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皮特

HD

主演:崔维斯·费米尔,斯蒂夫·扎恩,查理·普拉默,科洛·塞维尼,史蒂夫·布西密,艾米·西米茨,刘易斯·普尔曼,艾丽森·艾略特,贾斯汀·雷恩,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柯蒂斯·麦甘恩,达娜·米利肯,迈克·布雷克菲尔德,艾安娜·伯克希尔,朱丽亚·普鲁德霍姆,弗兰克·加列戈斯,约瑟夫·贝尔托特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赛马皮特 剧照 NO.1赛马皮特 剧照 NO.2赛马皮特 剧照 NO.3赛马皮特 剧照 NO.4赛马皮特 剧照 NO.5赛马皮特 剧照 NO.6赛马皮特 剧照 NO.13赛马皮特 剧照 NO.14赛马皮特 剧照 NO.15赛马皮特 剧照 NO.16赛马皮特 剧照 NO.17赛马皮特 剧照 NO.18赛马皮特 剧照 NO.19赛马皮特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赛马皮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五岁的男孩查理(查理·普拉默 Charlie Plummer 饰)自幼就失去了母亲,整个童年时代都在不安全感中度过,因此个性极为的内向和胆怯。最近,查理从华盛顿的斯波坎搬到了波特兰,准备在那里开始他全新的生活,希望新的环境能够一扫之前的坏运气。   在查理最不如意的时候,他遇见了一匹名为皮特的赛马。身材矫健性格温存的皮特深深的吸引了查理的注意,让查理无法自持的开始接近它。查理将皮特当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虽然所有人都告诉他,赛马只是赛马,一旦他们不能够再参加比赛了,就将面临被屠宰的命运。在连续输了好几场比赛后,皮特也要走向它马生的终点了,不忍心看到皮特死去的查理决定将它从马场里偷走。不寒而栗女猎鹰人法外狂徒老友有喜雨树之国缉毒风云毒太阳美国队长1奶油公社 第二季附加物2023小型事故网聘女伴浪漫街头巅峰时代银狼怪奇事件簿红蜻蜓鬼娃恰吉第三季魔鬼艾德拜托,请你爱我我的美女老师爱的使命见习女警中间时代终极死路天下第一媒婆不要让我抓到你!入云龙公孙胜沙罗绝命追杀穿越东西的小情歌海猿3绅士刑警2枪之子傲骨贤妻 第六季闪耀人生的眼镜闪婚2022急速狂奔课后战争活动第二季蜿蜒2020特别2020大地之王

 长篇影评

 1 ) 《Lean On Pete》——新“垮掉一代”的归属困境

朋友ParkerLI对本片最大的不满,是片名《Lean On Pete》的中文翻译《赛马皮特》,我认同。本片与马有关,但与赛马无大关联,且很容易与赵婷的《骑士》产生不必要的联想。Lean On Pete只是那匹马的名字,并且在中段便退出了叙事——它是片中最为重要的意象。而影片从始至终的重点都是查理·汤普森(Charley Thompson)。不管是本色出演还是经过调教,查理·普拉默(Charlie Plummer)无疑将这个15岁的流浪少年诠释的非常到位,顺理成章地在威尼斯得到了肯定。

表面上,这是一部私人化的电影。数字摄影延续了安德鲁·海格影像上一贯的脆弱延绵。他仍以部分去情节化的设置去突出中心人物,并将情绪暗中积累并消化掉,不求外露。只是这次不同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三场较为激烈的运动戏(并非动作戏)暴力地打碎平缓的节奏之余,也让人物情绪有了几次彻底的爆发。

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却显然是海格在考虑主题与内容之后所做出的更新。《Lean On Pete》通过描述查理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流浪,去影射一个情感割裂的荒漠化社会和个体的成长困境。上一次让海格名声大噪的《45周年》,讲的是对“爱情-时间”正比关系的讽刺与背叛,更早的《周末时光》则是通过对话和有限的动作,描述同性母题下审视自身的过程。在后来相同题材的《寻》中,仍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安德鲁·海格是拍室内场景的好手。一般来说,室内戏的调度需要更为精确,光线亦要更加地道。封闭空间中人物的活动往往不甚激烈,于是情绪流也不容易让人明确感知。我们首先会想到对白的功效,但是通过影像本身的营造,人物的心理状态亦可能被精准捕捉到的,且蕴含的情感张力不容小觑。这是法国人的长项,他们所研究出的技法,如今遍用世界各地。

我们已在《周末时光》和《45周年》里领略到了海格对室内戏的创造性效果。《Lean On Pete》刚上来,就是查理在房间里摆东西。他沉缓的动作不仅是对物体的小心翼翼,同时也传达人物面对生活的虚掷态度。房间黯淡无光,宛如牢狱。背景的窗户是影像的主要光源,映出查理瘦削的轮廓。印满花斑的玻璃让窗外的清晨显得阴蒙蒙的。不需要言语,僻静与疏离的氛围便一览无余。这是摄影、灯光与调色一同作用的结果。

