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HD

主演:斯拉沃热·齐泽克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4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5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3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4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5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6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7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8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19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ZZ)独立小制作都是无聊的垃圾

http://edu.1905.com/电影学院 http://edu.1905.com/archives/view/1720/ 齐泽克认为,越是服从于意识形态的人,越是无法意识到意识形态的强有力形式。但反过来说,一旦向他们揭示这种隐藏的意识形态,那么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社会控制力量,也就顿时烟消云散。 当今世界“公知”代表、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是个众所周知的大影迷,尤其喜欢看好莱坞电影。1999 年《黑客帝国》在全球热映,齐泽克那篇洋洋洒洒的《<黑客帝国>或颠倒的两面》风靡互联网,成为他以后现代理论切入美国商业大片的代表作。2006 年,以他为主角的纪录片《变态者电影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在各地影展上映,齐泽克跨界为影评人,一一分析了数十部影史经典作品,为观众剖析影像背后的哲学思维,颇受好评。2013年,他与导演索菲娅·费因斯(Sophie Fiennes)再次携手,拍成新片《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势必又会在全球“学术范”影迷圈中掀起热议。 齐泽克在片中扮成各种片中人物的形象,走进复建的电影场景中,寓教于乐、整蛊作怪。 什么是“变态” 首先要说明的是,片名中的“变态”并非贬义,按照导演说法,那指的是打破常规思考方式后,与“常态思维”所对应的“变态思维”。顾名思义,这次阐释的主要对象是齐泽克的老本行:意识形态。究竟什么是意识形态,它在当今社会又扮演什么角色?两小时的影片中,齐泽克大量引用观众耳熟能详的著名影片,如《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大白鲨》(Jaw)等,为观众细致分析。延续上部作品风格,本片中他继续扮成各种片中人物的形象,走进复建的电影场景中,寓教于乐、整蛊作怪。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电影正式海报 接受英国《独立报》影评人乔纳森·罗姆尼(Jonathan Romney)采访时,齐泽克表示这几部影片他自己都没看过。“拍摄过程由导演主宰,她先提出课题,然后我来发挥。我完全不做事先准备,这一点很棒。我所做的只是按时走进摄影棚,她会要求我,‘好,现在穿上那件神父罩袍,回想一下你在关于基督教和娈童癖的那本书里的观点,即兴发挥一下。’”导演索菲娅·费因斯今年 46 岁,是英国演员拉尔夫·费因斯的妹妹,约瑟夫·费因斯的姐姐。年轻时她曾跟随名导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拍戏,之后自己执导纪录片,2006 年因拍摄《变态者电影指南》与齐泽克成为好友,齐泽克戏称索菲娅是他生命中的“蕾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hl)”。 索菲娅·费因斯在接受《观察家报》记者伊丽莎白·戴(Elizabeth Day)采访时也介绍说,拍完第一部后,她又读了很多书,每当有什么思想火花迸发,就会找到齐泽克,打开摄影机,听哲学家讲述他的看法。“前期不写剧本,有时候齐泽克针对一个问题,能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说上 17 分钟不停,所以后期剪辑很吃力。”整部影片的后期制作,她用了一年时间。索菲娅也承认,齐大师的思路一般人很难跟上。“你没法像掌握信息那样去掌握他说的东西,你只能尽力融入其中,那更像是种音乐,你要用身体去配合。他本身就是个肢体动作很多的人。”这种肢体上的特性早已成为齐泽克的标志,有人觉得是种魅力——《Time Out》影评人盖·洛基(Guy Lodge)指出:“只要一看到他在银幕上出现,我们立即便会为他着迷、举双手投降。不必在意他的理论是多么难以理解,他在表达那些理论时所展现出的疯狂信念,已经足以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当然也会有人觉得恶心——采访过程中,乔纳森·罗姆尼放在桌上的 iPhone“表面布满星星点点的吐沫星子”。 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的主要观点是,社会方方面面都存在意识形态,流行文化和大众日常消费品也一样,表面之下隐藏着社会意义和心理学意义。齐泽克解释说:“电影其实是最纯粹的意识形态机器,如果你想要抓住当下的时代精神,观摩好莱坞大片就是个途径。比如我很喜欢的《功夫熊猫》,一方面那说的是东方神话的复兴—命运啊、精神力量啊,另一方面,它自己又用冷嘲热讽的口吻取笑这种意识形态,但最终这意识形态又未因此受损。”在他看来,要想有机会实现政治变革,就必须要把这些隐藏的意识形态揭示出来,而他在本片中所做的,正是这件事。齐泽克认为,越是服从于意识形态的人,越是无法意识到意识形态的强有力形式。但反过来说,一旦向他们揭示这种隐藏的意识形态,那么意识形态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社会控制力量,也就顿时烟消云散。此外,有些人认为自己能完全不受意识形态控制,但在齐泽克看来,其实他们同样受到意识形态驱使,只是不自知罢了。他解释说,不管你接受的是哪套观念,面对自己所处的意识形态环境,人们通常都会欣然接受,而这也正是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相反,如果你想要跨出这环境,批判地审视这种意识形态,结果往往会受伤害。 齐泽克先以贝多芬的《欢乐颂》为例加以说明。在他看来,这首乐曲堪称意识形态框架的典范、模板。