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HD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Rabetsky,Evgeniy,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Velts,V.,Vasilyev,Igor,Gnevashev,Vasiliy,Domrachyov,G.,Yelkin,Evgeniy,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类型:电影地区:苏联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德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3自己去看 剧照 NO.14自己去看 剧照 NO.15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自己去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呼我冲天火(粤语版)新喋血双雄金箍棒传奇2:沙僧的逆袭喜欢与分享山东味道 第三季赌命为王暴力小姐一剑横空灵异房子传说颤栗迷宫MAX浪女神龙剑非凡舞团电影版21巷摩的追爱记艾德·希兰:成名之路情人湖刀锋战士2财神客栈剩女小爱红衣侠女科莫多逐步追踪忘川序从天“儿”降大“反”派霹雳教头蝙蝠侠:元年索莱卫生间的圣母像谍影重重4妻子和秘书大宋传奇之赵匡胤9号秘事 第六季恐怖岛摩天营救(国语版)齐木楠雄的灾难真人版背后有鬼天 天和街浪子镭射兄弟激战外星人超模们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是什么让张嘎从一个小兵到一头野兽?

这不是影评。

那时,我还小。大概在我七八九岁时看了《小兵张嘎》。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告诉我:热血能让花朵绽放。于是,嘎子就成为我那时的榜样。

电影里的嘎子梦想得到一支枪,不是木头削的,也不是铁丝缠的,而是真的可以将子弹射入人的五脏六腑,在里面翻江蹈海,让对方瞬间呜呼哀哉的真家伙。于是他参加了八路军,学习搏杀技。差不多那个时间吧,我又看了《闪闪的红星》。小小的娃娃明显是返童还老,他非常成熟又沉着,还很机智的通过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小娃娃拿着刀把身体如牛的成年男人一刀一刀地砍出了白眼。每次看到这热血沸腾处,我们那群花痴就在那儿嚷着:杀的好!杀的好!回头想想看,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啊!可以用枪或者用刀去释放天性。只可惜,我们这朵花朵却活在新社会,眼巴巴的看着镜头去幻想自己在那个可以杀人如斩麻的年月里称英雄,做大王或成肉酱。

读小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血能让八九点钟的太阳茁壮成长。

讲台上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年方二五,长相正派。他丢开语文课本,肃容挺腰,拿着教鞭。那教鞭,是一向上进的工程师自制的牛皮鞭子(他有太多这样的发明了,总能想着法子让我们哭爹喊娘)。他有个习惯,总爱在课前把那鞭子在水池里泡一泡。这样,在他上课时,鞭稍的水便滴答滴答的在讲台上或我们的身边回响,以让我们这些太阳心生恐惧,身体战栗,然后如他所愿:乖乖听话。有一天,他用激情澎湃的方言给我们讲黄继光同志是怎样不假思索的用肉身扑上堡垒,勇敢的阻挡住了美帝国主义者邪恶的枪眼炮洞。那时,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黄长官身体在那一瞬间身体如筛子状,分崩离析,红花绚烂。正愣神,就听见唰的一声细响,扭头一看,那牛皮鞭就生生的钻进我的肉里再甩出来。你妈那个奶头,那可是我的肉啊!当时,我心里骂着他的娘啃着他老婆的骨头(当时还不知道那肉比那骨头有味多了),但我硬是压着,没吭声,强忍着,但我必须记得。在工程师的鞭策下,我又知道了12岁参加革命的王二小,14岁参与暗杀行动的刘胡兰。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如真正的太阳,孔武有力的从草丛里钻出来,扑上老师,夺了教鞭,再鞭鞭见肉、肉见白骨的抽到他正派的国字脸上。我真想这样做。我也准备着这样做。我准备着更狠了去做。放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偷了老爸崩鱼用的炸药,气势汹涌的把自己化身王二小,翻进校园,把炸药放在工程师办公室的窗户那里。点着引信跑开,只听见噗的一声,眼前一片白色。白色散去,办公室安然无恙。后来我才知道那炸药长期放在水沟里,早失效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学校的领导在他还没有任满一年就把他调到另一所学校为其他小太阳宣讲英雄教义去了。那一刻,小太阳的小蛋好疼。

