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HD国语

主演:彼得·乌斯蒂诺夫,简·伯金,洛伊丝·奇利斯,贝蒂·戴维斯,米亚·法罗,乔·芬奇,奥丽维娅·赫西,I·S·乔哈尔,乔治·肯尼迪,安吉拉·兰斯伯瑞,西蒙·麦考金戴尔,大卫·尼文,玛吉·史密斯,杰克·瓦尔登,哈里·安德鲁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国语年份:197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2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3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4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5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6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3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4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5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6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7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8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19尼罗河上的惨案197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当所有矛头都指向仇杀,那肯定不是。

看了今年的影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结尾居然暗示要接着拍《尼罗河上的惨案》,吓得我赶紧回家翻出78版的影版出来压压惊。翻拍从来不是原罪,有些翻拍作品能翻出新意那无任欢迎。但如果还按着今年影版的套路,拍的是福尔摩斯而不是波洛的话,那岂不是到时要我大菠萝到尼罗河里游泳捞枪?
言归正传,78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真是非常典型的英国电影,开头就是英国田园与古老的庄园,一个美丽而单身的继承人,结个婚都要上头条。分分钟感觉走进了唐顿庄园。
埃及蜜月开始后,非常阿加莎地——整条船上都是继承人的仇人,无关的路人甲也觊觎她的珠宝。不过为了珠宝杀人这种事在阿婆的故事里是不会出现的,所以剩下的都是仇杀。当你信心十足地往这个方向猜的时候,你肯定错了。
整部电影的节奏虽然不快,但却非常吸引人,即使是来自1978的渣画质也不会让人昏昏欲睡。然后还能看到年轻时候的麦格教授,非常值得重温。

 2 ) 一座侦探推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出品于1978年,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代表作,本片颇具时代气息和异域风格,作品荣膺第5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还获得第36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奖。作为一部侦探推理的经典之作,多线索多人物的叙事复杂却又很有条理,作品讲述了一个因“爱情”和“金钱”而发生的连环谋杀案,导演对作品做了“加减法”,分析了所有人物杀人的可能性,借助多角度、多侧面的拍摄形式,还原了侦探波洛每一个推理线索。

在我看来,电影的灵魂在某种程度上是编剧赋予的,他们要试图将一本几万字的小说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表现,既要忠实于原著,有害得以画面的技术加以处理,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以《尼罗河上的惨案》为例,相比阿加莎婆婆的小说,电影减少了出场人物及其相对应的人物关系,就比如:原著中的圭多•里凯蒂、蒂姆•阿勒顿,科妮莉娅•斯库勒等人物没有在电影中登场、原著中林内特死后丢失的珍珠项链也是一条重要线索,电影中被淡化了、原著中卡纳克号船上,讨厌林内特的人并没有那么多,而电影中,整条船上的人都讨厌林内特……同时,电影又做了加法,相比小说又加重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对感情线索的描写:在船上的全部人中,都有杀死林内特的嫌疑,杀死她的可能是某个名誉被她破坏了的人;或者某个家庭被她父亲弄得破产的人;或者某个一心想要盗窃的人;或者某个对别人继承大笔遗产不满的人;或者某个竭尽全力想要挽救她的母亲免遭破产的人;或者某个提心吊胆怕暴露他欺骗行为的受委托的人;或者某个对旅客谁是谁都弄不清的人……最后的凶手却是一对一无所有,却又愿意为相爱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情人,作品突出了这段可敬的爱情,又批判了他们的拜金主义,更讽刺的是,他们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却是她最好的朋友。作品中“加减法”的创意式使用有意造成了观众接受信息的混乱,造成悬念,使故事的叙事从慢变快,从平稳到紧张,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接下来,我们看看作品的艺术化处理。电影名《尼罗河上的惨案》让人联想起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和木乃伊,进一步贴合了电影悬疑、恐怖的主题。其次,作品从色调、构图、画面感都给人美的感受,拍成了一条尼罗河沿岸风景的全景宣传片,尤其是人物的服饰着装,完全忠实于各自的人物性格和身份地位,所有人物都是当时社会各个阶级各个职业的典型代表,作品还由此荣膺了第51届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最后,要提一提电影中的一些经典对白,幽默风趣更为影片剧情发展埋下伏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太太与女佣鲍尔斯”的对话,一次是在出行前的对话,一次是在船上对双方性格的强调,最后一次是为作案工具“披肩”留下线索,每次寥寥数句的对话设计,使人发笑以后又还会若有所思。

