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客之道

HD

主演:巴斯特·基顿,乔·罗伯茨,Monte,Collins,Buster,Keaton,Jr·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待客之道 剧照 NO.1待客之道 剧照 NO.2待客之道 剧照 NO.3待客之道 剧照 NO.4待客之道 剧照 NO.5待客之道 剧照 NO.6待客之道 剧照 NO.13待客之道 剧照 NO.14待客之道 剧照 NO.15待客之道 剧照 NO.16待客之道 剧照 NO.17待客之道 剧照 NO.18待客之道 剧照 NO.19待客之道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待客之道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曾经有“家族世仇”的传统,马凯和康菲尔就是两个世代仇杀不止的家族,1810年,约翰·马凯与詹姆斯·康菲尔在雨夜中交火,双双身亡。约翰的遗孀为了让儿子摆脱世仇,带幼子远赴纽约生活,而詹姆斯的父亲则发誓将两个孙子养大以后报仇。二十年后,威利·马凯长大成人,他要赶回老家继承父亲的遗产,在经历了一场缓慢又状况百出的火车旅行之后,威利与同行的姑娘维吉妮亚结为朋友。到达目的地的威利拜访维吉妮亚家,而这位姑娘居然是康菲尔一家的小女儿,维吉妮亚的两个哥哥在知晓威利身份以后要加害他,但是“待客之道”的传统让他们不能在家中下手,于是威利赖在康菲尔家中以求自保……电脑棋局蛛丝马迹2001一江春水向东流2005我是劫机者幸运钥匙猎魔1984格莫拉亲情暖我心铁拳2茜茜公主 第三季真相背后2021人人都恨克里斯 第二季黑海夺金英语焚情粤语尘封往事公众演讲临安烟云捉个九尾狐做女友2亦敌亦友2022伏魔战士2资本之战原来我是机器人自由意志天堂的微笑帝都神魔传吸血鬼日记第五季一切为了一个女孩和尚进城之紫玉金钵玉女刑幽灵异变贴身保镖第二季靠近我一点大漠战将班超琅琊榜点指兵兵无名世界的终结我随身携带你星际迷航:发现号第四季带剑的小孩聚焦人生棒球之爱2011豹崽同行

 长篇影评

 1 ) 热衷细节

场面调度并非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与整部影片的叙事体系相联系。与巴斯特·基顿的大部分电影一样,《我们的好客之道》是以场面调度高效推动叙事和创造类型主题的典范。因为这部影片是一部喜剧,我们发现场面调度也制造了笑料。因此,《我们的好客之道》将成为我们研究每一部电影技巧时的典型:单一元素总是在发挥很多个功能,而不仅仅是一个。

举例来说,思考一下布景是怎样在《我们的好客之道》的叙事里发挥作用的,有助于区分及对比影片中的场景。电影开始的序曲介绍了麦凯家(Mckays)和坎菲尔德家(Canfields)的世仇如何导致了两个家族中年轻男士的死亡。我们看到麦凯一家居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并且对婴儿威利(Willie)的命运充满了疑惑。威利的母亲带着儿子从南方逃到了北方。(情节动作主要由字幕来叙述。)主要情节由数年后在纽约长大的威利开始,有许多笑料是关于 19 世纪大都会中的生活的,这些与序曲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开始好奇这些场所怎样与南方的场景发生联系。不久,威利收到消息说他继承了在南方的父亲的遗产。当他坐上一辆简陋的火车返回他的出生地时,一系列可笑的场景出现了。在这里基顿使用了真实的景物,但是以不同的方式铺设铁轨,他利用这些景物创造了令人惊奇的喜剧效果。电影接下来讲述的是威利在南方小镇及其周围的活动。在他回去的第一天,他四处晃荡,制造了许多让人发笑的场景。那晚他住在坎菲尔德的屋子里,因为依照待客之道,那是他唯一安全的地方。果真,第二天就发生了一场长长的追逐,从乡下到坎菲尔德家,为的是结束他们的世仇。因而,情节主要集中在威利两次旅途地点的变化上:孩童时期和成人时期,以及后来他四处奔波以躲避敌人的追逐。威利到达南方后,叙事开始变得有些散漫,在他和坎菲尔德家族成员之间徘徊。我们总是比威利更清楚他们在哪里,同时叙事也总是通过展示他们正逐渐逼近威利的藏身之处而制造悬念。

