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国语版)

正片

主演:汤姆·汉克斯,艾伦·艾克哈特,劳拉·琳妮,杰瑞·费拉拉,安娜·冈,奥图姆·瑞瑟,霍特·麦克卡兰尼,克里斯·鲍尔,杰米·谢尔丹,安·库萨克,莫莉·哈根,马克斯·阿德勒,萨姆·亨廷顿,韦恩·巴斯楚普,维勒莉·玛哈菲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2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3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4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5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6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3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4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5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6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7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8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19萨利机长(国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个值得流传的美国故事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伊斯特伍德是我很喜欢的一位美国导演。 《硫磺岛来信》、《老爷车》都入选过我个人当年度的十佳影片名单。他作品所聚焦的人物对象,常有大写的人字,秉持尊重严肃的态度,血肉饱满,意气详赡。

人类是唯一知道自己生活在时间中的动物。看完《萨利机长》,我居然再次想到了这句短语。 他在飞机双引擎失去动力的情况下,驾驶全美航空 1549 号航班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他在 208 秒内的冷静举动,拯救了 155 人——也包括他自己。 他是萨利机长。他是英雄,他也是个普通人。 在审查听证会的机器模拟实验中,1549 号航班被认为是可以安全返回机场的,而不是进行“不可能完成任务”选项的水面迫降。萨利的做法,被质疑为更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大心脏,等于大风险。 萨利进行了一番慷慨陈词,大意是说:驾驶飞机的是人,人不是能进行瞬间判断的机器。计算机的模拟演示,没有人为的分析和决策过程。正如机器不可能产生,也无法感知读秒的紧张危机感。 想找人为错误,就必须把人类因素考虑进去。最后,审查委员会把 35 秒的反应时间放入机器模拟中,总共 208 秒。 在听驾驶舱通话记录的过程中,我们跟电影人物一样,在脑海中重演了那 208 秒的紧急迫降。它实在太短了,短到众人来不及做出戏剧反应,短到伊斯特伍德无法在里头添油加醋做文章——电影还只能前后放上两次。

但是呢,它又太漫长了。漫长到没有人会想去体验下那么糟糕的一天,还有随时要完蛋的,生命中的 208 秒。 然后就是有人评价说的,208 秒内,汤姆·汉克斯演绎的萨利机长紧紧扼住了他的喉咙。他抓住了时机,也把握了时机。 如果你搭过飞机,经历为较为强烈的颠簸失重,明白大难临头、生命无多的恐慌,那么,影片确实在传递着以秒计算的紧张。无能为力的人,总要呼唤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所以就连好运气都会站在了他们这一边。 《萨利机长》并不是一部英雄主义电影,也不是资料翔实的人物传记片。萨利的过去,几乎没有太多闪光之处可以发掘,被台词一笔带过。他的奇迹举动,他的从容淡定,更像是敬职敬业,是日复一日飞行所积攒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素养。

他不是壮志凌云的飞行家,也不是紧急迫降的好家伙(第一次遭遇如此重大的事故)。他的反应,他的判断,他的语气,都像了一台性能出色的精密机器,但他偏偏不是一台机器。 许多人所预期的电影,势必会降落在哈德逊河当做高潮场面处理,有萨利机长的坚毅表情特写,沉着冷静的个人指示,眼花缭乱的快剪,声势夸张的营救。但电影打乱了叙事,听证会成为了重头戏。闪回的迫降过程,写满的都是有条不紊,尽忠职守,戮力同心。 从机长和副驾驶的配合,到乘务人员的迫降防冲击警示,再到有秩序撤离的乘客,迅速赶至的河道巡逻员和纽约警察,甚至是突然落泪的塔台工作人员。他们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他们想到的和表现出来,都是纯粹的“救人”二字 整部电影,与其说是关于漫长的审查听证,不如说是萨利机长经过内心动摇后,寻求到了互拍肩膀的自我肯定:我们很棒。 对个人价值的肯定与赞颂,也呼应了伊斯特伍德作品持续不断的硬汉主题——伊斯特伍德掌握叙事节奏和心理时间的能力几乎如同操作飞机的萨利机长。这是萨利机长的故事,也是全美航空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值得流传的美国故事。 《萨利机长》的背后,也反映了人类很容易切身感受到的航空安全问题。它在新世纪以后,成为了一个全球话题。如电影里所调侃的,和飞机有关的新闻,终于是个好消息。

