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

已完结

主演:程贺南,裴宜理,马勇,吴宝璋,余斌,杨苡,刘缘子,张道一,潘际銮,李红英,闻黎明,杨振宁,闻立雕,郑晏,伯乐波斯,艾伦·麦克法兰,吴庆宝,吴大猷,唐绍明,王汉斌,余丹,巫宁坤,郑哲敏,王希季,李忠,关英,罗振诜,郑敏,彭珮云,孙亮,方堃,查平,戴景贤,龙绳德,和丽琨,李少龙,谢本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西南联大 剧照 NO.1西南联大 剧照 NO.2西南联大 剧照 NO.3西南联大 剧照 NO.4西南联大 剧照 NO.5西南联大 剧照 NO.6西南联大 剧照 NO.13西南联大 剧照 NO.14西南联大 剧照 NO.15西南联大 剧照 NO.16西南联大 剧照 NO.17西南联大 剧照 NO.18西南联大 剧照 NO.19西南联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西南联大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间谍美人鱼是真实的异教徒(2006)小猫的故事谁和她睡过了广告狂人 第一季陈真传奇无声的证言第七季不安感 第五季宝石迷踪八月:奥色治郡天地宝莲灯财神到(1080)老虎田鸡国语全力反弹出·路神探林肯:人骨拼图宁静号禁止吸烟2014没有我摩天营救(原声版)亚历克斯与艾玛战栗怪奇档案剧场版序章新说·四谷怪谈岩石的诅咒墨乡情校监游戏我的奇妙男友她很漂亮铁血军魂小毕的故事爱在人间2019亲密国语地狱老师2014命运赌神北方的金丝雀玫瑰奇缘恋与大明星国语冰淇淋人1995全境通告引狼入室 (国语版)厨房之旅铁血娇娃漳水情龙的传人(粤语版)出租屋的女人华丽的越步

 长篇影评

 1 ) 西南联大,大抵“风骨”二字。

上世纪30年代,昆明。

有一个衣衫褴褛、伤痕累累的乞丐,拄着木棍,混在难民中进了城...

他头发已经结块,风尘仆仆,就像一个刚挖出的芋头…更奇怪的,是他紧紧抱着一个咸菜坛子...

在一所大学门口,他遇上了刚出门的校长梅贻琦。

乞丐拉着梅贻琦的手,说:梅先生,我终于到了…

梅贻琦看了半天,才看出,这个人竟然是清华大学物理学教授,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的:赵忠尧。

而他怀里的咸菜坛子,放着一个铅管,是中国当时唯一的50毫克镭…

原来,北平沦陷,赵忠尧趁着夜色潜入日本人占领的清华大学,偷走了镭…为了躲避追捕,装成乞丐,千里走单骑,把中国核物理的重要家当,带到昆明...

此时,放射性极强的镭,已经灼伤了他的胸膛…

1937年11月,华北沦陷。

中国最优秀的三所大学:清华、北大、南开,决定南迁,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所存在不过8年的“最穷大学”,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

3000多名学生里,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得主、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

欧美教育人士称:世界教育中心有三个,美国,英国,还有中国昆明。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把镜头对准了这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

壹丨闻一多的茶

1937年,武汉。

因为抗战局势,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决定搬往昆明。

出发前,闻一多抽空回了一趟武汉老家。

老友邀请他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他婉辞了。

老婆炸了:为什么不留下来?兵荒马乱!我们好不容易才能团聚…

当时家里4个孩子,最大的10岁,老婆责怪得不是没有道理。闻一多只能喃喃的说:学校太困难了,太困难了…

临走前,他叫醒两个儿子,说:我走了,将来,云南见吧。

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掉了下来。

从小在城市生活,出国留学的“假洋鬼子”,在国难之际,走过湘西村庄,走过长江河滩,走过贵州大山…

一路上,他唱着那首《桑塔露西亚》: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

3000多里路走下来,鞋底薄了,胡须长了,皮肤黑了,心眼也敞亮了…

有人说:这是闻一多走出殉道之旅的第一步。

到了昆明,房租贵,置办家具花了一大笔钱,闻一多很快用完了手头的存款。加上通货膨胀,堂堂的大教授,月薪不过等于战前的九块八毛...

