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生

HD中字

主演:黄家正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音乐人生 剧照 NO.1音乐人生 剧照 NO.2音乐人生 剧照 NO.3音乐人生 剧照 NO.4音乐人生 剧照 NO.5音乐人生 剧照 NO.6音乐人生 剧照 NO.13音乐人生 剧照 NO.14音乐人生 剧照 NO.15音乐人生 剧照 NO.16音乐人生 剧照 NO.17音乐人生 剧照 NO.18音乐人生 剧照 NO.19音乐人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音乐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横跨六年时间记述挖掘了香港钢琴神童黄家正在音乐和人生上的成长历程。黄家正作为十一岁便赴捷克与专业交响乐团合作演出的天才神童,在香港本土更是获得无数赞誉。这样的成就在其他人看来已经非常圆满,可是天才的孤独和苦闷只有他自己知道。与兄弟姐妹的矛盾、与同校同学的隔阂、与父亲的分歧,本片在记述黄家正音乐生涯的同时也通过记述他亲人、恩师罗乃新等人之间的关系,侧面刻画了这一神童作为平凡的孩子的一面。六年的心路历程,让观众看到了黄家正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儿童向一个成熟少年蜕变的过程。   本片在香港本土和台湾地区获得极大声誉。本片于2009年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剪辑、最佳音效及最佳纪录片奖项,2010年获得第16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电影奖。爸爸只要一喝醉就会变成怪物作秀公审超级特工2004神的偏心追影逐凶倒数时刻真假公主:安娜塔西亚老炮儿东京战斗女孩大傩·董春女娃娃奇缘第一季天使之城1998灵魂医师五十道格雷阴影的性传奇梦幻村庄神医传奇搜索救援队报童传奇2017挣扎婚词离曲第一季生前约死后李小姐知情魔力神童篮球兄弟第七季冒牌货交叉世界此间的奋斗变形活宝花水木喊山2013黑土地黄棉袄小子有种爱丽丝的失踪罗格河尚气与十环传奇X陷阱寻找遗忘的天堂人品鉴定黑暗深处之惊魂夜通灵阿初 颤动岩陆小凤传奇之绣花大盗2007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直至世界尽头诸神之战1981四世同堂2009诅咒

 长篇影评

 1 ) 对话导演张经纬【幕后制作】

您是怎样认识黄家正的?是什么让你决定要跟踪拍摄这个当时只有10岁的小男孩?

  在香港,有一年一度的学校音乐节,那是相当重要的大型比赛,涉及各种乐器和所有音乐学童,他们会在几十个地方同时比赛,比上几个月,成绩优异的孩子可以获得加分,成为进入名校的跳板。这个比赛在香港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对整个香港的音乐教育有深远影响。

  2002年,我刚从纽约回港,想拍一部关于音乐节的纪录片。当年获得好名次的孩子一共有13个,我和他们聊了之后,从中选择了3个人开始拍摄,黄家正是其中之一。3人中他年纪最大,已经快11岁了,另一个男孩6岁,还有一个女孩10岁,她现在在香港已经相当有名。说来也巧,我当时获得一个机会和KJ一同去捷克。本来机票是我老师的,他临时有事去不了,就改了我的名字。于是,就有了影片中我拍KJ在捷克表演和在后台采访的那一段。

  拍摄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想过要不要把影片剪辑出来,当时的想法是3个孩子的故事平均分配,每人一段。但考虑了一阵,觉得没有很好的主题和热点,加上手头又有其它事,热情和动力都减退下来,于是这片子就被搁置在一边。

  影片交叉呈现了黄家正11岁和17岁的情景,在这7年中,你是否也在持续地拍摄他?为什么最终只选择了他一个人做主角?

  这7年中,虽然我也时常在一些场合遇到KJ,但并没有在拍他。可是,他11岁时在后台讲的那些话,却一直横亘在我的心里,可以说,我始终在找个机会去完成他的故事。

  2007年11月,拍完了《歌舞升平》之后,我又到KJ家里访问了他,发现他完全没有变。尽管他的父母离婚了,搬家了,他也长大了,但他思考的问题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一点也没有变。如果把两段采访对照起来看,就会发现他提出的问题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当时我就决定要做这个片子,但因为我也是学音乐的,仍然担心自己会太主观。于是我把KJ11岁时的资料素材去拿给许鞍华导演看,她花了整整一个上午看完 后,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于是,2008年我又重新开始了对黄家正的拍摄,这时主角就变成他一个人了。