某些特定的布景具有明显的叙事功能。麦凯的“地产”,威利原以为是豪宅,结果却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小陋屋。麦凯的住所和坎菲尔德家富丽堂皇的大庄园形成了平行的对比。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当坎菲尔德的父亲阻止他的儿子杀害威利时,坎菲尔德的家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功能。坎菲尔德的父亲这样做的原因是,“当他还是我们的客人时,我们的尊严不允许我们杀他”。(威利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于是决定再也不走了。)就这样,威利敌人的家反而成了镇上唯一安全的地方,极具讽刺意味。于是,电影就围绕着坎菲尔德兄弟怎样企图诱使威利离开而组织场景。在片尾,另一个场景显现出了重要性:草地、山川、河岸、湍流以及坎菲尔德追逐威利时横跨的瀑布(图 3-12)。最后,世仇在坎菲尔德家终止,此时威利成了他们家受人欢迎的女婿。情节的发展模式非常清晰:从开场时麦凯家中那场最终毁了威利家的枪战,到最后在坎菲尔德家中,威利成为他们新的一员。以这样的方式,每个场地背后都存在着叙事的因果关系、平行对照以及整体发展。

——《如何写影评》P54

 2 ) 待客之道

从七次机会过来的,看完了七次机会之后,好喜欢基顿啊,虽然以前对他并不熟悉,但是通过那部电影之后,对他印象真的特别好。

小可爱的宝宝,感觉这个母亲是不是也在其他电影里出现过?

基顿骑的那辆自行车,为什么是那样的,感觉好好玩啊。纯人力自行车。还有早期的人力交通指挥家。

为啥这里面也有继承遗产的情节,哈哈哈。

马车也很有历史感,还有火车。

母亲再三跟他强调,要小心康菲尔德家,毕竟他们两家是世仇。离开了,那只狗也一直抱着他。遇到了一个到纽约游玩的女生,我想应该是仇人家的孩子吧。

以前的火车哈哈哈,好好玩,好担心坐在上面的人会掉下来呀。

钢铁怪兽

那只狗子跟着那辆火车一直在跑。遇到抢劫的,其实是草船劫柴火,哈哈哈。

就这样,火车一直跑一直跑。感觉火车质量并不咋地呀,还是露天的,要是下雨咋办?那只狗子都跑累了。

火车轨道上遇到了一只驴,还得想办法把驴挪开。驴不动,就直接挪火车轨道了,这也是没想到的。火车走的像过山车一样折腾。火车结果还脱轨了。然后那只狗竟然跑的还比火车快。

火车尾部脱节了。那两个轮子好抢戏。

漫漫旅途,他们都累了睡着了。过隧洞,还是照着火车的形状修建的。

哈哈哈,分头行动。火车头在一条轨道,而火车身子去了另一条轨道。然后最后的结果就是火车身子跑到了前面,而火车头落到了后面。

狗狗好可爱呀,好想抱抱那只小黑狗。

遇到一个人问路,结果那个人却是自己的世仇自己还不知晓,一路上挨家挨户想要借枪杀了他,好不容易借到,却被他意外的溜走了。

而他自以为见义勇为,却被那户人家的女性挨揍跑掉了。

遇到了女主,女主芳心暗许,邀请他来家里共进晚餐。却没想到她家里人想要杀掉他,一场鸿门宴。哈哈哈,她爸爸和哥哥会心一笑,好好玩呀。而男主终于找到了那个庄园,和他以为的截然不同,内心爆炸。

