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黛尔的生活

HD

主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蕾雅·赛杜,萨利姆·克希乌什,热雷米·拉厄尔特,卡特琳·萨雷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3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4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5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3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4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5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6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7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8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19阿黛尔的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阿黛尔还是艾玛 这是个问题

      雾气蒙蒙的下午跟好友在唐人街边上的Curzon Soho 看完了这部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其实我很喜欢大陆的译名《阿黛尔的生活》,简单直接。港台的译名总有太多自以为是的花头,去年一部Dans la Maison, 港译《偷恋隔篱妈》,与之相比,大陆译名《登堂入室》,简直淳朴简明到令人拍手叫好。跟朋友看完电影,走路去一家日本餐厅吃晚餐。整个路上对电影都没有太多讨论,只是觉得好看,值得看。当时我们还说,奇怪,有的电影看完了让你有热烈的讨论欲,而这部没有。过了几日,它的功力才在我心里发酵。那些细节和喘息才在我的心里沉下去又浮上来。

  阿黛尔和艾玛相遇、相爱、吵架、重逢、散席,任何恋爱过的人大概都会在这电影里看到恋爱时自己通红的脸,失恋时自己喘不上气来的心痛。看似纪录片式的追踪视角,但那镜头是如此细致、温柔,对准生活里最微小的呼吸。我们不由自主爱上这个莽莽撞撞又充满生命力的阿黛尔,她好像是从地里崩出来的孩子,那么鲜活。
   
 整个影片视角围绕阿黛尔展开,而我们像窥淫癖患者窥伺着她所有的生活。美好的,不那么美好的,隐私的,不那么隐私的。阿黛尔像是我生活中常会出现的一种女生:不丑不美,不急不躁,没什么野心,也不是不求上进,就只是那么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很多特写镜头拍阿黛尔睡觉,睡前在床上写几笔日记,吃意大利面,望天。我们以为她睡觉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或者她吃意大利面的时候会说什么,但都没有。她就只是睡觉和吃意大利面。而艾玛对生活有强烈的企图心,有才能,也有让自己的才能被表现和被看到的决心。15、6岁的阿黛尔说她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观众大概就给她贴一个“文学女青年”的标签,艾玛也说:“你喜欢写东西。你应该试着写些短篇。”写些短篇做什么呢,出版啊。出版做什么呢,让别人看到你的才华,向世界证明你的才华啊。阿黛尔不是不屑做这些,只是她真的没有那种表达欲。艾玛提到存在主义,说她同意萨特所说,人通过选择和行动证明自身的意义。阿黛尔听后只是在洒满阳光的公园里咧开嘴笑,继续吃一口美味的汉堡包,她没有想要证明自身意义的需求,或者你可以说她没有荒诞感 –-- 对人生的荒诞和意义的寻求不在她的字典里,她只是一株可以疯狂生长的植物,不求表达,不问意义。她在乎的是最直接的东西 – 吃饭 睡觉 做爱 ,做爱 吃饭 睡觉。“二”和“呆萌”是如此稀缺的天赋,我们的阿黛尔是如此鲜活地和它们融在一起,淡泊又性感。但有几人能如此疯长到八十岁?
   
 阿黛尔的酷在于 – 我就是不思想。而,现实生活却如此残酷地一再逼迫你思想。
 设想是我,大概会不停剖析自我,剖析恋人。察觉到自己被冷落,会去探究原因,找恋人谈话,沟通解决办法(当然更可能只是自以为的解决办法)。而阿黛尔只是张着她的嘴巴大声喘气,露出兔牙,抓住她能抓住的稻草,不管是喝酒跳舞,还是酒后乱性,都可以,只要能缓解她的孤独。是的,有人可以侥幸逃脱,没有荒诞感,因而不必去追问生之意义;但却没有人可以一再幸运,逃脱孤独的追捕。于是,我们看到,阿黛尔不再酷了,她痛哭流涕,辗转反侧,可以放下尊严跪地求饶,只为再换回一点温存。艾玛却已不再回头。
 如果阿黛尔足够幸运,她会拥有一份世俗的温暖。得一男人(或女人)垂爱,得三两儿女绕膝。但你我可曾见过六七十岁的“阿黛尔”?若有,眼睛也早已不再清亮。家庭、儿女、工作,柴米油盐酱醋茶,所有的一切,会一次次地把阿黛尔重新推回到她与艾玛曾面临的问题。阿黛尔可以做同样的选择,但代价是她的心变钝,眼变浊,然后对痛苦的感受可以不那么锋利,于是她就可以安详地老去。
   
 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我对这样的生活抱以最大的尊重和最善意的审美。因它自有它的美感(这种美感导演已经通过呆萌又灵动的阿黛尔向我们展示得淋漓尽致)。但往往随着衰老,它变得越来越无力。而人类仍得以抱持锋芒的方法,大概只有反省(思考)。只有思想才能把我们从命运的缝隙中拖出来,洗洗脸,清清嗓。我大概还是相信苏格拉底那句话,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然而然而,最后的最后,人要交待的,只有自己。你要如同二十岁的阿黛尔一样,省去追问的苦恼,求一份世俗的温暖,借以慰藉老去的身躯;还是要如同艾玛一样,用尽自己所能拥有的智力、运气、能力去换一点自己认同的意义(在艾玛是艺术上的成功)。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电影里可谈的东西太丰富,比如镜头的运用,摄影机对人(演员)身体的态度,阶级,爱情..如此种种,大概会被津津乐道讨论很久,但以上,是虽不在电影中,却最想表达的,碎碎念。

 2 ) 我讨厌它的sex scenes让男性凝视无可避免

Adele首次邂逅Emma之后,在半梦半醒的自慰中,做了一场关于Emma的春梦。这一段拍摄,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的欣赏,镜头仿佛就是一双眼睛,此时Adele是明显在“被观看”的。这也为后续真正的性爱场景出现,奠定了一个“被看见”的男性凝视基调。

所谓男性凝视,是指一种具有力量的,监视性的看见,它背后隐含的是性别权力。同时,这种看见,是将女性的身体物化成可被欣赏的,符号化的存在,这样才可以肆无忌惮地,将其当做艺术品一样进行观赏。

在这场戏中,观众每一次看到的都是Adele身体的一个局部。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窥视的艺术。此处对Adele身体的偷窥,将原本完整的人物形象,变成了割裂的身体局部,从而形成了物化。

