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生史

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剧照

鲜生史 剧照 NO.1鲜生史 剧照 NO.2

 剧情介绍

鲜生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饮食文化类纪录片《鲜生史》,4月29日起每晚19:00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纪录片聚焦了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文学大家与美食之间的故事,为观众打开美食新世界。   该片以史料和作品为据,展现人物和食物的奇妙互动,在现实中解读当地饮食文化和主人翁饮食观念;同时,纪录片也以轻松现代的解读方式,在流传千古的经典文本与当下真实生活中灵活跳转,用喜闻乐见的调侃和不失严谨的考据,让当代年轻人无负担地享受到真实且经典的饮食文化趣味。异人族2017恋之月劫难逃离魔鬼转生终结者白蛇传白马公主 第三季女人是老虎被操纵的城市柳青高纬度战栗强迫恋爱的社会美丽的他 第二季逆风之子边境风云非常父女档共和国血脉格拉芙姐妹JOKE~2022恐慌发布!飞狐外传粤语一个姑爷半个儿第二部龙须沟1952绝密使命乌龙记者午夜编年史当然是选择原谅她秦王李世民TheEmpire:法之帝国恐怖蜡像馆2005一夜情未了2014水墨人生第二季香草美人六指琴魔1994身份不详力王之黑色擂台余笙是你小妖在人间野生狼性狐狸的故事1937田禹治大时代孔雀王子国语一一向前冲

 长篇影评

 1 ) 先生与鲜生

白居易——被笋征服的忠州的种树市长。

曹雪芹——大可不必以为先生的草庐著书凄凄惨惨戚戚,有美食有分享有朋友的先生还是有些小惬意的。

鲁迅先生——嗜爱甜食的可爱的先生

嗜爱甜食,30岁只剩5颗真牙,49岁一颗不剩。一直自诩不可一日无甜的我,嗜爱甜食的功力,亦不及先生远矣。“风雨飘摇的年代,洞察人性是一种能力,能感知美好,更是难得的天真。天真有趣的先生,是最可爱的人。能够享用现实里的美好,那些与黑暗的斗争才有了意义。先生说:我总记得,我身在人间”。

东坡先生——自创自嗨的老饕

“一路贬谪,常规的饮食待遇也一路走低”,但是老饕修养加上新奇食材,却使得先生的美食家星级数一路飚升。张爱玲的“低到尘埃里,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过于悲凉,先生在尘埃中采撷的美食之花,却温暖了当世,惠泽了千年。

56岁,惠州,东山羊,羊脊骨。惠州冬日湿寒,彼时日宰一羊,身为罪官,唯些末骨头可得。先生非但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自创酒腌、微炖、炙烤三步之法,啃骨吸髓,不亦乐乎,还写信给弟弟自夸不已。“古往今来,与狗争食,而尤欢欣者,唯先生耳”。别人眼中荒蛮的惠州,却让初临的先生享受到了明星接机般的尊崇,这里的质朴风情别样美味,抚慰了先生,而他也教插秧,兴水利,扶农桑,把这里托付成了此心安处的第二故乡。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62岁再贬儋州,先生万念俱灰,都做好了老死当地的准备,“首当做官,次当做墓”。但是,美食依然是先生的救赎。彼时当地人的食谱是老鼠蝙蝠加蛤蟆,老饕如先生也有些接受无力。于是上帝又给先生开了小灶——生蚝。小的,米酒姜丝浸泡去腥后微煮;大的,直接烧烤。如此销魂美味,还生怕别人知道,殷殷叮嘱儿子千万别告诉他人。3年后终于等到了赦令,还不愿离开,叹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所以,儋州不再是第三故乡,反而升级为了原生地,可见先生挚爱之深,其中美食的力量不可小觑。

 2 ) 看的是美食故事

本以为看的美食,看的文学家笔下的美食,最后竟惹的思乡之情,合肥的日常美食也和南京吃很相似,做法也是大多雷同,吃鸭吃鸡对北方人来说恐怕难以理解,还有鸭舌、鸭血粉丝汤、螺丝、卤味等等。有时候在他乡总觉得有些孤独,尤其是疫情期间已经一年没有回去了~想回家看看家人,想回家尝尝家里的美味,多回家看看才能找到继续前进的动力。

