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一生

HD

主演:陈雅伦,罗冠兰,李思蓓,莫家尧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0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她的一生 剧照 NO.1她的一生 剧照 NO.2她的一生 剧照 NO.3她的一生 剧照 NO.4她的一生 剧照 NO.5她的一生 剧照 NO.6她的一生 剧照 NO.13她的一生 剧照 NO.14她的一生 剧照 NO.15她的一生 剧照 NO.16她的一生 剧照 NO.17她的一生 剧照 NO.18她的一生 剧照 NO.19她的一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娜娜与卡比利亚

在法师展观看这部影片时,有那么好几次,我暗暗感叹:娜娜一定会是卡比利亚的好姐妹。《卡比利亚之夜》和《随心所欲》像是费里尼和戈达尔的隔空击掌。

娜娜觉得沦落风尘是自己的选择,和他人无关。她是自由的,她有权选择,她随心所欲地生活,也为自己的随心所欲负责。她用朗诵般的语调耸着肩和朋友说着,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我忘了我有责任,我仍然有… 她不是悲戚的,她把自己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

卡比利亚也是如此,用悲惨形容她并不合适。虽然她的生活过得着实不易,她还是满足的。在大明星跟前也不露怯,你该看看她如何挑眉撇嘴:我甚至有一支温度计!那不是说她很物质,只是她更朴实,不会那么流畅地表达自己,也不像娜娜那么爱聊生命,她说想太多脑子会爆炸的,带着上下翻飞的意大利鸡爪手势。

随心所欲里讲到一个小孩写的关于一只鸡的故事,鸡有inside和outside。移除outside,你看到了inside。移除inside,你才能找到soul。

于我来说,卡比利亚流露最深处的soul是在舞台上,在催眠下戴上花环陷入幻想的那一刻。这么狗血神神叨叨的玛丽苏超现实幻想却被费里尼拍得那么动人。

而娜娜的灵魂时刻可能不是在咖啡馆和陌生人力所不逮地大聊哲学,而是直视着银幕上的圣女贞德,与她同呼吸地流下泪水。

也被投币点唱机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折服。不如跳舞,娜娜跳得不算好看,男人们或是冷眼忽略或是嫌弃,那都不重要,她开心地转来绕去,音乐停止时她靠着柱子,有那么片刻的怅然。卡比利亚从幻想中惊醒感到的也是羞愧,无所适从。她也跳过一段,向《雨中曲》致敬的街头起舞,一下子变成了《大路》里的杰索米娜,跳得也不算好看,那也不重要,随性尽兴的生命之舞最重要。

我忍不住大胆而超主观地猜测,王家卫很有可能从这两部电影里摄取了几丝游魂,注入了《重庆森林》里的阿菲。

她们的结局。卡比利亚站在悬崖上,将要和他结婚的男人问,你会游泳吗?整个影厅恍然大悟:啊…这男的又又又是来谋财害命的…大家为她着急,也伴随着一些轻笑声:你怎么又又又被骗了...卡比利亚太后知后觉,所幸那男人还有仅存的善意,带走了她的钱,留下了她的命。她失魂落魄地走在黑夜的大路上,一帮善良的陌生人载歌载舞簇拥着她,她的笑脸上落下一滴黑色眼泪。神一般的光辉时刻,那不会是现实,只是费里尼不忍心。

好姐妹娜娜则是被拉皮条的男人拽去卖给别人,她抗拒,想逃,被决绝地给了一枪,扑倒在大街上,电影结束。戈达尔比费里尼狠心,也更写实,影厅传来很多轻声的哈?

一部电影的时间对她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卡比利亚竖着的眉毛慢慢低顺下来,费里尼电影里的风尘女总是朝天竖着眉毛,怒气冲冲的喜感大于其瘆人的程度。娜娜则是挂着越来越自如轻佻的神情,和她刚开始看到的街边女人一样漫不经心地裹了裹外套,四处张望,熟稔地转换鞋尖方向。

法国和意大利电影里的六十年代,为自己找出路的女性角色往往在站街,就像电影里民国时期的上海,穿着旗袍的独立女性不是小三就是间谍,或者…都是… 乱世无序无依,只能出卖自己,毕竟那是耳边会突然响起枪声的战后欧洲,生活本身就是失序而混沌的。当然堕落天使的特定身份也自带把身体给别人灵魂给自己的反差,娜娜和卡比利亚尤其如此,虚无和迷惘的内外壳里裹着高贵的自尊。她们没有完全垮掉。

