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唐朝兄弟

HD

主演:胡军,姜武,李立群,王晓,于小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2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3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4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5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6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3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4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5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6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7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8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19我的唐朝兄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的唐朝兄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盛唐某年,两个盗贼来到位于荒山野岭之间的苦竹林。他们分别是善于射弈的薛十三(胡军 饰)和鲁莽开朗的陈六(姜武 饰)。二人于村民马七家落脚,与此同时三名官兵亦来到村中。官兵之一对马七的女儿罗娘(王晓 饰)欲行不轨,薛陈二人出手相助,杀死官兵两人。村中里正(李立群 饰)谨遵大唐律法,反将二人捉拿准备见官。次日,一队官兵前来捉拿盗贼,对村民大加挞伐。原本趁夜逃走被抓回的薛陈狂性大发,再次杀尽做恶官兵。   在村中盘桓期间,薛十三和女屠户鹦哥(于小磊 饰)一朝云雨;陈六则迷上罗娘,情愿过回田园生活。然而他们毕竟是沾满鲜血的盗贼,且里正仍旧一门心思依靠官府除掉他们……玫瑰我爱你饥渴再见,妈妈疯神倒霉熊的杯子之旅多情剑客无情剑粤语回溯者两个只能活一个伪装者第四季高纬度战栗云中谁寄锦书来2022时光机糊涂侦探第四季爱你,维克托 第三季百分之十第一季特战王妃2圣剑之战谋杀快乐飙风女警异星女物语财叔之横扫千军国语天行者地心营救(国语版)野鸭变凤凰 第二季夜之亡灵丛林大反攻不朽的园丁室友中国医生那时的我们2021人鬼情未了[1990]僵尸归来2:消失的御林军李卫当官 第一部伦德尔爱很美味电影版绝地战警国语华丽上班族

 长篇影评

 1 ) 唐人故事

一直很喜欢王小波早期的短篇小说集《唐人故事》,取材于唐人传奇,文笔自由不羁,叙事现代洗练,在古装影视剧铺天盖地的时代,倒是似乎从来没有人试图拍王小波的唐人故事,这些像是童话,或者更像是梦,像是灵魂在历史中的游走,从今天的一个市井红尘,走到千年前的市井红尘,从大约是在市场和技艺上都觉得是个很为难的事。但是这星期我发现了一个可以拍《唐人故事》的导演,因为他做出了《我的唐朝兄弟》。

古装喜剧这个名词,这个冬天被《三枪拍案惊奇》弄得有点尴尬,《我的唐朝兄弟》在这前后出来,也实在有点沾了晦气。但是看完却有惊喜,这分明就是师法黑泽明《七武士》,胡军姜武两人一身唐代强人披挂,从林中施施然出来的镜头,摇曳的光影像极了《罗生门》等黑泽明中年的作品。张艺谋号称向黑泽明学习了无数次,却没有《我的唐朝兄弟》那样真正向黑泽明致敬的诚意之作。

故事很简单,只发生在穷乡僻壤的一个小山村,既无庙堂之高,亦无江湖之远,一群山野僻民,两个流窜山贼,醉心于古装题材的导演们几乎从来没有演绎过一个没有英雄豪杰、没有帝王将相、没有王孙美人的唐代影视--那可是唐朝啊!

然而这的确是唐朝,游侠手中唐刀霜刃如冰质朴无华,少女的垂髫双髻,妇人的椎髻,胡床、碗,家具,这些在传世文物和绘画中出现过的东西,却被这么不经心随意地安置在破败的山村民居中,妥帖而且低调,好像寻常的不能寻常,不得不让人怀疑--这就是唐朝吧。

诗人和强盗一样神情暧昧地向山民要水喝,在月下一起喝酒,喝完了就着月色上路,穿林而去,高吟“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这不能是唐朝以外的朝代。

片尾还是黑泽明,大雨骤然停止,一道阳光照在脸上,像上天的启示那样的平静,他死了。稻田里村民在快乐地收割,少女的笑脸如此明媚。片尾曲唱道:

 
稻子正好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可以煮粥喝,
种稻子啊忙着收获,收获时节定在七月,
七月流火正是凉快,我家小儿长了一岁,
我家娘子梳头抹脸,脸上擦得是鹅黄粉啊...

