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玛

HD

主演:大卫·奥伊罗,卡门·艾乔戈,蒂姆·罗斯,汤姆·威尔金森,吉奥瓦尼·瑞比西,亚历桑德罗·尼沃拉,小库珀·古丁,奥普拉·温弗瑞,科曼,迪伦·贝克,勒凯斯·斯坦菲尔德,肯特·法尔考,科瑞·雷诺兹,泰莎·汤普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塞尔玛 剧照 NO.1塞尔玛 剧照 NO.2塞尔玛 剧照 NO.3塞尔玛 剧照 NO.4塞尔玛 剧照 NO.5塞尔玛 剧照 NO.6塞尔玛 剧照 NO.13塞尔玛 剧照 NO.14塞尔玛 剧照 NO.15塞尔玛 剧照 NO.16塞尔玛 剧照 NO.17塞尔玛 剧照 NO.18塞尔玛 剧照 NO.19塞尔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美国选举权议题上再起抗争

得克萨斯州议会民主党议员以集体逃离首府奥斯汀的戏剧性方式抵制共和党力推的选举法改革,类似的举动在全美至少有十多个州已经或正在施行,其州议会全都由共和党人士掌控。修改选举法的用意并不错,包括防止选举欺诈、保障选举过程的完整性与公正性,问题在于这些可能的差错都源自想象,美国联邦和州一级的实际选举运作中并未系统发生过欺诈。按照目前多个州的方案,实际造成的结果是提高投票门槛,尤其在选民登记、身份证件、邮寄投票、提前投票等环节。

所有这些调整对我参与投票不太可能造成任何影响,但有少部分选民会因此受到阻碍,他们未必有灵活的工作时间、方便的交通工具、基本胜任的语言能力,他们也不一定生活在种族关系更为包容的东西两个海岸或者都市区。

电影《塞尔玛》(Selma, 2014)为了解美国公民履行投票权的抗争提供了历史样本,故事发生在1960年代初民权运动在南方逐渐展开的时候。电影开头,欧普拉·温芙瑞扮演的黑人护士安妮到阿拉巴马州法庭完成选民登记,申请表格的“种族”栏里填写的是“Negro”,这个词因歧视意味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她看上去需要深呼吸以后才能调集勇气,捧着表格走到登记窗口。

白人登记员通过心理暗示设置了第一道障碍,“你为老人院的杜恩先生工作,对吧?”

安妮:“对”。

白人登记员:“如果我告诉杜恩先生他的护士在这惹麻烦,不知道他会说什么。”

安妮:“我没有要惹任何麻烦,我只是要完成选民登记。”

接下来登记员要求安妮背诵美国宪法的序言。我对美国政治和历史有一丁点了解,但只能说出序言的开头”我们合众国人民”(We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其他内容可以大致讲出来,无法做到准确背诵。在中国做学生时强记路线、方针、政策、计划的能力到了美国已经基本丧失,这里基本上“转述”(paraphrase)清楚就行,无需标准文本。

安妮可以,她一字一句背诵出完整的宪法序言,“我们合众国人民,为建立更完善的联盟,树立正义,保障国内安宁,提供共同防务,促进公共福利...”。

白人书记员此时已经知道安妮完整背诵不存在任何问题,所以立即打断她,并设置新的障碍,“阿拉巴马州有多少县一级的法官?”

安妮再次深呼吸以后回答,“67个。”

白人书记员紧接着要求,“他们的名字?”

谁能记住67个县级法官的名字?安妮因此无法完成选民登记。

这种刁难在国内不容易见到,因为并不知道有谁实际参加过选民登记。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对新人去民政局领结婚证,办事员冷不丁地发问,政治局有多少成员?特别熟悉国家大事的少数年轻人或许知道“25”这个答案。但如果办事员接着要求背诵所有成员的名字,否则无法领取结婚证呢?中国一定会出现大面积的晚婚晚育。

安妮或许好几代都生长于美国,她完成选民登记需要经历爬雪山过草地般的艰辛,成年以后才移民过来的我做同样的事情却如同水桶里抓鱼一样手到擒来。马里兰州的选民登记表格只有一页,填写内容非常简单,包括年龄、是否美国公民、性别、出生日期、家庭地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引起我注意的是表格的第九项“政党”,说明文字为“为了参加初选和政党大会,你必须完成登记。”无需介绍人、漫长的考核期、一次又一次的思想汇报,我只需要在“民主党、共和党、面包与玫瑰党、独立身份和其他党派”5个选项中找一个划勾就算入了党。表格寄出后就会收到马里兰选举委员会的确认信,自此以后我就成为登记选民,有权在联邦、州和地方的政治选举中投票,过程简单方便。

