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之像

HD

主演:Adi Rukun,M.Y. Basrun,Inong,约书亚·奥本海默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沉默之像 剧照 NO.1沉默之像 剧照 NO.2沉默之像 剧照 NO.3沉默之像 剧照 NO.4沉默之像 剧照 NO.5沉默之像 剧照 NO.6沉默之像 剧照 NO.13沉默之像 剧照 NO.14沉默之像 剧照 NO.15沉默之像 剧照 NO.16沉默之像 剧照 NO.17沉默之像 剧照 NO.18沉默之像 剧照 NO.19沉默之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对人性保持沉默

看完之后百感交集,并没有深恶痛绝的谴责当年这些杀人的恶魔,只是对人性感到悲哀。

被采访的这些人,有些是当年的凶手,有些是当年的帮凶,有些是凶手的家人,然而面对当年受害人家人无声的谴责,几乎没有人对待这场屠杀有任何忏悔之意。所有人不约而同的达成一种默契,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一位被访者至今依然发出威胁,如果你不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屠杀会重新发生。

面对这些逃避审判,为自己的罪恶寻找借口的凶手们,不是憎恨,就像影片的题目一样,我只想保持沉默。就像Adi一样,他沉默的审视,已经让那些当年的罪犯心神不宁。

过去的就过去了,这段话我也曾在伤害过我的人的口中听到过。伤害他人的人当然认为过去的事情可以过去,但被伤害的人呢?过去就过去了,乐观的生活吧,别停留在过去。这种毒鸡汤,任谁听到不觉得荒谬呢?

企图想要让没有良心的人悔过是天真的。Adi采访了过往与这件屠杀相关的人们,他们对待当年之事的回馈才真正体现了人性的自私。所以为什么需要法律存在?为什么需要暴力?强制和暴力的合法性在这里可能会得到一些理解。

然而我又想发问了:什么才是善?什么才是恶?从不同角度,一个故事可以翻出不同的花样。人类历史上残忍的事情不计其数,这场屠杀只是众多邪恶中的一个。如何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2 ) 沉默之像

约书亚·奥本海默继《杀戮演绎》后再次聚焦印尼苏哈托统治时代对共产党的屠杀,受害者家庭成员采访施暴者本人及家属回忆这段历史,那个黑暗暴虐的时代之后,反共者依然掌权,当年的凶手依然可以以英雄自居而把杀人经历侃侃而谈,而只是想得到一句抱歉及愧疚是如何困难,在影片最后一老妪痛苦流涕的道歉可能是给了一个难得的圆满,但是这件事件背后的人性泯灭及政治逻辑值得深思。超过50万华人遭到惨无人道的屠杀,没有追责、没有制裁可以理解为对和平的珍视,但多数华人的对此类事件的遗忘以及独对南京大屠杀的愤懑,同时多代印尼人对此的遗忘及认同无疑看到了不同政党却近似相同的洗脑手法及反人性的政治逻辑,我们应该知道更多的历史真相,才能有客观的历史认识及更为正确且自由的思考,强加的、被灌输的认知只会塑造一代又一代扭曲的人性及荒诞的品格

 3 ) 沉默的审判

配合杀戮演绎一同承受,效果更佳。

我也常常自问,杀人凶手是否应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若他们毫无忏悔之情,我们又能怎样面对?毕竟法律只能制裁人的肉体,却无法让罪犯在精神上认错。何况本片中,“凶手”并不认为自己是凶手,也不认为自己实施了罪恶,那些恐怖的屠杀对他们来说是正义,是任务,是非、道德、善恶在争斗中扭曲,历史不是为逝者而写,而是为胜者而写,因此他们认为自己记忆中的才是真实的历史,那些如游戏般的屠杀,也就算不上什么了,更遑论内心的忏悔。纪录片里的匿名眼医,Rami的弟弟,探寻过去发生的事,是想听到忏悔,但是他注定要失望而归的,正如南京大屠杀,如红卫兵时期,人的恶被所处社会、时代激起,他们就不再是由判断能力的“人”,而当他们回归正常生活,想要成为正常的“人”的时候,就只能在回忆里美化、淡写过去的罪恶,是自己的良心不至于晚上跳出来吞噬自己。

(未完待续)

