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饭菜

第10集完结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剧照

下饭菜 剧照 NO.1下饭菜 剧照 NO.2下饭菜 剧照 NO.3下饭菜 剧照 NO.4下饭菜 剧照 NO.5下饭菜 剧照 NO.6下饭菜 剧照 NO.13下饭菜 剧照 NO.14下饭菜 剧照 NO.15下饭菜 剧照 NO.16下饭菜 剧照 NO.17下饭菜 剧照 NO.18下饭菜 剧照 NO.19下饭菜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间至味是土味

在社交网络和市井闲谈中似乎流传着这么一种共识——四川人对一道菜最高的赞美是“打包回去,明早下面”。寻常便饭往往最是让人魂牵梦绕,像袖口的油渍和发丝的烟味,早就渗透进千百日常的每个角落,以至于吃剩的汤汤水水也难以割舍。

走过千山万水,尝遍山珍海味,最让异乡游子思念的,恐怕莫过如是老家那一道下饭菜。

于是这样一部堪称平平无奇的美食纪录片出现了。它不精致,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样高大上的拍摄技巧以及恢弘煽情的内容文案;它也不独特,不会像《早餐中国》一样起早贪黑,遍访街巷搜寻不常见的特色小吃。它在渔船上或者山野间,逮住没有名字的百姓食客就地采访,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些鸡零狗碎;它随心所欲记录,没有花招甚至招数“粗糙”,像是学生作业一样不对音频进行淡入淡出的处理,现场收声嘈杂得听起来如同置身你家楼下菜市场,连字幕都时有错谬……就是这样一部被豆瓣网友评价为“土得掉渣”的《下饭菜》,却呈现出一副活色生香的人间百味图。

土羊、土陶、土办法

笔者到新疆和内蒙古旅游时,当地向导总是对我们平常吃的猪肉嗤之以鼻,提起大草原上的牛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在新疆喀什,过油肉拌面是广受欢迎的家常菜,由手工拉面和羊肉炒蔬菜做成的浇头拌成的。从小在噶尔古城长大的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自家就养着羊,“喀什的土羊,我们只吃这个(羊肉)。”他和家人对着镜头坚定地说。他们用自家土羊和当地时蔬烹制了这碗有荤有素的新疆家常主食,色泽鲜艳诱人,面条劲道,滋味可口,“只要是吃过一次,就肯定还想吃第二次。

过油肉拌面

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十一岁时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不能再去卖土陶了,他便辍了学接过了这门生意,并以此为生。如今他已娶妻生子,“但书还是喜欢读,现在就晚上有空读读书,我就是这样长大的”。从前懂事持家的土陶少年已为人父,他的两个儿子每天放学都在自家的羊圈和土陶仓库兜兜转转,打打闹闹,却不必再为生计囿于陶土捏制的瓶瓶罐罐之间,他们今后的人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哥哥说,“我以后想当老师。”父亲阿热甫江·阿布都依木在一旁听着大儿子的稚嫩理想,吃着过油肉拌面,笑了,“那得要考上大学,去北京上海才更好呢,我是不会舍不得的。”

土豆炖羊肉

从新疆喀什遥望内蒙古鄂尔多斯,“土羊骄傲”同样表现在下部第三集的一家人身上。鄂托克旗乌兰镇的64岁蒙古族牧民呼吉勒图也养了300多只羊。每天呼吉勒图大爷都揣着自己的“半导体”,骑着自己的“小电驴”,到草原上放羊。“我们的羊(出门)就是到处找草吃,(回家)就喂玉米,一点点饲料都不吃……这样的(羊肉)才更香。”呼吉勒图的妻子自豪地说着,端上了一盆土豆炖羊肉。这道菜所需的核心正是阿尔巴斯羊肉,一般选取羊前腿肉和羊排肉。处理干净的羊肉无需焯水,直接冷水入锅大火炖煮一小时,之后加盐,这是最关键的一步,调味品只放盐,盐加早了会使羊肉不入味或者炖不烂,然后再继炖到肉酥烂的时候,把土豆放下去,小火煮一小时到土豆变软,出锅撒上葱碎就完成了。

呼吉勒图解说看时间的“土办法”

