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1991

HD

主演:雅克·迪特隆,亚历山德拉·伦敦,迪迪埃·巴比尔,贝尔纳·勒科克,尚塔尔·巴尔巴里,艾尔莎·泽贝斯坦,Edith Vesperini,Gérard Séty,Lise Lamétrie,Leslie Azzoulai,Corinne Bourdon,Jacques Vidal,Claudine Ducret,Frédéric Bonpart,Maurice Coussonneau,Gilbert Pignol,André Bernot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梵高1991 剧照 NO.1梵高1991 剧照 NO.2梵高1991 剧照 NO.3梵高1991 剧照 NO.4梵高1991 剧照 NO.5梵高1991 剧照 NO.6梵高1991 剧照 NO.13梵高1991 剧照 NO.14梵高1991 剧照 NO.15梵高1991 剧照 NO.16梵高1991 剧照 NO.17梵高1991 剧照 NO.18梵高1991 剧照 NO.19梵高199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生日快乐啊,梵高同志!(转载)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 /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亲爱的文森特: 今天是你的生日,3月30日,如果你还活着的话,到今年也得有170岁了。 这可真令人惊讶,很难相信你已经是近两百年前的人,因为你的画,到现在都没有过时。在美术馆一排排陈列的画作,有些画很美,但其绘画语言,已经明确地提示观看者,这是一幅古老的画,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旧日时光,但你的画不是这样,你的画依然活着,上面的颜料一根根站起来,还在朝我吼叫。 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生日是怎么过的?如今已不可考。我们能知道的只是那一天你被关在精神病院里,而且正在遭受一次猛烈的发作。你把这种发病称为“黑暗”,你陷在一次又一次的黑暗里。 刺激你这次发病的起因是你又去了一趟阿尔,那个让你失去了高更的友谊并失去了一只耳朵的地方。你获得许可离开精神病院,阿尔之旅被视为一次测试,虽然你惴惴不安,但有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鼓舞你决定试一下,“以便看看在没有再次发作的情况下,我是否可以承受正常旅行生活中的压力。” 那个好消息是,在布鲁塞尔的“二十人展”上,你卖出了一幅画,《红色葡萄园》,售价400法郎。这个价格不算高,但你一辈子也没有卖出过几幅画。有一次,有个人买走你的画,只留给你20法郎。 你没能通过测试,你再一次败下阵来。人们发现你在阿尔的街道上漫游,一脸茫然,而且已经迷路了,既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因何在此。你随身携带着的两幅画和信件都不见了。最后,精神病院派工作人员用马车接回了你,你跌回黑暗。 顺便说句题外话。现在,就在我给你写这封信的当下,你有一幅画,正在中国展览,它是随英国国家美术馆的一大批绘画珍品一起来到中国的,展览的名字叫“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不是什么含糊不清的“二十人展”或“二百人展”,在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这几百年的所有那些伟大画家里,你的名字被挑选出来,放进了展览标题。而且你那幅小小的油画,几乎是全场最贵的一幅,光是它的保险估值,就达到了10亿人民币。很抱歉,这个世界现在没有法郎了,但如果折算成欧洲通用的货币,10亿人民币,大概是1.34亿欧元吧。

