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之拥抱

HD

主演:扬·贝弗特,博昂内·戴维斯,路易吉·莎玛娜,尼比欧·托雷斯,安东尼奥·玻利瓦尔

类型:电影地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阿根廷语言:西班牙语,德语,葡萄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蛇之拥抱 剧照 NO.1蛇之拥抱 剧照 NO.2蛇之拥抱 剧照 NO.3蛇之拥抱 剧照 NO.4蛇之拥抱 剧照 NO.5蛇之拥抱 剧照 NO.6蛇之拥抱 剧照 NO.13蛇之拥抱 剧照 NO.14蛇之拥抱 剧照 NO.15蛇之拥抱 剧照 NO.16蛇之拥抱 剧照 NO.17蛇之拥抱 剧照 NO.18蛇之拥抱 剧照 NO.19蛇之拥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蛇之拥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9年,一个德国探险家在亚马逊丛林中罹患怪病,求助于族人几乎被屠戮殆尽的巫医,他们沿河蜿蜒而上,试图寻找失散的族人和能治病的神秘植物;1941年,一位美国探险家也踏上雨林土地,偕一位当地老者回溯足迹,雨林中沉睡的记忆逐渐被唤醒,过往留下的疯狂与灾难亦如热带植物般滋长,蔓生成更扭曲的疮疤......   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Tutorial198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纸婚高幻想黑店狂想曲蓝雾守城最错决定第一季赤毛1969时光骇客量贩春光黑郁金香1964媳妇的逆袭冰血暴 第二季最好的我们2016僵局救援生命之色麦积山的呼唤挖掘山路飘移2京阪沿线物语~欢迎来到古民家民宿~芝加哥警署第十一季邪恶与疯狂战火中青春深海挑战绿卡莲花童子哪吒直到世界尽头1991美国恐怖故事集触不可及(原声版)移居者2021无脸的男人1993破晓之战酒酿的爱情幽灵螳螂2之突变情探1958野兽2022有情天地无情刀野兽家族第五季献给奥逊的最终剪辑:40年制作历程刽子手之死擒爱记击穿车道蛇头低压槽:欲望之城国语男子汉地狱之音

 长篇影评

 1 ) 一个小作业

我回寝看完这部电影后在豆瓣上标记了已看,给出了四星,评论“丛林;难以忍受得像真实一样”。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管在颜色的处理(很多门道)还是打破刻板印象的文化深入上,但是也不满意得很明显,我想是因为它太难让人集中注意力了——我在课堂的观看过程中十分钟就要拿起一次手机。动笔之前我找出重要的内容,定点重新观看了一遍电影,做了一些简单的笔记,但还是没能解决我感兴趣的问题。导演的想法很多,电影讨论原住民哲学也十分真诚,察觉到的我亦为此感到兴奋,但我想第一次观影就能察觉的人大概的确不多。直到我去烂番茄逛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这个让我满意的词语,它将完美地概括这部电影,Hypnotic Grandeur,催眠的宏伟——就像丛林本身——丛林本身就是那样一个对令人无法忍受的真实世界的隐喻。

一、 非线性时间

我们在对影片里(被边缘化的)原住民文化的各种介绍中得知两个很重要的观点:“… not [as] a line, as we see it in the West, but a series of multiple universes happening simultaneously… This idea of a single life, a single experience, lived through the bodies of several men… ”[1]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第二点也就是一个同一的灵魂能够穿越时间在不同的身体里生活,常常被人遗忘,但它恰巧在解释电影引入非线性时间的目的时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地表现一个独特的原住民文化而已)。我认为影片里多元时空的实际目的正是说明灵魂,它是灵魂存在与运动的一个背景。

影片里两个故事切换与糅合的蒙太奇方法是值得关注的,许多观众都发现了“水”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在水进入、浸没镜头的过程中,时间流动到了(所谓的)别处。在两个不同的旅行组合中,人乘小舟浮于水面,好像给我们显现的是人而水则是那流动的时间背景,我们找到了水就能够穿越时间——然而恰恰相反,水才是那个显现给我们的障眼法,“这条河有三个、五个、一千个尽头,小孩子不费吹灰之力都明白,但是你不明白,这条河是水蟒之子”,仿佛水是多元宇宙的那个交汇点,但是不是,时间同水一样是幻想,真正得以锚定的关键是人的灵魂,“两个人”——Théo和Evans——的同一个灵魂。

二、 “你是两个人”