安妮的选民登记之难与新移民选民登记之易,最粗略地概括,几十年民权、平权、选举权运动的历史性努力起着关键作用。地理因素也很重要,自由派聚集的都会区与南方偏乡有很大不同。针对共和党在州一级开展的选举法改革,民主党人士以“开历史倒车”回应,包括拜登在内。有的说这是要退至南方推行种族隔离的Jim Crow时代,更有语出惊人者说是要退回到1860年代的美国内战,电影《塞尔玛》中马丁·路德·金等人带着安妮们勇敢抗争获得的权力有可能略微缩水。

 2 ) 休闲看,会闷,专心看,感动!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港译名:《马丁路德金:梦想之路》,比起《塞尔玛》更直白地简括了故事内核,起码让不了解的观众提起兴趣看剧情简介。 选择看这部电影,起初因为放映排期与我的行程空档恰到合适,又在豆瓣看了评分不低才决定买票。影院只安排了60座小厅,但进场后扫视上座率足有七成,长者占一半,中学生模样的各一些。当电影开场不久,银幕画面大多停留在马丁路德与妻子日常对话又或者与同僚热烈讨论间,顿时让我萌生悔意,然而这场用85HKD买的电影票就这么睡着总觉得不甘心,看看邻座都很专注地看,尽管座位舒适都不好意思闭上眼,于是我尝试重置情绪投入观影。 马丁路德金这个响亮的名字以前在历史课本上出现过,也因翻译顺口好记,可我早已不记得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壮举或事迹,或许有人认为想查阅百度即可,但有没有想象过此效果如同昔日高考情景,出了考场,教材与知识就接丢进了垃圾桶,回过头来又能记起多少? 出社会工作后,历史知识依旧没有明显的实用价值,不过可以肯定,伴随沧桑足迹,对梦想与信念的解读会比读书时更深入,阅读历史变成了一种人格修养。我们对历史的认识,不仅限于枯燥的文字传授,还可以从易于流行的影视作品中吸收,尤其越经典越能将画面深刻地留在脑海。《塞尔玛》未必能成为经典电影,但它的还原映像与震撼事实,确信我今后会记起马丁路德金这人物。 片头交代他拿了196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包括美国总统在内都尊称他为金博士。他拿奖前付出多大,我当时并不清楚,但拿了奖以后,也就是1965年,马丁路德金还坚持不懈地继续为黑人的人权平等而奋斗,电影情节就是展现了“从塞尔玛向蒙哥马利进军”过程及背后纪要。 我对于美国了解不多,还是记得《撞车》这部奥斯卡电影描述现今的美国社会对黑人种族歧视并未消除。又如果不是当年的马丁路德竭尽所能排除万难争取权益,情况更不堪入目。 看见有其他影评会批评这部电影的表述片面甚至史实偏差,我特意去补脑人物词条的评价,影片中的马丁路德金形象可能未必完全符合真实。就电影而论,我会欣赏它能从人物史实档案着眼细化铺开,演绎了几段振奋人心的的教堂演讲,重点又落在三场高燃的大桥群戏,结尾再用真实的黑白资料映像衔接,对观众说服力瞬间大增。最后,结尾字幕备注马丁路德金3年后被刺杀,享年39岁,他用一己一生短暂生命换来千万同胞长期平等,无需置疑是个可敬的人!这是一部能打动人心的传记电影,是值得推荐观看。 (2015.04.06 The Grand Cinema)

 3 ) 死于名望的巅峰,才能封神

黑人的主旋律电影。美国种族问题神马的从来都不是新闻,而估计是由于某些问题的考量,马丁路德金从来也没有在中国的教科书上大书特书过。这电影,好的地方,是没有死抓马丁路德金不放,而把视觉也放在了其他普通被人身上。不过,由于是黑人主旋律电影,白人的角色就...大家懂的。反正金博士已经死了,或许也是好事,死于壮年,死于名望的巅峰,才能封神。

