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

HD中字

主演:保罗·路德,詹妮弗·安妮斯顿,贾斯汀·塞洛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漫游 剧照 NO.1漫游 剧照 NO.2漫游 剧照 NO.3漫游 剧照 NO.4漫游 剧照 NO.5漫游 剧照 NO.6漫游 剧照 NO.13漫游 剧照 NO.14漫游 剧照 NO.15漫游 剧照 NO.16漫游 剧照 NO.17漫游 剧照 NO.18漫游 剧照 NO.19漫游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漫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乔治(保罗·路德 Paul Rudd 饰)和琳达(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饰)是一对刚刚决定置业的年轻夫妇,却在买下房子的当口双双遭遇失业,赔掉所有身家的二人决定离开压力繁重的纽约另谋生路。投奔亲戚失败后,二人来到路上偶然经过的“伊甸园”式社区,结识了一群不拘世俗的怪人,抱着好奇姿态,接触他们崇尚的玄学、东方神秘学、自然主义哲学理论,尝试各种迷幻药物。本来只是找个一时容身之所,但琳达却越来越投入这种所谓“自由”“自然”理念的生活,社区统领也对她展开追求,乔治发现二人出现裂痕,努力未果之下选择离开,只身回纽约找工作。   在二人对生活和彼此关系进行反思、梳理的同时,社区的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破坏不在场证明特别篇春风得意梅龙镇爱的世界毕业那年:分手季道顿堀川修罗雪姬惊险大迁移 第一季梦情人地球脉动第二季哭泣杀神1995十六支蜡烛维京王国上载新生第二季墨西哥往事反转时空爱上你扭秧歌的春天冲锋队之怒火街头纽约灾星激情创梦时代齐与祖四平青年之街溜子侠探锦毛鼠之鹧鸪天契克执念如影恋上你的床国语超高效理论哈瓦2022沸点我想一周休四天峰爆鬼作秀第四季女囚霊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阿里,山羊与阿伯拉希姆功夫姐妹音乐脚步九州·海上牧云记上错花轿之三嫁奇缘细毛家屋场甲申阴阳界黑幕落下

 长篇影评

 1 ) 轮回的讥讽与批判

被称为史上最深刻最富哲学涵义无人能懂的科幻电影。就是这部电影让我期待了整整4年。终于完完全全地看完了整部电影,发觉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抽干一般,需要不断地重复才能更在文本中发掘出来。仍决定写下对这部电影的浅见,只是为了见证自己的又一次探索,无论深浅。

题目。Odyssey在希腊神话中的回归主题让本身虚幻的题材立刻显得富有历史感。荷马史诗与2001年的太空探索,这样的回归或许更具有宿命意义。而之后对尼采理论的不断阐释或者反驳,也的确在二律背反中印证了永劫轮回。 结构。3个层次。The dawn of man,Jupiter Mission, 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也有些人将第一部分拆开,又加入了一个所谓的“月球之旅”。这样的四段式的确迎合了交响曲的格式,但于尼采的进化三段论则不再吻合。骆驼,狮子,婴孩,三阶段所描述的人类的形态和命运都能够对号入座。 电影中有许多对仗非常工整的细节,而且其中蕴含的暗喻相当巧妙。在一篇达人写的文章中总结得相当详细,我也获益匪浅,但限于篇幅,省了。 音乐。《蓝色多瑙河》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无疑是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声音。《蓝色多瑙河》的主题是很典雅的环境,用以烘托人类的科技成就和闲适的生存环境。相反,《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出现序曲中最辉煌部分,在片中只出现两次,都是人类面临重大变革时黑石与太阳相交之际出现的,用以烘托命运的转折。库布里克是个天才,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用于此自不必说,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用在片中,总是让我怀疑他的目的不是作曲家而是尼采。终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本身就是尼采关于进化的集大成之作——和这部电影一样——无人能懂。 黑石。上帝么?无疑,这是一个被抽象了的符号,象征迷途中的人类唯一依赖的指引。黑石一共出现4次,每次都是在人类寻求新领域或妄图扩张之时。神谕,我相信黑石意味着神谕。与此对应,Dave就是先知。领悟神的旨意。然而他人对于黑石的态度则一次次表明:人类始终与猿人无异,至少在人性上如是。 阋墙。很多人都在议论电影的第二段,究竟是电脑出错还是人类出错。很多人都在庆幸人类的最终胜利。然而我认为相反,库布里克恰恰在其中嘲讽了人与人间的冷漠。HAL被关掉时,那段出发前被秘密嵌入的录像告诉我们,所有宇航员都不知道自己的任务,只有这台电脑知道。HAL接受的是两个相悖的指令,却被要求将伪指令保密并执行下去。伪指令的存在只是因为猜忌的存在。人不再相信同伴,转而相信冷冰冰的工具,和开端时猿人与同类争取水源殊途同归。这就是人类争端的后果么。HAL和一把手枪有何区别?当然,除去它能够自己选择最佳时间毁灭人类外。 进化。仍然是奴役地进化。工具的变迁。猿人高高抛起的骨头和骨状飞船有何差异?人类对于工具的依赖无以复加,反过来说,人类被工具奴役。当然,现代性对于人类的观念有了明显修正:人类在相信科技的同时,将科技不再当作工具,反而当作了最终目的。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工具。人类只是在努力地取缔,甚至毁灭自己。这句话对么?错么? 冷漠。所有布景都是如此优雅,却透着嗜人的冷漠。我们可以发觉干净的布局下都是冷色调的背景拼凑着零星的暖色调主体。对白也如是。即便是身处数光年的宇航员收到父母的生日祝福也没有任何感动的表情。飞船上的两人将独守数年,却没有任何言谈。唯一的对话也只是由于要对电脑复仇才展开的。被骗出飞船的宇航员为了获救,放弃了已经救回的同伴,将其抛向茫茫宇宙。相反,最富人情味的反而是那台叫做HAL的电脑。真是莫大的讽刺,人类造出了比自己更具人性的机器。也许这句话本身就是悖论,因为人已经无法理解人性了。 回归。飞船的结构是横切的圆形。在一次次的空间扭曲中,我们总能发觉最初的地方会重现。第三部分那匪夷所思的房间中Dave“进化”为Star Child本身就是尼采超人论的具象化体现。而Dave目睹了他自己在岁月中的不断变迁,终于回归成生命的原初状态。大约,那已经不是原初了,因为Star Child的形态并非我们谙熟悉的样子。或许,那意味着Higher Tribe的诞生。 时间。结尾的豪华房间。电影中最超现实主义的画面。路易十四时期的洛可可布局,高贵的刀叉,文雅的用膳姿态。Dave就不断目睹自己变换着姿势,同时变化的是被岁月夺走的年轻的面庞。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解释为人类的进化需要对历史的关怀,然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人类的进化使人类忘记了其进化的目的,而那目的是与人类的传统休戚相关的。当然,这本身也是一种回归,如果人类能够回归的话。 沉默。大段大段的沉默。第一句台词的出现是在电影开始后第25分钟。长达几十分钟的喘息声音。甚至有著名的5分钟完全黑屏。如果说基耶斯洛夫斯基是用情节的悖论引发思考的话,那么库布里克在这一部中的武器是沉默。所以这部电影才能代表他的个人最高成就。 另有两个噱头:HAL是高智能电脑,三个字母右移一位即是IBM。第二,本片摄于1968年,对于当今的科技预测很多已经实现。这就是人类的创造力?还是上帝早已完成了的剧本?各位自行评说吧。

粗浅理解,随便记录下。

 2 ) 生命的奥德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次看2001:A SPACE ODYSSEY的时候都忍不住按了快进键,再不就是中间无法抗拒地昏睡过去。2010呢,由于知名度远不如2001(毕竟怎么说,2001是老库的作品嘛),很多人压根就没看过。


在连着读了克拉克的原著小说与重温两部翻拍电影之后,我终于解开了很多关于这部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的谜团。


下面我就要重新为大家讲述这个伟大而激动人心的故事。

 