影片中有两次Karamakate对Evans说“你是两个人”,这是对两人实际上是一人的明证,至少在Karamakate的哲学中应当作此理解。这样的证据还有很多,我在第二遍观看的过程中简单地记下来一些:Evans的纸币被认为是“蚂蚁喜欢”,Théo被说是像蚂蚁一样什么都吃而把自己撑死;Evans熟练地驾驶小舟后紧接了Théo学习划桨;年轻的Karamakate询问走哪条路找到自己的族人,年老的他询问走哪条路去寻找yakruna——回答路线的人可都是作为外来者的白人。

这里我们必须关注到那个及其美丽又悲伤的镜头,就在1小时25分钟左右,在愤怒地丢弃了一切所有物之后Evans播放着最后留下的波士顿带来的碟片,Karamakate这时起身走向岸边,向他吐露他自己的真相:“如果要成为一个战士,每一个宇阿诺人,都必须把一切抛在脑后,只听从梦的指引,走入丛林,在这个旅途中,在孤独与沉默中,发现真正的自己,他不得不成为梦的流浪者,有些人会从此迷失,永远不再回来,但是那些回来的人,就能准备好面对任何可能到来的事情;他们在哪?母亲给孩子们唱的歌谣在哪?长者们的故事、爱的低语与战斗的记载,它们都去哪了?”这时镜头不断地于黑暗之中闪现,Théo也蹒跚着走向岸边——水!时间在这里交汇了,在晦暗的水边,将行就木的民族志学家昏倒在陡岸上,年老的巫师到水边去迎接他穿越而来的灵魂!——这一番话不是说的自己的族人吗?为什么是白人的真相呢?让我们听听镜头之外、密林之中、星空之下于河岸边的协奏曲吧!黑胶片里的不正是白人梦中那“祖先的音乐”吗?!Théo尚且在丛林中迷失,这个躯体的生命在丛林里消逝,但另一躯体来到丛林了,Evans做到了,丢掉了“那些箱子”,留下了“祖先的音乐”,什么是我自己呢?听吧!这个灵魂已经从知识的流浪中回来了,它已经准备好面对一切了。

“故事是关于什么的?”“上帝如何创造世界。”“这就是你寻找的路,听啊。”“真美,但这只是个故事。”“不只是故事,这是一个梦,你必须跟随它。”“我是个讲科学的人,讲真实,仰靠所见实据,我没法让自己没跟随的梦指引。”“你正跟随着她们;这条河有多少个尽头?”“两个”“你怎么知道?”“这头一个,那头一个,一加一等于二”“你怎么知道?”“因为,一加一等于二”……“你看到了什么?世界就像这样,巨大无比,但你只选择看这个(指地图),世界在说话,我只能听着,聆听祖先们的歌声,聆听真实,不仅用你的耳朵。”

Evans战胜了知识的束缚。渐渐地,在神的工坊,他喝下了最后一只yakruna制作的水,终于追寻了那个他的、也是所有的梦。在这个梦中我们俯瞰了丛林与山川,导演在此制造了一个俯瞰的视角与身在林中的多重嘈杂的叠加,那种催眠又无边无际的声响在此变得令人头晕目眩,视听的断裂更使观众沉入梦境般的思维;紧接着是色彩终于出现,既像天文望远镜中又像当地图腾的画面缓慢地变换着,导演试图暗示我们,这就是宇宙——宇宙也就在身边。

“你是两个人”,一个灵魂在两个躯体里终于实现了完成。

三、 那么Karamakate是谁吗?

不消说,如果这部电影有所谓“主角”的话那么他一定是Karamakate,白人之主体得到了完成,他又会是谁呢?他自然是与之相对的“原住民”,但是并不只是。

仍要从他在年岁里得到的改变说起,年轻的他的确是一个毫无疑问的“原住民”。离群索居而自恃最后一个族人,身强力壮而与白人不共戴天,向Théo和观众孜孜不倦地展示着丰富的当地文化。转折点就在遗忘。在Evans乘着小舟顺流来到石壁前第一次见到他的那天,他解释说忘了,“这些石头以前和我说话,他们解答我的问题,这条线断了,我的记忆就消失了;岩石、树木、动物,他们就都沉默了,现在它们只是在岩石上的图画;我现在空空如也,我是个古拉卡圭。”古拉卡圭是当地传说中的一种妖精,能够变成人的样子。这正是他在发现Evans能够看见他之后如此的惊讶,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丛林的魂魄。古拉卡圭不是是那样一个滑稽的比喻,也并非不是障眼法,Karamakate此时正是成为了一个空无、一个容器、一个丛林的魂魄,在这个空无上一切丛林的真理得以表现出来。如同一个灵魂穿越于不同的躯体,同样一个躯体中也穿梭着不同的灵魂,Karamakate的名头与称号在老年的历程中淡化了,他已经不是那个能够找到自己位置的individual,而是在同白人共同的追寻中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不妨说他就是此处丛林的历史。

