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门2003

HD

主演:帕斯·贝加,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Antonio Dechent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其它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卡门2003 剧照 NO.1卡门2003 剧照 NO.2卡门2003 剧照 NO.3卡门2003 剧照 NO.4卡门2003 剧照 NO.5卡门2003 剧照 NO.6卡门2003 剧照 NO.13卡门2003 剧照 NO.14卡门2003 剧照 NO.15卡门2003 剧照 NO.16卡门2003 剧照 NO.17卡门2003 剧照 NO.18卡门2003 剧照 NO.19卡门200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卡门200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从在看到卡门(帕兹·维嘉 Paz Vega 饰)的第一眼开始,年轻的军长唐豪塞(莱昂纳多·斯巴拉格利亚 Leonardo Sbaraglia 饰)就坠入了卡门用美艳和欲望所编制的陷阱之中。为了和卡门双宿双飞,他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乡下温柔贤惠的情人,不仅如此,在卡门身陷险境的时刻,唐豪塞伸出了援手,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和卡门在一起之后,唐豪塞似乎就没有走运过,在经历了牢狱之灾后他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团伙。天性奔放自由的卡门对唐豪塞的态度渐渐的冷淡了下来,讽刺的是,她对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Antonio Dechent 饰)的态度倒是热情的很,忍无可忍的唐豪塞决定要与埃斯卡米里奥决斗,一场悲剧眼看就要发生。大神猴亲密国语爸爸很漂亮百万雄师下江南德·帕尔玛周末狂欢19994X100 水着份子拆·案2国家宝藏:历史边缘第一季天伦劫免疫系统大战病毒细菌从军记世界奇妙物语 2023夏季特别篇北斋2020我的军号滑车我和教授羊粪豆最漫长的第三次约会第一季黄金大逃狱国语版波特兰迪亚第二季至暗时刻蒲公英的灰尘正义降临鲨鱼海豚浴血战卧薪尝胆 2007爱尔兰式告别死亡夜线寻觅之境绯闻女孩第四季银汉双星燃烧2019绝世千金 第一季三傻大闹宝莱坞摩登家庭第九季玉门行尸走肉第十季古堡幽灵(原声版)少年杨家将监管播种的旅人

 长篇影评

 1 ) Identity

从那个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Malcolm Rivers的主治医师的嘴里可以得知:影片中所呈现的旅馆杀人事件是医生对Malcolm Rivers使用强力药物治疗之后产生的效果。也就是说,医生为了治愈Malcolm Rivers的人格分裂,对他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而这种药物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Malcolm Rivers脑海中的众多个人格在同一时间出现在旅馆中,再分别利用每个人格的特点对其他人格进行牵制和消灭,最终达到只保留一个较为善良的人格控制Malcolm Rivers。
在医生看来,最后适合保留下来的人格应该是那个为人简单直率,向往平静生活的妓女Paris,因此影片最后在旅馆杀人段落中活下来的是Paris。那么为什么那个退休警察Edward没有最后活下来,他似乎才是代表Malcolm Rivers最善良的人格?可惜在Malcolm Rivers的人格中还存在一个最恶的人--佯装警察的逃犯Rhodes,如果要消灭这个最恶的人格就必须找一个与之完全相反的人格去对抗和抵消他,因此最后只能选择让Edward与Rhodes同归于尽了。
因此我认为旅馆杀人事件应该是医生为了挽救Malcolm Rivers,使他免于死刑而使用特殊药物所产生的幻象,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方法,消除他脑海中所有具有缺陷(恶的一面)的人格。
Malcolm Rivers在现实中确实杀了六个人,他们都占据了Malcolm Rivers的精神并成为他人格中的一部分。而这六个死者必定与旅馆中某六个人相对应,影片并没有清楚对应的到底是哪六个人?我大胆猜测一下:旅馆假老板Larry,退休的警察Edward,过气女演员Caroline,新婚夫妇Ginny和Lou,假装警察的罪犯Rhodes。但这样的话又无法解释其他人存在的理由了?
影片最后,医生以为Malcolm Rivers的所有人格都在旅馆火拼之后消失,只剩下向往田园生活的妓女Paris,因此法官决定将他放置到精神病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可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医生在设计这个旅馆布局的同时忘了Malcolm Rivers也在设置旅馆布局,而在Malcolm Rivers的旅馆布局中,还多了一个人格——york一家三口中的儿子,就是那个平时看起来沉默少语,有自闭倾向,内里其实阴暗难明的Timothy。在最终结尾,Timothy突然出现,重新占据了Malcolm Rivers的人格,使得他又重新恢复了残暴的本性。
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在一场医疗游戏中,Malcolm Rivers的多重人格分裂最终还是战胜了医生对他使用的药物。

