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2010

HD

主演:松隆子,冈田将生,木村佳乃,西井幸人,桥本爱,芦田爱菜,三吉彩花,藤原薰,井之胁海,清水尚弥,高桥努,一井直树,能年玲奈,新井浩文,野本萤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告白2010 剧照 NO.1告白2010 剧照 NO.2告白2010 剧照 NO.3告白2010 剧照 NO.4告白2010 剧照 NO.5告白2010 剧照 NO.6告白2010 剧照 NO.13告白2010 剧照 NO.14告白2010 剧照 NO.15告白2010 剧照 NO.16告白2010 剧照 NO.17告白2010 剧照 NO.18告白2010 剧照 NO.19告白2010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告白2010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所平凡的中学,1年B组即将迎来春假。不知天高地厚的学生们肆意吵闹,殊不知一场绵亘数月的风暴正向他们袭来。级任教师森口悠子(松隆子 饰)全然无视这片混乱,静静地向学生们做出最后的告白。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芦田爱菜 饰),然而女儿最终在游泳池中溺水身亡。警察 认定这是一起意外,森口则认定女儿死于班上两个学生之手。她不动声色地指责着犯人A和B,并宣布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复仇。在此之后,森口辞去教师职务,1年B班的学生也心怀惴惴迎来了春假。新学期开始,残酷的风暴袭向了这群无知无畏的少男少女……  本片根据湊かなえ的原作改编,并成为2010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3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最佳剧本和最佳剪辑4项大奖。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第三季我仍然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反安慰剂2022阮玲玉死亡游戏1978瓦达拉枪战失踪:马航370通往内心的桥-儿童心理诊所-超人(粤语版)警察故事2013粤语版莲花警队 The Lotus媳妇是怎样炼成的婆家娘家外科医生马丁第一季大指挥家 弦上的真相为全人类第三季伊曼纽尔的真相好玩一整夏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国语版)成事在人警探奈特2:救赎魔柜小奇兵小帮派幸运贩卖机美女与纯情男92霸王花与霸王花小小迪特想要飞唐顿庄园第六季密林诡影2019深潜日神魂颠倒2001枪神赵子龙守护天使街头美少女海贼王真人版第一季情有千千劫真爱骗子小娇妻雁儿在林梢新灰姑娘2安娜女士第一滴血(原声版)