你一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当你写信给你的弟弟,亲爱的提奥,难堪地开口讨要150法郎作为生活费,每次都让你陷入自责,继而自我厌弃。 你还记得那幅小画吗?是很奇怪的一幅。画面上一方草地,几乎谈不上有什么构图,就是平铺直叙的草地,没有人这样画过草地,我想是因为没有人这样凝视过草地。全是草,你用力地画出一根一根草,颜料刀劈斧砍,每一根都是平等的,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草丛里有几只蝴蝶。远处隐约有一条小路,有一点点你喜欢画的丝柏树的树根,但那些不重要,你要画的就是草,一根草就是一条命。 这是你在生命最后一年里画的画,那一年你过得很糟,有很长时间都在“黑暗”里,医院禁止你使用颜料,甚至扣下了你的钢笔和铅笔。因为他们发现你在狂躁的时候会吞咽颜料,吮吸油画笔,甚至大口灌下松节油——以前你没钱买酒的时候,也抓起松节油就喝——而这些玩意都是有毒的。我不确定你还记不记得这幅草地。不过没关系。现在,很多人都帮你记住了它。 你曾经向提奥解释过,为什么你在画面上每次签名都是Vincent,而不是van Gogh,你说因为Gogh太难发音了。你没想到,现在大家都非常利索地发着这个音,谈论着你,甚至在中国也是如此。你的名字妇孺皆知,它被翻译成“梵高”,这两个汉字,分别代表着奥义和崇高,那正是你在你的艺术中所相信的东西。 你不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文森特·梵高,在你之前,你母亲诞下过一个死婴,是个男孩,他被命名为文森特·梵高,墓碑上也刻的是这个名字。一年后,母亲又生下了你,你继承了死去的哥哥的名字,仿佛是你替他重活。诡异的是,你的生日,跟那个死去的男婴文森特·梵高的生日,是同一天,当然,那一天也是他的死日。这像是一个神秘又悲伤的密码,奠定了你一生的宿命。 你也不是这世界上最后一个文森特·梵高,你弟弟提奥,在跟乔结婚以后很快有了他们的头生子,他写信向你报喜,并决定用你的名字为宝宝命名。这消息令你心乱如麻,之后你多次表达过,生怕孩子因此传染到你那古怪的性情,以及厄运,你宁可他不要起这个名字,无论如何,你希望他千万不要像你。 让我继续说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吧,在说了上面那些好消息之后,也有一些悲伤的事。在你死后,你最爱的弟弟,提奥,很快崩溃了,对你的爱,对你们最后爆发的那次大争执的悔恨,以及对家庭的责任,压垮了他。他肺部感染,脚也跛了,病毒蔓延到了他的脑部,他日渐虚弱的大脑,到最后只记得一件事,他反复写下这件事:文森特·梵高不能被遗忘。人们必须明白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果我不用尽全力促成这件事,我会自责,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他让自己长时间埋首在与你的通信里,天呐,你们之间写了那么多信,简直比最热恋的情侣还要密切。他激进地筹划着你的展览,若有人胆敢说不,他就跳起来猛烈抨击。这简直太不像他一贯的作风了。最后,他以你的方式,在他服务的古庇尔画廊大喊大闹,用力摔门,并在几天内完全陷入癫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由于他过于狂暴,医生不得不用氯仿麻醉他,并给他穿上束身衣。你那个原来富有涵养、善解人意的弟弟,因为爱你,哀悼你,把他自己变成了你。 你以前担心过,弟弟一旦结婚,有了自己的生活,你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连接就会被打破,你也担心你会成为这个新家庭的重负。但爱并不是这样一种东西,爱有时候并不因被分掉而变少,它有时反而因传递而变多。