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玫瑰1982

HD

主演:莱娜·施托尔策,Wulf Kessler,Oliver Siebert,乌尔里希·图库尔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白玫瑰1982 剧照 NO.1白玫瑰1982 剧照 NO.2白玫瑰1982 剧照 NO.3白玫瑰1982 剧照 NO.4白玫瑰1982 剧照 NO.5白玫瑰1982 剧照 NO.6白玫瑰1982 剧照 NO.13白玫瑰1982 剧照 NO.14白玫瑰1982 剧照 NO.15白玫瑰1982 剧照 NO.16白玫瑰1982 剧照 NO.17白玫瑰1982 剧照 NO.18白玫瑰1982 剧照 NO.19白玫瑰198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白玫瑰198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白玫瑰在行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慕尼黑玛克西米利安大学的索菲等几名大学生,为了推翻法西斯统治和结束战争,建立了一个名为“白玫瑰”的抵抗组织。他们印刷、散发传单,号召德国人民起来反对纳粹,并开展种种破坏活动。渐渐的这支“白玫瑰”小组影响力扩大,得到了许多学生的支持,然而盖世太保是不会让这支“白玫瑰”继续绽放的。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蔓延2009五台山奇情阿炳马到成功粤语废柴联盟第三季天选之子人熊传奇警魂第三季爱情万万岁午夜怪谈我的网红女友特工神童2恐怖电影院2我们的父辈1: 一个不同的时代大迷信身份不详七品芝麻官乐队来访情惑2009武松斗杀西门庆极乐空间大伯公传奇女巫清算我们可以结婚吗诱僧英雄2019风之棋局冒牌牧师第一季初代吸血鬼第一季农家乐南泥湾2017里相棒2马克·马龙:末日好好玩谁在撒谎 第二季笑星撞地球考菲和卡利姆外星秘族彼岸岛 Deluxe红衣小女孩2岗哨鬼驱人3美丽新世界一条叫招财的鱼六扇门之嫣州八艳

 长篇影评

 1 ) 往这看,她才是真反战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反战电影,反战的角度千奇百怪,有的创作者从战争本身出发,当然,这样的反战角度很少,因为反战思维多诞生在欧美影视作品中,且多以侵略者的角度出发的多,有的反战影视作品从民众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了侵略者在发动侵略战争后,本国的民众遭受到了太多的苦难。于是,战争是需要被反对得到。这些类型的反战电影从来不思考自己为什么发动战争,自己在发动战争的时候,本国民众究竟在做什么等等,美名其曰反战,实际上是反战败。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作品则不同,看完让人耳目一新。

《白玫瑰》是一部德国电影,德国在历史上是发动侵略的国家,但少有德国电影能从自身的角度反省一下,为何要开战,民众们真的愿意开战吗?然而本片却做到了。二战期间,来到慕尼黑求学的苏菲看到了战争让这个城市变得不自由,因此,他加入了一个地下的抵抗组织“白玫瑰”,白玫瑰通过印发传单号召德国国内的民众反对法西斯统治,进而反对战争。随着这个组织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苏菲所要面对的也越来越多,自己的男友,自己的哥哥接连参战,但却没法动摇苏菲本身反战的决心,最终,他被秘密警察逮捕,进而被判刑后杀害。

本片讲述的苏菲历史上有真人,而本片讲述的角度是苏菲被捕前的心态活动。对于整个白玫瑰组织来说,苏菲或许不是灵魂人物,但对于反抗法西斯统治的普通民众来说,苏菲却是代表人物。时至今日,我们大呼民主自由的人,却没法赶上苏菲的一分一毫。当我们站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大呼民主,崇尚自由且与任何跟自己观点相悖的人展开论战的时候,“苏菲们”在干嘛?他们身处的是什么环境?