爸爸和哥哥们开枪,big biu biu,枪坏了,但是在男主手上却又是好的,再次返回的途上,那对夫妻还在互掐,看着就好笑。

然后他路上又开始了钓鱼,遇上了别人炸水坝,把鱼当鱼饵,然后水坝的水落下成了水帘挡住了他,刚好前去杀他的两个哥哥看不到他了,逃过一劫。

他送上门来,到女主家了,过门都是客,待客之道,于是杀他的事情往后推迟了。偷听到了哥哥的谈话,立马飞遁,坐的笔直笔直的,乖巧的不像他了。

哈哈哈,牧师祷告期间,都闭着一只眼睁着一只眼,摔杯为号,提心吊胆,虎视眈眈。吃完该散场了,爸爸对他说,孩子,改日再来吧,但是他心慌慌,一直磨蹭出不了门。说帽子不见了,但那只狗却总是给他找出来。在门口,他们三准备好了枪,满满的求生欲。

开门之后下了大雨,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古人果真是有道理的。堂而皇之的不走了,于是一直以客人的身份待着,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们三和善的目光!

谱子飞出去了,门口守着他哥哥,那是一道结界,于是用掉了那手枪里的火药,后又当着她爸爸的面,堂而皇之的亲吻。于是她爸爸告诉了她真相。

哦,为什么偏偏是你。

女装大佬基顿上线。一出门,跑的飞快。

在七次机会里面也是在不停地跑。

哈哈哈,把换装的衣服和伞放在马背后,掩人耳目,但是这是怎么弄上去的?

又开始攀岩,看着就觉得很危险。

然后绳子这头是他,另一头是世仇家的哥哥,最后是两个人都落水了。然后这是不是最早期的拔河?然后还缠上了火车,被拖着走,好危险呐。

基顿乘着那辆小火车,结果火车也给脱节了。掉下水里,把火车变成了船也是厉害。女主也很勇敢呀,撑着船去救他。

基顿的这些动作真的好危险啊。敬业,佩服。

最后他还是和她结婚了。哈哈哈。

 3 ) 时间胶囊的魅力

由两个家族间展开的仇杀开端,循序渐进带领观众走进这个奇妙的故事。整体诙谐逗趣,妙趣横生,也不乏惊险刺激。

火车在铁轨上行进,一位老爷子朝火车司机丢石头,司机用切好的木柴进行还击,就这么有来有回几个回合,火车渐行渐远,老爷子弯腰拾起柴火心满意足地往回走了,两人之间的默契让人忍俊不禁。

又一幕展开,火车开着开着脱轨,照开不误,也是神奇。通过那些极诡异的路段都没有翻车,更是让人惊奇。

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各种趣味与欢乐。瀑布的那一幕场景让人惊呼不可能。当时已经有这样的视觉特效了吗?激流中险峻万分,男女主角不断对抗着水流的冲刷,随着流水左冲右撞,男主更是可以说命悬一线。瀑布口的惊天一跃救下了女主,真是难以置信的画面。当时这样的画面是怎么完成的?我不断被所看到的场景惊讶,因为这是部来自1923年的影。如果没有特效,我更不会相信,毕竟这样的镜头危险系数太大了,如果是特效,那么是怎么完成的呢?

一个神奇的魔术在眼前出现,而我却不得始终,被眼前的神奇一幕所困惑。随后翻看豆瓣友邻上传的照片,解开了我的疑惑,一个世纪前就拥有了如此强大的服化道,可以把场景还原的如此真实。又或许由于黑白画面和清晰度的关系,没能在电影中看出背景的细节。

我想我不知道如何来评价这部电影,它比我之前所看到的同期电影都更大胆,更富有想象力,更充满着一种来自时间的特有的肃穆感,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它不仅是一部喜剧电影,更像是会动得有声历史。两脚着地蹬着前进的自行车,烧木柴的蒸汽机车,前端填装火药的燧发枪。这些东西,可能许多博物馆中都未必有收藏。

除此之外,这部电影也有着一个宏大的主题。放下恩怨,成就美好未来。这是大多数人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愿望。美国也并不是打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霸权国家,它也有过一段艰难的爬升期。在当时的美国生活、工作的人们与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所有人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而发展至当下,技术壁垒越筑越高,后发国家将越来越难以崛起,这是个令人惋惜的趋势,但这确实当下正在发生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可以成为后来者们的榜样,但这么逆天的道路,我个人估计其他后来者很难走通。