在你弟弟死后,你的弟媳妇,乔,坚定地接过了继续托举你遗作的重任,虽然你们之间爆发过矛盾,虽然她不久就改嫁了,但在某种程度上,当提奥变成了你,她就变成了另一个提奥。她要证明,她的亡夫是对的,他没有看错文森特·梵高。也是她,在25年之后,坚持把提奥的尸骨移走,与你并肩合葬。 我说了这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现在,也请你说一说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吧。 其实我最想知道的是,你到底是怎么死的? 小时候我接触到的艺术书籍都说你死于自杀,在1890年的那个夏天,你开枪打死了自己。但后来,更多的史料被披露出来,不由令人疑窦丛生。 1890年7月27日那天,你在拉乌旅店吃完午饭,拎起装满颜料的画具袋,又继续去野外写生。太阳落山后,人们看见你捂着腹部、一瘸一拐地回来,回到自己房间躺下,你的肋骨下方有一个小弹孔。 “我是在田野中自杀的,我用左轮手枪向自己开的枪。”这是你当时对医生和警察做的陈述。当警察对你进行细节盘问的时候,你说,“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要自杀的。”两天后,你在弟弟提奥的怀里死去。 但你不能解释以下疑点: 1,医生在你的身体里找到了子弹,这是一把小口径手枪,如果从近距离对自己开枪,子弹会穿过身体,而不是像这样留在体内。从弹道的情况来看,枪是从距离身体较远的地方开火的,远到你自己完全够不到的地方。 2,子弹从肋骨附近一个罕见的倾斜角度射入体内,弹道并非直线,要对自己造成这样的伤口,姿势极为别扭。如果想要自杀,对着心脏或脑袋才是令人信服的求死方式。 3,你声称在你枪击之后,手枪就掉落不见了,但警察四处搜寻,一直没有发现这把手枪,甚至连你带出去的画具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按你当时的伤势,你不可能还有余力清理现场。 4,你没有留下任何遗书,反而你那些没有寄出的信件里留下了许多关于将来的计划。在出发去“自杀”的时候你还很费事地扛上了画具去作画写生,这完全不像一个不打算回来的人。 5,从未有人听说过或见过你拥有这把枪,事实上,当地唯一大家知道的手枪持有者是一对年轻的兄弟:弟弟雷内16岁,淘气挑衅,以捉弄你为乐;哥哥加斯顿18岁,敏感而文雅。你一直跟哥哥加斯顿关系很好,不惜因此而忍受他那个讨厌的弟弟。雷内曾在不同场合炫耀过这把枪,从你受伤的那天起,这对兄弟就被他们的父亲带离了当地,神秘地消失了。 …… 疑点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你虽然屡次表达过死志,但更多时候你激烈反对自杀,认为自杀是对生命之美犯下的罪行。有学者在走访了许多奥威尔镇的居民并做了大量研究之后认为,你是被那年轻的小伙子意外射中,“由于害怕被指控谋杀,他们不愿意说出事实,文森特决定为保护他们而牺牲自己。” 如果这是真的,在最后时刻,你一定感受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为了保护更年轻的孩子免于被起诉,不惜牺牲自己,这很像早年那个立志当牧师的你,也很像那个为了挖土豆的苦人而哭泣的你。 就像你在给提奥的信里写的那样:“画家们死去,并且被埋葬,他们以自己的作品向下一代人或下几代人说话……在画家的生活中,死亡也许不是最苦的事。” 但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那些你曾经想要保护的孩子,也已经得到了死亡最严密的保护。你可以说出真相了吗?我在今天纪念你的出生,也在今天遥想你的死亡。你写过,你的内心燃着一团火,而过路的人只看见一捧烟。但你要相信,这世上总有不怕被火灼伤的人,想要深刻地了解你,就像你的提奥一样。 此致 敬礼! 你的中国朋友 我的名字比Gogh更难发音,但你可以叫我KK 2023年3月30日

