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近维米尔

HD

主演:Anna Krekeler,Jonathan Janson,Abbie Vandivere,Gregor J.M. Weber,Pieter Roelofs,Betsy Wiesema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靠近维米尔 剧照 NO.1靠近维米尔 剧照 NO.2

 长篇影评

 1 ) Close to Vermeer

2023-12-21 20:46

Vermeer收藏现状所决定的任务的挑战性,跟策展团队一起亲历四处借展,可以听到各式各样不借的理由,这种花絮对业内或是好奇人士来说已经够Juicy,哪怕有些谈判是闭门不拍的。 除了借展其实还有一个隐藏目的是要集齐检测一次(但所在各个馆条件参差,其实对于条件好已检测的馆来说荷兰国美这次不存在什么谈判优势)。稍微展示一下检测的技术但没有抛书包介绍下意思(不觉得有比公开讲座能找到的资讯先进,或说都是业内成熟可信用了多年的技术了),但技术鉴定似乎并不能让艺术研究者满意/信服,似乎感性和理性目前仍然存在空间互不能说服,或是能开启画家尚未为人知的一面…… 其实据我所知Vermeer近年在世界各地一直有展,也有借展,不过确实客观上存量少又分散,每次都不是大规模的个展,像片中这次确实算野心任务了,且即使能达成也将面临很大风险,不借可以理解,毕竟单价高画幅又小,太危险了——也提醒了我们,有Vermeer能看就珍惜,集中一次的大展近乎不可能。导演在影后也提到拍摄前已意识到任务的挑战性,片头也有交代相关背景。不过没想过业内片并没有拍得学术,而是充满张力,本片中研究和策展团队能全情投入,通篇带动着观众进入抽象特定的学术领域,是本片的特别之处,也是本片之幸。导演和制作俩女士也具有可亲和无形的气质,影后有体会,相信对拍摄顺利有所帮助。 还给出一个信息,关于Vermeer画中的光,有可能是通过窥视仪观察的,原因是他附近的僧侣有使用的习惯——一个非常有趣(也学术)的信息。

题名的close to,除了最字面的,加深对画家的了解,大概还隐含几重双关又都是了解的途径:1他作品通常小画幅,经常要凑近看,引发警报是常事;2像研究团队或画家知音般崇拜地朝圣式touch,一亲芳泽;3仪器检测分析,还原作画过程秘密。

 2 ) Closer to Vermeer

返回休屯美术馆的第一部电影,讲荷兰国立美术馆馆长Gregor Weber在退休前的最后一场策展:维米尔。维米尔留存于世的作品据说仅35幅,馆长想尽可能集齐作品,成就他的crowning exhbition。电影就围绕他的布展展开,过程如名字一样简单直接:接近维米尔。 接近当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如果维米尔的作品已经尘埃落定,就没有再“接近”的的必要。重新发现透视、扫描、颜色分解维米尔的画作,审视是否是维米尔的真迹,如何平衡技法和艺术,努力保持展览叙述的流畅和完整,顺带勾勒了艺术收藏界的人物群像。馆长是一个略微木讷的内向的艺术史学家,以他的视角接近维米尔是一次动人的又颇有实验性的求索。 维米尔对光影的笔触柔美优雅,尤其是阴影的呈现。他的构图中,人物总是在房间的一角,窗帘,桌面,钢琴,人物在明亮处和阴影处的动作和神态,是维米尔成名的主题。如《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和许多类似主题的画作,就是一个封闭却和光影交互的视觉体验。他的作品平静而客观,这源自于一种超前的视觉体验——暗箱(Camera Obscura)和反射镜。常规纪录片在展示完作品的特写后,配上几个专家的访谈也就到位,但这部片子却真的跟着馆长孩童搬的求知欲,用老式胶片摄影机反复试验拍摄人物,终于在镜头中模拟出维米尔对于光和线条模糊又朦胧的表达。 和收藏家的互动也很有意思。一位操着法国口音的收藏家,得意地讲述他如何慧眼识珠,在买伦勃朗时也顺带成对买下维米尔。“买!”那掷地有声的豪气,在一众艺术史学家中格外扎眼和滑稽。馆长和专家们反复考量作品,结论是这是一副平庸的、技法重复且没有长进的小作,但收藏家的气势让内向的馆长仿佛觉得是自己错了。市侩的艺术收藏行业,脆弱的艺术被架在神坛上。它们是失语者,能表达的只有价格。 curate一场展览还需要和很多大博物馆合作,MET拒绝借出因为维米尔画作过于脆弱,州立博物馆也拒绝了因为学生们的期末作业需要看着唯一一副维米尔真迹写评论。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的两幅在要求互惠条款下同意借出,但在展出前却突然自爆这两幅有可能不是维米尔的原作,因为脖子的阴影是绿色油墨着色,不符合维米尔的绘画传统。这使得荷兰国立美术馆很伤脑筋,一顿手忙脚乱中失口否认华盛顿美术馆的判断,结果纽时卫报争相报道搞了个大新闻。打了一巴掌后,团队没办法又专程飞去华盛顿低下身段继续寻求合作,务实的美国观众哄堂大笑。 最后顺利展出,我也松了口气。16年去荷兰国立美术馆时,镇馆之宝当然是伦勃朗。我在《夜巡》前站了很久,第一次感觉到印象派对细节捕捉和动态描绘的震撼。2019在MET偶遇了荷兰印象派特展,惊喜地观赏过《倒牛奶的女仆》,不知道是不是荷兰国立美术馆的互惠合作呢。休屯美术馆刚刚结束印象派的特展,有不少梵高,塞尚和高更,可惜没有维米尔。希望以后再去荷兰的时候好好瞻仰一番。

