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已完结

主演:弗兰·勒博维茨,马丁·斯科塞斯,Michael Alexis Palmer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3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4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5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6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7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8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19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忍受”勒博维茨,或“忍受”纽约

流媒体网飞(Netflix)最近推出了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拍摄的七集纪录片《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Pretend It's a City)。在剧中,斯科塞斯与观众一道聆听他的老友、评论家勒博维茨机智风趣的谈话,时常大笑不能自已甚至肚痛。这部剧集七集之间没有任何连续性,因此完全可以乱序观看,如果意在休闲,你可以拿它来杀时间;如果你是一个严肃观众,拿它当作一部《警世通言》来阅读也未尝不可。

谈论这部剧集理应有很多切入点,因为它实在是涉及了太多话题,而每一个话题又都在勒博维茨妙趣横生的言语中变得极富吸引力。不过,笔者倒想从一个最细枝末节的地方进入这部剧集——在每集结尾的片尾,斯科塞斯都引用了意大利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名作《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中最著名的配乐。费里尼拍了一辈子罗马,斯科塞斯则是一个老纽约,如果说前者用《甜蜜的生活》讽刺罗马人60年代初期荒诞不经、精神空虚的生活,后者在这部剧中使用它的配乐,意图也是不言而喻的:斯科塞斯无疑是想告诉我们,纽约是一个故事很多的城市,也是一个浮华荒淫的城市,这点在他拍摄的纽约电影《出租车司机》里有着极其血腥而深刻的呈现,相信观众对此绝不陌生。

第一集当中,勒博维茨火力全开吐槽纽约:地铁肮脏不堪、房租高到吓人、行人毫不礼让,甚至找不到洗衣房……几乎没有一样能如人所愿。这很难不让人联想起中国的北上广,因为勒博维茨所说的这些几乎就是所有特大城市的通病。不过,勒博维茨在调侃了一通之后,仍然觉得纽约对她而言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如果不在这里生活,又能在哪里生活呢?如果追求的是安静和干净,为什么会来到纽约呢?“我自己就是一个来自又安静又干净的地方的人,”勒博维茨说,但那显然不是她所期待的城市。纽约的吸引人之处,于她而言,恰恰就在于它的喧闹、它的丰富,甚至是它的肮脏和昂贵。“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在这里生活下来的,但我还是活下来了”,就在她说出这句话之后,台下传来一阵会心的笑声。勒博维茨绝不是一个怀旧主义者,她从不觉得过去更好,相反她认为纽约根本不存在什么“永久性”,变化才是这座城市永恒的终极魅力所在。历史在变化中得以延续和书写,不变只能意味着可怕的安静与死亡。

乍看上去,评论人勒博维茨就像一个女版伍迪·艾伦:同是纽约人,都是犹太人,都有一副伶牙俐齿,甚至连面相都有几分神似,而且两个人最大的相似点是他们都非常焦虑,尤其是勒博维茨提到自己有一次在山中寻熊的经历时,她几乎是完全下意识地进入了这个话题,然后开始讲述自己是如何抓住向导不放,以至于向导开始怀疑勒博维茨是不是在勾引他。当然,勒博维茨完全没有这个意思,她只是害怕、焦虑,而且我们也都知道,如果此时换作伍迪·艾伦,他大概也会这么做,虽然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像他这么惜命的人压根就不会冒险出现在危机四伏的丛林里。

某种程度上说,斯科塞斯拍摄的纪录剧集,不仅呈现了勒博维茨本人,更是借勒博维茨梳理了现代纽约的城市建筑、艺术、时尚、思想观念史。在这部作品中,他穿插了很多历史影像,包括电视节目、纪录影像、电影片段、宣传片、广告等等,这些影像通常都与纽约有关,很好体现了时代氛围和纽约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勒博维茨则是这些素材的中心,将纽约的过去与现在连结起来。

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集大成之城市,纽约聚敛了全世界无数人才和财富,这一过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便已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如果说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大移民国家,那么纽约就是这个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移民城市:斯科塞斯的父母即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后来移民至纽约。移民这一身份,注定这个群体对金钱和地位高度敏感,而这在斯科塞斯的作品当中也是时有体现。

相比意大利裔的斯科塞斯,勒博维茨的身份更加复杂,所要面对的社会环境更加险恶,看待社会环境的态度也无疑更加复杂。首先,她是犹太人,在片中她提及自己曾经听到过对犹太人的歧视性话语。其次,她还是女性,在剧中她表现出对纽约女性地位的深刻认知,比如她痛陈很多女性为了获得工作不得不和身在高位的男性上床,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斯科塞斯所熟悉的影视行业,也出现在几乎任何行业,比如餐饮业等等。最后,她也是一名评论家和知识分子,面对资本,她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比如她用一整集来表述自己如何看待金钱,如何为了买房而伤透脑筋等等。诚然,勒博维茨的诸多看法并不直接涉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然而她也的确并不以严肃著称。一个很好笑的例子是,在一场脱口秀表演中,一名来自西班牙的观众向勒博维茨发问,自己被一辆警车撞到,是否可以获得理赔,勒博维茨表示在这座城里“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获得理赔”。尽管没有明讲,但此处显然暗含着她对美国金融和政治的批判态度。

