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

HD

主演:马蒂·奥拉维斯托,Kauko Laurikainen,Paul Budsko

类型:电影地区:语言:英语年份:194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游击队 剧照 NO.1游击队 剧照 NO.2游击队 剧照 NO.3游击队 剧照 NO.4游击队 剧照 NO.5游击队 剧照 NO.6游击队 剧照 NO.13游击队 剧照 NO.14游击队 剧照 NO.15游击队 剧照 NO.16游击队 剧照 NO.17游击队 剧照 NO.18游击队 剧照 NO.19游击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战火》:心存善念的人向往和平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671.html

当战争爆发,当死亡发生,当一切被摧毁,谁希望拥有和平?甚至在和平到来时,谁能重建家园?这个问题或者能从片名中得到答案:意大利片名为“Paisà”,在那不勒斯方言里,这是同村人的亲切称呼;美国发行的片名是Paisan,在英语里这个词是指“朋友”或“同胞”——无论是意大利语还是英语,在战火蔓延以及战争结束的时候,需要的是一种朋友和同胞的同盟情谊,尽管语言不通,文化相异,观念不同,但是对于这片深受创伤的土地来说,需要的是大家携起手来,共建和平,就像那位在意大利北部修道院里得到牧师帮助的美国大尉马伽所说:“战争使我们失去了太多东西,也得到了太多教训,但是心存善念的人向往和平。”

战争注定会失去最宝贵的,但是心存善念的人才能建立真正的和平,在这个意义上,和平其实是内心的一种状态,是忘记恐惧修复内心的一种方式,也是消除隔阂的积极心态。美国大尉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在这个修道院里用餐,当时的战场正向山谷移动,德国人还在负隅抵抗,修道院似乎是偏僻所在,牧师在信中写道:“修道院没有损毁,我们也安然无恙。”这仿佛是战争之外的一种乌托邦存在,所以当三名美国兵到来寻求帮助的时候,修道院里的修士和牧师都友好地接待了他们:美国兵给他们糖果,修道院提供给他们住处和苹果酿成的酒;美国兵送给他们牛奶、巧克力罐头,修士们尝了一下说了句:“美国人真伟大。”而他们也给美国兵准备了村里人送来的鸡,在这座修道院里,马伽带领着另外两人参观了这座古老的修道院,说了一句:“这里的建筑有500年历史,而那时美国还没有建国。”

战争前线作为盟军的美国军官,战争后方像是避难所的修道院,“伟大”美国人带来的罐头食品,善良的修士和牧师提供的美味,在这个战争年代,他们似乎结成了跨越国界的友谊,但是在这友好的表面之下,却也有分歧,当马伽说自己的手下一个是犹太教徒一个是新教徒时,作为天主教的修士们马上感觉到了问题,他们下跪,祈祷,“修道院要被污染了。”因为在他们看来,犹太教徒和新教徒都是“异端”,只有天主教才是真正皈依上帝的宗教,所以一名修士对马伽说:“上帝会把迷路的灵魂拯救出来,能劝他们改宗教吗?”马伽认为没有必要改变他们的信仰,在用餐时,祈祷完毕,马伽看到这里的修士都没有进餐,一位修士说:“我们绝食了。”马伽站起来说:“也许我们的到来破坏了这里的规矩,但是有一件重压的东西交给你们。”

马伽所说的重要的东西就是在战争面前不同的信仰所归结的一个共同核心,那就是一种善念,以及在善念之中对和平的向往,善念之存在是超越宗教派别的,无论是天主教修道院的修士,还是信奉犹太教和新教的随军牧师,他们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在向往和平上是一致的,而向往和平的基础是“善念”,善念是一种人性意义上的信念,向善而至上,甚至是超越宗教派别的。马伽说出的这番话,其实也代表了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的观点,美国士兵的身份是共同对抗德国法西斯的盟军,而结盟的意义在战争中并不只是一起组建军队一起形成力量一起抗击敌人,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同盟,抛却宗教信仰、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在心善的普遍意义上构建和平世界。

实际上,罗西里尼就是将“战火”从枪林弹雨的前线移植到了后方,从表象意义上的力量组合转移到了心灵沟通,也就是在人这一普遍意义上探讨重建的可能性。作为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战火》并非如《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德意志零年》那样,集中在一条线索的叙事中,而是用六个各自独立的故事编织起一种多元化的影像视角,而这种看起来碎片化的框架,似乎更容易在结构上寻找消除隔阂的善念。除了第六部分讲述在后方意大利游击队和美英盟军联合对抗德国法西斯斗争之外,其他五个故事都是通过盟军和意大利平民之间从隔阂走向联合的过程,侧重从心理上建立同盟关系。在第六个故事里,意大利游击队为主力的后方抗击力量,陷入到信息不畅、物质和弹药短缺的困境中,他们进入村子之后希望寻找机会,但是在强大的德国火力中,这支力量薄弱的同盟军遭到致命打击,在力量悬殊中有游击队员饮弹自尽,最后被俘的士兵也难脱不了被处决的命运,当他们被德国士兵残忍推向河沉入水底的时候,距离战争结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