当时,我是善良的孩子,是纯洁的小花朵,是温暖的小太阳,既然如此,我当时怎么会这——样——做呢?幸好未遂。不过,我是特例。

后来,我身边的小花朵们勇敢的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用石头打瞎了对方的眼睛;他们拿着刀子插进对方的身体;他们用铁棒打断了对方的腿;他们用河水将对方活活淹死;他们拿着鸟铳轰了对方村里的寺庙;他们一把火点了对方住了几辈子的房屋等等。当然,这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应该还有更多没在我身边的我不认识的以及没听过的事。大人之间处理事情最愚笨的方式,小孩也学的特别快。没办法,大人们总是艺术化的渲染着他们如何英勇、如何坚决、如何秋风扫落叶、如何痛打落水狗、如何牛逼哄哄、如何的禽兽不如。谁不想过这个瘾呢?何况一点就着的小孩子。对了,谁说内因决定外因来着?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同样的种子,环境不同结果也相反。假如我那时继续在学校里混着,说不定你看到的已经不是我现在这个怂样了,或者说你已经看不到我了。这是八九十年代的事,小太阳们还不至于肆无忌惮,如果事情的背景放到二战那阶段,这群野蛮的小太阳会是个什么境况?可想而知。

《自己去看》,首先是一部恐怖片,然后再是一部战争片,或者说电影就不该分类。说它恐怖呢,是因为它呈现的视觉和心理极度寒心。那么战争,就当个表象看吧。这是1965年的白俄电影,当时还叫苏联,一家子的。说的就是就是二战时一个类似嘎子的娃娃如何炼就冷血之心。不说了,自己去看!

曾经,我那么爱看战争电影,也以为自己热爱战争。现在,我长大了。但在我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热爱和平。

松口气,扯下别的吧。曾在13岁饰演嘎子的演员后来咋样?你们想知道吗?在文革中,他对崔嵬等电影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并亲自动手打了在电影中教他如何打鬼子的罗金宝扮演者,直把他整进牛棚。那年,嘎子16岁,已经秉承了精粹。

 2 ) 20200305

一個蘇聯戰爭片,好像這就已經能大概概括這個片子了。但又不是,這裡面沒有哭喊的年輕士兵,也沒有平凡人的壯舉,整個片子相機一直跟隨著一個想要加入游擊隊的白俄小孩兒。

從他為了加入游擊隊去挖戰壕裡的屍體身上的槍開始,一種無可奈何的絕望蔓延整個影片。這些絕望在初期並不那麼明顯,是厚厚的沙土,痛心疾首的母親,遍體鱗傷又毫不在意的游擊隊員。漸漸地所有短暫的喘息都飛快地被從天而降的災難打破,我們開始看見森林裡的砲火,被集體射殺地村民,成群的在孤島上避難的人。這一切的絕望似乎都沒有過程,只有結果,我們看見的只有在大火過後全身燒傷的奄奄一息的人民。

而影片的後三分之一開始,我們開始切身經歷一場浩劫。我們被趕出自己的家,被槍指著站在廣場上;又被推搡著進入一個狹小的穀倉,然後在恐懼中被燒死。又一次的,我們看不見哭喊的人們,雖然能聽見震耳的哭喊和尖叫。我們只看見無數燃燒的房屋,把婦女舉上卡車的軍人和滾滾的濃煙。所有的殘酷都沒有具象,看的人卻不敢呼吸,這大概是這個片子可怕的一點吧。

短短數天的時間,我們的主人公在炮火和塵土中急速地變老,影片最後的弗廖拉憤怒地朝著泥水中的希特勒畫像射擊,滿臉佈滿了皺紋。像影片的題目寫的,觀眾只有come and see才能知道。我甚至覺得這個三個小時充滿史詩感的長片並不想強烈地說些什麼,導演只是找了一雙最純真的眼睛帶我們去看這些殘酷。然後我們跟隨這雙眼睛感受失去和痛苦,感受絕望和憤怒;在影片結束之時跟著這雙眼睛變老。

一個學電影的不會寫影評太可笑了,可我確實覺得我的文字過於淺薄和無知,不該也不能概括或者評論導演的煞費苦心。也許在其他主題的片子裡我能說的多一些吧,這種民族性的苦難實在力量太大了。

 3 ) 至善

很久以前就标记了“想看”的电影,但据说里面有极其恐怖的场面,一直没勇气打开看。这次借着资料馆放映,终于去看了这部电影。

影片一开头便是老者的面部特写,缺失的牙齿、苍老的面庞,加之略有些诡异的语言,都在提示这个环境的不对劲,危机四伏。紧接着是一个身材矮小的孩童,用与其年龄极度不相符的、苍老的声音模仿老人。同样又是面部特写,孩童的脸如死人般阴森,让人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一度以为这个小孩才是纳粹。这种面部特写和凝视在全片中多次出现,即使坐在最后一排都能感受到巨大的冲击力,每对眼睛都像是一双手,伸进你的眼睛、进入口腔,然后一把握住心脏,要将你连人带心一起扯入那边的现实,让你亲眼瞧瞧这地狱的惨状。

