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HD中字

主演:约翰内斯·昆科,丽莎·洛文·孔斯利,Clara,Wettergren,Vincent,Wettergren,克里斯托弗·海维尤,Fanni,Metelius,Karin,Myrenberg,布拉迪·科贝特,Johannes,Moustos,Jorge,Lattof,Adrian,Heinisch,Michael,Breitenberger,Karl,Pincon,Julie,Roumogoux,Peter,Gaunt,Jakob,Granqvist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游客 剧照 NO.1游客 剧照 NO.2游客 剧照 NO.3游客 剧照 NO.4游客 剧照 NO.5游客 剧照 NO.6游客 剧照 NO.13游客 剧照 NO.14游客 剧照 NO.15游客 剧照 NO.16游客 剧照 NO.17游客 剧照 NO.18游客 剧照 NO.19游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婚姻中的非常突然

一个四口之家去阿尔卑斯度假,滑雪, 在餐厅外面就餐时遇到了雪崩, 虽然丈夫一直安慰老婆,儿女, 这是度假方安排好的雪崩, 是计划内项目, 但雪崩到了眼前时, 男主在那一刹那间丟妻弃子,跑得飞快, 当然,其他大多惊慌失措的游客也跑得飞快。 120个字估计逼叨不完, 写一下吧, 不是什么评论, 就是个观后感。 事后,男主试图以“这是人的正常反应”糊弄过去, 第一时间内, 女主也默认了这不算个啥了不得的事。 但,显然,老婆并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 以维系家庭纽带为第一要务, 闭一只眼, 真的能让这事情过去。 于是,在晚上和认识不久的朋友吃饭时提起了此事, 男主否认他扔下家人逃跑, 强调这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 第二天, 好友(一对男女)也来此地度假, 席间, 女主再次提起此事, 男主再次强调那只是人的下意识反应——他没逃跑。 女主这方,本来是得理的一方, 但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 着力推进了女主这方的死咬不放, 一定要老公承认自己逃跑了, 一定要个说法, 而且两次都安排女主当着别人的面来说这事, 从观众的角度, 女主你要么就看透了男主不可依靠,跟他分; 要么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家庭的和睦大局为重。 结果导演给女主安排了一个既不看透分手, 又不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非让男主下不来台才行的走向—— 私下不好好谈这个事情, 专挑一堆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让男主承认自己逃跑了, 让得理的一方, 显得有点“面目可憎”。 好友(男配)一直跟女主解释这种人的本能反应, 是多么正常, 翻来覆去的举些个不具备直接杀伤力的例子。 看得我有点着急。 恨不能把男配扯开, 让我来。 要解开这纠结, 要举有用的例子。 比如, 这是非常突然事件, 谁也不是天生就具备应对突然事件的能力的。 我常说, 很多人看片的时候, 看到电影里的受害角色面对xx犯只会哆嗦时, 一脸的鄙夷, 会说:笨啊,给他钱啊,让他去嫖啊,笨死了。 事实上呢? 坐在屏幕前,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当然会说了, 事不关己的说说,谁不会呢, 当在现实里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 大多人除了哆嗦,尖叫,也不会干别的, 否则就不会出那么多伤害事件了。 所以说,面对突发事件, 谁也别吹牛。 男主也一样,那确实是他正常的逃生反应, 不能代表他就不爱家人, 因为他反应不过来, 但如果有个反应过度期, 比如现在孩子被绑架了, 或者有坏人在门外, 让他有个时间去反应, 他一定会为保卫家庭而作为。 这就是非常突然和有个心理准备的区别, 并非本质上就是个不顾家人逃命的家伙。 当然, 这里是我“化身”为男配, 在给女主做说服工作, 前提是男配举的例子都不具备说服力。 继续。 在女主的努力下, 男主终于崩溃了, 承认自己在那瞬间是逃跑了, 然后溃不成军。 按说女主应该得到她坚持要的局面了——老公终于承认逃跑了。 结果男主崩溃了, 她又不具备稳定局面的能力, 只能任由她本来要的结果朝崩溃方向发展, 这个崩溃也不是她想要的, 因为她除了一根筋的要个说法, 并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走。 最后两口子演了场戏, 在两孩子面前表演了一场爸爸去救妈妈的戏码, 妈妈甚至连一点获救的惊喜都懒得演, 拍拍屁股就走了。 再最后, 导演还安排了一场大家乘坐下山大巴上发生的有惊无险, 让一车的游客反应都跟男主在遇到雪崩时的反应一样——争先恐后的要下车, 这下男主也释然了。 大家都满足了。 这片里, 女主不具备难得糊涂素质, 男主不具备勇气, 两个都不退, 没分,算是导演给了个好结局, 但这个缝今后补得上补不上, 什么时候突然裂成大口子, 就只有天知道了。这里重点注:一方不具备难得糊涂的素质,一方不具备第一时间承认的勇气。男女身份换一下,照样成立。 我想说的是, 不少人都因为这种非常突然分了, 平时好好的, 出去旅游一趟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办个婚礼就分了。 平时好好的, 家里出个事就分了。 怎么面对“非常突然”, 是考验智商和情商的时刻。 要知道“无常”是人世间的“有常”, 永远在轨道上行走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看了这个文章,以为我是站在男性的角度批判那个女主,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个文章到底要说什么,而我不想再解释一遍,终归会有智商和理解能力正常的人的。没有也不打紧。)

