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第3集

主演:凯特·亨布尔,Ant,Anstead,陆思敬,David,Myers,西蒙·金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2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4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5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6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4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5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6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7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8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9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传播学视角下的跨语境传播

学传播学有个术语:跨语境文化传播。 中国等东亚国家一直是高语境文化,一句话可能有表面意思深层意思以及背后典故等,而西方多是低语境文化,表达的就是表面的意思。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总是不成功的关节所在。 现在,更多的国外有影响力媒体关注中国文化,主动传播中国文化。这应该算是帮助外面了解我们的一个重要途径。

 2 ) 观后感

第一集

原本以为是很早以前拍的,来到豆瓣之后才发现是2016年的,哈哈(捂脸)。

印象最深的是东北的冰雪大世界,我觉得实地应该更震撼,另外那边的俄罗斯特色建筑我也很想体验。

然后是撒铁水,当然它本名铁树开花。拍摄的是最后一位传承人的表演,弹幕还为此争议,有关于没有继承者的,有关于是否要拿机器人代替的。对于这一点,我其实希望拿机器人代替,即使可能丧失了极大的,根本性的震撼和意味,因为镜头给那双手的特写,以及他女儿做作业的特写,都令我心痛。

除此之外,这部纪录片拍的很不错,就外国的视角,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快里面的某些风貌就会消失,况且以外国人的视角也很有意思。另外就是很真实,感觉后期的修剪比较少,里面有时候记者或者主持人和里面的路人之类的对话,很有意思。

第二集

这个昆明花卉市场的部分,对我一个北方人来说,也涨见识的存在。首先是这个交易方式,闻所未见。其次是对花的态度,我个人不会说花钱去买鲜花装饰,因为总觉得不划算,时效太短,也没有什么审美上的感情在里面,但是这一系列过程的拍摄,比如那个大棚,那个拍卖场,会让我知道,喔,还有这样的。

这个纪录片的配乐很有意思,东北那里就回放一些很宏伟的配乐,弹幕耍很多“气突苏”,还有两个大叔骑自行车那里,配乐却有点言情剧里出现的那种,显得有些好笑但也很奇特,等等。

哇喔,抢头香这个,哈哈哈哈我就看看好了😁,咸鱼JPG。

第三集

这个纪录片里也有查干湖冬捕,突然就好奇舌尖是啥时候的,查了一下,第一部是12年。

这里舞狮的片段,喝醉了这个情节,表现得非常棒,让我想继续看下去!

天哪,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烟花都是我们中国造的吗?!哇塞!

还特地拍了烟火制造,没想到仍然是手工为主,而且环境看起来不是很安全,但是效率好高的样子,平均12秒一颗?真奇妙。

美国人喜欢机器包装,日本人喜欢手工包装。

最后没看到猴脸(😓),最好看的是铁树开花🌸

 3 ) 过年需要最理直气壮的仪式感

三集讲到的内容很多,从回乡的预热阶段、到在家的团聚时刻再到春节期间的欢庆仪式。

每一集都囊括了很多切面:

春运相当于全球1/6的人口在迁徙。

北京最堵车的时候1个小时只能开6、7公里。

曾经因为大雪大面积延误火车,有人在火车站里待了十个小时。

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一批摩托车大军,是骑车回家过年的,中间还有专门的服务站。

哈尔滨冰雪节的冰雕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设计一年,最终呈现只有维持三个月。

”打树花“是一项传统的技艺,是用融化的金属水打出树冠状的火花,极其危险且面临失传。

纪录片走了很多个城市,哈尔滨的冰雪节、北京庙会和钟楼、四川泸州的白酒制造、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金丝猴保护、昆明的花卉生产基地和拍卖、湖南浏阳的烟花爆竹实验室和工厂、吉林的冰下捕鱼、香港求签预测未来的黄大仙祠和除夕夜的巡游...

觉得有点不足的是剪辑有些凌乱,围着春节这个主题有太多支线,导致觉得有点分散而浅显,像金丝猴保护好像都可以单拎出来一个讲了,而且跟春节其实关联性不大。

 4 ) 春运抢票背后的人文情怀

跟着DOCO君在纪录片的世界里,体验“春运”带来的焦灼与春节合家团圆的喜福!

2018年1月17日,是春运抢票最白热化的一天——除夕车票抢购日

简直比大学选课的时候刺激多了,点开软件,等待时机,12点半一到!

哇!都不用定睛一看,那个提示票数的功能,仍旧是灰的,也就是传说中的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没错儿!翘首以盼的回家的末班车票就在一秒的咫尺间,没!有!了!