去年的意大利大师展,映前播放了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馆长的导赏视频,颇为嫉妒地看着他背对着超大幅阿玛柯德海报说道:这次影展将透过意大利电影大师的目光,带领大家去看真实的意大利,进一步了解二十世纪的意大利,了解意大利的精髓。

很简单而有分量的几句话,那些绝非传统意义上的好看和靓丽光鲜的电影,甚至相反是关于拒绝工作的落魄乞丐,去偷自行车狼狈被抓的父亲,无能狂吠又惶惑痛哭的江湖艺人... 他说那些是意大利的精髓。当时听到大为感动。

 2 ) 简略记述几点

1,此片与对《精疲力尽》的观看是否可成镜像对比,包括结局的死亡:一个是叙事推断出的死亡,一个是叙事隐喻出的死亡;
2,形式化探讨再攀一级,简直到了拥塞的地步,散文体、纪实性、颠覆拍摄角度、背光、直接音效、文本牵涉、作者干预 .....
3,珀索斯 —圣女贞德—娜娜, 思考:迈步—思考:神启—思考:贞德的意义, 三者结局亦同;
4,镜头前长久的背影——胁迫观众反思自身观看位置的战略雏形;(《戈达尔:影像、声音与政治》)
5,第十一章,第十一章,第十一章,语言和交流的问题,强行插入的一篇议论文,重要但恰好破坏电影,形成有关“错误”的悖论;
6,需读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中对该片的评论。

 3 ) FIFF22丨DAY9圆桌《随心所欲》:“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9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戈达尔导演的《随心所欲》,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donnie

《随心所欲》3星。这样的女性角色比《罗妈妈妈》更进一步堪称典范,引用豆友cuckoo的一段话“不像她的朋友 Yvette 和 Yvette 代表的大部分妓女,认为自己做妓女纯属无奈,被糟糕的老公和嗷嗷待哺的小孩,被悲惨的生活所逼迫,娜娜觉得她成为妓女是自己的选择,和他人无关。她是自由的,她有权选择,她也为自己所有行动负责。” 拍技女的顶级(电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3星,整体短小精悍,篇章式碎片化的叙事手法细数娜娜的生活,几处室内戏调度非常有趣,这次算是get到戈达尔了。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2分,八卦的新闻记者戈达尔,不停地追问妓女为什么卖淫,因为不想拍电影嘛,只是生活没得选啊!(看来是我浅薄了)总之疙瘩儿就是很八卦小报。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这样评价戈达尔的《随心所欲》∶“虔诚与殉道的价值被移植到了完全世俗的层面上﹐戈达尔提供给我们的是蒙田﹐而不是帕斯卡尔,是某种类似布勒松式的唯灵式的倾向和深度的东西﹐但没有天主教色彩。”

电影一开篇戈达尔就将蒙田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思想嫁接到了这部电影里来“把自己租给他人,把自己留给自己。”简单来说就是女主人公娜娜献出了自己的身体但留下了自己的灵魂,你认为娜娜是自由的吗?如果你认为她是自由的,那么她的自由体现在什么方面?如果你认为她是不自由的,那她又被什么而束缚住了呢?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我真的对“圣女”这类的东西很无感,所以我看到的多少她的束缚和迫使,没有太多她有意(无意)献身的感觉,我感兴趣的是戈达尔如何拍摄女人,拍摄安娜·卡里娜。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不是完全的自由,她被妓女这个职业给束缚了。我觉得是她选择这个职业之后,有其他的事情没办法做这样。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电影里好像没有说她是为生活所迫才做了妓女,结合结局的描述我更倾向于是她自己选择了这个职业。娜娜和其他为了老公或者孩子被迫出来卖的妓女其实不一样,那些妓女就是肉眼可见的没有自由,没有灵魂,但是娜娜的眼中你会时不时瞥见一瞬的自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这个倒是没错,但我依旧觉得她没有那么的自由,可能只是精神上的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精神上的自由其实是本片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场刊嘉宾 山茶花飘零

存在主义妓女罢了。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我想苏珊桑塔格说的“虔诚与殉道的价值被移植到了完全世俗的层面”的理解方向,必然会导致桑塔格最后觉得疙瘩不够彻底地还要为自己与安娜的关系留一手后手。但虔诚与殉道的价值如果能所谓“移植”,那疙瘩想说的就是即便是温和的唯名论,也会解构所谓价值,所以第二个问题,自由就一定是个伪命题,所以桑塔格最后才会觉得疙瘩在结尾的处理不妥。