 2 ) 尴尬并享受着

《Turist》

本能导致婚姻崩坏,是矫情还是不再爱?

漫天飘雪,是它本就自由随风,还是人为美化附加?夫妻本是同林鸟,往往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婚姻,是世俗枷锁,还是人性使然?大难临头却各自飞,面临危险时逃跑是本能,可保护妻儿同样是本能,哪一个才真正刻写在基因里?雪崩之下的男主第一时间抛妻弃子,事后回到座位上好似无事发生,而妻子在两波朋友面前都忍不住提起此事,不肯放过丈夫也不肯放过自己,大有一种“我曾经爱的那个男人已经死了,现在我要你这个杀人凶手也社死”的架势。导演绝的地方就在于,让我这样没有任何情感经历的傻逼大学生,同样尴尬致死,陷入无限暂停播放平复心情的困境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抛向所有观影人的诘问:我们都是本能的受害者吗?

难道婚姻皮套下的爱情真的有保质期?或许婚戒选购与演技培训才是婚前的必修课,都收一收一碰即碎的玻璃心和追问到底的不放心,不然婚姻就像雪崩,来得快走得快。

自从看完《悲情三角》,就开始补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作品,在依次看过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奖项的《悲三》、《方形》、《游客》三部片后,看得出导演对于人性刻画的痴迷,在恰到好处的讽刺中尴尬并享受着。

 3 ) 人最过不去的坎是自己为自己绑上的俗世的枷锁

我不想在评价上打上力荐,因为这部片细思极恐。对一些比较想象力比较天马行空,或者比较敏感的人来说,观看这部电影或许并不是件好事。

第一次看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片子,北欧电影人也许生来有那种冷峻夹杂着炽热的人性,现实中又带有童话的美好,就像Ondine(水中仙)。大难临头,同林鸟也会各自飞,这是鲁本的现实。在孩子面前,丈夫充实责任,上演一场救妻好戏,这是鲁本的童话。事实上我最喜欢这场救妻的设定,鲁本导演给了很多镜头语言让观众去解读,去参悟,去感受,这一个是我最喜欢的。他没有告诉你,这是妻子是真的遇难,还是这只是设计的一场欺骗孩子的戏。白茫茫的雪山,伸手不见五指。在这样的天气下还带着孩子去滑雪本就是一件不合逻辑的事,整个过程镜头两端刻意的留白,和丈夫去搭救妻子后,镜头却只对着孩子。妻子获救之后表现的冷漠。种种都是导演刻意的安排,让人不禁遐想这场救人的真实性。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电影看到一半,我一直以为这是讲丈夫克服自己的本能重塑家庭关系这样的视角,会是侧重于丈夫。但是看完我发现我错了,鲁本导演其实是想展现给我们一个以家庭为主的妻子,有一天发现丈夫的本能行为完全颠覆了她的认知,触及到了她原则的底线之后的状态。这部片子的恐怖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吓人为主的没有内核的恐怖片。它直触碰到你内心最深处最脆弱的人性。当你的内心本能被发现与世俗准则完全相悖,这时你还能否在这样的准则中立足?当有一天你发现,这种世俗的力量对你的束缚甚至超过了亲情,一件小小的意外就可能毁了所有的一切,你就像走在钢丝上却不自觉的面对自己看似牢不可破的婚姻,而你对此无能为力,你会不会害怕?

