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HD中字

主演:安德烈·梅尔兹利金,叶甫盖尼·齐加诺夫,帕维尔·杰列维扬科,Anna,Tsukanova,阿列沙·嘉博索夫,Veronika,Nikonova,阿纳托利·科特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2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4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5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6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3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4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5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6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7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8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19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几架飞机飞过投下了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边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们拿起了武 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午夜处刑人四重人格断了线的风筝消失的劫机客人间恐怖临时同居国语版鸡皮疙瘩 剧版17号出入口末日孤舰第四季一杯上路2021边检站警视厅・搜查一课长第五季奥普拉+维奥拉:Netflix特别节目海军上将拉德希亚姆圣哥传 第3纪正午1952死亡两次的人极光之恋全世界都不如你2021金迷卡迪威说唱艺人伊克巴尔之超级芯片恋爱女王我们神奇的21世纪梦幻村庄A2Z极速赛车致命偷情恐怖笔记鼠国流浪记长在面包树上的女人三日月黑道勇士第一季连体共生姐妹公子,我娶定你了2恋爱时代我唯一的拥护者同喜颠覆2017猫与月亮

 长篇影评

 1 ) hi

   
   o(∩_∩)o
     
     o(︶︿︶)o

     哟

   嘿
   
   呐
  
   呗

 2 ) 敢打才是真英雄,虽败犹荣——看《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有感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最近合拍的《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无疑是近年来战争电影的杰作。故事情节很简单,1941年6月,驻守布列斯特要塞的8000名国防军,面对德军的突然入侵,在短暂的混乱和溃退中自发组织起来,依托祖先留下的堡垒顽强战斗,最后全军覆没。时隔20多年后,这些或战死沙场、或虐死监狱的官兵才被追授英雄称号。
    和相对简单的情节相比,影片刻画的一组人物群像无疑更为耀眼:

    一对夫妻,在各自射完手枪里的子弹后,同时流露出不愿当俘虏的决绝,最后丈夫用仅剩的两颗子弹,先借故让妻子到窗口探望,然后在背后将其射杀,最后自己枪抵下颌自尽,从容淡定,无惧无悔,没有一丝悲悯和犹豫。

    一位被贬的、经历过两次战争的资深军官,凭借经验和直觉最早意识到即将发生的生死危机,在战事突发、战友纷纷溃逃的关键时刻,勇敢地站出来,自任临时指挥,最后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单元,直到弹尽粮绝。

    一位生性乐观的胖中尉,看似马大哈,但却异常机敏,率部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在战场僵持最紧张的关头,与战友默契配合,识破并打死了潜入的德军间谍,在自己的战斗单元几乎被打光的时候,还即兴表演几天前排练的舞蹈,给战友打气鼓劲,最后以坐姿战死沙场,双目圆睁。

    一位以色列籍的团政委,在混乱的战斗中主动挑起总指挥的大梁,迅速将官兵组织起来,指挥有条不紊,在狡猾的德军用伤病员作为炮灰强行进攻的紧急关头,沉着机智,孤身面对敌阵,化险为夷,瓦解了敌人的企图,即便弹尽粮绝也始终没有动摇抵抗的意志。

    一对少年兄弟,哥哥用仅有的一门炮接连消灭了两辆德军坦克,使得抵抗部队免遭灭顶之灾,最后被第三辆德军坦克的炮火射杀。弟弟不过是一个号兵,但却屡次求战,在纷乱的炮火中来回穿梭,传递信息,运送水源,最终成为战争的幸存者。这对兄弟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一个代表希望苏联更强大的理想,一个代表苏联民族不死的基因。

    所有这些普通的苏联人,在强敌入侵、力量悬殊、国运危悬的关头,一个接一个奋起抗争,一个接一个战死沙场,英雄本色,虽败犹荣。影片几乎没有一处宣讲主义和精神,但却有这样一个细节:德军用高音喇叭劝降,说我们无意征服你们,而是要将你们从集权统治、集体农庄中解救出来云云。对此,一位苏军军官对战友说,他们是想让我们过屈辱的生活。这句看似普通的话,正是这部电影的魂魄。不甘屈服,正是俄罗斯民族永恒的基因。

