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摄影机的人1929

HD

主演:Mikhail Kaufma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2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2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3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4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5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6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3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4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5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6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7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8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19持摄影机的人1929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持摄影机的人192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苏联纪录片导演,“电影眼”理论的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的代表作。电影主要拍摄于乌克兰的敖德萨市,摄像师是维尔托夫的哥哥米凯尔•卡夫曼(Mikhail Kaufman)。影片主要分观众入席、城市黎明、人民的工作与休息、体育运动和艺术实践几部分,通过刻画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呈现苏维埃新社会中的一个理想城市。摄影师米凯尔•卡夫曼在拍摄的同时也出现在电影画面中,首创了“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性突破意义的纪录片中,维尔托夫首次使用了二次曝光、快进、慢动作、画面定格、跳跃剪辑、画面分割等前卫剪辑手法,并采用了仰角、特写、推拉镜头等新颖的拍摄手法,并制作了一段定格动画。牧场趣事第二季是亲密的你已成往事整容室第一季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穿越烽火线声音之春玩命警探2绿箭侠第八季杀手烙印我的流浪狗上位风播大堡礁惊魂假凤虚凰第三季寻衅女孩少女茯苓1:萌乖夫君养成记明晴学园的寂乐青春我的一级兄弟哈利·波特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靓丽人生第二季知名玩偶不归路1996恶魔少爷别吻我 第二季蜘蛛侠:英雄无归大兵历险记光荣大地荒野独居第五季阿琼警官GSP:终极斗士我们在虚拟现实中相遇契约丈夫千门之王无处藏身2008名姝 第一季我是复仇者2密室死斗夏日国度朋友 Amigos裂痕第一季斯坦李中毒2002何以为家国语嗜血法医第七季观世音镜中的女孩花开有晴天 第二季我们的存在(下)

 长篇影评

 1 ) 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电影眼睛派是二十年代初期的苏联,在以吉加·维尔托夫为领导的一批纪录电影工作者组成的电影理论和创作流派,其创作的影片虽然不多,但由于他们对电影蒙太奇手法作了最初的实验,并在理论上主张电影的纪录功能,而电影《持摄影机的人》便是该学派是在维尔托夫提出的“电影眼睛”的理论下进行创作的。 纪录片《持摄影机的人》整个影片都没有故事情节和主角。而她运用激昂的,节奏急促的音乐配上快镜头,把零碎的生活场景杂乱的拼接在了一起。并且特写和远景较多,着重记录人们的动作和表情,和整个城市的环境的转换。持摄影机的人在影片一开始便把镜头对准了普通的老百姓身上,反应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整部影片都是以一部电影来展示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在开片与结尾中都交代了电影院这个场景,观后感《《持摄影机的人》观后感》。其中穿插了很多摄影师调试摄影机的镜头,镜头都会出现一个眼睛,这正是导演想表到的观点——电影摄影机如同人的眼睛一样,它把所看到的大千世界转录于银幕但电影摄影机又远远胜逾人的眼睛,电影时空的灵活性使它不仅能纪录客观世界,同时还能通过复杂的剪辑手法描写和表现主观印象。因此,电影应该绝对摒弃虚假性,把镜头对准真实广阔的客观世界,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所以在影片中我们常会看见持照相机的人扛着摄影机在大街小巷,四处奔波的画面。这些尽头中有清洁工,公园,商店,火车,女人,沙滩,甚至是路人,它把最客观最真实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并且不做修饰。印象深刻的是一段中,激昂快节奏的音乐突然转慢,镜头对准的是一张张照片,而在定格每个照片时,有会有动态的影像插入。利用人们理发,洗碗,磨刀的几组镜头运用蒙太奇的方式把摄影师调试摄影机的镜头巧妙的组接到了一起,把摄影师如何拍摄,剪辑以这种形式表达。在片尾,镜头中的城市被分割成两半,而放大的摄影师正在拍摄生活中的人们,导演运用重叠的影像,以虚拟的形式给人真实的感受,它表达了摄影师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就如同我们的眼睛,可以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细节,但是很多人却没有发现摄影机的无处不在。另外一个镜头,是当摄影师镜头对准那些人时,他们又会不禁的遮住自己的脸,或者是立刻逃跑,就像人的眼睛,当你被一双眼睛不停的注视的时候,你会感觉不自在。 这部黑白默片的生活片段虽然感觉十分凌乱,没有故事情节,并且有许多两极镜头的运用。但她也是“电影眼睛”派的开创,但它开始运用了许多蒙太奇,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 ) 带摄影机的人

