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

正片

主演:本木雅弘,广末凉子,山崎努,吉行和子,笹野高史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入殓师 剧照 NO.1入殓师 剧照 NO.2入殓师 剧照 NO.3入殓师 剧照 NO.4入殓师 剧照 NO.5入殓师 剧照 NO.6入殓师 剧照 NO.13入殓师 剧照 NO.14入殓师 剧照 NO.15入殓师 剧照 NO.16入殓师 剧照 NO.17入殓师 剧照 NO.18入殓师 剧照 NO.19入殓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入殓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买了昂贵的大提琴,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 饰),经历了4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昂债务。迫不得已,大悟与妻子美香(广末凉子 饰)搬到老屋,过着清贫的日子。某日,一则广告吸引了大悟的注意: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短工时。大悟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社长佐佐木生荣(山崎努 饰)二话不说就决定聘用大悟,但却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佐佐木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日语Nou Kan)工作!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但这样的工作对普通人谈何容易,一方面对遗体的不适,一方面又要对妻友隐瞒自己的工作,小林大悟不平凡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豆瓣黑狮震雄风金蝉脱壳2:冥府局外人盲舞平行迷途妈妈别哭2008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悲喜交加东方海盗传奇仙踪乐园圣诞王子:皇室婚礼狂鳄我是老师危急营救武士传奇 上(国语版)失去的丈夫盲眼的淑则老师命运薄荷糖国语4x4银河护卫队3星际迷航:皮卡德 第二季生生2017夜船蝴蝶2015谁为爱情买单奇迹少女蝉蜕2021我和我的他们八卦掌之亢龙有悔拯救2009母亲好妻子美国派影版猎鬼少女巴菲漫长假期单身毒妈第六季骇人命案事件簿 第二季原地打转隐形的格里夫邀请函2020

 长篇影评

 1 ) 谜一样的民族,独特的死亡观

这个世界上最擅长表现死亡之美的民族也许是大和民族。

日本江户时代,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用7年的时间写成了一本叫 《叶隐闻书》的论语集,这本册子的内容涉及到大量的切腹、复仇和独特的死亡观念,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死亡之美的强烈崇拜。而后世证明,《叶隐闻书》所表现出的这种独特的死亡观恰恰就是所谓“武士道”的精髓所在。

日本人这种对死亡审美的态度在中国人看来始终是难以理解的。

旧时的中国人对死亡充满极度的恐惧,认为死亡是绝望的,充满无尽的苦痛,于是世俗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部分人安分守己,寄希望于尘世“积德”,以免死后去阴曹地府受苦。另一部分人则骄奢淫逸,极力填补自己无尽的欲望,甚至动用一切手段来延长自己的“阳寿”,最突出的范例就是那些寻求仙丹的古代帝王。而这种不同生活态度的人们往往有着明显的阶层划分。但对死亡的终极恐惧则是两者共通的源头。

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很难做出一个孰优孰劣的选择,因为我们知道,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并不来源于我们文化本身中的独特之处,而是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只是我们文化中很难真正找出一种成分,它是能够帮助凡人克服这种恐惧之心的。但大和民族却找出了一种相对有效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就是“武士道”中独特的死亡观。

一般来说,人类习惯逃避死亡,而武士道则是要直面死亡,要思考怎样去死,并且致力于实现死亡瞬间散发出的“美学价值”。这种美学意义上的死亡,被他们赞誉为所谓的“落花之美”。在美学上看待死亡,那些残忍血腥的死亡场面所带给人们的那种恐惧感会被最大限度地冲淡,并且升华成为一种极致之美。

听起来似乎有些变态,但这确实是他们文化中具有独特魅力的核心部位。而日本人对于自己民族文化核心部位的守护和传承,其坚决程度是身为邻邦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在这个时代,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来源于那个岛国的文化产品,能够非常充分的说明这一点。而电影作品则更是一种直观的表现。

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入殓师》是近期的热门话题,这部电影如今引起较大范围的关注,很大原因上是来源于它获得的奖项。不过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影片的死亡主题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个主题原本在日本电影中所沿袭的悠久传统。而在这个传统中,《入殓师》实际上还算不上其中一个尤其突出的代表。

