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

HD

主演: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ck,凯文·马克德 Kevin McKidd,Ulrich Thomse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马克斯 剧照 NO.1马克斯 剧照 NO.2马克斯 剧照 NO.3马克斯 剧照 NO.4马克斯 剧照 NO.5马克斯 剧照 NO.6马克斯 剧照 NO.13马克斯 剧照 NO.14马克斯 剧照 NO.15马克斯 剧照 NO.16马克斯 剧照 NO.17马克斯 剧照 NO.18马克斯 剧照 NO.19马克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细腻而笨拙的封闭与悲伤

  一个44岁的男人,肥胖,喜欢吃巧克力热狗,喜欢看动画片《诺布莱一家》,做过六份工作,多数乏善可陈,唯一有趣的是在做清洁工的时候扮过机器人,机械而幽默地倒垃圾,结果却被一位不欣赏的阿姨报了警。他是一个犹太人,读了不少书之后,却不信上帝了,但他仍旧戴着犹太小帽,仅仅因为它能给他遮挡风寒。他当过共产主义者,这倒应和了他的名字,马克思。至于为什么当,电影里没说,我们也就无从知道。他的精神比较封闭,焦虑,烦躁,愚笨,不能分辨人类的表情,所以幼年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小本子,上面画着各种各样的表情,旁边注着快乐或者别的什么。

  一个8岁的女孩,肥胖,她的父亲上班给茶包打标签,回家做飞鸟模型。母亲抽烟,酗酒,听板球比赛的广播,偶尔去超市借东西——不准备还的。为了节省塑料袋,母亲直接把东西放在裙子底下或者胸衣深处。他们不和女孩交谈,更不和她玩。学校里的人全都嘲笑她额头的褐色胎记。狗也不和她玩,她拿线球出来,狗就躲开了。唯一亲近的人是一个被日本士兵的鳄鱼咬掉脚而自闭的轮椅邻居。她的快乐是看动画片,和马克思看的一样,也是《诺布莱一家》。她喜欢她的宠物鸡,喜欢喝甜甜的炼乳,喜欢听雨落在屋顶上的声音。

  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女孩想问问美国的孩子是不是和澳大利亚的孩子一样也是从啤酒杯里生出来的。她随意地在邮局里找了一个美国人的地址。她给美国人写信,我是玛丽·黛西·丁克尔……美国人回信,我是马克思·杰瑞·霍洛维茨……写信,回信。回信,写信。二十年过去了。

  《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动画片,人物造型说不上好看,甚至有些笨拙,而旁白的声音,书信之中玛丽和马克思的声音,却非常的动人。看着看着,你会忘记或者忽略这是动画片,你会被故意不合比例的人物迷惑,为他们的悲伤而悲伤。或者正如马克思被玛丽打开的回忆之门:犹太男孩马克思,被恶鸟攻击,被恶童欺负,他只有一个想象出来的朋友……1976年以前,他的人生几乎是失败的,而之后他几乎获得了新生。1976年,马克思收到玛丽的来信,由开始的惊恐而变得充实。他复信时的配乐,不仅精确地模拟了打字的节奏,而且幽默地模拟了内心的激越,然而后者从脸上是看不出来的。马克思其实仍旧痛苦,尽管他并不直说。他捂着脸站在墙角的时候,看医生的时候,大口大口地吞吃巧克力热狗的时候,在街头戴着头盔把耳朵鼻孔塞住的时候,已经说明了一切。他渴望去月球生活,因为只有那里才是安静的。

  在邓肯·琼斯的电影《月球》之中,荒凉的月球矿区,唯一的工人山姆即将完成三年之久的工作,在准备回到地球的前夕,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被激活的克隆人。而山姆一向引以为精神支柱的深爱的妻子女儿也不过是一段植入式记忆,被骗的痛苦渐渐淹没了巨大的孤独。月球灰暗的地貌与它的荒凉本质相辅相成,保持着惊人的一致。马克思一厢情愿的安静之梦,恐怕只是因为他从未到过月球而已。

  玛丽听从了马克思信中的话,告诉那个欺负她的男孩,她将来在天堂是主管巧克力的天使,那个男孩哭着走了。因为某种疾病,马克思无法流泪,玛丽就给他寄了一瓶自己的眼泪。马克思站在镜子前,将眼泪抹在脸上,体验着玛丽的泪水——类似的动人段落俯拾皆是,正如嗜吃如命的肥胖源于内心无穷无尽的难以排遣的悲伤。

