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尔之战

HD中字

主演:Brahim Hadjadj,让·马丹,Yacef Saadi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 阿尔及利亚语言:法语年份:196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2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3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4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5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6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3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4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5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6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7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8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19阿尔及尔之战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阿尔及尔之战

再看意大利导演Gillo Pontecorvo《阿尔及尔之战》(1966),还是胸口疼了半天,沉郁无法疏解……不确定此片对学生们影响有多大,经过当代大众媒体反复“反恐”洗礼的人们,已不大能从1960年代反帝反殖的全球时代背景和立场出发理解暴力,只能谴责和等同各种暴力,从而掩盖问题的实质:殖民者的日常暴力造成的苦难(英文维基百科关于此片的词条写得非常扭曲本意)。Pontecorvo如此描述这部电影:“这是献给为独立而抗争的人民的礼赞,不仅在阿尔及利亚,也在第三世界的每个地方……这个国家的诞生意味着双方都经历过痛苦,尽管一方是起因, 另一方则不是。”

巴西导演Rocha在题为“饥饿美学”的文章中说:“饥饿最高尚的文化宣言是暴力。暴力是饥饿者的正常行为。饥饿者的暴力不是原始心态的表征。暴力美学更关于革命性而非原始性。暴力的时刻是殖民者开始意识到被殖民者存在的时刻。通过恐惧,殖民者理解其所剥削的文化的力量。没有武器,被殖民者不过是奴隶。有警察死去,法国殖民者才会意识到阿尔及利亚人的力量。”

《阿尔及尔之战》导演Pontecorvo在巴黎时作过伊文思的助手,也在“二战”期间参加过意大利的抵抗纳粹组织。此片根据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1954-62)中真实事件改编,取材自抵抗组织领袖Saadi Yacef在法国监狱中写的回忆录,作者本人在片中扮演领导者Jaffar。阿尔及利亚人找到Pontecorvo,开始了这部跨国合作电影。实景拍摄,刻意为之的新闻片风格(黑白,手持摄影,有时虚焦,即时性),除了扮演法国军官的Jean Martin,其余皆为非职业演员,有些对白为后期配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痕迹,还有酷刑几场戏,令人想到罗西里尼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纳粹折磨地下抵抗者。反讽的是,镇压阿尔及利亚人的部分法国军官,曾在德占时期作为抵抗者,对殖民地人民施行了纳粹使用过的酷刑。

声音传达不同文化与政治力量的对抗:阿尔及利亚人,急促的鼓声、呼和、喊叫、哭泣;法国殖民者,直升飞机,枪声,咖啡馆里的爵士与流行曲。当然,Pontecorvo与意大利作曲家Ennio Mirrocone所做的配乐,对双方平民死伤同样沉痛。抵抗组织与法国殖民者都通过广播传播自己的讯息,警察更有隐藏摄影机监控穆斯林地区民众出入。此片在法国被禁五年,直到1971年上映。Michael Haneke的《隐藏摄影机》(2005),也触及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历史及其后续。

《阿尔及尔之战》出现于去殖民化与民族解放战争热潮之际,也与西方国内出现的左翼运动合拍,很多少数族裔开始武装抗争,比如美国的“黑豹党”,英国的“爱尔兰共和军”。它也被右翼政府和军队做训练对付抵抗运动之用,比如阿根廷军方,比如2003年美国五角大楼放映,作为“教材”让军方学习如何对付被占伊拉克的抵抗运动。