 2 ) 我心中的梵高

最近看了好多的朋友,都去看了至爱梵高(虽然到了电影院,发现好多位置依然是空的,也许类似上海和北京的许多电影院来了很多人,但是我知道的在安吉的电影院,来看的人真不多) 所以接下去又来了一个新的问题: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去看了梵高,那么多的人在朋友圈转发关于梵高的画,纪念梵高的那首Starry starry night,可是真正的梵高又被多少人了解? 我大多可能只知道梵高非常有名,而且一直非常有名(其实也不长就100多年,可是因为好像早就被听说了,就觉得是“一直”,我也真的是佩服大众思维的选择性“智慧”的。) 刚刚描述了这一些现象,我仿佛知道了天朝的人们有时候为什么那么热衷于一件事情,或者崇拜某一样事情,然而当你真正去问他,请问你喜欢###的什么时候,最有可能的答案是:我和大家一样喜欢“它” ,当我再一遍问他:“你到底喜欢它什么” ,再一次回答“我告诉你了呀,我和大家一样喜欢他,你真的是个傻逼,同一个问题问两遍,你痴呆了吧!” 我真的因为痴呆而问了两遍吗? 此刻回到梵高! 标题是至爱 梵高,中文翻译真的是不错的。 此刻回到梵高当时或者时候作画的一种状态:梵高从一出生开始就被打上了一个标签:已经死去的完美的哥哥的弟弟,非常努力尝试在学习、牧师等传统领域取得成功,但是都失败了! 永远无法取得在父母心中的认可,从哥哥那一刻走的时候开始,注定了他无法获得父母的认可,所有这些成了他画画情感的基调元素。 现在学心理学的人最喜欢推崇梵高的画(除了部分艺术家),心理咨询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走到一个好像被过去的阴影包围的人,一次次地唤醒他,然后要走出这个看不清的事情。 就像梵高一样,但是梵高的咨询师是谁呢,是他手中的画笔,完成的一部部作品,还有一封封写给自己弟弟的信! 在看至爱梵高时:他去世的那个酒店的店长女儿说:梵高的画画时间非常有规律。 所以这个咨询师是多么有规律地出现在他的世界里,每天都来,每天都好几个小时。 结尾:只有最后一种感受,当他的世界完全被不理解包围的时候,当他听到了真实的现实的时候,当他选择用枪来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他想告诉人们的是:你们看,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对我,我都深深爱着这个世界,因为世界的苦对我来说,就像这绘画中的颜料和线条一样! 没有对错,只是颜色暗淡不同,线条长度细长不一,而将这所有的一切美好,记住是美好而不是完美地呈现的催化剂就是 “我”心中的爱! 天才从来不是培养出来的,天才就像这钻石,天造地化,屹立乾坤不到,出神入化地呈现这个世界对它爱恨情仇!这就是我心中的哈姆雷特、我心中的梵高! 致敬 Robin

 3 ) 来自于安妮宝贝

       法国电影《梵高》。片头是画布上浓重的纯蓝色,笔头在上面掠过,发出刷刷有力的声音,有一种潮水般错觉。片子基调冷静。大量欢乐镜头充满寓意:聚会时嬉戏和表演,乡村舞会,沙龙离得狂欢和男女情爱,乐曲,歌声,美酒,笑声,人群,青春的女性躯体,源源不断地出现和持续。

       人生表象热闹和愉悦的一面,似乎起着一个背景衬托的作用。一回到文森特的处境,只是他无法缓解的荒凉自处。属于他独自的人生,是在田野里对自己开了一枪,然后躺在阁楼单人床上等死。床单和墙壁雪白,床头放着一把旧椅子。一些人轻声地来来去去。他们无法参与到他的荒凉里面。

       一个朋友曾经去甘肃支教,默默工作一年。问他的感受,他说,这件事情对那些孩子们的影响或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改进,不具备任何作用。这只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他的内心在这件事情里获得很多,改变对人生的看法。那已足够。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但有些人即使被审判之后也未必能得到这回报。这是个区别。

       “我喜欢更简洁,更淳朴,更严肃的作品。我需要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感情。现在已经到了联合起来大声疾呼的时候吗?或者,既然这么多人睡着了,他们不喜欢呗叫醒,最好还是自己独自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些自己单独可能并能够承担的工作……即使以后我能够挣得多一些,我也将永远在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的范围里活动。因为我对各种事物的观念以及我想画的那些题材毫不留情地要求我这样做。”

       孤立的处境虽然危险及代价巨大,但真正的创作者,甘愿把自己的痛苦及超脱生命污泥寻求净化的使命当做祭品摆上祭坛。有些人左右逢源徒有虚名,有些人则继续被蔑视或误解,远离喧嚣人世。

       收集所有关于他的电影。他丢掉手枪,捂着腹部从麦田里转道而回的时候,雷雨将至的天空乌鸦飞窜。在一部电影里,他要求弟弟提奥给他一根烟,他叼着死去。有些不是。看他如何在被后人想象的镜头里,一次次地死去。死在他的小阁楼里。他的真相是他的秘密。这样很好。