不过疙瘩终究还是个左翼加尔文主义者,即便现在年老的他也是那种非常强硬的左棍,当然讲究灵魂和身体一起毁灭或者拯救。

特邀嘉宾 千橡

从最浅层的角度看妓女这个职业:我觉得妓女这个职业很方便讲戈达尔对爱的看法。因为娜娜这个妓女对性和爱是分开的,她在做着她的工作的同时,会去憧憬坠入一段她理想的爱情。但是戈达尔的看法是相悖的,所以在娜娜讲灵欲分开的时候她就死于枪下了。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她是不自由中寻找自由的,借钱的桥段可以看出她的选择不多,但她仍然依照存在主义的观点进行了主动的选择并为此承担后果,我觉得这部片恰恰显示了存在主义也就是萨特那派的局限性。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灵魂和肉体在《随心所欲》里我认为是一体的,要带着身体去看灵魂,身体的自由也就是灵魂的自由,反之亦然。

特邀嘉宾 千橡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超越,娜娜能不能超越她的肉体的桎梏(对primary desire 的追求)。那么成为妓女就是对其的双重肯定(肯定男人对性的渴求和娜娜觉得性是有价值的服务)。没有超越,停留原地导致了枪杀。

场刊嘉宾 donnie

我也觉得没有能超越。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有一个疑问,做妓女代表身体的自由吗?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能自己支配身体,当然是自由。

特邀嘉宾 千橡

身体的自由绝对不是灵魂的自由。这种意义下的支配身体会限制你的灵魂。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其实(灵肉一体)不是个推论,因为人必然是自由的。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人类最高的境界就是灵魂和肉体一体,所谓知行合一。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自由的。

场刊嘉宾 donnie

这个结尾人都死了身体和灵魂都没有归处了。毕竟技女还是高危行业。我觉得这个一体的自由是不能分割的,不是说一方自由了另一方就也自由了,灵肉并不分离。试想她服务于她人时,他人不把她当人时她什么感觉。正因为被迫的分离才会在看《圣女贞德受难记》时流泪。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灵魂如果有所谓外现,一定会建基于整体的活人。

特邀嘉宾 千橡

如果一方自由不代表另一方自由,不就恰恰说明了两者的自由形式不相同吗?圣女贞德被火烧的最终原因就是有人觉得她不是处女,而“圣女” 必须是以处女之身面对上帝。这种传统女性意识的贞洁概念也是娜娜哭的原因之一。

场刊嘉宾 donnie

对啊,那感受到自由就是自由的,给艾德林的诗说的应该就这个意思。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我们上面谈到了娜娜是自由的,因为她不断地抛弃着自己的旧身份从而去探索着自己的新世界,她通过成为妓女来解放自己的内心,当她再次转换新的身份之时就是她的灵魂现身之时,

她为自己保留的灵魂就是随心所欲的自由生活。因为做不做妓女是她的选择、是她的自由,她是有尊严的,并且为自己的尊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你怎样看待这个荒谬而无奈的结局,这是否可以看做是娜娜摆脱世俗束缚而真正走向自由灵魂的唯一途径?

特邀嘉宾 千橡

摆脱世俗束缚的意思是她被枪杀了吗?我觉得你要是相信天堂地狱说的话,她死了确实摆脱了世俗束缚,但是灵魂去哪也就...鬼知道。

场刊嘉宾 donnie

被枪杀是被剥夺了自由权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被妓院束缚,她最后死之前被束缚了,因为她逃不走啊。

特邀嘉宾 千橡

她从来没有被妓院束缚,最后想和男的私奔也是因为她对她职业的背叛和信念的更换:不再认为性爱分离,想要爱某一个男的和离开自己性的场所。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其实算是灵魂的升华,她变得更自由了,但是这个社会剥夺了她肉体的自由,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妓女从良。(话糙理不糙吧?)

场刊嘉宾 donnie

刚说(灵肉)一体来着,她肯定也感到了灵魂的不自由。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被杀了不就被剥夺了肉体的自由吗?可以这么理解吗?所以死亡到底是自由还是不自由?

助理主持人 给艾德林的诗

不自由的感觉是怎么产生的呢?感觉产生之前可能会带有想象,这种想象又从妓女本不应该有自由的概念而来,妓女本不应该有自由又是社会某种“共识”。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自由和不自由,一定要分你是肉体和灵魂。从自由形式这个角度来说,肉体和灵魂应该是分开的。死亡是解脱,它不一定是自由的,因为我觉得除非是自己决定的死亡方式,没有几个死亡是说我想死了,至少被枪杀肯定不是娜娜说我想去死了,那在这一个形式上,她的死亡形式是不自由的,但死亡本身对娜娜来说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呢?我觉得无论是从西方还是东方,大家好像都不认为死后肉体和灵魂同时都能自由,因为西方有这种所谓的灵魂意识,那东方还有这种死后变成鬼魂,然后抱有冤屈的这种《倩女幽魂》式的逻辑。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在一个传统妓女形象的底色里一定要保有她圣洁的人性和含辛茹苦的母性,但是本片打破了这个设定,娜娜作为妓女的形象更多的被关注于个体的自由,这是否可以认为戈达尔在创作角色时抛弃了固有的男性凝视?谈一谈你对这个角色的看法。

