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HD

主演:盖尔·加西亚·贝纳尔,罗德里戈·德拉·塞尔纳,梅赛黛斯·莫朗,吉安·皮埃尔·诺厄尔,Lucas,Oro,米娅·麦斯特罗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美国,智利,秘鲁,巴西,英国,德语言:奇楚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摩托日记 剧照 NO.1摩托日记 剧照 NO.2摩托日记 剧照 NO.3摩托日记 剧照 NO.4摩托日记 剧照 NO.5摩托日记 剧照 NO.6摩托日记 剧照 NO.13摩托日记 剧照 NO.14摩托日记 剧照 NO.15摩托日记 剧照 NO.16摩托日记 剧照 NO.17摩托日记 剧照 NO.18摩托日记 剧照 NO.19摩托日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摩托日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格瓦拉(盖尔·加西亚·贝纳尔 Gael García Bernal 饰)当年23岁,意气风发,踌躇满怀,是一个医学院的学生。他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和朋友艾伯特踏上了拉丁美洲的长长一串旅途中。他们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的出发了,却不料摩托车很快就报了废。但这却一点没有影响年轻人的激情,二人靠搭便车来完成剩下的旅程。穿过拉丁美洲古老的文明遗址,穿梭于各个国家各色人群中间,他们开始真切感受到社会的真相、生活的苦难。当深入到亚马逊河流域的麻风病人区时,他们被所见所闻深深震撼。切格瓦拉开始思考宏大深奥的命题:人类、社会、经济、文明,人类的苦难、快乐的定义……东京塔失控的圣诞节第三季盗墓人最完美的离婚2014特别篇见习女警芝加哥警署第五季你和我2023消失的女教师唐顿庄园第六季小迷糊的情泪有村架纯的休工期爱情的开关小熊成军我是车模守护天使2021扎克·施奈德版正义联盟罗小林的决心布朗神父 第三季砖匠一刑的乌鸦角头2:王者再起对外秘密 权力的诞生我的女友是保安科洛弗悖论好莱坞妈妈的奥秘梦幻杀人档案珍妮,日与夜httpsv.qq.comxsearch爱杀2000马大帅Ⅱ老狗双全京城81号2热浪安娜·卡列尼娜1997追命枪家庭罗曼史有限公司皇叔大人结缘吧紫色2023难忘初恋情人1972澳门“食”光温特沃斯第五季哥斯拉-1.0

 长篇影评

 1 ) 一场真正的自我放逐

时间无疑是评定一个好电影的关键的因素,特别是来评定自己喜欢的电影.于是,128分钟的摩托日记,不知不觉很快就看完了.
关于切·格瓦拉,大家都说的太多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tee和海报,都是那个戴着黑色贝雷帽的男人,一脸的坚毅,甚至不能免俗的我,有段时间手机屏幕的背景也是用的他的图片,火红的背景,象征着他勇往直前的革命气势.
尽管,我相信很多身披着他的头像的Tee的青年们未必有多了解他的生平,他的精神,青年们尤其是这些文义青年,摇滚青年们追求的只是一种标榜自己的态度,其实这样也不坏,至少这也算是对伟大的革命者的一种缅怀,如果没有这些文义青年们,天知道我知晓切·格瓦拉的时间会向后移多久呢.

摩托日记,几年前就隐约听说过这个片子,也是属于想看却很难找到的片子.最终也是在珠海的下载岁月里bt到的,来之不易,一直保存着,也没有机会去看,在等待,等待着把他翻出来好好看的时机.这段时间无时无刻都在想自己以后的出路问题,并且在和身边或者不在身边的同龄人比较后,愈发的觉得自己没有用了,曾经有好的机遇也放弃了,同时也缺乏抓住好机遇的才华,这种时候,大概是很需要这种电影,来激发下自己的斗志吧.