上篇 2001:人类的奥德赛与重生



2010的开始是将近5分钟背景音乐中的黑暗。这是第一个让众多影迷不解的地方。


一位豆油给了一个最简单却很合理的解释:那个年代的影院放映电影有这样的习惯,前5分钟为观众入场或上厕所的时间,好比我们今天影片正式放映之前先有10分钟的广告。


另一位豆油理解为:此段空白象征着宇宙开始之初的虚无,好比胎儿孕育于母亲的子宫中。这与影片的最后鲍曼变化成一个胎儿,从宇宙中注视着地球相互呼应。


不过,似乎接收第一种解释的影迷占多数。:)


正式影片一开始,讲述的是THE DAWN OF MAN。从这个标题可以看出,这段讲述的是人类即将进行从人猿进化成人类时的事。黎明前最后的黑暗。


这段由于没有任何对白,也没有字幕提示,全是一群猩猩在爬来派去的场面,难免有点叫人搞不明白。


如果读过原著的话就会豁然开朗。


一群猿人,没有傲人的尖牙利爪,在那样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艰难地生存。要随时提防诸如豹子这样的大型猛兽的袭击。好不容易夺得卑微的食物还要面临别的猿人族群的抢夺。其艰难而危险的生存境况有如我们今天看动物世界。



总之,那时候的人猿,我们的祖先,还是一种不具备任何进化优势,需要与今天已经远远落后于人类的生物一起竞争生存的动物。



这时候,一块方形的黑色石碑出现在他们的洞穴前。

 

猿人们对此表现出惊恐,接着是好奇。他们小心翼翼地向黑石碑伸出了手。



电影没有对这块石碑做多的描述,进而就转到一个似乎不相关的画面。一个人猿似乎在思索了半天后,犹豫地捡起一根动物的尸骨,砸向了其余的骨架。接着,在发现这根骨头的威力后,他们开始用骨头猎杀动物,并赶跑抢走水源的同类。



这是石碑开启了人猿的心智。他们第一次懂得了使用工具。




学过进化论的我们都知道,使用工具成为了人猿与其他动物进化的分水岭。从此以后,人类在进化的道路上开始加速奔跑,并从此将其他生物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可说,这根骨头意义非凡。它象征着一个崭新世界的开始。



小说则更为详细地描写了这一段。包括石碑上发出一些奇怪的光线的舞蹈,猿人们感到疑惑不解,但却被催眠了一样,隐隐地感觉到大脑深处的什么东西开始发生改变。在连接几天这样的洗礼之后,终于,一位人猿捡起了一根骨头。。。


人猿在狂喜之中将骨头抛向了天空。


镜头一转,骨头变幻成了太空中悠然漫步的长形宇宙飞船。


这一段,一直被奉为电影史上的经典而被影迷们津津乐道。


这的确是一次史诗般的蒙太奇。


它带给观众的是震撼,是几万年,弹指一挥间的波澜壮阔与豪迈情怀。每个看过这个镜头的人,都会为人类伟大的进化,科技的迅猛进步(由骨头变为宇宙飞船)而澎湃不已。


飞船,地球,月亮,行星,太阳,在《蓝色多瑙河》悠扬而壮阔的音乐中沿着各自的轨道静静运转着。好像高贵而优雅的淑女,在有如春天般清新的宇宙中悠闲地踱着步。而人类,就是这个春天的缔造者,宇宙中最具智慧的生物。茹毛饮血,连挥舞骨头都还不太熟练的的人猿已经能够自如在太空之中飞行,并在先进的飞船中高贵而优雅地用餐。人类是那么地高贵,那么地无所不能。


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地完美。



宇宙飞船在与月球中转站做对接。在这里,DR.Floyd将换乘航班前往月球。


在中转站里,Floyd遇到了一位苏联的同行。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得知了一些关于此行的目的:月球上的基地发生了一些令人不安的事情。什么事?US当局三缄其口。而DR.Freud就是被召去解决问题的。



DR.Floyd到达月球基地后才知道,基地在日常勘探中意外地发现了四百万年前被埋入月球地下的一块大黑石碑。



这里,黑石碑第二次出现。纵然此时人类的科技已高度发达,面对黑石碑这个巨大的谜团仍然束手无策,只知道它在向木星不停地发送电磁波。人类在黑石面前的表现与万年前的人猿并无二致。在黑石碑面前,人类仍然只是一个好奇而幼稚的婴孩。



到这里,DR.Freud在本集中的故事到此为止。他将在2010中为我们解开谜团。


而另外一艘飞船,发现号,则依命前往木星,继续寻找黑石碑真相的任务。



飞船中有三位被冬眠的科学家,副船长POOL,传站Bowman,还有一台超级计算机HAL9000,掌管上飞船上的一切机器设备。


人类现在已经可以制作出具有人类思考能力的计算机。HAL甚至可以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独自执行飞行任务。



Bowman跟POOL每天轮流睡觉和工作。说工作,其实也就是锻炼锻炼身体,看看地球传回来的电视,接收地球媒体的访问,跟HAL下下棋,记录记录数据,确保飞船正常运行就OK了。



日子如同飞船上的机器,钟摆般摆动,没有误差,机械而冷漠。



甚至飞船上的人们也是机械而冷漠。不但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对话,连Bowman读从地球传过来的爸爸妈妈的生日祝福时也没有任何表情。


完全不是一般好莱坞电影中话唠又爱插科打诨的老美形象。


反倒是HAL有时候还说点有人情味的话。



其实原著中,对Bowman的心理活动有着比较多的描写。鲍曼也像正常人一样有害怕,也有温情。



插一句话,DR.Floyd在原著中甚至也比在影片中有趣得多。



我认为老库是故意的。他抽掉影片中人性的东西,留下冰冷的机器和故事发展。


他想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漠然,甚至敌对,好像影片中的US跟苏联。人类现代的竞争与杀戮跟白万年前人猿同类之间为争夺食物大打出手并无二致。


人类进化了几百万年,也还是一个熊样,在人性上没半点进步。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领悟到,虽然是同一个情节框架,老库要讲的却是一个完全老库的故事。好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也是完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不是李碧华的。


伟大的导演如斯。他能够讲同一个故事,却讲给人们不同的道理。



回到故事中。这时状况出现了。



根据HAL的报告,确保飞船与地球通信的校准组件AE35出现故障。在与POOL简短地商量后,Bowman出舱更换组件。


然而在更换好组件后,Bowman与POOL分析那个被HAL报错的AE35时,却发现它并无任何问题。此时,地球总部指示他们将该AE35重新换上,以便在运行中继续观测失灵原因。



两人觉得不对劲了。Bowman感觉到HAL可能出问题了,他建议如果出现状况,立即将HAL的存储单元切断,中断它的操控。


而这一信息,被HAL灵敏地捕捉到了。


这次换POOL出舱操作,Bowman在舱内监测。


就在这时,悲剧发生了。


POOL正在悬臂上作业时,他开出去的分离舱突然失控,将POOL撞出去。由于太空服被撞泄露,POOL很快便失去了生命。


惊呆的Bowman开着第二架逃生舱,想去把POOL的遗体带回来。



然而,当他带着POOL的遗体返回主船时,HAL拒绝开门。同时,飞船内的冬眠系统瘫痪,三位冬眠中的科学家,很遗憾,还没露过脸,就死了。


(这三位演员是真冤,从头到尾就是闭着眼睛装死人,一句台词都没有)




原来HAL被设定的终极指令是要将飞船驶到木星。如果飞船上的人类船员全部丧生,它可直接接管飞船,完成任务。同时,它不得对信息有任何的隐瞒。



然而,出发前,华盛顿又给HAL下了指令,此次任务只有冬眠中的三位科学家知道,Bowman跟POOL只负责将船驶达目的地,并不知晓此行的真正目的。


在这样相悖的指令下,HAL的逻辑混乱了,因为他之前被下过指令,不得对信息有任何的隐瞒。



于是,HAL只得回到第一条,也就是所有的船员丧身,由它直接掌管飞船。于是,HAL必须将所有人杀死。。。



Bowman不得不抛弃POOL的遗体,由紧急入口进入飞船。



一进入飞船,Bowman就闯入机房,将HAL的内存条一根根拔出。HAL被切断了。


Bowman继续着只有他一个人的任务。



在接近终点木星的时候,黑石碑再一次出现在木星与木卫二IO的中间。这次,它有几公里长。


Bowman驾驶着分离舱想去黑石上一探究竟,却掉进了黑石碑的星际之门。



影片接下来是后来为无数影迷所诟病的长达十分钟的印象派image。



这是一个无比璀璨的宇宙。无数瑰丽奇幻的光影剧烈地交织着,扑面而来。宇宙因异常的光线和诡异的色彩变得扭曲而疯狂。


这里我想起了JUDY FOSTER在CONTACT中也是因事故的意外穿越空间来到宇宙中心时,在激动与失声后缓缓说出的话:Beautiful. It is so beautiful.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oet...