再说回刚才的孩童,他出于玩笑的模仿和本不该出自孩童之口的战争语言,又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立。我怀疑他是否理解所模仿话语的意思,但他似乎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对危险警觉度不低,总能让自己化险为夷。这样的对立也在全片中反复出现,美与丑、生与死、善于恶出现在同一荧幕中,令人作呕和窒息。印象最深的是德军放火烧毁村庄,熊熊烈火美得不像话,飘落下来的火星像烟花。如果你不知道屋子里挤满了将被烧死的犹太人,那这个场景真算得上是一场难忘的狂欢派对。

全片温馨的场景不足几分钟,弗廖拉挖到枪准备参加游击队,在家中等待出发的场景便是一处。对着双胞胎妹妹调皮地眨眼睛,应该是他仅有的一次做属于他自己年龄的行为。即便是要参加游击队,那时的他眼神也还有着希望。但这样的轻松气氛很快就被弗廖拉的母亲打破,时笑时哭、神经质般的言行透露着那一时期人人都生活在恐惧之中,随时可能丧失、离世。

弗廖拉进入游击队后,影片开始进入正轨,杀戮的残酷也一次次加剧。音效是这部分的亮点,忽高忽低的轰鸣、时断时续的电波、夹杂着恐惧的喘息声、轰炸后的耳鸣声,还有被极度放大的苍蝇声,一股脑全部塞进你的脑袋里,强迫着你必须去听,恐惧、绝望、悲伤、无助,情绪也跟着一层层的加重。最后他也没有用手里这把枪杀过一个人,盛怒和恐惧的顶峰之下做的,也只是对着希特勒的画像不断射击,而当时光回溯到希特勒的婴儿时期时,弗廖拉却停止了,襁褓中稚嫩无邪的眼神怎么也无法与法西斯暴君联系到一起,正是这个眼神唤起了弗廖拉心底依然保留着一丝人性的善。让善良的人在炼狱走一遭并且仍然活着,还有什么比这更残酷的事情吗?

以现代的观点来看,如果弗廖拉幸存下来,当然要接受心理干预。但这真的有用么?弗廖拉第一次接触死亡是回村子的时候,不断否认家人已经遇难的现实,这时候的他拒绝回头观望,仍然对生命有着一丝幻想;第二次他被迫直面全身烧焦、即将咽气的老者;之后是同伴的离去,甚至是牛也不能陪他度过一个夜晚;然后是另一个村子的人活生生地被烧死在自己眼前。至此,当他看到被强暴的女孩如丧尸般走来,这样的场景再残酷,也无法再激起他心理上的一丝波动了。孤立无援地目睹这一切,弗廖拉甚至已经没有了再次把头埋进沼泽里了结生命的冲动。如果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再不去贸然触碰这颗随时可能崩塌的心灵,直到生命逝去。

影片结束时我终于知道影片的另一个名字为什么叫《炎628》了,白俄的628个村子的无辜村民在这场战争中遇难。影院的灯亮起,我坐在最后一排说不出话来。

 4 ) 这部33年前的冷门神作,其独特的艺术价值闪耀至今

我看见羔羊揭开七印中第一印的时候,就听见四活物中的一个活物,声音如雷,说:过来看看!
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白马;骑在马上的,拿着弓,并有冠冕赐给他。他便出来,胜了又要胜。
揭开第二印的时候,我听见第二个活物说:过来看看。
就另有一匹马出来,是红的,有权柄给了那骑马的,可以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杀;又有一把大刀赐给他。
揭开第三印的时候,我听见第三个活物说:过来看看!我就观看,见有一匹黑马;骑在马上的,手里拿着天平。
我听见在四活物中似乎有声音说:一钱银子买一升麦子,一钱银子买三升大麦;油和酒不可糟蹋。
揭开第四印的时候,我听见第四个活物说:过来看看!
我就观看,见有一匹灰色马;骑在马上的,名字叫作死亡,阴府也随着他;有权柄赐给他们,可以用刀剑、饥荒、瘟疫、野兽,杀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揭开第五印的时候,我看见在祭坛底下,有为神的道、并为作见证被杀之人的灵魂,大声喊着说:圣洁真实的主阿,你不审判住在地上的人,给我们伸流血的冤,要等到几时呢?
于是有白衣赐给他们各人;又有话对他们说,还要安息片时,等着一同作仆人的和他们的弟兄也像他们被杀,满足了数目。
揭开第六印的时候,我又看见地大震动,日头变黑像毛布,满月变红像血,天上的星辰坠落于地,如同无花果树被大风摇动,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样。
天就挪移,好像书卷被卷起来;山岭海岛都被挪移离开本位。
地上的君王、臣宰、将军、富户、壮士,和一切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岩石穴里,向山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罢!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忿怒;
因为他们忿怒的大日到了,谁能站得住呢?

