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

HD

主演:黄渤,张译,韩昊霖,杜江,葛优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3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4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5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6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7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8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19我和我的祖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白昼流星,你相信命运的瞬间改变吗?

9月30日下午,刚从怒江兰坪县支教回来,我就在大理古城看了《我和我的祖国》。群群热泪、结尾大合唱的场面就不再赘述了,7个高质量故事的喜好程度也因人而异,而或许因为短暂的贫困山区访学、讲课经历,以及和村小孩子们的接触,让我对陈凯歌部分《白昼流星》有些想说的。

记得在营盘镇深山里一座四年制村小操场上,我们刚拆开包装、准备分发衣服时,一个小男生用普通话嘟噜了一句,“又是送衣服”,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几天下来,经过走访观察,最大感触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非常到位,在国家三个深度贫困州之一的怒江州,再是偏僻、再是交通艰险的村小,都全部配上了崭新的电教设备——拉开黑板就是触屏那种,孩子们的桌椅、宿舍和食堂也都还不错,外界慈善组织的物质帮扶也还源源不断。一句“又是送衣服”,或许就体现了他们根本不少衣缺食。可文化极其有限的师资现实,又导致着孩子们的知识甚至常识都非常缺乏,我分别在几所村小问三年级孩子,“我们祖国的首都在哪?”竟没一个知道。

兰坪营盘镇某村小

看了陈凯歌片段《白昼流星》,让我对自己这次蜻蜓点水的扶贫之旅更有感触。这则故事里,田壮壮饰演的老李,无私帮助从少管所出来的一对孤儿兄弟,给他们洗盆热水澡、换上新衣服、吃饱肉馅饺。换来的回报,却是被刘昊然饰演的哥哥沃德乐偷走救命治病的5000块。老李对待此等恩将仇报的行为,竟依然是选择原谅。然而他心底里也明白,物质上挽救不了的,就得从精神上下功夫,方法是趁着神州11号返回舱的降落,让兄弟俩跟着自己,骑上骏马,在大草原上驰骋,向着远超孩子们贫瘠生活和有限认知的那颗“白昼流星”奔去。

现实中,因为所有11艘神舟飞船的返回舱,都在内蒙乌兰察布的四子王旗着落,让当地的牧民孩子,和短片里的问题兄弟一样,几乎全都成了航天迷。而我们的怒江兰坪县学校访学,因为有着冰球俱乐部经理和退役国家队队长的随行,并和他们分享冰雪运动基础知识和从业“钱景“,或许也真能让不少孩子燃起冰雪体育梦。回到县一中又进行了一场分享后,高三的体育生围住我们问这问那,即便竞技体育的残酷现实是,十七八岁还没开始从事某一专业运动,就已经太迟,基本没机会成为体育明星,但他们也真的知道了,相对贫困县收入水平,体育赛事以及周边产业要好太多,并开始憧憬外面的世界。

怒江深山里的孩子

无论是电影中的草原,还是助学里的深山,大一些的孩子们都有着出去闯一闯的愿望,他们或许会非常决绝地想要离开,如同短片里的兄弟俩那样,但对故土的情感势必会在长大成熟后重归于心。

而电影中的老李,被设定为少年时就去牧场插队的知青,而且是极少数再也没回去、最终把他乡做了故乡的共和国奉献者。曾经的西双版纳知青陈凯歌,这次让田壮壮背负了他的青年情结。江珊饰演的李婶抱怨这两熊孩子把家里饺子吃得一点不剩,老李回答,“当年上哪牧民那儿不是这么吃的?“就这么简单的一问一答,让老李无私奉献的行为扎下了逻辑基础,可惜又限于短片篇幅而不能展开。

对比宁浩和徐峥巧妙控制观众泪点笑点的生活小品、薛晓璐和文牧野展现大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生活状态、张一白擅长的朦胧爱情状态,以及管虎惊心动魄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作为《我和我的祖国》总导演的陈凯歌,确实给自己选择了个并不大适合短片的难题。20来分钟的长度,要把老李的逻辑行为陈述合理,把问题少年的巨大转变说得让人信服,实在不易。或许只能寄望于观众相信一瞬间改变命运的奇迹。

不一直跟着当事人,是很难见证这样瞬间改变之奇迹的。电影中,兄弟俩在老李的带领和瞩目下,骑上骏马,追赶流星,欢迎宇航员“回家“,也迎头赶上偏远贫困地区失去的时代,并大步迈入高精科技的未来。而我们这次短暂的怒江访学支教中,我不确信能不能通过对外面世界大海大山、神奇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展示,让某个孩子从内心深处瞬间激发改变命运的冲动。确实,我把手机里存着的少部分旅行照片放到电教屏上,最激发”哇“声的,是冲浪的大海、滑雪的深山,以及澳洲的考拉和袋鼠。

全民记忆里的历史瞬间,大多只是新闻素材中英雄人物的高光时刻,而与这些瞬间迎头相撞、乃至改变命运的微小个体,或许就该是《白昼流星》里兄弟俩这样的孩子吧。自然的,我非常希望暂时被共和国飞速发展甩在背后的怒江深山,也能有见证“白昼流星“、加速追赶时代的孩子。

 2 ) 聚焦无名者,与预期截然不同

在《我和我的祖国》立项之初,我对它并不期待。毕竟在观影经验里,主旋律献礼片的规制、宏大事件的重现、多个故事组接的模式,让人不禁会产生“枯燥”、“假大空”的预期。

直到看完后走出影厅,我才长吁一口气。必须承认:这部电影和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致、有趣且不乏动人之处的作品。

电影对建国70年历程中的7大“核心现场”,进行了别致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没有选择以宏大的角度去进行“硬输出”,而是采取平民化的视角,聚焦每场事件背后默默无闻的平凡者。

目前看来,它将成为今年国庆档的最大赢家。

下面依次来聊聊自己对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国可能没有人比林治远(黄渤饰)还要更加“兵荒马乱”。

在典礼前一天的检查会上,所有团队众口一词:“万无一失”。只有他艰难地开口:“电动升旗,不敢确保万无一失。”

林治远是负责开国大典电动升旗的工程师,但当时的中国在科技上并不发达。一个电动装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紧张的技术难题——中国此前从来没有电动升旗装置,没有经过反复的实验,谁能保证一定成功?

