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程车票

正片

主演:富梓铭,刘若清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单程车票 剧照 NO.1单程车票 剧照 NO.2单程车票 剧照 NO.3单程车票 剧照 NO.4单程车票 剧照 NO.5单程车票 剧照 NO.6单程车票 剧照 NO.13单程车票 剧照 NO.14单程车票 剧照 NO.15单程车票 剧照 NO.16单程车票 剧照 NO.17单程车票 剧照 NO.18单程车票 剧照 NO.19单程车票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共生

一个年迈的将死之人,一个曾经四处风流的知识份子,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以最知识份子的方式面对死亡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当历史教授父亲在与老友们坐在屋外畅聊各种主义,各种观念,各种观点,甚至包括了对**大革*的评判。他享受着知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即使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却可以用脑袋游走各地,制造颅内高潮。这是一个知识份子临死前最好的状态,而这一切的实现来自于他一直看不上的富儿子。远道而来的儿子为他叫来了一众旧友,为他购买了海洛因来代替咖啡,将他从狭小的医院病房转到了舒适的大房子里。。即使父子两人有着价值观上巨大的鸿沟,父亲对儿子不读书只赚钱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这是一个知识份子文化人常见的清高姿态,但他生命最后的安逸却也是儿子用金钱换来的,否则他只能在狭小的病房里喃喃自语,郁郁寡欢。在他眼中,这是一个野蛮入侵的时代,是吞噬文明,蚕食精神的时代。可这种入侵也让他通过海洛因减轻了痛苦,通过金钱让自己心情舒畅,坦然面对死亡。电视里的911画面,街头的外国毒品帮派,生命的最后与妻子和情人们的共处一室,野蛮入侵带来了隔阂也带来了融合,带来了堕落也带来了新生。你鄙视这一切,你也被这一切所影响,甚至不自知的享受这一切。父亲最后握着儿子的手赴死,这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和解,所以他才能如此平静安详的结束生命。

 2 ) 温情父子

很温情的片子,和《大鱼》相像,都讲一对情感隔阂的父子,在父亲临死之前,回顾他一事无成却又值得留恋的一生,兼父子冰释前嫌,最后父亲在儿子的怀抱中死去。
不同的是,《大鱼》以虚构与幻想的方式回顾了父亲的一生:父亲不停吹嘘自己环游世界的趣闻轶事,而儿子终于愿意追随他讲述的轨迹去重游故地。片名“大鱼”,出自英文词a big fish in a small pool。
片名“野蛮人入侵”典出“911”和白人占领美洲大陆的历史。前者是“野蛮人入侵”,后者是“文明人入侵”。在讲述小人物生死的同时,导演还有对历史发言的大野心,在影片里,作为历史系老师的主人公,不断发表“人类历史是残酷历史”的见解,片名也颇为反讽。无论片名还是内容,Denys Arcand的野心显然是比Tim Burton大,但遗憾也在于此:宏大历史观,并未与小人物的命运直接发生关系,影片的这两条线索是脱节的。如果非得拉关系,就只好说:入侵了的“文明”,使得主人公成为一个性欲旺盛,对妻子不忠,以致酿成家庭悲剧的人物,也使得剧中的一个女孩成为毒品和糜烂生活的牺牲品。但这实在扯得太远,帽子套得太大。虽然主人公老头,年轻时是个混蛋家伙,但他多可爱啊,生动具体的一个人,哪用与911和印第安人硬拉关系呢?

 3 ) 消逝的野蛮人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我想,他所意指的绝不仅仅是纳粹,甚至主要不是纳粹,而是制造了无数流放、杀害和对主权国家的粗暴践踏的前苏联。与此对应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的一句话:纳粹作为对英美原则的最后一次浪漫主义的抵抗,其最终失败之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从此实现了全球的统治。我不是说因为王先生没有父兄在纳粹铁蹄之下丧生,因此他才能有足够置身事外的心态来这般谈论过去的历史,这样的谈论似乎对纳粹不无赞美,不,不是这样。其实王先生同米兰昆德拉所要表达的,无论是对纳粹的控诉还是看似赞美的感叹,其实是几近相同的意思。那就是: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历史车轮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滚滚推进,一方面我们诚然不会怀疑——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
而这种与文明演进相对抗的理想或者说价值尺度,通常就被称为野蛮。

也许911事件表明,英美原则尚未完全实现它的统治,但是,正如《野蛮人入侵》中莱米教授所说的,不用说二次世界大战,就算是相比起发生同样发生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来说,911事件也实在算不得什么,尽管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可是这个可怜的伤亡数字只会比对希特勒的仇恨消逝得更快。可是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导演Denys Arcand却作出了一次不能忽视的努力,一次力图想要挽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缅怀什么的努力。