以上截取自《圣经:启示录 6:1-17》,描述七封印被解开后,天启四骑士降临人间,带来末日浩劫的景象。其中白马骑士,我们常称之为“瘟疫”,是魔鬼之子,反基督者;红马骑士名为“战争”,制造刀剑与毁灭;黑马骑士“饥荒”,降下饥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公正的交易,打破世间平衡;灰马骑士“死亡”,给予人类最终的审判。

这段《启示录》不仅展现了四骑士带给凡间的浩劫景象,同时还用一句“过来看看(Come And See)”接驳到一个叙述者的视角:我。

于是,“过来看看”也就成了那部1985年苏联战争电影的名字(网络上的中文片名为《自己去看》)。里面的主人公弗廖拉,便是《启示录》中的“我”。引圣经典故,《过来看看》从个体视点出发,用一种类似精神意识般的影像信息,重现了二战德军在白俄罗斯制造的大规模血腥屠杀。

影片长期被描述成“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电影”。实际上,片中并无太多血腥画面,至少不是刻意地从感官上营造一种生理不适。但是,在较为“温和”的视觉面貌背后,流露的是战争中弥散于记忆深处的悲切与恐惧。影片通过弗廖拉的经历,将这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印刻在每一位观者心中。

《过来看看》中的地狱景象,不是大量的鲜血、尸体、残肢等战争片中常见的直观视觉刺激,而是通过无数张直视摄影机的面孔,冷峻独特的影像语言,令人颤栗的声音处理,以及与环境中的各种图征、意象和符号的结合渲染出来的。

影片没有聚焦于任何正面战场,也没有全景式地展现军人或百姓的惨状。它用了完全迥异于传统战争电影,尤其是苏联战争史诗片的创作态度与立场。无论从文本还是影像而言,其所体现出的风格与形式,至今看来仍旧有着鲜明的超前性。

本片诞生的1985年,正是苏联战争电影从英雄赞歌、集体主义过渡到理性思考的阶段。同时也拉开了苏联电影历史生命的终结。当时戈尔巴乔夫以“加速战略”、“公开性”和“民主化”为口号推进改革,涉及到苏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

当时,苏联人民对电影的兴趣持续下降,这很可能是作品缺乏多样性导致的,因为太多雷同的思想和题材充斥于市场。当然,也是受到国内的经济形势和政治氛围的影响。总之,八十年代中叶,苏联迎来了一段喧嚣与躁动的时期,苏联电影也进入到一个相对低谷的阶段。因此,苏联电影界自然响应“改革”号召,试图恢复“审美的正义”,解放思想,振兴本土电影。

对于电影来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的作品,不再强调文化意识形态,放宽了创作思维中的诸多限制。于是出现了更多不同的现实题材,以及相应的多样价值观和历史观念。同时,当局还以重新审查为由,解禁了一批20年来被禁的苏联电影,其中不乏具有鲜明实验色彩、独特艺术思想和创新表现手法的作品。与之相对的,是以情节“严重失实”为由,禁映了《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等九部影片。

出于肉眼可见的政治目的,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还鼓励制作批判“斯大林主义”、讽刺勃列日涅夫错误政策的影片。于是,一批又一批在曾经可能招来杀身之祸的电影横空出世。在对待进口片的问题上,戈氏政权也放宽政策,取消限额。最后,在电影管理体制上,也取消了电影委员会对剧本审查的环节,国家对电影从行政管理过渡到经济管理。

