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已完结

主演:武文佳,郭晓然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05

 剧照

毕业生 剧照 NO.1毕业生 剧照 NO.2毕业生 剧照 NO.3毕业生 剧照 NO.4毕业生 剧照 NO.5毕业生 剧照 NO.6毕业生 剧照 NO.13毕业生 剧照 NO.14毕业生 剧照 NO.15毕业生 剧照 NO.16毕业生 剧照 NO.17毕业生 剧照 NO.18毕业生 剧照 NO.19毕业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毕业生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伍麦在超市上班,下班后又四处奔波修电脑;艺术学院毕业的小艾想往艺术人生,毕业后却在一家幼儿园当老师;体院毕业的阿里有一个当企业家的父亲,但他拒绝家庭的帮助,一心要按照自己的理想去生活;学理科的北北大学毕业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男友马敬礼的绝情,让北北很悲痛,神情恍惚中被车撞倒!伍麦把素不相识的北北送到了医院,展开了两人之间的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多年的李成几近不惑之年,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后,身体出现了“亚健康”,他遇到了小艾,被她阳光般火辣辣的性格吸引着...伍麦最终离开了小艾,找到了真爱北北,但北北的生命却突然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伍麦等人为挽留北北的生命而竭尽全力地努力着,小艾甚至为北北捐出了自己的骨髓...白象2011拉塔莎的情歌丑闻 第五季楚国八百年断林镇迷案第二季三更2燃烧的腐魂与神对谈百万英镑唐·海明威当我们熟睡时一根木头第一季历史有意思:北大叶炜讲唐朝真正的生活性瘾者手枪歌剧风骚俏佳人3电锯惊魂2省港旗兵2:兵分两路肮脏的小把戏乡兮理想男子无声血战维瓦坏东西鬼魂计划不羁夜1997科洛解放雷肖恩老师,您能坐在我旁边吗?这个警察不用枪与你同住和平饭店1995斗鸡超能觉醒时间旅行者的妻子2009灭顶之灾狼群行动时光与你,别来无恙陈尸谜案第一季苹果的滋味爱琳极度恐慌1983避风港偷渡者1936我亲爱的小淘气女法医

 长篇影评

 1 ) 毕业生:就是“未解决”

   这部片子很经典,我却是今天才看了.电影标题与我近况很合衬:毕业生.虽然片子那么老,但里面表达的东西,我想有相似身份的人多少会有点感触.
   影片主要想表达年轻人初进社会时一切别扭,生涩和痛苦的迷茫感吧,然而不仅是心理,说那是毕业生的现实也可以的.看的时候有时怀疑这电影剧情是搞笑还是认真的?有些地方看着都笑了,但又觉得不对,好象没有立意搞笑的感觉.
   两个人交往的情节真的很尴尬.就那么牵强的约会,会产生多浓厚的感情我真的很怀疑.Ben一直给我的感觉是迷途的小羔羊.从学校的环境出来,对一切都还是那么生涩,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一点头绪.他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i don't know"是他说得最多的回答.对Elaine的执着是否因为难得找到了一个暂时可以追求的目标?因为Ben在追求女友过程中经常以特写镜头展现的眼神,充满倔强和希望,我怎么看都像是一种年轻人实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挣扎,而不像是坚定的爱意呢.而且他也从未要求Elaine爱他,只是要求和她结婚.好象他只是决意要实现一件自己决定了的事.
   而Elaine的感情也是半推半就式的.涉世未深时第一个约会,因为男方吻了她,所有的荒唐都可以抛开.本来要拒绝掉追随她至课堂的Ben,只因看到对方突然决定放弃,又动了心.戏中并未交代他们实际交往的程度.在我看来他们彼此都不了解.他们的感情是典型的初恋式: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这样的结合,可以说后患无穷呀.
   结尾对两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展现,让我对他们的结局不甚乐观.Elaine注视那个把她从婚礼中抢过来的男人,但得不到眼神的回应.她是Ben不顾一切而终于得到的女人,但此刻Ben好象失去了注意她的心思,只是麻木地看着前方,好象在想:我下一步呢?可以追求什么?而Elaine也只好收起表情正过头去. 他们两个背弃了家庭,打破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也没有自己的事业.他们甚至连坐上的巴士要开到哪里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影片以破旧乡村巴士扬尘而去的镜头做结束,并没赋予一种预示美好未来的感觉.
    总结来说,电影提出了Ben作为一个毕业生的迷茫和焦虑,却没有在最后解决他的问题.问题还是问题.或许这就是电影想说的——什么是毕业生?就是不确定,"未解决".