 长篇影评

 1 ) 殉道者北原美月

女初中生北原美月,在小说中被定为“殉道者”,在电影中同样分量十足却易于被忽视。美月的作用在其出场后不久就已经由角色自己说出来了 “老师,这个班级不正常” 换言之,美月是从一个正常者的角度在察觉并观察到所有的”不正常“,这点是她与热血老师的区别,后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缺乏理解,而前者对事情则是完全的理解。 美月的内心也有黑暗,她崇拜luna sea(她应该不是luna sea本人),不过她准备的毒药却是自杀用的,所以她同样也看轻生命,并且也理解看轻生命的其他诸人,包括最后杀死她的修哉。不过对她来说,这些黑暗是不正常的,是不该表露出来的。她虽然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她相信某种”正常“的存在,所以她才不去欺负渡边,才相信悠子无意做出在牛奶里放血这种事,才会对悠子说“修哉只不过是因为在意母亲……”。因此她以某种纯粹感而不负”美呆“之名。她呆不是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她依旧相信。她的立场是在第三方位置,悠子也把她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列为”无关的受害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她的立场是反对悠子的复仇行动,这从她与悠子见面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但正是由于她,悠子的复仇行动才得以成功,并且最终也替美月自己复仇了。在美月看来,悠子的复仇行动同样属于不正常,这点与樱宫不谋而合。 不过美月的死却绝对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因为从一开始美月注定就是殉道者,某种程度上是弱化女版的另一个”樱宫“。正是因为她察觉、理解甚至接受一切的不正常的同时却又坚信”正常“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她不得不为”正常“殉道。她很纯粹的爱着修哉,理解并接受他的一切。这样对待学生曾经被教育者视为不二的法门,结果她仅仅因为向修哉陈述事实,就被杀害了。她的死也表示某种现实常态的崩溃,而”非常态“则成为了一种常态。于是”美月“和”由美“”樱宫“一样死了,而悠子活着并且完成了复仇。 注: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不过据说在小说中,美月更为的阴暗冷酷,内心爱直树,和修哉相互消遣,对维特抱有杀意。似乎小说里她轻视生命的成分更重,而对常态的信奉更弱,最终也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祭品。如果是这样,那么电影中对于美月这个角色的改编和利用就相当出色而且成功。 -----------以下写于1月30日----------- 下面有关于小说的剧透, 虽然电影已经透的差不多了 不过我几乎把与美月有关的内容全透了 不喜勿视 ----------------------------------------------- 我把小说也看完了,小说中关于美月的部分需要加注的是: 1. 小说中修哉说美月相貌外表平凡,没什么特点 2. 小说中美月认为直树是自己的初恋,把修哉看成自己被欺负后“惟一的伙伴”,她对修哉的感情由此而生。修哉则是看见美月去买药品,他后来被美月的头脑吸引。他以为美月和自己一样也想杀人,发现美月只是单纯想模仿luna sea却不想杀人时很失望。从美月自己的和最后修哉的描述来看,美月对修哉的感情很可能是单纯而且真实的。 3. 小说中美月描述了很多关于维特的细节。她发现维特不仅愚蠢,而且只是崇拜樱宫,想要通过某种表现来满足自己“当好老师”的幻想,而并非真的在意学生。她不满维特间接逼死直树。最后在指证维特前,她用修哉给的测谎仪验证了维特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对维特做出指控。 4. 小说中是将美月给森口的信全文写出,在小说中美月已经将这封信写好寄给文学刊物投稿,并且希望借此能让森口看到。但是小说中没有明确表示森口是否看到了这封信。没有美月与森口见面的剧情。美月在信中并没有透露修哉的恋母情结,美月只是在最后于修哉的争吵中说出了这件事。 5. 小说中没有讨论生命的重量,美月最后只是问了老师现在对制裁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 6. 小说中暗示了一些美月可能不为人知的事:比如修哉说美月失踪一周了也没人找她,美月说自己从不曾反抗家人所以晚归只要找个借口就没事。 7. 美月与直树的关系比电影中展现的要更近。美月家离直树家很近,美月小学低年级时常和直树的二姐玩,美月也会时常去直树家做客。 8.美月在森口告白后,相信森口心中仍有道德的存在,所以她事后就去用药品验证了牛奶中没有血液(牛奶被樱宫掉包了)。 9.美月在最后一次家访时试图有意想让直树知道牛奶的真实情况,但是最后没能成功把信递给直树。 10.美月幻觉似的认为luna sea就是另一个自己,不是崇拜也不是认同。理由是luna sea和自己的名字有关联,而且收集的药品也和自己一样。修哉认为美月对后者的说法可疑。从美月提到自己父母这点来看,排除美月就是luna sea的可能。 11. 美月被杀一是因为她说直树是她的初恋,二是她指出了修哉妈妈控的问题 12.森口其实认为自己的设计也是造成美月的死的因素之一(但她说不应该推卸责任,所以该负责任还是修哉) 13.小说中美月是被修哉掐死的,没有被锤击。也没有关于她被肢解的描述。 总结,小说中美月因为维特的糟糕表现而怀念森口。她同情不敢来上学直树和被欺负的修哉,对学生的霸凌欺负很是不满。她对森口的制裁持怀疑思考的态度,对维特的愚蠢和虚伪极度不满以至于起杀意。她对修哉和直树的态度可以说是站在保护和拯救的立场上,可以说她是站在某种“传统”或“常态”的角度看待问题。但她并不像樱宫那样坚定,否则以她对事态的认知,她完全可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干预手段,比如在第二次家访时就设法告知直树牛奶的真相,或者把森口告白事件告诉维特,而非冷眼看着事态滑向不可收拾。最终现实的发展还是将她也逼向了极端。可以想见,假如她不是被修哉杀害而维特依旧留任,那么她很可能会真的杀了维特。不过她在投稿中表明了自己的杀意,很可能是希望借此增加森口读到信的几率,并且希望森口或者其他人会来阻止自己,因为显然美月不是那种希望杀人以求成名的人。她对修哉的理解可能不逊于最后的森口,却丝毫不感到恐惧,这不仅是因为她单纯的情感,还因为她本有轻生的态度。总体上看,美月虽然善于观察与思考,心智却还是单纯,徘徊在善恶之间。她会让人想到很多处于那个年龄,思维已经很活跃但在价值观上还很困惑的孩子。她的观察与思考串联起了剧情中的各种线索,也引导读者了解那种种”不正常的状态“。 小说中相对更突显美月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而电影中则是相对更突显美月困惑与单纯的一面。 -------------------2月1日-------------------- 另外,个人看法,因为美月和森口在对待两少年的立场是对立的(在小说中尤为明显),所以电影在安排两人见面直接交锋,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不过小说中美月是希望无论如何也要问森口,而且美月还把稿子寄给杂志了。而电影中美月写给森口的信却从没想要寄出去,而且美月似乎只是单纯想要倾诉,却不想追问什么。所以两人的交锋没有什么火花。如果是小说中的两人见面了,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2 ) 有点无奈的也来谈谈告白