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我总算是开荤了…

贰丨华罗庚的房子

西南联大刚建校时,没宿舍,没教学楼,没办公室…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如何安置老师呢?

学校出钱租一个院子,上下楼各住几户人家。

那一年,华罗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家六口没个落脚地。

仗义的闻一多说:不如来跟我挤挤?

住了进去,华罗庚愁了:闻家人也不少,两家十几口人,挤在10多平米的小厢房,靠个布帘隔开,晚上打个喷嚏都能把隔壁吵醒...

后来,他在昆明城外20里,找了个便宜住处。

说是两间小厢楼,实际上就是猪圈牛圈顶上有个堆草料的棚子。全家人吃饭睡觉都在里头。

晚上,一个香烟罐子上放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就算是灯。

有时候,楼下的牛挨着墙擦痒痒,那就惨了,整个棚子地动山摇、危楼愈倒,猪叫牛叫乱成一团…人在楼上,跟喝了酒一样,站都站不直。

华罗庚自嘲道:别人说我是清高教授,唉…都不见哪里清高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叁丨费孝通的书稿

云南,昆明。

五华山上,明晃晃挂起了三个红球。意思为:紧急警报。

广播里又一次响起了尖锐的长鸣,刺着每个人的耳膜。老百姓们一边收拾着家里的金银细软,一边啐了一句:小日本,又要搞空袭了,烦人!

《生活》杂志拍摄的重庆空袭警报

据统计,战争期间,日军战机先后281次空袭云南,最多的一天,出动27架飞机轰炸昆明。

西南联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家,习惯了每天要跑警报。有时候他会带上一本书,在躲在防空洞里看...

1940年10月13日,西南联大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空袭,整个师范学院被夷为平地。而费孝通的家被炸毁。

四小时前,好好的一个院子,成了一片废墟。

前后房子都倒了,满院颓垣断壁,破烂的书报、玻璃…埋在一寸厚的灰尘下。

费太太哭了,费孝通却笑了,因为他在废墟里,找到了正在翻译的《人文类型》手稿。

他顾不上掸去上面的灰尘,紧紧揽进怀里…

肆丨李政道的求学生活

1941年,上海沦陷。

15岁的富家少爷李政道,沦落成身无分文的小难童,靠打扫茶馆吃剩饭,艰难求学度日。

幸好,四年后,他进入西南联大学习物理。

当时,西南联大的条件,并不比逃难的生活好。

宿舍,是建在坟地里的茅草屋,小,挤,乱,脏…一间宿舍40个人,上下铺,两个床紧靠在一起,翻个身,旁边的人都会被摇醒...

食堂的饭,被戏称“八宝饭”。

是哪八宝呢?除了红米、稗子、谷子、麸皮,还有石头子、老鼠屎…

最可怕的是,臭虫还特多,咬到人夜不能寝、浑身都痒。最后连女生都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人与臭虫和平共处…

西南联大宿舍内部

但是,此时的西南联大,堪称当时世界最好的学校之一。

中文有闻一多、朱自清…哲学有冯友兰、金岳霖…社会学有费孝通,历史有吴晗,数学有华罗庚,物理化学的有吴大猷、赵忠尧…

有一门课叫《欧洲名著选读》,9个教授轮番上课:钱钟书、吴宓、莫泮芹、吴可读、叶公超…

据说,因为老师太牛了,很多学生穿越整个昆明城,去其他学院蹭课。

1946年,李政道这个物理天才少年,通过教授推荐,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

1957年,他和同是西南联大出身的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部《西南联大》首播于2018年11月,共5集,每集50分钟。目前豆瓣评分9.3,还在上涨。

有网友评论说: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管是任教大师,还是跋山涉水的学生,都是在艰难时局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

