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猎人 第二季

第9集

主演:乔纳森·格罗夫,霍特·麦克卡兰尼,安娜·托芙,桑尼·瓦利森蒂,斯泰西·罗卡,乔·塔特尔,劳伦·格莱齐尔,迈克尔·瑟沃瑞斯,当·诺伍德,朱恩·卡里尔,阿尔伯特·琼斯,达蒙·海瑞曼,山姆·斯特莱克,内森·科德里,安迪·昂伯格,雅各布·伯格,卡梅隆·布莱顿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2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3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4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5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6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3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4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5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6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7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8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19心灵猎人 第二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来品品第二季里Wayne Williams真人原型和剧中演员的外形相似度。

照片含剧透

P1上图从Mindhunter原著书里抠出来的原型照片。

图片配字:1982年,韦恩·威廉姆斯因亚特兰大残杀儿童案接受审判。地方检察官助理杰克·马拉德采纳了我建议的策略来盘诘威廉斯,使其在陪审团面前露出本来的面目。

P2是真实的Ed Kemper和剧中的。

P3是臭名昭著的Charles Manson,和《好莱坞往事》共用一个演员(出现集数S2e5)

P4是贯穿第一二季的BTK杀手Dennis Lynn Rader原型和剧中形象

P5 “山姆之子”David Berkowitz的原型和卡司,剧中BTK杀手的模仿对象

 2 ) Wayne Williams原型故事翻译,取自维基百科

看完了对里面的很多变态杀手的原型非常感兴趣,希望以下的原文搬运和翻译能帮到喜欢这个剧的大家,Williams这个案子至今仍是种种谜团扑朔迷离吧~

原始内容来源于维基百科,以下为作者的自行翻译


Will Bertram Williams(出生于1958年5月27日),因被控1981年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两起成年人故意杀人罪而被判终身监禁,是一名美国连环杀人凶手。警方相信他也是1979年到1981年间亚特兰大30起儿童谋杀案中至少23起的凶手。但他从未因谋杀儿童而受审,并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

Wayne Williams本人——挑了张比较清楚比较帅的

生平

Wayne Williams出生于1958年5月28日,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的迪克西山(Dixie Hills)长大,他的父母都是教师。他从道格拉斯高中毕业,并且热衷于广播和传媒行业。他建立了自己的广播电台,并频繁光顾WIGO和WAOK广播电台,在那里他结识了很多人,并开始涉足成为流行音乐制作人和经理。

审判和定罪

1981年五月的一天,Williams成为了亚特兰大谋杀案的嫌犯。起因是当一个警察监视小组监视跨越Chattahoochee河的一座桥时(多名受害者的尸体在那附近被发现),他们听到了“巨大的落水声”,认为有什么东西被从桥上扔到河里了。凌晨2点左右,落水声后的第一辆车驶离大桥,这便是Williams的车,当被叫停和审问时,他告诉警方他要去找一个住在隔壁城镇的叫Cheryl Johnson的女歌手。最后,Cheryl Johnson本人和他交给警方的号码都被证明为骗局。

两天后,5月24日,27岁的Nathaniel Cater的裸体尸体在河里被发现。他已失踪三天。验尸官认为他死于窒息,但从未精确表明他是被勒死的。警方出于当天的落水声而认定Williams就是杀死Cater的凶手。在那之后,Williams随后未通过三次测谎测试,而从他房间里和车上找到的纤维样本与另一起谋杀案的受害者Jimmy Ray Payne身上的一致。他的同事告诉警方曾看到William的脸上和手臂上有抓伤,调查人员推测这是和受害者搏斗时造成的。Williams曾在他家外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自己是无辜的,并说他未通过测谎这件事不足以成为他在庭上被指控的证据。

1981年6月21日,他因谋杀Cater和Payne被警方逮捕。

Williams的审讯于1982年1月6日在Fulton县开始。在为期两个月的审判期间,检察官将来自Williams家中19种不同的纤维——包括床罩、浴室、手套、衣服、地毯、狗以及一种不常见的三叶地毯纤维,与受害者身上的进行比对,其他证据包括目击他与部分受害者在受害者生前见面的证词,以及他口述自己行踪的前后不一致。Williams在辩护中坚持自己的立场,但由于愤怒和好斗失去了陪审团的好感,经过12个小时的审议,陪审团于2月27日判定他犯有Cater和Payne的谋杀罪。他被判处终身监禁。

20世纪90年代末。Williams提出人身保护令并要求重审。

Butts县高级法院法官Hal Craig驳回了他的上诉。乔治亚州司法部长Thurbert Baker表示,“尽管这没有结束上诉程序,但我对人身保护案的结果感到满意,”以及他的办事处将“将继续竭尽所能维持原判。”2004年年初,Williams再次寻求重审,他的辩护律师宣称执法人员掩盖了三K党参与的证据,地毯上发现的纤维证据违法支持科学审查。联邦法官于2009年10月17日驳回了重申要求。

后续

William或是任何其他人都从未被指控为年仅13岁的Curtis Walker的谋杀负责,他的尸体在1981年在Atlanta’s South River被发现,警方也是因此决定驻守桥边从而发现了Williams。Williams如今在特尔斐尔州立监狱(Telfair State Prison)服刑。

案件重启

Williams从始至终坚称他是清白的,并声称亚特兰大当局为了避免种族战争而掩盖了3K党参与谋杀的证据。他的律师表示,该定罪行为是“严重的误判”,这使得一名无辜的男子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在牢狱中度过,同时让真凶逍遥法外。相反,在审判中给Williams定罪的Joseph Drolet,提出在Williams被捕后,“谋杀终止至今。”

一些观察者批判调查的全面性以及其结论的可靠性。作者James Baldwin在他的文章《看不见的证据》(1985)(The Evidence of Things Not Seen)中提出一些关于Williams定罪的问题。他的社区成员和一些受害者家属并不相信出身于两个职业教师组建的家庭的男人会杀死这么多孩子。2005年5月6日迪卡尔布县(Dekalb County)的警察局局长Louis Graham下令重启1981年2月至5月期间在该县被杀的4名男孩的谋杀案件,这些案件都曾归咎于Williams。一些受害者家属十分支持这一行为,他们相信错误的人为这起谋杀案负了责。

谋杀案期间,Graham是Fulton县的一名协警,他说他重启案件仅仅是因为他认为Williams是无辜的;前迪卡尔布县的警长Sidney Dorsey,在当时是一名凶杀案警探,他也相信Williams是无辜的,“如果他们抓了一个白人,就会掀起一场全美的动乱。”Dorsey目前正因被判谋杀自己的选举对手Derwin Brown而被监禁。