 2 ) 其实是致命身份

一个雨夜!11个人被困在一个汽车旅馆中,一个一个死去,而且死后尸体都不见了,貌似本格推理的架构,实则叙述性诡计的内核,暴风雨山庄模式与戏中戏模式的完美结合,非常完整且精细打磨的剧情,缜密通顺的逻辑,还有时不时出现绝妙的小细节,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


    导演很精心也很严谨,每个细节都有所指,会照应一个疑点,这部悬疑片的规律,开头是是倒叙,片头一二十分钟一头雾水,但当凶手被带到法官处质询以及小男孩、Ginny一起爆炸尸体却消失了之后基本上答案就全部揭晓了,实际上第十一个人或者说人格,所有人都会忽视的小男孩Timmy同时就是真凶Malcolm,而妓女, 也就是他的母亲为这一系列犯罪画上了句点。剧情环环相扣悬念迭生,基本找不出任何弱点,悬疑片中的上乘之作。


   这部电影不像《死亡幻觉》那样故弄玄虚让人反胃,同时导演没有像大卫林奇那样故意刁难观众。虽然带有烧脑片色彩但目的并不是烧脑,其悬疑以及少量惊悚的气氛才是影片重点。

 3 ) ID可以和谐,如果真的知道SIN是谁的话

我一度认为在解离性人格实验小电影上它的存在可以算是一个经典,它的经典就在于那些不经意的片段中也深具挖掘的价值啊,有些细节,重看之后心里老觉得有趣,那就挖出来扯一下吧。

【D1】那首贯穿主题的小诗的意义

    As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当我上楼时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
  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它一共出现了3次,每一次的出现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第一次出现在片首Doctor与胖哥们的对话录音带中,Doctor问他“你从哪里学来的这首诗”“I made it up,When I was kid,I made it up”
这句话很有意思,这哥们一句话就给出了两个颇有意味的地方:一、Doctor错了,他不是学来的,他自己made up的;二、他made up的时候,是在小的时候。可惜中文翻过来就很难体现那一语双关的made up的意思了。这句话在开始出现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导演已经给出了答案,不管是对Doctor还是对观众,答案已经很明白了,从一开始Doctor就错了,他认为胖哥们的多重人格是在小时候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形成的(这点从他那句“你从哪里学来的”可以看得出来),所以他才会做这个实验,目的就是为了消除那些影响后所形成的多重人格,唤回儿时的本我,重塑胖哥们的人格,可惜他错了,从一开始就错了,全片的结局也证明了他的错误,所有的这些其实在胖哥们儿时的本我期间就已经开始made up的,“I wish I wish he'd go away”这才是本我的希望,所以Doctor他的死亡也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多重人格中必有一重导师性人格起着协调沟通的作用,在这里Doctor实际上也就是胖哥们的这种导师性人格的借代,他的结局同样是要被灭掉的。这也和片尾本我的小朋友人格出现时,胖哥们又一次叨叨这首诗呼应了。
这首诗在片中还有一处出现的地方,是胖哥们那个有高度责任感的前警察人格叨叨出来的,当他意识到MOTEL中的谋杀不过是一场人格消亡的实验,而他是作为刽子手的帮凶存在的,对死者的愧疚感和生存的负罪感导致他会做出与凶手同归于尽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结局也是注定的,一开始他出场时,不顾一切的决定下车救人时他的那句台词就说明问题了,“这是我的责任”这哥们太伟大了,他觉得对每一个人他都是有责任的,所以直接和导师人格沟通,同意接受药物治疗的也只能是他了,他是媒介者,是他提供了每一种人格的线索和细节,只是他的这种被信赖的责任感伴随着幸存者的负罪感,终因造成了其他人格的没有回应而产生了属我责任的耻辱感。这哥们的结局,从莱维纳的“第一哲学”上来说就是“正是他人的死亡,我必须负责,以致于我自己也必须被包含在这一死亡之中。”
 
【D2】父的形象及其死亡的影射

片子里头关于父的形象还挺多的,有两层原因,一个就是胖哥们幼年时就过上了单亲生活,这点从片中继父哥们形容小朋友离家出走的父亲的话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就是那样的,在某一天莫名其妙的就扔下他们母子俩失踪了,他对父的印象本就是模糊不清的,混淆与移情也是必然的。
另外一层原因来自于他作风不正的Hooker母亲(Hooker这词还真的是充分体现了他母亲的劣根啊,偷窃与那什么)。