Adele与Emma确定关系之后,两个人有了第一次性爱。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性爱场景,运用了极度夸张的姿态,与超乎想象的时长。两位主角花样繁多地变化姿势,引用《<阿黛尔的生活》>—超越性别与性》中所说,导演“Trying to push the boundaries of empathy, to communicate physical rapture by visual means, he bumps into the limits of the medium and lapses into voyeurism, turning erotic sensation into a spectacle of flesh.”。通过这场近乎癫狂的性爱,让人感受到两个女人对生命与爱的热忱,对彼此身体的渴求和需索。故此这一段戏在戏剧功效上,具有必然性。然而遗憾的是,具体处理中,影片在此处的表现过犹不及,似乎与导演原本意图背道而驰了。然而这种视觉震撼对于作为女性观众的我来说,是非常不舒适的。

在这场性爱场景中,欲的成分远大于爱,女性自然有权利追求单纯性上的愉悦。但对于两个在情感上互相吸引的互相恋慕的女人身上,按照方法来讲是不符合女同性恋者,或者说是女性对性的预期和习惯的。在这一场戏中,导演甚至没有给两位主角任何亲吻或者眼神交流的镜头,将所有的拍摄重点放在了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身体乃至器官的探索。大量的器官特写,以及不停变换的性爱手法,都让观众渐渐忘记了“她们是谁”。

女人的性爱往往多少是与情感相关联的,尤其是两人初次发生关系是,那种女人相互之间的挑逗、羞赧,情感上的呼应,在片中一概没有,只有激烈到近乎蛮横的性。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拒绝成为被动的物,也因此不可能将对方作为欲望发泄的客体而不与之产生感情上的高度共鸣与情感交流。

尽管这场戏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女人肉体上的纠缠,但体现出的性爱逻辑,却是纯属于异性恋,甚至可以说是属于男性话语的,服从于男性凝视的。

影片写实的风格,到这里用于性爱这样的私密行为时,则难以洗脱色情的嫌疑。它既没有像《色戒》一样,成为让观众理解二人感情进程的助推器,也没能诚实地告知观众,女同性恋者在性爱中的真实状态。尤其当整段戏故意不采用任何配乐,现场实地收音,让这场夸张的性爱更显得脱离真实,流于情色。

而在两人感情成熟,逐渐趋于平等时,性爱场面又是怎么表现的呢?导演安排了一场性爱中的角力,来展现两人感情中的博弈。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设置,对于剧情推动,及观众对人物关系的理解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这场举足轻重的性爱场景,却采用了一种完全失真的性爱方式——scissors。这个方式仅仅因为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谋和了男性对于女同性爱的想象。影片做了大量切合女性主义的铺垫,包括Adele最喜欢的小说《La Vie de Marianne》,同学们在课堂上关于女性的讨论,以及Adele与Emma参与同志游行,Emma与朋友对艺术作品中女性身体的争论,等等。无不体现在影片背景设置上的用心,然而偏偏在这里选择这样一种失真且不恰当的方式,恰恰展现了一种男性视角下的猎奇心态。

此外,本场戏中不再将重点放在两人互相对对方做什么上,而是将镜头对准女演员的脸,用几乎占据荧幕的超大特写,向观众展示女演员呻吟中的面部表情反应,这些反应同样是可以出现在男女性爱中的,甚至截取的身体部位是有极大的想象空间,让男性观众产生代入和遐想的。

到两人的感情逐渐稳定,虽然矛盾也逐渐开始显现,但两人的感情开始趋于吻合。在这一次性爱中,两人第一次有了耳鬓厮磨,和大量的亲吻,此时两人之间能够让人感受到的的情感呼应,是强于一场近乎疯狂的性爱的。但是在性爱结束之后,此处又有一个非常细致的,从脚到身体的,对Adele身体的缓慢推进。与此前的审视场景相同,只不过这一次的审视,终于用了主角。观众实际上是借Emma的POV,去欣赏着Adele的身体。Emma一边欣赏Adele的身体,一边拿出画笔开始作画。这个场面,很难不让人联想到《Titanic》的经典场面,Jack对Rose富有女性魅力的捕捉。导演在此将经典的男性凝视,粗暴转变成了女性视角。表面上,似乎可以看做是女性对自我身体的热忱,实际上,则带有女性自我物化的嫌疑。

此时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非常温存的阶段, Emma对于Adele的感情,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是流于对其身体的赞美。Adele的身体不是因为两人感情越发深厚才变美的,从一开始,导演就已经不厌其烦告诉大家,这幅青春的胴体有多美妙。而Emma偏偏要在此时,才开始审视这幅躯体,明显只是对男性凝视的一种生硬转化。

Adele在此处的姿势是将双腿完全大张开面对代表Emma双眼的摄像机。这当中女性情色消费的含量不言而喻。

换个角度,对比男同性恋电影来讲,男同性恋电影中会不会如此毫不顾忌地展示男性生殖器?或者以接近真实表演让一个男演员对另一个男演员进行口交性爱呢?答案昭然若揭。

从anti-pornography feminist的角度来讲,一切情色制品都是消费女性的,这一点我并不赞成,事实上女性同样具有消费色情制品的权利。但就本片而言,当它的主旨是想表达女同性恋者之间的爱情时,如此大篇幅的性爱描写,不得不说是带有了消费色彩的。

然而吊诡之处在于,本片导演Abdellatif Kechiche就其以往作品而言,是一个擅长拍女人,或者说是愿意对女人用一种善意的眼光进行耐心理解和解读的。在本片中,他也竭力展示了女性欲望,试图充分描绘女同性性行为和女人间互相的强烈需求的,这在同类作品中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尽管如此,影片还是不可避免地掺杂了如此多的男性凝视与女性消费的成分。

正如导演自己在影片中,一段借角色之口吐露的台词,恰巧也是本文想要讨论的核心。“不管怎样去歌颂、怎样去描摹,男性创作者始终表现的,是自己看到的,想象的,甚至臆想的女性,来证明自己看到过,了解过。”

导演在此也流露出了自己的困境与惶惑,不过,能够如此透彻地道出这一点,让我觉得这部电影尽管带有一定程度不可避免的男性凝视,却决不是一部anti-feminism的电影。甚至可以说,它是一次男性试图了解女性非常勇敢和大胆的尝试。

然而环顾所有男性导演拍摄的女同志电影,避免男性凝视是很难去操作的一件事,尤其在大量的性爱场景,更让猎奇与猎艳,成为传统女同志电影不可逃脱的宿命。

电影天生的男性凝视色彩,与用电影这一手段诠释女性,这中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诚然是一个持续需要去寻找解决方式的难点,不是Abdellatif Kechiche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然而去年,作为个例,《燃烧少女的画像》做到了,或许将来女性导演在性别诠释方面的优势将益发突显。