也正是从这些例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勒博维茨所描述的早已超越纽约本身,抵达整个国家和时代的文化荒悖。在剧中,她提及自己对当下美国人极其重视养生非常不解,表示自己烟不离口,甚至在飞机上都要抽烟(结果当然是被“高声训斥”);她对当代美国人的诸种生活方式极为不屑,甚至对运动本身也极为厌恶:她完全不理解拳击这种“斗殴行为”为什么会成为一种体育运动并赢得那么多关注,相比之下艺术作品则更加持久,因为它们可以留存下来并不断被观看或者聆听。而在提及艺术时,她指认美国社会当中,艺术往往成为金钱和地位的花边。“在拍卖会上,毕加索的画作出现时大家沉默不语,落槌之后大家却疯狂鼓掌,这难道不是意味着金钱比艺术重要得多吗?”类似的观察不免具有调侃性质,但仍然可以称得上是对金元社会的绝佳观察。

勒博维茨的话语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她往往将评判隐于调侃,因此,人们获得的并非一种是与否的简单态度,而是更加复杂的思考的可能。而事实上,勒博维茨自己也是一个充满矛盾、难以自洽的人,譬如在谈论技术之时,勒博维茨强调自己是一个顽固不化、不接受技术更新的人,不使用智能手机、不使用电脑,甚至连出租车座位上的广告屏幕都关不上。但她又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批评者,也不会对所谓的现代性嗤之以鼻;她清楚地知道技术对于时代的意义,认为技术属于年轻一代,既然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就无法对技术造成的影响轻易做出论断。

与此同时,勒博维茨又是一个绝对信仰传统的人——至少在某些方面,她绝对超乎常人——斯科塞斯让勒博维茨用一整集的时间来讲述书籍,包括城市发展之后书店减少的隐忧。她热爱纸质图书,热爱阅读小说,热爱古书书店,对纽约哪里有书了如指掌,同时也认为逛书店才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在剧集结尾,勒博维茨和斯科塞斯在她的小型图书馆里畅游书海,那里有她的一万本藏书。任何看到这里的观众,都会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富足:不是堆积如山的金钱,不是独门独院的别墅,而是在自己的藏书中为朋友翻找五月花号的乘客名单,探寻一段隐秘的家族历史,阅读一段你从没想象过的坎坷人生……

而这又与我们观看剧集的感受如出一辙:我们所拥抱的,更多的是某种难以复制的、极其宝贵的经验和阅历,好像勒博维茨本人就是一部让人上头的好书;她的种种言辞,绝对不会因为完全彻底的主观而丧失说服力,反而因之熠熠生辉,照亮我们的内心深处。主观,是弗兰·勒博维茨之于观众的意义,也是这个女性的巨大魅力所在。

 2 ) 时尚知识分子

第一次知道Fran竟然是从介绍知识分子穿搭的时尚视频里,西装大衣,中分卷发,有力的走姿。

Fran表现出很多小动作好白男啊啊啊,吐舌头舔嘴,说话张开双手的动作,但是看得没有觉得油腻不适,suki

第1集只是在吐槽纽约人不看路,第2集感同身受的点好多。

「我住在我父母的家里,我记得自己躺在草坪上,抬头望向天空,心里想:“我要如何离开这里?”我不希望你们觉得我的童年是狄更斯式的,并不是这样。但还是不适合我,并不是成长环境不好,只是说:“不,对我来说,那不是正确的环境”」

「音乐让人更快乐,不会伤害人类。大多数让你感觉上变好的东西,都是有伤害性的,所以音乐非比寻常,它就像一种不会杀死你的毒品。」

本来觉得还是做成播客比较好,画面有啥必要啊!但是很喜欢里面夹得时代小短片,以前的广告什么的,感觉好有意思,窥探到历史一角。

第五集太犀利了啊啊啊笑死我了,怼的主持人哑口无言,对啊男的掌控世界所以体育才这么重要,“那要这样说,我更希望有更多女性去参加国会而不是体育运动”

 3 ) 职业吐槽人Fran的纽约碎碎念

久闻此片大名,用零零碎碎的时间把它看完了,期间也零零碎碎记了点触动自己的地方。

第一集: 聊纽约生活,直奔主题。

纽约的街道上有涂鸦、铭牌,弗兰对911看法很多,还提到了纽约娃娃乐队。 “纽约人忘了如何走路。” “纽约的一切都像一出歌剧,是一个大麻烦。”

第二集: 聊各种艺术形式。

你决定不当艺术家是因为你太享受这件事了,弗兰,就像人们说:“为什么犹太人不能吃培根?”,我总是回答,“因为太好吃了。” 谈当下年轻人的现状:“要么挑剔到令人发指,要么过度地夸张别人。” 弗兰说她不用和奥斯卡·王尔德比幽默,在我看来她明明就是女版毒舌王尔德嘛。

第三集: 聊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吐槽现在的出租车司机都不认路,出租车上的屏幕关不掉:“就连吃下一张10美元的钞票,也比把拇指放在屏幕上干净得多。” 弗兰居然还客串了小李子与马丁合作的《华尔街之狼》。

第四集: “现在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其实不是。” “赚大钱的前提是喜欢钱,要非常爱钱,非常在乎钱才行……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认为钱够用就好,一种人是有钱人。” 关于Metoo运动和潜规则:“人们会关注这件事是因为那些人是明星,没有人会关注在酒店整理床铺的人,当然那种处境的女人数以万计,基本上她们就是人质,对,你可以不当电影明星,但你必须养家糊口,所以这才是问题所在。”