       奥维尔。我去到那个一万公里之外的小镇。走上狭小阴暗阁楼,看到他的单人床。采下田野里两枝长茎的黄色雏菊,放在他的墓碑上端。这朴素的花朵一定是他所喜欢的,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乐趣只来自天与地。我为自己对他积累如此长久的尊重,此刻获得的相会,感觉欣慰。

       在北京画廊里,看到过大部分当代美术作品,即使是被炒作和拍卖出高价的当红画家的作品,充斥的也大多是媚俗形态、虚浮概念和浅薄的趣味。这样的潮流和作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我们的确绝少能够看到一幅充满感情的静谧的作品,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光芒的作品。广渺天空中,光亮都已黯淡,只有逝去的星辰还在闪耀。有些人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从不隶属于某时某地。

       还有画家会在田野里站立一个下午,只为画下春天的玉米地和桃树林,画下那些光与影,那些植物的芳香和灵魂,以及淳朴的农民在田地中劳作的自然姿态吗。还有人在绘画的时候,一边对画布涂上颜料,一边对着置身其中的风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深深沉溺的欣赏吗。美。这一切的美。对美的真实感情,让一个人的心里曾经如此狂热、激愤、孤独和痛楚。

       “我在探索,我在奋斗,我全身心都奉献于此。”他是一个两百年前落魄至死的贫穷画家。他是永远的梵高。

 4 ) 重大的历史时刻在当年曾经平静地发生

本片现存的各种中英字幕都不尽如人意。一开始我看的是HALFCD压制的来源于“市售DVD”的字幕,错误得驴唇不对马嘴,把“他在70年参加了巴黎公社”(il s’est engagé à la Commune en 70)翻译成“我不能让我70岁的丈夫知道”。后来又找了一版CiNEFiLE中英字幕,有一半是错的,比如:

梵高和火车站挑夫走到chez Ravoux旅店(也就是现在的梵高故居),挑夫对梵高说:

Si y a quelque chose de libre, elle vous prend. (店里还有空地方的话,会让你住下的。)

英语翻译成if there’s a vacancy, she’ll take you.

中文字幕应该是照着英语翻译的:如果有房间的话,她会带你去。

但实际上这里的elle指代的是pension(家庭旅店)。Elle不仅可以指代女性,也可以指代“家庭旅店”这样的阴性名词。翻译英语字幕的朋友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注意到影片一开始梵高说自己要找une pension pas chère(一家便宜的家庭旅店),这几分钟影片里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这位朋友可能是在迷糊的状态下在台词里强加了一个she。翻译中文字幕的朋友可能不懂法语,也就将错就错翻译了“她会带你去”,字幕和台词原意完全偏离了。这个算是非常基础性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但是这也不怪翻译字幕的朋友。这部影片大量使用了法语的口语俚语俗话歇后语,还有不少医学专业用语,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三共和国早期,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我觉得如果没有字幕不查词典,作为外国人是很难完全听懂并且理解的。导演Maurice Pialat曾经学过美术,在医院做过医药代表,而本片的故事是梵高晚年找Gachet医生看病的经历,恰好把他这两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发挥了他的长项。

Pialat的其他电影台词也很难理解,前两天和一位法语特别好的朋友吃饭,她表示在法国看《在撒旦的阳光下》(Sous le soleil de Satan),没有字幕的情况下自己完全听不懂。确实,我看的是英语字幕,片子里一大堆宗教方面咬文嚼字的词汇,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我很辛苦地找到了《梵高》的法语字幕,在时间轴不对、仍然有部分台词没有提及的情况下,遇到每一个不认识的口语俚语俏皮话都翻字典,2个半小时的电影我看了6、7个小时,前后持续了一个星期,才算是基本明白了影片想讲什么。现在看来,1991年金棕榈《巴顿·芬克》(Barton Fink)拿了那么多奖,而《梵高》颗粒无收,确实有些不太公平。