齐泽克告诉我们,《欢乐颂》曾在纳粹德国、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津巴布韦、秘鲁游击武装、欧盟等不同环境下被拿来当作赞歌。《欢乐颂》曲调迷人,但实质却很空泛,因此可以随心所欲地往里面填充任何意义、内涵。只要旋律响起,势必会带出动人的情绪力量,对个体产生诱惑与中和作用,令其无视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之后又对一系列电影如《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 Titanic)、《妙想天开》(Brazil)、《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做了社会心理学分析。分析《出租车司机》时,他走进复制的电影场景,躺在了罗伯特·德尼罗邋遢的单人床上,阐释主人公的内心。又如约翰·卡彭特(John Carpenter)1988 年的科幻作品《极度空间》(They Live),相比导演的名作《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等,《极度空间》名气不大,但被齐泽克称作“被遗忘的经典”。该片讲述男主角意外获得一副太阳眼镜,戴上后能看透世间万物,直击其黑白本质。媒体上各种华丽文字背后,其实写的只是“服从”二字;各式商店招牌背后,传递的只是“买我”的告示;还有那些表面光鲜的上等人,原来竟是骷髅形貌的外星生物齐泽克认为,该片“完美地表现了当代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缺陷,戴上墨镜就能看穿一切的情节,是对现代民主社会中各种意识形态控制的有力隐喻。”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电影剧照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拍摄中齐泽克与索菲亚·费因斯在一起 除经典电影外,该片也对一系列近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了点评,包括挪威布雷维克恐怖事件、英国街头暴动、埃及内乱、占领华尔街等。此外还有德国著名金属乐队“战车”(Rammstein),其现场演出经常被人批评为煽动法西斯情绪,但齐泽克却在片中提醒观众:“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表面看来是为纳粹摇旗呐喊,其实他们找到了暗中消解纳粹主义的关键。因为他们的演出仅仅只展示法西斯宣传的空壳,内在实质已被完全掏空了。”在他看来,那些都是“缺乏明确意识形态意义的空洞姿态而已”,“观看‘战车’的现场演出,乐迷大可享受这种毫无意义的集体姿态,而乐队却从内而外地对法西斯主义完成了批判”。 明星哲学家的电影取向 齐泽克之所以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与他对电影的热爱密不可分。无论是在《变态者电影指南》中通过分析希区柯克电影阐释精神分析理论,抑或在报端抨击票房大片《阿凡达》(他甚至在文中承认,自己写就此文时尚未看过这部影片),都是如此。他会在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忽然停下话头,询问对方是否见过性感明星艾曼纽·贝阿(Emmanuelle Beart)真人。 虽然热衷好莱坞电影,但其中也有些是他反感的,尤其是那些在他看来夹带私货、表里不一的作品。“这类大片表面上有套冠冕堂皇的叙事,让那些善良的自由主义左派看得不亦乐乎。比如表面看来,《泰坦尼克号》的立场是极左的,但其实说的却是个陷入危机的富家女剥削男丝,吸干他的血,从而自己获得重生的故事。我尤其讨厌这电影。” 在对好莱坞电影充满热情的同时,他对艺术电影似乎并不怎么关心。迈克尔·哈内克、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少数几位他还算喜欢的艺术片导演。“有些人总觉得,来自体制外的某些边缘组织的低成本电影代表着真实开玩笑!不好意思,但我要告诉你实话,这种独立小制作我看得多了,都是无聊的垃圾!每次看到这种电影,我都会变身为戈培尔,烧掉那些电影!我不介意点名,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Cries & Whispers),那电影真是够矫情!” 学术明星 斯拉沃热·齐泽克 面对哲学家的“抢饭碗”行为,影评人圈子里自然也再次出现不同反应。《金融时报》影评人奈吉尔·安德鲁斯(Nigel Andrews)大感佩服:“我不确定齐泽克的说法对于我们认识他提到的那些影片来说,是醍醐灌顶抑或越听越迷糊。但影片本身确实充满欢乐,彰显个性。”《卫报》知名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Peter Bradshaw)表示:“相比前作,本片节奏更为缓慢,内容更为枯燥,乐趣则要少了些。”“齐泽克想要告诉观众,那些在我们看来完全就是现实的东西,实际上常常是意识形态塑造下的产物:依靠意识形态,原本没有固定形态的个人经验堆积,才会变得具有可读性。通过各种电影,我们能了解意识形态的作业方式,而另一方面,电影本身做的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工作。在齐泽克看来,纳粹宣传片和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或是其他任何一部电影并无二致,所有电影都在做同一件事:邀请观众将内心全部恐惧与焦虑集中在某一个反派身上(或是反过来,将全部希望集中在某一个英雄身上)。齐泽克天才地将电影叙事与资本主义推动下消费-耗尽-重启的循环做了并行对比诸如此类奇思妙想时而会让你感觉妙不可言,时而又会让人感到难以置信,但无论如何,他永远都不会缺乏想象力。”也有觉得没什么了不起的,例如独立影评人大卫·詹金斯(David Jenkins)便表示:“说穿了,《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其实就是在做电影批评工作,只不过其形式特殊,而且具有政治倾向。在片中,当他揭示出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核心主旨其实是阶级对立时,那腔调仿佛是在炫耀说他才是第一个挑明这点的人。他常提到自己与哲学家同行的观点交流,但他应该不会关注影评人每周都在写些什么。相比之下,他还是在谈论电影以外的话题时,才显得最具娱乐性和原创性。” 相比那些以校园、讲座、研讨会为主战场的同行,如今的齐泽克俨然一副明星哲学家的派头。但对于自己与日俱盛的名气,他倒是表现得十分冷静。“和许多人想的相反,我一点都不享受出名,连暗暗窃喜都丝毫没有。可以选择的话,我宁可不出名。但事实依然如此,所以我告诉自己,出名能帮助我把信息传递出去,我那些政治专著中的信息可以为更多人所了解。但那也谈不上是多么积极的信息,主要目的在于引发读者自己去思考,鼓励他们不要接受这社会的既成现实。” 来源:外滩画报

