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1998

HD

主演:巩俐,张丰毅,李雪健,王志文,孙周,陈凯歌,潘长江,赵本山,丁海峰,周迅,吕晓禾,顾永菲,丛志军,胡扬,李龙吟,张伸,李强,李洪涛,魏超,韩东,李忠林,刘铁链,孔庆三,谢曾然,常涛,张进战,赵燕国彰,林兵,刘嘉成,楚绪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2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3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4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5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6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3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4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5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6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7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8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19荆轲刺秦王199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荆轲刺秦王1998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战国时代,秦王嬴政(李雪健饰)以统一天下为大业。当时燕国为嬴政的心头之患,为帮助他早日完成统一霸业,赵姬(巩俐饰)献策到燕国假意策动刺杀嬴政的计划,如此一来,秦便有出兵攻燕的名目,争取燕国不战而降的可能。  赵姬与燕太子丹(孙周饰)同心谋划刺杀嬴政的行动。执行任务的人选是名剑客荆轲(张丰毅饰),大隐于市的他为此重出江湖。与荆轲接触后,赵姬十分倾慕他的为人。赵姬拒绝再去说服荆轲。太子丹恼怒,将赵姬关押起来。于是,荆轲找到太子丹,提出放了赵姬,他就答应去刺秦王。与此同时,嬴政发现了关于自己身世的秘密,他恼怒不堪,甚至挥兵攻打赵国,暴行难述。  大殿之上,荆轲却失手……毒舌律师御准神偷我们神奇的21世纪江湖接班人 粤语有毒的欲望:上瘾美容针恋爱蜜令致我的陌生恋人别叫我兄弟倚天屠龙记86版 普通话版外八门之黄金罗盘虐面人之死灵面膜克拉拉传罗马帝国第一季花落宫廷错流年偷龙换凤爱的真相迷情N小时魔鬼山历险记2009月亮是太阳做的梦武士助手逢坂君!在线爱一千灵异夜之血咒摔跤吧!爸爸(普通话版)迷失的娘娘腔祝祭波士顿连环命案醉拳明月曾照江东寒刺绣俏掌柜蒙哥蝴蝶行动热带鱼黄雀在后激战(普通话版)热血高速上海伦巴红月亮好好说话湖南和平起义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我的相亲不靠谱

 长篇影评

 1 ) 三个伟大的人

一开始我就很怀疑李雪健诠释贏政的方式。后来看到樊於期评价贏政:喜怒不形于色。终于向李雪健伸了大拇指。

玩阴的,嫪毐不行,荆轲也不行。有一个人或许可以,可是没有贏政的权力——吕不韦。自己的父亲,“贏政,难道你忘了一统天下的大任了吗?”一句话,照杀不误。看看吕自缢时贏政的反应吧。一般人看到上吊是什么反应?往上抬。贏政呢?抱着父亲的腿,似乎狠狠地往下坠了一坠。什么叫高EQ?康熙为了抚远,把兰齐儿格格嫁给葛尔丹。贏政呢?如上,绝对的高EQ。为了自己的天下,父母、兄弟、爱人、手下,仁义道德、事理伦常,统统可以不要。

“他为什么派车追我,就是怕我日后报仇。……我也怕啊。”
王翦愣了一下,又惊心,最终:“是,大王。”

为什么贏政平时显得如此“猥琐”?我想到我们导员的一句话:做上司的,永远不能让你的下属摸清你的心思。

嫪毐阴险,可沉不住气。荆轲其实也很强大,仁慈不是他的弱点,只是他的对手也很强大。贏政的歇斯底里让我想到秦腔,而荆轲的暗藏又让我想到现在的河北人。慷慨之士不是燕赵人的写照,燕赵人更多的是隐忍和暗藏。不显摆,能忍,显得朴实,但是千万别小瞧他们,个顶个啊。强悍,以前做杀手是,后来在大殿上的表现也是。作为一个河北人,我不怕实诚人,不怕阴险的人,就怕看不清的人——这种人,斗不过的;这种人,无大志还则罢了,若有一统天下的鸿鹄之志,谁也别去阻拦,螳臂当车啊。我想荆轲刺秦,他是不想去的,他是知道肯定不会成功的,可是为了身边这么多的期盼,他的作为只是表演,他也真的就好好表演了一把。正因为这良好的表演,他留名了,而这也就是他的目的所在。所以,荆轲的这场戏,是自己导演的。因为贏政一开始有谋划,所以他能混个编剧。

