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

HD

主演: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王学圻,余少群,英达,安藤政信,潘粤明,吴刚,石小满,六平直政,钱波,毕彦君,张少华,李明臣,柳景溪,李滨,陈强,于小彤,尹治,李胜素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北京话,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梅兰芳 剧照 NO.1梅兰芳 剧照 NO.2梅兰芳 剧照 NO.3梅兰芳 剧照 NO.4梅兰芳 剧照 NO.5梅兰芳 剧照 NO.6梅兰芳 剧照 NO.13梅兰芳 剧照 NO.14梅兰芳 剧照 NO.15梅兰芳 剧照 NO.16梅兰芳 剧照 NO.17梅兰芳 剧照 NO.18梅兰芳 剧照 NO.19梅兰芳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梅兰芳》不是《霸王别姬》的“买一赠一”

《梅兰芳》上映了,看了,有人感动了,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摇头叹气,陈凯歌的电影似乎再也回不去《霸王别姬》那样众口一词的美好时代。商家打出《霸王别姬》和《梅兰芳》连映的优惠券,douban里最热门的词汇是《霸王别姬》和“哥哥”,友邻们在谈论着十三燕和孙红雷,不忘再惋惜一下“生不逢时”的黎明······怎么就没人站出来说句亮堂话?

《梅兰芳》它到底好不好?
好!
那和《霸王别姬》比呢?
············
黎明他到底行不行?
行!
那和张国荣比呢?
············

大伙儿,什么时候才能放下您的成见?既然第一个问题已经给出了答案,为什么还要问那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就一定要较这个真?《梅兰芳》不是《霸王别姬》的“买一赠一”(反过来也一样),黎明也不是张国荣的替补队员,尽管有珠玉在前,可后来者该肯定还是得肯定啊!

我喜欢《霸王别姬》,我也欣赏张国荣,不过在《梅兰芳》的评论下面我真得不想再让这两个词重复出现,因为这部电影绝对值得我们真诚而专一的对待!

下面就事论事只说《梅兰芳》,非诚勿扰!

先说说该片的剧情:

《梅兰芳》是以【死别】【生离】【聚散】为主题的三段式结构,这种略带悲情的结构范式令它在贺岁档影片中一出场就显露出卓尔不群的气质。

【死别】

梅兰芳饱受戏子屈辱和艰辛的大伯一直希望深爱的侄儿能够走出梨园,成为一个拥有尊严和自由的平凡人。但幼年的梅兰芳却身不由己地继承起了三世祖传的伶人行当。由于出类拔萃的艺术天赋以及日渐成熟的技艺,梅兰芳被时代推向了新旧更替的擂台。在一片喝彩声中,他打赢了同自己情谊深厚的前任“伶界大王”十三燕,也间接导致了这个老戏骨的死亡。从此以后,梅兰芳带上了曾经让大伯一生恐惧的“纸枷锁”,这也奠定了这个人物贯穿一生的悲剧色彩。

已故的大伯对梅兰芳的影响可以说超越了剧中任何一个人,包括后来的邱如白和孟小冬。他是唯一一个能够同梅兰芳真正感同身受的人,他信笺中的只言片语可以说是梅的金玉良言,仿佛一盏明灯一样指引了梅一生的漫漫旅途,要说他是梅的人生导师一点都不为过。

【生离】

同孟小冬的相遇差点改变了梅兰芳的一生。剧中有两个人曾经帮助过梅兰芳克服内心恐惧。一个是死去的大伯,一个就是孟小冬。她可以说是除大伯以外最理解梅兰芳内心苦痛的人。大伯的话帮助梅兰芳克服了对“死别”的恐惧,孟小冬则帮助他克服了对“生离”的恐惧。梅兰芳一直是是个无比孤独的人,幼年父母双亡的他时常在一个人的时候读着大伯生前留给他的信,因为现实之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大伯一样知晓他内心的疾苦。而孟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这份孤独,让梅兰芳有了实现常人幸福的可能。可是邱如白和福芝芳(与其说他们是罪魁祸首倒不如说是“座”或者“时代”)却生生拆散了两人,将梅兰芳心中的渴望彻底浇灭了。孟小冬是深爱着梅兰芳的,在被迫离开爱人之后,还不忘像鼓励咿呀学语的婴儿一样鼓励他:“畹华,别怕!”这一句“别怕”简直说到梅兰芳骨子里头去了——————梅兰芳正是这样一个人:舞台上倾国倾城,舞台下却是个内心充满恐惧的孩子。邱如白虽然赞赏梅兰芳的孤独,但他爱着的却是舞台上的梅兰芳,而对做为凡人的梅兰芳却没有一丝温存,这就是他永远无法给予梅兰芳情感慰藉的原因。在纽约四十九街戏院完美谢幕之后,梅兰芳孤寂地走上飘舞雪花的街头,他并不是在回味精彩的演出以及惊世的荣耀,他的内心无比沉寂,在大伯和孟小冬相继离开之后,他已经学会了一个人去面对内心的恐惧,以及守望那一份看不到边际的孤独·······