第五集: 谈健康:“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 主持人:“你为什么讨厌体育?” “在我看来,这(体育)是很适合一个七岁孩子的事情……体育如此重要是因为男人当道,原因就是如此。” 吐槽一些极限挑战是假的,爬山是假挑战:“有很多事情是人们必须做、应该做的,但是他们不做,因为他们害怕,或是他们很难做或者不擅长做,那些才是挑战,挑战是你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你编造的事情。”

第六集: 聊当代网络,“我没有罪恶的乐趣,因为乐趣从不让我产生罪恶感,乐趣对我来说,特别是随着我越来越老,我就越想:朋友,只要是能享受的乐趣都去享受吧。” 弗兰居然还看过爵爷的《豹》!“上次我看《豹》还是在齐格飞剧院看的,是修复较少的版本,当我去齐格飞剧院看的时候,即使不是只有我一个,我也是现场极少数并非电影导演的人之一。”哈哈爵爷是导演中的导演。 提到电子产品:“我有个普通手机,我有一个地址,这已经够了。” “我对互联网的了解,要不是别人告诉我的,就是别人展示给我的……我没有这些东西,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没有这些东西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所以我才不用它们。” “你只能真正理解跟你同时代的人,你无法真正理解跟你不属于一个时代的人。”

第七集(最喜欢的一集): 聊读书:“只要你能读书,你就会非常富有,富有到如果你一直读书,你没有时间去想钱的事情。钱不重要,但读书就很重要。” “读书是一种志趣(taste),这是我关于读书的看法,就是一种志趣而已。”

这藏书量羡慕死我了啊啊啊啊

“书不该是一面镜子,该是一扇门。” 插播一条托妮·莫里森的看法:“许多读者在寻找他们生活的复制品。”莫里森的写作更倾向于邀请读者,而弗兰相反。 对待书籍小心呵护:“丢掉一本书就是丢掉一个人。” 像犹太教堂对待祈祷书一样对待书:“如果你把祈祷书掉在地上,不管是哪一本,你都得亲它一下。”

最后,马丁用弗兰给青少年的建议作为结尾: Think before you speak. Read before you think.

已成为我的行动指南

 4 ) 越嫌弃越迷恋,是谁假装生活在城市

出生于新泽西州的 Fran Lebowitz,高中辍学后来到纽约闯荡生活。在她看来,这个城市物价高昂,房价疯狂,人行道上从来没有看路的人。以至于别人在问:「你为什么住在纽约」的时候,反而回答不上来。在城市居住,你的勇气,你的胆量,都将用来挑战这里日常中最为琐碎的危机,包括那些用手肘来骑车的年轻人。 曾经当过出租车司机,也曾经在 Andy Warhol 的「工厂」里做记者,曾经被爵士乐大师 Charles Mingus 追到第七大道,也曾经坐在拳王阿里与弗雷泽「世界大战」的擂台前 …… 这些「曾经」不仅真实地构筑起 Lebowitz 的纽约记忆,同时也在塑造着她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也许你来到纽约,不知道如何在这里生活下去,但是你总会想到办法在这里生活下去。」这是一种生活史的印证,也是一种时代经验的目睹。在混融的时间与空间中识别自己,是每一个选择前来纽约的人,坚持下去的原因。

多年好友 Martin Scorsese 虽然已无法记起究竟是如何认识 Lebowitz,但他们记得每一次聚会之后,都能聊上一整夜。毋容置疑,Scorsese 能由衷地欣赏她的幽默,她的愤怒,她对城市的尖刻吐槽与念念不忘。两人于 2010 年曾合作推出纪录片《公众演讲》(Public Speaking),时隔 10 年,围绕 7 个话题的《弗兰 · 勒波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仍然在纽约发生。两位老友无论是在咖啡桌前,还是舞台之上都保持着如一的默契,一个在滔滔不绝妙语连珠,一个在尽情应和放肆大笑。 「评价是我的职业。」曾出版过《都市生活》(The Metropolitan Life)与《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的 Lebowitz 将生活在都市的经验,转化为描述、见解、意识乃至愤怒。她的犀利与幽默,不仅会令人联想起那个念叨着离不开曼哈顿的导演 Woody Allen,脑中也会闪现活跃在上世纪 60 年代的城市批评家 Jane Jacobs。这个带着粗框眼镜的奶奶级媒体人,将日常观察凝练为她的「街道之眼」,同时成功打破纽约总规划师 Robert Moses 的社区改造计划。一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不仅成为了影响至今的城市规划经典之作,也挑战和改变了人们看待城市方式。

