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主演:让·内格罗尼,埃莱娜·夏特兰,达沃斯·哈尼奇,雅克·勒杜,André,Heinrich,Jacques,Branchu,Pierre,Joffroy,Étienne,Becker,Philbert,von,Lifchitz,利贾·布拉尼卡,威廉姆·克莱因,Germano,Facetti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堤 剧照 NO.1堤 剧照 NO.2堤 剧照 NO.3堤 剧照 NO.4堤 剧照 NO.5堤 剧照 NO.6堤 剧照 NO.13堤 剧照 NO.14堤 剧照 NO.15堤 剧照 NO.16堤 剧照 NO.17堤 剧照 NO.18堤 剧照 NO.19堤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遍野废墟,末世凄凉。男主人公(达沃斯·哈内赤 Davos Hanich饰)成为核战爆发后少数存活下来的人类。他幼年时梦中总是目睹一名陌生男子的死亡,这也使得他成为了时光旅行的实验品。他被送往核战爆发前夕的过去,他在堤岸上遇见一位女子(海伦·夏特兰 Hélène Chatelain饰),并且爱上了她。当实验快结束时,他又要被送往躲过浩劫的未来。但是他拒绝了这个机会,势要与自己心爱的女子在一起。然而到最后,他才恍然发现,幼年时常梦见的死亡,原来正是自己。爱的隧道我的秘密花园1尸油 3D警中警之警中兄弟云的耳语蛰伏迪克·约翰逊的去世Hello,树先生终极密码战(国语版)火焰女神三个人的蜜月津门飞鹰四根羽毛博格曼布罗肯伍德疑案第二季孤岛鲨魂奥斯汀乐园太后吉祥毒枭第三季一诺千金世纪之约逃亡花无双(粤语版)遥远的天际神算子风云之十里洋场梦想光荣1942超越时间线第三季成成烽火之浴血奋战飙风女警你的伤心理师都知道 第二季七夕血案我们并非国王之子某人必须堕落恶灵弑室我亲爱的失败者之17岁的边缘黄英姑网路胜利组书缘:纽约公共图书馆鹈头川村事件

 长篇影评

 1 ) 我听见心跳的声音

克里斯·马克也是“左岸派”中独树一帜的一枚。什么是“左岸派”呢?(新浪潮通常划分为“《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两大派别)我个人理解,就是那些看上去比较有文化的,就是“左岸派”,比如Chris Marker这种发表文章车载斗量的知识分子;那些看上去小混混一样的,就是“《电影手册》派”,比如……戈达尔:D
 
克里斯·马克最著名的当属那部27分钟的短片《堤》,片子从头到尾全由一帧帧的静态照片构成,以一个冷静的画外音串起,讲述第三次世界大战后,一个幸存的男人被抓来做试验,将他通过梦境传送回过去,他在梦中找到了他念念不忘的女人。就类型来讲,这是一部实验性质的科幻片,它突破性的方式让人重新意识到电影的实质——所谓动态的画面,也不过是一秒钟24帧高清照片连续播放产生的错觉。
 
片中唯一一段“动画”,只持续了几秒钟,一不小心就要错过:十几张女人入睡时的面部特写逐一在银幕上停留,有时画面暗一些,女人像要被黑暗吞没,有时画面又稍微明亮了,于是她迷人的睡脸又从黑暗中浮上来,最后,女人对着镜头眨了两下眼睛——如果这时候你恰好也眨了两下眼睛,那真是太遗憾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以形式取胜,那我是看不上的。《堤》的动人之处在于,之前的27分钟,片子以一种超然的、克制的、钟表式的精准,遵循某种不快不慢的节奏向前推进,没有多余的动作,几乎让人觉得冷淡。然而一切都在最后的两秒钟起了变化——那是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之前27分钟一板一眼的严谨的“滴答”声,在最后的两秒钟里,变成了两记心跳。
“扑通”。一下。
“扑通”。又一下。
我有种挥之不去的错觉,这部黑白片在最后一刻变成了彩色而且动了起来。真是无与伦比的错觉——你突然发现这部“科幻片”,想讲的也不过是个爱情故事,简单得没有情节,只有一个让人心碎的倒下的身影。
 
《堤》是克里斯·马克向希区柯克的《迷魂记(Vertigo)》致敬的片子;而向《堤》致敬的片子则有布拉德·皮特主演的《Twelve Monkeys》,另外Michael Shamberg还拍过一部《Souvenir》,也是向此片致敬的。当然,致敬不只是电影圈的爱好,David Bowie的《Jump They Say》的MV也小致敬了一把。
 