【聚散】

个人觉得,这是整部电影最难操控的段落,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出我意料,绝不像某些人所宣称的那样“蛇尾”。做为一部中影集团投资的主流商业大片,对主旋律的妥协是毫无疑问的,关键是妥协的“度”,《梅兰芳》这个“度”把握得相当不错:既河蟹地展现出了梅兰芳世人皆知的民族英雄“事迹”,又把它演绎得充满人性的厚度。陈凯歌在这一段中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在梅兰芳身边这些人身上:邱如白、福芝芳、以及英达饰演的冯子光。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洪波之中对梅兰芳不离不弃,于悲怆之中挽留住了一丝温情。他们也为影片创造出一个光明的结尾:邱如白最终理解了做为凡人的梅兰芳、福芝芳成为梅兰芳真正可以依靠的亲人、而梅兰芳则彻底克服了内心恐惧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坚强而有担当的男人。

【为凡人的梅兰芳】

人痛苦的活着,即使自己不想痛苦,时代也会令他痛苦。做为一代传奇的梅兰芳是这样,做为一个凡人的梅兰芳也是如此。

邱如白一直期望梅兰芳能成为一个神,甚至所有人都期望他永远化身为舞台上那个千娇百媚的完美意象。他一生都在为伶人争取尊严,却把自己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埋藏在心底。在舞台上他是快乐的,那里是他的乐土,在艺术世界里他能暂时忘却这个尘世,但在舞台下他却是个孤独的孩子,所以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不能唱戏,怕自己离开舞台。因为离开了舞台他就什么都不是,只剩下了孤单。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因为内心的极度纯净而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常人”中时常显露出笨拙的他正如如冯子光所说“这人没有幽默感。”他不懂得戏谑和玩笑,只有真心和赤诚,与孟小冬的只言片语也是如此的直露而毫无修饰。为什么片中多次出现雪花的场景?因为雪花就是梅兰芳内心的绝佳写照!他就像那片片飘洒的雪花一样“孤独、清冷,纯净,却充满绝世的美丽。”邱如白曾经告诫梅兰芳:“战争隔几年就有一次,俗世就是这样,但你却不是为了这个俗世而生。”邱如白对艺术的感觉是如此敏锐:梅兰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造诣?这同他内心一直以来的孤单是分不开的。所以孟小冬一定要离开梅兰芳,要令梅兰芳远离幸福,只是为了成全一个舞台上完美无瑕的梅兰芳。

有时候我在想:每一个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孤独的。梅兰芳是一个绝世的艺术家,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孤寂的凡人。人生道路虽然往往千差万别,但“死别”、“生离”、“聚散”这些人世的常态却是所有的人都必将经历的,只是伟人的悲怆比我们来得更加深沉。走过漫长人生旅途的人才能真切感悟到并且将它诠释出来,所以陈凯歌到了知天命之年,具备了深沉大气的心灵境界,才得以成全了这部大气磅礴的《梅兰芳》。(通过剖析人物来展现人生常态是引起观众共鸣的妙方,同时也是人物传记片的精髓,《末代皇帝》和《莫扎特》抓住了这个精髓,所以能够成为人物传记片的永恒经典。而《梅兰芳》则把中国的人物传记影片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再说说影片的两位主创:

【黎明】

当媒体对黎明纷纷报以质疑的时刻,他坚毅地回应到:“我就是梅兰芳”。在我看来,他的表演虽称不上完美但也不负自己的承诺。黎明将自己从艺以来多年跌宕起伏的人生经验都融入到了这个人物之中,他一直都是一个感性而充满浪漫情怀的演员,只能说陈凯歌并没有看走眼。他内心中有一处地方是这个世界任何一个旁人都不能触碰到的,哪怕舞台上再风光,回到台下依旧是孤独和冷静。就像大伯写给梅兰芳的那封信一样:再大的繁华都会落为虚空。大幕落下的时候,一个人终会回到漫长的孤寂之中。所以记者问到黎明在完成这次演出之后的心情的时候,他久久注视着一个方向,然后说出下面的话:

“曲终人散的时候,一个人难免孤单。”

黎明是这样,梅兰芳是这样,陈凯歌也是这样。他们拥有这样一处心灵契合的地方,所以才能成就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陈凯歌】

不知道这是怎样的一种巧合,78年前,梅兰芳去美国演出,正赶上一场经济大萧条。78年后,电影《梅兰芳》上映,又赶上一场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前者是梅兰芳带着从容的自信迎接着西方人怀疑和挑剔的眼光,取得了一场惊世的成功,后者是《无极》之后的陈凯歌带着同样的从容和自信迎接全国观众的质疑和期待。两年的筹备,7个多月的拍摄,近三年的心血付出。1年前,法国戛纳,当记者问到陈凯歌,《无极》之后的他到底是什么状态时,陈凯歌用一个词轻描淡写地带过,那就是:“一如既往”。

“一如既往”,那是怎样的“一如既往”?