意大利游击队和美国士兵、英国飞行员共同战斗,其结局是悲惨的:被炸死的村民、嗷嗷待哺哭泣的孩子、失去了主人的小狗、被处决的士兵,这个1944年冬天发生的故事是直面了战争的无情,而在前线战场的死亡之外,心存善念的人如何向往和平如何重建家园?一名英国护士寻找身为意大利游击队员爱人的故事,同样也发生在战争一线,但是明显开始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帕丽额多是一名英国护士,她负责为受伤的意大利游击队员疗伤,她从伤员出打听到画家鲁伯正在佛罗伦萨市内和德国人交战,于是她迫切想要去佛罗伦萨市区寻找他,后来她找到了家人在市区里的马吉莫,受伤的马吉莫也急于见到妻子,于是两个人一起穿过美术馆,爬越房顶,避开街道上的德国士兵,深入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希望见到自己牵挂的人。

罗西里尼似乎并没有交代帕丽额多和鲁伯之间的交往故事,那种爱情似乎也是隐匿的,但是当帕丽额多冒着危险一意孤行地突破防线,从侧面表达了对于爱人的相思,甚至在游击队员为掩护他们而牺牲的场景中,更强化了这种跨越国籍的爱情力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鲁伯始终没有出现,最后临死的游击队员告诉她:“鲁伯也死了。”死亡的结局如此突兀地降临,对于冒着生命危险前来的帕丽额多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但是在帕丽额多的惊愕中,罗西里尼的镜头戛然而止,在并不过多抒情的画面中,战争的残酷性一览无余,而从另一个意义上,又回到了罗西里尼超越国籍的人的普遍意义上,正是战争的无情让他们错过、悲伤,但是心与心却连接在一起。

第一个故事,罗西里尼的用意更为明显。美国士兵在西西里岛南岸登陆,他们进入了一个村子,在教堂里发现了躲藏在那里的村民,为了确定德国士兵的踪迹,他们要去靠海的古堡,但是问题出现了,他们不认识路,而且还有语言问题。这些都是作为盟军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罗西里尼以相融的方式化解这种困境:一个叫东尼的美国士兵,父亲曾经就是意大利人,他后来去了美国,所以东尼算是半个意大利人,他也懂得意大利语,所以在村民的交流中发挥了作用;村里有一个叫卡梅拉的女人,她认识去往古堡的路,所以她带着士兵们前去古堡。在古堡的矿区,没有发现德国兵,一个名叫乔的美国人负责看守卡梅拉,一个讲的是英语,对于意大利语,他板着指头数着自己知道的单词,而卡梅拉也不懂英语,但是两个人通过身体语言、有限的词汇开始了交流,慢慢的,乔说起了自己的家庭,他拿出了口袋里一家人的相片,给卡梅拉介绍自己的姐姐;渐渐的,两个人通过碎片的词汇交流,看到外面的流星,乔说对着流星可以许愿,自己已经许了53个愿望,自己最想的事情是能得到一瓶威士忌,“一喝酒就什么都忘了。”而曾经保持警惕的卡梅拉,曾经说“拿枪的都是一样”的卡梅拉,也慢慢加入到和乔的对话中。

意大利语和英语,似乎无法隔阂两个人在古堡面对大海和流星的交流,一个是思念远方的家人,一个是想念失踪的父亲和兄弟,两个人谈及的愿望、家庭、姐姐,似乎都在人性的意义上找到了共同点,这便是一种契合,而这种契合也成为了力量,当他们被德国士兵发现时,卡梅拉以找水为借口,拿起了那把枪,一方面是保护受伤的乔,一方面则是对法西斯的憎恶,尽管最后在古堡的地下室里乔被杀死,在高高的悬崖下,死去的卡梅拉也而被扔在那里,但是在死亡发生之前超越语言的默契,在某种程度上唤起的是对于战争更多的痛恨,在这个意义上,心存善念更成为构建一种和平的潜在力量。

