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女孩

HD中字

主演:Robert Longstreet,Alexia Rasmussen,Eric Ladi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2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3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4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5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6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3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4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5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6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7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8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19消失的女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消失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Mort Colvins是一家动漫店的老板,对于电影漫画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Ellen Peter在他的店里打工,两个人经常聊天,相处的不错,下班Ellen开车载Mort回家,一切看似进展顺利,然而Mort并不能摆脱自己的奇妙想法,他有着不同寻常的梦,怀着年少时的纯真,这天早上Ellen像往常一样载他上班,路过一处草地,Mort下车凝视这一片空地,讲述了曾经有一个失踪女孩的故事,原本平静的生活从此开始了转变……小鼓女年年有今日药神皇太子:龙之刺空中浩劫第十季只有傻瓜和马 第四季空中乘务员势要称王科学侦探园魔法满屋:好莱坞露天剧场演唱会爱情万岁廖仲恺毋亡我国语天下无双(粤语版)反安慰剂霸王花4我的野蛮女友泰版小莉莉2003女人漫画皮鞋爱情自有天意闯堂兔锁侠生生侯爵夫人爸爸是女儿人体乱码安妮的脸幸福路上阳光灿烂 大海珊瑚小小的奇迹假冒小姐美好的夏天最后的匪帮 第一季通天拍档1988烈焰燃情肉食猎者第四季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五季金钱通解乾隆下扬州当我看着你魂飞魔路少年辰辰的烦恼电子云层下一胎二宝:总裁爹地超凶猛打雀英雄传

 长篇影评

 1 ) 与其说在黑婚姻,不如说在黑中产精英

当然首先黑的还是婚姻,或者是在探讨婚姻在现代后工业社会中的意义。

如果说人际间交往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权利竞争,导致他人即地狱的局面,那么组建家庭后,一方或者双方不愿意切实履行生育的义务和责任,成员对婚姻本质的理解即将陷入困境。
问题的焦点在于,有什么理由能让人在并无亲缘关系作为支撑的情况下心安理得接受另一个人的支配和控制。电影当然给出了很黑的答案:性的刺激,钱的保障,和孩子对时间和精力的消耗。

在此讨论下,浪漫爱更像是人类未适应后工业社会而保留的落后生物特质:人受情欲冲动指使陷入爱情并缔结婚姻契约,但若把婚姻看成一种小型组织,契约的存在和其限制功能是为了统一组织内部构想,以求达到动机和行动的协调一致,使得组织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提高效率,并且更持久地延续自身;而在所谓的丁克家族中,当婚配伙伴对对方的情欲渐淡已经不能更生出新鲜的刺激,但对生活的理解、对事业的追求又各不相同,无法组织共同行动,那么婚姻契约就只剩下维持婚姻存在的框架功能。这使得有人将其比喻做围城,或者监狱,或者坟墓,传达的意思不过一个:人们已经无法看到维持现状的意义,但是又不得不保持现状受其限制,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电影中Nick指责Amy试图用孩子来拯救他们的婚姻,Amy则回答说这不是拯救而是寻找灵感。其实他们谈论的都是一回事:让婚姻回轨繁衍的本质,让组织不致解体。当这个提议被Nick否定后,Amy进行了另外的尝试,既然共同行动已然无法达成,不如由内而外制造矛盾和悬念,让家庭组织在激烈的斗争和反抗中,重获生机,重新组建。而电影看似冗长的结尾中,全幅展现的Nick从开始的厌恶,恐怖,到慢慢的纠结与妥协,甚至对Amy产生的类似斯德哥尔摩情结,都印证了Amy此策略的正确性,以及婚姻与无数其他的社会组织结构一样,其运行和发展无一例外的需要内部的统一构想作为行动保障和以及权力斗争作为前进动力这一论题。

而从婚姻关系延伸看来,芬奇的黑冷更重的着墨在这婚姻关系之外处,并将中产的精英们黑的体无完肤。芬奇厉害的地方,常常被夸的是叙事,却少有人提及他暗搓搓的影像化功力。
比如Nick在和Amy的权力斗争中的失利,是因为出轨导致的道德立场的缺失?性格软弱?经济软肋?这些都是表象。而从这些表象中提取的内涵,则是芬奇为我们展现的Nick和Amy间阶级差距。Nick是个金凤凰男,密苏里土豆,无权无势无钱,靠着俊脸和小有才华北上做起了扭腰客,Amy则是教科书式的中产玉女美国甜心,美貌智慧财产名气N全。当然不出所料的,一段短暂的金童玉女无限风光之后,Nick的凤凰男品质在失业之后大爆发,做尽为中产精英价值不耻之事。而Amy,尽管对自己成为密苏里人和家庭主妇的身份多有调侃,却坚守中产精英的气节和妇德,最后历经艰险成功得子挽回失足丈夫心——这当然是片中绝类FoxNews女主播们眼中的版本,也是Amy为局外人观看所精心策划的主线版本。