  马克思幼年的时候,父亲抛弃了母亲和他,没多久,母亲也开枪自杀了——马克思在给玛丽的信中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人行道,有的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样,但是没有我这么多的裂缝。”马克思的心是破碎的,灵魂是清醒的。玛丽的爷爷、父母也是非正常死亡的——电影似乎有点儿轻描淡写,马克思的邻居艾维之死甚至有点儿喜剧色彩,然而这些并不妨碍尘世的真实与冷漠。

  电影非常的细腻。玛丽成年之后,以马克思为例研究精神疾病,当她高兴地将学术成果寄给马克思的时候,马克思难以置信,愤怒地拽掉了打字机的M键。通信中断了。玛丽粉碎了所有的书——她苦心经营的学术成果,放弃了比较健康的家庭生活,酗酒,颓废。爱她的丈夫离开她,去爬他的断臂山了。而这时的玛丽越来越像她的母亲,走近了自杀的边缘——我们不禁担忧,生活难道真的只是一个循环么?

  影片的颜色是灰色的或者黑色的、褐色的,极少的艳色来自舌头和嘴唇,来自玛丽的发卡,来自玛丽送给马克思、马克思别在帽顶的毛线球。友情,吐露,沟通,依恋,指责,静默——我内心纠结得几近失语,我的感动一如我的难受——电影传达的微妙情绪早已超越了语言,使你只能描述镜头本身,一个镜头,一个镜头,你慢慢体会着两个人的心,你渐渐从他们的心中发现了自己的心,你的童年,或者你的成年——不过是童年的放大而已,犹如玛丽和马克思互相看到的。

  电影结尾,1996年,28岁的玛丽背着一个婴儿从澳大利亚来到纽约马克思的寓所,满墙贴着玛丽二十年来的书信,还有她8岁的时候寄来的自画像。她说,我不会画耳朵,但我的牙齿画得很好。64岁的马克思在等玛丽进门之前已经安然离世。他的胸前挂着识别人类表情的小本子——这是他与现实世界沟通的最后努力。

  在此之前,马克思在给玛丽的和解信中这样写道:“我原谅你是因为你并非完人,而我也是……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况且我们能够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的人生之路会相交,我们会分享同一罐炼乳……”

  看到这里,你会难受,你会流泪,但同时你知道你的难受是平静的,你的眼泪是平静的,你甚至有了一种释然的微喜。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是有着这样毛病或者那样毛病的普通人,孤独得要命,绝望得要命,然而这世界上还是存在着温暖的,尽管这温暖时而那么近,时而又那么远。或许你会崩溃,你会摧毁——你当然明白真正的原因,电影在芸芸众生之中一眼选中了你,一把抓住了你,并用最重的铁锤敲碎了你的心。

  电影开头告诉我们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亚当·艾略特拍摄这部电影是想让我们分享玛丽与马克思的故事。我的叙述仍然出于这样一个意思,与你分享两个寒冷而又微热的怀抱。关于书信,关于笔友,关于消逝的记忆,缺失M键的打字机,磁带,照片以及活生生的现在。你会觉得生活本身是这样的深刻,又是这样的平常;生命是这样的偶然,又是这样的必然。它似乎无所谓,但对互相依恋互相热爱的人,如马克思与玛丽而言,却是生命的奇迹。我相信,看过电影之后,恐怕我们很难忘记,这趟由38个灯泡、133个场景、212个黏土人物、475个微缩道具、632个黏土模具、808个茶包、1026张嘴巴、132480张独立画面构成的奇迹之旅。

 2 ) 这个超级泥巴大烂片(非影评)

今天状态不好,本来决心早睡的,但是被这个大烂片意外击中了。

教训,以后睡前三小时不要接触任何可能激荡大脑触动心灵的人类文明成果。

在推崇一切精准,锐利,光滑的时代,我被这一坨小小粘土感动的一塌糊涂,糟糕的是,我写不出一篇评论,我甚至说不出自己为何感动。

这个烂片看的我好累好累。从马克思的发条钥匙状的耳朵,到“亨利某世”,独眼猫,蜗牛,鹦鹉,苍蝇,玛丽额头的胎记,长命的鸡,邻居,乞丐,路人,一切一切不完美的,外表有缺陷内心有障碍的孤独生灵,甚至每一封信,以及随信的玛丽与马克思之间每一份彼此遥寄的名目缤纷的巧克力美食,送给玛丽的全套诺布利特玩偶。。。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工业化生产的小物,都因着泥巴而鲜活生动幽默可爱,我想看清它们每一个,我的目光试图化作相机镜头一般将所有细节捕获存储,无奈时间太快,画面太小。上帝存在于细节中,我当真相信了。