  许鞍华导是影片的顾问,可以说她是个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

  为什么要选择17岁作为故事的节点,而不是等到他18岁或者20岁?因为从电影中看,KJ在17岁好像并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

  还记得我刚才提过的,在2002年拍摄的那个女孩吗?她现在已经拿了大奖,在香港非常有名了。为什么我没有选她做影片的主角?因为我不想表达人们是如何成功的,而是想表达一个人的思考与追寻。

  我不知道在内地的情况如何,但香港是个极其功利的社会,例如天主教的学校教学水平比较好,于是孩子一出生,妈妈就连忙抱着他们去受洗,加入天主教。在这里,宗教和信仰无关,只和利益有关。对音乐,也是如此。在香港,学音乐就是为了比赛、考级,为进名校加分,和艺术、爱好完全没有关系。还有一个例子就是KJ读的那个拔萃男书院,那是香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校,他们的口号就是“音乐皇国,舍我其谁”,这是多么自大,多么可悲的想法啊!舍我其谁?他们电影下载见过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吗?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黄家正离开香港去了美国,那时他还没有读完预科。我觉得他的人生将要开始新的一章了,因为他跨越了香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level。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人生经历。我20岁从香港最好的音乐学院毕业,进入小交响乐团当首席,然后24岁去了美国,因为我的同事们都把音乐当成工作,而我要追寻的是艺术。

  所以,我觉得离开香港将是KJ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足以影响他一生。

  为什么影片中一直没有出现家正的母亲?母亲在他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在2002年的时候,我有拍摄到他的母亲,在2007年时,我也提出和KJ一起去看他妈妈,但结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成。其实,通过影片人们也很容易发现:这是个由父亲主导的家庭,三个孩子都在学音乐,不过很可惜,他妈妈不懂音乐。影片完成后,没有他母亲的镜头,就是因为她在黄家正在“音乐人生”中没有地位,甚至于她在整个家庭中也仅是一个摆设。

  伊朗导演阿巴斯说过:身为导演,我们只是给一个提示,让观众在一片漆黑中加上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最终完成一部真真正正的cinema。所以,你可以把我的电影看成是一个提示,其它的想像由你们自己去添加。

  黄家正不是一般的孩子,对于你的拍摄,他是否很习惯?他如何适应镜头无处不在的状态?他是否意识到表演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例如影片中,同学们都在庆祝演出成功的时候,他一个人独自走开,显得那么特立独行。这种状态是完全真实的吗?

  KJ是一个演奏家,本来就是需要经常面对观众的人,我的拍摄对于他完全没有问题。他不是个害羞的孩子,面对镜头也没有障碍,甚至可以说,我的拍摄是增加了另外一个表达渠道,让他在钢琴演奏之外去说一些内心的想法。

  当然,我只能说,我只是纪录了黄家正在我面前的样子,我也曾经采访过他身边的人,很显然大部分人都不喜欢他,认为他太狂、太自大、太爱作秀、太喜欢博人眼球。所以,我觉得KJ应该就是那样一个人。身为导演,我剪辑出来的只是我对于他这种状态的理解,至于那是不是他最“真实”的状态,这不是我能够判断的。

  黄家正本人看过这部影片吗?他有什么评价?现在电影公映了,又拿了奖,知道和认识他的人肯定很多了,他对此有什么反映?这是否影响到他的生活?

  他说,他没有看过。但在影片完成之前,我有和他充分沟通过,他是完全知道影片中有哪些内容的。而且他的父母、兄妹、同学都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有些甚至是他安排他们去看的,所以,他们也肯定告诉过他影片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他不想看这部片子呢?他的回答是,“每个人在别人眼中都会有另外的形象,我不想活在别人的形象下。我不想有包袱,或者等我再长大和成熟一些,我才会看这部电影。”我想,他是希望能够按自己的方式行走下去,而不被别人的观点所左右。影片获奖后,有很多媒体想采访他,他虽然很高兴,但基本没有兴趣。

  请介绍一下黄家正目前的生活。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样的打算?

  KJ到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去了,主修钢琴,因为他很喜欢那里的一个老师。不过他现在又休学回香港了,我前不久遇到他,他说想停下来思考一下,一年之后再回去。至于未来的谋生道路,我想他是不用担心的,他现在那么有名,仅靠教琴也足够生活得很好。在香港学琴是很贵的,一个好老师的身价和纽约这种大城市几乎不相上下。

  黄家正的父亲在看过电影之后有什么评价?影片中提到有段时间他们父子关系紧张,现在状况如何?