那就来看看那些父的形象吧,一、新婚小夫妻中的那个被诈婚的小哥们,这里Hooker的妙用又一次体现了,偷窃总是伴随着欺骗的,小哥们会死是因为妻子把他关在了门外,这喻意其实很明白,作为替代母亲角色的那位妻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凶手,导致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离去的真正原因也是因为此,母亲的Hooker与Close the door的行为,最后作为父亲角色之一的小哥们会那样的死在corner也是必然的(corner的妙用一在形容父亲的困境,另一是在影射父的形象就是个corner man)。
前面提到的胖哥们幼年时父亲的失踪事件在这里就有了一个延续,父亲其实已经死了,只是没人知道而已,在内心深处,他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这点从后来出现的第二个父的形象也可以看出,就是那个从冷柜中倒出来的真正的MOTEL老板,没人知道他已经死了,除了那个假老板,就这方面来说,假老板的形象正是继承了父的子,是胖哥们作为继承而存在的一种人格,他有来自父亲的继承,也有来自母亲的继承,譬如此后出现的偷窃过气女明星钱物的Hooker行为,这种继承人格的他是深深厌恶Hooker的。

再来看第三个父的角色那位教条主义的继父,教条主义与实际无能的他的存在明显是带着一种戏剧化效果的,也正是因此导致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一方面他不相信所有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言谈,因为认识到了它们都是荒谬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仍保留着原来的那些道德判断和

道德要求,并且像演戏一样假装这些道德言谈都是真的,这哥们玩的就是那种乔依斯式的道德虚构主义策略啊。这点有假警察这一角色充分证明了,假警察是作为他道德虚构主义情节下的人格产物出现的,从头到尾就是在演一出逃犯假装警察的戏,警察的喻意太明显了,就是社会道德,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责任感强大的媒介者曾经也是个警察,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这里想表达的是即使只是胖哥们他人格的一部分,但曾经他也是个有道德的人士,只是不被认可而已。人靠衣装,大众的判断依据还真都是这样的,披了警察的皮再怎么样的衣冠禽兽都被认为是道德代言人了,假警察他是个戏剧性人格啊。

同样都是作为反道德的存在,那位始终套囚服、戴着脚镣的真小人杀人犯哥们,他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就得宠多了,因为片中曾给了他一个很有意义的镜头,那就是逃离,MOTEL被甩在了身后,这个镜头很有意思,那就来看一下它有意思在哪里吧。

【D3】MOTEL被甩在了身后的镜头
它一共出现了两次,分别是出现在两个不同形象的人身上,可以说是两个极端的代言人,一个就是代表罪恶的杀人犯哥们,MOTEL甩在身后这个镜头出现的时候,谁都觉得他几乎是要逃离成功了,可后来他居然莫名其妙的又绕了回去,他是无法逃离MOTEL的,既然无法逃离那他的命运就注定了只有消亡,他的被杀就是紧接着发生在被逮之后的,这没什么悬念,在胖哥们的心里对他这人格形象其实是挺遗憾的,逃离也意味着解脱,某种意义上来说,死亡也同样有这份意思的。
至于他被杀的手法,这是个亮点,为什么要用棒球棍插在嘴里这种手法而不是直接爆头呢?一层意思可能也是因为他是个真小人,言行一致是真小人的特点,但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就会严重影响到假警察这类伪君子形象的光环,他是必须得死的,那意思很明白,祸从口出之前他就已经因此而死了,封口嘛。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隐喻了胖哥们在口欲期发展阶段中“固着”了,这种没有得到解决的心理冲突导致了此后他的人格缺陷问题,注意他是个“胖”哥们,这个细节很有意思。

MOTEL甩在身后的镜头第二次出现,是在那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身上的,也可以说他代表的人格特性就是善与道德的一面,而MOTEL代表的意思就能有意味了,到底是胖哥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呢,还是泛指这个社会呢?不管是哪一种,都有共存与栖息依赖的意味,而它的悲剧性就在于不可逃离,唯有死亡才是真正的逃离。
MOTEL,简直太赞了,怎么能不让人想到Hotel California呢?

   And she said"We are all just prisoners here 她说,在这里,我们都是囚徒。
  of our own device". 为欲望而自我囚禁着。
  And in the master's chambers. 在主人的卧房里。
  They gathered for the feast. 他们为欲望的盛宴而聚在一起。
  They stabbed it with their steely knives. 他们彼此间用钢刀相互挥刺。
  But they just can't kill the beast. 但却杀不死心中的恶魔。
  Last thing I remember. 我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
  I was running for the door. 就是我拼命跑向大门口。
  I had to find my passage back. 我必须找到来时的路。
  To the place I was before. 回到我过去的地方。
  "Relax",said the night man. 守夜人说“放轻松”
  "We are programmed to receive. “我们不过是照例在接纳一切
  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你想结帐任何时候都可以的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但你却永远都无法逃离