时间紧迫,只能临阵磨枪,进行“土法试验”。而接下去的一夜,还有着更突发的事件等着他,只有“过五关斩六将”、“铤而走险”这样的词,才足以形容这一夜的惊险

客观而言,《前夜》是七个故事中,拍摄难度、导演技巧和演员表现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评选“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非管虎和黄渤不可。但个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创意上稍显保守,这是有些可惜的。

这段故事的题眼,是片中至关重要的阻断器。虽然它只是一颗小小的金属球,在整个规模空前的开国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问题,那么五星红旗就无法稳当地停住,有被顶飞的风险。这颗小球,其实就喻指开国大典背后,在各个环节里付出努力的每个人。

导演管虎一直擅于描绘极端情境下被逼到绝境的人物,如何爆发出自己的潜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长的题材,再加上黄渤看似外露、实则饱满稳当的表演。整个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达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张一白

没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张一白却选择将目光聚焦于一对被命运捉弄的恋人,可谓极为微观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背诵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却从没想过这件事背后的个体印痕

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在一场实验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辐射而身染重病,渐渐发展为不治之症,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当天,他偷溜出医院,坐上一辆公交车,却偶遇了自己三年来都未曾联系的女友。

他们是一对恋人,此时却不能相认——不仅因为小伙子是参加原子弹研发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为自己时日不多,唯有隐瞒才是最好的选择。一个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说的委屈和遗憾。

虽然命题是“原子弹爆炸”,但这个故事却巧妙地转移了“主战场”,塑造出了一场“身不在场的原子弹爆炸”。80%的情境,都在这辆不断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车上展开,而宏大事件则隔着车窗喧闹着。

在一个长镜头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饰演的女生开口诉说往事,从初见到情深的点点滴滴;而一旁的张译只能用眼神演戏,却演出了契阔之际的悲情。

《相遇》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开头,高远被高压水枪冲洗,血缓缓地从他的口罩中晕染而出;另一幕在结尾,两人在汹涌的人潮中被冲散,高远摘下口罩,对视的一笑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面。

这两幕令人不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对历史上的宏大事件产生感动

我们的感动,并不来自于集体的光辉成就,那是一种矫揉造作;而是来自于“另一种版本”的历史现场——就如同这个故事一般,是无名者的默默隐忍,是所要经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错过的遗憾。

《夺冠》/徐峥

客观而言,《夺冠》在各个层面的指标上,并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却是个人最喜欢的

冬冬,一个上海石库门街坊里正过着暑假的小男孩。他是这条街里电工的儿子,上得了屋顶,修得了天线。那年的8月8日,整个街坊都指望靠他来看女排决赛的实况转播——电视信号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了接收信号,冬冬只能一直换着角度待在阳台上。

可实际上,情窦初开的他此刻还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着。自己暗恋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国外,很可能再也不回来了。眼看着她就要被带去机场,冬冬陷入了两难的“夏日大作战”。

徐峥用一场小孩之间的“怦然心动”来切入“女排夺冠”这一历史事件,是非常可爱且浪漫的。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东东就带着他小时候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这种处理方式其实和张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选择把镜头放在距离事件现场非常遥远的“不在场位置”,细微地切入其中。只不过《相遇》是悲剧,而《夺冠》则是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还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风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纪的沪语喜剧,诸如谢晋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回归》/薛晓璐

《回归》相对而言是较为保守、不够出彩的一段故事,因为整个主线情节都必须围绕香港回归当晚的庆典做文章,没办法“出奇制胜”。不过,它的核心概念还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时间”

“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仪式总指挥与仪仗队升旗手(杜江饰)的这条线,聚焦的是“国家的时间”

意外来到香港的小钟表铺老板(任达华饰),被执勤队队长(惠英红饰)所救治,并组建家庭。这条线索,指向的是对故土的思恋、对人的感恩、对工作的负责,是“情感的时间”

几条线索,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瞬间的“必须准时”,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点零分零秒。薛晓璐导演重点抓出了这个细节,然后再进行扩散,让叙事线索间产生关系。

此外,惠英红与任达华在非常有限的戏份空间里,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实的烟火气,算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北京你好》/宁浩

宁浩拍《北京你好》这般充满京味的喜剧,的确再合适不过。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葛优饰),离婚后与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门票之后,他想借此机会与儿子缓和关系。

但是,在这份大礼未送出之前,他仍旧时时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换着法地到处显摆。每个他见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礼一番。不料,意外发生,这张票开启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剧背后,又有着宁浩一贯悲欢交融的底色——我们要记住2008年的奥运会,却也不能忘记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伤痛。

在满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这个失落却又常常打了鸡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白昼流星》/陈凯歌

《白昼流星》的摄影与调度维持在水准线上,但叙事逻辑有些问题,有点可惜。

以“草原传说”作为基点的这则故事,包含着寓言感:传说中,若能在白昼看到流星,贫瘠的大地就会变成绿洲;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贫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带来希望的“白昼流星”。

不可否认,它的立意出色。将“新农村扶贫”和“航天航空事业”两件大事糅在一起,构成了互为牵引力的关系——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航天科技发展与扶贫,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也存在着关系。

《护航》/文牧野

最后一段故事《护航》,由文牧野执导,算是收了个不错的尾。

《护航》聚焦阅兵式上的“后备飞行员”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台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优秀、最全能的飞行员,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补,成为飞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为队长的她,只能成为后备的人选。

每一个幕后不能上场的平凡者,她们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书写。文牧野显著的强项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与情感处理是细腻的。

《护航》通过飞行时不断偶发的主体回忆,来打捞、回溯这位女飞行员的心路历程——从孩童到少年时光,再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类挫折。她要打败性别观念的禁锢,要在无法兼顾爱情与事业这件事上做出抉择。这些回忆连同“护航飞行”的主线,塑造起了鲜活的形象。