基于文章所探讨的主题,仅以“审美态度下的独特死亡观”这点来进行影片的分析和探讨,(篇幅有限,其他涵盖的意蕴暂不赘述)你会发现,《入殓师》没有更深入或更独特地展现出原本能够展现出的价值。(在技法运用的层面上也很平淡)而《入殓师》的胜利也不应归功于电影本身的胜利,也许更大程度是大和民族独特文化魅力的胜利。而西方世界对这种谜一样的民族文化特质难以掩饰的痴迷使得这部原本略显平庸的作品被装点上炫目的光环。

“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扇门,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入殓师》中的这段台词我们似曾相识,村上的小说中有很多段类似的独白,譬如:“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而《入》片中对“死”“生”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的朴素唯物主义生死观也在《红胡子》《楢山节考》等片中一脉相承。

但这些并不是大和民族独特死亡观中最富有魅力的成分。

    

 2 ) 以生为职业道德的死亡事业

有些职业是需要勇气的,比如那些沾染了某种绝望气息的职业。
记得读过一个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抄写员巴特尔比瘦削苍白,终日无精打采,性格淡漠,后来猝死狱中,后来有人了解到他生前的职业是一名死信科的小职员。死信是那些无法送达的信,积累到一定数量就集中焚烧,巴特尔比有时看着信里偶尔飘落出的一张汇款单,但是它再也无法送达那个也许等着它救命的人手中,有时看着灰烬里一枚没有融化的戒指,它像一个无法到达的承诺,从此无缘戴在爱人手上。
通常都说这个小说写得是资本主义文明压迫所导致的人格异常,但也许就像作者最后发出的“啊,人类,啊,孤独!”感慨一样,社会环境诚然是巴特尔比畸形人格的诱因,人性里的脆弱和敏感更是他深陷孤独之囹圄的根本,因为长期面对变相的生命无常难免让人沾染上绝望的气息,直到生命力消耗殆尽。
死信不过是一种变形的死亡,代表着某种联系因为世事无常而无可奈何的中断,那些与死亡直接相关的职业更是会压迫人的神经。忘了张爱玲哪篇小说了,写的是一个和医生订了婚的女孩子的故事,女孩子生病了,住在未婚夫工作的医院,未婚夫后来终究与她退婚,另找了一个体态丰腴的对象谈婚论嫁,女孩子的父亲报以理解的说:也难怪他找个胖的,终日呆在医院这种地方。话虽然粗俗,却也一针见血,离死亡太近的人是需要一些鲜活的生命来注入能量的,所以刚刚当上入殓师初次目睹死尸而呕吐不止的小林大悟会在回家后迫切的和妻子做爱,他需要用欲望来抗拒死亡的绝望。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绿茶》里女孩朗朗的母亲是一名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丈夫因此拒绝吃她煮的饭,要求她做任何事情戴上手套,而我生活中遇见的例子是,有个阿姨的女儿毕业后在八宝山工作而一直找不到男朋友,最后不得不调离。也许本能的人们对这样的职业有不洁净之感,而这种不洁净之感源于内心对死亡的恐惧之感,要抵挡这种恐惧感就需要巨大的生命力。
小林大悟之所以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说是出于对于死亡的尊敬,其实更是对于生命的敬畏,这种敬畏滋养着他面对死亡的勇气。因为只有一个对生命有着足够敬畏的人,才能理解死亡究竟是多么的残酷,才明白应该如何对一个曾经不管艰难曲折也活下来然后干干净净死去的人表示崇敬,对被留下来的生命表示悲悯,才能准确而冷静的把握送别生命应具有的仪式感。电影里在不断的死亡镜头中穿插着成群的飞鸟,水底的游鱼,淡淡的道出各式各样人物坚持活下来的奇怪理由,以及小林妻子怀孕的情节无一不是在用一种生命力在跟死亡抗争,最后那个石头传递的情节更是一种试图传递生命力的美好意愿。
很多人的丧礼是哭和笑相伴着的,小女孩微笑着给奶奶穿上长筒袜说BYEBYE,老太太在亡夫脸上留下一个口红印边笑边哭边说谢谢,那场景像是一场聚会的结束时策划着另一场聚会的开始,大家不久又能够再见面一样。在一片微笑中死亡没有失去应有的严肃,反而让人深感生之美好,生命力就在着哭和笑之间传递了,毕竟,能好好的跟所爱的人说一声再见不也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吗?
看着那些被人一遍一遍呢喃着“再看最后一眼的脸”,我恍惚觉得,他们在看的时候,一定会以为那是童年常和爸爸做的一个游戏:他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你摇他他还是不动,你害怕了,他却忽然睁开了眼睛,于是你立刻高兴起来跟他抱在一起打闹。但躺着的这个人是真的不会再睁开眼睛再大笑着把你拥入怀里了,一扇门将永远的关闭。只是在哭的时候你不应该笑吗?至少,就像小林的那个石头,它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的,是温柔的被放入手中又紧紧抓在掌心的,你也曾实实在在的被拥入怀中。