而离开主线的一些细枝末节的设定,才是此片真正的重点:
比如亲子关系上,如果我们认为Amy是因为作为其父母创作的儿童读物原型的设定,使得她的自我认同发生偏差,常常混淆虚构和真实,或者将两者等同起来,从而导致了她的疯狂,那么我们就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从认知论来说,人的自我意识以及行为都是从模仿和角色扮演开始,在生活中不断排练成为定势。而教育和经历不过是为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多元的剧本。因而站在教育和社会顶端的人,必定是出色的演员:在保留节目中的角色越多元,人就越社会化,越能适应更多的挑战,拥有更多的应对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
从此讲来Amy及其父母的公众人物身份,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冷漠和表演,不过是种比喻,并试图给这群本应代表“社会良心”的中产精英的冷漠和虚伪做合理化和去道德化的分析。
体现之一为Amy在看到Nick接受采访时的表演所表现出的激动,是因为她狂喜于Nick即使是虚伪的示爱吗?大概不全是。婚姻后Amy最失望的不是爱情渐淡,自己对丈夫失去了吸引力。而是非中产出身的Nick放弃了表演,放弃了中产精英对智力游戏精神追求,转而进入“自暴自弃”的他所熟悉的普通人的吃喝拉撒的生活状态。Nick在和姐姐以及警察的互动中能看到他的真实,这种真实却让Amy及其父母所代表的中产精英难以接受,因为过于朴实乏味,过于缺乏雕琢,过于粗暴而缺乏美感。在节目上的表演,标志着他重新进入Amy的虚构游戏,重拾中产角色。无论是自愿或者被迫,作为伙伴还是敌人,这都另Amy兴奋,因为这是她熟悉的战场。

这群没有承担社会良心,却掌握着社会话语和诠释的中产精英,被脱产的空虚和无聊被激起了创造性,编制了各种各样纷繁复杂的幻想和虚构的精神产物,联合媒体将社会构陷于解析泥沼,并且自己欢欣鼓舞的在于其中沉浮。这当然是对信息时代每一次媒体狂欢的讽刺。
而对此受众的反应大概是三种:卖鸡肉女看到的商机,密苏里邻居怀孕妇女的痴迷,和出租房邻居失足少女的透彻和抵制。除了各色人物用新闻故事为自己私利服务外,另外一种对媒体狂欢的推动从美国开始也渐渐向全球蔓延,那就是群众的狂热。在美国主流的中产价值语境诠释下和精英们的操纵和话语导向下,Amy的“悲惨遭遇”使怀孕妇女所代表的狂热群众深陷Amy的故事不能自拔,简直以寻求“事实真相”为己任,联合片中无处不在的和记者一起,构成羊羔式受众图谱。

与之相对的,失足少女在底层的经历、女刑警的侦查经验使得她们具有锐利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辨别的能力。中产价值导向缺位的语境下,失足少女几次一语戳破Amy对于自己幻想的的沉迷,甚至凶残突破Amy的伪装防线,将Amy逼入真正的绝望境地时,Amy在婚姻中另人同情的受害人的身份也显得苍白而薄弱了。少女在离开的时候说:在这社会上有比我们坏得多的人,我们只是比你更需要钱。这无疑是整部电影唯一的真话。


芬奇在此结构上,不光由主情节的推动,更多的借用制造影像和旁白的冲突来强调众人口述版本的虚构性,是一个结构性的比喻:我们对真实的意识和观感究竟多大程度上受掌握话语权的他者的支配,人类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独立思考和自主意识的能力。为什么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直观感受、判断,而选择倾听和接受他人的诠释声音,而这些声音又都从哪里产生。最后,人能不能逃离这些声音的控制。
芬奇当然给出了答案:不能。这才有了片尾十五分钟的纠结和茫然。Nick在经历一切之后仍旧选择和Amy在一起,并且放弃自我立场,决意进入和Amy共同战斗的状态,很多人表示不解,包括Nick的孪生姐姐。
但道理很简单,无须过度诠释:真相就是无聊的,真实的生活就像女学生的胸,生理欲望满足过后甚至不想再多看一眼。为了逃离这无聊人们需要刺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虚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没有繁衍欲望的情况下任然渴望浪漫爱情。

 2 ) Gone Girl

这个剧从方方面面都让我联想到斯特林堡的《父亲》。
在斯特林堡的话剧里,一对夫妻在对子女抚养问题上起了争执,进而变成了夫妻间的权利争斗。说是互相夺权,其实妻子罗拉是主导的一方。她先是暗示丈夫,女儿伯塔可能不是他亲生的,导致丈夫在一次争执中试图用台灯砸她。然后她将此事四处张扬,使人人都相信她丈夫罹患精神病,而罗拉则是被迫害的一方。最后丈夫众叛亲离,被穿上控制精神病人的紧身衣,在心力交瘁中死去。
《消失的爱人》基于这个原型之上,不说有多么原创,但在离婚已相当普遍的今天,一百年前的婚姻悲剧却因为人性的因素仍然延续下来,并因为现代媒体搅的一手好浑水而具有了更深的社会隐射。

首先,对被一些影评视为女权偶像的Amy这个角色,我觉得大卫芬奇是抱讽刺态度的。Amy并不具备真正强大的性格,在她身上我只看到工具理性和怯懦的自我欺骗。她杀了人回到Nick身边,告诉他她做这一切都是因为爱他。这种鬼话你也信?如果她真的爱他,怎么能受得了回来了以后Nick脸上写满了恐惧,傻子都能看出他对她早已经爱意全无。人说无爱的夫妻“同床异梦”,Nick都不愿意和她同睡一个房间,不仅如此,他回到自己卧室做的第一件事是锁上门。在Amy回家最后十分钟的片段里,芬奇给了两个Nick锁门的细节。他不过是她用恐惧绑架的人质。她胁迫他在公众场合牵自己的手,装作恩爱夫妻的样子。她教他承认信用卡都是他刷的,来cover自己杀人的恶行。她完全看得出他的不愿意,却对这样的结局表示满意。因为她得到了她一直想得到的东西:所有人关注的目光。

因为父母写的书,Amy从小就生活在公众的目光中,而这种目光却又不是以她为中心,而是不断将她和以她为原型的书中同名人物Amazing Amy做比较。Amazing Amy做什么都比她更好。Amazing Amy为她带来关注却又总是把她置于阴影之中。怎么说呢,asshole的父母总有办法在子女心中挖洞,而Amy心中的洞要不断用更多的关注来填满。