有趣的是,纪录片中 Lebowitz 经常在皇后博物馆内的纽约全景模型之中游走,这个完全复刻了纽约城市的模型,由 100 多名工匠组成的团队为 1964 年世界博览会所制造。庞大且精巧的地景,蓝图式的建筑规划,地图模型带来全新的空间感,人真正成为尺度的「主宰者」。Lebowitz 在拍摄中曾经不小心碰倒过「皇后区大桥」,这座竣工于 1909 年跨越纽约东河的悬臂桥,连接着皇后区长岛市与曼哈顿上东区,在建造时曾牺牲了 50 人的生命。「只是碰倒,没有损坏。」Lebowitz 在采访中强调。一次放大的近观,一种局部的对视,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无所不在的城市,究竟是以怎样的形象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除了开篇与剧集同名外,余下的 6 个主题皆以政府部门的名称命名。这些部门所引发的争论与影响,看似是政策与规划,实际每一个环节都与城市中的居民息息相关,围绕着生活中的当事人所展开。在「文化事务」中她指责了那个为拍卖价格而非毕加索画作鼓掌的世界,艺术成为谎言的媒介;在「大都会交通运输」中她声讨了那些忽视真实需求的公共计划,只考虑艺术改造的地铁站;「审计部门」则直面了金钱在城市中的意义,那些没有流进你我口袋中的资金最后去了哪里?;她也会在「体育与健康部门」的篇章里调侃了自己多年不改的抽烟「坏习惯」与瑜伽养生的假流行;「户政部门」里的观点事关 Lebowitz 对于不同世代年轻人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这位没有电脑,不使用社交账号的人强调了一件事:我不使用 Instagram 和 Twitter,并非因为我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恰恰是因为我知道它们是什么。最后一期的主题「图书馆服务」,对于 Lebowitz 这位书虫而言简直是信手拈来。从谈论曼哈顿中的「钉子户」Argosy 古书店,到采访美国作家 Toni Morrison,Lebowitz 认为书不是一面镜子而是一扇门,「我的世界大了 10亿倍」。

纽约公共图书馆售卖的冰箱贴里援引了 Lebowitz 的一句话「说话前先思考,思考前先读书」。事实上,这是 Lebowitz 在 1978 年《新闻周刊》中给到年轻一代的建议,这句话的后半段是:这样你会有事去思考,无需自己去编造。40 多年过去了,片中的 Lebowitz 不仅保持着与当时如一的发型、穿着、乃至坐姿与谈吐,更重要的是,71 岁的她仍保持着对这座城市巨大的热情与嗅觉,爵士乐般轻盈又灵动地谈论着周遭的一切。 Lebowitz 有时在咖啡厅内与 Scorsese 随性聊天,有时则站在台上进行脱口秀式批判,更多的时候,她选择在纽约的街头来回踱步喃喃自语,自称是城市中唯一会认真看「路」的行人。她在行走的过程中收集着来自街道上的「纪念碑」,当中的故事与传说,一一 被踩在脚底。

在这些铭牌中,匹萨饼大小的「Hess Hriangel」被称为纽约市最小的一块土地 —— 只有 0.3 平方米。在 1910 年的城市规划中,253 栋建筑都将被拆除用于拓宽第七大道并建设地铁,包括 David Hess 所拥有的五层公寓。抗争虽然无果,但 Hess 的继承人却在日后发现最初的土地拆建测量漏掉了一小块土地。他们不仅拒绝了政府提出捐让要求,还在此以三角形马赛克的铭牌标明了土地的所有权。这些斗争即便没有击破程序,却为城市带来一种形象:保持原则,永不言和。 纽约与全球所有大都会一样,土地与人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无论向西搬,向东搬,向南搬抑或向北搬,节节攀升的地价仍会令人无所适从。作为已经在纽约生活了 50 多年的「老客人」,Lebowitz 自嘲是房地产投资中「高买低卖」的失败者。看过 100 多套房子,经历了房价一周内涨达 1 万美金的疯狂时刻,她认为如果要买到心仪的房子,一个能装下一万册书的房间,她的头等大事就是中彩票。「我 18 岁来到纽约,不是为了投身房地产这一行。这里的人整天谈钱,仿佛这个话题很有吸引力,其实不是」。欲望与紧张交织,诱惑与失落并存,抓住机会的人藏身在大楼,没有地址的人消失在街头。

面对老马的发问,「你的幽默来自哪里,是后天培养还是天赋」时,曾经在中学得过「最佳幽默奖」的 Lebowitz 显然骄傲又自得。「天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绝对随机分布在世界人口中的特性,它和任何事情都毫无关联。」而纽约,则如约翰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所言: 在纽约,一切都是聚世界之大成,它们彼此龌蹉又并行无碍:人口、戏剧、艺术、写作、出版,进口,商业,谋杀,奢侈,穷困 …… 迷失在纽约的多样性中,吸收了丰富体验的身体,也将成为社会空间的一部分。

作为「世界中心的岛」,曼哈顿曾是美国的起点。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不断从欧洲涌入美国的移民,经过漫长的大西洋航行,将在自由女神像旁的移民入境审查站中接受检查,获得资格。犹太诗人 Emma Lazarus 的十四行诗就将铭刻在基石之上,赞颂这个拥抱世界的「金色大门」。但到 20 世纪 50 年代,已经有 80% 的纽约客生于美国。直到 1965 年移民法《哈特-塞勒法》(Hart-Celler Act)的推出,新的移民潮再度开启,这使得各个国家的公民都可以申请移民美国,到 1980 年代时来自全球的移民已超过 100 万。在图书馆内,Lebowitz 与 Scorsese 寻找着各自家族的记录。犹太人的身份让 Lebowitz 思索种族与文化的联系,而意大利裔的 Scorsese 无疑拍出了纽约最好的黑帮片。