PS:作为丈夫的小林,他的孤独在于童年的伤痕,而妻子的孤独则在于:丈夫并不告诉她这一伤痕。所以孤独的症候群正是这样蔓延的:你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会把全世界抛在身后,身后的那个世界也因为被你抛弃也孤独了,于是全世界一起孤独了。
所以大家做做好事都别咬牙切齿的孤独了。

 3 ) 你是否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柔软?

    电影评价很高,于是选了它作为午夜要看的电影。边上的朋友还哼唧说万一很恐怖怎么办,我安慰她,有我在,别怕。
    一开始就知道会是一部温暖的片子,演员很温暖,风景很温暖。小林君是天生的好人,眼角下垂很容易作可怜状。乐团解散,面对自己刚刚高价购入的大提琴只有沮丧和焦虑,丝毫没有怒意。广末饰演的美香是家庭天使,即使在忍无可忍的时候也只是弱弱地说,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即使是澡堂老板的儿子一开始恨恨地说,找一个正经的工作吧,也在母亲被火化,火花窜起的那一刻,失声恫哭。
    小林夫妻离开了东京搬去了乡村,从此温暖的乡村风景便一发不可收拾。雪山,湿地,溪水,白鹅交织着小林君的大提琴声,划过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日本是个矛盾且极端的民族。一边肆无忌惮地拍着AV,一边缓慢细腻地用几近艺术的方式贴近你,青春,死亡以及终极关怀。一方面设计各类变态的情节虐待演员,一方面用无比虔诚的方式让你相信他们内心的强大,纯净。但是无论如何,它在这两个领域都做得很好。中国是一个终极关怀做得很糟糕的国家,死亡是让人恐惧的,人们粗暴地回绝它。小林君在给他父亲擦拭的时候,紧抿着嘴巴泪水从眼角滑落,他是如此温暖和柔软地对待曾经抛弃他的父亲。澡堂的老头说,作为看门人,他每天都要把不同的人送出门到另一个世界,然后微笑地和他们说,路上小心,会再见的。
    前不久看了鲁豫给侯佩岑作的访谈,她说,父亲在火化以后只剩下一具白骨,工作人员和她说,父亲的骨头很好,烧了以后还是很白,她听到的时候很高兴,但是当工作人员要把骨头一一敲碎,放在盒子里时,她就哭了,骨头再好又怎么样,最后都是要变成一堆灰烬。她说,后来才发现人生不是结果,因为人人结果都一样,而是旅途,不能只有简单快乐,也必然要有难过之事,这样才完整。
    我们每走一步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得到便成幸福。考试,升迁,结婚,但其实结果连同它得到的过程便连接成了一生。好的你要经过,不好的也是经过。所不同的是,你是否在感谢光明的同时依旧感激黑暗;你是否在难过的时候能一如既往地温暖和柔软?