对于Amy来说搬到密苏里以后最无法适应的地方是:她成了局外人。不仅离开了纽约这个世界中心,而且人生地不熟的,没有人再关注她。当然丈夫像小孩子一样不成熟,不找工作成天在家打游戏。但是Amy做了什么?她一样没有出门找工作,除了看书就是抱怨丈夫。这个困境是他们共同造成的。两人感情越走越僵的时候,她完全可以离婚回纽约。但是她无法选择离婚。台词特地强调了她说不能这样回纽约,她没法跟她父母说这事儿。Amazing Amy样样都棒,所以Amy不能这样在密苏里这种in the middle of nowhere的地方被人抛弃作为nobody回纽约去。记得他们刚认识时的对话不?他们互相问对方是谁。他们问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对方的社会身份。

我说Amy有令人恐惧的工具主义理性,因为她能精密计算、集合所有对自己有利的资源。只要对自己有利,她一瞬间就能编出一套谎话,并且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对于她只有手段,没有任何道德可言。发现丈夫有小情人后她就开始策划自己的失踪。她甚至说服自己是因爱生恨,要教训她丈夫一番,可是在她的计算里却没有多少Nick发现她失踪后会有怎样的焦虑悔恨,她计算的全是媒体的反应:媒体一定会找到她邻居曝出她一直灌输的Nick有家暴倾向的谎言; Nick一定会对着镜头傻笑;她了解美国大众有多同情弱者,所以不惜制造自己假孕的病历证明——所有这些都基于她知道这件事会有多大的媒体效应。对一个工具理性主义者而言,还有什么比大众媒体更好用更称手的工具吗?在最初的计划里她甚至意淫了自己的死亡效应——与其活着作为nobody回纽约,不如为自己设计一个光辉的受害者形象:美丽聪慧却生活在家暴恐惧中的美国甜心孕妇,然后在大众怜惜又悲痛的目光中死去。而Nick, Nick不过是她公众形象的陪衬物和陪葬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只要Amy赢得目光,Nick也不是非死不可。

然而因为爱惜自己,她把自己的死期一推再推,终于因为遭遇那对下层小情侣的抢劫而玩脱了。Amy从来都不是真正强大的人,她一贯的手段不过是扮可怜,对邻居、对Collings、对调查她的警官、对媒体大众,她最爱利用操纵的就是美国中上层阶级过盛的同情心。这一套在下层完全行不通。面对抢劫她不仅轻信而且毫无抵抗能力,立即被打回无助无知少女。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她碰到了长久追求她的Collings。对这个救她于危难的人她是怎么报答的?她不仅对他扯谎、非常残忍地一刀割喉杀了他,还让他担负了所有的污名。

有人评论说Amy是psychopath,但psychopath都知道自己是psychopath,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找正当化的理由,更不会拿爱当理由。Amy当时声称自己是因爱生恨而计划复仇,到后来杀了人对Nick说她是因为爱他,为了拯救他不惜杀人以回到他身边,我觉得她自己也相信这些。自我欺骗本来就是工具理性的一部分,任何理由只要能让自己感到舒服都可以随手拿来用。然而Collings何辜?他追她的时候的确有点急进,有想要在她弱势的时候控制她的嫌疑,但他确实没有真正囚禁她强迫她。她起杀心不过是因为她需要个替罪羔羊,没有Collings这个替罪羔羊,她就没法在玩脱了以后爬回自己原来的世界去。若故事从Collings的角度讲,Amy就是《盖茨比》里的Daisy再演绎,不过时过境迁,现在女主亲自动手也一样不须承受良心负担了。

当然Nick也不是好货,在老婆失踪以后能在自己姐姐家继续睡小情人,但认为为了这个他就应该去死、并且背着污名而死的,我也无话可说。我认为夫妻间忠诚是道德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人的感情都是可能会变的,过分强调忠诚也是一种道德绑架。相比Amy而言,Nick身上有一种更笨拙却也更真实的东西。

我一开始被错误剧透,以为电影的结局是夫妻两人决定忘记之前发生的事情和和顺顺地过下去,当看到Amy浑身染血在无数摄像机前蹒跚走向Nick,然后两人摆出《乱世佳人》的经典造型,也以为结局真会往更讽刺的方向发展下去。不过现在的结局也很好,虽然失了些讽刺,但Nick的恐惧更现实些。毕竟这个片子是作为惊悚恐怖片上映的嘛。

 3 ) 我没有结过婚你不要吓我

这是一则关于婚姻的现代寓言。关于婚姻,这个故事中的表象仍是亘古不变的围城和坟墓的困局,激情到日常,幻想到破灭,相爱到冷漠到怨恨到相杀。新媒体引导下的公众舆论为这则故事披上了现代性的外衣,但对于长期浸淫在美国文化中的观众而言,公众群体无意识和易被操纵的本性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内容。

*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而这部电影却如此引人入胜地把这些平凡的主题勾兑得别有滋味,有声有色让人欲罢不能。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对非正常的夫妻尼克和艾米,为人艳羡的金玉良缘天作之合。同作为事业有成的文化工作者,二人皆属聪明机敏,博闻强识,品味不凡之人。如此高度契合的婚姻却偏偏在两个聪明人的经营下不断走向破灭,直至妻子导演了一出惊世骇俗的失踪戏码。除此之外,故事的另一个新意则是第三者力量的引入,同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类似,媒体和公众作为看客和自诩的裁决者一边摇旗呐喊一边推波助澜,他们的介入把婚姻生活从私人领域内抽离出来,置于公众舆论的审判台上。将私人情感和大众的道德判断糅杂在一起,在故事的立意层面构建起纵深,也让简单而老套的故事设定交叉出新的复杂度。