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制造了骇人的 9·11 事件。不知消失在何处和被导弹击落的马航,复兴航空班机坠毁在台北市基隆河(上图所示),刚刚摧毁了一支冠军球队的巴西沙佩科恩斯队空难…… 飞机航行帮人类节约了时间成本,但在飞机陷入危险之际,人类又会发现,他们很难驾驭这台机器。不过,这样的话听上去又像是伪命题。飞机依然是安全系数最高的一种交通工具。

我清楚记得哈德逊河上的迫降新闻,乍听之下很厉害,画面上看起来却不起眼。两边机翼上,各站着一排乘客。《萨利机长》几乎原样复制了这个画面,也精准描述了我当时看到新闻报道的诧异感受。 那是没有情感的画面,因为你一无所知。就像第一次看到 9·11 事件的新闻画面,甚至会感到夸张离奇的惊愕。 作为观众的我,借《萨利机长》在电影院经历了一次了不起的水面迫降。而在保罗·格林格拉斯的《93 航班》中,乘客的最终命运,也是观众所提前知道的。电影重演了那次与恐怖分子搏斗的空难,借手持摄影渲染了现场的混乱,窒息和压迫感。但很多人表示,他们宁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 因为随着那部电影的时间结束,许多人的生命也随之黑幕。结束。 这并不是泛滥,廉价,由电影所引发的动物感伤,而是我们能感知的,飞机上分分秒秒的时间,等于人类的生命本身。【刊载于 第一财经日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2 ) 《萨利机长》与真实的萨伦伯格和他的1549

《萨利机长》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本想着赶在昨天国内首映的时候趁热新鲜发表出来。但几次电脑打开却不知道怎么下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影片根据2009年真实事件改变,涉及一个真实世界的英雄和155个鲜活的生命,所以即使整部影片只有短短96分钟,但情节紧张,看下来一点都不轻松。还记得当年看到该事件的报道是相当震撼的。要知道相对于其它交通工具而言飞机算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只是一旦遇上事故,都是惨痛的大事故,几乎没有什么逃生机会。

清晰地记得自己有次坐飞机准备在昆明机场着陆,下降过程中突遇强对流颠簸,整个飞机直接往下骤降一段距离,整个飞机一片惊叫。大气不敢出地想国内航空业很久没出大事故,不会该是我运气这么好的摊上了吧,人是无助的。

影片一开始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饰)从噩梦中惊醒,梦见他驾驶的飞机在穿过高楼林立地楼宇后,撞向其中一幢,火光四起。随后与NTSB调查人员面谈,轻松开始,沉重收尾,一开始就将NTSB调查人员与萨利放到了对立面。

全美航空1549航班2009年1月15日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起飞2分钟后遭遇飞鸟袭击,双发动机损毁。与塔台通话后,机长发现高度和速度不够安全返回后,决定紧急迫降在哈德逊河上。水面降落的危险性比路面降落更危险,没有跑到可以缓冲飞机都撞击力,瞬间冲击力或者任何入水角度有误都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但机长做到了,虽然飞机严重损坏,但只有个别乘客受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没有一个死亡。

如果就此打住,机长完全就是一个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但编剧仅以这个大事件为一个点的切入。

整部电影主要是围绕NTSB调查展开,NTSB人员向机长以及副机长询问时用的词是crash,而机长立即纠正是water landing,气氛开始慢慢紧张起来。NTSB调查员询问了一些列私人问题,比如飞行前睡眠状况,是否有饮酒,以及家庭状况。暗示是否有可能是机长健康状况有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有30%的航空事故与飞行员有关。

随后NTSB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后举行听证会,听证会上说有足够的数据证实航班当时是能够顺利返回拉瓜迪亚机场,并安排飞行员按照当时数据进行模拟操作,结果都显示都可以让飞机完好无损的安全返回机场。

那么萨利机长到底是临危不乱的真英雄还是欺世盗名拿机上155条人命冒险的骗子(150名乘客,3名服务人员,1名机长和1名副机长)?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我查了真实的萨利机长和NTSB这个简称翻了翻甚至那份长达213页的相关调查报告。

萨利机长全名:Chesley Burnett Sullenberger III,细心的你也许能在编剧一栏找到他的名字,没错此影片他是有参与编写的,退伍后老爷子转战文化界。关于飞机起飞到迫降水面以及被救援的确实都是真实事件。事件发生后小布什致电给他感谢他救了乘客性命,刚当选的奥巴马邀请萨利和同机组人员参加他于2009年1月20日举行对就职典礼。1月22日机长以及机组成员被授予大师勋章。1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承认并藏赞了萨利机长,同机组成员,乘客以及所有参与救援的群众。这也表达了美国主流媒体或群体对此事件对态度,这点从电影中也能看得出来。广大群众对他是毫不掩饰对称赞,崇拜和喜爱,加上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热情对国家,随时随地萨利都能收到来自于陌生人对称赞和亲吻。

