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

HD

主演:安东尼·麦凯,塞缪尔·杰克逊,尼古拉斯·霍尔特,杰西·厄舍,科尔姆·米尼,保罗·本-维克托,格雷戈里·艾伦·威廉斯,迈克尔·哈尔尼,尼娅·朗,泰勒·布莱克,罗达·格里菲丝,吉尔·简·克莱门茨,杰森·戴维斯,克雷格·韦茨巴赫尔,克里斯·加恩,大卫·马尔登那多,格拉伦·布莱恩特·班克斯,杰伦·戈登,扎克·哈内尔,卡梅伦·布鲁姆布罗,Daniel Johnson,詹姆斯·杜蒙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银行家 剧照 NO.1银行家 剧照 NO.2银行家 剧照 NO.3银行家 剧照 NO.4银行家 剧照 NO.5银行家 剧照 NO.6银行家 剧照 NO.13银行家 剧照 NO.14银行家 剧照 NO.15银行家 剧照 NO.16银行家 剧照 NO.17银行家 剧照 NO.18银行家 剧照 NO.19银行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银行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银行家》改编自真实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黑人企业家Bernard Garrett(麦凯 饰)和Joe Morris(杰克逊 饰)受制于当时的种族限制,事业发展受到影响。不得已他们想出奇招,雇佣白人Matt Steiner(霍尔特 饰)来扮演他们所拥有的产业帝国的老大,而Garrett则装作是门房,Morris假扮司机。此外尼娅·朗在片中饰演Garrett的妻子,她将发挥关键作用。但就在他们的产业帝国越发壮大之视,他们的招数面临暴露的危险  。警察故事2013粤语版重新开始2020红蜘蛛1:十个女囚的临终告白猎人致我的星星 第二季迷情玻璃屋魔幻大森林虽然不是英雄柏油探戈图腾诅咒科搜研之女 2022歌舞伎町律师凛花杀手之王 2023小教父黑色喜剧2014医恋俏佳人神隐家族小黄人大眼萌高楼大劫案不期而遇的夏天狂覗中产家庭第八季避难所糟糕的室友我的导演梦鬼同你有缘之阴尸路国语解放者:欧陆决战500天彗星来的那一夜2(越南语版)爱情奇遇记高压线飞鹰计划花香弑君者2022自杀四人组塞文山脉的安东万红灯记1971魔弹战记龙剑道青云志第一季与艾米丽的疯狂夜晚间接伤害英语钟无艳

 长篇影评

 1 ) 我想买个办公楼——《The Banker》中的金融

The Banker是部层次丰富的电影。反映美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种族歧视和偏见的电影非常多,很多人对片中揭露出的社会不公、电影故事的剪辑编排、角色的演绎和塑造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本片较为独特的是,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金融领域,片中涉及到的金融学,也很有意思。

本片的大交易一共有两桩,第一桩是收购Bankers Building,第二桩是收购猎鹰家乡的两家银行。本文只解析第一桩交易,因为里面涉及了很多数字和计算,相信通过本文浅析,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理解。

Bankers Building有14层楼,商业面积119,000平方英尺,是当时LA市区最高的办公楼,被誉为是该地区建筑群皇冠上的宝钻。

猎鹰对The Bankers Building做简介

通过之前的剧情我们知道里面驻扎的都是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一直不待见猎鹰的银行Mid City Bank就在大堂1楼。

烦人的Mid City Bank在1楼

猎鹰因为之前合伙人突然亡故,被前合伙人的妻子和客户经理Reed搞得很惨,激起了翻身做主人的念头,找了神盾局局长和小蓝兽组成了漫威买楼小分队(就喜欢串戏,Nicholas Hoult演过X-men的Beast),开始了大手笔的买买买。

可惜小蓝兽不如在X-men里,虽然也很聪明,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九年义务教育没毕业,猎鹰只好手把手从基本的数学教起。我们也跟着猎鹰老师一起学学怎么给大楼估值。