之前除了知道格瓦拉是古巴的革命领袖,然后年纪轻轻就遇害之外,对他的了解除了那个著名的头像外,一无所知,这个电影,也算是给我的一道了解他的快餐吧,象是一道开胃酒,真正的了解,或许则是好戏就更在后头了.23岁的医学院未毕业学生格瓦拉,略带羞涩却意志坚强的火爆小子,身患严重的气喘和29岁的生化家格拉纳多,把mm高手,而这种把mm高手往往都是很穷的.两个人就这样一起骑着他们那辆名叫吊车的1939年产又破又漏油的诺顿500摩托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了,途经智利,秘鲁国家,一路从南到北穿过拉美大陆,最后目的地,大陆顶端的委内瑞拉.两人几乎身无分文的就这样上路了,这样才叫做真正的旅行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流浪.这是一场真正的自我的放逐,而吊车出发不久便在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摔倒中宣告报废,而家乡的女友也很适时的告诉我们未来的革命英雄,无法等他.人们都是很现实的,现实也会让人活的更自在舒服快乐一些嗯.

在麻风病村的遭遇是本片的重点,而他俩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大概也会让我们如今中国的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医学院的大学生汗颜吧,而一个人的个性魅力也在这种特殊的地方显露无遗,一个认真,执著心肠好而又平易近人的人,是会深受周围的人群的爱戴的,这也昭示了他日后的领袖才能.这种才能我觉得真的是与生俱来的.

对电影的一窍不通让我看完电影后也无何说起,在看电影的途中也经常被格瓦拉所感动,我想这只是一次旅行的纪录,纪录我们日后伟大的革命领袖在这次旅途中,真切而又直接的了解到了当时拉丁美洲的人民被压迫的遭遇,从而种下了革命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在以后的岁月里,被雨露所灌溉,成为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为无数的后人造福,哪怕代价是牺牲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这也就是在很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这么多同他一样年纪的青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缅怀和纪念着他,而我,比他当时旅行时,已经大了好几个月了,我不会成为他那样的伟人,但是,我也该做点什么了.


这是年轻的格瓦拉在告别了美丽的女友时的念的一首诗,
我在船上听到光脚潮湿的脚步声
并且预见因饥饿而暗淡的脸庞
我的心在她与街头之间摇摆不定
我不知道我哪来的力量
离开她的注视
离开她的怀抱
她的泪眼迷蒙
愤怒被雨水掩盖


无法挣脱这些儿女私情,便只能做个或快乐或悲惨的普通人...
这个片子获了奥斯卡的最佳原创音乐奖,嗯,确实挺动听的,而句子中时而跳出来的简单词汇,也让我这种仅学了三课西班牙语的人感觉亲切~~
嗯,如此...

 2 ) 唯美所以失败

    一些人是唯美的,他们追求完美,崇高,纯粹,理想。他们心中的种种美好设想以及对生活样子的期盼,宛如湛蓝夜空中的烟花,灿烂夺目,寂寞般的美丽。但人生会用铁一般的力证来告诉我们,所有的事物都是残缺的、妥协的、相对的。纯粹的追求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当你向海市蜃楼忘我奔跑的时候,你已踏上了不归之路。
    切·格瓦拉就是这么一个人,除去革命者的外衣不说,他兼备了勇气、识略、高贵。不同于别的革命者,他几乎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没有在革命胜利之后产生一丁点的蜕变与享乐,没有被日渐埋没在名利与事务化之中。他用极端的方式去诠释对理想对社会的纯粹追求。这种对所有违背理想的不妥协,很少发生在一个国家领袖的身上,但这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唯美的,应该必然会残缺的吧。维纳斯像被砍去了双臂,成为残缺美的永恒象征。而切·格瓦拉何尝不是这种美的活生生的象征呢?唯美,所以失败,但正是这样才让一代代的人们记住了他,在现实里的失败的同时,他在精神世界里成为了永恒。
    2004年刚上映就看了这部片子,当时深受触动,写了几行字,很肤浅,但今天录在后面,以示对切·格瓦拉的纪念。



一头不守规矩的长发,张扬叛逆;一抬头就照亮了整个世界,少年拿云;一生都为了梦想冲突,未酬身死。当你横行万里的时候,单车孤身;当你谈笑政坛的时候,英伟俊逸;当你蔽野游战的时候,虎目含悲。

  共产主义的理想在哪里呢?为全人类的幸福,你做一次次尝试,是为了获得无上的荣誉吗?已经誉满天下了,无数个头颅都在仰望你和你的战友。而你猛回头,一个人走了,继续走下去,依然孤身,病体带着寂寞的心,却能装下整个人类的梦。