 2 ) 呆逼青年春愁记

早就知道这是部出名很早的绩优片,为此早就想找它来看。在网络电影还不发达的时候,还在岭南音像楼买了D9的碟。只不过一直没有看文艺片的心境,就延宕下来。

本想说希望越高,失望越大,仔细想还不是那么回事。是这部片的确太神叨叨了,再没希望也不好看。

开头出现了一个外观起码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父亲的人,然后告诉我这是21岁的男猪脚。很有违和感。而且他也呆呆的长露出傻态,嗓音是做作的话剧腔,低沉浑厚。他在思考前程,为前途迷茫,以致在派对上都踉踉跄跄。不告诉我他是优秀毕业生的话,肯定以为这大龄青年缺心眼。
但还不妨事,继续看下去。罗夫人勾引少年和通奸这都还没什么,虽说细节上怪怪的,但毕竟社会还有这档子事。罗夫人不让俩孩子见面也正常,伦常难以交待嘛。

然后怪事就继续了:男猪突然着了魔一样迷上伊琳,很没道理的去学校追寻。鉴于他一路走来的痴呆相,就原谅他忽然喜欢上人的不靠谱吧。伊琳在学校被他说服后,就迅雷不及掩耳地也爱上他了(之前他们只谈过一两次),并且后来还爱得很疯狂,连续上演“夜荐”、“辞岳”、“婚走”三段折子戏,当上了“落跑新娘”的鼻祖。

剧情的突兀和不靠谱,要放在现代电影,得被人骂得臭大街。即使有几十年的时光冲淡,让我们对影片的逻辑性降低了要求,可太不合常情的转折,还是不会得到认可。这不是别出心裁,这是犬奔豚突。我曾经评论《红牡丹》说,不能因为怀旧,就把狗屎也说成香花。

男猪没有任何烘托铺垫的情况下,执拗地喜欢上通奸者的女儿。通奸者的女儿只见过两面且知道他与其母勾当的前提下,毫无铺垫地热烈爱上男猪,对谈婚论嫁的男友弃若敝履。这是啥编剧啊?

另外,看一半才知道男猪脚几十年后出演了《拜见岳父2》里的二逼父亲,满脸猥亵相在亲家面前谈床事的老厌物,还特能蹦跶。这个丑角形象让人生厌到要移恨于班杰明。貌似他还蛮出名的,奇怪。