特邀嘉宾 千橡

这个问题其实和拍摄的幕后是有关系的,戈达尔在拍完《精疲力尽》之后和安娜·卡里娜结了婚。但是在拍摄《随心所欲》之前,安娜怀了孩子然后流产了,所以我觉得《随心所欲》没有特别提到母性,也有可能是因为戈达尔怕安娜受刺激吧。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对,我之前有看到这个内幕,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形成的这个角色是很有趣的。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多少还是有点男性凝视在的吧,我感觉他把娜娜拍的好美,比如跟嫖客在房间里的戏。所以这个男性凝视的定义是什么?

特邀嘉宾 千橡

先不加性别前缀,你看电影的镜头多半拍的都是娜娜的侧脸和侧边,本身就是一种观测视角,电影几乎就没有正面直视娜娜,而是带着角度(观点/偏见)去拍娜娜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戈达尔没有拍娜娜的裸体。

特邀嘉宾 千橡

没有拍女性裸体意味着什么呢?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意味着是正常的拍法,没什么可置喙的,笑死。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所以这个男性凝视的定义是什么?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导演是男人,然后他凝视了,可能他只是瞟了一眼,也没用力凝视。不如说男性蔑视(《男性女性》+《蔑视》)绕回疙瘩了。

特邀嘉宾 千橡

我觉得男性凝视对我的定义是以异性视角去观看女性。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也是规避了本可以博眼球的东西。我知道男性凝视是只拍身体部位。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尤其是特写吗?比如说从脚开始往上拍那种。戈达尔应该还好。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反正看到男导演拍大篇幅拍女性裸体,说是男性凝视肯定没错。这个词其实有被妖魔化,我问题里的是比较极端的含义。

场刊嘉宾 donnie

就是把女性切割成可以替代成任何女人的部位。这是视觉上的,叙事上是女性被男性拯救,不参与叙事。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男导演大篇幅拍男人裸体,算男性凝视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算同性恋福利。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有女性凝视吗?

特邀嘉宾 我们敏熙

《钢琴课》里面女主挑逗老公那段感觉有点这个意思。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女性在电影业不占主导,就算凝视的话也没有任何意味。我只知道柯俊雄为了猥亵舒淇加了好几场床戏。回到《随心所欲》你们觉得娜娜这个角色是女性主义的吗?(我其实很讨厌用各种主义去解构角色)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舒淇好惨。(女性主义的话)那我只是觉得他把娜娜拍的很美,甚至不像个妓女。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这个角色本身没有什么性意味,应该说法国新浪潮大部分电影我都觉得是性冷淡的,摸上去感觉非常干。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只想谈恋爱但是不想做爱的意思吗?法国新浪潮的浪漫有。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忘记以前是不是看雷乃还是谁,拍男女互相赤裸爱抚但是看着像两块大理石,很冰冷惹。

特邀嘉宾 千橡

做爱是性是欲望,恋爱的想要建立社会关系。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谈及戈达尔的创作,苏珊·桑塔格认为《随心所欲》是戈达尔所有电影中文本做的最到位的一部,电影里很多发人深思的台词体现了创作者不俗的文字功底,体现在娜娜阐述生活与责任那一段的独白尤为精彩。你怎样看待戈达尔在本片的创作?

他本人也曾提到从《精疲力尽》到《随心所欲》是他在无意识状态下拍摄的作品,《随心所欲》后他会逐渐拍摄更多写实的、实质性的电影,沿着这两条创作轨迹,谈谈你对戈达尔创作生涯中不同的文本符号的理解。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戈达尔的作品我看的不多,有些对白挺有趣的,有些就看不懂。把这个问题留给其他人先。

场刊嘉宾 donnie

我挺喜欢他的文本的逼逼叨都可爱。

特邀嘉宾 千橡

我就根据兴趣看了8-9部,和他几十部的库存比也没啥能做出结论的量。我觉得戈达尔给我的印象就是这种用意识叙事的感觉,后期的电影虽然更好懂,但是我觉得我要是为了看懂就去看这些,我为什么不去看特吕弗呢?