最后,我谈谈个人印象里的电影中的不足。个人认为可能是小说太过于强大,以致于没有给导演留下多少创作空间,整个作品稍显平淡,神秘感不够多,只是纯粹的叙事,没有留下导演的个人风格。此外,影片重视细节的处理,却似乎忽视了对总体基调的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重量等级相差不多,层次感不够明显。

《尼罗河上的惨案》我看过不止三遍,纵然有瑕疵,但作为一部上世纪70年代问世的作品,可以算是一座侦探推理电影史上的“里程碑”,逻辑推理性、条理性很强,案情环环相扣,通过对凶杀案现场的情景再现,一点一点的揭露出真相,始终吸引着观众区寻找真正的凶手,从中还原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的真实状况,揭露出了人性贪婪冷漠自私的弱点和各种社会矛盾,表达了追求自由、平等的心愿,引发观众对人性的思考,具有启蒙意义。

 3 ) 看《尼罗河惨案》,受到惊吓



大约在1978年或79年,那时我还刚刚上小学二年级,拿到了家里给的内部票,去一座内部礼堂看《尼罗河惨案》。现在回忆,在没有互联网,没有DVD的年代里,能够经常拿到内部电影票,实在是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啊!那时却没有这种感觉。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1980还是1981年看电影〈少林寺〉时围在影院门口高价购买电影票的人们,中国人在那个年代精神生活是多么匮乏啊?

电影惊心动魄地上演,我屏住呼吸,看得目瞪口呆。不仅完全看得懂,而且深深为之沉迷。

晚上回家,整夜做梦都是在一个类似酒吧那样的房间里,我不停地爬起来,不停地被枪杀。在从来没有接触过暴力的幼小心灵里,那些射击和冷酷的阴谋是多么可怕的事啊!

也许是那时就埋下了种子?后来特别喜欢侦探小说和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从福尔摩斯、波罗到CSI了。

不过,那一晚在精神上受到的强烈刺激永远难忘。

2006年6月27日伦敦雾

 4 ) 【唯有爱不可辜负】与其说这是一桩惨案更不如说这是一场盛宴,每个人都是祭品。

 “你踏上了一条艰难而危险的航程,谁知道你会遇上什么不幸的激流险滩。你正在把自己至身于危险的边缘,现在往回走还来得及。”
    “人应该顺从命运,不管它引向何方。”
    “哪怕引向灾难?”
    “哪怕引向地狱。”
 