因为并没有给书写评,本来电影也不打算说什么的,虽然事前我期待值很高。
电影拍得不错,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装逼犯说的那么高深。作为中岛哲也的电影来看,是部佳作。
然而电影对原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彻底颠覆了森口的根源。
告白这部东西啊,它原本讲的并非是中岛想要表达的生命那么沉重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主妇作家眼里看到的教育问题极端化。
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森口?
是电影里那个恣意地利用他人为女儿复仇,却被小孩子的糖触动一个人跑到无人处痛哭到双肩颤抖的母亲?一个演完了人性善戏码眼角含泪跑到小鬼面前撂狠话说这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逗你玩的变态女?
很可惜,森口并没有这样的软弱和恶意。
森口悠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她是如此正常。

我一直都是喜欢森口的,那个精密且进退分寸掌控极好,很像人实际又很不像人的森口。
连复仇问题上,她都并非是电影所表达的那么深重的执念,甚至变成了有心利用维特布了局,还对着仰慕她的美月以及死小鬼把恶人演足。
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爱上什么人然后一起生下了爱美这样一个孩子,但是她对爱美的母爱无疑又是真实的。

在小说原作最后的电话里,森口有这样的一段自白:
我本来以为这样一切就结束了。当然,你们感到死亡的恐惧,或是受到同学怎样的欺负,都并不能让我高兴起来。老实说报复之后,我对你们的憎恨一点都没有改变。我想就算亲手拿刀把你们碎尸万段,结果也不会有所不同。我发现复仇之后就将一切付诸东流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以为可以强行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我虽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爱美,但我可不打算一辈子都跟你们这种人纠缠不清。樱宫去了以后,我想从头开始。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今后我想试着从这个方向着眼。

然而杯具的是,她没能立刻如愿开始新生活。小说里牛奶里的血并非是樱宫强行换掉而是偷偷换掉直到自己死前才告诉森口真相的。原以为复仇告一段落的森口不得不观望着找寻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倒霉的维特出现了。
维特此人,不管是学生时代仰慕樱宫也好,还是后来作为老师教导学生也好,都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过自己所面对的对象,仅仅是纯粹的自我满足(小说里美月为了验证这一点,在维特身上使用了修哉发明的测谎仪)。然后这厮还主动找上门接触森口,于是,森口顺理成章的利用了这一点。

森口完全无意挫伤美月,甚至因为自己的谋划引发的北原欺负事件感到抱歉。电影里见面的一节完全就是额外加出来的。
森口一开始甚至没有打算把炸弹移放到渡边娘那边去,这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
在那之前,请让我告诉你一件事。
看过你的情书、解除了炸弹之后,我去见了一个人。或许是因为有点同情你。或许我想重新考虑樱宫跟我说的话。或许是因为爱美之死的起点就在这里。
你非常想见非常想见的人,我随时都可以简单地见到。我先让她看了你的情书。然后告诉她你对爱美做的事跟下村同学的案子。
你想知道她怎么说吗?
-----
这里并没有说带着炸弹去,让人不能不能猜想是否是八坂女士关于自己的儿子说了些什么,导致森口做了接下来的事。

原作里修哉在网页的谎言并非是没有见到母亲就离开了,而是——“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集体谋杀,是对母亲的复仇。为了确保她一定能知道我犯下的罪行,非这样做不可。”
森口的嘲讽也并非是这是我对你的复仇,只是你这样叫嚣着我的世界里只有深爱的母亲却屡屡用其他人来做牺牲品的人,没有资格如此洋洋得意大放厥词。“这种我行我素的地方真是母子一模一样。”