 2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之“fantasy”“violence”

      一

独白

The great thing about the Taxi Driver is that it brings this brutal outburst of violence to it’s radical suicidal dimension. (31:44)
《出租车司机》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它将野蛮的暴力爆发带进了其最本质的自杀维度。
We are not dealing here with something which simply concerns the fragile psychology of a distorted person, what Travis in Taxi Driver is,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ideology.(32:05)
我们在这所处理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关心一个脆弱的失常的人的心理。

影片片段

- Listen you fuckers, you screw-heads,here is a man who would not take it anymore. Who would not-
- Listen you fuckers you screw-heads,Here is a man who would not take it anymore. A man who stood up against the scum, the cunts, the dogs, the filth, the shit. Here is someone who stood up. (32:27)


我的注释

上段文字描述了一个命题:暴力最本质的描述是意识形态做出的一种自杀式的选择。





                                                                            二

独白

In the Taxi Driver,Travis, the hero, is bothered by the young prostitute played by Jody Foster.(32:55)
在出租车司机中,英雄,正在被一个年轻的妓女所困扰
What bothers him are, of course as is always the case, precisely his fantasies. (32:43)
真正困惑他的,往往是同一个原因,精确的就是他的幻想
Fantasies of her. Victim who of her hidden pleasure.(32:49)
幻想的她,那个隐藏欢快的妓女背后的受害者。
And fantasies are not just a private matter of individuals. Fantasies are the central stuff our ideologies are made of. (33:00)
幻想并不是仅仅一件关于个体的事情,幻想是意识形态最核心的创造。

Fantasy is in psychoanalytical perspective fundamentally a lie. (33:09) 幻想从精神分析角度来讲根本就是一个谎言

Not a lie in the sense that it’s just a fantasy and not a reality, but a lie in the sense that fantasy covers up a certain gap in consistency. (33:20)
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幻想和不现实的自我欺骗,更是一个用于掩盖逻辑漏洞的特定谎言。
When things are blurred, when we cannot really get to know things, fantasy provides an easy answer.(33:28)
当事情变得很模糊,当我们无法真正的去了解一个事物,幻想成为了最简单的解释。
The usual mode of fantasy is to construct a scene, not a scene where I get what I desire but a scene in which I imagine myself as desire by others. (33:47)
幻想的通常模式并不是制造一个我找到了我所需要的幻觉,而是制造了一个我被别人所有要的幻觉。
Taxi Driver is an unacknowledged remake of perhaps the greatest of John Ford’s westerns, his late classic the Searchers(电影名).(34:00)
《出租车司机》并没有导演的最经典作品《searcher》那么著名。
 

In both films, the hero tries to save a young woman who is perceived as a victim of brutal abuse. (34:19)
在两部电影里,英雄都试图拯救那个他们认为正被虐待的少女。

In the Searchers the young Nathalie Wood was kidnapped and lived for a couple of years as the wife of an Indian chief. (34:34)
在searcher中是那个被绑架并成为了印第安首领妻子很多年的年轻的 Nathalie Wood。
In Taxi driver the young Jodie Foster is controlled by a ruthless pimp.(34:42)
在《出租车司机》里是那个被无情的皮条客控制的妓女。

影片片段

-You walk out with those fucking creeps and lowlifes and degenerates out on the streets and sell your little pussy for nothing man? For some low life pimp?Stands in a hall.I’m the- I’m square? You’re the one that’s square man. I don’t go screw and fuck with a bunch of killers and junkies the way you do.(35:01)

我的注释

上述文字表述了一个心理学认知:幻想是为了掩盖认知中裂痕而被刻意编造出来的,而幻想并不是幻想自己获得了什么,而是自己被需求。



                                                                               三

独白

But what really drives this violence of the hero is a deep suspicion that the victim is not simply a victim. That the victim, effectively in a perverted way, enjoys or participates in what appears as her victimhood.So that, to put it very simply, she doesn’t want to be redeemed, she resists it. (35:32)
但是真正使得英雄的暴力行为受到深深质疑的是那个受害者并不是单纯的受害者,那个受害者,实际上用一种很变态的方式,享受着她成为受害者的这个事实。所以简单来说,她并不想被救赎,她拒绝被救赎。

And this is the big problem, if I make an immediate jump to the political dimension, the big problem of American military interventions, especially so-called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35:58)
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如果我们跳入政治维度,关于美国军事干预的大问题,尤其是那些被叫做人道主义的干预。
From Iraq to already Vietnam half a century ago. We try to help them but what if they really did not want our help? (36:12)
从伊拉克到半个世纪前的越南,我们尝试着去帮助他们,但如果他们根本不想被帮助呢?
The result of this debilitating deadlock can only be an outburst of violence.
这种使人衰弱的僵局最终只能带来暴力的爆发。
(36:17)

我的注释

英雄主义最大的矛盾在于被害者本身并无意被救赎,就像美国在各种战争中的僵局一样,而这种让人无能为力的僵局最终是以暴力的爆发为体现的。

                              

                                                                                 四

We do get, towards the end of the film Travis exploding in a killing spree. Killing the pimps, all the people around the young girl. (36:33)
我们从出租车司机里 爆发的杀人狂欢中可以看出
Violence is never just abstract violence.It’s a kind of brutal intervention in the real to cover up a certain impotence concerning what we may call cognitive mapping. You lack a clear picture of what’s going on.(37:00)
暴力并不是抽象的暴力,这是一种具体的野蛮的干涉,试图掩盖那些在个人认知地图所缺失的部分,你缺乏一种对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清晰认知
Where are we? Exactly the same holds for the terrifying bouts of violence Anders Behring Breivik’s murder spree in Oslo. Exploding a bomb in front of the government building and then killing dozens of young members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in an island close to Oslo. (37:24)
我们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境地?这一问题同样导致了2011年7月挪威,布雷维克在于特岛的大屠杀,杀害了77名受害者。
Many commentators tried to dismiss this as a clear case of personal insanity but I think Breivik’s manifesto is well worth reading.(37:38)
许多人尝试忽略这个,仅仅认为杀手疯了,但是我觉得杀手个人的宣言和值得研究。
it is palpably clear there how this violence, that Breivik not only theorised about but also enacted , is a reaction to the impenetrability and confusion of global capital. It’s exactly like Travis Bickle’s killing spree at the end of the Taxi Driver. (38:06)
这事件清晰的显示出这暴力,不仅仅存在于凶手的理论并且被实施的暴力, 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一种无法理解和困惑。这正是出租车司机里导致出租车杀人狂欢的理由。

When he is there, barely alive, he symbolically with his fingers points a gun at his own head; clear sign that all this violence was basically suicidal.(38:21)
当他在最后,象征性的用指头比划一把枪指着自己的脑袋,清晰的表达着所有的所有的暴力只不过是一种自杀。
He was on the right path, in a way, Travis in the Taxi Driver.You should have the outburst of violence, and you should direct it at yourself, but in a very specific way, at what in yourself chains you, ties you to the ruling ideology.(38:41)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确实表达了一件正确的事情。你应该内在的爆发这种冲突,你应该让这种冲突指向明确的自我方向,指向那个束缚你的统治你的意识形态。(然后解决它,我加的~)
我的注释:

作者在本段,在面临无能为力的种种现状时,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用内在爆发暴力的方法,使得束缚自我的意识形态消失,从而获得自由。

 3 )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指南

本文来自: 张嘉荣(Nelson)

意识形态指南预告片_腾讯视频

从电影文本来解说齐泽克的这部作品显然没有太大的必要,因为《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内容本身就是他就着各类影像资料所作的一篇论文。作为法国哲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者,笔者将不再对这一内容进行赘述,而是将重点放在对其中涉及到的哲学理论进行一个梳理,以便读者能够更好的把握这一“论文”电影的内容。

若要精神分析的角度理解这部电影,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这部电影和上一部《变态者电影指南》(The Pervert Guide to Cinema)一样,要以“变态者”(Pervert)这个词来形容指南?如果不搞懂齐泽克这个曾受精神分析和黑格尔哲学训练的文化批评家为何如此重视“变态者”在这两部电影的作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甚至乎比《变态者电影指南》会更难看懂,为什么?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海报 ©️ Bl!nder films

《变态者电影指南》开宗明义要给观众传递的一个信息是,电影不是一种人们欲望的艺术,而是一种教育人们以何种方式去欲望的艺术,所以它教会我们以什么方法分辨幻觉和现实。变态者的含义就是在这里,根据齐泽克的师祖拉康(Jacques Lacan)所说,变态者就是为大部分人设定标准(什么是对与错、美与丑、现实与幻觉、可欲望与不可欲望)的超我(superego)法官。拉康的意思不是说这个法官就一定是个变态者,而且它也不是一个人格的法官,而更像是一个权力机制。然而,既然它是权力的极致体现,它就同时具有成为变态者的最高能力,因为当它能制定标准时,也就代表它也具有颠倒标准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pervert”这个词也同时可以翻译为“性倒错者”,它有能力在教育完我们什么是对错之后颠倒这对错的准则来惩罚我们,然后哈哈大笑。因此,齐泽克在这部电影的最后提出:“如果你要在现实中寻找比现实自身更真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所构成的虚构之物吧” 。原因是透过理解这个类似超我法官的艺术形式,就可以知道我们的欲望或造梦为何总是以某种角度而不是别的什么所构成的。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那么,《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是不是指意识形态是否也具有“变态者”的维度?

答案是肯定的。意识形态在齐泽克的哲学里,就是那种每天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欲望、判断真假的机制。简言之,用齐泽克的语言,就是教懂我们以何种方式来造梦的力量。但有别于《变态者电影指南》分析电影作品,这次齐泽克要透过这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来直接分析我们的每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这双眼睛就好像一部已经内置在我们头上的电影放映机,每天不停播放。这就是为什么不理解“变态”的含义的话,就更难理解后一部电影,因为“内置”的放映器一定比外置的更难懂,试问眼睛如何在“同一时间点”看见自己呢?

在《变态者电影指南》,齐泽克透过大量“精神分析型”的电影如希区柯克和大卫连奇的作品来展示电影和欲望之间的关系。有别于前者,在《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里,除了电影作品外,齐泽克还举出政治宣传、广告、音乐等等领域来揭示意识形态这部“内置放映机”的操作模式。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这部“内置放映机”的操作模式是自发性和社会性的。齐泽克在电影中说:“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东西,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 这里形容的就是我们那双看世界和社会的眼睛,而意识形态对我们的作用并不是强加的,更多的是我们自发地观看社会和世界的习惯。这种习惯带给我们最安全、舒服、平衡的状态,如果尝试跳出它则肯定会为我们带来痛苦。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然而,齐泽克认为,在资本主义下,我们这种自发性的意识形态不再被某些宗教或政治的真理观所确保,相反是被“我非常清楚我所在做是假的,但我仍然在做”这种犬儒的观念所支持,“因为我想象不出其他可能”。简言之,意识形态以“一切许诺和理念都是假的”来成为主导人们思维和行动的根据。对比“你应该做什么”,它更像我们社会里面的“潜规则”,那种不用说明,但“你懂的!”规则。因此,他才批判地指出《蝙蝠侠》中的小丑恰恰是当下犬儒意识形态的极致体现,因为人民可以透过小丑来享受所代表的真理和权威的虚假和失效,当然,小丑这个角色自身并不犬儒,他反而是一个高度一致的变态。因此,齐泽克指出“某种程度上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这就延伸说明对比起蝙蝠侠,小丑为什么能成为大众更喜爱的角色。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截帧 ©️ Bl!nder films

如何跳出意识形态以便获得自由?请你对自身行使暴力而不是向外反抗!

所以,当犬儒主义成为意识形态时,齐泽克认为反抗权威并不是跳出意识形态和获得自由的真正方法。它甚至乎曾声称“反抗就是投降” 这种悖论式的主张。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电影里说“这是一个我们必须要接受的悖论,解放的极端暴力即你必须被强迫去获得自由,自由是痛苦的”。正如这个电影所告知突破意识形态而获得自由的唯一方法是,认同律法本来的目的(善良、公平....),而不是去否定它。然而,它比一切都要更为痛苦和暴力。电影里提出,获得自由的第一步不是改变现实以适应梦想,而是改变梦想的方式,改变思想本身。当然,这个是对每个人突破生命的挑战,既然每个人天生就戴着意识形态的“眼睛”,重点可能不是幻想去脱掉它,而是强力地尝试改造它,而因为它是我们肉体的一部分,我们得接受巨大痛楚。这就说明为什么齐泽克在电影里赞成《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中的那个想自己发动攻击的男主,唯一获得自由的方法是向自身,而不是向外行使暴力了。

 4 ) ——

笔记



你看到了民主之中的独裁,它是那无形的秩序,支撑着你表面的自由。


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我们如何理解事物各自的意义,等等。某种程度上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


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它总是对于欲望本身的欲望。


“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仍然在做。”
“我非常清楚我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