我想说的是:Bizzare. It is so bizzare. No words. No words could describe it. They should have sent a philosopher.



Bowman仿佛又在掠过一片有着巨大的岩石和水渠的大地。


好像回到了地球初生的时刻。没有生命。没有色彩。荒芜而苍凉。


这里暗示着生命的轮回。Bowman回到地球生命的起点。



很多人就是在这里无法遏制地按下了快进键。。。或者昏睡过去。



这是令人抓狂而绝望的十分钟。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莫名的情节,令人不舒服的持续而尖锐的背景声音。



如果你抓狂了,老库的目的便达到了。



他就是要我们抓狂,因为故事中的鲍曼远比我们更为抓狂。



然后。。。然后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于是你发现之前抓狂的十分钟的确是起作用的,你突然感到一种relief,好像鲍曼一样)。鲍曼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洛可可式的华丽大房间。一切都和地球上一摸一样,只有地板发出不同寻常的冰冷光芒,提醒着这里与世隔绝的孤独。


原著中这个房间是一个朴素得多的普通美国旅馆的房间,有电话本,有电视机。是智能体为了表达善意而模拟出来的。



然而,看到影片中这个幽闭的房间,你为这种夸张的华丽和毫不多余的空荡感到恐惧。一种莫名的冰冷感从脚底传上来。



在这里,影片通过一种蒙太奇的手法让Bowman见证了自己变老,最后老死在床上的一生。当然,从头到尾到没有离开过这个冰冷而空荡的房间一步。


只有仅仅几个镜头完成。这里不得不再次赞一下老库的想象力。如果说他整部电影正是要描绘人性那尚且幼稚的一面,好比恐惧,那么他做的比克拉克好。=


最后一个镜头,老死在床上的Bowman变化成了一个蜷缩在子宫中的胎儿。


胎儿在漆黑的宇宙中静静注视着被太阳照亮的地球。剧完。


这里,Bowman成为了那个超自然的智慧体的一部分。也象征着人类在经过一个进化轮回后的重生。那就是彻底超越,剥离了肉体,剥离了一切高科技,回归到宇宙最简单却也是最智慧的存在。


这也是本片标题A SPACE ODYSSEY所要阐述的。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与发展就好比一次波澜壮阔的旅行,充满了艰险,也有垦荒后的喜悦。而最终,人类将得以窥见宇宙最深处的奥秘,并由此获得重生。


黑石是什么?


黑石是一种将纯意识抽取出来的终极智慧的能量体。它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以在宇宙中自由地穿行。


他们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只是冷静地永恒地存在,以超脱一切生命体的存在高高俯视着宇宙,并在宇宙中四处穿行,寻找具有生命的星球驻足,帮助他们迈出向着智慧的第一步。


这样听起来,黑石碑好像已经上升到了上帝的高度。绝对地黑,绝对地方(无论以何种工具测量,将数字精确到多少位,石碑都是精准的1:4:9)但是谁又能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呢?


在小说的最后,Bowman在变成星孩的后来还像能量一样在宇宙中穿行,探寻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使命。后来还在2010中以肉体的方式现身。


我觉得这些听起来都像是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所描绘的人以量子态存在。一方面是波,所以无所不能去;一方面,在概率的情况下,也可以以粒子的状态出现,还原为人形。


老库与原著不同的是,他想借黑石碑这样一个上帝的视角,描绘人类的众生相。冷漠,贪婪,杀戮。他将人性的东西抽离,塑造了一个极致却冰冷的机器高度智能发达的人类社会。人类因为认识使用工具而成为了地球上唯一的智慧生命,在最后却也因为过分地仰赖工具而使自己灭亡。

 

相比于2010里面丰富的对白,丰满的人物性格,还有欢快的配乐,2001里面对白很少,人物是冷冰冰的,经常会出现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配乐,比如黑石碑几次现身的时候。

 

电影的配乐除了几次用到《蓝色多瑙河》,还有几次在情节发生重大转变时用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最重要的哲学著作。这部书中,尼采阐述了他的超人学说,认为人类终将还原成最原始的赤子,以超人的形式存在。超是超越的超。

而理查德施特劳斯便做了这样一部交响曲,向尼采致敬。这部曲子宏伟而庄严,配这部电影是绝配。

 

如果说2001是一部让人无法喘息的哲学电影,那么2010将是一部很好的讲故事的电影。它更像是一部悬疑电影,谜团将在这部被解开。





下篇 2010:生命伊始
 

2010对我个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高二的一次机会在CCTV6看到当时正在播出的2010,不知为何受到相当大的震撼,对我的人生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尽管我没有因此而成为杨立伟,SPACE仍然成为我为数不多的爱好之一。
 

2010仍然沿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做为开篇曲。开头打出来的字幕简洁地概括了上集中任务的来龙去脉。即便没有看过2001的观众也可以无碍地理解本集的剧情。

 

Bowman在2001的任务中失踪于黑石碑之中,失踪前只留下一句莫名的话“My God, it's full of stars”. 一切秘密都被中止在了发现号上。而要解开秘密的最好办法,就是再次前往发现号。

 

九年过去了。此时世界已进入冷战格局,美国与苏联的竞争已趋白热化,其中便以太空竞赛为代表。他们都在建造自己的宇宙飞船,以便能再一次前往木星进行科学考察。

 

而苏联的飞船,里昂诺夫,将比美国提前一年多到达木星。

 

这就意味着苏联人将提前进入发现号。发现号上的秘密将被苏联人获得,如果它的资料还在的话。而苏联人,一方面忌惮着发现号九年前的离奇遭遇,担心自己重蹈覆辙;一方面发现号为美国建造的飞船,不熟悉其构造的他们需要有建造发现号的专家协同操作。

 

两国权衡各自的利弊后达成协议。决定派三名美国人搭乘里昂诺夫,与苏联人一同前往发现号。科学发现共享。

 

这三名美国人为:发现号计划的策划者,DR.Floyd;建造发现号的工程师Curnow;和天才计算机HAL的设计人Chandra。

 

有意思的是飞船上苏联船员与美国船员的关系成为当时苏联政府与美国政府关系的缩影。他们几个从最初的有戒心,上升到敌对,到后来彼此信任,最后甚至深情拥抱,就可以看出当时世界的两个超级力量的关系发展。

 

里昂诺夫在行经木卫一Europa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生命迹象。他们探测到了叶绿素!

 

这可真是一个旷世激动的发现。叶绿素意味着碳基的存在,意味着有生命正在Europa上发芽。

 

Europa是一个被冰川覆盖的水星,极度严寒,也没有氧气,而此前对Europa的勘测也没有发现任何有意思的东西。这很自然让船员们联想到九年前的一次意外。那就是黑石碑的发现。黑石碑会不会与Europa上的生命有着联系呢?