2005年8月的一份报告表示,与3K党有关联的白人至上主义者Charles T. Sanders和谋杀案早期嫌疑人曾在电话中称赞这些谋杀行为,这些对话被秘密监听到。尽管Sanders没有公开宣称对任何一起谋杀负责,但有1981年的录音证明,他告诉乔治亚州调查局的一名线人说,该凶手“已经消灭了一千个黑人后裔”。一位匿名的Sanders故友告诉纪录片制作人Payne Lindsey,Sanders在1986年一篇文章里表示谋杀是他所为,并声称他的兄弟也参与其中。他没有直接暗示3K党或是其他同党参与其中。据称,Sanders认为他很幸运地拥有和Williams一样的地毯和德国牧羊犬,这位匿名的故友说,“罪名一旦被钉在Wayne Williams身上,他们就脱罪了,这就是他们的出路。”

当Sanders和他的两个兄弟通过测谎测试时,警察就停止了对他们的调查。案件于2006年7月21日再次关闭。

前联邦调查局局长John E. Douglas在他的著作Mindhunter中写道,“法医和行为证据最终使得Wayne Williams成为了亚特兰大是十一名年轻人的杀手”,但他补充道,他认为“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他与1979至1981年间全部或是多数的儿童失踪死亡案件相关。”

2010年,技术人员对受害者Patrick Baltazar身上的头皮进行了DNA测试,虽然结果不确定,但在FBI的数据库的1,148个非洲裔美国人的头发样本中,只有29个符合样本。在Williams的审判中,Baltazar的案件被并入另外10名受害者的案件。2007年,加州大学Davis兽医学院的遗传学实验室对Baltazar身体上发现的狗毛进行了测试,该实验室发现其中一个DNA序列也出现在Williams家的德国牧羊犬身上。然而,实验室主任Elizabeth Wictum指出,虽然结果“意义十分重大”,但并不具有独特性。虽然报告证明毛发含有与Williams的狗相同的DNA序列,但相同的DNA序列出现在约100只狗的DNA中。联邦调查局的报告只说,“韦恩威廉姆斯不能被排除”嫌疑。

2015年4月发布的司法部研究报告得出结论,FBI审查员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进行的大量头发分析可能未达到专业标准。辩护律师Lynn Whatley立即宣布该报告将成为新一轮上诉的基础;但检察官回应说,头发证据在Williams的定罪中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

2019年3月21日,亚特兰大市市长Keisha Lance Bottoms和亚特兰大警察局局长Erika Shields宣布官员将重新检测谋杀案的证据,这些证据将有亚特兰大警察局、Fulton县地方检察官办公室和乔治亚调查局收集。在新闻发布会上,市长Bottoms说,“可能没有什么值得进行测试的,但我确实认为历史将通过我们的行为来评判我们,我们将能够说我们试过。”

 3 ) 真正进入神剧,你才能抵达心灵的颤栗

阔别两年之后,网飞热门原创剧集《心灵猎人》第二季终于在上周五正式上线,而且它在IMDb上的单集均分甚至已经超过第一季。从北美本土的观众反馈来看,《心灵猎人》第二季的表现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而从国内的“豆瓣”来看,第二季从开播当天高达9.5的用户评分,已经悄然跌落至目前的8.8分。尽管这样的打分仍然足以说明《心灵猎人》是近期新剧中的最佳之一,但如此高的跌幅似乎也反映了国内剧迷对第二季的看法存在着较大争议。

实际上《心灵猎人》第二季在北美有所上升的口碑,和在国内略微下滑的口碑,二者形成的反差是有迹可循的。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第二季的剧情走向,再来探讨该剧在不同地域范围观众反馈有所出入的原因。

剧集《心灵猎人》改编自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著名特工约翰·道格拉斯的同名著作。该书不仅记录了约翰与上世纪轰动美国的多位连环杀手的接触,还为读者介绍了联邦调查局的行为分析部的前身“行为科学部”的创建过程,以及“犯罪侧写师”这一鲜为人知的职业的诞生背景。

特工约翰·道格拉斯是现代犯罪行为调查和犯罪心理研究的先驱人物,为犯罪行为科学作出了大量建设性的贡献,他被誉为是“当代的福尔摩斯”。

约翰·道格拉斯本尊

他的经历和带有自传性质的著作被诸多悬疑、犯罪类型片借鉴参考,本人也兼任了部分类型片的权威顾问,比如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的特工杰克·克劳福德,便是以约翰·道格拉斯为原型改编的银幕经典人物。

《沉默的羔羊》

但《心灵猎人》剧集化的卖点并不仅在于约翰·道格拉斯这位传奇特工的亲身经历,还与本剧另一位幕后人物,美国当代最负盛名的商业导演之一大卫·芬奇的加盟有关。

大卫·芬奇导演

尽管大卫·芬奇只是以本剧的联合制片和联合导演的身份出现,但他无疑对该剧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而且这部作品也是以大卫·芬奇的执行风格为考量基础,因此我们可笼统地将该剧视为大卫·芬奇本人的作品。

剧集《心灵猎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围绕FBI的行为科学部(BSU)的创建与发展而展开。在第一季中,我们已经知道了BSU的四位成员:霍顿·福特(HoldenFord)、比尔·坦奇(Bill Tench)、温蒂·卡尔(Wendy Carr)和葛雷格·史密斯(Gregg Smith),及这些成员来到BSU的契机和原因。

因上一季“销毁磁带”一事,原现代调查局的夏普德副局长被调离了职位,新的接班人是华盛顿特区负责公共事务的特德·冈恩(Ted Gunn)。冈恩主动放弃了顶层职位的机会来到现代调查局,他对行为科学部抱有很大的期望。这位更年轻的管理者对行为科学部的调查予以全力支持,行为科学部获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调查自由度。

冈恩入职后首先找到了坦奇探员,与其“促膝长谈”,表达了自己对行为科学部的调查研究成果的肯定。坦奇原本担心福特会被炒掉,但冈恩并不这样认为,他通过了解行为科学部的调查成果,洞悉了福特在犯罪心理方面的判断天赋。眼下,他需要坦奇探员找到“休假”中的福特探员。

而“休假”只不过是坦奇应付冈恩的幌子,实际上福特已经失去联系一段时间。在坦奇对福特的踪迹毫无头绪时,在加州医疗中心住院的福特打来电话。原来福特私自去监狱会面了BSU的重点研究对象,著名连环杀手埃德蒙·肯珀(Edmund Kemper)。肯珀与福特的对话、拥抱福特的行为触发了福特的恐慌发作,因此被送往当地医院治疗。

所谓“恐慌发作”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触发的急性焦虑症,发作时患者会出现呼吸不畅、心脏病发作、濒临死亡的症状。福特出现恐慌发作,与其敏感的心理活动有关,从事与罪犯面对面交谈的工作,且作为BSU核心人物,福特更需要被格外保护。

冈恩陆续约见了坦奇、比尔博士和福特三人,他对福特赞赏有加,要求福特要在犯罪行为研究方面作出成果,对上级完全忠诚。为此,冈恩为福特安排了他最想接触、而过去完全没可能接触到的罪犯: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杀人狂查理·曼森。