  在我看来,KJ的父亲是个相当有智慧的人,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爸爸,他早就深刻认识到要抚养这样一个孩子是多么困难。影片在香港国际电影节放映的时候他去看了,虽然在电影里KJ对父亲有诸多批评,但他仍然对儿子的想法表示理解。现在,他们父子关系已经和好如初了。

  请介绍一下影片在香港放映的情况,反响如何?你觉得它对香港整个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否带来了触动?

  影片从去年7月份开始,已经在香港放过95场了。你知道,在香港纪录片是很难找到投资的,也很难上院线。我们只能3E看看挑影院空档的时候放。其实这样,影院也不吃亏,观众也会多一点选择。我们放了5个半月,居然每天都接近满座。

  然后就是从12月10日开始正式公映,一天放5场。我的压力比较大,因为影片没有明星,我们也没有打广告,只做过一个媒体放映场。要吸引大家来看,纯粹就是靠口碑。在香港这个城市做电影,不是看你能够拿多少奖,而是看你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你做的再好,最终也还是要面对市场和受众。

  至于影片对香港音乐教育的影响,我认为基本是没有,这是几十年、上百年积累下来的体制,仅靠一部电影,如何能够改变?如果可以带出一些讨论,我觉得已经很好,别奢谈什么改变。

  你是学音乐的,也做过编剧(《天水围的夜与雾》),后来又怎么会想到去拍纪录片?

  纪录片和剧情片最大的区别,就是它很难有事先的规划和蓝图,如剧本,一切都是即兴的。我每天拿着摄像机到片场,都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什么事。但这对导演来讲,却更加过瘾,好像每一分钟都在创作。就像我在KJ11岁的时候,完全想像不到这个挺难看的孩子,7年后会变成一个帅哥。

  当然,这也决定了纪录片会很难找到投资。在香港,电影就是一门生意,人家都不知道你最终拍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东西,怎么会愿意投钱给你?

  听说你目前有很多拍片计划,好像同时在拍6部电影,都是纪录片吗?请介绍一下您下一步的工作。

  不是同时拍,是在筹备。在我的计划里是有很多内容,就连金马奖回来第二天,都拿着摄像机去拍了一天。我现在正在剪辑的是一部关于香港内地移民的纪录片,同时还在拍一个由政府出资的30分钟剧情短片,讲吸毒孩子的故事。