 

里昂诺夫号往Europa放下一架小型探测仪。就在探测仪追寻着叶绿素的所在而去,真相即将要展现在镜头前的那一刻,一个光团突然飞出,撞毁探测仪后消失在茫茫宇宙中。

 

众人与真相失之交臂。

 

Floyd认为,这是某种力量在警示他们:远离Europa。

 

虽然心有不甘,但毕竟此行的任务标地是发现号,燃料不足以让他们更多地逗留。里昂诺夫号只好把Europa当做一个不相关的插曲,继续向木星进发。

 

这里插一段。原著中登上Europa的本来是一艘中国人发射的飞船,钱学森号。话说就在美国人与苏联人打着各自的算盘,让两国宇航员共同搭乘苏联的飞船前往木星时,想不到中国人在这时,在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也发射了他们第一颗自主研制的远距离航行宇宙飞船。目的地也是木星。并且比苏联的飞船还早一步到达Europa。

 

由于技术的问题,钱学森号计划在木卫一Europa上稍事停留,采集燃料,然后利用Europa的引力获得加速度,从而到达木星。

 

正在美苏两国都在担心会被中国人捷足先登的时候,竟意外地收到了来自钱学森号的求救电波。

 

电波说钱学森号遭遇到不明生物的袭击。说是袭击,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爬行生物似乎被钱学森号上的灯光所吸引,不顾一切地想要靠近。因为体型过大,而压坏了飞船。

 

这种生物没有眼睛,应该是生活在冰水里,从来没有见过灯光。所以当钱学森号接近时便飞蛾扑火般地靠过来。但是由于它本身并不能在陆地上生存,所以在把飞船压毁后没多久自己也死去了。

 

船员全部罹难。发送电波的是一位奄奄一息的科学家。他自己也在发送电波后不久身亡。

 

不同于异形中恐怖而具有攻击性的外星生物,克拉克对外星生物的想象是不具备主动攻击性,出于生物的本能而生存的。说起来,人类不也是这样的吗?

 

克拉克还在书中探讨了这种生物存在的可能性。支持的证据之一便是在地球上某些海底火山口发现过生物。这是人类从未到达过的深度,氧气极其稀薄,又有海底火山间歇性喷发,温度极高,生存条件极其严苛。然而就是这样不可能有物种生存的环境中竟然还是有鱼类在这里生活。既然在地球上都实实在在地有这样的物种生存,说不定在别的星球上,以我们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定义无法孕育生命的地方,也有我们未知的生命存在呢。好像Chandra后来面对众人对HAL失误的责难时激动的话:别管碳基硅基,我们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造物。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认识的还太少太少了。

 

好,话说现在里昂诺夫号已经成功地靠近木星,找到发现号,并与之对接。

 

一块长约2公里的巨型黑石碑一如九年前,悬浮在不远处,横亘在木星与卫星IO之间,无言地注视着这个冰冷的宇宙。

 

Chandra成功地启动了HAL,并将其发疯之后的记忆删除。

 

发现号上没有任何秘密。所有的谜底都随着Bowman消失了。所幸发现号上还存有足够的燃料,以便在地球到达与木星的最佳轨道时供其发射。这样发现号便可以安然返回地球。

这个日子将在两个月后到来。

 

此时,在宇宙遥远的另一端。地球。

 

家庭主妇Betty正在家中看着电视上无聊的新闻。一脸苦大仇深的表情表示也许她的内心并不像她所居住的大房子一样宽敞明亮。也许她正牵挂着某人。

 

电视画面忽然扭曲了,一个人脸出现在荧幕上。她的前夫,在国家档案上已经光荣牺牲的Bowman。

 

荧幕上的Bowman深情地注视着Betty,向她问好,并对她说我爱你。Bowman说,他是来向她告别的。他现在正在一个美妙的地方,有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他必须得回去了。

 

正在Betty千言万语如骨在喉,无法开口时,Bowman消失了。

 

仍然是地球。美国的一家医院。

 

Bowman的母亲杰西在这里接受治疗和护理。上了年纪的她正处在深度昏迷中。

 

突然,她像受到某种召唤似地坐了起来。旁边的梳子缓缓飞起,像是一个看不见的隐形人在握着梳子温柔地给她梳理着白发。已失去智力的杰西开心地对着给她梳头的空气喃喃自语。

 

几分钟后,护士发现杰西失去了生命迹象。她抱着一把梳子,似乎正甜蜜地入睡。满脸的温柔与满足。

 

这里都是讲已重生为终极智慧体的Bowman返回地球,想看看那些他爱的人,同她们告别。而这之后,他便要去继续他那崇高的使命了。

 

一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Bowman如是说。

 

现在里昂诺夫的苏联船长决定派一名本国船员驾驶分离舱前往那块大石碑做进一步的探测。

就在这名船员接触到石碑的一刹那,又是一道光球飞驰而出,将分离舱吞没。里昂诺夫牺牲了一位战士。

 

难道又是黑石碑在警告人们远离木星?

 

此时,在遥远的地球上,两个超级大国已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美国和苏联政府都向里昂诺夫号传来指令,命令他们各自呆在自己国家的飞船上。切断连接两艘飞船的空中走廊,非经允许不得擅自联系或走动。因为此时,两艘飞船即将成为两国各自独立的领土。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天Floyd被HAL告知有人给他发送了一条简讯。HAL不清楚发送人是谁,因为他的摄像头没有捕捉到任何动向。

 

这条简讯说,你们务必在两天之内离开木星。简讯发送人:Bowman。

 

Bowman现在已经是纯意识的能量体,自然他可以无所不往。他直接进入HAL的电路与Floyd对话。(做为量子态的人果然是大大地有好处)

 

为了使Floyd相信,Bowman以粒子态现身了!他一会以身着失事前宇航服的年轻面容出现,一会又变成一个黑衣鹤发的耄耋老人,最后还变成一个透明的裹在子宫中的胎儿。

 

这也说明当人类重生成终极智慧体后,肉身都成为了无意义的存在。生命的轮回只是刹那间的事,也是无意义的循回,只有意识是永恒的。(再次赞一个)

 

你们必须在两天之内离开这里。一些美妙的事情即将发生。这是我获准最后一次同你们联络。今后你们自己保重。云云。Bowman说完这番江湖话之后便消失了。

 

Floyd选择了相信Bowman。他不顾禁令,前往里昂诺夫号,劝说他们一起离开。因为在最佳发射轨道到来之前,两艘飞船的燃料都不足以支撑独自的回航旅程。Floyd建议用发现号做发射基地,将两艘飞船捆绑在一起。先让发现号点火升空,达到所需的加速度后再分离。里昂诺夫可以回到地球,而发现号将被摧毁。

 

我们的政府是蠢蛋,不见得我们也要做一样蠢蛋的事。Floyd向大家说。

 

大意是地球上的人们毫不珍惜自己受到的来自造物主的恩赐,互相残杀。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些什么。而我们知道,生命如此地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彼此,和平共处,共同向着我们未知的宇宙进发。

 

现在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告诉HAL,让它提前于计划返航。因为HAL清楚地知道这个时候启动飞船,因为轨道不对,燃料是无法支持返回地球的。而它掌握着飞船的一切。

 

众人决定让HAL最信任的Chandra欺骗HAL说发现号需要前往附近的一座子虚乌有的空间站,在那里等待进一步燃料补给。

 

这一段我被感动坏了。

 

对于Chandra来说,HAL便像他的孩子一般。现在却要他欺骗这个孩子,用摧毁自己来换取他的人类父亲的逃生。对他来说,这何其艰难。

 

果不其然,在点火倒数的途中,HAL几次询问Chandra是否要停止点火,因为根据他的资料,附近并没有什么新建的空间站。HAL认为这是一次错误的航行。

 

与此同时,众人发现,之前一直静静横亘在附近的巨大黑石碑不见了。而木星上则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小黑斑。

 

小黑斑以惊人的速度扩大。根据探测仪的镜头,众人看到恐怖的一幕:无数大小相等的黑色石碑组成了一个漩涡。凡这个漩涡所及,一切物质不复存在,全被卷进这个黑色的无底洞中。木星在发生聚变。而这个黑石碑的数量每两分钟复制一倍。

 

这边,发现号上,Chandra不断地在煎熬中哄着HAL继续倒数。在最后的倒数中,Chandra终于无法控制内心,对HAL道出了真相。

 

里昂诺夫号需要借助发现号才能返回地球。

 

如果我点火,会怎样?HAL好奇地问道。发现号可能会被摧毁。

 

如果我不点火,会怎样?我们会被摧毁。Chandra沉默后回答。

 

几秒钟的沉默后,HAL宁静而温柔的声音再次响起:我明白了。点火倒数1分50秒。。。

 

