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风云

HD

主演:费·唐纳薇,威廉·霍尔登,彼得·芬奇,罗伯特·杜瓦尔,尼德·巴蒂,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7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8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9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视台风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妻子的死给电视台王牌主播霍华德(彼得·芬奇 Peter Finch 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痛苦和悲伤中无法自拔。电视台决定解雇已经无心工作的霍华德,霍华德的老朋友麦克斯(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成为了传达这一噩耗的不二人选。得知自己即将被 解雇,为电视台做牛做马多年的霍华德十分愤怒,在第二天的节目上,他竟然向观众们预告,自己即将进行自杀直播。  霍华德的这一出格举动惹恼了电视台的高层,更让一直对麦克斯心存不满的总裁弗兰克(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饰)发现了找茬的机会。在隔天的新闻直播中,霍华德理应按计划对自己的不慎言行做出道歉,可是恼羞成怒的他却大放厥词,将矛头直指当代美国的种种弊端。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 窒风之中新寡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99黄飞鸿之南北英雄护国军魂传奇七个行绞刑者之诗大地摇篮曲1983蜡笔总动员超高速!参勤交代归来新风貌小扒手道奇第一季下半场2019隐匿于冬2019年夏季篇~夏天也冻得要死~蜿蜒2020枯木逢春偷香魔盗团2特警90国语版面纱之后死亡时刻一见钟情宁安如梦我站在桥上看风景我爱大叔昔日英雄抢钱夫妻(粤语)红粉动江湖当家姐姐我爱男闺蜜台版剧场粉雄救兵第五季007:无暇赴死国语摧毁书缘寻踪贾姆塔拉 骗你没商量意外的恋爱时光忘却的幸子电影版彼伯先生与美人鱼无路可退2010非亲兄弟2008适婚女郎泰国洞穴救援骄傲2014

 长篇影评

 1 ) 几点比较混乱的启示,待整理。。

很老的片子,但今天看到仍感同身受,庆幸没有错过。

现在满脑子都是深刻的灰色,很混乱。思绪不是很清晰,只好暂时逐一列下一闪而来的念头。待日后再做整理。

1、max、beale和diana,代表了不同性质的新闻人。max应该是正面形象。beale和diana都是过分的极端。前者因传达了公众的愤怒,而受到追捧。后者则为了收视不惜一切,血腥,恐怖,谋杀,在她看来都只是吸引大众的甜蛋糕。对收视率的过渡追求,已使她丧失了新闻自由和新闻正义。

2、纯粹的新闻集团与控股财阀之间的关系,纯粹的新闻人与商人之间的矛盾。片中的财阀看起来很丑恶。

3、beale,最无辜又可爱的老头。他的命运是被注定的,那是否民众的民运亦如此呢?

4、max,神情冷峻的中年男子,似乎是本剧中的唯一正常人物,传统道德的新闻人,具有真正新闻意义的新闻人。他能感受到爱,痛苦,失落,快乐,这才是真正的人。对于diana,迷恋,却不沉迷,看清现状,抽身而出,是一种勇气。要是他能拉把beale就好了,不过那就不会有后文了。

5、diana,电视的化身?看来作为电影人的编剧是不赞成电视这种传媒的,或者不赞成它的一些做法。此片是报复,还是善意的提醒?作为媒体的电影和电视,可否达成最终的和解?今天看来似乎不那么仇视了。

6、收视是新闻的最终吗?为争取收视而与新闻的基本原则相悖,又将怎样?谋杀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日常中,比之轻微的例子也屡屡发生。这还是真正意义的新闻吗?

7、作为最高管理层的jensen,他借howard beale之口传达的理念,我没太领悟。类似社会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之类,只是用了企业,商业之类的词汇。

8、毛泽东时间?可笑啊可笑

9、最终的启示,过真实的人生。

 2 ) 你也别装的跟没事人一样

这不是一篇政治上正确的文章.政治上正确的,都是屁话.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那也大部分是这样子的.

电视何以堕落至此?到底是谁造成的?少看别人,少装的一脸无辜,还不是你我这样的观众造成这个局面的.

为什么霍华德满嘴bullshit的时候,收视率会那么高?不是你我这样观众用遥控器一点点的把收视率给叠上去的?当他正经八百的时候说新闻的时候,你干什么去了,你怎么不看?等到他满嘴放炮,胡说八道的时候,你怎么那么有兴致了?

明明知道这些电视台都是商业电视台,所干的就和餐馆,商店一样,都是要挣钱的.无非它卖的是所谓的精神产品.我相信,要是你对严肃的报道感兴趣,它肯定比ccav还要端庄.

你可能争辩,它是贩售精神产品,有公共利益在里面的.谁说的,人家明明是商业资本操作的,都要对股东负责的.其实也知足吧,它总没有为了让你看得过瘾,净弄一些腥膻色的东西来打发你吧.人家总没有为了让收视率高,往节目里面放三氯氰胺吧.不过要是你好这一口,它也不一定敢放,毕竟还有个XX委员会在那里.就和FDA一样,不是你想吃的好,就不能不顾身体.它的底线就和KFC一样,只要吃着安全就好,是不是健康,它根本就不在乎.谁让你爱吃的,它总没有填鸭吧.还是自找的.

你肯定会说,媒介信息大都是电视营造的.不看电视,都没法认识这个世界了.你需要认识多少世界?你要知道谢娜对象是谁?你要知道何炅是不是弯的?你要知道马诺是不是啥么?这些事儿,你知道了又能怎么样,不知道又能怎么样,你能做出什么?你也别忘了,你是在中国,你知道的不是你用遥控器,不是你用人民币选择的.还不如人家堕落腐朽的那些国家呢.