前面说的杀人犯哥们的人格形象在胖哥们心里得宠也由此可见一斑了,在内心深处,他其实是想让杀人犯哥们逃离MOTEL这个意味深长的地方的,他一共给了俩个人这样的机会,极端的善与恶的代言人,因为在他看来也只有这两人是有资格逃离的,可悲的是,最后的结局却并非如此,无法摆脱唯有死亡,而他们的死亡也正是现实中代表导师人格的Doctor所要的,片首出现的Doctor的那些叉叉已经明确的把他们这两种人格的存在给否认掉了,Doctor的价值观也代表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胖哥们认可的这两种人格之中的任何一种都是不被社会所承认的存在,一种作为反道德的恶被否认掉了,另一种虽然是善与道德的但却同样的不被承认,关于这点片中也有提到的,他说他曾经是警察,但后来这代表道德的身份被取消了,他被否认是因为他生病了,Doctor的治愈是以抹杀他的存在价值为目的的,既然代表善与道德的Ego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就遵从代表欲望的Id吧。

【D4】Identity的致命ID之处
Identity在心理学上有着“同一性”的意思,从主观方面来说,埃里克森哥们关于自我同一性是这么定义的,“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生活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内信”,当然“同一性”也是有危机存在的,“自我同一感”就是解决这种危机的精神和谐状态了,如果躯体、自我和社会都运行良好,那么,那种心理上的Well-being就会出现了,埃里克森哥们认为从功能的层面来说,这是最佳的心理功能的一个方面,Doctor作为这哥们的门徒,很显然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他是多希望能和谐一下胖哥们的ID啊,让他能找到那种Well-being的感觉,问题是到底是哪里运行脱轨了呢?躯体、自我还是社会呢?
Identity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身份的象征了,中文翻译就是根据这层意思来的,挺有意思的,胖哥们的每一重人格作为一个独立身份的存在确实是ID重重,片尾的小朋友ID也挺符合那种致命的意味,ID也是一种缩写,根据老弗的理论ID就是本我,避苦趋乐的它是不怎么理会社会道德和外在行为规范的,作为ID的小朋友,他也只有自我的准则,“Whores don't get a second chance”嘿,这小哥们还挺有原则性的啊!为了凸显他的颇具ID特点的原则性,导演就给几个他的杀人片段,也算是解释了一下最后存留下的他才是真正的杀手一角,虽然这解释有点牵强,ID再怎么冲动,再如何原始兽性爆发也要考虑一下年龄和发育情况决定的力量相差悬殊的问题啊,但是考虑到这一切不过是一场心理实验,谋杀也是建立在非BODY层面上的,这点基本上也就可以忽视了。

这语言游戏玩的很有意思啊,真有一套,这片喜欢玩这种PUNS还不是一点,譬如说各种出场人格的姓氏就分别代表了美国的13个州,还有五月十四日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生日,老美的第一个空间站就是那一天升空的,空间站的名字能有意思,叫作“太空实验室”,这片子所讲述的也就是个人格实验的故事,五月十四日出生的胖哥们,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格实验室”,还有那高度责任感的媒介者哥们临终遗言对Hooker大姐说的那个“STAY”,可惜作为她儿子的形象存在的ID小朋友没有给她这个chance,小朋友还是给她发牌子了,因为是母亲,所以更无法原谅。
从一开始他想杀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的角色,母亲的车祸正是他的原因导致的,他下意识的认为他的悲剧就是母亲所造成的,始于此那便也终于此吧,所以最后杀的也是母亲。
三个代表母亲形象的角色也都深具意义,第一个母亲是家长权威型的,习惯了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孩子的他看作是附带品,这点从她在车中的训话和再婚一事可以看得出来,她和那位继父共同孕育了胖哥们的道德虚构主义思想,她不出点状况情节还真没法发展;第二个母亲是诈婚的小妻子,欺骗型的她导致了父亲角色的死亡,所以她是得死的,她的死也处理的挺有意思,在代表道德的媒介者哥们的促使下,她和ID小朋友一起跑向了汽车想要逃离MOTEL,这里可以理解为若是没有“道德”的促使她是绝对会不管不顾ID小朋友的,火化的连渣子都不剩就成了她的结局,看来胖哥们的怨念很深啊,确实,最后ID小朋友都追出来杀第三个Hooker型的母亲角色了,可见怨念有多深了,对他来说这就是个“the Sin of the Mother”的问题,呃...有感于老萝卜哥们那什么“the Sin of the Father”
这Sin,Doctor哥们没找对,但我怎么觉得关于这片的很多评论里也让我难苟同啊—____—
算我扯好了...苟有所感,故而扯呼。