Maurice Pialat影片的风格很独特,尽管他一直都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感觉,不惜剪掉关键的叙事性桥段,导致他的影片看上去有些杂乱,但是我个人并没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体会到他的电影制作方法论通过《梵高》所体现出的如此强烈的效果。《梵高》将他的电影理念体现得非常纯粹。

影片再现了梵高生命中最后的67天,他在弟弟提奥的建议下,离开“喧嚣的巴黎”,来到巴黎西北郊的小镇Auvers-sur-Oise疗养,创作了人生最后的若干幅作品。影片并没有目的性很强地深入梵高的内心,去展示伟大艺术家的所谓灵魂深处、艺术追求、创作理念等等符号化、神化的内容,反而是大量展示梵高和他周围的各种人的普通生活。剧本虽然没有明确完整的故事线,只有碎片化的一系列场景,但是每一场戏的信息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对1880、1890年代法国乡下生活细节复制得非常到位,展示了第三共和国早期的社会风貌,让我觉得那个人就是梵高本人,那些人就是当年法国乡下实际存在过的人。

梵高生命中最后一年是1890年,彼时的法国人还活在普法战争、普军包围巴黎时期巴黎人的艰难生活、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Adolphe Thiers对公社社员的血腥镇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中。虽然影片表面上看都是恬静的乡村生活,但人物的内心还留存着20年前社会动荡的余波。Gachet医生家老女佣的儿子“在70年参加了巴黎公社,再也没有回来”,朋友告诉她“Thiers的军队进了巴黎,我赶到巴黎一看,他和其他死去的孩子横尸街头,他才15岁”。在一部讲述梵高最后日子的影片中加入了这样的情节,丰富了故事的文本层次。

片中Gachet医生家的聚会上,众人唱起了《樱桃时节》(Le Temps des cerises),这是一首巴黎公社支持者的革命歌曲,“樱桃时节”喻意革命胜利:

Quand nous chanterons le temps des cerises

总有一天我们会为樱桃时节歌唱

Et gai rossignol et merle moqueur

欢快的夜莺和黑鹂

Seront tous en fête

将会一起庆祝

Les belles auront la folie en tête

美丽的人们开心到疯狂

Et les amoureux du soleil au cœur

相爱的人们心中有阳光

Quand nous chanterons le temps des cerises

总有一天我们会为樱桃时节歌唱

Sifflera bien mieux le merle moqueur

黑鹂的歌唱将会更响亮

梵高在巴黎的妓院里抱着Gachet的女儿,听歌手演唱《红色山丘》(La Butte rouge),歌词更是非常直白地指代巴黎公社:

La Butte Rouge, c'est son nom, l'baptème s'fit un matin

他的名字叫红色山丘,洗礼开始于一天清晨

Où tous ceux qui grimpèrent, roulèrent dans le ravin

所有爬上山丘的人都跌入山谷

Aujourd'hui y'a des vignes, il y pousse du raisin

今天那里满是葡萄园,种满了葡萄

Qui boira d'ce vin là, boira l'sang des copains

我们喝的每一杯葡萄酒,都是我们的同胞的鲜血

C'qu'elle en a bu, du beau sang, cette terre,

大地痛饮美丽的鲜血

Sang d'ouvrier et sang de paysan,

工人的鲜血,农民的鲜血

Car les bandits, qui sont cause des guerres,

因为那些挑动战争的匪徒

N'en meurent jamais, on n'tue qu'les innocents.

永远不会死,死去的只是无辜的人。

影片并没有着力表现梵高的艺术才华,而是将他穷困潦倒、对艺术缺乏坚定理想、脾气暴躁、流连于妓女之间的生活状态作为主要方面展现出来。片中梵高的弟弟提奥时而说“我不喜欢他的画”,时而又说“将来会有人认识他的艺术成就”。梵高生前与高更、塞尚的关系也在影片中用俏皮话的方式进行了简单提及,比如梵高与Gachet医生的这段对话:

Cézanne, il a jamais pu me blairer. Il nous appelait "Gauguin et Gogue".