以查理的晨跑作为影片开头,是相当高明的安排。一方面,镜头随他身体游移于街道与建筑物之间,及时展现出了他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面。另一方面,当查理的生活崩塌之后,“走”与“跑”两个动作就成了一组极为有趣的反差。至此,影片还未让主人公开口说话,我们便已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

门与窗户构成的线条,在海格的电影中一直是暗示人物心理最重要的手法。《Lean On Pete》刚开始便是大量的封闭构图,查理与父亲的对话是和谐而开放的,但二者的行为和语言被限定在了一道门之中,显得异常逼仄,在影像上显现出极其不协调之感。包括每次用完封闭构图后,常常会很快切到室外远景和全景。这种人物状态与环境的冲突,以及景别的大跨度转变,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形成了内在的反差。

当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德尔(Del)出场之后,叙事便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查理与老马皮特的情感在此没有必要去加力渲染,因为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人物行为(包括片名),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定这个少年与马一定会形成某种情感认同。德尔是个美国乡村题材中典型的投机商人,包括他的女伴邦妮(Bonnie),也声称不能与赛马产生感情,它们只是比赛和赚钱的工具。影片在每个对立面上都没有反复去强调,无论用台词还是戏剧性情节,只是很随意地带了出来。这就让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没有凌驾于影像风格之上,从而形成由外而内的自洽。这是文本的精炼老道。

实际上,虽然《Lean On Pete》偏向于散文化的勾勒描绘,但影片的意图实现了几个较大的转变。首先是参与德尔的赛马工作,将查理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影片不再仅仅局限于室内戏的铺陈。其次是父亲的受伤,这是影片第一场暴力戏,却是靠画外音来完成的。父亲之死,本质上已将查理推向了广袤无边人迹罕至的沙漠,标志着他被动流浪的开始。然后便是偷马,预示着与文明社会律法与道德的进一步决裂,也就有了后来偷超市东西,吃霸王餐的一系列情节。再后来是皮特之死,暗示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纽带的消亡。

查理的流浪自始至终便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找到自己的姑妈。但除了几次电话询问,我们在角色身上似乎看不到对这个目标过于明显的积极性。当然,影片结尾查理还是顺利找到了她,善良的姑妈也收留了他。但是在故事一大段的公路戏上,叙事重点完全不是建立在“寻找”的主题上的。这是一个少年与老马带有放逐意味的逃离和反抗。二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背叛社会的既定原则。

影片虽然没有对社会本身的指控与剖解,永远紧紧跟随查理的个体视角。但故事背后的指向性也是易被洞察的,于是也不可避免的让表象本身沾染一些残酷的色彩。几场染血的场景便是对故事内质的回应,其中又以皮特被车撞死最为沉重。皮特的死,是由逃离与反抗导致的。这匹安静的老马,通过查理的视角已被建立起性格,无论其是否为马内心的真正所想。当它脱离缰绳时,我们便会与查理一同紧张不安。马与少年的双重表意关系,至此迎来终局,同时也构建了影像上的高潮。当然,影片也并未一路残酷到底,查理的结局还是较为光明的。

《Lean On Pete》继承了美国新独立电影的影像与叙事形式,当然,这也与安德鲁·海格自身的英伦导演属性脱不开关系。但是从文本性上来说,影片就像是“垮掉的一代”的变体——也是威利·瓦伦汀的原著气质所然。我们在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小说、诗作中都能找到如查理一样的原型,只不过本片剔除了那些癫狂与荒诞的部分,变得更为肃静。虽然影片并未直接展现,但这种肃静无疑是建立在21世纪美国政治与经济演化的乱象格局之上的,是失语的反叛。当然,查理本身也是一个失语的少年,无论在德尔面前还是流浪时。他可以自由交流的只有两个对象:父亲与老马。二者都是被抛弃的边缘化群体。

皮特本有明确的形象,却经常与查理形成错位与交融,至此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表意。首先它是一个被规训的野生动物,本就不属于人类环境,是被强行拖拽进来的。其次,它是可以随时被抛弃淘汰的工具,被不断易手,毫无安全感。查理亦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查理与皮特的流浪,就是两个被驯服的角色自我放逐,寻求灵魂解放的过程。这是较为常规的写作手法,即用其他事物去比喻主人公自己。然而,在海格的风格加持下,这种“老套”的手法仍然是新颖而独特的。