他自己也坦诚在事故后几周内,他一直遭受睡眠和幻觉问题的影响。这点在电影中也是能找到对应地方的。他被《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Heroes and Icons”仅次于Michelle Obama第二位英雄人物。

NTSB美国国家运输全球委员会(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的英文缩写。成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华盛顿,美国联邦政府独立机构。负责航空,公路,铁路,水路以及管线等事故调查。他们的使命是调查事故,确定事故发生时的条件和环境,事故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预案以防止同类事故的建议,为美国各州的事故调查提供帮助。

针对哈德逊河迫降事故,NTSB花了15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和实验室反复模拟。事发当天开始调查,2009年1月23日打捞起在着陆过程中损失的左侧发动机,随后在实验室确认发现鸟的羽毛,6月9日召开3天的听证会,次年5月4日才发布了调查结果,仅调查报告就长达213页。宣布此次事故为意外事件,最终裁定萨利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在NTSB的时候报告里还讨论了航空事件中相关生存问题,如乘客准备承担撞击姿势,救生筏,救生衣存放,取出和穿上,起飞前的安全教育,发动机入口面积大小建议,要求飞机涡轮制造商开发检查清单以应对低高度上发生的双发动机故障的方法,要求美国联邦制定相关法规经营者需为飞行员提供相关培训水上。这些安全建议都分别上交给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美国农业部和欧洲航空安全局。这些研究调查和建议至今还影响着现在的航空业。

正是NTSB严苛的调查程序,随着调查一点点的深入,萨利机长和副驾驶从起飞前72小时开始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来看。而萨利扛住了所有调查,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包括他返回飞行舱取飞机航空日志离开前,确实如电影所描述是最后一个离开飞机,并进入机舱反复确认所有人已撤离。

影片虽然与真实事件有些微差别,但大部分还是尊重历史的。该事件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至今还是空难史上五大生还奇迹之一。

真实的NTSB与Sully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我们无从知晓,但在NTSB官网上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以下报告。
“机组人员的迅速行动和安全设备起了一定作用,迫降于哈德逊河挽救了全美航空1549航班上所有乘客性命。”

一个国家能同时拥有NTSB和萨利是值得骄傲的。国家的伟大程度并不是靠单方面自上而下宣传的,反思某些国家在涉及百姓真正权益甚至身家性命的态度。比如同样是交通运输部应当负责的2011年7.23温州高铁事故,40人死亡,172人受伤。相关部门在2011年12月29日,事发后5个月发布了调查报告。
“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虽然挖出一堆的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者,但更多的呢?几天之后一切风平浪静,似乎不曾发生过。

 3 ) 好莱坞如何用电影语言再造英雄机长萨利——没有悬念的故事 人尽皆知的英雄 到底怎么拍

萨利机长的故事太熟悉了,尤其对于会走进电影院的观众而言。迫降一共才短短的208秒,1549航班上的155名人员全部获救,萨利机长成了英雄,一个大大Happyending——导演伊斯特伍德在近90分钟的片长里,会如何讲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好莱坞究竟是怎样塑造萨利这位英雄的?

讲故事——这的确是这本电影最值得被称颂的地方,它用教科书般的电影语言,通过精妙的叙事结构、精湛的演技、精准的视听语言,把一个本没有悬念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把一个人尽皆知的英雄再次塑造的可歌可泣。

**********【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 伊斯特伍德会如何讲述】**********
说影片没有悬念,其实未必完整。萨利为什么是英雄,面对咄咄逼人的调查组,萨利如何为洗白,才是影片最大的悬念。
由此围绕着这个核心悬念,影片设置了三次NTSB的听证会,以此来设置、解读、解开这个悬念。当然对观众而言,目睹了萨利被调查以及洗白的过程,也就认可了萨利是英雄,导演就造神成功了。自然,影片的情绪就有了起伏。
影片中三次听证会的前后,导演伊斯特伍德一共安排了五次闪回,每次闪回讲述的视角、表现手法、侧重内容都不同,各自体现出不同的作用。
这里是影片的大结构:闪回1、听证会1、闪回2、听证会2、闪回3、闪回4、听证会3、闪回5