发生在过去的一切与当下重合,看似什么都没有改变,却又变得天翻地覆。

 4 ) 无声的大片

本来以为看接近一百年前的黑白默片会是挺无聊的,看完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管是笑料、情节、细节、呼应、巧合还是光影、摄影、场面调度都非常的出色,完成度极高。 基本上从头笑到结束,中间夹带一些惊险刺激。就喜剧这一块来说,搞笑的梗非但不过时,反倒因为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很具有见识性,与搞笑中了解过去。 比如男主开始时骑着当年没有镫子的自行车,需要用脚在地上蹬,看他蹬着地面穿过大街小巷的样子,一副春分拂面的样子,实在太逗了。 而那辆原始火车,贡献了大部分的笑料,包袱简直层出不穷。启动的时候强烈震动,跑得比狗慢,铁轨上有个突起整个车就像虫子一样过去,农民捡木柴,为了避让驴子可以把铁轨挪挪,凸形的隧道,出隧道所有乘客满脸的煤灰,切轨道车头车尾分离,车尾超过车头率先到站,当然是撞停的。这些个想象力简直无敌了。 然后简单的用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背景,展开了一系列又好笑有惊险的追杀营救。换女装逃跑露馅已经很稚拙了,后面还把马屁股打扮成打伞的女士,笑疯了。悬崖上的绳子接力摔已经挑战脑神经了,后面的瀑布前空中飞人救妹子简直可以说没啥天理了。心理嘀咕着这男主太强悍了吧,这个镜头放到现在,肯定用电脑特效做了,一百年前要做到得多神奇?看完一查,男主原来是个超牛的人。不光是导演之一,不光是男主,还是特技演员,从小就是杂技团的。那一下是货真价实的空中飞人! 结尾的时候,完成婚礼的男主从身上掏出一大堆枪来,直接笑抽了。。。

 5 ) 巴斯特基顿 2

看的第二部基顿的电影,说实话一开始故事的引入有些乏味,但是后来随着基顿的出场,复仇的展开,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看完还有点意犹未尽,就迫不及待来留言了。


首先在喜剧效果的展开上,基顿的编排是由浅入深的,在基顿搭上火车之后,他的喜剧线和故事线便开始同向而行,从基顿搭上火车之后到基顿被邀请吃晚餐之间,他采取的喜剧形式是不同于他擅长运用的杂技肢体喜剧形式,而是偏向生活的幽默的形式,往往呈现出来的效果让人啼笑皆非。拿火车头与火车身分离举例,基顿非常巧妙的运用生活的巧合与去人的失误来呈现出喜剧效果,同样,在前半段,影片的喜剧主人公往往不是基顿本人,可能是火车驾驶员,火车乘务员,或是一条小狗等等,我不知道基顿这样设置的原因是什么,但是由不同的主人公过渡到后半段的剧情更引人入胜,到后半段,基顿正式登上喜剧舞台,让我不禁感叹基顿不愧是基顿。


其次关于基顿本身的敬业,是值得所有演员钦佩的。在看《待客之道》前,我看了巴斯特基顿的纪录片,得知基顿为这部影片付出了很多,在拍摄瀑布脱险的桥段时,基顿深陷急流,差点无法脱身,甚至扮演女主角的基顿的妻子--娜塔莉也差点遇险,基顿和那弹力并没有用替身,而是自己亲自上阵,这一向是基顿影片的特色,拒绝替身,亲自上阵。


在拍摄《待客之道》时,正值基顿喜剧风格的形成时期,但在影片中,基顿已经开设设置道路追击的桥段了,这几乎是基顿影片的典型片段了,几乎是他每部影片的高潮部分了,在此时观众的观影情绪已经到达顶点,而基顿道路追击融合激情,好笑,刺激等,将观众的情绪调拨的更加激荡。