纪录片里最珍贵的,是摄制组横跨海峡两岸,远赴英美,采访了不少西南联大的亲历者。

他们中有学生,如杨振宁、许渊冲,还有联大教授的后人。

这些当事人,年纪最小的,都已80高龄…

当时的西南联大,哪有什么像样的教室,坟地里盖的平房,铁皮做的顶,泥巴垒的墙,窗户是拿纸糊的…

遇到下雨,雨水打在铁皮屋顶上,叮当叮当,嗓门不够大的老师,上不了课。有一次,教授陈岱孙实在没办法,在黑板上写下来:下课赏雨。

满屋子的青年才俊,坐在木椅子上,静静的听着窗外的风雨声…

课本也是稀缺货,几乎没有一本新的…常常是学生之间,传抄“复制”课本。

有时候,新入学的学弟学妹,拿到的手抄课本,是从几年前的毕业生那里,一级级继承下来的…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气象学的学生要上课,可是连最基本的温度表和量雨筒都没有…

怎么办?上课的老师李宪之就教大家土办法:用手指蘸水,来感应风向。

他对学生说:手指哪面比较凉,风向就是哪边。

大名鼎鼎的教授,过着特别贫穷的生活。据说,当时昆明的乞丐都不找他们要钱,大家都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战前,校长梅贻琦的工资,一个月能买一辆小汽车。

来了昆明,入不敷出,不仅卖光了所有值钱家当,梅夫人还得上街摆摊,卖米糕补贴家用…

有一天,梅校长迟到了,原来是今天出摊晚了。他对学生感慨道: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冯友兰的夫人,在家门口支锅卖麻花;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变卖了家中所有藏书;闻一多干脆靠给人刻印赚钱…

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没人要的剩骨头、烂菜叶,回去给妻子熬汤…

这些人,本可以在沦陷区里,混一个高薪闲职,却偏要来这里受苦受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了我们中国文人身上的“风骨”二字...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大猷写成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陈寅恪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写好了《贞元六书》、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吴宓用英文写就了《世界文学史大纲》、费孝通试图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有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的《湍流论》…

他们治学严谨、要求极严,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中,只有3882人能顺利毕业。

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文学家,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汪曾祺、许渊冲…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倔强、高尚,乐观,苦难,聪明,自由,坚韧…

当我们回望历史,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乱世里矗立于红土高原上的学校,我们可以知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出产了多少的著作、多少的院士、多少的奖项。

而是:在炮声和空袭的侵扰下,在臭虫和蛀虫腐蚀的政权下,在时局的动荡中,在生活的贫寒中,它竟然奇迹般的,保留下几千年的文化种子。

它让一批学术泰斗没有变成流亡海外的亡国奴,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这种倔强的皮实劲儿,在火的洗礼中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样一句: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如同网友所说那样: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总有人想要站起来,他们只能靠知识改变中国,一国的担子压在身上又怎能不努力?

评价我们中国文人,离不开“风骨”这个词,将“风骨”一词分开,就是“风度”和“骨气”。风度,源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引用自: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炮火中的西南联大,颠沛流离的文人大师们,他们的身体力行,让亿万中国人看到了“风骨”二字的真意...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西南联大渐渐远去,但它的传奇故事,将以图文、影像、口口相传的方式,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

 2 ) 浅析《西南联大》的独特叙述方式

《西南联大》是一部历史、人文系列纪录片,讲述了关于西南联大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联大的永恒魅力和那个特殊战争时代中人们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以第三集《大学之大》为例