如果仅仅在一个自己安全的地带不断地呐喊且要用群体的声势来掩盖自身的渺小的时候,我们真正的是为了自己的主张去呐喊的吗?显然不是的。苏菲之所以被很多民众们记得,原因就在于苏菲在呐喊的时候,她所处的时代以及社会背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险恶。然而在险恶的背景下,苏菲们却能发出呐喊,这就难得可贵了。同样的,这种呐喊才是源自心灵的真实呐喊。

顺从与反对从来都是一道相互对立的命题,在纳粹统治时期的德国,顺从占据了大多数,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卷进去一场场风波当中。因此,明哲保身才是最好的做法,但总有人会为了理想而献出自己的。苏菲就是其中一员,她知道自己将面临什么,同样知道自己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但苏菲却没有从众,也没有被自己的哥哥和恋人说服,苏菲秉持着自己的理念,坚持着自己的思想,于是,白玫瑰抵抗组织又多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力量。

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真的如同描述的一样轻松吗?显然,这个问题的答案没那么单纯,站在人群的对立面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比较一下苏菲和当时的大多数人究竟有什么不同。苏菲反抗了,苏菲站在了人群的对立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然而大多数人却迫于政治压力而选择顺从,其结果就是苏菲身死,大多数人活了下来。几十年过后,苏菲并没有被恢复名声,然而大多数人却自诩为反战思考的人群。

对比一下当代的所谓的反思过去的人,他们在过去究竟是什么人。国内的一批河殇派学者们动辄要反思过去,他们反思的是过去吗?他们反思的是自己在过去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他们动辄对于某一段历史嗤之以鼻,但在当时却没有人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时过境迁,一大批人不断地批评着过去,他们真的是在反思吗?如果过去的那段时间内,他们站在了人群当中,他们这个时候还会去反思过去,批评过去吗》显然不是。任何在人潮中选择屈从的人,摇身一变却成为了批评过去的宠儿,他们真的是为了自由民主而呐喊吗?错,他们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过去受损而发牢骚而已。

同样的还有日本的一批所谓的反战创作者,动辄从日本的民众角度出发来通过民众的疾苦去反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创伤。但他们不会思考,当时的日本侵略者向别国发动战争的时候,日本民间究竟有多少“苏菲”一样真正反战的人。当战争给日本民众带来收益的时候,没有人会去思考反战究竟要不要进行,反之,反战思潮四起。这是真正的反战吗?这不过是反战败将而已。

原子弹下无冤魂,正如苏菲面对为前线士兵捐助的活动时候说了一句话,他们活该,既然成为了战争机器的一员,就要承受死亡的风险,既然成为了白玫瑰的一员,慷慨赴死必然是终点,苏菲做到了,“你”呢?

……

你好,再见

 2 ) 悲伤的结局

很多人认为这是《希望与反抗》的前奏,影片交代了《希望与反抗》没有展现的内容。 这两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同一个人的故事,但内容并不重复,更具体点地说,《白玫瑰》的侧重点在于苏菲被捕之前,《希望》的侧重点则在苏菲被捕之后,两者重叠在一起的剧情只有十分钟左右,几乎可以说是“上下集”的关系。 本片是当时西德拍摄的,1982年9月24日 在日本上映,结局沉重,片尾字幕说:联邦德国认定当时对他们的审判是在第三帝国人民法庭下进行的,程序合法,而且当时他们的传单内容确实包含了刺杀元首的内容,已经触犯了第三帝国的法律,不属于盖世太保的政治迫害,所以不能对他们进行平反。 战后的历届联邦政府也未对这一判决提 出异议予以废 除。 “ 白玫瑰” 小组的活动记录仍然被作为反叛祖国的罪状 留存于联邦德国的 历 史 档 案中。