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估值核心要素的概念——资本化率,Capitalization Rate,简称Cap Rate,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收益率。猎鹰老师先提了另一个概念叫乘数Multiple,是个过时的老概念,用以计算几年收回成本,比方花300,000投资买楼,每年净收入30,000,那乘数就是10,10年收回投资。

乘数和资本化率

资本化率其实就是乘数的倒数,30,000/300,000=10%。不仅买楼,各种利率在各类金融资产的估值里都举足轻重。关于资本化率,本文后面还会有一些分析。

资本化率Cap Rate

那么有了资本化率,我们怎么对一个楼盘进行估值呢?电影里虽然没再讲解,毕竟不是CFA教学片,但是通过猎鹰老师临时加戏给培训了1个月的小蓝兽出的模考题里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需要哪些要素、进行怎样的计算,可以对一个楼进行估值。

加戏出题模考

这个计算过程如下,我们暂称其为基本估值模型,其中,绿色为应用题的给定条件,白色为中间计算步骤,蓝色为计算结果。要注意,年总收入不能直接用于计算价值,必须用空置率进行调整,再扣除运营成本、获得净收入之后,才能最终通过资本化率得出资产价值。显然,通过我们的模型计算所得与片中的结果是一致的,小蓝兽也毕业上路了。

基本估值模型

接下来就是实打实地跟老房东雷诺进行谈判了。不过在此需先说明两点,因为谈判过程中有很多你来我往,我们仅对片中出现了最终结果、或者对剧情有重要影响的估值进行建模;此外,我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有些数字与电影中的数值有零头上的出入,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大数是一致的,出于不影响剧情理解的考虑,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了吧。

进入正题,首先是老房东开场先虚晃一枪,说了一堆有利于自己的数字,开了一个高价。

第一次开价

相应的计算过程如下。这里需要说明3点:1、由于二者的谈判是基于每平方英尺单价的,为了之后计算的展示方便,所以加了两行初始条件——单价和面积,面积是基于上图中年总收入/单价倒推得出的(注:此处面积是实际计算面积,可能还有月份,仅为了计算简便做简单统归,与之前猎鹰做简介时说的商业面积没有直接关系);2、因为后面双方谈判中,空置率直接在单价层面调整掉了,意味着不需要对总收入再进行调整,所以“空置率”和“年总收入(调整后)”两行直接删除,下同。3、这里就出现了零头上的出入,影片中估值多出了80,导致最终收购价也多出了100,原因不明,如有高人可留言讨论,下同。

第一次开价估值计算过程

我们小蓝兽必定不能要啊,哪儿能你说多少是多少,买楼跟买衣服一样一样的,总要来个讨价还价的,于是双方开始了扯皮:

蓝:别胡扯,我知道你才15美分一平(方英尺)。就算是平均18美分,(总收入)也就245,592,但这不重要,除非你把租赁协议都给我看,否则我就得按15美分算。 雷:15太低了。 蓝:15很好了好么!尤其如果你还要算上空置率的话,至少有9%! 雷:没那么多。 蓝:我数出来可有12%哦(注:是猎鹰花了一天在傍晚根据亮灯数量数出来的,这DD水平简直跟浑水做空瑞幸一样)。按那么高的空置率算,你每平也就13.5美分好么。 雷:我们总能找到租户来填坑的。 蓝:我们就算16美分一平吧,妹坑你吧?按10%的资本化率算,价值1,383,000块钱。但是10%的资本化率当然太低了,我跟我合伙人做的交易都是12%的,那就是1,152,533块钱。

讨价还价

这里小蓝兽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其实报了两次估值,计算过程分别如下:

还价:一顿操作猛如虎

其中,按10% Cap Rate算出的数字比影片里又多了40,暂且认为是忽略零头的结果吧。可以看到,通过小蓝兽的一顿生猛操作,硬生生把估值拦腰砍掉了一半还多,究其原因,一是砍了单价,一是把Cap Rate拎高了,足见利率这东西多么重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提高Cap Rate,意味着投资人要求更高的收益水平,毕竟买其他楼都能赚到12%;反过来,在收益和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要求提高收益率,必定要压低初期投资额才能达到。所以直观地看,高Cap Rate对漫威买楼小分队有利,而反之则对老雷有利。