商业成功的儿子塞巴斯蒂安无疑是文明世界的代言人,他的月薪要超过其父的年薪,并且比他有钱更重要的是,他深谙钱的法则,他能够用他的钱去换得他所要的那些东西。在《野蛮人入侵》一剧的前半部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如何按照他的原则(钱的原则)成功地实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为他的父亲争取了高级的病房、解除痛苦的海洛因、高科技的医疗手段,也为自己找回了笔记本电脑,等等,甚至,他用钱收买父亲的学生的人情,以使得父亲获得慰藉。看上去真的如同我的一位朋友看完所感叹的:有钱就是好!的确,即便是面对欧洲傲慢的法兰西人塞巴斯蒂安的原则还是毫无例外地奏效,如此说来,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纵然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金钱法则运作的,他所有行为的目的却正是金钱法则的反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诚然身患绝症的莱米教授是顽固不化的,他在奉行他的做人原则的时候十分地迂腐,可是他的儿子却丝毫不顽固,对父亲尽孝和对世俗世界行贿二者并行不悖,这一点表明塞巴斯蒂安并不曾背弃父亲的原则,只是,按照通常的话说,他比较识时务,或者刻薄一点地说:比较现实主义一些。
但是,塞巴斯蒂安并非自己很明了这一点,他也许本来是在理智上拒绝承认这一点的。他觉得他有自己的原则,而对此他的父亲是一无所知的。在片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打手机,虽然不是一种炫耀,但却毫无疑义地伸张着自己的原则:效率是资本的内在要求,一个电话,那就是上百万的生意。在救护车里,时日无多的父亲就这样望着儿子,儿子也望了望父亲,神情微妙,但是他不曾停止打手机,为什么要停止呢?在影片的开头,儿子看不到其中的理由。由此可见当笔记本电脑丢失后儿子同父亲的争吵也就可想而知了——儿子本来是用这种高科技手段来让父亲见到他远方的女儿,这在儿子看来诚然是一种照顾,而父亲却对笔记本电脑的被窃毫不挂怀。这令我想起王先生的另一句话,他说当有人看到他打手机,就取笑说你享用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却还要一个劲地批判现代文明。剧中亦然,父亲的几乎一切待遇,全都是儿子的金钱堆砌出来的,可是父亲却要蔑视给他带来福利的金钱。这难道不可笑么?
这的确不可笑。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作客,由于相距甚远,而由于时间过晚而错过了末班公车,我若是坚持要回家就必须付出我所承受不起高昂的出租车费。于是朋友开玩笑说:知道钱的好处了吧?若是你足够有钱,你可以在任何时间来去自由,这表明为了你的朋友(朋友是你的原则)钱也是好东西,你就不要批判了吧。这样玩笑般的责难只有貌似无可辩驳的道理,其实是不经一驳的。我这样回答他:你说我为什么要叫出租车回家呢?为了速度,只能是为了速度,而速度意味着效率(因为我们明天都必须更有效率的工作)。由此可见,这乃是资本原则所规定的。为了见朋友我非要追求速度吗?这只要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或是别的谁,若是要探望他的朋友,他从三个月前就开始上路,一路跋山涉水(顺便留下了无数诗篇),一路抒发着想念的心情、等待的焦灼以及即将见到的期盼等等,然后三个月后,他到了,可是朋友在吗?对不起,古代通讯不便,朋友碰巧还外出了!于是诗人在别人门后留字一首(那时候管这叫风雅,没有七不规范束缚,也不需要交罚款),名曰寻人不遇,满怀惆怅地又花三个月回老家去了……还有一位老兄更绝,他就在快到的时候忽然掉头走了,说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要是搁在现在,绝非是境界高,而是脑压高的结果吧?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发问道:为什么高速公路上到处是如猎鹰窥探猎物一般等待超车机会的车辆呢?他们急急忙忙地到底要干什么?那些史诗中游手好闲的好汉们都到哪里去了?而伯爵夫人为了一夜风流需要设计那么多繁复的调情过程,可是现代人却只知道迫不及待地叫喊:来吧!来上我吧!直奔主题吧!……
所以就让我们承认吧,迫使我遵从资本原则的通常是资本原则本身,只有在医疗和教育等这些关系到终极关怀的事业上,尚且还存留着一点点的人味。
回到影片来。不久,当儿子尚未开始赞同父亲,父亲首先开始注视儿子了。这不奇怪,父亲始终关注儿子,他同儿子的对抗源自这种关注本身,而非其它。因而当父亲感受到儿子的孝心,他不难抬头看见儿子的优越,这同许多的父亲并无不同。同样是在救护车上,有一次莱米教授在塞巴斯蒂安挂了手机之后不无疑惑地问:你到底在做些什么?儿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答了父亲的问题,于是父亲接着问:那么你很在行罗?儿子挺起胸膛回答说:足够在行。父亲闻言哈哈大笑了。这段简单的父子对话,若是你不留心细想,也许真的会仅仅以为是父亲向儿子妥协了,可是事实上,正好相反,那是儿子开始认同父亲的开端。因为正是在父亲包含宽慰、自豪和谅解等等复杂心绪的大笑声中,儿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儿子迟疑的笑容诠释了他内心悄然的顿悟:原来父亲的肯定是如此的重要,自己多年来的奋斗累积的金钱并没能带来这样的满足(资本只会要求自身无限地增值而已),而父亲的和解却让做儿子的自己竟然莫名地快乐了——他在此前诚然不完全明了自己的尽孝行为不仅仅是利他的(因而是违背资本的利己原则的),而且是成全自己的(真正的人的行为)。
于是,后来接近片尾的那个小插曲就明白无误了。坐在篝火面前的塞巴斯蒂安刚刚接起手机,旁边的女孩娜塔莎却一把抢过来扔进了火堆里。塞巴斯蒂安先是一怔,然后望着娜塔莎淘气而快乐的脸庞,他也笑了。他没有像丢失笔记本电脑时那样咆哮说:“那里面有我几十宗大生意!”相反,他只是笑着问娜塔莎:“你觉得这样很好玩么?”两个年轻人在篝火面前像孩子一样嬉闹,却令坐在荧屏前的我怦然心动。
如果是我,我会趁此一把揽过女孩的肩头,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到底也没有。