可见第二季依旧由众多的故事线相互交叉展开,围绕几位主角的生活则是剧集的暗示性线索。

福特的恐慌发作使得他不仅身体随时可能出现危险,心理健康也同样遇到严重问题。促使福特恐慌发作的肯珀是BSU最难分析的研究对象,但肯珀却能与福特良好交流,甚至反客为主地分析福特的心理。第一季着重呈现了福特与这位连环杀手的亲密联系,似乎是在暗示天才与魔鬼的一线之隔。

坦奇探员的生活是本季占据较大篇幅的部分。坦奇与妻子领养的孩子布莱恩参与了一宗杀人案,案件真相揭晓后,整个家庭变得脆弱不堪。他不仅要面对心理受创的布莱恩和情绪紧张的妻子,还要参与跟进案件的侦查,整个人分身乏术,家庭、婚姻和事业受到了重创。

在上世纪70、80年代女同性恋的社会身份尚不被大众所认同的背景下,卡尔博士过着的是一种双面的生活,即便是彼此足够了解的同事,也完全不知道卡尔真正的性取向。但本季中她在一间酒吧偶遇了让自己心动的女人,并很快与之展开秘密的交往,情侣生活浓情蜜意之后,争吵也随之而来……

而“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则是第二季核心故事线。亚特兰大是美国黑人居民比例最高的城市,有超过一半以上的黑人人口在这居住,这个占比在上世纪70、80年代甚至更高。

在种族歧视还很严重的年代,黑人的就业一直是社会的严峻问题,同时黑人社区的教育也比较落后,导致居民普遍处于贫困的生活状态,当时的亚特兰大犯罪率高居不下,一些未成年的黑人儿童甚至以卖淫为生,“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便是在这样的背景发生的。

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

亚特兰大儿童杀手案件涉及了二十几名儿童和数位成人受害者。尽管犯罪嫌疑人成功地被抓捕归案,但只有两宗案件有着确切的证据支持立案,其他27宗案件无一被侦破。真正的凶手很有可能还在逍遥法外。

在《心灵猎人》第二季中,亚特兰大连环案对齐了大卫·芬奇早前拍摄的《十二宫》,多角度运用到了与《十二宫》相同的叙事构思。尽管创作者和观众一样,都无法知晓杀人凶手的真正面目,但两部作品在竭力逼近真相的真实情境,通过已有的线索去试图勾勒罪犯的轮廓。

值得注意的是,上一季已有所呈现的“BTK连环杀手案”在本季中继续低调延展,如无意外,该案件将会是第三季核心。

第二季中,“FBI高层政治”也有或直接或侧面的展现,新官上任的冈恩便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角色,他对BSU的支持实际上是以BSU能为自己创造事业前景为前提的。他陆续接见坦奇探员、卡尔博士和福特探员,却完全无视BSU中最缺少价值的史密斯探员的存在,史密斯为此耿耿于怀。有价值的人被冈恩当作事业晋升工具,无价值的人则通通视为空气。

第二季的前三集由大卫·芬奇本人执导,后六集分别则由安德鲁·多米尼克和卡尔·弗兰克林执导。但整部剧的风格转变并不明显,依旧是以首播集风格作为整部作品的指标。好莱坞的职业导演成熟而规整化的执行,使得整部剧尽管由联合导演完成,但美学风格和叙事基调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第二季依旧延续了极高要求的制作,从摄影、表演、配乐到空间氛围的渲染都做得一丝不苟,甚至每集片尾曲都有着令人叹服的品味。整体而言,《心灵猎人》有着大卫·芬奇式完美主义的品质和态度,光这一点就值得市面上大多数剧集学习。

但《心灵猎人》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悬侦剧,尤其是第一季,实际上更倾向于历史剧以及科普剧的逻辑:它主要集中在行为科学部的探员对已被判刑的连环杀手们的犯罪行为心理研究,以及行为科学部整个成立始末的呈现,并没有像第二季这样出现完整的缉凶探案过程。

相对而言,第二季有了较强的悬侦剧意识,BSU研究成果也得到实践的机会。但由于上一季的剧情与本季新剧情的叠加,第二季的叙事线索更为复杂和跳跃,信息量之密集是近几年的电视剧集中极为罕见的,稍不集中注意力,便会跟不上剧情。而很多观众在观看第二季时,其实早已经将第一季都忘得差不多,因此第二季的观剧体验注定倍加吃力。

北美观众和国内观众对《心灵猎人》第二季评价产生出入,与所接受到的电视文化也有着一定的联系。美国的电视剧集无论是类型、叙事和制作流程都更加丰富,观众对电视剧复杂性的要求和接受度也就较高。

国内剧集普遍较简单,剧本和摄制上灌水的情况并不少见。星级电视台播出的剧集尽管大都超过60集,但它们的情节容量甚至不如仅仅10集的美剧高。

类型不流行、剧情稍有复杂都会造成大部分观众的困扰,需要思考、情节密集的剧集,往往不如程序化的古装偶像剧、时装偶像剧受众广。惰性的观看习惯遇到《心灵猎人》第二季这样的强调叙事强度的作品,自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导致不同地域的观众在观看同一部电影时出现角度和体验上的差异,比如说改编自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道风云》在北美被推崇为新世纪经典,国内却遭到了冷落……类似情况已经不胜枚举。

《无间道风云》

面对有争议性的作品,当下不堪的际遇并不能准确反映作品的品质,真正优秀的作品会随时间的沉淀而愈发深邃迷人。

大卫·芬奇饱受争议的《十二宫》在多年后才得以平反,被越来越多的观众重新认识和推崇。何况《心灵猎人》第二季无论是退步还是进步,这种争议只是相较于第一季而言,它的起步已经是很多剧集永远也赶不上的理想终点了。

作者| 卡洛斯的三棵树;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Sometimes the Dragon Wins

“多年以前,格雷格•麦克拉里将一幅卡通画钉在办公室的布告板上。画面上有一条龙,口吐火舌,很霸道地屹立在一个拜倒在地的骑士面前。标题很简单:‘有时龙会取胜’。”——《心理神探》

从Bill得知原来负责公共事务的Gunn接替了前副局长的位子,并希望能够把BSU的理论实践化开始,《心灵猎人》第二季的风格转变就确凿无疑了。

BSU在第一季只是个窝在地下室“为疯子分类”的边缘部门,无人关注也无人干扰,研究已知连环杀手的心理而非真正破案,因而核心三人组更像在学术场域角力,三人组虽然都确信自己做的事很重要,但在行事方法上互有分歧。Holden不受规则约束的直觉引导着整个BSU向前,却也在他逐渐深入这片黑暗领域时威胁着BSU的存在,第一季末OPR的加入,Holden惊恐症的突然发作,似乎都在暗示这个部门的风雨飘摇。

