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猎犬号

HD中字

主演:汤姆·汉克斯,斯蒂芬·格拉汉姆,伊丽莎白·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灰猎犬号 剧照 NO.1灰猎犬号 剧照 NO.2灰猎犬号 剧照 NO.3灰猎犬号 剧照 NO.4灰猎犬号 剧照 NO.5灰猎犬号 剧照 NO.6灰猎犬号 剧照 NO.13灰猎犬号 剧照 NO.14灰猎犬号 剧照 NO.15灰猎犬号 剧照 NO.16灰猎犬号 剧照 NO.17灰猎犬号 剧照 NO.18灰猎犬号 剧照 NO.19灰猎犬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本片的制作发行公司 Zhengfu Pictures

片头可以看到本片有一个中国的 制作和发行公司,正夫影业。

比较好奇,网上查了相关资料:

在主创人员名单中,也有两位中国内地的影视人担任了影片的执行制片/监制,分别是韩家女的父亲韩三平(han sanping,原中影集团董事长 ),以及前中影集团副总经理、前阿里影业联席总裁张强(alex zhang),两人都曾有过好莱坞A级大片的制片经验。

正夫影业的法人代表:韩家女

韩三平的女儿

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但她参与了两部观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一部是《我不是药神》,她是电影的第一编剧。一部是《无名之辈》,用3000万的投资,卖到7.31亿票房,片方分账2.78亿,而正夫影业是主要投资方之一。

 2 ) #我是好牧人---灰猎犬号 Greyhound观后 #

周末又是一个雨天。午睡后翻翻手机,看到有人推荐这部电影,二战,苹果技术,汤姆汉克斯,这几个元素已经够了,于是找来,投影看了一遍。

故事很简单,记叙了二战期间,美军驱逐舰掩护商船横渡大西洋支援英国的故事。汤姆汉克斯扮演驱逐舰的舰长,也是这次行动的总负责人,几经艰难,不辱使命。

我是二战迷,但对舰船武器什么的并不在行,所以对场面不能够赏析更多,简单总结,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全程无尿点---片长只有91分钟,不上厕所也不是什么大事,一笑。

但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我觉得还是有一些东西可以分享。

首先我注意到这本书改变自小说好牧人,Bing了一下(百度没搜到,顺便鄙视),原来是CS Fosterer远在1955年的著作。这个书名反映了那时美国浓厚的正统宗教色彩。

因为任何一个基督徒都知道好牧人指的是谁。耶稣基督在福音书里说:“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圣经约翰福音10:11)

同时,耶稣基督在死里复活以后三次嘱咐彼得你牧养我的羊(见圣经约翰福音第21章),所以,教会的领袖(长老,牧师等)也被称为“牧人”。

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舰长就是一个牧人的角色。他要把他的羊群(编队)带到英国去,他要战胜凶残而且阴魂不散的狼(德国人)。

他无愧于好牧人这个称号,因为:

第一,他有着坚定的信仰。他任务的开始,就是祷告,影片给了特写镜头:他房间里贴着圣经希伯来书13章著名的经文:“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这节经文,在片尾,他完成任务,祷告感谢后躺下睡觉时再次出现,首尾呼应。这是他成功的保障,是他力量的泉源。

影片多次出现他准备吃饭但没有吃成的桥段,尽管每次饭没有吃上,他都做了谢饭的祷告,而且他在喃喃自语时,也往往念出圣经的话语。

第二,他的警醒与镇定。他几乎没有睡觉,一直保持临战的状态。而且无论什么情况下(深水炸弹耗尽,雷达暂时失灵,四处寻求他去救援的商船),他都没有失态,都是表示理解,感谢和尊重,并立刻付诸行动。这和传统的好莱坞英雄的形象并不相同。

第三,他的专业(知识上的装备)。首战告捷,靠的全部是他的能力,一战就获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在几次危机出现的时候,他都是立刻做出精准的反应,让自己的战舰化险为夷。躲避两颗交叉的鱼雷,都是毫发之间。

回头看这三点,岂不是对一个教会牧者的要求吗?坚定的信仰,警醒的心态,良好的装备。

电影里海葬的那一段也很感人,舰长在葬礼上的祷告,简明准确的说出基督徒的生死观,说出了基督徒复活与永生的盼望,不知道这一段在国内引进时会不会删掉。

最后,说个花絮,影片开头,两个打架的水手在舰长那里,还没来得及多说什么,敌情就来了,舰长去应对的时候,旁边的军官对他俩说“count your blessings”,意思是说,你俩躲过了受罚。这句话对基督徒来讲,也是非常熟悉的:数算神的恩典,就是这么表达的。

Count your blessing. Be a good shepherd.

 3 ) 确实差了点意思

跟以往看过的二战片比起来,这个电影确实差了点意思。虽然有影帝演技加盟很有看头,但是里面术语太多,镜头太短,很多时候不知道在干嘛,缺乏视角更广的镜头让观众看到战争全局,只是在船长身边兜兜转转。虽然如此还是值得一看。

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都很好看,没有例外。虽然这部电影他年纪已经很大了,没了当时拯救大兵的神勇和帅气,但不知道他有什么魔力就是能让人入戏,不管他演什么都好看。期待他更多的优秀作品,每一步我都会支持。

 4 ) 《灰猎犬号》到底有多好?

——对话体影评的一次尝试

此文中的A可以假定为作者本人,B则是一名资深军事爱好者。

B:《灰猎犬号》相当可以啊?

A:哪里可以了?