那么,一切的矛盾与不安也就有了明确的落脚点。查理拥有一个破碎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单调迷惘的外部环境,最终导致了他归属感的缺失。从他与父亲女朋友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甚至在自己的家里都像个客人一样。所以他与父亲的对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构图上的美感和暗示,也成为了文本主题的注脚之一。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是建立在这种缺乏归属感的状态之上。考虑到他的家庭以及年龄,查理便可看作一个典型的心理不完整的少年,具有某种精神上的代表性。

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不接受任何权力机构和救济制度,于是从医院逃离;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可以心安理得地偷车偷马,吃霸王餐;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在目睹老马皮特的死亡后,本就不完整的内心又形成了一道阴影;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可以叩开别人的家门,或者住进流浪汉的房车里;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即便找到心心念的姑妈之后,还是以奔跑与对周遭的迷茫观望成为故事的结局。

于是,也许我们可以换个平素更为常用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状态:孤独。《Lean On Pete》就是以一次另类的迁徙过程,对孤独与死亡做出细腻描绘。从而通过个人化的客体意识角度,自然流露出一种慈悲温和的情感体验。

在晚年的海德格尔看来,人与生俱来的畏惧、厌烦与死亡与事物的本真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是一种“被抛弃的设计”,是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现象界。因此,“孤独”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对象,同时也是认知世界寻求“此在”的精神张力。在人类或个体寻求本真、“此在”的过程中,孤独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是,海德格尔将孤独体验最终指向于东西方结合的神秘玄学上,消解了其中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孤独从最初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对待,到哲学对其存在理性/精神感性的广泛研究讨论,令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尼采便说过“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不透它。”雅思贝尔斯的“自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个人为轴心的内心体验的自由,是精神个体通过与自然、现象的“ 孤独”交游而实现的。叔本华和康德也以孤独的自在心灵自居。总之,“孤独感”是现代西方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涵义,是决定个人意志、实践行为、文化创造的精神性存在。

中国古典哲学对“孤独”的阐释也很有意思。由于东方思维的特殊性,先秦老庄等并未如西方哲学家们那样对其构建了统一理性的立场结构,没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更多是心灵上的静观,直觉“唯识”,把“孤独”视为主体的神秘体验,是掣望万物、创造齐物化我境界的精神工具和心理方法。它在中国古典哲学上是超万物的虚无先验的本体,凌驾于所有之上又居于或超于每一存在物,非语言、逻辑所能把握的东西。随着发展,“孤独”最终化为一种具有东方具象思辨色彩的诗意哲学,并赋予其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审美性。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抛去“孤独”那些形而上的观点,这个概念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和美学观念。“孤独关照”实际上便与“爱情”、“战争”等一样,成为具有亘古生命力的文化创作母题。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和弗洛姆的现代性孤独心理理论也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本片中缺失的归属感是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原始动力。通过这个渠道,安德鲁·海格用死亡去对照孤独,有意无意间靠近了西方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孤独-单独-异化-共同体”这一议题。查理无疑是一个“孤独个体”,并且死亡也在他身边发生。通过他在马场工作的段落,我们能深刻意识到劳动不仅本质地规定了查理(我们)的自我,同时也规定了查理(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而塑造一种共同生活。但是反过来,个体也正是在这种劳动和活动中,逐渐对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失去了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查理到马场工作也许并不是一种自由的解放,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标志,反而进一步决定了他放逐流浪的命运。

《Lean On Pete》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几无配乐,视听上也非常冷静克制。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少年流浪成长的简单故事,实际上也对现代社会的非宽容本质和自我异化进行了一番探讨。影片实现的手段,是以缺乏归属感与关注度的边缘少年为视角,在“孤独关照”的主题框架下,运用类似“垮掉一代”的叙述脉络,进行一番存在主义式的主观体验,从而与观众建立起心理层面的感性认同。其以简驭繁的形式风格,自然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片尾曲Bonnie “Prince” Billy 的《The World’s Greatest 》太好听了,可在本文首发公众号“论戏书影”听到!

还有(应该是)Scott Saslow 的海报设计也很美!

 2 ) 查理会好起来的,一定

第一次看海格的片,看到一些评论称对此片失望,作为第一次看的人,这应该是这一个月来看到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拍摄的感觉像是写散文,不纠结强调很多细节,一切都显得随意,营造了疏离感吧,再是一个个冲突情节加进来,迫使查理向前。

父亲不在家,没有食物,他想着去打工挣钱,而且工作很卖力并受认可,看的出来是个底子很好的男生,这应该与他喜欢长跑有关,这也是个伏笔。另外会明辨是非,不懂得的就问,家里情况特殊导致朋友少,他把看养的赛马皮特当作好朋友。其老板德尔教了他一些事情,比如餐桌礼仪,后来他在姑姑家吃饭也是有改变。残缺的家庭环境导致查理在与人相处起来很有距离,虽然看似是一体,总是透露出孤独。

