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终结者

HD

主演:房鑫 马箐箐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2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3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4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5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6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3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4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5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6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7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8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19狗狗终结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卡梅隆的机器梦魇 - 《终结者1》

第004期 卡梅隆的机器梦魇 - 《终结者1》 (qq.com) (影音杂志)

30多年前,卡梅隆的一场噩梦创造了终结者这个冷血的机器杀手形象,这位卡车司机就此成为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导演。《终结者1》是一部低成本的科幻惊悚片,在有限的预算下,卡梅隆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震撼的未来战争场面。

未来场景在《终结者1》中出现多次,大多用模型实景拍摄,相比当今的CG动画更加具有质感。

现今流行的“穿越”也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不能缺少的桥段之一,闪电、光球,以及穿越者赤身裸体都成为永恒不变的符号。▲终结者的经典蹲姿

▲可怜的人类总是不能安全着陆 卡梅隆在影片中喜欢展现现实世界的各种机器设备,特别是重型机械,体现了人类对于机器依赖,以及对于机器的担忧。

▲重载叉车

▲工地上的各种重型机械

▲工厂里的机械手臂 “终结者就在那里,你无法与它讨价还价,无法与它讲道理,它感觉不到遗憾、懊悔或害怕,它绝不会停止,永远!直到将你终结。”

这是对终结者精神的完美定义。

▲被打倒在地后缓缓起身继续追击。

▲火烧车撞只能稍稍减缓他的脚步。

▲双腿残破依然继续前行。

▲被烧的只剩骨架也要继续追杀。

▲炸的只有一半身体仍旧紧追不放。

终结者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不断刺激着萨拉和观众的神经,不过这些特质放在冷血的机器人身上却让人信服,因为机器只是在执行它的预设程序而已。

萨拉.康纳是《终结者》系列电影中另一个符号性的人物,她原本只是一个快餐店的招待,甚至连这么简单的工作也把她搞得手忙脚乱。 突如其来的危机让她置身于恐惧和无助之中,“救世主的母亲”更让她莫名地担负起子虚乌有的责任。

现实存在的危难让萨拉无法逃脱,只能与之抗争,而内心的坚毅与勇气最终被激发出来。

坚持成长是本片的两个主题。终结者矢志不渝的完成程序所设定的任务,无论遇到任何挫折与意外,它的目标始终不变。放在人类身上,这就成为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品质。很多人做事可以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开头,甚至也有过克服挫折的努力,但是多次打击终会让他选择放弃。失败是大概率事件,那些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人最终会尝到成功的果实。挫折使人成长,萨拉历经危难最终成为坚强的女战士,如果没有坚持,如果选择放弃,终结者的使命便可以提前结束。然而萨拉是最终的胜利者,她的胜利让她具备了胜利者宝贵的经验与技能,这就是成长。坚持不懈的过程给我们经验,而成功让我们确认了经验的效果,经验变成了技能。

《终结者2审判日》是大家经常“洗版”的电影,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终结者1》也出过加长版,而且增加了长达8分钟剧情。

▲警长在临死前将手枪交给凯尔,其形象更为饱满,并不像其他警员那样无能和敷衍,警长一直对于萨拉和里斯表现出关切和责任心。

▲萨拉找到了塞伯丁电脑公司的地址,决定要炸掉公司,并最终说服了里斯。这也解释了他们准备炸弹的真实目的,同时呼应了续集中她几次企图炸掉塞伯丁的情节。

▲事件结束后塞伯丁公司高管发现了终结者的芯片。这个漫威式的“彩蛋”,或许在剧场版中删掉确实是更好的选择。

画面篇

影片结尾萨拉与未出生的孩子的对话,也是凯尔手中萨拉唯一照片中的画面。萨拉驾车驶向风暴来临的远方。

这段画面色彩饱满,不同于整片的黑暗与金属风格,让人感觉温馨、舒适,给经历磨难与恐惧的心灵以些许慰藉。然而乌云的阴影慢慢扑来,未来依然危机四伏。

配乐篇

名不见经传的布拉德.菲德尔用简单的音符组合创造了电影音乐史的永恒经典。而这首旋律用钢琴弹奏则另有一番味道。

萨拉与凯尔窗前互诉衷肠。

音乐给与了更多的柔情以及未来的使命感。

表演篇

在所有系列电影中,《终结者1》中阿诺德.施瓦辛格的表演是最成功的一次,当时施瓦辛格在影坛还是一个新人,冷酷的机器人似乎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