除了土豆、土羊、土地,呼吉勒图还掌握着一样令他引以为傲的技能——看时间的“土办法”。“现在下午两点了,看太阳就能看出来。”呼吉勒图腿还跨在摩托上,手里操起一根木棍就在沙地上比划了起来,“你看这棍儿的影子,正南正北就是中午12点。过去我们这里戴手表的人少,(戴表的是)有钱人见也见不上,这是我们(牧羊人看时间)的土办法。”呼吉勒图从七、八岁起就开始放羊,每天的日头和呼啸的风声勾勒出他孤独的身影,一晃五十多年,从少年到老人,时间在这片广袤无边的草原上,流淌地悄无声息。

土鸡、土话、土特产

安徽池州吴家祥家的菜地后面放养着一群土鸡,他说自己最早也在外面打工,“打工三年回家还是没钱,老人没人照顾,子女上学没人照料,只能回家种种地,养养鸡。”翘着二郎腿坐在乡间吃席最常见的长板凳上,吴家祥夫妇嬉闹着,就这样“没正形”地接受起了采访。

把从菜地里摘下的新鲜豆角煮至半熟,然后晾晒两到三天去除水分,开始做菜的时候,再把干豆角用热水泡好,五花肉切片,在锅里煸出油,煮到六成熟,再准备蒜瓣、姜以及大葱,老抽、白糖和干辣椒等,上色后再放入干豆角翻炒,然后加水焖煮,让干豆角充分吸收味道,五花肉的油炼出来后被豆角吸收,肥瘦适中,不腻口,搭配带有一点韧性的干豆角,非常下饭。

吴家祥夫妇

这一碗土味满满的干豆角烧肉,正是已嫁做人妇的女儿吴馨嘴里最爱的那一味,为了保证女儿坐月子时能“不断粮”,夫妇俩今年特地多晒了干豆角备着。“(女儿出嫁的时候)非常舍不得,总归是到别人家里去了……你不知道,我自己偷偷跑到女婿家里看过好几次,还是放心不下啊……”吴家祥向妻子诉说着对女儿的思念,一捆捆晒干的豆角里是有嚼劲的恋家之情,凝缩着天下父母对子女永无休止的深沉挂牵。

而蒋维对女儿的思念则从她幼年时就开启了。2010年5月,湖北潜江市被评定为“中国小龙虾之乡”。从此“中国小龙虾看湖北,湖北小龙虾看潜江”的说法不胫而走。哲学硕士毕业的蒋维现在每天凌晨三点就要到虾塘里进行收虾工作,他的父母妻女都留在广东,他自己回家搞起了家乡的“土特产”——龙虾养殖。“远方成了家,故乡成了远方。”蒋维笑道。

炒虾球

炒虾球是潜江当地几乎家家都会做的传统小菜,基本上选用3-4钱大小的中青以下小龙虾,去掉虾头和腹部软壳,然后虾球过油炒至青壳变红,壳肉分离,然后加入红椒、花椒等配料,爆炒三分钟用辣椒爆炒。蒋维同样也为女儿做过这道菜,有时沉默的父爱会具象成一味家乡土产,熟悉的滋味将唇齿与记忆牵系在一起,咸辣鲜香,回味无穷。

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去现在的“家”的蒋维,只能常常通过视频电话与家人见面,看着女儿新长的牙已经顶出了尖儿,听着女儿抱怨自己普通话不标准——孩子听不懂老家的土话了。“像我们经常分离两地,不在一起生活的父女,常常我都会有这种担心,觉得自己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觉得孩子不黏我了。”

似乎看出了手机这头爸爸的失落,女儿在屏幕那头久久不愿挂断电话,反复嘟囔着“爸爸我不想挂,就不想挂……”桌上龙虾的腾腾热气,像相隔两地的亲人的思念,和网络信号一起摇摇晃晃,温柔绵长。

蒋维和女儿视频

内蒙古鄂尔多斯、安徽池州、山东大黑山岛……历时一年,走进二十个村落,记录了二十个家庭以及他们耐以生计的劳作,用镜头见证了二十个家庭的《下饭菜》,几乎每一集,人们都在为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争得气氛正酣,“锅包肉到底炸几遍?”“小龙虾要不要去壳?”“炖羊肉是冷水下锅还是水沸了再下?”“烟熏腊肉是熏得越黑越好吃吗?”……本片从未给出标准答案,每家每户千奇百怪的口味,如同这人世间相似而无尽的烦恼。