 4 ) 关于死亡的一切

    之前在做葬礼文化对比的资料搜集,加上久石让的强大诱惑力,我知道这套电影于我来说是必看的....而它最终所带来的共鸣也是我始料未及。
    一边观看,一边想起曾经送别重要亲人的情景,眼泪终究抑制不住。

    中式葬礼因其步骤的繁复和讲究,在西方人眼中一直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因此,《入殓师》能获得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也可说是理所当然。

    在东方文化中,由于死与生相对,葬礼等的话题其实还算是一个禁忌,死亡更多地带有黑暗,消极的意味。在美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前就为自己买下墓地,而这一切在东方文化中都是鲜见的。小林第一次处理完尸体后,对妻子肉体的摸索也是为了表现其对死亡所带来的冰冷感觉的恐惧,他迫切地需要感受生命的热度,以帮助他逃离那些阴暗的情绪。

    入殓师主要负责的是葬礼流程中被称为"小殓"的部分,简单来说也就是为亡者进行仪容着装的最后整理,兼有进行“大殓”的职责。一般来说,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基本上没有机会看到入殓师如何帮助死者整理仪容,我们可以做的只是挑选死者生前喜爱的衣物,然后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

    在影片中,导演多次将焦点放在入殓师把遗体的双脚交叉,用佛珠将双手缚上,从中国习俗上来说,如果不用线拴住手、脚,死者便会在回老家的途中,被其他的野鬼招引走,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这样安置死者,那么死者的灵魂就会出来扰乱活着的家人,如果捆好了再埋,死者就会保佑家人平安。当然,这一举动在日本文化中的意义是否一样,有待研究。

    正如片中余贵美子所饰演的那名女职员所言,无论棺材做得有多么华丽,睡在里面的感觉其实也一样,何况死者根本一无所知。葬礼表面上是送别亡者,象征其走向下一程的仪式。但其实,这一切更多地都是为生者而做,它给了生者最后尽孝,表达爱或赎罪的机会,生者在举办葬礼时所挑选的形式用具等,其实都是跟从自己意愿。正如片中开头的第一位死者,最终选择哪一种性别的化妆,也是由他父母所决定。

    或者,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片子很肤浅,不过就是用一种职业来重复死亡的意义的话题,一切都是老生常谈。但我佩服导演的是,能够将这么沉重的题材,拍得更富于人文关怀。拍摄手法是否高明,桥段是否创新,有时并不是衡量导演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如何用平淡的情节来反复突显相对深刻的主题,并能在当中扣入细腻的情感,有时更考功力。
    
    我个人认为,《入殓师》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东方文化“不知生,焉知死”,绝口不提死亡对人带来的影响的惯例。关于生死的题材与表现方法是很多,但《入殓师》在主题处理的手法上,切入点主要在生者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情绪反映,通过此来引申出人们的生死观。以它的中心来看,它强调的是一个对“死亡”的接受过程,因此如果依照部分影迷的意愿,太强调深刻的生死意义,感觉上会有点偏离了原定的主题。最起码,从题材上来讲,这是一个突破,每个人都会想到却没有落实去拍的主题,滝田洋二郎选择了将其用这种方式搬上银幕,那么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去对它嗤之以鼻呢?

    《入殓师》再一次印证了久石让不愧为音乐大师,用大提琴的演奏来代替安魂曲的旋律,处理得当,让人印象深刻。而主角在空旷的野地上演奏大提琴,突显了他的内心对入殓师所面对的压力的释怀,与对死亡恐惧的克服,内心情绪的平静表现。这是他灵魂深处的安魂曲,也让观者在经历电影前半段的压抑后找到一个释放的平衡点。

     对于普罗大众中一员的我来说,《入殓师》的感染力,与对主题的诠释,是大放异彩的。
    正视死亡,尊重死亡,这就是我的观感。


=================================================
3.25

    在这里有部分豆友指出我对"未知生,焉知死"以及对中国文化绝口不提死亡观点的错误,这点我承认,也谢谢他们的指正。但在原文中我就不作字眼的更改了,毕竟这是我的错误,没必要掩饰。


以下这位豆友的观点是比较正确和中肯的,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作参考:
goto9:誠實可靠小郎君
  
  看來理解上的確是有偏差
    樓主在解釋“未知生,焉知死”的時候也說不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
    怎么到了後面卻說成只關心生,沒時間關心死了呢
    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中國傳統的主流思想是儒家,儒家最大的主張是慎終追遠
    終就是死亡,遠就是故去的人
    儒家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是輕鬆不是解脫而是慎重悼念
    這是和基督教本質的不同
    