场刊嘉宾 donnie

只能大概说这个时候他还很相信文字,后期不信了。我也不太喜欢特吕弗。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说完戈达尔的创作历程,我们来简单说说本片的拍摄。苏珊·桑塔格认为戈达尔并没有直接去展示娜娜是如何保留自己的灵魂,因为戈达尔认为展现人物内心的方式就是不去挖掘她的内心。整部电影的镜头避开了所有心理刻画,像是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拍摄形式,让人难以琢磨。你认为这种拍摄方式是不是对本片最好的呈现方式?缺少心理刻画会不会影响你的观影体验?谈谈你的感受。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方式。这关系到摄影机的位置,包括前面千橡说的一直从侧面拍摄,摄影机的视点是外人观察她的视点,而不是主观视点。你不能看到她心理刻画的部分,才是你生活中接触一个人,通过行为来了解她的方式。大量的独白和心理刻画更适合用文学来表达而不是电影。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心理刻画就比较像是被“加工”,有时候显得很多余,该片没有用这种手法是挺好的。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戈达尔用了最简洁的电影语法,创造出了一个最复杂的妓女形象。

场刊嘉宾 donnie

而且电影本身给到的信息量已经巨大了,从布景到表情到动作,这些都和心理息息相关。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同时在12幕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镜头的推移十分简洁灵活,没有过多花里胡哨的炫技,并且《随心所欲》最大的贡献就是延续了《精疲力尽》的跳接剪辑方式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些简洁灵活的拍摄技巧恰恰是法国新浪潮受到全世界注目的原因。法国新浪潮是浪漫而反叛的,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影体验谈谈对新浪潮的感受。比起旧好莱坞的传统古典叙事,你更青睐于哪一种?

场刊嘉宾 donnie

我更喜欢新浪潮,戈达尔前期的简洁比较受巴赞的影响吧。旧好莱坞真的信息量太少故事太好猜。对新浪潮,我觉得开启了所有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特邀嘉宾 千橡

旧好莱坞是多旧啊?这是要旧到20年代的卓别林和基顿的默片,还是30年代的喜剧,还是40到50年代的战后无脑剧?还是60、70年代的好莱坞作者呀?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1967年《雌雄大盗》和《毕业生》开启了新好莱坞时代,旧好莱坞主要指1967年之前吧,因为新好莱坞有明显的时间划分界限。

场刊嘉宾 A7M2带位员

只要在能看明白的前提下,我会更喜欢新浪潮的表现手法,我只是说形式上比较喜欢,旧坞的表现手法太谨慎了,而且都大同小异。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这么说的话,好像60年代末的新好莱坞电影是有意思一点,比如《毕业生》结尾那个怅然若失的味道,那就不是好莱坞的东西。包括约翰休斯顿在那段时期的作品。

场刊嘉宾 donnie

其实55年《无因的反叛》也不好莱坞了。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那时候更多是明星效应,詹姆斯迪恩的电影都有很强的个人特质,50年代美国大明星太多了,怎么拍都有意思,60年代大明星不是死了就是不红了,拍的电影贼拉没意思,直到1967年新好莱坞。

场刊嘉宾 donnie

五十年代同期好莱坞也就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

特邀嘉宾 千橡

两个赫本引领全球时尚的年代。

主持人 我略知她一二

这么说来旧好莱坞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大明星的衰落让好莱坞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新的时代,这一切都离不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谈回法国新浪潮,让-吕克·戈达尔无疑是这里面最为闪耀的一个跨时代大导演,《随心所欲》作为本届法罗岛电影节的新浪潮代表,我们已然瞥见了这个自由、浪漫、新奇、独立、翻涌的年代,所有美好的形容词都不及新浪潮影像的半分光彩,希望你踏进这个新世界的大门时依然保持最纯真的幻想和最隽永的头脑,随心所欲地在《随心所欲》里徜徉吧,也期待这部电影可以在最后的颁奖典礼有所收获。

 4 ) Vivre sa vi

Vivre sa vie: Film en douze tableaux-1962
   序幕:将你借给他人,但把自己留给自己。
  娜娜只是一个普通的巴黎女孩。普通得,不觉得她能够成就什么。

  影片的第11幕很好玩,娜娜在餐馆遇到哲人。“突然间我不知道要说些什么;我常常出现这种状况:我知道我想说什么了,我在想那是不是我所想的,但就当要说的时候,我就说不出来了。”这是娜娜的开场白。
  事实上,类似的话,娜娜在第1幕也说过,关于说话和思想和行为:我们谈得越多,便越没有意义。你说爱我但你不觉得我特别,我已经不太喜欢你了但却依然觉得你很特别。
  餐厅的哲人跟普通人娜娜说康德和黑格尔,从《三个火枪手》开始,当Porthos突然想起要思考一下怎么跑,步子要怎么迈,他就突然忘记了该怎么跑,于是他便被自己放的炸弹炸倒了。
  娜娜也不止一次说过,万物皆本色。或许说话就是说话,思考就是思考,行为就是行为。然而,每个人却要为自己的说话行为所负责。即便你忘了要负责,依然要你负责,这负责依然会担到你的头上。