作为莱米教授好朋友的女儿,娜塔莎是剧中的另一个重点,虽然篇幅不如主角那么大,但是在逻辑上同等重要。因为她和塞巴斯蒂安代表了年轻人对待原则交替的两种最典型的态度:塞巴斯蒂安是力图遵循新原则的一类,当然他是这一类中颇为成功的(绝不是作为人的成功,而是作为人格化资本的成功),很多人也想依附资本原则,但是不那么成功而已;而娜塔莎则是代表了消极逃避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新原则,但是也无法融入其中,因此他们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边缘化。边缘化是对原则自身纯粹的否定,而并不建立任何新的原则,他们的灵魂早已游离出世界之外,而他们的肉身却不得不受着新原则的制约(这是谁都无法逃脱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是最正确的),他们用可能的一切方式破坏规则,吸毒、滥交,这些方式毫无疑问都是自杀性的,丝毫也不成全他们自己(他们都是潜在的或者庸俗的911事件制造者),对那些不谙规则的人来说他们也许比较清醒,但是事实上他们迟早完全麻木,因为他们在抹杀自己的生命。这是两种典型,而我们更多的人则是这两种典型之间的摇摆者,当我们加薪或者升职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在享受规则,当我们受挫我们便难免自暴自弃,当然,最后,在发完牢骚之后,我们全都按照马克思的铁则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去了。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小资了。小资就是身处资本原则之中,依靠资本原则建立自身,然而又因为占有的资本份额(社会权力)较少而常常受挫,自身的个性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产生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他们的个性同原则融合最好的时候是第三等级上升的阶段,那时候世界的舞台是同样属于他们的,而当二战结束,资本一统天下,他们的好日子便过去了。因此小资的基本情调就是怀旧和感伤。在字典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唯美主义到浪漫主义,所有小资艺术样式后面都标有“颓废主义”的解释,这与我们所理解的多少有些偏差,浪漫主义不是同理想连在一起的么?唯美主义追求纯粹的美也是颓废么?答案是:是的,都是颓废的。不仅因为面对全球化的新原则,那一切都是反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说它们颓废不是为了肯定当下的原则,而只是说,它们埋头沉浸于过去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想象和情绪之中,是并非积极的,在当代,唯有马克思是最积极的,因而按照萨特的话来说,是“不可超越的”。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娜塔莎几乎是一个人类的废品,当她带着神经质的眼神出场的时候,我活脱脱看到了一个垮掉一代的翻本。他们是时代的痛觉神经,我说过,无一例外有着神经质的眼神。