讲故事的方法同样重要,对于本片可能更加重要。这样一部长度约150分钟的电影,却丝毫不觉拖沓,整个过程充满惊喜而畅快淋漓。得益于吉莉安弗林的原著和剧本,大卫芬奇的运筹帷幄,这一趟两个半小时的过山车遍历险境,令人时而百思不解,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拍案叫绝。仅仅通过轻轻拨动剧情的木偶线,无需诡吊的配乐和故弄玄虚的气氛渲染便将悬疑推至极致,足见编导功力之深。

整个故事的结构十分精巧。做一个无聊的解剖的话,叙事在横向上分为两条线索,分别以尼克和艾米为中心人物平行展开。而纵向上则是按时间序列,以艾米的计谋揭露为中心点分为前后两段,其中前一段可以视为事件的悬疑篇,后一段则算是事件的解决篇(小学生柯南既视感= =)。

前后这两个段落中叙事其实又各不相同,在悬疑篇中,艾米失踪后尼克的生活和侦破进展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明线,而伴随艾米日记中的倾诉这一暗线,我们得以从回溯的角度一窥二人的婚后生活。明面上,案发现场疑点重重,线索层出不穷,尼克的生活浮出水面——婚外情,吃软饭,貌似无辜的他却包裹在谎言之中;而暗地里,艾米鬼魅般的叙述则将婚后生活的不幸与浮现的线索一一对应,冷漠,家暴,字字血泪。尼克和艾米的两条主线如同磁带的AB面,一明一暗,一顺续一倒叙,一实一虚,构筑了镜花水月般的婚姻迷宫。

当艾米的日记被找到,所有线索都浮出水面并指向一处时,早就被邻居和媒体记者们穷追猛打的尼克已经千夫所指百口莫辩。而电影则在明示尼克的茫然不解的同时,借助女警官之口,让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比起侦探小说式的推理来鸣冤昭雪,这则故事在此却突然神来之笔直接将艾米的所有计谋整盘托出,其此时已改头换面避人耳目,只待目睹背叛自己的丈夫受到惩罚,这果然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至此撕破迷雾,女主角艾米终于从幕后走上台前,让故事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进行下去。

上半段故事是静态的解谜,诸多线索逐渐收拢,与之相比,下半段的故事骤然增加了具有无限可能的开放特性,男女主角的命运成了最大的谜团。男女主角各自的境遇则作为两条叙事上的明线齐头并进。焦头烂额的尼克开始试图反击,谋求资深辩护律师帮助,寻访妻子的“受害者”们,最终将自己的命运的赌注押在了电视访谈上。而艾米的隐居生活亦遭遇重大打击,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身甚高的犯罪头脑偏偏栽倒在两个老江湖的鸳鸯大盗手上,而不得已转而投奔曾痴情追求她的富家子弟。此时,尼克在电视上播出的“忏悔录”成为了扭转二人明运的契机。

从艾米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荧屏另一端那个爱过恨过的男人的时刻开始,结局便已经写好。于是富二代成为又一个艾米的牺牲品,艾米再度出现在刚刚保释的尼克面前。至此,两条线索终于汇成一股,死去的婚姻再度复生,以一种符合我们期待却不符合我们理想的扭曲形态。

“她到底在想什么?”影片首尾衔接,形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环形。两个人的生活由分离到汇合,再次分离,各起波澜,而又最终再次会合。整个故事的立意与结构精妙绝伦,立体而不散乱,内容和层次之间的关联更是有一种叙事的美感。

*

但结尾不意味着结束。对于公众而言,这起轰动全国的失踪案无疑只是一场一波三折皆大欢喜的美国往事,万众瞩目的美国甜心死里逃生,变态绑匪死有余辜,出轨丈夫重新做人,一段即将崩塌的婚姻重新被挽救。公众和媒体们不会相信也不会去试图想象自身只是受人摆布利用的棋子,也不会反思自己的武断,认知失调机制会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无论如何丈夫就是有错只是我们宽恕了他而已。

极少数人:尼克,尼克的姐姐,律师,女警官,艾米的前男友,当然还有艾米自己,他们知道事实,却不能或不愿去还原真相。尼克可能是其中最为痛苦的一人,在艾米的威胁之下,最终还是决定要和这个曾经想要置其于死地但又为了回到他身边而动手杀人的女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维持这段婚姻,养育孩子。

于是我们不解且愤怒,正义没有伸张,Bitch还是那个Bitch,更为惊悚的是,Bitch告诉尼克:这就是婚姻。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愕然,要不是离门远的话我拔腿就跑,然后直接去离家最近的影碟店预定DVD等回家的时候放给亲戚们:看,这就是我单身的理由。

但我终究没有走,谁特么会信一个女魔头的话。可我们还是会去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除去疯癫的因素,为什么两个如此默契的人会走到这一步,毕竟他们之间的契合是我一直在寻求的东西,即使某位名人说过在虚拟作品中寻求真实那一定是脑子有问题。

尼克至始至终都被老婆玩弄于鼓掌,换句话说,似乎就是大多数已婚男士的代表,区别在于程度。也和很多男人一样,相识之初浪漫贴心信誓旦旦,婚后冷淡懒散浑浑噩噩,在现实生活的打磨下激情不在,甚至开始寻求婚外的慰藉。

艾米要比尼克要耀眼的多,和尼克一样也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文化工作者,但同时是父母所创作的畅销全国系列童书《了不起的艾米》的原型,周身贴满了金光闪闪的标签:哈佛高才生,聪明风趣,美丽,超凡脱俗。在遇到风度翩翩谈吐不凡的尼克之后,艾米为其吸引而与之步入婚姻。