前副局长的退休并非单为Holden的错误买单,而是当时FBI处于变革与混沌时期,嗅觉灵敏的Gunn即是看重BSU能在该时期发挥的潜力而来:我希望华盛顿将FBI看作一辆已经驶离站台的火车,唯恐自己被它抛下。至此,BSU有了强有力的政治背书,也开始了从学术场域进入现实世界的摸索,所以这一季更多聚焦的是是适合现实世界的Bill。

Bill在职场上是BSU最得心应手的一个,谙熟职场之道又是个实干家,还沿袭了《心理神探》原作者“会讲故事”的特色,这一技能在争取高层支持时是一大武器,Gunn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给其足够的发挥空间。Gunn其实最为看重的是Holden,但他打好了Bill这张牌,既赋予Bill在高级牌桌上玩牌的资格,又暗示Holden需要Bill的驯服,两方面都照顾到,所以Gunn为什么是Fast Tracker,不是没有道理。

Bill养子这条线个人觉得蛮有力道,因为它探讨了一种可能性:BSU总结的连环杀手在童年时期的特征好像都在养子Brian身上应验了,这种恐慌不亚于Holden被Kemper拥抱的恐慌。Bill面对养子的种种异常,其实也无能为力,他对养子被领养前的过去一无所知,对于如何防范他走上歧路也一头雾水,只能通过增加与Brian沟通的频率来了解Brian,可是目前看不到积极的回应。

可以说,行为异常的养子同时点燃了Bill的婚姻问题,在重压下无法得到帮助的妻子最终带着Brian离开了Bill,妻子并不理解Bill的工作性质,也无法理解Brian行为的严重性,但慢慢地看到了Brian瘆人的一面,她对Bill说:当我知道Brian做出这种事后,我有点松了口气,还好他不是我亲生的,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来自于我。妻子最后带走了Brian,Brian将被迫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也意味着法庭安排的对Brian的心理干预停止,妻子的这种“非我所生”的心理会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Brian的未来堪忧。


Holden这条线总体处理得有些潦草,第一季末突发的惊恐症只在前副局长对他发飙时再现过一次,也并未对后期剧情产生什么影响;第二季前几集他与连环杀手的对谈也没有太大的记忆点,层层铺垫本应成为高潮的曼森面谈,也比较平淡。

季初,Holden因为Gunn的到来重获新生,从一个接受强制治疗的、徘徊在被解雇边缘的员工一步登天,成为可以直呼副局长Gunn名字的明星员工,Gunn对他的要求则是“Results”,Holden自信满满地答应“You got it”。但当他从理论轨道切换到现实轨道,就发现自己太过天真,他这一季最大的困惑从如何处理对连环杀手的共情,转变为如何处理与现实世界的矛盾:官僚政治、媒体、种族……Holden面对这一切无所适从,所以才会在刚到亚特兰大没几天就被踢出了联合调查小组;再次返回亚特兰大时,他始终处于有志而不得的状态,一再被繁文缛节掣肘,他提出的嫌疑人理论并不受当权者欢迎,提出的前摄措施总因为各种各样荒谬的理由得不到落实,提出的监视行为抓到了嫌疑人又因为证据不足释放,最糟糕的是,遇害人数不断增加,杀手在不断进化。

Holden在办案后期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犹疑:“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Wendy在本季的功能完全被弱化,很大程度上在于Gunn对其的定位:学术花瓶。Gunn欣赏Wendy的学术背景,但并不鼓励Wendy进行实地探索;在宴会上公然将Wendy推给负责预算管理的高层,相当令人不适,这一细节再次验证了Wendy在Gunn的管辖下,难以突破的瓶颈。

另外,Wendy的性取向在那个年代仍是禁忌,她虽然在波士顿公开出柜,与BSU的关系较第一季缓和了很多,在个人问题上仍对他们有所保留。在探索连环杀人犯心理的同时,新的恋情算是她探索自我的一种方式,离开了与导师的那段控制与被控制的感情,Wendy走入平常恋情的方式很生涩,她被酒保的不羁自由吸引,在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对方言行不一,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可是,普通人不就是反反复复的矛盾体么?

第二季末,BSU经过亚特兰大一役名声大噪,讽刺的是,妨碍他们的办案的是政治因素,决定他们办案结果的也是政治因素。Gunn的志得意满写在脸上,Bill回到已经空无一人的家中,Holden则难以面对这一结果:凶手被陪审团做出了两起谋杀案的裁定,但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

Holden没办法像其他人一般庆祝这次胜利,他可能要过很久才能明白,有时候,龙会取胜。

 5 ) 对自己不真诚是痛苦分裂的根源所在

DavidFincher的新作《心灵猎人》(Mindhunters)。那里面有一个把自己母亲的头割下来的罪犯。听说了他的罪行的FBI警察都不敢去见他,但是当真正见面的时候,却发现他温文尔雅,根本没法想象眼前的人会作出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和他聊了以后才知道,他的母亲每天都对他恶语相加,根本不尊重他的感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搞得他生不如死。如果你有这样的母亲,你会不想杀了她么?至少我们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当他的正常的意识和他的罪恶的潜意识相冲突的时候,他便成了一个精神不正常的杀人犯。但是为什么现在在我们眼前的人如此正常呢?他说当他杀母亲的时候,是他第一次真诚地对待了自己,实现了他潜意识的愿望。所以对他来说,杀害母亲是他意识和潜意识的第一次和谐,一旦和谐以后,他的精神病自然也就治好了,他在监狱里其实也就已经正常了。不仅正常,而且他对自己的理解,对所有罪犯的犯罪心理比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警察都要专业。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逃脱魔鬼的手掌呢?我认为我们的人生境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 希望得到爱

2. 无条件地爱别人

3. 爱自己

第一阶段。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于是我们都不择手段地获得金钱,名誉,地位,永生,上帝的爱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魔鬼的圈套。当我们忘乎所以地去追求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就背叛了自己的灵魂,抛弃了真正的上帝。

第二阶段。我们发现被爱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反而会让我们觉得空虚,无所事事。更让我们觉得充实的是主动地爱别人。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种爱却束缚了我们的自由。而且其实爱别人和想要得到爱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好比在《挽歌》(Elegy2008)中,一名教授本来是想找年轻的女学生做情人的,但是后来他发现自己在占有欲里不能自拔,就像是一个不愿意放弃自己玩具的孩子。很多人因为空虚,开始爱这个神,那个神,但是却被教义所捆绑,成为了自己潜意识的牺牲品。

第三阶段,就是发现其实被别人爱和爱别人都是不靠谱的。我们发现我们连自己没搞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连自己都没有真正爱自己,还一直都爱这爱那的瞎折腾。只有当我们能真正做到爱护自己的灵魂,才能接近上帝和真理,远离邪恶与魔鬼。我们有时候会有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雄心。但是其实我们真正需要拯救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其实我们早晚会发现,拯救自己其实就是拯救了全世界

 6 ) 为整个时代做一个“心理侧写”