 3 ) 爱是种"存在主义"

<阿黛尔的生活>在戛纳上映的时候法国刚通过同性婚姻法案,而最后此片获得金棕榈大奖,看似是艺术领域对此的一段唯美的呼应,但无论是电影节评委会还是导演本人,都否认了此片的创作或获奖具有某种政治因素。
无可置疑,艺术必定会与政治环境相关,但政治并不是最重要的。
之前导演也在访谈里提到,对于同性恋我没有激进的看法,也不漠视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我关心的只是相爱的两个人。
我本身的确也比较反感某些反映同志群体的作品,以此为噱头,自我隔绝或者自我标榜,要么就彻底边缘化的姿态。任何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都是对自己和别人愚蠢的伤害,如果不能平常对待自己,又怎能让他人平常对待你。

所以导演的此番言论和立场确实也让我在没看到成片之前已经对它心生喜爱。因为在这之前表现同性恋情的片子,多数都绕不开社会对抗与认同的议题,比如<断背山>受尽伦理压抑的爱,<费城故事>表现的人权与社会公正问题,<哈维米克>则直接指向政治。有例外的,其视角也“表现”化的在孤独、欲望、人性之间游离,带有某种黑色的意味。比如<河流><春光乍泄><邪恶的夜晚>。还有的就是传记片<王尔德><心之全蚀><嚎叫>。但如果说到真正的爱情,不雕饰也不异化,只是把同性恋人之间,就像所有恋人一样,他们最平实和本真的关系与感情表达,一种普世的、所有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和感触到的过程作为诠释主题的,却很少很少。要知道爱情,没有谁更纯粹,也没有谁更艰难和伟大。

这样的情况下,<阿黛尔的生活>的初衷很正,只是关于两个人,关于爱情,人类最普遍也是最纯粹的东西。想来这种片子或许也只会诞生在法国。歇斯底里或者生命积淀之爱,所谓的情怀,法国人拍了很多很多。即使从这个突尼斯裔导演的情结与手法上看,这一部可能并不那么的具有天马行空般的法式“情怀”,但必定同样让人沉迷和心碎。
没有片头字幕,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配乐似乎都是有源音响,自然光线,现场环境音,剪辑也及其简单。很多时候,甚至感觉不到这是一部电影,但庞大而微妙的情绪变化就在这一点一点的,平常和平静,甚至繁琐的细节之中交织和铺展。
抽象地看,整部片子几乎是由特写和食物,混合着断续的对白堆砌起来的。与之对应的大概是情绪、情欲和生活本体。至于性爱戏,我反而觉得有种过于真实而造成的压迫,可以感受到演员的确拍的很辛苦。

片中的跨度长达六年,导演并没有刻意构建某种表意的象征空间,也没有明显的时间段落分界线,生活化的场景拼凑看似很散落,但不能说是没有结构的,就像一片没有裂缝的温暖的蓝色海水,蕴藏着无限的宁静,暗自起伏的波纹,一段段不知从何而来的浪涌。Adele的生活,即是片子的载体。我们发现Adele每次在路上的独行,都对应着一段寻找、失去、重建的“存在主义”式的成为人的过程。而其中最主要的部分,Adele与Emma之间的爱情,她们潜移默化的转变都融合在极简的镜头分切里,这是导演的风格也是功力。

一切因差异而起,也因差异而结束。这里的差异,不仅仅是阶级,包括电影中先验的个人性情。德勒兹说过存在就是差异。我们在看似相同并不断重复的生活中遭遇差异,在差异的交叠和碰撞中走向转变,而转变是种同一的必然。

根据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人是这样的存在者,它的出现带来了世界的存在。人如何存在就应该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人首先存在于世上,然后人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人的行为决定了人的本质,所以 “存在先于本质”。而“虚无”是出于思想的自由,一种对任何单纯的给定性说不的力量的自由。

我们看到Emma对自我的认知和定位始终很明确,就像法国精神一样,爱、平等与自由。作为一名画家,她有浪漫迷人的温柔和特立独行的自由气质。她自信坚决,并且有相当坚定的个人意志。比如会竭力维护自己的创作自由和审美品位,比如喜欢萨特,并且英语不怎么好。她说她从14岁起就确定自己喜欢女孩,无比确定。这是人自由的选择,也是一种对时代阻碍“自由”的反抗。

而Adele,作为北非后裔,似乎始终处于茫然的混沌之中,在她身上说不上有很分明的,可以称为“自我意识”的东西。她好像对什么都无所谓,爱读点文学读物,什么都喜欢吃,什么音乐都听一点,总是凭着内心的某种感应去摸索自己的生活。恍惚中觉得好像有什么要发生,或者有哪里不对劲,却不知道是什么。她也会像全世界的青少年那样,喜欢美国电影,喜欢斯科塞斯和库布里克。会由于青春期的悸动跟男生交往,会因为一个不经意吻又觉得自己喜欢女孩。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因为喜欢小孩子。这其实是很模糊却也很真性的东西,就像是人性里无所不在“欲望”。

正是这种差异在最初给对方产生与自己原本生活不同的,新奇的吸引。就像Emma总是说Adele的懵懂和纯真很有趣,而Adele也对这样一个成熟而特别的“精神启蒙”者产生迷恋和追崇。
这是最初的时候,有种幻觉般的隐约的默契,赤裸而不受束缚的,一种浓烈的暧昧在二人之间随意流淌。

之后真正的生活才正式降临。三场性爱戏,将“转变”表达的淋漓尽致。而这场转变,仍由差异开启,或者可以说它原本就在那里,只是等待着被触发的那一刻的来临。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既然是爱情,那么在这场关系中自然是没有对与错的。波德莱尔这样形容爱情,它是二人串谋所犯的一宗罪行。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所谓宿命,无需言明,只需对此承担后果。

 随后,重建是段漫长孤独的过程。就像斯皮尔伯格的评价,这里Adele的沉默很让人动容,有时候沉默比言语更有力。
我认为全片最具诗意的镜头,在沙滩上,Adele解开头发,跳进水里。蓝色的海水浸湿着她的面孔,我们看到她的孤独,也看到她的欲望,或者什么都没有,漂浮在漫无止境的蓝色里,无可名状的让人哭泣。