  你再也没有回来,没有象佐罗一样,骑踏雪骏马,着黑丝面罩,用狭仄的长剑挥划出圆满的符号。留下的是不甘、迷惘、呼号,和一张英雄的脸。但玻利维亚的死亡之枪无法阻挡你成为一个传奇。
  
  1928年切·格瓦拉生于阿根廷一个中上层家庭。与许多知名的阿根廷人一样,他俊美、激情,生性漂泊。唯一的特别是,天生哮喘,上帝总会在他深为欣赏的作品上留下或多或少的缺陷。

  1952年1月,尚为医学院学生的格瓦拉和一个同伴骑着破旧的电单车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行程一万余里,从此他有了一个梦想,要让整个南美洲不分你我联合起来,共同摆脱贫穷、苦难。英雄的诞生总是和生命的磨难、爱情的幻灭联系在一起。在旅行途中,高贵的芝哲娜离他而去,广漠而沧桑的南美土地上,一个单纯如白纸般的男孩在无尽的跋涉中成长为一个坚韧的男人。

  当坚韧的切·格瓦拉具备了崇高的梦想的时候,还没有人会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很多事情是在成功之后人们才会相信他一定能够成功。1954年,他认识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和同志,古巴人卡斯特罗,两人一拍即合,组建了一支古巴革命组织并出任首领。一个阿根廷人,却义无反顾的到古巴闹革命,他疯了吗?他为了什么?他能成功吗?1956年他与卡斯特罗带领这支队伍在古巴登陆,三年后推翻古巴亲美的巴迪斯达(Batista)政权,举世震惊。这时他才三十一岁,作为第二号人物先后当上了古巴的央行行长及工业部长。

  历史证明他成功了,格瓦拉本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在阿根廷的优雅人群里享受赞誉。但他去了古巴。因为他要解放的不是个别病痛的人,也不是一城一池的劳苦大众,而是整个世界的在不公正和苦难中煎熬的人们。在那里,他成为南美洲的革命家和游击专家,古巴最显赫的领导人之一。到此为止了吗?不,格瓦拉的革命没有国界,他要实现他年少时的梦想,他要解放全美洲!谁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信徒?有谁象格瓦拉一样抛开富贵虚名、打破民族国家界限呢?一个三十出头就成为国家领袖的人,会是怎样的遗世雄风啊。
  
  当斯大林的高官们在分配别墅的时候,切·格瓦拉宣布放弃古巴的官职和国籍,以个人的名义和他认为变了质的苏共决裂,并宣告自己的战场可以在任何一个亚非拉国家的土地上。他率领数十人远赴非洲刚果的金沙萨支援革命,后于1966年带领一队游击队员进入波利维亚东南部丛林,直接挑战CIA支持的亲美政府。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很多,但有几个人单枪匹马去领导他国的解放呢?

  如果格瓦拉成功了,他会是一个神话。但每一个以梦想为名的壮举何尝成功过?这就是现实。现实会让小人得志、英雄揾泪。切·格瓦拉带领仅17人的游击队在波利维亚丛林与一支由美国特种部队训练、CIA指挥的1300人波利维亚政府军周旋了整整一年。1967年10月8日他哮喘发作,受伤被捕。次日,在波利维亚小镇La Higuera被枪杀。
  
  让我们来看切·格瓦拉的面容,贝勒帽,长乱发,双眼望天,单手握拳。一时间洛阳布贵,全球很多年轻人都穿上印有他头像的体恤衫。对他革命事业和政治观点的认同应在其次,应是对青春、梦想、不屈、激动向前等等美好信念的憧憬吧,头像就是一种姿态。他是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竟然能够成功过的理想主义者。当我们最缺少的时候就越怀念,虽然往往并不一定是好的。
  

 3 ) 我想我是在对的时候看了它

又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情节、拍摄、音乐作为一部电影已经是经典了,但是它的情节更能给这个年龄的人启发。
说它是至爱也不为过,没有什么比让人看到希望,突然发觉行动力的力量更有意义了。

 4 ) 年少格瓦拉之旅(The Motorcycle Diaries )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5 ) 《摩托车日记》:理想在路上