电影里他有两次向Evans说“你是两个人”,第一次说的时候他说他什么都忘了,第二次则是在想起来了之后;见面的第一天晚上他蹲在篝火旁啜泣,感叹自己“成了什么”,镜头仰视着Evans俯视的目光,随后他们踏上旅程,而在Evans最终决定跟随梦境的那天,Evans躺在草地上昏昏沉沉,镜头仰视着老巫师俯视的目光,他严肃地向Evans确认他是否准备好了去向何方。这里发生了有趣的位置倒转,但是两者前往的尽头却完全相同——梦!Evans放弃了自恃的清醒沉入梦中,而他则从失去梦的痛苦中苏醒过来,英勇地承认了自己的使命。什么使命?是他说的曾经的“把知识教给我的人民”吗?

不是,那是小写的真实,大写的真实显现在梦中。

“卡披木之主带我去看豹子,他告诉我,当它撞击地面的时候,瓦托伊玛会变成蟒蛇,它身负使命。”“什么使命?”“杀了你。”“蟒蛇就是我的病吗?”“不,是别的东西。”“如果卡披木之主不愿跟我说话,yakruna还能帮我吗?”……“豹子跟你说了什么别的东西?”“叫我保护你。”

是蛇要杀了Théo,蛇是什么?豹子又是什么?

“我误解了那些暗示,其实他们很清楚,身负使命的人是你,你才是蛇!把它还给我,你不配,你把地狱和死亡带到人间!”Manduca载着Théo行驶于宽阔的河岸,他闭上了双眼。紧接着是一段梦境的画面,豹子咬死了蛇,他明显是死了。

那么Théo的使命是杀了他自己?豹子不是要保护他吗?

接下来我会给出我的理解,显然,导演自己也没有解答这个问题。蟒蛇从银河下落,将人类带到世间。蛇是世界的创造者,时间的河水是蟒蛇之子。我们不必听信青年Karamakate的激愤之言,蛇的确朝着肩负使命的白人来了,把他杀死了,但是蛇却不是他,而是世界的开始也可以是世界的毁灭,是他需要去拥抱的答案。那个白人要通过做梦才能得救——在梦中,我们不是看到了那一切吗?!我们说不出的,无法接受的,不可想象的,是Evans,作为白人的象征,完成了“蛇之拥抱”。可是为什么不是我们的“主角”去拥抱而只是一个引路人呢?

在Evans醒来的时候,这位老巫师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他也得到了完成——他成了一个磨灭了一切实存的空无。但是,但是,这正意味着他才是全部。就电影而言,一切的镜头;就电影所指示的时空而言,一切的事物,全部在他的身边发生,他成了一切时间得以在此停止流动、空间得以展开的锚定点。

我们已经知道所有人从头到尾的目标yakruna是一个虚构的象征,以其原型死藤水在当地宗教中的神圣地位而象征着当地文化之整体。年轻的Karamakate最后愤怒地拒绝了白人Théo获取任何yakruna的知识,毁掉了几乎所有yakruna,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个偏激的举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这是历史的偏差吗?不,这不是偶然的失误,在这部又象征组成的电影的历史里没有偶然的席位——这是真正的大写的主体Karamakate在承认自己使命的必经历程,而亚马逊文化在世界上再无繁盛的可能性,它将在西方的注视下必然而悲剧地死去,然后成为永恒。他没有参与到“蛇之拥抱”之中吗?他成为了蛇;“蛇之拥抱”是两个文化拥抱的一种结果。影片的动力(Karamakate)与目的(yakruna)终于在末尾实现合一,共同死去,成为空无,成为一切。

四、 结语

在一片Hypnotic Grandeur中我们结束了观影。这个词也十分适合描述影片给我们呈现出的原住民哲学。但是导演有比单纯深入讨论原住民哲学本身更大的目标(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传统反殖民电影很多),他将欧洲文明与当地社会不可避免的碰撞现实纳入了这一种思维中给出了自己的思考。请让这部电影能够成为一个楔子,引导我们去发掘那些可爱的人们留下的这笔丰厚遗产;是的,遗产,我们只能看着它们远去,我们不可避免地生活在西方的世界里了。最后我想再煞有介事地找出一个做作的“题眼”:Manduca,这位接受了白人文化的原住民,他的那句话——“你明白吗?如果白人停止向我们学习,那将是世界的终结”。