两个聪明人,相似的背景知识结构,用流行语来讲即是具有同样的频段和波长(频段波长二者属等价表述,因频率乘以波长等于光速= =)。在结婚关系中,总是要有主导者和控制者,聪明人在一起更是要争个高低。很显然,尼克输了。失去了掌控能力外加现实的不如意使其更快地变成一个自己曾许诺不会成为的人。

艾米是受害者,亦是加害者。她聪明至极,聪明到不屑于理会“宁信世上有鬼不信男人一张嘴”的古谚。她问尼克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甜言蜜语哄骗她,尼克情真意切地表示不会,有理由相信热恋中的人在此时的确是真情实意(在此问题犹豫的人都孤独终老于是灭绝了)。于是她认为尼克将一直恪守诺言,一直让婚姻保持新鲜感,把寻宝游戏一直玩下去。至于婚姻破灭什么的,她没有想过,毕竟他们都是聪明人,是灵魂伴侣呐。共同扶持并不在她的字典里,她要的是设想中充满乐趣永不褪色的完美婚姻。

于是当问题出现,当她的婚姻像俗人们的婚姻一样开始倾覆时,一切的问题都转到了尼克头上,这个男人才是罪魁祸首,是背叛了这段婚姻,背弃承诺之人,甚至还贪图自己的钱财。这就是对灵魂的谋杀,于是必须受到惩罚,比如死刑。

而当尼克在电视上伪装出自己的忏悔后,艾米这个疯女人居然又像小女孩一样相信了他。她当然没有信,但只是想要,哪怕是装出来的,至少看起来是完美的婚姻。为了这个她不惜杀人,用自己的头脑制造另一个骗局,然后回到这个怨恨畏惧自己的男人身边,威逼他将这场婚姻继续下去。

那个辩护律师说的一点没错,“你们俩是我见过最疯狂的人”。除了艾米,另一个疯了的人就是尼克。即便被折磨的奄奄一息,即便重新认识了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他还是选择留下,被控制。我猜,这不仅仅因为艾米的恐吓,什么身败名裂,什么父子分隔,这些都不是问题,他完全可以打出手里的牌,借机逆转,最不济不过鱼死网破。两个人自由恋爱走到一起一定是骨子里有些东西在互相吸引的,这些东西包括危险与不安。对于尼克,除了自己仍旧完整的家庭,对于自己错误的些许反省,恐怕也仍有着同样疯狂的因子在血液中需要有另一个同类来压制。

他们剩下的生活,可能仍是被勉强称作婚姻的东西,是小说家们绞尽脑汁把矛盾推到极限时的衍生物。但这才不是我们日常对于婚姻的概念,除了共同生活,柴米油盐,哪怕偶尔的分歧,以及十之八九的不遂人意,但总归是要一齐前进一齐努力一齐互相理解的一段过程。允许我再掉一次书袋,根据多伦多大学今年的一项研究(发表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相比那些不断成长并克服问题的情侣而言,那些感觉相互之间完美契合的“灵魂伴侣”们更容易分手。毕竟不同的人,总归是有分歧的,这些分歧造成的不快对于这些人更为致命——这意味着不再完美。引用实验人员的一句总结:这(伴侣关系/婚姻)就是一段旅程,你对现在感觉更好,在未来做的就更好。

*

说了一堆被前人们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流行歌曲中吐槽过不计其数次的废话,似乎勉强感到婚姻没有那么可怕以及艾米确凿无疑就是疯子无误。最后的话留给这场闹剧中最不堪的人——警察和FBI(公众和媒体已经被社会学家吐槽够多了),哪怕只要按照艾米的胡编乱造顺藤摸瓜追查下去,很容易就会发现她的谎言,尤其对于搭上性命泡妞裸死床上的富二代巴尼(没注意片中的名字),这起莫须有的绑架总会有各种漏洞(和观众的上帝视角无关)。除了明哲保身的女警官,其他警察乃至FBI居然也都放弃了职业素养,竟然仓促结案,编剧你是对FBI有什么偏见么......

 4 ) 从未真正存在过的Amazing Amy

影评不可以贴照片吗?

**********************我是多长时间没有逛豆瓣的分割线*********************

就在观影前一天我看了一个帖,大意是说为什么你养的猫没有把你吃掉,主要是因为你对她来说有点太大了,吃起来不是很方便。

你看Amy的眼神就知道为什么会提到猫。

关于猫的另外一点事实是,人类总是认为自己豢养了猫,但在猫心中,她才是这段关系的主人,被驯服且豢养的那个人是你。

只因为她以乖巧的样子示人,看上去精致柔弱美丽可爱,就忘记她是只猫,忘记她要做一段关系的主人,忘记她有操控一切的欲望与实力。

男人就是这么愚蠢,永远也学不会。

连Nick自己都说,他和Amy的婚姻,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普通人七年前在一束名为Amy,璀璨绚烂的光芒中醍醐灌顶,决心脱胎换骨自我改造的故事:

Nick:
I met Amy Elliott seven years ago and I was transfixed.
Amy does that.
I was an average guy from an average place with mediocre aspirations, and I met this woman who dazzled me.
And I wanted her to love me. I pretended to be better than I was. I made a pledge to her, when we married, to be that man.
The man who tries harder. The man who thinks and acts and feels with as much passion as she does. The man who makes her happy.

你以为你在跟谁较量呢Nick,她可是Amy,是从小就被父母剥削掉真实的样子打造出来的Amazing Amy。大提琴也好、排球也好、长毛狗狗也好,每一项都经过精密的计算,十几年的设计和磨砺才造就出完美Amy。

但别误会,是她允许他们这么做的——为了信托基金,为了赭石别墅,她允许他们包装她、兜售她。这是一个双赢。

Amy:
I will admit: For someone who likes to win, it’s tempting to be the girl every guy wants.