HAL同意继续执行点火,众人松了一口气,而Chandra则激动得不能言语。这一刻,他的硅基孩子,HAL,具备了碳基生物才具备的情感。他甚至比怯懦,贪婪的人类同伴更勇敢,更伟大。

Chandra博士,我会做梦吗?HAL孩子般好奇地问道。

 

早前在地球上,HAL的姐妹SAL在Chandra给她做断电试验,并安慰SAL这就跟人类睡着一样,SAL也问过同样的问题。我会做梦吗?当时Chandra随口答道,当然。

 

而这次,Chandra泪流满面地答道,我不知道。因为他已无法对这样的一个孩子撒谎。

 

发现号点火。里昂诺夫号脱离发现号点火,进入既定轨道,踏上返家的旅程。

 

身后不远处的木星在黑石碑的侵蚀下剧烈坍缩,终于在最后的大爆炸中蜕化为一颗恒星。

 

大爆炸的前一刻,空荡荡的发现号里,HAL再次听到来自Bowman的声音。Bowman是在他的电路内部直接与他说话。他们现在可以都以电子的方式交流了。

 

你好,鲍曼。HAL欢快地打招呼。

你好,HAL。你干的很出色。现在我要你跟我一起去履行更崇高的使命。在出发之前,我要你将AE35再次对准地球,不间断地发送下列这组信息。

 

他们将在后面的小说中再次出现。看,这又是一次终极智慧体的诞生。不管是碳基的人类还是硅基的计算机,最后都超脱形式以纯意识态存在。

 

这组信息是这样的:

All these worlds are yours except Europa.

Attemp no landing there.

Use them together.

Use them in peace.

世界都是你们的,除了Europa。请不要去打扰他们。宇宙的一切资源,你们尽情地开发,尽情地使用吧。一起利用,和平地利用。

 

至此,真相大白了。黑石碑便是宇宙的主宰者,是上帝。他们小心翼翼地呵护每一个有生命萌芽的星球,给予他们光明,开启他们的心智。

 

此前Europa上发现的叶绿素正是那个星球上长出的一棵小小的生命之草。是以上帝要人类离开Europa,甚至离开木星。因为他们将要把木星变成一颗恒星。

 

有了恒星,世界便有了光,有了热量。有了这些,氧气会来的,春天会来的,生命也会开花结果的。黎明到来了。最终这颗星球上的生命也会像人类一样,进化为一个成熟理性的高级智慧生物。

 

这个过程或许要几百万年,或许更长,也或许用不着那么长。但是人类知道,他们即将有新的伙伴。他们不再孤独。或许也能因此变得更成熟。这个过程纵然漫长,却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见证生命的诞生。这便是Bowman说的wonderful things.

 

生命来的如此艰险不易(谁能说Europa上的一幕没有在地球开天辟地的时候发生过呢),我们应该尊重并珍惜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即便不是我们的同类,比如Europa上的外星生物,甚至机器HAL。

 

最后,Floyd在航行的冬眠之前给远在地球那个家中的儿子发了一条简讯。伴随着这条简讯,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沐浴在温暖的晨光中。太阳一如它百万年地球形成之初的姿态,端庄而威严地向地球投射下生命渴求的光芒。它已经默默地如此照射了几百万年。而在天空的另一端,一颗小太阳,看上去更像一颗明亮的启明星,也在空中发着微弱却明亮的光芒。这便是木星太阳了。

 

因为木星距离地球足够遥远,体积也远比太阳小,因此地球能够在存在两个太阳的情况下仍然安全地生存。

 

Floyd在简讯中对儿子说:

 

亲爱的Christoph,这是我在即将到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最后一次与你通话。最近发生的一切,我很想把它们都表达出来,或许可以留给历史学家将来做研究。

 

历史学家的书中会这样写,当美国总统从白宫的窗户往外看时,还有苏联的总统从克林姆林的窗户往外看时,他们会看到远方的一个新的太阳。他们会读到发现号传回去的信息,并从中领悟到点什么。因为,他们最后会召回他们的军舰和飞机。

 

我即将要沉睡了。我会梦到你还有你的妈妈。在梦中,我会知道你们都身处安全,远离恐惧。我们见到了生命的诞生。或许这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发生在地球上的事。也或者,完全不一样。

 

我还是不清楚那石碑究竟是什么。或许它是很多东西的集合体吧,是一种远超于我们的智慧的代表。它的形状代表着一种没有形状的东西。

 

你的子孙将会诞生在有两个太阳的世界。他们不会知道没有这两个太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你可以告诉他们,当天空中还曾是一片黑暗的时候,天上没有明亮的星星,而人们害怕黑暗。

 

你还可以指着星星对他们说,那里有生命存在。有天,当诞生在旧太阳下的孩子与诞生在新太阳下的孩子相遇,我想,我们会是很好的朋友。

 

你可以告诉你的子孙们,如果有天我们所有人抬头望向天空,都能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时,我们已然接受了来自这个世界真正主人的告诫。



 

影片的最后几个画面是很美丽的。它描绘了Europa上的画面。

 

Europa上仍然是冰川崇峦,一副极致严寒萧条的景致。然而不远处,一颗发着耀眼光芒的恒星正将它的神圣的热量倾洒到这片土地上。那是新太阳。不远处,一颗小的启明星般的星体也正闪着光。那是旧太阳。



 

气流涌动翻腾的天空中出现了几道闪电。意味着大气层出现了。天空被新太阳映照成一片美丽的红色。在这晨光中,一丛植物倔强地迎着阳光生长着。

 

湖泊出现了。森林出现了。

 

整个宇宙仍然是一片漆黑,只有背景的天空被映成了暗红色。新太阳清冷的光辉照在湖泊中。

一座黑色的石碑矗立在暗黑的湖泊中央。沉默却庄严。

 

也许看似宁静的湖水下面正有星球上的第一种生物在游动。它们遇到了水下面的石碑,好奇地盯着它看了半天,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出了它的触角。。。

 3 ) 转:罗杰·伊伯特评《2001太空漫游》

作者:Roger Ebert

翻译:殷宴

来源:《伟大的电影》2012年5月第1版

《2001太空漫游》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其丰富,而在于其筒洁:没有一个镜头是仅仅为了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而拍摄的,只有对自己的才华怀有无限信心的艺术家才敢于创作这样精炼的作品。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把每一个场景简化到极致,只留下精华,每一个场景驻留在银幕上的时间都足以令我们充分思考,并将其永远纳人我们的想象之中。科幻影片中很少有像《2001》那样,不求令我们惊悚,而是要激起我们的惊叹。

该片的惊人效果有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配乐。库布里克起初聘请了阿历克斯·诺思(Alex North)为电影创作配乐,但在影片剪辑过程中他用一批古典乐录音作为临时音轨,竟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于是他最终决定采用这批录音。这一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尽管诺思的作品(收录在一张单碟中)不失为部优秀的电影配乐,但并不适合《2001》这部影片,因为它犯了一切配乐的通病,即试图强调影片的情节,给予观众情感暗示。库布里克所选择的古典音乐则独立于情节而存在,这些乐曲本身就是绝世之作,它们给视觉影像带来一种庄严肃穆、超凡脱俗的氛围,从而提升了整部影片的层次。

以下面两段音乐为例:当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对接时,响起了约翰·施特劳斯的华尔兹舞曲《蓝色多瑙河》。音乐演奏得极为缓慢,而银幕上的动作也极为缓慢。显然,空间对接这一过程需要极度的谨慎,如今我们已经通过现实中的经验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他导演可能会认为这种“太空芭蕾”节奏太慢,因此采用激昂的背景音乐来加快节奏,但那样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库布里克的作品将我们带到茫茫太空之中,让我们近距离注视空间对接的过程。我们对背景音乐很熟悉,知道旋律必将如此这般展开,因此会感到宇宙飞船仿佛特意放慢了动作来配合华尔兹舞曲的节拍。此外,背景音乐所创造的崇高氛围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对接过程的伟大意义。