  第2幕的娜娜在唱片店,Godard给她的标题是“随心所欲”。当时她在为一位客人寻找唱片,然后带客人去埋单。这是娜娜的工作,有点单调,有点轻佻。“万物皆本色”,娜娜想做女演员,然而却一直在做普通人。娜娜可曾看清自己的本色呢?娜娜又是否真的无路可走?

  第3幕,娜娜看的电影是圣女贞德。贞德获悉自己要死的时候她说:上帝知道我们最终的路途,但我们最后才会知道。贞德的上帝没有把她救出“la mort”,只不过我们又没死过,怎么知道死就一定是不好的呢?

  我还蛮喜欢第8幕的,想不到Godard能把这个故事说得如此“有营养而不色情”。蔡明亮拍《天边一朵云》的时候,包括他自己以及李康生陈湘琪杨贵媚都陷入了一种困惑,就是自己拍的究竟是不是A片?我想,喜欢新浪潮的蔡明亮不可能没看过这一幕,妓女是一个行业,就跟唱片店售货员一样。有自己的规则。当城市街灯亮起,莺莺们开始新一轮的绝望。夜晚是绝望的,就像阮玲玉的神女一样。这些以妓女为职业的走投无路的巴黎女子亦然。

  第9幕,娜娜怀疑自己是否幸福。在俱乐部,点唱机,她跳舞,然而却无人回应,在场的三个男人,惊异而拒绝的眼神。

  第11幕是很多人的挚爱。这个老人家很可爱。他为这个巴黎普通妓女娜娜讲哲学,讲思考、讲谎言、讲爱情。
沉默中言语背叛我们,而我们又背叛言语。说话的生命,无声地死亡。

  第12幕,Godard所说的“不是新的起点,而是终点”。我们看到大幅的电影海报“祖与占”,同样一部关于生活最终爱到绝望而死的电影。当然,这是特吕弗跟戈达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话。
  娜娜倒在员工餐厅的门口。
  这一幕的开始,是一个画家和妻子的故事。画家沉溺于自己的画,画中的妻子是如此完美,而当画作完成,募然回头转看身边真实的妻子的时候,发觉她已经死去。

  这部影片的音乐特别出色,节奏也很有逻辑。戈达当时的女神Anna Karina演绎得很精彩,演员一直回避镜头,然而也有那么一些偷瞄镜头的俏皮。
  喜欢这部影片,因为当中就包括了很多个故事,圣女贞德、三个火枪手、画家……万物皆本色,逃离不了命运的娜娜,生活给她的不幸,她回应生活的随性和美丽,就跟戈达的超然一样,让人难忘。

 5 ) 话语失效,巴黎街头伫立的巴别塔

在资料馆观看了这部戈达尔的名片,当场座无虚席,我与朋友坐在最后一排,看人头翕动。随着电影发展,大家纷纷开始小声交头接耳,原因比较明显,看不太懂。

我居住的地方是一个影视园区,其中大多数人都是影视方面的创业者,会来光顾这家资料馆的想必也是同一批人。恰恰是这部分观影人群,更容易被本片误导,把握不到其中的核心意图——这里的对话要推进怎样的剧情、表达怎样的人物关系?这个镜头语言要表达导演怎样的含义?这个人物对核心表意有怎样作用……

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表达的是语言的失效。当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最重要手段——语言,变得不可靠时,一个美丽至极的女人将经历怎样的人生。

首先,影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时间都用在了对话上,而仔细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人物间的对话大多数都是莫名其妙、言不达意的。答非所问,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到痛处,只能重复——影片中出现了两次非常不自然的重复。

“这关你什么事?这关你什么事?这关你什么事?这关你什么事?这关你什么事?这关你什么事?”