曾经苏联(战争)电影中那种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芒渐渐消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道路几近终点。创作上的自由,带来更广泛多样的作品问世,同时也进一步导致苏联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瓦解。最终,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在影史上浓墨重彩的苏联电影,也就彻底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倒不是说苏联电影的改变,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而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深切影响了八十年代苏联电影的样态,也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历史进程。无论如何,从那个时期对文化娱乐态度上的变化,我们便可以小见大,将之作为一段社会史、政治史的注脚。《过来看看》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它也确实显得尤为新异。

首先,影片肯定完全不同于《攻克柏林》、《夏伯阳》、《马克辛》三部曲这样的英雄主义战争电影,文本上已天差地别,影像风格更是两个端点。而较之以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他们为祖国而战》这样聚焦“小事件”“小人物”的人道主义战争片也大不相同,这些影片遵循传统叙事框架,且具备集体认同式的理想主义色彩。即使是《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伊万的童年》这样运用更纯粹的个体视角、部分侧面描写战争的电影而言,《过来看看》也相当特立独行。当然,如此另类的作品,更是无法拿来与《解放》这样的鸿篇史诗来比较。

它也不同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完全诗意化的影像。确实,在观影过程中,一些画面不免让人联想到老塔和索科洛夫,但结合音效、运镜剪辑与色彩,乃至剧情本身,仍然是无法完全对位的。更何况,老塔的形式早已超越了苏联本土电影的范围,成为一种世界性指标。对我而言,《过来看看》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大致介于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与塔可夫斯基之间,是非常独立的一个存在。

从表现手法来说,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显然遵循着苏联社现美术的思路去编排。然而当绘画上的构图化作摄影机前的景象时,又显现出不同的氤氲。剧作上,刻意有去情节化的倾向,将许多事件隐埋于镜头焦距之外,着重于人物状态本身。油画质感、手持摄影、直视镜头等实验性手法,无疑让这部影片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作为影史或文化政治史来说,本片都是一个极佳的研究材料。

克里莫夫以《圣经·启示录》为所指,构建了一个内涵更为广阔复杂的二战图景。依循主人公的行动轨迹,以及一些超现实的表意要素,影片流淌着对战争的哲理性思考,具象表现出人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的异化过程。片中不乏一些撒旦式的影像比喻,克里莫夫也将《魔僧》、《告别》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和末日意象沿袭至此。

影片完全没走宏观叙事的路子,也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段落。唯一一次可与传统战争片景观接壤的地方,是游击队出征前在森林中合影的戏份。这个段落渲染着振奋人心的力量。游击队员的大全景,配以亚历山德罗夫《神圣的战争》旋律,雄壮威武,斗志昂扬,是典型的苏联社现主义创作风格。构图也非常讲究。

此外,还有一段森林的轰炸——弗廖拉和格拉莎留守于森林中,四处游走。这时一队德国兵从天而降,紧接着是对森林的地毯式轰炸。影片安排了几个轰炸空镜头,然后是德国步兵走过的镜头。游击队已经转移,弗廖拉和格拉莎也逃过这次围剿。

本片的音效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不仅在叙境声音的处理上非常逼真,对人物台词的声音上也彰显出了极强的形式感。最明显的便是影片开头,弗廖拉和小伙伴在沙滩上挖武器的场景。当寻找他们俩的老头驾马车离开之后,弗廖拉的小伙伴出场,以一种极其阴森苍老的,完全不符合他年龄的沙哑嗓音念着台词,表情也是极度狰狞。也许他在模仿成人的口气说话,这也是为什么弗廖拉看到他这个样子,会躲在树后面笑。但在那一瞬间,我们几乎以为小孩如被魔鬼附体一般,说着只有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词汇。

除了独创性的声音处理,其构图也非常精致。这部战争电影的一大特点,是不断地让多名角色直视镜头。面孔的特写有一种诘问意味蕴含其中,同时也组成了一段生动的历史影像。每个面孔的拼接,便是历史影像中各自群体的代表性展示。除了给观者带来一种跨越时空的逼视和审问以外,神态各异的面孔,本身也成为文本的一部分,承载着战时人们的绝望、凄切与冷酷,成为表意结构的紧密一环。

开放式的面部特写,看上去仍受苏联社现思潮的肖像画影响,却无疑是一种更为阴冷的变体。首先当然的,这些肖像不是伟人的面庞,也没有一丝豪迈之气——它完全不为政治服务。其次,这些摄影机所捕捉定格的肖像,要么是人性荡然无存的德国军官,要么是布满泪痕与泥土的百姓,他们是战争巨兽下的真实写照,更被影像赋予过目难忘的美感。这些画面的色彩,以及人物比例,让我想起了诸如列宾、马克西莫夫和戈尔布为数不多的肖像画。只不过在绘画上,美感背后总有些难言的真实隐隐若现,而《过来看看》里的这些画面,是用本身的构图美将历史的残忍现实摆在我们眼前。