有没有觉得,原作小说的森口,是更加COOL的类型?笑。

已经有很多人表示电影是极致的变态,也有各种装逼色彩浓重的从告白里看出生命之重看到暴力美学的。那么原作那个完全合乎理性,有效利用了一切可用资源,下手精准却无意做多余伤害,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常心态的森口,你们感觉如何了?
这,才是我喜欢的森口悠子。
我觉得美月喜欢森口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吧。

另外补充几点小说和电影的显著差异吧。
一个是修哉和美月的关系。修哉在网络公开的遗书里说是因为美月骂她恋母癖,但是事件的诱因并非于此,而是修哉问美月为何如此憎恨维特,美月回答因为她的初恋是少年B引发了修哉的恼羞成怒。这两个小孩,说不定是真的相互喜欢着的吧。(而且似乎做过了?= =+)
一个是关于生命的部分,电影里谈的很多,但是基本都是小说里没有的。小说里美月写信给森口要问的问题只有一个:老师现在对自己直接制裁两个少年的决定有什么想法呢?我觉得她在想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生命的重量这样的东西。
一个是关于直树的母亲。看电影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只会溺爱孩子的混账母亲,但是小说里感觉差异也非常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和维特是相似的类型,不愿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然而理由又完全不同,维特是自我满足,而直树娘则是完全的恪守教条。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她自己成长环境的内容,看过大概就能够理解了。

 3 ) 我要你誓死铭记,生命的价值

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复赛名单揭晓时让人稍稍吃了些惊,《告白》和《狗牙》两部重口味的影片榜上有名,让人不禁诧异奥斯卡异于往常的博爱。相比于《更好的世界》《生活高于一切》《美错》这些关注动乱社会之下小人物的辛酸苦楚的影片,《告白》和《狗牙》对于学院而言未免太过先锋和刺激了。 然而在看完《告白》之后,我便明白选出荒诞讽刺的《狗牙》着实是奥斯卡的一大勇气,而青睐偏向形式主义的《告白》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必然。

《告白》就像是一个住在深巷之中阴冷的老头,外表寒意逼人残酷之极,可是某一个眼神某一个轻微的动作还是暴露出了他心底的纯良和美善。 《告白》表面上是一个关于女教师为爱女复仇的故事,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引子。从这个引子开始借由不同当时人的口说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脉,故事一点点被拼凑,寒意也一步步逼近,伪善的世界被一片片剥落,露出内里最赤裸最原始的欲望和残酷。生活像失真的照片一般,失焦模糊最后腐烂枯朽。每个当事人的告白都像是往平静的湖水中投入巨大的石块,瞬间一切假象灰飞烟灭,暗藏的黑暗睁开了双眼,长大了双臂环抱丑恶无助的人们。 《告白》出自日本视觉系导演中岛哲也之手,全片基调阴暗,天空似乎就不曾晴朗过,隐郁的天气加之凝重的云朵营造出一种悲怆和叹息的意境。在这种阴暗之下弥漫的是浓郁的悲伤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残酷。而其中一些充满颓废和诗意的慢镜头,一些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也使得影片的气质能够更加突出。 导演的重点其实并不是在罪与罚上,而是想用冰冷的目光凝视着新一代孩子的成长,校园里的犯罪,孩子们天真笑容背后令人毛骨悚然的阴暗面,以及被家庭被现实被社会扭曲的令人痛心的偏激思想。就像是《浪潮》中狂热的学生一样,这群找不到生活的美好,感受不到温暖的爱,无法体会生命的价值的孩子们用各种可怖的行为证明着自己的存在。黑夜里,他们显得那么可怕又那么可悲,就像是被人抛弃的野猫一般,双眼防备地在深夜闪烁着骇人的光芒,然而心里却被总是被无助和迷茫填满。越是疯狂的人其实越是脆弱。 导演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的与孩子们一同感受痛苦,与社会一起见证孩子们的狂热和可怕。借用不同叙事者叙述故事的表现手法彷如《罗生门》一般,让我们直面每个当事人心里的罪恶和懦弱。丰富影片的同时也为了主题的表现和铺垫立下了汗马功劳。 《告白》中松隆子的戏份并没有想象中的多,但是有别于她在《四月物语》中的清纯,她此次饰演的是一个外表满心复仇的老师。松隆子的表演可以说完成了任务,在某几场情绪宣泄的戏中将人物的复杂表现的甚是出色。 影片直面残酷聚焦时代热点的勇气是奥斯卡一直很喜欢的因素,可是直到影片快要结束我仍旧心存疑问,这样一部阴冷到底的影片究竟是如何得到喜欢温情的奥叔的青睐的。而一切一切的答案都在影片的最后一句台词。当影片结束,黑幕之中传来了松隆子的最后一句台词,一起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松隆子所有的表演都得到了最合理的解释。 耳边响起了松隆子在影片中时说过的那句:“我不会放过他的。” 是的,孩子。失去最爱的那种声音你听过么? 残酷的世界之中仍存的爱你知道么? 每个鲜活的生命沉重的价值你了解么? 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你有么? 如果没有,那么我们要如何将未来的世界交付给你们。 如果没有,我便要复仇,我要让你誓死铭记,生命的价值。