在此之前,我一直对这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话感到怀疑。

可是看到《梅兰芳》之后,我信了。

一个导演的作品很多时候就是他人生历程的缩影。如果《霸王别姬》更多的是对艺术的探究和传统文化的反思,表现出了陈青壮年时期异常充沛的创作热情和耀眼才华的话,《梅兰芳》则是人生,是陈凯歌在知天命之年洗尽铅华之后的灵魂呈现。前者已经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后者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光华。

很多提早看过《梅兰芳》的人都对它颇有微词,有人说它前紧后松,还有人慷慨激昂地号召大家“去看吧,咱欠凯歌的!”,还有人为了阿娇被剪的镜头鸣不平,赫然打出标题:“阿娇戏被删很可惜,凯歌已欲翻身却不让别人翻身!”······我也一度认为50几岁的陈凯歌在1年多的时间里将自己关在昏暗的道具车间里,都是为了卯足了劲儿想要打一场翻身仗。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地抱着《无极》之后的陈凯歌是否能翻身的心态来期待《梅兰芳》。

我不想替《无极》说太多,《无极》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也不排除有人打心底就认定那是部烂片。但正是《无极》赚得的丰厚利润支撑起了中影集团度过财政困难的时期,从而能够拍摄出一批叫好却不叫座的电影。《无极》给中国电影本身带来的价值绝对不是一个二十分钟时长的《馒头血案》就能顺理成章地掩没的。

陈凯歌在开拍《梅兰芳》之前说自己只是想做一部“纯粹”的电影,现在看来,他做到了。《梅兰芳》为当下急功近利的电影市场和浮躁惶惑的人心注入了一剂清醒剂。我们应当感谢《梅兰芳》,我们也应当赞许陈凯歌的努力。这个身材魁梧的老导演足够清醒,并没有像先前担心的那样陷入怪圈中:同观众较真,憋足了劲儿想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他超脱出来并最终完成了一次涅槃,让我们为先前那种狭隘的眼光感到羞愧。

一不留神没刹住,竟然扯出了这么多,不过还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据说陈凯歌有个习惯,就是每当演员有精彩演出的时候,他总会很性情地站起来鼓掌并大声称赞道:大好啊,大好!

那么我也这样夸赞一句做为文章的结尾吧——————

《梅兰芳》,大好!

——————

PS:文中对剧情的解读只针对影片的本身,不做历史真实性的探讨
    孙红雷的表现格外抢眼,已有观者做了细致的点评,这里就不再赘述
    阿娇被删戏份会在《梅兰芳》DVD版本中保留

 2 ) 不要再去理会传奇人物的后代了好不好?

《梅兰芳》戏不好,然而这戏不好要是怪陈凯歌或者严歌苓,都有点冤。艺术创作一旦遇到了限制,被处处掣肘,要在限制中复活那曾经伟大光鲜的生命,似乎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貌似我在怪罪梅家后人,但话说到这一层,陈凯歌承受这罪责,又变得不冤枉。为什么你要找梅葆玖?为什么要他来充当你的艺术顾问?不管这是一个姿态,还是实质上想去寻求的保障,都会令创作束手束脚不再自由。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便描写过这样一个事例,那天性乖戾的画家在世俗眼光中是一生浪荡无情叫人难以理解,而他死后成名,他的儿子为有别于坊间流传的他爹的各种故事版本,自己出了一本爹爹的自传,在那本自传里,他父亲仿似一个圣人,对家庭、对责任、对艺术的追求都完成得无可挑剔。但这个人真的是他父亲吗?世人对这本自传又真的感兴趣吗?并不。

这次的问题是同样的。梅兰芳并不属于梅家,不属于梅葆玖也不属于福芝芳(电影中亦有同样明确的台词),戏里对白说:他是属于座儿的。其实,梅兰芳是属于艺术的,也就是属于普罗大众的。陈凯歌理应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判断不受干扰,拍出自己心中的梅兰芳,而不是梅葆玖心中的梅兰芳(我相信陈凯歌心中的梅兰芳定必比现在我们在成片中看到的更为饱满)。一旦亲人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处处又流露出自己家庭的痕迹,要梅葆玖自己不处处小心是很难的。人之常情,你的父母被人撰写,你会不想留下完美的印象吗?但艺术恰恰不需要这些自我修补,因为那不是真的。

一旦放弃了创作底线,这部电影根本就不可能拍出真正的灵魂。放弃这点不说,这部电影的戏十分散,人物自传电影,理应抓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看看王蕙玲再现过的人物:徐志摩对灵魂伴侣的追求是主线,张爱玲终生不断地写作是主线,不管他们遭遇了怎样的人生风浪,一直在追求这目标不变。梅兰芳一生的主线也清晰可辨,其实在电影一开始便已交代清楚:唱戏是纸枷锁,最好当个平凡人,不要这劳什子;然而梅兰芳却不能,与生俱来的命运让他宁愿选择与这纸枷锁共度一生,千忍万忍。在人生的风刀霜剑中,在爱情的冲撞负心中,在国家的重创命运中,这应该是始终未曾改变的。他理应一直在唱戏,一直在练戏,如同邱如白所说:别把戏荒了!但大家都把这条主线给荒了。戏一散,就断掉了。梅兰芳展现出来的人生便不连贯了。