七个故事、七种鲜明的风格,却没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书写历史横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这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个故事,都选择将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无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细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国”。

真正的历史,蛰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国”这个观念在此时显得既抽象、又具体,在平民化的叙事逻辑里,最终渐渐生发为实际的关切。

从这一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点——它并非是传统印象中,那类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达;而是一部充满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

 3 ) 第一届华夏杯命题作文大奖赛 优秀的很突出 平庸的请继续好好拍片

每个导演交出一部短篇电影,像极了被班主任下达了一篇写作任务的学生。情景脑补一下,语文老师郑重地拍了拍小X的肩,缓缓说道:“小X啊,这回举行作文比赛,命了个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咱们班我就找了你参赛,可得好好写啊!这回不是全市的比赛,可是全国,写得不好,可是要被全国人民批评的。”小X频频点头,表示自己一定好好完成,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内心窃喜,终于,证明自己的机会来了。

以上全是我自己的脑补。下面正经开始写影评。

电影采取时间轴的方式讲述,这也应该是最简单地串联起七位导演作品的方式,所以不用担心,绝不会有故意倒叙这种毫无意义的炫技。从新中国成立到2015年阅兵,七件大事一一讲述。这中间每个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对比得很明显了。故事情节就不多介绍了,就聊聊我浅薄的对导演风格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前夜,管虎

之前看过管虎的作品有《厨子戏子痞子》、《老炮儿》。都说不上特别喜欢,故事的悬念设置,印象中厨戏痞是好的(好多年前了)。这次的前夜,情节重复度多了一点点,总觉得剧情止步不前,比如欧豪爬上屋顶用大喇叭问邻里借东西的情节就出现了两遍,第一回的借红绸子完全没有第二回借金属材料有冲击力。邻里自发送金属材料这段是我的第一个泪点。

出戏的还有五湖四海的方言,黄渤说南京普通话,我先把青岛贵妇的形象删一删。片段里出现了两次强调学历的地方,一个是吹小号的学生是北大西语专业的,还有一个送金属材料的教授是清华化学系的。嗯,我的学霸滤镜又厚了那么一点点。

6.5/10。没有巨大惊喜,没有巨大失望。

1964年10月16日,相遇,张一白

张一白近来拍的都是都市狗血爱情片,就爱跟爱情风月过不去,而我年少无知时因为演员曾走进过影院,昧着良心给二、三星的电影打出四星(《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

没错,红色主旋律电影,张一白依旧还在讲爱情!(这都可以!)但这部在我心里能排到第三位,张一白,请好好谢谢张译和任素汐。好的外援,是可以让你体验躺赢的乐趣。

任素汐这个话剧演员,小场景下的表演张力一绝。公交车上的独角戏,短短几句台词,情绪、眼神都到位了。张译虽然大部分时间戴着口罩,可是眼神的漂移表达的无奈与欲言又止。绝。

张一白有一个细节做得很好,这是唯一一部做到了与下部故事有衔接的,故事结尾楼下出现的女排夺冠直接过渡到下一个故事也没什么问题。

7.5/10。演员加成90%。

1984年8月8日,夺冠,徐峥

之前看其他影评说徐峥是有小聪明的,会用小人物讲大故事。说对了。上海弄堂里的市井故事,主角是一个小男孩。故事里存在很多时代、地域特色,果盘里的大白兔奶糖、老式的卡带、出现在背后的窗帘使冬冬成为了超人。小男孩可爱懂事地让人心疼又发笑。最后他哭着和爸爸说,咱家的天线太烂了!那一下我不知道自己应该笑还是应该哭。

说不出太大缺点的故事,要有那就是冬冬长大后为什么变成了吴京。那一段略显多余的应该是为了呼应女排再次夺冠的多年后相遇,稍微有一点刻意了。

8.5/10。

1997年7月1日,回归,薛晓路

这位导演作品不太熟,看过的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和《海洋天堂》。这两部,差异可真大。

不太有代入感,一个是香港回归时自己还小,另一个导演过于强调时间,而这个立意在第一个故事前夜里已经被强调过一遍了。

港也说不上港,大陆也说不说大陆。

6/10。

2008年8月8日,北京你好,宁浩

不拍《疯狂的外星人》的宁浩还是非常可!和夺冠对应,一南一北两个市井故事,葛优饰演的出租车司机一口京片子,特贫特爱显摆。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即使抛掉国庆献礼这个主题,这也可以是宁浩的作品。如果不是门票,而且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故事似乎依旧成立。

对于国家大事,更多普通人是参与者和观众的身份,这个故事我理解想说的是这个,就算不能亲临现场看开幕式,我们可以通过转播看,可如果可以帮助别人达成心愿,即使这人吧抠门还有些小市民心理,可时不时就是能有点儿热心肠的冲动出现,这就是普通人。

9/10。

2016年11月18日,白昼流星,陈凯歌

陈凯歌这个赛事主办方选送选手的作品,砸了,差得太明显了。

老毛病,故事逻辑差。演员也不行,即使是刘昊然这个算是同年龄相对有实力可以抗一点票房的新生代演员,和前面五个故事里的众多老戏骨一对比,差距大了,更别说陈飞宇了...这位帅哥演的是城中贵公子下乡体验生活么?这俩人是怎么混入航天员返航现场,还能给人抬座椅的?咱们拍电影是拍电影,能别脱离现实那么多么?

画面真美,七个故事里最美,陈凯歌适合拍大场景、盛景。《妖猫传》里的盛唐很美,故事弱了。审美是好的,可惜不牢靠,看一半就觉得好假。

5.5/10。

2015年9月3日,护航,文牧野

这是不是七位导演中最年轻的一位?85年的算是了吧。故事中规中矩。我的记忆点全部都是英姿飒爽的宋佳(脑内持续尖叫,我!可!以!)。本年第二次被宋佳惊艳,上一次是《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媚惑;这回变成女飞行员,飒!(我都可以!)