 4 ) 最震慑我的是孩子们

阴霾——压抑——情绪化——画面重心的绝对强调——煽动性——暴行——冷酷

这部电影从色彩基调到情感基调都互相契合并和原作相得益彰。原作中单靠文字就能传递出的渗透骨髓的绝望和震撼,在中岛哲也的手下得以原汁原味的呈现。

《告白》这本书我很早就注意到了,它在日本开始有一定影响力——并不是那么大的时候,我就已经注意到了。我从来都是对暗黑属性的东西拥有天然的好感,撕破伪装带来的不仅仅是表层上的快感,它带来的后劲才是让人深深沉醉的原因。终于等到国内有了代理时,我终于读到了它——尽管封面比日版的要难看一万倍。

在书里,情绪是循序渐进的。凑佳苗将当事人排列开,依次告白。没有任何多余而又累赘的渲染,只是平铺直叙,做了什么,如何做的,当时想的什么,就是简简单单地,仿佛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东西摆在桌上一样,一目了然。在不知不觉中,读者就上了瘾,逐渐变成了迫不及待要看到下一样东西是什么的瘾君子。因此,那本并不算厚的书,在我不时屏住的呼吸下,翻到了最后一页,直到看到最后一个字,浑身的鸡皮疙瘩还没有平复完全。

被折服的原因有很多很多,看似平淡的主线剧情下,还有细细密密地交错。每一个告白者,都有让人瞠目的秘密,这些告白者集合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读者不知不觉就落入圈套,踏破第一层表皮后,接连踏破接下来的第二、第三层,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本来读过书后,我对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期望不高,可我看完电影后的感受与看过书的感受是一样的,前者比后者更立体。
电影的配乐是不得不说的一大亮点,它将矛盾冲突的激化,阴暗心理的膨胀烘托到极致。不协调感好像是黑色幽默,并没有让我产生跳戏的感觉。原声集很早就下好,已经听过无数遍,当时听到AKB的《River》时,还是担心这种旋律该如何嵌套进这样的剧情中。看到电影的时候,看到镜头不时晃过美少女们身姿时,我被这种混沌又充满吸引力的表现手法折服了。而开头那段略显俏皮轻快的《Milk》,显而易见就是情绪的铺垫了。

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头,特写与中、远景交叉营造落差感,背景音乐为慢节奏的曲子时,真的宛如是一首歌的MV一般。中岛哲也对于砸落分散的血滴、泥水不厌其烦的用特写来表现,绵长的好像能扼住颈口的气氛被轻轻一挑,就从屏幕上弥漫出来,笼罩出一个独有的气场。下村直树的妈妈被直树挥刀砍死的镜头堪称美丽,慢镜头特写将鲜血的轨迹都描绘了出来。松隆子在餐馆与美月见面后离开的路上,Radiohead的《Last Flowers》响起,一遍遍的“believe”和着旋律,和着松隆子的步调,将复仇的决心和随之带来的痛苦,在松隆子精湛的演技下,甚至是温柔和缓慢地传递给了观众。

片尾的修哉痛苦、慌不择路,我惊叹于导演使用他发明的逆行闹钟来制造场景,那段爆炸逐秒倒退的镜头与修哉脸部的特写交替剪辑,之后,闹钟突然正行,慢镜头不再,瞬间的速度使得修哉妈妈的惨叫都在火焰中戛然而止。
而再在这之前,松隆子冷酷地一句“我听见重要的东西消失的声音——”她从暗处走到惨白的光下,“不是‘啪!’,而是‘轰!’”在人心上的重锤分量十足。
而在最后,她屈膝在修哉面前,表情是狰狞与内忍交杂,对他说“从今天开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之后留下了足够长的留白,从绝望过渡到放弃,松隆子失笑后黑屏,只听见她的声音——“开玩笑的”。