 2 ) 港产音乐神童黄家正的乐(yuè)与路,乐(lè)与怒

好像是第一次看到这么搞笑的纪录片,也是第一次看纪录片觉得时间过得如此快,结束后仍觉不够过瘾。纪录片这个词好像通常都让人感到“闷”和沉重,但这部音乐天才小正太育成记里有太多令人会心爆笑的有趣地方,当然,这种搞笑不同于看到《复仇》河蟹版里杀手男主角说“我愿意接受法律的制裁”抑或《2012》里解放军对着喇叭保证“dang和国家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的”(虽然两电影我都没看过)。这部独特的纪录片是如此有趣,强烈推荐爱音乐爱电影爱香港文化的网友有机会可看时不要错过,甚至值得买全票进戏院看,当然,这年头没啥戏院愿意放没市场元素的电影,大多观众也会觉得宁愿跟着潮流去看大片,哪怕明知是烂片,也觉得看了明星特技才值回票价。
“音乐人生”这个宏大和假装深沉的片名,是很适合写作文的,我初三就写过一次低级的深沉。看到片名和剧照,第一感觉就是一个乖乖内向的小男孩在一个中产或富裕家庭,在舒缓优雅乃至小资的环境气氛(电影镜头),在身边的家长老师朋友的支持鼓励帮助下,从小努力不懈克服困难练习乐器最终得到某大赛奖项或杰出成就,这多么韩国或台湾文艺片啊。后来才得知这部金马获奖电影是香港而非台湾的,观影没多久,果然,就他妈基本颠覆我上面的想象。
由于临时改变播放场地所以迟到以致错过开头十分钟,旁人告知大约是主角黄家正7岁开始学钢琴与几年后的他平行交叉剪辑。这个男孩是音乐天才,调皮好动,自信到自负,年纪轻轻但天资卓越,以致会毫不留情教导哥哥,为哥哥演奏的失误而不耐烦。认真指导他的音乐老师教导他要“谦虚”,但桀骜不驯的他似乎几年后也依然自负过人。乃至对其他学音乐的学童、妹妹、朋友时,仍然脾气急躁性格直率自信爆棚,对音乐细节要求非常严格,令学童离场,令比赛前一天的妹妹压力大到欲哭,朋友亦玩笑夹真话直呼“屌”。
家正弹琴时专注陶醉,偶尔不乏逗趣偷笑,有很多镜头对他的小动作和脸部进行特写。但家正教导他人时却语速极快且爱显权威,“你信我”。家正没有宗教信仰,当乐团成员赛前祈祷时,他独自在一旁等候,他说还不如“相信自己”。当校友聚众显威壮士气时,他亦孤独离群无奈笑笑坚持自我,他觉得拔萃男书院的同学是“为比赛而比赛”而非为“为音乐而比赛”。所以当他坚持选择超时2分钟的曲目演奏时,他依然不顾一些想赢的同学的意见,自负到爆的说他不在乎输赢,反正他已赢过2次,奖状拿来擦屁股呢,他告诉团队评委警告超时也不管,继续演出!
当他们演出时导演给出的画面是,黑屏,伴着他们演奏的声音。这种留白让人只需用听觉感受演出曲目的同时,也想象着,此刻,家正是自信,骄傲,兴奋,投入,享受,沉醉?
当演出完毕,家正为自己团队创举般的完美演奏而兴奋难抑。结果,超时被扣分的他们,依然傲视群雄而夺冠。或许就是他天才般的技艺与自信,就算他如此强势如此坏脾气,亦令身边人不得不佩服他。阿姨们称赞他的音乐天赋能力,问“你钢琴几级?“ ”我无考级。“天才答曰。拔萃男书院乐团的口号”音乐王国,舍我其谁“,他不应和呼喊,他就是不需一起喊,因为一起喊”我“就变”我们“了,他只需要在旁自信而孤独的笑。他狂傲的说他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琴家。
学童围着他听他指挥时镜头位于他脑后,显示他霸气强势号令。有一镜头在从侧面仰拍他弹琴,顺光而下照耀他脑袋的灯光与他的自信笑容,仿似说他就是音乐世界的神。
七岁开始学琴时家正便开始比樱桃小丸子还要“问题天天都多”,他思考“人”,“完美”,和宗教等问题。“点解会有人?”“真的有神吗?世界就那么简单吗?”他幻想全世界的人到他面前,然后大家一齐死晒(死光)。但他又觉得“朋友,音乐,钱,生命”是人生最重要的。
从小逼着他练琴、参加比赛,想他赢的爸爸,因第三者而导致离婚,家正义正言辞控诉父亲的错,或许他认为父亲违背了他认同的“人要有人性和良知”。
10岁左右的小孩说出:“人有权结束自己的生命。”同在香港的斌仔(《我要安乐死》一书作者)会多么希望那帮反对安乐死的顽固分子可以认同这句话。
后面有一场戏记录和哥哥爸爸吃晚饭,一家3口闲话家常,讲明天要做什么,讲球赛,讲中文考试,父亲还问家正是否打算上网看艳照门。这种叶伟信最爱拍的吃饭戏,很细致微妙的展示了这个音乐家庭成员间的关系。
就快结束时,镜头对着10来岁的家正和父亲,与导演一起聊天,自负老成的家正说着说着,在父亲摸着他的头时,落下了男儿泪,这个与父亲一样固执的天才也有压力,神童也渴望与父亲多聊天沟通。
家正长大后还是有几分俊俏的,这一点导演在开始拍摄他时应该没想到。全片的对白都是中英夹杂,这可是立法会议员刘慧卿最反感的香港人通病。虽然整部电影有很多笑点,但很多时候我与场内不少人一起发笑时,我右边两位不懂粤语的外来学生却无甚反应,可见作为港产片,粤语里很多韵味还是需要文化相近才更能体会。
脱口而出“屌鬼,屌爆,痴撚线,shit,fucking”等粗口,或许在大陆高尚典范的领导和家长看来很低俗,恨不得当着家正父母指责家正没家教。但就像韩寒为丁俊晖辩驳时说“一帮毫无成就的人居然还指责一个世界冠军的教育模式有问题”。
“你真係要我讲?”“你真係要我讲?”“你真係要我讲?”
no matter what you say, I just on my way.