张子枫的出现也惊喜,坐在自行车后座,被风吹散的短发,真好看。这个故事里的女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喜欢喜欢喜欢!~大概这个故事可以稳居中流。期待这位导演以后更多的作品。

7/10。

盘点结束,最喜欢的是宁浩的那篇。纯个人喜好。

一些题外话,不知道是这几年battle的流行还是怎么的,这次找七位导演来拍一个电影的想法真的不错。以前很多电影节也会这么做,让导演用短篇幅讲故事是挺考验功力的。一直想看的一个电影节电影是《纽约,我爱你》,没找到资源。

不知道业内对这种类似battle的作品会不会也私下评个甲乙丙丁,或者谁都有自己的one pick,为他打call。脑补一下,觉得有趣。

以上。

 4 ) 详解《我和我的祖国》之《前夜》的剧情硬伤

前天点映时,因为开映之后还不断有观众进场干扰了观看,《前夜》的剧情信息又非常密集,虽然明显感觉到存在多处剧情硬伤,但也不排除是自己的理解有误,于是今天特地去二刷了《前夜》,以下是详细讨论。

首先,梳理一下《前夜》的剧情(如果有观众理解的剧情与此不一致,那么请相信我看过两遍之后的表述):

9月30日,大典举行前一天,由于查到附近有特务于是把广场封闭了。此时,黄渤(林治远)认为他的电动升旗方案还不能保证万无一失。

于是黄渤回到他的工作室,开始用他早就搭建好的三分之一比例模型进行最后的试验。为此,他们还需要找到同样比例的国旗和国歌(台词原话)。

欧豪上房顶呼吁群众凑来了国旗,但国歌录音没法用,于是王千源特地去找了个小号手来吹奏国歌。

一切就绪,升旗试验却出了问题,旗杆顶部用于阻断的金属球开裂,需要重新制作质地硬实的金属球,又一次,欧豪上房顶呼吁群众送来矽铬镍。

阻断球做好,升旗试验成功。这时魏晨正好路过,传来了突发消息,广场上升旗演练时旗帜卷进滑轮了。黄渤们冲破一切阻挠来到广场,这时,卷进去的旗帜已经被特地请来的棚彩手艺人爬上去取了下来。但焊接阻断球只有黄渤能做,所以他冒死爬上旗杆,完成焊接。时间到,最后一切顺利举行。

以下是剧情硬伤:

第一,升旗作为整个大典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事项,是不能有丝毫马虎的。既然如此,这项工程不可能到了最后一天还出现如此多未解决的问题,编导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把bug集中放在最后一天,却完全意识不到这样的处理缺乏合理性,除非编导是想借此表现大典工作人员乃至整个筹备团队的无能和失序。

第二,黄渤既然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这个项目又是如此重要,就算史实是当天真的封闭了广场,有关部门的领导也不会头脑简单到要把所有的筹备人员都拦在外面,更何况是重中之重负责升旗的黄渤,他怎么着也可以拿到特许出入证吧?

第三,我可以理解三分之一的比例模型在方案实施初期的作用,比如它用来指导如何布线(特别是从广场到城楼的电线),但我完全不理解在实际项目已经完工(电线早就布好、旗杆也立好了)的最后一天还用模型试验的意义。这一点,连只会带兵打仗的王千源都已经通过台词指出了,要试验就是现场试验,现场出问题现场解决,而模型试验出了问题其实跟现场是否会出问题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身为技术专家的林治远如果连这都不懂,那这个负责人绝对是个错误人选。这样思维僵化的人值得赞美吗?

第四,你非要用模型试验就试验吧,但是你怎么又玩起了形式主义呢?试验需要旗帜,无非就是保持和广场升旗用的旗帜的重量大小成比例(事实上这俩因素对试验真没多大影响),颜色和图案都是无关紧要的,结果林治远非要弄来最紧俏的红绸布,还非要镶上五角星;试验需要国歌,无非就是要时间上保持一致,你知道国歌正常演奏的时间不就好了吗?就算你之前一直没准备,竟然直到最后一天才发现录音机录的歌是坏的,那么你赶紧联系有关部门确认一下准确时长不就得了,结果林治远非要弄来一个小号手现场演奏,真是合了王千源那句台词,是不是还要找两万群众来配合你当升旗仪式的观众?在时间已经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不是以迅速有效解决问题为导向,而是想着要完美庄重地呈现一次试验,为此不惜各种费时费力的折腾,主席要是知道了也会批评这种人的啊。远的不说,对比一下同部电影里的《回归》,负责人对升旗手杜江的要求也只是形成肌肉记忆保证时间丝毫不差,而不是去玩形式主义非得放着国歌来练习升旗!

第五,欧豪爬上房顶找群众凑红绸布我可以理解,但请问有几个群众听得懂你要的矽铬镍是啥玩意?别说放在文盲遍地的七十年前,就是现在这部电影的观众,有多少知道矽铬镍的?这完全就是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事实也证明,群众拿来的东西都不能用,而那么上千号人围过来除了消耗欧豪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别的意义吗?正确的做法就应该是动用资源向科研院所求助啊,我想最后赶来的清华教授,也不可能是听到欧豪的喊叫才从几十公里外的清华园实验室赶来的。此外还有一个bug是,欧豪也说了,金属球开裂是因为“时间久了”,可是大典明天就举行,那么你随便炼制一个新的金属球,管一天时间是没问题的啊。在时间紧的情况下,任何决策都应该首先考虑最佳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合理性,而不是追求某种虚无的完美。

第六,魏晨扮演的那个军官是看着人多正好路过,又正好说到广场上的旗帜卷进去了,而黄渤则是正好坐他的车去广场,因此也没有任何准入许可。这就真的太巧太巧太巧了。黄渤作为负责人,广场上出现了故障,不应该第一时间就有电话来找他,并派专人把他接过去,而且一路畅通吗?大典的筹备组都是吃素的吗?为了彰显个人英雄主义也不要把其他部门的同仁都当成草包吧?