再说了,也不是不让你看,你可以看点正经八百的,你可以看的电视节目多了去了.要是守着芒果台看的直流口水,还一边骂着低俗,那种得便宜卖乖的事, 可不是有良心的人干的出来的.

世界上不是只有电视一种媒介,也不是只有通过媒体你才能了解这个世界.你可以看报,你可以读书,你可以干的事情有很多很多,可以看完了我这篇文章就关上电脑,走出房门,呼吸下新鲜空气,接触下现实世界.

电视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我都有责任,别觉得那些专业人士有多牛掰.作出的节目要是咱们都不看,混的肯定还不如咱们的.咱是爷,所以,媒体出了事, 你也别跟没事人一样.躲得那么远.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tin1016.blogbus.com/logs/63126089.html

 3 ) 几度风云几度春秋

更完整图文分析版请看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135.entry


在去年四月,我曾写过一篇《老而弥坚,相见恨晚》,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281.entry倾全力推荐了那部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不朽电影《十二怒汉》。在那篇文章里我说“好电影娱乐人,伟大电影改造人”。就这样又一年过去了,真正能从心底里改造我的电影还是可遇不可求——直到上周看了《电视台风云》,我终于再次体验到了拍大腿、撞脑袋的刺激。同样是上世纪的老电影,同样是西德尼•卢麦特的作品,震撼依旧!可惜这部无比犀利的好电影在中国却并未受到广泛推崇,这有各种因素使然,最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它是1976年的电影,如果没有人替它好好呐喊一下,大多数人还是不会注意的。我若不是去看那比较有名的阴谋论纪录片《时代精神》系列的话,恐怕也不会有动力去啃这长达两小时的老骨头的。当时我就奇怪了,《时代精神》是近几年的愤青作品,何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大段引用《电视台风云》那么老的电影?《时代精神1》引用了两大段,《时代精神2》又引用了一长段,除此之外这系列纪录片没有再引用其他任何电影片段。等在优酷上看了《电视台风云》后,我才晓得,这《时代精神》系列的这些阴谋论观点,早在30年前就有电影人以这样成熟而震撼的方式表达过了,《时代精神》充其量无非是《电视台风云》的补充阅读而已。所以,如果你没兴趣看我又长又臭的推荐文,却对阴谋论情有独钟,对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半信半疑,对这个由资本掌控的世界感到晕头转向的话,不妨直接去看看这部《电视台风云》,它既是警示寓言,又是惊世预言,一定是有些收获的。



《电视台风云》讲的是一群“我为电视狂”的人的故事。在一个由导演西德尼虚构的美国第四大电视网UBS(当时三大电视网为NBC、CBS和ABC)里,原本德高望重的新闻主播霍华德•比厄因新闻节目收视率低下而被告知要一周后下岗。重压之下的比厄有些精神失常,他在第二天主播新闻时对着千万的观众说一周后他将自杀。谁知这不负责任的言论却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电视网高层决定将错就错,让他在节目中继续他的疯言疯语。在一次次的事件升级中,比厄愈发疯癫,对整个世界妄加评论,却反而因“敢说真话”而成为无数处于现代性迷茫的观众的精神教主,直至整个事件向谁都无法掌控的方向发展,仿佛有一张无形的网,将所有的人牢牢罩住,将他们推向各自命运的终点……

《电视台风云》不是《变形金刚》,剧透是有杀伤性的,所以我对故事只能介绍到这里。这里要着重讲的是它的主题的现代性——正如四十多年前的《2001:太空漫游》仍然是目前最先锋的电影一样,《电视台风云》的故事哪怕从三十年后的今天来看仍然丝毫不过时——甚至比它刚诞生之初更切中人间的要害。这也是《时代精神》得以一再引用该片段落的缘由:荒谬与虚拟的电视,却是给大众洗脑的最佳工具;肆无忌惮的资本运作,嘲弄着西方的民主,模糊着国家的界限……除了苏联是过时的语汇,《电视台风云》更像是拍给三十年后的我们看的预言,预言着金融危机,预言着反恐战争,预言着世界格局,预言着你我每一个新世纪公民的未来人生……

《电视台风云》在某些段落毫不忌讳地用最适合的视听语言向观众催眠,这里的“催眠”不是让你觉得无聊得想睡觉,而是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片洗脑,在这些段落中,本片超越了电影,而成为了某种剧场、某种演讲、某种宣言、某种布道。且看下面比厄对着电视直播所说的一段疯言疯语,看它是不是比我的语言更能打动你:

“我不需要告诉你们事情很糟糕,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事情很糟糕。现在是个萧条期。每个人都失业,或者战战兢兢地害怕失业。一块钱就像以前的五分钱。银行都完蛋了。售货员带着枪站柜台,满街都是朋克。没有人能知道做什么。这种生活似乎看不到头。我们知道空气不再适合呼吸,也知道我们的食品不再安全。我们坐着看电视,听着某些播音员告诉我们今天发生了15起杀人事件和63起暴力事件,好像这是理所应当发生的一样。我们知道事情很糟糕,比糟糕还要糟糕,应该说是都疯了。所有事情所有地方都疯了,所以我们哪儿也去不了,我们只好坐在家里,慢慢地坐等我们生活的世界越来越小。我们只能说,‘求你了,至少让我们在自己家里可以一个人呆着吧,让我可以吃烤面包,可以看电视,可以给我的车配上钢制辐射板,我就满足了,就让我一个人呆着就好了。’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呆着。我就是要你发疯!我不允许你抗议或是暴动,不要给你们的众议员写信,我不知道告诉你们写些什么。我不知道对于经济萧条、通货膨胀、苏联人、街上的犯罪事件能做些什么,我只知道首先你们得疯掉!你们应该说,‘我是个人,真该死,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所以,我要你现在就站起来,我希望你们所有人都从椅子上站起来,我希望你们每个人现在都站起来,走到窗户前,打开窗户,把头探出去喊,‘我已经完全疯了,我再也受不了这样了!’”