电影应该是容许某部分的虚构与重建的,哪怕是一个真实人物的人生,为了让它更好看,更出彩,是可以根据人物的真实性格去虚构一部分情节。因为要照顾到梅家后人的情绪(事实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孟小冬的戏被改掉了,然而这虚构不是为了让戏更好看,既然人人都知道孟小冬曾是梅兰芳的妻,这个事实难道因为在电影上化作纯情的恋爱就会改变吗?不会。又难道因为电影上这样去表现孟梅的爱情就会更显干净纯洁吗(对于梅兰芳来说),同样不会。那这自欺欺人是为什么。还放弃了对于梅兰芳来说,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宁可舍弃掉这一部分也不去成全一个有血有肉的梅兰芳。而真实,现实中的真实放到电影上力度又不够,在表现梅兰芳在日占领时代的崇高气节,却嫌枝杈太多而忽略梅兰芳的心境。于是,虚构的虚无缥缈,真实的又旁逸斜出,这部电影就坏在始终未曾直接表达梅兰芳的心,通通只靠他人的反应去表现他,为什么记者会说与梅兰芳交戏的人都比梅兰芳精彩,因为他们可以被直接大胆地描写,没有任何后人在此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他们形象是否可以出街见人。于是这个梅兰芳一点都不讨人喜欢,因为观众从不曾看见过他的真心,不曾与他直接面对面,去倾听他的喜怒哀乐。看完这部戏,我们与梅兰芳,仍然站在星河两岸,彼此陌生。

这是严歌苓的戏,我多么喜欢严歌苓,又多么期待自《天浴》后她的再次出手。她说在美国完成了第一版剧本,回国见到陈凯歌,陈说这些得全部推倒,重新来过。对于一个编剧来说,这是多么艰难的事。但她说自此之后,她慢慢摸到了感觉。那是一份什么感觉,我很困惑。事实上《梅兰芳》甚至不如她的一个短篇《魔旦》精彩,极漂亮的文字去描写美国唐人街中的一个男旦,不知道陈凯歌有无看过那个短篇,《梅兰芳》并未拍出此等况味,而严歌苓其实是可以写到那个程度的。你明白我意思吗?严歌苓所受到的限制有多大,大概可以猜中一二。只有大伯写给梅兰芳的信,可以辨认出来自严的手笔,而其他……

如今写戏,制作人和统筹会要求你把台词尽量说清楚,话别藏着说,人物在想什么一定要说出来让观众明白。《梅兰芳》通篇都做到了这点。真遗憾。

如果你无法爱上戏里的梅兰芳,你是无法被打动的。而如果你无法被打动,《梅兰芳》无疑有点失败。这失败不是来源于创作团队的实力问题(这不可能),而是来源于他们在一开始就放弃了艺术的底线,没有保护自己的创作和判断不受外人干扰。如同航天飞船在返航时发现居然减速失败,一查之下发现是在原始命令中有一个小数点计算错误,却为时已晚。这样的错误一疏忽便看不到,但足以致命无法逆转。

 3 ) 文。人

   黄裳曾说:“梅兰芳和他生活的那个变化急遽的时代,是一个最理想的研究对象,人物是不世出的,时代也不愧为伟大的时代。他是一个演员,生平经历、接触过的事态人物可谓丰富矣,如能好好地记录下来,是会成为一部社会文化史的大作的。” 然而,以梅兰芳的个性,是不会写这样的文字的。这无关才华、阅历、机遇,而确实是性格使然。1950年,梅兰芳自传式回忆录《舞台生活四十年》出版。这部“侧重于表演艺术推敲”的著作让人感到的缺憾就是空,时代与人毕竟不是梅兰芳这部回忆录的着眼点,因此对于后来人来说也会有很多的缺失。但总算是成全了梅兰芳一代完人的盖棺定论。

   梅兰芳最有血肉的文字仍然是抗战结束之后所写的几篇。或可看出一个艺术家真正的内心所思所想。“对于一个演戏的人,尤其像我这样年龄的,八年的空白在生命史上是一宗怎样大的损失,这损失是永远无法补偿的。在过去这一段漫长的岁月中,我心如止水,留上胡子,咬紧牙关,平静而沉闷的生活着,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觉得这战争使我衰老了许多。” 这又涉及到一个蓄须明志的问题。电影《梅兰芳》中最不如人意的或许就是抗战这一段落。戏怎么编,一定是费了周遭很多气力,却仍然不够好。这并不是编剧的责任。其实抗战中梅兰芳所遭受的磨折更多是来自内心的,以梅的性格他不可能很外露的表现出来,他不是斗士,也不是革命者,他只是一个认真做京剧的人,并不想掺和过多的身外之事,而命运既把所有人推到战争的当口,梅就只可以顺势而行。不演戏是当时所有有道义良心和爱国的人都会做出的抉择,但如果非要突出梅这一段的故事,实在却没有什么戏剧性的起伏,所以编者只好生造出一些假戏,透着不真也就无法动人了。这也是一个人们的既定思路,似乎说梅就必须说抗战,但如果非要营造出一个英雄梅兰芳,是不是又违逆了呢?