    前不久读资中筠先生的自选集,其中一篇长文回忆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先生在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所蒙受的屈辱,读后忍不住长久太息。中国名义上位列盟国四大国,但在讨论战后安排时,苏联代表却坚决不同意和中国一起开会(斯大林认为中国和法国都没有资格)。东道主美国设计了几种变通办法,最终都被苏联否决。读之,愤懑中夹杂着费解。看完此片,似乎多了一个理解的角度。和苏联人的宁死不屈、以牙还牙、最终征服对手相比,国民党中国在整个二战中的表现实在太差劲,先是太不经打,后是太消极避战,太没有血性,太不能让盟友放心了。苏联人显然认为,与这样一个所谓的“战胜国”坐在一张会议桌前讨论世界的未来,简直就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

    最近一位谙熟军事的朋友说,抗美援朝战争说白了就是毛泽东向斯大林献上的一份投名状。结合自己对历史的阅读,特别赞同这一独到的分析判断。在最近两百年世界战争的舞台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有俄罗斯这样的底气。世界曾经最凶悍的三个民族,法国、德国、日本,都曾经给俄罗斯造成巨大的创痛,但是无一例外,最后都成了俄罗斯的手下败将。尤其二战后期的太平洋战场,筋疲力尽的英美联军实在打不下去了,不得不再三请求苏联对日出兵。拿足了劲,摆足了谱以后,苏联红军秋风扫落叶般横扫中国军队谈之色变的日本关东军,战局力量对比迅即根本改观,最后注定了日本战败的结局。一个靠拳头和意志打出威信和地位的民族,对另一个对外战争成绩单基本挂红灯的名族,骨子里的轻蔑根本无需掩饰。面对美国对朝鲜战争的强势介入,苏联对中国说,反正我不打,为了避嫌也不能明着支持你,有种你自己打好了。万幸当时的中国有毛泽东这个中国的日耳曼人,百万中国军人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尊严,最终赢得了苏联的信任,以及后来的、建国初期最宝贵的支持。

    作家叶兆言早年访问俄罗斯,和一位苏联老大妈聊起二战。老大妈说,我们战死了2000万人。叶说,中国也死了2000万人。老大妈立马正色道:我们2000万人都是战死的,你们大多数是被屠杀的。一个普通老大妈的话,深深刺痛了我们的作家。可惜类似理性的反思、尖锐的追索或多或少被压抑着,不大受健忘的国人待见。最近热播的《甄嬛》,红楼梦式的语言风格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据说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是宫廷内斗的种种细节和技巧,以至有观众将其奉为职场晋升宝典。的确,说起内斗,咱中华民族可谓源远流长;而论起外战,除了当代的抗美援朝,也就只有近两千年前的汉武帝大败匈奴了。更可怕的是,这几十年和老美生意做顺了,连抗美援朝也不大愿意提了,直至有背景知识严重缺乏的年轻一代已经发出质疑:牺牲百万将士帮一个小流氓打一个大流氓,划算吗?

    有史以来人类历史的所有道理,《动物世界》其实早就说透了。说一千,道一万,不能打,不敢打,打不赢,体积再肥大,外表再光鲜,感觉再良好,也不过刀俎之上的鱼肉。俄罗斯国力日衰,以至于沦落到不得不靠卖资源自保,但是世界各国猛人仍然不能不对其保持敬畏;反观中国经济蒸蒸日上,已经成为世界的火车头,但不仅老牌西方列强,甚至连东南亚小国都敢时不时冲你晃晃拳头、亮亮獠牙。原因何在?一句话,在战争的记录本上,两个大国的得分悬殊实在太大,一个堪称世界锦标赛冠军,一个则是别人经常拿来调侃的笑料而已。精武必胜,忘战必亡,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还会再有下一个所谓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吗?

