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1989

HD

主演:Babak Ahmadpoor,Farhang Akhavan,Mohammad Reza Nematzadeh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1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2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3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4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5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6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13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14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15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16家庭作业1989 剧照 NO.17

 剧情介绍

家庭作业198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采访的形式调查了人们对新实施的有关家庭作业的措施的看法,受访者有学生也有家长。在他们描绘的教育体制里,家庭作业不是教学手段,更像是枷锁,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处在一个痛苦、被迫与憎恨的恶性循环中。一位从事教育体制研究的家长警告说,这种惩罚学生而不是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的倾向会产生愤怒和阴暗的一代人,他们会对任何精神问题都非常敏感。  自从阿巴斯参与了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便尤为关注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家庭作业》是一部记录片,讲述人们对于家庭作业所持有的观点。为此,阿巴斯亲自采访了德黑兰某小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令人惊奇的是,学生与家长对家庭作业都抱着不喜爱的态度,他们认为,家庭作业非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为人们心头负担。很多人为此忧心忡忡,对家庭作业感到厌恶并为之痛苦。面对这种情况,阿巴斯没有提出解决的办法,只是把问题具体而真实地袒露出来。空中情缘人造怪物边隧谜案第一季湖边的少女前世的冤家们时空侠OMG! 我爱你...但不合时宜瓷都人之南山红折腰卡车野郎:望乡一番星年轻的阿迈德痴情泪JaruJaru:送餐记假面骑士Outsiders外出神探朱古力贴身校花夏炉冬扇卖身契(国语版)黑夜天使我的老妈出柜了你的伤心理师都知道 第二季死前一吻猎豹行动2002如何抢银行小小的愿望伊比利亚丛林第一季死亡医师 第二季不确定的荣耀我的戈弗雷危机22分钟月下狩猎北川重生辣死你妈最佳敌人侠僧探案传奇之王陵之谜绝命毒师第二季钢琴家2002峰爆血战虎门疯狂夏令营之人小鬼大

 长篇影评

 1 ) مشق شب

状态、问题、最终目标

2022-12-11 15:18

拍下来相当于公审(“家丑”在家,然而丑始终是丑),彼时彼地还可以拍可以说、有普通人可出国工作,不知此时此地这些界线有移动否?

可以看出在改制中(制度上、思想上Shift,都类似,至少深深影响两代)呈现出的一个状态(和作者的隐藏观点): ·作业多/话语程式化 vs. 好奇镜头/严肃集体场合下的活跃面目——紧张什么?求更好的前途?孩子天性中的个性、创造性才是天赐珍宝才不可多得,不是吗?作业重要还是转瞬即逝的天赋?知识重要还是人生走向? ·成人能有想法清楚表达 vs. 孩子没有多少词汇不能表达内心——决定因素是学历吗?没好好学的父辈不也长大也走四方也有意见也能表达能选择?那么这一代呢? ·教育中的宗教成分(导演机智的即场反问醍醐灌顶)——当仇恨成为人生目标……当植入/灌输替代思考……知识重要,但你教的什么? ·但成人也有不同理解,即使自己不觉。有时根本不会觉察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关门”)对孩童意味着什么——统一的价值导向也可能影响成人。学校不可信赖,家教也不一定可靠。种群、未来靠什么?靠仇恨?靠皈依?