但是,观众在面对这些段落时,所感受到的氛围也好,情绪也好,常常与片中人物形成反差。比如开头小孩那个听起来很可怕的声音,在弗廖拉和老头的眼中,是一种轻快的调侃或幼稚的模仿。在影片其他部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令人紧张或残忍的镜头,但是当摄影机转向其他人的特写时,似乎又在故意剥离本应建立起的情境。

面孔在本片中,进而成为一个单独的艺术结构。而不断与摄影机对视,也让摄影机不再隐没于场景背后,或游离于场景之外。摄影机以变换着的姿态介入到图景之中,虽没有影响叙事,也没有严格意义上“打破第四面墙”,但它显然已成为一个类似某种超现实的存在。它不再是完全的以上帝视角再现影像事实,而是不断降格,让剧中人物感知到自己的“第二人称”属性。

这样一来,摄影机不仅作为观众与影像之间的桥梁,产生一对一的情绪嫁接,让观众无法以纯粹的旁观身份去观看。同时,它还勾连到《圣经·启示录》的另一个隐藏的视角,即书写者。整部影片通过摄影机的地位转变,不断在宗教与历史的文本中颠倒变幻。可以说,这正是《启示录》记载的内容过渡为影像化再现的结果。

除了将工整的特写镜头和构图赋予某种神秘主义的艺术特性以外,另外一些不规则的构图则诠释出克里莫夫的创作心意:将宗教般的诗意异化为黑暗的景观,让这场人间爆发的战争真正显现出天堂地狱二元交杂的意味。比如在游击队捕获德军并处决之后,一个表现弗廖拉的镜头构图便将画面分层,位于底部的弗廖拉只能勉强看到头部,他的头顶之上是整理战场的游击队。此时对于主人公来讲,他的生活早已陷入地狱,人性也伤痕累累,因此他的肉体埋于地平线之下。而地表的环境与光线,又暗示着战争所带来的不散阴影。此时口哨声由远及近,弗廖拉转头看到了残破不堪的格拉莎。

这无疑是一个不怎么常见的构图手法,印象深刻的同时也有着极强的形式感,却很好表现了人物的心境。以及在延续影片整体基调的同时,还有更高一层的心理递进。

正是宗教比喻与现实主义的结合,让《过来看看》显得颇具先锋性,不拘泥于传统的苏联社现创作中的刻板框架。片中不光摄影机本身成为一种超现实的存在,某些段落的设计也完全脱离了传统现实题材,尤其是现实战争电影的创作思路,从而显出别样的艺术体验。

濒死的奶牛不断转动的眼珠特写,是生灵在炼狱世界最后的挣扎。森林中不算洁净的仙鹤,暗示着战争中人们虚妄的幻想。被烧焦的老人横躺在草地上,宛如以另一种方式受难的耶稣。希特勒的假人,显得神秘而恐怖,简直是死神的化身。而弗廖拉与格拉莎陷溺于沼泽中,更是反射出一段不言而喻的历史。

最令人胆寒的是弗廖拉以超于常人的速度衰老的面孔。《过来看看》大体上遵循着旅程故事的结构,从弗廖拉和小伙伴挖武器,一心参军,到如愿被游击队招募,到被游击队安排留守后方,与格拉莎逃脱德军扫荡。再到回到家乡,内心拒绝承认全村被屠的事实。再到遇见幸存的村民,几人一同寻找食物。最后到遇见大批德军,从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中幸免于难。结尾与游击队重逢,处决了刚刚屠杀完村民的那队德军。弗廖拉只不过经历了几日的生死,面孔却由青涩少年变成了布满皱纹的老者。战争对时间的扭曲,对人的异化,便在这样的过程中被揭示。

结尾的神来之笔,成了影片对整个历史文本的颠覆,甚至是对现世的批判。影片用胶片技术,将弗廖拉的面部特写与背景的水坑接在一起,却处于明显割裂的空间。接着,弗廖拉走向水坑,朝水坑中的希特勒画像开枪。这时,彩色影像变成黑白纪录片,希特勒正在接见士兵。子弹由现实穿进真实历史之中,不断击向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弗廖拉每开一枪,希特勒的生命就会倒退一段,直到退化为襁褓中的婴儿。这时,弗廖拉没再忍心开枪。镜头转向燃烧的房屋,历史未被改写。