赵姬,很好的诠释了在政治舞台上女性的角色。她只能以大地般包容的心,去承载所有的一切,去寄予美好的希望,去收获空落落的一切。

剩下的王们。韩君,乞降。赵君,带孩童一起壮烈,所以他们只能成就壮烈,不能成就事业。燕太子丹,赵姬一句话定性:你是个孬种。

所以整场戏看下来,樊於期的忠诚可以隐去,高渐离的友谊可以隐去,秦舞阳的装B可以隐去,零零总总都消逝在历史舞台上,终就剩下三个伟大的人:贏政,荆轲和赵姬。

 2 ) 匠心之作《荆轲刺秦》

                       匠心之作《荆轲刺秦》

   如果说《霸王别姬》是陈凯歌这道岭的最高峰,那么当你已经站在最高峰时,绝不能忽视身旁那座容不得俯视的峰——《荆轲刺秦》。
   
   日本人君王意识很强,上映时叫做《始皇帝暗杀》,欧洲人更喜欢考量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命运对比,于是名字为《皇帝与刺客》,中国人对这段太史公笔下的故事太熟悉了,荆轲刺秦四个字足够,荆轲=刺客,一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刺客,秦=皇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一个刺,告诉我们即将发生的必然是两个人物之间激烈而戏剧性的冲突。

   陈凯歌从来都不会放松对人物的刻画,正如老谋子一直都是个好“色”之徒。每看过一部陈的电影,脑子里总会多出许多面孔,你吃饭睡觉,他们也不闲着,蹦出来让你捉摸,这一捉摸不要紧,一不小心就捉摸出些人行的悖论来,弄得人惶惶不可终日。看完《荆轲刺秦》后,我脑子里就一直是这么几个人物:

   秦王(李雪健),这个选角遭人诟病最多,七国归于秦,秦归嬴政,那是多么响当当的人物,可是却被李雪健弄得身形猥琐、疯疯颠颠,实在太颠覆传统了,据说最初这个角色是准备由姜文来演(我本人非常赞成,都该看看姜文在《秦颂》里的表现),其实李的这幅样子非常合陈导的苦心,一个童年心理就有阴影的,之后虽然踌躇满志要为天下人造福的嬴政,一点点被权力扭曲了人性,以致最后在荆轲刺秦一幕中反倒被一名刺客反衬得猥琐不堪。嬴政的这个角色,最符合陈导要拍一句莎士比亚似的历史剧的野心,他时而是志比天高的一定君王,时而却像个跳梁小丑,时而如孩童般天真怯懦,时而如桀纣般残忍嗜血,李雪健除了身形外,演技无可挑剔。

   荆轲(张丰毅),张丰毅的表演依旧精彩,荆轲曾眼也不眨地杀了造剑人全家,但最后一个盲女的刚毅却让他背负上了良心的煎熬,以致从此大隐于市,在救助因偷东西被人抓起来的孤儿时,一代名刺客,甘愿蒙受跨下之辱(这一幕,让我想起张丰毅在电视剧《淮阴侯韩信》中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一幕,那是小时候我印象最深刻的历史剧,那时候超喜欢张丰毅,之后韩信虽有刘邦的“三不杀”的承诺,仍然被吕后设计害死,我哭得稀里哗啦的,也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什么叫人性的虚伪,唔唔,跑题了~继续看这个),孤傲的荆轲,始终恬退隐忍,或是扮疯装傻嘲笑这个世界。这个角色神来之笔就在末端刺秦一幕,他明知道秦王知道他为刺客,仍只身上殿,一代侠士荆轲在秦殿像小丑一样出尽了洋相,那滑稽的样子却是其对不可一视的秦王的嘲弄,更加让人敬佩,他将计就计,表明此刻身份,足显荆轲的智慧。张丰毅这段表演,完全使用方言,表面上滑稽怯懦,其实智勇双全,这二者都可在荆轲的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中表现出来,堪称完美出演。