美国士兵和意大利修士的和解,意大利游击队员和英国护士的感情,意大利女人和美国士兵的交流,都是在一种隔阂中滋生出力量,在不畅中化解矛盾,而罗西里尼都把这些场景放置在正面战场之外,就是用一种普遍视角来构筑心存善念的人性意义。消除战争是为了迎来和平,但是和平之意义并非只是战争之终结,或者说,战争终结只是和平的开始,而真正的重建之路还很长。美国黑人大兵在解放的那不勒斯街头,遇到了小流浪汉,这个在战争中失去了父母的小孩只能靠偷东西来维持生计,他趁黑人大兵醉酒的时候偷了他的鞋,看起来,两个人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而且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他们似乎并没有迎来共同的和平,黑人士兵躺在废墟上感慨:“回家?我可不回家。”战争结束了,他应该被当成英雄,应该成为庆功宴的主角,应该享受各种美味,但是他面对的依然是异乡的废墟,依然是不想回家的孤独,而小孩呢?他偷了鞋,三天之后被黑人发现,黑人让他把鞋交出来,当带着孩子来到贫民窟,得知孩子的父母都死于战争,他便沉默了,他只是失去了一双鞋,而孩子失去了家人,在他最后默然离开的时候,一种和平远远没有到来的悲伤情绪便蔓延开来。

美国大兵和孩子,其实都希望有一个归宿,而在没有归宿的现实里,他们其实在遗憾中相互慰藉,也正是这战后的凄然景象,更加深了战争的无情,更凸显了和平的意义。而最让人悲伤的是一个关于重逢的故事,弗雷德是一名美国士兵,在罗马解放之后,他的确像其他的战士一样得到了英雄般的用户,那些罗马市民给他们戴上花环,为他们鼓掌,也正是在这时候,他遇到了弗朗西斯卡,美丽、可爱和善良的弗朗西斯卡为他准备洗脸的水,感谢他在战争中的付出,一种爱慢慢萌芽,在拥抱之后他们相约再见。但是之后弗雷德再也没有见过弗朗西斯卡,六个月之后当他再次出现在罗马街头的时候,有些醉酒的他被一个街头的妓女带到了住处,但是他依然想着六个月前的弗朗西斯卡,对于眼前的妓女不为所动,“现在像你这样的姑娘多得是,记得刚来罗马时,她们都在笑,而现在一切都毁了。”

六个月前遇到了心爱的姑娘,六个月后被妓女带回了家,这是截然不同的遭遇,在弗雷德看来,曾经可爱、快乐的罗马姑娘是一个单数,她是弗朗西斯卡,而现在的罗马姑娘都是复数,是“你们”,是“她们”。而其实,这个妓女就是六个月前的弗朗西斯卡,但是当一切都毁了之后,她或许也感觉到再无法回到从前,“她们都在挣扎,她只是其中一个。”弗朗西斯卡自言自语,这更像是对自己命运的喟叹。但是对于她来说,她还是希望能重回六个月前,希望自己还是单数的弗朗西斯卡,所以她在弗雷德熟睡之后离开,留下了自己的地址——一种离开,就是告别作为妓女的自己,告别作为“她们”的集体身份。但是第二天醒来的弗雷德,不知道昨晚的妓女就是自己寻找了六个月的姑娘,在他离开罗马坐上军用卡车的时候,把那张纸条扔了,“只不过是一个妓女的地址。”他对同行者说。当他离开,留下的却是弗朗西斯卡站在雨中等他到来却永远无法等到的凄凉画面。

战争已经结束,为什么还有遗憾,还有错过,还有悲伤?为什么两个相遇的人不再认识彼此?为什么六个月后可爱的姑娘会变成妓女?战争带来的创伤是持久的,而和平也并非只是一句口号,在这个充满了悲伤的故事里,罗西里尼用镜头延伸了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也正是这种残酷性,需要清除废墟,需要修复创伤,需要挖掘向善的人性意义,才能抵达真正的和平世界。

 2 ) 唯有真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兴起,让世界人民开始把目光关注于电影的纪实本性。

罗西里尼把他对于战后的意大利现实,用最真实的笔触表达了出来。

影片由6个故事组成,罗西里尼通过这部影片去关注于法西斯统治下的各色人群的艰苦生活与抗争历史。

阴暗的色调,灰蒙蒙的天空,家徒四壁的环境,战火燃烧的断壁残垣,一种比真实还要真实,比残酷还要残酷的现实扑面而来。

罗西里尼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什么,只是在记录着,把他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以一种最真诚最真实的态度表达出来。

他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真实

 3 ) 战争带来的苦难降临在了全部人的身上

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1946年。

完这部电影以后更觉得战争他就太可恶了。他虽然也有一些进步的力量,但是它摧毁了太多东西了。又感慨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时期是真的很幸运。