影片的角色设定和道具运用,出神入化。就影片中,出现的神父一角,一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为主人公与女主角情感关系的递进起到催化作用,而神父的第二次出现,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当女主角的父亲进入房间后,跟镜头随之一扫,神父出现了,一句“难道不亲吻新娘吗”即表明了基顿和女主角的感情进度,也利于接下来父亲对复仇的释然的剧情的展开。而基顿的影片在默片时期,无疑是优秀的,其一就在于他对于道具的把控,可以制造出他想要的影片效果,这种运用在影片中的两处特别明显,其一是大儿子看到一个人打着把伞,穿着裙子,以为是乔装逃走的基顿,可镜头一转过来,一匹屁股上盖着裙子,插着伞的马引入眼帘;其二是影片结尾,父亲一家放弃复仇,父亲,大儿子,小儿子都将手枪掏出放在桌子上,而紧接着基顿掀开外套,腰间别着几把大手枪,又从袜子里拿出几把枪放在桌上,基顿的喜剧的笑点常常设计的在日常逻辑上,但却出乎观众的意料。


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基顿影片中设计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是立体的,勇敢的,潇洒的,不是扁平的,懦弱的。其实,一开始我看到基顿有一个救下被家暴的女人却反被女人暴打的桥段,我认为基顿是自大的,不尊重女性的,他把女性设置为一种无脑的,不分是非青红的,懦弱的形象,但是我看到女主角在河边看到基顿,并毫不犹豫自己坐小船去救自己心上人的时候,我发现基顿对于女性的认识是多元的,他赞美勇敢坚强的女性,也对屈服在男性淫威下,选择懦弱过完一生的女性隐晦的提及拯救和讽刺,这都是在他的电影中可以看出来的。

 6 ) 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大卫•格里菲斯开启辉煌的好莱坞时代不久,电影这种艺术形式迅速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从史诗艺术到宣传广告,电影“机械复制”的特点不仅将视觉这种更具诱惑力的传播方式变得“动”了起来,而且进一步降低了传播的成本,也铸就了世界上第一批“电影明星”。

好莱坞成为造梦工厂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欧洲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洗礼之时,大西洋彼岸却是歌舞升平,美国经济正在经历大萧条泡沫破灭前最好的时光。强大的资金支持,许多欧洲优秀电影人才移民美国,进一步壮大的好莱坞的技术力量。早期电影由于还没有声音的支持,画面成为了最吸引观众的法宝。格里菲斯用豪华的布景在银幕上复原了古巴比伦王国,无疑将“梦”真正实现在光影之中。而动作场面也是当时电影的标配,快速剪辑的魔力让导演发现了复制现实的同时,电影完全可以超越它。电影作为娱乐产业能吸引观众的除了大场面和动作戏外,就是喜剧元素了。古典歌剧中喜剧永远是不过时的题材,莎士比亚的悲剧也和喜剧创作相伴而行。但早期好莱坞似乎还没发现用电影呈现喜剧的方式,不过这也没持续多久,几年后,喜剧成为统领好莱坞的最大招牌。

谁也没想到最先杀出来的,或者说真正意义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明星却是一个寒酸的“小人物”。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既没有光鲜的外表,又没有传奇的经历,他只是“傻人有傻福”般地一次次被命运戏弄又一次次地反转着命运。也许狂热的卓别林粉丝们平时都不会对街边的流浪汉多看一眼,但却时时刻刻在期盼着卓别林饰演的流浪汉再次光临银幕。卓别林的赌博成功了,他了解下层社会的生活,知道苦中作乐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电影让贫穷变得不再可耻,让丑小鸭在资本主义的发达时代仍然能变成天鹅。电影给了卓别林做梦的权力,而梦是每个观众内心对童年童话的眷恋,通过电影我们释放了被日常生活压抑的激情,重新拾起了梦想的力量,哪怕只是坐在电影院的这短短的时间。