 4 ) 沉默之像下的沉默真相

一、

在电影最后,作为采访者的二儿子告诉母亲舅舅也曾经卷进杀害哥哥这起事件之时,整个寻凶过程已经不断升级。

首先,是对当事人的影像记录:两位曾经的刽子手在镜头前谈起当年消灭共产党员的“风光”,极其详尽地谈及具体的杀害方式,同时还到事发地点重演当时的残暴行为。其次,是二儿子作为验光师进入几位曾经占据权力中心的大人物们的现实生活,一个是同村的行动首领、一个是领导头目、以及监狱狱长;在谈话中不断提起发生在当年的历史现实,当这位眼光师开始以一位受害者家属介入谈话之时,这些人物原本在谈及当年的“光辉”世纪的傲气瞬间瓦解,转为逃避、躲闪,甚至愤怒;这是人之常情。最后,是对刽子手家人的审视:虽然面对亲人曾经犯下的暴行,家人无一例外地以“不知道”作为逃避手段,但仍有区别:面对父亲曾经的暴行,那位女儿以父亲的年迈乞求对方原谅;而那位真正刽子手的儿子们却要将对方扫地出门。

虽然说,历史往往由胜利者书写。但这个“大写”的胜利,总该存在会存在那些隐而不见的“小写”才对。但是并没有。虽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儿子在学校历史课上所习得的共产党形象,自然是被改造后有利于胜利者自身的书写;但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对此提出过反思与质疑,除了那些受害者家属。这实在是令人可怕!真正的历史已经被当权者的大手一挥而消失不见了,人民活在一片谎言中,却没有任何人站出来告知他们真相。

对于曾经犯下的杀人暴行,刽子手们反而沾沾自喜。采访因而成为他们展示自己功绩的舞台,当他们在镜头前满怀激情、毫无避讳地讲述实施杀人的具体经过,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感觉到毛骨悚然。这反映出发生于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度的现实:共产党死有余辜,曾经为歼灭共产党出力的人现在都是英雄;虽然这一切都是谎言。但是,他们真的毫无恐惧吗?当验光师在每次采访最后都提及哥哥被害事件之时,想想他们的反映。无论是那位村子的行动首领,“你为什么问这么多政治问题?”已经表明他内心的惧怕;还是那几位高高在上的领导头目,坐在金碧辉煌的家室里,也开始逃避与躲闪,怀疑来者的用意。

他们并不是表面看起来地那么坚定,就像那些怀有信仰的人。他们虽然为自己的暴行找到了借口:共产党与别的女人上床;他们没有信仰;不喝他们的血会发疯;我只是一个执行者,听从上面指使;都是为了国家……这些理由表明了他们在惨绝人寰的行为之后仍然能存活在这个罪恶时间一方面基于对该行为之正当的信仰,这信仰被政府言论、教科书等意识形态所加固;另一方面则是将自身躲藏进虚假的大本体当中,我只是一个执行上级命令的棋子,我没有责任。

这种心理,与发生在20世纪的其它灾难(如纳粹的集中营、前苏联、文·革)下人们为自己找到的辩护如出一辙。所不同的是,活在其它国家的人们多少知悉了整个国家曾经坠入的假象以及对历史作出反思。但仅就《沉默之像》这部纪录片来看,印度尼西亚的人们依然存活于政体的霸权之下,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人民思想之封闭实在令我们想起北朝鲜。

二、

作为一位西方人,约书亚·奥本海默尽可能戕止了西方意识形态的介入,虽然这不可避免。与惯常的纪录片摄制区别的是,《沉默之像》中的发问者并不是导演本人,而是事件当事人的兄弟。让他去采访,比让导演本人采访,不仅更能挖掘出背后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最真实地还原这个“封闭”的由凶手与被害人家属共处的的印度尼西亚村落,导演(连带摄影机)转变为跟随拍摄的零件,他只是在记录而已。

当然,导演“离场”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构筑真实的一种假象。当电影快结束的时候,验光师带着书与视频去采访已经过去的一位刽子手家人,面对被揭发出来的父亲曾经的暴行,而对方就是被害者家属之时,他们坐立不安了,儿子的一句“约书亚,我们不再欢迎你”,暴露出站立在摄影机后面的正是导演本人。他一直在场,让验光师代替自身是为了消隐作为导演的自己在构筑纪录片之真实性上所可能产生的令人怀疑的强权。

我们还可以再深一层地挖掘。纪录片中不断穿插的验光师的观看动作,呈现在屏幕上的视频来源于何处?是谁对两位刽子手进行了采访,显然不是作为观看者的这位儿子;只能是导演约书亚·奥本海默。这段已经被制作出来的视频作为纪录片本身的一个素材,同样显示了虽然看起来是验光师在主导采访行动,但背后的谋划者与执行人依旧是导演本人。