 很少见到电影歌词能用现代白话,而完全表达上古民歌的风味,这导演一定是个他妈的诗人。他就是那个诗人。

电影的电脑特效做的比较弱。有点画蛇添足之嫌。不过大概因为导演是诗人,想要一点诗意。

 2 ) 《我的唐朝兄弟》:杨树鹏与崔永元的恩怨兄弟情

《我的唐朝兄弟》:杨树鹏与崔永元的恩怨兄弟情

  在电影上映前、上映中、上映后的不同阶段,与电影胶着在一起的是本片导演杨树鹏与央视大佬崔永元前后恩恩怨怨。本片讲述的是大唐时期胡军与姜武两兄弟之间发生的故事,如果把电影与现实联系起来辩证的看,导演杨树鹏的暗语即昭然若揭——《我的央视兄弟崔永元》。

  关于二者之间的恩怨,在这里有必要简单陈述一二:话说杨树鹏应聘来到央视节目《实话实说》,小崔觉得小伙子不赖,又知道这小子看过很多老电影,于是一拍即合做起了一档老电影节目——《电影传奇》(这节目名字还是杨树鹏给起的)。一个是节目的总导演,一个是节目的主持,杨树鹏在《电影传奇》呆了3年,但是后来两人渐行渐远直至分开,有人说杨树鹏是被崔永元排挤而离开央视。据当事人杨树鹏说,主要是两人在《电影传奇》时对节目的创作方向产生分歧,自己的诉求没有渠道施展:他希望尽量做得好看甚至八卦,而小崔对那个年代的热爱不容侵犯,节目制作都得规规矩矩本本分分的。央视是独裁的,央视主持人官阶层次明显,凡事大佬说的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二者价值取向不同必然导致矛盾冲突的根深蒂固,只能分裂,只能一个走,一个留。那么谁留下,谁滚蛋,结局不用大脑思考大家都能猜中。

  杨树鹏也坦言:“说我跟小崔有仇,其实没有,我们之间是恩怨,恩在先怨在后,他对我有提携之恩,给我一个这么好的平台做节目。我们之间有怨,不能相互理解,但不是仇,有些事情可以付之一笑,有些对我造成的伤害直到现在还难以忘怀。”

  于是杨树鹏走了,2009年拍了一部电影叫做《我的唐朝兄弟》并在影片中客串李白过了一下读诗瘾。崔永元留下了,2009年在电视主持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揭晓,崔永元竟然高居榜首。《实话实说》这档“婊-子立牌坊”的节目也终于因难产母子双亡。

  影片行将结尾时有一处关于影片主旨的细节是虽然胡军与姜武是典型的“一起扛过枪、一起下过乡、一起分过赃、一起嫖过娼”的好兄弟,但是胡军却背着姜武把强盗来的财宝换了地方。胡军临死本想告诉姜武藏宝地点但没有说出来就挂了,这也就成了姜武余生过不了的关,大哥形象崩溃,信任彻底瓦解,纠结了40年的结。《南方周末》报道援引导演的话:“胡军和姜武的关系来源于我跟我原来某个知名同事(崔永元)的关系,用他们来反映友谊,信任和背叛。”