一出音乐传奇,连不爱音乐的人也喜欢。 —— 许鞍华导演
肆无忌惮,轻狂莽撞,唯有说,天才就是如此。 —— 邵家臻 浸会大学讲师
影片对比着热情和冷静、天真和事故。 —— 罗卡 电影文化工作者

 3 ) 人生有夜亦有霧

 從二零零二到二零零八,《KJ的音樂人生》跨度整整六年,影片的名字會讓所有人都以爲這是一齣拍攝神童的紀錄片,但在比古典音樂更澎湃的是現代香港社會的變幻。影片的主人公黃家正(KJ)出生予香港的專業階層,爸爸是醫生,從小讓家裏所有的孩子學音樂。KJ在音樂上是有天賦的,11歲時贏得香港校際音樂節鋼琴組大獎,受捷克專業樂團邀請錄製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導演張經緯就一路跟拍他們父子從香港到捷克。光陰荏苒,再拍他時,KJ已經是17歲的少年,就讀于香港的精英名校:拔萃男書院,是學校樂團的指揮,鋼琴和小提琴都很出色。六年的跨度是一場留白,再見時,已響起人生的變奏。大家都沒想到一部紀錄片也能拍得如此好看 ,KJ的内心世界要比一個表面上的音樂神童來得更精彩。
「當初我也選擇了十多個習音樂的孩子來拍,最後剩下的就是KJ」,導演張經緯本身就是拉大提琴出身,有人猜選擇KJ是他本人的寫照。而張經緯這麽說「我沒有像KJ那麽有天分,他彈奏出的琴聲很迷人」。如何調教一個音樂天才,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充滿戲劇的,更何況處理這樣一個題材,張經緯知道其中的張力在哪裏:讓音樂成爲人物的恰接,時而上揚,時而低沉,有跳躍,還有顫音,偶爾還有休止符.......KJ的早慧、對待人生的思考和他人的態度都離不開音樂對他的影響:音樂讓他成爲神童又左右了他的人生,音樂讓他從小就受寵於父親但又成爲父子之間的隔閡。片名入了窠臼,但真的沒有再比“音樂人生”更恰如其分。
 一個眼瞧着老套的故事卻被構思出了新意。導演的重點不是在講述一個少年如何習音樂,而是他如何悟人生。所以KJ年紀不大,卻常常語出驚人,而導演就抓住了KJ的突出個性,和周圍人的常態剪輯在一起,變得格外鮮明誇張,他的桀驁不馴,他的恃才傲物,將周圍所有的人都比下去。他同在拔萃樂隊的最好朋友Samuel說:他是神放在我身邊的。比賽中,KJ就是要選擇超過規定時間的作品,而他們竟然也贏了,「有的人,在某些地方,他就是王」。這講的不僅僅在音樂上,在鏡頭前也是。張經緯說許鞍華看了這部片子后覺得應該找KJ去演電影。可見張經緯是選對了人。
  影片分爲三個部分,分別從KJ和鋼琴啓蒙老師羅乃新、KJ和拔萃書院管弦樂隊以及KJ和父親黃醫生三個主題來敍事。六年前的片斷和現在拍攝的影像隨時穿插交替,造成了物是人非的效果。這六年中,一個曾經嶄露頭角的音樂神童,在經歷了父母離婚、遠離音樂兩年的人生失落之重新在張經緯面前,在鏡頭面前打開他的心扉。這好像是舊友重逢,彼此互為參照,才恍然曾經滄海。在被問到自己家庭内的變化時,KJ都會在每一句回答前反問張經緯:“你真的要我說?”導演都完成地保留在影片中,這些都是細節,宛如白描,並不刻意地寫實,三兩畫點睛之筆,人物就呼之欲出。
  走上音樂這條路的孩子,大多是沒有回頭路的,但是張經緯回頭當了導演和編劇,並把鏡頭對準了在音樂道路上彷徨的的KJ。因爲懂得,所以慈悲。整個拍攝過程中,他都有些“縱容”KJ:一定等到他在狀態很好的情況下拍攝,而且絕對不勉強。張經緯想拍KJ去看他媽媽,但是KJ總是不置可否,他也就算了。這是他作爲一個紀錄片導演的哲學,不過分地強求,也不追求完整。也有人覺得KJ的故事沒有完,希望他的故事能有延續,但是經緯說他不會再拍了。留一個開放式的結尾也許是導演的一種智慧:KJ去了美國深造音樂,他是否能韜光養晦取得成就?還是他的將來只是一個習藝為生的凡人?這也是冷暖自知的事,生活有夜也有霧,霧裏朦朧,夜生寒,外人又何嘗知道呢?