   其实我是真喜欢看齐如山的文字的。台湾曾出品齐如山的全集,只是很珍贵并不多见,国内所出的齐如山文集,是蛮不错,但致命的是删减的太多,看着看着就觉可笑。猜想齐这一段最多也就是攻击一下时政和某些政党,大半个世纪前的文字却也要在今日遭受阉刑,让齐老在泉下或者也只有冷笑了。

   读齐如山写的东西,有些是很让人感到可爱和温暖的。拉拉杂杂,琐琐碎碎,老北京的口气用书面写出来,感觉像是在谈天儿,并且齐真是个记性超好的人。过去年代的儿歌多亏他来收集,大栅栏的饭馆厨子讲究什么也全都一五一十记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而下面这一段文字,追忆了1949年齐如山与梅兰芳天各一方之前一些事项,或可弥补人们一直在谈论的关于梅兰芳与齐如山之间的关系种种。

   “他们都劝我留住上海,我说看情形上海跟北平差不了多少。大家都说,上海与北平不能比,因为上海人另有办法,以往许多年的情形,无论什么样的人来了,上海人都有办法。他们还说,听说大家要凑一千五百万美金,交予共产党,请使上海独立。当时那一群人的情形都仿佛兴高采烈。我一句话也没有说。饭后梅送我回来,在家中又坐谈了许久,说起刚才大家的情形来,我同他说:刚才他们都相信上海人有办法,且似乎有点兴高采烈,所以我一句话也没有说,但是我有一句话告诉你,就是什么人也收拾不了上海人,唯独共产党可以收拾上海人……(这一句真是绝了,上海人请看好)他说,(指梅兰芳)大家都说他是一个艺术家,与政治无关,且到过苏联,共产党对他也一定另眼相看。他还劝我住下说:‘你向来不管政治,只是从事戏剧的工作,这些年来我们永远在一起,往苏联演戏,一切都是你筹备的,所有宣传品,都有你的名姓,我想到那时候,我们还在一起工作,一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我也知道,我与政治无干,而且我离开北平之后,也有许多共产党员拉拢我,但我则不能留,因为我个性很强,我有我的主见,我有我的思想,你不要看我平常极随和,但到要紧的地方,我是不愿迁就的。我自幼念的是圣门的书,所信奉的就是圣人说的那些道理,其余的虽不见得反对,但就不再信奉了……”

   关于梅兰芳留在大陆的前途,齐如山也说得极好:“但有一种情形,不可不注意,就是他们必要利用你。(说得没错)……一种是,我想做的事被人利用;虽然被人利用,但根本我就想做,这种情形也可以说是彼此利用……二是感恩而被利用,因为受过人家的好处,想报答人家,所以他命我干什么事,我都乐意,所谓粉身碎骨,理所当然。……五是图虚名被人利用,只给自己一个虚名,毫无实权,命你怎样做就得怎样做,所做的事情在当时似乎于己没什么损处,但是后患无穷,这种被人利用,是最冤的事情,凡人名气大,地位高,都容易被人利用……你的声名可也相当大,所以你要注意。戏剧中有一句曰,再思啊再想!”

    不久以后,齐如山举家迁往台湾,从此两人天各一方,再没见过面。

{后记}摘自<又见梅兰芳>

    1949年7月,梅兰芳谢绝了离开大陆的劝说,乘火车回到北平。他被邀请参加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有人回忆说,梅兰芳善唱戏,读演讲词可不太成。

    或许,对于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新鲜气息,梅兰芳还是感觉有些陌生的,但陌生之余,他也许还有着某种强烈的触动。

   在这次会上,梅兰芳第一次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毛泽东在会后接见代表时,握着他的手说,你的名声比我大。梅兰芳真切的感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一个新的梅兰芳,开始了,还有人记得吗?

 

 4 ) 梅兰芳:谁毁了陈凯歌的寂寞?

我是俗人,我是最听话的电影观众,《梅兰芳》公映的第一天就乖乖地跑到影院去看。看完,无话可说。陈大师这部巨作真是有趣的紧,梅兰芳是座儿的,陈大师也是。

《梅兰芳》上映前,便有评论讲“都去捧场吧,我们欠陈凯歌的。”虽说我向来认为《无极》并非有“舆论”或者“座儿”们说的那么不堪,但陈大师生气了,后果很严重。还不忘在《梅兰芳》里做一番调侃或者说是自辩——且看邱如白在北平城看某角儿“偷”来的《贵妃醉酒》,邱如白明明在说“人不能无耻到这个程度”,跟上来的一群凶神恶煞状的人,莫不是陈大师心里《无极》黑们的写照。所以,陈大师要想不朽,这《梅兰芳》是非拍不可。因为这是一部让人无话可说的电影,要是再骂,那便真是拆台,真是不道德了。

