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HD

主演:伯特·兰卡斯特,卡尔·莫尔登,瑟尔玛·瑞特,内维尔·布兰德,贝蒂·菲尔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2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3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4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5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6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3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4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5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6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7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8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19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监狱电影中的代表作,改编自真人真事。桀骜不驯的青年劳勃斯.特劳德被判终身监禁,某日有一只生病的小鸟飞进他的牢房,在他细心呵护下竟然将小鸟医好了。他从此在狱中发奋研究,成为国际知名的鸟类学家。期间他要对抗过分保护他的母亲和粗暴的监狱长,也依旧不改其志,最后透过作家汤姆.加迪斯将他的传奇故事流传于世。导演约翰.弗兰肯海默以严谨手法诠释这个基本上相当静态的故事,虽然没有一般逃狱电影的紧张刺激动作,但气氛依旧紧凑动人。兰卡斯特充分掌握住主人翁的气质和感情,扮演狱友的特利.萨瓦莱斯亦十分抢戏。贝壳收藏家临时保姆2一击202312夜(国语版)跨州轶事录绅士刑警3心理师之都市末日魔幻爆米花春雷魔法圣婴西风烈烈女神探夏洛克泰版我的女孩金大班光影与魔法好莱坞诈骗女王收税人少数派报告芭比2012化妆师2014犯罪生涯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夏天的风走向西部神话任务:群鸦盛宴第一季龙裔黑帮之老虎生化危机5:惩罚互怼特工恋爱播放列表第四季富贵吉祥粤语为你钟情粤语合理怀疑火线警告第三季迷情杀机:卷土重来巨人杀手怒2016春假一团糟时尚妈妈甜心派特别篇忏悔罗宾汉历险记乐队男孩野茱萸数字纹身大雨将至2021

 长篇影评

 1 ) 监禁与自由

监狱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神秘的地方。监禁是惩戒犯罪的手段,而犯罪却不是生活应有的部分。监狱不仅作为“国家机器”距大多数人的生活遥不可及,作为建筑场所,监狱在地理上也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区域相去甚远。这是因为,监禁的第一要义是隔离。这种隔离又表现为外部的隔离和内部的隔离。前者是说,监狱通常建设在荒郊野外,其内部自成体系,和“外面的世界”几乎隔断一切联系。同时,监狱内部也把囚犯一个个分离开来单独囚禁,由此制造出一种孤寂压抑的环境,迫使犯人反省自己究竟哪里不适合继续生活在外面的社会,以达到规训的目的。

监狱自身这种实不诱人的神秘感催生了一系列以监狱生活为主题的影片:从雅克·贝克的《洞》到《肖申克的救赎》,从贾木许的《不法之徒》到科恩兄弟的《逃狱三王》,可珠联成一系类型特征鲜明的“监狱片”。监狱片的惯常套路是将监狱视作自由的死敌,越狱由此被赋予了某种正当性,逃犯也获得了同情的视角。而这部《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却难得深入地探讨了监禁和自由之间的张力。

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有着严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轻微恋母情结的杀人犯斯特劳德被判终身监禁,某日他救了一只受伤的麻雀并治愈了它。鸟鸣唤醒了他的天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斯特劳德成了鸟类研究的权威,在高墙下的方寸之地取得了外界专家都无法企及的成就。他在与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救赎。

监禁剥夺了囚犯对时间的自主支配权,取而代之的是严苛的纪律和周详的作息时间表,并通过强制劳动对囚犯进行“教育改造”。其实不论劳改,隔离本身就已是极为残酷的惩罚。监狱内部是几乎停滞不前的时空,而外部则是瞬息万变的社会,这使囚犯失去的不是再次犯罪的能力,更多时候却是重新生活的能力。就如《肖申克的救赎》中风烛残年的图书管理员老布鲁克林,高墙之外的自由之于他早已过了保鲜期,他最终没有活过出狱后的第一夜。在鲨堡里呼风唤雨的瑞德也感叹自己被“体制化”了,以至获释后如厕不事先报告就尿不出。

因此福柯认为,监狱从未能将怙恶不悛的不法分子改造成守法的良好公民,监狱并没有把犯人“考虑成社会中的人,这是要创造一种非自然的、无用的、危险的生存状态”。于是,囚犯在监狱中呆得越久,就越不能被改造,就越能犯罪。监狱成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运转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越有罪犯,就越有犯罪;越有犯罪,居民就越恐慌;居民越恐慌,监狱体制就越受到依赖。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的尾声,斯特劳德也痛击监狱体制的要害:“改过自新?你是否知道这个单词意味着什么?未删节版韦氏国际词典说这个词来自拉丁词根Habilis,意思是‘使人重新获得尊严’。你考虑过你工作中的一部分是给一个人他曾经拥有的尊严吗?你唯一的兴趣是他表现得怎样。很久前你曾经对我说过一次,我从没有忘记:‘你应该表现得符合我们的要求。’三十五年来,你没有从你的立场上退让一寸,你要你的犯人们像牵线木偶一样在门外跳舞,这些都要遵从你制定的强制性的价值观,遵从你对服从的要求、行为的规范,甚至还有你的道德感。哈维,那是你失败的原因,你和你整个的监狱管理学都失败了,因为你从犯人那儿偷走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个性。出去后他们迷失了,像机器人,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内心里对你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有很深很深的憎恨,一旦他们有机会报复社会,他们不会放过。结果呢?半数重回监狱……”

影片不偏不倚地呈现了初入狱的斯特劳德对待狱友的冷漠无情,甚至还杀了一位狱警,然而我们最后却还能对他产生认同,这说明我们接受了他的转变。但出于斯特劳德一贯的立场,这种转变不能说是监狱体制的功劳,权威总是期望看着囚犯变成一具具行尸走肉,不能接受被剥夺自由的个体在监狱中还能过着完满自足的生活,否则还谈什么悔改?《密阳》中,申爱试图通过宗教麻痹自己的丧子之痛。她终于下定决心去监狱“原谅”杀害自己儿子的犯人,却发现杀人犯竟提前经由主的圣爱获得了救赎,申爱崩溃。这里,身陷囹圄的斯特劳德如何与自由达成了和解呢?