 
《堤》已经很好了,不过我更加喜欢另一部纪录片,《没有阳光》。依然是由一个画外音串起的片子,关于日本的零碎记忆。克里斯·马克和日本还是蛮有缘分的,日本有一家酒吧就叫La Jetée,每天有过往的人坐在《堤》的海报下面饮酒,再扯远一点,文德斯的《寻找小津》里还出现过克里斯·马克……《没有阳光》里潮湿的颜色,晃动的镜头,自言自语般的旁白,使整部片子呈现出诗一般迷离的气质。要是能在大银幕上看一次,该是多么美妙啊。

 2 ) 如何诉说

文/caesarphoenix

2011年我准备看200部有质量的电影,大抵就是世界电影史上那些声名赫赫的片子,但年头上就看了这部,起点太高何以为继呀。
我不想援引克拉考尔关于电影本性就是照相性的理论,也不想用苏联蒙太奇理论,更不想把它和一款叫PPT的软件扯到一起。
《停机坪/堤》是如此电影的电影,它和很多实验影片近乎神经质的疯狂不同,它创造了一种超越于实验意义上的永恒之美。

1.电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镜头
格里菲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创作,令电影成为一门有着自己语言的艺术,美国的电影史学家因此称他为“电影之父”(大陆一般指在技术层面最终完成的卢米埃尔兄弟)。
《堤》也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成的,不同的是大部分镜头都是静止的单一画面、或者说一幅摄影作品,镜头内有时其实也有变化、就是通过推拉展现细部或是全局。好像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镜头,那名女子的眨眼,在一个个凝固画面中的这一点流动极为特殊。
实际上这部影片选择以一帧画面取代一个镜头的叙事策略是极为成功的,因为男主人公生活的“现在”是三次世界大战后物质极其匮乏的地下社会,在极权统治下一切都呆板僵硬,即使进入过去和未来那些形象也都只能是片段式/照片式的。用个类似《三体3》的比方就是生活在二维中的人看三维,虽然感动无比美丽动人、神秘莫测却也只能凝固的诉说。
而那名女子眨动了眼睛是因为她真的“活”了起来,在男主人公的心中。

2.跳切
人们常常说戈达尔的《筋疲力尽》(1960)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时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跳切的大胆大量的运用。
而《堤》(1962)全是跳切,它的连接靠的是声音。波德维尔在《电影艺术》里讲到“声音的威力”,《堤》有着近乎典范的意义,声音(还包括部分念出来的字幕)在影片中影响我们对镜头的诠释(在这里几乎是替我们诠释大部分镜头),将不同空间的镜头连接起来(比如用一段悲壮的音乐将各种破败的巴黎地标式建筑组接在一起)。

3.对“视觉暂留”理论的彻底否定
“视觉暂留”理论曾经很流行,它认为每秒24帧的播放能够形成完整连续的影像是因为每幅画面都会在我们的视网膜上残存一段时间。这个颇符合生活经验的说法有着重大问题,那就是如果真是因为如此,我们将看到一大堆叠影、重影,而不是完整的时间流。
现在普遍的看法是“临界闪烁融合”和“似动现象”,或者说“心理认同”——大脑的一种选择机制。
不但是同一镜头的各帧如此,跳切的镜头间也是,人脑自动补全了两个截然不同画面的间隙,而非让一个的残影和另一个画面交叠。
不过《堤》中倒是把不少画面叠印在一起,给这部每个镜头内部大多处于静态的影片带来了动感。

4.完整电影和场面调度
看起来巴赞的理论离这部电影相当之远,它不但没有表现不间断的连续时空,还把它们分割成一张张照片。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典型化的处理,它将每一个镜头中最有力的部分选取出来、并且长时间的表现,但也没有采取理性蒙太奇的方式去强行给它们赋意,而是让观众自主选择观察。
每一个镜头/画面都拍摄的极为开放、美丽,想象空间极大,它将摄影——巴赞所谓给时间涂抹上香料免于自身的腐朽的艺术,纳入到电影之中变为流动变化的,那些雕塑的残破变得真实痛苦而“活”了起来。
电影作为一往无前的时间艺术,让静止的画面变成了真实的场面,画面与画面间的空隙由自然的想象填充,并因之完整。

5.关于故事
不到30分钟的影片,展现了过去/往昔的宁静优雅美好、未来的神秘不可亲近、现在的异化与可悲,讲述了人类悲剧的命运和一个人不可救赎的宿命。简直可以与让雷诺阿的《大幻影/幻灭》媲美。
后来的扩充之作《十二猴子》也是一流作品,但无法企及此片的高度。

去年看到雅克塔蒂的《于洛先生的假期》、《我的舅舅》、《玩乐时间》,以为法国电影对我的震惊也就止步于此了。但是……
某些电影也许真的已经超过某些文学成为艺术了。

胡言乱语,请轻拍。

 3 ) 《堤》——精神迷宫,是存在还是另一种迷失?