   赵姬(巩俐),无论是《霸王别姬》、《活着》还是这部《荆轲刺秦》,都是缺了巩俐不成戏的。令人由衷慨叹中国电影九十年代的半边天是属于巩俐的,她的演技太精湛了,如果百年后评选中国影史的最佳女演员,她必然是最有力的竞争者。这部戏里的巩俐,表演中规中矩,稳重地充当了这部电影众多人物之间的纽带,与其说她是这里的女主角,不如说是她的存在是给秦王、荆轲以及其他几个重要人物提供了一面镜子,只有他们对这镜子的时候,才能看到自己人性的另一面,而恰巧,我们就站在这面镜子旁边。可能有人要说巩俐在那部影片中都不时表演最出彩的,但正是他的这种稳重才使得所有和他配戏的男演员,再出位地演出也不会显得突兀,试想巩俐出演的任何影片,如果换了别人来演她的角色,张国荣(《霸王别姬》、《风月》)、张丰毅(《霸王别姬》、《荆轲刺秦》)、葛优(《霸王别姬》、《活着》)、姜文(《红高粱》)以及李雪健这些腕儿们在各自的影片中的出演很可能不再被奉经典,而会被认为是他们骨子里神经质大暴走。

   除了这三个主要角色,影片中最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有嫪毐(王志文),王志文在这部剧里演出太出彩了,他真的做到了让观众因他笑为他哭;盲女(周迅),虽然出场时间很短,但相信所有人都记住了她那双盲女绝望的眸子;燕丹(忘了谁了……)话剧腔太重,可能陈导要的就是这个吧;高渐离(赵本山)听赵本山念“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总觉得像听二人转,导演大概是想让高渐离有点儿东北人的意思,盼着大家能暂时忘掉赵本山的小品,只看他电影里角色,导演对观众的要求太高了,本来最悲壮的谢幕却换来阵阵笑场,可叹,潘长江饰演的狱吏也是一样,不过他对荆轲行刑的那一段撞墙的镜头确实让人望而生畏。

   总体上来说,《荆轲刺秦》耗资人民币八千万,当年创下中国之最,可惜生不逢时,遭遇票房滑铁卢,陈导当时走的有点儿远,不过现在看正好:)比《无极》好

 3 ) 对刺秦意义的重构与史观问题

看的是2小时48分钟的日本版,片名《秦始皇暗杀》。

该剧想要表达什么?

中国二千年来的核心政治历史价值观就是大一统,但大一统的实现必然要经历血腥暴力的战争,特别是秦皇的首次大一统,灭国战争尤其凶残暴力,当事人因其历史局限性不可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看待此事(把暴力死亡看作统一的代价),几乎必然会把秦皇本人看作是暴力和罪恶的总代表。

(一)剧中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大一统究竟会带来和平还是暴力杀戮,是否应当刺秦?

以中国二千年来的历史来说,大一统当然会带来和平;但就秦朝来说,大一统的实施过程杀戮太多,大一统实现之后又因为秦国的政治历史惯性使得秦政苛暴、过分凋敝民力,大一统所许诺的和平未能兑现,这一切的原因何在?该剧由此就对秦王的人格做一个解剖,从其儿时的生活环境、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其方法论似乎是心理史学的路子,即:认为人在其性格形成的决定性时期的遭遇,特别是童年早期的遭遇,他在童年时期心理形成和政治社会化方面的经历,导致了他成年时期性格上所有的畸变。

秦王从前在赵国做人质受尽屈辱,这使其后来在灭赵战争中充满了复仇心态,对赵国人毫不留情。但做人质的岁月并非只有痛苦,还有赵女的相濡以沫和温存,故后来他可以负尽天下人唯不负赵女,暴戾的外表下却藏有一颗温暖的心。燕丹也同样在赵为质,却同病而不相怜,一则因其性格懦弱不足与交,二则其为敌国王子,终有要灭其国的时候,因此秦王对燕丹只是泛泛之交。