第七,前面都说了广场封闭得那么严,连黄渤这样组织上经过了审查考验的人都进不去,怎么接下来就突然被没有任何许可的黄渤长驱直入了?那一道又一道的保安战士都是形同虚设吃干饭的吗?对于这样不守规矩的可疑人员,应该一枪击毙才对啊!

第八,黄渤爬上旗杆的第一件事就是敲掉了原有金属球残留的桩,所以又一次非常巧合的是,当工作坊试验的金属球坏掉的同时,广场上的金属球也跟着坏掉了,这真的一点儿也不科学。

综上,编导为了强行制造戏剧冲突,忽视了一个又一个基本的合理性,胡编乱造地讲了一个逻辑不通的故事,塑造了一个非常不讲科学的技术专家兼非常不懂管理的项目负责人,以低效和笨拙的方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好巧不巧挤在一起突发的事故。

而史实是什么样子呢?查了相关资料,史实就是经过一个月的测试施工之后,升旗项目已经准备就绪了,也正是因为都准备好了,才会把旗杆旁的脚手架拆掉。唯一的意外发生在最后一晚,实地升旗时旗帜没自动停止被卷进去了(跟金属球没关系,金属球也没坏),而脚手架早就拆了,只好请了棚彩手艺人爬上旗杆把旗帜取下来。然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让欧豪饰演的原型在第二天升旗时站在旗杆下面待命,一旦旗帜升到顶没有停止,就手动断电让它停止。它真没有那么多不合理的戏剧性和无厘头的幺蛾子。

最后,我想起十年前大庆时叶大鹰导演、潘粤明主演的同题材影片,是一个完整长片,讲的是大典之前城楼上那八个大红灯笼是怎么设计、制造和挂上去的幕后故事。大家去看了那部片,就会知道一个合理又不失戏剧性的编造故事的方式是怎么样的,一个讲科学又讲人情的项目负责人是怎么有效地规划和实施方案的。

此时传来六老师的声音:改编不是胡编。

 5 ) 小人物见证大时代

国庆档三强《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中国机长》中,《我和我的祖国》是当之无愧的最佳。

影片由7个导演执导的7个故事组成,分别是管虎执导的《前夜》、张一白执导的《相遇》、徐峥执导的《夺冠》、薛晓路执导的《回归》、宁浩执导的《北京你好》、陈凯歌执导的《白昼流星》、文牧野执导的《护航》。

这7位导演都很有名,但是每个人的水平良莠不齐,导致7个故事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差距,有的是佳作,有的是给整部电影拖后腿。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北京你好》《前夜》《夺冠》,第二梯队是《回归》《护航》《白昼流星》,《相遇》最差。

《前夜》

为了加固阻断装置,林治远的助手(欧豪 饰)呼吁大家支援各种金属。

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还有清华大学实验室的最后一块材料,看到这里瞬间泪崩。

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很多电影都用过,比如年初的《流浪地球》。

当众人已经绝望的时候,所有人都掉转车头来帮助他们。

这个世界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差。

还有林治远(黄渤 饰)为了给旗杆装上阻断装置,咬牙克服了多年的恐高。

不畏高空,意味着战胜了自我。

爬上旗杆,代表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结尾伪纪录片的手法也很有趣,让现代的演员和以前的伟人同框,巧妙连通电影和录像,过去和现在,虚构和真实。

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就是电影。

《北京你好》

宁浩不愧是能把外星人入侵拍得那么贴近生活的人,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也被他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

短短二三十分钟的影片,充满了意外和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机智。

张北京(葛优 饰)对抽奖完全不抱期望,所以连自己的牌都没看。

结果所有人都没抽到红桃2,意味着红桃2在自己手中。

他把扑克牌一点点翻起来的一幕,被拍出了《赌神》的既视感。

他叫同学们把菜端开,把摄像机对着这儿拍,他做好了轰动全场的准备,结果票不见了。

四川小伙对他表示感谢,说帮助他的司机是个光头,穿着一双红鞋子。

然而此时他戴着一顶帽子,穿的是黑色的布鞋。

第一次和小伙见面的时候,张北京说他的票是萨马兰奇送的。

当他把票给了小伙后,又打肿脸充胖子:没事,我再找萨马兰奇要一张。

前面埋下一个梗,在最合适的时机抖出这个包袱,这就是高级幽默。

憨厚老实的小伙不知道张北京在吹牛,继续说道:那你能不能帮我爷爷要一张呢?

这一招连环梗更是妙不可言。

从“疯狂三部曲”到《北京你好》,依然是宁浩的黑色幽默的风格。幽默,但又不仅仅是幽默,而是喜剧的最高境界——笑中带泪。

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

听宁浩讲故事,就像是一层层地剥开洋葱,剥到最里层的时候,也就是湿润了眼眶的时候。

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

《夺冠》

《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

除此之外,两人都非常擅长运用“伏笔”和“反转”制造笑点。

为了平衡天线,冬冬机智地在上面挂了一块肉。

就在冬冬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肉被狗盯上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把“看电视”这件小事情拍得像谍战片一般一波三折,惊险刺激。

还有冬冬在阳台上飞奔的时候,无意间带走了一张床单,化身为超人,这也是徐峥惯有的冷幽默,但是比《港囧》《泰囧》里的梗高级多了。

徐峥将“要荣誉还是爱情”转化为一个小男孩又想给心爱的女生送礼物,又想让街坊邻居看到女排夺冠的思想斗争,以小见大,贴近生活。

你可以没有参加过奥运会,也可能不是国家队的运动员,但你一定有过和家人、亲戚、朋友一起看奥运会的经历。

徐峥没有直接拍中国女排夺冠,而是拍摄老百姓对于中国女排夺冠的激动之情,来侧面烘托中国女排的伟大,这比直接拍中国女排难度更大,但是也更接地气。

在冬冬追赶小美的时候,街坊“中国队加油”的声音让冬冬转变了想法,选择了回去给大家扶天线。

随后影片再次反转:

小美也挣脱了母亲的手,选择了回去找冬冬,其实她也有礼物要送给冬冬,也就是球拍,送给冬冬之后就去坐飞机。

正是这个球拍,改变了冬冬的一生。

这个结局我太喜欢了,让我再次感受到当初看《怦然心动》《初恋那件小事》的感动。

《白昼流星》

《白昼流星》可能是7个故事中关注度最高的,毕竟陈凯歌是《我和我的祖国》的总导演。

而且《白昼流星》的题材也是最好的之一,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不仅能传达爱国精神,还能拍出深度。

可惜陈凯歌并没有拍好,什么都讲了,但是什么都讲得不够深入。

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

同样是“返乡的人”,有的是从太空回来,有的是从少管所回来。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世界超大型机场,每年吞吐量上亿次,亚洲第1,全球第2。

但是离机场不远的地方还有许多小村落,他们家徒四壁,饥寒交迫。

《白昼流星》也是如此,同样的地方,同样是内蒙古中部,一边是浩浩荡荡的车队,一边是贫穷的放羊人。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像一道天然鸿沟难以逾越。

影片又通过老李(田壮壮 饰)从帮助村民,到带领沃德乐、哈扎布去迎接宇航员升华主题。

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

正如你不可能一直扶着小羊,它得自己站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如灯塔般指引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白昼流星》题材很好,如果拍得好的话完全可以达到《寄生虫》的高度,可惜陈凯歌并没有拿出巅峰水平。

整体很肤浅,很直白,没有什么能让人产生思考、让人回味的地方。

尤其是偷钱被发现那段拍得太生硬、太说教了,像是在看教育片,和《霸王别姬》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回归》

《回归》的题材太好了,而且这个时候看《回归》非常应景。

香港回归,我们一秒也不愿意多等。

中国,一点也不能少。

《护航》

《护航》有点像是中国版的《惊奇队长》,空军外壳下包裹的是男女平权的内核。

上学的时候,她把班里的男生全都打了个遍。

成为飞行员后,她也绝不服输。

“女孩子6就差不多了,给我来个7”这句话确实让人不适,人们总是说“女孩子不适合做XXX”“女孩子不擅长XXX”,却没有人这样说男孩子。

就好比人们总是说“女司机”“女博士”,却没有人说“男司机”“男博士”。

所以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

有点幼稚,但是是最直接也是最管用的方法。

隐忍并不能让你获得应有的尊重,但是行动可以。

如此性格要强的人,却又甘愿做备飞为她人护航,因为她自信、成熟、心胸宽广。

终于,一群男飞行员对她敬礼,她用过硬的实力和谦逊的品质征服了大家。

《相遇》

张一白应该是7个导演中水平最差的,拍的都是《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匆匆那年》之流。

连革命爱情,他也是用拍校园青春片的方式来拍的。

以至于本来很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被拍得如此之尬,像是在看60年代版的《匆匆那年》。

导演本来水平就一般,还想玩点高难度的,还要玩长镜头,整个公交车上的戏份一镜到底,结果拍得寡淡如水。

而且方敏(任素汐 饰)的台词写得太生硬了,正常聊天哪有这样聊的。

方敏当然知道对方就是高远(张译 饰),高远也当然知道他俩之间发生过什么,所以方敏根本不是讲给高远听的,而是讲给观众听的,为了让观众知道他俩以前的故事,这也就导致了方敏的这段话太生硬了,一点也不自然。

导演、编剧应该想想,这种情况下方敏说什么更自然,同时又能打动观众。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用长镜头。

同样是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和《建国大业》三部曲有着本质的不同。

后者的侧重点是“祖国”,前者的侧重点则是“我”,讲述普通人和祖国之间的故事。

不再追求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而是走向了平凡和朴实,也更能让观众接受。

比如《相遇》,整个故事都没有原子弹爆炸的镜头,而是通过报纸上的新闻、人们说的话来体现这件事,这比直接放一个电脑制作的原子弹爆炸的特效片段高级多了。

比如《夺冠》,不直接拍中国女排比赛,而是拍人们看中国女排比赛的电视直播。

我觉得以后拍献礼片可以多这种手法,不一定非要直接去拍伟人、拍重大事件,也可以把镜头对准普通人,从普通人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的背景。

这一点做得最成功的应该就是《阿甘正传》了,男主角的一生就是美国的近代史。主题是美国梦,但你并不会觉得是强行给你灌输美国梦,而是从男主角的经历逐渐感受美国的历史变迁。

《我和我的祖国》整体而言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是极个别故事脱了后腿。

好在一共有7个故事,总有一两个是你喜欢的。

你最喜欢哪个,或者哪几个故事?

 6 ) 荧屏闪耀时代,电影记录历史

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重构,电影和电视剧的蓬勃兴起让数字影像开始介入历史书写的过程。能够以生动的影像将历史事件或者历史阶段重现在观众面前,电影与历史的交叉从电影诞生开始就已经必不可免。一部呈现历史事件的电影,不仅要能让观众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能让观众走进历史语境,从人物与事件之中汲取现实的力量。 《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一部献礼片,电影再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年以来七个重要的历史瞬间。7位导演,执导7个故事,演绎7个瞬间:《前夜》回忆新中国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相遇》致敬国防科研战线上的无名英雄,《夺冠》回顾女排夺冠时刻,《回归》再现香港回归一秒不差的坚持,《北京你好》品味一场“开在家门口”的奥运会,《白昼流星》演示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护航》述说巾帼飞行员蓝天故事。电影由号称“中国电影梦之队”的七位导演陈凯歌、黄建新、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分别担任七个部分的导演,演员阵营庞大,既有老戏骨葛优等人的加盟,也有演技出色、深受青年观众欢迎的朱一龙等新生代演员的参演,这样一部背景波澜壮阔、制作精良、实力雄厚的影片,其反映历史重大时刻的叙述语言与展现风格,在上映前,就已经万众瞩目,万人期待。