原文刊登地址 一个

影片导演克里斯·马克作为法国新浪潮中作者电影的代表性人物,在影片中呈现了独具一格的个性化风格。在被称作科幻未来预言诗的电影《堤》中,马克利用真实电影与个人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堆砌着众多静态相片中完成整部影片。在这充满导演聪明的个体引喻与哲学的电影矛盾体中,马克将原属电影影像的连续性音频打破的同时,将电影视觉惯性冲突最小化,在影像与语言讲述间求得平衡。

从故事层面来说,主人公的梦境被导演分割成两个看似分裂,实则统一的单体。现实生活中的梦境与被科学家赋予的带有目的性的梦境分裂开来,这两重梦境的分裂带来的是某种记忆的支离破碎,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影体验。但正是影片故事层面的分离,使得影片语言显得更加有理可循。影片文本层面,原本由蒙太奇构成的视频剪辑在片中被分割成一帧帧的黑白静态照片,而这些不断出现的照片成为另一种分裂,它们作为反传统影视叙事的方法在影片中延伸开来。此刻,关乎影片内容与文本的两种分裂在此刻形成统一,即影片的内容与形式达成某种契合。而这种统一寓于影片之中,烘托出巨大的故事能动性。从而使得线性理解受挫的同时,传统叙事链条得到真正意义上地解放。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静态照片似乎变成了某种带有导演侵略性企图的功能性结构,使得我们以一种被动且间接的方式达到了导演的预期。当这些带有怀疑标签的图片摆在面前时,观众不再是单纯的电影看客。观众存在的真实空间似乎与电影中营造的空间感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从而使得观众正以造物者的姿态去旁观整场事故。片中出现的人物照片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标签,两段被叙述者描绘的时间在我们的头脑中加以贯通。在零散破碎的记忆时空下,作为观看对象的观众被间接带入叙述者的时间游戏链条中。在众多相片中,我们试图抛开细枝末节,抵达真相与真实。但电影却以一种简单的手法将人物、关系、背景、故事付诸而出。“less is more”,越简单的手段越让大众迷惑。当人们想要在片中汲取更多剧情时,影片却戛然而止。黑幕下的思考,让人想起戴锦华言下关于诺兰的个性手法。真正的影片不是在开头为你设置悬念,而是当一切揭晓后,新的悬念卷土重来。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这如梦般冷静的画外音(我们称其为知晓一切且冷漠的旁观者的论述),我们知晓了这段破碎的记忆与真实。但就相片自身属性的不在场因素来说,观众的不在场给了画外音的强烈自信。当感知整部影片的剧情是依赖画外音的叙述,而非动态视频的亲眼所见时,画外音的叙述是否可以被归于真实?甚至,假设堆砌的照片变换了排列方式,那么画外音所叙述的故事是否又是另一种走向呢?就好似约翰·伯格所说:“摄影承载了一种见证,人类正在给定条件下实施自己的选择。”那么影片中,呈献给观众的照片作为导演的一种在场见证,他在阐释一件事情的同时,又是否掩盖了什么呢?整部电影充满着清晰地叙述,却又充满着不在场的怀疑。相片的特性是它无法百分百的传递出当时信息,当相片作为电影的另一种呈现手段,或是说可组合的故事序列时,马克带来了关于电影本体的更有趣思考。甚至当它与结构主义哲学一并而出时,也可以在巨大的影片系统下研究整部电影的结构与语言。