这时,是不是更加确信自己的“难民”身份了

虽然DOCO君用极其调侃的语气叙述了今年的抢票盛况,但对于除夕的抢票日还是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无论这个冬天有多寒冷,那颗炽热的归来心是永不会熄灭的,一年来的愉悦也好,辛酸也罢,都寄托在这一张回家的车票里,迫切想要飞奔着跟家人分享

抢票的火爆也就预示着过年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中国年不仅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更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冀。

即便春运的过程拥堵不堪,但也决不是外国人眼中的“动物大迁徙”

这场归途是一年中最具意义和情怀的

今日推荐的影片呢!是BBC针对猴年春节做的一档三集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的第一集。【点击观看】

影片的切入点极为中立,家国人文情怀十分浓厚,以第三方的视角探寻着这个专属于中国的节日。

在第一集里,影片主要讲述了国内各地关于春节的预热活动


对于每个漂泊的人儿来说,不止是安定的港湾,更是慰藉孤独心灵的强心剂,而春节便是这份安定最好的承载,不管是远在萨里的李彤宁,还是身居异乡的打工仔梁勇健,都渴望着在春节这段时间回家探望自己的家人,与最想念的人团聚于万家灯火中。

团圆的意义

也正是团圆的信念让多年没回家的李彤宁更加坚定选择猴年回国看看,过年回家总要给家人带些什么,这是一种爱意、心意,也是一种传统。李彤宁这次回国给患有帕金森的爸爸带来了外孙、外孙女亲手画的全家福她想把这份爱意永远留下

▲李彤宇女儿、儿子画的全家福

毕竟子女不能时刻陪在父母身边,离家的时候,就让这些饱含爱意的礼物成为彼此的念想吧!

对于梁勇健来说,团圆就是可以跟家人一起吃着家乡味十足的火锅,与熟悉的人同食熟悉的食物,这大抵就是老百姓心中的幸福团圆年了吧!与家人团聚的温暖足以消解梁勇健夫妇回家路上的艰辛。

▲梁勇健家吃的火锅

回家的途径

聚焦各大车站,凝望着每个归心似箭的眼神,里面饱含的故事怕是可以诉说上一年了,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好在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迅速,层出不穷的交通工具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出行的速度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坏在任何事都不能达到一种平衡,当大部分人享受与家人的幸福团圆时,总有一部分奋战在春运一线的工作人员,无法同家人团聚

▲北京西站小红帽 任武举

可想而知,春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以北京为例,大约有2100多万外乡人在北京工作,每年春运的拥挤程度是早晚高峰的好多倍,春节期间,全国通过陆路交通出行的总人数高达32亿人次,当然很多都是从北京出发的。

人们会根据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选择不同的春运工具,力图在最快的时间内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

公路

出租车司机马云启抱怨道:

现在是在春运过程,时间比之前稍微长一些,堵车的路段,一个小时可以走六、七公里就已经很好了。

如此庞大的道路交通,若没有系统的监控管理,怕是无法让旅客赶在年夜饭前回家了

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副部长,耿松麟表示:

为了让每个人顺利回家,他们每天必须对道路状况进行实时监控。

有了监测部门的帮助,回家的道路就会变得更有秩序

▲北京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副部长 耿松麟

摩托车

在广东省有超过5万人会选择骑摩托车回家过年,由于飞机和火车对他们来说太昂贵,骑摩托车回家成了多数打工者唯一的回家方式

虽然一路艰辛但总有温暖的举动出现在各个站点,志愿者焦伟成和他的同事们,会为这些人准备好热水和姜粥,为劳累寒冷的他们送去精神和肉体的温暖。当然如果摩托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也可以在这些地方免费维修,为的就是可以让他们安全到家

▲志愿者 焦伟成

铁路

火车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春运交通工具,价格最适中且方便,但如果遇到天气恶劣等情况,车站就会逗留大量旅客,针对如此巨大的客流量,急需铁路部门加强安排

北京铁路局调度指挥中心客运调度室主任,叶宽宽表示:

春运期间,会增开2800余列旅客列车,来缓解春运期间的压力。

整个铁路部门奋斗在一线,确保每个人春节期间的出行顺畅

航空

平日里,机场的人口流动较公路与铁路相比,是比较少的,但是到了春节期间,这里的人也变的多了起来,甚至是拥挤

春节期间,国内飞机出行旅客人次多达5400万,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也会在这段时间变成世界上最拥堵的机场。

庆祝春节的方式

BBC的这档纪录片不止围绕春运的抢票难问题,更多的根植于小家与大国的人文情怀中,诉说着过年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所以在第一集中着重地强调了关于春节的预热阶段,而各地庆祝春节的活动,也是缤纷不同。