片尾留下了“好好生活,好好吃饭”的祝愿,人们想吃什么样的下饭菜?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得到什么样的幸福呢?在经历漂泊,抑或浮沉之后,幸福或许是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故土是游子最后的港湾,家乡和亲人始终会以宽厚无言拥抱着你我的得失与沧桑。在一日三餐中咂摸出平平淡淡的质朴真味,人间至味是土味,劝君加餐饭,来日再相逢。

//e.chengdu.cn/html/2021-11/21/node_9.htm

 2 ) 这个“胡建人”拍的美食纪录片,土得掉渣哈哈哈哈哈哈

郁达夫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中,一开头便赞道:“福州的食品,向来就很为外省人所赏识。”没有一个吃货肯错过福州的。《早餐中国》第一、二、三季出来后,没有一个吃货不安利一支来自福州的摄制团队。不仅擅长寻味福州、福建寻常市井的特色小吃,而且拍好了许多不同气质的城市的早餐故事。近来又新推出百集美食纪录片《下饭菜》,用一碗质朴无华的家常菜,让人如观村野暮烟、耿直乡邻。

本以为《早餐中国》已是早餐美食短视频的天花板,对《下饭菜》的憧憬不过了了,再加上美食纪录片泛滥的当下,竟然还要花银子购买爱奇艺会员才可收看,其实让我衍生出一种“可看可不看,那就不看”的心理。但这个下午,在同事电脑上刷了两集,还是很喜欢《下饭菜》。看得人好想钻进屏幕里蹭饭。纵世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也比不上自家餐桌上的那一碗“下饭菜”,惹人怀念。

特色很明显的一档美食纪录片。真真切切记录身边的美食、人、事及四时风物。没有《舌尖》《人间风味》那么多高大上的摄制技巧以及内容文案,也不像《早餐中国》镜头聚焦的是寻常巷陌中的苍蝇小馆特色小吃。化繁为简,侃侃而谈一碗家常及其背后的鸡零狗碎。一集两道下饭菜,十几分钟的视频内容,奶娃的妈妈,赶集的婶子,做红白喜事的乡里厨子,镜头前懵圈的老大爷,悉数入镜,完全没有想象中美食纪录片的精致或绮丽。乡土得有些掉渣。连宣发都少得可怜。

但在我看来,反而有种朴素谦恭的真实。一部微纪录片,好像把普通人的寻常欢喜过了,也把悲伤欢喜过了,还不时传来乡人们嘎嘣嘎嘣嚼动泡菜的声音。前不久,芒果台在“芒果季风剧场”推出网台联动短剧集《猎狼者》时,被评价是省级广电媒体对长视频创制的“孤勇”与“野望”。如果依此类比点评《下饭菜》及其幕后团队,我想,他们用短视频拍出了目前市场上最耐人寻味的“乡土”与“呼愁”。

01/

关于《下饭菜》

风从福建来,捎来故乡事

在云南鹤庆,杨美玉和丈夫李志刚主要靠种桑养蚕营生。春夏秋冬,山河日月,忙碌的身影不在桑田,就是在煮茧缫丝的工房。两个人,起早贪黑,埋头缫丝,双手长时间泡在水中也坚持下来了,唯盼能多出好丝,多赚一点钱,供两个女儿念书受教育,让她们从此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不再吃上一辈的苦。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晨光之下,无隔夜事,踏实本份地过日子,全力护持女儿奔前程。家里的羊长成了,杨美玉就挤下新鲜的羊乳,煮沸后加入奶藤泡成的酸水,凝成酪,榨干水分后制作羊乳饼。一块羊乳饼配一片乡下火腿,放在米饭上蒸熟,便是全家人最爱的羊乳饼夹火腿,是女儿们从小吃到大的下饭菜,也见证了她与丈夫平常生活的咸鲜有味。

在河南固始,邓健强和妻子孙纯丽每天清晨六点半,就要把自家养的鹅放出去觅食。碧水悠悠泳白鹅,一层波隔一层歌,听上去诗情画意。养鹅人与赏鹅人,心境却大不一样。鹅其实很金贵、难得伺候,饲料得干湿青绿搭配,鹅棚得通风透气且最好有水上和陆地运动场。为了把鹅养好,邓健强夫妇选择每天外出放鹅,白天十几个小时的看护,晚上就在鹅群歇息附近的小三轮车上守着。