摄制《带摄影机的人》比早些时候摄制电影眼睛的其他作品,费的劲要大,这可能是因为拍摄时观察了更多的外景场地,还有复杂的组织和技术程序。蒙太奇实验尤其要求精益求精,这些实验贯穿影片始终。
    影片《带摄影机的人》直截了当地、别出心裁地、尖锐地反驳了发行商的口号:“越是老一套越好”。这个口号使我们,这部影片的全体创作人员,即使累了也无暇顾及休息。我们必须使那些发行商对这部影片另眼相看,把他们的口号收起来。《带摄影机的人》需要最大范围的、别开生面的发行。
    在哈尔科夫,有人问我:“你一直赞成使用鼓动性的字幕,而突然间我们却看到了《带摄影机的人》——一部没有文字或字幕的影片,这是为什么?”我的回答是:“不,我们并不赞成使用鼓动性的字幕,根本不赞成字幕——那不过是某些批评家的编造。”
    实际上,电影眼睛小组在抛弃了摄影棚、演员、布景和剧本之后,他们就开始坚决地清理电影语言,让它跟戏剧和文学的语言彻底分家。因此,在影片《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中。字幕(正如过去那样)在画面外起作用,它独立地进入一个由“文字——无线电——主题”构成的对位体系。
    “影片《第十一年》给字幕留的地方很小(字幕所起的微不足道的作用,由字幕描画过程中表现出来,)所以删掉一段字幕根本不会影响影片的力量。”(《电影阵线》1928年第2期)
     因此,《带摄影机的人》完全没有字幕并非意外之事,先前的电影眼睛积累的全部经验早已为它做好了准备。
    影片《带摄影机的人》不仅是一种实践的结果,也是一种理论的银幕体现。所以,在哈尔科夫和基辅有关这部影片的公开辩论,表面上看来是一场所谓艺术的各种不同流派之间的激战,而且这场论争同时发生于好几个层次。有人说《带摄影机的人》是一种视觉音乐的实验,是一场视觉音乐会;而另一些人把它看作一种蒙太奇的高等数学;还有一些人则宣称此片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只是“他们”心目中的生活,等等。
    实际上,这部影片仅仅是记录在胶片上的事实的总和,或者也可以说,他还不仅仅是总和,而且是乘积,是一种事实的“高等数学”。每一项或每一个因数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纪录片,这些小纪录片相互结合,从而一方面使影片只是把那些与视觉关系相符的一些有意义的片段相互组接,而另一方面,这些连接也就不再需要插入说明字幕;这些连接的总和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个复杂实验(它的成功已被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同志们所承认),首先使我们摆脱了文学和戏剧的束缚,使我们面对一种纯粹的电影。其次,它使借助电影摄影机(电影眼睛)所看见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同仅以不完善的肉眼所看见的“生活的本来面目”尖锐对立。

                                                                                        1928年·吉加·维尔托夫

 3 ) 电影眼睛论

1923年,苏联首创的电影理论、创作方法和审美体系,亦是苏联纪录电影的先锋流派。十月革命和维尔托夫在《电影周刊》的编辑工作经历,为电影眼睛派准备了成熟的意识形态条件。维尔托夫在1923年6月《列夫》第三期发表了宣言性文章《电影眼睛——人——革命》,提出“电影眼睛”就是“眼睛加电影家”、“我观察”加“我思考”的创作观念,主张电影摄影机是“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的“眼睛”,反对叙事性电影,反对人为搬演,排斥演员、化装、布景、照明和摄影棚中的艺术加工,认为可以通过蒙太奇技巧重新组织自然形态的实拍镜头,从而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上表现“客观世界的实质”,倡言电影必须成为“观察的大师——眼睛看到的生活的组织者”,强调选择重要的观察瞬间的必要性,主张按照联想原则和相应节奏组织素材,通过蒙太奇手法强化情绪感染力,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通过影像和文字(政治口号字幕)的蒙太奇来解释事件的政治涵义。