按照福柯在《主体与权力》中的说法,国家制裁犯罪作为一种针对一特定人群实施的“行动方式”是一种“权力”,这种权力辖制的对象是拥有自由的主体,这种自由不是作为天赋政治权利的自由——监禁当然剥夺了这种自由——而是个人本位上内在的自由,权力要依靠自由的不服从而起效,相反权力若是逼迫自由转向“自愿奴役”,那权力也将不成权力,而转为赤裸裸的暴力,惩戒者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合法性。

应该存在最低限度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的领域,必须划定私人生活的领域和公共权威领域间的界限。“人类生存的某些方面必须依然独立于社会控制之外。不管这个保留地多么小,只要入侵它,都将是专制。”自由主义者们“相信社会和谐、进步,与保留国家或任何一种权威皆无法进入的大范围私人生活领域是能够相容的”,因而要给个人保留一个免受他人干预的私人空间,保有最低限度的个人自由的领域。

因此,权威借种种规训来改造个体的思想(更多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统统是不正义的。《末代皇帝》溥仪被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新公民”,《发条橙》中“痊愈”的阿利斯一旦萌生作恶的念头就会上吐下泻,这些做法无疑违背了康德的自主性原则:作为自主的存在者,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某人犯了罪,那么我们确实有权以惩罚来“报复”他所犯下的罪行,但我们无权操纵他的个性来违背他的个人完整性。否则个人自由的最后一块领土都失守了。

小金丝雀的破壳而出寓意着斯特劳德的重生,鸟象征自由,斯特劳德将自由的秉性寄托在了鸟身上,从此他能够在铜墙铁壁中安之若素。我们可以想像,西绪弗斯在也曾某一刻终于发现了巨石中,能够支撑起单调生活的意义。

但另一个问题发出了警惕,这种心境的平和乃至超脱,会不会是逼仄的环境导致的心灵萎缩?形成的适应性偏好使人甘心放弃了抗争?这自然是不可揣度的。但我相信斯特劳德并不是,不仅因他取得的惊人成就,也因他从来没有认知自己是传统意义上的囚徒。
  
精神的修炼固然能够缓解外在权利的缺失造成的心理创伤。但这种填补却不能代替空档。正如阿伦特主张的,政治权利必须在公共领域的行动中去实现,集体行动的抗争必不可少,否则就会形成滑坡:你总是对被剥夺的权利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态度,当权者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剥夺,直到你一无所有。

 2 ) 一些胡言乱语

很好的一部老电影。刚开始的的确确对斯特劳德充满不解,虽然他或许是因为朋友受了委屈才会杀人,但这不是剥夺他人生命的理由。就连无法见到母亲其实也是他没控制住自己不考虑后果“作”出来的,最后却又杀了守卫,并且对他们的死亡并无愧疚。起初的刑罚只能说罪有应得。但好在,好在那只麻雀救了他。看到那只麻雀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是孤独无助的自己吧,所以才会有了恻隐之心。当时在想,对动物心存友善的人又怎么会对人命那么看轻呢,复杂的人啊。谢谢那只鸟儿,他救了那只鸟,那只鸟也救了他。天才在此才被发现,接受到了守卫、狱友、妻子无数的善意,却也遭受到了刑狱体系最大的恶意。监狱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造罪犯,无疑他已经改过自新寻找到了良知和生活了,但为什么就是不肯放过他呢?为什么不能用最朴素的普通人的视角好好看看他做出的贡献呢?一个天才就这样被蹉跎,多么可惜啊。严刑酷法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希望我们能铭记。也希望,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尊严和生活,也不要停下对知识和自由的追求。

 3 )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影评

书,药,显微镜,打字机,禁止养鸟,禁止生意,腐败,行贿,愚蠢,施虐

土拨鼠之日+肖申克救赎

这在中国的监狱不可能发生

没有自由太可怕了能够急死

不飞的鸟联想到了啃老的我

以前的一篇越狱工具弄丢了

改过自新?你是否知道这个单词意味着什么,未删节版韦氏国际词典说这个词来自拉丁词根Habilis,定义是:使人重新获得尊严。

你考虑过你工作中的一部分,是给一个人他曾经拥有的尊严吗?

你唯一的兴趣是他表现得怎样。

很久前你曾经对我说过一次,我从没有忘记:"你应该表现得符合我们的要求"。35年来,你没有从你的立场上退让一寸,你要你的犯人们,像牵线木偶一样在门外跳舞,这些都要遵从你制定的强制性的价值观,遵从你对服从的要求,对行为的规范,甚至还有你的道德感,哈维,那是你失败的原因,你和你整个的监狱管理学都失败了,因为你从犯人那儿偷走了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个性。出去后他们迷失了,像机器人,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内心里对你强加于他们身上的有很深很深的憎恨,一旦他们有机会报复社会,他们不会放过。结果呢?过半数重回监狱。