 3 ) 白玫瑰何以开放

白玫瑰何以开放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桑克

    当代德国曾经评选十大伟人,分别为阿登纳、马丁·路德、马克思、巴赫、爱因斯坦、歌德、古滕贝格、索菲·朔尔、勃兰特、俾斯麦。其中最年轻的索菲·朔尔,死时年仅22岁,而且她是十人之中唯一的女性。她凭什么享此盛誉?看起来简单:她暗中参与制作和散发反纳粹的“白玫瑰”传单,并因此慷慨就义。仔细思想,这极不简单。当时在纳粹德国内部,个人言论受到高度限制,进而形成“沉默的大多数”这等晦暗格局。作为脆弱的个人如何发出必要的声音?索菲和其他白玫瑰小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实践着关于发声的自由哲学。
    索菲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非凡的勇气。1982年摄制的德国电影《白玫瑰(Die Weisse Rose)》描述了她复杂的心理变化。初到慕尼黑的索菲看到哥哥汉斯·朔尔书中“反抗暴政”的词句,便满怀忧虑地说:“我很害怕。”这种恐惧心理其实正是大多数人面临强权的心理。在强大而凶残的纳粹独裁政府面前,个体的确渺小而无力,每一个人在孤寂的日常生活中不可能看到由个体汇合而成的全体。影片中,汉斯对此做出分析:许多人只是觉得孤立无援,所以不敢拿传单,更不敢看传单。一些学生碰到传单如同触电一般,迅速丢弃。这种内心的恐惧是真实的,而纳粹思想追求的心理效果就是形成这一恐惧。它不仅造成表面服从,更主要的是强行剥夺每个人自由思考的权利,并使之成为纳粹政府的战争机器,屠杀他人生命同时,也屠杀自己的生命。二战之后,德国政府和人民对纳粹之所以猖獗以及公民在战争中的沉默,进行了深层次多方面的反思。1970年,勃兰特总理到波兰进行国事访问,在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献花时,他突然下跪,向死难者请罪。这惊天一跪,充分显示了德国文化的生命力。承认罪行不是简单的事实确认,而是关乎德国传统是否丧失了反思机制。毫无疑问,战争与独裁这一双重罪行应由希特勒个人以及纳粹党、纳粹政府承担,但作为受害者的个体同样负有监督缺失的责任。在强权巨大的压力之下,沉默实际已轻易地演化成一种纵容,甚至是怂恿。
    今年2月,柏林电影节公映《索菲·朔尔: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Die letzten Tage)》,另一译名是《索菲·朔尔:最后的日子》。电影描述了索菲被捕之后短短几天内的审判与斩首过程。1968年出生的导演马克·罗特蒙德说:“当年,包括我祖父母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德国人,面对纳粹暴行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我希望对这种现象进行剖析。”他的话直指问题的核心,也就是每个公民必须回答的问题:在暴行发生之时,我作为一个人,为什么选择了沉默?索菲·朔尔并非三头六臂,只是一个普通姑娘,和走在街上的芸芸众生并无本质区别,是什么使她选择了出声?我以为,她的出发点仅仅是未泯的善良,这导致了她对犹太人的本能同情与对战争的本能厌恶。甚至可以这么说,不是政治觉悟使感性的索菲走向反抗之路,而是她人性中的良知。这良知不断发展壮大,最后成长为一种公民正义。索菲在法庭上对法官说的话应当有充分理由成为告戒后世的箴言:“我今天站的地方,就是你们以后要站的地方。”是啊,真正拥有审判权的只能是可以辨析的历史。
    但沉默仍然能够得到理解,如同恐惧本身。1982年的电影中,哲学教授胡贝尔像沉默的大多数一样对汉斯·朔尔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在这样困难的时局之中,你们的“一张纸又能改变什么?你们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曾参加过希特勒青年团的汉斯回答得非常简洁:“唤醒人们。”胡贝尔说得有道理,一张纸的确什么也不能改变,甚至于虚幻的人心。一场社会变革的正常进行或许只能来于合法的议会政治,来于其他具有推动能力的社会力量。但是,一张薄薄的纸片还是悄然稀释了整体格局中单一色彩的浓度。这种稀释是微弱的,甚至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毕竟发生了,它不仅表达出平民对纳粹政府的不满、对侵略战争的厌弃,甚至也构成对其他异端言论的温暖拥抱。胡贝尔本人也是如此。他开始在纳粹当局的教授会议上消极抵抗,在课堂上讲授自由思考的权利,转而为印制传单提供纸张,最后索性加入白玫瑰的行列。他愤笔疾书:“不要再犹豫了!”他认识到传播思想的做法更适合于德国。唤醒,是啊,只有唤醒,像又一次启发民智的运动。1982年电影片头字幕显示了一份白玫瑰传单,上面写着:“如果暴动的浪潮席卷整个国家,就像空气一样,如果大家都来参与,那么制度就会在猛烈的浪潮中动摇。”这种说法可能过于文学化,但却表达了真理应有的激情。