言归正传,这下老雷不淡定了,也开始见招拆招:你看看,市中心风险是很低的,12%不需要的,我要10%的。影片叙事这时候转回了谈判前小分队的预演。

鹰:老雷他肯定要咬住10%的Cap Rate,我们绝壁不能答应啊,他还要25%的溢价呢(注:收购有一定溢价是正常的,以补偿卖家的其他额外支出包括法律税务等方面费用、促使卖家交易,但25%真的好高啊)。但是你也要让谈判继续下去,所以我要你记住10.5% Cap Rate下的估值,但是25%的收购溢价也还是超级高的。

预演谈判

这时候小蓝兽脑子不够用了,猎鹰直接帮他脑算了,计算如下。电影里的数字应该是抹去了估值的零头,按照1,317,000那么收购价便是1,646,250了。

猎鹰脑算

既然价格还是高,猎鹰设计最后让小蓝兽给老雷来个选择题玩玩(Neo:又来?)。

蓝:你要是一定要把这楼放在10%的Cap Rate下估值,现在市场那么好,我们大可以在别的地方赚到12%,那么我们肯定不能让你直接拿了25%的溢价高高兴兴回家。这样吧,我给你两条路走,11%的Cap Rate给你25%的溢价进账,或者10.5%的Cap Rate但是你拿不到25%了,只能给你18%的溢价,你自个儿挑吧。诶!不能让你伙计帮你算了,否则没意思了,知道你自己一时半会儿算不了,你直接选,玩儿的就是心跳!(其实老子我也没法算,我作弊事先都算好背下来了嘿嘿)。

两个选项,玩个心跳

因为这里小蓝兽玩儿了把阴的,没把数字直接报出来,我用模型计算了两个选项的最终收购价如下:

泥萌都算不了,我来算

通过计算,显然选择前者价格更高,对老雷更有利,但是可惜老雷自己算不了,赌错了,选了后者。

我选蓝色药丸儿

蓝:你少拿了17,000哟。

恭喜我,你答错喽

老雷还是很佩服的,虽然不知道小蓝兽其实作弊了,所以问了一句自己选的估值多少,答1,554,060。再说明一下,如果内在估值按猎鹰的计算抹去零头、即按1,317,000计算,则收购价数字是一致的。

开心

最后再搭上个大桌子,完美!

你这桌子要不一起卖我吧嘻嘻

至此,这一桩交易就算基本结束了。电影对这一交易环节表现得很精彩,既有生意场上的交锋,针尖对麦芒,也有暗地里的小心思小伎俩,让人拍案叫绝。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交易的成功背后,需要付出努力去获取充分的信息,比如精确的租金、空置率这些基本要素,也需要临场时具有针对性的过招,比如双方就死抓Cap Rate这一对估值影响的关键。最后也希望我的这篇浅析,能为观影者带去更多的理解和回味。

 2 ) 从《银行家》看好莱坞编剧技巧

《银行家》是一部由黑人企业家伯纳德·加勒特(Bernard Garrett)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传记电影。影片导演乔治·诺非(George Nolfi)也是本片编剧之一。查看乔治的作品履历我发现,相对导演的工作,他可能更擅长编剧(他是《谍影重重3》《十二罗汉》等影片的编剧之一)。从本片的成片效果来看,似乎也是编剧技巧大于导演技巧。下面我尝试从剧本的角度来解析这部电影。

全片共120分钟——序幕5分钟,第一幕约20分钟,第二幕约30分钟,第三幕约45分钟,第四幕约20分钟——形成一个完整的四幕剧结构。

序幕非常精彩:用1分钟的听证会场景奠定影片第一重基调(历史感、真实感),并提出贯穿全片的第一个疑问(什么样的人有资格经营一家关系到社会基石的银行?);再用4分钟的童年戏交代男主角的性格(聪明、务实、上进、有野心)和成长环境(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州底层黑人家庭),奠定影片第二重基调(轻快、积极、有活力),同时提出贯穿全片的第二个疑问(一个来自底层的黑人能否用和白人一样的方式赚钱?)。

这样一个信息量满满的开场足以调起观众兴趣。一部好的电影通常只需要5分钟就能抓住观众的心,不然为什么视频网站总是在影片第6分钟开始收费呢!