  哎,当个导演真好,闲来还可以通过拍电影来暗讽抨击自己心里不爽的人。这可比用文字在纸上倒腾要畅快许多,比用嘴皮子叫骂更加文雅风骚具有时间上的可持续性。

  再说说《南方周末》对此片的广告宣传。《南方周末》少见到电影的广告,这次却在二期大幅刊登了《我的唐朝兄弟》的海报。其中11月19日很大方的花了两个整版面来推荐这部电影。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看完推介,发现关于该片的影评,不是深度意-淫,就是往主题斜上45度角死命瞎掰。诸如此类:说这是一部“很黑泽明”的电影,这是“很昆汀”的流氓电影,“如果大家有心的话,可以看出马丁•斯科塞斯《愤怒的公牛》的影子。”李立群老师竟然把电影上升到了宇宙观人道主义的高度同时坚持要用“禅”意来解构电影蕴含的中国古典美学并留下了“虽然村庄安静,但生命是冲动的”这样具有哲学深度的话。

  不了解电影的人,不会知道黑泽明、昆汀•塔伦蒂诺、马丁•斯科塞斯是何方神圣。了解点电影的人,都明了这种意-淫所带来的快感是低级虚无的。

  2009-12-4

 3 ) 都是临时性XX惹的祸

本来就是冲着胡军去看的,这男人怎么看怎么帅。
姜武给我的感觉还是《洗澡》里面傻傻的样。
画面算漂亮。
剧情呢。。。中间有些搞笑。
看完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临时性XX”事件。
故事由一个官兵看到女主,很突然的,很临时的起了斜念引起。后面的事情很自然就是救人杀兵,惹下了祸根。一个“兵”临时性XX了,他被两个强盗给河蟹拉,于是“兵的老大”----“火长”(好象是这么叫的)出来了,要正法闹事者,当然他没搞定,所以更大的“老大”出来了,后面就不说了。
里面的一群愚民,就是村民拉,跟他们说又说不听,听又听不懂,都不知道怎么个沟通他们才能理解,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村里唯一会认字的“里正”(一个芝麻村官)还左右不分,按现在的话说,只抓别人的错,不理别人的好,说的好听是迂腐,不好听就是要讨好上面的。他能眼看着自己的村民被欺负,装着听不见,看到这里,我就想用姜武的口气“呸”他一脸唾沫,不是个东西。
这话说远了,跑题拉。哎,我也不想拉回来拉。

 4 ) 与《鬼子来了》相比,浅谈《我的唐朝兄弟》的“自我囚禁”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5 ) 元气十足的古装动作清流

我早就说过一句话:“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大的绊脚石”。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发展出了傲视全球的动作类型片美学,也贡献出了第一流的武指人才,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可也正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拍不出《大杀阵》、《御用金》那样高度写实的古装动作场面,也拍不出《天国王朝》那样兼具凝重和狂放的古代战阵之美。我们的古装动作场面,始终摆脱不了杂耍式的夸张风格,摆脱不了虚假的兵器系统,尤其到了拍战争场面,更是惨不忍睹,登峰造极的例子是《画皮》和《赤壁》。都说西方人的打斗笨得象熊,好像就我们聪明,懂得上蹿下跳,可是你看看西班牙的《佣兵传奇》,人家右手佩剑,左手断剑器,一样打得又干脆又可信。所以我说,要么是香港武指们换换脑筋,要么是中国导演们换换武指,否则中国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内地电影的武打体系发展得不如香港完善,所以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譬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而香港的武侠体系走到尽头之后,其实也在返璞归真,例如《七剑》、《墨攻》和《投名状》。现在的中国动作电影,就处在一个旧模式已经走到尽,新模式尚未清晰的境地,需要有新的人才,实施新的想法。

 

《苦竹林》(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好处,就在这里。杨树鹏说他不想拍武侠片,这就对了!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全尊重个人体能,尊重地心引力,尊重对手实力的古装动作电影,就凭这一点,就很难得!
 