另外2,这部片的主题歌真是天籁啊。如此妥贴,入耳即入心,萦怀的青春跳跃感。以前知道这曲子名叫毕业生,但不知跟这出戏有关联。太糟蹋配件了。

 3 ) Still Crazy After All These Years

(开头太碎太矫情,需调整,有兴趣从后半段看吧,谢谢)
这已经是第n+1次看这部电影了。你能给自己的兴趣找一个理由吗?反正事已至此,不如……就由他去吧。
遥想当年初次接触《毕业生》时,竟然单纯的被开头本杰明一句i wanna to be different瞬间征服,猛然点燃了青涩少年心中一点点膨胀的理想和野心。不过,虽然那时已经告别了一旦出现亲密镜头便要捂住眼睛从指缝间偷看的时代和年纪,但终归还是没法接受那种……奔放的遭遇,更没法理解那个“握手”的形象比喻。
无比喜欢被迫展示潜水服的那段、虽然通常情况下并不容易接受过于明显的象征意象,但我总会在看到此处时听见自己颤抖的叹息。
帮助别人庆祝自己的生日,这种事情连我都经历过若干次。无辜的被充作化装成主角的道具,这种感觉很冷。
沉重的呼吸,厚厚的面罩,听不见外界的噪音却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直到身不由己堕入游泳池的时候仍在挣扎。从此,大学时代的本杰明沉入水中,一个妄图颠覆的形象代替他出现在塔夫脱酒店的床上。
家族、世俗、道德的禁锢需要用乱伦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打破?
本杰明给出了一种选择。
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可当我自己屡屡面对那种出自父辈好意扑面而来的排场与陌生面孔时,我的表情竟然跟本杰明小朋友惊人相似,心情亦然。虽然反抗方式不如电影中的爆裂,终究还是会充满愤懑与无助。
一个年轻人,一个完全适应校园生活的年轻人,终于到了按照父辈们设计的道路遭遇社会的时候了。没有人想跟父辈们活得一样,即使你的老爸属于最成功的一类。结果自然是,不破不立,他们把不幸沦为自己前辈的顽冥不化的家伙气出了肺水肿。如此循环往复,年年岁岁莫不如是。
当然某些例子总是格外神奇。
我想回到那个神奇的时代,那个光荣的1967年,当世界在“还有十年要打的越战”、第三次中东战争、文化大革命中挣扎沉浮时,切格瓦拉不幸牺牲并且稀里糊涂的幻化成现世的耶稣而遭遇全世界范围的盲目膜拜,这一年,诺贝尔和平奖空缺,《毕业生》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寂静之声》被重新认识。Summer of Love喷薄怒放,花童傲立街头。披头四发疯一样搞定了概念摇滚,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横空出世,列侬遇见大野洋子。多么迷乱的一年,地球没有因此毁灭,我们应该为此感谢上帝。
那个伟大的时代,年轻人历史性的成为主角。这帮非人随随便便就把x generation在凯迪拉克前盖上射了出来。假如我有幸生于那个年代,一定会乐于依靠在宽大的敞篷凯迪拉克车中撞向燃烧的电视墙,假如贝多芬恰巧也在……他一定是开车的那位。
《毕业生》与the sound of silence生于斯长于斯。反叛的每一条印痕都勒在本杰明的手腕上,刻在保罗西蒙的吉他上。
可他们没有“留长发着怪装”,于是也就不会成为我们小时候教科书上偶尔出现的反面典型。他们的生活中没有高速路、大哈雷、凯迪拉克、爆炸头、LSD、性解放、头发上插着的鲜花以及所有那些通俗化的嬉皮象征,也不用偏执的表现普世的大爱,对战争的厌恶,所有纯粹的精神……哪怕这些再美好,终归还是不如花前月下,不如浅浅低吟那般干净和本真。
可他们还是时代的宠儿,或许没有狂暴外表的自由之梦才最纯粹美丽。这是嬉皮士精神与传统的完美契合,就在本杰明和保罗西蒙身上。
回到情节之中。本杰明反叛了,他突然与一切造物气场相冲。
where are you meeting this person?——at the zoo.是保罗西蒙的动物园吗?是那个动物们浮躁的仿佛人类的荒诞空间吗?
他与所有人都无法交流,于是每当话音落下时,总将响起的scarborough fair,一遍又一遍,一段又一段,从歌声到乐声,从欢快到悠扬,从蕙兰芫荽的芬芳到炮火隆隆的火药味,加州阳光里的追梦人,座下的阿尔法罗密欧,恍惚间却总被我当作哈雷摩托。
但反叛不一定意味着彻底决裂。
当现实崩溃到一片残垣碎瓦时,本杰明想起的第一件事竟然是与伊莲结婚。
一个刚刚抛弃伦理底线的人,对于婚姻却依然充满执着和热情,焦急冲动与兴奋期盼无时无处不在本杰明脸上荡漾着。从青年才俊到踩到鞋底就甩不掉的橡皮糖,这究竟是退变还是蜕变?
还有那酝酿两次后突然想起的Mrs.Robinson,是泄愤吗?还是另一种玩世不恭?总是读不透这首唯一为影片所写的主题曲的出现时机。
又为什么会存在灰头土脸蒙尘蔽日的圣塔芭芭拉?加州阳光到此为止?难道本杰明的小红车火力强劲搅动得全西海岸都不得安宁?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搅动了全美国,他们“改变了美国一代人”。
那挥舞的十字架,那钉死过耶稣的十字架,现在变成了胁迫的工具。传统绑架过本杰明,而他的反制手段竟然就是操起传统的终极象征挥向所有坚实的路障顽石。
今天他成功了。
于是有了影史上最经典的一段携手狂奔,衣衫不整的落魄小子和周身绫罗的俏丽伊人,在公车的最后一排放浪的笑着,庆祝这个时代的胜利。
而且终究会是平静,不用在继续踌躇未来,只是预示着这一代垮掉的年轻人,终于能够担负社会的重担和未来的期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每一代人都在一自己的方式长大,每一代人都在塑造自己的完美世界。
你还需要担心他们的未来吗?
我觉得这个国家需要一代人,需要颠覆的嬉皮一代,需要一个摇滚的时代,或者,这个时代已经来了?或者已然过去?
无论怎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我们的时代。