 4 ) 女主最后下车,是为了救自己精神上的“命”

本片并非一次个体特殊事件,而是探讨处于普通婚姻关系中的两个人的情感走向和自我保护机制。又因为中产身份的设定暂时排除了经济问题,聚焦于相对纯粹的精神方面。

该片的主线是女主在雪崩事件前后的心理状态转变(并非男主)。

事件发生后,女主和男主没有特别激烈的争吵,双方均有流泪,但男人更激烈一些(宣泄更彻底)。女主在雪崩事件后亟需解决心理问题,但她自己预设的底线是“不离婚”,这点与她从黑发女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她对黑发女的开放式婚姻关系表露出的不是羡慕,而是“难以置信”,即现阶段的她完全不认为那种不在乎和不忠诚的模式会令自己幸福,她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那你不担心这样他会抛弃你吗?

这是一个婚姻中弱势方的普遍性问题。

参考这张游客照构图,此时男性是家庭中地位最高者。

男主最高且处于画面中心

可以说女主在这几天时间极度浓缩的痛苦与极速转变,都是基于不想离婚的自我扭曲。因为她没办法选择这个看起来最简单的排解方案。

女主想要男人认错道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过。她和男人私下交流时也不强调他的背叛行为,而只是把事情模糊简化掉,我认为她是害怕单独直面男人的“不认错”,因为她可能也认为那是本能反应而并非过错,但她确实又因此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有伤害就有施害人。她没有想好男人认错或不认错的后面一步怎么走。

这种想要他“认错”的需求是如何传达的呢?是在和刚认识的情侣餐桌闲聊时,她将轻松的家庭谈话转变为一场“审判”,她需要听众席和审判席来帮助她将丈夫打成施害人(甚至当庭提交了视频证据)。然而她两次争取支持都失败了。第一次黑发女根本不在乎,第二次大胡子始终在为男人开脱。

大胡子和小女朋友也是类似的情感关系模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将女主彻底击垮的一场戏,我认为是男人酒后爆发痛哭,大喊“我才是受害人”那场戏。此时没有审判席,他通过施害于自己,瓦解了女主的原告身份。

非常关键的一句台词

男性在情感模型中的不善沟通或拒绝沟通常使得他们情绪累积。对婚姻中的男性而言,妻子通常是他唯一的情感倾诉对象,当无法向妻子排解自己的委屈与不快时,他便崩溃了。

在丈夫崩溃发泄丧失行动能力以后,镜头中两个孩子趴在哭泣的父亲身上,并要求母亲也加入这个安慰阵营。原本作为家庭支撑者的丈夫和父亲,此时处于画面最底层被所有人保护的状态,是这个家庭最大的“孩子”。

女主原本是不情愿的

对比雪崩事件发生前的家庭构图,第一天是非常普通的家庭关系。

夫妻位于两侧共同守护孩子
孩子作为纽带捆绑父母(此时床上还有第五位家庭成员即男人的手机—象征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认同)

因为这场哭闹,妻子本着家庭至上的原则,设计了一次风暴中的呼救,并让丈夫“英勇”地解救自己,重塑了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从她被男人放下后活动自如的双腿可以看出是假求救)。但这次设计是她个人所为还是与丈夫合谋,还需打个问号。(我个人倾向于是她自己所为,因为在上一场集体拥抱中,丈夫已经矮化为孩子的身份,没必要与一个孩子商量合谋)

接下来就是结尾下巴士的这场戏。我看了一些解读,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妻子对丈夫所谓“求生本能”的报复,企图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扯平。我认为这与细节有明显出入。其一,女人当时独自下车,并不是危难时刻抛弃丈夫与孩子,因为当时车已经停稳,在车上并没有明显的危险。其二,当女儿走累时,女人求助大胡子抱着女儿,说明她仍然没有重新树立对丈夫的信任。

那么下车这场戏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是这短短四天,女人紧急形成的一种“自保”模式。她将导致自己情感和婚姻危机的关键原因,从“危机时刻丈夫的逃跑”,外化为“危机时刻的来临”。也就是说,她认为只要不发生危险,不使家人陷于危险之中,她就不用再承受丈夫背叛的可能,也就解除了她自身的危机。

所以当巴士显现出一点点危险时,她的反应比任何人都激烈。因为她已无法再承受第二次危机中的背弃。

这是她对自己精神生命的““自保本能”。也是这一笔,写出了普通男女在婚姻关系中索求的差异。男人更在乎物质生命,而女人可以舍弃肉身保护孩子,但不能失去精神上的命。

至此,两人终于成为了一对平庸的、寡淡的、貌合神离的中年夫妻。而那些因为从众而选择下车的男男女女,又何尝不会走入这样的模式中呢?