因为人并不仅是客观环境的产物,我们总是留有一点点的自由去决定,我们该如何主观地应对这些同时在限定我们自身的客观环境,我们如何通过建立自己的宇宙来反抗它们。


幻想的惯常模式是建构一个场景,不是一个我拥有了我欲望的对象的场景,而是一个我自己被他者所欲望的虚构场景。


然而使英雄的暴力遭到质疑的一个真正原因,在于受害人不是一个单纯的受害人,实际上受害人以一种变态的方式,享受或参与了她的“受害”(情境/遭遇)


意识形态就像一个过滤器、一个框,因而当你透过这个框,去看相同的、平常的社会现实,所有的东西都变样了。究竟为何?并不是因为这个框真的增加了什么,而是因为这个框开启了怀疑的深渊。


为了成为社群的一份子,你总是需要(遵守)一些含蓄的不成文的规则,它们从未被公开承认,然而对于一个群体的认同来说,却绝对是重要的。
就如同为了成为这个社群的一份子,你不得不弄脏你自己的手。


如果你太靠近它,如果你过分地认同它,如果你真的直接成为了超我的代言人。这将是自我毁灭性的,你会杀死你周围的人,最后杀死你自己。


仿佛只有基于谎言,我们的社会才能维持稳定,才能正常运作,倘若说出真相,就好像意味着混乱,就好像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溃。


为了维护公众对法治系统的信任,意思是如果普通公众知道我们法治系统的核心是多么腐败,那么一切都将会崩溃,所以我们需要谎言来维护秩序。


我们的主体性里存在着,我们体验自我的方式中存在着,一种最低限度的歇斯底里。歇斯底里最根本上是什么?它是针对决定我身份的权威所发起的疑问。“为什么我是你口中所说的我?”


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

 5 ) 看本片时的一些随笔

部分摘抄,部分自己想法

意识形态应该是扭曲我们视角的眼镜,而意识形态批判则是他的反面 。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意识形态不是简单地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地与社会所建立的关系(自发性大于强制性,这种自发性的来源?),并且以此形成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在享受我们的意识形态。走出意识形态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举动,在影片《极度空间》中,NADA让好友戴上眼镜,但是好友拒绝并且搏斗7.8分钟之久。其实从中可以已知,常人模糊的意识到自己生活在意识形态塑造的幻觉之中,他也意识到打破这种幻觉可能带来的痛苦。由此也带来一个悖论:即解放的极度暴力性。为了获得自由,你必须强迫的强迫自己去获得自由。freedom hurts.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 ,体现在区别享乐和单纯的愉快。享乐是被扭曲的快感,甚至是享受痛苦。


在后现代社会,我们突然有了享乐的责任。享乐变成一种奇怪而变态的责任。一个不能享乐的人是有问题的。欲望绝不是对于某些事物的欲望, 它总是对欲望本身的欲望,它也是总是过剩的,是超出你原先预期的。这边的欲望就是前者欲望实体的意识形态。终极的欲望本身就是被欲望填满以至于不做他想,以此观之,终极的抑郁本身就是失去欲望本身


我们无法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我们也无法摆脱欲望,摆脱过剩,只为了实际需求而消费。过剩(the excess)永远伴随着我们


一些具有世界共同性的东西,例如贝多芬的音乐,但他可能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让人感知到一种更高的存在,一种更深的感受。但人们又无法言说的一种deep。实际上他的下面就是一种,空viod。


如果经典意识形态的运行公式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但他们仍然在做。犬儒式意识形态则以这样的模式运行:我非常清楚我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


精神分析认为,幻想是个谎言。不是因为他非现实,而是因为幻想掩盖了一致性的一个缺口。当我们因事物模糊不清而无法了解他们时,幻想会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幻想会导致的一个现实后果,会让人们以一种臆想的方式,去想象别人的痛苦,去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而忽略了受害者本人的意愿,即受害者本身可能存在的一种以变态的方式享受自身痛苦的意愿(这点的分析过于理智而显得情感缺失。并且缺乏普遍性,以一种被虐情绪的局部作用上升到受害者全部的情感,从而忽略受害者本身的主动思考能力)。而这种幻想干涉现实的最终结果,只可能导致暴力的爆发(参考出租车司机)里特维斯最后大开杀戒。暴力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他是对现实血腥的干预,用以掩饰某种相关的无力感


不稳定性是资本主义运作的基础(因为资本主义要求的生产现代化,要求的生产效率,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需要对固有制度和权益的冲击和改革,因此会产生社会的动荡,而新的机遇也在此萌芽)法西斯看到了这种不稳定性的存在,但是他又无法停止自身的资本主义道路,因为法西斯运动本质上还是一种保守的革命,他追求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管理,但却维持先前的阶级体制和利益关系。因此他们发明了一种意识形态的叙事,用来解释因资本主义进程带来的不稳定性,从而转移底层对体制和既有利益的革命诉求,转嫁危机。在这个时候,他们往往会塑造一个外来侵略者的形象用来解释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当下中国和世界)。在这个构造新的叙事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简单化的思维,即把社会的所有问题简单的归类为一个具体的存在,这种简单化的思维也恰好迎合普通大众自身思考力的不足,更能引起广泛的认可


在意识形态中,往往需要一些虚假但又具体的形象,去巩固我们的想象(即上文说的一种简单化的认识),在此举了英国拿单身母亲为借口用以解释社会上的犯罪率高以及财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这在本质上就是采用了一个虚假(这个分析本身就是错的,或者不构成上述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但又具体(落实到一个单身母亲)的形象。


跟纳粹主义抗争的方式,就是去享受被纳粹意识形态赋予独特定义的元素,去享受他们在前意识形态中纯粹具有的愉悦,通过悬置纳粹的视野,在其原本的意识形态中做颠覆性的玩法。(这边举了德国战车在REISE,REISE中重新演绎纳粹元素的例子)


消费主义的进阶形态:星巴克。原先的消费主义会让部分人产生一种虚无和内疚感,而星巴克文化所传达出来的一种进阶版的消费主义,是让你成为一个不负内疚感的消费者。因为这个消费主义已经把你对抗消费主义那一部分的费用,同样囊括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框架中:即你在消费的同时,同时在对抗消费主义。这就是消费主义的最高级形式。


资本主义更想一个奇特的宗教机构,他被这些东西需求永远驱动:永远追求利益、扩张、自我繁殖,为此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与此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而在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中间的,存在着一种变态的“责任”,因为这种“责任”本身,是站在资本主义这边的(按照我的理解,在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两种极端的情况下,现代文明无法放弃资本主义带来的现代生活,而生态意识只有当作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时才会被想起,因此目前这种人类试图平衡资本主义和生态意识对立的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变态的行为。ps.但在齐泽克看来,好像是单指资本主义扩张的责任感,即为此牺牲一起在所不惜是变态的)。


瓦尔特·本雅明:当我们处在这样的时刻里,我们才是在经历历史:并不是当我们参与在活动的事物中的时候,而只有当我们看到,这些文明所产生的废物残骸,被自然部分回收的时候,在那时我们才感受到历史。(被自然回收?)