    新生這個概念基督教里恰恰是沒有的,因為基督教不講輪回,沒有來生
    而講救贖,等待末日審判
    在基督教看來人死是投歸上帝的懷抱,并非新生
    懺悔是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以得到上帝的寬恕
    塵歸塵土歸土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生與死是無關聯的
    所以在基督教的葬禮上你甚至可以聽到親屬們輕鬆地回憶死者的過往,或者幽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在儒家的葬禮上,這就是不敬,因為在儒家的觀念里,死是生的歸宿,是生的延續
    所以敬重死者就是要供奉他儘量地象徵著他還活著的樣子
    
    中國俗話說,人死為大,死對於中國人是最重要的東西
    喪祭禮占據了儒家禮儀的大量內容,而禮儀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外在
    
    可能和古典文化隔絕得太久,所以現代的中國看到日本人保留著的儒家的內涵,反倒覺得很新奇可敬
    日本人大概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吧,這叫禮失而求諸野

 5 ) 沉重的尸身

一、

我什么都好,就是有点怕死。自顾才薄福浅,死的时候估计说不出“我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之类的话,不会在放荡的激情里狂欢而死,也不会感到自己做完了所有该做的事儿而死得很值。

我怕得有理。

既然如此,我的葬礼和追悼仪式理应简单为好。听说现在清明节烧祭的物事,从纸糊的房车别墅,到纸糊的二奶三奶,参差多态,这当然不适合我。曾经不止一次想过,死后把我的骨灰倒进抽水马桶冲下去。这样,虽然做不成不知“悦生恶死”的“古之真人”,多少也能算是“翛然而往,安时处顺”了。就在我自我感觉良好之时,囧然发现有一位前辈文怀沙爷爷其实早已阐述过这种“便所葬仪”,并论述了其科学价值和诗学价值。他说:“骨灰与粪便合成有机肥料,可以肥田美地。对着大地上长得肥硕的高粱或玉米鞠躬就是了,那就是我。”

这样一看,我的想法又多少有些装逼。虽然我死时不可能像文爷爷那样留下几亿字的作品,和伟大的正清和33字真言,但也不至于让朋友们像对待仇人一样带着邪恶的微笑葬我于屎尿之中。我虽死去,虽是贱命一条,但贱命也至少还是有那么点尊严的吧?


二、

我们的古人自然深入地探讨过死和葬的问题。认为丧礼应大操大办者有之,认为居丧应满三年者有之,认为丧妻鼓盆而歌即可者亦有之。不管你想怎么死怎么葬,几乎都能找到理论支撑。可是自孔孟老庄之后,中国人就不怎么关心死了,而是关心怎么活着的问题。即使说到死,也不会双眉紧锁地苦苦琢磨“生存还是死亡”、“it's better to burn out than to fade away”、“倍儿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等等,那难免会显得太矫情。可是,因为这个,有些西方人觉得我们在智力及其他东西上落后了。

现代中国人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信徒,相信有些人的死是让自己活得更好的条件。我们父辈的年代曾出现打死人的事件,最高领导人批示道:“打就打嘛,好人打好人误会,不打不相识;好人打坏人活该;坏人打好人,好人光荣。”在我们的年代,有好些外省人徘徊在贫困和恶疾的边缘,我们管不了;像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和其他一些拥有可利用资源的小国,它们的人民的死亡就更是我们不关心的。

余世存先生说,“我们的文明对人的要求是很低的,一个人能活着就成了。也就是说,生存权就是人权,人有个性命就不错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个要求是很高的,性命是何等高明的事,从古至今,生生不已,生生为天地之大德,你活着就是俺给你的恩典。”中国人的生命尊严,已经让我们或比我们更高贵的人们顾之不暇,死的尊严就更不该让我们或者贵人们再劳神了。活着本身,已经近似于一种很好的美德,值得写一些文艺作品去歌颂了。难怪,那些几千年来一直对死亡双眉紧锁琢磨着的洋人们,总是和咱们谈不到一块去。


三、

尸体并不沉重,据说比人在世时要轻上21克。然而,当两个笨手笨脚的工作人员想要把父亲的尸体轻松地丢进棺木时,小林还是忍不住喝止他们。

日本人小林的职业逼着他对动物和人的尸体进行思考。虽然一只剖开的鸡曾让小林的胃猛烈痉挛,虽然还没有捱到放生就已死去的章鱼让人惋惜,但在大口大口享用炸鸡腿的快感中他克服了对动物尸体的过度思考。“死亡不是新鲜事,而活着也不新鲜。”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类的生命,首先就踩在无数动物的尸身之上,这是自然的法则,虽然这食物也许“好吃得让人为难”。