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渴望找到一个寄托,似乎所有的英雄偶象都显得华而不实,我连崇拜都不再愿意。你可知道失去理想就意味着你连白日梦都做不了,人仿佛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游魂,又或者是行尸走肉,看不到光明眼前只有灰暗。我想这样的生活往下走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某一天我会象海明威一样给自己一枪,不过我连枪都没有,只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

理想原来对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哪怕理想只是为了自己蒙骗自己,能够把自己骗倒那也是好的。我们需要寻找理想,需要寻找信仰,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会土崩瓦解,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打造一个乌托邦,这样我们才有生活下去的意义。所以说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他们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他们仍然是幸福的。

这里有一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年轻人理想缔造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想,他永远都在为这个理想努力,直到他倒下去。象夸父一样追逐自己的太阳,永不停歇,直到倒下他还可以幸福的离去,人们说他至少是值得骄傲的。

切格瓦拉的偶象化

切格瓦拉这个名字我最初并不曾听说过,那是当满街的年轻人都穿着印着他的头象的文化衫到处晃荡时撞入我眼帘的,而后又在各处频繁的见到这个名字和这个熟悉的头象。人皆有之的好奇心驱使我想搞明白这个大明星倒底是谁?

万不曾想格瓦拉却是位革命烈士,而且是位红色的马克思主义者。再深入了解一下,他居然曾经作为古巴的官方代表访问过中国,和毛主席会过面。太奇怪了,这样一位与共产主义紧密联系的英雄居然不为我们所知,却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偶象,而我们对他的了解也更多的来自于西方。我想太多的年轻人穿着格瓦拉头像的衣服,却对他一无所知,对这个文化偶象似的人物一无所知,而我更想了解他偶象化的原因。

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中为何只有切格瓦拉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一代眼中的偶象,综观其一生我觉得一切离不开他个人的人格、气质,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理想和信仰的无比坚定和执着。即使那些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也很少会有人象他这样放弃自己努力获得的成果而继续追逐自己的理想,能够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他超凡脱俗之处。已作为古巴领导层的他却不愿意停下来享受胜利果实令自己慢慢腐化变质,放弃一切功成名就继续为理想战斗,他是一个为理想而存在的人。他的理想何其博大,作为一名阿根廷人他却不愿停留在某处,最终让生命因理想而终止。这样的革命者实在是完美的理想化,成为偶象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

公路电影

事实上这并非是一部相关革命的电影,它的意义在于去除作为切格瓦拉身上的神话味道,《摩托车日记》归根结底仍是一部公路电影。1952年1月出发,8个月间,行程2万多公里,在一部Norton 500摩托车上颠簸。车子彻底报废之后,徒步、乘船、搭便车,格瓦拉和他朋友的旅程很辛苦,很曲折但也不乏浪漫。还没有成为“切”之前的格瓦拉带着他的青春上路,只为探险寻未知,历练生命。

南美的风光一幕幕在眼前掠过,不停地按着计划赶路,时光变得模糊,只有年轻人的一路风尘。看着两个青年轮流驾着一辆破车,不停地摔倒不停地爬起,在广阔的草原公路上天地一线间奔驰。从无垠草原到积雪山脉,还有雨季的亚马逊河,手提摄像机纪录着南美的风光,令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地球另一边的景致。风土之外更有人情,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是旅程中不能忽视的风情,还有那些印加原住民的神秘文化,在马丘比丘的惊讶。

一直前行,越多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带来越多的思索,主人公们开始思考,开始迷惑,内心在开始微妙的发生变化。公路电影总是会在不停前行中带来思考和改变,而这样的旅途也决定了主人公格瓦拉一生的漂泊,他的一生在那一刻已决定融入拉丁美洲,甚至融入到世界,不再停歇于某一地。

心路历程

影片《摩托车日记》改编自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游历日记,一切的拍摄都遵循着年轻时格瓦拉的公路历程。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一路下来按着当年的路线体验并展示给观众。影片的风格有些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我相信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毕竟导演还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兰纳多,向他了解整个旅程的各个细节,并请他当作影片的顾问来发现问题,最大程度地的还原了当年格瓦拉同格兰纳多的那段经历。