现在这些都写进我的书里,我建议你读读,认真彻底地读一读。

对斯特劳斯来说,显微镜是他一直等候的灯塔

点亮了通往奇妙精确的科学真理研究的道路

他的研究对象:鸟类 他的工具:好奇,献身,河沿行船的胆量

他高歌猛进,在研究中设计的阅读与大学医学课程内容近似

细胞学,形态学,生物化学,

现在斯特劳德认为他有足够的能力来开始一个新的项目

这是他长期梦寐以求的

完整可靠的对鸟类疾病的研究

他已找到他一些疾病的治疗对策

那些疾病的名字他几乎都不会读

像败血白喉曲霉霍乱之类

他甚至为禽类麻痹找到了特效药

因此挽救了禽类农场成千上万小鸡的生命

他的书的标题是斯特劳德鸟类疾病文摘

这本书的内容毋庸置疑确定了

这个年老的囚犯是世界上这个领域的顶级权威

这本书用了七年写就

不仅如此他很有献身精神

他在他的显微镜旁度过了不止3000个小时

为超过了5000个组织结构制作了成百的图

他有现存鸟类最好的幻灯片收藏之一

比其他活着的人知道更多解剖学病理学的知识

 4 ) FIFF22丨DAY7圆桌《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思想自由的鸟儿会唱歌

主持人 果樹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7天第2场,我是主持人果樹,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欧.尹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我给了3星,工整之余尚葆有内涵上的多义性,我们很难仅用几个词概括出电影的全部表义,呈现的其实还是人生层面的丰富感悟。影片各方面做的都很不错,文本上也只有一点觉得需要再探讨,我作为观众会好奇主角之外的人物的结局,比如母亲、狱友,比如鸟儿。给不到五星的最大原因是影片缺少了moment,视听层面也好,文本上也好,表演上也好。所谓优秀但不出色。

场刊嘉宾 风临

我也是3分,我觉得主要是很舒服的叙事节奏,尤其在看了很多其他电影之后(不是)。它三幕的剧作结构很清晰,主人公表演也很精湛。到这里,使它又不同于一般标致好莱坞电影(比如同年没有入选法罗岛的奥斯卡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是里面有很多弗兰克海默对于摄影机独到又大胆地运用。很惊讶它能在那个小房间完成很多调度,同时又很好看。

场刊嘉宾 aof

我给了《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3星。狭小的空间,简单的人物关系,却传达出了如此深刻道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看到特劳德如何从恋母情结中走出。从一个喜怒无常的罪犯变成一个注重礼节,思想自由的鸟类专家。

场刊嘉宾 橙黄

3星。感觉主要还是由男主亦正亦邪的气质撑起全片,男主的心境变化也是暧昧不明的,虽有几处性情的转折,内心的偏执却是一以贯之。这种传记式监狱片令人眼前一亮的主要原因,在于男主从始至终其实从未也从未想过要以某种极端方式逃出监狱这一环境,逃脱并不能带来尊严也不能对抗规则。鸟群是他的灵魂栖息地,在这里每只鸟都有自己的尊严,方寸牢笼于他、于鸟都远大于万丈天地。规训无论是在监狱中还是在教育中都只会是鸡肋。

主持人 果樹

看来大家对这部影片的打分十分一致啊。好像都认为这是一部还算优秀、但是不够出彩的影片。那我们就从影片的缺憾聊起吧,对这种良好以上的影片其实我们时常觉得各方面在线,但就是差点儿味道,对于你们而言,这部影片所差的那一个点睛之笔是什么呢?

场刊嘉宾 欧.尹

剧情上,虽然两个半小时内容很多,但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细节。表达上,有广度有深度但生命的尊重这个点又似乎有些过于熟悉,无从开拓认知。视听上非常稳,也没有什么耳目一新的处理。所以总体就是这样一种感觉了。

场刊嘉宾 aof

主角在找到自己的生活后,尤其是转完监狱之后,整个人物形象并无太大变化,但是转完监狱之后的篇幅还是不少的。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认为是导演没有太大胆,因为之前看过他的《第二生命》,我感觉这两部电影就完全不一样。这一部变得很“安全”和稳固,有点和我想象的张扬不太一样,我觉得是没有突破性的。另外我对其中他非常爱鸟和对自由有着很多表达却要造笼养鸟感到有点隔应。

主持人 果樹

然而在我看来,这部影片的主题之一就是转变。当摄影机聚焦于主角这样一个特殊人物时,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内心就已经在期待它会在这个受限的空间与人际中,寻求到怎样的转变了。所以嘉宾们普遍认为的“缺少变化”,是否成为了全片的最大扣分点?在这一点上,影片应当首要从哪方面进行优化呢?剧作?视听?

场刊嘉宾 风临

视听吧,我印象里就那个破壳的长镜头(中间好像剪了一下)印象深刻。其他就是感觉在完成任务而已。

场刊嘉宾 欧.尹

我也觉得是视听,感觉剧作不是很有优化空间,有种不圆满却又修改无力的感觉.

场刊嘉宾 橙黄

我觉得应该给予典狱长与狱警等更多的描写,然而脉络都集中在男主角的人生发展与性格变化上。总感觉影片对于监狱与自由之间主题的探讨缺乏支撑。且母亲、妻子以及狱警的人物动机相当模糊不清.

场刊嘉宾 aof

剧作方面改善空间其实觉得更大,我觉得被转移来到新监狱之后,能让我记住的就是他与监狱长的辩论,而后其实并没什么记忆点。并且之前的恋母情结将其与母亲的关系叙述得更加清楚会更好。

主持人 果樹

正如风临所说,全片的完成度是很“安全”的,我们也能看到那个时代好莱坞的很多制式拍法,但如果说剧作不具优化空间,而全片的主要问题又是主角给予的惊喜不足,是否能理解为全片在先天上是有不足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视听能带我们走多远呢?