可是几乎是同时我察觉到她的美丽,第一个眼神就令我爱上了她,我相信她已经知道了她所面对的塞巴斯蒂安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同时代人,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许不会需要那么多周折。塞巴斯蒂安说我委托你买海洛因给我的父亲,我自己不懂这个,你来。娜塔莎说:可是你不能信任我,因为不能信任一个吸毒的人。塞巴斯蒂安当时其实没有很明白(在规则之外的事情他总显得没有那么警醒,他的嗅觉全都放到股票行情之类的事情上面去了,难怪他父亲说他其实什么也不懂)。其实娜塔莎洞悉了塞巴斯蒂安,因为她不遵循资本原则,当一个人跳出功利法则,看事情总是会更明白一些;但是同时她也清楚自己,她的肉身受到生理制约(毒品的制约和衣食住行、简言之日用商品的制约),她常常不能按照她所洞悉的心灵法则办事。于是,她对老莱米说:我不能按照契约办事。老莱米为了一种潜意识里的救赎而对娜塔莎说:你要照顾我到最后,言下之意我没有放弃你就不能放弃。可是娜塔莎说我不能,我做不到,她心里清楚她的世界就是否定一切规则,无论是金钱的,还是人情的。
当然,最后她同母亲的和解(那一个悲伤的拥抱)还是表明,老莱米多少是成功的,但是这样的成功很有限,因为导演没有安排她和塞巴斯蒂安实现他们的爱情(最后的Kiss证明了他们毫无疑问的爱情)。原因早就已经宣布过了,娜塔莎在吸毒过量的晕眩状态中对塞巴斯蒂安说:你是个完美的男人,可是我从一开始就不好了。塞巴斯蒂安诚然不是完美的,因为他所熟悉的原则不能实现他同娜塔沙的爱情,或者说罪责不在他,也不在导演,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不会成就那样的爱情。导演最后的安排是巧妙的,他安排娜塔莎给老莱米注射药物结束了老人痛苦残留的生命,而老人则以另一种方式安排了她的结局:老人通过儿子将他当年同情人风流快活的公寓交给了娜塔莎,娜塔莎可以在这个四壁砌满书本的房间里度过此后的人生,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少许脱离了物质的束缚吧。可是,老人纵然能通过儿子将公寓留给娜塔莎,但是他却不能通过公寓将儿子也留给她,要知道老莱米说过,那满满一房间的书,塞巴斯蒂安一本也没有读过。因此,在那个挣扎一般的吻之中,娜塔莎挣扎一般地推开了塞巴斯蒂安,将他推回到他那早就不相信爱情了的未婚妻身边,推回到这个金钱法则统治的世界,甚至躲在窗子背后没有接受塞巴斯蒂安那多少有些怅然若失的回眸——那个回眸一直伴随他上了飞机飞向他原来的世界,哦,让我们咏叹吧!那个多么小资的回眸呵。
可是,这是爱他的最好的方式么?究竟是将他留在一无所有的自己身边,还是将他推回到他能拥有许多却唯独不能拥有她的爱的资本法则的世界呢?这个问题导演是回答了,虽然也许这不是这个剧情本身唯一允许的回答,不是一个个案的最好回答,但是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回答,也是最普遍的回答。
只不过,我们时刻要记得,当我们说这个回答真实而且普遍的时候,丝毫不等于我们就此认同了这个回答,丝毫不等于我们将这个回答视为好的回答。同样,当我们不嫌残酷和非人道地稍稍忘却了集中营和双子大厦的死难者,而对那些被我们的文明世界日益抛在身后的所谓野蛮人的方式给予深刻同情的时候,也丝毫不等于我们愿意像天真无助的小资那样去怀旧和惆怅。我们走在文明的道路上,身处历史极端之一度,纵然没有被给予更多选择,可是自始至终我们也绝不放弃选择的自由,因为那样的自由是真正属人的。