想当年,《霸王别姬》也是禁片,只是挟金棕榈之威强上位,票房也只能说是惨淡。但《霸王别姬》之后十几年逐渐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小资经典,或者是各大学必看片单(按,各大学版本不同,但或口头相传或有帖子记录,总是包含着诸如《大话西游》《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之类片子)之中的一部。在某些程度上,《霸王别姬》甚至规定了或者书写了80后们的文革想象。然而这回陈凯歌是怕了,他怕输,而最好的方式是复制经典——复制自己,《霸王别姬》是中国电影唯一的金棕榈也是华语电影唯一的金棕榈,当然是至高之作,看梅兰芳的故事或者视听语言,莫不是在搬演《霸王别姬》,这个至高无上的金棕榈作为一个“缺席的在场”始终存在,我想一定有人和我一样,自觉地将黎明那个位置替换成张国荣。当然我对张国荣没有任何感情,可是我看到面无表情的黎明我始终还是不能自已地将他视为一个“在场的缺席者”。所以,复制自己,便免不了比较在,而一比较,高下立判。

梅兰芳成在两处,一是戏改,二是梅党。先说戏改,自然往大了说是五四新文化……但是这个时候陈凯歌的自我表达便显得十分微妙。就我而言,深刻地感到这一刻,他的认同不是少年梅兰芳,而是十三燕。换言之,若是十五年前是《梅兰芳》,我当然会认为陈凯歌的认同在梅兰芳一边,说远一点,《黄土地》莫不就是梅兰芳的戏改,这戏改是充分精英的自觉艺术行为,而根本不是讨好观众。于是一个相当充分的表达就成为了陈凯歌相当内在的紧张——艺术的,和观众“喜闻乐见”的,换言之便是“市场的”,陈凯歌还在怕,怕观众不喜欢。十三燕说的多明白。但他仍然是抱着希望的,比如,他心目中的观众仍然是高度精英的——那个时候“北大、清华的学生”,他的诉求也在于此。

再说梅党。本来这是极大的一处做戏的空间,梅党诸人在片子里便只剩下一个艺术指导兼经纪人,和一个彻底的经纪人。当然陈凯歌更认同的还是邱如白,因为英达演的那位六爷——他叫啥来着?——明显就是资本的代表,他是银行家嘛。而梅党雕琢梅兰芳的那些手腕显然太过精英,于是最后在影片中就剩下了十分情节剧的表达,包括买凶拍人这种下等的手段也使了出来。读读齐如山的书便可大略了解点情况,不过如今京剧都已经太过高深,“礼崩乐坏”如此,就还是把这些手段高度概括为“谁毁了梅兰芳的寂寞,谁就毁了梅兰芳。”而似乎还有些个更重要的表达却没有如此强调,比如“人活的真,戏演的才真”之类。然而这个表达仍然太绕口令,这个时候,那个“缺席的在场”分明在说:“不疯魔不成活”啊。

于是我们大可以一面看着如此情节剧的一部电影,一面想着《霸王别姬》(《霸王别姬》其实也很情节剧,嗯……)。陈凯歌一生的荣誉便在于此么,好似十三燕最后那场《定军山》,黄忠不服老,陈凯歌比黄忠小的还多呢。前朝太后赏了黄马褂,谁说那不是陈凯歌的金棕榈?然而十三燕宁可拿它抵债,陈凯歌要干什么便一望而知。

但是《霸王别姬》成为那个巨大的负担,大抵还是来自金棕榈。不过这个社会不同,金棕榈远没有西太后的黄马褂好使。可是《霸王别姬》尽管是“历史景片前的情节剧”(见戴锦华《雾中风景》一书相关文章),但中国当代史仍然是可见的。《梅兰芳》里这些都已然缺席,可是它仍然在场。梅兰芳如何不朽——建国之后,梅兰芳活到1961年,他如何在“程蝶衣式的处境”下自保,当上人大代表,并成为一个完美的存在,成为与斯坦尼和布莱希特并列的“第三大表演体系”,这该是多么出戏的地方啊,我抱着满心的希望,结果什么都没看到。所以我大概知道陈凯歌在想什么。梅兰芳不朽,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梅兰芳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然不朽。而《霸王别姬》里最核心的关于性别的书写,在《梅兰芳》里呈现为一组镜像——旦角之王和须生之后,可是这组镜像的表达却着实地“没有所指”。《梅兰芳》最终呈现为面无表情的黎明的脸,大约,真的如此。

可以想象这部片子的境遇。我写影评之前,豆瓣40条影评,大多给了4星和3星,mtime上17条影评,评分低到6.3。我不知道写过之后会出什么局面,今天是上映第一天,随后,胡戈们大约还会弄出一个《程蝶衣PK梅兰芳》之类的东西——这不怪他们,这两部片子本身如此。大约同人女们也会一拥而上——今天有个同人女跟我讲说这已然在某论坛是年度耽美大戏。陈大师千万要心平气和,不然这次还指不定要跟谁打官司呢。至于谁毁了梅兰芳的寂寞——是他自己,对陈凯歌我们似乎不能这么一概而论。纸枷锁这个表达再明白不过了,但如今这世道,座儿们已经不光是爷了,陈凯歌拍《黄土地》的时候大概是寂寞的,但他什么时候开始不寂寞了,而为什么不寂寞,似乎这与中国电影遭遇的情况是一个等价问题。