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养鹅最怕天气不好,一到下雨天,鹅就容易生病。邓健强丝毫不敢懈怠,全身心投入养鹅。企盼着养好了鹅,便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求大富大贵,但能养活妻小,赡养老人,甚至还筹谋着存钱给儿子买房子。日子实苦,但从邓健强夫妇的揶揄打趣中,清苦乏味的日子也能泛出一丝甜味。

这些“生活不容易”的寻常百姓故事被剪进《下饭菜》,带我见识了一个个历经生活的凌厉、却依然内心向阳的普通人。在福建连江,渔民打渔营生之余,两块香煎带鱼,也能吃得满口生香;在湖南醴陵,一位红白喜事厨师,留守山村却把小炒肉做得出神入化;在四川广安,腊肠冷水下锅,加入萝卜一起炖煮,乡下的日子也能熬成诗……

尽管有些朴素谦恭的故事在剪辑上仍显粗糙,某些段落的背景音乐“调皮”得让人出戏,但我还是很认真地刷完了目前推出来的五集。因为这些故事,就好像是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与事,柴火灶头,家长里短,构成了一幅乡土版的《清明上河图》;就好像是我自己的母亲从集市称回三块嫩豆腐,买回来开水一烫,再将新鲜采回的香椿头,同样开水一烫,切碎了与豆腐同拌,下香油,便是人间美味。引人无限眷恋。

02/

关于王导

“我是福清的某一个乡下人”

与《下饭菜》总导演王圣志的认识也有点意思。几年前我刚从体制内辞职,转投媒体圈混迹豆瓣的时候,不小心点评了一档《味之谜》的综艺(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翻出来看看)。没想到几天后导演居然私信我了。相互交流节目见地和心得,话很投机,简单且纯粹。兴之所至,相约福州。“面基”之旅,也很投缘。

至今仍记得,他给我的第一印象,中年大叔,身体微微发胖,皮肤黝黑,一双大眼睛闪烁着淳朴的光芒,多少有点乡下埋头种田的憨农形象。我们聊节目摄制、策划与创意,什么都聊聊。这次见面,也因此知道他学中文出身,当了一段高校老师才跑来做电视。潜心做了多年的纪录片后,面对媒介生存大势,挑担子带领团队杀入真人秀市场,十几个人的地方台小团队,没多少启动资金,只能靠边学边做,于是做策划、写文案、拉投资、邀艺人、跑摄制、盯后期,几乎都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一块钱掰成两块花。不惑之年,久久为功,推出略带着些许纪录片风格的综艺《味之谜》。由此敲开市场的机会大门,这几年与腾讯视频合作,相继推出《早餐中国》一二三季,成为继《舌尖》之后又一档刷屏的美食节目。期间还牵手优酷视频,做了一档较为文艺的深度节目《文学的日常》,说服国内知名作家将其生活袒露给读者,带领人们走进马原的天真、马家辉的江湖、麦家的自省以及阿来的沉重,不忘贯穿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诸多思考与追问。

曾有采访提问他和团队为何要做一档这样深度内容题材的节目,会不会担心收不回投资成本?团队的回答是:在市场太过喧嚣且娱乐化严重,大部分人都在跟风跑时,总要有人坚持做点不一样的东西。义无反顾地将情怀照进现实,努力把有思想深度的内容传递给观众。

看似笨笨的坚持之后,携《下饭菜》重新回归纪录片创制。不论题材如何转变,在他们的内容之中,似乎始终弥散着丝丝缕缕乡土情怀的纤弱与敏感。这几年的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也见识到九州之内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及人生禀赋。佩服王导能够在平淡抑或不平淡中始终坚定个人的坚守。这一点我并不意外。记起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冥冥中早已注定生命的伏线。

“我是个乡下孩子,来福州时身上都是土气。我可能是班上最土的一个了。可慢慢地,我非常珍惜自己身上剩下不多的这种土气,它标明了我是福清的某一个乡下人。”

03/

关于味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碗“下饭菜”