    以上,是女主角之一的杰奎琳在自己的爱人西蒙·多伊尔被一个美丽的叫林内特的贵妇抢走之后,在爱人和情敌去埃及度蜜月而自己为了永恒的复仇也紧随其后之时,林内特的法律财产顾问安德鲁·彭宁顿和杰奎琳之间展开的一段对话。
这个画面设置在波光粼粼的尼罗河河面上的一艘轮渡上,相较于英国地中海沿岸的温暖湿润,日日阴雨,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区的埃及充满了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一幕幕细致的风光:殖民风的酒店,代步的骆驼毛驴山羊,漫天的风沙,旅客们的白衣,迷宫一样的神殿,金字塔,尼罗河畔嘲弄老外的小屁孩,每一个情景都让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之相配的,是画面里的每一个角色出场时华丽的服饰,贵妇们斜带着的阔大的欧式阳帽,穿着蓬蓬的礼服,唇红齿白浓妆艳抹的在尼罗河面上豪华船舶的大厅里翩翩起舞地跳着探戈的时候,一种毫不违和的微妙之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异域文化的相互碰撞,各国上层人群的相遇交流,贵族气质与古老埃及底蕴的完美融合,每一次的接触都感觉像是一杯清冽的冰水,倒在了无垠沙漠中的一棵仙人掌的根部,一点点汲取水分的顽强的根拼命地生长,然后开出一朵沙漠中的不朽之花,让烈日下飞扬的喧嚣的沙尘都为之停滞。
至此,除了看影片的名字Death on the Nile可以得到最起码的死亡信息之外,没有任何一个画面可以向我展示悲剧发生之前的哪怕一丝丝蛛丝马迹,我依旧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追求爱的故事。女主的爱人被另外一个女人抢走,可能是因为这个女人的美丽或是富有,也或者是因为男主是个糟心的负心汉,不管这个叫西蒙的男人是为什么抛弃了杰奎琳而和只见过几面的林内特结婚了,但我到目前为止,只看见了一个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真诚,因为爱,所以可以从英国追来埃及,完成最初的和她爱人的约定,即使现在,陪伴在她最爱的那个人身边的人不是她自己。因为爱,一切都可以做,哪怕命运是将她引向地狱。
然而,这个平静的画面,仅仅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和所有的戏剧效果一样,矛盾通常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必要环节。当我看到这段对话的时候,我有着隐隐约约的感觉,可能炙热难耐的沙尘天气即将迎来暴雨的季节了,而不幸的是,不生草的沙漠地区即使狂风暴雨,也只会让乱飞的沙安定的黏成一片,将“沙城”变成“泥城”,没有救赎,进入之后便如同沼泽,只有沦陷的地步。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晴日,大侦探波洛和他的助手雷斯上校,疯疯癫癫的女作家奥特波恩太太、她温柔的女儿和忠实的仇视资本主义的共产主义者,偷窃狂范·斯库勒太太和她的护士鲍尔斯,度蜜月的西蒙、林内特、林内特的女佣路易斯,故事里的所有人都聚集在古老的卡奈克神庙之下,等待阳光照射下的神庙散发出耀眼的光辉,等待着黄昏之前落日之下的神像发出哀伤的声响。因为超凡的资产拥有量,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年轻的贵妇林内特和她的现任老公西蒙的身上,仿佛金钱的魅力已经可以忽略掉热带沙漠地区酷热难耐的烦躁感,像是万能的磁铁,将所有人都牢牢的吸引在他们周围。就在大家都暂时各自分散着参观神庙的时候,一块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方形石块从天而降,重重一击,几近砸中石柱下方的西蒙和林内特,酿出一桩命案。而后他们在哀哭着的神像前看见了被西蒙狠狠抛弃的杰奎琳,附和着狂风中哀叫的声响,大声的说着不着边际的话语,随时随地的闯入新婚二人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姿态。自此,故事开始陷入第一个谜团。
而后便出现了此文最开始的那段对话。当贵妇的法律顾问彭宁顿发现紧跟不舍的杰奎琳后,给了他这样的忠告。“既然已经毫无结果可言,又为何不放弃呢?前路漫漫,千难万险,都是不值得去经历的。”然而固执的杰奎琳不会放弃,她说,就算是地狱,也得走下去。就算这是一条复仇之路,也是永恒,走不完的长征。
故事进展到现在,才是真正应该怀疑和惊诧的时期。