在所有好莱坞的名导之中,大卫·芬奇(David Fincher)可能是那个对连环杀手最情有独钟的一个。这种极其执着的迷恋贯穿了他的导演生涯,无论是早期一鸣惊人的《七宗罪》(Se7en),还是声名鹊起之后的《十二宫》(Zodiac)与《龙纹身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甚至是讲述婚姻关系的《消失的爱人》(Gone Girl),叙事的中心总是一件离奇的罪案。躲藏在黑暗中幕后凶手将寻找真相的侦探玩弄于股掌之间,冰冷而残酷的世界永远不会得到救赎。

然而大卫·芬奇在2014年完成了《消失的爱人》之后就没有任何作品推出。计划中和艾伦·索金再度合作的《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在临近开拍之际被索尼更换了导演,《龙纹身女孩》的续集的拍摄计划也迟迟没有了踪影。一时间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位年近六旬的导演要怎么样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十二宫》(Zodiac)

就在观众们焦急等待的关头,网飞在2017年上线了了芬奇与它们合作的新项目《心灵猎手》(Mindhunter),一个光听故事简介就充满了大卫·芬奇自己风格的剧集,更何况他还在亲自执导其中的三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聚焦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FBI通过对连环杀手的访谈创建“心理侧写”(Profile)这套理论的过程,将会涉及到历史上诸多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是等到剧集正式上线之后,观众们却大失所望。大卫·芬奇招牌式的冷峻的影像风格和凌厉的剪辑依然随处可见,故事却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没有警探和罪犯的斗智斗勇,取而代之的是大段大段的访谈,节奏缓慢,情节拖沓。

这种的与预期强烈的不一致并非是某种失误,更像是刻意为之。“心理侧写”对于大多数的观众早就已经是一个无比熟悉的概念,电视机的荧幕早就充斥着诸如《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或者《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这样一抓一大把的刑侦破案剧集。主角们运用侧写的方式构建凶手的模型,抓住真凶的故事已经很难再拍出新意。与其照搬旧的套路,不如独辟蹊径,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这套理论是如何构建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不该被当作一部刑侦剧集,以精彩的追凶破案作为卖点;而是纪录片,以历史本来的面貌作为根本的目的。到了今年播出的第二季,纪录片的风格则变得越发明显。(第二季前三集同样由芬奇本人担当导演)

《追辑:炸弹客》(Manhunt: Unabomber)

遵循着这样的逻辑,更多与犯罪无关的情节被加入到了《心灵猎手》第二季之中。当时的社会背景,警局内部的工作环境,乃至于探员们的个人生活和心理状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左右着“心理侧写”的构建过程。尤其是第二季最开始的第一集,完全没有描述任何犯罪的情节,而是花费了所有的笔墨来描述新领导上任之后整个部门的运作情况,以此来反应新的侦破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面对多么巨大的阻力。

在整个第二季中,探员们私人生活同样拥有了更多的戏份。故事的叙述者从第一季的霍顿·福特(乔纳森·格罗夫饰)变成了比尔·坦奇(霍特·麦克卡兰尼饰),一个身材健硕,处事圆滑的中年男子。作为整个小组的领头人,他的儿子却被牵扯当地的一件儿童死亡的案件之中。面对妻子的怀疑,奔波在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比尔很快就对自己目前从事的项目产生了怀疑,长期与连环杀手打交道,是不是也对自己的孩子产生了致命的影响。剧中的头号女主温迪(安娜·托芙饰)则陷入了感情的困境。虽然她一直在为“心理侧写”提供理论支持,想要洞察每一个罪犯的犯罪动机,却和自己的恋人都无法深入交流,最终导致了恋情的终结。更不要说在第一季就陷入困境的霍顿,在反复折磨凶手作案动机的过程中,自己也处于崩溃的边缘,随时就将失控。“心理侧写”就像那个黑暗的深渊,在你凝视它的过程中也在逐渐被它吞噬。

深入感情漩涡的温迪

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剧情加入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在无形之中被扩大了。它不仅是一个破案的工具,而变成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主人公们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观察自己所接触的一切,例如比尔开始分析自己退休上司的心态,甚至是荧幕前的观众都不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心理侧写”为主人公们画出人格肖像。每个人即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每个人都在为了“心理侧写”的创立过程添砖加瓦。

当然《心灵猎手》的野心还远远不止这一层从连环杀手到普通人的推进。当第二季的后半段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被正式引入故事的主线之后,“心理侧写”的对象再一次扩大,当时整个的社会环境都成为了“心理侧写”的目标。

1974年的冬天,整个美国亚特兰大市都被一股恐怖的气氛笼罩着。黑人社区里,一个个小孩接连失踪。几日之后他们的尸体就被发现随意丢弃在城市的角落里,死亡之前通常都受到了残酷的折磨。当地的警察对此一筹莫展,百般无奈之下,FBI派出了他们新近成立的“心理侧写”部门,想要力挽狂澜。但当比尔和霍顿正在开始介入调查之后,却发现此前百试不爽的“心理侧写”忽然间失去了魔力。黑人和白人之间深厚的种族矛盾,当地警方陈旧的侦破方式和对“心理侧写”的怀疑,凶手高超的犯罪手法,每一件事都在阻碍案件的侦破。

贯穿后半季的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几乎可以当作是一部犯罪纪录片来单独看待,之前噱头十足的大段采访内容消失不见了,却而代之的是各方势力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相互角逐,互不相让。为了增加这种真实的临场感,在霍顿搬运十字架的段落,呈现在荧幕上的画面忽然变成了老旧的记录片样式,不时出现的条纹和斑点以假乱真,甚至能让人以为这是历时上采集的新闻画面。

酷似纪录片的画面

当“心理侧写”不再百试不爽之后,比尔和霍顿从无所不能的英雄还原成了凡人,挣扎于各方势力之间,难以施展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他们会开始自我怀疑,这套基于个人经历和情感分析的理论在面对现实的凶杀案时是否真能有所作为。正是在经历了这种挫折带来了无力感之后,两个凡人才能静下来心来观察当时的整个社会。在亚特兰大,真正制造犯罪的不是某个单独人物的一时冲动,而是整个社会中黑人和白人之间不可消解得相互仇视。阻止破案的也不是犯罪份子高超的作案手法,而是各方势力在利益角逐的过程中一次次丧失协同合作的机会,给罪犯留下了逃脱了空间。因此一个单独给疑犯做的“心理侧写”并不会起到任何作用,需要的是为整个时代和社会环境,为其中的每一个人做一次“心理侧写”。

从这个角度来说,《心灵猎手》从始至终都没和大卫·芬奇之前的作品脱节,而是一脉相承地延续了他之前的母题——一个无力平庸的凡人在异化的时代中苦苦追寻的凶手,最终认识到击败他的是这个黑暗的世界。在《七宗罪》中,这位凡人是那个刚刚上任七天的菜鸟警探;在《十二宫》,这位凡人是那个数十年苦苦追寻却一无所获的记者;到了《心灵猎手》,这位凡人则是创立“心理侧写”的FBI探员。无论最后成功与否,他们都是时代见证者。