秦王畸形的家庭又为其横增三分的暴戾和阴毒,家丑外漏,又不得不以杀戮平息谣言,甚至连自己的生父也不能幸免。大范围的株连又逼走了自己的爱将,使之投入敌人的阵营,秦王显得更加孤独。生母因家丑而被逐出咸阳,爱人不满其在赵国的杀戮而远去,爱将现在也离去了,他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孤独的心态使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使其畸变的心态变本加厉。

秦王这般的暴躁易怒,使得朝臣们只有唯唯而已,唯恐其怒火降烧到自己,结果使秦朝成了绝对的专制独裁社会,朝臣对君主失去了制约能力。统一之后秦皇更加为所欲为,滥用民力,天下未能修养生息,原本许诺的和平未能实现。

(二)秦王既然是这样的人,那刺秦是否应当?

历史上的刺秦,是燕丹妄图靠刺杀秦王来阻止或延缓秦国攻燕,是典型的政治幼稚病现象。该剧对此也有所表现,燕丹在秦为质时曾经想要杀秦王,结果秦王当场揭露了他的幼稚,指出刺杀秦王没有任何作用,继任秦王会继续实施统一大业。

之后,该剧对刺秦提出一种阴谋论的解释,秦王担心找不到伐燕的战争借口,赵女主动请缨要亲身引诱燕丹刺秦,给秦国制造开战的口实。

但该剧没有把对刺秦的理解停留在阴谋论的层次上,又更进一步。赵女眼见秦军暴虐,赵国哀鸿遍野,而燕丹竟见死不救,因而怀疑秦王当初所许诺的统一后的理想社会只是一种欺骗,也确信燕丹根本不值得去搭救,遂与荆轲商定刺秦。这时的刺秦是赵女对秦王的失望,对燕丹的鄙视,表达赵女对百姓的关怀和对暴力战争的谴责,但又为什么要借燕国使臣的身份去刺秦?

就荆轲本人而言,因经历铁匠之女的惨事而退出江湖,决意不再杀任何一人,也不会为任何人(特别是燕丹)去杀秦王。但赵女因对秦王失望而移情别恋,与荆轲相爱,使荆轲同情赵女、钦佩赵女胸怀天下的大爱之心,愿意为爱人而舍身刺秦王。燕丹又一直缠着荆轲,要荆轲去为他实现其幼稚的政治诉求,这时荆轲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化身燕国使臣入咸阳刺秦。刺秦现在只是赵女与秦王之间的事,荆轲见义勇为,燕丹则只是个无聊的陪衬。

赵女是天下万民的代表,她代表百姓发出声音,站在百姓的立场作出判断。荆轲为她刺秦,就是为百姓刺秦。

这样,荆轲刺秦王的悲剧意义没有被解构,反而被加强。荆轲不再为燕丹燕国这一人一国之私去刺秦,而是为了天下万民之公去刺秦。刺秦不是为了阻止秦国统一天下,而是为了惩诫秦王对百姓犯下的罪行。

(三)该剧的史观问题

战国七雄并非民族国家,只是封建诸侯国家,其国民也不可能具备现代人的民族意识,如把自己所处国家的国民视为同胞,或是把自己所处的国家视为祖国。剧中赵国人面临灭国,勒令儿童跳楼或是怀抱儿童跳楼,似乎是要表达战死也不投降的死节气概,但当时儒家思想并未在任何一国成为主流价值观,死节只能是贵族阶层出于保护自己阶层利益的目的,而不大可能出自于一个普通的平民保家卫国的理想。赵女心系百姓和祖国的博爱情感明显是现代人强行代入古人的价值理念,其反战也必然是现代人思维中的反战思想,即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应和平共处,把这种思想放到古代封建诸侯国家身上明显不太真实。

但是,文艺作品不是理性的历史研究,不负责展示真实的历史,而只提供一种对历史的美学感受。在这种美学感受中蕴含着某种历史观。该剧最初一定意识到,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笼罩着一层虚无主义的阴影(因为燕丹刺秦根本没有意义),因此,该剧试图站在百姓的立场为刺秦重新赋予意义,其基本历史观则是现代的平民史观。