 4 ) 强烈被耍

最近大半个月,生活里的节奏过于呆板导致我产生了想看些能产生刺激的电影治疗松弛的神经。于是我求医问药讨到了这部被推荐者声称为悬疑片的《Identity》。
问路于他人的主要意图是避免在这个圈子让我看到夸张而不必要的扭曲镜头和虚伪的技术制作,事实这片子在这个方面也的确没有过分花哨的地方。在我以为这真的是一部去粗取精,行为正当的悬疑片的时候,一位医生将我们的主人公,连同我,一起唤醒了。
是的,我被耍了。
我是看推理侦探小说多于看悬疑电影的人。在我理解,一部好的悬疑片和一部好的推理小说应该具备至少两个共同的主要特征。首先是完整而精致的故事。故事要情节紧凑而有节奏,细节详略得当而前后呼应等等,大家早已达成共识。其次是公平公正的叙事方式。就是创作者不能隐瞒重要信息,这样结果才能在观者角度得以信服。诸如此类。
然而小说和电影是大不相同的两种艺术形式。比之于小说,电影过于丰富而具体:前者要求创作者能在诸多情节与画面中突出主体与重点,在悬疑电影中就是让观众至少应该是不错过重要的线索;后者则要求创作者不仅提供一些合乎逻辑的细节,还要提供一种抽象的氛围,而这抽象的氛围在小说中则是由读者自己去创造的。所以我认为好的悬疑电影,尤其是改编电影,最难而最重要的,就在于在这两点上的再创作。
扯远了,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似乎连我说的第二个境界都没到。意思是,就其故事和叙事本身来讲,都已经很有问题了;谈何后面的再创作。情节上来讲,它就根本不是个有疑有解的故事;然而它却不在叙事过程中告诉我们,这不是个悬疑片喔,这是个心理片。它甚至花了1/4个电影20多分钟的时间就为了把这些所谓主人公分裂的自我凑在一起,虽然凑起来这个过程也不大像悬疑,却也绝不像别的什么。也许是我足够愚钝,片子看完我才注意这个电影的标题是个人人都晓得的心理学术语;看呵,它的中文翻译具有着十足的掩饰性,《致命id》,充满了无数的邪恶与黑暗幻想。这样的假悬疑,让我伤透心。
任何一种东西,如果想要有它的identity,就一定要有一些和它同种类东西在根本上的共同点。悬疑片自然也是。我想我是把这片子当作悬疑电影来看的,在其中等待猜测与真相大白的快感;所以自然深感失望。然而如果作为心理片来看,电影的性格分析又太薄弱,导致成为最弱智的说教。我们从里面看到什么?很多人说,电影貌似也在一直作为一个主题而重复着,小时候的事会对孩子的今后人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故事主体却又和它完全没有关系,极度缺乏表现力。这样空泛的口号式的所谓主题,甚至不如我国广大农村广泛存在的,已经可以形成足够心理暗示的,村口土墙上粉笔写的,生男生女都一样,有力量。
如果作为结论,我只好说,我理解这是一虚伪的以形式代情节的电影,在情节无法胜任一筹之时,妄图通过形式的剑走偏锋险胜。自然不排除创作者的anticlimax的创意,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弄巧成拙,让我这样深感被耍的人愤愤不平我为它逝去的两小时青春。

ps不管怎么说,我喜欢片子的结尾。就是所有人都以为天下太平的时候他杀了心理医生和警察那几分钟。这才有一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味道。

 5 ) 致命id

致命ID获得高分,不是因为多重人格的原因,致命ID里是时时刻刻都在有关于精神分裂的暗示,重要的细节,懒得举例了,毕竟你已经有了你自己的判断。反正出发点也不是为了说服你,只是想为这部电影正名。一切人格的产生,都是与那个患者之前的现实生活有关系的,每一个人格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加上最后的反转,致命ID当之无愧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悬疑电影是需要认真看的,需要把里面的线索一点点收集起来,然后接近真相,得出自己的结论,而不是只为看着爽。你没有看懂,你觉得电影不好看,你坚持你的想法就好,也没人逼着你喜欢。

借鉴,不妥私信删。

 6 ) 医生好心办了坏事

我就说一句,细节无可挑剔的电影,牛!