除了强壮的身躯,健硕的肌肉,面无表情的施瓦辛格让人相信它就是一部机器,而且演出了让人不寒而栗的感觉。

皮衣墨镜的外形设计再加上摩托车使其成为终结者的标配。

反观除了《终结者1、2》以外的续集中各种终结者的表演,或者过分表现冷酷,或者不经意流露出人类的表情,都无法让人信服。即使施瓦辛格自己的演绎也显得些许刻意,过于注重情怀。

迪斯科

迪斯科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法国,本意是播放唱片供人跳舞的舞厅Discotheque。70年代后期以致整个80年代成为欧美最流行的时尚文化。

迪斯科舞曲节奏动感,节拍强劲,跳舞者很自然地跟随节拍扭动身体。迪斯科舞没有规定的动作,人们随意舞动、即兴发挥,动作幅度大,频率高,容易令神经兴奋。

70年代好莱坞著名的两部反映迪斯科舞的影片

▲《周末夜狂热》 , 1977, 《油脂》 , 1978

这两部影片使演员约翰特拉沃尔塔声名大噪,成为当时的大众偶像。

迪斯科文化也影响着大众穿着时尚,喇叭裤、蛤蟆镜,肩扛手提式录音机成为最新潮的打扮。

大卷发,发带,健美裤也成为迪斯科舞者的标准装扮。

2度科学技术

机器人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捷克作家萨佩克的《洛桑万能机器人公司》的剧本中,意思为“奴隶”。▲Karel Capek,1890—1938

后来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定义了机器人三大法则。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旁观

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法则冲突时例外

三、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法则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现实中,机器人最先在工业领域发展起来。

▲1962年,“机器人之父”约瑟夫.恩格尔伯创建的Unimation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工业机器人Unimate。

▲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研制的仿生机器人阿西莫。

▲Festo公司一系列的仿生机器人,包括仿生飞鸟、蜻蜓、蝴蝶、蜘蛛等等。

▲波士顿动力公司研发的机器人阿特拉斯。

如今教育类机器人,家务型机器人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身处机器人时代,机器人是否会成为人类生存的威胁,让我们拭目以待。

流行音乐

80年代舞曲

詹姆斯卡梅隆非常善于利用流行音乐来烘托电影的氛围,在《终结者》这部电影中,充满了80年代节奏动感、激情四射的流行歌曲。

电影中有多首塔妮凯恩以及她的Tryanglz乐队演绎的舞曲,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组合,塔妮是活跃在音乐、电视、电影界的多栖明星,Tryanglz是一个临时组合,时间不长,作品也不多。

不过他们为《终结者》电影创作的几首歌曲都非常好听,也随着电影成为经典。

迪斯科在80年代风靡全球,随之诞生了许多经典的迪斯科舞曲,而其中当属欧陆舞曲最为流行。当年香港飞时公司出品的《猛士》、《荷东》系列为我们打开了欧陆舞曲的大门。

♪ 说你永不会-莲露丝

SayYou'llNeverLianRoss-SayYou'llNever2013

莲露丝,当时最红的欧陆女歌手,被国人誉为“荷东女王”,她来自德国,她的多首歌曲如“Do you wanna funk”,"You're my heart, you're my soul"都红极一时。

BrotherLouieModernTalking-ReadyForRomanceMorden Talking这个名字知道的人一定不多,但是“Brother Louie”这首歌的旋律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乐队也来自德国,由词曲作者Dieter Bohlen以及歌手Thomas Anders组成,他们在80年代风靡全球,许多歌曲都有中文版本,流行于内地和港台。

Laura Branigan来自美国纽约,曾与1982年出道就凭借《Gloria》获得格莱美最佳女歌手提名。而这首《Self control》更加兼具舞曲与流行歌曲的元素,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Laura与80年代末急流勇退,而2004年就因病辞世,年仅47岁。

Grant Miller也是80年代迪斯科舞坛的风云人物,他于1985年推出的歌曲《Colder than ice》享誉世界,而他的其他作品也都质量上乘,成为各大舞厅炙手可热的歌曲。