中国北方城市——哈尔滨,每年都会举办冰雪节,虽然它的展出时间只有三个月,但如此有匠心的设计,生命力是永恒的。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冰雪大世界总设计师崔师尧认为:

对于它的消失我们也感到遗憾,但是遗憾也是一种美

▲冰雪大世界总设计师 崔师尧

感受了冰雪的魅力后,不妨欣赏一下张家口市暖泉镇的打树花

表演者是打铁花“第十四代传人”薛建国。

越来越多的人会在过年的时候带着家人一同观赏这项传承了约500年的技艺。

流行于中国各城市庆祝春节的活动当然不止这两种,BBC挑选了一冷一热两类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活动向世界介绍着专属于中国的,具有深远历史与文化底蕴的春节庆祝方式。

过年对于我们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每个顺利返乡的人,都可以在辞旧迎新的岁末年初,与家人一同享受并参与到热闹的氛围中

虽然天气寒冷、抢票艰难,但是想到可以与思念已久的家人团聚,一切也就值得了!

蕴藏在春运抢票中的人文情怀,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今年春节你准备跟家人进行哪些精彩的活动呢?

——————————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OCO热纪录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爱奇艺 | Bilibili 平台均已入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咨询微信:docokun

官方APP:DOCO热纪录

 5 ) 论中国春节的习俗

可能因为节目时间的限制,很多中国独有的春节习俗并没展现出来,主要还是以集中大城市为主,但不得不说,三集的节目已经将中国最传统最主流的习俗表现的淋漓尽致,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传统习俗的良好传承,一方面就是BBC的纪录片表现手法拍摄方式太TM厉害了!让我这个生活在一个没什么习俗传统的地区的娃竟然认识到春节传统竟如此奇妙与魅力,随着时间的流逝,现代化社会的影响,家乡过年的习俗愈发模糊不清。2015年有幸在福建过了元宵节,深刻感受到正宗的南方城市的过节习俗,在南靖见到了中国最原始的cosplay,毕竟元宵节你我最熟知的可能就只是灯会和猜字谜。太多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节日传统也许只能在节前节后才能看到,又或者只能在某个犄角旮旯翻出的纪录片里才能看到。这些节日传统多少会受到现代化社会进程的影响。展现与保存它们是一条长长的需要更过年轻人参与的道路。

 6 ) 第一集《回家》:主持人非常出彩

暂时看了第一集,首先捋一捋线索,中间穿插评价。

首先纪录片讲了机场的春运,除了一般的空镜,比较出彩的点是:①介绍了机场帮忙搬行李的小红帽服务(10元一次,一般一趟运行李60多公斤)②中间穿插了一个故事:一个国外工作的女性带着一家人回国,国内有帕金森的父亲、哥哥一家。这位女性让孩子画了一幅全家福送给帕金森的父亲,重逢的场景很感人。
而后也探访了列车控制中心,主持人很适时地问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看的图中,一根根线代表什么。

第二个场景转到了摩托大军。两个老外主持人体验式地试吃了“驿站”提供的姜粥,还体验式地去了煮粥志愿者“粥嫂”家学煮粥,学的过程中有小朋友围观,两个老外主持人会适时地说一点“好奇宝宝在围观我们”之类的话,让整个纪录片很有趣。而后串场是让老外派放自己做的粥,让摩托大军评价。其中一个老外提出跟一位摩托大军人士回家过年,老外就接上现在春运交警很严格,自己没有中国的驾照不能跟着去,最后老外是上了警车跟着摩托大军回乡。(此处有点高大全,而上警车跟着摩托大军回乡好像有点扯)

第三个场景去到哈尔滨的冰雪世界。这里介绍了冰雪世界采集冰的场景、冰雪世界使用灯泡的数量、电缆的数量,还介绍了冰雪世界的灯泡材质,只有这特殊的材质发热会少让冰不容易融。(这些细节非常有意思)主持人现场演示了电缆怎样铺进冰砖里(两块冰之间用水使之增加粘度)。主持人采访冰雪设计师提到的问题非常好:冰雪世界花了一年的时间建造设计,只展览三个月,你觉得可惜吗?当然,回答者的回答也不错,印象中有一句是:相信作品是永恒的。PS:每年冰雪世界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还想说一句,哈尔滨的落日很魔幻呐▽


中间穿插两个主持人比赛滑雪,也非常活泼。而后穿插一点哈尔滨人的冬泳镜头,非常接地气。

第四个场景以“灯光”这一话题跳转,跳转到河北暖泉镇的“打树花”民俗艺术。打树花是泼洒熔化的铁水,使之迸溅形成万朵火花。也就是古老版的烟火表演。描述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表演者穿的是最易燃的防护服,表演过程中只戴了一顶草帽。片子顺便涉及到文化传承的问题。不过说实在,打树花真的很漂亮。