我对这部电影的总结就是一句话:医生好心办了坏事,结果造成一个人可以而且是肯定要去杀更多的人。

不止一位朋友对于女明星住的房间提出质疑,说女明星是住8号房,但是从9号房门出来,我刚开始也认为是电影的一个硬伤,但我后来弄明白了,由于需要用图片才能说得比较明白,因此请大家点击这个网址,一看便知:

http://yangjin167.blog.163.com/blog/static/20388657201032103155393/
 
1、人物住的房间应该是这样的:
3号房——司机(原先的警察)
4号房——一家三口
6号房——新婚夫妇
7号房——妓女
8、9号房——女明星
10 号房——警察和囚犯
  
2、有朋友说应该看作是13个人格,真正的旅馆老板代表成年后胖子的真实人格,还有假警察杀死真警察,那个真警察也是胖子的一个人格,算是13个人格,还代表美国的州。
其实不然,我认为就11个人格,是大家解读过度了,因为:
一方面,强调了毁灭了10个人格,9个无辜,1个有罪,最后剩下妓女人格,说明主治医生看到了11个人格,就电影的情节设置来看,医生的话是正确的,可以相信的;
另一方面通过强调生日来突显是11个人格,妓女、旅馆老板、司机、假警察他们4个人是亲口说自己是5月10日生日,新婚夫妇、一家三口的父亲和母亲和女明星他们5个人是有身份证凭证的,再加上小孩(年纪小不需要证件)和囚犯(身上不可能有证件)毋庸置疑是2个人格,因此说明真正是有11个人格。
我认为是这样的,既然胖子是在想象的世界当中,那么除了自己的人格以外,也会有一些想象的人出现,旅馆真正的老板我认为在现实中是有原型的,胖子小时候被遗弃在旅馆的时候,当时那个旅馆的老板就是这个原型。影片中之所以要存在这个老板(即使只是冰柜里的一具尸体),原因有2个:一方面是说明小时候胖子被遗弃在旅馆,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因而即使在他人格分裂幻想世界中也有这个旅馆的老板出现,就是为了证明小时候旅馆遗弃事件对他的影响;另一方面冰柜里老板的出现也是为了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是真正的人格互相残杀的需要,因为假老板正是因为这个冰柜里的真老板摔出来而更加被司机和假警察认为是凶手,因而他才必须逃走,本来就怀疑他,结果现在又有一具尸体出现,事情更说不清了,他必须夺路而逃了,而尸体摔出来也吸引了司机和假警察的注意力,假老板也就有机会能逃走了,正是由于这一情节的逼迫,所以假老板才抓狂,失去了理智开卡车死命逃,因而才会把一家三口的父亲撞死,这样才被小孩人格利用又杀死了一个人格。

3、有朋友说医生很弱或犯了错误,甚至忽略了小孩人格,其实不然。
医生准确的总结出11个人格,而且他认为能够通过治疗让11个人格通过暴力,只留下1个善良的,这并不与有些朋友说的经过厮杀只有邪恶的才能留下,善良的怎么可能经过互相残杀而留下,其实是可能的,因为有医生的治疗干预。就像影片中情节发展的那样,医生可以干预让司机去杀凶手,从而留下善良的妓女。
至于说医生忽略小孩人格,其实不会,因为胖子笔记上有一页上面写着好几个小孩人格的名字(真实世界中医生和胖子对话的时候,法官拿着日记本翻到第3页上,就能看到4个小孩人格的名字),其中光是镜头展示出来的1页上就有4个小孩人格的名字。医生既然仔细研究过日记本,那肯定是不可能对小孩人格忽视,只不过可能他在治疗胖子的时候,当时的小孩人格还没有显示出邪恶的一面,隐藏非常深,没有机会做恶,因此医生发现这个小孩人格,只是当时暴露出邪恶面而已。
而且小孩人格当时也并没有显示出是本原或者说是最重要的人格,通过一个情节可以说明,刚开头那段医生问胖子应该怎么称呼他,胖子说随便吧。这就说明确实没有一个特别主体的人格,11个人格是不分主次的,经过医生的治疗才分了主次。
  
4、我看电影的脉络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步:胖子真实世界当中杀人。
人格分裂本来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只能1种人格占据主体,支配行动,胖子在真实世界当中杀人的时候可能是假警察人格和囚犯人格交替支配,在2种人格相继支配下,他杀了6个人(这就解释为什么假警察和囚犯是一起的,而且假警察杀真警察的时候非常熟练,没有一丝犹豫和紧张),因此胖子入狱,被判死刑。
第二步:医生发现了胖子这种人格分裂的情况,因此进行治疗,进而总结出了11个人格。
第三步:医生的想法是要治好胖子,从而不让他被处死。因此通过他的努力让人格不再是只有1种占据主体,使11种人格同时出现,从而暴力消除10个人格,只留1个善良的。医生的想法是对的,只不过毕竟是人的精神世界,医生不可能把握那么准确,他的失误在于,正是由于他的治疗,才使得小孩人格成为最主体的人格,成为胖子意识里想要最终保留的1个人格。
医生本意想通过暴力最后保留一个善良的人格,而结果胖子的意识里要保留的是邪恶的小孩人格,因为胖子小时候的经历,他骨子里已经是个非常邪恶的反社会的人,小孩人格能代表他真实的性格,因此他意识里要保留小孩人格。再加上还受到现实的影响,因为只有表面上让大家以为保留了一个善良的人格才能活命,所以胖子在意识里为小孩人格设计了非常巧妙的局,最终保留下来小孩人格,成为他真正想要成为的人。
因此,严格意义上说起来,医生是自掘坟墓,正是他想要治疗胖子,而且也成功的让胖子认识到现实(只有剩一个善良人格才能不被处死),他让胖子必须通过暴力消灭其他人格,也正是他的治疗使胖子能够让11个人格同时出现并开始残杀,只是医生不能真正控制胖子的意识,胖子最终保留了小孩人格。
因此,医生是好心办了坏事。