(四)该剧的美学表达

片头字幕和职员表做的很有肃杀气象,但又不失飘逸的美感,感觉眼前一亮。每个字的笔画中遇有长横为主笔、位居字中间的撇、或是竖为主笔时,都将其疯狂夸张为剑势,似乎是一剑将字从中劈开,表达出一种简单有力而又不失美感的剑道。这种剑道后来在荆轲与燕丹的门客比武时正面表达了出来,每一招都力道十足且致命,全无现在武侠剧那般浮夸,这时简单就是美。

审美是通过感性表达理念,能沟通感性与理性,使人获得某种共通的情感。长信侯逼宫一段,空旷而巍峨的咸阳宫,使人感到肃穆而庄严,长信侯的那一小撮人在其中东奔西跑就不禁使人感到悲哀,像是迷宫中迷路的小白鼠,这空旷肃杀的宫殿表达的是秦王的冷酷无情。

最后在四海归一殿内接见荆轲,震山般的三呼万岁和高耸的王座、宽阔的殿内空间,无不表达出秦王并吞四海的雄心和荆轲的渺小。而荆轲就要利用这崇高伟大与渺小之间的心理对比来作为接近秦王的手段,秦舞阳被赶出殿外而导致刺杀成功几率损失一半,荆轲要用自己的卑微把这损失的部分找补回来。但秦王早就知道燕使的目的,所以荆轲的所有表演在居高临下的秦王看来都是演戏。秦王虽似掌控一切,却在图穷匕见一刻狼狈不堪;而最终斩杀荆轲时,荆轲倒是从容镇定,秦王却是惊慌失措,荆轲倒像是胜利者,显得秦王的胜利微不足道。这一系列的伟大与渺小的对比,显示出价值的不断变换:秦王一统天下的宏图伟愿无人能挡,但其注定做一辈子孤家寡人,无人同情;荆轲刺杀失败,身死形灭,却为所爱之人付出一切,死得其所,又为友人传信而得偿所愿,死而无憾。

 4 ) 扑朔迷离的多版本电影

本来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打算给这部电影写点什么的,可最终发现纠缠于难以确证这部电影到底有多少个版本(而这本是我的切入点),只得作罢。不过总的说来,本片有两个版本(以下统称《刺秦》),一个是1998年在日本公映的《始皇帝暗殺》,另外一个是1999年在中国公映的《荆轲刺秦王》。

两个版本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剪掉了潘长江、赵本山等大约一刻钟的戏;变平铺直叙为板块结构,加入“秦王/刺客/孩子们/赵大夫/秦王与刺客”五个小标题串连;在“杀造剑人”、“活埋儿童”、“易水别离”等细节取舍和处理上有所出入。除此之外的“其它”版本,(根据我的推断)大体上也可以根据影片的结构而被归入上述两个版本:比如人民大会堂首映版、片长略有出入的各区DVD版属于前者;戛纳电影节首映版、国际发行版则属于后者。

我之所以要这么详细地说明版本情况,甚至由于版本问题而放弃预计的写作,就是因为:这两个版本差别太大,以致于可以当成是两部不同的作品来分别评价,其实这从片名的不同就可以看出。有人可能会说“始皇帝暗殺”只是日语习惯的表达方式而已,可实际上,在我看到的日本发行的169分钟片长的DVD版的片头全中文繁体字幕里压根就没有出现“荊軻刺秦王”这个片名,直接就是用的“始皇帝暗殺”。

事实上,《始》这个版本最大的主角就是嬴政(而非荆轲),尽管在演员表里他还是排在第三,他的戏份也不是最多的,在演技上也没有盖过前面两位。但全剧着力表现的就是他,所有情节的发展都是为他服务的,甚至我觉得“刺秦”这场阳谋都已经可有可无了。当初导演说自己不满意这个被日本投资方赶档期、按照文学剧本剪出来的版本于是就有了后来那个“并非违心的修改”版本。可在最近的一次,他大老远跑去希腊认领终身成就奖的时候做的一个演讲中,他说是由于日方对这部电影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因此就专门为日本剪辑了一个不同于别国的版本。虽然在事实的表述上前后有出入,但逻辑上并不矛盾:一来日本版本在日本票房大卖;二来大会堂首映版(理论上就是日本原版)在中国恶评如潮。当然了,后来的情形是,国人对中国版本依旧不买账,于是出现了部分人对日本DVD版(理论上就是大会堂首映版)表示好评的情形。不过,在我看来,《始》确实不是好作品。