这部电影我看到后面都快睡着了,虽然不能说他难看,但是他的故事性比较低。主要的是塑造当时的环境跟氛围,还有一些战时的生活。他没有太多刺激点儿,在每个故事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每段故事都有它的凄惨,凄凉之处,都每个人都挺可怜的,受战争的困扰。

本片一共六个故事,第一段故事讲述的是美军找了一个意大利女的来带路。到了一个塔上之后遇到了敌军,带路的意大利女人为了帮一个美军报仇被敌军残忍杀害。

第二段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黑人的美军当地警察与没有了父母的一个意大利小孩儿的感情故事。

第三个故事又遇到了罗马不设防城市里的那个白痴女人,在本片当中在第三段故事演的是一个妓女形象。一个美军和一个站街女的爱情故事。

第四个故事挺黑色幽默的。一男一女为了找到各自的爱人穿越了战火中的城市。但是女的在马上抵达终点的时候,得知道自己的爱人已经死了。

第五个故事主要讲了宗教矛盾上的问题。三个美国兵来到了意大利的教堂之后,其中有两个美国人分别信仰犹太教和天主教,当基督教的教中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突然一下气氛就变了。

第六故事是以游击队与德国军队之间矛盾展开的一个故事。这个游击队是以美国,英国还有意大利本土人组成的一个小的游击队。他们吃不饱,穿不暖为的是人民能够生存下去的信念而战斗着。但是最后这个小队被德国人全部歼灭。

 4 ) 看此片理解了新现实主义

罗贝托·罗西里尼的经典作品。讲述二战意大利全境解放前夕的六个小故事。罗西里尼的镜头对真实的捕捉不是没有选择的,但他只靠拍摄下的真实内容来获取逻辑关联来讲故事,从而完成电影叙事的指涉,而不是依靠蒙太奇去“营造”一个故事来达成导演诉求。这取决两点,一是编导对现实发生的事情有着强烈的关注和巨大的情感;二是编导具有敏锐的捕捉现实细节的能力。

而同时,编导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之所以强调编导,是因为这部影片的编剧是费里尼)他们并不仅仅满足于“纪录”。在电影叙事中,依然强烈渗透着他们对故事(现实)本身的思考。比如第一个故事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仇恨的产生;第二个故事的人道主义普世情怀;第三个故事中爱情的娇嫩萌芽与它所产生的战争背景这样残酷反差;第四个故事中人面对爱时的不畏死亡;第五个故事则讲述了传统天主教在战争与现代宗教观念挤压下显现出的尴尬,渗透出身为意大利这个纯正天主教国家的编导对战争和宗教的深层思考;第六个故事,用完全写实的游击队员的全体牺牲,突出了意大利人民在二战中的英勇无畏,也是战火刚熄的意大利(影片拍摄于1946年)民心的真实写照。放在影片最后,在当时的语境下,也起到了激励人心的高潮效用。

 5 ) 《战火》:比真实更真实

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第二部战后电影在美国的发行片名是Paisan,对美国人而言,该词有“朋友”或“同胞”之意,用在这部反映博爱之美德的电影身上,倒也合适。其意大利片名则是Paisà,在那不勒斯方言里,它是同村人的亲切称呼。电影以6个发生在意大利真实地点的故事,勾勒出意大利解放期间的国家面貌。6个独立的虚构章节,从南到北,追随了意大利解放的历程。各章节之间,在主题和气氛上,并无密切联系。有的是可怖的悲剧,比如第一节,西西里年轻姑娘卡梅拉的死;或者最后一节,德军对波河游击队员的集体屠杀。有的则是不安的喜剧,如第二节里,那不勒斯街童偷了醉酒的军事警察的鞋子;或者第五节,一个新教徒和一个犹太教徒(美军)进入了意大利北方的方济各修道院,而引起了一些震动。但电影的主题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在1943-44年间的苦难岁月里,盟军进入亚平宁半岛后引起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冲突。

比起罗西里尼的第一部战后电影《罗马不设防》来, 《战火》在资金投入方面有很大改善。前者是用零星资金和废旧胶片拍成的,但它取得的成功却让罗西里尼有能力实施一个有十倍预算和美国资金支持的拍摄计划。拍出来的《战火》成就非凡。法国大影评家巴赞认为,《战火》之于欧洲电影,正如《公民凯恩》之于好莱坞。它大大提升了电影捕捉现实的能力。巴赞认为,奥逊•威尔斯的创新,是形式和技法层面的。 他使用三十年代的新镜头,制造景深,使观众得以从复杂的影像中自由提取意义。 而罗西里尼的影像复杂性和对现实的强大捕捉能力,却是通过纪录片技巧和剧情片手法的神奇混合取得的。最为明显的就是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在《战火》中,城镇的街道显得如此生动,其原因就在于其中生活着不是演员,而是在战后意大利的可怕现实中苦度的男人,女人,孩子,以及混迹其中的美国大兵。 这一表演最让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开篇故事里,那个为了寻找父亲和哥哥而为美军带路的卡梅拉是由一个未经训练的15岁小姑娘扮演的,而整个开篇故事的悲悯气氛却主要来自她的出色表演。