抱着复仇心理的杰奎琳,在和西蒙谈话不畅之后,再也忍受不了背叛的凌辱,一时激动开枪打伤了西蒙。腿伤严重的西蒙和受惊吓过度的杰奎琳在这一个夜晚似乎经历了万般险阻,船上的每个人都提着心脏度过了难熬的一晚。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西蒙的妻子,杰奎琳的情敌,整个故事最夺人眼球的焦点——林内特被谋杀了,子弹从她的头部穿过,几乎烧焦了她的伤口。她被枪杀的现场的墙上,写了大大的“J”字样。
也许有钱的人总是处于风口浪尖上,但未必是要以死亡作为代价。那为什么,她会被谋杀呢?是谁杀了她?是以怎么样的目的进行的这次谋杀活动?一切的疑点,都将慢慢揭晓。
案子落在了大侦探家波洛和他的助手雷斯上校手上,他们开始调查、询问、走访船舶上的每一个人,找寻疑点,进行总结排除。所有的人都可能是犯罪的凶手。是被贵妇嫌弃唾骂名誉被破坏的老医生吗?他可能因为长期受贵妇语言的谩骂凌辱以及损毁名誉的折磨,心生仇恨,因此在西蒙被打伤照顾他的时候捡起杰奎琳的枪,偷偷射杀了贵妇。是觊觎贵妇项链很久斯库勒太太吗?为了得到项链,不畏惧死也要得手,因此顺理成章的杀人取项链。是斯库勒太太机智而严谨的护士仆人吗?因为父辈之间斗争的历史,在生意场上,自己的父亲被贵妇的父亲毁得一塌糊涂,为了报仇,而实施了这起谋杀案件。是疯癫着大谈性学性文化的女作家奥特波恩太太或者她的女儿吗?为了避免贵妇告她们不按时交税还债而下此毒手,只是怕被法律制裁而采取了行动。或是看不惯上流社会有钱人生活,一心想推翻资产阶级,倡导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者吗?为了信仰的差距和文化的不通,坚守共产主义的信仰而下了血手。亦或者,是林内特的女仆吗?第一个发现了尸体并呼叫的人。她可能自己悄悄争取时间杀害了主人,只为得到自己的嫁妆和工资。一切都是个迷,尚未解释完。
西蒙和杰奎琳是最开始就被排出讨论范围之内的,一个腿枪击受重伤的家伙和一个精神脆弱不堪的女人,怎么可能举起枪谋杀了林内特小姐呢?
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却是我真正没有想到的。
女作家奥特波恩太太和林内特的女仆,居然接着都被谋杀了。
奥特波恩太太在即将向大侦探波洛揭发自己的所见,告知他谁才是真正的凶手之时,话说到一半便被一枪集中了脑门,当场毙命。真凶没被揭穿,还失去了最重要的的人证。
那贪财而可怜的女仆路易斯也在第二天晚上倒在了血泊中,她的手里竟拽着一张一千法郎钞票的一个小角。
我开始回想,回想侦探推理的每一个环节,想当他把所有的人约着单独谈话时候的情景,每一个画面几乎都历历在目。想到他们和女仆的交谈的时候,才发现有些不对劲,而这个,可能就是案件的关键所在。
“当然,假如我睡不着觉,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许我会看见凶手进出我太太的客舱。”这就是侦探在约见女仆的时候所说的话。她没有用一种肯定的语气,而是一种带有假设的口气,一切以“假如”为引导的古怪的字眼。她是不是在暗示什么呢?暗示自己知道什么,但又不能明确的说出来,因此用了这样一种说法。她是想给谁暗示呢?是大侦探和雷斯上校吗?可是这样的意义何在呢?突然,我想起来那天的约谈,画面里除了女仆,侦探和上校,就只剩下了西蒙一个人。他看着流泪的女仆,告诉她:“别担心,我会照顾你的。”这真的只是一段简单的对话吗?事情真的没有解决的方法了吗?为什么女仆在同侦探约谈,得到主人的承诺之后的一个晚上,就被残忍的用刀片隔断了喉管呢?
再想想女仆死去时候手里的一千法币的钞票的角,侦探恍然大悟,一定是讹诈!因为贪财的女仆看见了犯罪的全过程,但她只是想得到一笔钱,因此她就想暗示凶手,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想让凶手因为怕被揭发就给她封口费,所以才说了一些奇怪的字眼。她的死证实了“假如”一说的真实性,就是说,她确实在甲板上,也看见了凶手出入她太太的客舱。
凶手已经确定了吗?到底是谁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办案的过程中,侦探让船长帮忙,在每日捞鱼的尼罗河底打捞出了行凶的凶器。一只口径为22mm的小手枪,一块沾染上红墨水的布,还有一块沉重的大理石,它们都被一块名贵的大方巾包裹的严严实实,扔进了尼罗河。4发的手枪里还剩两发子弹。
侦探开始沉思,到底在哪个环节出错了呢?每个人都有的嫌疑,为什么推不出一个准确的结果,还让另外的两个无辜的人命丧黄泉。而后,他忽然有些恍然大悟,知道了事情的端倪,究竟在何处。