梵高:塞尚从来都很反感我,他把我们(指他和高更)称呼为“高更和马鞍”(梵高的姓Gogh在法语里念法和发明新式马鞍的Gogue类似)。

Entre artistes, c'est pas méchant.

Gachet医生:艺术家之间这样的对话也不算太难听。

Je l'appelle pas "Seize-ânes", moi.

梵高:但我并没叫他“十六头驴”啊。(法语里“十六头驴”和塞尚的读音类似)

影片再现了梵高为Gachet和他的女儿创作肖像的过程,将其表现得非常淡雅。梵高最后死亡的情节也很平静,去世之后提奥很平静地帮他把欠下的旅店钱结清了,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普通法国小镇上,去世了一位具有艺术天赋但无人知晓的中年艺术家。如果是当今一位这样的艺术家去世了,必然很难在社会上引起任何波澜。这种状况恰好符合《梵高》这部影片的整体气质,非常生活化和历史感,因为在后人看来非常重大的历史时刻,发生之时往往非常平静。

 5 ) 困乏

我总是认为好的艺术家是缺乏社交性的,因为社交本身会毁掉艺术性。流连于社交活动的艺术家们,内心深处绝不是社交分子。他们本质和人类每一个个体一样,均是孤独、无助的。《梵高》里,对于人物的刻画流于情节和事件,梵高不断地活动,他的绘画作品更多像是出于天才而非内心的世界观。梵高可能并不疯狂,他的疯狂可以是隐忍的疯狂,但单薄的表现形式让电影淡得如白开水的同时又处处弥漫了创作的困乏感。导演在摄像机后面打着哈欠,观众自然也会被其影响。梵高的痛苦在电影中发现不了分毫,我们只是看着他被兄弟供养、在女人堆儿里打转儿和突兀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对商业性的绘画妥协。梵高在电影中个性最鲜明的一次只是站在某个村民家门口饮酒,他虽有着神经质的瘦弱,但眼神里掺杂了太多的表演成分。这既怪演员的表演生硬,也和导演对整部电影调子的判断错位不无关系。

 6 ) 神品

以梵高到达奥弗城开始创作的经历为主,与加歇医生的关系。梵高塑造的 沉默冷静带有轻微的驼背,真正像个泥瓦匠。皮亚拉特别能够理解水与画家的关系,如同看着布列松的照片。这种能抓住户外感觉的电影是罕见的,既不像在小剧场当中的梵高之眼,也不像好莱坞制作的厂篷式的电影。法国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与加歇医生家玛格丽特在田间的性生活也只有他来描写。兄弟俩一起嫖妓、跳舞。

色彩漂亮。神品。皮亚拉是日常生活专家,总能捕捉到纪录片的特质。

尤其珍贵的是它的结尾。表现梵高之死,很多导演显得特别笨拙,而皮亚拉所采取的无厘头的处理方式,让我们想起巜红圈》

 短评

。。。。。

7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较差

可以看作是大音希声风格的武侠传记片。演员外在形象沉稳内敛坚毅,有着反艺术家的码头工人气质,却能感觉到其身怀绝技并且激烈澎湃至随时可爆发的内心世界。结尾部分两个细节很厉害,一是女演员突然被砸到脚之后的爆发,二是突然起来的高亢配乐。迟来的错位悲悼凝结了梵高一生的命运。

10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我觉得比90年那部好看呀

15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剧本虽然没有明确完整的故事线,只有碎片化的一系列场景,但是每一场戏的信息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对1880、1890年代法国乡下生活细节复制得非常到位,展示了第三共和国早期的社会风貌,让我觉得那个人就是梵高本人,那些人就是当年法国乡下实际存在过的人。

1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啥?