影片第一幕,讲述原始积累。在序幕的结尾,男主角的父亲提出一个看法:或许你只是在我们这里(德州)无法成功。于是这一幕我们直接来到洛杉矶。编剧通过“看到机会→遇到阻碍→解除阻碍→初步成功”这样几个小转折完成这部分叙事,并呈现了一道清晰的人物弧光:他从一个寄宿在妻子舅舅家的穷小子变成了多处房地产的持有人,极大地改善了家人生活,也初步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在第一幕看似中规中矩的叙事中,编剧也没有忘记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铺垫一,通过表兄认识马特·斯坦纳(Matt Steiner);铺垫二,通过妻子认识乔·莫里斯(Joe Morris)。在真实事件中,伯纳德可能并不是通过这两个途径认识的马特和乔,但又有什么关系呢,将枝节简单化才能保证影片的叙事节奏。铺垫三,伯纳德与乔从初次见面的误解到再次见面的和解;铺垫四,马特从单纯帮忙到愿意为伯纳德工作。这两处铺垫不仅为第二幕打下基础,也为影片贡献了不少喜剧元素,在快速推进的剧情中找到缓和节奏的据点。

然后进入到第二幕,完成团队的组建。在第一幕结尾我们看到伯纳德与爱尔兰人形成了非常有效的合作,他们似乎战无不胜,于是第二幕开头我们就看到爱尔兰人的突然离世,伯纳德马上要丧失掉自己辛苦得来的一切。巧妙吧?在这里编剧将观众心理拿捏得死死的:一次起飞紧接着就是一次坠落。我们的男主角要怎么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别着急,第一幕都已经安排好了——我们有乔和马特。

乔的入局是通过一次讨论来完成。讨论的主题正是影片序幕中提出的问题——黑人能否用白人的方式赚到钱?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马特。编剧在马特的入局上着了相当多笔墨,把它设计成有趣的游戏闯关形式(高尔夫、贵族礼仪、经济学知识)。这里编剧还设置了一条副线,即“马特的人生”。一个白人通过这样一次机会完成了阶级跨越(至少看起来像富人)并收获了爱情(至少看起来是爱情)。

在这一幕的创作中,编剧并没有像第一幕那样设置几个转折,这个小团队的第一次尝试就获得了成功,于是非常顺利地完成了主角在第二幕中的弧光:从身处绝境的无助者到拥有团队的真正企业家。

第三幕,必须是影片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主角已经在加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就让他回到故乡看看吧——看看是不是像伯纳德父亲说的那样,他无法在德州取得成功?第三幕开头,通过德州现状的展示,呼应了序幕中的情景(包括擦鞋的黑人男孩),父亲对伯纳德说的话也与前文呼应:你找到了一个适合你的地方,但是我们这里依然不行,说不定比以前还糟。于是我们看到了伯纳德与乔的第二次讨论,编剧通过乔的台词告诉观众影片接下来的故事可能已经不只是关于赚钱的事,它正在走向“一场社会运动”。这一处主题上转变,几乎就发生在影片的中点——第60分钟。好的编剧就应该有这样的把控能力,让事情发生在它应该发生的时间点!

在我们的主角团队经历又一次考验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反派”开始登场。反派第一次出现,就在主角团队又一次“胜利”的现场。与前两幕“低开高走”相反,第三幕是“高开低走”。由于反派的加入,第三幕再次进入到“转折,转折,再转折”的节奏。影片的终极大危机虽然由反派挑起,但导致最终败局的直接原因却来自副线故事“马特的人生”:速成的“富豪”无法成为真正的银行家。副线故事当然不会是闲笔!