沉浸在电影所赋予我们的共享情感里,我们为了那一面五星红旗背后的故事而感动,为真实的科研英雄而赞叹,为女排的胜利而欢呼,为香港回归仪式上护旗手的军姿而震撼,为奥运里小老百姓的诙谐而欢笑……《我和我的祖国》,七个篇章,叙事角度各异,叙事风格不同,但是全剧却有贯穿始终的灵魂:《我和我的祖国》在历史事件的叙事结构上,平衡了历史电影的“真实性”和“虚构因素”的冲突,融合了展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不确定性”之间的深层关系。

■ 真实与虚构的平衡 电影必然要使用大量“虚构因素”,从而达到展现的目的。近年来,一些历史电影和电视剧,由于大量使用虚构因素,从而导致了历史事件、历史场景、历史人物的偏移;而电影本身所具有的通俗化、流行化的特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认知。 《我和我的祖国》却取材严谨,尊重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朴素刻画历史人物,保持了大方向的历史真实。从新中国建立,到科研的发展,到香港回归,到北京奥运会……对重要历史时刻的描述,毫无偏差,极尽还原。尤其在《回归》中,由朱一龙等人饰演的护旗手,在仪式上分秒不差的升起国旗的那一刻,从走路的姿势、到环绕的角度、到升旗的动作、到凝望的眼神,都与原场景高度契合。 同时,在人物群像塑造中,电影更趋向于将历史拉伸到现实生活,以小人物的视角叙述历史的变革和滚滚向前的车轮。部分小人物和相关情节的“虚构性”创作,是导演和编剧们得以挥毫泼墨、精巧布局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电影人能够进行一场裹挟着历史、演员、观众、场景等诸多因素的“思想实验”。出租车司机、小护士、沙漠青年、科研人员家属……他们“虚构”出的眼睛,倒映着历史的颜色;他们“虚构”出的情感,澎湃着爱国的激昂;他们“虚构”出的群像,衬托出中国的蒸蒸日上! 真实的历史事件,虚构的小人物群像;真实的历史时刻,虚构的细腻情节;真实的爱国情怀,虚构的情绪渲染……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虚实实,平衡有道。

■真实与不确定性的融合 历史是“难以捕捉”的,“真实”其实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历史事件的确是发生了,我们可以知其宏观的结果,但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心灵和眼睛,任何人的看法都不足以称其为“真相”。 历史微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创作者能够根据历史资料而创新和植入的电影思维。《我和我的祖国》所展现的历史事件由于时间并不久远,重要人物的塑造,多取材自真实的故事。虽然创作框架缩窄,但历史“不确定性”的电影植入,仍然游刃而余。回归篇中“一秒不差”的谈判是真实的,钟表店老板和香港警察的出现是不确定的;科研人员三年与家人失联是真实的,在车上偶遇是不确定的;奥运五环是真实的,出租车司机的满脸伤痕是不确定的;新中国升旗瞬间、香港回归瞬间、原子弹引爆成功瞬间……群情激奋是真实的,步调一致表达激情的方式是不确定的。 导演们遵循着历史的基本真实,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艺术加工,使“不确定性”的表达相对合理,并融入了真实的因素,形成了“真实性”与“不确定性”相结合的“相对真实”。也许“不确定性”正是这种历史真实的艺术魅力所在。如果有一天,当后人不再去追寻历史真实的微观因素的时候,艺术的历史也就成为了雕刻人们思维的历史。

《我和我的祖国》,找准了真实与虚构的平衡点,促成了真实与不确定性的融合,平衡融合之后,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对于都有一颗中国心的观众来说,堪称震撼。无数次举国欢庆的激动,汇成泪水的江海;无数次爱国的激情,一次性汹涌澎湃;无数次涌起身为中国人的自豪,重比日月河山!这些,足以让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优秀的献礼片——献礼崛起中华,谱写盛世之歌!

 短评

任务型电影拍成这样可以了,难得的大时代下看到一点小人性,徐峥(居然)最佳,宁浩第二,其他正常发挥,凯歌老师…emmmmm儿子特写拍太多了哈

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我以前是不怎么感冒献礼片的,这次因为朱一龙的缘故关注了我和我的祖国,才发现我比自己想象中更爱这个国家。这部献礼片的意义,是串联,是纪念,是传承,非常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10分钟前
  • 糖小包
  • 力荐

我永远喜欢冬冬!

1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1,剧本稀烂导演喝醉了,但演员都特别在线,故事原型太棒,以致看预告我就哭傻了。2,任素汐的感觉一直狠好,张嘉译真帅啊啊啊啊。切尔诺贝利在前,一喷水就没忍住一句shit。3,男孩太可爱了,相互最棒了。重逢那波没排球就大败笔,现在参半。4,数秒对钟都还好,结果换帽徽那块没绷住又尿了。5,葛大爷的故事太空啦,硬尬,转折也是,像春晚小品。亮点也有,倒数时葛大爷右边的女生脸上是彩虹旗🌈,宁浩呐。6,要是田导没倒地的话,个人会挺爱这个故事的。陈导的儿子真的可以。7,最顺的一个,雷佳音没说的那句应该是“你天天开飞机,我天天打飞机”吧,哈哈哈哈哈。

13分钟前
  • Ston3s
  • 还行

管虎5.5分,败笔很多,用倒计时的字幕和黄渤的大量旁白解说加剧了匆忙叙事的流水账感,这个短片还用了最多的明星客串,分散焦点,增加琐碎感。张一白6.5分,故事太简单,完全是靠任素汐的大段独白撑着,任的演技可谓信手拈来。徐峥7.5分,七部中的最佳,最生活气息,最显时代感,最轻松愉快。唯一值得商榷的是寻常弄堂里怎么会抛出那么大一面国旗。薛晓路7分,“一秒都不能少”这个点切得特别好,唯一的不足是任达华的角色设定太刻意,他的那条线也很牵强。宁浩5分,用“奥运”这个命题作文生造的“一件小事”,葛大爷再能演再可乐也遮不住这个故事的空洞。陈凯歌4.5分,把一大一小毫无关联的两件事硬凑到了一起,符合陈一贯的不着调风格。唯一值得夸的是它把故事放在了边陲。文牧野7分,年轻导演拍出了锐气。【南海万达】