    如此理解不会有任何障碍:唤醒的一部分内容也包括知情权。汉斯说服索菲时谈到:“我们应该告诉人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在波兰,300万犹太人被杀,而我们的报道从来不会报道,所有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犹太人都关在集中营里。”也许正是残酷的事实力量,而不仅仅是亲情的感染,使索菲从恐惧的大多数转变为勇敢的反法西斯战士。她套购限量购买的邮票、信封、到教学楼偷拿印刷传单的纸张,暑假到兵工厂实习,索菲看着对面犹太女工尤舍将面包丸塞入手雷而会心微笑……在1982年电影紧张而流畅的镜头转换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觉醒为公民的全程。
    引起我注意的还有胡贝尔与汉斯的其他争论。在纳粹变本加厉的思想钳制当中,汉斯萌念:以暴力反对纳粹政府。胡贝尔认为这不仅危险,也不恰当。因为散发传单是在魏玛宪法许可的范围之内,而暴力却是恐怖活动。白玫瑰小组成员克里斯托夫也反对暴力:“我们应该用精神战胜纳粹。”以暴反暴,只能换取更危险的暴力。学校集会之时,身穿纳粹制服的领导者致辞,引来正义学生的片片嘘声,继而演变成汉斯一位倾慕者后来描述的“反对纳粹的起义”。学生警察对面相博,警察手持棍棒手枪,学生则是赤手空拳。勇气固然可佳,但肢体的愤怒能够改变什么?或许只会结出反面的思想果实。这个暂且不论。汉斯倾慕者事后发问:“人们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这完全可答:正是由于白玫瑰传单的启蒙与激励。
    1943年2月18日清晨,朔尔兄妹来到慕尼黑大学主楼,趁学生上课之机,把传单依次放在教室门口。索菲在主楼光明殿二层向下抛撒传单。校工史密特看到之后迅速举报,盖世太保立即予以逮捕。随即,克里斯托夫被捕。亚历山大·施莫雷尔、维利·格拉夫和胡贝尔等80余名白玫瑰小组成员先后被捕。
    严格地说,告密者校工史密特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但他更接近于昏聩的爱国者或者布尔乔亚庸人。他热衷物质生活,恪守既成伦理,把政府等同国家,从而成为纳粹帮凶。这是一个可怜的小人物。1982年电影中,盖世太保表彰史密特,衣饰朴素的史密特谦卑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正是这种未能觉醒的狭隘认识,构成了纳粹强权政治的统治基础。这之中也包括索菲的男友福里茨,他甚至沾沾自喜于自己拥有向别人开枪的特权。他们无疑构成社会进步的阻力,教育他们唤醒他们,正是启蒙者的日常工作。
    人性中的脆弱其实并非人性弱点,仅仅是特点而已。正因它的存在,人才之所以为人。2005年电影中,索菲拒绝了盖世太保的“好意”回到牢房,捂着肚子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是的,任何人面对生命的消逝都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索菲也不例外。但和其他人略有不同的是,索菲的理性一旦苏醒,她立刻明白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我害怕,但我并不屈服”,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拥有良知者的正常反应。恐惧不可怕,沉默不可怕,可怕的是自问自答时丧失了良知。这是唯一不可以原谅的。索菲内在的精神生活给了她顽强的支撑。影片一开始,索菲和女友听着广播中的老歌,边笑边唱,让人几乎忘了窗外正在进行的残酷战争。导演马克·罗特蒙德说,这就是他对索菲的理解,一个拒绝认罪诱惑、为自由献出生命的人,她的精神世界必是温暖而充实。
    被捕四天之后的22日下午5时临刑前,朔尔兄妹和克里斯托夫最后一次见面。他们彼此一句话不说,默默传抽着一根香烟。索菲第一个走上野蛮而血腥的断头台,她平抑着起伏的心脏,面无惧色,坦荡而从容。汉斯是最后一个,他把头伸进刀架,突然奋力高呼:“自由万岁!”这激昂的声音让人想起电影《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身受残酷的剐刑之际振聋发聩的呼喊:“FREE(自由)!”令人扼腕落泪。
    战后,人们没有忘记白玫瑰,更没有忘记死难的六位烈士。1987年,白玫瑰小组成员米勒发起成立“白玫瑰”抵抗运动基金会。如今,慕尼黑大学主楼内的白玫瑰纪念馆,参观者每日络绎不绝。维利·格拉夫的姐姐今年在波恩大学演讲时说:“对我而言,讲述白玫瑰并不容易,因为这也影响了我自己的生命。但是我想,必须要和现在的年轻人讲,让他们知道并了解:曾经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白玫瑰在德国家喻户晓,在中国也非没有知音。2002年7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德汉对照本《白玫瑰》(王瑞芝译)。作者是汉斯和索菲的姐姐英格·朔尔,她依据当年文件遗存,详述汉斯、索菲生平以及事件经过。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此前也曾出版此书,译名是《白玫瑰一九四三》(周全译)。书中引用了当时法庭的判决书、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目击者的回忆,封面赫然写着德国前总统理查·魏兹塞克的评语:“每一个世代的勇气都重新决定我们的文明”。是啊,所有当代言语必然拥有历史的回声。