刷完《下饭菜》,后劲有点足。像是和朋友告别,突然要说再见觉得很不舍。生活中充满感性,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很容易为外界所感动。有时候感到很累,也想要坐下来歇一歇。煮老白茶,摆弄插在瓶子里的雪柳,剪去多余枝桠。看着窗外的云彩发呆。

也会怀念母亲做的饭菜。乡下的大铁锅里煎鲫鱼,鱼皮两面都煎成金黄色,母亲喊我帮她刨白萝卜皮。冬季的白萝卜正处于口味巅峰,含水量高,掂起来沉沉的很喜人。母亲很有经验地讲,萝卜皮有辣味和苦味,多刨一点,不要怕浪费。她还说,要趁着天晴,腌萝卜缨、晒萝卜干。

母亲接过我刨好的萝卜,“咚咚咚”快刀切丝,放入鱼汤中一起炖。炖好的鱼汤成奶白色,汤浓味鲜,妥帖落胃,极美好的事情。泡米饭吃,能扒三碗饭。喝不完的汤汁,挑去鱼刺,搁碗柜里,隔一宿就能结成鱼冻。真是水润润、滑嫩嫩,人间至味。遗憾的是,母亲受疾病所扰,阿尔兹海默症越来越严重,怕是这辈子都不会进厨房颠勺了。更让我怀念她的厨艺。但从前并不觉得那滋味有多珍贵。

人,往往就是这样,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有时也会想象母亲康健时的样子,忙着踩缝纫机,忙着扫地擦桌,忙着烧饭做菜,偷闲去小卖部打麻将,回来时带些水果和副食品。前几天回家,我在堂屋看书码字。母亲坐下来,看我敲击着键盘,不久后,递给我一颗旺仔牛乃糖。父亲告诉我,母亲很多事情都忘记了,但始终记着我爱吃硬糖。每次参加宴席,只要看到糖果,就一定揣回来,她自己不吃,全留给我。在她眼里,我依然是个孩子。

端午节整天和家人在一起,做了很多好吃的。早晨还跑去荷塘摘了一颗清雅又精神的菖蒲,洗净根部准备带回城。又顺道摘了一把艾草,捆成一束放在门前,驱病驱邪,护佑安康。晚上跟父亲铺床,棉絮套进被单后总要抖一下,父亲拉一个角我拉一个角,我稍一用力父亲就晃得不行。不得不承认,父母都在老去。

夜里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他过去经常同我讲起安静的故乡小镇,位于荷兰北方某个地区,他的父母依然健在。他们是穷苦人家。他父亲是一个木匠,蜗居在一所小红砖房子里,整洁而干净,一条缓缓流动的运河从旁穿过。小镇的街道宽阔,寂寥。两百多年来,小镇一直沉闷滞后,但是房社保持了当年温馨而庄严的氛围。”

不免又让我想起冬天一家人围炉喝鱼汤的场景。樟木在炉子里燃烧,屋子里充溢芳香。母亲用筷子架起锅盖,保持浓汤微微冒泡而不翻滚。如果不用萝卜丝熬汤,她便会将白豆腐切成适口的小块,放入高汤中煮。大冷天,吃一块沉笃笃、饱润汤汁的豆腐,便是记忆中最扎实的幸福。

 3 ) 当地道的下饭菜遇上温暖的小故事,馋人的纪录片又来了

最喜欢看美食纪录片的我,又遇到了一部宝藏美食纪录片,它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下饭菜》。

相比《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纪录片更多聚焦各种高大上的美食料理,《下饭菜》这部纪录片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拍的是接地气的家常菜。

或许你会觉得它没有带给我们巨大的视觉震撼,但它围绕着最简单的“一餐”,讲述了中国各地的饮食习惯与生活百态,绝对是更加贴近生活的一部纪录片。

从福建的香煎带鱼,到湖北的腊蹄子炖土豆,到湖南的小炒肉;从云南的羊乳饼夹火腿,到贵州的柴火矮脚鸡,到河南的汗鹅块……这些各具特色的家常美食,让人看得垂涎欲滴。每集17分钟左右的市场,也刚刚好就和现代人一顿简单的家常晚餐一样。