 4 ) 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是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人,我喜欢这种生活吗?我喜欢我现在在做的事情吗?诸如此类。我甚至会问自己为什么要活着,我为什么会存在。正如苏菲接到艾伯特的第一封信里问到的一样,你是谁?世界从何处来?我们不会想到宇宙来自于一个极小但密度极大的点。我们在夜空看到的星星都是几光年甚至是几十亿光年前的样子,我们自身也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

总以为这样的困惑只我才有,看过纪录片《音乐人生》后才发现,11岁的黄家正就问过人为什么会存在。而11岁的我,还在跟爸爸较真,动画片是我要看一辈子的,你根本不懂。

黄家正有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质,那种天才的疯狂。他学大提琴的哥哥没有,他的妹妹也没有。他那拉小提琴的朋友更没有,他们只是把音乐当做某种爱好,他们长大后想要成为的只是企业家之类的人。而17岁的黄家正是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他想要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领略到音乐的魅力。他从来不信神,他只信自己。

每一个天才都会迷失。因为他们总是走的太快,把我们这些普通人远远抛在后面。这个世界的许多规则又是为普通人设计的,并不适用于天才。他看着自己的手,问为什么手会弹琴?他也曾骄傲的对朋友说,因为我弹得比你好,所以你嫉妒我。在带领学弟学妹们夺得冠军后,他却显得异常的寂寞。一群人在狂欢时,他总是一个人默默走向寂静。他说,我不是为了演奏而演奏,我不是为了冠军去比赛,我的能力不需要冠军来证明。

比赛散场后,有人拉着他问钢琴弹得这么好,几级了?他回答,我不考级。11岁的他被问到,长大后想成为什么?他说想成为一个human being,想成为一个人,要有人性。这场历时6年的拍摄,一个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叛逆”的青年。期间,父母离婚。花了2年的时间找回自己。由于对父亲的反抗,以至于厌恶音乐。然而,音乐已经渗透到他的生命里,无论如何是丢不掉的。至于父亲,关系越来越糟糕,再也回不到11岁那年了。

光鲜的背后总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痛苦,少年黄家正在谈到人生和死亡时说,如果我喜欢生命,我也有权结束它。人生沒有完美,死亡才是完美的。我想那只是他对练琴这件事的变相的反抗,因为父亲的殷切希望而倍感压力。最后,只是因为父亲说我以后要多找你聊聊,他便抑制不住的哭泣起来。我想,他说的快乐都不是真的,他11岁的笑容后面隐藏了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然而,我们都无法抉择的存在了。那么,我们该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才对得起那短促的一生?11岁的黄家正说他的生命三分之一是父母亲人、三分之一是音乐、三分之一是钱。17岁的黄家正说音乐是他的生命,钱不过是用来生活和享受。父母亲人彻底的从他生命中褪去。

萨特认为,存在不等于活着。植物和动物也活着,它们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他说,存在先于本质。我存在比我是谁重要。

黄家正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存在,重要的是他比我们都更早的探寻了生活的意义。重要的是他用他的音乐影响了一些人,感动了一些人。正如泰戈尔说的,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P.S电影的剪辑非常好。)

 5 ) 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和一个完美的人

The world is imperfect, and yet you are a perfect human being.

当影片开场仅仅一二分钟,K.J.说出那句I want to be a human being.的时候,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涌了一下,不过,还是没有掉下来。

影片的前半部分,K.J.的年少轻狂是给我最深的印象,不过当他越来越多的展露心迹,我越来越可以理解那种作为一个最最纯粹的人,最最洁净的灵魂,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甚至是充满了恶的世界里,是何等孤独。

在摄像机的镜头前,Samuel是不会说出真正的心声的。其实,他,或者小胖,或者很多K.J.身边的人都有一种被K.J.的光芒shadow的感觉。因为他是神童,因为他获得的国际认可,所以他说什么就是什么咯。K.J.的指导——何时轻,何时响,何时停顿,所有的技巧性的东西——这些当然要听,听了就可以得奖,得了奖就可以……

当K.J.说他特地选了一首超过主办方时间要求的曲子,为了让参与的人能够更多的感受到音乐,更多的感受纯粹,更多的让他们体味那种“神性”(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我可以感受到他给自己所加的责任,和渗透骨髓的同这个社会的格格不入。