 2 ) 乘蛇而往

拉丁美洲电影作品赏析第三次作业存档

影片的大意仍旧是对美洲殖民历史的一种批判与反抗,因而不多作解,其独特的精神意象和画面设置却值得一定的分析。

《蛇之拥抱》的西语标题是El Abrazo de la Serpiente, 而serpiente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蛇之概称,而多指毒性更强、邪恶更甚的大蛇,如圣经中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撒旦之化身。亚马逊河翻腾蜿蜒如巨蟒,吞吃如卵般孕育生命的土地,又将原住民带到这世上来。然而在西方传教士的眼中,衣不蔽体茹毛饮血的原住民则是其宗教信仰中完全不能接受的存在,于是以净化灵魂的名义对这群“恶魔”强加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似乎充斥着邪与恶的混斗,亚马逊泛滥夺去人命;白人自比“救世主”杀死原住民体内的“恶魔”对其予取予夺,如Evans带着自矜不屑眼神用两美元换取Yakruna时的模样;原住民对橡胶公司夺人自由的“恶魔”恨之入骨,甚至试图用枪了结同受折磨族人的性命。

影片采取了2.35:1的画幅比,镜头变得狭长,如同在丛林草叶间偶的瞥见一隙故事般。反复出现的水纹在这样奇特的画幅比中无尽延展,人物虽有出现,但多数时间都被置于景中,在叙事的同时为亚马逊风光留足了空间,尤其是在Evans因死藤水昏过去后整整一分半的无对白纯景镜头剪辑,配合海顿恢弘低沉的交响诗,透出一丝崇敬自然的深意。水纹的荡漾起伏中,有曾经征服美洲的火枪被投入,浪涛自此卷出,将平缓淌过水面的独木舟托起又抛下,因而人物间的对峙冲突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除此之外,画面还有一大特点,即采用了灰度较高的黑白色调,人物肤色的对立更加突出,凸显了白人殖民者到来的突兀感;同时将印象中雨林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特点一笔抹除,使得观众能将多数精力放在关注故事情节走向之上;最后又显得饮下死藤水后Evans类《2001:太空漫游》镜头感的幻觉格外突出,如同身处黑夜已久的人骤然看到亮光绽出那般惊诧而久久不能回神。

有人称《蛇之拥抱》为导演希罗•盖拉一首给美洲大陆的黑白抒情诗,我只觉这诗写得笔触细腻,如水纹丝丝缕缕展开,精神实质看似是一把粗砺的恨与泪,细读却不禁脊后生寒:我们的工业产物和现代文明,除了带来所谓的安逸生活和自以为聪明绝顶的精神自慰,又会带我们去往宇宙的何方?恐怕并不是显克微支发问“你往何处去”后自答的那般圆满积极。

 3 ) 关于《蛇之拥抱》两个小问题的思考

-为什么画面是黑白的?

黑白色调加上高对比度的画面隐去了许多在彩色低对比度画面中可见的细节,为整部电影营造出了肃穆庄严的整体氛围。黑白的画面像一张张漫长的,沉默的遗像,默念着一切失不复得的信仰。电影画面仅仅只是在展现着沉默的过去的客观样貌,我们要用想象去补充它的颜色、声音、气味,似乎是想让我们视觉受限,从而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感性和敏感,去体会画面组成的意义和更进一步去深思意义背后我们需要思考的东西。

-豹子与蛇代表着什么?

在开头的画面中,大蛇在吞噬着小蛇和蛇蛋。我认为这是代表着土著人的自我毁灭和面对外来文化入侵的内部倒戈和自我反噬。眼光锐利的豹子则是主人公karamakate一样的人,他们想要极力阻止这种趋势的产生和进一步的发展。在食物链中,豹子是不吃蛇的,也足以印证豹子叼走蛇不是为了杀死它,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其对蛇的下一代的庇护。