 短评

学习了一种欣赏名画的方法,也了解了一个画家的独特风格

4分钟前
  • 晃悠
  • 力荐

了解了更多的维米尔,不同的画作被放在一起,寻找不同和联系,也很浅显易懂,画作被放大在大银幕冲击很大,但是原作更能带给人震动吧。里面的人都好幽默,频频发笑…和导演连线,导演好可爱

8分钟前
  • 北野不爱跳武
  • 推荐

看见热爱,也看见话语权和博弈

10分钟前
  • 清心丸绿豆爽
  • 推荐

把nerdy的题材拍得挺有悬念。一上来就把问题摆的很清楚:荷兰国家博物馆要办Vermeer展,那么去全世界哪些国家搜集哪些画呢?有点贾府要办省亲的味道。由此展开,哪些才是Vermeer真迹呢?绿脖子之争很有意思,但也让人惊讶于下定论的草率。看着art historian们看到真迹时的喜极而泣,还是很动人的。一幅画既能被富人当做财产来赏玩(富豪直接捧起裸露的小画时,摄制组估计是故意拍到学者们的神情),又能被寻常百姓参观,可能是二十世纪后的一大奇观了。由此想到每一个被附庸风雅的吃瓜群众们参观、拍照、又抛诸脑后的“网红画展”,背后都有这样精心的策划过程,还是有点感慨。

14分钟前
  • 时间是离弦的箭
  • 力荐

非常好的一部,看完不仅欣赏到了画作的美,还看到一场策展背后涉及的多方的沟通甚至是博弈。节奏也像是一首优美的古典乐,张弛有度地引导人一点点靠近维米尔。最后出字幕的背景色,也和画作相得益彰。#2023金红棉

17分钟前
  • 云吞老丸子
  • 推荐

感觉有些平淡

19分钟前
  • 镇海
  • 推荐

#2023金红棉影展

23分钟前
  • abcdgh
  • 力荐

艺术品周围的策展人、买家、看客、博物馆、艺术学院之间的交流是有点意思的,但不算多

24分钟前
  • Spy Liu🌈
  • 还行

给维米尔的画打一百星

28分钟前
  • BDG
  • 力荐

卡普兰直接拿起画手舞足蹈地说话,真是比拿鸡缸杯喝茶还有气势。

33分钟前
  • ellen
  • 推荐

感谢水山

34分钟前
  • bagins
  • 力荐

#第九届金红棉纪录片影展只嫌时间太短,可以更深入讲的更透。看完片,晚上就连夜下单了四本维米尔,深度钻研🤣

36分钟前
  • sleepless
  • 推荐

不枉我当年专登跑海牙。能对某一个东西热爱到极致,羡慕极了。

38分钟前
  • shady
  • 力荐

好美。看完一位画家的作品,这个想法被种下了。

41分钟前
  • 推荐

艺术的周围围满了各式各样的观点。金钱,真伪,营销,科学,探究。很多事情往往取决于几个人的一念之间。究竟什么是纯粹的艺术,它存在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到头来还是得依赖那几个人的心血了,谢谢他们。另外,策划一个如此雄心壮志的展出之难度,恐怕没有在影片里完全得到体现,那些和不愿意出借维米尔的博物馆背后的故事与博弈可能我永远不得而知。最后,这场展出确实声势浩大,不可不谓世纪之展,然而比起画家静谧细腻的画作,恐怕也不值一提了。

45分钟前
  • 伊冲之
  • 推荐

片子很新 观众问的问题很煞笔

48分钟前
  • 苜蓿树
  • 推荐

2023/12/21 影院生日礼物。纪录片本身很有意思,比如通过技术手段还原画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真伪之辩(策展人有利用这一话题提升展览关注度的嫌疑)、鲜活的研究人员(独白时沉浸在自己世界里、拒绝借出自家宝贝藏品等),还有“富人优点是迟早会死,所以只能拥有藏品几十年”;映后导演制片的分享也很精彩。有些观众真的问得很不带脑(比如有大叔问“这部电影能不能提高维米尔作品的价格”),主持的提问也一般般,同声传译的前半漏很多信息,后面才好些。官方翻译明显按英中或是机翻应付,涉及小语种的对话基本不像人话,这人就不能自己读一下自己翻了什么鬼吗?如果有机会好想看真迹,一幅也好啊唉…

52分钟前
  • kanonmisuzu
  • 力荐

行业工作纪录片,似乎唯独没去代尔夫特?

54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有钱人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们会死…叙事很好🥹

56分钟前
  • 推荐

《靠近维米尔》以筹办维米尔画展为主线,纪录了策展人和有关专家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手段,去考证维米尔油画作品的各个细节及绘画背景,将美术纪录片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57分钟前
  • 广州纪录片节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