B:比如我想告诉你,反潜最高效的是空中力量的打击,这部电影就很生动地表现了。

A:可是这个我随便看个科普就知道了,大家都在吐槽潜艇动不动就上浮。

B:对,这个确实一个bug。但是后来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比如,潜艇并不知道驱逐舰这边已经没有了深水炸弹。在这么近的距离,如果下潜,潜艇最好就是保持7-8节水下航速,可驱逐舰有深水炸弹,7-8节的航速潜艇运动不开的情况下,是一定会被炸爆的。水下炸爆的伤亡,与上浮后被俘虏或被打的伤亡相比,还是大很多的。驱逐舰轻轻松松30节航速,可以围着圈对潜艇扔深水炸弹,潜艇紧急下潜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深水炸弹炸不到的深度,所以上浮还可以算合理吧。


A:那驱逐舰和潜艇靠这么近,互相都知道了,潜艇那种未知的恐怖感就没展示出来啊。

B:怎么说呢,第一是那个时候的潜艇本来也没有那么先进,你看《末日孤舰》觉得潜艇恐怖,那是核潜艇,有一堆现代化的侦测设备,杀伤力也更强。第二是驱逐舰冲着潜艇去,这个是正确的战术,除非我可以判断潜艇的航迹,不然离远了扔深水炸弹根本没用。

A:电影里还表现了诱饵弹使得驱逐舰误判,深水炸弹就没炸到潜艇的场面。

B:对,水听器受到的干扰很大,诱饵弹是一方面,还有船队的其他舰只的螺旋桨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潜艇正上方的时候扔深水炸弹才有用,这时候潜艇位置已知,当然就没有你说的那种恐怖感了。而且你注意他在冲向潜艇时,潜艇是位于潜望镜深度的,这个时候说白了,如果高速冲过去,还可能把他的潜艇指挥塔给撞坏了,那潜艇就废了。


A:有人吐槽说潜艇向敌军发无线电就是暴露位置的愚蠢行为。

B:在这个之前已经有无线电收发被截获了,人家就是明着挑衅你,互相都知道敌我位置关系已经基本明了,用的是航海公共频道啊,就是德军骚了一下。而且狼群、羊群、牧羊犬的这些比喻也很带感,孤狼有一种骑士范儿,包括艇徽也有这种骑士范儿,二战时期大量都是编队战斗了,那种单枪匹马的骑士范儿,也就是U艇还保留了几分吧。

A:(你这个就是德军吹的私人偏好了)那我们俩十几年前去某地拍过的那些潜艇呢?

B:你还算上道,正好就是和这部电影表现的潜艇处于一个技战术水平的。你刚才说恐怖感,我觉得这部电影表现得很真实啊,比我们剪片子的时候故意要塑造什么形象用一些音乐去烘托要高级多了。你看到的就是接二连三有船在爆炸、沉没,但是没什么巨大的声响。

A:对,这点很赞,爆炸声因为隔得远,所以很闷,很质朴,很有大海上的感觉。

B:你就只能看到闪光弹报警,但是赶不过去就船就爆炸了,其实挺恐怖的。默默地爆炸,默默地沉没,默默地被大海吞噬,这种无形的压力就是幽灵一样的存在。电影只是没有去渲染。


A:是的,克制也是一种表达风格,也不能说不好,只是只适合比较有常识的观众,我要是没看过《末日孤舰》,没拍过潜艇,我就可能get不到这种幽灵的压力。而且你刚说了那么多海战的逻辑,普通观众也不懂啊,电影应该表现得更明白一些,像《怒海争锋》,我对风帆战舰完全不懂,但是我就能看懂海战采取什么战术的逻辑。

B:那如果要挑毛病的话,这个还算小毛病了。

A:怎么,还有更大的毛病吗?

B:这艘舰一颗鱼雷都没放,弗莱彻级怎么能没有鱼雷?甲午海战的时候就有了,为什么不用?就看见潜艇放鱼雷。

A:某几个场景里,放鱼雷可能会误伤自己人。

B:那也不能一颗鱼雷都不放啊,鱼雷是反潜的重要兵器。有一个游戏叫《战舰世界》,驱逐舰这个舰种在里边最主要的就是放雷。因为你驱逐舰那个120毫米炮,你打战列舰打不动,打巡洋舰火力密度没人高,打航母更是够不着,你只能冲进去放雷。《灰猎犬号》里首先就表现了风高浪急,那个条件那么晃,你炮怎么打得准,放雷啊。日本人的驱逐舰,那个鱼雷发射器都是八管儿六管儿一组一下给你来个两三组,一放就是一个大扇面,你根本躲不了。驱逐舰这个名字都是后来的翻译,最开始就叫雷击舰。就《灰猎犬号》里驱逐舰躲鱼雷拍得好吧,各种擦边过,实际上我查了那艘U艇的型号,那个是有六个艇首鱼雷管的,那么根据战术要求,如果真的明确要击沉这条护航驱逐舰,就该六条鱼雷相继放,形成一个扇面,你怎么躲都躲不掉。


A:(鱼雷也是要钱的,一艘潜艇载雷量也是有限的,德国能到大西洋上遛遛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想着每次发射都六枚鱼雷吗?)那你觉得这部电影有没有过于吹美军?