他带着皮特出走,偷油,吃霸王餐,他很恐惧,但又很淡定,一种冷漠的执拗,他想法很简单,去怀俄明州找姑姑。

路上也是遇到了些好人,但他没有安全感,匆匆离去,皮特被撞死的时候,他剧烈的喘气,然后逃到黑夜中,那是他目前唯一的寄托,也是自己心灵的慰藉,一种陪伴,失去皮特,也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只剩下姑姑这一个亲人了,可是对方的情况还不清楚。

查理知道超越原则性事物的存在时,比如赛场作弊,他并没有驳斥,他偷食物,吃霸王餐时还会神色胆怯,在皮特走后,他翻墙跑到别人家洗衣服,就显得很淡定,好像没有所谓了一般,可是眼神突然变坚定。

遇到一个主动收留他的流浪汉,结果半夜被抢钱,那是查理辛苦挣来的钱,去找姑姑的车票钱,那人抢了并将他赶出去,他开始反抗,第一次使用了暴力,打了人之后他心惊胆战,知道那是不对的,有可能会坐牢的,可是他管不了那么多。

小小的年纪,对这个世界认识还存在很多好奇心的时候,在流浪中被这些现实的巨浪一次次迎面扑来时,是善意,是丑恶,他还没来得及却被迫接受了。

他被流浪汉猛揍一顿抢了钱被赶出去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世界轰然倒塌的感觉,这个导演太鸡贼了,猝不及防来波高潮,突如其来的绝望,措手不及,查理只能靠本能的欲望,拿回钱,去找姑姑。

还好最后姑姑以亲人的温情相待,这里姑姑的设定是丈夫不在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对查理的怜悯么,否则他肯定过的小心翼翼。

真的一度担心,查理最后找到姑姑的时候,他们一家生活的幸福,可怜的查理被排外的话还不如继续流浪,但其实查理更想有个家,从始至终,他都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庭。

查理真的是个很好的男生,到最后他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规划,把未来的可能性说与姑姑,但那般小心翼翼地样子,你如果介意的话我可以走,太让人心疼了,他直接的发问又与开头他与德尔老板的对话方式呼应,都是很直接的问清楚,也是种自我保护。

片尾处的民谣安排的很棒,查理恢复了长跑,转身那一刻,又是看到新的希望。也算是自己闯出了一条路,很多事情冥冥之中在推着他向前。

 3 ) 皮特与查理

从外地搬来的查理,一如既往的在新地方找寻着旧的生活方式,比如跑步,比如视若无睹等等,直到新地方与老传统观念的冲突造成父亲的死亡,造成用心宠马与马只是工具的矛盾,这种新老交替让本就不适应的查理,越发想回到过去,去找寻自己的姑妈玛吉。

在得到了所有身边人”背叛“或者”离弃“之后,查理拉着皮特走上了长征,从俄州到怀州的徒步,还要穿越几个荒漠。皮特在受惊之后还是被汽车撞死了,本以为象征着美好的愿景已经消失了,没想到故事还是在继续。查理继续偷着打着工忍着所有的饿,最后在图书馆找到了姑妈,其实是找到了回忆,找到了自己,因为他把自己留在了这片念想里。

最后一个长镜头,查理在跑着,跑着,无人的街道,有如他自己孤独的内心,回头看着注视着他的观众,在相对的注视中成长,这个镜头有如《失踪》里最后的无人乒乓球的镜头一般,有着击穿人心的力量。

 4 ) 马语者流浪记

男孩Charley半夜醒来,离开半路上收留他的游戏迷农舍,牵着心爱的赛马皮特,继续往东,朝着荒蛮而开阔的草原,决绝前行,“这不是我们的家,走吧”。

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周末时光》、《45周年》)新作《赛马皮特》,改编自作家Willy Vlautin2010年同名小说,置景美国人烟稀少的大西北,烘托出一位15岁少年与其心爱赛马的艰辛流浪历程。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家之定义”的男孩成长故事。最初,Charley和单身老爸Rey搬到俄勒冈最大城市波特兰郊区,准备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从开场第一镜,Charley沿着乏味社区跑步,导演就大概给出男主角的大概性格形象,与躁动青春有些不相符的沉默安静和乖巧,却搞不准心底蕴藏着随时可点爆的巨大能量。学校同龄人在全片中彻底缺席,唯一可提供给观众的一点信息是,Charley曾在校橄榄球队训练,但个头偏小。

他所坚持长跑的乏味街区,至少有一座马棚,这让少年邂逅了老马皮特和他那脏话不离口的主人Del(史蒂夫.布西密 饰)。马厩主给少年提供了一份帮忙牵马的临时工作,这时从Charley口中说出的年龄是16岁。