他开始解释自己的推理。“出事的那天夜晚,我睡的很沉,不像我平时的那样警觉。为什么?是因为不想让我露面的那个人往我爱喝的红酒里面加了麻醉药,这也是为什么雷斯上校向我吐槽酒有些发混的原因。而后我发现,杰奎琳在打伤了西蒙之后扔在客舱里的枪神秘的失踪了,而既然要牵连于杰奎琳,又为何不把枪留在贵妇的客舱里呢?那么必然,这把枪在接下来还会再次派上用场。在医生检查林内特的尸体时,发现被击中的脑部伤口几乎烧焦了,这必然是贴近她的头部开的枪。而当我们从尼罗河找到枪的时候,枪是用缎子披肩抱着的,很显然,枪是隔着好几层缎子打的,为了让枪声发闷,不会造成太大的声响,那么贵妇的伤口处就绝不会有烧焦的痕迹。因此,除了打伤西蒙和打死林内特的那两枪之外,一定还有第三枪!对于这第三枪我们毫不知情,可这枪里只少了两发子弹。另外一个奇特的景象发生在贵妇的客舱里,写明“玫瑰红”的指甲油只剩下几滴,但它不是粉红色而是鲜红色,并且代替了指甲油味道的是醋味,里面盛的居然是红墨水。接着,又出现了一件事情,使案件开始明朗化了。女仆路易斯被杀害了,因为她企图对那个凶手进行讹诈。因此才有后面女仆的奇怪说辞,她说着‘假如我看见了’,实际上就是说,我的确看见了,你要不要给我一笔钱让我保守秘密呢?而这个时候,船舱里另外的一个人,只有西蒙!”
“回想一下当时的真实情景。罗丽莎小姐看见杰奎琳开了枪,看家多伊尔·西蒙倒在地上。于是她出去找人,遇上了闻声而来的弗格森先生。当弗格森先生看见多伊尔先生的时候,他正拿着沾满血迹的手帕捂着自己的腿。然而这种判定是错误的,实际上多伊尔并未受伤。后来,多伊尔坚持要有人把杰奎琳送到客舱,还得有人陪着。后来,罗丽莎小姐去找鲍尔斯小姐让她帮忙照顾受惊的杰奎琳,因而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在船的右舷。就是这个时候,当两个人都陪着杰奎琳离开之后,假受伤的多伊尔快速跑到船的左舷,进入了其妻子的船舱,开枪打死了多伊尔夫人。然后,将手枪包进缎子方巾里,又装进一颗子弹,真正的朝自己的腿开了一枪,而后将所有的东西一并向窗外扔去,让凶器沉入了尼罗河。本以为事情可以这样顺利的进行下去,但这一切都被在甲板上的仆人路易斯看在了眼里。她想要讹诈一笔钱,却因为贪财而丧了命。她发出暗示,暴露了自己知道真相的事实,而后被杀害。真正中枪的多伊尔显然不能再次出动杀害仆人,因此这剩下的一切都是帮凶杰奎琳干的。她用一千法币诱骗路易斯,然后残忍的隔断了她的喉管。女作家不小心看见了杰奎琳的杀人现场,在揭发她的时候也被其残忍的枪杀了。就这样,一案三命,悲剧就是这样一幕幕的发生了。‘最先被排除在犯罪者之外的人就是杰奎琳和多伊尔,谁证明杀人凶手不是多伊尔呢?是你,杰奎琳的那一枪。谁证明杰奎琳不是杀人凶手呢?是你,多伊尔,你坚持要整夜有人陪着杰奎琳,制造出她不在场的假证据。而你们,以前是情人,现在依然是。’杰奎琳计划着让自己的爱人西蒙杀死他的妻子,继承财产。先是折磨多伊尔太太,西蒙假装发脾气。而后,选择罗丽莎小姐作为见证人,这一切都是为了枪击和夸张的歇斯底里做铺垫。当这一切都安排好之后,行动真正的开始实施了。杀死了贵妇是计划之内,杀死仆人和女作家都是计划之外。就这样,三起命案的凶手,就是西蒙和他的情人杰奎琳!”
这就是事情的真相了,在侦探一步步清晰的解说之后,西蒙和杰奎琳的脸色愈发苍白,绝望至深,他们知道一切都完了。最后,最坏的悲剧还是发生了,杰奎琳在和她的爱人相拥相吻时开枪杀死了西蒙,自己也开枪自杀了。
案件就这样结束了,悲剧已经发生,却也已经是过去式了。各自一方,再不相见。
最后一幕是大侦探波洛和雷斯上校的助手的对话。他们站在归来的船舶甲班上,靠着栏杆感慨案子终于结束。最后一句,波洛探长意味深长的沉思,说:“莫里哀说,‘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
然后,镜头慢慢拉远,所有的人开始变小、变得虚幻。船舶远了,尼罗河远了,异域风情的埃及远了,难解的案子远了。太阳依旧照耀着大地,一切都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世界还是如此的平静,仿佛少一个人多一个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至少影响不了自己的人生。
而那一句话,“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依旧在这空旷的阔野里回荡着,撞击着每一个观看者的内心,让他们,每一次看到这句话,都回想出历历在目的场景。
为了爱而不顾一切的女子,在埃及的烈日下,同自己的爱人攀登上最高的看台,感受着这个热带沙漠国度的热情。爱如清冽的冰水,一点点温润着她干涸的内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 )