影片假设的战后背景与20世纪的两次战后场景不谋而合。难以想象战后得以幸存的人在接下来的日子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存活。而影片恰恰利用了战后群众的这种心理,将幸存的人变为又一轮的时间机器牺牲者。此时,存在的定义变得模糊。当二十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理性的思维方式时,由此延伸出的各类艺术大胆颠覆传统艺术规律,打破古典叙事逻辑。人们对于西方所宣扬的“人文”“先进”等文明由信仰转为质疑,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变成了时代主题。同时,当西方的艺术创作逐渐被同质化、政治化统治后,在艺术被支配的背景下,艺术家渴望脱离原有被赋予的意识形态属性,进而形成自身的独立权力语言,与传统对抗。在影片中,生命化作艺术的象征,在此环境中沦为科学家的赋予,自由成为不切实际的荒谬。十八世纪,无神论哲学摒弃了上帝概念,但没有摒弃关于本质存在的观念。此时居于这世上的大部分人却忽视掉了作为本真存在的概念,类似于康德的物自体观念。在两次世界大战形成的荒谬社会之下,个体存在的人对西方民主、文明的文化开始怀疑,人们再一次开始思考个体的存在意义。此时存在的个体需要哲学理论作为其活下去的精神支撑。存在主义就此发展起来,由此引发哲学界的新一轮思考。片中主人公的存在恰恰顺应了存在主义关于个体的存在问题的思考,当幸存(存在)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后,作为个体的人又能走得多远呢?我们不得而知。此时自由在此刻变为一个矛盾体,没有所谓的无束缚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以束缚为前提。此时,作为主人公的自由与希望象征,犹如自由女神像存在的的梦中女人,成为主人公不断进出梦境的驱动力。此时,影片再现了马克的矛盾趣味,每一事物的矛盾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从自身意义出发,似乎属于光明使者的女人,却代表着死亡。当主人公被某种未知力量杀死倒地的画面与原有的梦境画面覆盖时。儿时记忆中奔跑的男人、机场等待的女人形象逐渐清晰。原来主人公幼年时常梦见的死亡,正是自己。 所谓的命运,只不过是梦境的延续。一场关于自己死亡的梦境。我们无法想象当本体死亡变为一种潜意识印刻自身头脑中是何种体验,也无法感知主人公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倒地时的心情。荒岛给予的放逐很可能只是一句玩笑,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政府所给予的和平也无从谈起。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某种统一,在电影这一看似娱乐消遣的方式中的两重更显得虚拟无解的假设剧情中呼吁出来,显得言语少了几分严肃,反而变为一种黑色幽默。当我们质疑这一帧帧的叙事时,看似一实一虚的两重梦境开始慢慢重叠。一段记忆中抹不去的梦境记忆,一段被赋予的梦境记忆。两种记忆如迷宫般囚禁着男主人公的心智,如《脑髓地狱》般,在一层层的自我怀疑与他人精神支配中逐渐崩溃。片中处于被动的主人公永远在认知中越陷越深。由导演精心打造的黑白画面,建立起一种非动态的精神迷宫。此刻的画外音,变成了一种冷漠语言包装下的炮弹,掷地有声。

这种带有强烈破碎感、主观性的叙事,与电影的真实性看似违背,实则贴切。主人公在梦境时空中拥有属于个体的自由属性,却来源于科学家的赋予。当科学家变为幸存者的上帝时,幸存的人由自由个体演变为被支配的奴隶,或是称实验品。从另一角度来说,当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前,宗教作为人类的上帝掌握着人的精神与物质。在这之后,科学出现。当科学作为科学家考证后的真理出现时,人们沦为科学的新一轮崇拜者。在此过程中,人自身是没有能力对科学理论进行考证的。片中,科学家作为地下实验室的主导者,掌握着幸存者的生死权力,这未尝不是一种神性的存在。当上帝与科学结合成一种独立的存在时,他所掌控的权力已经超出想象。在这一结合体统治下的幸存者,似乎也在消除记忆后真正将自己忘记。片中的地下基地,让人想到荒凉无助的岛屿。而荒岛在现实定义中,常被人理解为无人居住、孤绝外界、却能独立存在的岛屿。这与影片中脏乱、拥挤的环境下的地下基地形成一定程度的相似。当我们质疑这一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情况下下,拥有幸存者的地下基地首先打破这一定律。成为脏乱、无自由可谈的荒岛象征。由此成为一种荒岛的异化,甚至非人性的存在。像是被发现的美洲大陆,而后接受着残酷的殖民统治。原有的个体生命,俨然成为一种奢侈的存在。

看似27分钟的短片《堤》,本文只收抽取些许方面进行剖析。且不谈导演的创作意图是将整部影片作为一种时代印刻加以实践,还是将自己的梦境加以再现。电影批评本就是带着个人色彩的欣赏与评论,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中,越是怀疑越能深入。当《堤》置于不断发展的影史中,不同的历史文化环境带来的不同解读,想必才是它表达的,关乎电影内容与形式上的真正广泛性。

 4 ) 时间、记忆、爱与死亡

      这是一部实验性极强的影片。静态黑白的影像、凝重的配乐与深沉的旁白显示了这部短片纯粹的文艺血统。开头三战的废墟、安魂曲的背景乐就奠定了片子深沉风格的基础。在这种凝重肃穆的氛围中,短片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记忆与爱的故事。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而影片的表达方式更是为这一主题引入了哲思的意味。显然导演没有想讲个故事吸引人,不然黑白影像也就够了,谁还会选择静态满篇静态镜头呢?