第三集《大学之大》的讲述方式是板块式的,五十分钟的时间里,分成了许多不同内容的板块。从各地学生颠沛流离地到来到学校生活到对许多的教师的回忆到那些出色的学生们的贡献与精神再到最后的回忆,每个板块的讲述都十分生动有趣。本纪录片的许多手法都十分生动,比如黑白的绘画、老场景的现代还原、实物资料(照片、视频)、采访等,还原了历史,也拉近了观众与那个时代那些人的距离。在第一个板块,从外文系学生杨苡的求学经历为开头,再讲述其他学生各自的颠沛流离的故事里都运用到了许多手法,因一些实物资料的缺少,许多场景无法用照片等来展现,于是本片很好地运用到了黑白绘画,黑白的颜色更加接近照片的质感,通过绘画来还原,很好地填补了实物的缺少,配合上解说,极大地增强了真实性,在杨苡阐述自己去往西南联大的路线时,每当讲到某一城市,画面都会有照片资料,还有在地图上重现学生的路线,这些手法都有很强的真实性效果。本片的采访片段十分丰富,采访的大量运用可以使影片增强权威性与真实性,且采访对象都为西南联大的学生,更加利于叙事。本片讲述的另一大方法就是运用到了大量的真人采访,再根据他们的陈述来进行剪辑使讲述更加真实生动。比如他们谈到教室的样子谈到曾经被臭虫咬以及谈到曾经的老师们,对于一件事物或一个人,都通过了不同人的阐述然后加以剪辑来展现,使曾经的联大生活更加完整展现,也使闻一多、吴宓等教授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本片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解说词。一般的纪录片解说词几乎都是制作方编写的,而本片很好地利用到了实物资料,也就是文字记录,是来自于那些联大学生的文字回忆。有的来自回忆录有的来自散文集。如当描写到联大文学系时,解说词里便运用到了汪曾祺先生出自《人间草木》的文章《西南联大文学系》,因为我本人看过所以十分熟悉,解说词,配合上画面的寻用,如闻一多先生的照片、闻一多先生的黑白色绘画,也如沈从文先生的笔记等,通过这样的画面加解说的叙述方式,将一个画面、一个人物可以刻画地相当淋漓尽致,闻一多先生的知识面之广,教书的认真,沈从文先生的幽默风趣。更加重要的是真实可信,因为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本片的叙述手法还有现代的实拍等,叙事手法十分丰富是本片最精彩也最吸引人的一点,在《大学之大》这一集里,完整又令人可信地完成了叙述。本集名叫“大学之大”,也许并没有十分明显、明确地告诉观众本集就是在讲西南联大这所大学有多大,而是十分隐晦的地表达。当你看完时,你会清楚地感受到西南联大的人物之多,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本集没有偏心地记录了西南联大物理系、机械系、外语系、文学系、政治系的学生教授们,隐晦地展现出主题。除此之外在本集的后半段,讲述的是来自联大的学生们的未来。从杨振宁和邓稼先的故事开始,再到结尾结束,这一段里的内容有邓稼先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核心、来自西南联大两弹一星元勋的介绍,到后面还有文学系外语系学生的著作等,体现了联大学生的创造力之强,贡献之大,也进一步展现了“大学之大”,很好地展现了本集的主题,同时也表达着一整部《西南联大》的共同主题:对于联大的永恒的魅力与强大的精神力量的赞扬与追忆。

 3 ) 西南联大

著名教师 叶企孙,陈寅恪,赵元任,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王竹溪,沈从文,陈岱孙,闻一多,钱穆,钱钟书,钱端升、吴大猷,周培源,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林徽因,吴晗,吴宓,张奚若,潘光旦,卞之琳,李宪之,梅贻琦,张伯苓,蒋梦麟,杨武之,冯景兰,袁复礼,冯至,刘文典,穆旦,赵以炳等。 知名校友 何泽慧,李政道,朱光亚,邓稼先,彭佩云,汪曾祺,邹承鲁,王希季,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吴讷孙,陈忠经,戴传曾,何兆武,李长之,何其芳,吴大观,任继愈,吴庆恒,叶笃正,谢玮,黄昆,王浩杨,凤林景,查良钊等。