影片甚至是灰色的,除了马克思老头帽子上的小红缨,人物偶尔伸出的舌头,流出的鲜血,成年后玛丽的发卡。。。
可是它却如此丰富多彩,它几乎包括了生活里所有的元素,那些关乎成长的,心灵的,情感的,家庭的,邻里的,社会的,那么宽广细腻温暖深情。。。它又是那么漫长,长到足以陪伴玛丽成人,甚至为人母,长到马克思安详的死去。。。

我累的是除了眼睛关注以上种种,耳朵还得兼顾从始至终的叙述者,那个生动的旁白。英文不是我的母语,可我能感受到通篇里那份朴实纯粹幽默温厚。特别是玛丽和马克思彼此间的每一封长信,伴随着画外音的朗读是一幅幅活起来的幽默画面。伴随着画面的是如出一辙的泥巴味的语言。

按理说,泥巴最不擅长表现的可能就是液体了。但是当眼泪从玛丽或是马克思深色的泥巴眼睛里流淌出来时,我的心也随之荡漾了,多么神奇。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对于这个1小时28分29秒的烂泥作品我还能说什么呐,我只是不能想像这么一个关乎终生友谊折射人类心灵的温馨段子,如果是换做闪亮的明星扮演光鲜的实景拍摄,将会是怎样的平淡乏味啊!

稍微抄录一段马克思写给玛丽最后一封信中的句子吧,我怕我一觉醒来会忘记了。u r not perfect nd so am I ,when I was young, 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

接受这个不完美的可爱世界,包括你自己,即使是一团粗糙粘土投入了情感也可以成就如此美妙的一个电影梦幻。

 3 ) 最幸运的事

“灵魂伴侣”(soulmate)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它比友谊更深入,比爱情更严肃,比亲情更纯粹。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比如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

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平实,朴素、低调。主人公玛丽·黛西·丁格尔(Bethany 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没人理她。玛丽自卑,害羞,一个朋友都没有。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Philip Seymour Hoffman配音)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

电影中的粘土人物造型都不漂亮,布景也简单到近乎简陋,但画面色调却风格十足:澳大利亚是偏暖色系的淡褐,纽约则是经典的黑白灰,唯一醒目的只有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毛球跟人的红舌头。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但最感人的,还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

当然,玛丽也有玛丽的一套怪癖与问题。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Open》杂志2010年2月刊稿

 4 ) 不再孤独

      2009年,在电影界,动画片颇为生猛,这一可以将一家老少一网打尽的形式引得各家电影公司纷纷亮出各自高招,而在2009年年末,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最佳,就是这部《玛丽与马克思》,这部在我看来很成人的动画,那份怀旧感,那份质朴感,那份温情感,那份孤独感都迅猛的将我击中,在这个寒冬感到一丝温暖。

    哪怕在无数关心我们精神世界的部门拼命扫黄的年代,一提“成人”,大家还是容易往“色”上想,而《玛丽与马克思》的“成人”在于它从氛围到精神内核都不是一部孩子能感受的影片,比如,让如今越写Email,遣词造句能力越差的孩子们如何理解手写的邮件带来的那种感觉,那种构思时的绞尽脑汁;书写时的谨小慎微;那种寄出后的忐忑不安;等待时日思夜盼。这是一部很不阳光的动画,阴郁的氛围,压抑的人生,被粘土这种在如今的动画技术下显得有些粗陋的形式表现的那么动人。玛丽孩童时稚气的声音与她苦闷的童年形成令人心痛的对比,她有着少女常有的公主梦,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在一个孤独的家庭中,这些注定只是梦。是的,她有父亲,也有母亲,但是她依然孤独,她的父亲是孤独的,一个人做着机械的工作,直到退休,人生显得索然无味。她的母亲是孤独的,一个人酗酒无度,脾气古怪,直到最后死去。两个人,父亲的无趣和母亲的狰狞都从两个极端表现着生活压抑的一面,让人窒息,让人绝望,一家三口人就这样组成一个都感到孤独的“家庭”。