如果认为巴赞所谓的这种混合是把真实简单地叠加到虚构上的结果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分析卡梅拉的例子,我们会发现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制造现实的过程是何等复杂。卡梅拉其实不是西西里人,而是罗西里尼从那不勒斯的一个村子里找来的。从她那里可以发现的“真实”并不是某些简单的确实性,而在于她精神的独立性以及她与周围的西西里村民的切实的距离。这给了她力量,可以不顾别的村民,而和美国兵一道出发。但如果村民和外乡人之间的互动是电影要捕捉的真实的一面,要进入的生活的一部分的话,这却给影片中另一个更为现实的元素——意大利人说着的各式方言——造成了一个问题。意大利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小国家的集合,每一个小国都有自己的官方语言。 卡梅拉的那不勒斯方言西西里人听不懂,因此给她使用了配音。在修道院那一节里,又一次使用了配音,因为故事里的修道院位于意大利北方的里米尼内陆,而电影拍摄的修道院却在南方的萨勒诺。那些讲着那不勒斯方言的修道士的对话,都要用罗马方言来配音。

因此,罗西里尼的现实主义,不能简单理解为现实的再现, 而是一些并置的元素,当它们被摄影机捕捉时,才变为真实的。这非常明显地体现在他置虚构元素于真实地点的方式中。第三节(美国兵弗雷德没有去找六个月前爱上的女孩就离开了罗马)最后一个镜头的大部分力量来自他在体育馆外等卡车来接的事实。第二节那不勒斯故事的震惊力量,来自街童居住的 Mergellina贫民窟。当罗西里尼发现这个贫民窟后,就放弃了原始故事构想,而采用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这个。对于地点的最为惊人的使用出自第四节,一个英国护士和一个意大利男人穿越弗洛伦萨市中心的著名街道,去寻找爱人和孩子。这些著名的街道在电影里变成了德军和意大利游击队的战斗前线,而Uffizi Gallery则成为平平常常的掩身之处。把历史名城转变为战场,在如下场景表现的最为生动:一个英国军官在查看导游图,想知道他正在看的是哪一个著名钟楼,而他身边的那个弗洛伦萨本地人,正为妻儿的安全忧心如焚,只是简单的回答说我不知道。

这种彼此误解的谈话在电影里是很典型的,在这里,语言的作用不是显明真相,而是使之模糊。在开篇乔和卡梅拉的对话里,双方都不会说对方的语言。影片强调了谈话中意图和接受之间的距离。即使在谈话双方彼此听懂的情况下,这种距离也常因意外而产生。第四节结尾就是一个绝好例证:濒死的游击队员告诉英国护士说卢波死了,而完全没有意识到护士就是卢波的情人。 对于语言的误传特性的强调似乎与电影要传达的人类博爱精神相矛盾,罗西里尼没有解决这一矛盾,而是让它一直存在于影片的内核。

最初的宣传材料把《战火》描述成一部庆祝美军解放意大利的电影,但当罗西里尼在电影拍摄中找到了真正的主题(1943-44年间意大利人的真实生活)后,就抛弃了早期的剧本。不过电影确实是以诚恳表现游击队和美军在波河并肩作战来收尾的。普遍认为,这最后一节是各章节中最具真实感的,是整部电影的宏伟总结:波河湿地的单调景色,无垠的地平线,严酷的冲突,以及对农民生活的朴素呈现,都在观众记忆里萦回。它没有像一开始设想的那样关注美军在意大利的胜利,而是聚焦于德军的残酷屠杀。比起军事胜利来,在对困难和失败的共同担当中,有着更为打动人,也更为真实的东西。

对《战火》的任何简单描述都会让电影显得痛苦绝望,但是故事的活力,镜头好像面对新世界般的对现实的感知能力,使其成为最为激动人心,最有活力的电影之一。影片在威尼斯获奖,但在意大利不同政治阵营,对它的接受是复杂的:对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它过于基督教了;而对于基督教徒而言,它又过于共产主义了。但在国际上,它得到了评论界的一致推崇,尤其是在法国,巴赞把它作为关键影片来阐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重要性。