 3 ) 我只是来留下片尾曲歌词的,词好曲忧

《别让我死去》

演唱者:列奥尼德·阿古金

小河对岸的夜色渐深沉 给一点时间让蟋蟀放声歌唱 寂静多少让人心不安宁 愚钝的鸟儿偶然也惊飞升 我听不见远方船桨咬吱声 新的一天到来的有点早 只有在你身边我感到温暖 现在我们一切都会好起来 现在多么宁静 夜晚慢慢隐藏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宿命 却不敢惊扰即将满溢的泪滴 和注定献给圣主的祭品 别让我尚未品尝幸福就死去 暮色沉沉地潜伏等待着 向所有不眠的人们递眼色 心中突然被幸福环绕紧抱 虽然有一点骄傲也不做声 黎明又羞涩的露出湿润的脸 薄雾笼罩有如披着雨衣 这里再也没有你的身影 或许你以另一种方式栖息 现在多么宁静 夜晚慢慢隐藏 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宿命 却不敢惊扰即将满溢的泪滴 和注定献给圣主的祭品 别让我尚未品尝幸福就死去

 4 ) 起碼比《烈日灼人2》要好……

很巧,連續兩天都看了白俄羅斯有份參與電影合拍的兩部電影,第一部叫《通往巴比谷的路上》,第二部正是這部俄羅斯2010年上畫的《布列斯特要塞》。可以這麼說,第二部則是白俄羅斯參與電影合拍的典型作品(要知道白俄羅斯自蘇聯解體獨立后的電影少得不讓人所知),由白俄羅斯的白俄製片廠(Беларусьфільм)和俄羅斯的CP電影公司(Централ Партнершип)聯手打造。
自蘇聯解體以來,戰爭電影在俄羅斯的電影市場里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位(當然這和它的歷史有關)。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這類的戰爭電影囊括了諸如中古俄國對外擴張,蘇俄內戰,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以及車臣戰爭等重要的戰爭史。一方面,這些電影體現了俄羅斯人對自己歷史的反思;另一方面,這些電影也成為了增強國家民族凝聚的重要手段。所以,每一年在俄羅斯電影市場必不可少的就是戰爭電影。至於在去年2010年,有兩部戰爭片十分惹人眼球,一部是尼基塔·米哈伊科夫的《烈日灼人2》,另一部則是亞歷山大·科特的《布列斯特要塞》。
當然啦,比起早已蜚聲國際的米哈伊科夫,這位亞歷山大·科特對於不少影迷來說再是陌生不過的。這位出生1973年出生於莫斯科的導演,1994年入讀VGIK(全俄國立電影學院),在就讀期間曾為法德兩國合辦的ARTE電視臺拍攝過電影,而後在2000年畢業走上正式的導演之
路。短短10年拍攝的電影基本上聞所未聞。但是憑藉2010年的《布列斯特要塞》,導演在俄羅斯屢獲大獎。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torrent.ru資源網站上一直置頂。
之所以要說這部電影要比《烈日灼人2》要好,其實並不奇怪。儘管米哈伊科夫在《烈2》上畫之前頻頻造勢宣傳,預告片也甚是給力。但是在戛納等國際影展上卻是惹來惡駡。甚者,在IMDB的評分一度跌破4.5分……看完整整181分鐘的《烈2》,總覺得好像在玩一款遊戲,如果
你選擇了米哈伊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動作冒險遊戲。如果你選擇了緬希科夫這個角色,將會是一個解謎推理遊戲。曾經有豆友稱《烈2》為“俄羅斯版的《建國大業》”,也是不無道理。起碼,電影參演的很多男性演員都是俄羅斯電影界的大腕;電腦技術和戰爭場面也相當厲害。只不過,當年《烈日灼人》的婉約卻蕩然無存,甚至被納粹飛行員囂張的屁股或者糟糕的斯大林化妝造型等等雷人元素所掩蓋了……
至於這部《布列斯特要塞》確實不錯。儘管有人認為這是對蘇聯,對某某主義的“招魂”。但是既然這是一部關於二戰題材的電影。演員在哪個時代,也就該演出哪個時代的戲。另外,小男孩(即電影中的旁白的童年)的任務設定一定程度上也仿效了塔可夫斯基的《伊萬的童年》和伊萊姆·克裡莫夫的《自己去看》。只不過讓本熊不爽的是這些“苗頭”都“點到即止”。不過,既然這是一部宏觀描寫布列斯特要塞的戰爭電影,那麼小男孩只是電影的其中一個要素。再說,這不是一部大幅度討論人性的文藝片。它不過是一部商業片,一部展現戰爭殘酷,畫面震撼和重現歷史的商業片。但是,這也足夠了。起碼比《烈日灼人2》要好……