“别这样,娜娜。”

中间娜娜在餐厅中和那个萍水相逢的老人的谈话,直接点题地说出了这个主旨——语言的效果,关于谎言和言不达意。有趣的是,就连这一段表达中心思想的对话,两人大多数时候还在自说自话。语言在这里也是失效的。

其次,声音上。影片中出现了数次突然的消音,有时甚至是角色或旁白还在说话的时候。这时就会看到空有嘴唇翕动、字幕告诉我们她在说什么,但声音全无。失声和失语的类比。

最后,配乐是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小段重复,这段忧伤的音乐片段不时出现。除了另外两个地方用了影片中场景内出现了的歌曲作为场景配乐,这个选段是本片唯一的配乐,从头到尾没有变化,没有渐进。这也暗示了娜娜的境遇从头到尾都没有变过,在这个语言失效的世界,她的结局从一开始便已注定。

本片的节奏非常稳定,将娜娜无奈又颓唐的生活娓娓道来。因为对话的段落非常之多,我们便欣赏到了戈达尔除了正反打外,对对话场景的各种有趣的处理方式,其中很对是有开创性的。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娜娜站起身,用手量自己的身高,天真可爱简直要溢出荧幕。我将来也要给我喜欢的姑娘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

 6 ) susan sontag 影评的几处翻译

该说的susan sontag都说尽了吧,翻译几处susan sontag 在Godard's Vivre Sa Vie 几处精彩的评价,来作为看完这部片子后自己的印记。翻译都是直接翻译,比较粗糙,且未校对,仅供参考。

戈达尔的电影特别指向证明而不是分析。随心所欲这部电影是一个展示与说明。这部电影展示发什么了而不是为什么要发生。电影暴露了事件发生的无情性。

整部电影可以看作是一个文本。一个关于研究清晰度与严肃性的文本。

戈达尔在这部电影论文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论述来源于蒙田:把你自己借寄出去;把你自己给你自己。“妓女的生活无疑是对这种把自己借寄出去最激进的比喻。但是如果我们问戈达尔是如何像我们展现Nana 为她自己保持了自己,答案是这样的:他并没有展现,他只是说明了而已。我们并不知道Nana的动机,我们只是在一定距离观看来作为参考。电影避开了所有的心理描述,没有任何尝试探寻感情状态或者是内心的痛苦。戈里达有告诉我们Nana知道她自己将要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内心上的。自由并非出于内在,或者是心理上的,反而是物理上的美好,是是什么就成为什么。在第一章节中,Nana告诉Paul:“我想死。“在第二章节中,我们有看到她在努力尝试借钱,失败地尝试通过管理员进入她的公寓。在第三章节中,我们有看到她在影院哭泣。在第四章节中,在警察局,她因为被盗取了1000法郎而落泪;她说:“我希望我是另外一个人。”但是在第八章,Nana 已经成为了她自己。她走进街道时,不仅是对自己的确认也是通向生命的尽头。只有是作为妓女是Nana才是她自己。这就是在第八章中Nana像另外一位妓女Yvette中平静地说的:“我是负责任的。我回过头,我是负责任的。我举起我的手,我是负责任的。”自由意味着责任。当一个人自由之时,责任也随着事物是他们本身的意识而来。因此,在Nana像Yvette的说辞是这样结束的:“盘子是盘子;人是人;生活是…生活。”

这部电影让人反感的部分并非在于突然地结束。事实上戈达尔清晰地提及到了电影之外,那就是演出Nana这个角色的人是他的妻子。他在嘲弄不可以原谅的他自己的故事。

不想翻了。。。水饺。。。

 短评

“人生在世”。戈达尔镜头里的安娜卡丽娜永远美丽又充满灵气,她就算变成卖淫女我也觉得她纯洁得像天使。。“把自己借给他人”原来是这个意思。。。天啦噜一天之内看了两部这么不同却各自精彩的电影,我愿意死在影院!

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本该给观众留下些什么情感的故事,最终却给观众留下一堆思考,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吧。但是,戈达尔本人无疑也是个矛盾体:他一方面强调着语言和交流,另一方面又显而易见地拒绝着观众,无论他怎么诡辩;一方面让一切都发生在最表象的画面上,拒绝给予解释,另一方面却又因为他的影评人身份作祟,不断地通过引用/反对他者来构建自身。不如这么说:当他试图站在电影反面的时候,也一定丢掉了一半电影。

1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Godard月,16号晚在BFI终于见到了我多年女神Anna Karina,一位健谈、和蔼可亲又有趣的女士,对了话,如梦似幻……

16分钟前
  • GA
  • 力荐

戈达尔对其跳剪、宣言等独特手法最为节制的一部电影了吧。可能真是太爱安娜,以致于不舍得“随心所欲“的雍破坏一切的新浪潮思想和政治化电影做法,去破坏贞女与妓女的形象平衡度,以及那些从中蔓延开的完整悲剧。