【第一次】影片的开头,一家客机惊险地在纽约的高楼间飞行,机翼蹭到了一幢房子,之后它撞毁了,萨利机长的噩梦也醒了。这是影片第一次闪回1549航班的降落过程,第一视角、虚拟场景,以机长的噩梦从侧面描述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后果的严重。
突如其来的噩梦,能观众能接受到什么?迫降失败会有多可怕,以及机长事前事后所承受的压力。第一次闪回,就告诉观众,虽然现实中是无人伤亡happending,但是事件本身非常危急。这里是标准的好莱坞叙述手法,视角随时切换到最刺激的画面呈现,只为告诉你坠机有多可怕。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就镜头的视角而言,哪里刺激选哪里。


第一次闪回之后,机长开始晨跑、洗漱、出门去参加听证,听证会结束他和副机长坐在夜晚的出租车上。不用说,画面里短短2分钟的听证会,其实持续了一整天。

【第二次】第二日的听证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萨利仍在走神。他在等着听证会的开始,但隔着窗户他恍惚间 “看见”1549航班在自己面前掠过。虽然结果仍是撞毁,但镜头视角已经和第一次的常规视角完全不同,这次坠机的镜头描述完全是在萨利一个人的观察中完成的。镜头只由萨利和萨利的主观镜头中组成的,没有旁观者的视角。这是一次非常主观的描述,只是为了描写萨利在干什么、想什么而设计的段落:萨利在身处高楼中,自己“看见”了自己操纵的飞机坠毁,说明萨利已经在冷静地思考了。
观众能接受到什么?迫降失败的压力太大了,甚至干扰了一贯冷静的萨利机长,他根本没有办法想清楚前前后后的细枝末节,还有劫后余生的后怕。同时告诉观众,萨利需要为自己洗白,但没有头绪,观众也需要帮着一起找到线索,为萨利洗白,让他成为真正的英雄。
相比第一次闪回,第二次的镜头冷静客观的多


第二次闪回事件之后,萨利参加完Tv Show,给妻子打了电话告诉她,自己可能真的做错了,除了职业生涯还会赔上自己的退休金。

【第三次】在给妻子的电话中,萨利开始认真回忆了,从登机前去往的小卖部开始,直到飞机扑入水面那一刻戛然而止。整段描述的笔墨主要以迫降前的内容为主,更加侧重机上乘客、塔台这些客体的反应,萨利在机舱里镜头所占篇幅不大。第三次的闪回仍是第一视角,表达每位乘客都是活生生的和回忆中塔台要求返回机场的指令非常的清晰。顺便说一句,个人以为,这种闪回方式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让我从头想想”。这样的安排真的是合情合理。
自然在第三闪回中,观众的注意力也从坠机的可怕后果,转移到了“让我从头想想“,这种冷静而客观的分析中。画面也不再有吸引眼球的爆炸和人群的惨叫,全是日常的细枝末节,小卖部的顾客、登机广播,画里画外加入无数有用没用的细节。导演就是要让观众和萨利一起从无数不相关的细节中找出救赎萨利的线索。
第三次闪回从登机前开始


第三次闪回事件之后,萨利给妻子挂上电话,萨利继续夜跑,跑过一座桥的时候,背后白色的烟雾呈现出萨利巨大的背景,不用说萨利承担了多大的心理压力,然后他跑进了一家酒吧。
注意看萨利的背影。本片中多个类似的细节都含蓄的呈现。


【第四次】萨利在酒吧里看着电视新闻,与前三次都不同。第四次的闪回从参与救援的船开始,描述了整个救援的过程,直到萨利离开事故现场到了当晚夜宿的酒店,被女服务员拥抱后回到自己房间,打开酒店的电视才结束。
第四段闪回中,切入视角用了新闻视角、救援直升机和救援轮船的主观视角,这些都是相对客观的视角,但在第一艘救援船触碰到救生筏的时候,这些客观被叫停了,主观而温情的音乐响起。第四次的闪回借用了新闻报道这一相对客观的视角,顺水推舟的描述了整个救援场景。既为后面留足了空白,也将不得不表的救援通过新闻视角清楚交代。
第四次闪回,观众的注意力从客观的新闻画面,自然过渡到主观的抒情音乐中。借用新闻报道,加之酒店服务员的态度,让观众自然觉得:机长没有错,他拯救了155名乘客的生命,那调查组为何不依不饶。影片从这里开始强调上述悬念,调查组为什么要调查萨利,萨利机长究竟真的做错了吗,他将如何为自己洗白?
第四次闪回,多见此类第三人描述的镜头