这段独白与《电视台风云》另两段独白一起,完全可以成为同《华尔街》里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贪婪”独白和《刺杀肯尼迪》里凯文•科斯特纳的法庭陈述一样名垂影史的大段独白。我们无奈地发现,比厄所控诉的种种“糟糕”状况,三十年来不仅没有丝毫改善,而且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性瘟疫。我们该何去何从?《电视台风云》并未给我们答案。它只是在铁笼里呐喊的那个醒来的人。



观看《电视台风云》时始终会被西德尼的鼻子牵着走,因为这部电影并不属于任何一种类型片。我们跟随着比厄,共同经历着他人格与信仰的三重的蜕变:

第一重蜕变,他由刚正不阿、值得信赖的电视新闻主播,蜕变为将职业道德扔到阴沟里的疯癫主持人。他的视界从单纯的新闻制作,上升到电视网的运作规律:他看到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本质。他代表着这一层视界发言,在这一层视界,个人的价值尚且可以得到彰显,个人的选择尚且还有意义。

第二重蜕变,他由疯癫的主持人,蜕变为煽动大众情绪、揭穿现代媒体谎言的精神教主。他的视界再次提升,他超越了UBS,上升到了社会大众:他看到了煽动的力量,他看到了群体的无意识。他代表着这一层视界发言,在这一层视界,个人仍然可以有所选择,但个体的声音将埋没于社会的洪流之中。

第三重蜕变,他由维护旧价值观的精神教主,蜕变为为资本家鼓与呼的跳梁小丑。他的视界再次超越社会大众,上升到了推动世界的背后力量:资本。他代表着这一层视界发言,在这一层视界中,个体不再有所选择,资本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正如本片的片名“NETWORK”一样,故事中的人和事,始终被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这张网不是电视网,而是同样笼罩你我的资本之网。本片是如何阐述这张网的呢?且看UBS最后台的老板,亦即本片最大BOSS——杰森的独白——这段独白不仅颠覆着比厄的信仰,领导着他走向自己的末路,也同样震撼着身为观众的我们的心灵:

“你有自然界的原始力量,比厄先生,而我没有。听明白了吗?你以为你仅仅只是阻止了一场交易,事实却不是这样。阿拉伯人是从这个国家拿走了数十亿美金,现在他们必定要还回来!这是潮涨潮落,这是重力潮汐,这是生态平衡!你是一个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老人。没有国家,没有民族,没有苏联人,没有阿拉伯人,没有第三世界,没有西方世界,只有由各个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一个巨大的、无限的、交织的、相互影响的、多种变形的、多个国家的美元的天下。石油美元、电镀美元、多种美元、马克、日元、卢布、英镑还有锡克尔。这个国际的货币系统决定着这个星球的全部生活。这才是今天万事万物的自然法则。这才是今天银河系里、万事万物的原子、次原子结构。而你拥有自然界最原始的力量。你可以作出补偿!我让你听明白了吗?你在21寸的荧屏前,站起来呼喊着美国和民主。没有美国。没有民主。只有IBM、ITT、ATMT、杜邦财团、陶氏化工、联合碳化物公司,还有埃克森。这些才是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国家’。你认为苏联人在开行政会议的时候说些什么?卡尔•马克思?他们会拿出他们的线性规划表,统计决策理论,极小极大解法,计算他们交易和投资的报酬成本的比例是多少,就像我们一样。我们现在不再是在一个充满意识形态和国家观念的世界里生活,比厄先生。这个世界,是个由企业组成的团体。它毫不留情地被不可改变的商业法则决定着。这个世界就是生意。从人从泥土里爬出来那刻起就是。我们的孩子,比厄先生,将会活着看到,一个完美的世界。没有战争和饥荒。没有压迫和残忍。一个巨大的为普天下所有的公司,大家都在那里工作,获得同等的报酬,持有一定的股份,获得所有的生活必需品,所有的焦虑都得到安抚,所有的烦闷都得到开解。我选择了你,比厄先生,去传讲这个福音。(比厄:为什么选我?)因为你上电视,笨蛋。六千万美国人听你说话,从周一到周五。(比厄:我看见了上帝的脸。)你说对了,比厄先生。”

就是这段话,彻彻底底改造了比厄的灵魂,让他走向了灭亡的边缘。曾有人在看了《2001:太空漫游》之后扑向银幕,大喊着“我看到了上帝”。与这个受影史上最宏大叙事所震撼的热情观众相比,比厄的“我看见了上帝的脸”这句话却显得廉价而滑稽,也是这个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根源。他以为他看见的是上帝,其实按照西方的传统观点来看,这段BOSS级别的演讲,恰恰是魔鬼的独白!