为了给少年建立一种新的兴趣和热爱,电影给予养马、驯马、喂马、买马、赛马等产业一条龙相当长时间,起初那个沉默乖巧的Charley也变得激动雀跃,老马皮特成了他离不开的新朋友。而与Del一次次的公路旅行和露营,也让观众隐约嗅到一丝精神父子的关系可能性。尤其在沾花惹草的亲生父亲Rey引来第一场灾祸,又恰逢Del准备卖了老马皮特之时,怎么从传统电影欣赏惯性看来,都该是Charley与马主Del争吵、化解矛盾,成为新的精神父子之成熟时刻。可导演安德鲁.海格偏偏不按常理的,让少年Charley独自牵马逃亡流浪,让马场主Del就此离开电影故事。

我说不上这样的剧情处理手法是好是坏,只是得承认它让故事走向有些出乎意料,或许也因为这种有意营建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不去追问真实生活的合理性,譬如为什么Charley不去接受社会救助、马场主为什么不追到偷走皮特的少年,毕竟从古至今,能成为新闻和议事的,从来都是生活日常的例外。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姨妈Martha都是一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重要存在,是自幼没见过生母的小Charley之精神母亲。这个反反复复被少年挂在嘴边的名字,或许也就是他倔强牵马上路的最合理理由。Charley要徒步穿越美国荒芜的西北部,到怀俄明州找到姨妈,他所能知道的信息非常有限,只有姨妈的名字和最后谋面的城市。

这不免让我想起契诃夫著名短篇小说《万卡》中那个9岁男孩,他被鞋匠欺负和剥削得非常痛苦,十分想念爷爷康司坦丁,终于找时间写了一封情感充沛的信,“把这张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

幸好,借助着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赛马皮特》中的15岁Charley没万卡那么悲剧。几通电话,他能查到姨妈如今工作和生活在怀俄明第三大城市拉勒米的图书馆。一路上,肚子饿了渴了就进福利社,即便偷盗超市被抓都会获得原谅。我查了一下,从俄勒冈的波特兰,走路到怀俄明拉勒米,全程1818公里,步履不停(在电影里或该叫做“马不停蹄“)的话,共需375小时。当然,少年虽然倔强,但也不至于非得自虐地弃绝一切方便的交通工具,非得需要钞票时,就变成18岁的成年人,跟随墨西哥非法移民去大宅做粉刷工作。

整个2小时的电影时间,被两场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切割成驯马、牵马和独自徒步三大个段落。事故是什么,因涉及剧透,先隐藏不表,但每一场事故都以舞台剧尾声的高光,将少年Charley定格。无论是窗外的警灯还是公路上的汽车大灯,都清晰无比放大着Charley那张满布雀斑的青春脸蛋,而他成长的重要时刻,似也被这些高亮的光柱定成可以永世铭记的人生相片。

从制造焦虑情绪的手持摄影,到开阔荒野的大全景,再到最后重逢姨妈后平稳眷顾室内的暖色调,导演给予《赛马皮特》的调子是非常温情和慈悲的。从父亲Rey到赛马皮特再到姨妈Martha,究竟哪里才是少年的家呢?其实只要有着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于Charley来说,哪儿都能是温暖的家吧。他重又迈开了步子,向着回到橄榄球队的梦想,开始在大街上奔跑起来。

 5 ) 公路片的精髓是人

不是赛马片,也不是动物片,而是公路片。公路片的关键,不是故事,而是人。无论是旅行的主角还是路上遇到的人,人物精彩了,整个片子就令人难忘了。

这个片子精彩的是旅行的少年。他和这匹退役而被抛弃的赛马皮特一样,被环境所抛弃,既胆怯又坚韧、既逃避又能吃苦。同病相怜的少年和马,在烈日下走在茫茫荒野中,就是全片的意象所在。

少年表演克制,而又十分到位。和青少年演员常见的帅气活力不同,他透着一种非常动人的质朴感。

十几岁能演成这样,一度以为是找了一个德州乡下男孩本色出演。没想到,生活中的他竟然是个纽约小开。

查了一下也演过纨绔子弟。天赋异禀,戏路宽广,如果机遇好,前途不可限量。

在少年的路上,遇到了好人,也遇到了不那么好的人。没有猎奇的抓马,一切折射出的还是男孩自己家庭的残缺和生活的苦难。

在这冷静的镜头下我感到了导演的悲悯之心 。

 6 ) Andrew Haigh打造的又一个孤独星球

Lean on Pete 月初终于在英国公映了,比起当初一鸣惊人的《周末时光》和早些年突然爆红的《45周年》,《赛马皮特》的安静如鸡,多少有些让人心慌。

自从上一年 9 月 Andrew Haigh 带着它在威尼斯电影节亮相之后,就一直几乎没有任何声响。在 Telluride 电影节也被同场的《水形物语》、《至爱梵高》、《至暗时刻》等一众后来在奥斯卡呼风唤雨的大热之作碾压得不成样子,今年 3 月在美国的点映好像也反响甚少,甚至 5 月的英国公映也没有捣鼓出什么大动作来。

Andrew Haigh 拍电影,观众的掌声和热闹的口碑,好像一直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他选择的切入口太小,小到似乎都不值得去认真讨论,从《周末时光》炮友之间对话到《45周年》老年夫妻之间的口角,这样的日常琐事对于纷扰的世界、忙碌的观众来说,太过于寻常而不值得花时间去细细感受。

《春天不是读书天》里的 Ferris有说:

Life moves pretty fast, if you don’t stop and look around once for a while, you could miss it.