18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位导演各执一环、按年代事件串接,虽风格各异但共成一色,十分特别。与前几个故事或昂扬或细腻或幽默不同,由陈凯歌执导、第六个亮相的《白昼流星》则大气、温暖。“李叔”于荒漠戈壁的坚守,沃德乐兄弟的迷途知返,都在陈凯歌娴熟老练的转切对接、铺垫推进中,化作沁心的感动。而故事的暖又与雄浑壮美的画面相映衬,佐证了陈凯歌的把控功力。

20分钟前
  • 昆仑有人衣青衣
  • 推荐

这才是主旋律电影正确的打开方式啊,没有一味强调家国情怀,几乎都是以普通人,小人物视角去切入,共鸣感和好看程度一下就上来了。戏剧化夸张也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不会有“假大空”之感。而且比较难得的是,虽然风格各异,作为故事合集却都维持在了水准之上,最喜欢的是徐峥导演的《夺冠》,明快又充满童趣。

2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三星都给徐峥这段。基本就是卡萨布兰卡+繁花,唯一缺陷是冬冬长大后怎么就变成了吴京而不是胡歌。宁浩这段分寸全靠葛优掌控。管虎这是被罚再拍一次旗帜么?张一白浪费了好题材,本可以是柳云龙风筝蒙冤硬挺情节,但演员没有驾驭好,给弄成了话剧。文牧野最大亮点是雷佳音的荤段子。陈凯歌就又是虚头巴脑的玩意。薛晓璐零蛋。

26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宁浩是最好的,葛大爷是完美的。

30分钟前
  • 悠三岁
  • 推荐

几个人一起看,前面排名无所谓,最差大家都很一致——白昼流星 因此扣了一星

34分钟前
  • _
  • 推荐

最喜欢女排那个故事,小演员太可爱了。 优叔一出现感觉过年了。

36分钟前
  • 米米路亚0815
  • 力荐

陈凯歌凭一己之力把宁浩拉上去的一星又还回去了。

40分钟前
  • 陈妙尝
  • 还行

就像什么呢,就像一个小伙子想对女孩表达爱意,有太多的甜言蜜语可讲,而七个小伙儿一拥而上同时表白,除了“爱爱爱”就听不到别的声音了,慷慨激昂又空洞苍白。

42分钟前
  • 安东
  • 较差

7场“最后一分钟营救”,比的就是怎么去做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7部评分及个人喜好排序:管虎(4)>徐铮(4)>宁浩(3)>张一白(3)>薛晓璐(2)>文牧野(2)>陈凯歌(1,或者X)。管虎开场调子定的太高后面真的不太好追……要数管虎那段最讲究,细节、方言等等都不错(王千源逆人潮而出的那个长运动镜头相当打动人)。徐铮再次搞了一个父子之家的故事,视听和调度还都蛮有想法(这段其实相当值得分析)。宁浩那段可信度实在打折扣,否则可能还会更好。张一白虽然有两段极为精彩的电影化调度(两人在公车里坐下后车外环境,以及cue[青春之歌]的人潮),但无奈整体温吞且群演实在是有点呵呵。其余几部,薛晓璐拍得比较散乱(其实和第一段可以形成复调啊!),文牧野拍得油腻,至于凯爷,真的不知道编这么个故事要干什么……

4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北京你好》最佳。宁浩竟然能把北京奥运会如此盛大的赛事拍得那么接地气,而且笑中带泪。以一张奥运会门票为线索,巧妙串起2008年另一件事。表面上是喜剧,内核其实是悲剧,笑着笑着就哭了。《前夜》次之。当他们以为没有人理他们的时候,结果所有人都尽了绵薄之力,从烟斗到勺子,从铁锤到长命锁,瞬间泪崩。《夺冠》和《北京你好》类似,都是透过老百姓的视角反映大时代大事件,主角不是伟人,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是最能让人共鸣。《白昼流星》借助航天探讨贫富差距。这个年代人类已经能进入太空,也有的人还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扶贫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重要的是对教育和思想的扶贫。白昼流星不是流星,也不是宇宙飞船,而是那些带领他人前行的人——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又或者是让小孩见识到世界广阔的老者。

4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徐峥胜出。陈凯歌是作为总导演自告奋勇地拿了最烂的那个本子吗?

50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这样的电影注定是要带着餐巾纸去的,真的后悔自己是一个00后,感觉大事发生的时候要么自己还不在,要么就是太小了,心境不成熟。还好在我即将步入成年后,能看到这样一部电影,他深深地教会了我,永远与祖国荣辱同在,远比教科书更加深刻而有力的教法,让我急切的期待着有一天能对前辈说:幸不辱命!

52分钟前
  • 禾子戈兀
  • 力荐

谁能想到呢?这可能是国庆档最好看的一部。从片头王菲主题曲开始就被渲染,看之前有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但当故事从一个个小人物的切口开始讲述后,就会忘掉主旋律的影子,进入这些故事。2个半小时不嫌长,7个故事亲身经历后面4个,喜欢程度按:徐峥的《夺冠》>宁浩的《北京你好》>张一白的《相遇》>管虎的《前夜》>文牧野的《护航》>陈凯歌的《白昼流星》>薛晓璐的《回归》。爬上房顶的求助张罗、陈旧的《青春之歌》、屋顶上的天线超人、一秒也不能等的东方之珠、萨马兰奇送的奥运门票、回乡的人和没能实现的飞行…每一个无名的“我”都是历史书里看不到的,有笑有泪,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生活。

5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第三段那个小男孩太棒了

58分钟前
  • Marquez
  • 力荐

旗杆上升起的不是一块红布,报纸上登载的不是一个名字,电视外错过了情窦,鸟巢里交换了运气。秒针精确了百年的等待,流星划破了回乡的急迫。女排夺冠终结了我最短的暗恋,核弹爆破公开了你最长的沉默。奥运开幕兑换了我最大的运气,香港回归校准了你最久的思念。每个历史瞬间,都有回忆我们自己记得。

60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