场刊嘉宾 风临

对的,虽然视点似乎是紧扣男主角的,但是对于其他角色好像他们是被安排来又被安排去的感觉。

场刊嘉宾 橙黄

是的,这个mother issue很模糊,很笼统。

场刊嘉宾 风临

是有先天不足的,因为我觉得应该看之前就能猜到这大概是个励志的传记片类型。这种走法就已经很类型了,我觉得它可以做一下和同类型其他电影或者套路呼应的地方我会更喜欢。至于视听,我觉得视听可以走的远也很难,因为空间就只是那个房间,剧本似乎是已经确定好的,给视听的空间也不是很大。因为我也不觉得这个题材拍得很实验会是个好选择。

主持人 果樹

确实,我也很难想像这个片子如果在视听上非常风格化会是怎样的观感。

场刊嘉宾 aof

是的,在有限的空间里镜头的选择似乎已经足够多,至少并没有觉得在“单人监狱”中的他是处在一个十分封闭的空间的感觉。

主持人 果樹

那是否,主创确实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这部影片的处理方式。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觉得就算不是最优解也是很好的答卷了,所以我也没有给低分哈哈。

场刊嘉宾 欧.尹

先天上有不足,剧作上不容易做出一种伤筋动骨的改编,故事和人物都框得比较紧,视听上能提升多大就很难说了,确实也解决不了剧本和人物的问题。

主持人 果樹

那我们先延着剧作的先天不足可以再聊细一点。刚才橙有提到围绕着男主,周边其余角色的处理问题,其他嘉宾对于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吗?那些作为绿叶的狱警、母妻等人,在片中是否真的起到了足够的作用?

场刊嘉宾 aof

是起到了足够的作用。但问题就在我们在主角与各个人物的互动中,并不知道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关系。比如说母亲,在刚进监狱对谈到母亲话题时如此敏感的他,究竟和母亲是什么关系?我们无从得知。包括他在处理和妻子的关系上也如此,我们无法从其与这些绿叶的互动中获得感动。

场刊嘉宾 风临

因为这部电影是以一个作家对传主的介绍开始的,所以我理解的是全片至少在前面一直是作家得到的主人公的视角。所以按这个出发点来说,配角们的缺乏动机之类的上帝视角下的要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我们聚焦从主人公出发他们对他自己的影响的话,我觉得是成功的。

场刊嘉宾 欧.尹

周围的角色都点到了而且也发挥了某种作用,可是有种用过即弃的感觉,主创似乎并不关心周围角色是否有完整的故事线条,只聚焦于主角,其实格局局限了。但反过来想影片已经比较长了,很怀疑丰富了周围角色后导演掌控力是否足以真的令影片质量有所提升。

场刊嘉宾 风临

当然,这电影也有些视角不明的问题,譬如当母亲离开监狱回家时的反应男主角是不在场的,我们只能理解成是写作者(男主角视角)看到报纸后想象的场景。同样的还有两个犯人越狱那里。

主持人 果樹

但刚才aof提到了一个很好的词,就是感动。我们到目前为止的讨论,都很理智在去分析影片的得失,但确实,似乎少了感动带来的热情。而作为一部用个人故事本应带来共鸣与励志感的电影而言,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场刊嘉宾 风临

哈哈,我先声明我不是那种唯视听论或者分析论的观众,虽然这类电影不是我最喜欢的那类。但我对很多能给我认识不同人物和学习许多视角的电影是很感激的。

主持人 果樹

但风临依然打到了3分,可见本片的基础分还是很高的了。我们聊了剧作与视听都具有不足。我想听大家再说说你们觉得全片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其实觉得他对鸟的兴趣是一种机缘巧合,他本身的个性就是可以在那种环境里生存的, 没有鸟也会有别的。我很喜欢后来监狱暴乱之后,他自己在那气定神闲的样子,他本身就是内心世界很充实的人,这样的人不会被环境束缚的。

场刊嘉宾 aof

最大的亮点是把自己母亲的照片给点了,整个人物形象直接变了。

场刊嘉宾 风临

我最喜欢他被那个狱卒教训的时候,终于有了一点性格变化,让我觉得有兴趣是个多好的事情。就像在监狱里如果有狱卒给我看电影那我肯定会把他当朋友(这是什么破比喻)。

场刊嘉宾 欧.尹

我也比较喜欢他和狱卒之间的互动,结合安奶说的他是个内心充实的人,而他最大的弧光其实是狱卒这个普通人带来的,而且不是那种苦大仇深或郑重其事的说教,而就是一些非常日常可能发生的对话,这本身很有力量。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很想拉踩《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在我看来就是塑造了一个“假强人”,他最后还是要执着于出去,要逃开,你看《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的男主care吗?而且《肖申克的救赎》更贪婪的是还要去混淆“罪犯”这个身份,《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真的不在乎这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反而后来的电影比起它是倒退的。

场刊嘉宾 风临

确实是,这个“自由”更高级。

助理主持人 子夜无人

就想cue一下监狱暴乱的场景,感觉奥列弗斯通应该看过,《天生杀人狂》里面和这有点像。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觉得电影里的自由来自一种由内向外的理解与好奇,当主人公发现鸟之后他被唤醒的不只是简单的无聊中找到了事做。而当鸟儿破壳时,一种生命的感动就慢慢让他对世界有了好奇心;又一次当他把他养的鸟放回自然后它又飞回了监狱并死去他对待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有了第二次审视,第三次当他回到阿尔卡特兹看到往日狱友他再次对自由和监狱产生了新的理解。我觉得这种逐步过渡的节奏很好,一部电影抵三部。

场刊嘉宾 橙黄

我觉得他是在监狱生活中通过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逐渐与自我、与生活达成和解,无论内心自由还是肉体自由都是幻觉。人与社会规则始终存在一种嵌套关系,打破这一层嵌套关系,才是真正所谓的自由吧。所以在男主真正放弃自由的那一刻,反而才是打破规训,达成自由。

场刊嘉宾 风临

大家说到那个关于配角的时候我才想到影片视角的问题,之前没有怎么考虑到。其他的我觉得这看完电影之后就的感觉就很好很多了,刚看完的感觉是很舒适的。

场刊嘉宾 aof

聊完就细想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似乎并没这么可靠,很的关系在有限的空间里也没拓展到更深的层次。并且表达主题是都是靠两段说教。不过好的地方在于人物的弧光呈现得还是不错的。