咖啡店重逢。积郁已久的情绪,最后却只是一段炽痛绝望的坦诚和执念。
两个人相念相爱,却没办法再在一起。这也算是某种人的感知上无法逾越的困境。
“你不会再见我了?”“不会。”
“你不再爱我了?”摇头
“你确定?”摇头
“但我会把无限柔情留给你。”

这或许就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

对于社会背景,柯西胥没有大肆渲染也没有刻意回避,毕竟的确是作为一对同性恋人必定会遇到的境遇。值得关注的是,之前无论是对同学,家人还是之后的同事,Adele始终没有承认自己与Emma的关系,她说“这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没必要让别人知道。”

柯西胥的确是个会构造细节和营造节奏的导演。最后一段戏,人与人的间隙中,仅仅几个镜头的分切,却分明延续着二人无法割舍的爱意。
一段时间里,总是有些东西在场,有些东西离去,都是某种“因素”使然。它们本身没有意义,包括爱情。有意义的是人的“赋予”。Adele失去一段爱情,或许还有更多,但她已经从逝去的东西中证实自我的存在。
如果说Adele在这过程中寻找到了什么,我觉得什么都没有。Adele的态度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更没有到达所谓的“归宿”。人总是不断从自身之外的差异之中,寻找某种与当下的契合。所以海德格尔说,人是孤独的存在。
最后Adele仍在孤独中前行,并不明确的,朝向今后庞大的未知和既定。

有意思的是片中的画廊老板问Adele,和女孩在一起与和男孩在一起的时候有什么分别,Adele说有一点吧,说不上来,解释不了。
这正是本片我最喜欢的地方,很多说不上来解释不了的东西。比如说一见钟情和再次相遇,比如Adele说的“我很想念你我不相信你不是”,比如Emma说的“我不知道,但和她跟以前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不一样”这种事。海海人世中的偶然,冥冥中的注定,带有某种荒谬的,却跟我们经验相符的,可以体会却无法用常理解释。
麦婉欣在<蝴蝶>里如此诠释:“预谋”,一切都是写好的。

同样卓越的电影或者艺术品,都是没办法用言语解读的。就像塔可夫斯基称电影是一种“炽热的直觉艺术”,在他的电影里,那些缓慢凝重的梦境,杂糅的色彩和不断复现的神秘,它们与影片的理解无关,只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呈现。然而塔可夫斯基将我们引向宗教式的痛苦和神圣,而阿布戴柯西胥,用他那种的温和亲密的介质,将我们带进爱情。
片子的直译<阿黛尔的生活>或许最为准确,但港译<接近无限温暖的蓝>和台译<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却更加的贴近片子柔软的质地。影片的独特在于“并不独特”,奇妙的混合着散落于生活之中的,炽烈的激情与暗淡的悲伤,孤独但不沉重。Adele全片都在蓝色的浸润和包裹之中,无论是在热恋的甜蜜还是失去的刺痛中,能够抵达我们内心的,都可以称之为某种“温暖”的东西。因为所有的悲欢,都唤起我们在这世上,最真切的存在。

想起柯西胥的前作<谷子和鲻鱼>。不得不说发掘潜力女演员绝对是他的杀手锏,阿黛尔和蕾雅与阿弗西娅一样,都是缪斯一般的,坚韧自信的年轻女孩。柯西胥说他喜欢看她们跳舞,看她们游行,看她们谈论文学艺术和哲学,这是很让人动容的东西。
古斯古斯和意大利面,孤独的舞蹈,漫无止境的追寻。
爱,在空虚的宇宙之中,或许没有意义。但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表示不会拒绝所有存在,生之意志和爱。

不过说到底,这也只是Chapters 1&2,之后我们无法预料。可以肯定的是,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二人仍是相爱。
在一个法国小镇上,她们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教师,她们永远相爱,永远自由。
愿Adele好运。愿Emma好运。



--------------------------------------------------------------------------------------



HKFFF首场放映的映后座谈Q&A,大概问了性爱戏的拍摄、原著作者的争议以及过多的意面和特写镜头的问题。导演在之前的访谈里面其实都有过回答。
柯西胥是个很温和的人,他的拍片方式可能不被人认同,但是他对电影绝对有着超凡的执着。这是一个导演,或者一个艺术创作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很多年后,我们再看<阿黛尔的生活>,我们也可以片中那样,与自己的恋人,男人或者女人,组成一个家庭,平常的生活下去。





 4 )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1°,23:45,从戏院走出,平日喧闹的DC一个人都没有,身后陆陆续续走出的观众没有一个不夸赞这部片子。观影的有同志,又直人,有大妈,也有我这样没什么文化的学生。
我几乎是眼睛木着看着她们走出戏院,然后消失在夜幕里的。
然后DC的街头又重归寂静。

我第一次看一部电影看到走出戏院不知道如何是好。

嗯,这是一部真正的爱情故事。它不是一个缩影,不是一段剪影,它是一个真正的爱情故事。

1. 蓝色
美国版的名字叫“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第一想法是,嗯这是部法国片,Bleu de France。所以,比起片子里最大的噱头,性。片子里的色彩元素让我非常的唏嘘。

注意到阿黛尔的衣服么?

阿黛尔喜欢蓝色。她大部分的衣服都是蓝色的,真的在cafe见到Emma(高中时的谎话一语成谶了吧)时的蓝上衣,Emma画展的蓝色镂空连衣裙,每一件都很蓝。
每一件都很美。
自己的被子枕套是蓝的,与Emma同居时的被子枕套是蓝的。

挚爱也是蓝的。

但,到最后这样的蓝,不蓝了。

镜头一转,在床上给了阿黛尔十四分的蓝发少女,变成了,不,我觉得是变回了,金发的画家。

金发的画家从蓝色的光里走进cafe。阿黛尔点的是White Wine,画家要的是Espresso或者是Macchiato。
我知道阿黛尔心情很复杂,只有酒让人勇敢。
嗯,我当时想的是陈奕迅的《好久不见》,当听到阿黛尔无聊沉闷近乎自虐的寒暄。

一个喝酒的人哪里会能满足于只一句“好久不见。”

至始至终这部片子我都不知道Emma究竟知道了多少,想了多少,最后原谅了多少,但我能理解她,我很能理解她。

“You didn't forgive me?”
"I did. I have infinite tenderness, for you, and always will.”.
......But, I can't."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Emma低头沉默的啜泣着,半晌憋出的是一句,“I can't.”

仅仅是因为背叛么?