 4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将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我始终不遗余力的在热爱里求索着厚重的中华文化,一文一赋,一字一词,那是民族文化的铺陈,是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民族气节的外现。未央未央,千秋万世,长乐未央。为往圣继绝学,真正的大学,才能让中华文脉不断。 ——纪录片《西南联大》 宅家一天,纪录片《西南联大》相伴。 故事很短,竟泪眼婆娑。 本以为枯燥满篇学究气的论述却意外充满希望和能量。以此觉得“先生”一次格外有深意。这群特殊年代里的大学,上至教授下至学生都可称谓“先生”。正如邓康延在《先生》一书序中所言:“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们将苦难化作光明的文字,用背影证明民族的的正面。黄昏时分,群鸦归巢,晚霞满天。有人在远方忧伤。永不相逢的故人年代,似近犹远,似远犹近。如果这世上还有怅恨,已经百年。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气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念书时读的那些文章,有必要拿出来再读,再读,再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先生先生了百年,后生后知在此间。

 5 ) 《西南联大》观后感

看这个纪录片是因为最近在复习有关西南联大战后诗人群这个章节,为了多了解一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所以就找个纪录片来看。看完之后,对很多背景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对一些作家作品也有了更深的感受。记得老师曾点名让我读穆旦的诗歌,我记不得是《防空洞里的抒情诗》还是《森林之魅》了,我当时读完就觉得这首诗阴森森的,有点恐怖,很特别,完全读不懂。当时老师介绍作者和赏析作品的内容已经记不太清楚啦,这次通过记录片,了解了穆旦的经历和作品创作背景,再看这两首诗大概可以理解其中写的内容了。还有汪曾祺的作品,闻一多的作品,都可以可以理解一些了。就我自身来说,这个纪录片还是帮助我了解一些当时的背景的,同时也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一定的了解。

还记得大一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们:“如果有一个机会,你们愿意回到民国吗?”有的人回答愿意,有的人回答不愿意,不愿意是因为回到那个时代不知道会生到什么样的人家,万一生在穷苦人家,不是被饿死就是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所以不愿意。我当时是没想这些,回答了愿意,这与我在高中看过的一本关于民国文人佚事的杂志有关,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民国时期虽然动荡,但是青年勇敢无畏,文人也都博闻多识,如果有机会回到民国,一定要见识一下教科书中的人和事。但是随着阅读相关的书,观看相关的影视,我觉得还是不要回去啦。虽然那个时代有很多让我们崇敬和怀念的人和事,但那个时代绝对不是个好时代。那是民族存亡之秋的动荡年代,物质需求都很难满足,像我这样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想来是很难生存下去的。联大只是当时的一角,但已经可以看出当时的条件艰苦,战争残酷。越是艰苦,越是困难,往往也越容易激发人的斗志,联大的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刚毅坚卓”的校训不是一句口号。五集的纪录片有点意犹未尽,但从中也了解到很多,学习到很多,片中提到的书籍和书信,有空要找来读一读,觉得都很有趣。

 6 ) 大师如何诞生

在那个物质匮乏、硝烟弥漫的年代,在边陲云南这样的地方,聚集了沈从文、闻一多、冯友兰、吴大猷、朱自清、陈寅恪、华罗庚、费孝通等等时代大师,在短短八年多办学时间里,培养了杨振宁、李政道、许渊冲、邓稼先、汪曾祺等等影响了中国科学文明发展进程的大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无论从办学经验、管理模式、硬件设施等和如今高等院校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但是却能有如此成就,怎能不令人自豪,怎么能不让人为如今的学术生态感到痛心?

我最大的感受一是“纯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在纯粹地做学问,纯粹地享受求知的快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去学习去做研究并不会带来诱人的利益,尤其是西南联大那个偏远又恶劣的环境,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筛选,筛掉了那些把求知作为获取利益财富手段的人,留下了真正做学问的人,把求知作为目的的人。而这种内心的动力带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叠加上这些人本身的天赋,自然会成为领域的佼佼者。

而现在学术之路充满了弄权敛财,充满了黑幕钱潜规则,利益诱惑面前又能容得下几张耐得住寂寞的书桌?现在社会里并不缺乏纯粹的人,也不缺乏有天赋的人,而二者兼具的人少,而兼具二者又能不被追名逐利的劣币驱逐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是“信念”。国破家亡山河破碎的年代会激发人们心底的爱国情怀,激发人性之善,在那种带着悲壮热血的氛围里,个人的得失会让位于国家的兴亡,这种信念带来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会给人道德上极大的满足和精神上极大的振奋,由此激发的能量也是远远超过和平年代人们所能够企及的。