在第四次闪回段落的最后,萨利打开了酒店里的电视机,但却传来了酒吧中电视新闻的声音“Timing”。萨利找到症结了。随后的他在路上拨通了电话并要求,当时机上的录音要安排在听证会上播放。

【第五次】最后的、最大规模的听证会上,录音开始播放,从“鸟击”开始,到飞机停稳,副机长惊魂的表情结束。整段闪回的内容高度集中在萨利和驾驶舱,既没有登机前的拖拉,又没有迫降后救援的声泪俱下,甚至连个客舱的画面都没有,只用了画外音表述空姐们当时正在对乘客喊话。另外,关于两个引擎到底是不是同时失效的事实也第一次给了清楚的镜头交代。不用多说,第五次借用录音的闪回,视角最客观,叙事也最紧凑。
影片观众能感知到什么?仅从听证会上给现场观众那么多面部表情紧张的反打镜头,就能让影片的观众跟着听证会现场观众的情绪入戏了,再不要说清晰的录音剪辑和到位的镜头交代,顺便说一句,这里的镜头叙事逻辑,画面是依据跟着录音走的,只为突出录音的戏份。这与前几次闪回的镜头叙事逻辑完全颠倒。
第五次闪回,身临其境的录音让副机长仍心有余悸。


【梳理五次闪回】第一次是标准的好莱坞手法,视角随时切换到最刺激的画面,告诉你坠机有多可怕。第二次闪是萨利的恍惚所见,冷静的手法表现出萨利开始冷静的思考了。第三次的闪回,是“让我想想“的从头梳理。第四次闪回借用了闻报道讲救援。第五次闪回,非常高光,客观、集中,烘托了萨利机长的伟光正。
——清晰的叙述逻辑外加合理的表现手法,构成了这个精彩的故事。这里再次强调,说故事没有悬念,其实未必完整,萨利如何完成自我救赎,才是影片最大的悬念。

**********【一个人尽皆知的英雄 如何再次塑造出高光】**********

我们熟悉的英雄人物,比如雷锋叔叔有着“谁能比我惨的”旧社会经历,所以长大了服务人民;我们熟悉的好公仆们,都有伟大慈母,她们会“拍着儿子的肩膀说……”很遗憾,这些“主流”的经历,萨利都没有。那抛开人的成长史怎么塑造英雄?

影片中的确提到了萨利的两次过往经历,先是启蒙教练的一席话,后是萨利当兵时一向沉着冷静的经历回顾。这两段,又短又含蓄,完全没有抢208秒事故的戏。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不管从现实的逻辑,还是影片的叙述事手法,这些经历都不能作为萨利迫降成功、成为英雄的决定性因素。

那萨利为什么能成为英雄呢?影片含蓄的告诉观众,就是那个令人讨厌的、不依不饶的调查组:NTSB。

具体来看:三次听证会。前两次听证会面对NTSB的盘问,萨利比较的比较弱势,尤其是第一次可以说是萨利惊魂未定,萨利但一次比一次表现的放松。第二次他开始喝水。到了最后一次,萨利已经摆脱了事件本身的恐惧,他已经想明白了所有的环节,也就顺利地为自己造了神。再次强调,听证会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之一,是萨利完成对自己救赎重要的因素。

影片中对于萨利带上英雄的光环,是在最后一次听证会上。他举证电脑模拟飞行没有加入人的因素,后来的模拟飞行加入了人为因素,则证明萨利当时的决断是对的。这里只为说明萨利不但看见了人的弱点,而且做到了克服这些弱点,他做到了人能做到的最好状态。这就是影片对萨利为什么是英雄的回答,除了他用每个细节确保了155条人命的安全,更源于他对“人”的认识,他做到了人的极致。

从此处再看,对于一直对萨利不依不饶的NTSB,你就能理解导演用心了,是在反衬萨利的无懈可击。NTSB的核心任务说白了就是“查人因、防事故、保平安”。人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呢,萨利告诉你,要先承认人的缺陷,才能克服人的缺陷。萨利最后说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的确,英雄也包括了NTSB这样较真机构和纷纷赶来热心的救援者。
影片最后讲出了:只有每个人恪尽职守、各司其职才可能创造奇迹。