——似乎离题太远。我由衷想说的,是佩服那些孩子们的演技。

从最初时喧哗的场景,到对恐惧的不同表现,导演将他想要重点强调的,都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不论是直树,还是修哉,都仿佛是失足掉进水里的油滴一般,永远被推搡在最孤立最明显的位置上。
扮演下村直树的男孩,在对不同层次的痛苦的表现力上,体现出惊人的演技实力。他割破手掌用鲜血摸遍超市的食物,回到家后情绪忽然稳定如常,但那种绝对反常,和极力压抑的爆发,好像轻而易举地就被表现出来,我一时无法接受,这样的演技竟然出自一个孩子。他在房间里暴走、自白时的表现,比起台湾的一些演员,简直高出不止一两个档次吧?他的表情从迷惘无助到彷徨到迷失自己到疯狂到暴走,都分毫不差,不多不少,没有用力过猛,也没有失力。
比起直树,修哉的扮演者没有这一系列的变化,他只是一个因为再单纯不过的原因而走向黑暗的男孩儿而已,他对这个世界和人生的设定泾渭分明,他对美月掏心掏肺时的痛楚,和他无法容忍美月时就痛下杀手的不假思索,那种好像直角一般的转换,他表演起来竟然没有生硬感。
最精彩的是片尾他和松隆子的互动,好像松隆子的演技是画龙点睛一般,修哉的失魂落魄和极度痛苦表现的恰到好处。松隆子的演技自不必说,单说修哉的演技,简直让我拍案叫绝。

从原作到电影,这是一部以孩子们的心理为切入点,由森口悠子为针穿连起来的故事。成年人的演技必然是必要的,但如果我说这部电影是由这些孩子们撑起了大半,也并不算过分吧。

 5 ) 时光倒流十二年

坚信自己身上留着妈妈的血继承妈妈才能的渡边修哉,用自己的双手制造出一台逆转时钟。他盼望着时针分针秒针转啊转有一天妈妈会回到自己身边。那个破滅的气泡也会恢复原来的完整模样,假装自己好像从来没听到过重要东西消失的声音——“啪嚓”。如果我想再看到多年前你清丽娇俏的样子,只需取出一张碟片,放入机器,画面流转,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不久前那个明媚的四月天。

电影可以帮我们留住逝去的年华,收藏曾经的爱恋。如果采用中岛哲也慢镜头回转的拍摄手法:黑暗中前行的森口老师突然反常理地倒退行走,一步步穿过幽暗来到春光灿烂樱花慢舞的武野藏大学,榆野卯月正怀抱着几本书在校园里闲逛欣赏社团表演。

去日文维基查找松隆子的电影资料,仅仅是在1997年才出演了第一部电影,客串竹中直人指导的《东京日和》里的一个小角色。之后才是岩井俊二的这部《四月物语》。她对电影的选择看得出相当谨慎:2003年客串了丰田利晃的《逃狱9人组》,2004年主演了山田洋次的《隐剑鬼爪》,2006年是三谷幸喜的《有顶天酒店》,2007年在松冈锭司导演的《东京塔》里客串女朋友这个角色,同年还出演了《HERO》电影版,2008年参演《K-20变相黑侠》大概是出于投资方对她在亚洲地区知名度的考量,然后是2009年的《维荣之妻》,再后来就是去年的《告白》了。映画履历相当简短简短到一点都看不出这是一个30+的映画女优。也许她自己从来没当自己是一个映画女优,只是一个舞台剧演员,偶尔碰到好导演好剧本就去支持一下,纯属情意上的。所以即使这两年在映画界风生水起,也未曾见她有转移阵地的想法,依旧专注于舞台剧,2011年的电影计划表上目前仅仅是一项客串,阪本顺治导演的《大鹿村騒動記》,被11区人民戏称为“农村歌舞伎”。常规电视剧也有4年没有出演了,NHK的《坂上之云》据说也是为了还人情,之前同事务所后辈瑛太出演《笃姬》的人情。唱片销量不佳却也还在出,玩票似的英文老歌翻唱除了死忠粉丝真不知道还有什么人会买单。

20岁成名,当过大众偶像,最当红的时候收入颇丰。新千年之后将表演重心转向舞台剧,30岁的时候嫁给了一个只有她自己知道“他好在哪里”的顶尖吉他手,据说2003年《ほんとの気持ち》这支单曲正是在旦那桑以“请为我未来的妻子写这支歌“的恳请下,小田和正先生为她量身定做的。随后几年的“圣诞夜约定”都能看到这对夫妇的身影,据说当初双方家长见面,小田和正先生也是有出席的。