维尔托夫以“电影眼睛论”为旗帜,组成了“电影眼睛派”摄制团体,拍摄了新闻简报式的《电影真理报》(1922—1924)以及《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和《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等成功的影片,力求通过生活的真实素材歌颂新生的苏维埃社会。

于技术的限制,电影眼睛派未能彻底贯彻自己的理论主张,正如乔治·萨杜尔所说:“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因为当时的摄影机粗大笨重难以操纵。”但是,电影眼睛派的理论与实践毕竟影响了后来的现实主义创作和美学流派囿,如让·维果、伊文思、格里尔逊、英国自由电影、新现实主义。60年代让·鲁什的法国的“真实电影”,以“电影眼睛派”为榜样,创作了反映社会现实的影片,“真实电影”一词就是“电影真理报”一词的法文直译。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维尔托夫能把他从1922年来倡导的“电影眼睛”和“无线电耳朵”结合起来,形成音画对位的蒙太奇。他虽拒绝表现个人英雄,在各种主题上却能把群众转化为个性化的英雄。但在《摇篮曲》一片(1937年摄制)以后,他的理论受到猛烈的攻击,以致到他故世之前只拍了几部作为任务的影片。

 4 ) 持摄影机的人 乱评


影片从结构上讲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开场,在一个电影院里,我们似乎是电影院的放映机,看着椅子逐个放下,看着人群涌入灯光暗下来,好戏上场了,播放员调整着我,准备播放电影。
序幕拉开,好戏上场了,播放的是关于胶卷的记忆,我们作为第一人称进入到电影画面中,进入本片的第二大部分,人们沉睡着,动物沉睡着,就连没有生命的街道、建筑也好像沉睡着。一辆汽车驶来,来迎接持摄影机的人,万物开始有了生机,慢慢显现出活动的征兆,这时摄影机镜头被开启,瞬间就好像拉下了游乐场的电闸,所有事物开始活动:起床的人们开始洗漱劳作走动,而人的运动带来了交通工具和机械的运作,车水马龙,烟囱冒烟,整个城市活了起来。
巧妙的是整座城市就像一个电影院,人头攒动,机械开始运转,纺纱车和齿轮的转动犹如电影播放时胶卷的转动。门面拉开,窗户打开,女人投着信件就如同进电影院前的检票。这无不暗示一场电影就要上演了,持摄影机的人此时出现在画面中选择了一个高处,带着自己的“眼睛”正准备看一场好戏,这是看电影人的普遍心理——都想找个好的位置看电影。
可是持摄影机的人不甘于做一个观赏者,他从一个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把电影院的观众从看电影变为看人拍电影,而此时的我也变成个电影院的观众一样的位置了,这是一个奇妙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被拉进了电影里,跟20世纪前苏联电影院的观众坐在了一起。也正因为这点,使得这部电影可以在不同时空拥有相同的感染力。
 持摄影机的人开始游走于城市拍摄,更意象地说是在看这座城市。他的眼睛与摄影机的镜头融合为一,他看到了葬礼,婚礼,分娩,新生。正应和了影片开头的字幕“
IN THE CINEMATIC COMMUNICATION
 WITHOUT THE AID OF INTERTITLES
 WITHOUT THE AID OF A SCENARIO
WITHOUT THE AID OF THEATRE”。