老莱米临终拥抱他的儿子,他问你知道其实我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塞巴斯蒂安一如既往地懵懂,老人告诉他说:我希望有一个像你那样好的孙子(老人最后称呼塞巴斯蒂安为“野蛮人的王子”)。这一次,塞巴斯蒂安立刻就明白了。像你一样好的孙子,是的,那也许意味着一个尚未消逝并且可能永远延续下去的野蛮人的理想。

 4 )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生命告别式

一个风流一世,晚年却身患恶疾的老知识分子。一个早已四分五裂的家庭。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老人与子女,前妻,情人们,朋友们一起走过。失落的亲情被一点点唤醒,最后大家一起送别老人,使其安静长眠。
故事本该是平实朴质的,但因为编剧编了一个太有钱的儿子,使得广大愤青们又按捺不住纷纷吐槽无钱不成戏啊!好吧,或许别把儿子写那么有钱,写他为解父亲之疼四处借钱,焦头烂额,恨不得再来个走私毒品锒铛入狱什么的,各位才能解气似得。。。
其实吧,这个故事本身要的,就是一种安静平缓,没有大起大落的气氛。生活嘛,本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纠结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摊子浑水呢。根本不是重点嘛。
重点在于导演在拍摄和剪辑的手法上,细腻的剪辑,这知识分子要死可和一般人不一样。要和子女重拾亲情,又要和几个朋友们絮叨人生遗憾,节奏上一直很轻松。加上几个闪回的剪辑一点不突兀反而满腹感染力。最后死前的告别式,和亲友一个个告别,加之最后老人弥留之际那一个重复的闪回,一下就到了感情起伏的至高点。顷刻间,你不再觉得老人的风流有什么错了,在他的心灵深处埋藏着他最珍爱的记忆。
想想安乐死的题材如今看得真的不少,但能拍得如此亲切平和,娓娓道来的真的不多。此片可称其中佳作也毋庸置疑。

 5 ) 留白也很精彩

很特别的体会, 不是用"好"来当标杆.

同样主题又是死亡,父子和留恋, 线索简单, 情感过渡相似, 但此片还更有起特别的看点因子.

父亲圈子里的一群漂亮的老知识分子些让我想起了英国二十世纪初的BLOOMSBURY沙龙, 作家艺术家美学学者各种文艺知识分子凑在一起, 其对话sophisticate的精英程度和逗趣的文化气氛也许也就莫过如此了. 像本片一样, 就算其闲聊也永远是宏大话题, 聊历史聊政治聊性四两拨千斤, 谈笑间历数数十个"-ISM"主义主义, 他人讽刺相互讽刺再自我讽刺. 老一代的涵养和知识结构的严谨形成了年轻一辈"没文化"和"商业化"Barbarians的鲜明对比(教授学生的无知 - "文盲"; 儿子做风险投资带来的巨大财富 - "商业化"; 而儿媳即使是在跟艺术和文化最沾边的拍卖行也被极度地商业化了: 教堂的库存商业上一文不值). Invasions of the Barbarians带来双层涵义, 一是种知识分子的怀旧情怀和以清高的立场带来的讽刺性口吻; 二来则是儿子作为物质野蛮世界的"王子"终于在父亲生命历程的最末端尽到了无微不至的孝心, 失联已久的父子情终究得以相连.

这部片子对我打动的面既是头脑中的又是心里面的, 散洒的情节安排看似漫不经心, 其人性化的刻画也有意无意地保留着形似知识分子情怀特有的含蓄和控制, 杜绝煽情也杜绝情节上的跌宕起伏. 然而就像生活还原了原味, 纵使是不经意, 美好的风景和美好的人性也会自然拓现. 像片末的父亲安乐死时头顶上静谧的云彩, 和儿子与暧昧的青梅竹马半个吻的纵容和现实, 其实都是生活.

 6 ) FIFF23丨DAY1圆桌《野蛮入侵》:这么一个破电影被各种青睐疯狂拿奖,我只想呸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donnie、@赵小毯、@消亡之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2场,他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戛纳影后之作《野蛮入侵》,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2分,很喜欢前半段。多金的儿子带着他的钱包,以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闯进各种秩序凝结出的房间,医院办公室,工人茶水间,警局……至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野蛮逻辑侵入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可问题是,我也没看见什么文明人啊?倒是看见一群高傲自大又一事无成的老流氓。只会掉书袋比文盲更无趣,性解放也不是风流到出轨成性的理由。更难以忍受的是,人物情感通通缺乏刻画,一步跃进至终点。老男人临终前的意淫罢了。一代野蛮人培养出另一代野蛮人。不想再看任何以父母角度拍摄的亲子和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想了想给1星吧。野蛮还未入侵生活,政治已然入侵影像,一事无成的不止男主角本人,整个故事也完全不值一提,被温情和鸡汤围绕的结果注定是油腻浓郁,感觉不到悲伤更无法探寻幽默,若死亡是自然法则,那烦请这种入侵来的更加野蛮,不要过渡也不要缓冲,不要戏谑更不要贪图。

特邀嘉宾 RIVER

《野蛮入侵》我给的一星,我觉得非常一般,就是比较普通的那种临终关怀电影,父子关系的冲突和缓和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导演在其中填充了不少“佐料”来丰富内涵,但是感觉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电影显得很傲慢油腻。