(by Colin MacCabe 《戈达尔·七十岁艺术家的肖像》的作者)

 6 ) 意大利政府的责任呢

影片主要按照时间顺序,用6个小故事,讲解了二战期间,意大利被解放的进程。

第一个故事:西西里岛

1943 年7月:英美军队登陆西西里岛,开始征服该岛。一个美国小分队到达了一座教堂。教堂里有数十名逃难的意大利居民;其中,一个名叫卡梅拉的女孩主动提出给他们带队,避开雷区,到达河岸。行动中,他们发现了一座无人看守的城堡。

为了安全起见,小分队决定留下女孩,并派士兵乔陪伴女孩,其他人出发探路。乔和女孩言语不通。为了减轻女孩的不安,乔拿出自己家里人的照片,打着打火机,想让女孩看清楚,然而,打火机的亮光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乔被打死了;德国士兵随后过来,发现了女孩卡梅拉。女孩拿起乔的步枪开始向德国人射击;德国人杀了她并将尸体扔下悬崖。当美国士兵返回时,他们发现了乔的尸体,但误以为是女孩卡梅拉干的。

第二个故事:那不勒斯

街头男孩遇到醉酒的美国黑人宪兵,乘着黑人士兵睡着了,男孩趁机偷了他的鞋子。

几天后,黑人士兵在巡逻时,抓到了一个偷东西的小男孩。经过盘查,黑人士兵发现这个小男孩就是前几偷走自己鞋子的那个男孩。黑人士兵要求男孩带他回家,归还自己被偷走的鞋子。

俩人开车来到男孩的居住地,却发现是一个废弃的凝灰岩采石场,里面住着一群无家可归的人。黑人士兵被这里的贫困生活环境所震惊,得知小男孩的父母都在战争中被炸死了。于是,不再要男孩归还鞋子,独自开车离开了。

第三个故事:罗马

1944 年 6 月,盟军进入罗马。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六个月后,在罗马街头,一名妓女遇到了一个叫弗雷德的醉酒美国士兵,并将他带到自己的房间。美国士兵不愿意跟这个妓女上床,而是给她讲了盟军抵达罗马的那天,自己与意大利女孩弗朗西斯卡的会面的故事,且诉说了自己对女孩的相思之情。

妓女听完故事,意识到她就是那个女孩弗朗西斯卡,但现在为生活所迫,自己已经当了妓女。妓女给美国士兵留下了自己的地址,第二天在自家门口等待美国士兵的归来。但美国士兵弗雷德没有出现。他第二天酒醒后,跟士兵们开玩笑的讲了头天晚上妓女给自己留纸条的故事,然后把纸条扔进了风中。。

第四个故事: 佛罗伦萨

盟军解放了亚诺河以南的佛罗伦萨部分。意大利游击队员在进行艰苦的巷战;年轻英国护士哈丽特在拼命打听她的恋人——游击队领袖卢波——的消息。

但传来的消息很不乐观——有人说卢波受伤了。为了寻找爱人,哈丽特和朋友马西莫结伴,进入了被围困的佛罗伦萨城区。哈丽特的冒险以最痛苦的方式结束,她从一个濒临死亡的游击队员口中得知卢波已经牺牲了。

第五个故事:教堂信仰【哥特防线(Emilian Apennines)】

英美的推进越不过哥特路线。在艾米利亚亚平宁山脉的一个小修道院里,一群方济会修士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个修道院并没有受到战火的摧残。一天,来了三位美国随军牧师。修士们很高兴接待同行。并准备好好招待这三个人。

但在交往中,他们发现:三个美国人中,只有一个是天主教牧师,另外两人,一个是新教徒,一个是犹太教教徒。

教师们从来么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天主教堂里居然来了两个异教徒!最后,他们打算教化这两个异教徒。但被美国随军的天主教牧师阻止。

第六个故事: 波河三角洲(托莱港 Porto Tolle)

1944 年冬天:越过哥特线,沿着波河三角洲,游击队与美国人和英国人一起战斗。

沼泽地的艰苦战斗中,纳粹-法西斯分子对游击队和当地的无辜平民进行了暴力统治。游击队员和英国战俘被德国人抓捕。最后全部被杀死。

总结: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胜在时间点上。因为拍摄于1946年,二战刚刚过去一年。里面反映了几个问题:

1、美国人对意大利是解放者。

2、德国人给意大利人带来了战争伤害。

3、意大利虽然是轴心国成员,但也有游击队员,意大利人民也有反对德国人的。

据说,这部影片在美国大获成功。这是可以想见的。如果朝鲜拍摄一部中国志愿军解放朝鲜的电影,估计在中国也会大获成功的。

据说,这部电影在意大利播出一波三折。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整个影片里,没有意大利政府的影子,更没有意大利士兵的影子,只有意大利平民游击队的牺牲和付出。因为意大利作为轴心国成员,导演实在没法拍出意大利政府和士兵的反战的情况。战后的意大利政府显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影片。

4、影片里,显示意大利老百姓是战争的受害者。比如妓女、平民窟、孤儿。但请记住,因为意大利是轴心国之一。二战初期,意大利的老百姓可不是这样子的。跟德国人搞的火热,到处出击,老百姓不要多高兴。另外,妓女也不是战争带来的。战前意大利就没有妓女了吗?德国人在意大利,估计也是一堆妓女围着转的哈。

5、这电影,没有对意大利发动战争的反思,只是单纯的反映了战争对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但也只是意大利老百姓的苦难,意大利开战初期,对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呢?导演只字未提。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是一部电影,要有取舍。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面俱到。

但总感觉有点缺憾。这电影,感谢了盟军的解放,指责了德国人的残忍,以及战争带给意大利老百姓的苦难。但没有反思意大利政府在二战中的所作所为。

这再次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很多二战电影,大量反映被美军轰炸下的日本老百姓的苦难,但对日本政府的责任,轻描淡写。有人说,日本是“反战败”而不是“反战”,多少有些道理。

==============================

 短评

已下avi 很有意思的小故事,语言交流之外的情感沟通,在特殊背景下的感情故事,人物即普通又典型,最后的结局很有感觉,整片在平静下有一种潜动的力度。看得出有某些费里尼的影子,比起新现的其它作品少了些许悲催与悲悯,多了很多温暖与小趣味。表演虽然僵硬但有时代特色。很舒服的一部短篇集。

2分钟前
  • U 兔
  • 力荐

随着战争的推进见识到了什么?军人、妓女、孤儿、僧侣、游击队员......一切的感情欲喷薄而出之际而又戛然而止。这就是战争!

5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推荐

SIFF2014 6.21 15:45 和平四厅 六段式结构,关于人道主义的经典母题,堪称WW2十日谈。

10分钟前
  • g9421
  • 力荐

其实六个故事都可以变得很煽情,但罗西里尼的妙处就在于点到为止,更加产生一种真实感。战争容不得人们在情感那里停留过长。结尾真是伟大。随着德军溺毙游击队员的河水的动荡波纹,传来了报告1944年冬天二战胜利的话外音。

12分钟前
  • movingdust
  • 力荐

知道为什么费里尼这么喜欢这部电影了。我被每一个故事感动。

16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8/10。在每个篇章开始的拟纪录片中,街头行驶的坦克队列与城市废墟、高耸的古罗马斗兽场遗迹形成一种忧伤的对望,被破坏的历史文明以相互凝视的方式重回视野,如木偶戏片段中代表基督教的白色木偶与象征异教徒的黑色木偶决斗,台下观众们为高喊正义的白色木偶振臂欢呼,一名酒醉的黑人军警冲上舞台,又被愤怒的观众拉下来,无独有偶的是亚平宁修道院的故事,意大利教士为信仰新教、犹太教的美国随军牧师到来而恐慌不已,甚至在窗前跪祈,十字军东征和美国占领军的文化管制、新教与天主教的历史宿怨,当下与历史的边界都在间接喻指中渐渐模糊。罗西里尼采用全景拍摄自然,展现人物时却转换为视角很有限的中近景,使观众迷失了历史与文明的方位,就像火山山丘中迷路的美国大兵无法与村民顺利沟通,就像黑人军警迷失在交错的道路里,被引入复杂的历史语境。

2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罗西里尼 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

26分钟前
  • 只抓住6个
  • 还行

战火纷飞,一点又一点地照耀各个阶层、身份与角落。新现实主义冷眼旁观,却又焚心似火,枪眼刀尖下的残酷一览无遗,但一些一擦即着的信任与英勇,如梦似幻的情愫与念想,随风而去的芥蒂与羞赧,总是战争长卷里闪亮的美好。当施暴者被妄念洗脑,希望和平的大势能将他们碾压得体无完肤。@资料馆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确实三部曲最佳(虽然Open City我只看了一半),看完有种虚脱感;就像罗西里尼自己说的,Open City里还有很多“old ingredients”,Paisan真的是pure and new,而且更动人,尤其是那些日常的细节。要拍现实主义,你必须要有对爱的信念。脱离studio,即兴,但仍保有强大的控制力和技术创新,伟大之作。