他看到了特定表象背后的真相。正如1960年代的法国真实电影运动源自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他们认为只有人为的特定环境才能使隐蔽的真实更好地浮现出来,纯粹的观察只能得到表面的真实。”这使得电影从一开始貌似只对表象的单纯记录上升到了一个人生的规律的哲学境界。电影中利用巧妙地蒙太奇手法,把不同的镜头故事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来,给人强烈的冲击力。影片中工业化机械感很重,反复运作的机器车轮,和重复劳作的工人都说明了工业革命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这又跟电影的放映机有了巧妙地类比。导演不论运用怎么样的镜头,拍摄什么样的画面,如何剪辑都是在贯穿着讲述着一部电影的流程:拍摄、剪辑、转动放映手柄、观众和表情。人的运动、娱乐与机械的运作相互穿插,持摄影机的人的观察视角和拍摄持摄影机的人的画面有序交错,使观众在不同的空间瞬间转换,既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这又是合理的,有点“不知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这样的状态似曾相识…没错!只有在梦中才可以如此随意地转换角色和视角。维尔托夫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他所营造的梦里。
在少女射击完酒瓶之后,影片进入了第三部分,我称之为狂想曲。持摄影机的人到了酒吧,在音乐的引领下慢慢将画面衔接到了摄影机上,此时的摄影活了起来,向观众展示着躯体讲述着故事,接着画面转换为一开始电影院,这是个一个有趣的空间连环,就像埃舍尔的矛盾空间,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尾。画面既有观众看影片的状态,又有持摄影机的人所拍摄的场景人物,还有拍摄持摄影机的人的样子,导演大胆地运用快镜头、高速剪接和蒙太奇手法把观众卷入一个迷幻时空,多个空间的疯狂交错,看得观众目眩神迷,剪胶片女的眼睛和胶片反复闪动,在眼睛与镜头重叠合二为一的瞬间影片戛然而止。
导演像把玩小木偶一样随意把我们置入不同的环境与视角,我们随着镜头在漫游俄罗斯的城市景色时,当我们以为这只是一部客观而真实的第一人称纪录片式,导演突然把镜头一转,原来我们是在看着一位是摄影机的人所拍摄的事物,我们只是这些镜头的第二人称,我们只是观众而已,并没有参与视觉的记录过程,也许只是一个路过的人,或者更像是被安排好的剧场里的座位而已,但是鬼才的维尔托夫又把在影院的真正观众呈现给我们,我们迷茫了,困惑了,自我怀疑了,就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我们的身份被导演一而再再而三地玩弄,我们原来并不是眼睛的主人,我们不是观众,也不是黄雀,而是他让我们看什么就要看什么,不让我们看什么就永远也看不到,就像一个专政的君王,摆布的我们视觉,但是我们又甘于这样的摆布,一场视觉,心理,哲学,音乐(Michael Nyman在2001年给它重新配上了音乐)的华丽盛宴,任谁也愿意沉溺其中。
如果持摄影机的人在用摄影镜头看,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
我自己的YY:导演喜欢拍柱状体,女人,有节奏的运动…….
导演留给我们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哲学
一:人持摄影机拍摄——摄影机拍人 如同照镜子 记录影像以自鉴 自娱
二:人持摄影机拍摄——亦有人拍持摄影机的人 我们看到持摄影机的人 是因为有另一个持摄影机的人在拍他
三:观众在看拍出的影片,我们作为观众来看影片中观众的反应,却没有跳出观者的怪圈。
四:影片中已经活化的摄影机却又被一个持摄影机的人拍着
五:纪录片的记录真实性,可以运用手段改变的记录真实的影像,我们这个世界影响的真实性,看与被看,人生如影片谁是观众谁是演员?