2005.8.9.

 4 ) 片名应该改一下

没看过,但记得国内翻译过。

网上找到的:

德国《“白玫瑰”在行动》(上译)  
      刘广宁、童自荣、王建新、曹雷、尚华(1984年8月)

 5 ) 年轻不是借口



    看过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的朋友,也许会记得影片末尾处,年老的琼格说到当年她认为自己无罪,因为她不是狂热的纳粹份子,也不支持法西斯主义,但她后来看到苏菲·斯库勒的墓碑时,才明白到:“年轻不是借口”。

    德国曾拍过两部以苏菲·斯库勒为主角的影片,分别是《白玫瑰在行动》和《希望与反抗》。(两部作品都有中文配音版,前者为上译,后者为央视)

    这两部影片虽然讲述的是同一个人的故事,但内容并不重复,更具体点地说,《白玫瑰》的侧重点在于苏菲被捕之前,《希望》的侧重点则在苏菲被捕之后,两者重叠在一起的剧情只有十分钟左右,几乎可以说是“上下集”的关系。

    因此,推荐你先看《白玫瑰在行动》,再看《希望与反抗》。

    苏菲·斯库勒是二战时的一个德国反战女英雄,最后被纳粹政府的“人民法庭”以“颠覆国家罪”、“反革命罪”、“反党罪”、“反人民罪”、“宣传反动言论”、“别有用心地进行煽动性活动”的名义判处死刑,去世时年仅22岁。(在6月看这种影片,真别有一番感受……)

    她的故事可谓一段传奇,但其实她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学生,这种女孩在大街上随处可见,她并非多么神通广大,却背负着无数德国人不敢承担的反战责任。

    苏菲能够办到的事情任何人都能轻易办到,不过是喊喊几句反战口号、扔扔几张反战传单而已,但在整个德国,却很少有人这么做,只让一个无助的女孩子扛起这么大的使命。

    德国人用苏菲的故事来反思自己曾经的懦弱,正是大多数人的沉默,给纳粹的横行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这种对整个民族的反省、而不是简单地去谴责希特勒或者几个纳粹党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视历史。

    《白玫瑰》片中个情节让我难忘,当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后,德国境内开始了爱国募捐活动,希望民众能够凑点钱买几双靴子和绵衣,以提供给前线即将被冻死的士兵。

    然而苏菲却拒绝捐款,她冷冷地说出了两个字:活该。

    苏菲的嘲讽,并非单纯的愤青之语,此时她日思夜想的恋人正被派往东线战场,而这点苏菲是完全知道的。

    好一句“活该”。

    这让我想起《战争与和平》里的一句话:“法国人也是人嘛,他们被冻成这样,多可怜呐……但话说回来了,谁请他们到这里(指俄罗斯)来的?只能说他们活该!”