在这边举i‘m legend 的例子,当车辆行驶在空无一人的后人类时代的大街上时,看着被自然植被覆盖的建筑物,此刻我们体验到的,用精神分析学里面的话说,就是“真实的惰性”(the inertia of the REAL),即意义之外沉默的存在(the mute presence beyond meaning,)由此也可以参照,我们观看一些废弃遗址或者废弃物的时候(遗址应该需要同我们的经验想连接,即不能是太久远的遗迹而应该是认知经验中感受过事物),当我们直面这些东西的时候,他会提供一种真实确凿的、消极的体验。如果没有这些适当的面对真实的钝感(钝感在此可做消极、被动之解。quote:moment of authentic passivity)的时刻,可能没有新的东西能从中浮现。之后齐泽克提出,也许我们正处于人类历史上最需要“暂停”(suspension)自身的正常运作去审视从暂停中浮现出来的问题的时刻。


齐泽克分析《泰坦尼克号》的脑洞,蛮有意思的:

在齐泽克认为,泰坦尼克号是这些年来最能体现好莱坞意识形态的一个例证。为什么呢,因为故事中充斥的一种随时可能到来的不安(tension)。据此齐泽克指出三个层次分析这种不安感。第一层是被人们讽刺地称之为詹姆斯·卡梅隆的好莱坞马克思主义,即对底层群众朴实善良的虚伪荒谬的想象,以及对上层阶级邪恶自负的预设。第二层,rose和jack两人的相爱,象征的原本处于精神痛苦和困惑中的上层阶级(rose),她的自我意识是破碎的。而JACK的作用就是帮她重建她的人格。即她的自我形象(通过那副素描画)——这是一种古老的帝国主义神话在现代化的再现,这个神话就是当上层阶级自身陷入困境和无活力时,他们就需要跟下层阶级接触。就像吸血鬼一样,从他们身上汲取足够的养分,之后再回到与外隔绝的上等生活中【在齐泽克看来这才是这部电影传达出来的好莱坞保守意识形态的核心内核,而所谓的事故和爱情,都是一个供观众进入故事的切口,又举最后ROSE推开已死的JACK,口头却说 我不会让你走。】。之后又举“布拉格之春”的案例说明,正是因为苏联的干预导致捷克革命的失败,一定意义上反而保留了这个“革命”的果实——即另一种共产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因为没有发生,人们会设想,如果当时布拉格之春成功了会怎么怎么样……),泰坦尼克也是同理。正是因为他的失败(沉船),反而造就了这段爱情。


黑暗骑士其中一个非常让人不安的设定:即在哥谭市的精英阶层中普遍认为,谎言是良好统治中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民众一旦认识到维系这种统治之下的谎言的虚伪性,那么一切的秩序都将崩溃。这其实隐藏的一种知识分子的傲慢,即民主不具备了解知识的真相。 诺兰的这些观点并不新奇,追寻他的溯源我们可以在柏拉图、康德、埃德蒙·伯克等人身上看到近似的看法,即认为,真相的代价太难以让人承受,以至于一个政治家应该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即对民主的理智选择持悲观态度)。因此需要告诉群众一个谎言来维持现状,哪怕他知道真相。这也就是柏拉图所说的“高尚的寓言”


斯大林主义(GC主义)

斯大林主义并不会把自己安排在一个为所欲为的主人位置,相反他会忠诚的做一个为“大他者”服务的仆人位置。也通过了对“大他者”的定义的垄断(类似教皇对上帝旨意的垄断一样;在G内则是为实现GC主义和实现QMXK以及全面现代化),来为他的诸多行为寻找合理性。而这个大他者(精神分析用语,The Big Ohter),在斯大林主义的话语体系中,通常被指代为“通往GC主义的历史发展必然性”,或者简单的说,历史(的使命感,or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历史的安排)。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共产主义者就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单纯的工具,去实现一个历史的必然性。

而构成斯大林主义统治基础的,是“人民”的概念,一个被神话后的人民。一个不具备实在主体的群体,它是一种想象的、理想化的参考(It's some kind of imagine idealised point of reference.),并且具备极为广泛的适用性(即统治阶级垄断了对“人民”的定义,不服从他们意图的就不归类为人民).也正是”人民“的概念被虚指,被诠释,使得统治本身的合法性从”虚无“中来,也就具备了理论逻辑上的绝对合法性(但在现实层面,统治阶级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核心矛盾,仍然会采取现实性的手段去统治)。也因为上述的概念,使得统治阶级能够从一些暴政的行为中”抽离“出来,或者说具备了”暴政“的合法性,即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大他者“的实现or服务,作为执行他意志的仆人,”我“并没有什么错。

在这个逻辑之上,去质疑斯大林主义统治者本身统治的合法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去质疑合法性的来源,会涉及到对人民的定义,而人民的定义又由他们本身来解释。这就构成一个矛盾。因此对抗斯大林主义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不批判统治本身,批判“人民”以及构建“人民”概念的神话。在这方面,齐泽克举了米尔斯·福尔曼的例子,这个之前看消防员舞会的时候,更多关注点在福尔曼的室内空间调度以及对百姓生活真实面貌以及批判性上,但看了齐泽克说的,觉得的确更deep些:在福尔曼早期的作品中,他把矛头对准“人民”本身,去揭露他们日常的盲从、愚蠢,从而打破了”人民“的神话。


Above all.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地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我们的梦想本身。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但又必要,因为我们所有的愉悦和痛苦,都来自于我们的梦想本身

本雅明:“每一次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也会救赎过往失败革命中那些幽魂,在新的自由中找到归宿。” The end.