附一点小疑问,影片开头某先生郑重推荐本杰明的“plastics”,究竟是塑料产业还是整形外科?


一首歌,间隔20年的贴切,又是20年,希望它换个地方再贴切一次
占领西门町

李寿全
词:詹宏志曲:李寿全

清晨雾散的时候满街还都是垃圾
广场的鸽子飞过他们在西门町会合
长长的大衣和吊带裤火红的头发像尖刺
绿色的眉毛和黑辰膏还有原宿的贴纸
他们成群呼啸过一杯可乐占领mcdonald
广场的画家摇着头台北闹区已陷落
铁链子和皮手套 digital的电子表
学生证在前口袋跳舞票在腰带包
..
这样的孩子你看过
他们是台湾的少年庞克
国家未来的主人翁
他们占领了西门町

你未来的主人翁你们心里想什么
他们的笑声飘过舞会开始在街头

我们喜欢吊带裤火红的头发像尖刺
我们喜欢黑唇膏还有原宿的贴纸

我们是台湾的少年庞克
我们要占领西门町

不要说我们坏我只觉得世界奇怪
不要说我们怪我不习惯忸怩作态
人生的路那么长不杀时间怎么办
年轻时候要玩乐没有后悔的时候

读书工作都辛苦不如跳跳霹雳舞
我们崇拜王永庆是他的儿子多舒服
我们也都想去tokyo hello akina how are you
我们却只能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天地

他们终究会长大我们终究会变老
他们的梦想会成为事实我们的想法会过去
在未来他们的社会里如果不想被遗弃
当你来到西门町要和他们一起呼吸

 4 ) 年輕的不安與躁動

老實說, 對這部電影有點失望. 可能因為聽過太多人推薦, 所以對它期望過高了. 覺得從Ben第一次和Elaine約會開始, 劇情交待得有點草率, 也許他倆是一見鍾情吧, 可是在整齣電影裡他們僅有的一次約會中, 並不覺得有多澎湃, 頂多只是互有好感而已, 第二天就發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Elaine走了, 然後Ben就下定決心要和她結婚...情況對兩人而言都是相當尷尬且難以接受的, 尤其是女主角, 可是她除了有點猶豫是否該接受他的求婚(而且整個過都都表現得不冷不熱), 好像沒有表現得怎樣掙扎. 我認為只有對那個男人懷有巨大的熱情, 才能夠克服這個心理障礙的, 可是我真的感覺不到. 總之在看完了整齣電影後我不得不懷疑他們的愛情.