场刊嘉宾 欧.尹

听了大家的分享后,对于影片感受上差的一口气或很多口气拆解来看都具体是什么有了更为明确的概念。对于这部电影,从感性去感受,或从理性去分析都有所收获体会。

 5 ) 本人最爱影片之《阿尔卡桌兹养鸟人》

Birdman of Alcatraz (1962)
阿尔卡桌兹养鸟人/终身犯/天牢长恨)


导演:约翰.弗兰肯海默
演员:伯特.兰卡斯特 卡尔.马登 特利.萨瓦莱斯

1、空间的限制不会阻碍人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心灵的调和剂。
2、监狱外的世界只不过是间大监狱,监狱内的生活才是我的小天地。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也是我最欣赏的男演员——Burt Lancaster最好的表演之一,个人认为是他最好的一次演出。电影本身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信心!

影片讲述桀傲不驯的美国青年Robert Stroud在1909年因杀人被判处12年有期徒刑,在狱中又杀死了阻拦他母亲探监的狱卒,而改判为死刑。幸亏Stroud的母亲四处奔走寻求总统的帮助,才让总统改判他为终身监禁。Stroud觉得终身监禁还不如一死,一辈子呆在这里是多么的痛苦。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某一天他在放风时偶然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麻雀,便把他带到自己的监牢对它护理,看着小鸟的伤势一天天好转,Stroud便把它视为同伴,小鸟完全康复后又将他放飞,但不久小鸟又飞了回来。自此罗伯特逐渐培养起养鸟的兴趣,并带动另一位狱友(Telly Savalas饰)的兴趣。狱里的鸟越养越多,而监狱的条件何其恶劣,随着鸟儿们的死亡,Stroud开始不光单纯的养鸟了,他开始阅读鸟类的书籍并进一步研究起鸟类疾病学,开始制作鸟类药剂。他还申请一个更大的监牢以供他做长期的鸟类实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Robert Stroud竟成了一名国际知名的深谙鸟类习性的鸟类学专家,并在牢狱中搞实验著书立说。

改编自真人真事,擅长拍摄政治片的美国名导演John Frankenheimer有条有理的处理这个内心复杂的人物,Burt Lancaster也充分诠释了主人公复杂的心理感情和独特气质,他的表演沉静而内敛,从二十多岁演到了六七十岁,尤其是他在影片中后部分的表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将一个热血青年到慈祥老人的过渡表现得恰如其分。例如年轻时因为冲动杀了狱卒且不服从暴戾的监狱长,开始研究小鸟时对他们的痴迷;中年时因为自治的药物对小鸟产生副作用时的疯狂和为了能和替他出钱的女合作伙伴结婚他抛弃了反对他研究鸟类的母亲;晚年时监狱狱友暴动,他却心如止水教导他们放下武器并为重伤的狱友治病和监狱长谈判…… 这个复杂的心理角色经过Lancaster的诠释变得栩栩如生,虽然他在两年前就因为《Elmer Gantry》一片夺得奥斯卡影帝,但这一次他却败给了Gregory Peck的《To Kill a Mockingbird》实属遗憾,幸运的是他获得了当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

片名《Birdman of Alcatraz》起得好,Robert Stroud因为后来成为鸟类学家而被称为“Birdman”(译作“鸟人”);而“鸟人”的另一个含义为想要像鸟儿般飞翔的人。Stroud被判终身监禁,他渴望监狱外面的生活,所以“鸟人”作为片名起得非常恰当。

Alcatraz监狱是美国有名的监狱,《The Rock》(勇闯夺命岛)便是Alcatraz监狱,Stroud是Alcatraz有名的犯人,那里还曾关押过美国禁酒时期同样大名鼎鼎的阿尔.卡邦!

Robert Stroud因为养鸟而也逐渐改变了他年轻时候的固执劲儿,Stroud对小鸟的爱心投入让他变得细腻而又富有感情。虽然他要把牢底坐穿,但他却心如止水,异常沉着冷静。只顾照顾着他的“小鸟家庭”。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画面是中年时期的罗伯特坐在木板床上,双手捧着一碗水,认真地为几只小鸟汲水解渴,他身边从头到脚全被鸟群包围着,而自己一双充满悲哀神情的眼睛却是在告诉观众:他也渴望自由但深知无望。

电影中对Stroud的恋母情结也有详细的描述,不知是不是Stroud本人就是如此,还是编导有意为之,因为六十年代电影经常有对恋母情结的描写。Stroud把母亲的照片放在架子上立着,不许别的犯人甚至痛殴他们,更是杀了阻拦母亲探监的狱卒。直到他遇到和他一样研究鸟类的女人出现他才和反对儿子研究鸟类并且极度恋子的母亲反目成仇。

影片是男主角Burt Lancaster和导演John Frankenheimer的第二次合作,两人可谓合作无间,在60年代共合作过五次。除本片外,还有:The Young Savages 野小子 (1961)、Seven Days in May 五月中的七天(1964)、 The Train 火车 (1965)、 The Gypsy Moths 飞天英雄未了情 (69),90年代John Frankenheimer还重拍了Lancaster70年代主演的The Island of Dr. Moreau 人魔岛。

该片其他演员也很出色,例如扮演同样深深热爱小鸟的狱友的Telly Savalas(经常饰演反派的大光头)也十分抢戏。不过在这部电影中倒不像他以后的片子那样坏到顶。虽然也是个囚犯,看着也有点儿坏但实际上很善良,也热爱养鸟,他演的也很可爱。而扮演监狱长的“大鼻子”Karl Malden(《欲望号街车》)演得也不错,这个监狱长和Stroud的关系由一开始的对立到后来渐渐的相信Stroud。另外Stroud和狱卒的友情刻画的也很细腻,Stroud年轻时杀死过一名狱卒,后来思想成熟以后他和另一位照顾他的狱卒也逐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BTW:
真实的Robert Stroud