无论如何,陈凯歌真的老了。但仍是那句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远看奥利维拉,侯麦,雷乃,戈达尔,安哲……这个名单可以越写越长,近了……近了我还真不知道看谁了,那就看看张艺谋吧……《梅兰芳》一大半的分要扣在黎明身上,不过后半段剪辑如此混乱,似乎也不是陈凯歌本人的问题——前一段听说他剪到四个小时便不愿再剪了。毕竟电影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如今的陈凯歌,我真的有点同情他。说到底,观众原意去影院看电影,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5 ) 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无意中复习梅兰芳,看到了这段:

章子怡看着黎明,带着章式特有的高傲倔强的表情,眼神清冽,清楚的、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我对章子怡的表演一向不以为然,然而这几十秒的镜头,让我觉得,这个最佳女演员奖她当之无愧。

那是孟小冬该有的样子。

历史上的孟小冬,生于上海,梨园世家出身,七岁登台,九岁习老生,十八岁赴京,人靓声美,展露头角,后勤学上进,先后师从言菊朋、余叔岩等名家,终成一代“冬皇”,名震大江南北。

而孟小冬为后世瞩目,最大的看点不是来自所谓冬皇身份,而是她的情爱八卦。

事实上,历史上的孟梅情缘,大概没有电影里那么纯美。被福芝芳拒之门外、登报声明分手、四万大洋分手费,这种种的羞辱与抗争,结合到仳离,绝非只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种朦胧情愫。有道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生死相许总归是罕见的,纠缠不清才是常见的。为了那点放不下的爱,多少尊严和理智灰飞烟灭,眼泪和吵闹、要死要活,分分合合,剪不断理还乱,时时处处都在上演。

而那个叫孟小冬的女子,她高傲的抬起头,告诉记者、朋友、所有人,斩钉截铁的:孟小冬,再也不和梅兰芳见面了。

这话据说确是历史上的孟小冬亲口说过的。

而且她做到了。

她离开北平,返回了上海。谢绝舞台,跟随杜月笙。后来杜月笙六十大寿,遍请名角祝寿,梅兰芳也来了。人人抱着一颗八卦的心巴望着梅孟同台的那一刻。但是,没有。她来了,唱了自己的场子,走了,从头至尾还是没有见梅兰芳一面。

历代以来的刚烈女子,也并非罕见。从乐府里“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的无名女子,到“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的卓文君,都是用情刚烈的典范。然而相比之下,总觉得孟小冬更让人心酸:一来这并非文学演义,确是事实;二来她并无显赫身家做底,离了梅未见得好;三来她后来确实过的不能算好。

红颜从于枯骨,多年辗转流离,杜临终才给她名分,即便有知己之谊,我总难相信,她会爱上杜月笙那种人,爱上那种生活。

她寂寞的时候会想什么?还是会想京戏,会想梅兰芳的吧?读她的分手声明,能读出其实恨意未休——有多少恨,就是有多少爱吧。

在那样美好的青春岁月里,碰上那样美好的一个人,怎么能不爱呢?怎么能不深深的爱呢?

只是强忍住泪水,不再回头。

真爱总是无法回头。

如同我少年时读《围城》,惋惜唐晓芙或许多打个电话,就可以和方鸿渐和好如初;青年时看《东爱》,痛惜莉香只要再等一班车,没准就同完治破镜重圆。无数次为他们幻想着消除误会、解开心结的方式,设计着完满结局。然而长大后才恍然明白,这才是刚烈女子们宿命的爱情结局。宁可是花盆崩裂般的心痛,独自泪流的伤感,也要维护心中那点不容染尘的地方。