B:怎么说呢,一方面,电影刻意地在表现当时的美军,特别是美国海军缺乏实战经验,汤姆汉克斯的化妆造型表现出来的年龄状态,应该是超过45岁了,中校军衔,但是这种高级别指挥官,而且是编队指挥,都是第一次来应对这样的航行任务,可想而知,电影想表达的是当时美军刚刚卷入这场世界大战,绝大部分的战斗员、指挥员以至整个美军都处于一种经验极度缺乏的状态。美国海军上一次打仗还是美墨战争呢,那都什么时候的事儿了?

A:这个感觉很明显,英国海军就有两三艘舰不听指挥,还不是因为英国海军眼里哪里有你美国海军的位置。

B:是的,那个涂着蓝色迷彩的看起来特别破的就是英国人的驱逐舰,擅自脱离编队,灰猎犬号也没有什么办法。不过呢,电影一方面承认美军缺乏经验,另一方面也暗暗夸大美军的能力,这个片子里就没有好好表现英国人取得了什么战果,但是按道理说,1942年在大西洋上对付狼群,反潜经验更丰富的英军绝对不会比美军差。而且美军消灭潜艇数量也是在合理范围内尽量多。

A:结尾部分,英国海军的将军问主角,这是你第几次横渡大西洋,回答第一次的意思就是,别看我没经验,实力就是强。

B:所以还是吹了美军的,尤其是注意表现了中央战情室,这个可是美军的创举。在1942年的一艘驱逐舰上就有了中央战情室,相当于一个舰上参谋部,而别的海军还是只在舰桥去做整体指挥,不会有这样一个房间去做信息汇总。

A:美军连B-29上都有这样的军情分析的房间。

B:这个战情室有多先进呢?就到我们的051级驱逐舰,也就是旅大级驱逐舰的时候,都还没有这个战情室的配置,一直到96年左右,我们的二代驱逐舰才有这样的一个配置。这个战情室的作用就是尽可能规避一切经验和直觉,不再依靠统帅的经验跟直觉打仗,而是靠数据、信息来完成下一步的规划和部署。拿破仑为什么牛?拿破仑发明了参谋部,这个部门让大家把所有的信息、情报、数据汇总,用数字的方法去解读战争,就有了现代军事制度的意思了。

A:《怒海争锋》的时代还是靠舰长自己琢磨海图,然后吃饭喝酒吵架时和其他人商量呢。


B:说到海图,《灰猎犬号》里也是真的拿出一张海图告诉你距离、防卫相对角,然后去算这个账,根据算出来的数据去做下一步的方向、角速度、航迹的调整,再布置兵力、兵器,调整编队,这个在中国电影里根本做不到。另外就是声呐和水听器着两种装备的切换和使用的准则,也是我目前看到的,反映二战时代反潜作战的影视片段里最准的。远距离用声呐,近距离用水听器,但是这两个东西在早期非常容易被干扰,而且雷达早期也特别容易被干扰,所以就要不断地切换。而且这个电影的主人公刻画虽然比较平淡、单一,但是整个舰桥,包括战情室里,各个人的眼神、状态,与他们的职责、军衔的关系,这个还是拿捏得蛮好的,可以看出来年龄、经验造成的人的应对的差异。

A:舰桥部分,乃至整个舰的空间表现都不错,舰桥内部很容易拍乱,丧失空间感,但是这个电影完全没有。不过群像部分我不是很满意,我感觉人物的作用没说清楚,你看《怒海争锋》,那个时代还要乱一些,舰上的人员管理制度还乱一些,可是谁是干什么的,看完基本都能明白,这个电影就不行。

B:这个确实,除了舰长,在战情室那个就是副舰长,轮机长是明确了的,来报告过燃料情况和发动机情况,但是枪炮长就不知道是谁了,感觉就是一到开火就自由射击,反潜部门也应该有个专门的指挥官,可能就是报告把深水炸弹都搬出来了的那位。可是为了政治正确,表现黑人的工作职责就很明确,海葬的那一幕还因为尸体已经支离破碎了差点被裹住,不过这个政治正确不算夸张。

A:对,总体来说就是海军感很到位,不燃,但是可以琢磨的地方很多。

B:我准备二刷甚至三刷。

A:那就是你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5 ) 非常好看的海战电影

看完电影以后,感慨这个电影很好看。全程无尿点,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整个故事就是从美军的视角,全程讲了美军船队在横渡大西洋,遭遇了传说中的德军U潜艇,在生死攸关之际,是汤姆船长挽救了所有的船员和大家一起护航的物资。全程我比较感慨的一点是,这可是80年前的舰艇,很多方面在现在看来都好先进,在当时的国人看来和美国的差距实在是太明显了,会觉得绝望,啥时候能赶上美国,谁能想我们现在的海军也可以和美国海军一样平起平坐呢!历史变化太快!

 6 ) 谁是真正的灰猎犬——你所不知道的大西洋之战细节

作为一直关注二战护航体系和大西洋之战的历史爱好者,《灰猎犬号》是十分令我期待的,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人能够把一次完整的大西洋护航作战搬上银幕,原因首先当然是因为题材的枯燥。以前涉及这一题材的影片主要有两部——除去广为人知的德方视角的《从海底出击》 (Das Boot) 外,还有一部代表盟军视角的英国1953年拍的黑白片《残酷的海》 (The Cruel Sea),但它们都是以个人或团队成长史作为主线,只是在情节高潮时对破交/护航战斗有比较细节化的着墨。

然后就是拍摄技术上的原因,在CG技术成熟前,要真实地呈现水面水下作战尤其是护航船队时常遭遇的夜战是极其困难的,耗费巨资去为一个不叫座的题材打造视觉效果显然是不值得冒险的。如今,这一障碍早已不存在,尽管《灰猎犬号》的CG精细度一般,看着难免觉得像游戏宣传片,但它为影片的视觉表达所提供的无穷可能性不是以前的制作方式可以比拟的。