 5 ) “自我指涉”的滥觞

有些电影是作者送献给电影本身的,是一件礼物、一封情书。这些电影是在探讨观众、电影和摄影机之间的本质关系。看阿巴斯之前并没看过维尔托夫,这次须臾之间恍然明白为什么说“电影止于阿巴斯”,阿巴斯一生的作品正是维尔托夫命题下的有增无已。 蒙太奇理论诞生于库里肖夫实验的实证基础,建基于爱森斯坦的理论实践。随后,杜辅仁科将其引向诗意派,维尔托夫则将其带入实验派。与其说实验,毋宁说是对当时所有电影的一次暴力肢解。在那个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还广受质疑的时代,维尔托夫通过彻底消除字幕、剧本、剧场的桎梏,力求运用纯镜头层面上的技术,创造一种超越国界的普世电影语言,从而使电影与戏剧和文学语言彻底划清界限。这可能是影史上第一次以这样孤傲的姿态向观众的理解力发出挑战,它在鞭挞观众的固有认知:电影必须叙事吗? 这部电影看似天马行空,但只要对影像的属性进行划分,就不难理解了。电影展现的是两个不同的时空,第一个时空是影院(观众)的时空,第二个时空是“电影中的电影”(电影和摄影师)的时空。影片开始展现的是第一个时空,维尔托夫用线性蒙太奇的方法依次展现了摄影机和摄影师、空旷的影院、放映机和放映员、进场的观众、预备的乐队……直至放映机将画面投射到银幕上。随后,影片过渡到第二个时空。戈达尔说电影不是发生在银幕上的,也不是发生在观众的意识里的,而是发生在银幕与观众之间的某一空间内的。第二个空间所展现的正是戈达尔所说的“某一空间”。在这一时空内,存在两个摄影机(摄影师),即观众视觉空间外的摄影机(以下简称外摄影机)和观众视觉空间内的摄影机(以下简称内摄影机)。所以,影像因此被分成了两种不同属性摄影机所拍到的影像。其中,外摄影机对内摄影机又具有包含关系。故而,它所拍到的影像,一部分是不包含内摄影机的,即我们通常意义上观看的“电影”;另一部分则是包含内摄影机,即这部电影的“实验”性质的部分。 从内容上看,“影中影时空”依次展现了一座城市的苏醒、工作和娱乐,通过摄影机的镜头和摄影师的眼睛的重复蒙太奇强调导演“自我指涉”的意图。这是一种“反身式”的拍摄实务,导演直接展现拍摄团队的工作情景以及观众正在观看一部被加工的电影而非“现实”的事实。除开频繁出现的摄影师的工作情景,影片还通过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将剪辑师的工作情景和被剪辑后的影像来回剪接,以此提醒观众:“你所看到的并不是现实的真相”。 虽说维尔托夫有意通过跨越国界的纯电影语言来打击旧俄国电影的资产阶级传统表现形式,创造无产阶级革命电影。但他的雄心在当时无疑失败了,他所编造的语法太过艰深,导致他的“语言”根本无法被无产阶级大众理解和接受。但从现在来看,结果昭然若揭,他的改弦更张给电影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以阿巴斯为首的一大批受其影响的导演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毋庸置疑的是,不管有多大的“狭隘的精英主义”之嫌,这部电影依然是一部建立在蒙太奇理论之上的实践。但与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不同的是,维尔多夫明显受到了当时盛行的达达主义的影响。在那个布尔什维克刚夺取政权的时代,这种倾向不难理解,维尔托夫希望以电影的方式破坏资本主义既有的艺术规范。而且,这部电影也是十足的符合达达主义的特点,即没有主题,没有情节,追求奇异怪诞的视觉效果。 上文已经谈到在“影中影时空”中的不同属性的影响素材有多么的复杂,维尔托夫作为苏联蒙太奇技术派代表人物之一,利用其神秘的蒙太奇编码,在无序、凌乱的影像素材中,通过剪接编织出了一串完整的意义链。影片大量的使用的蒙太奇手法。例如,在城市苏醒的部分,女人眼睛的大特写同被风吹动的窗扇和摄影机镜头并置;在城市工作的部分,男人眼睛的大特写同街道楼房的鸟瞰镜头并置,均以一种隐喻蒙太奇的手法突出摄影机自我指涉的寓意,并引导观众区分不同的影像属性。除蒙太奇之外,影片还运用了很多前卫的技术,包括拍摄跳水时的慢镜,拍摄上街人群的反向动作镜头,多次出现的垂直/水平分画面……其中,最具实验精神的是对叠化的运用。在好莱坞公式里,叠化一般只作为一种技巧性转场。但在维尔托夫的这部电影中,叠化被运用进了实际构图中,且承担其独特的叙事功能。这种叠印镜头在拍摄城市外景中被多次使用,在单位镜头内对时空进行再度切割,表现了达达主力所提倡的颠覆与破坏。 《持摄影机的人》是集聚纯粹的技术和先锋的创作观念的杰作,其近乎粗暴的“自我指涉”是精髓之所在,也是之后的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创作理念和审美策略之一。它告诉观众,人既是被摄影、被研究的对象,即客体,又是去做出摄影、研究行为的主体。如果人是主体和客体的同一,那么现实也许是被无意识的建构的,并且是由社会构成的,也就是说在主客体关系变化中与其他人一起建构的。任何事物可以意味任何事物,任何事物可以象征或代表其他事物,任何事物可以变成任何事物,但是只对群体,从来不对个人。那么,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和主体性何在?也许像福柯说的一样,“人已死亡”。电影诞生以来,人更像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6 ) 翻译 | 吉加·维尔托夫论《持摄影机的人》