    而马克思的孤独则似乎与生俱来,与年幼的玛丽不同,他以饱经沧桑的语调叙述着自己的生活。他的一生在一种无人知晓的氛围中度过,仿佛他一直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长大,生活就是一个反馈系统,你越感到孤独,就越是会以孤独的姿态对待生活,进而陷入更深的孤独,马克思成了一个宅男,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他将这样死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所以,当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玛丽和生活在美国的马克思,因为玛丽好奇心下的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成为笔友时,两个人的孤独终于有了出口。这是一次偶然,但是更是必然,孤独的玛丽必然的想要寻找一份依靠,孤独的马克思必然要回应这样的呼唤。影片让我很有感触的桥段就是,马克思在给玛丽回信时不断的“PS......,PPS......,PPPS......”,而手书一封信件确实有这样神奇的感受,仿佛那个远处的人就与你隔着信纸,如同隔着窗户般的接近,你的笔就是你的嘴,书写你对她的倾诉,倾诉你孤独中压抑太久的沟通渴望。所以,写完一封信就如结束一段对话,马克思要不断的写,不断的说,唯恐结束这段书写,结束这段对话,重新回到那份孤独。然而,这毕竟已经是有了期盼的孤独,玛丽和马克思跨越大洋的信件给了彼此生活的动力和好运,玛丽终于鼓起勇气走出生活的阴影,马克思的生活有了更多精彩。哪怕两人曾经闹出误会,哪怕玛丽曾经抑郁,哪怕马克思曾经迷失,但是这份可以让玛丽放弃前程的友谊,甚至爱足以消散两人的任何摩擦。这样的交织友谊和爱的感情就通过一封封手写的书信维持,显得不可思议,又显得理所当然。

    说起来,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也就离现在不过三十来年,但是这个故事给我的确是一种古典的感动。我们的时代发展走的越来越快,时代的符号更迭也越来越快,那种邮递员时代书信来往,巧克力和炼乳这样小礼品的彼此赠送,那种等待和惊喜的感觉或许已经很难再见。今天,我一天就可能收到各类电子邮件数十封,还有不少垃圾邮件,邮件写的越来越“精炼”,下笔越来越随意,因为来往只是几秒钟,随时可以再发一封解释上一封的错误,更何况IM之类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更是随时可以互通。我不想过度怀旧的大叹如今的沟通方式如何糟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浪漫与温馨,QQ来往中照样可以有无数爱的故事。但是,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打动我的正是,它的古典情怀下更表现出一种到今天我们仍有的渴望,我们都曾有过孤独的时刻,也不时感到生活的郁闷,乃至绝望,在终日内心的自言自语中,也多么渴望一天,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与我们沟通。他不必近在咫尺,可能远在天边,依然带来远方的温暖;他不必富足,炼乳和巧克力,依然表达彼此的关怀;他不必美丽,可能臃肿呆滞,依然带有爱的情意。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来到马克思家中时,本片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时刻到了,他静静的长眠,留下玛丽哀伤的坐在一旁抬头却望见马克思收藏的两人往来的书信,玛丽笑了,我也笑了,这算是悲伤的结尾吗?或许是吧,他们最终没有相视而笑,共叙友情;或许不是,马克思没有死在世界的角落,而是带着玛丽带给他的友谊的温暖,度过了那么多年,最终安然的躺在沙发上去世。想想在十几年前的一天,玛丽偶书的一封信到达马克思眼前,他和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一份爱就此伴随两人一生,看着最后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面带笑容,仰面而笑,再想想,玛丽来到马克思寓所的一刻真的算是晚了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fcb6a27a560b608908f9df0.html

 5 ) 《玛丽和马克思》:假如玛丽给我写了那封信

Mary(来信)

亲爱的宋绪新先生:
我叫做Mary Daisy Dinkle。
我现在八岁三个月零九天大了。
我最喜欢的颜色是棕色,我最喜欢吃甜炼乳,第二喜欢吃的是巧克力。
我有一只叫做Ehtel的鸡……这是他的画像。他从来不下蛋不过有一天他会下的。
我妈妈喜欢抽烟、板球和雪利酒。
我爸爸喜欢在仓库里跟他的鸟类“死党”玩。
中国的小孩子都是从哪里来的?茶杯里吗?澳大利亚的小孩子都是在啤酒杯里的。
这幅画画的是我……我不太会画耳朵不过我画牙齿很棒哦。如果你能回信给我做我的朋友那就太好了。

Mary Daisy Dinkle
PS.随信附上樱桃巧克力棒。希望你喜欢。
————————————————————————————
宋绪新(回信)