杂耍需要功夫,其实拍不玩杂耍的动作场面更需要功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片末的屠村之战里,出动了多少马匹。我看不超过10匹,大多数的场面里,只有两匹马在跑动而已。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千军万马在来回践踏,要把村庄夷为平地。这就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功劳。整个格斗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得当,最难得的,镜头并不追着两个强盗狂拍他们如何杀人,而是把一场战斗中各个主体的反应都展示了出来,推动了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要我说,品质无非中等,可就这中等的动作场面,在国产电影里,也足以傲视群伦了!

 

要说不足,那很明显。首先道具就有问题,片中十三腰间挎的日本刀,怕是于史无征吧?唐刀的形制并不是那样的。鹦哥手里拿的一把曲背小刀,似乎更像是西亚的产物,不过放在盛行胡风的大唐,倒还说得过去。

  

其次是演员佩戴和使用武器的法子也有问题,总的感觉就是其实演员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手中的武器,还出现了十三拿着刀鞘挖土这种很有想象力的场面。慌里慌张的动作可以掩盖掉一些瑕疵,但是人与物之间的隔阂始终是个问题。其实也不单是武戏了,整个片子的人与物之间都有这个问题。导演抓住了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是要吃饭做爱骂娘的这些基本需要,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细节并未得到很好地展现。当然这也不是《苦竹林》一个片子的问题,国产电影没文化,搞艺术的和搞学术的该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个缺点属于苛责,那就是《苦竹林》并没有树立起一种特殊的动作美学来。成熟的动作片体系都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美学特征。例如功夫片里的好汉摆出南拳功架,观众自然就会运足目力坐等好戏,剑戟片里大杀阵爆发的先声总是一片从前到后掀起的“笠浪”——武士们甩掉斗笠,准备拔剑了!西式斗剑开始前,剑手总是一撩黑色斗篷,露出猩红的衬里和银色的剑柄。《苦竹林》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什么野心,只停留在初步借鉴日本剑戟片的层面上。

 

说完武戏,对我而言就已经说完一大半了。不过还是要评价一下全片的其他部分。正如我在标题里说的,《苦竹林》此片“元气十足”!与情节相似的《麦田》比较,矛盾更集中,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紧凑,人物也更有人味儿。

 

全片的线索分为一明一暗两条,明的那条营造冲突,悬念有财宝、女人和府军的威胁,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小村里,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和渲染,开掘得相对深入。而且佐以各种笑料,比起《麦田》一本正经地勾兑出一碗白水来,更显游刃有余,更符合人性真实。暗的一条线索通过竹林、阳光的空镜头,夜吟和插秧等场面一直在暗暗使劲,最后停留在女人和稻田的意像上,挑明全片其实是一首生命的礼赞。这样,明线的生机勃勃和暗线的柔情涌动在片尾汇成一处,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

  

《苦竹林》里的这种活力,不同于《疯狂》类型喜剧里的那种神经抽搐,也不同于《麦田》那样的拧巴矫情,是回归到人与世界关系深处的那种和谐与美。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用动作片的视角来看,当然能看到动作之美,但全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望这样的电影以后会越来越多。

 6 ) 邯郸学步,不如不学

你说我尖酸刻薄也好,说我吹毛求疵也罢,之前看过《南方周末》强力推荐文章的我面对杨导的唐朝兄弟,仍然陷入了无奈的沉默。据说这片子是要向黑泽明致敬:从整个故事上看,是在模仿《七武士》;从姜武刻意摆出的造型上看,是在模仿三船敏郎。当然了,文化这玩意,你学了我我仿了你,还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事了。日本蕞尔小岛,竟然精致了泱泱华夏的文化细节,饕餮了泰西欧美的电影知识,生生捧出个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这事实不但令华人牙酸,更令华人尴尬。于是,不甘落后的中国导演们,开始奋起直追,开始向谁谁谁致敬,于是,有了《我的唐朝兄弟》。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胡军是北方汉子,喜欢在对白里说“炕”,于是他在片子里说的那个笑话,也有“上炕”这个动作描述。可片子里这村子,浸在一片“方圆数百里”的竹海里,家家户户都是竹门竹窗,连那卧榻都是竹子的——真不知道那帮没见过“炕”的村民们,如何瞬间对胡军的北方笑话产生由衷的认同感,竟然能笑得死去活来。