可是你呢Nick,你以为她为什么选你这一无所长的蠢货,为什么去迎合你那些凡俗平庸的喜好,为什么允许你沐浴她的光芒里镀金,为什么任由你消费她来之不易的一切?

只不过因为你也许下诺言配合她:每年一度的寻宝游戏,按年份寓意准备的结婚礼物,每一个谜底都是不为外人所知的小秘密,所有的谜面都努力营造着默契和相知……

矫情么,当然,但若非别出机杼,又怎么与众不同?

Amy:
We were happy pretending to be other people.
We were the happiest couple we knew.

被打造成功的完美Amy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完美老公,于是看中你自觉听话,主动接受驯服和豢养,能追随我的品位和脚步的乖乖狗特质。

Amy:
Nick teased things out in me I didn’t know existed: A lightness, a humor, an ease.
And I made him smarter, sharper. I inspired him to rise to my level.
I forged the man of my dreams.

小时候不能养狗的遗憾在长大以后总算是有点补偿。

可惜的是,狗狗不乖时候,笨拙偷懒是本性,难免时不时露出马脚:

Amy:
But Nick got lazy. He became someone I did not agree to marry.
And he actually expected me to love him unconditionally.

Nick:
And I failed her.
Instead of doing what was right, I did what was easy.

只是惫懒也就算了,之后居然还背叛。连家里的主人是谁都弄不清,活该让你受点教育长长心:

Amy:
Then he dragged me, penniless, to the navel of the country.
And found himself a newer, younger, easier Cool Girl.

Nick:
I was a bad husband to a wonderful wife.
I broke the vow I made to her.

但更不可忍耐的是Desi,这货居然想要趁火打劫。

一边对外宣称一直爱着女神,一边居然企图利用她暂时的困难企图指手画脚和胁迫;不仅暴露出对女神不可饶恕的无知,行为上简直超越了愚蠢。就算懂得18世纪的交响乐,19世纪的印象派,依然是一脑子无可救药的傲慢与愚昧。

镜子里的Amy减了重量,依然白皙清秀。眼神闪烁晶莹的光芒,分不清是无辜还是犀利,唇边含着朦胧的微笑,时而温柔时而深沉。世上有那么多种情绪,她信手拈来,长袖善舞。

杀意仅仅一瞬,手法轻盈利落,Desi的热血喷涌而出,Amy甩动金色短发的飒爽姿态如同猎豹捕猎时被阳光勾勒出的矫健身姿,真美得让人心生恋慕。

蠢货死不足惜,而她依然是受害者。

Nick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这小子学乖了:

Nick:
Amy, I love you. You are the best person I have ever known.
Come home and I will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making it up to you.
I will be the man I promised you I’d be.

她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他刻意说给她的虚情假意,但她又何曾需要他的真情。她要的不过是他得到教训,她要的不过是他尽全力做成年人:

Amy:
He needs to learn.
Grown-ups work for things. Grown-ups pay. Grown- ups suffer consequences.

我们曾爱过,够了。

现在的我们互相操纵互相痛恨,那又怎样?这就是婚姻。

你心里的那个女孩消失了,对不起你指的那个女孩是Amazing Amy么?

不要忘记,Amazing Amy其实从来都没有真实存在过。


2014-12-29
2015-02-28

 5 ) 人闲是非多

有几天经常看到陈赫离婚的消息,在任何可能看到的地方。现在,我已是个成熟的人,对陈赫一无所知,也没去Google。好多强迫我看的消息,新闻,电影,电视,就这么过滤了。人生苦短,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取舍上,我已经学会了断舍离。而且是完全自然的那种,简言之,已经成佛。很欢喜。

所以,看《Gone Girl》(失踪罪)时,我笑场了几次,一次是人心的邻居在她家草坪上点蜡烛,一次是俩访谈主持人出场时。

这是个娱乐致死时代,不管是有GFW的中国,还是完全自由自在的美国,不同的只是大家八卦的话题,八卦的层次高低而已,本质是一样的,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每个人获取信息参与事件是如此方便,以至于每个人都关心别人的JJ和MM胜过关心自己身边的人。

这种八卦精神,互联网精神,信息传播互动时代,加上虚伪的政治正确,营造了一个强大的『场』。这其实是很可怕的。

你想想看,只是一个普通人,有点儿外遇,有一天老婆忽然不见了,家里家具又有点儿乱的痕迹,很自然的就报警了。然后.......

反正邻居点蜡绝对不是你曾经想过可能发生的事。然后,你的一切隐私都曝光了。你忽然之间变成一个全国著名的负心汉。

这事儿的可怕之处是你并不是个娱乐人物,忽然就变成了全民的娱乐。
而这事儿随时会在任何人身上发生。你觉得你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可你根本不明白外人对你是什么评价,你觉得是小事儿,私事儿,大家可不这么认为。

如果说这是个恐怖片,这才是最恐怖的。

而人民群众为啥会变成事儿B呢?还是人民群众本来就是事儿B?
答案是:事儿B是人的基本属性之一。本来人畜无害。茶余饭后,碟大盘小随便聊两句。但有了大众传媒后,一切都不同了,大众传媒开始竞争后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了。大家推波助澜,互相诱导终于变成今天这个模样。

大概十年前,我看六十分访谈时有一个大家(记不得是谁了)说,我家里没电视,知识分子是不看电视的。我当时很震惊----我也是知识分子啊,怎么我那么喜欢看电视呢,还对吴宗宪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这种爱的发狂。