 4 ) 祭奠历史长河之中又一消失的历史文明

电影是根据人物原型在亚马逊流域探险日记而写成的《蛇之拥抱》,是年轻哥伦比亚导演希罗·盖拉写给南美大陆的黑白影像诗,获得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大奖,更代表哥伦比亚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不得不说如此有着高度思想价值的电影,竟出自一个80后的年轻导演之手,让人感到相当的震惊。
   他将古老印第安文明的孤独,用静谧且深邃的语言镜头平淡冷漠的表达出来,以纪录片的形式,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对原始文明的保护充分的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历史的同时又体会到了另外一种现实的情感表达。
   电影一开始就用黑白影像为我们呈现出内容的严肃与深刻,就像老电影一样让我们感受那种如同记忆里的东西,不过一开场就蹦出来这样一个不穿衣服的土著人,真心让人小心脏有点接受不了。本以为黑白的地方只是一部分,没想到全片都是,看的出导演选择用黑白这种方式表达电影内容,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执拗与坚持。
  剧情在两条时间线的交错下为我们展开,两组人,都以寻找药草Yakruna为目的展开的冒险。
  一组人是青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德国科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和他的印第安陪同Theo,为了治疗德国科学家身上的疾病而去寻找药草。
    而另一组人是老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为了打探神奇的药草Yakruna而再次展开的冒险旅程,只是这次Karamakate不再是向导。
   虽然是前后陪同两个不同的科学家,但两段故事叙事相互交叉,对于这场冒险而言,都是土著人Karamakate与两位科学家以同样的理念进行交流,所以可以看作是同样一场冒险。
  电影展现出来的是一场冒险的旅程,但我们看到的却不仅仅是丛林探险故事,更多的还是将看点放在了“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这两个历史层面上来,也就此为我们带来了很多苦难残暴的画面。
   当曾经做过橡胶园奴隶的德国科学家印第安陪同Theo,来到一个橡胶园,将接橡胶树上流下来橡胶水的铁桶打翻时,从远处跑出来的断臂橡胶奴隶绝望的央求他也将自己杀死,那种绝望的挣扎与恐惧已然让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殖民统治的蛮横与残暴,更能体会到土著居民遭受的艰难与苦难。
  尤其是当Theo拿枪指着断臂男人想要杀死他却最终没有的无奈,转身走掉,却抱头痛哭的场景,不禁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也让我们的身心感受到这场“橡胶战争”的恐怖。
画面2:西班牙神父与鞭笞
  西班牙神父收留了土著居民的孤儿,把他们当成异教徒,认为他们说的语言是恶魔的语言,通过同化他们的语言与净化他们的心灵来植入“先进”的宗教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里面神父鞭打小孩,因为他们认为鞭打是净化心灵的一种方式,最终印第安陪同Theo因为不忍小孩们被打而失手打死了挥动皮鞭的教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打着传播福音,教化文明旗号的传教士,其实是殖民统治奴化原土著居民的帮凶。
画面3:白人皇帝
  当老年时期的Karamakate与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来到一个由白人奴役的原始部落时,首先看到的是一群人在那里进行自我鞭打来净化灵魂,看的出这里的白人皇帝是一个基督传教士。
   但是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还做起了这里的土皇帝,更丧心病狂的吃起了小孩子的肉,让人看了就感觉到他心灵的变态与恐怖。
   最后Karamakate以能救活首领夫人的名义在粥里下了迷药,当白人皇帝与部落里的人喝了以后都变得癫狂起来,陷入癫狂以后的白人皇帝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并让众人生生的把自己给活吃了。这场景仿佛让我们在看《绿色地狱》,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群白袍“奴隶”很可能就是当年那群不谙世事被西班牙神父收留了的土著居民孤儿。
  不得不说,当故事情节被串联起来以后,更显出基督传教这原本光明正义的事情,被演变的如此残暴冷酷。
  
  当然,电影也不仅仅为我们表现出来不好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也表现出来了对人文主义思想情节的表达。一方面表达出来了原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碰撞;另一方面表达出来了对文化传承的保留与珍惜。
  碰撞一:土著人Karamakate讨厌白人,因为白人奴役他们的人民,占据了自己的家园,因为与世隔绝的独立生存,为了找寻族人才同意与他们同行。当找到他的族人以后这才发现,族人已经不再是和他一样的崇尚自己的文明,从而一把火烧了原属于自己部落的药草Yakruna。
   碰撞二:原始部落用心去感知世界,认为万物生灵都会讲话,不管是河流还是石头,让心灵的感受来引导寻找的方向。而我们选择的是现代科技,用地图和指南针来指导方向,我们创造了科技,却又被沦为科技的工具,缺少了地图与指南针以后寸步难行。所以土著人Karamakate总让科学家将行李箱全部丢弃,只有通过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的感知自然。
   传承与保留:当科学家Theodor Koch-Grünberg的指南针被偷,他拼命的想要把它找回,并不是因为没有了指南针无法为自己找寻方向,而是怕土著人学会了如何使用以后忘记了自己用心感知世界的方式,古老的文明就会消失而无法得以继续传承。
  当美国科学家Richard Evans Schultes抛弃了自己所有的行李以后,用土著人的方式感知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唯一一株仅存的药草Yakruna,但他也被土著人Karamakate选为土著文明的继承人,抛弃了种族之间的隔阂,选择了文化传承的使命。
  不过电影韵味的地方还是电影一开始蛇宝宝出生的片段与电影最后蛇与花豹对峙的场景。
  小蛇的出生代表了亚马逊河流的无数部落分支,代表了土著人的原始部落文明。
  而花豹与蛇的对峙,则是原始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对峙,代表了印第安人与白人分别表现出来不同的价值观。

 5 ) 一个联想

并不是真要写影评,就比140字多那么一点点,再删就只有删标点了。。于是开个影评就顺便多写了两句:

由这部片子不禁联想到一本书,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记录了他1910s在新几内亚做田野调查时的种种十分个人的、杂碎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感想。其间毫不掩饰的殖民者看待野蛮人心态、东西区隔甚至是种族歧视,与他的正式著作中提倡的对他者、对当地土著的“文化移情”,与他们”成为道德情感智识的共同体”,等信念甚为分裂,俨然就是他自己批判和想要摆脱的对象。而那些相当动人的抒情,如“我们可以进入野蛮人的意识里,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外面的世界,感受一下他们的感受……”,“若我们怀着敬意去真正了解其他人(即使是野蛮人)的基本观点,我们无疑会拓展自己的眼光……”,“如果我们不能摆脱我们生来便接受的风俗、信仰和偏见的束缚,我们便不可能最终到达苏格拉底那样认识自己的智慧……”,都成了一种讽刺。(内心OS:人类学家的碎碎念还挺可怕的,而且可能成为一段被小心保存、仔细研究的黑历史。。。。如果想着哪天可能留名青史,不光田野笔记,连私人日记都得留神,当然这样做是否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偏见和局限就是自己拿捏的事了。。。。)

此片凑巧讲的是差不多时期的故事。如何批判甚至革除看待“他者”的眼光,不管是学者还是艺术创作者,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尝试和挣扎。这部片子也算一个吧,而且是相当不坏的尝试。

另一个问题是,正如很多人类学家相信的,民族志研究的一个重要旨趣是理解当地人的看法和其生活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图景,那么这是通过与他们”成为共同体“,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或许这个距离本就是天然地、甚至是天性地存在,也是无数学者艺术家、包括此片在勉力批判、革除和逾越的)、从远处观察和反思来完成。如果就上面提到的这本书来看,马林诺夫斯基实际上是通过相悖于他所信仰和提倡的方式去做的,也就是第二种方式;而此片的表达出的批判和挣扎显然指向第一种,甚至可能还要更深刻。

PS:观影状态甚差,疲劳作战,以至于前20分钟昏昏沉沉,不太对得起这部很用心的片子,多加一星补偿,五星:D

 6 ) 一曲神圣而浪漫的亚马逊挽歌

戛纳电影节除了大家都特别关注的主竞赛单元、一种关注单元以及特别展映和午夜展映等单元之外,还有一个是平行戛纳影展举行的独立影展,称之为导演双周单元。该单元又被称为导演专业单元,是电影节最纯粹、最具创新及探索精神的一个单元。

2015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的获奖影片《蛇之拥抱》,就是这样一部非常纯粹而具有探索精神的电影。换句话来说,这是一部非常神奇而具有魔性的电影。影片根据两本探险日记改编而来:第一本是德国人种学家Theodor Koch-Grunberg在1909年的日记,另一本是被称为现代植物学之父的美国人Richard Evan Schultes在1941年的日记。

电影通过时空交错把两个伟大的探险家在亚马逊这片原始丛林中的所见所得用同一个当地土著祭司联系起来,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示这片丛林里的美丽和罪恶,以及丛林里那些未被人知的文明的生存状况。

其神奇而魔性之处在于电影中只剩下黑灰白的画面,亮色的天空,黑灰的大地和丛林,流淌不息的亚马逊河流。除了亚马逊雨林诗性的黑白影像之外,导演还意图进行人神对话。在反应亚马逊文明被现代文明腐蚀侵袭的过程中,哀叹人类的悲哀和渺小,寻求精神世界的上限。

整部电影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影片最后男主在岸边站定后身边飞舞起一群白蝶的“神迹”场景更是把影片宣扬并推崇的自然主义推至顶点,使整部影片犹如一首亚马逊挽歌,充满野性的神圣,迷情而又浪漫。

对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而言,这部电影还有一种独特的神秘感。因为电影中出现了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以及拉丁语等多种语言,而我看的版本字幕是通过英文字幕翻译所得,似乎很多处翻译得并不理想。晦涩难懂的对白更是给这部电影带来神秘的色彩,有大量的文字需要自己去领悟或者根本理解不了。因此黑白质感的画面、长镜头的冲击力来得更加猛烈。

电影的第一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一位科瓦诺族的巫医绝望地认为他的族人已经被白人屠杀殆尽,而他是该族的最后一位幸存者。所以,他便孤身一人隐居在亚马逊丛林的深处,与世隔绝。

直到有一天,一位德国探险家的到来,告诉他河流的另一边还有很多他的族人。而这位探险家到来的原因是因为他罹患怪病,无数巫医都束手无策,表示只有科瓦诺族传说中的神秘草药才能治愈。