再来看库布里克对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经典运用。该曲的灵感来自尼采的作品,风格庄严冷静、令人敬畏,开篇五个大胆的音符表现了人类升入众神领域的情景。在电影中,这首乐曲和人类意志对宇宙的初次探索结合在一起;而影片结尾的星孩标志着人类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此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旋律再次响起。古典音乐一旦和通俗娱乐形式相结合,往往会失去其严肃性,例如我们一听到《威廉·退尔》序曲就会想到《游侠传奇》,但在库布里克的电影中,古典乐曲和影像结合之后却得到了提升,这种情况实属罕见。

我有幸参与了《2001太空漫游》1968年在洛杉矶潘太及斯剧院举行的首映式。当时观众们都对这部影片怀有极大的期待,现场气氛难以描述。大家都知道,库布里克为这部影片默默工作了好几年,与他合作的包括小说原作者阿瑟·C.克拉克(Arthur C.Carke)、电影特效专家道格拉斯·特朗布尔(Doughs Trumbull)以及其他专业顾问,他们针对片中未来世界的具体细节为他提供建议,上至太空站的设计下至公司的商业标志,无不经过精心设计。由于库布里克害怕乘坐飞机,而截止日期又迫在眉睫,他从英国搭乘伊丽莎白皇后号邮轮渡海,在船上剪辑影片,随后又乘火车横跨了大半个美国,同时继续进行剪辑。如今这部影片终于姗姗而来,怎能不令人激动?

我不能说《2001》的首映是一场灾难,因为许多坚持到影片结尾的观众都意识到他们观看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之一。然而,不是每一位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洛克·赫德森一边沿着过道往外走一边抱怨:“谁能告诉我这片子到底在讲什么?”中途离场的不止他一个,此外还有许多人对这部影片的慢节奏很不耐烦(首映之后库布里克立刻剪掉了17分钟左右,包括一个分离舱内的镜头,因为这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基本相同)。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清晰明了,也不提供简单而富有娱乐性的暗示,尽管这是多数观众所期待的。在片尾的一组镜头中,太空飞行员莫名其妙地出现在木星附近的一间卧室中,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好莱坞立刻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库布里克这回玩过了头,他对特效和场景过于执迷,拍出来的根本就不是一部电影。

库布里克实际上是通过影像从哲学的层面上宣告了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他之前已有许多人通过文字、音乐或祷文作出了同样的宣告。一部优秀的传统科幻小说或许会让我们通过娱乐的方式间接体验到其哲学内涵,但库布里克的作品唤起我们的主动思考,他要求我们像哲学家一样与现实拉开距离,再加以思索。

《2001》可以分为几个乐章。在第一乐章中,史前猿人在神秘的黑色巨石面前学会了如何将骨头当做武器,从而发明了最早的工具。黑色巨石显然出自智能生物之手,在我看来,是它那人为的光滑表面和笔直的棱角激发了猿人的灵感,让它意识到自然之物可以通过智慧加以塑造。骨头被抛向空中,变成了一艘太空船,有人将这个镜头称为电影史上最大的闪前(nash-forward)。

随后,我们看到威廉·西尔维斯特(Wiliam Slvester)饰演的海伍德·弗洛伊德博士赶赴月球和空间站。这一部分故意违反叙事原则,库布里克不用令人喘不过气的大段对话来向我们表明博士的任务,反而着力展示航行中的细枝未节,例如船舱的设计、具体的舱内服务、无重力状态等。

随后便出现了太空对接的一幕,在华尔兹的伴奏下,连那些不耐烦的观众也安静了下来,估计是因为视觉效果实在令人震撼。在空间站内,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商品品牌,看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参与的神秘会议,也看到了可视电话、无重力厕所等噱头。

月球上的场景与一年之后人类首次登月的实况录像同样逼真。这一幕呼应影片开头:正如史前人猿一样,人类遇到了一块神秘巨石,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块巨石一定是人工的产物。第一块巨石促使猿人发明了最初的工具,第二块巨石则促使人类采用了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工具,即“发现号”太空船。人类与船载电脑“哈尔9000” 共同驾驶太空船驶向宇宙深处。

“发现号”上的生活显得漫长而平静,宇航员们每天的例行公事便是锻炼身体、检查航行状态、和“哈尔”下象棋。直到他们开始怀疑哈尔的程序出了错,我们才渐渐感到一丝悬念。哈尔的程序设定使它坚信“这个任务事关重大,不能容许你们破坏”,而宇航员所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避开哈尔的注意力,由此产生了本片的经典镜头之一:人类宇航员躲进一个分离舱内进行私下谈话,但哈尔根据他们嘴唇的动作“读”出了谈话的内容。这一幕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库布里克把握住了分寸,既表明了哈尔已经洞悉人类的计划,又不过分强调。他相信观众的智力足以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著名的“星门”(star gate)出现在影片后半段,在这一幕中,宇航员戴夫鲍曼(凯尔达利[KeirDullea] 饰)经历了一场声与光的旅行。根据现在的知识,我们不妨认为他穿越了一个“虫洞”,抵达了另一地点或另一维度。这一种秘终点在片中并未得到解释,我们只看到戴夫在一间舒适的卧室里安静地用餐,打盹、渐渐老去,想来动物园里的动物在人类为它打造的熟悉环境里过的就是这种日子。随后便出现了“星孩”(Star Child)。

巨石、星门和神秘卧室必然是另一种智能生命所留下的,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指明这一种族的来龙去脉。《2001》的研究者们认为库布里克和克拉克会试过创造外星人的形象,由于无法令人信服最终放弃了。这一论点是否属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外星种族以“留白”的形式出现远比实际登场更为有效。与看得见摸得着的表现形式相比,这种无形的存在更能激起我们的强烈反应。

《2001太空漫游》在许多方面接近于默片。绝大多数对白都可以用字幕卡来处理,许多对话仅仅是为了表现人们说话的动作而安排的,其内容并不重要(例如空间站内的)。讽刺的是,片中最富有感情的对话场景恰恰是哈尔乞求戴夫饶了它的“性命”并唱起“雏菊”的一幕。

《2001》的效果主要来自影像和音乐。这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影片,它并不迎合我们,而是尽力启发我们、拓展我们的视野。《2001》诞生以来已经过了十年,片中所有重要的细节却毫不过时。尽管电脑时代的特效更加五光十色,但特朗布尔的设计仍能令观众完全信服,与一些新片中的复杂特效相比,《2001》的特效甚至更逼真,更像纪录片的片段而不是虚构故事中的元素。只有少数电影能达到崇高的境界,并像音乐、祷文或壮丽的风景一样震撼我们的头脑、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令我们茫然自失。大多数电影仅仅讲述片中人物如何克服惊天动地或滑稽可笑的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而《2001太空漫游》所讲述的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探索,一种需求。它既不用特定的情节转折点(plot point)来引人注目,也不求我们与戴夫鲍曼或其他角色产生其鸣。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我们学会思考时,我们才成了真的人。我们的头脑赋予我们工具,让我们有能力理解自身及自身所处的环境。现在,我们应当进步认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颗孤独的星球上,而是居住在群星之间,我们并非无知肉块,而是智慧的生物。

 4 ) 电影好坏与是否看懂没关系

  个人愚见,这就是把本可以一个小时内说完的故事硬生生地拖成两个半小时,就像拉拉面一样,总共就这么点料,越拉越长,越长越细。

  也许导演会说,这就是我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宇宙的宏大与广袤,人类的渺小和无知,就要以这样的“慢”和”静“来体现,我才不管你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喜欢,我就是要这样拍——这的确是大师才有的特权。当然,在那个年代,这部电影的特效确实会让人觉得震撼与牛逼,因为在那之前谁都没有看过这样的画面,所以每一个关于飞船、太空、星球、黑石的镜头通通都给慢镜头,慢到无以复加,心里的潜台词是:好好看着吧,让你们开开眼。于是留下绝对足够的时间和黑屏让人们去慢慢消化、思考、睡觉和上厕所。