不,Emma何尝不知道这种背叛是必然。连戏外的观众都已经看到她们的爱情早就死在阶级的沟壑里,孤独会填补爱情退场后阿黛尔心里所有的缝隙。

Emma的头发已经不蓝了,也不会再蓝了。
属于阿黛尔的,唯一的能与Emma连接的事物,已经消失了。

我想Emma其实已经原谅了阿黛尔。其实事过境迁,Emma并不会太在乎阿黛尔下意识的背叛。
因为背叛只是结果,并不是原因。

她们需要一个引线来结束这样一段彼此煎熬的关系。
我很庆幸,Emma沉默却无比痛苦的啜泣半晌说出的是一句,“I can't.”
这世界上太多人沉溺在荷尔蒙短暂的愉悦里,忘却了幸福是全身心不妥协一分一毫的相互促进与交融。

我明白金发的少女从蓝色的光里走向你的世界,也会从蓝色的光里走回她的世界。

2.性
纯属个人偏见。我一直觉得发生性 关系和做 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阿黛尔的生活里,她第一段性 关系拍的相当有趣。(最重要的是我真是很怀疑演员是不是真枪实干上的啊。这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太值得钦佩了)

嗯,说回阿黛尔的硬核摇滚小男生。

不不,还是再往前一点说回开场的,马里沃的《玛丽安娜的生活》。这个沉闷的读书场景,最让我惦记的是老师问,为什么玛丽安娜与男主角分别后心里一直怅然若失?
当时,有一个男同学回答,是因为后悔。因为玛丽安娜后悔自己没有和恋慕之人说话。
这绝对是导演私自夹带的私活没错。
所以当帅气不怎么喜欢读书,但是很深情的硬核小男生一出现,我几乎是下意识就估摸到了阿黛尔和他的发展。

你可以说阿黛尔很贪心也可以说她是很迷茫。但她不过是个普通的高中女生。
嗯,怎么说。
就好像你的生活里,突然有一个迷人的小王子喜欢你,你的朋友都各种鼓励,然后也不知道是碍于面子还是碍于一种“因为他挺好的,所以试试吧。”的心态,然后就迷迷糊糊和这个人开始莫名其妙的发展。
“我们宁愿做,也不愿错过。” 这句歌词用在这里最恰当不过了。

我宁愿相信阿黛尔在很多事情上看起来的盲目恰恰是因为她很勇敢。即使那个蓝发女子已经在午夜梦回毫不客气霸占了她所有的性幻想,阿黛尔仍然愿意去面对那个小男生所代表的可能性。

即使作为观众,在这么不要脸的导演不要脸的在第一场性 爱就不要脸的全场全特写,我至始至终都没办法只是关注这场性 关系里的 性 本身。

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真心是一位好演员。这场性 关系越激烈,我越是能感受到阿黛尔假装的呻 吟以及迷茫。所以,当我们直接从结论跳回过程,很直接的,阿黛尔根本只是为了性而性。
阿黛尔急切的女 上位,一开头就是女 上位,马上让我笑出戏来。

嗯,起码对于我而言,女 上位更多是一种来自女方的占有。而且结束后两人没有接吻。
一场没有接吻没有眼神没有交流的床 戏,根本就不用和后面任意一场做比较。
这简直就是一个披着荷尔蒙的笑料和槽点。

完事后,阿黛尔背对着他。嗯,就只是背对着他。
很有趣吧。
性让两个人的距离更远了。

我猜,或许一方面阿黛尔没有办法拒绝这种被众人一致看好,反而根本没有余地说不的感情,另一方面,阿黛尔也在为她心里那份和玛丽安娜一样的怅然若失找寻答案。只不过,阿黛尔通过性知道答案不在身后这个男人身上。

即使我不知道Emma是不是真的填补了阿黛尔心里的怅然若失,还是说她们之间的爱情更加不动声色却残忍极致的庖丁出阿黛尔心里那份被爱情激化的孤独与寂寞。
可笑吧。
我们口口声声称颂的爱情,反而在岁月做帮凶的前提下,一点一点萃取出了浓稠的孤独和寂寞。而面对这样的孤独,我们总是苍白且无力的为鱼肉。
而什么又是刀俎呢?

2.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但初遇总是美好的,特别是我们学生时代遇见的那个人。
这部片我必须承认到了Chap.2,我的心情相当的压抑,是那种哭不出来的压抑。看得到导演为所有必然性的铺垫,甚至是演员的表情都有明确的暗示。
但是,还是有泪点的。
当阿黛尔魂不守舍得睡在那张与Emma第一次漫聊的长椅上。树还是那颗参天大树,一树金黄。椅子还是那张椅子。风好像还是当日的风,温度似乎还是那个温度。你好像才刚撕下那张素描,好像才刚张口闲扯萨特和他划时代意义的存在主义,好像才刚许诺一定会打电话过来。

但是,你也好像不会再回来了。

并不是因为这份失恋的魂不守舍唤起了我的共鸣。我难过是因为我能感同身受那份苍白的无力。

人与人的距离,有的时候反而因为越接近而越遥远。

有些鸿沟是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我知道阿黛尔发现了她与Emma相处的无所适从,但我不知道阿黛尔是否意识到她与Emma之间越是亲近就越是明显的横沟。
但,在此之前,在精神交流,地位交流,嗯换句话说,在两人的社会性发生碰撞与摩擦之前,两个人的身体与心灵,是相互吸引的,是出于本能的。
这很美。

3. 暗涌

这是林夕一首蛮悲伤的词。
但没有比“没理由相恋可以没有暗涌”这句话更能恰如其分的表达我对两人琢磨来琢磨去的赞赏了。
阿黛尔是个面瘫型少女,很少笑。嗯我知道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吃货属性中度过的。
话说她失个恋边哭还要边吃个士力架就算了,导演还要特写她嘴里嚼的乱七八糟的残渣又是什么心态!

躺在草坪上,镜头就是阿黛尔的眼睛,
它看向Emma雪白的脸颊,然后是手臂,手臂上闪烁金黄色的毛。阳光扫过Emma蓝色柔软的短发。作为观众,我简直要怀疑阿黛尔眼睛里自带美图秀秀了。
但阿黛尔笑了。
如果这时两人要献不献吻,是不是太对不起不等人的風花雪月呢?