虽然,身为土著巫医的他并不愿意相信白人,也不愿意帮助他们,但是却希望通过德国探险家找到自己的族人,所以他答应带着德国探险家前去寻找那种传说中神秘草药。电影的第一个故事也由此开始。

电影的另一个故事则是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41年,此时的巫医已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依旧独居在丛林深处。他说自己好久都没有听到石头对他说话了,也不再能够听到万物的声音,而且他的记忆还越来越不好,甚至忘记了日常的生活技能。

而此时,另一位美国探险家再次踏上丛林,再一次前来寻找那种神秘的草药。犹豫再三地他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带着他一起上路。巫医再一次踏上半个世纪前,年轻的自己曾走过的那条道。多年以前,遗留在这片丛林中的记忆和灾难再一次被唤醒。

电影中的两个故事都是以寻找这种神秘的草药为目标,但其实这种草药并没有真实存在,而是科瓦诺族虚构出来的一种带有致幻效果的植物,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两段故事交错进行,波澜壮阔的亚马逊河、神秘莫测的亚马逊丛林,便伴随着这两段旅程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这并不一部简单轻松的探险题材电影,电影故事的背后是这片原始丛林上最残忍的一段灾难史,而灾难的关键词便是橡胶战争和基督传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当时工业发展急需橡胶,特别是汽车工业。亚马逊河流域的天然橡胶一下子成为“黑金”,价格飙升。那时世界各地的“淘黑金”者大批涌入亚马逊河流域开发橡胶园,人人都想因此变成大富翁。所以,当时亚马逊河流域腹地的城市马瑙斯竟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在橡胶热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工业文明的机械和武器涌入亚马逊这片原始的森林,对当地土著居民的迫害是不言而喻的。而以当地居民落后的文明和武器,完全没有能力抵抗工业革命之后的火枪火炮。巫医的族群也正是被前来寻找橡胶的白人所杀害的。

在他们上岸补给的过程中,他们甚至见到了白人残杀当地土著之后留下来的一片狼藉。仅存的最后一个人身患重伤,苦苦哀求他们杀了自己。

随着橡胶热涌入亚马逊的白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残忍的屠杀,还有对本土文明的迫害。众所周知,伴随着工业革命之后,基督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他们的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是统治者和奴隶主对其统治的固化,而其传教的手段并没有想象得那么温柔。

电影中,1909年的他们遇到一个在丛林中的基督传教士,他以暴力的方式强迫着当地的孩子学习西班牙语、信奉上帝,称当地的文化信仰为邪灵魔鬼,并残忍地鞭打稍有不如意的孩子。而这些孩子正是父母死于橡胶战争中的孤儿。

而在1940年,同样的这个地方却被一个残暴的统治者所统治。他原本应该是基督传教团的一员,但进入这蛮荒之地后欲望的野心持续膨胀,不但奴役原住民,最后疯癫到宣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救世主。

随着他们旅程的道路越走越远,整片亚马逊丛林里自古以来的野性与文明世界带来的暴力发生的所有冲突和融合被展现在所有人面前。文明世界为他们带来血腥的灾难,也同样对当地的文化带来不可逆转的改变。

电影中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德国探险家在自己的指南针被土族酋长拿走之后,态度坚决的要求拿回来。因为他觉得,当地人的文化应该是以星辰和太阳来判断方向的,而指南针只会让尚未具备保留历史能力的当地土著丧失自己的历史。

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倾向性,而是类似于纪录片的形式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至于,文明世界与这片野性的世界之间的碰撞和相互影响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好是坏,电影并没有给出答案。

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能够给出。从历史进程上而言,文明世界的进入确实让充满野性的世界杯融入全球的文化之中,也为当地土族带来工业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这种进步道路上的无数血泪也是对当地土著的一种迫害。

 短评

要变成战士,科瓦诺人必须放下一切,被梦境引导,独自一人前往丛林。在旅程中,他必须找到,在那孤独与沉寂之中、真正的他是谁;他必须变成一个漫步者的梦。许多人迷失了,有些人则永远没有回来。但是,那些回来的人,他们已经准备好面对即将来临的一切。

10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推荐

一看就不是我的菜,看了觉得有点厉害但还是不喜欢。

11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喝下这碗死藤水,亚马逊河入梦来

1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2015戛纳双周+奥外提名。2016北影节看过大银幕忘了标。两条时间线通过水面和土著人独特的时空观念联系在一起(对他而言两个科学家是两个人也是一个人)。因此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对殖民主义的控诉,而触及了时间与记忆这些高级的艺术电影命题。影片也算广义的迷幻片,美洲豹与蚺,图腾与神话,大蛇与河流,这些都在死藤水(caapi)和对神秘强化剂(Yakruna)的寻找旅程中成为气氛与情节要素。