 4 ) They Hate Us 'Cuz They Ain't Us—引自《采访》

Selma是Alabama的一个小镇的名字,是当年马丁·路德·金(MLK)领导的为黑人投票权而游行的起始地,是The Voting Rights Act (投票权法案)这一关键联邦法律的得到通过的动力之一。这部片子的上映实在是不能再合时宜了。首先是以John Roberts为首的最高法院在几个月前废除了The Voting Rights Act里面几个关键的条例,其理由竟然是盲目的“现在南方各州已无种族压迫或歧视,少数种族的人们已不再需要联邦法保护。” 接着是不断涌现的无辜黑人公民被警察草率处决的事件(Michael Brown,Eric Garner),以及纽约的两位警察刚刚被谋杀的事件。纷纷上街的人数逐渐增加,而改变的前景却不容乐观。人们很迷惘很沮丧。美国的人权的现况在明显的倒退。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一场小火也奄奄一息。

Selma及时的出现了,在大荧幕上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媒体技术刚刚起步的时代,一个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上街的时代。它在大处讲述了MLK 为了呼吁国会通过保护黑人投票权的法案而做出的台前幕后的努力,从小处也对事件一些关键当事人——MLK及他的妻子,总统LBJ,Alabama州长George Wallace,当时随MLK游行的现任国会议员John Lewis等等——进行了聚焦,不仅刻骨展现了演讲、游行造势、以及警方残暴镇压的大场面,也非常生动的刻画了不同立场的各方(MLK的非暴力运动、学生领袖们、Malcolm X领导的暴力反抗组织、LBJ的白宫、Alabama的GW和Selma的警长)之间的政治纠葛。这部电影非常精彩,进电影院的时候眼睛很累,进了之后才发现自己买的是IMAX第二排,庆幸的是电影院很人性化,第二排离荧幕有足够的距离,电影从头到尾都吸引人,眼泪也让眼珠更舒服了些,看着看着就一点都不累了。

整部电影的演员表其实非常强大,但它却是不声不响的来到美国大众面前的。

David Oyelowo饰演MLK,让我一时记不起真正的MLK的外表和谈吐是怎样的了。他并没有特别细致的临摹MLK,但是他在演讲中的感染力和气势都有MLK的灵魂,也让我听到了以前不曾察觉的愤怒。而在一些台下的戏里,他对于小细节的处理也非常逼真,使得MLK成为了一个生动的人,而没有停留于一个高大上的印象。

George Wallace竟然是Tim Roth饰演的,一上来我有些吃惊,但是他将这个人物的可恨演得非常成功,他的台词说的也很好,有些荒唐的台词让人不得不笑。

Tom Wilkinson饰演的这个版本的LBJ也很好。电影中将LBJ总统刻画成了法案推进中的阻力之一:电影中投票权并不是他的首要政治议题和目标,他觉得MLK的运动阻碍了他的议程,是在MLK不断的批评和激励之下才最终发表演说支持他。这可能不符合史实,我认为如果可以将LBJ更积极参与的一面放进剧本,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大,尤其是当今民族融合出现裂痕的时候。但剧本要造势也是情有可原。无论如何,Wilkinson出色的完成了饰演这个版本的总统的任务,将LBJ口无遮拦满嘴脏话让人发笑的一面、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他对立法困境的头痛都表现了出来。我看完并没有觉得LBJ是不想立法,是他真的没有足够的筹码,而最终还是MLK给他增加了筹码。

小配角们的表演也很好,制片人Oprah 饰演一个没有多少词的想要投票却投不了的小角色,她出镜的第一场戏从让人紧张到让人愤怒,非常动人。饰演小配角的有大牌(比如Cuba Gooding Jr.饰演一个只有两场戏的律师,Martin Sheen也只演一个在那两场戏里出现的法官,Dylan Baker演J. Edgar Hoover,还有Rapper Common、The Wire的Wendell Pierce等等),也有小牌(Marmen Ejogo饰演MLK妻子Correta,Stephan James演现任议员John Lewis、Short Term 12的Keith Stanfield饰演Jimmie Lee Jackson)。所有这些人的表演都值得尊重。