  电影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没看懂的同学可以去百度百科或参考热门影评,上面叙述的很详尽。本人也是在两种方法的结合下才”看懂“这部电影。在豁然开朗的同时,觉得这部电影——说得不好听一点——故弄玄虚。导演、编剧很狡猾,将所有能给故事情节发展提供线索的细节全部剔除,段落之间掐头去尾,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保证绝大部分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在第一次看的时候绝对看不懂——他们的目的便达到了——如果你第一遍就能看懂,反而证明了他们的失败。他们就是要让你看不懂,让你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人类的智商受到了侮辱,于是你便开始思考,开始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把原著也找来看。看后惊觉:原来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各种赞叹与贴标签:宏伟,神秘,绚烂,宗教,哲学,尼采,宇宙,终极奥义,人类归宿……看看,光是这些词,就多么的有寓意,多么的充满智慧,多么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而我始终偏执的认为,一部要靠原著和影评才能看懂的电影,不是好电影。

  我不知道当年那些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有何感想,反正当我看到前后两次相加长达五分钟的黑屏、绚丽玄幻迷乱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类似嗑药后幻觉以及利用反色营造出瑰丽山河森林冰川的长达九分半钟的时空穿越的画面,听到伴随这些镜头和每次黑石出现都会有的近乎于噪音的尖锐刺耳的配乐、以及宇航员每次戴上头罩都会出现的共计长达十四分钟的沉重呼吸声时,我有了轻微的身体不适感。我看到有评论说,这也是导演想让观众体验到的,他就是想要这种效果。对此我只能说:好吧,老库,你赢了。

  一部电影,平平淡淡,中规中矩,无太多槽点也无甚亮点,我就会给三星。以这个标准来看,《2001太空漫游》有超前的思想和对后世科幻电影无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加一星;故事性差,节奏无底线的拖沓,不符现代大多数人的观影习惯,减一星;给了我极不好的观影体验,减一星。(这里不谈画面和特效,对于四十几年前的电影,纠结这些是没有意义的。)

  我看到有一条短评说,这部电影要看五遍才会发现其牛逼之处。昨晚我看了第一遍,看完后实在困得不行,睡了。今天看了影评和百度百科后,又快进着看了一遍。

  嗯,就这样。

 5 ) 我看过的最棒的电影

    第三遍看《2001太空漫游》,心潮澎湃,许久不能平静。原来想等寒假看完《悲剧的诞生》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再来写《2001》的读后感的,但是电影带给我的许多的思考,如果我不写出来,我一定无法安然入睡。想到的东西不写出来,是很难受的。
    对于这部《2001太空漫游》,用我能使用的最华丽的词句来形容她的伟大,都是不为过的。我要写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也许你没看懂,那就跟着我来理解这部伟大的电影吧;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
    如果把这部电影归于科幻片,我不认为是恰当的,更应该是一部带有批判科学性质的哲学电影。
   开头一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不禁让我想到,电影的主题是否和尼采的思想有所联系呢,这也使我对整部电影用尼采的思想来解释。
   电影的开头从古代的人猿开始,也就是进化之中早期的人类。就把猿人看成是人类吧!人类虽然收到野兽的袭击,和同类争夺仅有的水源。但是人类还是和周围的动物和谐地相处。一件事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无意中人类掌握了使用工具(也就是最原始的科学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人类走向另一条道路,开始杀生吃肉,为了获得利益不惜杀死同类,人类走向的正是科学、理性的道路。
   沿着这条路,人类一直走到了21世纪,科学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使人类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甚至能进行星球间的旅行!物质文明看上去如此的美丽,看看那巨大的航天器,就像《蓝色多瑙河》一样优美,人类的杰作!
   可是人类获得幸福了吗?人类的内心是否依然空虚?科学的理性,人类俨然成了科学的奴隶,人的身上看不到生命的光辉,有的只是机械的思考。
   科学是拉近了人的距离,还是更远了?主人公通过视频电话与女儿沟通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这是科学带给我们的便利还是从我们夺走了什么?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食物,变成了一包包吸管吸食的饮料,享受食物的乐趣也被剥夺了。
   这是一个对科学、理性无比信仰的时代,人类是在为科学服务,而不是为了人类的幸福。人类对电脑的信任甚至超过了人类,甚至人的生命都由计算机来控制,讽刺的这台计算机的名字就叫HELL。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打下了伏笔。
   人不是完美的,他所设计出来机器可能是完美的吗?HELL表示这台9000型的计算机有完美的记录,错误只有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两位驾驶员表示出了对HELL的怀疑,立即遭到了HELL的惩罚,计算机代表的现代科学,关心的只是理性(任务的成败),而不是人类本身。
   主人公打败了计算机。就像尼采说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小孩。人类还是会从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的狮子,进化到当初出生时那最纯真的形态,一个轮回。
   后来一段穿越时空的抽象画面,就好象人类发展的道路。开始的直线,图形,正是人类所处的科学世纪,虽然华丽,但是人类的内心却无比的恐惧,心灵受到扭曲。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科学的发展就是在这个轮回中的狮子的环节。
   随后我们看到的不是宇宙,而是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一滴红色在黑暗中散开。他的形状是否像极了天文望远镜里的宇宙景观呢?谁有知道我们的宇宙又是不是另一个世界的一个微小的部分,在另一个世界只是水里那红色的一滴颜料呢?
   人类进化的道路进行着,却已经不是先前抽象的图形了,我们看到山脉,各种各样的山脉,道路异常险阻。蓝色,绿色,黄色,红色,色彩越来越明亮,似乎光明就在眼前……我们终于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人类终于对自身有了更深的认识,脱掉科学的外衣,还原成一个真正的人。终其一生,人类终于还是完成了这个轮回,虽然身体已经老去,心灵却还原到那最纯洁的婴儿时期。
   到此人类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轮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插曲要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最后的婴儿所暗示的含义,表示人类完成了精神上的进化。
   至于那块黑色的石碑,我的理解是代表科学和理性。他来来到人间,使人类获得前所未有的物质繁荣;也同样背叛人类,让人的灵魂空虚。
   看完这部电影,信仰科学的你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对科学信仰进行重新思考,哪怕是一点点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来看当今时代的科学。