20200222

Shanghai

 6 ) 笔记: 齐泽克电影指南之意识形态

1. 《极度空间》1988(They Live)

带上具有“意识形态批评”功能的眼镜,看到了民主之中的独裁,社会无形秩序支撑个人表面自由,人类受“异形”控制。>>>意识形态是我们自发与社会建立的关系,知晓真相的痛苦让你放弃获得自由,因为生活在谎言中不需要经历痛苦。Freedom hurts.

2. 《音乐之声》1965(The sound of music)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是如何区别享乐enjoyment和单纯快感simple pleasures。“Climb every mountain”>>>“假装去放弃,因而你可以拥有全部”,这也是意识形态运作的关键。

大部分心理学案例表明罪恶感不是源自过多的快感,而源于无法(充分)享受快感。

3.《Different Dances》2000(可口可乐广告)

后现代社会的商品本质属性:享乐主义(你有责任要消费要享乐)与欲望膨胀(欲望永远不可被完全满足)。

The more you drink(consume), the more thirsty(desire) you get.

>>>Desire is for desire itself. The desire to continue to desire. 因此过剩(excess)永远伴随。

引出关于“剩余”的另一案例:健达缤纷蛋。

反形而上学(透过外在看本质)的教诲:We aimed at a higher goal precisely in order to be able to enjoy the surface. The surplus(过剩) enables the enjoyment of the surface, which makes it a perfect commodity(商品).

4. 贝九《欢乐颂》的普遍适用性

政治运动:德国纳粹用于公共庆典活动;苏联作为共产主义赞歌;中国文革期间被认为是先进资产阶级音乐;南罗得西亚作为国歌,认为是对民族独立解放的宣扬;东西德期间的奥运会播放贝九代替两方国歌;1992年定为欧盟盟歌……>>> An empty container open to all possible meanings, however this frame is never as neutral as it appears. >>>

5.《发条橙》1971 (Clockwork Orange)

Alex最爱贝多芬,而贝九的各乐章在影片中被巧妙运用。“第一乐章,贝清楚认定其属于意识形态。而第二乐章描绘的是官方意识形态未能束缚和驯服的部分。贝在纯粹音乐作品里实践着意识形态批判。”

6. 《西区故事》1961 (west side story)>>伦敦骚乱 2011

the contradiction of ideology function between classical(经典式: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仍去做) and cynical(犬儒式:我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还在做)

消费主义与暴力

7.《出租车司机》1976 (taxi driver)

它将暴力行为的爆发导向了它极端自杀性的维度。幻想的惯常模式是建构自己被他者所欲望的虚构场景,但实际情况是“受害者”拒绝被拯救。因此自杀式暴力是对混沌现实的血腥干预。>>>美国军事上的“人道主义干预”

8.《大白鲨》1975 (jaws)

鲨鱼象征着众多恐惧的单一集合,因而消灭单一目标解决了面对多重恐惧的困惑。 >>>法西斯主义

一种解释社会恶化的保守意识形态叙事:并非是社会发展的固有矛盾,而是外来侵略者造成的结果。在意识形态的系统里,需要一些虚假而具体的形象去固定想象。

9. 《歌厅》1972(cabaret)

《明天属于我》>>>德国战车《航行》 对纳粹军国主义元素的解放与玩弄。

10.星巴克咖啡

在坚决追求资本扩张和生态意识之间,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在消费主义里。

本雅明:we experience history not when we are engaged in events, only when we see the waste of culture being halfly taken by nature, and at that point we can get what history means.

后灾难电影的救赎价值 “真实的惰性”(inertia of the real)

11.《泰坦尼克号》1997(Titanic)

通过短暂自然灾难,爱情在理想层面得到永恒救赎。然后通过灾难和爱情两个元素,掩盖了真正意识形态上的信息:上层阶级试图通过无情占有下层人民的生命力来获得新生。

12.《全金属外壳》1987(full Metal jecket)>>>《如果》 1968(if…)

不成文(淫秽)规则对融入社群并获得群体认同至关重要。

13. 《黑暗骑士》2008(the dark knight)

用谎言维持秩序。柏拉图”高尚的寓言“ >>> 美国在伊拉克的战争>>>以民主之意、宗教之意为所欲为。

14. 《金发女郎的爱情》1965 (the loves of a blonde)

“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两个矛盾侧面:事物的秘密秩序和表象的秩序载体。个体的建构需要虚构“大他者”作为铭记接纳真实想法的中介。>>>雅克·拉康“大他者并不存在,人生而孤独。”

15.《妙想天开》1985(brazil)

卡夫卡:“对于一个现代、世俗的无宗教信仰者而言,(国家)官僚机构是唯一残存的与神圣维度的联系。”官僚机构不可穿透的全知全能就是神圣的快感。

16. 《基督最后的诱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歇斯底里(hysteria)的根本是针对决定自我身份的权威说发起的疑问:why am l what you're telling me that I am ? 基督教的独特特征在于将这种歇斯底里的质问移置于上帝(作为主体)身上。 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差异即焦虑与爱之间的差异。犹太教坚守焦虑 “che voglio”: what do you(god) want from me,对高深莫测的神(他者)保持恐惧。基督教用一种臆想的爱解决冲突。

17. 《脱胎换骨》1966(seconds)

梦想的正误:正确的梦想应指向一个超越现存社会以外的维度;而错误的是一种理想化消费主义的反映社会的镜像。

18. 《扎布里斯基角》1970(zabriskie point)

六十年代嬉皮士革命(make love not war)

迈向自由不单是改造现实去配合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

本雅明:“每一次真正的革命,它不仅仅朝向未来,而且也会救赎过往失败革命中那些幽魂,在新的自由中找到归宿。”

有趣的彩蛋:" I may be freezing to death, but you'll never get rid of me. All the ice in the world can not kill a true idea. (Fight ! )"