场刊嘉宾 Donnie

我给×吧 大家都讲得差不多了,把同样的题材交给女导演绝对给你完全不同的视点!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给的2,就比较常规的法国喜剧的电影,看得很乏味,在父子关系就拍的很俗套、换成玛丽苏网文小说一样成立,女性的部分反倒更迷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奇怪,它前面的导向让我无法理解后面是怎么进入和解的。

特邀嘉宾 RIVER

我也觉得,就他母亲说了两句话就开始相亲相爱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奇怪的地方是我也没有看到有父子关系上的塑造,最后所有人都大和解完全是因为他死了,他不死大家就继续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结尾是生命大和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就是又想温情地讨好一些人,最后又想搞深度讨好一些人。感觉编剧和导演都很精神分裂。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是这样罢了,最恶心的不止是父子和解,学生也来探视,女儿隔空发来贺信(不是),就很意淫。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儿子最油腻了,我真想把他手机拍烂,而且你们不觉得从头到尾都很用力过猛吗,比如姐的表演还过火。

场刊嘉宾 donnie

太拉了,人物塑造、关系探讨都非常有问题,最好的刻画也就是各种旁敲侧击国家现实吧,整个父亲人设真的很无语,这样一个男人在儿子小的时候特别宠他我怎么就不信呢,我很好奇这个父亲怎么对小时候的女儿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个结尾改一改都可以无缝插入春节贺岁片了,大家一起拜年毫无违和感。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而且里面金句段子像是在看台湾八点档笑死,这是可以说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说实在我甚至也不是很理解他们的矛盾和隔阂在哪里,就只是提前设定好给我了这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父亲觉得儿子不读书哇,就知道挣钱不看书。

场刊嘉宾 donnie

读了书还不是他那样。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当然他们可能在大的主义上南辕北辙,但是生活细节上没有落脚点,这种大旗太虚无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三兄妹三种主义都能做一家人,人家还是在特殊年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话说回来,不过这种破烂剧本为什么会拿了戛纳最佳编剧,然后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我真的不懂,好比"法国美国春晚也爱拜年小品"。

特邀嘉宾 RIVER

我也不懂,老白男都自我代入主人公了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鬼故事,不仅提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又一个鬼故事,不仅拿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还拿了戛纳影后。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可能因为03年,(戛纳)评审团里同样油腻的人还很多(我不知道有谁),真的无内幕?最佳女演员也太怪了。

场刊嘉宾 donnie

什么鬼啊,天哪,太拉了,野鸡戛纳妈的。

特邀嘉宾 RIVER

最佳女演员我是查了演员表才知道是哪个角色的。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笑死,是哪个啊?不会是贴在老头身上哪个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一开始以为是老头的老婆,后来以为是儿子的女朋友,最后才知道是那个吸毒的,和儿子有暧昧的那个。虽然她真的有高光时刻,但是真的可以封后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就这?那我也可以戛纳影后。

特邀嘉宾 RIVER

太野鸡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既然都说到戛纳影后了,大家觉得这片子里女性角色的塑造都怎么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垃圾,我要改一星!我已经想不到任何给它二星的理由了。感觉再聊下去我可能会想打0分,不过男主还挺合我胃口所以算了。

特邀嘉宾 RIVER

有塑造吗?感觉很偷懒,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妈妈脸谱化,儿子女朋友边缘化工具人花瓶,吸毒女就是被强行加了高光moment。

场刊嘉宾 donnie

just like 新片场那个电影节,王砚辉客串了一个片子的一个角色,然后给了他最佳男主角,然后这个片子的真正男主角演得真的很好哈哈哈,王砚辉在里面全程面无表情,只用念台词完成动作。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这个电影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人上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彼此的矛盾都是已经凝固下来的硬设定,没有前史展现,没有弧光变化,然后就是堆各种金句和俏皮话,最后就是死者为大了。

场刊嘉宾 donnie

这简直就是一部烂俗美国片质感。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这部片就是很小品化。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野蛮入侵》是啥政治隐喻吗,我印象里有可是完全不记得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如果讨论文x和911算的话,但那哪里是隐喻,那不就是段子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和政治有点关系,也就是旁敲侧击提了两嘴。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男主前半段的行为嘛?就是流程化的,进一个办公室拿钱,事情办好,就是资本入侵政治和文明。