自发组织起来查案的亚特兰大黑人

直到第二季的最后十分钟,亚特兰大儿童失踪案的嫌疑犯才被抓获归案。然而没有人脸上露出了笑容,因为已经有二十个儿童失去了生命。亚特兰大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并没有缓解,城市中的各方势力还在不停地争斗,抓获凶手并没有改变任何现实。之前的一场戏中,有人问霍顿:“符合侧写的临界点在哪里?四项要素还是五项,要是他不符合第六项呢?” 霍顿无言以对。其实无论是他还是观众都知道,侧写只是一个通过理论构造出的模型,并不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写照。真实的世界永远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黑暗得多。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集,《心灵猎手》的故事还远没有完结,毕竟每集开头一闪而过的那位BTK(Binding虐待Tyrannize杀害Killing)还未真的与我们的主人公展开较量。我们有理由继续期待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期待大卫·芬奇完成它给整个时代做的“心理侧写”。

还未加入战局的BTK僵尸未来剧集走势的关键

本文首发于深焦公众号 深焦DeepFocus ,文字和图片略有改动。

 7 ) 不行了,这部剧好看的让人上头

时隔两年,第二季开播,虽然略略逊色于第一季,但第二季依然是好样的。

第一季节奏非常紧张,故事的走向也很明确,人物的动机和行动都是环环相扣,两位男主角与连环杀手的访谈细节迷人且引人入胜。而且第一季重点展现了Holden这个小机灵鬼的魅力,不受常规约束和善于利用直觉的特点让搭档和领导都非常头疼。

但也正是因为Holden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才使得BAU顺利与连环杀手们建立了联系,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就,逐步将“”犯罪侧面描写”的数据库丰富了起来,还顺便利用连环杀手们给的提示破获了新的案件

第二季拓展了每个主角的故事线。

除了小机灵鬼Holden,他的搭档Bill和Wendy的家庭感情线在这一季写得很棒。尤其是Bill的养子,我真的,真的衷心希望小盆友就是完美连环杀手的雏形啊,小演员很会演。

而且第二季延续了上一季的叙述风格。它不讲警察怎么抓罪犯,也不经常展现血腥刺激的犯罪现场。因为它所关注的不是那些看似“华丽”或者“招摇“的东西,更不是破案成功的英雄,而是真实的社会状态。

我们看到主角们会失败、会痛苦、会放弃、会迷茫,破案的过程如此漫长,在案情毫无进展的同时还不断地有人被杀害。有人可能觉得这部剧的台词都过于繁复冗长。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个特点让这部剧和其他犯罪类电视剧区别开。

我们通过大段细腻的、真实性相当高的、不做作不粉饰的台词感受到了“犯罪心理分析”的艰难,甚至可以真切体会到两名男主角在与罪大恶极的罪犯聊天时内心的煎熬。

人性决定了每个人都会对黑暗的事物带有好奇心,只不过强烈程度因人而异。

两位男主角冒着极大的风险试图理解连环杀手们的动机,同时还得不断地调整心态,确保自己不会被他们极具煽动性的话语所影响。要知道,很多连环杀手不仅智商高,而且极具人格魅力,比如大家会在第二季中看见“曼森家族”的领头者查理·曼森。

曼森的可怕在于,他并没有参与“曼森家族”的杀人过程,却能让那么多高学历的优秀大学生崇拜自己,并通过精神控制的方式操纵他们残忍的杀人,堪称“洗脑大神”。

第二季Holden和Bill亲自与曼森会面的那场戏看的人一怔一怔的。曼森一出场就自带光环,眼神犀利,非常善于观察对方的神色,通过三言两语大概掌握对话者的特点,然后说一些似是而非的哲理直戳对方的弱点。比如Bill,没说几句就被曼森的话气炸,可曼森本人完全是乐在其中的状态。


第二季主要关注的另一个案件是1979年-1981年的亚特兰大杀人案。有很多人说看着憋屈,我倒觉得非常写实,虽然7、8两集节奏确实令人困倦

毕竟BAU还处于摸索阶段,心理分析技能不可能迅速帮助他们准确分辨罪犯。

而且当时美国南方的种族矛盾还是较为严重的,受害者又都是黑人孩子,所以绝大部分当地人,尤其是受害人家属都不相信警察的判断,觉得他们依然带着有色眼镜。

所以FBI也不是神仙,观众觉得憋屈,他们破案的过程肯定更加痛苦。


夸了这么久总有一句“但是”。

大卫·芬奇负责的前三集基本完美,第四和第五集也没问题,第六-八集就有点拖了,全部把时间放在了“亚特兰大杀人案”上。我本人更期待看到Holden、Bill、Wendy与犯罪者更多的采访。不过最后一集又拉回了比分,尤其是结尾BTK的变态行为,啧啧。

还有一个问题是,Holden在上一季里直觉太准,对变态杀手的犯罪行为还很向往,而且最后一集被连环杀手拥抱后犯了病。这些伏笔都让人觉得第二季要好好讲讲Holden怎么平衡内心的“变态”与“正常”。

虽然第二季确实就着这件事儿开篇了,讲Holden从医院醒来后得知以后必须随身带着紧急药救命,以防随时可能复发的心脏病。还讲了退休的老上司对Holden一顿冷嘲热讽后,他连滚带爬地吃了两粒药。

结果后面再也没有提到这一点,以至于我白白担心了好久Holden什么时候再犯病?

虽然没有影响到整个剧情,却仿若一根刺扎在了我心里。所以这个伏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要再等2年看第三季的时候再续上?

咕噜电影公众号 专业的电影推荐,真的很好看

 8 ) Bill家庭何去何从?(含剧透慎入)

Mind Hunter 第二季作为本年度最期待的美剧续集,本想是在更新后一天刷完,但是明显感到有一种刷三集让我缓缓的趋势,主线和副线的内容非常多,当准备好要深入一条线的时候又变得蜻蜓点水,让人觉得大卫 芬奇估计依然在挖坑。如果非要给第二季定个性,应该是一个过渡季。

自己觉得最明朗也是最深刻的一条线就是Bill的家庭线,亚特兰大儿童残杀案和Bill有自闭症的孩子两条线几乎平行在叙述,第一季Brian藏起凶杀案照片的镜头几乎是第一季最让我焦虑的一个镜头,在第二季Brian卷入了凶杀案,他目睹了几个大孩子杀害了幼儿的过程,并且提议将死去的幼儿绑在十字架上。布莱恩虽然没有被追究法律责任,但是法庭要求一名社工和一位精神科医生进入Bill的家庭进行评估,作为是否需要社区或是青少年组织的介入的依据。