看得出,导演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过,跟大多数中国籍导演&编剧一样,他仍然是一个很不注意细节的人。胡军、姜武们能顺着官道溜进村子,为啥就不懂得再顺着官道逃走,而偏要一头扎进“方圆数百里”的竹海,去自寻死路。啊,我想了一会,有点明白了:因为不注意细节这毛病,不但是中国籍导演&编剧的通病,也是上下五千年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们从来没有改掉过的一个通病;于是,中国籍的强盗们根本不去研究逃走路线,偷到哪算哪,迷路了也无所谓;于是,中国籍的导演编剧们也根本不去研究剧本里的前后呼应,拍到哪算哪,穿帮了也不在乎;于是,中国籍的影评人&观众们也根本不去深究这电影里那些令人发指的大裂缝,看到哪算哪,看傻了也没关系。

我又注意到一个被某些影评人盛赞为亮点的细节:李白鬼魅一样的登场及离场。他突然间来了,带着一个喜欢打瞌睡的童子;他突然间就跟两个强盗称兄道弟地一块喝酒了,也不问什么来龙去脉;他突然间就自娱自乐地吟了一首诗,还乐颠颠地向那两个文盲炫耀自己官宦商贾中的无耻境遇;他突然间又在喝到半醉的时候,拉上那个打瞌睡的童子,就在深更半夜里莫名奇妙地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知道导演明不明白唐朝那当儿,人烟稀少的程度;不知道导演懂不懂,在人烟稀少的“方圆数百里”都是竹海的地界儿走夜路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杀行径;不知道导演晓不晓得,喝了那么多米酒之后,在微凉的夜里吹冷风走夜路,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当然,也许导演他自己根本就不喝酒,或者说不喝米酒。他只是拿米酒这玩意当道具,当成个衬托强盗与诗人以及导演自己伟大形象的随手可扔的道具;反正我大概明白,米酒这玩意,喝少了没劲,喝多了,你非得睡一觉,天亮了再赶路,那才合乎逻辑。

所以我想说,如果您非得向谁致敬,干嘛不学得地道点,学得仔细点,把所有的细节都研究透了,再向观众聒噪?像这样,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一部电影拍出来扔给人看,真替您说的那句向谁致敬脸红。

如若要向日本导演学习且致敬,先得学学人家对细节的变态追究。想起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里面有个小细节:男孩帕苏要带着女孩西塔出远门,临走前,男孩想起要把笼子里的鸽子放出来,让它们自由觅食——其实这个细节可有可无,但导演想到了。

说句刻薄的话,中国籍的导演们恐怕顾及不到这样的细节。他们只顾及名声和钞票。

 短评

故事都没讲好,就难以让人往更高深的地方想了。对于本片的赞扬之声,恕我愚昧,实在是无法体会...

6分钟前
  • 骆驼大爷
  • 还行

模仿鬼子来了的公知腔,政治隐喻得太刻意了。剧情黑色幽默感不够,镜头语言学《七武士》还不到位,人性情感浮于表面,制片人胡大爷这片扑得太理所应当了。

9分钟前
  • Troubadour
  • 较差

很不错,在北大看的首映,蛮有思想的一个导演,而且胡军和姜武演的也不错

13分钟前
  • 一点一滴
  • 力荐

没说的,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有一千个不喜欢的理由,就有一千零一个喜欢的原因。这是一部给观影人极大回味空间的电影,尤其作为一部中国电影、一部公映了的中国电影、一部不是科班出身的集编导为一身的年轻导演作品,在粗略了解了杨树鹏之后,无法不给出五星的评价。