(我留个答案)需要彰显的,无一不指向:独立思考——每个生命本来就有机会获得这种能力,把这种权利交还给生命。

 2 ) 教育问题永远是时代难题

没看之前我对其定位为电影,看完才缓过来,原来是小黑屋子的纪录片。我对伊朗的了解并不多,这个片子固然不错,但是也没有真正戳到我多少。通过伊朗的片子其实如果想拓展,也可以映射到我们国家的某些地区的教育当中,可能制度并不完美,但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改变呢? 相同的问题组提问给相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重复的话由不同的面孔说出,用剪辑生发出递进的节奏感。【为什么没写作业】家里来人有事/去亲戚家/作业太多…【谁辅导你功课】大多数是姐姐,父母大多不识字。【惩罚是什么意思】全都知道,做错事挨打,【赞扬是什么意思】半数不理解,半数知道却很少被表扬。【作业和动画更喜欢哪个】都选择作业。 在个别学生回答中,还涉及一夫多妻制、两伊战争的仇恨教育(每天早操都要高喊打败萨达姆)。插入两个家长的访谈,一个是崇拜西方素质教育,呼吁改革东方做题家式方法;一个是偏传统的父亲,认为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教育,不应该留作业回家完成。 最后找到后一个父亲的孩子,胆小爱哭,只能依赖同学壮胆,朗诵神学诗歌却琅琅上口。略带玩笑又具有深意地结束调查。

 3 ) 经典光影‖伊朗导演阿巴斯之《家庭作业》:用心感受孩子们内心的天空 方汉君

1

谁会关心孩子的家庭作业?

除了家长和老师,恐怕别人不会多想。

阿巴斯不一样,这是他的特异之处。盯着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莫过于从家庭作业着手最好不过。1989年,他就拍了这部让人忍俊不禁的电影。正如电影海报中那个爱哭的小男孩,他的泪点,也点燃了人们对家庭作业的思考。

爱哭的男孩,总是最后一个。前面所有的男孩,都没有因为采访询问而泪飙,只有多动的他。他哭的原因也特别奇怪,是因为他的一位好同学没跟他一起来。之后,他哭着,同学也陪着。这很搞笑。他哭,观者却乐不可支。

2

形形色色的孩子,形形色色的家庭,造就了面对家庭作业,采取的各自态度。有赖父母亲管教严的,动辄打骂。有怪罪姐姐代他写作业,而导致考试不好。有贪玩或者爱踢球,往往落下作业的。更有因为贪嘴,诸如零食或者巧克力,就会多做作业。凡此种种,惹得摄像都忍不住笑。当然,的确还有不少贫困家庭,男孩要帮忙家务,致使孩子们无法完成作业。

孩子的人生,折射出伊朗当年社会的现实万象。无所谓痛感,也无所谓封闭。当时正值“两伊战争”,同学们早操前都要唱歌祈祷,诸如“让侯赛因·萨达姆下地狱!请保护伊斯兰信徒……”之类的宣传歌曲,响彻伊朗大地。可孩子们的猴性,往往是曲不由衷,他们不能理解。因为太小,所以,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也是这一年龄的特征。问题是,电影记录了这一段历史。真诚的影像,也总是能真切地再现历史。

3

阿巴斯深谙拍这类记录片式电影的秘诀。

这不仅是技术性的,或者技巧性的,更多的是用心去感受孩子们内心的天空。他们的阴晴变幻,他们的喜怒哀乐,其实跟大人无异,只是童心勃发,更加惹人怜爱和体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经历的童年,这不仅对于一个人,且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守住了温馨快乐的童年,就守住了这个国家文明的底线,这个国家也才会有更好的未来。我想,这才是阿巴斯最终想表达的,而不是仅仅要拍一部有意思的电影。

正如他片尾所说的“需要帮助的孩子很多,谨此献给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其实,对于阿巴斯所有关于孩子们的电影,无不如此孜孜不倦,又无不如此欣然前往。

2014.8.11

请关注影评公微号“呱呱电影”

 4 ) 家庭作业

1.波斯语的否认,是一声轻轻的啧。

2.很多孩子脸上都带伤。每一个孩子都知道什么是惩罚,就是挨打,并且都接受过惩罚。很多孩子不知道什么是表扬,知道的孩子也有一些从未被表扬过。

3.很多父母是文盲,家庭作业需要哥哥姐姐,房东的女儿来帮忙,不知道当初哥哥姐姐的作业是怎么完成的。

4.萨达姆下地狱,emmm… 宗教教育太可怕了,对仇恨的灌输,从这么小就开始了。那个说想要做飞行员杀死萨达姆的孩子,不知道后面有没有走上战场,算了一下萨达姆真的去世的时候,他应该已经二十四五岁了。那时候的他还想做一个医生吗?