5、关于11个人格死亡的顺序是有房间牌号倒数的,这是因为房间有2套钥匙,还有1个万能钥匙(假老板说的),因此除了发到本人手里的钥匙以外,小孩人格可以拿到第2套钥匙,每次杀人后放一个钥匙牌,假老板可以拿万能钥匙进女明星屋里偷东西。

6、11个人格,死亡顺序是这样的:
女明星 10(有钥匙牌出现)
新郎 9(有钥匙牌出现)
囚犯 8(有钥匙牌出现)
父亲 7(有钥匙牌出现)
母亲 6(有钥匙牌出现)
小孩 5
新娘 4
假老板 3
假警察 2
司机 1
  
其中,6、7、8、9、10号钥匙牌都在电影中出来了,而接下来死的5个人则没有出现钥匙牌,其实这时电影已经在给我们暗示了,因为当时小孩人格已经诈死了(第5个死),同时死的新娘因而也没有钥匙牌出现。
胖子恢复到被司机人格占据主体在真实世界中与医生交流之后,接下来的3个人不是小孩人格亲手杀的,因此也就没有放钥匙牌,这就解释了5、4、3、2、1号钥匙牌没有出现。这时候电影误导大家认为电影要结束了,因为正常顺序数下来应该是这样,既然是从10号钥匙牌开始倒数的,已经死了10个人了,也留下一个善良的妓女人格了,那电影应该也可以结束了。
而电影却没有结束,结尾非常妙,妓女在果园里挖出来1号牌!那说明要死的10个人格,其中应该还要有妓女,那之前死的10个人格有1个就没有死。
这时候,邪恶的小孩人格出现,杀死了妓女,从而完全独占了胖子的精神世界,胖子从而以后将会成为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7、电影结尾处,车内应该只剩下了胖子,他应该会像假警察人格一样,开着警车到处作案吧。
不过电影最后定格的大环境虽然是山路多曲折,但景色是赏心悦目的,色调是光明的,因此我想电影最后要传达的就是胖子最终将会被再次逮捕,由于这次没有人格分裂了,肯定会被处死。

 7 ) 很不错的悬疑片,带点轻微的恐怖色彩

这是一部非常对我胃口的电影,也就是所谓的悬疑片,带点恐怖色彩。

还是来谈谈电影,当然是2003年的老片子,可能大家很多人都看过了。故事发生在一个雨夜,开场是一个心理医生对一个连环杀人的变态杀人狂的采访记录,医生在经过分析后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个案,而不应该处决犯人,于是连夜照看听证会,希望阻止第二天将要执行的死刑。

故事重新开始,一个处于荒漠中的一家汽车旅馆。一名丈夫抱着受伤妻子冲进旅馆寻求救助,他的妻子因为一次意外发生的车祸而受了重伤。

回到发生车祸以前,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这次车祸的发生,电影镜头分别从各个人的角度开始讲这个故事,因为一连串的巧合导致了后面事情的发生,于是10个人就这么被大雨和洪水困在汽车旅馆。而且因为女主角的粗心驾驶,又撞坏了电线木,雨天手机没有信号,于是一切对外的联系都被切断了。一个典型的,从侦探电影角度来说的封闭环境构成了。接下来就是要死人了。

当然一般这种环境10个人最后肯定只会有一个人活下来,但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会有非常奇特的故事,包括离奇的司法。但是,这并不是这部电影的特点。

从结局倒过去讲的话,在电影的中段会揭开一个谜,其实这10个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名字都是美国的地名,他们的生日都是5月10日,他们被困在一个叫做乱葬冢的地方,这都不是巧合,而是故事开始的那个人格分裂的杀人狂的10个人格,在其中,只有一个是有罪的其他的都是无罪的。但是因为心理医生治疗的原因,10个人格不得不互相面对和磨合,而最终将只剩下一个人格。而那个有罪的人格,在这个时候,开始在这个心理世界猎杀其他的人。