 5 ) 六位影帝影后 —— 这电影的演员阵容强到无法想象

今天再看1978年版的《尼罗河上的惨案》,我是带着敬畏之心的,虽说电影史上不乏大牌云集的电影,比如2002年的《八美图》,但当你带着想看大咖飙戏的心情去看电影,结果难免失望。《尼罗河上的惨案》给我的经验却全然不同。小时候看译制片版,哪个演员都不认识,却记得每个角色都熠熠生辉,长大才发现,这电影的阵容实在是有点可怕:

演员里包括了三位奥斯卡影帝(Peter Ustinov,David Niven,George Kennedy)、两位奥斯卡影后(Bette Davis,Maggie Smith)、一位金球奖影后(Mia Farrow),饰演Dr. Bessner的Jack Warden 也拿过两次奥斯卡提名;还有三位美女表演上的名声稍逊一筹,但美貌和才华也可以用“划时代”来形容:三次奥斯卡提名的Angela Lansbury,大名鼎鼎的Jane Birkin(欧洲的文艺缪斯,爱马仕的铂金包以她命名),演过最美朱丽叶的Olivia Hussey。

如此多的明星和表演大师,却从来没有引我往“飙演技”上想,每个人都谦逊的卡在自己的角色里,适当的发挥着特质,几位著名的美人也掩饰住风采,并不让人分心,电影里无所谓红花绿叶,才成就了这么好看的电影吧。在这里把电影中主要的表演艺术家列一列以表敬意。

彼得·乌斯蒂诺夫 Peter Ustinov 英国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61/

1952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提名 《暴君焚城录》 Quo Vadis (1951)

1961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1960)

1965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土京盗宝记》 Topkapi (1964)

1969年 奥斯卡最佳剧本 提名 《富豪之家》 Hot Millions (1968) - 不会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演员(Peter也导过电影)

「两次金球奖提名,1次获金球奖最佳男配」

大卫·尼文 David Niven 英国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2024/

1959年 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鸳鸯谱》 Separate Tables (1958)

「一次金球奖提名,两次获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

乔治·肯尼迪 George Kennedy 美国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7031/

1968年 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铁窗喋血》 Cool Hand Luke (1967)

贝蒂·戴维斯 Bette Davis 美国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03/

1936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女人女人》 Dangerous (1935)

1939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红衫泪痕》Jezebel (1938)

「还有9次提名奥斯卡,3次提名金球奖,1974年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列不过来了」

玛吉·史密斯 Maggie Smith 英国 (喜欢看哈利波特的都知道她)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13798/

1970年 奥斯卡最佳女演员 《春风不化雨》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1969)