New Baccara是一对来自英国的二重唱组合,成员为Mayte Matee和Maria Mendiolo,她们推出的第一首单曲《Sir I can boogie》就取得英国排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而她们这首《Fantasy boy》在动感的节奏外还充满了科技之风。

Patty Ryan,德国女歌手,歌曲风靡亚洲,尤属《My love my life》和《Lov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最为经典。Patty的音乐跨越20余年,经久不衰,整整影响了一代舞曲音乐爱好者。

斯坦·温斯顿 电影《终结者》在预算极低的情况下为我们呈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特效,这离不开特效大师斯坦温斯顿的功劳。

斯坦温斯顿1946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里士满,是美国最著名的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他在《终结者》中担任副导演。

在数字特效没有成为主流的年代,斯坦温斯顿通过出神入化的妆容,逼真的模型将电影带入了一个特效时代,他成立的斯坦温斯顿工作室至今还在好莱坞主流大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斯坦与终结者

▲《侏罗纪公园》中巨大可爱的腕龙

▲斯坦与卡梅隆在讨论《异形2》的设计

▲与斯皮尔伯格以及萨姆尼尔等主创在“受伤的三角龙”前休息

▲著名的剪刀手爱德华

斯坦温斯顿于2008年6月15日在马里布与世长辞,异形、终结者、金刚、铁血战士、霸王龙,斯坦与他创造的众多经典形象永远让我们铭记这位划时代的大师。

汉堡包

两块面包,夹着包括肉饼的各种食材,就成为最方便、最流行的美食。 现代的汉堡发明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

▲1885年,美国威斯康星州一名叫汉堡查理的人在当地集市上出售自己制作的汉堡。

▲汉堡其实就是碎牛肉混合其他食材做成的肉饼,由古代鞑靼人传入巴尔干半岛,然后传到德国,由汉堡人加以改进,因此称为汉堡肉。 汉堡被视为热量和垃圾食品的代名词,然而汉堡中的主要食材为肉类、蔬菜、谷物,营养搭配其实非常合理,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健康食品。汉堡界的也有“保时捷”、“劳斯莱斯”:

▲纽约666 Burger的Douche汉堡,和牛、龙虾、鱼子酱、鹅肝、松露,加上香槟蒸汽融化的古老也芝士奶酪,汉堡由价值300美元的6层金箔包裹,以致你吃过之后不知拿它们如何是好。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四季酒店的Million Rupiah汉堡,日本神户牛肉、意大利波托贝洛蘑菇配上芥末蛋黄酱,放入自制的面包,将东西方食材汇聚到一起。

▲主厨Ciaran Hickey发明的X汉堡,由澳洲和牛肉,鹅肝酱和黑松露加上黄油面包,品尝这款汉堡一定要配上特制的酱汁。

▲纽约St. Giles Court酒店的Beer& Buns的放纵汉堡,神户牛肉,鱼子酱和白松露,再加上意大利培根和鹅肝,让我们把好身材抛到一边吧。

▲纽约Serendipity 3的奢侈汉堡,日本和牛盖上白松露酱,18个月的车打芝士,黑松露,煎鹌鹑蛋,卡露伽鱼子酱,稀奶油,放纵之后再来奢侈一把。

▲伦敦厨师Honky Tonk带来的Glamburger,日本神户牛肉配以新西兰鹿肉,鱼子酱、黑松露、龙虾、熏鸭蛋、日本抹茶、白松露、培根,最后裹上金箔,价格接近2000美元。

看了这么多,让我们咬一口“巨无霸”压压惊。

品尝完美食,我们的电影之旅也几近尾声,喜欢的朋友们记得关注公众号,帮忙转发,五度电影空间还会为您带来更多的电影解读。

微信号:五度电影空间

 2 ) 导演的情结

一个导演的作品看得多了,就会发现某些导演是有某些内在情结的。

比如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父子情结。

在星球大战里的黑魔君达斯-维达与天行者卢克,铁甲钢拳里的父子情。

提姆-伯顿则有哥特情结。

而詹姆斯-卡梅隆则有独立女性情结。

他总是很喜欢讲述女性如何慢慢成长为独立勇敢女性的故事。他本人也很喜欢与独立自主的女性交往。比如他前妻之一,凭借《拆弹部队》战胜了James Cameron的《阿凡达》,抢走了奥斯卡奖。