16分钟前
  • 大獨家
  • 力荐

09年最令我惊艳的国产片儿了,日系剑戟片的走向跟毫无讳言的隐喻,你们都明白了吧,鬼子来了,再来一次~

18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稻子正好 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 可以煮粥喝种稻子啊 忙着收获收获时节 定在七月七月流火 正是凉快我家小儿 长了一岁我家娘子 梳头抹脸脸上擦的 是鹅黄粉啊 ——片尾曲《时或有喜》。凭这首短歌,加一星。喜欢音乐甚于电影。官军的两个头目居然是日本人演的

22分钟前
  • StarKnight
  • 推荐

畫面,設計都很有日系范er,劇情再來點就是一壺好酒

24分钟前
  • REDEYESKi
  • 推荐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陈六:“卖身很辛苦啊。”

26分钟前
  • 白烨
  • 力荐

两星半。搞得跟日本武士片似的,风格杂乱,还有日本漫画的影子,搞笑有时有趣有时偏低俗,胡军还是蛮适合喜剧的。故事有点太单一,几拨人打来打去,一次比一次打得大,还有,大家都好爱强抢民女……起码还是比很多战争大片有趣点,反正大家都是打来打去……

31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今年不知咋的,内地电影就流行起复古风来了,又是春秋,又是战国,又是隋啊,又是唐的。春秋的《孔子》虽说还没上映,但一想起说粤语的孔夫子,就感觉有点囧;战国的《麦田》,都不知道何平在唱什么戏;那个什么《隋朝来客》,简直有点污辱观众的智商;想来想去,还是这个唐朝的故事有点意思!

36分钟前
  • 雲無憂
  • 推荐

相比同期上映的《花木兰》的拙劣炒作,苦竹林十分惊艳,除了南方周末专刊推荐之外,其他推广比较低调,DVD推出也远远快于其他院线片发布,实属异类;这部电影肯定算是国产电影的优秀作品,胡军完全没了以往那些商业大片的傻帽形象,匪气十足,特有味,姜武一如既往的有型!

38分钟前
  • 打盹的拉布拉多
  • 推荐

稻田。夸张演技男,暴乳豪放女。黑泽青山苦竹林,不是人性,是大地的生命力……

4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官兵猛于匪;小官僚愚民;群众没有自觉意识

46分钟前
  • 任晓雯
  • 推荐

单从外形来看,姜武就是一加肥版的三船敏郎

50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以后骂不过别人就呸呸呸呸呸的吐吐沫

51分钟前
  • 狮子青铜
  • 推荐

姜武好可爱,胡军好性感。对我来讲这部片是画面精致的B级片。

53分钟前
  • 卡卡
  • 还行

南方周末上剧组人等侃侃而谈,不过与其说募仿黑泽明,不如说是偷师《鬼子来了》,偷梁换柱手法的皮毛级表现。想从恶搞的泥沼中抽身,却依旧没有解决语境的问题,视角、台词、表演、镜头语言,很难说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使出浑身解数,想象力和技巧还是稍显匮乏。不过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多点,三星激励

57分钟前
  • kovsky
  • 还行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们都喜欢拍些不着四六的东西,还是确实无法把握节奏,倒不至于看不下去,只是实在是平淡无奇得很,很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几个女角还不错,长得都挺邻家的,看着顺眼,有一半是为女角坚持下来的。很好奇这片子怎么通过审查的,有好多隐射的样子。

1小时前
  • 一条走狗
  • 还行

用散乱癫狂的外表包裹着的言之有物的小众电影,主题并不明显,无法很明确的用言语表达清楚。

1小时前
  • 歪歪
  • 还行

"稻子正好可以釀美酒,稻子正好可以煮粥喝,種稻子啊忙著收穫,收穫時節定在七月,七月流火正是涼快,我家小兒長了一歲,我家娘子梳頭抹臉,臉上擦的是鵝黃粉啊..."楊樹鵬的個人經歷很吸引人。

1小时前
  • 嘉多利沒有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