第五个场景来到中国卖春联等地方的集市。讲了一点生肖文化,而后从猴年过渡到云南的滇金丝猴。滇金丝猴的粪便好像长了青苔的石子一样,萌萌哒。护林人认得每一个猴子的便便,从便便判断猴子的健康状况。经化验,猴子便便中含有1种虫子,而它体内会有三种虫子,也就是说猴子健康状况良好。

片子最后结尾说的是中国的新年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说实在,像滇金丝猴、哈尔滨冰雪世界等场景跟中国新年关系不大(或者说片子里没有明说)。转场也勉强说得过去吧。可能整部片子需要涉及中国的大江南北呢。

总体来说,片子不像是以前正儿八经看到的纪录片,有主持人的体验、有采访。不过主持人的体验与采访是加分的。有点类似《Zhongshan by my Side》的感觉。

 短评

看到了当代中国不同阶层对春节期间幸福喜乐的追求,雨中骑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打树花等片段还有刹那击中心房之感;以及越来越觉得大英乡下口音cute……

3分钟前
  • AKI
  • 推荐

跪舔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俩基佬儿主持人好好玩儿哈哈,辣条!也涨了点儿知识,第一次听闻广东的“春节公路摩托车赛”。

6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央视可以准备跟BBC买纪录片来宣传中国文化了

11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有人说BBC节操掉光了,拍了个旅游宣传片。可是新年就是该这个样子吖,中国就是这么美吖!不黑你就难受吗?你是奴才吗?

13分钟前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力荐

看完想回去过年T_T

18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推荐

从没想过看着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也如此兴奋和感动 两个春节没有在中国过了 春运部分看的泣不成声 中国对付大量人口真的很有办法 这大概也是吸引外国人注目的魅力之一吧 想逛庙会吃吃吃TAT!!!

22分钟前
  • 推荐

有几个地方还挺感动的。但我记得维港放新年烟花结束时身边人都在接吻,单身就别去了。

25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不看春晚,这个可以看。

27分钟前
  • 栀子花海
  • 推荐

打树花太美

32分钟前
  • 富嶽百景
  • 推荐

春节的时候就指望着这个乐呵了,我那个只喜欢去沙滩和五星级酒店的小姑子,下定决心明年要来哈尔滨看ice city,讲真,电视上和现实差距那还是有几个银河系的。

36分钟前
  • 疯疯爱
  • 推荐

想看现场的打树花,太美了!还想去东北看冰雕,感受东北奇缘……还要吃炖好的胖头鱼!

37分钟前
  • 李广仙
  • 推荐

看的竟也萌生出颇多感触,所谓近乡情怯,年将至味更浓,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4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真的hin适合练听力

41分钟前
  • 院長
  • 推荐

春晚成了中国黑,BBC拍了中国宣传片,这转变太快我有点晕眩。

46分钟前
  • 楚兰亭
  • 力荐

我不敢说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我们的春节,但是他们拍出的东西的确比我们自己拍的更为直击心灵,如果我是海外的游子,我会因为看到这样的纪录片而热泪盈眶。

48分钟前
  • 是心
  • 推荐

哇哦,拍得真好,找了哈尔滨,北京,香港等地集齐了很多素材。我边看边和我爸在说,过年最没年味的估计就是上海了。同样是殖民地,香港中西合璧好太多了,有很多习俗一直被严格执行到现在而上海不一样,因为上海没有自己的文化,都是其他地区过来的人,不统一,城市没有自己的根。想去外地过节的冲动

52分钟前
  • 你一定撩不动我
  • 推荐

讲真 还不如用春晚的时间放这个

53分钟前
  • MARTbur1Ne
  • 推荐

本以为会黑我大天朝,结果三部曲都是带着amazing的情绪,看完觉得我要是个外国人,一定要在中国春节的时候过来体验体验...看完真的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已经嗅不到年味了,结果被人家BBC嗅到了...看完觉得BBC真是个好组织,帮中国ZF免费做了这么好的形象工程。

58分钟前
  • 孑孓了一
  • 还行

不管是黑还是吹,BBC拍摄的角度值得借鉴。

1小时前
  • 𝘽𝙀𝙉
  • 推荐

并没有黑,而是拍出了特别幸福与热爱的感觉,世界上最最盛大的节日,第一集最好,打树花,春运,归乡摩托车队,许多典型中国的场面,看的泪目,后面就拍的有些走过场了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