 4 ) 当汉克斯用毛孔演戏的时候,IMAX就派上用场了

同样的剧本,换个导演不会这样精彩,换个演员更不会这样精彩。

影片改变自2009年全美航空的一次事故,在两个发动机全部失效的情况下,萨利机场成功把飞机迫降到哈德逊河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想必大家当年都从电视里看过这则报道。但这光天化日朗朗乾坤的英雄行为居然引发了一场争议,根据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调查,萨利当时本可以迫降到临近的机场,但他却不顾乘客安慰冒险迫降到哈德逊河。

“为什么一架飞机会降落在哈德逊河里?”
“是浮在哈德逊河上”
“这是史无前例的。”
“所有事在第一次发生的前都是史无前例的。”

萨利和副机长杰弗里调侃的回应着NTSB,电影在对英雄的质疑声中展开了。

故事用了剥洋葱式的手法,通过片段式的危机重现,委员会的报告以及萨利的回忆渐渐拨开真实的情况。86岁的伊斯特伍德显然不乐意拍一部充满戏剧冲突和灾难场面的电影,他选择了一种极为克制和内敛的叙事风格,电影里没有人物间的争吵,没有义正言辞的抗争,萨利唯一的抱怨是和副机长的那句:“在过去40年里我虽然安全搭载了超过50万名乘客,但到最后还是得以这208秒作为评判。”

面对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英雄称赞和委员会的质问他萨利陷入了焦虑,他会在睡梦中被惊醒甚至产生机毁人亡的幻觉。他在家的妻子也饱受舆论围堵,在电话里向萨利抱怨起了生活琐碎,本最应该得到安慰的萨利还要反过来安慰妻子。年轻的副机长更是忧心忡忡,他相信萨利是个英雄,却无法帮助萨利和他自己解开困局。

萨利的表面是宠辱不惊的,即便被噩梦缠绕,聚光环绕,也能保持着正常的心跳,这是他职业造就的非凡本能。也因此他显得愈发孤立,因为没有人能够看穿他沉着外表下的惶恐。他只能选择深夜独步,或在酒吧小酌,反复思索到底是该相信40年的经验和直觉还是委员会和电脑分析。

影片中段,酒吧的电视报道把萨利拉回到了飞机迫降河面后的营救现场。当所有人登上救生艇后,萨利冷静的回到即将沉入水中的飞机舱内,确保无人遗漏,当所有乘客被营救上岸后,他一再的催促救援人员核对乘客的名单数字,这是全片中萨利表情最急切的时候,当得知乘客全部获救后,萨利如释重负,眼含热泪,这是萨利在片中唯一动情的时刻。

通过这一幕,观众也明白了,萨利根本就不关心他到底是英雄还是投机者,他的压力是来自于这155位乘客的是否安全,以及当初的迫降选择是否真的危机到了这155位乘客。萨利也恍悟到这155名乘客对于他的意义,在他毕生的航天经验下,208秒的生死定夺和全机人员的安然无恙,未必是NTSB评估的所侥幸和赌博。

大部分时间里,镜头都对准了汤姆·汉克斯的面孔,而且特意用了IMAX胶片来捕捉面孔的微妙,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决定呀。张艺谋当年用4k拍摄《归来》的目的也是为了放大角色的表情,但《归来》的表演是情绪化的,而汉克斯的表演是不动声色的,因为萨利机长可是拥有40年航空经验的老司机。尤其当飞机引擎全部失效生死攸关的刹那,为了体现萨利的的镇静,汉克斯的表情是静态的,只有眼球间的细微转动又让人感觉到人物内心正在进行着十万火急的抉择。这种戏换个演员基本就面瘫了,但谁让汉克斯的毛孔都会演戏,也只有汉克斯的毛孔才配的上IMAX。整部电影,汉克斯以最稀松平常的姿态完成了丰富的独角戏,而饰演副机长的艾伦·艾克哈特以更完美的低调衬托了汉克斯,功不可没。

最后一幕,应萨利的要求,在NTSB的听证会上,播放了按照当时飞机事故数据的模拟飞行,以此判断飞机当时是否可以飞到临近的机场。在所有证据都对萨利不利的时候,这个老机长反而释然了:“你们忽略了人性因素。”

“没人警告过我们,没有人说过我们的两个引擎会在史上最低的飞行高度双双失灵。没有人接受过应对这种意外情况的训练……”