    整部影片散发着绝望的气息,战后的废墟、实验者痛苦的表情。只有过去的回忆散发着温情,即便如此,主人公会到过去看到的一切真实之中,也特意展示了“真实的坟墓”。男女主人公的相遇于相爱是电影所表现的一个重点,也是影片中最为温馨的片段。可就连这一片段也时不时被实验者带着眼罩痛苦的脸所打断。他们笑容温暖的脸仿佛可以融化所有的苦难,可背后诡异的配乐却仿佛预示着一场悲剧——那分明就是一曲挽歌。

    在这背后,最大的悲剧是时间。男主角被迫进行穿越时间的实验,最终回到了童年的那一刻,明白了那时见证的正是自己的死亡。影片的时间转了一圈回到了原点,以死亡开始,以死亡结束。时间,死亡,这是个无法更改的结局,人类,以及所有物种最大的悲剧。

    还好还有记忆。在这个时间无情流逝的世界,还可以追忆似水年华。时间创造了记忆,记忆则在片中成为了打败时间的关键因素——只有男主角让穿越时间变成可能,因为他童年时期关于奥利大堤的记忆牢牢地固着在脑中,甚至形成了一种困扰。他忘不了那个美丽的女人,那种关于爱情,情窦初开时一见钟情的奇妙体验。影片里那些温馨的画面,与其说是穿越时空后新的创造,不如说是旧时记忆的重新整合。在广袤的时间的海洋里,记忆如同船一样承载着所有的温情,还有生命。

    尽管如此,一切都逃不过死亡,这是终极的命运,一切悲剧之源。所有的一切,记忆与爱,逃不过在时间里灰飞烟灭的命运。怎样开始,怎样结束,运动的轨迹迟早消逝的无处寻踪迹。

    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美丽的脸动人的笑容,还是自己的死亡?最后他以为是死亡,因为那时他遇到了死亡。其实也许是爱,片中所有迷人的笑容。

    电影所关注的时间、记忆、爱与死亡,是左岸派最为关注的主题。极其相似的风格让我想起了杜拉斯、广岛、撒塔拉。在真实与虚幻的迷雾中行走,醉生梦死的体验。这时,人就是人本身,作为万物之灵展示着独有的价值观。虽然这种价值早已在经济的大潮中被扭曲。

    本片的主体是个穿越时空的爱恋悲剧。主题不是爱恋而是悲剧。本质上还是文艺青年所喜闻乐见人与人生,对人无可奈何的存在悲天悯人的思索与关怀。我喜欢这种静静的风格,仿佛自己与自己对话。

    女主角好迷人,我想我会爱上她,这样又是一个时间与空间造成的爱恋悲剧。电影是一场梦,可是它想要造什么样的梦就可以有怎么样的梦。而我,大概没有可能在梦中见到她。

 5 ) 堤——在零度时间中穿行

这是一部充满静态画面的实验性科幻电影。全片给人的感觉像是配了画的故事梗概,又像是带有声音的连续翻动的摄影集,或者以展示照片为主的黑白纪录片。所以这部电影注定了只能给那些真正喜欢文学艺术的人看,这是左岸派一大共有特色。影片片头前的一个运动镜头出现之后画面就完全转为静态了,以后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段故事都以“剧照”形式出现。这并非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耍弄,它没有抛弃内容,这种凝固的影像恰恰构成了全片营造氛围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叙事上与所表露情感达到默契的一种方式。