他是对的,年龄必须足够的小,必须要碰到一个好老师,才能成为音乐家。Samuel和小胖这样不能算作“小”,他们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要成为一个音乐家,比如K.J.的性格很古怪,在这种不纯净的心灵状态下,你可以获奖,但是无法internalize音乐,使它成为你的一部分,就像Ms. Loo说的。

又或许,其实是可以的,如果有一个好老师。而难的是当你有了整个世界,当你功成名就,你还能保持这份纯粹和纯净。这也许,就只能是上帝的旨意了。

K.J.有很多问题要问上帝,而我要问的是,为什么上帝选择了一部分人让他们清醒,让他们保有一部分的神性,却艰辛的活着。像K.J.这样,且不被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所理解。

我的泪水是在影片快要结束时K.J.在捷克被采访时流下的。当他说完了live, survive, suicide之后,他哭了。那种绝望,hopeless and helpless,那种对人生,对这个世界的通透让人流泪。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论调都只会让你周围的人远离你,一点一点。仿佛你做的并不是对的,而且活该不被这个世界接受。原因仅仅是你是一个perfect human being,而别人的生活是totally meaningless的。

 6 ) 你有什么可以视作生命的东西?

“你系米觉得拍野系你个生命,your life?”

“Yes,好似你弹琴一样。”

你有没有可以视作生命的东西?我拿这话去问一个朋友,他沉默了几秒后说,这个问题真让人无地自容。在看《KJ音乐人生》的前半部分时,我常有这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其中更夹杂着无限的嫉妒与羡慕。梁实秋曾语,在历史里一个诗人似乎是神圣的,但一个诗人住在隔壁便是个笑话。同理,一个已经辞世的天才或许能够引起人顶礼膜拜,一个活在同一片土地,操同一个语种,跟我同肤色还比我小了四岁的天才,则让人感到一阵战栗,他身上光芒闪耀,谁望住一眼,即可感到自己黯然失色,好似一堆无用废柴。

黄家正型到爆。

11岁赢得音乐大奖,同年赴欧洲各地演出,录制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锋芒毕露风光无限。然而音乐神童何其多,小时了了大时未佳几乎是个巫婆的诅咒,你昂首阔步引颈高歌之处必有人在旁腹诽:看你风光到几时?

他到18岁时的确不如11岁风光,只是你完全想不到,这个男人的魅力已经不仅仅在音乐,而是无法抑制的从各个地方钻出来,叫人不敢直视:以后他肯定会倾倒众生,然而谁能配得起他呢?一个视音乐为大满足的人,一个只将女朋友归在朋友一栏的人,一个口出妄语,却一点都不讨厌的人。和他同年的小姑娘说,看这片子没法不仰慕他啊。

的确,黄家正活生生是从偶像剧中走出来的角色,帅,有才,有才到根本不关注外边的世界,让我想起一些恃才傲物却指望收服所有人心,对持己见者唧唧歪歪个不停的所谓才子。他从未想过博得所有人的喜爱,不惜口出狂言:我要教育香港弦乐界,何谓真正的室内乐。话音未落,已夺头名。

如果不是这个18岁少年,香港在我眼里没准还是一片荒芜,跟很多自以为是的人一般,认定南粤不过一片文化沙漠,尽管它乃娱乐之都东方之珠,很多时候想起来不过是一个大型购物商场,容你心花怒放进去,珠光宝气出来,为自己贪到许多小资本主义社会的便宜沾沾自喜个不停。所以香港到底有咩唔同?港人干嘛要在97之前仓惶不安,认为天地会变世道会变?

有一次跟人吃饭,席间某男认定beyond是他此生至爱偶像,精神领袖,眼光发亮说:你听听现在那些烂歌,再听听《红日》,传唱二十年!当时我笑而不语,开始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港传来的那些舶来品,尽皆廉价品相俗气毕露?似乎只有爱来爱去的流行金曲,打来打去的枪战武侠,抛胸兜售的玉女明星……黄家正这般的人物,简直从未越过香江,他哪里care大陆市场?