1979年 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加州套房》 California Suite (1978)

「还有4次奥斯卡提名,9次金球奖提名,两次金球奖最佳女主角,1次金球奖最佳女配角」

米亚·法罗 Mia Farrow 美国(Woody Allen前妻,一直在风口浪尖)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4650/

1965年 金球奖最佳新人奖 《巴塔西的枪》 Guns at Batasi (1964)

「8次金球奖提名」

安吉拉·兰斯伯瑞 Angela Lansbury 英国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27169/

「3次奥斯卡提名」

这位年轻时候太洋娃娃了

简·柏金 Jane Birkin 英国 (欧洲无人不晓的缪斯女神,电影里扮相平庸得简直有扮丑嫌疑)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36641/

她的传奇故事有点长,包括出身文艺世家,三任丈夫都是文艺大咖,还有与爱马仕铂金包的关系,放个豆瓣友人写的文章链接吧//www.douban.com/note/514118228/

奥丽维娅·赫西 Olivia Hussey 阿根廷 (最美的朱丽叶)

//movie.douban.com/celebrity/1002718/

成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 Romeo and Juliet (1968) //movie.douban.com/subject/1295467/

没人否认奥利维娅的朱丽叶是最美的朱丽叶,现在那些神仙姐姐之类,也要让位吧

《尼罗河上的惨案》剧照,也是走平庸路线,不以美貌夺人

写完我准备再去找译制版看看。长大后已经不习惯听配音的了,但这一版的配音阵容(毕克、丁建华、童自荣、乔榛、苏秀、于鼎、邱岳峰、李梓、刘广宁、杨成纯、程晓桦)也是达到了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了吧。

#尼罗河上的惨案# #波洛#

 6 ) 尼罗河上的惨案之疑惑

  首先,这部电影我幼儿园时就看过了,可以说是智力开发的最早启蒙,小时候家里有台14寸的小彩电,是我妈的嫁妆,暑假时候,上海台都会不定期的在下午放一下这部电影,小时候还算能理清案情。我爸爸第一次看的时候在电影院,他回忆跟我说没看懂,他第一次看以为胖子波罗是凶手,因为他喜欢胡乱猜疑。我老爸看的时间, 如果年代没记错的话应该是83年左右,民智未开,也不会因为听过波罗或者看过太多侦探剧而先入为主。还有一个原因是本片中大侦探,是个喜欢偷听,喜欢怀疑任何人的说话不负责的比利时男人,怀疑他其实也很正常。
  案情不在叙述,相信大家已经烂熟于心,我只是有几个疑问,就是从童年遗留下来的。第一,为什么凶手两个要殉情呢,当时他们手里有枪,可以毙了波罗和上校,然后劫持这艘船靠岸,那个年代逃到美国是个不错的想法,就算不能去美国,去墨西哥或者其他国家,越狱里的老大哥都知道的事,难道策划这场谋杀案的人不知道吗,我觉得殉情是最下下策,在中国的普世价值里,能活下来才是上上策,所以我无法理解。第二,最后色情小说家奥特勃恩太太在西蒙房间里要宣布凶手的时候,如果我是JACKY小姐,我会选择毙了波罗,很明显,他的威胁比较大,或许可以连开两枪,毙了波罗和奥特勃恩太太,时间上也来得及,那么,为何要开枪只打死色情女小说家呢!最大的危险不是那个波罗吗,剩下那个上校根本没有破案的能力。
  这个疑问给我童年带来了极大的阴影,搞的我睡不好觉,也吃不好饭。我试图用人性和道德来说服自己,难道就是西方人所说的,风度?或者说是中国人说的宿命?那么想出杀人的方法就应该已经放弃了这些,何必再计较波罗那条命呢,要说不能杀害无辜的人,那奥特勃恩太太呢,和简铂金扮演的那个女佣人呢,都是无辜的。我觉得策划整件案子的人事应该是厚黑学有一定程度的人。 最后只能解释老太太给波罗套了无敌盾了。


后记- - -最近我读金庸的《书剑恩仇录》,里面的关中三魔每个人性格不一,最后的下场也各不相同,联想到本电影,每个人物的结局确实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短评

上译配的绝美!