         片子取名为“堤”,开头与结尾均在“堤”上展开,与全片基调联系起来不难理解这个“堤”指的便是记忆的驻点,是拦住似水年华追忆的屏障。因此本片又可以被看作是一段有关“开始”的故事,片子处处都孕育着即将到来的开始直到末尾仍旧是停留在一个开端之上,这种叙事风格与大家所熟知的杜拉斯小说《情人》相仿。关于记忆与创伤的探究是左岸派惯常选择的话题,片子一开始就摆出了战争(第三次世界大战)与核冬天的到来,男主人公是生存在地下的一名俘虏,被迫参与变态教授的人体实验。他背负着神圣的使命——去到过去与未来帮助人类找到重建家园的能量,同时又注定了要湮灭于这样的实验之中。显然导演并不把科幻世界的构建当作片子的重点,这样一种不无隐喻的情境的设定,只是为后面的叙述栽下一粒宿命之种,男主人公痛苦地穿梭于时间断片之中,最终在一个展示没有时间的动物的博物馆中与自己心爱的女人定下约会。然而片子的任何一个时间段面都不曾疗好男主人公心里所受的伤,他明白自己注定只是一颗上帝的棋子,未来永远只会以模糊荒诞的形式展现。有一次当他公面对女人太阳下微闭的双眼时,突然感到了死亡的到临;或许这正诠释了西方学者眼中东方美学的“甜美的忧郁”,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马克另一部长纪录片《没有阳光》中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体现。

         结局是悲剧性的,也是意料中的。男主人公在来到将来与回到过去间选择了回到过去,为的是一个还未碰面的约会;在他欢欣雀跃奔向女人时,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一个实验品没有权利选择自由,这样的安排,从精神层面似乎更接近于北野武片子中常常表达的“灿烂中逝去”的悲观调子。然而在实验里男主人公思绪中所闪现的美妙瞬间,谁又知道那究竟是什么呢?正如男主人公自己所言,“可能是过去`将来,也可能只是我自己的虚构而已。”这种元叙事手法的运用,为影片带来了某种文本上的灵性。回忆的思绪不知疲倦地来往穿梭,时间的定位显得并不重要,或者说,所有的时间都如同那一张张停滞的照片回归到了零度,刻下的是一张张模糊的面孔与一团团扯不清的光影。

         本片很好地反映了左岸派“间离”的美学特色,影片不断地打破观众的观影经验(e.g.刚开始会让观众觉得这是部静态纪录片,很快“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陈述又把人拉入科幻氛围),在陌生化的处理之下整个故事笼罩在一层朦胧`迷幻的曲调之中,时断时续的配乐也显得实验味十足。总之,对于真正爱好文学或电影艺术的朋友,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不单单因为它总被人拿来说成是“科幻电影的一座里程碑”。