你得承认,大陆市场就是这么庸俗,我十岁时知道个周华健已经得意洋洋,谁来教我贝多芬德彪西?你得承认,就算有了李云迪朗朗,我只看到前者在耐克广告骑车骑得飞快,后者扬言非公主不娶;你得承认,撇开60,70后不谈,80后的精神家园依然荒芜一片。我嫉妒黄家正,嫉妒他老爸在他身后跟他一起徜徉音乐之间,嫉妒他有一般好友说音乐使他们获益良多。

粗俗尽管有时能令人破口大笑,但总要有些东西,能使我们暂时能够脱离世界之外。黄家正11岁时有一个烦恼,尽管他很快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却不快乐,如果大家都懂音乐,多好,连战争都不会有。

一个诗人,一个音乐家,看似无用,有时候却是很多人活下去的依据。

最后想说说黄家正的医生父亲,香港中产阶级,两儿一女,令人艳羡。主人公幼时常坐于膝上,其乐融融。我当时心想:拥有这样丰富生活的男人,肯定不会无聊到去外遇。直到最后黄家正出场指责父亲出轨搞第三者无人性,看完有点诧异,看来外遇不分有聊无聊,他父亲或许意识到长大的孩子已经不是他的生命,一份不光彩的爱情暂时跃居所有生命之上。

 短评

黃家正其實並不擅言詞,所謂的哲學思辯也無深度,但他讓我懷念從前,讓我覺得不孤單。11歲的家正哭時,我就在想,會不會每個孩子都曾經覺得有不被瞭解的寂寞?

7分钟前
  • lolam
  • 推荐

香港最好(也可能是唯一)的纪录片。

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26-8-2009 12:00pm bc

1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太好看了。

17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天才都是有點討人厭的。

20分钟前
  • h2ody
  • 推荐

故事本身当然已足够吸引人,黄家正这个射手男本身当然也赚尽眼球。但是张经纬也太会拍纪录片了吧!全都做足且超出水准以上,真厉害。

21分钟前
  • Kikiko
  • 力荐

有才华的人,就该什么都不怕。。。当十岁的他说出一串耸人听闻的话,他爸在一边又是惊讶又是微笑。。。而当十七岁的他说爸爸没有人性,他爸又该是副什么表情?

22分钟前
  • 肖浑
  • 推荐

有些东西真的必须有天分才行。

2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孩子少年老成,真够苦的,想起我小时学琴的痛苦时光啦~

29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你渐渐变成你憎恶的那个人一样让人憎恶。中产阶级家庭的怪胎?一时的天才?母爱的不在场和转移?练琴让脑部早熟?

34分钟前
  • ealonlee
  • 力荐

全中,黄家正就是理想型。做一个真正的“人”,投入全身追求纯粹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理想不是人生的全部,活着才是。

35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纪录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能够记录时间。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哭了,年度十佳之一,勾起了对童年学乐器时的大段回忆,有的时候经常会想,音乐演奏家是需要天赋的,而且需要一个好老师,另外还需要自省如何做人,才能得到人生的飞越。

42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看一颗敏感而又完美主义的心如何自处却终究败北。

43分钟前
  • 罗伯特小姐
  • 力荐

有一场戏:父亲对kj说,爸爸以后会经常跟你聊天。kj坐在旁边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他继续玩弄着手指,没有回应,玩弄着手指,直到眼泪哗的就流了出来。在他眼泪流出来的同时,我的眼泪几乎同时就流了出来。电影的魅力之一,让我们两个这辈子也见不到的人有了交集,那一刻的感受,是那么的相似。

44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力荐

To myself:无可评论,不会忘记。

46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家勁眼中的光芒由閃耀到消失,是令人唏噓的話題之一。曾經用音樂的激情沖破俗氣榮耀的天才,也避不開因為家庭破裂所造成的內心傷痛。痛之無可避免,同樣也適用於天才。然而或許,我們應該再多看一眼,生活在天才身邊的哥哥。從他的臉上,所感受到流行於社會的“比較”所造成的悲哀,是否更是,很多孩子與大人躲不開的沈重

48分钟前
  • 喬奕思
  • 推荐

他的音乐很朋克,他的人生不拧巴

49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痴人正是黄家正:我这个人,懦弱、犹疑,热爱和稀泥和当墙头草,总是很容易被外物影响。所以我一直偏爱内心坚定骄傲的人,黄家正自成的小宇宙内公转自转,从上到下,由生到死,各种宏大元命题都有自己坚不可摧的理念信仰,被孤立也不要紧,被讨厌也不要紧,得罪人也不要紧,永远知道什么对自己是要紧的

5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我想的和他一样多,不过他的成熟让我无地自容。年度最佳。

53分钟前
  • Toum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