    德国人是怜悯自己的士兵的,哪个士兵没有家人呢?然而怜悯和谴责是可以共存的,你跑到别人家里去抢东西,结果被人家捅死了,你也配说自己“也是人”?还有脸喊“冤”?

    抢东西的人有罪,对此暴行不加阻止、反而把孩子送进强盗训练所的家人就是“无辜”的吗?

    没有人民的软弱甚至是支持,就没有二战时纳粹的诸多暴行,德国人在战后诚恳地承认了这一点,因此也就有了《帝国的毁灭》里戈培尔说的那句令人反思的话:“我们(纳粹党)从来没有强迫人民,是他们选择了我们。如今沦落至此,是他们自作自受!”

    强盗有罪了,强盗的家人并非无辜了,那么“冷眼旁观”的人就没有半点责任了吗?

    在这里,不妨再引用一句著名的话:

    “起先他们屠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后来他们屠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依旧不说话;然后他们屠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为我说话了。”

    喊几句反战,很难吗?扔几张传单,很难吗?

    东京轰炸里的平民很可怜,广岛原子弹下的平民也很可怜,但这是他们咎由自取,怨不得人。

    日本动画《银河英雄传说》提到了腐败是什么,其实腐败并非某某人贪脏枉法了——这只是个人品质的败坏,所谓的“腐败”,是有人贪脏枉法时,却没有人站出来指正。越战时,美国民众上街反战,伊拉克战争时,美国民众又再上街反战,不管他们所取得的效果究竟如何,他们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们都没有漠视自己心中认为不正确的事物,没有回避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暴行,所以美国政府给他国造成伤害时,那些反战的美国民众才有资格说自己是无辜的。二战时的日本固然有绿川英子、原清志……但更不乏拿着鸭梨鼓励下一代去送死的人。

    《白玫瑰》和《生于7月4日》,可谓是同一种事物的两个视角,前者是平民,后者是军人。

    《生于7月4日》里的罗尼知道战争是残酷的,他误杀了平民和战友,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拒绝去反对越战,因为否定了参战的意义,就等于否定了自己过去所作的努力、否定了自己过去的价值观。

    经济学家凯恩斯曾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不是让他们接受新思想,而是使他们忘却旧观念。”

    把自己过去若干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推翻是很难受的,这比摧毁一座城市更能折磨一个人,因此,日本人拒绝反思二战,中国人拒绝反思文革。发生人祸时,世人都想把自己打扮成“心灵的受害者”、一味地吹嘘自己的“逼不得已”、相互攀比自己的“不幸”,没人原意承认自己曾经是一个小丑、疯子、无耻之徒。

    德国电影《浪潮》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即在所谓“民主、自由、平等”的今天,培养纳粹,只需五天。这部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故事原型发生在美国,一位教师仅用了5天的时间就培养出了一群狂热的法西斯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独裁体制的魅力”,后来这些学生长大后,都不愿提起这段疯狂的往事,没人原意承认自己参与了一场闹剧。

    从这种人性的共同心理来看,不管你将德国人对二战的态度的原因,解释为单纯的“外因”或“内因”或两者皆有,你都得敬佩他们的认真干劲。不少犯过罪的人其实就像《生死朗读》里的汉娜一样,宁愿被处以极刑,也羞于承认自己是个浅薄的庸人,无论你对其施加再多的外部压力,也不能使其“忏悔”。

    苏菲对德国人来说不是减轻自身罪恶感的遮羞布,不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革命烈士”,而是一段可耻的血泪史,苏菲的存在使德国人感到更羞愧了,正是无数个“懂事”的大人,把一对只有二十几岁的兄妹推上了断头台。

    《白玫瑰》里反复强调一句话:“国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实现人类愿望的手段。”可是现实中,“国家”何时不被视为“最终目的”?一旦扯上了“爱国”,什么都是正确的。杀人和抢劫都是错误的,然而“奉旨杀人”和“奉旨抢劫”却是正确的。我们都说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可是“正义”的概念却总是由国家政府来决定的,于是《西线无战事》因为反战而被纳粹政府禁播,于是苏菲·斯库勒因为反战而被人民法院判处砍头,于是在日本喊反战的都成为了卖国贼,于是同一种做法在美国本来是正确的到了麦卡锡时是错误的到了再之后又正确了,于是毒奶粉受害者的家长在QQ上说了党的一句“不是”就被关押一年……

    福尔摩斯说:“你犯下了比叛国更严重的罪行,那就是谋杀!”