导演西德尼坦陈,《电视台风云》并不想讽刺电视,也不想讽刺受电视蛊惑的大众。这不是一部讽刺片,而是通过转述魔鬼的语言,来达到启发思考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电视台风云》不仅仅撰写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还通过各种扎实的视听技巧对观点进行强化。



一年前看的那部《十二怒汉》,就让我折服于西德尼的场面调度能力。能在短短时间内让观众记住十二个角色,绝对是最顶级的导演功力。西德尼是如何做到的,可以看看我当时写的那篇分析。

而《电视台风云》再次掷地有声地证明了好电影的标准:好故事,好表演,好主题,和好技巧。虽然没有特殊视觉效果,但是《电视台风云》用最朴实的剪辑、最恰到好处的灯光和最富有寓意的场面调度,深深给我们上了一课:电影要做到视觉上好看,方法多着呢!

故事从一堵电视墙前突兀地开始,又在同一堵电视墙前戛然结束。

(下文图文分析有剧透,阅读请谨慎)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787/#next_photo
上图:如何开头,恐怕是任何一个有野心的导演最绞尽脑汁的事情之一。而这个画面,可能是我所看过的最直截了当的开场了,我没查时间的先后,很有点《发条橙》的开场的味道。镜头直接从由四个电视屏组成的电视墙开始,逐渐推向右下角的主播。画外音开始不动声色地介绍我们的主角过去的辉煌和现今的困境。开门见山,一目了然,十分干脆的开场,也很有信息量。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795/#next_photo
这个镜头是《电视台风云》的第一个非现实主义色彩的镜头。比厄在经历了被解聘又重新续聘的风波后,躺在床上的他出现了幻觉。一道莫名的强光照耀在他的脸上,他开始自言自语起来。“为什么是我?”他问道。随后他展开了诡异的笑容。这里我们只看到他一个人说话(如同我们看着一个人打电话),后来比厄在直播中重述了这段对话。他说他听到了上帝的声音,上帝要他说真话(即传讲福音):“我问‘为什么是我?’那个声音说,‘因为你上电视,笨蛋’。”这个对话与后面他与老板杰森的对话遥相呼应。这个长镜头成为这部影片使用的第一个怪异镜头,像一个书签一样插在故事中,从这个镜头以后,比厄坚信自己是受到了上帝的感召,而我们则可以猜测他真正陷入了精神分裂的泥淖。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82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4842/#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73/#next_photo
这是在一个雨夜,比厄在直播时开始了他的第一段长篇独白(上面已经摘录过了独白内容)。为了增强感染力,镜头从一个远景推到近景,期间只插入极短暂的女制片人戴安娜的表情。这极为简单的剪辑,迫使观众全神贯注于表演和台词。从戴安娜的表情来看,她十分兴奋。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她兴奋不是因为她受了比厄的演说的鼓动,而是她知道这段演说足以让这个节目火爆一时,这就意味着收视率,这就意味着广告商的青睐。一男一女,一个是入戏的,一个是出戏的,在这对比中,我们可以隐约了解到电视制片人并不在乎演说的内容是什么,只在乎演说是否会拉来赞助。所谓“电视谎言论”,在镜头的简单对比中被展现得活龙活现。当最后比厄激动地站起身来的时候,背景音效开始扮演了另一个角色: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雷声。音效的介入表达了影片编导的意见: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疯狂的开始。不同寻常的视听剪辑,如同交响乐中的一记重音,将全片带入了第一个高潮。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81/#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592/#next_photo
这一段就是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了比厄刚才演讲的煽动效果。老新闻制片人麦克斯(比厄的老朋友,也是片中唯一能够对电视有所冷静思考的人,如今却赋闲在家)在看比厄直播的同时打开窗户,看到窗外此起彼伏的民众狂潮:无数观众响应了比厄的号召,打开窗户向外大声喊:“我已经完全疯了,我再也受不了这样了!”镜头先从一对年轻情侣呐喊开始,切换到一扇又一扇窗户,十二个镜头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呐喊由清晰变成混杂,诡异的拍摄角度配合电闪雷鸣的声光效果,产生一种光怪陆离的感觉。这里提一下,《电视台风云》是不用配乐的,所有听到的声音就是音响和对白。所以当各种声音如赶集一般混杂集中在这一段落时,在视听上又形成了一个华丽的高潮,与前面的比厄演说的简单、朴素的高潮形成对比,前一个是理性的,后一个是感性的,错落有致,敲打着观众脆弱的神经。相信所有看过观众都会对这个情节难以忘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603/#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5629/#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014/#next_photo
好莱坞电影的优秀作品中,台词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量。在片子的前半段,我们反复在人物台词中听到UBS的后台财团大老板杰森的大名,却始终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之感。长时间的铺垫终于有了回报,在这个会议段落,UBS的总管弗兰克汇报着节目的运营业绩,镜头慢慢平移过长长的会议桌,越过一个个面无表情的股东的脸,最终定格在这样一张敦厚、坚毅、不容置疑的脸上。我们这才看到“传说中的”杰森。“很好,弗兰克,值得发扬,继续保持。”(这句话在之前弗兰克的台词中也提到了,形成照应)。富有磁性、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为前面所有戏剧冲突进行了一个总结,并为下面一个新的冲突阶段铺平了道路。本片的段落结构非常清晰,从这张脸和这句台词开始,电影的视野从UBS,上升到了资本。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04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2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6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170/#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31/#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40/#next_photo
以上的镜头是本片最让我肃然起劲的、同样也是最让我毛骨悚然的一段。事情的起因是比厄在节目上利用电视的影响力破坏了UBS的被收购案,一单价值20亿美元的交易泡汤。所有人都推定杰森会宰了比厄,但是事情却并不向这个方向走去。比厄如约来到了杰森的会见室,杰森别有心机地拉着他走向先前我们看到过股东大会的会议室。这个“别有心机”,其实是导演西德尼的心机。早在《十二怒汉》的时候,他就利用陪审员会议主持人的台词宣布12位陪审员不得更换座位,以此完成了短时间内让观众记住12个主角的奇迹。所以,西德尼的场面调度能力是很恐怖的。果然,随着杰森一个拉窗帘的动作——这拉窗帘的手何尝不是导演的手——这个房间由明亮的会议室变为了昏暗的舞台,极具几何结构美的摄影构图让舞台正中央的杰森成为全片绝对的主角,因为纵观上下两小时,没有一个人曾经如此受光与影的眷恋。在这个段落,所有的视听元素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将杰森“非人化”。如同法庭上法官发套和法袍的职责是让法官“非人化”一样,电影的所有手段在此时此刻的职责就是让杰森“非人化”,因为只有“非人化”的角色说出来的话,才能代表造物者的意志。于是我们看见很长一段时间内,杰森走过长长的会议桌,一盏又一盏台灯遮住了杰森昏暗的脸,杰森的声音也由高昂变为低沉,他说的话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敲打着我们的心扉。直到最后的定格,杰森的轮廓光仿佛成为了一道圣光,仰角的拍摄角度与俯角拍摄比厄痴迷的眼神的切换,让我们知道了所谓“传福音”为何意。无论这是传上帝的福音还是撒旦的惑言,至少在这一刻,杰森不是人。我们还看到电影用同一种光拍摄比厄的脸,这张脸同他早前躺在床上自言自语的那张脸是何其相似,那是那张“超现实主义”的书签与现在故事翻到的书页在遥相呼应!所以我们才能够知道,比厄的人生目标和信仰又一次改变,人生轨迹也走向结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82596562/#next_photo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也是完美的。四台电视机组成的电视墙犹如一堵谁也无法挣脱的网。比厄的死,儿童产品的广告,旅游风景,战争新闻,全部在这张网里,你看到他们之间冰冷凛冽的联系了吗?