影片并不想给我们一个英雄形象,而我们也并不想了解那个神化了的格瓦拉,那个不会跳舞却又轻狂的青年或许才是我们想知道的真实一面。家境优越的格瓦拉在告别父母踏上旅程的那一刻的心情是兴奋雀跃的,这是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总是伴随冲动。他们在旅程的初期格瓦拉甚至赶到女友的家中享受温柔,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一点成为英雄的预兆。在随后的旅程中格兰纳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世俗的圆滑,而格瓦拉展现出的是青涩的梗直。有趣的是在旅程中发生的种种困难让他们都在发生着变化,格瓦拉也开始说谎,原来这世界上的人们总是喜欢听漂亮的假话多过真话。

两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品质叫做坚持,哪怕旅程多么艰巨,他们都没有放弃,只不过当他们进入智利时是兴奋,而进入秘鲁时却只是麻木,艰苦将少年的兴奋与冲动蹉跎殆尽,改变则发生在不经意之间。

影片前后两段所展现的格瓦拉是不同的,前半段的青涩少年在影片中段发生了改变,他的世界观也因此转变。当他在旅程中受到的歧视,以及一路看来的穷苦民众,以及原住民生活受到盘剥,这一切世间的不公让他的人生目标在变化。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因为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的麻木,从此弃医从文,用笔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而格瓦拉的转变也是因为自己所见,他弃医投身革命是因为他看到当医生改变不了世间的不公,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世界。正如他在马丘比丘说的:“没有枪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革命信念在那一刻已具雏形。

在影片之中,格瓦拉在影片的后半段渐渐变得沉默,面部表情也越来越多的凝重,与前半部分中的青春狂放有了相当大的差别。这样变化在格瓦拉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当他来到麻疯病人的治疗中心后这样的变化被定格放大。仿佛有一种革命者的信念被确立了起来,就如他在生日晚会上的陈词,以及他游河到麻疯病人的居住地,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那份决心和意志。整部影片完成了格瓦拉从普通人到革命者的心路变化,虽说这样一个旅程并不漫长,但却是影响格瓦拉未来人生的关键。

关于导演、演员及其他

从这部影片来看,沃尔特.塞勒斯显然极善长于对人物细致的描绘,他的作品都极有质感,那种画面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极具特色的拉美风格。就象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中央车站》,那种带着对低层平民的深切关怀的镜头语言,同样在也《摩托车日记》中通过格瓦拉的眼睛传递出来。没有将格瓦拉当作英雄塑造,却又在普通人格瓦拉的身上营造出不平凡的气质。他同样平衡了格瓦拉与同行的朋友格兰纳多之间的戏份与主次,虽说格瓦拉是当然的主角,但并没有只是围绕着他一人而展开这段公路故事,格兰纳多同样被作为这个故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被重视着。塞勒斯在用影片展现一段真实的经历,同样不曾忘记这是两个人的公路之旅,也在告诉每一位观众这是两个人的青春故事。

我觉得塞勒斯在影片中对于格瓦拉人格的展现是最具特色的,他带给我们一个性格极其鲜明的格瓦拉。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的勇气与诚实,当他直言批评给他们莫大帮助的教授文笔糟糕时。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毅力的青年,当他游过宽广的河流到达彼岸时。我们领略到青年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当他拒绝带手套和麻疯病人握手的那一刻以及当他同原住民亲切交淡的那一刻。

当导演塞勒斯对影片中的格瓦拉精心雕琢,而需要一个人来把这一切完全表达出来。盖尔.加西亚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的拉丁男星,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最出色的,但就目前而言他是所有导演首选的拉丁男星。他实际上在2002年曾经演过格瓦拉,只不过那片子并不出名。对于格瓦拉这个人物而言,加西亚略显年轻,但是对于《摩托车日记》中尚未成为切的格瓦拉,加西亚是较为胜任的。他成功的在影片前后两个阶段把握住格瓦拉的不同气质,前半段的纯真在后半段转变成了忧郁,他将气质的转化成功演绎。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你妈妈也是》脱颖而出,而后又在《爱情是狗娘养》、《不良教育》等众多作品中获得成功,几乎每一次每一个角色都不曾令人失望。盖尔.加西亚不是帅哥,但他的前途几乎可以说是无比远大。当我们将更多目光投向已成为明星的加西亚身上时,我们仍不能忽略那位风流的格兰纳多,虽然没有过分响亮的名气,但是罗德里格.德拉.塞纳的表演同样非常出色,他的幽默式的表演让人们眼前一亮,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故事可能会稍显沉闷。