    这种将生命的价值凌驾于一切势力划分之上的豪言壮语,又有多少人能够将其贯彻?我承认我不能,也不敢,所以人祸降临时,我也许不该有所怨言。

    很大程度上,我们不敢承担起责任去纪念文革,就和当年那些不敢反战的民众一样的可恨,这些行为都蔑视了无数在人祸中丧失的生命……

    是的,正如琼格所说的那样:年轻,不是借口。

 短评

给苏菲·绍尔行刑的刽子手在变天后也给战犯们行刑。

6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剧情真的一般般了,节奏比较缓慢,感觉拉拉杂杂讲了很多,“白玫瑰”真的做的事情讲得也不太多。女主真可爱。在新冠疫情的时候看这个片子,真是别有一番滋味。“真话都要烂在肚子里吗?”“总要有人先说,我们就是起头的。”人类啊。

7分钟前
  • 南瓜不说话
  • 还行

没个字幕连猜带蒙地看完了,如果能听懂就更好了……

12分钟前
  • 竹空
  • 推荐

白玫瑰被鲜血染成了红玫瑰,供现世的人纪念和爱戴。PS:审判时,法官的面目隐没于黑暗中——此处用光甚好。

16分钟前
  • 24格
  • 推荐

青春热血,全员靓仔

17分钟前
  • 🙄
  • 还行

《宁死不屈》。。。。。。二战时期德国所谓的政治犯被砍头呵呵

21分钟前
  • CM
  • 力荐

配乐很美女主很漂亮

22分钟前
  • William H D Lee
  • 还行

巴伐利亚和其他的德国人不一样。

26分钟前
  • 卡林
  • 推荐

很不错的老片,故事好,上译当年的台词翻译没的说

30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又给我看睡着了。没有把纳粹当作景观,生活在其中的人温水煮蛙似的堕落。

35分钟前
  • 王福
  • 还行

这部电影找到的原版死活都下载不下来,找到的上译版本配的不是很精细【但老艺术家们的声音很好听】,另外电影的剪辑也满糟糕的。但这群慷慨赴死的年轻人,谁能不为他们动容呢,哭着看完

40分钟前
  • pissoff
  • 力荐

当时的看的德文字幕...真是猜的百感交集...不过还是不错的片子

43分钟前
  • 福羊
  • 推荐

”Die weiße Rose" und "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die zweite Filme habe ich heute gerate zusamme angeschauen. Man sollte "ein harter Geist, ein weiches herz " haben.

44分钟前
  • 吾理想
  • 力荐

看完这部以后又重新看了"Sophie - Die letzten Tage",不禁再一次被感动了。

49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本片可以看作是《希望与反抗》的前传。主人公索菲-肖尔是反法西斯“白玫瑰”小组成员,22岁遇害。03年德国电视二台采访评选出的德国十大伟人之一(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俾斯麦等并列)。片末列举的6条,另人联想到战前德国诺和平奖得主,卡尔·冯·奥西茨基被纳粹当局处以叛国罪。战后同样不予申诉……

53分钟前
  • 阿素喇
  • 力荐

二战时期德国的学生运动,很小众的题材电影。拍摄手法中规中矩,最震撼的还是最后的字幕内容,对于他们被处极刑,最终联邦法院也没有给予平反,使影片更班有深度和引人思考,德国是盛产近代思想家的国家。

56分钟前
  • 豆友189738742
  • 推荐

过于枯燥,还有中文配音真是无力吐槽啊

59分钟前
  • 元子
  • 还行

演员都又年轻又好看~上译出的东德电影好多

1小时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力荐

国语配音《白玫瑰在行动》

1小时前
  • []
  • 还行

流水账式记录,苏菲的男朋友和有孩子的那个男的我一直在搞混。不过演员确实个顶个地青春,享受青春盛宴!

1小时前
  • 两条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