Robert Stroud于1909年谋杀一男子被判12年有期徒刑,到1916年有因为谋杀一位狱卒而改判死刑,不过其后获得Woodrow Wilson特赦为终身监禁。他总共被囚54年,其中40年为单独囚禁(17年被关押于Alcatraz),于1963年(影片上映后第二年)去世,卒于联邦囚犯医疗中心,是名副其实的终身犯。



05-03-26

 6 )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观感和截图

朝闻道,夕死可矣。

科学素养和爱的直觉是抵御奴役和自我解放最好的武器。

要用生活的方式看待电影,要用电影的方式看待生活。

生活中从不缺乏好故事,根本不需要挖空心思去用各种转折虚构一个戏剧性强的剧本,再用各种拍摄手法去象征隐喻配合狂乱剪辑去进行包装。最戏剧性的也最抓住人心的故事往往就在生活之中。based on a true story的价值相当于一个顶尖编剧。 最好的故事也往往取自导演或者编剧或者主要人物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这也成为我寻觅一部好电影的捷径。

战后60年代人道主义盛行,在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起来,关于监狱和囚犯有1960年的《洞》以及这部《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baike.baidu.com/item/Robert%20Stroud/5110708?fr=aladdin

只是冰山一角。给我的感动和思考还远不止这些。

 7 )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天才犯人也需要赎罪

因为杀了两个人而被判决终身监禁的劳勃斯·特劳德在独自监禁的岁月里偶遇一只小鸟,在与之相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鸟类研究的兴趣,潜心学习鸟类疾病知识,终于从一个只有三年级文化的暴戾少年摇身一变成为了国际鸟类顶级研究的和蔼老人,而他的归宿只是从一个监狱转移到另一个。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

故事整体要讲述的是个体的个性如果在体¥制的硬¥性规¥章下斗争抗议,很有《老人与海》的硬汉标准:顽强、毅力、不屈、希望,然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年轻时因为言语不和就随手杀人的狂徒身上,就不免让人思考起监狱存在的意义:究竟是折磨人的身心让其从痛苦中不敢犯罪,还是洗涤他的内外让他从悔悟中渴望奉献价值。

因为是人物的传记片,所以全片以男主角为中心,紧紧围绕着特劳德身边的影响他的人物为辐射区,看着一个中二病晚期妈宝如何成长。有着严重恋¥子情结的母亲可以为儿子千里奔波、泪求总统赦免儿子死罪,却不能接受儿子一旦出狱会和另一个女人结婚生活的事实,于是在他一生中最受大众关注、最有可能通过假释听证会出狱的时候拒绝帮助。母子就此决裂,而我们的妈宝男主在与监狱制度奋斗了大半辈子后也终于意识到,要拥有真正独立的人格和生活,就一定要和占有欲、嫉妒心过强的母亲分离。

饰演男主角的伯特·兰卡斯特在片中演绎了这个著名鸟类学家囚犯的一生,从年轻时的桀骜不驯到年迈时的感恩和善。个人认为对于毛头小子莽撞、傲慢、自大的冲动劲儿里兰卡斯表演痕迹太过,真正精彩的要从兰卡斯特第一次意识到礼貌、谦卑、感恩、悔悟的瞬间开始:再一次向狱卒无理要东西时,一直忍耐的狱卒终于大发雷霆,斥责特劳德丝毫没有感恩之心,自私自大只知索取。一直以来“唯妈命是从”的特劳德开始反思自己这么多年有多么的混蛋。当他盛气凌人的向狱卒索要东西时,他站在门的栏杆中间微抬着头还略带鄙夷,而狱卒的当头棒喝之后,特劳德侧着身子小心翼翼靠在门边,第一次学会道歉。

麻木和机械化的监狱生活令特劳德充满了愤怒和仇恨,当他与狱卒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甚至杀死他的时候,所有的囚犯们依然听着音乐吃着饭,不参与也不制止。他们的规章下的好模范,制度下的牺牲品。

从特劳德年轻时的嚣张跋扈以及中年后向母亲坦诚恋情却遭斥责来看,母亲失败的教育是将特劳德一生毁灭在监狱的最大根源:第一次杀人是觉得当时的女性友人受了侵犯,第二次杀人是因为他顶撞了狱卒,狱卒要举报他,这会使正要来探监的母子二人不得相见,于是他又杀了他。在母亲眼里,第一次杀人完全是“为了个小¥婊¥砸”,第二次杀人又如何,社会应该充满怜悯之心,不该以暴制暴。过度的纵容让特劳德认定个性与自由高于一切,这种观念虽然在漫长的成长岁月中有所收敛,但依然顽固的滋生在他的脑海中,而这也正是他可以以一己之力与整个监狱体制对抗的动力来源所在。

为了呼吸新鲜空气不惜打破疾驰火车窗的他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错,他很自由,但缺乏自律。

在《辛特勒的名单》的结尾,辛特勒悲伤的哭道,“这辆车,可以换十个人;这个勋章,可以换两个人”,这一幕之所以经典在于辛特勒人性之善的一面彻底升华觉悟,因为认识到了人性的所有缺点以及错误而深深的悔恨。可惜在本片中特劳德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被独自监禁几十年的人抗议不公、自学自强、将兴趣发展成事业甚至爱情,唯独看不到一丝对故意杀人的赎罪感。即便终于学会谦虚的他有了许多好友,即便才华横溢的他获得了世界上爱鸟者的支持,即便对监狱管理体制漏洞先知先觉的他一次次造成社会轰动,即便终身监禁的孤独和痛苦已经耗尽了他一生的心血,但他依然不能获得法律的宽容。