所以要一走了之,要此生此世再也不和你见面了。

是的,正因为爱过,所以只能是这样了。

看真实的孟小冬的照片,清秀中透着自矜,眼神倔强,一脸正色,毫无媚态。她根本不象个通常意义上的戏子。

她是冬皇。

是丢掉与伶界大王的八卦史,依然会存在于文献史料中的一代须生之皇。

她有过爱,有过事业。一直都有尊严。

 6 ) 征服了梅兰芳,才能征服支那

标题是电影《梅兰芳》里的一句对白,出自一位日本皇军之口,是影片的一个笑点。这位鬼子还制造了另外一个笑点,同样令人捧腹,他说,”不管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是不朽的。”
    进电影院之前,我看到有关报道说梅葆玖高度评价该片,心里已经猜到这是一部马屁电影。但即便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我还是被电影编导表现出来的登峰造极的厚颜无耻深深折服了。其实这片子应该叫做《人人都爱梅兰芳》,说的是梅兰芳的一生并不富有啊却拥有一样东西——“爱”,男人爱她,女人爱他,老人爱他,少女爱他,达官贵人爱他,青年学生爱他,连一位刺客的精神错乱都是因为爱他。他的经历并不坎坷啊也只做过一件事情——“征服”,先是征服了本土的中华魂爱国心,接着到了纽约,征服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帝国主义,最后躲在上海租界里,还能彻底征服日本鬼子的军国主义。全片最高潮的一幕是,一位日本青年军官,不忍看到梅兰芳被军国主义弄脏,愤而自杀。
    这就是传记电影。幸好它不是自传,否则你会以为导演是芙蓉姐姐。实际上,这个梅兰芳几乎就是芙蓉姐姐,他会非常谦虚地,又不厌其烦地一再提醒别人:“其实我也是一个凡人”。可是,谁不知道梅兰芳是凡人呢,至少他对孟小冬做的事情早就不是秘密了。可是这部“传记”就是非常执着地向我们宣传:梅兰芳是干净的,从来是干净的,他善良、单纯,心无杂念。他动过一点心,有了一份情,那也是干净的,消了毒的,安全、卫生。
    面对一个如此干净的伟人,除了自惭形秽,还能有什么感觉呢。看来在这个国家,个人崇拜是永恒的诱惑,伟大领袖被证明是一个戏子之后,人们就把一个戏子变成伟大领袖。当我垂头丧气地走出影院,回想起影片中梅兰芳反复说“希望自己能够提高戏子的地位”,突然也有了一句感悟想说给陈凯歌和梅葆玖听:中国有了你们,戏子的地位还能提高吗?

 短评

别要求太高了,毕竟那是陈凯歌和黎明啊。

9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前半部精彩,后半部拖沓

11分钟前
  • 晚安小姐
  • 还行

其实没有黎明才是五星。

16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抱歉我还是要把这片归入为背背山的行列上。

17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推荐

天下无敌的燕十三争了一辈子,纵然得了太后钦赐的黄马褂,也没能摘掉远在天边的纸枷锁。风华绝代的梅兰芳唱了大半生,就算收下商号联名的金牌匾,却还是错过近在咫尺的孟小冬。守住婉华心里的那份孤单,也就守住了满堂喝彩。记住爷爷死前的那份期待,京剧之花在异国盛开。这是陈凯歌对一个时代的告白。

22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梅兰芳本就是一出戏,但黎明演的是什么!?还有内章子怡,完全没把东皇的气质演绎出来啊,那做作的简直狗屎!看的生气,因为这片子歪曲了多少历史,因为演员一个个都不来劲,因为所有的气质都不及原型的丝毫,还都比不得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不到2分钟的有声纪录片。我也要感慨下世间再无张国荣了~哎

2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余少群和王学圻挺出彩的,黎明少了点味道

30分钟前
  • 芥末小馒头
  • 推荐

张国荣已经不在了

33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没啥兴趣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到黎明出场以后,就不看了。前面的三星全部都是给余少群的。还是老老实实的看京剧得了,梅派的华丽却是真真正正的。P.S.余少群的扮相也不错,甜美。怎么学了小生,如果是走乾旦也一定会很优秀

37分钟前
  • 魚鰭
  • 还行

前天看华表奖陈凯歌吐露心声,被他诚挚温厚的话语深深打动,也许这就是老一代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精要的不懈追求与努力吧。在这个躁动的年代能让我们安静地品味一代大师的人生悲欢已经很不容易了。虽然天王黎明表现尚可,但离张国荣当年的风范不能不说是明显的逊色——他是永远不可超越的

3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应该是上半场,可我也不记得了是哪一段,我哭了,我哭不是因为这戏有多么悲切,多么感动,我哭只是因为,世间已无张国荣。

42分钟前
  • 眠去
  • 较差

小梅兰芳非常有味道。。就是后来有点断层。老黎也算努力了

46分钟前
  • 叉子姑娘
  • 还行

看完第一段时,还以为陈凯歌还魂了呢。赞一下小畹华和老戏骨王学圻,神了!黎明出场后,所有的配角都变得光彩灵动,陈红雷,英达,章子怡这样的大腕就不说了,连陈红大妈和那个日本人都可圈可点。一个苍白空洞的主角的全部作用就在于此。

50分钟前
  • evanqian
  • 还行

凯子哥拍隐晦的BL就是这么带劲儿

51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星星全给了安藤~

52分钟前
  • 沉山泥🐇
  • 推荐

后半段奇怪,也许因为前半截太好,配角儿太出彩了……

53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陈凯歌没有再现《霸王别姬》的伟大,但也能靠这部片子摆脱《无极》的罪名,《梅兰芳》真实而动人的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时代故事,孙红雷、王学圻演技值得称赞。

56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自从踏入梨园,他就戴上了纸枷锁,再不是你的我的,他是座儿的;曾以为自己是纸燕儿,莫大的孤单却让他飞不起来,谁要是毁了畹华的这份孤单,谁就是毁了梅兰芳。程蝶衣与段小楼的一辈子,少一年、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孟小冬等梅兰芳,等来一个下午、一个钟头、一分钟,都行。若有来世,做个凡人。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章子怡的演技烂得惨不忍睹

59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