5.消音的那段讽刺到了极致,小朋友们互相打闹的时候我和旁边的妹子都噗嗤笑出声来。

6.七八岁的小朋友们众口一词地说自己更喜欢写作业而不是看动画片。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害怕?

7.伊朗是从小学开始就男女分校吗?

8.资料馆放映版本少了十分钟。电影结束的时候大家面面相觑,难以理解这个片子有什么好删的。

 5 ) 一种教育是如何把一群满眸明亮的黑眼睛孩子摧毁成腐朽的成年人的?

       《家庭作业》(1989),显示阿巴斯的电影是"充满问题的电影"。"问题与回答"的格式获得了近乎礼拜仪式般的崇高地位,而在他的故事片中,有关地点的问题就像在基耶洛夫斯基的《红色》中有关时间的问题那样典型而且无处不在。

       《家庭作业》诞生在世界各地“新浪潮"电影都已退潮的年代。他重又赋予电影以思考和向社会的质疑重新两种功能。“提出问题",“但不给出答案”。如今很多导演都在以这个方式思考和拍摄,而《家庭作业》无疑是这个潮流的推波助澜者。

       一种教育是如何把一群满眸明亮的黑眼睛孩子摧毁成腐朽的成年人的?
       一百分的枷锁——和我小时候经历的一样,老师总把考不了一百分说成一种人生的失败:
       惩罚和奖励的桎梏——唯一一个敢藏起父亲皮带的孩子坦言以后自己也会打孩子,但在说起自己父亲是"胖先生“时面露顽皮;惩罚的皮肉之苦,奖励却是简单的三块糕点;有更多的孩子只知道惩罚是什么,而不知道啥是奖励:
       作业和动画片——诧异的是,这些小孩居然统一口径说自己更喜欢作业!
       尴尬的成年人——对孩子在作业中的问题几乎回答不出:
       神经质的孩童——在关闭幽暗的环境中就极度恐惧,敏感不安的孩子,哭泣着大喊着朋友的名字;他不知道恐惧何来,恐惧却根植他心中:
       上帝的问答——阿巴斯的问题,和暴露在摄影机前的孩子,他们紧张的把做不完作业归咎于家里的弟弟或者来的客人;他们还没有学会忏悔,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揣测着这些成年人问题中的精神含义,他们谨小慎微地躲避所有一切有可能的,突如其来的伤害:
       宗教仪式——孩子在操场的体操是神的仪式,他们大声赞美祖先和神的名字,骂侯赛因,唱圣歌,他们不懂其中的意义,却深深浸淫其中;他们是多动症的,混乱的,吵闹的——在失声的一分钟里,他们和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孩子一样:
       玩乐的上学——上学路上的孩子脚步轻快成群结队,对摄影机有不完的好奇;
       圣歌的结束——片尾,停止哭泣的孩子唱起圣歌,歌颂神的极乐领地。

 6 ) 家庭作业,社会的作业——看阿巴斯的《家庭作业》

家庭作业,社会的作业
        ——看阿巴斯的《家庭作业》

昨天在美院小剧场看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米达的《家庭作业》与报告。前者是1989年拍摄的纪录片,而后者则是一部体现小人物日常生活为题材的影片,《报告》因为是全英文字幕,看到一半,我们便退场了。