适逢2011年,她已摇身变作传说中的“大物女优”,连续两届入围日本奥斯卡最佳女主演。更有不知情者惊呼:“松隆子居然演的那么好!我一直以为她是个花瓶!”偶像的光环已消失殆尽,你我却始终怀念那个在樱花树下读书的女孩。她自己呢,头也不回地大步流星朝前走,有一种决绝的意气。时光倒流12年,光碟里那个吃花的少女还在浅吟低唱着明日、春が来たら……

 6 ) 日本式电影审美=至清澈至残忍的反差美学+暴力与死亡的主题?

作为半个栗山千明粉,有次和人开玩笑:
“现在看日本电影,一看到清澈镜头抒情音乐纯净无垢的喧闹微笑以及干净的校服,就会做好心理准备:下一秒多半会出现暴力凶杀血迹特写以及孩子们沉静微笑面部特写。”
我对日本校园片儿的观感,差不多如此。

有朋友在京都,偶尔聊起来,大致感觉:日本式的审美,反差鲜明而不留余地。斑斓华丽到庞杂臃肿,清净枯寂到纤毫不染,至野蛮与至文雅之间打转。樱花易凋人生无常以及对年轻的浪漫悲剧英雄(义经、坂本龙马)们的热爱基本可以挂钩,老式能剧里大半和鬼与死者有关。
反正:极强烈的对比反差(要么清纯美好到天堂,要么血腥残忍到地狱)、对生存/毁灭的关注,是日本审美中极重要的一环。



如果你不看画面,会听见电影里充满了音乐、自言自语式的沉静念白,以及少年们尖锐刺耳的叫声,这是日本式残酷青春电影最经典的特征之一:清纯柔美和尖锐刺耳总是相伴而行,反差。

以清澈画面和幻漫配乐制造MV级别的电影语言,来讲述这个关于死亡、设局、报复的故事,反差。

让两个天真少年(天才少年A对待死亡如儿戏,自卑少年B在把小女孩抛进游泳池那一瞬间的心路历程基本是自卑使然)、一个少女和一个冷静的老师(松隆子在课堂上慢悠悠陈述一切时淡定得仿佛这事与她无关)演出一系列让人呼吸停顿的死亡故事,反差。

用大量几乎带抒情意味的慢镜头描述死亡(松隆子女儿掉进游泳池,女二号被打死时死不瞑目脸上带血的镜头,以及本片经典的末尾爆炸),反差。

让麻木、彼此伤害欺凌、孤单无助这些让人恐惧的姿态出现在两个小男生身上,反差。

让处心积虑、布局精美得有艺术品气息的复仇计划由一个老师实施,而且最后残忍得不留余地居然还加了那么经典的反讽(“开玩笑的……”),反差。

被自卑少年B杀死的那位母亲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最后歇斯底里的崩溃直到死去,反差。

学生们因为认定天才少年A“你有罪”于是对他进行了百般戏弄,对想保护他的北原采取同样的株连,这种群体意识的“恶”体现在年轻学生们身上,反差。

自卑少年B的枯寂状态以及荡漾他家庭整个氛围的死寂,与不知真相男老师热情的鼓励口号,制造出一种半滑稽半让人发冷的诡异效果,反差。

最后……以电影这么一种大众化媒体,这种大多数时候得尽量宣传光明面、对生活加以理想化,让大家习惯喜剧或较为纯粹温柔的悲剧的媒体,来展开这么一个阴冷到头、毫无宽容、“都死了”充满痛苦的故事,对观影者本身也算一种体验的反差。


所以说,这是部很日本的电影,只有日本人拍得出的电影。对青少年暴力死亡犯罪的态度(我不知道有谁在看到学生们惊恐万状尖叫时想到了《大逃杀》,反正我是这样);以温柔抒情的方式勾画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对“恶”的不加掩饰甚至渲染,使之对观影者进行各种突破底线的感官和认知刺激……而且不留余地。

 短评

據說《告白》很殘酷,可我覺得它也像溫馨的母親節電影﹝就像深作欣二的《大逃殺》其實是為年輕人打氣的勵志片﹞,因為整個故事都在安慰母親:孩子再壞﹝即使壞得把你殺掉﹞,他們的眼裡也只有你啊!