5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她曾和拳王过招十五回合,拳王从此一蹶不振。”

9分钟前
  • 张熊熊
  • 力荐

"The Greatest wish of women, is to inspire love."

14分钟前
  • 西莫洛托
  • 力荐

不知道是不是侦探小说看多了,还是发现了一些Bug。当年去埃及的时候有在船上看到他们住过的酒店,石块从神庙顶上落下的位置也踩过。

15分钟前
  • Irgendwann
  • 力荐

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17分钟前
  • mon babe
  • 推荐

慕名久矣,无奈小小失望。几场群戏很精彩,场面调度颇有章法,配乐虽少,却总能在剧情起承转折处,并结合人物表演,加深戏剧感,但几处过渡略显生硬,线索过于刻意,珍珠项链的问题也一掠而过,即使最后精彩的解密过程依然无法掩饰其不足。ps:女人要的只是别人爱她。

22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根据阿婆同名经典推理小说改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有巨大影响。

26分钟前
  • 豆友2790706
  • 力荐

可以说这是我第一部接触推理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名著了——那个时候不知道阿加莎,不知道什么叫推理小说,不喜欢看外国电影——感觉他们长得好奇怪——但是这部片子我却深深记住了最后的凶手手法,最后的破案过程,以及看过之后我的震惊!想不到若干年后我成了阿婆的终极粉丝,与侦探小说结下不解之缘…

29分钟前
  • M好きだ
  • 力荐

this mark is graded for the film only, which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fiction. the cinematic version has changed lovely Linnet into a mean girl who seems deserving her destiny. Moreover, some deleted foils are protrayed vividly in Christie's pa

32分钟前
  • 豆友2165295
  • 较差

最打动我的竟然是埃及风光和女演员服装?(误)整体来看比较大的败笔是节奏感,中段一度疲软,侦探在对每个人进行重复问话,看得人想快进。结尾收回来了,但是又略显突兀。很好奇阿婆原著是如何处理的。

3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还行

片中有个女人穿了一件大露背的裙子,对于当年还是初中生的我冲击力太大了

3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彼得·乌斯蒂诺夫第一次出演波洛,之后还有五次,一共三部电影三部电视。剧情是毋庸置疑的经典,不过加入那条蛇的情节有点画蛇添足,而且导致在凶手萌生杀机的时间问题上存在矛盾。

42分钟前
  • Columbo
  • 力荐

这段埃及景色 真是美极了,童年记忆啊满满的

45分钟前
  • water
  • 还行

准确的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一并都是“听”来的,是我通过听广播里每天连播的电影原音“看”的,很悬疑,很刺激,上译的配音也真是不错~~

48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穷男主和富婆见面的那一段真的是天才:自从富婆闺蜜把男友介绍给富婆以后,闺蜜就被摄影机抛弃了,然后给了好几个富婆穷男主的脸部特写,那个眼波流转哦,大家都懂啦,接着导演一点不费口舌,直接切到富婆的叔叔从报纸上得知了富婆和穷男主的婚讯,太聪明了。还有埃及石柱那,无声胜有声——“要来了”

52分钟前
  • yours truly 比
  • 力荐

为什么推理小说拍成电影感觉就会衰很多,各种线索好像很刻意似的。波洛这个大衰神哈哈。你们这些脑残的凶手,看到波洛跟着也不改天杀!哼!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尼罗河的游轮上看《尼罗河上的惨案》,被流水账一般的叙事勾起无限睡意。白富美一死就猜到结尾,没有悬疑也没有惊喜。

59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较差

勉强及格,故事好,另有埃及古建可看,全片的光都给的太透了,好像生怕别人看不出来在布景里拍的,而且就电影里的这艘船来看,犯罪过程的时间条件似乎难以具备。上译的配音有加分,不然很可能看睡过去。米亚法罗演这种角色意外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看老版配音才够班!~

1小时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你这个臭不可闻的法国小人!——比利时小人,太太。

1小时前
  • 老探戈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