影片的感情很充沛,如果不反抗的话,两行泪迹是免不了的。但同时剧本里也有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情节,有时眼泪还没干就哈哈大笑了。影片激发的感动是超越了种族的,因为影片中既不过度向自由派白人鞠躬,也不忽视超越种族的信仰的力量。它使人感动的不仅仅是演说和压迫的大场面,它将片中人物的伤心、恐惧、愤怒、坚定、决心统统的传播给你,让人感受到的是那份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对无理强权的绝望和抗争,对现实的反思,以及跟荧幕上角色和自己周围的观众对于一种信念的分享和彼此的精神拥抱。虽然少数场景中犯了用音乐告诉你应该怎么感受的老毛病,但整体上观众还是有不加烹饪的、赤裸裸的情感反馈的。这不仅是一部让自由派的人很受激励、让种族歧视的人很愤怒的感情造势上很成功的电影,它还是一部纯粹的好电影。

那些当年说Fruitvale Station是liberal propaganda的人,其中有些可能也饶不过这部影片。但他们忽略了Fruitvale要讲的是什么,忽略了此片要讲的是什么。有些人出国几年,听了一些美国极右派的论点,觉得正好可以扶持自己的偏见和恐惧,便马上采纳将自己武装起来,哪里可以出头就去哪里叫两句。如今这种行为已经不再新鲜,已经让人觉得无聊了。

我去的这场放映非常有意思,现场黑人居多,白人也有,我这种亚洲人也不少。电影一开场第一句话,我就没听到,因为坐在我前面第一排的一黑人小姑娘不能克制的哈哈大笑起来。除非一位刚进来的老爷爷摸黑坐到了她的大腿上,我想不到任何她这样笑的理由。而电影进行中Tim Roth出场的一刹那,她又发起了诡异的大笑,貌似还笑得喘不上气了。我不认识这个女孩,姑且把她当成所谓帮倒忙的队友,为种族歧视提供借口的那种队友,但其实我们每一种团体里都能找到这种队友。在她第二次大笑的时候,我正前方的一位老人一个箭步冲到她面前,指着她说,“小姐,我等了几十年就为了看这部电影,你最好给我安静点”,马上让她闭了嘴。影片结束,伴着Common和John Legend的新曲Glory(歌词里还提到Ferguson)老人振臂举起左拳,并在结束后起立面对观众高呼:“记住Michael Brown,记住Eric Garner,我们的游行还没有结束!” 我不了解这个老人,但我愿意相信他代表了某种脊梁,任何一个团体也都需要这种脊梁。

影片要大家做的其实很简单,而且其实在重复几十年前To Kill A Mockingbird里面告诉大家的东西:

You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a person until you consider things from his point of view... Until you climb inside of his skin and walk around in it. (除非你站在另一个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你永远无法理解她…你得穿上她的皮肤走上两遭。)

同情心和同理心——这就是电影让我们去拥抱的。因为有些时候,套用电影The Interview里那句无厘头的真理——"They Hate Us 'Cuz They Ain't Us. (他们恨我们就因为他们不是我们)."

这个道理讲了几十年,却依然需要讲,就说明Selma这部电影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5 ) 一般,我主要是来看Ihave adream的

一部关于马丁路德金的电影。我有一段时期非常崇拜这个人,如今可是没有时间了。六年前还心血来潮翻译了一篇他的演讲《I've been to Mountain top》,花了我不少时间,但是我要说一边听录音一边看英文,然后想着怎么翻译过程很享受。说说电影,刚开始,感觉人不像,但是演讲的腔调还是有板有眼的,中规中矩。看到最后也就接受了,但是背影倒是很像的。每个国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美国也一样,60年代外面是越南战争,国内是种种的运动,正是《阿甘正传》的时代。不过在新闻自由上,美国这一点绝对的可圈可点,警察用催泪瓦斯、棒子、鞭子、枪对付那些手无寸铁的黑人,居然电视上可以现场直播,几千万人同时可以看到。佩服佩服。这在中国完全没有可能性。一个国家不敢正视自己的历史,怕把历史的真实展现出来,会有报应的而且是现世报。而且这报应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没有历史的国家,靠着瞒和骗的国家,不可能真正的fuxing。

 6 ) 影评

After watching the film, I was particularly(特别是) impressed by Martin Luther King, who was heavily punched(被击打) by white people when he first arrived in Selma. We may not have experienced racial discrimination (种族歧视)in our lives, but the inequality(不平等) and discrimination(歧视) of white people against black people shown in the film makes the audience outrage. As for Martin Luther King, I think he was great. He was not afraid of threats(威胁), nor did he give in to insults(侮辱). His speech was impassioned(慷慨激昂的) and inspiring(鼓舞人心的). Born man, who is no more than one noble(高贵), who is no less than one lowly. This movie is true and profound(深刻的), which makes me look forward to the world of freedom(自由) and equality(平等)forever. (暑假作业,请见谅)