原载于微信公众号:电影传单FilmBooklets

文/吉加·维尔托夫 Dziga Vertov

译/MapleSaki

相较于先前电影眼睛派的作品,《持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耗费了更大的工作量。观察下更多的地点和拍摄时复杂的组织技术性操作可以为此做出解释。蒙太奇实验需要非同寻常的尝试。这些实验持续地进行着。

《持摄影机的人》是直白的,创造性的。它旗帜鲜明地反对电影发行商“陈词滥调,越多越好”(the more clichés,the better)的标语。这种标语令我们这些电影工作人员哪怕精疲力尽,也不会去想片刻休息。我们必须促使发行商,出于对这部电影的尊重,把他们的标语晾在一边。《持摄影机的人》需要的是最具创造性的展示。

在哈尔科夫,我曾被问道:“为什么喜好那些跳动字幕的你,却突然带给我们《持摄影机的人》——这部没有任何文字和字幕的电影?”我的回应是,“不,我从未表示过自己喜欢任何字幕——那都是某些评论家编造的。”

的确,为进行坚决地净化电影语言的斗争,为使电影语言完全独立于戏剧和文学语言,电影眼睛派摒弃了制片厂、演员、布景和剧本。于是,在《世界的六分之一》(One-Sixth of the World)里,字幕游离在图像之外,与其隔绝,并对位地建构出一个文字-无线电的主题。

“在《第十一年》(The Eleventh Year)里,几乎没有留给字幕的空间(字幕图像的播出方式则进一步体现了它们不重要的地位),所以就算删去字幕也不会对电影的力量有任何干扰。”——《电影前线》1928年第二刊(Kinofront no.2 1928

一个真正电影-客体中的字幕,在其具体分量和实践意义上讲,就好比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分析货币时,对《雅典的泰门》关于黄金的引用。(《第十一年》的字幕便是如此)当这些字幕大部分都恰巧是确切的引述时,它们便可代表一本书籍在布局过程中的文本。”——《电影前线》1928年第二刊(Kinofront no.2 1928

因此,《持摄影机的人》里字幕的完全缺席并不出乎意料,反而早在先前所有电影眼睛派的实验中都有所准备。

持摄影机的人

《持摄影机的人》不仅是一次实践成果的表现,也是一种银幕上的理论显现。这便是为什么在哈尔科夫和基辅就这部电影的公共辩论中,各方艺术代表展开了激烈的争执。争执发生在好几个层面。一些人说《持摄影机的人》是一场视觉音乐的实验,一场视觉音乐会。另一些人则视这部电影为蒙太奇的高等数学。还有一些人则宣称这不是“原本的生活”,而是以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生活,等等。

事实上,这部电影只是其所记录在胶片上的现实的总和,如果你想的话,也可认为其不仅是总和,而可以是乘积,一种基于现实的“高等数学”。每件物品和每项要素都是独立的小文件。它们相互关联,所以一方面,电影将只由片段间的联系构成,片段联系同时也与视觉联系相吻合。另一方面,这些联系将不再需要字幕。于是,所有联系的总和便最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场复杂的实验是成功的,它被各抒己见的大多数同志们所认可。首先,它将我们从文学和戏剧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我们才得以见证百分之百的电影。其次,它用被摄影机(电影眼睛)所记录的“生活”来猛烈地反对被不完美的人眼所看到的“生活”。