 3 ) 每天找乐子才是一辈子的正经事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苏轼《别海南黎民表》

在65岁高龄时,满身病痛的苏东坡终于得到朝廷赦令。在北归的时刻,他却说自己是一名海南儋州人。

苏东坡生于西蜀。21岁出蜀,65岁北归。作为唐宋诗人中去过地方最多的一位,苏东坡一生走过上千个城镇,创作诗词文章7000多篇。

一路被贬谪,饮食待遇也是一路走低。从年轻时跟佛印抢肘子鲜鱼,到惠州的荔枝管饱,而62岁到了海南儋州,喝碗粥就是美味了。当然,东坡先生为了不在儋州吃老鼠和蝙蝠,只能勉为其难吃碳烤生蚝了!还让儿子苏过在体制里千万保守这个生蚝超好吃的秘密。

颠沛流离的命运,始终无法阻止“自笑平生为口忙”的苏轼,即使是在贫苦中,生活也能开出花来。

看到这里,大哭!

相对于历史的巨浪洪流,其实个人的命运早已提前写好,再怎么奋力抗争都是无济于事的,只能每天找点小乐子,让生活不那么凄苦,再顺便做点有意义的小事情。这样的人生足矣。千万不要听信媒体和上位者的谣言。

向东坡先生学习。

 4 ) 片中的珍馐美味

鲁迅篇 绍兴醉虾,鱼圆,茴香豆 干菜,酱鸭 萨其马,京八件,三不沾 螃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爪子如筷 蟹粉汤包,蟹粉狮子头 苏轼 眉山元修菜,元修菜汆园子汤 东坡肘子 黄州东坡肉 磬有鱼 眉山泡菜 眉山东坡鱼 烤羊蝎子 玉珍羹 曹雪琴 糟卤鸭信 晴雯包 《斯园膏脂摘录》 瓜仁油松饼 糖蒸酥酪 白居易 忠县(笋) 白玉竹笋焖牛腩 忠州竹笋鱼 虾胶扒春笋 笋干炖腊猪脚 油焖冬笋 巧拌竹毛肚 金枝养颜竹燕窝 脆炸刷把笋 忠州双竹 香山蜜饼 莼鲈之思 蟹粉青鱼秃肺

 5 ) 可以二刷的纪录片

很好看!画面不仅好,声音也很有质感,他和以往的纪录片不同,他是以美食和先生的诗文为符号,来书写出实物上的诗意空间的,给人一样历史可尝、食物可感的感觉,这种方式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可二刷啊!!!纪录片节奏很稳,吃饭的时候打开看简直标配,还有一个特别的点就是,方言穿插点评,让严肃的纪录片多了一丝丝小调皮

 6 ) 吃货总是萌萌哒

《鲜生史》的英文名是《Gourmets Alive》,也许可以译为“鲜活的美食家”,它挖掘了鲁迅、苏轼、曹雪芹、白居易四位先生不太为大众所知的美食家的一面,撷取了先生们诗词文章中描写美食的片段,再到美食的原产地复刻之,并通过美食来反映先生们的境遇。正如开篇的旁白“再现先生笔下的美食,重拾美食里的先生”描述的那样。

卖萌是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也许是怕讲述文人故事会让人有距离感,这部片子大量使用最通俗的、甚至是低龄化的语言和解读,小朋友应该也能看懂。其中不乏一些流行的网络用语,比如永远滴神、一路内卷,谈到南京盐水鸭则表示“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游过长江”。不仅语言上,它把先生们的形象也刻画得十分可爱。最可爱的应该是迅哥儿了吧,补蛀牙回来的路上总不忘买甜食,吃蟹吃到胃疼没过几天又吃上了。曹雪芹则被无情吐槽为“身胖、头大、皮黑”。演先生们的演员也是很好地把握了卖萌的基调,一谈到吃的就两眼放光,如孩童般忘忧。