不过《家庭作业》还是让我印象深刻,很简单的拍摄方式和结构,就是采访小学生与家长们,关于“家庭作业”这一问题作一些相关的回答,整个架构便是一问一答形式。作为提问者,导演和工作人员躲在灯光后面,而摄像机对准了灯光下回答问题的孩子及家长们。虽然片子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影像画面显出一点陈旧的味道,可是呈现的人物面貌却十分清晰,孩子们不饰伪装、楚楚可爱的表情以及回答,不时引人发笑,然而看完影片后留在观众心里的,相信大多数还是会感到沉重。
在影片开始的时候,我几乎认定这是一个无聊的调查工作,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注重这枯燥乏味的话题,导演之所以将它搬上银幕,显然并不是将问题症结锁定、局限于“作业”本身,而是更深一个层次的社会探讨。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未来的接班人,社会需要不断涌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而非宗教思想迷惑下的唯诺是从或囿于社会规则的庸碌苟安。孩子在“镜头”的慑制下,不会讲谎话,当他们在导演的提示下回答问题的时候,自然带出了家庭状况及教育环境,这其实就从简单的个体中搜索出了一个民族的教育现状,它提示给整个政府的绝不仅仅是一项无聊的调查而已。

片中有好几个孩子都讲到了家庭作业繁重,常常要做到深更半夜,而其中有一项是“听写”,大多数家长并不识字,任务当然就落到了孩子的兄弟姐妹头上,以孩子们彼此之间有限的知识互补,要在学习上拔得头筹,乃至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都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上辈人的知识匮乏,极大影响了孩子们的天赋,在那种闭塞、为生活压力所迫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得不到与父母交流的乐趣,得不到父母的称赞,却只有皮带和棍棒的惩罚。有一个孩子笑嘻嘻地说:爸爸老是用皮带来打我,因为他发胖了,发胖了就再也用不着皮带了。他的话引来现场一片笑声,但是现象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暴力而绝少温馨的童年。

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个胆怯的孩子,他淘气、不喜欢宗教,考试成绩很低,被一致公认为“坏孩子”。他因为受过老师的尺戒,站在摄影机前害怕的哭了,他一定要求小伙伴陪着他。从他一直晃动的身子和眼泪中可以看到他在现行教育制度下所受的压制和伤害,令人惊奇的是,他并不笨,在导演的要求下背诵一首宗教诗竟然一溜顺地从口中蹦出来。诗中充满了美好景象,孩子背诵诗歌时脸上还挂着泪珠,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影片戛然而止。

当然,孩子们的表述,显然使影片更具真实性的魅力,而家长的参与,则使影片增添了理性主义,使得影片所探讨的课题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总结与反思。导演选了两位家长,都是父亲,其中有一位谈了很多,他谈到当地政府教育制度与其他发达国家对比,举了很多事例,最后也只能无可奈何的摇头叹息。

应该说,这部纪录片手法单一,并未穿插过多表现手段,十分客观的记录下人的状态,但带给我的,是一种生活事实的震憾。这也许正是纪录片的真实感人性,打动我的绝不是关于家庭作业本身,而是人,这些可爱的孩子,这些敢于说真话的家长,以及导演的用心。

 短评

某些地方有過於明顯的導向性。當然,作為一部反思和批判性的作品,創作者的主觀意圖總是非常明顯的,並需要積極地傳達出來;同時,在採訪的過程中,被訪者和訪問者雖然在進行同一個故事或者事件,但卻又進行著各自的帶有互涉性的故事的重構,通過自我主觀語境來加以解讀和重塑。所以,只是虛構的客觀。