庆幸的是,还是有这么一群人,愿意在快速节奏的生活里稍微停顿一下,听一听这位闷骚的英国导演想要说的东西。

我曾经说过,一旦爱上 Andrew Haigh,你就很难爱上别人了。他那种独有的沉默的力量,在现在什么都讲求速度和噱头的市场,显得是那样的遗世独立。

从从前的《周末时光》/《45周年》/《》到现在的《赛马皮特》,Andrew Haigh 仍然是那个细腻得不能再细腻的闷骚的中年男人。

某种程度上,他和李安的风格很相似,但李安追求的是通过放大小人物之间的情感互动来探讨社会和人文议题,但 Andrew没有那么大野心(可能也不擅于这种方向),他更喜欢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人物情绪的发酵上。

他极其善于把人心里最负面的情绪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完美刻画出来,让你纯粹地感受这种情感之余,又轻轻地给你勾勒了一个可以拥抱幸福未来的希望,无论是《周末时光》里最后 RussellGlen 的拥抱,还是《45周年》里 Kate 的坚决甩手,更别提《寻》里小婊砸 Patrick 最终还是重新牵上了 Richie 的手。

他的电影从来不追求高深的哲学或者人文社会主题,每次都把情感小切口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观众完全淹没在这种情绪当中。

《寻》剧照

李安的商业化之路走得非常稳健,Andrew在《45周年》之后其实也具有了商业化的能力,但还是选择了在小众电影中继续走下去,不然也不会有《赛马皮特》的诞生。这样的一部作品无论是场景还是主题都小得不能再小,商业价值和噱头实在有限,全片唯一勉强算是冲突的画面,大概就是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被车撞倒的那一幕吧。

没有对自己风格的坚持,估计很难拍下去。

《赛马皮特》背后仍然是那个典型的Andrew Haigh,安静深沉但绝不枯燥,同名原作本来就是一个相当松散的流浪小说(在小说的中后期,我一度以为作者要崩了收不了尾),但却为他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舞台来酝酿情绪。

电影长达两小时的剧情很松散,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冲突和起伏,甚至被 Charley 偷走马和拖车的 Del Montgomery 也没有像一般剧本走向那样,重新出现要让我们的小男主角受到应有的教训。

但仍然,这是不甚无聊的两个小时。

Andrew Haigh借《赛马皮特》成功打造了一个孤独星球,好像这个世界除了 Lean on Pete(马的名字)和 Charley 之外,就再也没有了别人。他就是这个星球的小王子,也是唯一的居民。

Del 和女骑师 Bonnie,途中 Charley 所遇到的女侍应生、Mike & Dallas,这些人更像是从别的星球来短暂造访一样,离开之后再无印记,和那广渺的沙漠一并融为毫无意义的背景当中。

这种孤独感如此之强烈,让那些散落在两小时之间、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人和事都变得合理了起来。这看似荒谬的逻辑其实就如同被逼和脾气暴躁的爷爷一同生活的胖女孩 Laurie 所处的境遇是一样的道理,都是一个不成逻辑的即成事实。

When you get no where to go, you are kinda stuck.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Charley是幸福的,因为不爱他的人离开了他,爱他的两个人(他爸爸和姑姑)不仅愿意留在他身边,还为如何抚养他而争吵和决裂了。正如他爸所说的:

I ain’t worth shit, but I like being here with you.

能够拥有一个真心愿意留在自己身边的人,不是因为亲情、不是因为责任、不是因为你的外表,就是纯粹因为想要留在自己身边,这种无道德制约的自私是一种多么奢侈、难能可见的决定啊。这么难得和令人幸福的人,Charley 拥有了两个。

这让我想起了《老友记》里,Ross 和他前妻的现任女友 Susan 在杂物间争吵究竟谁更爱尚未出生的 Ben,他们都觉得自己处于人生天秤被轻放的那一边(Ross 只拥有探望权,Susan 在当时美国同性婚姻未合法时连个名分都没有)。但在一旁坐着、被生母生父抛弃、养母自杀、养父入狱、和双胞胎姐妹决裂、曾经流浪街头的 Phoebe 却为这个幸福的宝宝而感到高兴,全然没有代入自己的惨境。