死人似乎和死去的动物没有区别,也是血肉一堆,也会发臭腐烂,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知道他是否还经历些什么。死我们无法逃避,而无法逃避的也许未必是我们。想想伊壁鸠鲁的话:“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我们存在一天,死亡便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这是一则优雅的诡辩。我们害怕的,并非“死亡”这一概念,我们怕的就是终有一天我们会不再存在。可是,说不定呢,我们在死后仍会以某种方式存在着。一个人死了,既然无法将他所历所感再次传达给我们,我们既无法确定是否它仍然存在着,思索着,感受着,我们唯一确定的,只是无法再知道它在精神上还遭遇什么这一现实,因此一口咬定他的精神已经开始了另一旅途又何尝不可?有限,胆小,自大,又总是贪心不足的人类,总是巴望死并非终结,死了都要爱,死了还要“在”。Coldplay说:“Those who are dead, are not dead, they are just living in my head.”庄子说:“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 ?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圣经》说:“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人怎么能因为死去了就不在了呢?那样我们还怎么写歌,怎么歌颂自然,怎么礼赞神明呢?


四、

死,即使意味着肉体的终焉,灵魂,或者别的什么,却可能被带走了。入殓师就成了完成这个神圣交接的送别之人。于是,小林的职业也具有了美德,值得做一些文艺作品来称赞了。

小林为死人进行的最后服务,汉语叫“入殓”,而日语说得直白一点,叫做“纳棺”。片中的社长取其罗马字拼写的开头,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叫NK Agent。而片名就说得更温雅拂柔一些,叫おくりびと,执行运送的人,或送别之人。电影亲切地称呼遗体化妆师们,也许只是因为在日本他们并不受到尊敬,甚至属于边缘人。记得我的日语老师说过他在日本见到许多中国人做日本人不愿意做的行业,因为这样的职业常常不需要什么技能又有不错的薪水,抬尸体就是其中之一。颇为迷信的日本人,认为死人是带来晦气的,电影也并不讳言这一点。

然而,最好的日本电影却总是有关死亡的。七武士,讲述武者如何赴死。切腹,讲述如何捍卫死的尊严。怪谈,讲述生者和死者如何在一起生活。雨月物语,讲述死者如何惩罚生者。楢山节考,讲述如何维护死的神圣。东京物语,讲述现代都市里的生与死。在这些伟大的胶片中,死亡,是一个隐身的主角。

《入殓师》承递着对死亡的思考,但它不太像是我的菜。像著名的茶道和插花一样,入殓成了一个展现“日本性”的表演艺术。展现古老的仪式,旁人的歧视,亲人的不理解,再适当利用生与死的大话题制造一些催泪的画面和禅意的思考,这些内容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就能猜的到。就像《三丁目的夕阳》一样,这样的电影题材平实而独到,也能深深感人,但剧情上找不到亮点和新意,男女“优”们依然是动漫式演法,澡堂老板娘的丈夫表情凝重地说出“死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有点装模作样。

入殓师的话题是一个好题材。面对一个好题材,我自然希望看到多一点的什么。有很多主题并不发人深省,甚至可以说主题非常无聊的电影,因为编剧和导演的出色成了经典。而另外一些并没有很多过人之处的电影仅因为题材就可以赢得大赏。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前者。今年奥斯卡最热的《贫民富翁》,还有这部《入殓师》,却都多少有些像后者。

《入殓师》并非多么有深度的电影。不要说日本继承了“慎终追远、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中国孝道,不要说日本的神道教传统相信大自然万物有灵,不要说热爱樱花短暂之美的岛国人民就是对死亡有特殊的情愫,不要说日本人都相信“死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其实,它只是在用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语气告诉西方观众:我们是一样的。不管文化如何不同,我们是一样的。我们都关心人的死,我们也如此关心人的生。