6分钟前
  • 蘇小北
  • 还行

哭哭啼啼小男孩唱起宗教诗画面突然停止音乐起,又被阿巴斯的结尾猛的一击。【不过阿巴斯戴个🕶️坐在暗处跟个黑帮老大一样问小朋友做没做作业的,不被吓坏才怪了呢

11分钟前
  • 推荐

阿巴斯太厉害了啊。如同审讯间的拍摄环境,不断强调的幽深如监看之眼的摄影机镜头和阿巴斯的墨镜,象征意味不言自明。一张张纯真无邪的脸和大大的眼睛,集合在操场上却能被宣教出集体式的让人恐惧的力量。那段消音的画面对照采访中大多数孩子说出的「喜欢作业超过动画片」和「知道惩罚但不知道表扬」,被驯化的天真和话语的欺骗性(想做飞行员杀死萨达姆又想做救人的医生的孩子简直是题眼),触目惊心。就这样以了解作业情况为表,深入社会家庭结构展现其中病灶,看似无害实则深刻的揭露批判又避开了审查。结尾被残害的孩子在朋友的支撑下唱出那样美好却无法抵达的愿景歌词,看哭了都,再一定格,天呐。|资料馆回顾展放映时长只75分钟,不知有无删减

14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调查性纪录片。结尾声音的抹除—《特写》。有些回答很有趣:有个爸爸太胖系不了皮带,于是母亲没有东西可用来打孩子;还有个孩子要做飞行员,立志长大后去杀萨达姆,当阿巴斯问“那时如果萨达姆已经死了呢”,他思考了很久才说出要当医生。

18分钟前
  • btr
  • 推荐

从阿巴斯的作品谱系来看,这部纪录片实际具有相当重要的过渡性意义,承前《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作业”以及儿童教育主题,启后《特写》的“介入”以及虚实电影本体。某种意义上,《家庭作业》确乎标志着阿巴斯电影创作的范畴转向,即从内容外展到了形式,尤其是他在影片中不断有意识地对创作者以及电影形式本身进行“自我指涉”,对准孩子们的镜头频频被转向摄影师、灯光师以及导演本人——这大概声明了一种并不意图掩藏自身的作者立场,进而拆解了一切潜在的“客观性”视点。正是基于受访儿童与访问导演之间的90度正反打缝合,某种更加“平视”的关注方才有可能建立起来,阿巴斯的深远之意或许也在于此。另外,“声音”与“影像”在本片亦正式在阿巴斯那里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同期声”已被揭示为“伪装起来的”再现。结尾的定格与《四百击》同妙。

20分钟前
  • Mockingbird
  • 力荐

从家庭作业这个细微点入手,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设计得非常好,引出许多社会问题;从孩子们花骨朵般的唇间飞出这些冷酷的字眼,真叫人不寒而栗,和我身处的环境不无相似之处,无奈!

2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完全無形式的紀錄片,人物選取和阿巴斯的訪問技巧都非常厲害,真正用心和感受拍出來的作品

2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2020年3月阿巴斯√] 阿巴斯拍完[何处是我朋友家]之后继续对低年级小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形式与他1984年的[小学新生]相似,不过是他自己来问一年级的学生们为什么没能完成作业(阿巴斯真是个聊天高手……)。这种“重复”逐渐揭示出了深刻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小孩子们“只知道惩罚,不知道表扬是什么”)。不过今天看,本片最触目惊心的还是要数“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宗教教育(集体的诵经-教义问答)和意识形态灌输(萨达姆下地狱!),这一点是他之前几部小学生题材没有涉及到的面向。

3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纪录片应该就是本片这样的,人物是引导型创作者+尽可能真实的纪录主体。完全区别于CCTV式的摆拍的纪录主体+引导型解说词+只是为了显示引导是正确的而请来出镜的专家。

32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家庭作业》是阿巴斯的一部记录片,以采访的形式调查了人们对新实施的有关家庭作业的措施的看法。学生与家长对家庭作业都抱着不喜爱的态度,他们认为,家庭作业非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成为人们心头负担。看来家庭作业的问题由来已久,不只是在伊朗,在中国也困扰着大部分学生。

34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一种教育是如何把一群满眸明亮的黑眼睛孩子摧毁成腐朽的成年人的?