多数人接触卡神应该开始于《泰坦尼克号》。卡神在这部划时代的电影里,讲述了一个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贵族少女,如何在一场美丽爱情中,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的故事。

更早之前,还有《异形》这种cult片。片中的女主角独力大战外形怪物。

《终结者》里的Sarah Connor 也是这种人物。

刚开始,Sarah 是一个快餐店女招待而已,在生活的逼迫下,显得有点窘迫。在逃亡过程中,她失望地对里斯袒露心迹:我连生活费的账单都平衡不了。

在泰坦尼克号里,Jack鼓励Rose勇敢地活下去。而在《终结者》中,卡梅隆安排了另一个年轻小伙鼓励女主角。

【Thank you, Sarah, for your courage through the dark years. I can't help you with what you must soon face, except to say that the fucture is not set. You must be stronger than you imagene you can be. You must survive, or I will never exist.】

这一句话,来自未来的人类领袖John Connor, 是鼓励Sarah 勇敢面对终结者的追杀。

这段话让我想起Jack快要冻死的时刻,对Rose的诀别鼓励。

把这段话理解为一个年轻小伙鼓励他脆弱的恋人,勇敢地面对生活,又有何不可呢?甚至这样的话有一种别样的深情。


James Cameron 的电影总有很多James个人的痕迹。作为曾经的卡车司机,James在这部电影里穿插了大量卡车的镜头。或许是对他往昔生活的回忆。

还有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叫Jack,正是James本人名字的简称。

终结者这部电影是真正让卡神名声大噪的电影。Terminator这个形象如同天神降临一般进入他的头脑的时刻,他还为生活奔忙。Sarah的生活,或许多少跟他自己当时的生活有点相似。

这部电影拍于1984年,31年了,那些曾经让人血脉喷张的特效,到现在已经难以勾起观众的胃口。

但是,Sarah那种被生活和Terminator追杀的窘迫,却隐隐牵动那些依然为生活奔忙的年轻人的心弦。

哦,牵动心弦的还有那隐藏至深的情话。


-------------------------------------------------
闲话

James 逐渐成为一线导演的轨迹值得关注。

作为一个对艺术跟技术都有浓厚兴趣的人,他自学了很多关于电影的知识。

然后从科幻电影的特效师做起,凭借着过人的激情和惊人的才华,他逐渐获得当导演的机会。并从B级片开始,积攒起投资人的信任。随后凭借终结者一炮而红,登上主流影坛,并凭借《泰坦尼克号》席卷全球。最近一部大作《阿凡达》更是开创的3D电影的时代。

从这些轨迹来看,卡神的电影总是有非常浓厚的技术烙印。他能凭借惊人的技术能力,塑造出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他的这种能力,是他纵横影坛的杀手锏。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许多导演应该会挺感谢James Cameron的,因为他拓宽了导演讲故事的技术能力。
d

 3 ) 终结者

    科幻片总会有瑕疵,这里就不再吐槽这一系列电影的瑕疵了。对于早期的科幻片来说,电影还是很不错的,从第一部到第四部,机器人都在出现者不同的进步,时间设定也逐渐往后推进。
    从第一部的机器骨架,到第二部的水银外壳,到第三部的水银外壳加内置装备,再到第四部的人机结合,可以说机器科技都是在不断的进步。其实感觉这里面最为先进的科技应该算是机器人的智能、液态水银的可控、时空穿越、生物智能与电子只能的结合。当然穿越时空什么的总是会出现很多矛盾与逻辑上的不可解释,这就不在多说了。
    但是第四部的出现的新机器人,最早看到这个创意是在电影《机器战警》里面。