相較之下, 電影的前半好得多. 喜歡德斯汀在派對中焦躁不安, 卻維持著禮貌周周又鎮定的樣子. 喜歡他在房間裡迷惘地說: 'I just want to be....different', 嘴角稍微上翹, 有點無力的微笑. 喜歡他和Mrs Robinson開始偷情後的一連串蒙太奇 (尤其他從泳池中一躍上浮床, 突然換成他壓在Mrs Robinson身上的場面, 帥呆了). 喜歡他每天無所事事泡在泳池裡'漂流'. 還有頂喜歡這一段: Mrs Robinson說她對藝術一竅不通, 然後Ben問她在大學裡主修什麼, 她沉默了一會, 然後若有所思地說: 'Art.' 那一剎那是感動的, 深深覺得歲月把棱角磨平的同時, 也把生命的光華洗盡. 於是對這個性感但攻於心計的女人有了一點同情, 她也在逃著什麼, 然而已經是那個年齡了, 不會再把苦澀都宣之於口, 只能從別的地方尋求慰藉.

前半想表現的主題--Ben的不安與躁動, 都給後面的情節沖淡了, 因為救贖來得太容易了. 我覺得Elaine最好只是Ben生命裡的過客, 他到底也得不到她, 然後他還是要回去, 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前路, 最後剩下一點清淡如水的哀愁. 這才不辜負前半部的好, 我以為. 可能是我雞蛋裡挑骨頭了.

不過還是想讚一下結尾. 不是搶新娘那一段, 是最後他倆上了巴士後, 處理得非常好. 個人認為鏡頭定在兩張年輕的臉上的時間長得很曖昧, 影著他倆從上氣不接下氣, 明媚地笑著, 然後平復下來, 笑容也收起了, 沒有對望一眼, 更沒有深情擁吻, 只是平靜地看著前方, 臉隨著巴士顛簸. 導演彷彿想暗示, 在最初的興奮過後, 接下來是什麼呢? 他們毫不考慮地跳上了巴士, 甚至連它駛往哪兒都不知道, 前面可能是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 也可能是另一對Mr and Mrs Robinson, 誰知道呢. 於是巴士繼續向著未知奔去.

還有, 年輕時的德斯汀荷夫曼, 坦白說我不太喜歡, 矮還可以接受, 可是肩膀太斜了一點. 還是喜歡他在Meet the Fockers裡的樣子, 老了反而更可愛了, 至少在我眼中如是. Elaine倒是十分討好, 笑容甜美得很, 讓人覺得青春真美好. 至於Anne Bancroft, 是性感的女性, 可是原來她拍那電影時才36歲, 看上去比老得多, 我媽都快50了看著還比她年輕. 難怪都說洋人老得快.

 5 ) 《毕业生》:好莱坞的“反抗”童话

《毕业生》摄制于1967年,属典型的好莱坞大工业产品,却阴差阳错地寓示了68年反叛学潮的汹涌而来,和之后转瞬即逝的终结。它以美国式电影叙事手段向观众讲述了何谓“反叛”:出身优越、学习优秀的常青藤毕业生如何挣扎于顽固的世俗封圈中,如何试图反抗,如何最终逃离“苦海”。和六八后真正表现叛逆青春的残酷叙事(如《猜火车》、《发条橙》等)相比,《毕业生》实在太过温情脉脉、软绵乏力,就像一块暧昧不明的遮羞布,咋看起来似乎暴露了资产阶级虚伪阴暗的隐秘,但其实不过是以一个毕业生的心理磨砺来补缀主流的社会伦理观念,重又完好无损地呈现了一块幸福、光明的价值蓝图。