城市是世界的高度浓缩,以最疯狂的效率证明着人类的胆识。现任纽约市长 Bill de Blasio 在竞选演讲时曾提到,纽约是一个「双面之城」,贫富差距、阶级固化、市绅化与暴力,这里有被神话的一部分,也有令人心碎的瞬间。Lebowitz 虽然在纽约行走,却能瞥见世界所有大都市都共有的毛病,提醒那些兴致勃勃的异乡人。 《假装我们在城市》在疫情来临之前开始拍摄,Lebowitz 曾对挤满纽约人行道中间的「白痴们」大喊「快点!假装这是一座城市!」,以讽刺那些从不抬头看路,活在自我世界中的都市人。疫情的到来,在城市陷入停滞阶段,Lebowitz 曾与《假装》的摄影总监 Ellen Kuras 在城内游荡,拍摄回来的照片非常漂亮。空荡荡的街道让纽约的变成精美的静态风景。变化随时在发生,但 Lebowitz 并不希望继续在这样的街头拍下去,「我们不是记者」,这样的纽约,这样的城市,反而是她最不希望记录的时刻。

直到今天,常态化的疫情正在使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拥塞渐渐冷却,我们在街道上看不到彼此的脸。当初 Lebowitz 向街道中央喊出的口号,不仅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标题,同时成为了一则隐喻,过去的抱怨变成一封给纽约的情书。公平与趣味,城市有最吸引我们的东西;拥堵与漠不关心,这里也有最臭名昭著的故事。但周而复始的诱惑恰恰来源于城市的暧昧混杂,生活不仅是一种存在,还是一种发生,一种可能。

- 本文首发于《T》Magazine中文版新媒体端 -

 5 ) 逃离不自由,怀旧无意义,不如豹笑

(本文首发“幕味儿”微信公众号)你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在某条街某个电影院看了一场侯麦的电影然后洒了几滴泪,这些时间、地点、坐标构成了你的生命。若干年后,你的回忆里只剩下这些坐标。这就是城市如何和生命发生联系的。

电影之所以好玩是因为电影绝不排他,而是天然地也成为其他艺术形式的载体。因此电影往往也为一个城市立传,如安东尼奥尼之于罗马,侯麦之于巴黎。

马丁·斯科塞西执导的网飞新剧《弗兰·勒博维茨:假装我们在城市》(Fran Lebowitz:Pretend It's a City)则别具巧思地以纪录片+脱口秀的形式介入纽约这座名副其实的世界之都,宇宙中心。每集不到30分钟,点开即能收获和老马一起豹笑的快乐。

这里有一个不一样的纽约。纽约是什么样的?《绯闻女孩》里上东区小公主Blair在摩洛哥王子前骄傲地介绍自己土生土长于纽约(born and bred),《华尔街之狼》里杀红了眼的人们要在上班时间去洗手间来一发来保持精力和斗志。

而在本剧里,是博物馆里巨大的纽约市微观模型,是挤满了人的时代广场(“我还没被人撞死简直是奇迹”),是因为臭味儿被停运的地铁(看来纽约地铁站经年不散的尿骚味儿连纽约人自己都不能忍了),是起诉市政府然后苦苦等待而拿不到的赔款。

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与人相关的体验,是纽约的现实。当弗兰一次又一次站在那个模型中说话,就像《温蒂妮》里葆拉·贝尔指着模型讲解柏林,当台下的年轻人们举手向弗兰提出他们生活在纽约的问题,而弗兰说“其实我不在乎”时,纽约才不是闪着金光的三个大字“NYC”,才不是一个“美国梦”的美好幻影或消费主义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城市——本剧的名字“假装它是个城市”(pretend it’s a city)或许正是此意。

而纽约的历史则在人们的记忆里。出生于1950年的弗兰是自由知识女性,怀揣200美元(那是她活到那时拿到的最多的钱)跑去纽约。她当过出租车司机,写过糟糕的诗。她第一次去百老汇看《歌剧魅影》时,吊灯升起,她担心会掉下来砸到自己。

现在,2020年,她穿着阔脚牛仔裤走过纽约遍地都是的地雕,察看其内容和日期,同时放肆地吐槽这座城市,而坐在她对面的出生于1942年的老马则放肆地爆发出笑声。

她吐槽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在国家层面很有意义的航天器和空间站,无人驾驶汽车,当代流行的装置艺术,Instagram,Twitter,等等。这里人们花上五个月装饰地铁站里一副内容是狗的画作,却不解决地铁轨道和线路的种种问题。“真的要花上五个月?”地铁站里的水泥仍然坑坑洼洼,“装饰这些狗对纽约生活来说真的必要(essential)吗?”