他首先是个恶贯满盈的杀人犯,其次才是天赋异禀的鸟学家;他身在惩罚罪人的监狱,而非管吃管住的大本营。如果说仅仅是导演忽略掉了这一点,那么我感到遗憾。

特劳德养的第一只鸟是只麻雀,当他养大它后放走了它,不料这只鸟后来又自己飞了回来。特劳德意识到监狱里舒适的生活麻痹了生命对自由和独立的向往,这只鸟就像是监狱里的许多囚犯,已经无法适应监狱外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也有个经典例子,出狱的犯人因为无法适应新生活上吊而死。在看到好友菲托仅仅是当上了分发食物的首领就立马运用手中的权力肆意掌管囚犯的饮食,而当再上一级的领导来时立刻装出人人平等坚持原则的模样。自上¥而下的腐¥败机制迅速让提线木偶般的犯人学会了服从和模仿,唯独忘记了尊严和个性。这也是特劳德对落后的监狱¥管¥理体制抨击的重要元素。

特劳德和鸟儿相隔一层铁窗对视,特劳德像在窗里又像在窗外,有一颗进取和积极的心灵让他没有接触过任何外界事物却对外面世界了如指掌;鸟儿也像在窗里又在窗外,对外面世界的恐惧和自身的过分懦弱让它只想寻求权威的庇佑,不敢有个体的奋斗。身体和心,不论哪个被囚禁,都是无期徒刑。

然而提到监狱,涉及的因素太多:法律的权威性,受害者权利的保护,囚犯人权的不可忽视,正义与公正间的决断,拥有权利的个体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的心态和行动。在《路西法效应》中有名的“斯坦福实验”中,在一所模拟的监狱环境里,由一些大学生扮演狱卒和囚犯,实验很快濒临失控,扮演狱卒的学生们滥用手中职权,体罚、精神折磨犯人,因为“对方有罪”而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进行惩罚。然而回到家中,这些脱去制服的孩子还是一派纯良。这个讲诉“好人是如何一步步变成恶魔”的故事正是告诉我们监狱环境之于人的影响力:上层政策再宏观,下层思想不统一,也处处是缺憾。这也是为什么总能听见为囚犯呼喊人权的声音。但过于圣母心却会让受害者寒心,毕竟,普通人当个受害者要比维权者容易得多。几千年文明都不能让世人的精神高度上升到主动不犯法或者伤人遂悔悟的地步,那么严法强刑惩治罪人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绝对是本片最经典的镜头:狱中暴乱后,被全副武装的警察炮轰的监狱混乱破碎,两个持枪囚犯均被击毙。镜头里的监狱倾斜歪倒,仿佛是原本秉承正义和公正的司法系统被自己亲手毁灭。特劳德站在这样的炼狱中既有深深的无力感,也加深对自身信仰的坚定使命。这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乱世,它只是需要人们不断完善、需要个体清醒的俗世。

如何令罪人悔过,一直是法律或宗教存在的终极意义。我欣赏特劳德打破体制坚持个性的勇气,但他首先是个需要诚心道歉的罪犯,而非革命家,否则就成了胖虎效应。特劳德身上典型的无政府主义令人瞩目,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太嚣张,年老时的他懂得了爱与信仰却是孤掌难鸣。但同样,当他作为一个无期徒刑的犯人却认为获得一个没有锁的门是自己的人权时,我就忍不住笑了。为社会贡献价值和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来自道德缺陷的知识分子、或者是要建立在有受害者受委屈的的基础上,我想人类可以忍受晚几年的进步。

摄影和结构是影片的一大精彩看点,片中两个主角,囚犯特劳德和监狱长之间的博弈完全不需一言一语就能从画面中感觉出来:

当特劳德通过自己是个“追求真爱且丧失正当假释权的国际鸟类疾病权威”这一身份获得大众同情以致联名上书要求假释时,收到舆论压力不得不来向特劳德谈判的监狱长(右侧)脸上布满了鸟笼的阴影,看起来仿佛被关在监狱中的人是他。然而的确是这样,在这次博弈中,特劳德看清了法律的代言人、掌权者同样会钻法律的空子做违法的事,他们不仅仅被制度的规章监禁,更是被社会潜规则和成人堕落的交易方式所监禁。

而特劳德再一次转换监狱来到了监狱长管辖的阿尔卡特兹监狱时,两人狭路相逢。特劳德自下而上,监狱长自上而下。这个行动很好的说明了两个人心灵上的骤变:一个在学习中逐渐升华,一个在权威中故步自封。然而这亦敌亦友的对立身份却让二人惺惺相惜,且有了共同的目标:为改善监狱环境、帮助犯人从心开始而努力奋斗。这一刻他们平等,然而交集也仅限于此。

影片给了这只破壳小鸟的整个长镜头令人们感受到了一个生命、一种思想、一份努力开始的艰难和痛苦,但不经历这种痛苦,生命不会持续、思想无法传播、努力化为乌有,世界不会进步。

 短评

监狱和教育的相似之处:试图改变一个人,总是想让他按自己的标准行事,却忘了对个体的尊重和驱动力最根本的来源—兴趣与目标。

7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力荐

不一样的监狱题材电影,也是对监狱体制的最好抨击,监狱的目的是帮助犯人改过自新还是训练成听话的木偶?Burt Lancaster的表演太赞,真人故事也十分励志。

12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①肖申克争取自由获得救赎,养鸟人培养爱好获得重生②金丝雀的孵化出壳是一种多么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啊③母亲的溺爱与独占欲大概是形成罗伯特早期性格的重要原因,未琢之玉误入歧途,焚烧照片也是迷途知返④罗伯特是监狱长一辈子的对手,也是一辈子的朋友,交锋几十年,终于在枪炮声中强行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16分钟前
  • 红袍修罗
  • 推荐