众多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导演、演员,还有摄影,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让信服的格瓦拉,而不是活在赞誉中的英雄,电影将英雄的外衣脱去后抽离出他真实的人性。作为第三方拍摄的电影,我想他们的视角更显客观。这个追求理想的英雄,充满了浪费主义和忠实信仰,事实上他身上的光彩已不仅停留在他所追求的共产主主,而更广泛的表现在他自身的胸怀和人格上。


文:眉间尺



 6 ) 依稀回忆起当年年少时

看了《摩托日记》。
然后就想起了1998年夏天我们4个人一起骑自行车从上海到北京的事情。那时我才21岁,比电影里的切还要年轻。
现在我29了。正和切的同伴格拉纳多一个年纪。这也是说,如果我现在再来一次这样的旅程也不算晚。是啊,我才29而已,还没有到30岁。

看了这部片子,我又想上路了。

正好昨天晚上整理柜子的时候还翻出了98年在路上时照的照片,那时的我和现在判若两人。

其实本来没想过要看这部电影,因为切的名字不断被人提起,已经都有些厌烦了。后来看了《不良教育》,后来又知道《摩托日记》里面的切就是《不良教育》里面的那个漂亮的男孩演的,于是突然又想找来看了。

看完后,很难把这里面的切和经常在图片中看到的那个留着大胡子、叼着一根雪茄、挺着个将军肚的革命领袖格瓦拉联系起来。只是到了影片最后,他和格拉那多分开时说“这个世界太多不公不义”的时候,才能依稀看出一些他日后的身影。

我经常想,切这样的人,本来也有着优越的生活,也有漂亮的女友,但他却甘愿放弃这一切,去过转战丛林的生活,最后竟被迫害致死。这需要多么强大的信念。

当然,片中并没有过多的表现人民多么苦难,切的感受多么深刻,反而在很多时候片子的格调是轻松诙谐的,这也恰好避免了使此片成为说教片。但是某些片断,比如他们遇到了那一对共产党夫妇,以及他们和秘鲁的农民们的谈话,恰恰成为了影片的点睛之笔。当看到他向矿场主的卡车扔石头时,我感受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叫做青春,也许叫做激情。
但其实,如果只从影片中反映的这些表面现象来看,我是难以理解是什么促使了切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一名革命领袖的。
革命。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革命的吗?看完这部影片,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

当看到切在生日之夜不顾一切地游泳过河的时候,我被打动了。
这是单纯冲动吗?当在这个人人都会说上一句“冲动是魔鬼”的SB年代时,还有人会有这样的“冲动”吗?这时我在想,我会不会做出这种事。是的,请不要说“我很感动”、“我很佩服”之类的话,请想一想你自己会怎么做,请反思一下你那苍白的、无聊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当现在的“驴友”们为了爬一座不高的山而反复比较着登山鞋是否高级,背包是否名牌时,在50多年前,一个24岁的男孩和一个29岁的男人已经骑着一辆满是毛病的旧摩托出发了,而且一走就是1万多公里。

这就是革命者和庸人们的区别。

想起1998年时,在沂蒙山的老区中,我看到一个年轻的乡村女教师带着一群小孩子走进一所简陋的小学。当时没有和她聊一聊,这是我现在最遗憾的。

 短评

性格转变没啥刻画,当南美风物纪录片看咯

4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生日那晚,站在洪流的这一端,他其实早已下定决心要用自己单薄的躯体去跨越分隔着人民的天堑,莹莹灯火稀疏却足以指明方向。在挥手离别并得以一呼百应时,未来已在那艘Manbotango将驶向的远方。理想主义者便是实践他人愿为而不敢为之人。ps: Educar significa "salir del camino".