在第三幕里,我们看到一条反向的弧光:主角从银行家变成银行门口被捕的人,规则的挑战者被规则打败。

进入到结局的第四幕,编剧把更多笔墨放在了讨论中:主角应当如何脱罪,脱罪的途径和可能性都有哪些?第四幕通过各式讨论来回答序幕中提出的两个问题,而到此时这两个问题已逐渐合并为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能力推动社会变革,让黑人获得和白人一样平等的机会、踏上实现“美国梦”的基石,你愿意牺牲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去实现它吗?

第四幕在整个故事中是总结性的一幕。在交代故事结局的同时将主角推向他的“高光时刻”——听证会上说出那番“出人意料”的言论。编剧还通过伯纳德与乔的对白完成了两个主角的角色回顾,他们互道第一印象(其实也是观众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对照出这个过程中人物的转变。在主角的高光时刻之后,迎来一个小小的好莱坞式“反转结局”,最终通过字幕的形式呈现出一个长远的胜利——我们的主角推动了美国社会在“打破种族隔离”和“消除种族歧视”问题上的进步。

不难看出,本片的编剧们在建构整个故事的时候用了一些结构上的方法和“套路”式的技巧,让影片的每一个转折和重要节点都发生在它们“应该”发生的地方,同时通过适当的喜剧手法和副线故事来调整影片节奏,在不知不觉间掌控住观众的情绪起伏。如果一个编剧可以把剧本结构做得扎实,套路或技巧用得巧妙,那他的剧本就一定不会太差!

 3 ) 中规中矩,稳中求彩

7.5/10

如果说有那么几件事是美国永远过不去的,那金融与种族制度一定占两个名额,而种族尤甚。

而这部《银行家》也正如近几年雨后春笋般的探讨种族题材类电影一般,正向着美式“样板戏”的道路发展。

说“样板戏”或许过于戏谑,但不可否认的是,片子多了,观众势必要比个明白,珠玉在前,后生往往陷入雷同。讨论种族问题、宣扬平等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刁钻的观众这时便更关注于电影本身的品质。

可以说《银行家》至少做到了合格标准。

稳,四平八稳。这是从电影开始到结束一直萦绕在我脑袋里的一句话。这部电影稳到什么程度?无论是黑人合伙买下银行、银行遭遇种种危机,还是白人伙伴的“反水”,亦或是最后毫不意外地慷慨陈词。我的内心全然毫无波动。

这实际上是商业类剧情片的大忌,你最大的目的就是吸引观众,但观众又很难度过一个情感起伏不大、平铺直叙的120分钟。相信这也是这部片子距离所谓佳片的距离。《绿皮书》尚有人性的挣扎与生活的意外,《银行家》显然差了点意思。

当然稳还是有好处的,就我看片得出的一个结论:一部电影你只要不崩、不出岔子,就已经比大半的片子强了。也正是得益于导演极强的把控,以及剧本扎实、剧情不弱、扎扎实实、演员卖力,这艘四平八稳的船至少最终安全靠岸。

而亮点还是有的,影片在细节层面略有涉足。比如制服、帽子的象征,以及其与种族制度的联系。再有对于富人与穷人、黑人与白人之差异的刻画,都令我印象深刻。加之“夹带私货”,顺嘴提了一句女性权利的问题,再加上对“为‘沉默的大多数’争取权利”这一概念的探讨,都丰富了影片内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细节与探讨大多停留在表面,片子就像一块璞玉,人们看得见它的美,但实在欠些打磨。

总的来说工工整整、平平稳稳,娱乐性很好,完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月光男孩》等同类作品(当然《月光男孩》偏向文艺类,这点暂时不展开),但距离《绿皮书》还有些距离。

最后的法庭独白部分让我感到了枯燥甚至乏味(公正地说,这不是本片的问题,只是因为这样的表达实在烂大街),但当我意识到这是真实事件改变而来,我内心的敬佩依旧油然而生,生活的真实或许比艺术的雕琢更加悲壮。

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平权、非歧视成为新的政治正确的今天,美国人民似乎仍没有完全绕开一二百年前祖辈遗留下的难题。过分的正确是否暗示着来自血脉的隔阂?显性藩篱拆除的同时又是否建起一座阶级的高墙?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4 ) 什么样的知识分子是有用的?