正是由于视觉想象力和表现力上的解放,《灰猎犬号》才敢于只拍一场大西洋护航作战,几乎没有其他多余情节。仅仅一个半小时,流水账一般的作战过程,却通过高超的节奏设计和丰富而具有临场感的视觉表达变得扣人心弦,将盟军护航舰艇与德国“狼群”斗智斗勇特别是夜战过程中的紧张、混乱、无奈、疲惫表现得十分准确,即使是不了解大西洋之战的普通观众也会被深深感染。

对军迷观众而言,影片对整个反潜作战细节的精确重现或许是最让人过瘾的,当然这是得益于原著《忠实的牧羊人》(The Good Shepherd)中事无巨细的描写。同时,影片中对护航船队行动的一些深度描写,比如救助船的行动、对高频测向仪(HF/DF)的应用,尽管不太准确,但首次在电影中出现也是令人欣喜的。而把护航编队设定为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多国舰艇(片中的Eagle原著中为波兰驱逐舰,虽然影片中标注为英国驱逐舰,但外观依然是取自波兰驱逐舰“闪电”号)的合作也是对大西洋之战中同盟国多国海军共同贡献的致敬。

然而,作为一部逃不过军史爱好者深扒细节的二战题材影片,该片的历史忠实度是最大的弱项。对装备道具、战术细节已经有好几篇影评做出了详细的考证,这里不想做过多的重复。我认为该片最可惜的地方,是作为一部极其罕见的大西洋之战题材的作品,对这个二战中相对不太为人熟悉的战场中人们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些误区,不仅没有澄清而是进一步地误导了。

当然我不是吹毛求疵,因叙述需要或制作成本的限制而在历史细节上做出一些让步是值得理解的,但我希望在这里就我所知提供一些尚未被提及的历史背景,以便大家在观影时对真实与虚构进行甄别。

护航船队运送的是什么?

影片开始,字幕说明:北大西洋1942年2月,护航船队HX.25,目的地利物浦,37艘运兵船和补给船,由4艘轻型舰艇护航……这个设定看似没问题:美国正式参战不久,开始向英国运送士兵和军事物资,准备加入欧洲战场,但实际上它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护航船队——贸易护航船队和军事护航船队

大西洋之战从根源上来说是经济战,也就是德国试图依靠潜艇(早期也有水面袭击舰参与)摧毁英国赖以生存的商业航运来击垮英国,德国潜艇实行吨位战的主要目标就是英国与美国、加拿大之间以及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护航船队,尤其是前者即东行的HX、SC系列和空船返回的ON、ONS系列船队所经的北大西洋航线是商船被U艇击沉最为严重的地区,仅此4个船队系列就蒙受了多达352艘船只的损失,尤其是航线中间无法获得岸基航空兵力掩护的“黑窟”(Black Pit)航段,更是德军“狼群战术”与盟军舰艇反潜作战交锋的最核心区域。

编入这些船队的都是和平时期从事贸易的普通商船,运送的基本都是维持英国本土正常经济运行的物资如矿产、木材、石油制品、化学品、粮食、水果、汽车等等,它们派发的班次相当频繁,几天就有一班,美英加三国携手为其配备了一套不停运转的护航流程,使得每支船队在跨越大西洋的过程中能得到规模在3-8艘不等的驱护舰艇的保护。

虽说也有少量军火如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英国的一部分飞机、坦克等走贸易航线,但运兵船是绝不可能出现在贸易船队中的。运兵属于军事行动,因此有专门的护航船队用于运兵和运输作战物资,由于其重要的战略意义,通常会出动包括航母、战列舰、巡洋舰和多达10余艘驱逐舰的极为庞大的舰队为其护航,北美向英国运兵、英国向北非、中东和远东运兵、盟军为重要登陆行动运兵和输送物资、援苏的北冰洋船队、援助马耳他的船队都属于这种有强大力量保护的军事护航船队。

美国向英国运兵的AT系列船队(空船返航为TA系列)于1942年初开启,最初的几班由美国海军提供包含战列舰、巡洋舰在内的强大舰队护航,其目的是对抗可能出现的德国水面舰艇,潜艇并非主要威胁。由于太平洋战争的需要,美国在大西洋的主力舰艇很快被抽调一空,因此AT船队采取了十分不同的策略,也就是使用战前往来于大西洋两岸的豪华邮轮——如“玛丽女王”号(RMS Queen Mary)、“阿奎塔尼亚”号(RMSAquitania)、“毛里塔尼亚”号(RMSMauretania)、“伊丽莎白女王”号(RMSQueen Elizabeth)等作为运兵船。

这些庞然大物运载量惊人,而且她们20节以上的航速是德国潜艇望尘莫及的(一般商船航速超过15节就可以不用编入护航船队而是单独航行),因此,之后的AT运兵船队尽管依然按编号发班,但实际上跨越大西洋都是运兵船独行,无需护航,只有在抵达英国前24小时为防御潜艇和Fw 200秃鹰巡逻机的袭击可从英国方面获得由老式巡洋舰改装的防空巡洋舰和数艘驱逐舰的保护。整个大战期间,AT/TA航线上每个方向的班次各达300余班,但仅有3次被德国潜艇发现但攻击未遂的记录,没有一名兵员在跨越大西洋的过程中损失。这条航线上唯一发生过的重大事件是1942年10月2日英国防空巡洋舰“库拉索”号(HMS Curacoa D.41)在为“玛丽女王”号抵港护航时被这艘巨轮一撞为二而沉没,巡洋舰官兵损失惨重。