 短评

这个太酷了。

6分钟前
  • _Esperanza__
  • 力荐

入教保平安(x

8分钟前
  • Robo Captain
  • 力荐

4.29 为梦想负责,为过去负责,为所有心头的惦念负责。进入矛盾,驾驭荒谬。解决方案是,首先 “改变你梦想的 **方式**”,摧毁符号,瓦解意识形态,调换视角,以 Pervert 的、个人的、孤单的、痛苦的、超越的、无需许诺的方式。精神病似的归属感。个人技术。

9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比上一部还好看!齐泽克讲话真是通俗易懂,虽然术语一套一套,但逻辑很清楚,并且讲什么话题都是这样,太厉害了。口音再难懂也不是问题啊(可是他怎么老这样,我怀疑口音有故意成分!)。就是以后再也没法直视泰坦尼克号和音乐之声了。。。

1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很有趣,但很多问题点到为止,有一种没吃饱的感觉。

15分钟前
  • 无能狂怒人
  • 推荐

齐泽克献身出演经典名片,挖掘隐藏在影像背后的精神政治面貌,比《变态者观影指南》更有逻辑调理,将电影延伸至精神学社会学哲学,齐泽克的阐释超出了一般电影的解读方向。相对于从电影本体论出发的解读,从“他者”的介入的也不妨为一种有趣的尝试,更何况,电影早已不在纯粹。

19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享受了半天大渣子味儿英语,说得意思还比较清楚,尽管内容并不新鲜,无非是“大他者“并不存在,每个人都需要警惕。

20分钟前
  • Villegas
  • 推荐

戏仿《铁达尼号》简直笑死。以《极度空间》的“意识形态批评眼镜”开篇,经由《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搜索者》《出租车司机》等,最终以本雅明作结(感受到了齐老师对本雅明的热爱),齐泽克真正要做的与其说是“意识形态批评”教导不如说是左翼一个世纪以来都无法修通的忧郁——“如果被拯救者并不需要拯救,那怎么办?”(其原型问题是资本主义出现危机之际无产阶级为何选择的是法西斯主义而非马克思主义)。对我来说,尾声处所谓“我们要对我们的梦想负责,必须区分两种梦想(激进革命理想与消费主义欲望)”依然是无力的,在这样的年代,真正有号召力的也许正是“我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但我仍然在做”的犬儒姿态。

25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ideology idiotology 傻傻分不清~ 老爺子說話的樣子太可愛

26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变态者”首先体现为观看方式的非常态。正面直视或闭目无视恰恰都落入了意识形态的圈套,因为二者都在无意间肯定了意识形态的意向性地位(尽管其角度存在着正与反的不同);唯有凭借“斜目侧视”,所谓的“自然之处”才会显露出蹊跷,合法性与悖论性并肩而行的轨迹才得以被揭开。至于齐泽克在本片中带来的一大关键启示,则是:尽管意识形态通常被界定为遮罩、屏障、阻碍、幻象等一系列负面对象,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正是意识到了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而不是相反:我们没有意识到意识形态才顺从于它),如果人们意愿于意识形态的包裹,那么似乎任何迫使前者“离开洞穴”的行动也都缺乏合法性了。可否逼迫一个“意识形态躺平者”站起来——这即是齐泽克指出的当代(激进)左翼行动的巨大困境。换言之,不是无力想象另一个世界,而是不愿想象另一个世界。

30分钟前
  • Mockingbird
  • 力荐

闪耀国际学术界的话唠明星逼斯拉沃热·齐泽克再度上阵,通过对电影与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消费社会的整体解构进行潜意识反向式的洗脑,影片涉及意识控制,人类奴性本源,趋众态势,反陨落,原教旨,阴谋论等庞杂繁复的深度话题。信息量巨大,叨逼叨,用口水淹没口水,多好的教科书。

31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1、齐泽克的讲演实际是在不断与弗洛伊德、马克思、拉康他们对话——意识形态≠虚假意识(与马克思的不同);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与弗洛伊德的不同)。弗洛伊德将一切归结于“性”,而齐泽克归于“性意识”,包含后结构主义的思想,认为甚至是“性”也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内容,是对弗洛伊德的一种超越。2、希区柯克,悬崖坠落主题;巨物(Object)3、《大开眼界》里妮可基德曼讲一次关于海军的性幻想,这个情节在村上一部小说里也出现过,具体想不起来4、所有现代电影最后都是关于拍摄一部电影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在现实中,如果你们寻找比现实更现实的东西,就看电影故事片。

34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怎么听都是老调

35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昨天刚看完TK的manifesto啊我简直...百味陈杂。【Zizek话没说到底。讲了What讲了Why避重就轻不谈How。有时候看他话到嘴边radical leftist都出来了还是把重点咽回去...也有点心酸的。【最精彩的分析其实还是耶稣那个。驳斥无神论容易,把新约挖掘出新内涵倒是真的厉害。简直难以自持。嘤。【彩蛋萌一脸

38分钟前
  • HHG🥱
  • 力荐

谁取的中文名??多会误导大众…意识形态的变态指南更好理解。不知道的人会以为着重点在变态但其实别人在'ideology'。个人认为Ideology这一部比Cinema内容更有趣。以电影为例子,从政治和哲学的层面去解剖一些社会学的东西,真是有趣极了!

39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力荐

倒置因果来理解事件,牛逼了。齐泽克其实已经讲得比较白了,只是由于视线不断在字幕与影像之间切换导致思维经常中断,看得很累(毕竟你没法像看故事片字幕那样一目十行)。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句话是:向自由迈出的第一步,不是单纯的改造现实去配合你的梦想,而是改变你梦想的方式,这是痛苦的,因为所有的满足感都来自于我们的梦。

43分钟前
  • 太阳的倒影
  • 力荐

很好看,需要字幕,否则齐泽克的口音我真跟不上。

45分钟前
  • fateface
  • 推荐

“电影是终极的变态艺术”,果然如此,拉康衣钵传人齐泽克用学术理论结构剖析各大名片场景,希区柯克大卫林奇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引用最多;谈论了那么多梦境、欲望、永生和死亡,涉及那么多弗洛伊德,难道不该引入布努埃尔伯格曼费里尼波兰斯基吗?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大受教。不打五星,对不起齐老师的小猥琐和小可爱。

5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也许是字幕好,感觉思路比上一部清晰很多。

54分钟前
  • Hushnor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