亲爱的Mary Daisy Dinkle:
我是在被我领导叫到会议室,布置完下个月工作目标,回到我的工位之后,发现桌子上有这封信的,非常感谢你的来信。
我正在努力工作,工作压力也很大,导致我晚上经常失眠,最近不到凌晨2点,我一点困意都没有,前几天听我大学同学说了一些关于过劳死的相关信息,很多公司都有过劳死的例子,我现在觉得我非常符合这种标准,没准过几天我也会病倒的。^-^
你给你自己画的画非常生动有趣,很可爱。目前为止我能确定亲眼见过的澳大利亚人(因为从口音上,我分不太清美国人、英国人、澳大利亚人。)只有两个,一个是我的大学外教老师,体态稍显肥胖的中年妇女,现在想起来长得有点像苏珊大妈;另一个是我在地铁里碰见的一个一边交中国人英语一边喝酒的澳大利亚男子,他个子高高的,长得很帅。
首先我要回答你的问题。
很不幸的是中国小孩子不是在茶杯里发现的。我小时候问过妈妈,她说小孩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如果我不听话,她就把我丢回垃圾堆去,让捡垃圾的老头把我捡走。自从听了这个,我就变得很乖了。
现在和我一起住的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他工作比我还忙,我还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一个礼拜都没见过面,因为我睡着的时候,他才下班回家,我还没睡醒,他已经上班出门了。更确切地说是不清醒的见过面,也有这样的可能,他回来后看到我睡着了,没打扰我。
你的樱桃巧克力棒很好吃,不过我还是比较喜欢吃中国食物,我最喜欢吃的中国菜是宫爆鸡丁,我第一次吃这个菜的时候非常惊讶,心理想,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呢!澳大利亚有中国餐馆吗?如果有,你一定要去吃一回宫爆鸡丁,鸡肉嫩嫩的,花生脆脆的那种。
我的爱好不多,业余时间基本都花在了看电影上,我看了很多电影,也很喜欢澳大利亚的电影明星,比如妮可·基德曼、凯特·布莱切特、拉塞尔·克劳、休·杰克曼、希斯·莱杰等等最近我们国家查封了很多BT网站,你可能不知道什么叫BT,直白的说就是一个我们可以方便快捷而且免费下载到世界各国娱乐文化资源的网站,这样我们就不知道以后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世界了。你平时看电影吗?都是去电影院看吗?还有没有什么其他途径可以看电影?
一想到澳大利亚,我脑海里第一个反映出来的画面就是悉尼歌剧院,你去过那吗?我非常想去那看看。
期待回信,你的中国朋友宋绪新。
PS.宫爆鸡丁没有办法邮寄,我只能给你寄一袋北京烤鸭,用家里的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吃,希望你能喜欢。
————————————————————————————
各位兄弟姐妹如有兴趣还可以接着用玛丽的口吻给我回信,估计渐渐的玛丽和我都会发现我们是穿梭了好几十年的时空在互相通信的...

 6 ) 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可能是我今年看过制作最朴实的动画电影,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现在电影中已经十分少见。但这部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略感沉闷,但不要紧,请沉淀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静气的看下去吧,这部电影足够缓慢的拧干你的心脏,直切你神经末梢以为被隐藏的完好的疮疤,良药总是苦口,如果说《飞屋环游记》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话,这部电影就是剖析我们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段对白我反反复复的重复看了很多遍,几乎已经背过。

电影的开始如同《天使爱美丽》一样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墨尔本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相伴。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马克思的经历要丰富一些,毕竟已经44岁了,所以当玛丽提到一些敏感词的时候,马克思就如同被击碎一般,嘴巴像被订书器钉上一般说不出话,“你有被戏弄过么?”,“你有过爱么?做过爱么?”,这一句句带着天真的疑问像刀子一般把隐藏在马克思记忆深处的痛苦挖了出来,让马克思焦虑的同时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对自己,他仿佛在玛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动。而在马克思的心像被放进洗衣机被绞烂的时候,屏幕前的你又是否有所触动呢,玛丽的疑问你能解答么?你是否也感同身受?脱下你的西装,是否也有几道伤疤?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为坚固的堡垒,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纯真才能令其轰然倒塌。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渴望“做爱”,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匆匆而过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伟大,更刻骨铭心。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最持久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脆弱不堪的,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现代人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定许多所谓的择友标准,不轻易的交出真心,而家长也会时常站出来说“谁谁谁不是好孩子,别跟他一块玩儿”,这些都是病态的想法,像一堵墙阻碍了心和心的通道,“这种刺猬,连谁曾待我好,都会带来伤势”。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友情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



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9986985.html

 短评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2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7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12分钟前
  • 二甲
  • 力荐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15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1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23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24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2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2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34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

39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40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42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44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还行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4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5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53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57分钟前
  • 匿名的宝贝♥
  • 力荐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1小时前
  • 陌生人
  • 力荐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