围绕在采访进程中的镜头处理,也是非常用心。当两位当事人对谈,一位是为谋杀出过力的帮凶,一位是受害者兄弟,两人基本上都未曾框进一个画框。而是用了非常割裂的正反打,轴线基本上平行的。这是一种表明导演态度的方式:两人截然对立,分处两个世界。通过放大人物头像的特写镜头细致地观察到了人物内心冲动反映在脸上同时又想遮掩的矛盾心理。

穿插在纪录片始终的是,人物所身处东南亚的热带丛林。与那个狂暴而恐怖的历史现实一样,物理空间的物候也天然地展示出一种超现实的味道(以那些跳动的小果仁为征象)。过度浓烈的色彩、光影,过度丰富的环境声,以及人身处这些空间的出离状态,都使得空间-影像的构筑成为可能。视角也许是那些死去后萦绕不去的幽魂。

 5 ) 我們需要保護的,是人性,而非某一方。

片子很好,歷史的真相很有必要讓人們知道,但在向人們揭示真相的同時,對屠殺者無辜家庭的保護也是很必要的,尤其是在當地不穩定的政局下放映,並有可能改變當地人歷史認知的情況下,我們希望所有被害者的家人都可以寬恕罪人直視歷史,但我們無法保證所有人都能做到,無法保證所有人都可以像Ali那樣平和,並且,我相信我們並不希望他們無辜的孩子會在學校中揹負著“屠殺者的孩子”的稱號長大,而本片在不會影響表述的情況下並沒有對殺戮者的家屬採取任何影像保護處理,讓我很失望,同時,片後主創交流上,對於我的這個媒體道德問題,那位丹麥女士的回答,也讓我非常非常失望。

 6 ) 唯有沉默最为可怕

一样是关于1965年印尼大屠杀的影像记录作品,《沉默之像》似乎是《杀戮演义》的延续与进一步的阐述。 片中的主角Adi是受害者的弟弟,他是一名验光师,借着职业之便,他经常是一边给当事人带上试镜架和镜片做视力检查,一边当面质问各种曾卷入到他哥哥之死的事件。然时过境迁,当年的刽子手,如今或者是老态龙钟,或者早已入土为安。面对影像事实,当事人含糊其辞,推卸责任;他们的家人拒绝面对,甚至是求饶。而唯一不变的是,刽子手依旧被视为英雄,他们是在捍卫国家,捍卫民族,他们深信自己无法改变,也不想去改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而Adi的冷静令我感到惊讶。他似乎并不是为了复仇,更不是为了控诉,而是为了探究。但是幕后杀手到底是谁?似乎每个人都是帮凶却又不是真正的刽子手。谁又该为此事负责?历史的风沙淹没了所有的呐喊和呼声。Adi的母亲不断摩挲着双手,她无法释怀;而另一边,他的父亲早已因为老年痴呆而简单如孩童,他的妻子不断地劝阻,他的孩子在身边欢悦的玩耍。似乎,沉默的大多数都在不断低语着:忘了吧。 屠杀者得意忘形,幸存者苟且营生,令人不寒而栗。或许,Adi想要的只是最简单不过的一句——对不起。再好的验光师也医治不好群众木然的“选择性失明”。

 短评

约书亚的第二部纪录长片,获2014威尼斯评审团大奖。同样聚焦印尼1965大屠杀,本片没有前作《杀戮演绎》的超现实场景,而是走更平易近人的真实访谈形式,让受害人家属与刽子手直面。然而,受害人由于恐惧选择忘却,屠杀者毫无悔过之心,课堂上历史被一再篡改,让人心寒。验光眼镜作为象征。(8.5/10)

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杀戮演绎中受害一方的Ali,为了素未谋面的被害的哥哥,想通过和侩子手的交流达到所谓“和解”;而这也恰恰是最难以想象和最没可能做到的,因为侩子手还在当权,他们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我除了对制作者们的敬意,更有对影像的力量太过薄弱的叹息,其实他想改变的只是几个人,但也没能做到

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声叹息。请注意片尾制作人、共同导演等等各种演职人员的一长串的Anonymous。

6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两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

10分钟前
  • eighthday
  • 力荐

续作展现导演的成熟,2部都喜欢,祝愿他有明亮的心以及健康!