Charley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 Phoebe,他知道自己的境况是多么的不堪入目,但他选择去抓取他所能抓取的幸福,留在爸爸身边,思念着自己的姑姑。

那个没法留下来的妈妈,他选择了不去多想。

他甚至都不想去求助任何人,不想自己的苦况为任何人徒增烦恼。不想邀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不想在父亲意外死去的时候向朋友发出求救的信号,他羡慕一家齐全、友爱温暖的朋友家庭,若他们永不再见,Charley 希望他们记得的,是自己还过得还不错的样子。

Charley 现在可以憧憬的,就是从 Portland 走到 Wyoming,找到那个愿意为自己和父亲争吵的姑姑。人生就是这样,99% 的时候都是不可抗拒的、不如人愿的改变,你只需要努力奔向那可能的1%。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Charley 对于父亲的突然逝世,好像表现得异常冷漠,又或者是导演在这一块上处理失当,人物情感断裂了。

但这正正是小说/电影有趣的地方。

原作者Willy Vlautin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非常独特和微妙的少年角色,沉默寡言的Charley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保留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这份热爱,又与他的冷漠形成了一个毫无逻辑可言的矛盾关系。

他不能不冷漠,他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改变现实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他改变不了父亲去睡已婚妇女、改变不了父亲和姑姑的决裂、改变不了赛马被强制卖往墨西哥的命运、改变不了父亲的并发症……

如果他在用心地去感知这些困境并做出反应,毒品或死亡会是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回应,但这并不是他所希望的生活走向,他在用蛰伏的形式去等待一个可以真正成长的环境。

由于电影时长有限,有很多关于Charley的细节并未能完完全全地刻画出来,书中关于这种静止式抗争生活的矛盾心理给出了更多的描述。

比如他多次的从便利店、超市偷食物,之前是因为爸爸并未能及时回家给生活费,后来在逃亡过程中就更是成为了生存的必然选择。

Charley对这些偷窃行为没有任何“感觉”,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可原谅的行为,也不觉得理所当然,对他来说,这只是他为了生存必然要采取的一个行为,这和他用口去吸别人的车油是一个性质(这个在电影里有拍到),他不觉得生活亏欠了他,也不对被偷者产生过多的愧疚。

冷漠面对,就是他的生存法则。

他从家里把自己的电视搬走被警察发现,在逃跑的过程中把自己大腿划了一道长长的伤口,带着这个发炎的伤口在黑暗中奔跑了长长的一段路,最后也是自己默默地在便利店买了消毒水等东西包扎好,第二天如常上班去了,因为他需要钱去生活。

在逃亡过程中,他从 MikeDallas 家里偷走了一大罐水和一些三文治,但他给他们留了个字条,说以后会还给他们。

Charley 贫穷得一无所有,穷得除了跑步,觉得身边所有的一切都不是自己的,甚至在自己的新家里喝杯水都要问老爸的新情人许可。对家和归属完全没有概念的人,又怎么会有所有权的意识呢。

最后,不得不佩服 Andrew 选演员的眼光,他倒没有只选籍籍无名新人的偏向,一切都是为剧情和角色出发。

有《周末时光》里完全没有知名度的 Tom CullenChris New,也敢在《45周年》起用资深演技派的 Charlotte Rampling,和 HBO 合作的《寻》让 Jonathan GroffRussell Tovey 全裸出镜更是完全没有问题,每一次都总能让演员和角色产生非常和谐的化学反应。

这次起用 Charlie Plummer 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单纯看剧照觉得 Plummer 实在太过路人,而且表情相当呆滞,总觉得整个电影要不就崩坏要不就无聊透顶。

但没有想到在电影里,他将 Charley 这个角色所独有的那种超然脱离感演得刚刚好,而且整个人动起来之后(剧里真的很多奔跑的戏份),全身都散发着令人疼惜的好感。

观众对角色对演员的好感,对于这种剧情松散的公路片来说,真的是太重要的。一个不讨好的演员,绝对是会影响整个电影的完成度。Plummer 拿下威尼斯电影节的新锐演员奖,也实在是实至名归了。

 短评

7.5 . 皮特是男孩内心脆弱的具象化(这匹赛马温顺的像只猫咪),脆弱完完全全崩溃后,他才展现出发狠的一面(前期天真任性)。生活给予你重击,逼迫你成长,无论此中经历了什么,都像一场噩梦,梦醒之后还能继续奔跑。(北影节资料馆)

9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Charlie Plummer质朴的演出与令人心醉的摄影也无法拯救这样一部放在Sundance也只能算是中庸的影片,后半部节奏失控到莫名其妙。算上45年,看来我跟Andrew Haigh是没缘了