1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丛林控,亚马逊河控,即便换成了黑白影像也不减分。沿河而上溯源,就像亚马逊版《长江图》,却有更多荒蛮而玄幻的体验。

1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去电影院的路上我还在看讲美洲原住民历史的《1491》。看完电影以后我敬畏得不想说话,好像醒着做了一个疯狂忧伤又难解的梦,然后决定步行4公里回家。身后没有历史,前方没有答案

19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力荐

北京电影节,独特的观影体验,形式和内核都很牛逼。

24分钟前
  • 迦南Canaan
  • 推荐

在尤伦斯文化中心与B站举办的“戛纳云展映”活动中看到,并第一次参加了“云中交流”直播。网络的普及其实已经开始替代了过去的许多活动,疫情的长期蔓延又促使人们寻找这种防止近距离接触的“云方式”,即省经费,又方便。中小学、大学近期都是网上授课、考试,年轻人应该早已经体会了它的便捷,一个Zoom 软件就都解决了,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才刚刚了解到它的方便。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改变世界的一切! 说到这部电影《蛇的拥抱》还挺切题,现代文明替代原住民文化其实是无可阻挡,艺术家的反思只是提醒人类,变化是带来进步,也会损失许多好的东西;我们今后如何注意少损失,少走弯路。影片对邪恶、不义、愚蠢带来的恶果、灾难的抨击,引入深省。 拉美青年导演的独特想象和视听才华耀目。

2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这部拿下导演双周最高奖的电影无疑是今年戛纳电影节最佳之一,绝妙的观影体验。

2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两段因果交缠的亚马逊丛林探险,关于重生和救赎的轮回拥抱。这是80后哥伦比亚导演写给所有失落文明的黑白影像诗,是文学魔幻现实在镜头里的延伸。无论天主教、殖民主义还是种植园经济,都无法夺走属于这片大陆的野性。没有对自然的敬畏,我们都只是虚影。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几乎找不到评价角度,也判断不了好坏。

35分钟前
  • 狄飞惊
  • 还行

两条时空线交替叙述的想法很不错,形成一个圈。摄影也好看。神秘的亚马逊丛林,有巫术,有部落,有探险家,消失的丛林和文明... 中间有个漂亮的把两条故事线连接在一起的长镜头,美到吃惊,一气呵成,这年轻导演不赖啊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有不错的立意,文明与文明之间的纠缠,犹如豹子与蛇的对峙。双线并行,就像同一个雨林时空。但在看过的南美丛林题材里头,或者是《黑暗之心》那些不可考的片子中,它在影像风格上,显然还可以(应该)做得更好。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应该对未知丛林保持敬畏,应该对现代文明心存怀疑

4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幽深丛林里的鬼魅魂魄,亚马逊河流上双时空并行的逡巡,治愈疾病、抵达万物核心的梦境通道,梦境里的前世今生,丢弃回忆与重负,体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穷宇宙;“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博尔赫斯式的意象;彩色部分的神启堪比《2001太空漫游》。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15@影城 虚构亚库纳,续命死藤水;蛇行亚马逊,梦回二险程。黑暗殖民(近代南美)史:精神污染(宗教洗脑)与物质剥夺(橡胶战争),弥赛亚之狂喜与食人族之衰竭无二致。海顿创世纪响彻河流上方,嘲讽与悲悯俱备。最后魂游航拍黑白壮丽,梦洞大开如有天启赞。Chullachaqui 多义,梦样编织路加星。

46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这不是一个烟斗,这不是一片雨林,你的精神是一场癔症,你的旅途是一次昏眠。

47分钟前
  • hitlike
  • 推荐

这部开头有些《火山下的人生》,中间神似《陆上行舟》,最后直接冲到《生命之树》高度的片子,实在是个大惊喜,而且它也并不是这三种电影的简单拼贴,所展示的遗世丛林世界天人合一的文明精髓与电影一步一步显露出来的虚实融合的手法非常贴切,它在展示一种文明的同时也做到让观众真正体验。high片慎看

4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影城老地方 有如赫尔佐格附身、神性与诗性满溢的人类学电影,充斥着剥削掠夺而又自以为是的现代文明的反思,对灵魂生灵万物梦境宇宙的认识,丢掉身外之物不然船会沉会带来疯狂与死亡,与这些看似一无所有的土著人相比,到底谁更懂得生活与生命的智慧,到底是谁更“文明”

50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虽然影像优美,但剧情严肃到有点令人生厌了。人物都依照政治正确性被符号化得很严重,白人都是宗教或科学狂热分子,土著的动机都莫名其妙,个个神秘莫测,成了“绝对的他者”们。

53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