评分:5分

 4 ) 其实未看片,就是已经被这段台词震撼到了。

高潮阶段的台词:



我不需要告诉你们情况很糟。人人都知道情况很糟。这是经济萧条时期。每个人都在失业或者害怕失掉工作;一美元现在只能买到5分镍币的东西;银行在破产;店主在柜台下放把手枪,小流氓在街上横行;无论在哪儿,似乎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没完没了!我们知道空气已不适合于呼吸,食物也不适合于食用;而当我们坐下来看电视时,哪位当地的新闻播报员则说今天我们这儿有15起杀人事件和63起暴力罪行,好像这一切就该是这样的。我们全知道情况很糟,坏上加坏!他们疯了,看来一切都疯了!所以我们不再出门了,我们坐在自己的家里,而且慢慢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就变得更小了,我们所要求的也就是,求求你,至少让我们单独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只要有自己的烤面包炉、自己的电视、自己的吹风机和钢架盆景,我什么也不说了,让我们别受打扰吧。

可是,我偏不让你们单独待着!我要让你们发疯!我不是要你们暴动。我不是要你们抗议。我不是要你们给议员写信。因为我不知道叫你们写什么。我不知道对经济萧条,对通货膨胀,对国防预算,对俄国人,对大街上的罪行该怎么办。我所知道的就是首先你们该发疯。你们应该说:“妈的,我真疯了!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是个人,妈的!我的生活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要你们马上就站起来。我要你们从椅子里站起来,走到窗子前。此时此刻,我要你们走到窗前,打开它!把头伸到窗外,大声呐喊!我要你们大声喊:“妈的,我真疯了,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光是文字,已经能读出一种心潮澎湃。