卓别林和劳埃德的相继横空出世,让好莱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吸引着一个又一个追逐梦想的人。巴斯特•基顿就是其中之一。基顿早期的短片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取得了艺术和商业上的成功,让他有机会制作长片。在短片中,基顿的角色甚至比卓别林的身份更加卑微,他不仅要忍受无情的嘲笑,更要在身体上被无情地摧残。和卓别林一样,基顿矮小的身材不仅让观众先入为主地产生了同情,也和人们印象中的“弱者”完美匹配。但这正好成为了他们的优势,一方面身材矮小,更加灵活,能完成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并自带喜剧效果。另一方面形象上更弱,最后的逆袭就更加酣畅淋漓。观众会想,他还不如我呢,即使这种人都能取得成功,我也会有大把机会。

在创作长片的初期,基顿明显功利性过强了。在保留部分自己的特色同时,去积极呼应当时好莱坞流行的史诗风格的滥觞(《三个时代》1923)。这种追求时代风潮,打压个人特色的创作方式能吸引眼球,但却不是一个艺术家所追求的。早在短片时期,基顿就努力要跳出卓别林和劳埃德的风格陷阱,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基顿发现了电影中的“动能”,他能借助大型道具来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设计。这些原创性的经典果然在几十年后仍然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作者们借鉴。

时间并没有过去很久,同一年,基顿又上映了一部长片(由于那个年代电影后期制作时间很短,因此拍片效率极高)《待客之道》。《待客之道》保留了这一时期基顿电影主题,那就是从历史层面突破,寻找吸引人眼球的剧情,这无疑也将关注当下时代议题的卓别林和劳埃德与自己区分开来。《三个时代》中古今穿梭,《待客之道》则将时间安排在19时期初期的美国南方,之后光耀影史的《将军号》也是南北战争时期。《待客之道》的创作团队,集中了基顿的最强的班底。基顿自己和妻子上阵饰演男女主角,在短片时期一直合作的演员乔•罗伯茨忍着病痛的折磨加盟,可惜在影片完成不久,还未上映时他就去世了。连摄影等技术团队也配置极强,他们在片场为最后的瀑布大戏搭建了一个1:1比例的模型,成为《待客之道》这部影片的最大亮点。

《待客之道》显示出基顿过人之处的不仅仅是最后的即使放现在也令人咂舌的动作戏,更让人难忘的是基顿的细节构思。在剧本创作上,基顿将美国19世纪马凯和康菲尔两个世仇家族的故事作为主线(历史上两个家族的仇杀至少造成30人死亡),基顿和妻子分别饰演了两大家族中冲破世俗阻碍相爱的年轻人,在对19世纪美国社会的描绘中,基顿也不惜笔墨呈现了许多有趣细节。早期火车的有趣形态,火车路过时人们下马到铁轨前观看,农民利用惹怒火车司机的机会捡木材,宗教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南方打老婆的习俗也被基顿拍的惟妙惟肖。

这个现代版本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利用“身份”差异来制造喜剧效果。但影片前面的背景部分,雨夜的互相残杀,却显现恐怖意味十足,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片场。直到基顿的出场我们才放下心来。即使他背负了太多的家族包袱,但总能轻松面对(另一部作品《小比尔号汽船》同样如此)。如果说卓别林电影传达出真善美的人性态度,那么基顿的喜剧则将阶级、家庭等背景消解在自由的大旗之下,唯有爱是最肯定的存在。

影片中的火车戏堪称经典,匀速前进的火车本来就增加了拍摄难度,在动态的道具上再让演员运动更是难上加难。好在基顿天生灵巧,在火车上戴帽子的那场戏和之后驾车逃跑,车头解体,进退两难的戏都创意十足。可以说《待客之道》为之后《将军号》更加伟大的火车戏做了一次很好的预演。《待客之道》的喜剧笑料主要集中在康菲尔家在得知马凯来了自己家后,苦于他是女儿邀请来的客人,无法在屋子里解决掉他的困境,因为这是我们的“待客之道”。屋子是保护伞,但离开门一步就要面对手枪的追击。基顿与卓别林一样善于利用物件细节来制造喜剧效果。手枪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影片中几乎处处可见这种设计。