这段超现实的情节,看起来给整个故事留下了一个关于善良与希望的尾巴。然而在苍老的弗廖拉面前,以及仍旧如地狱般的环境之中,之前的一系列事件所带来巨大的阴霾,根本无法被驱散。这样的希望仅是一种苍白无力的自我慰藉。因此,在影片最后的画面中,我们被迫盯着因苍老而丑陋的弗廖拉,画面渐渐褪色,终于变为死亡的色调。

我对“美学的正当性”其实不怎么感冒,但是在如今以懒惰的审美为主的影像态势下。这部三十年前的战争片让我找到了当下电影中难得一见的美学新意。《过来看看》无疑是影史不容忽视的战争杰作。其独创性的镜头语言,鲜明的先锋性,以及介于现实主义与诗意美学之间的表现形式,都值得我们回味并铭记。苏联的文艺作品,以强大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著称,有着与欧美和东方截然不同的趣味,无论是绘画、音乐、文学亦或是电影。因此,苏联电影虽已成过去,但仍有许多遗珠待我们发掘。在这些乏人问津的作品内,很可能就蕴藏着未来影像的诸多可能性。

 5 ) 自己去看 Come and See, 1985

另有一匹马出来,是红的。有权柄给了那骑马的,可以从地上夺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杀。又有一把大刀赐给他。
——启示录 6:4