 6 ) 《堤》: 一种写作,电影、摄影与文学的凝固与流动

克里斯•马克的《堤》是硬朗的,是雕塑一般的电影。
它首先通过一个大部分时间以特写呈现的主体、强烈的光影对比、黑白色调、甚至还可以加上若隐若现的画面颗粒,从而得到一种具有雕塑质感的粗粝摄影静像。
与此同时,它还是削减而非增添的艺术,它以凝固的摄影替代通常意义上的电影的流动,将之还原到其每秒二十四格图像的本质,但区别在于,这些精心拍摄的静像稳固且独立,是“永远记得的凝固的太阳,观景台尽头的落日,和一个女人的脸”。而如果我们将一部正常的电影按每秒二十四帧还原,得到更多的是废片,那些被截取和分离的瞬间摇摇欲坠,《堤》剔除这些杂芜,由观众通过想象——那种内在的而不仅仅属于眼睛的观看依照自我的需求自由填充帧与帧之间的空白,恢复稳固的帧到稳固的帧这一过程中的可能、外延、含混与复杂,而不再只是创作者提供的孤零零的结果,最后得到恰到好处的满足。
再则,当克里斯•马克进行叙事时,减少叠化的使用,叠化是延续的,柔软与温情脉脉的,这种帧与帧的空白得以明晰与硬朗了。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空白不是也不可能是僵硬的,它仍然提供出了一种导向,一个不可避免的流动的方向,而且通过更为直接的旁白(可以视为一种写作)促成了这种流动,最终形成静像与静像、事件与事件互相关联之后的意指,显而易见的是,我们需要意义,而不能忍受如同日常生活一般的支离碎裂、隔绝与混乱。
这使得电影——如果我们还可以称之为电影的话,基于摄影而获得了文学的特质。《堤》在形式层面上,探讨的恰恰是“摄影——电影——写作”这三者的关系,这也是克里斯•马克持续了终身的主题之一,而他想寻求的无疑正是这三者的平衡。至于其真正意图则在于,探讨认知、表现和复现外间世界和对象的最为恰当的或者说真正的手段,探讨真实,当然也间接探讨着我们如何构造自身这一问题。而我们更多地存身于时间而不是空间之中,也就是说,《堤》最终指向了时间,更准确地说,是指向了记忆,“人类注定要灭亡,空间没有办法,唯一是生存希望在于时间。通过一个时间的漏洞,也许能得到食物,药物,能量。”进一步说,于我而言,是过去使我成我,而非未来使我成我,我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始终为“过去的一个印象纠缠”,“相比起美好的未来世界,他更想回到自己童年时的世界,那个女人可能还在等着他。”因而我的生命是时间和记忆的具象形式,由此,《堤》试图解决的问题集中于一点,即如何去表现它,而它也通过“摄影——电影——写作”抵达了它的初衷。
  《堤》提供一种正在展开的、永远不会完结的现在,但更为重要的是,它展示了记忆,“回忆和普通瞬间没有区别,只有当那些瞬间留下伤痕时,你才能真正记住它们。”而记忆复现首先出现的是一个瞬间,一个凝固的场景,此时它抵达的是摄影,但之后当记忆流动——它必须流动,以空间的形式流动成为时间时,摄影便被抛弃了,当我们试图以摄影/绘画悬停而不是延展时间(更多的时候是指向过去的记忆)时,摄影的缺点便显露无遗了,它缺乏绵延的力量,一个瞬间只是一个瞬间,而且其所保留的太多瞬间更多的显露出轻浮与单薄。
当克里斯•马克意识到摄影呈现的应当是瞬间的总和,它应当绵延到至少能够容纳记忆时,他发现了更为便捷的方式——影像,“电影仍然是一种图像艺术”,“通过其中介,我以画面来写作,使我自己的意识形态获得一种实在的力量。”(科克托,陌生人日记)而且它和记忆一样,最先是一幅绘画或者摄影,是一种图像的艺术,然后它们开始流动。然而此种流动——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运动并不能复现记忆的轨迹,甚至也不是我们认知外界世界的方式。克里斯•马克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让这种流动以静止的方式进行着——他需要的仍旧只是瞬间,但这些瞬间此时却获得了引而未发的力量,凝固之后产生了流动的倾向。
而这种“凝固的流动”也将克里斯•马克导向了写作,写作事实上是以词语来绘画,它一帧接一帧地凝视故事,“小说就像绘画一样呈现凝固的时刻,但它不会只包含一个这样微小的,无可分割的时刻,会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时间点”,“如果说绘画呈现给我们一个凝固时刻,小说则呈现给我们成千上万个,一一前后相继的凝固时刻。”(帕慕克,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至此,“摄影——电影——写作”三者在克里斯•马克这里得到融合与平衡,而这种悬停与流动,正是我们存储与处理记忆和时间的方式,毫无疑问的,也是我们构造和凝视自身的方式——
  “他向她跑去。……他意识到根本没有办法逃离时间,而自己小时候注定看到的那个时刻,那个一直困扰他的时刻,正是他自己生命结束的时刻。”

 短评

那四秒钟的眼神,这不是照片集,就是电影,只不过是静止的艺术,更是真正的蒙太奇的艺术,音效和旁白的设计则代替了运动的图像和剪辑一起形成了影片独特的韵律和诗意,除了短以外非常完美。

10分钟前
  • TWY
  • 推荐

过去是虚无的国度,时间是静止的无,我愿被囚于闭合的因果链中、只为见你最后一面,胜过未来永生的安逸,胜过现存的一切。

11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四星半. a Movie or Stills?《堤》的革命性在于以左岸派手法挑战24fps的定义与影像表达的界限,用极端方式印证了布列松的观点:任何画面只有在与其前后画面共同构成的段落中才具有意义. 至于形而上学的层面,它无外乎启发我们,存在总归是我的存在;记忆无所谓真假,它以某种超脱了时空的声画形式漂浮在弥留之际的脑海中.

15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用幻灯片拍科幻片!瓦解的末世建筑、全片唯一动态的女人之眼、绝美摄影的沙粒感,奇特而不违和。潜意识映像穿越的概念居然早在1962年就被玩过了,影像与内核一样牛逼,未来狱警威严一瞥,美好回忆无奈倒地。每秒24帧的理念变得黯淡无光,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20.12.30 追加:《堤》就是电影届的杜尚小便池。它反掉了最后的表象权威。戈达尔最近拍的几部足以说明他在否定说“电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的自己。90岁的他在走近62年的克里斯·马克。15岁的我:“这是一部反电影的电影。”一切早已注定,导演并不是我最本源的梦。这部“电影”,就是我穿越的真相,就是我不必成为、随缘成为电影导演的理由。

1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四星半。强烈、纯粹、优美的画面冲击,抛却高科技视觉效果,最本质的故事和画面是如此动人。