5分钟前
  • 推荐

一直觉得日本是个将至美和至恶表现得最淋漓的国家,可能别人常说的变态来源于此。前一秒还是至真至纯唯美的慢镜头(此片特色),下一秒就是人性的最丑陋。每个人的告白,将故事讲述的逶迤婀娜。对一个人最强的复仇不是让他死,而是让他手刃自己最爱的人和唯一最懂自己的人。五星心理悬疑片

9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中岛哲也再次把我震撼了.在看过小说的前提下,映画竟然一点都不冷场,镜头和剪辑简直神了!爱radiohead那么多年,第一次把thom的质感视觉化的,就是这次了.....实在太爱了!赶紧出碟吧我要珍藏

13分钟前
  • 蘇湛
  • 力荐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只是个孩子。

17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A和B杀死了我的女儿,我不会说出他们的身份的,我要原谅他们,救赎他们,让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我上面说的,是开玩笑的。

21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一个打碎的瓶子粘合起来没有痕迹/散发了的香气又钻回密封的瓶里/撑开的伞合起来走失的人回到原地/一场大雨往上逆向卷起云层大气/旋转木马倒着旋转时针它走往童年方向/我们回到无数个开始那些个年轻激烈的早上

24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中岛哲也导演《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可以算华丽三部曲,都喜欢,但这部太厉害,太好看,形式感,音乐衬底,故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一大堆萝莉正太扎堆,以优雅、轻松、热闹的外在形式,表达巨大的无边的哀凉和悲观,太对个人胃口了。100分。

2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

27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都是你爸害的(《松子》),都是你妈逼的(《告白》),中岛哲也太喜欢成长阴影了吧……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分段式MV+慢镜美学。少年的邪恶原罪在松隆子的平静复仇面前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什么样的大人,什么样的孩子:人间炼狱,就是把邪恶当幸福了。只是如果要讲述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又何必要使用眼花缭乱的破碎剪辑呢?害我两年前看到一半就放弃了。(ˇˍˇ)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三个理由给五星。其一,短评前几页充斥着“你丫要是打五星就是十足的傻逼弱智加白痴”,没错白痴总是是很多的,不介意加我一个;其二,没看过原著,没资格对其差异说三道四,但片子的流畅有足够的理由吸引我满106分钟;其三,中岛哲也一次不同以往的尝试,华丽的中岛很好看,阴暗的一样精彩。

36分钟前
  • kissdemon
  • 力荐

没有一人完全善,也没有一人完全恶。同情厌恶惊悚与快感最后一起炸裂,强烈震撼。导演把黑暗绝望情节拍得如此娱乐好看,令人汗毛倒竖。

37分钟前
  • Flusse
  • 力荐

这片告诉我们,正太与萝莉都是斗不过御姐的……

42分钟前
  • Dulcixote
  • 推荐

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本以为是个推理片,想不到电影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犯人是谁,只剩下女教师的复仇;本以为她在关键时刻会俗套地圣母一把,看在对方“还是个孩子”的份上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学生,想不到她腹黑到底,把两个少年折磨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太tm帅了。

47分钟前
  • shiya
  • 力荐

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震撼的剧了,喜欢这部剧的导演,处理的非常好~~~

51分钟前
  • rockets912
  • 力荐

中二是种病,得下猛药治!

5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深い、重い、中国で上映できない

58分钟前
  • 周九九
  • 力荐

你善,是因为你未被这个社会狠狠伤过;你恶,是因为你未被这个世界好好爱过。伪善的我们,有的人伪装一下子,有的人伪装一辈子,于是前者就被称为恶人,后者就被称为善人。人之初,性本善,本来也就是屁话。

1小时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等本片有下载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少恶评,与以往的中岛哲也完全不同,大量的特写与高速慢镜的运用,全片好似分段式MV,情节上各种意识流似的拼贴。导演视乎在还原一种心理动作。谈不上非常喜欢,但却仍想赞一下。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电影表现的方式与以往比较相当不同,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大量的特写,画面也甚是唯美。有很多人说此片因为拍摄、剪辑与音乐的搭配十足就是一部超长版的MV,但至少代表这部电影很美;也有人说内容空洞苍白,那只能说原著本身就有这样的问题。最后那句“开玩笑的……”比原著带来的震撼还大。★★★★

1小时前
  • Q。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