即便男主角在片尾喊出了饱含煽动性的种族平等宣言,也不代表他和当下的“黑命贵”运动属于同一战线。

男主角的发展路径,或者说争取平权的历程,是扎扎实实的“有机知识分子”道路,而非煽动性的群众运动道路。什么是有机知识分子?——在他们不发声的时候,他们可以用平常的生存技能来养活自己,和普通的工匠无异;当他们决定为了父老百姓发声的时候,才具备一定的“公共知识分子”属性。也就是学历不一定高,学识不一定丰富,但是处事公道,有一定人望和基层影响力,就可以算做有机知识分子。诸如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原本就是社区牧师,因为做事公道有为,引得十里八乡的人都来投奔他——有机知识分子的发展路径,和通过做题进入象牙塔,直接或间接领取财政转移支付构成的薪水,最后在微博发表批判意见的公共知识分子全然不同。

按照这个定义来说,基层牧师,地方行会领袖,大地主等人,都可以算做有机知识分子(但也不代表他们就一定共同为基层公民说话,因为基层公民的利益也不总是一致的)。男主角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先确定自己站稳脚跟,然后选择团结盟友。请注意,他选择团结的盟友,并非同样是黑皮肤就可以,从一闪而过的画面来看,坐在他宣讲对象的中间位置的一位黑人,胸前挂着一副十字架,这足以表明其身份也是一位乡愿级别的神父。此外还有医生、律师、教师等等,这些人即便不是乡愿,也至少是有动力、也有一定社会资源保护自己财富的中产阶级。

问题在于,如果你特别认同男主角这种人格、这种抗争方式。那你就得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样的土壤才会孕育出如此“有机知识分子”——很明显,就是以稳固核心家庭为基础的宗教社群。当然,这个“宗教”是可以打引号的,因为我们也无法确定基层信仰属于哪种教派。但是“稳固的核心家庭”是绝不能动摇的必要条件。甚至在片中,男主第一次和神盾局长谈判破裂,就是出于保守的生活观念。任何人看到神盾局长左拥右抱,都会怀疑他是一个不重视家庭的人,所以没事把妻子孩子挂在嘴边的男主,自然是看他不顺眼。

反过来,什么样的社群不易出现“有机知识分子”呢?很显然,就是不重视家庭传承、家族尊严、社区秩序……所有的特征都和“稳固核心家庭”全部相反的社群。“黑命贵”运动的执行群体更接近哪一种?我想就不必多说了。一个崇尚吸毒滥交、新生儿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群体,出现Rap歌手的可能性很大,出现有机知识分子的可能性很小。假使被FBI搞死的马丁路德金复活了,他会支持“黑命贵”运动吗?我看也够戗。

当然,你也可以继续追问:“凭什么Rap歌手就不能是‘有机知识分子’?”

这个问题从原理上不难回答,但我懒得组织语言了。

 5 ) 你以为我们是被公平对待的,那是你以为

看过太多关于黑人与白人等级制度的电影,好的烂的都有,最后大家也知道,黑人“翻身农奴把歌唱”的结局。

细想,这种等级制度在哪个时代都比比皆是,比如现在的我们,不过现在的等级制度换成了“富人”与“穷人”,而不再是肤色。

有人想干一翻事业,讲是通过自我奋斗,自行车换摩托车再到小汽车的励志故事,相信我们多数人是“呵呵”的,可能讲的那个人自己都不相信。

实际上想成就事业,你就不能一步步来,正确的操作难道不是一步到位,先买辆“大奔”或宝马,闹市区再租个门面什么的,再去跟人谈生意?这应该才是正确的流程。

不然你可能连门都找不到,还谈什么合作共赢?

“穷人”就是因为他没有辆像样的车,没有大房子,就断定他没有与你合作的能力?难道车不该是个代步工具,房子就是用来住的?

本该这种消费观是每个人务实的标配才对,最后却成了看一个人“实力”的门槛,不是很搞笑嘛?