从剧中表现看,社工做的事情包括:1.定期家访;2.不定期家访;3.不定期校访。家访第一次就把人家里检查了一遍,Bill说了一句话:这不就是和我们检查犯罪现场一样吗?之后,社工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对布莱恩进行校访,母亲质问道:“难道不就是因为你们这些异于常人的监视、家访、校访更加让孩子确定自己是abnormal的吗?”每一次工作过程中手里拿着满满当当的表格,在我看来挺像是披着社工外衣的审讯。当布莱恩第二次见到社工,社工装作亲切的问孩子:是否还记得我?我们上次见过的。布莱恩只是摇头。

本着卑微又崇敬的心情重新打开了我本科的教材《家庭社会工作》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书里的叙述如下:

“20世纪50年代,政府开始关注虐待、自杀和少女妈妈等家庭问题,并开诊对家庭问题和振兴家庭措施的讨论,家庭服务也收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逐步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和组织性的服务机构、组织和协会,为家庭成员提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的各项服务。同时,家庭治疗也开始兴起,从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互动研究到家庭协谈等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家庭社会关注从原来注重家庭个人的咨询转变更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注家庭和社区资源的连结。”

但是从法庭的强制程序来看,社工的介入已经超过了案主自愿的范畴,因此我又看了看有关美国司法社会工作的论文,司法社会工作更强调对于已经实施犯罪的罪犯进行的矫正工作。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美国司法社会工作者出现了大量的撤离。里根在任期间,实行对“犯罪强硬”的政策,在司法领域更多声音谴责社工的工作“Nothing works”。但是更多的司法社工工作者转向了进入社区为受害者或者证人工作。社工被赋予在矫正机构外开展预防和服务的职责,辅助法庭,提供法律援助,家庭犯罪调节,青少年犯罪治疗等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剧中的社工角色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但是不可置否,社工在这部剧里的角色非常不讨喜,甚至说是纯粹为了完成程序而进行的机械工作,没有看到更多的专业性,甚至连明显的创伤后的退行都只是做个记录就完事儿,连我看了都想翻几千个白眼,反而是精神科医生强调了孩子的所有进步与变化都值得关注。

Bill对于儿子的思考也从一开始的否认到后来的自我怀疑,一方面Bill不想承认孩子是一个无情的旁观者,甚至种种行为表现出往冷漠的杀人犯大势趋进的苗头,另一方面,从Kemper,Manson,Son of Sam的面谈中,他们几乎总结出这些连环杀人犯从小就与众不同,身世凄惨,情感冷漠,Bill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孩子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但是3岁收养布莱恩后就一直悉心照料他的家庭,甚至让自己怀疑是不是Brian就是天生的冷漠,能够对杀人无动于衷。Bill说道:从3岁收养他开始,我们都希望尽心照顾他,帮助他更好,但是没人知道他3岁以前经历了什么,过着怎样的人生。

强烈的冲突也暗示着这部剧一直的焦点问题:杀人狂是天生的穷凶极恶,还是后天形成的?

Bill的work-family conflict逐渐加剧,妻子作为家庭主妇每一天都要处理和面对家庭琐事,另一方面要陪伴孩子,最压抑的是上门要求和孩子面谈的警察,死去孩子母亲的责问,社区里Brian不被接受的情境。当死去的Daniel的母亲要求见布莱恩,理由是要宽恕他的时候。布莱恩的妈妈几近崩溃,隐忍的拒绝了对方。在我看来这幕几乎是全剧最丧场景,看完当集的我立刻来了一片饵块醒醒神。

Bill也面临着来自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妻子希望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来陪伴孩子,另一方面新任的上司迫切想想有所作为,在行为科学部干大事,但是亚特兰大杀人案件在警察局、黑人政客、失踪者母亲等各方势力斗争下无法推进。

这个家庭几乎就是一个stressors的集合体,如果说一系列的事件是primary stressors,那么在压力环境下目前家庭的coping strategies应该会发展成为secondary stressors,如果不出所料,bill的家庭正在朝着离婚方向逼近,这会对Bill,对Brian又有什么影响,我非常期待但是确实也不敢深思。此处放上Pearlin(2013)的压力过程理论框架,作为自己思考的启发点吧。

图片来源:Pearlin, 2013

第一次写剧评,如果之后有时间,还想好好捋一捋wendy的线以及几大重刑犯的面谈。

 短评

芬奇导演的前三集仍然水平高超,配乐、音效、运镜、表演指导,每一项单提出来都值得研究好久。这一季讲亚特兰大儿童谋杀案,话题落在了种族上。聪明地把白人双男主之一支开,回收第一季黑人配角当起探案主力,避免了白人拯救黑人的戏码。霍顿仍然固执相信自己的直觉,但比尔和温蒂却各自发展出有趣的故事支线,尤其比尔线对“善恶起源”进行了另一层讨论。第五集曼森出场惊为天人,台词剧本和表演拿捏实在是太棒了。第七集高潮在于送十字架,那一段摄影风格的突变,立马让观众对受害者家属的同情值拉满,是影像的魅力。这季和罪犯的对话戏少了一些,而关注亚特兰大当地司法系统的运作更多,感觉越来越像《火线》了,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6分钟前
  • 610
  • 力荐

【A】唯一不满的就是第二季的节奏不再像第一季那样抓人了吧,很少有像最开始那种新奇与恐惧的混杂体验了。除此之外一切都好,无论是视觉体验还是以对话为主导的情节感官驱动,都保持了超级高的水准。而主要剧情上,三位主要角色的延伸线也各有特点,其中要数bill的家庭线最为惊艳,是第二季的闪光点之一。希望芬奇能够接着拍它个十几季,一直拍到BTK被捕,拍出一部横跨三十多年的美国犯罪史,一个真正宏大又深邃的罪案电视剧系列,一个只属于芬奇的时代记忆。

11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真探》S1后的美剧最佳,芬奇应该是偷看了我上一季的短评(笑),三人组里BillTench和WendyCarr两条线写得深得我心,这一季在这二位角色上所下的功夫明显多了不少,前者父子线中儿子所涉及的十字架案件几乎与全剧主线共为唇齿成为牵制剧情的必要存在,后者与同性伴侣的关系进展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办公室“隐患”也将在日后成为“惊爆内幕”的导火索,有芬奇掌舵前几集也着实把人看嗨了,包括新加入的迈克尔·瑟沃瑞斯在内的几位主演都相当抢眼,当然,倒不是说演员们完成得有多好或者贡献了多少夺奖时刻,但从三人最初集体磨合到其后各自为战的过程,确实与全剧或者说大卫·芬奇的一贯气质形成了一种严丝合缝的互补关系,麦克卡兰尼的压阵效果不输十年前的约翰·古德曼,安娜·托芙则演成了美剧届的布兰切特。最后,希望深藏功名的芬奇下季能多导几集。