特邀嘉宾 RIVER

但是结局又是大团圆,也没感觉野蛮在哪儿。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还是有的吧,虽然动作不野蛮,但是模式很野蛮。他一共办妥了四五件事哇,我想起来了!我当时觉得还行打两分是因为,觉得男主这种砸钱行为,很帅罢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他觉得自己是野蛮人吧,希望自己的理念延续下去,但是这个电影名字,真的跟剧情有啥关系啊。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可以理解为父子关系是一左一右,但是做这个方向做得也不是很彻底,因为细节缺失。大家都有看欧容的新片《一切顺利》吗?所以换一个方向,你们觉得这部电影对死法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和《一切顺利》可以对比来看。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感觉所有人都不把老头要死了当回事吧,都在闹腾腾的整一些有的没的。我在想除了老头是不是所有人都在想赶紧死了算了,甚至我觉得老头是不是心里也在想死之前再爽一把。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老头:你们吵死了烦死了我走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其实可以理解《一切顺利》里爸爸为什么选择安乐死, 但是这个我不太懂。《一切顺利》的老头是认清他的身体已经匹配不了他对花花世界的眷恋了所以无可奈何,但是这个我感觉他还很能折腾,很有能量啊。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感觉他就不像将死之人。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也是一种安排吧,因为安乐死是违法秘密进行的。算是社会运行方式野蛮话的一部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野蛮入侵》的老头还是有挣扎的吧,他都选择了吸毒。我虽然也能理解,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选择好好死了。

特邀嘉宾 RIVER

确实,怎么突然就坦然赴死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你们觉得这部电影里代表“野蛮”的,究竟是父亲那套运作模式,还是儿子那套?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儿子吧,很显然父亲是被当做正面形象来塑造的,没成功罢了。我还是觉得入侵行为指的是资本的入侵。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是父亲,因为他更老,更不文明,更不开化,还想掌控一切,所以说入侵,但是入侵失败了罢了。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事实上是这样,但影片内部貌似没有这么认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父亲可以代表“野蛮”,但这个“野蛮”并非持贬义,如果儿子代表就变成贬义了,因为导演立场挺明显的。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但他也没有任何侵入的动作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这个名字起的很大,完全没有表达出来,很坑人罢了,一个叫《野蛮入侵》的电影全程讲父子和解,我去你妈的吧。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觉得父亲惹,我觉得儿子对金钱的追求、那些现代的设备都是非野蛮的,但是父亲与儿子不断交洽的过程就是一种入侵方式。但是这个片名好难听,好牵强的比喻。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个英文原文里的Barbarian原本有外国人的意思,也可能指这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野蛮。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总之这片子很失败罢了,全是野蛮人。

特邀嘉宾 RIVER

太烂了导致大家讨论都兴致寥寥。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总而言之,这么一个破电影又被戛纳青睐,又被奥斯卡嘉奖,又拿影片奖,又拿演员奖,又拿编剧奖,我只想呸。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一个问题是开放式的,大家在写亲子关系或者家庭关系的电影里,有没有哪些你想推荐的?为了和本片做对应,最好也是和解方向的那种,但是能和解得让人心悦诚服。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小妈妈》算吗?其实我不相信亲子和解,我最多能接受《小妈妈》那样的取巧,强行给妈妈降智成小孩才能达成和解罢了,而且也没什么矛盾。《小妈妈》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两个人毫无芥蒂地相处,我能相信这种相处的时光,但我不相信和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鱼》就是童话,父子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

场刊嘉宾 donnie

和解我不信,表面和解内心流泪是最合适的,过去的创伤是不能弥补的。所有的和解都要有,共同的敌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阳光普照》感觉是陈以文献祭了自己完成了对巫建和更残酷的绑架,以后他就只能为这个家一辈子低头了,而且他还不能死,因为许光汉已经死了。陈以文这个好爸爸就是用亲情去压榨孩子。突然想到《山河故人》是(和解)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山河故人》就算了拜拜,这儿子人设太假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山河故人》和解了吗?是涛涛和自己和解吧。其实《约翰之子》才是和解了吧,爸爸用假身份和儿子做朋友。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约翰之子》是(和解),结果发现身份后,还让爸爸注意身体,好温情。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饮食男女》最后吴倩莲和郎雄算吧?但是这个最现代的女儿也是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封锁进了传统的家里,因为吴倩莲原本是最摩登那个。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他们之前没有很大的隔阂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不是隔阂,是选择。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也是自我牺牲惹。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有一个情节无法忘记, 当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谈论历史和哲学, 并因此欢笑的时候, 善言的儿子只能默默地听着, 不知所云. 数学和经济学带来了财富, 却带不来优雅的人生.