方言的加入让人觉得美食更地道了些。每次复刻先生笔下的美食,都会到食物的原产地寻找渊源。对于每种食物,本片都会采访一位制作者,制作者以当地方言介绍食物的特点、制作要领,并详尽展示食物的制作过程,熟稔又自然,鲜活又诱人。这些制作者们差异很大,有厨艺大师,热门店铺的店主,也有普通市民、村民,性格各异,有几位还挺有趣的。而先生们在片中的台词,也都是用方言。经我粗略统计,本片提到的原产地多集中在南方,江浙、川渝、岭南,其中江浙最多,到过绍兴、扬州、南京、苏州,其中扬州还去了两次,所以听到最多的是吴侬软语,看到最多的是小桥流水。我总觉得这部片子的整体风格就是淡雅古朴、小家碧玉般的精致。

当然,我们也会借由美食对先生了解多一点点。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历史学渣、学过就忘的人,能通过本片了解先生们的人生经历、传世佳句也挺不错。从吃的东西来看,鲁迅过得很富足,但极嗜甜食,看来心理压力不小。而热爱美食的一面则使他的形象更可亲,“洞察人性是一种能力,感知美好更是一种天真”这句形容他的文案挺好。我最喜欢、也最好哭的要数苏轼的故事了。短短三集,讲述了他在屡次被贬、所到之处越来越荒凉的境况下,仍能做到“生在贫苦中,生活也能开出花来”,没有羊肉吃就把羊脊骨啃得津津有味,实在没东西吃了竟然还能发掘生蚝的美味,一碗芋头粥都能被花式夸奖。所到之处再贫瘠,他都能“此心安处是吾乡”,所以说他是“永不孤独的美食家”。看了他的故事,我在心中矫情地冒出一句:有些人,就是注定要和这个世界相互照亮。

这部片子一共十二集,每集约十五分钟,幽默俏皮,可轻松观看。如果先生们的境遇脉络能像苏轼单元那样再清晰一点、配乐能更中国化一点就更好了,听到古朴的片子里冒出西方古典乐稍稍有点违和。

最后,如果永葆青春有点难,那就永葆天真吧,在内心的某一个角落,永远给自己萌萌哒的权利。

 短评

是文学家的吃货日常,也是精品美食的演进重现。挺活泼的纪录片。

4分钟前
  • 老泰瑞
  • 推荐

我还蛮喜欢这种形式的,自带烟火气的食物将几位先生从神坛请下来,重新拥有了凡人的喜怒哀乐;食物又因先生而附上了几分文化底蕴;两者之间结合得巧妙自然

6分钟前
  • velvet
  • 力荐

饭点儿纪录片。

8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秀色可餐的人间烟火,鲁迅视角下的饮食美学,东坡笔墨里的生鲜饕餮,这个纪录片吃出了文人最高境界。

13分钟前
  • 安宕宕
  • 力荐

现在美食节目也是变着法子来整活,这个用历史名人结合食物的形式我觉得一般,像曹雪芹的扮演者一上镜便觉得泛着傻气,又尬又膈应,随便看看吧。

17分钟前
  • 听影客
  • 还行

选题角度挺有趣,食物拍得很好吃,解说词在努力活泼,还请演员扮演说方言穿插点评。然而既要俏皮有趣又要表扬升华,有点不自然。

18分钟前
  • Veran
  • 推荐

从四位文人骚客留下的文字记录里窥见地方美食,角度刁钻,调性可爱、小巧、俏皮、不正经,解说生动,四个演员还用了这四位文人的属地方言,把人物刻画的立体而鲜活。

21分钟前
  • 叶飞Phoenix
  • 推荐

《鲜生史》,《先生史》,民以食为天,历史名人也不能例外。这个视角和切口的纪录片,小精美,俏皮也不失历史考据,严肃活泼,文案加分,刘老师的配音与之相得益彰。

25分钟前
  • Jessie支言碎语
  • 力荐

文人骚客,整天就知道吃哈哈哈哈哈。鲁迅有反差萌,太可爱了!苏轼乐观豁达贴地气,60岁被贬谪到惠州“不要紧,有荔枝!”到62岁被谪到海南儋州“烤生蚝啊!”白居易申请外放到苏州,生鱼片还有专用字“鲙”,一年四季搭配不同的蘸料。开凿山塘河至最后升华主题。至于曹雪芹,感觉他家食谱还是略离地。