 短评

这种叫做正确,不叫政治正确

6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挺真实的

11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在电影院里直接Déjà vu了,实在是太套路化的民权片啊,恍恍惚惚就像看过一样。 其实美国现在的种族问题也没改观啊,看弗格森骚乱的起因,和60年代有差吗?(烂番茄98%的“政治正确”真让人反感...)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每一次游行都描绘得非常安静,却透露出决心之大的壮烈。82岁的老头看着如何叫人不心酸。King的演讲爆发着力量,配上黑人的音乐,足够的冲击。

15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非常四平八稳,但对于塞尔玛游行细致而尽量克制的刻画仍有着极为动人的力量。虽说是主旋律政治正确,但比预期要好。

19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尽管全片对赛尔玛大游行的再现极其生动且感人,但仍然不能掩盖角色塑造的单薄乏力,为数不多的几个配乐场景的煽情用力过猛。三星半

2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有些人天生就是演讲型人格。追求自由,永不停歇。

29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恕我直言,跟豆瓣的“主旋律”——但凡涉及与强权作斗争及民权运动的题材(比如韩国民主运动、女权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去年的《华盛顿邮报》)就普遍过誉的情形相比,本片不仅分数低于IMDb还被不少人污名化为“政治正确”,这背后隐含的,是某些国人对黑人族群莫名其妙又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

33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很不错了呢

37分钟前
  • 一颗栗子
  • 推荐

拍得中规中矩,适合用来了解历史参照当下。“If anyone had a right to believe that this democracy did not work, and could not work, it was those Americans. Our ancestors. They were on the receiving end of a democracy that had fallen short all their lives. And yet, instead of giving up, they joined together and said somehow, some way, we are going to make this work.”

38分钟前
  • Helicopter
  • 推荐

众星捧月... 政治任务很重,黑人演员们都是在呕心沥血的演啊... 林登·约翰逊对内的政绩不错,就是越战搞得很失败。这部片也顺便把他吹捧了一遍。4星

39分钟前
  • bugz
  • 推荐

每年金球奥斯卡都有这种主旋律八股文电影入选,当然也拍得不错,但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没什么特色。很多地方看得犯困。电影尽量煽情,马丁自己在上面讲得热血沸腾,唾沫横飞的,但我希望更多地通过电影细节呈现,而不是煽情那些freedom民主people之类的演讲口号,否则真是看得厌倦了。最后的歌曲Glor

41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在美国的电影院的观影结束后 我经历了人生中全体观众为一部电影掌声雷动 我是个愚昧的观众 不关心所谓的政治正确奥斯卡脸谱化 我只知道五十年后的今天 我可以和白人黑人共同在同一个舒适的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这就是金博士和当时所有有良知的美国人的胜利

46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推荐

出得太是时候了

49分钟前
  • lusinthesky
  • 力荐

重现65年马丁路德金的“塞尔玛游行”,几十英里的路,真的由他们的鲜血铺成... 虽然为了突出King的伟人特质,其他的政客都被或多或少地脸谱化了(尤其总统林顿约翰逊),但看见那么多真实的人在为了自己的宪法权利不惜流血牺牲,实在感动!如果说这也是“主旋律”,那我愿意看更多这种的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马丁路德金坚持的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和平,他也不讨厌白人,而本片充斥着敌对,把白人都刻画成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加上,这整部电影,从表演到配乐等等都是如此的平庸,不过大卫·奥伊罗的MLK演的不错,演讲戏是唯一的看点。

58分钟前
  • TWY
  • 还行

喜欢它的摄影和配乐 主人公精彩的演绎使得主旋律更加深入人心 更有震慑力和感染力

1小时前
  • 不侠与
  • 推荐

history professor 说 lyndon johnson 其实是 pro-civil rights

1小时前
  • Shuyang
  • 推荐

3.5. vs Lincoln-2012 、Mandela: Long Walk to Freedom-2013,过程都是比较流水账的,阵容和结尾动人。

1小时前
  • vivi
  • 推荐

又一曲只会抬头45度角仰望伟人的脸谱化主旋律赞歌

1小时前
  • Bil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