11分钟前
  • 曼小夕
  • 力荐

冠以国家之名的作恶,躲进政府机器消融个人罪行,洋洋自得于泯灭人性的杀戮演绎,因笃信被规训的“信仰”而毫无悔意,鲜活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在屠杀中失去“人”的意义,沦为冰冷数据,借“百姓”之手拔除反对声音,如此嘴脸,如此熟悉;直面历史的人是无畏勇敢的,而大部分人宁愿视而不见,“都过去了”是个好借口,但别忘记历史的罪愆永远会重来。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逃避闪烁的目光,得意洋洋的笑容,振振有词的辩解,赤裸直白的威胁,毫无说服力的谎言,他们是历史的罪人,但他们没有反思,没有悔恨,没有受到审判。如何对一个国家感到绝望?片尾职员表的一串串匿名。

2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力荐

作为对《杀戮演绎》中“片面性”的补充,《沉默之像》直接来自受害者的质问不会带来前作请君入瓮“高人一等”的不适感;眼镜、痴呆老人等极具隐喻意味的设置是前作戏中戏的替代,并且更加有力。

24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對不起我父親殺了你哥哥 但他已經老了 就請你把他當成自己的父親吧” “‘你還記得拉姆利嗎?’ ‘記得誰?’ ‘你死去的兒子’ ‘誰?’‘你的兒子 他被人帶走了’ ‘誰?’ ‘你死去的兒子’ ‘誰是我的兒子?'” "忘了過去吧 大家好好相處" 最後 殺人者的家屬對被殺者的家屬說: “有點憐憫之心吧

29分钟前
  • 一個死槍槍
  • 推荐

《杀戮演义》的续章,看着让人心里很不舒服的一类纪录片。就像纪录片中的人多是选择沉默与遗忘,但真是需要有人揭这块疤,看清人性的冷漠与残酷。

3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自古成王败寇。几人在意真相如何。重新回顾旧时杀戮,粗略比划演绎一场罪恶。血仇就在对街,深受时代荼毒,无人敢去讨要仇债。|7.5

37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真相在这里毫无意义,因为人们总是会忘记,或者选择忘记。毫无疑问,是今年看过最恐怖的电影。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情感非常多,但到底传达了多少?而技术方面却只有零分。预加立场的纪录片,情感震撼大打折扣。但更加悲哀的是,世界已经那么坏,究竟还有什么能打动人。看到豆瓣这么高分,我便放心了。起码这么多善良的人在,而我要学者如何更加善良。#第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41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兼具对政治暴力、琐碎之恶,以及那些看似粗陋却至关重要的日常之极佳洞察力。很多自省式细节嵌入。全片能找到如此多当年的迫害者出镜,仅此一点已是超乎想象的本事,还成功捕捉摄影机前受害者家属的诘问与迫害者振振有词的“答非所问”之间巨大又微妙的张力。个人觉得比其前篇The Act of Killing更好。

43分钟前
  • zang兮兮
  • 力荐

50到70年代的中国历史又有谁能还原?只剩下沉默的大多数

45分钟前
  • Chery
  • 力荐

整個20世紀,就是東亞西亞中亞非洲南美及東南亞某些國家,屠殺被冠以”共產主義“的人,或者共產主義者以共產主義之名屠殺非共產主義的大屠殺的歷史,那忝潮七十多年的歷史,至今是無聲的。

50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河水冲刷掉“革命者”的血迹,淤泥旋即掩埋了他们破碎的尸骨,但每个人似乎都能在罪与罚里为自己找到开脱的理由。破茧成蝶怀揣着自然万物年复一年的希冀,可怜老阿嬷却永远无法让她那惨死在杀戮时代的儿子涅槃复生。我对战争与政治一无所知,我只是希望生而为人能心无芥蒂,走得安详。#BJIFF#

55分钟前
  • 浅野忠信
  • 推荐

导演说,在组成静态景观背景音的十六条音轨中,他听到一个特别清脆的蟋蟀声,是Ramdi的孤魂。让五十多年来饱受压迫的人们重新获得哀悼死者的权利,让孩子们不再受这种深入头皮的恐惧折磨,这才是对话杀戮者的最终目的。

59分钟前
  • 大 蜹 蜹
  • 力荐

“只有杀光这些共党,我们才能实现民主。”到今天依然理直气壮。关于民族的阴暗面,关于无人忏悔的屠杀,反映出的是当代印尼的蒙昧之像。PS男主的存在感太强,已经快影响到作为纪录片的客观性了...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杀人者依然在当权,还津津乐道地在讲述他们的杀人过程,丝毫不知悔改,让人异常愤怒而又觉得无力,天理何在?!

1小时前
  • Lucas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