 5 ) FIFF26丨DAY3《游客》:雪崩席卷而来的不止自然灾害,更是人性危机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游客》,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大钊

不仅是画面,在心理上也成功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时影片就成为一片疗愈“本我”的净土,重新建立“自我”。雪崩那段,和雪崩后下电梯那段的视听十分出彩,还有索道的白噪音,这些音效的使用都相当必要,让观众感知到一个独立的内在空间,属于男主内心的空间。母亲失足的和解确实让人有些无语,但片尾因惜命众人在冷风中步行的点子很妙,先保自己命和先保家人命已经没有区别,大家都只是在惜命罢了

Michel_le

对中产阶级的讽刺,雪崩带来的婚姻危机,不同观点碰撞下的不信任,人物的设定很象征化,打扫卫生的窥探者,中产家庭,以及兄弟和遇到的游客,视听让整个旅行赋上惊悚感,最后结尾游客们迷茫的行走,也是不信任和本我的惜命

折射入网

中产阶级婚姻生活被动物本性打破。既不能让我共情也觉得平淡

松野空松

很笨拙又很小聪明……没有布努埃尔和伍迪艾伦在解构中产的灵性

神盾局仔龙

有自尊的男性不愿承认自己基于本能的惜命行为,通过一场大哭审视自我,最后在雪地里救出爱人得到了灵魂的救赎。

#FIFF26#DAY3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6 ) 苟且的余生

    如果说,今年的奥斯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情况,唯一令人遗憾的可能就是评委会落下了这部《游客》。以任何标准去衡量,这部北欧影片都应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最终,它被悄无声息地忘掉了。或许,它更适合那些更注重艺术范儿和思辨性的电影节,而不是奥斯卡这样好看而热闹的堂会。
    《游客》是那种“拷问型”的电影,如果你没有胆量,最好就别去看了。谁说《消失的爱人》是2014年最易导致分手的电影?那只是因为你还没看过《游客》。北欧电影中的冷峻和内敛,以及自带的锋利都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极其聪明地从生活中一个极小的细节中生发出一连串逼问,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依靠一个个情节、一个个小故事推动事件发展和情绪变化的,但这部《游客》却勇敢地只使用了仅仅一个动机,就足以推动着全部情绪的堆积。
    这部电影的故事犹如它的发生地一样安静,一家人难得一起休假,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去滑雪。大家坐在雪山旁的户外餐厅吃饭。雪山发生了轻微的雪崩,原本人们都认为不会影响到自己,还纷纷掏出相机拍照。很快,崩塌的雪雾开始卷向餐厅的方向。这个时候,男主人公本能地逃离了餐厅,留下了惊慌失措的妈妈和两个孩子。一分钟后,大家发现不过是虚惊一场,纷纷说说笑笑地回到餐桌旁。而主人公一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游客》的戏剧核心就是丈夫这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但它引爆了所有情绪,也引发出所有拷问。极少有电影能够仅仅依靠一个“动机”引发出的思辨就能与观众发生长久的共鸣,这一点,并不知名的年轻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表现得足以称得上惊艳。
    在此之前,那部北欧的高分佳作《狩猎》虽与此相仿,但那个故事中毕竟那还有一个事件,而且颇具社会话题性,而这一次的《游客》中,丈夫的这个动作完全只是出于人应激反应的本能,但它却抖落出人心与人性中无比微妙而深邃的细屑。
    导演聪明地将拷问递进了三个层次。首先,这个逃跑的动作引发了家庭内部的冷战和爆发。这个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偶然的下意识,还是标示着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根本不值得托付?这个逃生的行为到底是否应该与道德标准挂钩?随后,剧情延展至由两位处于热恋中的朋友来访,妻子忍不住向他们讲述了这件事。朋友在劝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也陷入了被动的拷问之中。年轻女孩问自己的男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这个男人之前某些懒散的行为以及一次失败的婚姻,似乎都成为了缺乏责任感的佐证,由此,拷问从一个家庭内部渗透到第二个家庭。好了,电影最有趣的部分来了,第三层拷问从屏幕延伸出来,伸向观众。每个人都成为了被拷问者,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夫妻二人争吵的过程中,有各种拆解人性的桥段,男人的抵赖辩解,女人的坚持和哭泣,都让人越发绝望。你会发现看似稳定的关系中,早就布满细密的裂痕。
    除去精神上的拷问之外,对于镜头语言的严苛要求,也让这部电影足以睥睨这一整年的艺术片。那座奢华酒店里交错的拱粱,封闭的结构,对应着永远白雪皑皑的外景,以及夜间如同外星景象的雪地灯光,配合着故意安排出的、带有“做作感”的交响乐配乐,让每一个镜头极其憋闷又极其炸裂。导演还有意引入了一个酒店清洁工,担任旁观偷窥视角,看着这对夫妇因为这件无法言说的事情争吵、崩溃和解。这个陌生人视角配合着具有抽离感的雪夜外景,为影片添加了神秘的哲学意味。
    更加巧妙的是影片的结尾,它没有设定真正意义上和解的大团圆,也没有让家庭彻底分崩离析,而是使用了一幕巧妙的难辨真伪的戏剧。最终,一家四口再次一起滑雪,妈妈却在大雪中遇险,爸爸在孩子面前上演了一次犹如童话翻版般的英雄救美段落。没人知道这是父母排演出的一幕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它发生的实际凑巧得令人无法相信。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只能用一支虚假的弥合剂作为我们苟且生活的解药。
(by 杨时旸)