在酒吧里莫名其妙的一番攀谈后Emma似乎不经意的问了一句,你在哪个学校读书?
在速写本上快速写下自己的号码,阿黛尔似乎若无其事的说一句,答应我你会打给我。

在人群间,两人命中注定看向彼此的一眼回眸。

这缺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都无法澎湃的暗涌,让两人的第一次做 爱,精彩绝伦。
两人每一次的触碰都是刀锋破冰一般的豪爽,每一个眼神的交换都是地狱恶魔的淬火吟唱,每一次呻 吟都真实得抓住我的神经不放。更不要提两人年轻又曲线姣好的身体那份富有节奏性的律动。
不要脸的导演又再一次不要脸的全景大特写了混蛋!
Emma紧紧伏在阿黛尔瘦弱又炙热的后背上,左手温柔的理顺阿黛尔四处飞散的乱发,右手放肆得在阿黛尔的身体里杀人放火。

后 入式与6 9式都是肌肤亲密相亲的姿势。
啧啧,可见一斑。

虽说这部接近三小时绳命的电影几乎是无尿点的,但看完这精彩绝伦,中立真实,不,甚至比现实更加激烈夸张令人憧憬不已的做 爱场景后,我还是去了一趟厕所。
跟我想的一样,一照镜子,妈 的一脸潮红。

三个钟头的电影,半个钟头无缝贴合的精彩床 戏,绝对是值回票价(虽然我也没花钱看…

4. 鸿沟

拖到最后一部分来讲人与人之间的马里亚纳海沟。感觉如果不欢快一点, 气氛就会不行了呢的样子呐。

嗯,那好吧。如果你问我这部片子要总结一个经验教训,那会是什么呢?
我仔细想了想,结论就是人蠢就该多读书。

阿黛尔看不上那个连《玛丽安娜的生活》都看不完的少年,吃个卷饼末了还要无心补刀人家一句“哦那书你还是别看了,有六百多页呢。”
但绳命是公平的,同志们。

阿黛尔看上的那个蓝发少女看的偏偏是她看不懂的萨特与存在主义,爱吃的是她鲜少吃着所以讨厌的蚌(我知道这很没有逻辑),赏的是她听都没听说过的表现主义画家埃贡·席勒,往来的都是一群艺术史与哲学的双料女!博!士!(谁还要再黑女博士吗?

而阿黛尔呢?
身边是一群总是询问你有没有对那个男人张开双腿的朋友,抱着“要做艺术家就得先找个金龟婿”的父母,以及再到电影后半段阿黛尔完全放弃的文学,无一不显示着阿黛尔和Emma在出身,教育,见识,生活态度,自我找寻以及定位上的悬殊。

是的。还是那个问题,我们假设灰姑娘和王子结婚了。
但是她们从此就真的能过上幸福生活了么?

Emma的初衷是好的。她知道阿黛尔的那份格格不入,于是鼓励富有写作才能的阿黛尔尝试提起笔创作,亦或者是去做一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毕竟爱情能让人感到幸福,但爱情并不是幸福的全部。

我想阿黛尔也并不是不知道自己不开心的源泉是因为自己的格格不入,或者说是因为自己自以为掩藏得很好的自卑。
但是啊,选上了做主角也不能放轻松啊,这部片子的女主是没有主角光环的。
作为观众,我想或许阿黛尔也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她根本就无力改变。就好像你突然有一天在大街上撞到奥巴马,你第一反应不是想靠近要签名,或是问他什么时候完成革命任务关荣回乡,而是本能的背脊发凉想逃走一般。
阿黛尔面对的,是一个她在任何方面都完全没办法追赶上的枕边人。

所以,那个在她十八岁生日派对轻歌曼舞婀娜多姿的阿黛尔,会在Emma的派对上又一次露骨的展示她类似于发呆的迷茫眼神。哪怕Emma的缪斯是她,她在Emma的世界,交际圈里的存在更像一个厨娘。
男人们的性 爱体验是不是相对于女人更局限?画作中的女人们看向的是不是另一个世界?

这和阿黛尔有什么关系!

她们简直在用法语说着另一种外语,不,不仅是外语,还是外星语好吗?
所以当那个拍电影的小哥终于过来真诚的赞美阿黛尔做饭的才能(虽然只是一堆看的我恶心巴拉的意面),阿黛尔仿佛发现了救命稻草,不露声色的紧紧抓住。

那一晚,或许阿黛尔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穷途末路,她乞求Emma亲吻她,对她再一次交付激情,好让她知道,起码,在身体上她没有离她的爱人也那么遥远。
穷途末路的性 关系,这样的概念总是与无法消磨的寂寞孤独成双结对出入在人们的生命里。
越是绝望,越是钻牛角尖,越是故作聪明的渴望用一些无谓的方法消除无法面对的绝望。
试图用肉体来解决精神矛盾,唉。

虽然我很想落井下石的说一句,看吧这就是放任自流的下场。
但是,我很难受。
阿黛尔很美。她健美的身体,温暖的笑容,一头随意扎起的乱发,捉摸不透的神秘,小鹿一般迷茫的眼神,勇敢的性格,没有一个地方不触动着我心中最柔软的怜惜。
但无论我多爱惜她原本的样子,我还是不得不指出她最原始的样子就是导致她悲剧的罪魁祸首。
一个人不能永远的迷茫,不能永远逃避,不能永远放任自己与爱人间的格格不入,然后把头埋到沙子里。

我想或许爱一个人并不是要改变她原来的样子,而是努力让两个人之间维持相对平等的关系。
盲目的刻意维持一件事物所谓的原来的样子其实与刻意去雕琢它是一样的,人们总是要往更美好的地方走去,原地踏步只会拖垮无法向前进的关系。

更何况阿黛尔除了拥有对Emma坚定的爱之外,似乎至始至终的过着一种漫无目的的迷茫生活。
她是谁,她在干什么,她能干什么。阿黛尔一概不知道,甚至从没有想过。而这些恰好就是让Emma的生活富有活力与色彩的存在主义。

这场悲剧的另一个始作俑者当然是Emma。Emma或许知道阿黛尔一直以来在关系里相对劣势的地位,但我觉得,她并不认为阿黛尔的迷茫,无知,以及出身环境等等是一个问题。
Emma或许只是认为阿黛尔只要再从新写作,然后干点别的喜欢的事情就可以再维持十七岁相逢时的有趣,然后两人就又能再一次幸福快乐的生活。但不是这样的。
阿黛尔和Emma的问题发展到Emma察觉到了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病入膏肓了。