 4 ) «终结者»--这是一部将轮回,末世,死亡与爱情兼并的惊悚科幻片

这篇影评非写不可,因为它很有可能让我从此爱上科幻片。事实上,写这篇影评前我已经有很久没写过影评了,上一篇应该是金基德的«圣殇»,我在高二理科课上偷偷记在本子上的。用豆瓣后,也懒得把那些陈年文字打出来。 科幻片我也不是没看过,像什么«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人工智能»等等。但是像«终结者»这样像恐怖片一样把我吓个半死又像悲情片一样害我哭到吸鼻涕还是头一回遇到。 这部电影就是震撼本身,卡梅隆用有限成本发挥出了最大程度。无论是那个烧也不死炸也不死的红眼骨架子机器人还是影片里这段只有一天一夜却惊世骇俗的爱情。 最后那个红眼骨架子真的足够给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我看过«招魂»,«闪灵»,在我心里没有一个的惊悚形象能超过它,主要因为 ,,他怎么就是死不透呢? ! 电影结局部分就是高潮了-----红眼骨架子是在这里烧成骨架子吓死人的,英俊勇猛坚韧痴情(等等)的男主角也是在这里和它同归于尽了。 我可是为他哭得好惨,有很久很多部电影以来我都没怎么哭出来过了。看到评论区很多人说凯尔是男二其实我认为不对的。他是绝对男主角。虽然片名是叫终结者,但终结者毕竟只是台恐怖的怪物。 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凯尔和沙拉这条爱情线,会平庸很多的。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还有种情侣叫凯尔和莎拉-----凯尔生活在四十年后的世界,他收藏着沙拉的照片,每天看着,这女人是他这辈子唯一爱过的女人。 莎拉是未来世界人类领导者约翰的母亲。机器人要灭绝人类,却始终过不了约翰一关,就打算要从根做起-----干脆在受孕前杀了他妈。狡猾 ! 凯尔自告奋勇回去四十年前保护莎拉,欲帮她逃脱最强机器人"终结者"的杀害。虽然这一趟的代价是无法再回去,结局也是难以预料的。 凯尔舍命一搏,只因他倾慕救世主那传奇性的母亲。他恐怕也想不到,自己会是救世主的父亲。哪怕他们的爱情只有短短的一天一夜,但是却像莎拉在影片最后说的一样-----we loved a lifetime. 凯尔与机器人同归于尽,莎拉活下来,怀着他的孩子约翰,要孤军奋战。 我当然就是看到了这里哭了出来的。 对于"凯尔是四十年后的人,与约翰是同龄,朋友,却最终穿越到四十年前,与约翰他妈有了约翰"这样的逻辑,丝毫没有观众觉得过别扭,反而倒是很让我印象深刻。这对情侣从认识到分别只有一天一夜,感情却深沉而真挚。也许是因为他们面对公共敌人,面对死亡的那份坚韧十分打动人。 看«终结者»之前,我看完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花样年华»是以真实时代真实世界为背景的,却缺乏«终结者»的撼动力。看完以后平平淡淡,并没有什么情绪。而«终结者»架构虚幻,却十分打动人。 电影虽说要以真情实感为价值,但十分的真实似乎也就只能像真的生活那样,水一样流过,不着痕迹了。 当然了,王家卫拍的电影,取胜也的确从不是靠深入人心的剧情,而是靠高深的艺术手法。难免要曲高和寡。 像«终结者»这样的爱情,感情强烈,穿透生死,跨越时代,即使背景虚幻,却还是更能感染人心,更能让平民百姓买账吧? 这部电影是1984年拍的,当时美国正处于信息技术改革时代,由于对信息化的反思与展望,美国电影人在这期间拍下许多类似于这部的有关人工智能的科幻电影。美国从未恐惧暴露其信息发展弊端,面对问题,没人避讳,是可以公众讨论的。 而当时的中国正忙着改革开放,信息化还未开始,要求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是过分了的。 那么中国电影人是不是就没有做出过展望与反思呢?-----有的。田壮壮的«蓝风筝»,娄烨的«颐和园»,陈冲的«天浴»等等优秀影片都对中国的历史,政治进行了反思与提问。但是很遗憾,由于我国不爱面对问题,这些优秀电影甚至导演都被禁了。中国电影政治筛选力度太大。这也很大程度是中国大陆电影进步缓慢的原因。 对于中国何时才能出现如此优秀的科幻片,我们可能还得展望一大段日子...... «终结者»着实令我大开眼界。科幻片也能这样拍。 Ps:影片中不乏对于美国警方的嘲讽

 5 ) 我还会回来的

《终结者》(1984)《终结者2:审判日》(1991)《终结者3:机器的崛起》(2003)