而在吐槽的背后其实是对已经逝去的所谓“黄金时代”的喟然叹息。“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即使你是斯威夫特也不行。民航业刚刚兴起时,乘坐飞机的体验是镀着金色镶着粉红边边的,现在的飞机则是乱哄哄的空中公共汽车。而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坐飞机可以那么舒服了。他们已经发展出截然不同的认知。

在各种各样的吐槽里,不断出现的一个词是“原创”(original)。如弗兰所说,“现在的57街看起来就像那些海湾国家”。而讽刺的是,曾经,“迪拜抄我们的摩天大楼”;现在,“我们反过来抄他们的”。

这一吐槽大概可以适用于我们当下流行的所有出口转内销文化产品:住在钢铁森林,还要在全封闭玻璃房里搞一片森林。当北欧人还点着蜡烛追求小温暖时,我们的北欧风往死里性冷淡。在这个意义上,弗兰的吐槽不局限于纽约,而成了对我们置身其中无法挣脱的现代化的普遍抱怨。弗兰很可能还是愤怒的,愤怒这个时代一切都被标上了价格。但还是那句话——“在当代做讽刺作家是不可能的了”。

她说以前人们不把锻炼当成一件事去做。但人们那时更活跃。孩子们有更多户外活动时间,因为父母无法忍受他们呆在屋里吵闹。而今天,每个人都在搞养生(wellness)。而一切都成了生意(business)。“养生在我看来是一种贪婪(greedy)。”她谈到抽烟,谈到彻夜party,然后建议人们,人生苦短,不要因为一件事是重要(important)而去,而因为快活(fun)而去做。

她和老马追忆和恋慕的大概正是一种还向往着创造伟大事物的精神:“我不需要小确幸(light happiness)”。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浪潮让一切飞着粉红泡泡的理想和信念都变得庸俗了。弗兰说,她“从来没有为了钱激动过”,正如房子对她来说只是要装下她的东西。

甚至,在她第一次收到一笔巨额稿费时,她被吓坏了。她不知如何花掉那张大额支票,于是跑去买三明治问能否找零。今天没人能对红果果的纸币说不了。年轻人怀着梦想涌入纽约,她给他们的建议只有一条:带上钱(bringmoney)。

还有书籍。在最后一集中,她谈到了逛书店和在亚马逊网购书是截然不同的体验,谈到她完全无法舍弃任何一本书(Iamabsolutely, 100%, incapable of throwing a book), 丢掉一本书就像丢掉一个人,哪怕有很多辣鸡人。书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东西(a book is really the closest thing to human being)。然后我们跟着摄像机看到了她那巨大的、让每个人都能嫉妒到咬牙切齿的大书房。

因此,即使在这些箭一般的吐槽里,你也能感受到弗兰和老马对纽约的依恋。枪林弹雨最终化为柔肠百转的给纽约的情书。纽约也许是塑料纸糊出的繁华,但年轻人的梦想却真实得像屋檐滴下的雨水,清清凉凉。

享受弗兰的幽默不意味着要接受她的观点。在弗兰快步穿梭在纽约的各个地标进行社会观察时,我们也以她为入口对“纽约客”/“知识分子”/“文化人”/“名流”进行了社会观察。

《假装我们在城市》最好玩的不是他们看到的世界,而是他们如何看世界。在他们那里,光是扇动嘴唇说出“纽约”两个词就好像已经飞到了帝国大厦顶层,俯瞰世界,不可一世。弗兰说,年轻人涌入纽约,因为别处都不是纽约。但纽约就是世界吗?

怀旧并非什么不言自明的真理。我们每个人却无法自拔地时时落入怀旧的陷阱。在弗兰那里,电脑只是个更大、更快的打字机。她从来不能理解为什么人们用Instagram和Twitter。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自恋,俨然一种18世纪初人们对前工业革命时代田园诗生活想象般的乡愁。

但一回头,想想我作为95后是如何不时还唏嘘下人人网的死亡,又如何还在飞信最后的余晖里费了老大劲群发社团几百号联系人,便觉在某个意义上,人人都免不了抱残守缺,如弗兰说的那些“钉子户”书店老板,在旧书堆里扒拉出书来,吹吹灰尘,然后不情愿地卖出。

弗兰和老马也很清楚他们在年轻人眼里可能已经老掉牙了,老得该进坟墓了。于是连历史的车轮和时代的眼泪(划掉)也能成为吐槽的对象。当弗兰坦然地说,“人们只能理解他们同时代的人(you can only truly understand people that are your contemporaries)”时,脱口秀有点突然转变为Ted演讲的意思了。

吐槽的终点是自我吐槽,解构的重点是自我解构。感谢这点自我牺牲的精神,本剧才能让人从头豹笑到尾。而当白发苍苍,个子小小的老马依然一次次爆发出爽朗的笑声时,我的惆怅中也多了一丝欣慰。

在电影里,美梦终究要醒来,人终究要面对眼下的现实,正如《午夜巴黎》中,曾经痴迷于过去的男主最终怅然地告别更加痴迷于过去的女友回到现实。但在脱口秀里,我们不需如此。

我们可以吐槽,吐槽,再吐槽,在一遍遍的吐槽中,过去不再是被浸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老马去年的《爱尔兰人》就有点这个意思),也不再是被一层层包裹起来的木乃伊,而是我们能触碰到和思考的现实。——嗐,既然逃离不自由,怀旧也无意义,不如就跟着老马一起放声大笑吧!

 6 ) 生活在纽约的都是勇士

When people say why do you live in New York, you really can't answer them, except you know that you have contempt for people who don’t have the guts to do it.