2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八部半电影节】想起唐德里罗《欧米伽点》:“电影无情的速率需要观众付出符合需要的绝对的警觉关注。”片子帧数减少,叙事密度则更大,仿若极简主义走向极端。形式的背后忽然察觉一个根本原理——记忆中的永恒是影摄不是像摄,是瞬时不是间段,就连描述,用的也是“画面”一词。

24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8.0/10。反乌托邦+诗性解说+鸳梦重温+黑白影像+伟大爱情+悲惨宿命论结局。‘’在绝大多数时候,电影的力量更来自每一个静态的画面。‘’——用侯麦的话来评价这部杰作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2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1.我在没有时间的国度里遇见了你,我们漫步,唯一的感觉是墙上斑驳的记号。2.我不断的离开,不断的回来,你是否记得我?你是否愿意让我成为你的幽灵?我想跟你说,我带着你的回忆离开。3.我愿意抛弃美好未来,只为能再见你一面,我们的爱始于过去。4.静止的画面说着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3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去除一切技术,甚至去除一切镜头,单单用图片蒙太奇来展开,这是纯粹的小说化的故事表达形式。而这部电影的意义可能在于展开了一种最吸引人类的思考,那就是征服时间的可能性。这种深刻的哲学讨论在此后被反复提起,但是永远不会有答案。

37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看完之后惊叹于,好多年前我曾经问过小海一个问题,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高APM中的他仍然用手推了下眼镜说:“人活着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到过去。”

41分钟前
  • 一脸横肉张小晒
  • 力荐

影像小说,电影文本,黑白PPT串联出来的故事,1962年的先锋实验。逻辑完备叙事干脆独白到位毫无赘余。三十年后的翻拍(对比之后不能认可只是作为创意来源的传承)在基础构架上完全没有脱出这里建立的范畴。

4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和《野草莓》梦见自己死去不同,这次是看见自己死去。幻灯片切换,一帧一帧的静态图像,有着一种奇妙的“画面不动,意识在动”的感觉,爱情元素的加入有点让人唏嘘,也因为这个,导演给了女人一个连续动作,让我们看了一次gif。其实黑白静态画面,运用得当的话,是有着欲言又止的含蓄美的。

47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太刷新认识了,一部好的感人的电影,甚至不需要移动的画面来达到:真的很像人脑里的记忆,一帧一帧静止的照片。最重要的是竟然是爱情片!流泪了!

5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他有三次提及博物馆。画外音将主人公的记忆称为博物馆;片中时间旅行试验地palais de chaillot一度被当作电影资料馆的空间;主角与他记忆中谜一般的女子相会的地方是一间自然博物馆。人的记忆、电影图像资料、自然世界的死亡标本,它们在“博物馆”中,一边成为防腐的存在,一边成为人为意识的产物。在博物馆中邂逅人类的过去时,我又多么希望记忆中的事物也能在福尔马林的药剂中不朽。它一边要承受局限,一边又无可比拟地浪漫。如果,如果可以死在以前的记忆中,又哪里需要去“躲过浩劫的未来”呢。

52分钟前
  • 海带岛
  • 力荐

没想到这个真人漫画让我如此喜欢。我也相信,人生嘛,无非就是费尽毕生精力去找寻童年的一个瞬间,一种感觉,一段印象。并且死无悔改。

55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标本博物馆的设置太棒了,这些静止的影像又何尝不是时间的标本,故事的标本呢?

56分钟前
  • 塔奇克马娜
  • 力荐

电影是每秒24格运动的幻觉。静帧画面更有诗意、文学性和间离感。并且切换的速度就是剪辑的节奏,完全没有生硬。

59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全片由一系列黑白静照组成,配以凝重的音乐、诗意的旁白、神秘的窃窃私语和噪音,传达出对记忆、时间、爱和死亡的思考。离散定格的影像契合了记忆与梦境的形式,作为实验电影也足够激进。28分钟的片子包含了动人的爱情、战争与科幻元素,冲击力极强。最爱标本馆一段,浪漫又充满末世感。(9.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穿越时空竟然是看自己死,有点像【12猴子】里的布鲁斯.威利斯。★★★★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感觉整部片子其实不是为了枪声响起的那一刻,而是一直等待着女人醒来开始眨眼的那个瞬间。震惊了 2018.8.10 重看。这其实是一部元电影。如果人可以进入任意时间,时间由此变成片段,变成“剪辑”,变成非线性的影像。与此同时也是唯心的,因为世界的存在依托于意识,时间旅行的本质是意识旅行,时间和空间存在于意识之中。2021.06.14 ASMR向。结束得如此突然。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