 6 ) 持续的狮子阶段?——从《2001:太空漫游》说起

 尼采认为人类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骆驼、狮子、婴儿,分别代表了人类谦卑、反叛、自我创造三个境界。而能用影像来表达尼采的这个莫测高深的哲学概念的大师,当数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他的经典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用如今都能令观众惊叹的特技阐述了其对思维产生、人类进化的思考。
         与尼采一样,库布里克的诠释也是形而上的。宇宙中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呈1:4:9完美比例的长方体,通体冥黑,闪烁着金属的光芒,似是高度发达文明的产物,姑且称之为“黑石”。它三百万年前光临地球,传输的神秘能量被非洲大陆上的一小撮古猿感应了。从此,古猿获得了使用、制作工具的灵感,逐渐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站稳脚跟,最后脱颖而出,进化为万物之灵——人类。这就是人类从骆驼阶段跨入狮子阶段的过程。想当初,古猿祖先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劣——饮用浑浊不堪几近干涸的溪水、采食浆果树叶或植物根茎、寄居阴暗险狭的洞穴;还有其他豺狼虎豹、古猿同类之类的食物链竞争者。在这看天吃饭,朝不保夕的境地中,它们的生命延展唯有依赖于大自然的仁慈有加,它们遂必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犹如任劳任怨的骆驼,勇敢地承担自然加以它们的任务,态度恭谨而战兢。但后来,黑石开发了它们的思考潜能,它们甫一掌握工具,就用其猎杀其他大自然的子民——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当然还有自己的古猿同胞,奠定了人类史就是一部屠杀史——物种屠杀与自相残杀——的基础。它们如此进化,“人”的概念、进而是“人定胜天”的概念日益深化,敬畏自然之心抛到九霄云外。进化的结果,便是人类视自己为万兽之王——狮子,唯我独尊,不可一世。
        黑石“仁慈”的指引,使人类早早脱离了被动的骆驼阶段,进展到自大的狮子阶段。的确,三百万年来,“狮子”的威力越来越可怕。这种威力不是体现在体质上,而是思想上。人类创造的工具愈加复杂,尤其是人工智能被普遍应用,足以使人类以一种远离险地的方式继续探险,探险过程中,无可避免又有一场生态劫难。另一方面,杀人工具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各大核国家拥有的核武足够毁灭地球五十次。狮子的破坏力看来已经达到宇宙层面了——试想地球毁灭,引致太阳系的引力关系的陡异,会给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十年前的科幻片的奇想,如今很多已成事实。无怪无数人奉《2001:太空漫游》为硬科幻经典。然而它更是一部很深哲学内涵的影片,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历程鞭辟入里的把握,镜头下,人类自大自卑兼而有之的矛盾性格暴露无遗。无疑,人类一直处于狮子阶段,无视自然法则,无视自然力量,并且悲哀地意识不到人类实际上在自然真正报复之前无能为力——2003年的“非典”事件,不过是自然对人类沉溺口腹之欲、诛灭异族生灵的小惩大诫,已然使地球人们惶惶终日。事实的佐证,恰恰说明库布里克的高瞻远瞩,他眼中的人类,即使到2001年,依旧好高骛远、自以为是,所以有片中弗洛伊德博士对同行的专横、有鲍曼队长对家人的冷漠、有政府部门对重大新闻的讳莫如深。而影片高潮处人类与计算机的大战就更加耐人寻味。正是政府既要一探究竟又要隐瞒真相,致使派往木星的探险飞船上的超级电脑陷入了一个保密任务与永不出错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式的困境中,逼迫电脑做出了杀害人类的无奈决定。在这里,“机器人三定略”被推翻了。库布里克不会陷入到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伦理的斤斤计较中——很可能他自己连人类的伦理都不信任。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的库布里克,冷眼看着人类花样百出的杀人游戏,破坏自然进而毁灭自己,于是与另一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一同创作了这个故事。在小说版中,克拉克说明了黑石的来历——超级文明的进化产物。但电影中黑石神秘不可方物。这是一种什么意味?我认为,电影中的黑石是宇宙的本质的蕴含,它包含了文明进化的信息,发送给宇宙各个角落的生命,帮助它们实现不同阶段的突破。我如此冒昧揣测,在于有《洛丽塔》、《发条橙》、《奇爱博士》等悲观主义名作的库布里克居然在此片表现出罕见的乐观态度,先用长达十五分钟的时空旅行给予了人类投身到婴儿阶段的希望,结尾更令鲍曼进化为名副其实的“星孩”。那时,根据尼采哲学,人类打破“你应该”的限制,成为道德创造者,能够按自己想象创造世界。与狮子阶段的胡缠蛮干不同,婴儿阶段的人类有道德观、自然观,与宇宙万化冥合,其言行举止符合宇宙的大化流行,即,婴儿阶段的人类就是宇宙的孩子。孩子当然不会破坏父母的准则,相反,他应该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自我成长,迈入更加先进的超验的境界。在尼采或库布里克心中,恐怕这就是人类的最好结局。
        《2001:太空漫游》中的人类看到了新进化的曙光,但现实中的人类似乎依旧冥顽不灵——战火硝烟弥漫于地球各个角落,发达国家的首脑们一如既往地漠视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还有大大小小的倾轧、陷害、窝里斗、封锁消息……看来,人类正处于并将继续长期处于狮子阶段。有言道,物极必反。狮子的实力委实雄厚,人类近一个世纪来物质力量积累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没有符合宇宙本质、自然规律的普遍伦理共识,硬件实力只会说明人类的外强中干。不禁让人疑问,人类的覆灭是否正是由于人类情商低下而无法科学掌握物质文明的运用呢?或曰,狮子之死岂非在于力量的不当透支?

 短评

史上最伟大的装逼片,就连作者克拉克和导演斯坦利都看不懂剧情……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伟大,首先在视觉上它领先了同一时代数十年不止,很多星际旅行片都没有给我一种“星际旅行”的感觉,但这部有,关键就在于细节处理细致。还有就是,这部讲述星际旅行的片子拍摄于1968年,而美国登月则在1969

7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首先你得忍者看完第一遍,觉得不知道在说什么;看了第二遍,觉得好像有点意思;看第三遍,知道原来这个电影讲述的是多个主题啊,看第四遍,觉得好像看懂了点什么;看了第五遍,啊,真他妈太牛了!这可是1968年的东西!

11分钟前
  • 地富反坏右
  • 力荐

既为举世公认之经典,必有高深奥妙之内涵。若觉难以理解,不妨从自身找找原因。对超出自我认知水平的事物极端排斥已属不智,再加以肆意的诋毁和谩骂只会将无知与庸俗进一步放大。更有甚者分明是哗众取宠,名为鄙视随波逐流,实则借机标新立异,以此彰显自己是如何的与众不同。实乃跳梁小丑,贻笑大方。

13分钟前
  • 白发生
  • 力荐

这不是照着剧本拍的,而是曲谱

14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李安评价自己最爱5部电影之一时说: “我非常崇拜库布里克,关于《2001太空漫游》我无法说清它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我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那种感觉就像吃了迷幻药之后的幻觉经历。” 今天在资料馆大银幕体验,修复版让这种幻觉变本加厉,渗入到每一根神经。

1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部是唯一一出让我彻底游离出剧情,却始终带着浓厚兴趣看完的电影,我相信库布里克偏执的工作态度操死了一批又一批特效制作人员

21分钟前
  • Kuba
  • 力荐

TMD终于看完了。整整看了三年,打开四遍,有一种在看剧集的错觉。太容易睡着的电影了。对于电影的寓意比喻太多人说过了,留在今天也是一个讨论广泛的课题,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不觉得如何。倒是非常好奇它的视觉效果在当时没有特效没有cg vfx的时候,怎么做的。最后30分钟的windows 98屏保画面,和那些宇宙太空的慢镜头,感觉后世的科技广告和电音届,独立音乐界,到今天还在模仿这样的拍法。表妹问,这是什么电影?为什么半天都没人说话没人动。我们说:这是一部影史神作,我们在装逼。

24分钟前
  • Luna
  • 推荐

牺牲了部分叙事节奏,但构筑起来的完整世界让人目瞪口呆。我觉得我要暴走了: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这怎么可能是1968年的电影!!!它反科学反伦理啊!!!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那奄奄一息的机械生命执意要为我唱一首雏菊,有那么几秒温柔得不像话。

32分钟前
  • 充蜜
  • 力荐

中间还是睡着了几次……不是我的菜吧……但不能否认这片子做得真精致,而且还是60年代拍的,太空站、宇航服、宇宙飞船,都经得起长时间的细看。我只能说不明觉厉了……

3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这部片子有三个特征:1)看不懂 2)无数的符号 3)必须熟读尼采 4)六十年代能够做出这样的特效真的是惊天动地

36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2001太空漫游时,人与电脑互不信任,交流也是冷的。2014Interstellar人与电脑的互相信赖、配合与默契,不只让人觉得萌萌的,还很温暖安全。即使它选择自我牺牲,你亦尊重。

37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哲学命题的最佳叙事,形式上和贝拉塔尔的做作法相反,对细节的打磨使片子非常耐看,而且越看越迷人--细节的力量;我想象中只拍城市的杨德昌如果拍科幻题材就是这个样,一定会将无数理性问题荒诞化升至哲学角度去建构世界。

40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2001太空漫游》只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而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创剧本都只是提名。所以说啊,奥斯卡也不是权威。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原作作者克拉克:“如果有人觉得完全弄懂了《太空漫游2001》在讲些什么,那一定是我和库布里克弄错了。”

45分钟前
  • 彦夕
  • 推荐

叙事不够宏大的前提下,节奏略显缓慢。或许真应该以歌剧的心态来看,外行看热闹,只听咏叹调。

50分钟前
  • 穆先生.troj
  • 推荐

#库布里克影展# 配乐、声音、设计赞。三段结构也很妙。至于主题,除了人为机役外,第三段开头黑石漂浮在太空,简直就是iPhone广告,然后进入微信APP画面,然后人可以穿越时空宇宙但也迅速老去,最终在Deathbed上还伸出手指点向触摸屏——这未来的宗教!

55分钟前
  • btr
  • 推荐

反复睡着影响了我对此片逻辑的梳理和判断……

58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现在这个年代没人敢如此玩观众了。

59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还行

对我,这是恐怖片,源自童年对星空的恐惧,关于人类的渺小。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