33分钟前
  • 力荐

#资料馆留影#看完后也算大致了解Italia的二战生活,用纪录片的手法(很多珍贵史料,类比《印度》),六个小人物的边缘小故事,关于爱恨关于信仰关于战争,也都与美国大兵有关,作为“战后三部曲”之二,Rossellini的深刻与人文哲思在本片几乎达到一个顶峰,只是这也恰恰成为本片观赏性不强的原因,前几个还好,但等到讲游击队的第六个故事出现时,我几乎有些不耐烦了,但等“FIN”的字幕出现,又忍不住回味,才明白这是怎样一部杰作,Rossellini是怎样一位伟大先驱,他的勇气与创新,直接影响法国“新浪潮”,鼓舞后来影人把摄像机带上街头,对准时刻鲜活又残酷的生活。

38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120分钟居然看得有点累~六个故事水平太参差了,故事和结构倒是都不差,但有些内核不过知音水平,而且演员太水~最后一个故事除了漂亮的悲剧结局完全是祖国白洋淀抗日故事的意大利抗德版,罗马妓女故事好像日本电影~另,深刻觉得米国人民某种意义上被黑了,各路意大利人演英美人民,英语完全听不懂~

40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罗西尼当时一定有种迫切感,这部六个故事组成的电影,相当于战时/战后意大利的纪录片。我最喜欢小男孩和美国黑人那部(黑人唱歌太美),还有教堂那部,修士们感觉太真实了。

45分钟前
  • Adieudusk
  • 推荐

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第二部,选取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在西西里,那不勒斯,罗马,佛罗伦萨,教堂和游击队的六段故事。美国人戏都很多,通过他们与当地人的接触和对抗纳粹德军折射诸多语言文化阶级信仰的不同以及劫难经过带来的创伤和改变。资料馆4K修复版。

49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二战结束次年就拍出这么真实的战争片子不容易 第三段和最好看 其他几个故事不是太精彩

53分钟前
  • 我TM是党员
  • 还行

二战胜利前夕美军进军意大利时的六个故事,每个故事自成一短片,反应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满了爱与遗憾。每个短片都做到了足够的留白,使得文本之外存有更多的思考空间。影像上比罗马不设防提升了不少,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本片获得了史料价值。

55分钟前
  • 微分流形
  • 推荐

除了第四段都挺喜欢的。尤其前三段,不拍战火,但把战火中的二人关系拍得情感力量十足,悲天悯人;全是一美一意的组合,沟通不畅,但慰藉、温存、错过、遗憾、悲伤的情绪在英语和意语的错落交叉中饱满相融。最后一段也有这样的意味,只可惜真正拍起「战火」本身来,反倒露怯了。

57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勉强及格。六个短片的合集,呈现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的种种情状,六个故事的时间背景比较散乱,风格也不一样。一是帮美国兵带路的意大利姑娘死在孤堡,二是美国黑人兵和偷鞋孩子的交情(这些小孩还玩起了卖黑人的把戏),三是美国兵与已做了妓女的意大利姑娘重逢,二人曾一见钟情最后还是戛然而止(这是全片唯一令人动容的时刻),四是寻找昔日画家如今的游击队领导却听闻对方死讯,五是美国随军牧师与意大利教士达成理解,六是44年胜利前夕一支悲壮抵抗至死的游击队的故事。借46年真实世情的帮助,镜头里有不少残垣断壁,还雇了战斗机出镜,临场感尚可,六个故事基本都有乍起旋灭、仿佛从现实上挖取一块下来的纪实倾向,姿态感十足,但并无趣味,反倒是第三、第四个故事在奇情、奇景的通俗路线上走的稳当,摄影也更开阔透亮(第六个的河拍的也挺美)

6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三部曲补全了。小故事的简单连缀,中近景自然光,每个城市每个阶层的人们在战争到来之时的细微情感,和罗马不设防很像,新写实的特点,无头无尾,无言旁观。不过故事本身还是带着一点人情冷暖的诗意。

1小时前
  • 鬼腳七
  • 推荐

#SIFF# 罗西里尼的本质就是悲观中透出一种难以名状的compassion,几个故事都能看得出来。弗兰切斯卡太动人,山中教士一段很受触动。除了对战争与人的描写,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沟通障碍”的刻画,无论是语言、社会阶层、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都有涉及,深度惊人。

1小时前
  • Lycidas
  • 力荐

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剧本由导演和费里尼共同完成,里面有六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二战期间意大利的不同层面。演员多数是非职业,而且即兴表演的成分很浓。影片具有纪录片的视觉风格,故事结构尽管松散,但欧亨利小说的痕迹依稀可见。影片赢得1946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剧情片奖。

1小时前
  • stknigh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