本来我是很想在两个版本片名的不同上做文章来写些东西的。记得当初,戴锦华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刺秦行动”的时候就专门拿《秦颂》和它原定的片名《血筑》做过文章。从《秦颂》到《刺秦》再到《英雄》,这一系列的刺杀同一位国家元首的行动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学和文化学含义,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其实它还有着更深层的政治意味,只是她无法在这样的场合直接表达。而她在台湾的一次讲座里还是把它说明了:第五代導演的「刺秦情結」,作為一個「父子秩序」的寓言重現,以及文革記憶的暗影浮動。重新書寫刺秦故事的過程,悄悄從認同刺客位置,轉為秦王才是必然勝利者和大一統合法化的敘事。

对于这部电影本身的评价我只能留在以后了,我这里只想说一点感想:导演没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气势恢弘的云梯攻城看起来像城管队伍的拆迁行动,而在城楼上的一些近景镜头里,群众演员挥舞着兵器好像在赶苍蝇……开场通过镜头运用所表现出来的战争场面的逼人张力就这么一点一点给化掉了,全剧也由于内在张力的不足而在情节上略显拖沓和纷杂。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嫪毐“谋反”(这个词是不准确的)那场戏,通过各种镜头的切换和声效的对比来表现,大概日后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了。后来我又努力想了想,发现其实整个中国也没有能够驾驭如此宏大场面的导演,那些所谓打造中国《指环王》或者《星球大战》的话语恐怕真的只是神话了。

《秦颂》是在初中那会儿看的,至今都对其中的很多情节印象深刻,应该归功于它讲了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至于它有什么更深的含义,我那时小没在意。看《英雄》的时候已经上大学了,对于这么一个本可以比《秦颂》更超离于历史之外的故事,导演却把它安在了秦始皇的身上来讲“和平”,为什么不去虚构一个君王而非要替秦始皇翻案呢?好在《刺秦》告诉了我们某种真相,秦始皇所谓的“和平”不过是用“肮脏的手段去实现美丽的梦想”罢了,暴政和专制之下,哪有真正的和平?

若干年后,陈凯歌给老同学也是老同事的张艺谋留下了一句话:“我不认为牺牲个体生命成就集体是对的。”我想在此感谢他曾经的真诚。或许,“把事实告诉观众”,就是《刺秦》的最大意义。

【附】《刺秦》的N个版本
1998年9月,日本首映版
1998年10月8日,全国首映版
1998年11月,日本公映版
1999年5月17日,戛纳首映版
1999年8月6日,全国公映版
之后,片长略有出入的各区DVD版相继出炉

 5 ) 陈凯歌的绝唱

看这片之前我一直都很好奇。我过去听到的全是差评,只除了一个人,我的大学帅哥同屋(同时也是我的偶像),他告诉我“有人”崇拜这部电影崇拜的要死。当然他没敢说是他自己……

不过近三个小时的片长阻止了我的好奇心,我看过三个小时的闷片,三个小时的文艺片,还有接近三个小时的爆米花片,但从没想过要用三个小时来鉴定一部烂片。不过在今天这么一个无聊的晚上,好奇心还是打败了我……所幸陈凯歌和帅哥都没让我失望!

结构上一咏三叹,虽然没有低俗小说那么精巧,但是质朴的表达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气氛。电影选角无可挑剔,秦王,荆轲,嫪毐,太子丹,赵女,甚至荆轲刺秦的助手,都可称得上完美无瑕。只有高渐离给荆轲做手术的时候大喝“喊出来!”,让我不禁想起了这个小品演员若干年后在《卖拐》里的经典台词“走起来”……当然这不能怪陈凯歌……

不知道98央视水浒传和这部电影哪部先开拍,所以也不知道是谁先发掘的李雪健这方面的潜力,不过李雪健演中国式的大佬实在太牛逼了,堪比马龙白兰度演的教父。

王志文演的嫪毐也很妙,可惜电影太长了,要不然他那部分剧情还可以展开的再充分些,而不是在死前通过独白来表明心绩。

陈凯歌演的吕不韦也牛逼。看了密诏,轻蔑的扔地上,“要造反,轮得到你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啊。可惜嫪毐不得不反,即使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结果。然后祖庙那一段戏简直神来之笔,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的。套用一句常常在日本电影/动漫里出现的台词,“吕不韦的死,让嬴政毅然踏上了修罗的道路”……