萨利从容不迫的称述了他自己的看法,也正是这一段话,让全片隐忍的气氛拨云见日,其实这部电影不需要影评,萨利的最后的念白就是最好的影评。

电影在最后才将完整的迫降影像呈现给了观众,洋葱也剥完了最后一层,味道一出,人们的鼻子也随之酸楚了。

导演把一个本可以拍成俗套大场面的救援戏拍成了一部的精致的现代寓言,结构巧妙,对白有味,用英雄的代价反证了英雄的不凡。不得不仰慕86岁的伊斯特伍德依然能游刃于各个类型,而且无论在题材还是思想上都能与时俱进,发人深省。老牛仔其实就和敬业的萨利机长一样,深藏若虚,临危不惧。

 5 ) “无料可挖”的感动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赞颂每个人尽忠职守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6 ) 哈德逊河奇迹:论一个靠谱机长和他的神队友们

作为ACI的粉Sully是我今年最期待的剧情片之一。看的时候有种看加长版ACI的错觉,毕竟驾驶舱里面的对话几乎一模一样,但就是这样一个“知根知底”的故事导演依旧通过优秀的剪辑和恰到好处的节奏吸引我的注意力。结尾拒绝煽情,丝毫不拖泥带水,淡化个人英雄色彩而突出每一个人在事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机长本人的重要性自不必说,但如他所说这个是他的工作,或者说职责。看看空管和飞行员的对话吧,简直是危机关头教科书一样的对话,冷静,简明扼要,空管不断地为飞行员提供可能的方案。再看看机长副机长的合作,鸟击过后机长拿回飞机驾驶权(My aircraft),副机长开始go through checklist, 一切按照程序要求来。但是checklist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他们意识到没有时间时(那个checklist实际上是为在巡航高度双发的飞机准备的,但很明显他们高度远远不够),立刻放弃checklist,把注意力集中在迫降(prepare the aircraft for an emergency ditching)上。灾难来临,机长最先,几乎如同本能的反应之一就是打开APU(俗称小风扇,auxiliary power unit,为飞机关键系统提供基本的电力,防止失速),这个关键决定是后来成功迫降的前提。也正如副驾在片中吐槽的,打开APU是checklist里的第15项。。真等到那个时候飞机说不定早失速了(又是checklist差点坑空勤的例子。。)还有就是在扭腰一月的寒风里24分钟的救援,ACI里面提到的安全门边的乘客在迫降前喊"We are ready at the door"影片并没有表现,但是90分钟的容量,表达的东西已经足够多。

NTSB虽然总是在空难发生后上线,但这的确是他们的工作,让同样的事件不再次发生。虽然如调查员所说"Nobody wants to sully Sully.",但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为他的表现挑刺。他们也的确做到了。不过模拟毕竟只是模拟,灾难面前,需要时间分析做决定,你当是游戏可以一键返回,这个锅机长不背。影片在调查这一块上表现的并不全面,不过毕竟片子叫Sully不叫Air Crash Investigation,侧重点自然也就不一样。

Hudson River Miracle, Gimli Glider, Qantas Flight 32, British Airways Flight 9, Air Transat Flight 236 (民航滑翔记录就是这架,所谓加航专注滑翔的梗就是这里来的), 03年在巴格达上空失去所有液压最后成功迫降的DHL货机, 这些都是我看ACI“杯具”看多了需要“治愈”一下就会回去看的几集。当机器failed,人真的是最后一道防线。这些HE的”空中浩劫“有运气的成分(机长碰巧是滑翔机爱好者,面前正好有条河神马的),但更多的是经验,是合作,是高超的飞行技术。是临危不乱的冷静,和命悬一线时做的几个关键决定。

看了ACI这么些年,其实不知道为什么喜欢看。除了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我对飞行这一“未知”的恐惧外,我一直觉得看这个很减压。Perhaps, witnessing how pilots react under tremendous amount of pressure, really lends perspective for me in facing problems in life.

哦对了,我没有看过机长爷爷的自传,不过私以为以他的心理素质PTSD不至于有影片表现的这么严重吧。。。老汤比爷爷本人胖,但颜值不够演技凑,妥妥地。。

 短评

汉克斯下一部要开高铁了吗

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名词解释。Captain:队长,船长,机长。简而言之,汤姆汉克斯。

9分钟前
  • 科科 BLM
  • 推荐

能冲进最好的“后911电影”TOP5,叹为观止。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的高效精准。欢乐合唱团KURT的爸爸和基友都在里面也是缘分。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男主老婆就那么寥寥几个电话的情节居然都能显得那么讨厌!