 5 ) 《电视台风云》:苦逼时代中失控的癫狂呐喊 三个奧斯卡表演奖收入麾下

    《电视台风云》是一部反映电视行业的电影,影片深刻地对电视新闻的经济利益和幕后强权的政治控制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影片由好莱坞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执导,作为一个电视行业出身的元老,西德尼·呂美特在影片中虽然是以电视业作为讽刺对象,但其更大的主题则是反映媒体的虚伪和经济利益驱使下的伪新闻,全片人物设置极具代表性,节奏紧凑,剧情极佳,而且依然是他擅长的室内剧形式,影片在特定的情境中,巧妙地设计了人物的矛盾冲突,并以气势逼人的故事张力,为我们袒露了一群电视人的内心世界和生存压力。这是一部充满了戏谑口吻的严肃喜剧电影。电影讲述了美国联合广播公司(UBS)《无线新闻》节目的王牌主播霍华德·比尔的一次疯狂性举动——说自己要在电视上自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最终霍华德·比尔成为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主播的故事。
     电影在这条主线的基础上,加入了UBS富有野心的年轻女制片人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制作的新节目以及她和霍华德·比尔的老友、前新闻部主管麦克斯·舒马赫之间的感情两条辅助线。通过这样三个活跃在电视节目一线工作者的塑造,影片将电视机前的普罗大众和电视网高层的行政人员及股东串联起来,向观影者揭露了电视制作者的不择手段,幕后财团厚颜无耻的丑态,以及这些对电视产业本身以及电视对国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一向擅长人物和场面控制的西德尼·吕美特凭借《电视台风云》再次展现了作为一个以镜头进行社会批判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过人才华。观看《电视台风云》是一个比较考验人的过程,一面要费力消化大量台词,一面又沉醉在演员们近乎于癫狂的表演中。这部电影看完后不会有那种一下子就拍桌子叫好的快感,而是在回味琢磨了一段时间后,坚定地给它贴上经典佳片的标签。
     电影开始霍华德·比尔是一个即将被开除的新闻主持人,因为心中愤懑和酗酒原因在节目中说自己要在告别节目中自杀,引来满城关注。清醒下来的霍华德·比尔没有在节目中自杀,反而发表了一通愤世嫉俗的言论,时值美国大萧条,电视台高层对此大为光火,可这一通泄愤言论深得民心,霍华德·比尔的节目收视率重新高升。霍华德·比尔在一个夜晚自言自语,仿佛是在与上帝对话,继而在节目中大为癫狂的发表言论,再次爆红,电视台利用这点制作了新节目,不断地利用霍华德·比尔的疯癫,直至事态失控……其实霍华德·比尔是第一个在这种电视模式中陷入疯狂的人,作为一个曾经高收视率的主持人,面对职业低谷、功利无情的电视台和衰败世道的多重夹击下,他崩溃了。他像是得到了上帝旨意一般将心中对世道的不满宣泄出来,他的犀利言论得到了同样压抑不堪的民众的拥戴。似乎疯子一向都掌握着真理,那些疯言疯语直捣社会弊端,其实他们是最清醒的人,也正因如此,当霍华德·比尔意识到无论如何呐喊,依旧得不到回应和改观,社会已经腐化的无可救药时,他的激烈言论带上了浓浓的悲观绝望情绪,可又有几个人愿意承认现实无路可走?于是一个清醒的疯子,路走到了尽头。
     相比于彼得·芬奇去世后问鼎影帝的角色霍华德·比尔,威廉·霍尔登饰演的麦克斯·舒马赫,这个人物看得清形势但不尝试去改变,他就是想安稳的度世,他不会像电视机前的愚民们沉醉于虚构世界,也没有野心像霍华德·比尔那样成为上帝的代言人针砭时事。是丢了工作,但自己这把年纪了也没必要斗争什么了,留着一条命多过几天日子更重要。所以他说霍华德·比尔是个疯子,却在他落魄无家可归的时候收留照顾他;他跟老婆摊牌爱上了戴安娜·克里斯特森,他也清楚戴安娜·克里斯特森爱上的并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与中年男人相恋这个剧情的“剧本”,可还是决定和她在一起;最后和戴安娜·克里斯特森分手也是这样,他虽然请求她爱他,可心里明白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他只要还能感受到快乐、痛苦和爱,就说明他还没疯,他还能在这个苦逼的时代里明哲保身,全身而退。
虽然麦克斯·舒马赫不算功成名就,他安于现状的活着,卑微怯懦,也过的潇洒。这也应该是大多数的人的活法,就算不满,也不得不顺着这个时代的毛。
     麦克斯·舒马赫说戴安娜·克里斯特森是“电视的化身,对痛苦漠不关心,对快乐感觉迟钝”,这是看电视长大的一代,所有的价值观都从电视里汲取,作为节目制作人的戴安娜·克里斯特森,脑子里只有收视率开机率这种东西,甚至约会吃饭做爱时口里不是绵绵情话,都是对节目的规划,是这些东西让她着迷让她深爱让她高潮。跟生意人的高管比起来,她是臣服于电视节目的一个机器。找来那些革命党人不是为了宣传政治理论,而是利用他们本身的争议性去博收视率,她完全没有正义感,做这些事情无非要证明自己是个成功的制作人。所以最后因为收视率的原因跟高层合谋谋杀霍华德·比尔时,她冷漠坚定的像块石头。 没错,霍华德·比尔在节目直播中被射杀,只是因为他的收视率一降再降。没有过多的铺垫和废话,甫一出场,没容他多说一句话,就被乱枪射死。而这血淋淋的一幕不过是作为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档播出,态度平缓的就像在直播杀一只鸡,跟其他时段的广告混在一起,又会有多少人在意,两三天后可能都没有人再记起这样一出直播的杀人事件,不会有人追究,大家还有新的电视节目要看。
      影片的另一层思考是针对新闻的。什么是新闻?如果戴安娜·克里斯特森的恐怖分子新闻,枪击主播新闻算是新闻?那么新闻的正义何在?如果新闻是可以被制造的,那么新闻的意义何在?在财团利益控制下的新闻机构,是否存在着真正的言论自由和新闻正义?电视新闻是否存在一个相对正确的发展方向?西德尼·吕美特很敏锐地觉察到,新闻行业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如果不加控制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个人野心和私利在其中很可能造成危害,而有良知的新闻工作者便要在这样一种道德焦虑中不断地反思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对电视本身带来的意义的思考,对电视节目制作与成功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电视节目的制作,并不是完全按照商业运作的模式,按照理性的诉求来进行的,其间同样参杂了不确定性。比如主持人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时无法抑制的情绪波动或疾病,像霍华德·比尔一样,可以导致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而负责人也可能因一时的意气用事,放宽了把关,比如麦克斯·舒马赫不顾上层的责难将霍华德·比尔的节目播完。