1.
社交派对无疑是《毕业生》叙事体系中最重要的空间符号,它意蕴明晰丰富,为观众(尤其是西方的电影观众)熟悉,因此导演有意强化了“派对”的视觉印象:依靠内容相似的派对场面的一再出现,电影(至少是前半部分)的叙事得以顺畅无阻。
现代公民生活明确分割了私人与公共的领域,却把两者间的大量空白留给了“派对”,从而使这种半公开的社交性聚会变成了沟通私人生活和公共领域的重要情感纽带。派对总是温情脉脉、充满希望,让那些习惯在群聚生活中寻找自我价值的人趋之若骛,并由此生出一种“派对动物”——在那似若公开,却又私密性完好的风水宝地上,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私人情感联系,并洞开了与更广泛社会群体接触的大门。让我们先来看影片中的一个段落:
本杰明的双眼隐约浮现着泪光,茫然呆坐在幽静中;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鱼缸,鱼儿无声自由地游动着。门被打开,灯亮了起来,父亲走过来坐到本杰明的面前,问他为什么还不下去,楼下等待着的都是看着他长大的朋友。父子俩的交谈被第二次的开门声打断,本杰明的母亲也来催促儿子下去。她体贴地为儿子穿上礼服,然后一家人共同步下了楼梯。走下楼梯后,本杰明立刻陷入团团包围中,不知所措……
这是电影开始后不久即出现的派对。伴随着本杰明的步下楼梯,我们开始进入到派对的语言中,见到了一群男男女女,衣着华丽、举止文雅。他们热烈地拥抱我们的主角,夸饰的热情处处浮现,派对的语言符号被淋漓尽致地充分展现。每个派对上的参与者,都是面具的主角,他们的满面微笑是久经锤炼的结果。社会交往的本质,就是面具之道。
在这个重要的社交符号面前,导演刻意强化了本杰明的不适。年轻的名校高材生正站在步入社会的原点上,他的身前,是众声喧哗、庸俗滥情却又虚假无味的面具社会;在他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前,未经修饰的“本我”却在灵魂深处挣扎呻吟,向着社会语法总则发出了强烈的反抗信号。
深层的潜意识,被具体地影像化为了“游泳池”。它是男主角惬意的存在之所,是内心幽秘的花园,是清澈、无形的意识巢穴。泳池的特写在影片中一再出现,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本杰明在池水中沉浮,他的身边是近似无限透明的蓝。
湛蓝的池水隐喻着无意识的精神世界,它强烈地暗示了毕业生的心灵是那样的单纯而无瑕,仿佛未经雕琢的璞玉。这无疑是导演重要的叙事策略。在派对与泳池构筑的反差中,个体躁动蒙昧的无意识被赋予了道德的美感,即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它是反叛原初推动的力量所在。相反,“派对”所象征的社会公共生活却丑陋虚假,是腐朽堕落的精神毒药,引诱善良的青年“误入歧途”。

2.
达斯汀•霍夫曼扮演的本杰明,是这个社会化道德寓言的唯一主角。他满怀着理想主义,憧憬一种与父辈不同(different)的人生,并企图颠覆固有的资本主义生活逻辑。年轻人的误打误撞,招来的却是主流生活方式的凶猛“围剿”。这一现象不仅昭示了世俗伦理的顽固坚硬,而且暗喻了所有从自我出发的主体精神的最终虚垮结局。
本杰明所面对的,是完全遵循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打造的社会。男性和父权是社会和家庭的权力中心。在上个世纪的50-60年代,保守的中产阶级文化正是美国社会的道德标尺,中年男性牢牢掌握着社会和家庭的话语结构。依靠着中年社会精英的价值观念,社会编织起了一套酸腐、陈旧的价值体系:从汽车、别墅、私人泳池到集体派对,无不隶属于这套保守主义的语法规则。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亦将被纳入到这个结构中去,羸弱而无助地等待着业已安排好的道路降临自己头上。
对本杰明来说,人生的道路成为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要么服从父的权威,要么反抗。优秀的毕业生回归家庭,看到的却是在父权指导安排下,不怎么高明的生活方式处处显露为荒诞和滑稽,他由此陷入了长时间段的思维停滞中,焦灼彷徨。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并不意味着宁静安定;相反,它限制了主体的选择自由,生命成了被既定目标规划好的工程图纸。
直到遇到罗宾逊太太,并把她当作倾诉和交流的对象,本杰明这种莫名的焦虑才稍稍得以舒缓。不谙世事的年轻人很快落入了罗宾逊太太的情欲圈套中,不能自拔。
这种非同一般的情感关系,完全偏离了社会道德准则。它是俄狄浦斯式的乱伦纠葛,以反抗“父”的名义勾结母亲,寻求主体建构的其他可能途径。对普遍社会原则反抗的初衷,在此异化为对母性肉体的征服——俄狄浦斯欲借此确立主体的存在,并重组新的权力谱系。
以占有母亲为表现形式的反抗,是幼稚而可笑的。给青年“俄狄浦斯”造成行动障碍的,恰恰是建构起“父亲”这个符号并赋予其威权的语言系统,而不是现实中真正的父亲。而这个语言系统,构成了社会的全部法则。只要身处在这个结构的网中,就必然成为其一部分。但我们的男主角,显然不具备如此深邃的洞察力,他只是徒劳地借助母性的身体,去想象父性的成熟和霸权。
本杰明丧失的主体,并没有在罗宾逊太太风韵犹存却徐娘半老的干瘪身体上找到。相反,他要的越多,主体的迷失就越厉害。情欲的池水彻底淹没了主角脆弱的灵魂。
尽管好莱坞试图拼凑出一个反抗的神话,但这一切都没有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框架结构。主角为独立话语权的斗争,最后沦为了一出蹩脚的爱情肥皂剧:俄狄浦斯爱上了美丽的公主,并最终抱得美人归。