2019重看,惊为神作。居然是这么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故事,伯特演得特别动人,把一开始的桀骜不驯和之后偶尔展现的人性柔软面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让人心疼。故事平实中见波澜,丝丝入扣,把那种惺惺相惜的爱情也演得火候十足,好几处颇为扎心,没有一个人物是单调扁平的。第一次在小组活动中看,大奇特主讲。20091026说:把它当传统励志片但总觉得不够神奇。镜头语言非常出彩,比较同意水马夫说的,里面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探索。第一次和C一起站着在书葩看完一整部电影~一切从新开始~~

1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再次确认「肖申克的救赎」一点都不值得吹

21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特劳德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向狱卒讨要木箱那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半段他是一个饱受溺爱、未受引导的血气青年,而后半段经过自省和学习,逐渐变成一个有教养的学士大儒,即便是对毫无作为的医生也能道谢。这个段落堪称全片分水岭,从中可以窥探到特劳德的性格发展,从而对其前半段的暴力也能有所理解。

25分钟前
  • 洛风城
  • 力荐

从初入狱的无礼青年,到最后的学术大家,男主的转变从雨中捡起那只小鸟开始,狱卒怒斥他性格缺陷那席话是强力推动,潜心研究鸟类与制药为自己带来了希望和爱情,烧掉母亲照片是迈向心灵自由的一大步,离开鸟群转监到恶魔岛又是和亦敌亦友的监狱长一次最终和解……方寸间的牢房成为灵魂徜徉地,外面的自由世界对于他来说反倒小了。不仅是兰卡,所有人的表演都太好了。

29分钟前
  • touya
  • 力荐

笼中鸟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囚禁中创造灿烂。飞出的鸟又飞回,习惯牢笼的惰性。懂得谦卑,懂得自由,懂得尊重生命。生命与囚禁往往距离那么近,鸟岛的比喻。男主影帝级表演

30分钟前
  • 半弦月
  • 力荐

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被塑造出了正邪两面性,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同时也是愚昧或偏执的。和同类电影相比,节奏慢了一些,剧情性低了一点,整部电影都在放慢节奏,人物也在以低速踱步和对话,以一种特殊形式传达了专注的魅力。

33分钟前
  • DrBlackWatson
  • 推荐

当局眼里,鸟类研究不是为了人类,只是为了鸟类。相互拯救的人与鸟,令人想起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和雅克贝克的洞。在逼仄的牢房内,摄影机捕捉着方寸之间的奇迹。

36分钟前
  • 刘小黛
  • 力荐

监狱限制了人身自由,却限制不了追寻生命探知灵魂的欲望,能忍孤独者终成大器。导演用扎实的镜头和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一个传奇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在银幕上,不夸张不做作,情节铺垫真实丰满,兰卡斯特对人物的心路历程演绎的非常出色,塞尔玛.瑞特六次女配提名均未获奖真是遗憾~

40分钟前
  • Granite_花花
  • 力荐

研究笼中鸟,待遇从宽;研究笼中人,牢底坐穿。坐拥笼鸟渡余生,无奈余身笼中人

4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人与鸟的互救,鸟儿让鲍勃变得柔软,斯泰勒让鲍勃的生命有了色彩;母亲为了让他只属于她一人宁愿他永在狱中;监狱长哈维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监狱牢笼;菲比以顺从来换取“自由”——他们每个人都是鸟,也是养鸟人。有的活成了牢笼本身,有的像那只死去的麻雀,有的是金丝雀,而鲍勃是笼中翱翔的鹰。

46分钟前
  • 汝月然
  • 力荐

1、空间的限制不会阻碍人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心灵的调和剂。 2、监狱外的世界只不过是间大监狱,监狱内的生活才是我的小天地。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败也女人,成也女人。学遍数理化,蹲监坐牢也不怕。

51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当说到半数释放的人回到监狱。。我觉得这片往下走要上8星了。。可惜片子没往上走。。片子拍的挺好故事也很特别。。但是也只能7星了。。毕竟他应该死刑的。。有趣的是在美国这个伟大法制的国家居然可以去求总统来特赦一个死刑犯变成无期。。还获得了这么多的监狱特权。。够幸福了。。珍惜自己别进监狱

53分钟前
  • 无涯子抵制修音
  • 推荐

越是极端的环境,越该尊重生命。小鸟破壳而出那段真是太可爱了。另外,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狱也许是最适合专心做学问的地方;或者可以认为,专心做学问跟蹲监狱也差不多。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好像监狱成了一些修身之地了。

60分钟前
  • Vini_Kazma
  • 推荐

主角应该是在富裕家庭培育下长大一股子孤傲清高精英阶层人设,但看他言行是缺乏互助思维的更别提感恩。即便是独立看待狱卒破例给他瓶子这件事,也很容易看出他是个活得非常自我的人,他并不适应主流社会的规则,他的性情让他几乎没说过谢谢包括对他的母亲。片中有很多对照,男主学会了自省,在对待母亲的绝对至上的态度上也有了转变。当他发觉母亲也是在控制自己时他烧毁了照片,侧写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他的偏执影响。来监狱依旧保留了在上阶环境中习惯的特权并没有自觉不妥。养鸟背离母体,他对鸟比对人善意对人没有信任,却口口谈禁锢,一棒子打死所有人跟规则禁锢所有人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这些都在后来有所改变。批判社会规训制度压迫,这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极端限制下让自己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充实自己过好每一天才是对体制的藐视,自由自在脑中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强有力的监狱题材励志传记片:自由灵魂铁笼关不住,极端环境中成为学神;浪子回头金不换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与《秋决》对照,男主与母妻狱长狱卒狱友的关系发展处理得好,部分桥段被《肖申克的救赎》借鉴;低调摄影、倾斜构图、低角度机位、过场蒙太奇;拍鸟的互动很布列松,据说是村上春树最爱的电影。

1小时前
  • 穿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