“爱国”、“抗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深深根植于心中的信念,那是特殊时期独有的情感连结。现在的焦虑内卷是我们面临的时代特点,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下,国家民族这种宏大的叙事会被消解,甚至现在大家开始怀疑婚姻的必要,连小家都顾不了,个人能好好活着已经很难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过去那种信念实在是过于奢侈了。

三是“自由”。西南联大的成立是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之举,相比于现在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条例,顶层设计,也没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这些看起来都是弊端,但这些恰恰给了西南联大师生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教授们不需要费时间精力去写一堆没多大意义的材料申请各项课题,写一堆注水论文去增加影响因子,更不会压榨学生去做一些琐碎烦劳的任务,他们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去研究,可以把时间精力放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可以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像沈从文这样的文学大师居然会亲自一字一句改一群本科生写的文章,会扎扎实实备课,为学生准备甚至亲自抄写书籍,这种事情放在现在真是难以想象的,高校教师里能重视教学任务的不多,在大多数人眼里上课只是附带的,“做课题”才是正事,学生更像是员工,美名其曰给锻炼的机会其实无非是廉价劳动力)。而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完成基本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那时候没有那么多评奖机制、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比赛、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整个氛围虽然艰苦但是是自由轻松的,大家都在为自己想学有意义的东西努力,那而不是为了一些外在的东西卷死对方。现在,高校的建设已经趋于完善,这种完善的体现就是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制,也就是官僚体制——这并非只是政府的行政制度,而出现在每一个有管理需求的地方,学校也不例外。这套体制铸造了“现代的牢笼”,在给管理带来高效、执行力的同时,也会让学校呈现出机器的特征,而学校中的人——老师和学生则会出现“非人化”的特征,人变成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第四是“战争与和平”。动荡充满危机的时代会激发人类本能中的原始冲动,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比如抗战时期高涨的民族激情和爱国热情,是面对共同敌人被激发起的群居性动物认同感归属感排外性的本能,亿万年进化里刻在DNA里的领地意识和面对恐惧的应激反应,爆发出了和平时代难以想象的力量。

特殊时期带有正义性质的显性困难和稳定时期具有内耗性质的隐性困难。比如抗战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动荡、科研条件的艰苦等物质现实层面的困难,这些困难会筛掉那些将科研作为手段谋取其它利益之人,留下真正钻研学问的纯粹之人,而这些人对真理的追求、对救亡图存的信念和在纯粹钻研时获得的满足能战胜物质上的匮乏。而如今稳定的时期,学者们面对的是学阀派系、行政事务等非学术性任务、非升即走等各类外部考评机制,还有要对抗各种诱惑等等带来的精神层面上的困难,这些困难会让一些真正想要钻研的人望而却步、被劣币驱逐或看清真相后无奈放弃,而留下了一些善于驾驭规则达成自己目的之人,坚持留下来想要做研究之人要么常年坐冷板凳,要么在与制度抗衡中消耗太多精力,很难成为大师。

在动荡时期依靠的是人,需要的是打破、创新、革命;稳定时期依靠的是制度,需要的是规范、维持和稳定

西南联大的奇迹是由一个特殊时期,一群特殊的人共同铸造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处于当下的我们,剧中那个时代的情怀、精神会感染我们, 成为我们内心的力量。但我们也不得不认清,这个时代和当年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奇迹原本就是小概率事件,现在更是难上加难的奢望。这个时代有这个时代的运行法则和规则,无论是选择遵循还是挑战,走主流的道路还是选择少有人走的路,都要放弃幻想,认清现实,接受代价。

 短评

中国群星闪耀时,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7分钟前
  • 黛玉倒拔垂杨柳
  • 推荐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真正的乱世佳人。

12分钟前
  • 啊么吸溜
  • 推荐

1948年冬的南京机场,胡适面对三架从北平飞回来却空空如也的飞机时,嚎啕大哭。

17分钟前
  • 九個9
  • 力荐

这群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用钢铁一般的意志,构筑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19分钟前
  • 终有剑心在
  • 力荐