5.
终于,Emma开了画展。阿黛尔盛装打扮。
走进展览,看见熟悉的故人,寒暄,不再笑。
阿黛尔在寻找,又是不露声色面无表情的寻找。
她找寻她在Emma的生命里是否还残留着痕迹。
镜头天旋地转,阿黛尔端着酒慌乱的四处乱跑。
终于在Emma现任爱人的指引下,才发现原来那副以自己为缪斯而创作的画。
镜头定格在那副画前,拉远。
只见那副画前,Emma左手勾着她的现任,两人毫不在意的耳鬓厮磨轻声笑语。
就在那副画前。

如果硬是说阿黛尔背叛有错。
那么或许,若无其事真的是最狠的报复。

嗯,或许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阿黛尔的生活(章一章二)是一部真正的爱情故事了吧。
回来前就在想,这片子不得个金棕榈金熊真的比较对不起观众导演演员,以及文艺片独有的糟糕上座率。

回家一查顿时放心多了。

 5 ) 她只是想睡你 她不是爱你

谈过一些恋爱,当过阿黛尔,也曾成为过艾玛;交往过相似的人,也约会过差异大的人。最后觉得,重要的不是差异,而是对待差异的态度。或者说,差异不是影响一段关系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其实还是相互的爱有多深。

艾玛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强势的主动的人。她和懵懂天真简单的阿黛尔不同;她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她想要便会主动争取,甚至“不择手段”。最开始她还有女友就勾引阿黛尔,最后在聚会上也会为了自己的前途也积极去讨Lise欢心(看别人的影评了解到这个细节)。

她和朋友聚在一起讨论“高级”的艺术,但没和阿黛尔聊过阿黛尔的生活。只有一个对阿黛尔有好感的男生,在知道阿黛尔是幼儿园老师之后说道,那你很喜欢小孩啊。恐怕鲜有人对阿黛尔的生活真正感兴趣,那时候,阿黛尔带着疲倦和无聊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

艾玛连揣度阿黛尔都没有,她只是在阿黛尔身上投射自己的的想法。即使阿黛尔一再强调自己很喜欢小孩,很享受自己的工作;艾玛总说,你为什么不去做些你自己开心的事?其实,不开心的那个人是艾玛,已经不能再在关系里得到满足的是艾玛;但是她不直接说,她把罪名推给阿黛尔说,我觉得你不开心,我觉得你不能只在我身上得到满足。

在餐厅再会的那场对话,多么讽刺?艾玛说她和新欢三岁的小孩玩得很好,表现出一副喜欢小孩的样子,但是天啊,和你在一起那么久的阿黛尔就是幼儿园老师啊,怎么没听你问过阿黛尔幼儿园里的小孩?怎么不见你喜欢他们?

艾玛恐怕连了解阿黛尔都没做到,更莫谈理解。她想要的很明确:性。

阿黛尔身上充满了性张力。

片中有很多阿黛尔吃东西的镜头,很多她嘴巴的特写,干净但有色欲,带着色欲却很干净。艾玛就是被阿黛尔的性活力吸引,她也只被这点吸引。

很多人说,她们阶级不同,她们想要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试问世上会有百分百相同,处处合拍的人吗?

绝对没有。

大家看到过多少相似的人分开,又看到多少不同的人相爱,差别只在于相爱的人会互相欣赏和包容,而不相爱的人则互相挑剔和厌弃。

最后阿黛尔转身离开。

我默默为她鼓掌。

姑娘,她只是想睡你,她根本不爱你。

姑娘,你值得一个不需要你改变,喜欢你邋邋遢遢地吃东西,喜欢你油腻蓬松的头发,喜欢你喜欢小孩,喜欢你讨厌探讨艺术的人。

总有人说,遇到性,遇到爱都不稀奇,难的是遇到理解。

我不认同。理解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根本不在乎对方是否理解我,毕竟我自己都不太理解自己。遇到性,遇到理解都不稀奇;最难的,还是有人“爱”“真实的你”。不是高谈阔论时候的你,不是明艳照人的你,是会吃喝拉撒睡的你,是平凡到不行的你。

理解你的人,不一定会爱你。

但真正爱你的人,一定会努力理解你。

他也许和你有很多差异,他也许想破头也还是不明白你,但这都不会影响他努力去陪伴你,努力抱你。这都不影响他爱你。只要他爱你。

最后阿黛尔课上教小孩子的那首诗,送给各位

 6 ) 阿黛尔转身离开

身边无数朋友,看完《阿黛尔的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性爱场面有必要拍满二十分钟?还真刀真枪的样式,足可以收录进教学指南当活教材(真实度另说)。更有人好奇揣测,身为戛纳评委的李安,该不会是因为几场角力般的床戏,令他想起了《色,戒》,因此也加入了点赞的行列吧。 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问题则是,如果艾玛换个异性恋的性别,那么,她必然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文艺渣男。无论她怎么以愤怒的受害者出现,她的表现似乎太过夸张了。感情本来就是两人的事,刚饰演过中年基佬的任贤齐老师就这么唱过: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阿黛尔的生活》所想展示的,其实也是一对拉的日常生活。 这部火爆2013年的同片,它把故事架构在极其流俗的一见钟情上面,此外还有相当稀松的日常起居,娱乐出行,夹带导演喜欢表现的特色食物,令观众头疼、令剧中人崩溃的吵架决裂,在大特写的频繁冲击下,两位女主演的迷人身体似乎一览无遗。 导演仿佛也想借此说明,他费尽心思去展示这对恋人的状态,不留死角,并且,抓住了她们最完美的部位,一种味道以及一个瞬间。在导演个人酷爱的跳舞场面上,阿黛尔更是能抛开一切,进入绝对放松、完全自由的情境。 对好色之徒来说,《阿黛尔的生活》似乎太过冗长,时不时来上一段素面朝天,镜头还晃个不停。对饮食男女而言,电影又把情感的事情说得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像一部常见的、穿越千难万阻并且汹涌猛烈的同片。她们分手的原因并不是爱情的魅力褪去,而是阶级落差带来的隔阂——无法被克服和消除。这也是双方家庭为何要先后出场的原因,以及几年以后她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那不过是一种尝试与努力。 艾玛是艺术工作者,思想复杂。阿黛尔拥有的却是普通人生,简简单单,这种天然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活出现裂缝。出身的不同带来了教育的不同,进而变成了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艾玛想让阿黛尔靠近自己一些,令思想的土地变得肥沃,但阿黛尔更满足生活本身的丰饶,她热爱工作,擅长制作美食,跟周围人关系融洽,可是,她却无法真正进入阿黛尔的生活(尤其是核心的艺术创作),而只能充当了一个尴尬的旁观者和被画的模特对象。 虽然有外人的辱骂和不解,但实际上,相比其他同片里的洪水猛兽,《阿黛尔的生活》的相遇相爱几乎没有遭到太多阻力跟折磨。艾玛的才华得到社会认可,她也有艺术领域的朋友圈。相比之下,阿黛尔的地位就让她倍感失落,茕茕孑立。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她无法完全面对自己的身份,更无法真正跟艾玛身心交融。这大概也是说明,在阿黛尔所处的阶级环境里面,同性恋仍是一种禁忌,至少是无法被公开宣扬的。可在艾玛的交际圈,同性恋仿佛是拥有着激发创作激情的源泉,大大方方,汹涌不断。 爱情因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萌发,被食物所催化,借助性事而升华。身体的亲密,会带来生活的能量和热度,并且,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其实也是被身体所控制。后来在餐厅,两人一度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了激烈举动,阿黛尔试图用身体来唤醒艾玛的爱意,正如她的情感启蒙、人生一切,完全是被艾玛所唤醒。或许,导演也是想借此说明,只有在鱼水之欢的时候,她们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平等。不需要言语,就能找到神秘的平衡点,互相满足到对方。 因此,戏剧性不是这部电影所感兴趣的,实际上故事本身还有些俗气,缺乏吸引力。可是,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其他东西上面,她的青春期困惑,她无可避免地陷入恋爱,她的人生彷徨,两个人的冲突交恶,试图挽回以及无能为力,这分明就是一份感情从萌生到死亡的完整记录。导演想要把握的是不同阶段的基调,以及两个人的情感特征。另外还有蓝色带来的甜蜜和忧郁,对阶层差异无法被消除的冷意和悲观。 所以说到底,阿黛尔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底层女孩。不知道爱为何物,又渴望爱,无法放弃。她被蓝头发吸引,被开发,变成了爱人和被爱的对象,可是,她却无法真正在生活中与爱人平起平坐。 她无法抽离出一段揪心的情感,又不得不转身离开。【名牌】 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328784991/ 影之味:生蚝、臭肠以及菜尾汤