选自 Kino Eye :The Writings of Dziga Vertov

 短评

5- 百叶窗,电影眼,快门梗。第一(正片)与第三(幕后)视角混剪,从内容到技术都玩得很花:流动街拍、卧轨仰拍、快闪分娩、慢镜定格运动、分屏、眼耳蒙太奇、简易特技,甚至还有动画.... 首尾呼应的电影院设计赞。后半的剪辑和节奏大嗲,前半配乐违和。

6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一百年前人家就知道拍摄电影是为了记录凡常中的视觉奇迹和发现它的狂喜,一百年之后还有人在跟我说电影只是讲故事。

10分钟前
  • 白斬糖
  • 力荐

Pure cinema,一部提醒你为何热爱电影的片子。

12分钟前
  • Cheesy
  • 力荐

4.5,《持摄影机的人》首先“看”到了自己与观众,在最后,我们则通过定格动画“看”到了这台自由运转的机械。它是从机械中产出的影像。机械、日常与苏联的政治宣传并置,皆为65分钟机械运动的零件。音乐的“激情”则完成了1920s的苏维埃集体统治需要:生产性与建构主义,忽略个体,高速运转,20世纪工业社会后期的未来感,如今被称之为朋克。后半段的身体—美学,似乎蕴藏着纳粹德国的里芬施塔尔和她的两卷本《奥林匹亚》

1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8/10。维尔托夫以眼睛即摄影机的联想形式为基础,大力显示了剪辑和特效操控现实的威力:倾斜的画面分割两个街景再重新并置,摄影机疯狂地横移拍摄城市的不同角度,机械内部充满动感的零件运作,眨动的眼睛和数次旋转拼合下的街车、铁轨一起快速剪辑制造闪烁效果;将平凡的小细节变成魔幻秀,展现忙碌而充满生机的工业化景观,逐格拍摄的动画技巧(一碟小龙虾活过来跳动、摄像头爬上机架并说明它如何操作),现在看来很普通但实践了赋予摄影机生命和灵魂。叙事呈嵌套结构,浅层是劳动人民从苏醒、工作到休闲的线性时间顺序,深层为观众线索,开头空旷的影院随着胶片安装上、凳子逐排放下,观众逐渐增多进入观看的状态,但时空关系被蓄意颠倒,从白天发生的事剪回黎明熟睡的妇女,还将运动员、许多勺子敲击的动作结合观众的反应,体现自我暴露的电影形式。

1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虽然一直不愿意打破不给记录片打满分的惯例,但无可否认的是这部1929年的记录片以多么完美的切割镜头与双重曝光为观众留下了苏联风情画。印象最深的是女工包装烟盒,摄影机动画以及结婚与离婚的镜头,政治与政策不经意地流露在作品中,却改变了记录片的"忠实",因而呈现出与年代不相吻合的艺术。

23分钟前
  • 小易甫
  • 推荐

记得第二章镜头突然停下来的那一刻,几幅画面后,摄影师和剪辑师对观众打起招呼,打破第四堵墙的同时再打破第四堵墙(又名打破第十六堵墙),真劲儿的配乐与鼓点,玩叠影玩蒙太奇,在城市交响曲式的叙事之上再加上爱玩的天性,实乃默片时期最酷最现代的炫技之作,纯影像的杰作。

25分钟前
  • TWY
  • 力荐

电影唤醒现实,电影驱动现实,电影颠覆现实,电影创造现实,电影即现实。很难相信这是来自地球的作品,全程目不转睛。剪辑的终极魅力,对艺术形式及其受众的绝对信任。现场电子配乐。

30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酷!! 单在配乐方面 电子 后摇 军工 噪音 bigband 20时代出现这些元素实在是难以置信

35分钟前
  • 青猫
  • 力荐

狭隘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完全由影像决定的电影,影像是最大的主导也是最深的基底,通过超越时代的剪辑与后期制作和更为凌厉的蒙太奇技来展现这些无序的、非线性的片段。在此,摄像机不再是死物,而是一只好奇的眼睛,摸索、推进、回想,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摄像机透过镜头看着我们。

