日生活的小环境。

 

达灵顿公爵在位时,重要政客时时造访,为了更好应付这日趋繁重的工作,史帝文斯聘请了新的女管家基顿小姐。

 

基顿大龄未婚,亲和能干又倔强。她像一阵春风,给阴影绰绰的庄园带来阳光的味道。基顿同史帝文斯发生了数次工作琐事上的小小摩擦,他们相似的倔强使得这种不愉快反而成为了作为目睹者我们观战交锋的些许快意。

 

不打不相识,日久生情。经典的箴言,中西通用。

 

基顿喜欢上了这不苛言笑,静默严谨,刻板忠职的男总管。她细心体贴地关心着他的生活,她想走进去。史帝文斯本能的高度自制与无情,让她无数次的深夜哭泣。

 

真的只是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未必。

 

他偎着昏暗阅读爱情小说,他独品红酒欣赏音乐。这是他迟到的回应,也是他最柔软的时光。

 

在基顿好奇于他阅读的书籍时,那一枝一叶明目张胆地皆朝他绽开时,她凑得那样近,近得让他甚至感到心烦意乱。他不敢轻易动弹,也不想草率推开。那一刻,史帝文斯的独孤过久的心房同那间他的小小斗室般,早已是满室馨香。

 

他心有微澜,却转瞬即平。

 

他正色的告诉基顿,他阅读爱情小说是为了提高他的英文修养,请她不要再轻易打扰他的独处时光。

 

史帝文斯也许早就替自己规划了一条最终的孤单道路,他有自己清晰的路线图,他不接受侵略。尽管他也渴盼,但始终无力直视这爱情的光芒。

 

基顿有时真像个傻妞,不长记性的跃跃欲试,总黯然而归。她答应了汤姆的求婚,以此作为孤注一掷,得到却是史帝文斯的淡淡祝福。还有什么可试的理由?没了。

 


赌输了的基顿离开了,一别二十年。她赌气的决定让她不快乐了二十年,她还想着他。隔着山长水长的二十年,她还是想说想做,可她有了不可推离的俗世羁绊。他岂能不解?他明白。二十年,不,三十年都过来了,何不让它继续留在原地。对大家都好。

 

基顿流泪挥手,雨中巴士站的分别成为永别。

 

史帝文斯继续回到那个他几乎服务了一生的深宅,与他的忙碌孤独相伴。

 

对旧友基顿的这次探访,让他明白,他是带着失望回去的,有些话他依然不曾说出口。也让他明白,走出这个深宅,他甚至要面临叛国者走狗的质疑与唾弃,可是他不会过于在意,因为他和主人们相互信任尊重,这才是他最看重的理念与原则。

 

我替基顿略有不值,这个男人到底有何可恋可爱的?!他宁肯选择在时间回廊的转角处幻像出她忙碌鲜活的身影与之孤独相伴,也不敢直视这曾呈上数度的爱情。虽然她的离开是一时负气,但显然这将是必然的趋势。

 

不管怎样,我认为史帝文斯做了一件最正确的事情,那就是让基顿去始终认定这只是一场单相思。


这里的男人们似乎都不需要爱情。是吧。可是史帝文斯在基顿几次转身后那突然黯淡的眼神,分明又是在披露,这过度的克已内敛似乎已形成内伤。


长日将尽,去日留痕。这是一种最终的选择,是他的。

 短评

8/10。这不仅是感人的爱情故事,更是则英国衰落后被美国取代的政治寓言,男主角对管家工作的过分认真与公爵声称和平的高尚升华为英国民族性的傲慢,最终前者成了望妻石,后者则沦为支持纳粹扩张的帮凶。结局令人泪目,美国人买下了见证帝国辉煌逝去的公馆,男主角依然是府里的笼中之鸟而没人将他放飞。

4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相比隐忍的爱情,影片的历史背景设定以及对传统英伦价值观的讨论更有意思一些啊... 当然,俩主演真是太好了... Emma一哭就让人跟着哭,这什么感染力!