1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很奇妙地,把英国少年骨子里的愤怒和硬气,和美国广袤无际的荒野景色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绝望过后还有重生的感觉,就像那一幕幕绝美的朝阳场景。皮特不是凯斯,动物自有它寄托的象征意义,但这里的查理并没有太依赖这个象征。或许美国故事里,再苦的地方,人也总会更相信自己能活下去吧。

1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不怕狗血,不怕俗气,不怕矫情,就怕无聊。真的也太无聊了吧。

18分钟前
  • 状况的闪烁相片
  • 还行

75/100 海格一直是绵里藏针的作者,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立体很难被迅速解构的,这部赛马皮特用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及其生态链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但它却输在了最终的结局上面。当大家都接受了人物的一切被夺走之后的命运,给观众美好的希望难道不是前功尽弃吗?

21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简洁的线性叙事,返璞归真的方式,表现一个男孩对爱的追寻,影像的把控依旧精准,情绪饱满饱含悲悯。英国导演对美国乡镇生活描写很精准,《赛马皮特》《美国甜心》的美国才真实。[B+]

2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是不会驯马的骑士,只好孤注一掷,夜晚出走;是手无寸铁的斗士,却能奋力一搏,寻回自我。她刷着碗无处可去,她还忍受着酒鬼,她继续做赛场的女骑手,她收留了落魄的我。其实这一路不是去寻找姑妈,而是在寻找自我。原来什么都留不住,父亲、皮特还有晚风。却好像突然拥有了什么,勇气、自由以及新生。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16岁的男孩与马,两次死亡与新生--一个很简单的成长以及找寻“家”的故事,但是他所感受到的和拥有的其实十分丰富。故事在中后段的剧情转折后,显得略微拖沓以及多余了,不过瑕不掩瑜。(接连三年喜欢的片子都有马的“身影”:2016年的《某种女人》,去年的《骑士》,还有这一部)。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倒不是说片子本身怎么着,而是如果当今的世界级影展继续放任此类坐地画圆的选手引领潮流,那么“电影”确实有可能死在我们这一代影迷的前面。

3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海格用镜头捕捉角色的水平毫不马虎,几束光即可填满所有的情感。Charlie Plummer表演出色,在海格的调度之下看到了River Phoenix的影子。

35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好久没这么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了。安德鲁·海格的镜头带着节制的悲悯,情感力量屏息静气。沉默坚强的少年,相依为命的赛马,潜移默化的生活苦难,既是成长也是失去。男主居然是99年的啊,一箭穿心的演技太让人心疼了!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好能吃苦的小朋友,表演克制而又到位动人,路上的好人与不那么好的人,折射出的还是男孩自己家庭的残缺和生活的苦难,在冷静的镜头下我感到了导演的悲悯之心

39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不妥协,不留恋,不沉沦,像一片脆弱又执拗的叶子,不至吾家不罢休。

4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故事充盈着男性躁狂的语境,而除结尾外,女性基本失语,且有更多的细节将其指向男性成长的主题,考虑海格处女作就叫《Greek Pete》,Pete就像查理分身,与其形成互文,又有点同性爱的影子。电影依旧是细腻的海格,情绪、色彩、运镜都是我爱的。4.5

42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复古安静沉稳的气息下描绘了一个穿越美国的成长故事,赛马皮特只是一个引子,让少年有勇气告别,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大量荒凉起伏的戈壁反而显得如一个禁锢的牢笼,皮特走出马厩和拖车,少年也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影片中几次逃离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没过多交待动机,这反而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Venice2017# 本届第一个五星,搁今年戛纳都是拿奖水平。看好前三和影帝。尊严政治和社会观察堪比肯洛奇(不只是「Kes」哦),剧作完全出人意料,堪称当代狄更斯……安德鲁海格的摄影真是没得挑。影片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处理得真是举重若轻,见证他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大师狂奔而去……

48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导演非常会拍人物,调教演员表演,捕捉人物的生活状态。人物表面看上去越平静,内心的波澜就越壮阔,情感无比复杂。故事讲的不是一个男孩的成人礼,而是家、亲情和爱在一个未成年男孩生活中的重要性。片中传统是缺失的,感情像美国西部片里一样蛮荒,但就是这种荒芜里竟然承载着满是悲悯情怀的大爱。

5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如果在“主线剧情”戛然而止时电影的主题故事也很快结束,我大概只能给到三星,正是最后这半个小时让我的喜爱程度倍增。我们总是喜欢在生活中寻找某一个精神支柱,父母、爱人、朋友甚至是宠物和植物,可当这一切突然离开之后,你又该如何继续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有时候我们真不如15岁的男主人公啊。

56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海格一生推,能拍成这样已经超出了我读完剧本后的预期。在吃霸王餐那场戏,餐厅里放的歌是Say You Love Me,海格的小心思。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3.5 | 摄影佳,镜头美。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