3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只知惩罚,不知鼓励;多次出现的皮带和戒尺;比起动画片更爱作业;不停哆嗦的小孩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害怕;消声的一幕回归到儿童状态

41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喜欢开篇,拍学生对摄影机的惊奇,介绍拍摄的来龙去脉(没借助旁白而是用画外音),是阿巴斯不露声色的写实主义设计。在一个学校开展的“社会调查”多少有失偏颇,但以点带面反映出的教育问题是有警示意义的:学校布置的作业多,家长文盲率高难以指导,体罚的普遍存在,这些信息都通过采访如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阿巴斯实在是一个很会和孩子交流的导演,但遗憾的是纪录片主体没能剪出丰富的层次来(哪怕加上反打)。

45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73分钟版。对低年级小学生家庭作业的采访引出伊朗教育问题及社会问题,导演提的问题固定那么几个,回答也大多一样,学校压力,家长能力,宗教洗脑,仇恨教育,手段也没有多新鲜,跟我们差不多,亮点是最后那个心理问题的小朋友。频繁出现摄影机镜头,意味着拷问观众,或者也是在问询观众

48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各色正太卖萌大集合。。。。大概是因为使用群像的原因,没有我想像的深入~~以及,莫非亚洲文化在教育传统上都是相似的么。。。。

50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相同的问题组提问给相同年龄段的小学生,重复的话由不同的面孔说出,用剪辑生发出递进的节奏感。【为什么没写作业】家里来人有事/去亲戚家/作业太多…【谁辅导你功课】大多数是姐姐,父母大多不识字。【惩罚是什么意思】全都知道,做错事挨打,【赞扬是什么意思】半数不理解,半数知道却很少被表扬。【作业和动画更喜欢哪个】都选择作业。在个别学生回答中,还涉及一夫多妻制、两伊战争的仇恨教育(每天早操都要高喊打败萨达姆)。插入两个家长的访谈,一个是崇拜西方素质教育,呼吁改革东方做题家式方法;一个是偏传统的父亲,认为应该由学校全权负责教育,不应该留作业回家完成。最后找到后一个父亲的孩子,胆小爱哭,只能依赖同学壮胆,朗诵神学诗歌却琅琅上口。略带玩笑又具有深意地结束调查。

54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当一个"社会实验"可以在镜头前呈现得如此真实,很难说这是最纪录式的电影,还是最电影化的纪录.

55分钟前
  • levitating
  • 推荐

约75分钟,修复版。“动画片和作业你喜欢哪一个?”孩子们都说是作业。这显而易见的谎言,孩子们的眼神却那么纯洁。阿巴斯采访了多名10岁以下男性小学生和两位家长,片尾戛然而止在两名男孩,一直哭那个显然已有了严重心理问题。父亲俩老婆的男孩,一开始说她们很和谐,几句之后还是觉得很有意思地说出了俩老婆间的大战。37%家长是文盲。这还德黑兰呢!教育体制和理念的弊病真是不分国别和年代,完全可套用到我国现在。然而最震撼我的,是开头后部两次出现的学校在“法蒂玛节”集会活动上,孩子们喊出的“Islam必胜,战胜东方和西方,让萨达姆的人去si!”…阿巴斯什么都没有说,却什么都说了。片头没片名,片尾又打出“伊朗青少年教育协会”。立冬,一夜大雪早上还在下泥泞中跋涉来最后排爽。阿巴斯展。无内嵌字幕。1号厅四五成满

57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

喜欢这个纪录片,8-9岁的小孩子,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强,能跟导演有进一步的对话,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智商要高于其他孩子了。那个能够讲他爸爸有两个老婆,大老婆的儿子打他妈妈,而他爷爷向着他妈妈那个孩子,表达能力最强,也最聪明。而且还问了导演问题,家里打仗跟外面的战争有什么区别呢?人除了天资,能够在什么家庭成长也很重要。那个爸爸出镜非常重要,对孩子教育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唯老师马首是瞻,才能让孩子走得更远些。

5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面孔和摄影机正反打。导演的在场。是什么样的机制会让孩子说出相比看卡通我更喜欢写作业(救命... 另一面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1小时前
  • 吃查3000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