现在我已经不看电视了,不是强迫自己做个合格的知识分子,而是完全没兴趣看。时至今日,我终于理解那个老头那句话:知识分子是不需要看电视的。

所以,这部电影根本就不是黑婚姻生活,也不是黑什么中产精英的虚伪,它黑的其实是庸众和大众传播媒体。和《革命之路》,《美国美人》真不是一回事儿。

这俩人也算婚姻生活么?他们切土豆么?带孩子么?洗碗抹桌子么?有没有日夜相对,有没有激情消退的证据?(俩人才结婚五年!学人家谈什么婚姻!)这不是导演的重点。此处请参考以上两部电影如何不露声色的宣告爱情在婚姻里的死亡。

而这部电影里这夫妻俩,一开始就是奇葩,和婚姻无关。尤其是Amy,说她神经病都是合理的。在那样的环境长大,有那么一对儿虚伪透顶的爸妈。(演戏演到自己都入了戏),和她比起来,她老公至多是个麻甩佬,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用成龙的话说『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的男人而已。

眼睛雪亮的是那个律师。他接过太多这样的案子,深谙其中之道,并且运用的如鱼得水。在这个时代,谁能操控庸众,谁就能赚到钱,竞选到总统议员,甚至可以为所欲为---这是个比任何时代都看脸的时代。只要演技好,公关好,坏事儿可以变好事儿(出书,拍戏,卖故事版权...)

看到这里希望大家能明白为什么不要看电视,因为看电视会拉低智商。真的。
另:对于那些说这部电影道出婚姻本质的无病呻吟派,我想说,你那点儿婚姻和这部电影比,真的还差的很远,就算离婚也绝对没有『中产的虚伪』这么高级。房产证不写女方名字这事儿绝对不是啥『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个层次的危机,顶多算个被骗钱骗色的失败生意。

最后回到标题,为啥大众有那么多时间关注别人的JJ戳哪儿了?因为太闲了。真的,像乔帮主说的,如果你知道人生还剩下一天,你会用来看电视,看八卦新闻么?虽然你每天看上去忙忙碌碌,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只要你还有时间看电视,看八卦新闻,说明还是比较闲。还没有变成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Over。


 6 ) Cool Girl和Gone girl之间的距离,叫做婚姻

小说和电影都看过。小说因为文本的关系,在人物的挖掘方面更深度一些。但电影在有限的篇幅里也漂亮地叙述了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作为一部情节曲折猎奇的片子,其中的一些概念很有意思,特别是小说里的心理描写对这些概念延伸拓展,对婚姻和爱情提出了许多挑战性的问题。

1,Cool Girl

东西方的文化有些微差异,但总的来说,男人喜欢一种叫做“cool girl”的生物。除了脸蛋标致身材火辣这些基本硬件外,Cool girl是这样一种生物。她们可以跟男生一起穿着队服看球赛,往嘴里塞披萨汉堡,却永远不用发愁穿不进小号的衣服。她们聪明风趣又幽默,脸上总是带着灿烂的笑容。她们不会因为男朋友与别的女生说话调笑而胡乱吃醋,也完全理解男人因为哥们的聚会而错过和自己定好的约会。Cool girl不会唠叨,她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该给男朋友他自己的空间。她不会提无理取闹的要求,不会指手画脚干涉对方。

而与Cool girl对应的男人版本,是一种叫做“Prince Charming”的名贵品种,多见于各种小鸡电影和韩国连续剧。当然,除了身材挺拔家财万贯笑起来一口白牙每一颗都反射出温柔的光芒这些最最基础的配备外,白马王子们还要像24小时便利店那样全年无休地体察女主角们细小的心思,别的女人腿比你长胸比你大脸比你正他全都视为粪土。他记得每一个琐碎的甚至火星外的节日纪念日,女主角随便看到个鱼塘啊楼盘啊小公园什么的,男主角都会霸道地说,“这片xx,我为你承包(买下/冠名)了!”什么是白马王子?你以为送个名牌包包就够了吗?里面还要有配套的钱包。你以为钱包就够了吗?里面还得放进各种白金卡贵宾卡和足够的现金!

不管Cool Girl和Prince Charming是否真实存在,至少我们中的很多人知道怎么表演拟态而适应两性关系的丛林法则。就像Amy。聪明的Amy第一眼看到Nick,就知道他喜欢的是“Cool girl”,于是就像许多其他聪明的女孩一样,她决定进入“cool girl”模式。

2,好的爱情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

这是我之前一直相信的一句话。但看了“gone girl”后,我不禁想,如果这个更好的人不是你自己呢?如果你只是在表演这个更好的人,而去符合对方的期待呢?
就像Amy和Nick两人关系的最初,彼此都在扮演对方心目中想要的角色。虽然他们自己也从扮演中得到了许多满足和快乐,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始终知道那不是自己。所以当扮演的面具出现裂缝的时候,面具下的真面目初现端倪的时候,他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
这才是这本书以及这部电影的本质。当真实和期待之间出现了鸿沟,婚姻将立足何处。

因为经融危机而失业,疲倦的Nick已经无心再配合Amy的期待,而Amy因为Nick的颓废也决定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性格。真实的她让Nick觉得厌恶。这才是Amy真正愤怒的地方。他爱的是她扮演出来的“cool girl”,不是她。这对她的自尊心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她的报复很有趣。一开始她决定以谋杀罪名陷害他,但到中途,她的心意发生了改变。她发现她又激发出了当初见面时的那个Nick——不,甚至更好——这让她觉得激动,让她觉得他们之间的婚姻有了继续下去的希望,只要两个人都恢复到最初的角色扮演。就连Nick自己也在完成那个动人的采访以后说,“她带出了我最好的一面”。

3,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这是否是太奢侈的一个愿望?连Amy自己的父母也无法给予她,对于他们,她是Amazing Amy的原型,是那个所有的失败需要让Amazing Amy去圆满的残缺品。如果我们让父母感到失望了,他们是否依然爱我们?爱的程度还是一样?连我们失败的那个部分也一起爱了吗?