 短评

女主长得像cassie和pandora的合体,蓝头发像kate moss是怎么回事,故事架构蛮简单的,冲突和结局都在意料之中,说的挫一点,这个故事改成异性恋跟本没人要看!改成两个帅哥整个影坛就轰动了,作为个拉拉片只能处于文艺中庸的位置,有人感动到就好

5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还行

最喜欢的镜头是Emma和Liz在调情那段,Adele的妒忌与不安,落寞与孤独都投射在背后大荧幕的女演员脸上,这大概是全片最具设计感最不简单粗暴的一场戏了。几近三个小时的片长实在太长,足够让我回想起十八岁的那场恋情。有些人离开之后遗留下的缺口太大,过了三年五载还能真切触碰到尚未填满的遗憾。

10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从吵架那里开始我就一直哭。相信不只是我,所有恋爱过、失恋过的人,都能在这个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非常成功的改编,删去了原著中突兀的狗血段落。柯西胥真是一位生活的绝佳观察者,他一直用自己的节奏在描绘最普通的食物,最普通的人们和最普通的爱情,让它们发出了最灿烂的光。

1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官方首映完毕后,戛纳最大影厅里的所有人起立鼓掌长达十多分钟。完美的电影,it will make you fall in love hopelessly...and leave with a broken heart.

16分钟前
  • 添添
  • 力荐

饿的时候就想狂吃,伤感的时候想大哭,孤单的时候就想被爱,有裂缝的时候就争吵,痛过之后就离开。很细腻真实的影像,这不仅仅是adele的生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平凡普通带着缺憾但也美好灿烂。To love, and infinite tenderness.

18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推荐

看来不同阶级,不同成长环境,不同价值观的人,是很难有共同语言,也很难最终走到一起。片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真实,剪辑的节奏和信息量释放最具水准,大量情绪化的近景和特写镜头毫无避讳,观影的震撼就来自这股无限贴近阿黛尔的生活的真实和直接,原来不作死也照样会死。★★★★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8 北非移民女同的自我认同之路。尺度方面基本上就是一部A片。女主兔牙很可爱,剧情和手法毫无创新。你不顾投资方的感受把电影拍成3小时,我就要考察你有没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水平。结论是台词功底太差,引起冲突的方式太简单。

2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形式:画面大多浸润在冷色调 特写 近景 长镜头 手持摄影的调制中,压迫观众视神经,又让情绪强烈地卷入。梧桐下的温软 床戏的酣畅 餐桌戏的诙谐等暖色场景平衡了节奏。内容:核心直指社会阶层差异导致了爱情的终结,再美妙的性爱也无法消弭思维的鸿沟,阿黛尔缺乏态度的性格决定了命运。【AMC又一城】

27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哲学课未修完,来自蓝翔的她已离去

28分钟前
  • 还行

#掉粉节奏#又一部无感的公认好片;撇去任何噱头不说,我也没瞧出多少深厚感情和微茫孤独来,她们分手后重逢的一段话稍许触动到,但这样的片太多了(既然大家都在强调不要冠以同性之名);大段情色戏、各种特写不忍猝看;整体平庸,毫无感动,大概我也完了。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34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难以致信的真实,似乎就发生在面前,镜头都要贴到演员的脸上,两女主每一丝表情都发自内心,表演让人惊叹!食物、真实的性爱,看似很法国的故事,却让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于是餐厅里Adele再次见到Emma时我也不知不觉落下泪来。如此动人的故事和感情,那些不为所动反而恶语相向的恐同者请去死!

3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跟你在一起我很快乐,这就是我快乐的方式”、“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我对你有着无限的温柔,永远的,一生一世...” 爱在温暖蓝色时,爱在激情褪去后,爱在绵绵无绝期。所有的美好从那个一见钟情开始,所有的心碎也皆因你太美。

3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如果是去年今日,我大概已经哭死在电影院。可365天过去,我的雨季结束了。

40分钟前
  • 很好很会吃米
  • 推荐

被刷屏&观影感觉都神烦,好在哪里了

45分钟前
  • 较差

两个人都好肉,好喜欢的身材,看完超有欲望〜

50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逼格不同的人,可以一见钟情,但无法长相厮守。

55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推荐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57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一部讲述生活且真正“活”的电影,从性爱到舞蹈,从派对到食物...代入感极强,两个主演奉献巅峰演技。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