3.
本杰明和伊琳•罗宾逊门当户对的婚恋故事,原该是极度枯燥而乏味的,但因为“邪恶”的罗宾逊太太从中作梗,变得富有了戏剧性,构成好莱坞式叙事完美的“高潮”。
罗宾逊太太漂亮而善解人意的女儿伊琳,成了解救男主角“纯洁”灵魂的密匙。这个清纯少女的出现,推动影片走向高潮,本杰明为了她不仅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并做了不惜一切代价的反抗,和伊琳一起逃离了家庭的魔爪。
然而,只要仔细鉴别下本杰明和伊琳之间的情感发展就会发现,本杰明所做的反抗,不过达成了自己父母和罗宾逊夫妇最终的心愿:两家结成门户相当的姻亲罢了。如果说和罗宾逊太太的不伦之恋多少还带有点反道德的叛逆精神的话,那么,和伊琳的结合则完全称了父母的心意,是社会认同的理所当然的情感结局。
到此,好莱坞的文化意识形态才露出了它的本来面目,俄狄浦斯原来只是白马王子。所谓的“反抗”,不过是个人英雄情结的点缀罢了。主体的目标并不是反抗固有的价值逻辑,也无力重构新的文化图谱。反抗,从开始便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导演借“纯洁青年”的“反抗”,虚构了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伦理童话:正义的王子孤身一人挑落所有邪恶的对手,与美丽的公主共同谱写一曲“善”和“美”的颂歌。
真正的反叛,是残酷而血腥的斗争。也许好莱坞从不需要这样的反抗。在这个文化产品流水作业的大工厂,制造美好的梦境才是最主要的工作。它能消解意识形态的压迫,能消解人的异化,能始终高举乌托邦的人生美梦,召唤体制下的生存者为了社会机器的运作而努力奋斗。
《毕业生》的真正用意,不是批判父性权威,不是揭露资本主义,而是用本杰明的童话乌托邦,来为现实的“毕业生”疗伤,成为他们渲泄不满和愤懑的安慰剂。

 6 ) 岁月带给我更深的迷惘







被要求写得书评影评目录里,有一部是《毕业生》。


我真正看这部片子很晚,是在大学的影视课上,但知道它却知道的很早。 还在上中学,表哥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拿到第一笔工资时,他请我吃饭。很普通的小餐馆,他喝酒我喝饮料。他自嘲,刚工作的人比学生还穷。又说,前个晚上把大学时代看过的《毕业生》又看了一遍,原来真是成了毕业生了,才能明白。那种骤然脱离了持续十几年的“正轨”的毕业生的心情,本的心情,那种无助、彷徨、迷茫。最后看着我感慨,说还是当学生好。


而如今,仿佛也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功夫,光阴倏忽而逝。我升大三,此时,《毕业生》这部片子我已经看过两遍了,而那位表哥已有了一部自己的车。假期里一日,我拨他手机,彩铃是那首再熟悉不过的《The sound of silence》。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我突然想起他刚成为毕业生时,同我说起《毕业生》——虽然更像自言自语——的那个傍晚。我问他,而今那部片子里,他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什么?他没稍作犹豫便回答:开着车飞驰在公路上的那段。
——他在路政工作。