最后大家都“打肿脸充胖子”,这下好了大家都成了有钱人,因为人们发现把脸“打肿”后,挣钱确实会容易些,反而想健康着把钱挣的,人们都在背后议论这人是不是疯了,这都什么事儿。

当人人都在攀特权、讲利益的时代,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

男主他们通过自我奋斗,一点一滴的撬动着人们沉旧的观念,最后迫使整个国家都在重新思考这些事,最后改变了整个种群,整个时代,他们是伟大的。

也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有时间开始思考我们的未来。

 6 ) 虎头蛇尾的呐喊

文/梦里诗书

真实事件改编,《银行家》始于两个黑人资本家在上世纪美国种族歧视的大环境下无奈扶持普通白人联合创业,这是一个本有着鲜明题材,张力十足的故事,但遗憾的是电影却将这样一段反种族歧视的传奇,在流水账般的叙事下拍成了一部平淡无奇的命题作文。

众所周知,美国种族歧视的顽疾根深蒂固,即便在今天的美国仍旧充斥着很多隐形歧视,而在二十世纪中期,黑人身份在美国更是处处受限。电影的主人公伯纳德从小从给人擦皮鞋起家,虽然凭借自己的金融天赋赚取到了第一桶金,但因为他是黑人,却很难在以白人为主的资本市场中获得更多资源,而他与同样是黑人资本家的乔组成了搭档,两人突想奇招,雇佣一个白人来代替他们的身份,扮演行业大佬,于是被相中的白人马特,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从一名普通工人摇身一变成为了两人在上流社会的代言人。

电影最为出色的一幕也正在于此,两位黑人与一位白人如何一同联手,收购了位于市中心核心位置的银行大厦。伯纳德的金融天赋,乔的沉稳幽默与马特的演技,三人合谋的设计,使三人成功以合理的价格完成了一件在当时看来完全不可能的收购案,但这场收购案,仅只是支撑起了电影的前半段,在后半段的银行收购上,《银行家》仿若失去了它的锐气,变得保守无趣了起来。

其实面对这样一个故事,无论是从伯纳德如何在只给黑人提供下等工作的美国攫取到第一桶金,还是围绕两个黑人资本家的发展困境来展开,都足以找寻到新的张力,但电影叙事节奏却缺乏有效的把控,这不仅在于《银行家》将伯纳德创业如何赚取第一桶金的经过一带而过,使这一主角在第一时间并没能鲜明立体的呈现咋观众面前,后段剧情叙事的流水账,也令电影中所有人物变得越发脸谱化。

正是碍于这一问题,电影最后,法庭之上伯纳德的发言本该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但是这段高光时刻的表现,在我看来尚且不如马特收购银行大厦时的谈判来的更具张力。电影的收尾明显能感受到导演最后是仓促,甚至于是模糊的,《银行家》从中段开始出现的后继乏力,愣是将反歧视的创业励志变成了节奏舒缓的平权电影,前后强烈的割裂感,使这部电影缺少了抗争意识,淡化了资本市场的残酷,自然也就冲淡了观众对电影的共情。

时至今日美国黑人在资本界仍旧没有多少话语权,这正如同电影从一剂反映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猛药,到一碗点到即止的平权鸡汤,虎头蛇尾的剧情,使电影虽然有着反种族歧视的呐喊,但它却以一种最为平庸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短评

只想着赚钱,一不小心成为了革命者。做大,才有搅局的机会

5分钟前
  • 墨羽
  • 推荐

AppleTV+真正意义上的首部原创电影,有着一种难以想象的稳妥和保守。将一个包裹了民权运动、不平等体系和“隐藏历史”的故事用非常平铺直叙的方式还原了,也交给了两名不错的演员重新书写了这两位独属于“侠义”银行家的经历和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种感觉会让人更想直接读一篇期刊文章,而非是电影。【Nicholas眨巴着眼睛讲着金融名词和公式的样子,也太~可~爱了,有加分】

7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故事很有戏剧性,演员表演都比较在线,也是很大看点,比较喜欢伯纳德妻子人设,还有anger、眼镜、五分钟看透人的细节设计,还有微妙的父子关系,我父亲13岁就告诉过我……。问题比较大的是收尾处理有些仓促且模糊,可以再drama一些或者格局更大一些,现在整部电影最大的缺憾是主题、格局、调性都卡在中间不上不下,蛮遗憾的。

11分钟前
  • 王小叶儿
  • 还行

看得人热泪盈眶,比正义的荣耀更能说明问题

13分钟前
  • 幻游诗人
  • 力荐

虽然故事一般般,但是三位主演都太赏心悦目了!