9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年輕就底的浪漫情懷,既言必行,你大概是最佳典范,成全多少人夢想。

12分钟前
  • 美丽新世界
  • 推荐

最典型的伪文艺片

15分钟前
  • 路人X
  • 还行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2005第77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2004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普通评审团奖。

1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7/10。典型的依靠观众对传主的名声和崇拜立起来的片子,如果不提前自带情绪,还真的很难在一堆稀松平常的段子里找出啥感悟。说实话,我既看不见革命家的狂乱气息,也体会不到主人公和书中独白一般极富穿透力的内心,两人的友谊亦是若有若无。如果公路片只沉迷于沿途的风土人情,那顶多算二手心灵涤荡。

2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理想的源头,什么叫“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啊。塞勒斯一定很喜欢赫尔佐格。我和那一年的格瓦拉一样大

2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之所以推荐,在于人物传记角度的客观。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结尾那个镜头太赞了,全片亮点很多。最后一段有点没能撑起全片。

3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当他们决心上路,整片美洲大陆都是属于他们的,所以他们并不是一无所有

36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我们该怎样怀念那些我们不知道的文明?”

4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总有几部片子咱们不用理性对待

44分钟前
  • 撕撕撕
  • 力荐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片名稍微有些名不副实,因为电影刚到2/5的时候,那摩托车就坏了,随后就从故事里彻底消失了。这样一部电影,把格瓦拉从一个古巴革命的著名形象,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人。他无疑是一个有着真诚信仰的理想主义者。他所要反抗的不公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吊诡之处在于,他的真诚信仰也让他在生前签署过许许多多的死刑执行令。无论在哪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真诚与热情都是最可贵的稀缺品,但理想主义者也需要时时检视自己的理想,以及为实现它所要付出的代价。可叹的是,在格瓦拉去世40年后,一个社会主义政府终于出现在了他为之丧命的玻利维亚。然而,它是通过选票箱而不是自动步枪诞生的。但同样真切的是,40年后的玻利维亚依然存在着普遍的极端贫困。当年格瓦拉为之愤怒的旅途见闻,依旧是今天的现实。

53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我觉得共产主义理想也不错

5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我们的前方是整个拉丁美洲”——多么豪情万丈的一句话,最终他也走过了同样荡气回肠的一生。大河隔离了疾病与健康,他像一根针游过将之缝合。摄影配乐都很棒,几个大远景把南美大陆壮阔的美完全呈现。结尾的黑白人物组像直冲心底,“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却无家可归”,那是格瓦拉的源头。七十年前他们完成了这趟旅程;十五六年前看某期康熙(https://www.douban.com/people/2664977/status/3827476483),在节目开始蔡康永专门用了几分钟时间来推介当时正在台湾上映的该片而知道它;十年前标记了想看;今天终于看了。7/10

60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我为什么怀念一个从未见过的国家,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我看见河对岸的光。年轻的梦想崎岖的公路逐渐广阔的视野成熟的意志非常真实迷人鼓舞人心。Gustavo Santaolalla依然清澈,体内流淌阿根廷热血。马丘比丘山果然如聂鲁达颂扬的那样巍峨神奇。历史与现在的关联产生在体验之后。

1小时前
  • 小岩菽
  • 力荐

“为何上路?”“为了上路而上路。”一无所有是独属于年轻的财富。旅途本身无需意义、在旅途中寻找意义,是浪漫主义的诠释。我对于公路电影向来是没有任何招架之力的,但是后半段突然画风一变,陷入了道德圣人式的“耶稣受难”神话,诚然切格瓦拉之于美洲就是这种存在。但已然违背了影片开头字幕的誓言,复踏英雄主义。英雄主义是用来歌颂的,理想主义则是用来呐喊的,二者有本质区别。

1小时前
  • 安托万的造梦机
  • 推荐

压根儿没有拿来作为切·格瓦拉传记片的觉悟来看,事实上看完了我才知道那个《爱情是狗娘》里的小年青演的是Che Guevara,前半部相当搞笑后半部开始谈人生意义夜游亚马逊河的公路片。Che: Part Two我都还未看,Che的自由主义近年来暴发性泛滥,就像亚马逊的洪水。

1小时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只喜欢前半部分

1小时前
  • 谭不爽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