我记得那个镜头,是本前去抢婚的路上。在长镜头对景深的压缩之下,路那么长那么长,好像没有尽头。
那场抢婚,像是一次燃烧似的——
他飞驰着,然后奔跑着,趴在教堂上拍打着玻璃窗,不顾后果,不顾所有亲友的眼光,那样激烈。所有的其他人表情狰狞地咒骂,却静默没有声音。最后他们手拉手大笑着从教堂里逃了出来。
仅仅是因为爱情吗?仅仅是因为爱情带来的冲动吗?
或者是,一次反抗?一次重新对自我的追寻?是不愿意做那些所有表情漠然麻木的人群中的一员?不愿做那些言之无物听而不闻的人群中的一员,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那寂静?


《毕业生》的背景是美国的六十年代,动荡不安。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性解放……那时的毕业生,那时的青年人,自然会有那种不知何去何从的迷惘。
然而,哪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那样一个迷惘的时期。现实带来的问题,纷至沓来。小时候,我们的问题总是很多,大人会以“你长大就知道了”这句话来搪塞。可是真的渐渐大了,却发现,岁月带给我们的,有时是更深的迷惘。
可是,迷茫过后,就一定是笃定吗?
就像,本和依琳逃了出来就是胜利的终结吗?
而我,我始终记得的镜头是什么。
这部《毕业片》被作为教材范本,有太多镜头曾在课堂上作为经典范例分析。可是我记得的,不是开头的长镜头,那个前景为Mrs Robinso的腿的构图,不是本从泳池里潜游出水再到床铺上的衔接……是最后的最后,他拉着穿着婚纱的她坐上公交车的最后一排,所有的人回头看着他们,他们自顾自地相视着笑,笑着笑着,他们渐渐不笑了。各自看着前方,表情漠然。


逃出来过后呢?他们如何生活?迷茫过后,就一定是笃定吗?前方的路那么长那么长,好像没有尽头。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但电影结束了,在再次响起的《The sound of silence》里。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短评

真是学英语的好教材

4分钟前
  • 传奇☂
  • 力荐

修复放映。故事有点扯淡,但配乐真的太经典了,每次响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绪。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间迷惘着的青春,年轻霍夫曼古铜色的脸似乎永远都在流汗...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有一种经典,是你看的时候骂娘,回忆的时候静默的东西

11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青春不怕犯错,怕的是没有勇气

1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这不是部关于爱情与青春的电影,而是关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17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9.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到那麽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遇故知的激動

23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里面的歌太经典了。在婚礼上的那声大叫让人一振,而随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24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还行

不仅是爱情与青春,更多的是一个躁动时代的缩影,感谢压抑过后在结尾的最后一缕光。霍夫曼正名之战

26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27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得完全不像21岁的毕业生。第二,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30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较差

最后结尾两个人跳上车后的冷漠好惊艳呀~为摆脱负担而选择的自由最终还是成为了负担

35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那时候玩镜头玩得可真“硬”。有韵味,有留白,有风格。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青春就是冲动? 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坐上车,冷静下来,就又迷茫。

45分钟前
  • Ivy_bramble
  • 还行

1.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还是轻巧的让我伤感,共鸣如此;2.镜头、剪辑还有那首配乐,深入我心;3.最后公车上的会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长;4.爹娘熟识的已婚妇女千万别搞,性教育可以从别的渠道别的女人身上学得,所以别搞,有害未来发展。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让人恶心的主角们

51分钟前
  • Dyingpluto
  • 较差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飞驰,青春就是挥舞十字架抢夺别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远不后悔,青春就是永远充满勇气。

55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这是个龌龊的浪漫爱情片

56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

荒诞起首,忧伤中段,甜蜜结局,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尼克尔斯平实而朴素的导演技法的确是与故事本身的气质太契合了,精确的构图和视角,多处完美而饶有趣味的蒙太奇,几个过目不忘的经典镜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片子显得过时;美妙的配乐和霍夫曼看似愚钝实则灵动的表演则更是锦上添花。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