二战中用作运兵船的豪华邮轮“玛丽女王”号,全船灰色战时涂装

影片中出现的运兵船“合众国”号依然刷着高对比度的和平时期涂装,这在真实情况下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影片中船头刷有“合众国”号(United States)字样的运兵船虽说吨位比不了上述的庞然大物们,但目测也接近20,000吨级了,因此影片实际上是为一个军事目的的船队配备了只有贸易船队级别的薄弱护航力量,或者说是把一艘大型快速运兵船毫无必要地编入了一支风险大得多的贸易船队(作为贸易船队快速系列的HX船队标准航速只有9节),尽管不能否认影片最后运兵船上士兵为感谢护航舰艇的保护而欢呼的场景令人动容,但这在真实情况下是不合理的。

这一混淆虽然对剧情毫无影响,但作为表现大西洋之战的影片,却没有揭示出运行在美英间的船队的最主要属性即首先确保英国经济和民生的商业属性以及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和“狼群战术”背后的真正逻辑,而是将之笼统地归结为Allied war effort,是比较令人遗憾的。

谁是真正的灰猎犬们?

片中出现的4艘护航舰艇的外观,如同不少考证贴所言,正是取材自作为纪念舰保存至今的4艘著名的二战盟军驱护舰艇:

Greyhound - 美国弗莱彻级驱逐舰“基德”号(USS Kidd DD-661),作为纪念舰停泊在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美国国家历史名胜,官网usskidd.com

Harry - 加拿大部族级驱逐舰“海达人”号(HMCS Haida G.63,战后DDE-215),作为纪念舰停泊在安大略省汉密尔顿,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官网hmcshaida.com

Eagle - 波兰雷电级驱逐舰“闪电”号(ORP Błyskawica H.34),作为波兰海军博物馆展品停泊于格丁尼亚,官网muzeummw.pl

Dicky - 加拿大花级轻型护卫舰“萨克维尔”号(HMCS Sackville K.181),作为与大西洋之战最直接相关的纪念舰停泊于当年HX系列船队的始发港——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加拿大国家历史遗址,官网hmcssackville.ca

Greyhound,外观及涂装完全拷贝自“基德”号当前的状态,为二战结束时的配置,采用Measure 22 (Graded) 迷彩,舷号661改为548

Harry,外观取自“海达人”号1944年上半年的状态(三脚桅尚未换装格子桅),涂装取自其1945年状态,海军部标准型(Admiralty Standard)迷彩,舷号G.63改为F.80

Eagle,外观和涂装拷贝自“闪电”号1943年状态,海军部干扰型(Admiralty Disruptive)迷彩,舷号H.34未改

Dicky,外观和涂装拷贝自“萨克维尔”号今日纪念舰状态即1943-44年状态,西部海口(Western Approaches)迷彩,舷号由K.181改为K.136

利用现存纪念舰拍摄的优点是实拍场景和CG场景可完全吻合,从博物馆档案中则可便利获得涂装等资料(片中四舰的涂装方案都是相对应的纪念舰曾经用过的,Eagle的舷号甚至直接涂了“闪电”号的H.34,另三艘则有更改),而且选择这样4艘现存舰还有着非凡的纪念意义,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了。但这样选舰的缺点就是和真实历史差距较大,弗莱彻级的年代和故事时间不吻合还不是最主要的,我觉得最可惜的一点就是该片进一步地巩固了一个长久存在的误区,就是笼统地把驱逐舰塑造为“U艇猎手”

驱逐舰拥有强大的反潜能力是没错,但反潜并不是驱逐舰的主业,传统驱逐舰最令人生畏的武器是鱼雷,舰队决战中的雷击战才是驱逐舰的首要任务。弗莱彻级、部族级、雷电级甚至原著中所设定的马汉级,这些都是二战中“顶配版”的舰队驱逐舰,一般情况下她们是不可能被“大材小用”地派给贸易护航船队的,因为她们的超高航速(雷电级最高航速达39节)和强大的鱼雷武备(马汉级是著名的重鱼雷武装驱逐舰,鱼雷管达12具)在给航速不到10节的船队护航和对付水下航速只有7.5节的德国潜艇时不仅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在低速状态下反而会导致燃油经济性差、航行稳定性差的问题。

实际上,除了少量作为护航大队旗舰的驱逐舰是次新的但比较高配的舰队驱逐舰(如英国的5艘原先为巴西建造但在战争爆发后回购的H级)外,在1942年能轮得到给北大西洋船队护航并与德国潜艇角逐的驱逐舰基本都是接近报废的老爷货,比如美国的威克斯级、克莱姆森级(其中一部分通过1940年《驱逐舰换基地协议》转手给英国以解护航舰艇短缺的燃眉之急,即城级)和英国的V/W级,这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到了二战时已舰况堪忧,尤其是续航力往往缩减到无法完成穿越大西洋任务的地步,因此英国的解决方案是拆除一个锅炉和上面的烟囱,以丧失1/3的动力、最高航速减为24节的代价来换取额外的燃油空间,同时拆除一组鱼雷管从而为携带更多的深水炸弹提供空间。由此可见,续航力和反潜武备的备弹量才是北大西洋护航舰艇最重要的指标,而航速只要有20余节对付德国潜艇也够用了,其实当时的声纳也只有在20节左右的航速下才能发挥最大效用。