尽管弗兰和很多New Yorker一样,吐槽的同时也深深爱着这个城市。但生活在纽约,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弗兰说没有人担负得起纽约的生活,这也许是真的。纽约的房租有多可怕,一个人生活起步价2000刀每月,走运的话。以我现阶段的工作,在纽约能找到最好的岗位开价7万美金每年,平均每月不到6000刀,也就是说工资的一半要用来交房租。这也许还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情,但这样的房租价格(2500刀)只能住合租的公寓,我或许能租个卧室,而我的客厅会有一张床垫租给付1800刀每月的租客。屋里没有洗衣机,我得到公共的洗衣房去洗衣服,运气好的话地下室就有,否则就得去几个街区外的laundromat,当然都是收费的,一次大概5块钱,只收硬币。我最好提前备好零钱,因为laundromat的ATM取钱是收费交易。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吗,想象一下在冬日一个下雪的夜晚挑着两个大袋子揣着一口袋叮呤咣啷的硬币走过几条有抢劫犯出没的脏兮兮的街道,就为了洗几件该死的衣服... 你的公寓有老鼠?闻起来像大麻?暖气像摆设?太正常不过了,这里是纽约。

我曾经抱怨过巴塞罗那地铁里的尿骚味,但是跟纽约比起来,所有城市地铁的肮脏程度都是小巫见大巫。与巴塞罗那和伦敦地铁那种单一的尿味不同,纽约地铁有一种特殊的臭味,大概是混合了二手烟,流浪汉,狗,老鼠,大麻,酒精,呕吐物,奇怪的香水,和各种体液的气味。像所有大城市一样,地铁车厢总是非常拥挤,神奇的是卖艺的人还是能够自如地穿梭并表演着各种高难度动作,从乐器到吊环到空翻,纽约地铁无奇不有。有朋友提醒过我说,千万别走进空无一人的车厢,因为那节车厢一定有鬼。他大概是对的,我就遇到过一次,在拥挤的地铁找到一节空车厢,走进去之后一股刺鼻的氨味扑面而来。如前所说,这哪有地铁平时的气味可怕?但那一次的浓度,好像打翻了实验室里所有的尿液样本,形成了一个天然结界,把所有试图闯入的凡人一并轰了出来。车厢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妇女,疑惑地看着所有夺门而出的人不停地问"what is wrong???" ...她大概是一位仙人吧。纽约地铁还有一点很奇妙:坚持使用过时的刷卡式纸质车票,即使你买的月票,也是那张没有任何区别的黄色卡纸。这张纸一次刷成功的概率及低,常有那种连刷几分钟都没刷成功的情况,把跟在你后面等着乘虚而入的逃票人员都气得直骂脏话。

我的朋友Blaise,土生土长的都柏林人,二十年前选择搬过来做一个New Yorker。她说纽约的脏是"liveliness",街道上的污水,垃圾,老鼠,噪音,都是生活气息。我无比认同,但我可能永远无法像她一样热爱这种生活。最让我感到害怕的不是犯罪,而是毫无掩饰的生活的残酷。纽约的街头有无数无家可归的人,他们常常衣不蔽体地,以各种姿势盘踞在地上,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住在街上的人”,但他们通常零星地分布在遮蔽的犄角旮旯里,不怎么引人注意。而纽约不同,“街上的人”仿佛是城里的游牧居民,他们在各个街区形成了自己的“community”。与所有人一样,他们出没在脚手架下的人行道,地铁站,超市和博物馆门口,中央公园,第五大道,时代广场...暴露在无数游客的目光中。纽约客们,抱怨着系统的问题,同情着他人的不幸,却用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与“街上的人”互不干涉的共享着这个城市。在我所生活过的六座城市里,没有一个像纽约这样把污秽,贫穷,饥饿,死亡,老无所依...所有生活的黑暗面如此直接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而我却是那种“把灰尘扫到地毯下面”的人,注定无法直面生活的真实。

我曾对一位DC长大的朋友说,每个美国年轻人都应该去纽约体验一下真实的人生。她笑了,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如弗兰所说,选择生活在纽约,需要太大的勇气。

BTW,"Blowin‘ in the wind"有没有可能是迪伦对纽约狂风的抱怨?

 短评

算作是《公众演讲》的续集,但又因更长的篇幅与片集化而在观感上比前作更加放松和从容。依然不认为勒波维茨的讲演时时刻刻都闪耀着幽默与智慧,斯科塞斯在纪录片中也存在数次由无动于衷至附和表演性大笑的突然转变。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勒波维茨之口反观纽约这座伟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两人对纽约的爱,通过对话引申出的电影、移民、出版、生活、建筑、出租车等等隶属于或私人或公众的调侃回想而显现。斯科塞斯继续在对话间穿插各种视频素材让语言描述变得具象却又是极个人的记忆速写,甚至还间接回顾了自己的迷影史与创作史,对《黑胶时代》首集曾展现过的The Mercer Arts Center倒塌事件的真实回忆,让斯科塞斯和他的作品成为了纽约的镜像存档,如同皇后区艺术博物馆中巨大的纽约微缩模型版图,他真的倾其一生热爱着这座城。

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snobbish in a good way......可以作为伍迪艾伦电影的替代

10分钟前
  • 隐隐
  • 力荐

太有趣了,真的好喜欢像弗兰这样的愤怒的人啊,愤怒的来源不是排他不是怨恨,而是来自对生活的热爱、观察以及对自己和社会(包括他人)的关系的反思!!!太棒了!!幽默又风趣,关键是真实犀利的让你无法拒绝她的愤怒哈哈哈哈。最后三集很出色了,真的是像在看Stand-up Comedy(而不是talkshow哈哈哈哈),非常喜欢Fran这种古板到和过去融为一体又能自圆其说的人