39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①电影眼;②纪录片与先锋片交融,酣畅流动城市交响曲;③剪辑与蒙太奇的极致,平均镜头长2.3秒;④双重复调的自我暴露,镜头中影院屏幕中观看本片关于如何拍摄本片的镜头,剪辑与摄制过程;⑤结婚,离婚,葬礼,出生,急救;⑥定格动画(自动跳舞的摄影机),快动作(流水线工人),慢镜(田径),斜切,多重曝光。(9.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同为影像本体理论家的巴赞与德勒兹对蒙太奇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巴赞认为蒙太奇很大程度上依循于主体的内在性/习惯性视点建构而出,其让观众处于被动的被引导状态,从而破坏了真实时空中的连贯性与暧昧模糊感。而德勒兹则认为蒙太奇是使得影像生成气态感知的重要途径,其指出蒙太奇所连接的影像使一种区别于日常感知的纯粹感知、一种超人类的“客观系统”(无中心、所有物质间均相互感应的潜在影像系统)被经验性地呈现出来。德勒兹在《运动-影像》中提出维尔托夫在《持摄影机的人》中以一种“无界限和无距离地看”的定义使得其拥有了使用任意技巧的正当性与客观性。维尔托夫的电影眼也因此并非是爱普斯坦口中的“精神之眼”,而是德勒兹所认为的“物质之眼”。

41分钟前
  • 世界的焚像.
  • 力荐

[260]Michael Nyman配樂版本。正如“吉加·維爾托夫”這個俄文烏克蘭文混合名字的意思——“飛旋的陀螺”一樣,他的“電影眼”和城市感極強的蒙太奇確實非浪得虛名。當然,這也是一部彰顯記錄片導演精神的經典之作。假如配上馬雅可夫斯基的詩句會有什麽感覺呢?

42分钟前
  • 熊仔俠
  • 力荐

Vertov美学的集中呈现,跟Epstein一样,既强烈怀疑人类视觉,又寄望于电影眼的超越性;不同的是,V的reality不是无意识而是social reality,并且有着当时苏联普遍的机械崇拜。我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地方是自反,但它却并不是布莱希特意义上的自反,相反,在V这里电影本身构成一种创造者,一种对人类感知局限的超克力量(最后的动画部分,人不见了,摄影机实现了真正的自我主体,V在《我们》中的这句话“Our path leads through the poetry of machines, from the bungling citizen to the perfect electric man”简直是一句后人类宣言),这种dehumannization恰恰与社会主义创造新人的理念形成共鸣。

47分钟前
  • Octopus
  • 推荐

确实牛逼。1,用电影来探讨电影的本质,2,摄影机比拟眼睛,多处出现。3,城市生活的交响曲。4,镜头剪辑的教科书。

5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感觉电影初期的探索,除了技术方面尝试和突破外,更具有强烈的哲学意味和诗意。

52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这片能看完我真佩服自己。主要是配乐有种把人逼疯的感觉。但构图真的太牛,对摄影大有启发,种种不对称,不中心画面几乎颠覆了我对构图的认识。

54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这部经过精心剪辑的纪录片是维尔托夫“电影眼睛”理论的直观表现,它没有布景,没有字幕,也没有演员道具。影片呈现了一个缜密的套层结构:表层上是一部纪录苏联劳动人民平凡生活的城市交响曲,其内层则讲述了摄影机如何纪录生活、摄影师如何进行拍摄和剪辑。其实是剪辑让这部影片更有魔力。

5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通过持摄影机的人持的摄影机,我竟然怀念起那种自己未曾置身其中的时代,但是既然未曾经历,又何来“怀念”呢?而这就是一种怀念,人是可以怀念想象的,有的时候想象比记忆还值得追寻。

1小时前
  • 不流ᝰ
  • 力荐

「破碎的三角牆,坍塌的柱子,被認為見證了這座神聖大廈承受電殛與地震之最基本自然毀滅力量之奇跡。然而,就其人造性而言,此一廢墟顯現為古代的最後遺跡,在現代世界中只能以其物質形式被視為一片古蹟如畫的觀光景點。」(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7546356/)

1小时前
  • 焚紙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