记得小时候看一部动画片,每一集结尾,受挫的反派总要说”我还会回来的”。后来知道这是阿诺在《终结者》里的名言:”我还会回来的。”(I’ll be back.)直到今天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未来的使徒拯救”圣母”并成为救世主父亲的荒谬故事。

卡梅隆的片子中,最好看的往往也是最愚蠢最滥情的。在他拍摄的前两部《终结者》里,第二部的车辆追逐和枪战场面最精彩,人物也更丰满。《审判日》最长,导演剪切版长达152分钟,不过这部片子表达了一个愚蠢的思想:机器人有自我意识后导致的核战争浩劫应归功于制造机器的人。片子里,”圣母”莎拉·康纳为了挽救世界去杀制造出超级芯片的科学家。其实,她应该去杀冯·诺伊曼和爱因斯坦,最彻底的办法是穿梭时空去杀掉第一个拿起木棒当工具的古猿。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同年铁娘子撒切尔任英国首相,此后在1981年强硬的里根当选美国总统。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世界局势都异常紧张,战争空气浓厚,因此又被称为”二次冷战”。这段时间里,双方都亮出核武互相恐吓。当然,期间荧幕上也笼罩着核战争的阴影。《终结者》就是此时诞生的。

在那样疯狂的时代,面对绝望的公众,拍出一个荒谬的故事还是可以理解的。1991年的时候,柏林墙倒了,苏联也解体了,美国人梦里都害怕的威胁烟消云散了。可以理解,对手化成空气后,得找一个更深层次的敌人,卡梅隆成功了,确实也迎合了大多数人的心理,可确实也蠢了些。

2003年的这部就是纯粹捞钱的作品了。连卡梅隆先生都坚持说故事早在第二部里就结束了,不愿拍了。在这部乔纳森·默斯托执导的片子里,除了看到电影特技的进步之外,啥也看不到–”救世主”约翰·康纳形象猥琐,太失败了。有意思的是,这样一部抱怨电脑时代的影片,其效果恰恰是电脑创造的。施瓦辛格在这部影片里没再说”我会回来的”,因为他要实现美国梦。他当加州州长去了,终结者真的被终结了。

http://my.donews.com/buckzhao/

 6 ) 浓浓的80年代风情

时至今日终于开看这部经典。影片从头到尾都流露着浓浓的八零年代风味,电子音乐、爆炸头、彭彭袖外套,连初次杀戮的迪厅都闪耀着艳丽的光芒。谁说科幻片就一定要大规模特效的?600万美元一样拍出了不错的效果。特效虽然并不出众,但回过头来看那种怀旧的未来主义氛围还是很可爱的。话说整个故事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吧。如果这个sarah已经被干掉,三“人”相遇时遇到的是电话本里的下一个,John的老妈会不会也换一个人呢。反正都是死无对证么。卡梅隆看上的就是州长大人那面无表情的脸吧?演这种角色真是太合适了。先看的2、3,现在补完1。

 短评

这才31年,世界就发展成了这个样,不得不让我怀疑天网预言的真实性。如果创世纪就是天网,而天网将毁灭人类,那么最有希望成为创世纪的莫过于iOS了。07年至今,iOS已无所不能,未来人类不得不派出库克回到过去,让乔布斯患癌,然后办垮苹果。但是现在还有个安卓系统,谁来弄死它啊

6分钟前
  • 小海
  • 还行

【20180618上海电影节展映】大银幕非常爽。即便在30多年后此片依旧是教科书级别的商业片。机械特效、模型、配乐、节奏…以当今眼光看依旧很棒!尤其是反派设定话不多还具有让人窒息的压迫性与顽强生命力,太酷了!还是之前感慨的:“不要以为拍电影让人20多年后也很难挑出毛病是件容易的事。”

10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施瓦辛格的身材真是没话说 科幻片里的翘楚 人类的高速发展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不知道