 5 ) 很不错的片子

布列斯特要塞最后一名战斗者是在坑道里面坚持作战一年多,最后被德军发现的,在电影《莫斯科保卫战》里面有描写,这是一群值得记忆的群体,他们为当时的苏联流尽了鲜血,也让德军在这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得一看的片子,片子的小孩子真有其人!

 6 ) 《布列斯特要塞》

影片讲的是1941年苏联人民在布列斯特抵御德军进攻的故事。

布列斯特位于白俄罗斯境内。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建成了一座坚固的要塞。与历史上的伦敦、巴黎、科隆、彼得堡、天津一样,都是先有兵营,然后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的。唯一不同的是,随着现代武器的发展,冷兵器时代城堡的御敌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但是直到二战时期,布列斯特的主要功能,仍然是一座抵御进犯之敌的要塞。

影片从德国进攻前开始叙述,通过一个孩子萨沙的视角告诉我们那时真实的景况。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与苏联开战,在白俄罗斯方向首当其冲的就是布列斯特要塞。仅仅在进攻开始的一天前,人们还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中,家人团聚,谈恋爱,放电影。谁也没有想到战争即将来到。团政委福明告诉人们:“要塞里一切平静,不会有战争。”少校扎夫里洛夫是唯一感觉到战争将到的人,并因此受到内务部队的调查,罪名是“散布恐慌”。这也许是苏联1937年大清洗的余波吧。可是就连他也没想到战争会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当德军的飞机投下炸弹,一间间房屋倒塌,人们惊慌的四处逃命时,他说:“我想像过战争,但是没想象过这样的战争。所有人都在等待它,但谁也没料到会这么快。简单直白,而且可怕。”虽然都没有想到,但是一旦战争来临,人们便毫不犹豫的拿起武器,进入要塞,保卫祖国,保卫自己的家园。

影片撷取了要塞中的三个场景来描述这场惨烈悲壮的保卫战。一是团政委福明所驻守的霍尔姆门;二是第九边防哨所指挥官基热瓦托夫守卫的捷列斯波尔门。这两个门是中心城堡的关键地域;三是少校扎夫里洛夫把守的科布林要塞,位于中央城堡的北面。同样是德军进攻的重点区域。虽然只有短短几天,要塞保卫者们却经历了无数苦难。缺医缺粮缺水,突围不成,随时都有战士倒下,那个老医生在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之后,已经无力再支撑下去了,他对福明说:“我尽力了。”举枪自杀。少数人扛不住了,举着白旗投降,而多数人则坚持到了弹尽粮绝。

除了这三个场景之外,还展现了苏军内务部队守卫要塞的情景。其中穿插了冒充苏军的德国军官,命令他们立即撤退的一段插曲。指挥官胖中尉对他有所怀疑,于是令他脱下靴子检查。这个德国军官立马沉不住气了,妄图脱逃被击毙。这也反映了苏联内务人员长期从事内部审查工作后遗留下的一丝狡黠。不过内务部队只坚持了一天就全军覆没了。