片中最真实的护航舰艇其实是Dicky这艘不起眼的花级轻型护卫舰(corvette),这是为护航反潜任务量身订制的舰艇,性能和武备恰好满足所需,没有任何多余的配置,采用商船式船体,造价低廉,可由民用船厂迅速地大批次建造。可以说正是英国的花级及其延伸设计——江河级护卫舰、还有美国的护航航母、护航驱逐舰这些低端化的但专职反潜并便于大量建造的战时应急舰艇,才是挫败德国狼群、扭转大西洋之战局势的关键因素,因为到了1942年下半年北大西洋护航船队实际上已进入了消耗战的状态,这时候单打独斗的技术和战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背后的工业力量才是关键,即使不算被盟军战略轰炸遭受的蹂躏,区区一个德国也不可能拼得过远离战火的几乎一整个北美洲的工业实力。

1943年开始,随着大批量的专业护航舰艇下饺子一样从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小船厂源源不断地投入使用,影片中所描绘的护航舰艇既要追击U艇又不能追得太远从而导致船队周边防御空虚的窘况终于结束了。一部分性能较优良的护航舰艇被编成数个支援大队(美国称猎杀编队)在船队密集海域待命,一旦有船队遭攻击,它们就像战地救护车一样赶去驰援,并且因为船队有自己的护航编队保护,支援大队的唯一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对付U艇直至将其击沉。作为猎杀者的U艇由此变成了被猎杀者。

由于护航舰艇不再短缺,那些改装的老式驱逐舰总算可以退出一线,而新造的舰队驱逐舰就更不会被勉为其难地用于贸易护航船队了,因此除了几艘经验丰富的旗舰以外,战争后期贸易船队的护航力量中其实基本已看不到驱逐舰的踪影。综上所述,如影片中这样三艘最顶配的舰队驱逐舰被编入一个北大西洋的护航编队并与U艇角逐这么奢侈的事情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

美国舰艇在挫败狼群作战中的参与度

在1941年8月9日至12日于纽芬兰的阿根夏湾进行的大西洋会议上,罗斯福向丘吉尔表示,当时仍处在中立地位的美国将派护航舰艇全面参加北大西洋的护航行动。9月15日,驻扎在阿根夏(Argentia)的美国大西洋舰队第4特混舰队正式加入北大西洋护航体制,其下属驱逐舰队被编成8个由5艘驱逐舰组成的特混小队(TU 4.1.1-4.1.8),负责北大西洋航线西边一半的护航,在航线中间与英国的护航编队进行交接。由于美国尚未参战,舰艇充足,因此每个特混小队由新式的本森/格利夫斯级驱逐舰(弗莱彻级的前一代)加老式的威克斯/克莱姆森级驱逐舰混编而成,要比当时英国的编队强悍太多,可是说是最接近影片中配置的护航编队了。

但当时美国还没对德国宣战,所以即使发生了“鲁本·詹姆斯”号(USS Reuben James DD-245)驱逐舰被U-552击沉这样的事件,这样强大的护航编队也基本是个摆设。珍珠港之后,美德才得以正式开战,但因为太平洋战场的需求,上述的这些第4特混舰队的驱逐舰从1942年初开始就不断地被抽调走,到当年4月份一艘都不留,这也导致北大西洋护航体制不得不重组,无法再采取在航线中间交接的形式,而是开启了单一护航编队跨洋全程护航的模式。因此美国驱逐舰实际上并未与U艇大规模交手就彻底结束了北大西洋短暂的护航生涯,唯一被留在北大西洋护航体制中的美国舰艇是几艘海岸警卫队的财政部长级海警船。

格利夫斯级驱逐舰“奇尔尼”号(USS Kearny DD-432)曾在尚未与德国宣战的情况下与德国潜艇周旋并被鱼雷击伤,她属于北大西洋护航体系中最先进的护航舰艇之一。

美国海军首度击沉德国潜艇发生在1942年4月14日,由老式驱逐舰“罗珀”号(USS Roper DD-147)在北卡罗莱纳沿岸击沉U-85。但这一战果并非发生在护航船队行动中,因为1942年上半年,德国潜艇的作战重点暂时转移到对北美洲东海岸和加勒比海的袭扰上,结果使北大西洋的HX、SC和ON系列船队反倒变得相对平静无事。德国潜艇利用狼群战术进攻北大西洋船队的真正高潮直到1942年下半年才到来,而那时在没有空中支援的“黑窟”同U艇苦斗的已不再有美国驱逐舰的身影,护航大队旗舰完全由英国和加拿大驱逐舰担纲。由此可见影片在时间、地点及事件上的设定显然与历史相去甚远。而到了1943年4月,剩余几艘美国海警船也完成了使命,至此美国完全退出北大西洋贸易航线的护航任务。

首度击沉德国潜艇的美国威克斯级驱逐舰“罗珀”号,四个烟囱的造型凸显其高龄

实际上,美国与德国潜艇较量的主要海域是中大西洋航线——1942年10月,美国为北非登陆及后续的行动开辟了专门输送军事人员及物资的船队系列UGF和UGS(反向为GUF和GUS),这是不折不扣的军事护航船队,因此获得美国海军第32至第39特混舰队的护航,这些编队主要由本森/格利夫斯级和维克斯/克莱姆森级驱逐舰组成,有的甚至有战列舰和巡洋舰编入,还各自配备有一艘给油舰,阵容可谓强大。而到了1943年中期这一航线还可获得由护航航母及护航驱逐舰组成的猎杀编队的支援。这一航线上被U艇击沉的商船为16艘,而其中只有3艘是在跨越大西洋的航段(1943年3月的UGS.6船队)遭到攻击并沉没的,其余均损失于地中海。