1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格局虽小,但意外地一点都不闷,因为节奏和结构确实都很好。全片情感都很克制,甚至于说因为收尾这么好,都让我觉得这个英雄主义的故事还有拔更高的可能……不过片尾字幕还是主旋律得太刻意了,真可惜。纽约的夜晚真的很美,但这城市让人疲倦,Sully大概只属于冬天的河。

23分钟前
  • 阿暖
  • 推荐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2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虽然好像事故调查给机长带来的压力山大,但是这样一个无人死亡的空难事故如此尽职尽责的调查听证,简直是把那些数百人死伤却连事发原因都还不清楚的天灾人祸比到无地自容了吧。

30分钟前
  • Mo
  • 力荐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31分钟前
  • Merov Mugatu!
  • 还行

一天内看完<但丁密码><萨利机长>,想说Tom Hanks跟翡冷翠威尼斯一样,特么也是人类瑰宝啊!这样一张刻着“演什么像什么,演什么是什么”的熟人脸,想再看个至少30年。还有东木老爷子,也看一部少一部,咱们就且看且珍惜吧。能把一个“空中浩劫”的题材不往煽情商业大片方向拍,始终压着讲,也是难得。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86岁的Eastwood老师又一次教导大家,拍热门事件真实人物,首先拒绝流水账,拒绝人格美图秀秀,去尽可能的挖掘人物矛盾和剧力冲突,再顺便再加点幽默俏皮话。

3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有人来表扬你这辈子最惨的一天?!机长和副机长却拍肩膀跟对方说,我们很棒。按设想,电影似乎会把迫降当做高潮场面处理,但片子却把听证会处理成了高潮,借助闪回,力度惊人。很多人不满的地方,不像灾难片啊不够高大全啊不惊险啊,正好是这部电影最特殊的。真实就是那么淡定从容,人家就是上班而已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3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上了班之后越来越觉得,这个时代最难得也是最迷人的是professionalism, discipline, order, focus 和solution-driven这些在学生时代被认为是最不酷的乖学生才有的特质。

41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

“所有事情都与时机有关,你可能做出任何选择” 机长下机前,最后瞅几眼自己的驾驶舱,他不知道这对于他以后意味着什么,但可能就是永别的最后一眼。克林特用最冷静克制的拍摄手法,清晰简单的还原事故和争议,那种真实的力量和人性直击人心。任何选择都值得尊敬。86岁的老东木,看一部少一部。

4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剧情扎实有力 没有刻意营造机长的英雄形象 只是不停地用事实说话 他在最危急的时刻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 由此带来非难和名誉却是很难招架得住的 片尾花絮中机长本人出现 讲真 真的好帅

48分钟前
  • faɕjɑŋ
  • 推荐

萨利拯救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成为了大英雄。然而NTSB(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却表示: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飞机可以成功返回拉瓜迪亚机场,所以萨拉迫降哈德逊河是错误的。萨利不是救了大家,而是做了一个危及所有人性命的决定。NTSB对萨利的质疑,以及萨利证实自己的清白都是原型事件中没有的,是电影原创的剧情。但是观众并没有因为导演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剧情而打差评,反而觉得影片将制度和人性的冲突探讨得入木三分。导演并不是刻意加入一个反派来和萨利唱反调,NTSB只是在做分内工作。规矩不能坏,哪怕是救了人也不能坏了规矩,一个特例不能代表制度不对,不可能因为一个特立而改变整个制度。如果不遵循规章制度,这一次救了人,下一次就可能害人。思想有正反,观点无对错。萨利有他的道理,NTSB也有他的道理,拍得很有深度。

5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看到结尾想鼓掌那种,你们需要英雄,我就打造一个英雄。东木头的叙事很出色,有悬念有挣扎,然后还很热血。主旋律拍成这样也是厉害,一个成功的美国英雄,看完真是肃然起敬。主角分明是东木头自己,一个人老不服输的孤独牛仔。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片尾机长本人的气质风度让Tom Hanks都黯然失色。

60分钟前
  • 三七
  • 推荐

我仿佛触摸到了东木头的灵魂!英雄主义是一种极致的浪漫,再冷静理智也甩不掉的那种浪漫。然而推脱谦虚自我反思则是纯粹的矫情。换我肯定大把大把往里垫交响乐,东木老头真的很自持了。瞧不起这种浪漫的人真叫人鄙视。

1小时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比想象中好,尤其结尾干脆不拖泥带水,掷地有声,没有陷入英雄主义和美国好大全的俗套。通篇都保持了紧张感,叙事赞。东木收敛了,没有拍成孤胆英雄一人对抗全世界,这样就很好。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