这部影片是2010年上映的。此时苏联已经不复存在,而俄罗斯的编导们则继承了苏联战争片的拍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直面战争。没有裤裆里塞手榴弹,也没有身着帅气军服傲气十足的美女,更没有变态的手撕敌人,不是利用战争来谈情说爱,也不是利用战争来展示痛苦,而只是冷静的描述了战场的厮杀以及血肉横飞的场面,用战场上的一个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俄罗斯民族的战斗性格,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我们通常称俄罗斯民族是战斗民族。那么这个民族的战斗性是如何体现的呢?他们同样知道生命的宝贵,也同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然而,一旦自己的家园遭到侵犯,他们会不顾一切不惜牺牲生命去保卫家园。这个家园,说小就是自己的家庭房屋和财产,说大就是自己的祖国。这其中意识形态的成分并不浓厚。斯大林在1941年红场阅兵时有这样一段演说:“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他提到的这些先辈并不是苏联英雄也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们都是俄罗斯祖国的保卫者。俄罗斯民族在经历了几个世纪被奴役的苦难之后,祖国在他们心中是无比神圣的,保卫祖国不受压迫和欺凌乃是所有俄罗斯人心中不变的信念。这信念对于所有俄罗斯人是无比坚定刻骨铭心的。无论这时的政权是沙皇的还是克伦斯基的,或是布尔什维克的。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俄罗斯祖国。在影片中我们看到那支内务部队,他们原本的任务是整人,曾经配合大清洗迫害了不少无辜的人,包括影片中的少校扎夫里洛夫。可一旦祖国受到侵犯,他们同样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直到全军覆没。当时的白俄首领邓尼金被苏维埃政权打败后流亡国外,得知德国侵犯苏联,他立刻呼吁全球的俄罗斯人团结起来,为民族而战。影片中的扎夫里洛夫同样是这样,他没有去计较自己所受的冤屈,以戴罪之身奔赴战场,战斗到最后。这就是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这样的场面。放映员科尔佳被俘后,德军令他收集战死的苏联士兵的帽徽,在这时他看到了女友的尸体。悲痛中他捡起一颗手榴弹,微笑着走近德军军官,与他同归于尽,倒在女友身旁。基热瓦托夫在要塞被攻陷的最后时刻,留下来掩护战友撤退,打尽最后一颗子弹,她从衣袋里掏出家人的照片,深情的看着,平静的等待死亡。萨沙的邻居和妻子在房间内阻击德军,在最后时刻,他和妻子吻别,用一颗子弹射向妻子,另一颗留给了自己。在德军攻陷霍尔姆门的时刻,德军押送残余的苏军士兵走出要塞,一个德军军官在叫:“犹太人和政委站出来!”团政委福明听到后,站了出来,平静的说:“我是政委。”他马上被枪杀在霍尔姆门前。从这些场景中,我们能够看到俄罗斯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他们从救下来的飞行员那里得知,军队主力被围,机场被毁,明斯克被占领。这时他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可能性都消逝了”。死亡或迟或早都将会来临。他们并没有张皇失措四散逃命,也没有慷慨激昂高呼口号,而是一边继续坚守,一边平静的等待死亡的到来。他们觉得,就如同人迟早要自然死亡一样,他们此时的战斗和献身,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他们早已没有丝毫对于死亡的恐惧,这才是真正的视死如归。