而太多太多的中国电影依然在对着西方拼命摇头:不,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文化这么复杂,是你们很难了解的。我们对人是有不同看法的。我们同意用许多人的死去换取几个人或一个帝国的生。我们的一切都是有“中国特色”的。

但据说,“中国特色”这个词是日本人提出来的。西乡隆盛说:“自孔子之后,历八十余世而不进步,乃中国特色也。”

 6 ) 可不可以,你也会想起我

最近我的弟弟要结婚了,但是我舅舅说,这个小姑娘又矮,又难看,年纪又大,家里有几个钱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坚决不同意,于是事情就这么拖着

我一个人在美国,具体的细节也不清楚,但听着听着就突然觉得有些害怕,,,我在想,哪天要是我要结婚了,别人又会如何说我?


我大概会忍不住很激动的大叫,,是! 我的确又懒又傻,整天恍惚不切实际,见了生人害羞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估计发不了财也当不了官,你说的都对! 但我是个独一无二的活生生的人啊! 我不是一块可以切开了称分量看成色的猪肉



我遇到了不少觉得自己很聪明,或许真的就很聪明的人,,,他们号称已经看穿了这个污浊的世界,他们说这个世界无非就是利益,,,,他们的眼里只有猪肉,没有人

以前每当这种时刻,我总是哑口无言,,,我既不想同意他们,也说不出反对的理由,,,,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本性就根本说不上什么纯良,有了还想再有,要了还想再要,恨不得要整个世界都围绕我旋转


但我想我现在知道怎么回答了,,,,我会这么说,,,,,这个世界或许是冰冷的,,,但我们并不是无能为力


电影里那些死者的亲人,在看着入殓师温柔的整理他们亲人的尸体后,为什么会被感动?

我想是因为入殓师们的那些温柔的举动,让那他们再次意识到了,那具失去生命的冰冷的肉块,并不只是肉块而已,,,,它是一个活生生的,有尊严的,独一无二的人,,,,哪怕他已经死去

所以他们忽然泪流满面,发现了心中原本埋藏着的悲伤和留恋

所以他们会充满了感激,因为入殓师让想起了不该被忘记的事情


而有趣的是,,,刚好相反,,,,我发现有很多人,,,虽然活着,,,,却总喜欢用看死人和看猪肉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和自己,,,恨不得把人还原成一具工作的机器又或者炫耀的道具

他们有的一本正经的点评,,恩,这个女的胸很好看,,,,恩,,,这个腿不错,,,,啊,,这个气质好,,,恩? 你说那个到底整形过没有

有的细细揣摩,,恩,,,没房子的男人不能嫁,,,恩,,这个男人身高太矮了,要影响我孩子基因,,,,这个男人大学都没毕业,以后怎么养得起我,,,我前男友简直是个极品,他吃饭都不肯买单

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或许吧,,,但我情愿做一个入殓师,,,,哪怕面前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我相信只要我给它温暖和尊严,它就是一个人

 短评

澡堂奶奶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一个同样与辛勤劳作过上大半辈子的女人,她满头的银发只是为了缕清身边人的烦恼而生长。看着入殓者认真的擦拭她的身体,我想到小时候外婆也认真的擦拭过光溜溜的我。外婆应该不会介意来世由陌生人为她添上厚厚的新衣,就像她今生也不会介意岁月如何为她添上厚厚的皱纹。

5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入殓既是生者的最后道别,也是死者的洒脱上路。生死之间,皆是肃穆。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好吃得让人为难

13分钟前
  • A 涂
  • 力荐

我可能看这个片子太晚了,现在看不太有深的触动,反而会觉得情节制式化。澡堂奶奶的离世,太太的理解,父亲逝世时握紧的石子和亲缘关系的和解都可以猜到。临近结尾同场观众有很多啜泣和翻纸巾的声音,而我只觉得广末凉子扮演的女性角色太传统太刻板化了,“完美”的日本家庭主妇,永远微笑体贴理解的女性伴侣。

17分钟前
  • 红酒波浪梨
  • 推荐

是好看的,但太工整了,所有人物的动机与选择都指向了唯一的结果,反而情绪没能进入到营造的整个氛围里,就是完全属于豆瓣top250 stereotype的那类电影。

22分钟前
  • O莙
  • 推荐

本来想说毫无共鸣,但是看到石头从手心落出来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哭了。我突然想明白,以前一直认为怨恨到死也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如果看到你死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原谅你的一切。