16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震惊,复仇者们私底下其实是银行实业投资家,不及绿皮书的舒适感,但看的过瘾,不说了,美股又要熔断了,我去哭一下基金

21分钟前
  • 橘子汽水
  • 推荐

戏说感太重了,感觉就像看了神盾局俩大佬跟X小战警合伙做生意失败的故事,到最后才算切入肤色平权。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他的愤怒克制而隐忍,但他并不屈服… 我最喜欢的居然是男主的夫人,大气有力量的女性!

28分钟前
  • 细米的纸月
  • 推荐

弱者的优势就是永远有更强烈变强的愿望。

33分钟前
  • DJ
  • 推荐

为黑人的权益而放贷。。。

36分钟前
  • 芬芬达
  • 还行

以为是讲bankers的故事,没想到是revolutionaries的故事

37分钟前
  • 陶小路
  • 力荐

商业版的BlacKkKlansman,再次证明"With the right white people, you can do anything.",并提供了反例。////// 少有的讲述黑人企业家的故事,想起以前接触过的一个黑人房东,也很像主角,那时的感想就是觉得电影还没捕捉到这类人,点赞Apple TV选的这个真实事件改编。 ////// 结构也很有趣,前后两部分角色戏份完成了转化,NH演的白人在第二部分成为了主要角色,戏剧弧比主角要多不少,而且还更加深刻地验证了种族歧视;这种结构在电视迷你剧中看到更多,不过刚好这也是个电视电影。

40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黑人要是聪明起来,就没有白人什么事儿了!人家能买楼,能买银行!用白人的钱给黑人放贷!可把白人吓死了!

44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7分。成也萧何败萧何。一方面,白人小伙被老婆吹枕边风后飘飘然,做出不理智的决定,以为自己能够经营好一家银行了,最后被人算计,使得两个黑人的财产打了水漂,白人小伙挺可恨的。另一方面,要不是这个白人小伙值得信赖,早期也算踏实肯干,最重要的是不管打高尔夫还是数字记忆能力都特别棒,两个黑人的财富也不可能增长得那么快。虽然都知道那个年代的美国种族问题,但他俩的所有财产被没收还是挺吃惊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么聪明勤奋的黑人当年肯定是罕见的。

49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为了赢得尊重,德州的擦鞋匠从棚屋住进别墅,洛杉矶的装修工从演员变成老板。拥有了财富,却无法改变肤色;坐上了交椅,却不能拥有实权。为了真正擦去黑人饭馆上涂污的字迹,为了彻底脱去长在身上清洁工的制服,总有人愿意放弃财富,在法庭上控诉独立宣言。尊重是昂贵的东西,为此冲下悬崖亦在所不惜。

5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比绿皮书还差点儿,我不想再看这种种族平权宣传片了。没意思。

55分钟前
  • 白猫
  • 较差

除了结尾处往平权戏份的过渡略显突兀之外,整体而言戏剧性很强,够有趣够好看。

57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五星。说因为你是女人和说因为你是黑人 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更喜欢港版译名 逆权庄家!ps.尼克颜值还能嗑

1小时前
  • 不爱™
  • 力荐

有点像绿皮书的姐妹篇,但比起前者的轻描淡写强得多,结尾太着急了点。

1小时前
  • viennavirus
  • 推荐

尼克局长和猎鹰携手搞投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两个黑人在美国五六十年代种族歧视的背景下如何冲破枷锁甚至投资银行,节奏很好故事很走心,很不错的一部新片~

1小时前
  • 天雷滚滚二师兄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