影片最让人心潮澎湃的肯定是最后的瀑布救美人的戏码了。河流内的部分是在一条平缓的大河浅滩上完成的,因此完全能保证演员的安全。但在接近瀑布的时候水流会变得湍急,基顿的妻子就使用了替身,而通过真实拍摄的瀑布镜头和实景拍摄的演员镜头交叉剪辑,也能制造出以假乱真的效果。在最后瀑布荡秋千接美人时,仔细看还是能看到基顿接住的其实只是个人形玩偶,但转瞬即逝下还是能欺骗观众的眼睛,加之巨大真实的瀑布模型,还是让基顿的这一天才想法变为了现实。

在《待客之道》后,基顿的电影还是被许多主流影评人认为只是“杂耍戏法”,他们无法看到基顿利用摄影机所实现的魔术(比如说那些悬崖上的惊险攀爬镜头其实是反方向180度水平拍摄然后再倒转画面),这是电影最初魔力的彰显,但基顿饰演的这些小人物,他们“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逆袭之路仍然让当今的电影观众们感动。基顿不应该只呆在好莱坞的日落大道一座古老阴沉的别墅里打牌,因为默片时代仍然闪耀着电影最纯粹的光彩。

 短评

75mins//被拆解的罗茱 但重点不完全在爱情上 更好笑的是康菲尔家待客之道的设定//基顿真的浪漫真的玩命 在他的电影里他似乎可以永远为爱人刀山火海千难万险在所不惜

6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经典的基顿式幽默,火车情怀+吐槽,出屋即死亡的设定太好笑,结尾又玩命太刺激,环环相扣的惊险,不过总体有惊无喜。

7分钟前
  • TWY
  • 还行

波德维尔像是更喜欢这部。环环设计的场景,前一幕铺垫下一幕,兜转好大一圈,到了尾声,前边场景再一次起作用。身处险境而不自知,限制视角真是喜剧的金钥匙。基顿把火车玩得风生水起,替《将军号》把车身开到了车头前。待客之道的情境设置使这样的表达成为可能,辅助了爱情也化解了世仇。

9分钟前
  • 刘浪
  • 推荐

基顿和妻子合作珠联璧合,把19世纪美国两家族世仇的故事拍成了喜剧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前半段看完全是悲剧,火车道具的运用极具创造力,当然最后瀑布那场戏更是惊世骇俗,虽然看得出来基顿千钧一发接到的爱人其实是个人偶道具,妻子也是全程替身,但能搭建这么宏大的背景也算是《将军号》的预演了

13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笑料不够密集有趣,倒也不失轻松愉悦。结尾处瀑布一节足够惊险刺激,尽显基顿玩命之本色

17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B】比将军号好看惹!马屁股那里笑死我了!女主角掉到河里,掉到瀑布里,妆都不掉的!神奇耶!

18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注意长度对喜剧片的影响。即便有萌呆小火车和惊险大瀑布还是觉得基顿的长片悲壮感略强。以前他总是笨拙地出现在镜头前,对危险的降临后知后觉。这里他过早地意识到了敌人的存在,于是表现得反而不像被命运眷顾的打不死的小强而像一个真正的孤胆英雄了。最后婚礼一幕满身藏的枪算才是回归了从前的基调。

21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钓鱼那段太搞笑了,如果是我我也不确定是跳还是不跳,毕竟有鱼上钩了,谁有能想到是那么小的鱼仔

25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力荐

火车历险、高空攀登、瀑布漂流,基顿玩疯了,太欢乐了!!!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可爱啦!狗比火车跑得快~ 给马穿上裙子 遮起阳伞就是一淑女!进了你的家就是你的客 要团结友爱!不许动粗!◉‿◉ #2019 053 viaTencent

30分钟前
  • NuurJannah
  • 力荐

用爱化解仇恨,这就是我们的巴斯特基顿!占大量戏份的火车戏完全是《将军号》的前身,波浪铁轨、火车变轨脱轨、坠河都足够经典。除此之外,巴斯特的每一个动作设计依然如此自然并精准地击中笑点,实在是天生的喜剧大师!#巴斯特基顿诞辰126年#每年今天都要怒夸一波才行。