25分钟前
  • 红豆♥
  • 推荐

既然死是每个人终须面对的,何苦还挣扎于那些无谓的事情上?喝过的酒、爱过的人、浪费过的力气、余留下的残念、望不见的未来……凡此种种,终有一天烟消云散。我仿佛看见玫瑰落在眼睑上,作无人之眠。那里是我们曾眷恋和执着过的生命,还有无法逃离的死亡。

2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死是活人的事情

34分钟前
  • 賴床不起。
  • 推荐

草野中木本拉奏提琴的容色有忧郁的神采.每一道程序日本人一贯的谨慎严肃和精微.对于逝去的人没有比这更好的尊重了.死亡并非代表一切终止了好的人生是一个自省的过程.于是才有谅解释怀充满了怜恤与爱的感情.感动由是草野上徜徉的音乐,飞起了生命的律动.

36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迷恋死亡仪式的日本人

37分钟前
  • boks
  • 推荐

入殓师老板在自家店铺楼顶的玻璃花房里烤河豚鱼白吃,四周都是绿葱葱的植物。

42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东亚三兄弟这个儒家体系(包括日本那个变种儒家文化)都有这个臭毛病,活着的时候一忍又忍,死了却“人都死了”就各种迁就了。想成为女性的儿子被父亲接受了、想穿长筒袜的老奶奶葬礼上穿上了,一辈子糟糠妻的女人死后让丈夫知道自己的美貌。想到从小的唯物论教育下死亡就一切的湮灭,以上的事情让人更加难过了。

44分钟前
  • hellstay
  • 力荐

对待死的敬意,犹如对待生的真诚。举重若轻。

49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很温柔很温柔。。眼泪有很多种,这是非常有劲道,非常耐人寻味的一颗

50分钟前
  • 徐小花
  • 力荐

“很轻的电影很重的人生”

52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 “人一辈子买的最后一样东西(棺材)是由他人决定的。”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入殓师就是让已经冰冷的人重新焕发生机,给她永恒的美丽,这要有冷静、准确、而且要怀着温柔的情感。”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日本人的表演还是太做作

5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我觉得这个电影不是讲死亡 甚至什么追忆怀念云云 而是讲一个人在逆境中如何面对世俗的目光生活 从在意别人的眼光 到最后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高度认同它 与世界沟通 还有宽恕他人 从而达到自我的新生 从这个角度来讲 这部电影是更像是一部励志片 而不是简单的感情片

1小时前
  • 塞腮
  • 力荐

12年后大银幕重温,依旧感人,但这次看到了些瑕疵,比如广末凉子这个角色太工具人了,完全看不出男主对她有什么爱,她好像也只是为了孩子才回来原谅男主,好卑微。但是关于死亡教育,关于告别,没有电影比这部更完美了。那些入殓的仪式,都好美,好温柔。殡葬馆的老爷爷说的好有哲理:殡葬行业的人都是守门人,帮助每一个人度过这扇门去往另一个世界,并且告诉他们:路上小心,后会有期。

1小时前
  • 又又
  • 推荐

这电影槽点太多了吧……男主的老婆(女主),顺从,奉献,包揽家务且引以为傲……符号化地代表世俗的眼光,自己离家出走自己又回来,就像一个没脑子乱发脾气的人,而男主一心事业,感觉根本没在意这事。女主回来之后说:家里没我不行吧,我晕…哪里不行…是男主吃面包奶油配刺身不行?还是一个月打扫一次卫生不行?这个形象就是个单薄符号化的妻子形象,令人不适。男主的爹…不明白最后的情节要表达什么…为啥抛弃了小孩不敢回去看他,还整得自己很有苦衷的样子?自己抛家弃子但也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得到同情了吗…(另一个女角色也是)。而且中间女主说男主的妈妈还爱着男主的爹…这得多想不开…我就当她仅仅是认同他爹的音乐品味。最后的疑问:怎么得到这么高分的…08年大家不吐槽这些点吗?也不是没有优点…但我不会看第二次

1小时前
  • 一只小橘猪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