不过,虽然纪录片的时长虽然不长,但内容却又十分丰富,让人看得非常满足。

这部纪录片,拍了一道道家常下饭菜本身的色香味。一道看似普通的下饭菜,做法其实因人而异,各家都有各家独特的味道。

第一集里面,福建连江的鱼丸店老板林秋达,习惯了在煎带鱼出锅时趁热再将鱼“剂”一下虾油加白糖调味的料汁,这就让这道看似寻常的煎带鱼有了不一样的风味;第四集里面,安徽无为的朱凤姐在做“菜胖头鱼炖豆腐”时,喜欢舀入一勺猪油来提香,成了这道下饭菜喷香可口的秘诀。

这部纪录片也讲了一道道普通家常菜背后的喜怒哀乐。一道下饭菜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味觉标签,更代表着地方小城的独特生活方式。

湖北恩施的崔华全和赵良梅夫妇,靠着采茶、喂猪这些农活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十分清苦,但一碗腊蹄子炖土豆上桌,仿佛就能消解一天的辛劳,一道可口的下饭菜便是艰苦生活最好的调剂。

而湖南醴陵的阿武经营着一间小店,一盘地道的小炒肉是他的拿手好菜。他还兼职镇上的红白事歌手,每当镇上有喜事丧事,他都会应邀去演出。他说自己从未想过将生意做大做强,未来的日子,他只想要一家人继续平静地生活在一起。

其实,对于一众“吃货”来说,美食纪录片一边撩拨着味蕾,一边治愈着心灵,早已成为大家的“精神食粮”。在《下饭菜》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了各色的下饭美食,也看到了这么多鲜活的努力生活着的人们,原来,当地道的下饭菜遇上温暖的小故事,竟是如此动人。

 4 ) 没有“无味”的生活,你只差一碗“下饭菜”

1999年,我出生了,在我的记忆中,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时,面前或身后一定有电视机的陪伴,爷爷奶奶钟爱的法制节目,爸爸妈妈追起的年代剧,还有我最爱的动画片,比如《中华小当家》,以至于现在不打开手机看一个“下饭片”,这顿饭或许都吃不香了吧!

美食纪录片的诞生,无疑不是当代年轻人吃饭香的原因之一。习惯性的打开美食纪录片频道,一步短片《下饭菜》以封面的大碗米饭,成功引起了本“吃货”的注意!节目如其名“下饭菜”,“慢食简吃,一碗生活”为主题。

短而全面的一集,刚好是我一顿饭的时间,拿着自己手里的盒饭,虽然吃不到妈妈的味道,但摆好已经打开的《下饭菜》后,看到“接地气”的节目氛围,节目的开始往往以分享当地人的生活为开头,看着主人公洋溢的笑容,轻松快乐的氛围一下把我“拉进”节目里,手里的盒饭好像吃出了屏幕里主人公描述的味道。

同时,在节目的开头,通过加入村民对于做法的不同见解,融入小小“矛盾点”,增添了整部纪录片的真实。

饭吃到一半时,食材和烹饪过程的特写,让手里本微微发凉的饭菜,突然冒起了热气,香气四溢!这里不得不提到节目中每一步详细的步骤,每次都要想一想,我到底要不要赶紧截图记下来呢?想想还是算了,给自己留有余地,心里默默立下flag: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去当地尝尝味道!

每临近一集的尾声时,放下手里的已经一扫而空的饭盒,又到了“下饭附加题”时刻!一道结合当地特色的“脑洞题”,配合刚刚加满血糖的大脑再合适不过了!

简单的饭菜即平凡的生活,一碗“下饭菜”足矣。

 5 ) 《下饭菜》中的人间烟火气

每天吃饭的时候,打开一部电视剧或者纪录片边吃边看,大概是每天最轻松的时候。最近一部纪录片又成为了我的下饭心头好,光听《下饭菜》这名字,一听就非常得有食欲啊。下饭必备!而看过《下饭菜》之后,才觉得这远远不止是一部下饭的片子。

一碗下饭菜,就能找到故乡

一顿简简单单的下饭菜,虽然看起来没有看点的样子,但这就是我们诶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从小时候开始,妈妈带着围裙,脸上挂着汗珠,饭桌上永远都会有几道朴实无华但是永远也吃不腻的饭菜。很简单,但是承载的却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回忆。