26分钟前
  • 飞天兔狲
  • 推荐

别有趣味的美食纪录片

29分钟前
  • 金星上的红茶馆
  • 力荐

文学家背后的美食故事

34分钟前
  • 风中奇缘
  • 推荐

1.鲁迅的朝花。醉虾,鱼圆,茴香豆,黄酒yyds.2.鲁迅。干菜焖肉。干菜就是把腌芥菜晒干。酱鸭用子母酱油腌制。3.先生爱吃甜食,特别是萨其马。京八件和三不沾。4.大闸蟹,扬州蟹黄汤包,蟹鮰狮子头5.苏东坡。东坡肘子,东坡鱼。6.惠州。打边炉。烤羊脊骨,羊肉煲。7.被貶儋州后的生蚝,玉糁羹。8.曹雪芹南京。糟卤鸭舌。盐水鸭。9.曹公。老蚌怀珠。豆腐皮包子。10.曹公到北京后,烤炉肉。菊花酸菜炉肉锅。瓜仁油松饼。糖蒸酥酪。11.白乐天。忠州,笋干肥肠烧鸡。香山蜜饼。《种桃杏》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12白。苏州。鱼鲙。12集都是用当地口音演员扮演名人。

38分钟前
  • 米拉有只小羊羔
  • 推荐

题材和切入点选的巧妙又富有新意,唯一的缺点就是发力不均,鲁迅的比重和细致程度明显盖过其他几位了

40分钟前
  • 少侠兄
  • 力荐

迅哥吃鸭腿儿,东坡吃荔枝,曹公吃鸭舌,乐天吃橘子。算是按图索骥的感觉,今古比例得当,掉书袋和调侃兼有。方言配音是亮点,四川话和南京话很有意思,但是白乐天的可能是河南话?感觉有点怪,但是他歪头真的超可爱,曹公子笑起来也超治愈。曹公子部分的吃食好贵气,两京烟云今何在。白乐天部分倒不是很充足,张翰看了都得说一句:啊我是卿。书法看着很舒服!前三位都带点行书,苏公的有点原作风味,曹公偏轻盈,白公却是细丽的真楷,大概。

43分钟前
  • right
  • 力荐

3.5,给已审美疲劳的美食纪录片加了点趣味性

48分钟前
  • 无聊
  • 推荐

根据文人足迹写各地美食,搭配诗文手记,还蛮有意思的(鲁迅为了吃甜食也是蛮拼的)

53分钟前
  • 夏夏喵酱
  • 推荐

着眼点妙,既有些风雅,又不失人间味。如果当成文化纪录片看那肯定是【小气】了点,但是当美食纪录片看就是又有趣,又有味儿。当年上饮食文学课便萌生过很多【馋】意,现在想来也依然觉得快乐,去他喵的那些高贵深刻,文学意趣,就是要沉浸在这一点贪嗔痴里,我爱这五谷杂粮烟火气,我爱这百味人间。

58分钟前
  • 懊恼的冷鱼
  • 还行

文人与美食是个好方向,不过最好有相关研究增加点技术含量。看了鲁迅与曹雪芹两部分,人食都粗率,前期案头功夫下得太少。真人扮演转场,挺活泼,但也没必要。

1小时前
  • 丛二
  • 还行

我超爱这个纪录片,下饭绝配!感觉就着这部纪录片都能多干两碗饭!

1小时前
  • Odair
  • 力荐

既讲鲜生,也讲先生。太有意思了。

1小时前
  • 蓝色波丽露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