和很多中国导演不一样,陈凯歌对拍男女之情并不感兴趣,即使迫于商业追求勉强拍了,也只能拍出《无极》那样的水准。而荒谬的是,蹩脚的爱情戏却在戏外成全了张柏芝和谢霆锋这对怨侣……巩俐演的赵女在刺秦里面代表的是人性善的部分。秦王是魔,荆轲是佛,她则是在夹缝中的人……

太子丹也演的好。电影里的丹就像某些底层的小干部,明明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却偏偏又有点小权力和不服气,老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上窜下跳,令人厌恶。这和史记原著里腹黑的太子丹大相径庭。

这部电影的情节可以说是相当脱离史记的描写,我个人觉得却相当成功。不过赵氏孤儿离谱的演绎,可能根源也就在这次成功的改写吧。

可惜了。这么牛逼的一部电影,偏偏得不到评论和观众的赏识。活活把陈凯歌逼到用烂片反抗社会,嘲弄大众的道路上。“你们恶心我,我也来恶心恶心你们。”陈凯歌拍无极的时候一定是这么想的。中国观众为什么现在只有烂片看?不要怪该死的制度,而是因为中国观众只配看烂片。

 6 ) 摧枯拉朽,古中国魂魄在老陈这里复活!

好,

非常好,

太牛逼了,

从来没有这么震撼的一个电影,

李雪健、张丰毅、王志文,神一样的表演。

以上所有评论加起来,都不足以形容此部电影。。。。。

 短评

买的dvd封套上写着“构想8年巨作”,陈凯歌真了不起,8年构想居然就把这么烂的剧本写出来了,一般人想800年也写不出来。

7分钟前
  • Seymour
  • 很差

直到很多年后,也该为陈凯歌的这部电影平反了

9分钟前
  • L
  • 力荐

如果说中国还有过史诗大片的话,那就是<荆轲刺秦王>了,可惜当年不被别人接受.历史,你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但是你起码应该尝试着去了解,带着历史同情心去了解,陈凯歌应该说在这个片子里做到了这一点.许多的历史片实际上是在糟蹋历史

13分钟前
  • 蓑笠翁
  • 力荐

李雪健又诈唬!巩俐又迷失!张丰毅居然梳中分!~

17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为什么他10多年前能拍出这么好的片子秦王孤独啊……

19分钟前
  • Nesen
  • 力荐

一部好的历史片,天然就有替历史人物摘掉标签的使命。如《末代皇帝》最杰出的地方,在于把溥仪就当做一个被囚禁的普通人来拍,以此观照他的无奈和无力。《刺秦》讲的是嬴政身在历史大势的浪头里,是心甘情愿也是被裹挟地奔赴自己的命运。这种裹挟性就体现在,每当他要做一些违背使命的事,哪怕救下自己的父亲和爱人,身边总会有个角色对他大喊,“嬴政,你忘了秦国历代先君一统天下的大愿了吗?”对此,嬴政也只能回答,“嬴政一时一刻也不敢忘啊!”

21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陈凯歌最被低估的作品之一,居然能在某一瞬间想到黑泽明。这就是那种“精准”的电影,制作一流,剧作考究,演技精湛,也拍出历史片所应该具有的宏伟史诗感,而荆轲刺秦这故事本身就大时代洪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波折,充满悲壮气质,也或多或少的借了题材的光吧。而李雪健的嬴政,我则是看跪了!