在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生活里这样小小的一部分。看过纪录片之后,那些和父母一起、过年团聚的画面一下子就涌现了。下饭菜的味道,就是故乡的味道。

两位老夫妻给自己女儿做的腊肠炖萝卜、养蚕的阿姨做的羊乳饼夹火腿,虽然不是自己的故乡菜,但是这些老人传达出的情感,却与我是共通的,或许也是我的父母的心中所想。

普通人的生活 普通人的美

纪录片所呈现出来的,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不想随着儿女迁入大城市,守在自己的小村里的老人,老旧的街道,晒着的花花绿绿的衣服,缺口的瓷碗。还有那些为了生活一年到头为了日子,为了养活家人奔忙的朴实的人们。其实他们到头来也只是为了一张嘴,为了下饭菜里能够有一些令人满足的味道。

纪录片里的一道道下饭菜,食材都是最简单不过的,烹饪虽然不像专业厨师那样精致,但是却是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摸索出来的最美味的配方,就是最真实的生活的样子。

最美不过人间烟火气,虽然是关于美食的纪录片,但是在美食之余,看到的都是生活之美。

“粗糙“却精致

一集非常的短,只有十七分钟,放在其他纪录片里,或许就讲了个开头,但是下饭菜却把一个又一个的生活片段讲述得非常饱满,你也能够在这十几分钟里,感受到来自生活中的真实的情感。

比如有人会因为一盘小炒肉到底该怎么做,直接在镜头里掐起架来,会有一种又好笑但是又很接地气的感觉。

纪录片的流程设置得也很有趣,末尾都会有附加题的板块,每看完一集,几乎都会对里面的各种菜色动心,甚至在自己的旅行计划里,加入了云南、江西这些地方。

虽然说没有精致到每一帧都可以当壁纸的镜头,但是整部纪录片的内容和情感却是精致无比。总之,这是一部非常对我胃口的纪录片。

 6 ) 这应该是最好吃的纪录片了,没有之一!

最近在爱奇艺看到一部美食纪录片《下饭菜》,想说也太好下饭了吧!一共才15分钟,刚好是一顿饭的时间,像我这种干饭人真的是对它爱了爱了。话不多说,先随便甩几张图~

糊豆腐、粉蒸牛肉、羊乳饼夹火腿……这些美食要不是看了这部片子,作为一只北方的狼,可是见到没见过。不过看完片子后,我已经准备立即打开APP订机票,把这些好吃的都去亲自感受下了。

像我们之前看的美食纪录片,大多是那些高端大厨制作的地方硬菜,虽然看着也非常诱人,但并不会勾起咱们观众去自己尝尝的欲望。但是《下饭菜》里面的美食,都是十分普通的家常菜、或者街头美食,比如这位大姐,甚至邀请摄像去家中坐坐,炒给他吃,也太有烟火气了吧哈哈!

甚至还有的人为了一道菜怎么做,竟然在镜头前公然“扯头花”,比如这两位为了一道小炒肉,两人操着方言就开始掐架了!啊这….我仿佛有种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在小区楼下遛弯唠家常的即视感。不过对于一个号称“家中大厨”的人来说,你可以看不起我家的装修,但你要质疑我的美食创作,那就要好好掰扯掰扯了,看看这剑拔弩张的样子~

不过话说回来,《下饭菜》不光可以看美食,要是你能从床上爬起来拿起落灰的厨具,学完散落在民间的烹饪高手们教授的“保姆级”独门秘籍后,没准也可以在厨房鼓捣出一个“美食同款”。到时候在饭点时,当你们家飘出了不同于别人家的独特香味,那时候你一定是你们小区内最靓的仔,阿姨大妈们都会成为你的“迷妹”,找你来要方子回去做给自己家的小崽子、或者老头子吃了!

重点要提一句,这部片子除了画面之外,背景音乐也是亮点,活泼、欢快,配着我吃饭的节奏,心情都好了~让我对在与片子对比下黯然失色的外卖有了吃下去的勇气呢!最后诚挚邀请大家看着《下饭菜》,一起干饭吧!