1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法国新浪潮时期各种刻意标新的手法看着真是特别烦。

23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桑塔格那篇著名的影评,其实也只是点到为止,开了一个小小阐释的角度。但是结论却很清楚,这是一部除了结尾,几近完美的电影。

2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戈达尔让观众忘记了女主角的妓女身份,就像卡拉克丝让观众忘记男女主人公以外的世界一般,两人都拥有专注的叙述力量,叙述,叙述~

28分钟前
  • Kyle
  • 推荐

透析生活的娼妓,命运如纸薄,禁不起这么执着的追问。形式感更强,零散碎裂,又精光毕现。

33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圣女贞德受难记》的片段——对肩上脸部的突出、《朱尔与吉姆》的海报,遮挡乃至背对观众的对话与消除环境声配合主角的思考和给观众留下空隙。和哲学家对话、爱伦坡的故事,以及爱上想要摆脱后的突然死亡,都完美的融合在影片的叙事氛围中。当然此片最动人的还是Nana的神情——如此神秘如此迷惘。

3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40分钟前
  • 李香菜
  • 推荐

安娜卡里娜乃至全片那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优雅与忧郁,台词间的微妙联系,圣经般的摄影,极简却细节丰富,戈达尔精确的调度水平可见一斑,和精疲力尽时期区分开来但还完整保持了自己的风格,美妙。

42分钟前
  • TWY
  • 力荐

疙瘩儿的娼妓——黑短发大眼睛,懂电影会跳舞,聊哲学谈情感,爱抽烟性冷淡,有个性多薄命

4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8.4 十二幕剧,正侧面看个遍,就后脑朝着你,妓女行业介绍,绕台球室独舞。她看圣女贞德看哭了,她不是个妓女,她是个存在主义妓女。

5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资料馆…看到好几个戈达尔哲学退场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戈达尔美学屏摄的朋友…还有好几个在戈达尔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时义务配音的呼噜兄…

53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还行

她说:"我举手,我有责任;我转头,我有责任;我不高兴,我有责任;我抽烟,我有责任;我闭上眼睛,我有责任.即使我忘了我有责任,可我仍有责任.我想告诉你是无处可逃的.凡事都是好的,你需要的仅仅是对某事产生兴趣.毕竟,东西就是它们本身."其间,不经意地舔着嘴唇.

57分钟前
  • June
  • 力荐

2021-1-9重看;特写、移镜、长镜、空间、构图、阴影。开场酒吧里背部的来回凝视,《圣女贞德》的面部互文,谈论《基督山伯爵》波多斯的哲学家,跑过《祖与占》的海报,爱伦坡的故事,结尾与《精疲力尽》的呼应。十二个章节的结构与随性灵动的调度设计。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2019年10月戈达尔√] 奖项收割机时期的戈达尔。可能做得最有趣的还是声音,技巧用的比较节制(跟他最具挑衅的片子比起来)但是不少地方依然很新颖(旁白、音乐、完全静场等等用的都很不错,皮条客朗读法国妓女现状那段太讽刺了,戈达尔应该自己还担任了一段配音[imdb显示未署名])。除了有趣的小标题之外还用到了字幕技巧。把女主角的脸跟德莱叶的[圣女贞德的激情]混剪非常好。最后拐到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上其实有些跑偏了。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所谓才华,就是做什么都对。

1小时前
  • 皮革业
  • 推荐

戈达尔第3部长片,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12幕分段,依镜头次序拍完并只取初拍镜次,镜头运动宛若人眼般活力四射,好奇主动。2.内外多重文本,女性欲脱离边缘地位"男性化"只有死亡,一如[圣女贞德蒙难记][椭圆画像]与火枪手波尔多斯。3.中断的配乐与突然静默,机关枪抖动式跳接。4.第11幕,语言与爱。(9.5/10)【2021.1.9.上海影城2K修复版重温】还是在玩混搭与解构,如纪录片式拍摄风格+各种游戏式间离手法;分章节/分幕制造断片感,却又在每一幕开头写明情节、人物或环境的关键词;突兀却点题的哲学论文式探讨,对语言的反思与声画分离实验上承[女人就是女人],妓女议题则下启[我略知她一二]。消去配乐的[圣女贞德蒙难记]与咖啡馆窗外的假街景很间离。从后方与侧面多角度拍卡里娜,果然真爱。其他迷影梗:露易丝·布鲁克斯式发型,[祖与占],墙上的泰勒。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说话越多,没有意义的话也就越多…不用说话也能生活,一想到这点我就觉得很惊讶” 第二部戈达尔,感受好一点了…喜欢“吹气球”、“桌球室跳舞”、“妓院抽烟”三场戏。娜娜的美,是镜头都不足以构画的!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