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样的男人是很让人可气的,除了辜负你以外,他们也做不出别的,所以实际上真的是要远离这样的男人。

11分钟前
  • 高光光
  • 推荐

绅士的隐忍,在肯顿小姐想要抢过他手中书的时候发挥到极致,史蒂芬先生当时的神情和眼神恐怕只有霍普金斯才能拿捏的如此到位

12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力荐

史蒂芬斯迷恋工作,因为工作让时间和空间井井有条,让一切简单化。工作很快从谋生成了生活,又从生活成了逃避生活。工作能够让他避开生活的复杂性,让他以之为借口逃开任何他未曾谙熟的东西。比如爱情。基顿也许不知道,自己之所以爱上史蒂芬斯,正因为他那对生活的义无反顾的逃避有种笨拙的悲壮感。

14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隐忍理智的爱意比不计后果的热恋更容易让我掉泪,而你变成了我心上的朱砂痣,而已。

17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重看#@大光明;日不落帝国在一战后世界格局大变动的尴尬罅隙中呈日暮西山之势,「残余日子」不仅是两人最好的时光,更是老派绅士作风在新兴生猛豺狼策略前的完败;他明明看到她的心意仍辜负了她,即使在20年后说服自己回归初心,可这份隐忍多年的情愫最终败给沉默。

1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五星留着将来给小说吧,文字的想象空间总是更大一些。片中演员个个有戏,两位主演更不必说了。影片弥漫着旧时代的气息;帝国的落幕,化作不能实现的一曲爱之挽歌,老派、稳重,且痛苦。

23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情海苦舟难倚,断桥秋雨滴滴。 声声字字,难话别离。

2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石黑一雄同名小说改编,当年这部电影一项奖都没得到,查了下第66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之后,我服气了

28分钟前
  • 底比斯旧梦
  • 力荐

英国人对传统的维护,对克己复礼的严格遵行果然已达变态的地步,所以伦敦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城市我一点也不稀奇。我尊重有自制力的人,可自制到宁可牺牲感情去保持绅士的体面,那就是彻底的虚伪了。电影只给三星,还有半星给霍普金斯的演技,的确炉火纯青。

32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英国#400. 虽然詹姆斯·伊沃里拍遗产电影得心应手,视听上面真是精准老辣(开场那几个叠化真是动人!),但是……还是不如原作啊,石黑一雄原作里面那个第一人称叙事太强大了,而且最核心的梗其实也在于那个第一人称隐瞒信息。其实用全片声画叠用应该能实现一部分的。倒不是失去了这一特点最让人惋惜,而是原作中两人的感情线在这版改变里面变淡了很多……当然这一版改编也有很漂亮的地方,庄园里的“业余外交”-政治和国际局势在原作中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在这里却成为了相当外在的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还是蛮成功的。

3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太高级了!表面上是被精致缛节和纷乱政局装饰的办公室恋情,实则用爱情和政治重新诠释极度理智与感性的悲剧:爵士因对挚友的愧疚而招致叛国,男仆因职责身份永失深爱。结尾再用扑赶古堡里误入的鸽子,克制地点题,一个无比艳羡的眼神望向窗外,那是他从未获得过的自由。

3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他为自己订制了孤独的命运,最终如愿以偿。他,或许活得足够像一名绅士。但她,则更像一个人,身上流淌着生命的鲜活。而他,不过是一座沉寂在暮色中的老坟。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how to be a good butler? the colder, the better. 其實感覺兩人的感情戲份沒有鋪墊,並不能算是全片重點,穿插其中的歷史背景以及對“忠誠”這個詞的闡釋才是值得分析的,還有old-fashioned英式信仰與理念的沒落。冷漠隱忍克制悶騷,像摩羯男?indeed. 雖然憋得慌,卻不能算是悶片。

41分钟前
  • 又又
  • 推荐

emma阿姨这份坚毅的演技为人物这份隐忍的爱情增色不少,中文cav6版本的,看得我- -真是想吐槽都无力

4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原著五星,电影就只能给四星了。算是较为成功的改编,但是结尾太草率了,撤掉了Stevens对Kenton的提问,几乎就等同于撤掉了Stevens唯一一次的情感明示,配合着Anthony Hopkins含蓄的表演,让Kenton自己解释显得多么自作多情。音乐也够诡异,完全没能够辅助电影表达没有表达出来的感情,听不出遗憾、悔恨与不舍,估计作曲者本人没看懂这片子吧。

49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我当然还是喜欢告别有情天这个译名,因为其太90年代了,译名本身就很昨日重现。这是一个恪尽职守、隐忍孤独、内心戏丰富、眼神眉目深邃,以至于害人害己的办公室主任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书房的桥段里他的眼睛渴盼又闪躲,和最后雨中他们紧握的手分开,都令我仿佛也被深深的伤害了。

53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这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他们敏感却不张扬,他们时刻保持着对生活的隐忍,不愿给他人看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这样的人最可怜。“父亲离世时候的淡定,面对喜欢姑娘时候却囿于规则与道德而展现出来的风轻云淡与漠不关心。”霍普金斯演绎下的斯蒂芬斯就是这样一个人。此外,片中政治也算有趣。3.5/5

57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压抑隐忍的爱。安东尼·霍普金斯眼里总是泪光,太有戏了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