所以每个人死的时候,身上都会有一个门牌,代表了他的代号。

最后当人们都以为真凶和约翰库萨克演的ED同归于尽的时候,真正的真凶才刚刚出现,电影的结局揭示了他是怎么布局杀死所有的人的,而他又是怎么利用了大家常识性的盲点。而在现实世界,这个犯罪人格同样的收获了押送他前往周立疗养院的心理医生和警察的生命……

有点压抑的片子,除了解决缺少精彩的桥段,关键在看之前还是知道了这是一个关于多重人格的故事,所以结局其实很好猜。只是特别喜欢ED这个角色在里面的台词。

他过去是一个警察,在试图拯救一个自杀的墨西哥裔妇女的时候,那个女的问了他一句,你觉得活着有什么意义么?

一般警察都是经过特殊训练,会说,还有家人,还有朋友,等等。可是那个警察在那一刻迟疑了1秒钟。

就那么一秒种,那个人看了出来,纵身跳下了楼。仔细想想,如果问自己同样的问题,现在的我,同样回答不出来。

 短评

他的人格实在是个竞争市场。由此可见,寡头和垄断未尝不好。

5分钟前
  • 还行

作为悬疑和惊悚片是非常成功的,但作为多重人格可能并不合适。人格能简单这么消灭的么?既然是在想象中,为何不能被再度唤起。

10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医生的治疗方案是让不同人格互相残杀以产生幸存者,但残杀所诞生的幸存者就不可能是最优人格

14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种患者还是处决了为好啊。

19分钟前
  • 海扬尘
  • 推荐

精妙绝伦的剧本。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得影片非常耐人寻味,切换焦点时镜头的微小变动更是非常隐喻。结局倒不出乎我的意料,这种片子到最后肯定会回头给观众一枪。编剧太牛了,前后呼应的巧妙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是6年前的片子,如今看来也生猛十足。

23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推荐

对阿婆的《无人生还》的一个相当有才的致敬。

27分钟前
  • Philharmania
  • 推荐

我是在电视上看这个片子的,之前有主持人介绍,然后主持人来一句,这是一部和人格分裂有关的电影,然后我看的时候心中就一直在默默咒骂这个主持人,真是实力剧透

30分钟前
  • 神探夏老师
  • 力荐

没办法不打五星啊,虽然不到一半就猜到了结局。

34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其实创意还是有点意思的,就是拍的太俗了

39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恐怖?剧情?科幻?探案?四不像!我也想搞上十个自己,大家一起玩dota

43分钟前
  • viking
  • 推荐

吓得我都要人格分裂了!!!以后打死都不要再看恐怖烧脑片!!!!!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如果放在现在看的话可能打分会下降2分,可是放在2003年,可以说是超前了

49分钟前
  • X
  • 力荐

救命啊,金牛座遭遇大屠杀...

52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推荐

意外悬念很是过瘾。“当我上楼时,碰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了,我希望,我希望他已经离开了……”

5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本以为是娱乐片,却是一部精彩的悬疑片,和《记忆碎片》一样,不到结尾不见真相。前段或许有些老套,但进行到中段的解谜阶段就很紧张了,后面的真相揭开后,又将剧情推向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高潮,难得的是在结尾,居然再次给了观众心灵一记刺痛。善与恶,原本就是一体的。 PS:1.以罪犯幻想之情节名义给剧本许多地方逻辑推理不足找到了借口2.Mhotel又有何寓意呢3.对影片营造的黑夜,阴冷,潮湿氛围很中意last.每个人或许都有多重人格,后怕。 H2 2008.7.12 03:38

55分钟前
  • Η²
  • 力荐

太好看了吧 一个半小时全程高能无尿点连台词都没有一句废话 九个分裂人格哪个才是真正的他?

57分钟前
  • 是诺曼底号啊
  • 力荐

哇!我是那个被剧透了也觉得好看的人,我好厉害!

1小时前
  • 杨迪
  • 力荐

结局好狗血。俺还以为信橘子得永生呢。

1小时前
  • Dyingpluto
  • 推荐

又一部向阿婆《无人生还》致敬的电影,但是这种精神病题材很好写,就是怎么玄乎怎么来,根本不需要有逻辑,不需要交代凶手怎么装炸弹怎么把尸体弄没了的。不像阿婆写侦探小说就一定得把场给圆清楚,这样看来编剧的水平就高下立现了。

1小时前
  • 亚比煞
  • 还行

最不可能的那个人永远是最可能的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