     这些意外之事,最终却促成了节目收视率的提高,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成功的节目模式。在哈克特接手之后,一期指向老板的评论却因老板对霍华德·比尔的个人期望,没有宣判死刑,而是走入了乏味的节目衰退期,并且因老板的个人喜好无法扭转。这些意想不到的因素,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制作与收益,纯粹的电视制作理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电视人、新闻人,可以说是一个光辉的职业,可是在它的背后我们看到了歇斯底里、看到了万般丑陋。为了提高收视率,不惜丑化自身形象,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当霍华德·比尔愤世嫉俗的言语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表达了“我已经疯了,再也受不了这样下去了。”的真切感受时,戴安娜·克里斯特森高兴得扔掉电话:“靠,我们挖到宝了。”他们的疯狂达到了高潮。她不顾霍华德·比尔的好友麦克斯·舒马赫的劝告:“他(霍华德·比尔)精神不正常,他对他自己不负责任,他需要照料和治疗。”她的宗旨是: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人性的制片人为赚钱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疯狂的比厄为了金钱丢失了尊严。貌似神圣的职业,真的就如哈克特所说的:“我们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我们就是个青楼妓院。”为了解决老板对节目的控制,制作组做出了惊人的决定,给电影一个讽刺的结局——一场直播的暗杀。霍华德·比尔成为了制作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牺牲品。电影的最后旁白 “这就是霍华德·比尔的故事,第一个因为收视率低而惨遭杀害的案例”,印证了这是一个带有寓言性质的电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将制片人的难题化解。
     回想一下,影片从由四个电视屏幕组成的电视墙开始,逐渐推向右下角的主播,开始讲述第一个因为收视率底而遭到暗杀的主播的案例。影片结束的时候依然定格在四个电视屏幕组成的电视墙上,从霍华德·比尔遭到枪击的现场逐渐转到海浪拍石的镜头和由两个小孩主演的广告。四台电视机组成的电视墙,就是影片选择的载体——一张谁也无法挣脱的网。电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实质也是人们以为生活世界的“真实面目”。我们看到,这张网里,有霍华德·比尔的死,有儿童产品的广告,有旅游风景,也有战争新闻。生活被解构成一个个虚幻的符号,在这样一个躲猫猫的世界里,一个霍华德·比尔走了,新的一个又会来,被捧红,而后衰落被废弃。但电视将一如既往的播出,不管是谁来播,甚至不管播什么。正如圣经里说的“一代来了一代又去了,太阳照常升起”,而这,才是影片最终要告诉我们的真相。《电视台风云》的最后反思针对电视本身。既然电视人并非完美的人,而这些不完美的人又以不完美的行为控制着电视,比如将赤裸裸的暴力引入电视,甚至利用电视(片中的UBS总裁杰森,便成功地利用了精神脆弱的霍华德·比尔解决了公司的政治困境),那么电视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片中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场面,比如疯子霍华德·比尔倡议大家站在窗前呐喊,结果全美国都跑到窗前去呐喊,他让大家发电报给白宫,次日白宫就真的收到了几百万张电报——电视的巨大煽动性令人震惊。霍华德·比尔的疯狂直播如果继续下去,会不会在全美成为一种疯癫的邪教?这也许是笑谈,但却不能一笑了之,它是西德尼·吕美特对电视可能造成的舆论妖魔化的一次及时提醒。作为一种强势媒体,电视的影响力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网络出现之前的20世纪70年代,它具有强大的思想引导力,它可以左右言论,也就可以颠倒是非黑白,尤其直播,可以立刻和观众互动,那么它可能造成的破坏也就尤其严重了——这方面,它的能量实在远远大于电影。那么由谁来控制电视呢?政党?财团?凡此种种都是利益集团,不可能不通过电视渗透他们的思想和权威,那么谁来监督他们呢?
     西德尼·吕美特无愧于“社会良心的标尺”的称号,他用他的镜头戳穿了那些掌镜人们的丑恶嘴脸,他从不畏惧,从没有多余的镜头。开场是多画面的杂乱镜头,那里的霍华德·比尔是活着的失败者,结尾时也是用多画面,霍华德·比尔还是一个失败者,不过他已经死了。谁都想在苦逼的时代里呐喊,可谁又能保证自己能顺利发声,能安存于世。无论电视里的世界有多精彩,那始终是虚构的,可以借鉴,不敢沉迷。《电视台风云》另一大亮点就是演员,本片有三帝一后,可以和著名的《教父》(1972)阵容相比美,影片在当年奥斯卡上获得了最佳影片、导演等多项提名,其中最佳男主角获得了两个提名,最后彼得·芬奇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费·唐纳薇获最佳女主角奖、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获最佳女配角奖,它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二部获得3项表演奖的影片,第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这部电影也是演员的盛会,每个人都献出了最大的力量,它用《欲望号街车》之后的3个奥斯卡表演奖项证明了自己的伟大。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向来擅长人物和场面控制,充满戏剧张力的《十二怒汉12 》(1957)是其早期最精彩的代表作,而这部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电视台风云》,则把矛头指向了曾对美国电影产业造成巨大冲击(毁灭性打击)的电视产业,然而西德尼·吕美特此举并非电影人对电视人的一次恶意报复。
     虽然整部影片不乏对电视制作者的不择手段,幕后财团厚颜无耻的丑态的夸张和嘲讽,但在整体上,它对电视产业本身以及电视对国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等等所作的严肃思考,依然体现了西德尼·吕美特作为一个以镜头进行社会批判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过人才华。费·唐纳薇高傲狂野的特性,把《电视台风云》中那个为追求收视率而不择手段的电台节目部制片人黛安娜演绎得形神合一,于是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费·唐纳薇历年来最精彩地一次演出。此片为费·唐纳薇得了一座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像奖。她坚韧、冷漠、高傲的气质很适合出演女强人,而她在荧幕上精湛强势的表演,也常常令人感觉这就是费·唐纳薇的本色。最后,引用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部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70年代,确实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至今我们仍被资本和技术这张网圈着。在对媒介环境学有所了解后再去看《电视台风云》,尤能体会那警示意味后面的人文关怀。顶着媒介决定论者的帽子,其实强调的只是世人忽略的偏向而已,不是一种判断而是一种源于内心对乌托邦的希冀。诚愿我们都能在资本与技术的入侵面前多一份警惕。