“办大学就是要民主,自由”。我在想,促成西南联大的因素里,除了优秀的教师之外,是否也有政府的未干预(无暇顾及)。很难想象有这么多影像资料,而且清晰度很高

22分钟前
  • Cynosure
  • 推荐

第一集,以蒋梦麟《西潮》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第二集,以《吴宓日记》始,以闻一多《也许》终;第三集,以沈从文《边城》始,以鹿桥《未央歌》终;第四集,以金岳霖《论道》始,以穆旦《森林之魅》终;第五集,以冯至《昆明往事》始,以冯友兰《西南联大碑文》终。西南联大师生的文字与这段历史融合在了一起。第三集,当《未央歌》的开头在纪录片中被朗诵出来时,当黄舒骏的歌被当做背景,而影像中闪现的是一位位联大的学生时。联大精神,永远未央。

26分钟前
  • 凝湮
  • 力荐

看完了以后,我想看书,我想学习,我想不负此生

30分钟前
  • KINGKO
  • 推荐

牛,太牛了!此等学者,死去不需一秒钟,再生产一位,却要几十年!!泪目……

33分钟前
  • 力荐

时代剧变,风急雨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西山沧沧,滇水茫茫,这已不是渤海太行,这已不是衡岳潇湘。西南联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表征着一个民族在面临存亡绝续临界点时,所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36分钟前
  • Seagull
  • 力荐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热泪盈眶,唏嘘不已。风骨不再,斯文难继。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西南联大,不能忘记。

38分钟前
  • 阿春
  • 力荐

西南联大的历史,可说是中国学人“抗战”史的缩影。旧中国之学者精英,在艰难险阻中,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出镜的联大校友都是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说到兴起时,仍激动不已,可见对当年岁月记忆之深,对一生影响之大。

42分钟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力荐

4.5;前三集看得心潮澎湃回肠荡气,当值五星。群星闪耀,大师云集,一个在战乱与贫穷中盛放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荣光年代,崇尚科学民主的气氛兴盛,人文艺术百舸争流,堪称建构起近现代中国各行各业中流砥柱的脊梁,真乃“旷百世而难遇者哉”!从三校合并渊源始,及至抗战白日化,最终返平津,穿插西南联大师生的诸多出镜回忆或文字记录,调用多方影像,资料较详实,配乐动人,但囿于篇幅有限,某些名字的未提殊为遗憾。下午读到巫宁坤文革时收到沈从文的勉励信,在本片中他忆起老师的精神感召,唱起《松花江上》,真是令人泪目,与闻一多遇害前问及窗前竹子、金岳霖重写《论道》、穆旦诗风的转变,都让人无限怀缅昔日文人的铮铮风骨。

4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终于理解晓松说的名校,国之重器的意思了。也明白他为啥对找工作之类的问题那么生气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国内最聪明的人,最顶级的学者,教着,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未来,看着那些九十多岁一百岁的国宝们,真的是,热泪盈眶……人终其一生,如果能如此,才不算白活一场吧?……

47分钟前
  • fish
  • 力荐

我虽依然可以自诩为知识分子,可我这一辈人,已经没有了赤诚之心。

48分钟前
  • Row Kingto
  • 力荐

第三集黄舒骏《未央歌》!!!《未央歌》影视化会不会是有生之年?!

52分钟前
  • Talent
  • 力荐

我之所以热爱那个国破家亡、民族颠沛流离的时代,就是因为乱世之中有一批铮铮铁骨,挺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56分钟前
  • aaron
  • 力荐

这里曾经存在过的,是真正的浪漫与自由。

59分钟前
  • 荆棘
  • 力荐

承包全年淚點……

1小时前
  • 废物时钟
  • 力荐

已哭瞎。作品一般,真正的伟大是生活本身

1小时前
  • Orchid
  • 力荐

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如今之所闻失望透顶的讯息,叹息一声

1小时前
  • 拓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