 短评

我觉得算是近两年国产美食纪录片中不错的,没有胡乱煽情的旁白,没有过度美化,贴近农村生活,还挺有趣

5分钟前
  • cao
  • 力荐

简单的地方菜

6分钟前
  • Zorro
  • 力荐

选材挺不错的,人物也生动。摄影、剪辑、配乐等技术层面还可以更好。

8分钟前
  • 居无间
  • 还行

云集将来制作上还是厉害的,编导深入当地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镜外功夫也是真不错。就是看多了会发现,要想对线上受众形成粘性,这类轻量化的片子还是有些捉襟见肘。不知道除了《风味》系列的纪录片+真人秀内容矩阵之外,未来还能有什么样的模式呢?

10分钟前
  • 冰山的阴影
  • 还行

作为美食题名的纪录片,拍食物和制作的过程不够多,有对做菜人家庭生活的关注,也无不可,但是故事雷同感比较强,基本都是在外分离拼搏的儿女和留守家中的老人。但是有一点特别动人,街头采访切镜头里的人都很开朗生动,看着他们的笑容就能真切感受到一些平凡简单的快乐。

14分钟前
  • 懊恼的冷鱼
  • 还行

很活泼,很灵动,很有生活。

15分钟前
  • 当当当当
  • 推荐

好看,把人拍得非常可爱。

20分钟前
  • 头就这么疼星人
  • 力荐

自然、朴素,有让人平静下来的力量。

25分钟前
  • 昼夜售蓝
  • 推荐

就 已经不单是美食纪录片了 还是导演擅长的烟火人间 以及 上半部E3居然买到太阳照常升起里久石让的配乐版权?

28分钟前
  • scarllet
  • 推荐

很不错的下饭综艺,融合了风土人情,别具烟火气。

29分钟前
  • 努力努力再努力
  • 力荐

一般,太使劲讲情怀和故事,文化了,下饭菜没几个,名字应该叫做下饭菜背后的故事

32分钟前
  • 梦里不知身是客
  • 还行

菜其实不一定下饭,但是看到了很多非常朴实可爱的普通人。看到辛苦一生、觉得自己丑,不值得拍摄的奶奶,觉得好心疼。每集后面的附加题很有趣,哄小孩的绕口令,有趣的方言说法,对麻将牌的特别称呼,真的都很有意思很珍贵。啊对,配乐是不是在瞎搞,第一集还有Jingle Bells?

33分钟前
  • 晓晓一
  • 推荐

淘宝上有个位数商家卖固始汗鹅块、赤峰锅包肉,没的卖:庆羊乳饼夹火腿、连江煎带鱼、恩施腊猪蹄炖土豆、兴义柴火矮脚鸡、醴陵小炒肉、广安腊肠炖萝卜、胖头鱼炖豆腐、婺源糊豆腐、成都粉蒸牛肉、池州干豆角烧肉、潜江炒虾球、喀什过油肉拌面、瑶家白切烟熏腊肉、鄂尔多斯土豆炖羊肉、海蛎煲配蜜薯饭、贵州焖羊肉、山东卤鲜鲅鱼、莫干山腌笃鲜……下不下饭因人而异吧,尤其看到同一地区同一道菜的做法邻里都争得面红耳赤,口味真的是很私人的事情。

36分钟前
  • funny_vee
  • 还行

4.25星。最想吃油汪汪的腊肉了。很可爱的纪录片,多次跟着笑出声。

39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特地吃饱了来看,好像还是不行,又饿了。。。用特色菜为切入点,展现当地一家人生活,真实又温馨

40分钟前
  • 虎珀鱼
  • 推荐

像我这种喜欢人情味儿的,还蛮对我胃口的。下饭的是菜,眼前是生活,远方是家乡。从带着泥土气息的质朴笑容里,总能汲取到最大的情感价值。

41分钟前
  • velvet
  • 推荐

不是十全十美但也非常不错了。用的是新媒体式表达框架,但拍摄、构图都很考究,是传统媒体人的底子。

45分钟前
  • 地念儿
  • 力荐

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人情味,算得上是一部宝藏节目。

50分钟前
  • Le Papillon
  • 力荐

跟早餐中国一个风格啊,好熟悉。

51分钟前
  • 衣商
  • 还行

下饭菜的导演一定是个很有生活的人,跟踪拍摄的时候和人家聊天都好会,而且很能抓住重点,看纪录片学到了很多无用但是有趣的小知识。

52分钟前
  • 紅塵一夢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