根据老牌网站uboat.net上的数据,整理后可得到以下结果:二战中由盟军舰艇参与击沉(包括舰机协同)的德国潜艇总数303艘,其中美国舰艇战果48艘,加拿大舰艇战果29艘,英国舰艇则包揽了最主要战果,为230艘;由盟军飞机参与击沉(包括舰机协同)的德国潜艇总数290艘,其中美国飞机战果92艘,加拿大飞机战果16艘,英国飞机战果170艘。再细化一下,可见在美国舰艇战果48艘中于1943年前取得的只有5艘,并且均非在护航船队行动中取得;同样在美国飞机战果92艘中于1943年前取得的只有12艘,并且有32艘的战果是由猎杀编队中护航航母的舰载机取得。

由此可见,美国在挫败狼群作战中最直接的前线功劳是无法和英国相提并论的,其主要贡献也主要集中于空中打击,并且美国击沉U艇的战果大部分都是在1943年盟军工业实力大爆发并掌握大西洋战场的主动权后、在强大海空力量的加持下取得的,风险和损失远不及北大西洋贸易航线的中大西洋军事航线是美国猎杀U艇的最主要“狩猎场”。

当然不能因此否定美国在大西洋之战中的贡献,因为没有美国强有力的工业和科技作为后盾以及在英国危急之时伸出援手,英国很有可能败于德国狼群的吨位战。并且作为美国的影片,《灰猎犬》从美国的视角来讲述大西洋之战,不论是船队的军事属性还是护航编队的阵容也都符合美国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忆,可问题就在于它把美国的贡献移花接木地套在了更艰苦更富戏剧性但实际上是由英国和加拿大主导的战场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灰猎犬》的拍摄要严谨得多,但它和《U-571》一样落下了抢英国人战功的嫌疑。

其实原著《忠实的牧羊人》并没有刻意设定年份、海域、船队的类型,作为一部从真实经历抽象出来的虚构作品是合理的。而影片却给了一个极不真实的1942年北大西洋HX船队以及“黑窟”的具体设定,说明制片方并没有认真地对历史进行考证,成为了误导观众的画蛇添足之笔。

最后,让我们来领略一下1942年在“黑窟”与U艇角逐的真正的灰猎犬们的风貌:

英国H级(原巴西)驱逐舰“赫斯珀洛斯”号(HMS Hesperus H.57)是1942年北大西洋护航体系中最高配的护航舰艇之一,长期担任B2护航大队旗舰,指挥官是英国著名的U艇猎手唐纳德·麦金太尔(Donald Macintyre)中校。该舰在二战中共击沉5艘德国潜艇。

加拿大江河级(原英国C级)驱逐舰“阿西尼博因”号(HMCS Assiniboine I.18),原为配置很高的驱逐领舰,担任C1护航大队旗舰,其击沉U-210的战斗是与盟军舰艇与U艇单挑的经典战例。

英国老式V级驱逐舰“维德特”号(HMS Vidette I.48),经过远程护航舰改装,拆除了前部锅炉和烟囱以及一组鱼雷发射管,以降低航速为代价换取额外储油空间。该舰曾参与击沉德国潜艇5艘。

美国解英国燃眉之急提供的50艘老式驱逐舰英国统称为城级,这是其中的“蒙哥马利”号(HMS Montgomery G.95),原美国威克斯级首舰“威克斯”号(USS Wickes DD-75),1942年采取跨大西洋全程航行后这些舰因续航力不足而被主要用于航线两端的局地护航编队中。

与影片中Dicky同款、真正的K.136——加拿大花级轻型护卫舰“沙威尼甘”号(HMCS Shawinigan K.136)。其实1942年时的花级长得和影片中也是不同的,桅杆位于舰桥前方,艏楼很短,其源自捕鲸船的设计一览无遗。影片中花级的外貌基本要到1943年改装后才能见到。

1942-43年在北大西洋“黑窟”与德国潜艇较量的唯一的美方舰艇就是海岸警卫队的财政部长级海警船,这是其中最著名的“斯宾塞”号(USCGC Spencer WPG-36),曾在美国中止北大西洋护航前的1943年春接连击沉U-633和U-175

真正的护航船队救助船“哥特兰”号(RS Gothland),二战中救助船均为英国船,改装自小型客货轮。注意后桅顶端的高频测向仪(HF/DF)天线,这是救助船的另一个重要功能——与护航舰艇协同对U艇进行交叉定位。影片中的救助船Cadena外观取自美国纳瓦霍级舰队拖船,实际上从未担任

参考资料:

1. HAGUE, A., 2000. The allied convoy system, 1939-1945: its organization, defence and operation. London: Chatham Publishing.