无条件的爱。这是Amy以及所有和Amy一样的女人对另一半的期望。也是我们以为可以从家庭中索取的东西。但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是因为爱,所以连你所有的缺点所有的黑暗面都一起爱?还是因为爱你的优点,所以可以包容你那些可以忍受的缺点?如果是后者,那如果有一天发现一个巨大到无法包容的缺点,那么爱还在吗?

Amy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所以她希望可以从自己组建的家庭里得到。在书里,她写道,婚姻不该是无条件地爱对方吗?当她没有得到的时候,她决定惩罚他。

4,婚姻的底线

结局真是悲伤。这比所有的生离死别更令人悲伤。仿佛继续一段婚姻的方式是,你必须带上面具表演下去。

但世间的婚姻,本就是千姿百态的不是吗。

Nick的姐姐不理解他为什么还能跟这样一个可怕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她是不会明白的。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聊到婚姻的底线是什么。我想了想,没有什么普世的底线,婚姻的底线就是彼此的底线。你对一段婚姻买单,就是对彼此底线的买单。
从这点来说,Nick和Amy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短评

人渣大战

6分钟前
  • RKO
  • 力荐

“我爱过你,可后来我们做的一切就只有互相怨恨、互相控制,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这就是婚姻” 大卫·芬奇近几年最具观赏性的惊悚悬疑片,水准直抵《七宗罪》,观感介于《危情十日》《登堂入室》之间,手脚发麻,牛逼到停不下来,2014年度十佳。“当两个人相爱,但无法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片无敌了。故事太尼玛牛了。人物状态看得我蛋都疼了。芬奇就是我的神!

12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相信我...其实,这就是马伊琍和文章的故事...

1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酷到不需要朋友。一个狗咬狗的故事,没有人是无辜的。喜欢男主问为什么我们要毁掉对方互相伤害的时候女主面无表情的答因为这就是婚姻。结局啊结局,我原本以为两个人中终究会有一个杀掉另一个,没想到是一个更加恐怖的结局。

19分钟前
  • 我不是盆栽啊
  • 还行

一对和谐的夫妇坐在沙发上尴尬地看完了这片。。。

20分钟前
  • 朱老板
  • 力荐

男:我们互相折磨,互相控制,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女:这就是婚姻。

25分钟前
  • ToTheMoon1900
  • 力荐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聪明绝顶的女主为什么不好好跟长得像马云的富二代在一块儿,而要回到那呆傻的丈夫身边呢?就因为看了会儿电视?

30分钟前
  • 似零
  • 推荐

FFF团大作,四星半,好一对天”作”之合,结局没有改动,剪辑依旧犀利干净,本阿弗莱克真的很贴男主的人设,笑起来又creepy又喜感,面瘫一点不浪费,还贡献了本片90%笑点,其实这是荒诞喜剧我会说,女主SJB起来睫毛都会颤抖,太SJB了,男女主简直天造地设配一脸HE,哈哈哈单身狗笑着出影院最佳选择

32分钟前
  • DEPARTURES
  • 力荐

后半段我一直期待有更惊喜的东西,可惜没有。

34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年度最佳date movie💄

35分钟前
  • 推荐

哈内克似的割喉真是万能药... 大卫芬奇要多恨现代媒体。美国社会结构就是少数精英控制了洗脑话语权,而大部分人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着虚幻的道德...

40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很讽刺啊,高帅富输在大电视上,因为丈夫的深情表演被高分别率的宽屏大电视放大了,如果妻子看的是旅馆里飘着雪花的小电视的渣画质,八成是不会被忽悠的。所以这片子说得就是媒体,尤其是装备精良的媒体有多么可怕,正是为了对抗扭曲现实的媒体,才有的广电总局吧 #工业改变一切#

45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最近看了太多不温不火的文艺片 芬奇叔一出手直接被震得回不到现实世界 原作者执笔很棒 跳切这么多叙事一点都不乱! 女主是一朵最高等级的白莲花! 人美心狠手辣 专注高层次人格扭曲数十年! 自打中段揭露是自导自演以后 我胃部搅动和后脑发麻的感觉就没停过啊! 层层转折后的结局那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50分钟前
  • kidpt
  • 力荐

爱人不见了,千夫所指。爱人回来了,万丈深渊;婚姻是一袭华美的袍,这是面子。爬满了虱子,这是里子。

5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芬奇的导演值得五星:干净、冷峻、爽利、紧凑而又松弛有度,高潮一幕的配乐甚为精彩,视觉冲击力十足。情节编排上出人意料,有较为明显的社会讽刺,唯一不足在于对Amy的性格解释缺乏,过分聪明的同时也相当愚蠢,而这一切却都理所当然。

56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I love David Fincher! P.S.: 开始前,旁边坐在一群couples中的单身小哥无聊郁闷地喝咖啡;结束后,他幸灾乐祸地跟我说,Now every couple feels no good...

59分钟前
  • Wilkins
  • 力荐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竞争者,当然这也绝对是一部芬奇风格的佳作。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猜不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节的故事,叙事视角转换,真相谎言交织,边看只能边感概中国再过一百年也写不出这水平,回来一查原著小说曾经连续八周位居纽约时报精装小说畅销排行榜第一名。【MCL JP】

1小时前
  • 私享史
  • 力荐

讲了一个天蝎腹黑绿茶婊的故事!

1小时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推荐

以为结局会改,但只是比小说延续了一些情节,但本质上还是那种生活。全片越看越浑身发冷,女主角的表现确实是奔着小金人去的,但若不是为了冲击奥斯卡,这片本该是情人节的最佳献礼。

1小时前
  • Sophie Z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