13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跟大家观感不太一样,后半程亚特兰大案看的我如痴如醉

1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先说一句:太厉害了,再一次拜服本剧的视听语言,教学范本的高超设计。本剧的风格依旧是缓慢的叙事节奏里包含大量绵密的对白,像巨大的深不见底的漩涡。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的音效设计,仔细听每一场对话的背景音,不论是桥上火车的呼啸声,或是酒吧人群的喧嚣声,还是监狱栏杆的撞击声,都和对话内容的节奏一致,通过这些音效的暗示来完成故事的留白——观众无需真正地观看犯罪现场画面也能通过音效去脑补出细节,另外在霍顿与连环杀人犯对话时,当不同角色占据主导位置时有几次颇有趣的跳轴。这些设计如同精密的仪器,一点一点让观众从视觉上到听觉上再到心理上接受暗示,将自己代入角色,参与感颇高。认真看,不要错过一分一秒。

21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依然好看停不下来。喜欢看爽剧的,一集破一案的那种,何必进来。节奏慢得会拖垮你的兴趣与耐心。本身就不是什么严格意义的“破案剧”“悬疑剧”,因为每个案件、每个人物都是历史真实的再现,需要观众去玩味的,是过程中的抽丝剥茧、细腻的心理交锋,甚至人事纷争,大时代下的社会人情生态,权谋与政治的角力,以及案情徘徊不前、陷入泥淖时的疲惫、无奈、焦灼,从零建立和应用一门学科时步步受阻、处处碰壁、无人理解的艰难…这一切的一切,才是犯罪最真实的面貌。屏住呼吸,凝视这过程,跟着一起疲惫和无奈,才是快感所在。毕竟,正义迟到方是常态,三下五除二水落石出坏人归案,那是英雄主义的童话。虽然芬奇只导了两集,但颇有《十二宫杀手》的味道,除了众口称道的音效,时代还原也是一贯优秀。

2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前面铺垫了很多心理暗线,结果到后面剧情已经被亚特兰大儿童案占满。某种意义上算是高开低走,但看这种玩弄人心的罪案剧真的很过瘾。希望第三季节奏可以再放慢一点,让每个角色都塑造完整... (我要向小乔表白啊啊啊~~~)

2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Manson那段真绝。这季仿佛连续看了9部Zodiac,后半程开始有一丝丝The Wire的感觉了【下一季又要等两年等到失忆吗

32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太快看完了好空虚……

34分钟前
  • ParasItE
  • 力荐

好像一口气吹了个气球,又看着它慢慢地瘪下去。几番意味深长从不挑明,几条故事线无疾而终,主要人物没有发挥空间,配角长期掉线,除了开头结尾的btk,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一整季最后只剩几个大坑。

36分钟前
  • 误入崂山
  • 还行

在没有《双峰》,没有《真探》,没有《汉尼拔》的日子里,就靠它来提高智商了

4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看完第二季,我明白了一件事,如果不是为了偏执艺术,拍罪案电影一定要逮捕真凶,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期待。这点与现实罪案无关,完全是艺术处理。可惜整个《心灵猎人》第二季并没有给观众《杀人回忆》、《十二宫》那样可能抓不到凶手的暗示,结尾给观众的落差感太大了。

44分钟前
  • 观影报告
  • 推荐

第一季温迪因为霍顿的一句话指责他不专业,第二季她亲自去和连环杀手对话才终于明白干这行不能循规蹈矩。他们一直说霍顿不对,他们真正去试了才知道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两季《心灵猎人》都有一定的观影门槛,慢节奏挡住了不少观众。3~9集整整7集才破一个案件,而且还没完全告破,这让看惯了常规的高智商破案的电影的观众很难接受。但真实的破案就是这样,并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就一定能有所进展,也并非以往电影那样看看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就能轻松抓住凶手。片尾显示,直到2019年剩余27宗案件无一被起诉。至今没有告破,比真相大白更加可怕。我们总是在新闻上看到警方又破获了案件,但更多的是亚特兰大案那样曾经震惊一时,后来却没有了后文,不了了之。可惜人们更喜欢看娱乐性强的电影,不喜欢偏向纪实的、更加真实的电影。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海报更新了!罗夏墨迹!看过:失望,沦为三流美剧,第一季可是跟着电梯里三人笑出来,最后小乔崩溃忍不住哭,细思极恐后的震撼,还有每一集片尾非常贴切的歌,psycho killer等。这一季呢?三人分崩离析,硬给wendy安了个蕾丝恋爱戏,小乔也再没崩溃过只是执着,Bill被家里的案子焦头烂额,戏份分配十分不得当,亚特兰大儿童案本就是“悬案”,全局没有高潮,知道最后一集接近片尾还在拖…当然不可否认有亮点,着实被吓到的片头,一些奇妙故意吓人逗趣的平行剪辑,一些视角比如摄像机在监狱门上开合,在车前车后固定机位,苍蝇,小乔扛着十字架跑(看哭了。wendy因为les身份为同性恋辩解,bill因为儿子出事为“被教唆者”辩解……然而不够!真的不够!

51分钟前
  • 亮马河畔
  • 较差

Star Trek般对话占据如此重要驱动核心的一套类型剧,甚至取代情节成为观看主体——如何将空间对话影像调度激发出文字阅读般丰富细节积累起的精确可控却又灵活演变的想象力。纵然弗兰克林执导的后四集在技法上略显混乱和逊色,但每集结尾的字幕表都在咆哮——“芬奇和多米尼克们是多么想拍电影啊!”无数“杀人回忆”串起一道道历史愁绪,降临在追逐虚无真相的每一个忏悔者。

5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那种平静的氛围展示了一种未知的恐惧

53分钟前
  • 吃好喝好
  • 力荐

我爱小乔!芬奇大大!来啦来啦!好看到尖叫!等得老泪众横!第二集优秀极了~小乔那肚子是五个月了嘛233脸圆了一圈儿~乔妹声音太好听了~听得想掰直他233

55分钟前
  • 一色纱英
  • 力荐

When we empathize with a psychopath, we actually negate the self. We deny our own beliefs about decency and humanity.当我们与一个精神变态者共情时,我们实际上在否定自己。我们摒除了自己关于是非善恶与人性的理念。《Mindhunter》S2E1

59分钟前
  • Rocinante
  • 力荐

相比第一季的惊艳,第二季有点虎头蛇尾了。前五集推动稳当,仍具备着其他大量警匪剧所不具备的,极度纤细敏感、如履薄冰的特质。但后四集收拢到特定案件时,就宛如是将做理论研究的学者推到考古前线去挖矿,纤毫毕现的质感有所降格。纵观第二季全程,感觉还是缺两三场特别重磅的对话戏,哪怕是第五集对话曼森感觉也有点soso,没有第一季能提供那么多当头一棒的震撼。但,仍然是今年目前最佳美剧。

1小时前
  • 徐若风
  • 推荐

熬夜看完。第一季主导的访谈在这一季被彻底削弱,一沾上亚特兰大的案子就把主要配角丢到了主线之外,访谈得到的理论是为了支持实践没错,可一旦它们之间缺少必要联结,两者对于彼此都只会显得多余。剧中不断搅浑水的官僚主义真的快把人烦死了,破什么案啊,都去填一式三份的表格算了。

1小时前
  • 𝙰𝚒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