11分钟前
  • Herring
  • 力荐

好潇洒的对话,傲娇而不令人讨厌的妙语连珠,不同意这是self-obsessed我觉得这是self-sufficient

13分钟前
  • 头上长角
  • 推荐

以为会以泪洗面,但是没有,一直很开心,直到最后一集纽约公立图书馆的镜头才绷不住了。纽约不是情怀,而是现实的存在,所有的烙印都无法抹去。Fran在体育那集有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大意是,你应当直面的挑战,是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工作、生活、活着),而不是你逃离这些后编造出来的目标和挑战。

17分钟前
  • leafalone
  • 力荐

有这么个朋友不拍下来的确不行

18分钟前
  • XU
  • 力荐

我只有一个问题想问马丁,有那么好笑吗?

22分钟前
  • Drizzt
  • 推荐

谁会不喜欢纽约,谁不曾缅怀黄金时代呢。犹太知识分子式毒舌太对胃口了,拳拳到肉,固执得可爱。感谢Netflix让马丁老爷子拍讲究的纪录片继续焕发青春(bushi

27分钟前
  • 吴慢慢
  • 力荐

看完后更喜欢的竟然是马丁,谁不想要一个笑得这么大声这么捧场的朋友呢!

2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对博学多才 每个话题抛过来都能金句频出 有意思的故事和际遇多得可以讲上几天几夜的没抵抗力 虽然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可能心气高/脾气怪到难以相处 但周末晚上打开网飞又不是为了找朋友 作为听众 这三个半小时我过得和老马一样快乐

33分钟前
  • 水包酱
  • 力荐

That’s why I live in beijing, but I already left it.对于那些想要逃离北上广,或者已经离开了的人,她一句话给出了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我来自一个环境和治安更好的城市”,在纽约寻求的不是低房价和舒适安逸。

34分钟前
  • 壶月
  • 力荐

从Fran开始卖弄她对手机的那点浅薄认知,就忍不住翻白眼。Come on!! 您都从来没发过短信,哪里来这么多仇恨呢?也是,马丁斯科塞斯都能交出像《爱尔兰人》那样老态龙钟的作品,完全可想见那一群人对当今时代有多么痛恨。这个时代或许没有那么好,但也绝没有那么糟。过分傲慢而又自我沉醉,全责怪科技吃人,其实是自己的好奇心早就死尽了。另外,别再吐槽时代广场了…多少人可能攒了一辈子的钱,才有一次机会来这看看。学学尊重人吧。

36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可能这是斯科塞斯自《纽约黑帮》以后一直想做的事:喋喋不休地希望向世人系统地介绍纽约这个大都会。二人皆是知识分子,但即便从公共空间聊到私人空间,从电影、音乐聊到建筑、历史,始终还是一种陌生、异质的城市勾勒。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我们有幸见证了斯派克•李、伍迪•艾伦、吉姆•贾木许,当然还有马丁•斯科塞斯眼中的纽约,关于这座城市的传奇也将会一直书写下去。

40分钟前
  • Aloysha
  • 力荐

马丁这是把伍迪艾伦的班也给接了啊(另外他终于遇到比自己语速快的人了);纽约这城市就像老太太一样愤世嫉俗、尖刻直接、永远在咒骂抱怨,但底色仍然满怀斗志且乐观

43分钟前
  • Qtn
  • 推荐

谁不喜欢王尔德发型的毒舌犹太姬呢🥺

47分钟前
  • 秃头仙人锂宝
  • 力荐

不得不感叹 只有NYC才能产生出“女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这种物种。不知道她们是怎么做到把受过良好教育的下城精英范和波西米亚感杂糅起来 像是街角食物卖场里永远放在货架最高一排 永远不打折的蓝奶酪和鲱鱼罐头。味道冲 但极其昂贵。弗兰看起来就像桑塔格的姊妹 再加多一个安妮霍尔 是彻彻底底的纽约风味——我真是爱惨她们的长大衣里的马甲以及随意一句就能噎死人的witty remark了

50分钟前
  • 线团的花边
  • 力荐

有才又自负的人是应该这样活着的。斯派克·李疯狂卖体育明星安利的样子真的是我一个体育狗都要看不下去了

54分钟前
  • 阿瞢
  • 推荐

老马负责导演、制片和提供罐头笑声,太可爱了,我宣布他的形象必须立刻代替所有圣诞老人和肯德基上校。勒博维茨的姿态太纽约犹太人了,就连她在句子之间张开嘴、舌头搅动的方式都让我想到另外几个纽约犹太人;还让我想到Jesse在和Ezra Klein那期播客里谈到的犹太幽默(不只是幽默,而是聪明——除了“wit”似乎没有更好的词),一种历史性的自贬和傲慢并存,这同时也是一种“纽约性”,对自己生活的城市永远保持着“民族志式的凝视”,观察、提炼、解释、讽刺、评判并引以为傲。她还让我看到了宽肩外套和宽松牛仔裤脚垂在西部靴外面的魅力,而且年轻时也太帅了,看得我腿软。

58分钟前
  • 烤芬
  • 推荐

The fact that Martin Scorsese's only role in this series is laughing is fascinating

1小时前
  • 蓬茅下
  • 推荐

I hate money, but I love things!!!

1小时前
  • ooww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