那场战争已经过去75年了。而人们对于战争的反思始终没有停止过。战争所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亲人的死亡,家园的被毁。战争的手段就是杀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杀戮不受法律的制裁,也不受道德的谴责。所以战争所摧毁的是人们的现有秩序,摧毁的是人类几千年来搭建的所有美好的东西,摧毁的是人类的良知。以前我认为只有野蛮民族和未开化的社会中才会出现的种种恶行,如日本偷袭珍珠港和九一八事变,如南京大屠杀和巴丹死亡行军。可实际上,那个产生了歌德和贝多芬的国度里同样充满了野兽般的行径。先不说德国对于犹太人的大屠杀,就看看影片中所展示的德国的不宣而战,残杀战俘。当时,为了平民的生存,苏军指挥员令要塞中的老弱妇孺向德军投降,可即便是这样,这些手无寸铁的平民也在1942年被德军尽数杀害。再想想苏军在柏林和我国东北,美军在朝鲜和越南,战场上的双方都是如此。用“兽性”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了。人一旦成为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那个写日记的东史郎,虽然后来力图行善,可是在南京的时候,他不也是一个魔鬼吗?在战争这个大环境下,充分调动了人性中被压抑的恶。战争就是这样鼓励人们去作恶,把作恶当做是穿衣吃饭那样正常和必不可少。什么善良,什么文明,统统置之脑后了。只要是身在这场战争中,不论你以前是什么样的人,好也罢,坏也罢,野蛮无知也罢,温文尔雅也罢,都会被卷入到这个邪恶的浪潮中,概莫能外。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影片中,战后的纪念碑前,老年的萨沙带着他的小孙子在祭奠。他说:“我现在也要继续相信,你也要相信,他们还活着。所有我现在跟你说的人们,还有那些我不太认识的人们,他们还活着。在某个地方。”

他们真的还活着吗?人们会忘记他们吗?我不知道。

本人评分:7.5。

 短评

听国配真别扭!!!

6分钟前
  • 菠菜逛基辅
  • 推荐

战争是泥泞、腥臭的血迹、溃烂的伤口、震耳欲聋的噪音、火燎的疼痛,寒冷和饥渴,还有突如其来的死亡,不是“用笤帚疙瘩下了鬼子枪”的儿童故事,尽管我认为后者拍得也不错

9分钟前
  • 锟斤拷
  • 推荐

非常的模式化,非常的不讨人喜欢,错听了某些人的建议,没想到是这么个玩意儿。

12分钟前
  • 达到厂
  • 较差

从题材和风格上,咱国内也很擅长此类,不过视听上确实比我们强太多,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拍得确实很2

21分钟前
  • 流浪忧伤
  • 推荐

二战中苏联作家群体被派遣深入前线,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战争文学,这一部电影好像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未列入名册》。值得一看。

22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很感人

24分钟前
  • siji小猪头moli
  • 推荐

[199]諸如“本片為××主義招魂”的言論,本熊笑而不語。起碼,這比《烈日灼人2》強多了。

29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属于战争抒情片,像是《雁南飞》的绝望版。不重杀戮,对牺牲的歌颂。喜欢这电影的朋友可延伸阅读,写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瓦西里耶夫的另一本战争小说《未列入名册》,讲述一名年轻中尉在布列斯特围困战中的故事。

34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俄罗斯版的《喋血孤城》

39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8.20 好看好看!!!!!

44分钟前
  • Alex
  • 力荐

“我是犹太人、共产党员和政委。你们枪毙我吧。”

45分钟前
  • Yurikhan
  • 力荐

原来俄语原版电影的声效跟R5 DVD是一样的。

50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今天在俄罗斯文化中心看的,无字幕,但还是看得挺有兴致,此类战争片不需要看字幕,能整明白。软硬伤都有点,普普通通,大众片。

51分钟前
  • Irgendwann
  • 还行

轻故事重视觉效果,有点好莱坞商业片的意思,天朝该多引进点这样的电影。★★★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战争片最喜欢了!!

57分钟前
  • Leau
  • 推荐

但就电影来说,没想到俄罗斯人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本来是个五星好电影,鉴于我向来对于苏联的厌恶,减掉一星。

58分钟前
  • 楚恻
  • 推荐

这边是俄版的《集结号》嘛。三观很正,但是中间意识形态已经空了。视听效果很不错,一派10年前的美国大片范儿。导演估计是老塔的粉丝,男主角小正太的时候造型怎么看都是《伊万的童年》之伊万。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落泪一次。但过多的纯战争场面会让人麻木。

1小时前
  • Joe
  • 还行

这个比集结号牛逼多了,老毛子拍战争片还是根红苗正的

1小时前
  • 胡子(胡续冬)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