25分钟前
  • 发条橙
  • 推荐

从赵政到嬴政,是质子到主公的十年隐忍;从秦王到秦皇,却只有请君入瓮的一剑之隔。主创重重考据之后,极力在美术服化视觉上还原先秦,却绝对是别开生面的观感,很难想象在人物形态层面,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极尽憨态,如此严肃的历史大片里,秦王仪态最接近普通人。 0603见面场。

26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太子丹真是我的开心果

3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对历史没有一丝一毫的尊重,要拍瞎编战国您起码也得瞎编到底啊!巩俐只适合演村姑,不管演啥都是村姑,难为还拍了这么长,浪费胶片不是

32分钟前
  • 天才
  • 很差

真是遗憾,这样一部弦外之音很浓郁的政治莎翁剧被一条虚情假意的爱情线冲得七零八落。为了造成人文主义和权力话语之间的冲突,陈凯歌虚设的赵姬一角所串联起的一切情节都是俗套,是八点档电视剧层次的假天真,更不用提他在核心的刺秦情节的安排上的重手痕迹了。倘若把荆轲一条线完全拿掉而完全聚焦在秦王身上,这本可是一部的嘲讽权力之作。但由于前者人文主义的清汤寡水,影片在刺秦的高潮戏来临之前便提前终结。权力中的嬴政早就意识到个体之人性的无用了,哪里还用得着谁去行刺呢?

3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凯歌陈作为一名导演的捉襟见肘在本片中就已暴露无疑,《赵氏孤儿》大概比《刺秦》还等而下之。拍起商业片儿来,陈充其量是个三流。

35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超棒的电影.里面的秦王有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感觉.艺术感和颠覆感都很强.陈凯歌的颠峰之作.值得收藏.

39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陈凯歌的早期大作,水准一流,拍出了春秋战国的历史感,个人风格明显,极具颠覆性。

44分钟前
  • 小有™
  • 推荐

荆轲刺秦的经典传奇性与最优秀演员的联袂出演,在最宏观的题材抓人度和最细微的情绪感染力上为作品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品质保证。可必须说,与导演能力密切相关的故事叙事上本片存在较明显的问题。一、嫪毐走独木桥时装怂骗过嬴政,说明这位太后宠男极具权谋之心!怎么演到被擒抱头痛哭时却好像只是个为爱犯险无辜男?二、荆轲解释独留盲女的原因并非怜悯全然实用:看不见才不必杀。这种典型冷血杀手的思维意识却居然能被盲女自杀震撼教育幡然悔悟?不可信!三、虽然大致也能理解九零年代女权高涨决定了巩俐的角色必然大幅吃重,可仍没料到吃重到如此夸张!刺秦主意是她想的,说服荆轲只有靠他,就连图穷匕见的核心工具也要她提供?简直在拿赵女当法墨纵横家在用啊!……三条又可统归一点:不管叙事铺垫、不论性格初设、不知角塑权重,极尽煽情,硬拐主题。

4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太有野心和勇气,涵盖了嬴政整个人生幅度,挖得很深,也是用现代眼光做出解读的第一人。无奈这种舞台感极强烈的风格在中国确实得不到主流观众接受(可参见《王的盛宴》),而且电影的表演风格不统一,秦王和嫪毐吕不韦太子丹是舞台风格,赵姬很生活化,荆轲居中,所以观看过程中我的心理也一直是凌乱的

54分钟前
  • 小东邪
  • 推荐

172分钟非公映版胶片,一场幻梦。也真是那时吧,才会用那么绵长的手法和苍凉的意境,缓缓地呈现一个历史漩涡中的此人与彼人。如此自由散漫。同样出乎意料地,是那种迷离与疯癫的状态,会用带有戏剧腔的调性来表现。挺周全地呈现了若干人等的变化,只是有些癫狂跳跃了点,到底还是巩俐演得最舒服。三星半。@资料馆

5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嬴政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别扭的孩子。

56分钟前
  • hua
  • 推荐

陈凯歌最好的电影之一,我非常喜欢王志文和李雪健的表演.

59分钟前
  • 银手镯
  • 力荐

遒劲而稀薄,像历史的断片和回声,蒙着层层尘埃,斯坦尼康运动镜头及声效临场感极强 ,速度感和力量感喷薄而出; 对“全”的顶礼膜拜带来自我的分崩离析; 救世主与灭世者,杀手与圣徒, 斑驳难辨,一个一路走到黑的罪人和一个洗心革面的罪人构成对仗,在这场关于生存,力,意志的游戏中,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无辜。

1小时前
  • c. velasquez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