2. ROHWER, J., 1977. The critical convoy battles of March 1943. Shepperton: Ian Allan.

3. ROHWER, J., AND HUMMELCHEN, G., 1972.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Shepperton: Ian Allan.

4. HAGUE, A., 1998. Convoy Rescue Ships 1940-1945. Gravesend: World Ship Society.

5. //www.uboat.net/fates/losses/

 短评

汤姆·汉克斯把士兵、上尉、列车长、船长、舰长、机长、宇航员、狱警、FBI、工程师、符号专家、报社编辑、律师、制片人、玩具、汽车……全都演了个遍,人生圆满了。

5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要是《从海底出击》10分,这幼稚的烂美国片最多4分。打仗就好好打仗,又是圣经,又是犹豫,又要在世界的拐角遇到相好的。。。。

10分钟前
  • 魏晓波
  • 还行

还好只有90分钟。

12分钟前
  • 还行

空海联手干掉海狼,船长如释重负出舱仰望胜利盘旋的己方战机……此时看下时长,才不过74分钟!也就低成本B级片的篇幅,可讲述的却是惊心动魄护航海战大阵仗!说明什么?影片本身存在结构问题:题材锁定护航反潜驱逐舰封闭空间,可主旋律定位所限又不许此次战事涉及封闭场所最善表现又最易撑开时长的内部矛盾,别指望会有草莓事件突发叛舰暗潮涌动。一片和谐之中,除船长以外的其他船员全都失去了角塑空间,影片几乎变成汉克斯的独角戏,从萨利机长到胜利船长。如此一来,这电影没法不短,首次护航穿越大西洋就击沉四艘德潜让总部直呼不可思议的丰功伟业也只能感觉意犹未至匆匆收场……顺便建议,语感节奏上似乎应该多加一字翻成——灰色猎犬号……汉克斯电影主流之中夹藏暗刃: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039483739

15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可以,主旋律电影是这么拍的,少一些国家角度立场,多一些人情冷暖关怀,导演和汤姆·汉克斯也很懂得制造泪点,只要把镜头多对准那些舰艇士兵们的脸,他们看向舰长时那慌张的、祈求希望的神情,就能让很多人产生同理之心。

20分钟前
  • 雲外憧憬
  • 推荐

很难得,几乎把所有篇幅都集中在海战的呈现上,导演宏观能力很强,把这么单薄的驱逐舰与潜艇的大战,拍出来了牧羊犬抵抗群狼的效果。细节方面干货满满,从雷达声呐到地图定位、躲避鱼雷、深水炸弹,最后军舰潜艇对轰+反潜机联合作战,一套操作配合北大西洋的狂风怪浪和汉克斯的表演,达成技术流+气氛渲染+情绪调动三者合一,观感很棒。可惜不是电影院,巨幕效果八成会晕船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五千万成本,很可能是2020年最后的院线“大片”,知足吧兄弟们,顶我上去的都是在这最艰难的疫情期间和电影患难与共的战友与兄弟!

26分钟前
  • 凯奇
  • 力荐

剪辑、音响都很棒,加之老戏骨压轴,所以紧张氛围营造得很好。虽然故事有些简单,视点略显单一,这个成本下能拍成这样算不错了。

2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从头到尾都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和压迫感,尤其是水手们一遍遍的复述命令,但是真的很干,没有一丝一毫的人物刻画,就算是舰长也非常单薄,而最重的性格展开却放在圣经和祈祷上,感觉像传教片。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打掉德军n艘潜艇,真实的海战应该不是这么打的吧?剧本原来是Tom Hanks自己写的!一群小兵中发现好几个熟脸,Lee Norris出现好几次,Devin Druid露脸两秒钟,Will Pullen也串了一个角色!

31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较差

7分。作为战争大片,这个片长还挺少见的。不过,放在网络上放倒是正好。基本全是干货,从头打到尾,期间几场对战戏拍得还是非常紧张刺激的。或者,也是片长限制,整部片子有点太顺了,基本就是一路下来的。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紧张刺激,一气呵成,虽然依旧是汤姆·汉克斯式的英雄主义电影,但在这场壮烈的争斗中,又能瞥见一个舰长的智慧、责任、荣耀和信仰。只是可惜,为影院而生的片子,只能在电脑上和观众见面。

37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推荐

五寸砲和四釐米砲擊中潛艇都屬於小概率事件,深水炸彈儲備告罄後標準應對程序就是呼叫駐紮格林蘭的驅逐艦隊來接班而不是讓油料都不足的驅逐艦和驅淺快艇唱空城計。最後,你讓德國潛艇依次浮出水面展示艇徽算什麼意思,這是披二戰皮的超級英雄片麽?

38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我仍是怀念20年前第一次看《拯救大兵瑞恩》时米勒上尉面对虎式坦克单枪对抗的片段

4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看似紧凑动人心魄,实则老套文化意识输出。

41分钟前
  • 100kg的娇躯
  • 还行

apple tv自带中文字幕,为啥还要边看边翻?官翻不香么?一群人天天喊着支持正版,这时候又开始盗版资源走一波了?

46分钟前
  • 风雨无惧的逗比
  • 推荐

用悬疑片的方式来呈现一出舰与潜艇的海战。3.5

4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不愧是非专业人员写的剧本,剧情极其平淡……

53分钟前
  • 亿万露电
  • 还行

《菲利普船长》后汉克斯再“出海”,依旧稳得不像话,他大概是唯一适合演遍所有Captain角色的演员。

5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故事情节未免太紧凑了一点,关注点全集中在,饭吃上了吗?

1小时前
  • 曾良君
  • 还行

《U-571》的21世纪姐妹篇,《菲利普船长》二战版,非常值得一看的战争娱乐片。故事的切口极小,场面也相当集中,事件为主、人物为辅展现50多小时内美国驱逐舰和德国潜艇的连场对决,90分钟的电影几乎是从头紧张到尾,算得上是好莱坞战争片中比较少有的表现形式,过瘾。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