 短评

想到奇葩说的一期辩题

6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北欧式冷冰冰的小片,探讨了一个杀人不见血的话题,让所有人都跟着它一起反省,男女对于亲情关系之别,最后却让人哭笑不得。剧作非常的工整,优点是主题的绝妙,导演还一直用维瓦尔第的G小调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夏”来制造故事的仪式感,对于中产阶级的故事,古典音乐总是万能的灵药。★★★★

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去年的FFF团大作实在太多了,这部更是黑得不动声色,什么家庭体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总会被以形形色色的方式舍弃或破坏掉,几处危机时不同反应带来的aftermath以及不同观影者占据道德制高点时所获得的快感都暴露着我们的本质缺陷。片尾太带劲了。

13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我任然相信爱情!我任然憧憬爱情

15分钟前
  • 咿呀咿
  • 推荐

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2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中产阶级寓言故事。无产阶级乐呵呵的旁观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婚姻题材真是越掘越有深度,很难想象鲁本·奥斯特伦德将这种婚姻问题推向普遍化,甚至超越婚姻关系讲述普遍问题的能力。可以与《消失的爱人》《爱的就是你》合称“2014婚姻暗黑三部曲”!固定式镜头的安稳肃穆感,冰雪世界的冷清美丽,都是印象深刻的地方。

27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剧作致胜之作:布局精巧、细节精准、对白精妙。影片中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关系,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极具参考价值——同样的遭遇或处境,早已经存在于你我之间,只是还没有被“一件小事”引发而已。当托马斯崩溃的时候,我有一种梦魇附身之感,而男性的自私和女性的隐忍,同样带给我切身的体会。

3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毛泽东

3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

36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电影就不必细看.....

3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事件在两人内部无法解决,女人便会试图向外界寻求助力。已发生过的无法当做幻觉,男人抵赖,女人势必要咄咄逼问。他的一再否认,激发了她的一再确认。结尾处女人抛夫弃子逃下大巴,使本已岌岌可危面临崩坍的婚姻重又回归了荒谬的平衡。男人抽了颗小烟,知道这件事总算彼此扯平,可以过去了。年度佳作!

4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逗我

43分钟前
  • .
  • 较差

突然觉得不要结婚比较好

44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还行

很有深度的一部片

4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中产阶级的玻璃心啊,如果我是女主,就两人独处时直接问他:“你刚才为毛要跑”,让他解释不就完了。非要两次都当着朋友,突然把男人逼的下不了台,朋友也搞的无比尴尬。这两人的情商都低的惊人,居然还能维持十几年的婚姻,也是醉了。

5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我也是我本能的受害者”。

51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影片不错,加一星给剧情的深度

55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爸跑跑

58分钟前
  • 绿豆酥
  • 推荐

5/10。屁大点事折腾了两小时,节奏慢的接受不了。婚姻没有那么浅。可以赞美为“以小见大”,也可以批评为“匠气”。

1小时前
  • 乍暖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