31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家族世仇,上一代的恩怨和下一代的爱情,某种程度上这故事可以看做是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改编,当然格调是迥异的。基顿少不了他的远景装置,场景从破屋、豪宅,草地,山川,湍流,瀑布,悬崖,设计可谓匠心独到,场面调度一直紧凑。有别于卓别林的现实主义,基顿的浪漫主义更为纯粹更显情趣。坐火车脱轨和超车、骑自行车、夫妻吵架,炸水坝的钓鱼,悬崖追逐战,瀑布英雄救美,还有最妙的仇家里的待客之道,最后抱得美人归,首尾呼应“爱人如己”,哈哈哈真的太可爱了。8.5

3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5.0 終於補足了兩年前沒看完的遺憾...說到自由誰都沒Buster Keaton厲害 火車分軌/ 瀑布上的雜技...簡直帥呆了....從一出場開始騎車就各種賣萌...誰會不愛他啊!整個故事音樂也那么好聽,既能讓人輕鬆看完,節奏控制的有緊有慢,技術甚么的也沒甚么好挑的...突然好想知道基頓說話的聲音是怎么樣的....

39分钟前
  • 大佑
  • 力荐

表面上看是基顿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实际上大相径庭。中段Willie McKay在Canfield家引发的种种笑料,其背后的实质是规则的更替,即由绝对的死转为绝对的生。有了这个规则,之后的所有追逐戏才能被观众愉快地视作一场猫和老鼠的喜剧,而不是一个悲剧的逆转。

40分钟前
  • godannar
  • 推荐

那自行车、那火车、那隧道、那一发子弹的手枪、那穿着裙子的马、那...那瀑布...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基顿你真的玩命拍,最后的漂流瀑布真的担心被暗石撞到出什么意外,太拼命了基顿!!没有特效的年代就只能靠布景(视觉欺骗)和个人特技,这也是基顿电影的最大看点(大场面、个人杂技表演、单纯不具有社会性质的主题表达、冷面忧伤和小个子的喜剧效果、身边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道具)。//从开头相识的脚踏自行车、脱轨萌物火车、正在钓鱼突如而来的瀑布(这个绝对是华彩段落!太意外了还成功让敌人没发现自己!基顿好会想!)到复仇段落的待客之道、女装大佬、马尾巴的淑女(这个实在惊喜笑死)以及最后的瀑布救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婚礼,还有和解之后的掏枪!!!本来都和和美美,阿爸阿哥都放下枪接受你了结果你一茬接着一茬的掏枪出来放桌子上!气氛都没了!哈哈哈哈笑死我了!

43分钟前
  • 葡萄柠檬盖乐世
  • 力荐

早期的蒸汽火车真是萌物啊,比名副其实靠双腿儿刨的“自行车”还带感,不仅会脱轨还会脱轮儿,小狗慢跑着就能跟上,遇到毛驴儿得自己下去扳道,烧柴的锅炉都能当烤箱来烧菜……

4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如果说查理卓别林是伟大的现实主义喜剧大师,那巴斯特基顿无疑是属于浪漫主义的那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大坝爆破的壮观,瀑布营救的惊险。这些难以想象的镜头,一次又一次颠覆着人们对于默片的认知。小诙谐,大震撼,冷面笑匠,拼命三郎,这就是基顿。

49分钟前
  • 小马.王
  • 力荐

1923年拍的1830年,两个一百年真是梦幻般。火车旅行,让人觉得他是个呆板的好人,做客逃生,让人觉得是个值得同情的倒霉蛋,然后,没有任何过渡的,一条大河里,漂流逃生救人!居然身手也不错。这是个疯子!也是个天才,“同卓别林一样成功的创造了同内心感情状态相适应的视觉形象。”amazing

53分钟前
  • aga四不象
  • 力荐

基顿的故事永远是为了心上人而披荆斩棘,鲁莽可爱。瀑布那段惊险重重,现在看起来也是刺激又诙谐。此外就是,基顿真的很喜欢火车啊轮船啊这一类的设计。。

5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