6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野蛮入侵》,在看似简单的生命和亲情的故事下,隐藏着更深的主题,关于历史,革命,社会形态等等。商业成功的儿子是现代社会的代言人,“反面人物”娜塔莎是资本主义抛弃的废品,自暴自弃吸毒。我们一般都处在这两类人之间,谁是谁非全由资本说了算,能逃脱的终归少数,称为野蛮

11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1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荤段子和文艺型吐槽组成的温情故事,骨子里却有股左派资本主义的排外成见味~~~不过吐槽疙瘩那个确实太过瘾了

19分钟前
  • RIC
  • 还行

这部电影是魁北克用来粉碎欲移民者梦想,以避免过度移民潮的大杀器!

20分钟前
  • 卡帕
  • 还行

即使有再不堪的过去的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宽容、乐观、责任,是我应该学习的

25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1.风烛残年之际,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身边陪伴是对自己一生为人的肯定;有一群女人陪在身边是对自己魅力的肯定;有子女儿子陪伴是对自己作为父亲身份的肯定;2.生一个跟你一样的儿子,则是对一个儿子最大的肯定。

2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12/4/2004 6:00pm Cultural Centre

27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加拿大真是有意思,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电影也明显分为两类。法语的阿康更人文,更沉静。对感情也是平静下的暗涌。两代人,两种文化,两种世界观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1.温馨是要钱钱砸的;2.干金融很赚钱;3.一切虚幻都是建立在有钱儿子基础上。法语片文艺内涵果然浓厚,狐朋狗友聊天话题都带这么多我们了都来不及了解的著作和人名,翻字幕的同志辛苦了。很羡慕剧中那种曾经的炮友还可以聚在一起吹牛打屁的坦然劲头。怎么豆瓣炮友们日完不相往来,要向前辈学习呀

3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2004 第76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 老爸的单程车票.99分钟BD版。

34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爸爸最后硬了吧

35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迷人的知识分子式电影。一个将死之人,一群对现世生活暗淡无力的朋友,在生死之交,掉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书袋,顺便称赞几句中国的文革(后面继而提到戈达尔,还真是他那学来的=。=),温情、节制。跟那一代人比,金元天才的儿子无疑是野蛮人,而电影好就好在,那仿佛也没什么不好。

39分钟前
  • 安小安
  • 力荐

父子和解的电影很多,比如《大鱼》,而在父亲临终,专门用“风流成性”来渲染父子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所谓尊严的绳命告别,也是一种非美式喜剧的导演特殊的风格,然鹅,美国人也跟着沾光,似乎去美国做一次检查就必须有了“老豆坚过美利坚”的片名梗应该是看过DVD,但是已经没有印象了,尤其是父子从话不投机到最后的亲情拥抱,我们的父子一场其实不就是这样从不解到最后的“和解”吗?父亲身边离不开女人,妈妈也因此离开了父亲,父子也因此成了陌生关系,天各一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朋友来了,妻子来了,就连情人都姐妹一起来了,大家似乎冰释前嫌,似乎用这样更“生活化”的方式和人生告别,真的是化悲痛为力量(力比多);而当电影最后,父亲不堪病痛折磨而用大剂量“海洛因”来快乐一下时,我们不禁又感到人生的脆弱和凄惨都说父一辈,子一辈

42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这真是的一部极其出色与睿智的电影。它想说的是,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而在片子中是通过父亲与儿子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到融合来表现的。儿子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实用主义代表,金钱至上;而父亲则是一个大学教授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朋友圈。电影的主题很深刻,表现了极大的野心,可是看到最后,我觉得导演驾驭得很好,尤其是父亲和他朋友之间聊的话题十分具有文学和人文主义色彩。诚然人类社会需要文明,但是我们不能让某种野蛮的规则破坏了我们原来的和谐,这是导演的呐喊。

45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一部很平淡的家庭伦理片,充满了许多启迪人心的对白和情节,导演刻意回避了煽情的设计。值得细细品味,题外话是有点点像野草莓。

47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盘子太小,试图承载的力量太重,题材太庞杂,手术刀太小。加拿大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电影,谈历史、宗教、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潮,这一点上足够话痨,体现了 多元价值观和包容力。感情深度还是略微欠缺。最近在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48分钟前
  • mayfog
  • 还行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52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推荐

老头儿太像蔡明亮了

56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4.5 年輕人是最好的烈士,好好的擁抱熱愛的一切。會逝去的終究會被沖擊,但你能拽著它,陪著它一起。

1小时前
  • 大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