15分钟前
  • 新街口的
  • 推荐

直到莎拉又一次遭到机器人追击,她才相信了这一切。奔走中她和雷斯相爱,怀上了未来的康纳,而雷斯也陷入和机器人的苦斗当中。人类世界能否从因为这场斗争改变原来的噩运

1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当年看的时候相当震撼 一直思考为什么坏蛋总是打不死

18分钟前
  • 请你吃童话
  • 推荐

本片曾被科幻小说作家哈尔兰·艾莉森以剽窃罪起诉,说是抄袭了他的《士兵》和《玻璃手恶魔》。结果原告获胜,被影片署名作者,且获得资金赔偿。

1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無盡追逐的情節恐慌為皮相,無機冰體的視覺恐怖為內核;欲成就終結者,兩者缺一不可,這是T3T4T5何以失敗的遠因。機器人的設定和墨鏡很巧妙地彌補了阿諾的生澀演技,反過來成就了他的存在感,企圖要他拔下眨眼賣弄溫情,則是T6何以失敗的主因。

20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人类发明机器人,机器人想灭了人类,结果还是被人类灭了

25分钟前
  • 咿呀咿
  • 还行

果然是科幻经典。虽说当时的特技现在看起来很瞎,但是追车枪战戏丝毫不弱。诺叔的铁血机械人形象深入人心,还有就是女主也让人惊喜,开始像是打酱油,后来则变成坚贞女战士!

2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不要鄙视我,我现在才看。原来1984年的科技水平那么粗糙,却也那么栩栩如生。

31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凯尔·里斯深爱着莎拉·康纳,所以穿越到40年前,得到认识梦中情人的机会。莎拉又告诉儿子,未来必须将一个叫凯尔·里斯的人传送过来,否则就没有你了。互为因果,环环相扣。这个创意在现在看来或许有点过时了,但在上世纪80年代,其惊艳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后来许多电影都有对《终结者》的模仿和借鉴,但能达到它的高度的寥寥无几。雷斯无比崇拜约翰·康纳,却不知道他就是约翰·康纳的父亲。莎拉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但命中注定她会成为一名伟大女性。你远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强大。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啊,原来小时候看过后一直未忘的肌肉臀是属于州长大人的!!!跨越世纪的谜团终于揭开了啊啊啊啊……女主在跟男主来一发后智商与情商急速飙升啊,虽然还是颇为开挂,但还是对这未来处男的一发特么必中的弹药森森地延绵了人类世界而感激cry啊。未出生时的穿越电影,放归当年应还挺不错吧。

3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阿诺的T-800形象难以忘怀,作为商业片,已经接近完美,毫不拖泥带水,在贯穿全片的阴森逃杀之中,玩了一手牛逼的世界观,又紧张刺激,卡梅隆虽初出茅庐,营造气氛的功力却已然如火纯青(绝对是老雷的真传),实在佩服。

43分钟前
  • TWY
  • 推荐

【A】我如今才看真的太out了,豆瓣评分居然这么低!简直不科学!情侣和酒吧那段气氛控制太棒了,各方面都几乎登峰造极的商业片。

46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派老爸去邂逅老妈:老爸那句One possible future侧面印证平行世界理论支持,不受限于外祖母悖论,终结者白忙一场就算干掉目标也是开辟新的可能性未来,原先所在未来世界并不会改变。即便是单一宇宙,儿子的存在与父亲回到过去有因果联系,所以影片更倾向于无法干涉历史必然性,终结者反而成了搭桥媒婆

47分钟前
  • 爱的镇魂歌
  • 还行

施瓦辛格的身材简直了

49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小时候 好害pia好害pia……他怎么就不死呢!

53分钟前
  • DEAD6
  • 推荐

好看!!看到终结者一次次站起来真是令人血脉贲张啊!施瓦辛格难怪当时火到破表!不奇怪!!而且故事的完整性真是棒!不过有点奇怪的是变成机械人以后感觉走路一卡一卡的,是当时技术问题吗?我笑点真的很奇怪,男女主角缠绵过后看到施瓦辛格戴着大墨镜开机车我就笑喷了哈哈哈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80年代就能拍出这么有想象力的电影,卡梅隆真大神,挖掘了施瓦辛格这是他的第二个贡献。小时候喜欢画这一型的漫画。

1小时前
  • 月下独酌
  • 力荐

骇人的魔鬼终结者形象,惊人的创意,紧凑的情节,致命的窒息感,对科技发展的恐惧,独树一帜的风格,T1注定成为那个时代里最让人难忘的电影之一。让我深深着迷的电影,它让我真正爱上了科幻片。怀念的还有Kyle与Sarah的爱情。最后的结局,太悲壮了。

1小时前
  • Marty McFl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