“自己去看”,引自英王詹姆士钦定本《圣经》。传说当年七个封印悉数揭开,天降浩劫,夺了世上无数人的性命。骑红马的使人战争,浮尸百万、流血千里;不日二战爆发,正应了启示录里约翰眼中看到的一切。
其实片子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刺激视觉。给人印象极深的是反倒是表现力极强的声效。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老头儿和一个小孩儿的高声对骂,而两个人的声音都极度苍老,暗示着艰难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境况。接下来还有炸弹爆炸之后主人公的耳鸣,导演几乎是以恐怖电影的音效来表现弗列罗奇卡耳中的声音和内心的极度恐惧。最后还有女主角断断续续的口哨,凄厉诡异,平添恐怖。全片长136分钟,导演依莱姆•克里莫夫用了将近130分钟的时间来展现弗列罗奇卡的悲惨遭遇,近乎是主人公跟谁在一起生活谁就被枪弹夺去性命(甚至牛也不能幸免),在哪个地方生存哪个地方就被纳粹掀个底儿朝天。弗列罗奇卡经历了的很多灾难,每次都只有他一个幸存下来,正是这种孤独的处境最终加深了灾难感。尽管如此,毫不客气地说,前129分钟的全部影像不过就是让人感觉压抑,给人展现了纳粹的滥杀无辜和战争阶段的残酷画面,并没有什么让人感到稀奇的地方,共感也十分有限。
然而,这种印象在影片结尾部分一扫而空——结尾实在太有力度,以至几乎掩盖了前面所有的优点和缺点,让电影从轻度感官猎奇直接上升数个档次,变成了深度哲思表达,从而也决定它毋庸置疑的神作品质。
全片的重心全部靠在最后7分钟上。在历经无数劫难之后,满脸皱纹、神情扭曲的弗列罗奇卡对着泥水中希特勒的画像开枪。随着子弹打在希特勒的“身上”,时间居然开始倒流,所有的事情都在倒退:从被炸毁的楼房恢复原状,到希特勒接见少年积极分子,到希特勒检阅部队,再到啤酒馆暴动……弗列罗奇卡杀红了眼,杀意不断增强,击毙了所有的邪恶,把希特勒及其纳粹统治机器和战争机器打回了原形,时间也随着邪恶势力的死亡逐渐倒退。“行刑”一直继续,主人公又击毙了少年时期就面露凶色的希特勒,而当最后时间来到希特勒一脸天真无邪地被包裹在襁褓之中、躺在母亲怀里的时候,弗列罗奇卡却久久凝视照片,再也找不到任何开枪的理由,不得不艰难地放弃了击毙万恶之源、消灭罪恶萌芽的最后机会。
这种显而易见的善良和人道主义精神实在太让人动容,因为就算主人公经历了如此多的血腥屠杀之后仍然能心怀怜悯和正义,哪怕是面对敌人,面对杀害了自己母亲的罪魁祸首。然而无辜就是无辜,幼年时期的希特勒并没有这样残忍的想法,他也就不该面对无辜的死亡。这样的想法无疑昭示着人性伟大的一面,这样的设定一方面使人联想到主人公自身在片中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更深层次的联想和思考。人道主义是固然是善良的,但有时候也是卑微的,而正是这种怜悯使历史毫无节制地发展下去。弗列罗奇卡放弃开枪的那一刻,历史又开始按照时序正常发生了,这就暗示着当下的一切战争和屠杀还是无法避免;时间,抑或人类本身最终还是纵容了希特勒和纳粹犯下的累累罪行。这既是必然,也是悖论,因为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别的特勒,没有二战也会有三战四战;但假使时间倒退,再次让人类在和平和战争之中做出抉择,人类却会因为对一个人的道德和良善义无反顾地选择“重新来过”,甚至不惜毁灭整个种族。一切都无法避免,人们只能可怜兮兮地通过与邪恶对战这种残酷的方式修补那些本不用修补的漏洞,这是对人道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根本性反思,也是对眼前发生的一切的既悲观又乐观的十分复杂的情绪表达。
导演并不止于阐释这样的复杂情绪。他又进一步向我们发问,二战中那些受纳粹德国残害的国家、种族和个人,难道就是全然无辜的吗?弗列罗奇卡望向襁褓中的希特勒,那股婴儿眼中的纯真和无邪让人怎么也不能相信几十年之后就是这个人领导下的轴心国屠杀了全世界几千万人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呢?难道人性本恶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希特勒并非出生就心存邪念,而他从小积攒起来的、对周围人和周围国家的仇恨也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个体本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不是孤立的事件,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极其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先是使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然后又使整个国家解除武装,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且不准拥有空军。这样的制裁条款对于任何一个有良知的公民和一个现代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耻辱,更何况是对一个不久之前刚刚完成统一的国家。如丘吉尔在《二战回忆录》中所言,一战结束后,战胜国所做的最大的一件蠢事,就是在《凡尔赛和约》里要求德国缴付巨额战争赔款,“其苛狠和愚蠢,竟达到显然不能实现的程度”。这样的赔款要求“反映胜利者的愤怒,也反映战胜国的人民根本不知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战败国能付得起相当于现代战争费用的赔款数额”。归根结底,希特勒和纳粹是民主社会主义的衍生产品,而被激怒的不仅仅是希特勒,还有当时德国众多的爱国人士。尽管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最终畸变为纳粹,而其行为也的确残暴至极,但并不代表整个过程中的罪大恶极者就只是纳粹或者希特勒个人。
毫不夸张地说,短短六分钟时间的哲学和伦理探索已经完全超越了史上所有战争电影。当然,这并不是说前面130分钟的影像全都是浪费时间。实际上,正是故事的发展推动了弗列罗奇卡情绪的上扬,最终才使他毫无畏惧地打出了人生当中的第一枪。影片最后,当我们看到导演用非常超现实的长镜头将同一片森林中的冬夏相连,我们猛然意识到战争还在一年又一年地继续,生灵还在不断地遭受涂炭。已经发生的事情还会继续发生,还未发生的事情也早就注定。从这点上来看,故事的卓群之处还在于其结局并不试图告诉我们获胜方到底是谁,或者谁才是战争之中的正义之师;相反,只有一个结局已经隐然写就,那就是战争还会继续,死亡永不止息。

 6 ) 自己去看

这真是一篇鼓动性极强的战斗檄文!

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和摄人心魄的配乐,半个多小时屠杀场面的白描,全片两个小时下来,相信没有人不会像片尾那样追随着游击队的队伍一起去打德国鬼子。

二战题材相对来讲更容易拍,侵略与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不存在什么模糊地带,起码在战争期间是这样的,所以,尽管去符号化也不会让人觉得片面了,在累累罪行面前,不需要什么逻辑和理性思考。

最后那段蒙太奇每开一枪希特勒就返老还童一段直到襁褓,确实是见所未见的。

同样冲击力十足的还有对话的镜头,正反打全是演员正面镜头讲台词表演,别的影片不合适,但在这里却是异常有效果。

男主的眼神恐怕没有观众会淡忘,那双大眼睛从开始的童真到惶恐到愤怒到坚定,其实可能眼神都一样,但是导演就是能让观众感觉到这么多的情绪。

如果该片在二战期间就存在,战士上前线不用任何动员,看一遍这个就够了。

 短评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9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10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12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17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20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24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3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40分钟前
  • 二二
  • 力荐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42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43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4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45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4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4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5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52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56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