 6 ) 一句话。

霍华德并非真正的预言家,但吕美特是。只看电视而变得轻信、浮躁、肤浅的大众们,到今日转战到了网络世界。三位演员近乎疯狂的表演告诉着我们,即便人类拥有先知,疯癫的悲剧还是同样会上演。

 短评

哦哦哦~~~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太彪悍了!简直想给十星!传媒的空虚与疯狂、大众的易受操纵与鼓动、货币与资本运作的核心本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预言、现代传媒社会中个人生活如作秀,情感速即、速朽、速离,要么歇斯底里要么麻木不仁……对各个角度层面的犀利剖析几乎刀刀见血…酣畅淋漓!!

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以为现实就是电视中的那样,但事实上现实要难多了,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无法解决的,真实逐渐在消失,徒留下来的只是电视等媒体所制造的狂热精神,我们正生活在失去信仰的年代,迷失是事实,对痛苦的漠不关心更是常态,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在媒体这个巨大的分离机器中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都在慢慢处理成信息碎片并逐渐死去,正如我们的思想一样,无所保留地成为了时代的墓碑。

11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Faye Dunaway的表演太HIGH了~——亨利方达曾拒演霍华德,称这个角色“太歇斯底里”; ——到目前(2008年)为止,本片是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另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 ——Beatrice Straight(饰演麦克斯的妻子)创

12分钟前
  • 刘建明
  • 还行

极具预言性。1.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2.吕美特的影片总是偏重故事性,而非风格化,这回依旧几无配乐。3.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仅在影片中出镜5分40秒便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4.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反讽结构。(8.5/10)

1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The whole world is business. 个人觉得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人都看看,1970S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又何曾相似。最后我们都死了。

1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剧本的确是精彩,霍华德每一次煽动式的“演讲”都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更不用说雨夜大吼那场戏;镜头语言和调度也很出色,例如让人印象深刻的最后总裁在昏暗的会议室的那场如表演话剧般的“脱口秀”。影片的群体表演更是不用多说,几乎狂扫当年奥斯卡表演类奖项。

21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

25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即使看过十二怒汉和热天午后这样的神片,但看完network还是被彻底给震翻了,如果说库布里克某种程度是把现实主义表现在超现实主义中,那吕美特就是把超现实表现在现实中

26分钟前
  • 老王
  • 力荐

大老板jansen的演讲太强大了 一语道破全球化下的当代世界 至今记忆深刻 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疯狂力量 以及其后的资本的邪恶力量 疯到死!

28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如果有马景涛参演的话那就完美了!

32分钟前
  • 南迦巴瓦的八爷
  • 推荐

写实之下的夸张、用力、癫狂,重申波兹曼诅咒。但已过去40年,电视时代离人远去,联想到互联网行业才能继续将其中的讽刺与现实连接。全片没有一个正常人,表面看被金钱奴役,实际被信息奴役。技术革新带来媒介的新形态,还会继续加速人的异化。只是我不太喜欢舞台剧风的电影。

36分钟前
  • Superhat
  • 还行

"There is no America. There is only IBM and ITT...The world is college of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用一张温柔的精神控制之网统治世界,这是Network的真义。和Cyberpunk和废土流分享相似的意识形态。他们都是赫胥黎的信徒。

41分钟前
  • souvent
  • 推荐

提到Edward M了,傳說中的J school偶像啊! 那個胖胖的Diana的下屬是two and a half men裡面的berta,當年其實也沒有很胖,那標誌性的聲音一聽就認出來了.

44分钟前
  • Rachel
  • 推荐

"This was the story of Howard Beale: The first known instance of a man who was killed because he had lousy ratings."

49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和对话构成了群星演技集体井喷的一次盛况。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52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娱乐至死》的电影解说?考虑到它是在《娱乐至死》之前出现的,所以显得有价值。

54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推荐

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游戏规则,铺陈成网,继而会蔓延到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是巨大齿轮上无足轻重的一个齿,缺了你照转。垄断有着极权的影子,吕美特批判的不止是电视产业,而是向全世界张血盆大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贪婪的、物化人性的、残酷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资本主义体系

58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片子不错,就是大家都有点太激动了;几乎每条字幕后都是叹号,建议咆哮小组收藏。

59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好于《热天午后》,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剧本感都很重,表述清晰而力道足。说回这部,电影完美的反构出了电视对世界及人自身的不可逆冲击,无疑影片对此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是这份了解最终带来了弥漫全片的巨大绝望感……

1小时前
  • ample
  • 推荐

“这是一部针对电视行业的讽刺剧,对电视新闻受经济支配和幕后强权政治的控制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影片的人物设置极具代表性,表演精湛,节奏紧凑,剧情绝不拖泥带水,在批评商业化的同时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矛盾。”影片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1小时前
  • 乌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