19分钟前
  • 飞天神猪*将提
  • 还行

非常忠实的传记片在AF看的原声

24分钟前
  • minyee13
  • 推荐

看电影看到四分之一差点流泪,看到一半喜欢上了演梵高的人,看到四分之三开始因为对女性角色的狗血以及梵高莫名放荡跳脱的处理感到厌烦,结尾已经没有任何梵高的影子了。

28分钟前
  • 锥皱
  • 较差

【t345afc71d】【t391c70618】 梵高最后的日子,细细碎碎,白开水样叙述缓缓平铺,整整两个半小时,隐忍不癫狂静静死去。

30分钟前
  • [ e c h o ]
  • 还行

闷……………………

33分钟前
  • 小 赵
  • 还行

说在电脑前无法坚持的朋友,很理解。再次证明即便你在电影院不小心睡着了,但在你醒来的那个瞬间,你还是相信,有那么一段时光,真切驻留在了梵高的最后日子,也在眼前的黑暗时空中。拒绝配乐,拒绝煽情,他用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侧躺姿势,悄无声息地死去。他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听上去好熟悉。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在我所看过的名人传记片中,本片大概算是最平实最动人的一部了。既没有把传主神化,也没有将其妖魔化。整部影片不卑不亢,没有丝毫的媚态。一切都处理的如此流畅、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40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就好象无论怎样讲述,都不希望你被轻易阅读。情愿被误解,好过被理解。

45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更生活化的写实处理,包括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布景。影片首先将梵高还原为人,刨去了所有的传奇与耸动,甚至一些名画的诞生过程,毕竟那些你们都很熟悉了。雅克·迪特隆表演的很棒,一个敏感、脆弱又很自我的人。叙事上的省略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在影片第一秒钟,我们听到一种奇异的声音――曾在《爱德华·蒙克》里出现的画笔的巨响;但皮亚拉走得更远.他大胆地指出,单声道实际上比立体声具有更强的声音表现力(回想布列松的作品,不难意会这一点),于是我们在一部九十年代的电影中领略了"无环围空间"的音效;各种细小的后期录制声响被"不自然地"刻意放大,仿佛压扁后向中心聚集,如图层一般堆叠起来,它们绝非日常听到的模样,但在接近单声道的背景下反倒更具在场性与感染力(这或许也可看作一个比喻:片中未割耳朵的梵高实则已活在mono而非stereo的世界).皮亚拉对声音的态度实际上正是北方浪漫派和现代画家对景物的态度:关闭耳目而运用想象和知性构造出自然,突出其本质特征以接近那永恒的eidos,也即纯粹的外观(Aussehen).

51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还是想像中的存在最美好

54分钟前
  • 在.
  • 推荐

梵高最后的日子。皮亚拉一生的执念。

5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将戏剧化的表现降到最低,写实的如同白描。无限贴近梵高,他只是一个人,他也有爱欲冷酷自私,逃不掉每秒生活的磨搓,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他没有光环。他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只是不断的画,画,画下去。

60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最后超级~长的妓院戏真让人想起天堂之门,永远停不下来的舞蹈和狂欢,拍到导演满意为止… 皮亚拉镜头下的梵高就是个普通人嘛,包括主演的外貌也一点都不让人联想到印象里的那个疯子画家:片里的这个人,有放浪的爱情,有和家人的快乐和矛盾,有创作上的焦虑,也有和其他人都处不来的孤独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拍得太印象派了...

1小时前
  • (.-°_°-.)
  • 还行

梵高1890年在巴黎北郊奥维经历人生最后两个月的境况。摄影很美,91年的皮亚拉特还在延续70年代法国电影的乡村美学,那些配色和打光粗看不显眼,其实非常精致。故事中仍然有被忽视和伤害但沉溺两性关系中的女性,而且这部分做的有点拖沓。裸体不少,且结尾还是很催泪的,一个疯人的最后告解存在于理解

1小时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