“第三电影”周,想放映和讨论的电影太多,可惜只来得及放映这部及一小部分《燃火时刻》(1968)。

 2 ) 电影拉近我们与战争的距离

现在我们离战争很远,电影有时候却可以战争的景象重现,《阿尔及尔之战》就是这样一部震撼的黑白片,它的真实性堪比纪录片了。 阿尔及利亚,这个西北非与法国遥遥相对的阿拉伯国家,从1830年起受法国侵略逐渐沦为其殖民地,直到1954年,民族解放阵线发起了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游击战争,经过近10年的斗争,阿尔及利亚终于在1962年独立。影片反映的便是这个阶段的故事。 1) 阿拉伯女性 包头蒙脸的阿拉伯女性在游击战争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宗教的关系,法国士兵不会搜查女性,她们便用篮子运送炸药。影片里面有一段描写三个阿拉伯妇女在同一天分别被指派到咖啡店、舞厅和机场放置炸药。首先引爆的是咖啡店,10分钟前还在高谈阔论的人们,还有舔着冰淇淋的孩子,刹那间就变成了死尸;救护车一辆辆驶过,邻近的舞厅突然骚乱起来,可是马上又恢复平静,继续舞蹈,他们哪里想得到接下来爆炸的便是他们了,扭摆的身体随音乐嘎然而止,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又躺倒在地上.....生死一线间,不能不叫人唏嘘。 但不是同情。虽然也是普通的生命,但是他们是一群殖民者,在别人的国度,干涉别人的政治,作威作福,总难免有这个结局的。人呢,还是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在哪里是不可以招摇的才是。 2)艰难的革命 暴力行动是成功的,一次次的爆炸,让法军找不着北了。可是暴力不能最终成就革命,取得国家的自主。为了在联合国赢得舆论的支持,阿尔及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罢工。这次行动,让“民族解放阵线”的人从暗处转向明处,于是游击战的优势便消弱了。法军当然不会让罢工成功,他们抓了罢工者,各个拷问,分别击破,使得“民族解放阵线”的组织架构清晰了起来。也是“民族解放阵线”三年游击战最终失败的原因。 男主人公“阿里”对罢工是抱着反对的态度的。他觉得只有靠武器才能夺得革命的胜利,另一位革命者则认为,革命最终应该是政治的革命,所以罢工必须进行。即使这会受到法军残酷的镇压,即使会消弱民族解放阵线的力量,还是势在必行。 3)阿尔及亚德孩子 影片中有个男孩子经常出现,他的任务似乎是负责传递情报。这就是战争年代的孩子吧,他们没有时间接受教育,在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的国度,没有比参加革命争取自由更迫切的任务了。这个孩子的眼睛里从来没有害怕,只有热忱、镇静和勇敢。直到要被法军引爆炸死前,他才有点害怕地把头钻进了阿里的怀里。 4)民族的消亡? 影片中,法军高层对“民族解放阵线”有一个比喻,他们是一种虫,一种即使身体被切成千段,但是只要头还在就能继续生存成长的虫。要消灭他们,就要把头消灭了。他的行动方针相当有效,“民族解放阵线”的四位领导,不是被捕后自尽,就是用炸药和法军同归于尽;不是为了保全无辜者而投降,就是被最终炸死。看起来,这个组织彻底完蛋了。 可是阿尔及亚的人民还在,一小部分先行革命者的献身触及了更多人的灵魂,就有更多的人站出来继续投入革命。殖民者也许能在一个时期内彻底摧毁一个革命组织,但只要这个民族没有像恐龙一样完全消亡,总会有人再一次站出来抵抗战斗。 果然在“民族解放阵线”被摧毁的两年以后,大规模的战斗又开始了,又是两年以后,法军被迫撤离。在军事上没有落败的情况下,政治上失败了,不得不离开。 这让我联想到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虽然萨达姆的政权被推翻了,伊拉克被占领了,可是美军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最终还是要打道回府。

 3 ) 集体之下的个体

越发感觉到绝大多数人永远没办法作为个体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就一定是为某种高于个体的集体(或许可以称为意识形态)服务,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自愿还是被迫。*

在电影里我看到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争斗:“阿尔及利亚独立自主”和“法国殖民统治”。争斗中没有人可以成为个体,没有人能够享有个体的生命和生活。用炸弹恐怖袭击酒吧的个体,和酒吧里的个体没有任何仇恨;被枪杀的法国警察,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代表被杀的;被派遣过来镇压暴乱的上校,是作为法国统治者的手、眼睛来的,被派去取篮子被炸死的小兵又是作为上校的手、眼睛被派出的。斗争中能够完好无损的只有位于强势意识形态顶层的人。

更难过的是集体冲突下个体的矛盾没有任何位置可以安置。比如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上校怎么看待“酷刑”,上校说法国要留下我们就不得不上刑;在共同体的争斗下,“酷刑”这个更具有个体倾向性的矛盾并无处申诉。法和FLN两方对峙时个体遭受的痛苦——无论是亲人被拷打的痛苦,还是住处被炸毁的痛苦——同样无处申诉。

即使在和平年代——和平年代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只是不以暴力表现出来而已——每个人只要身处在社会中,都一定要为某一派服务。所以说没有中立者——“中立者一定是某一派的既得利益者”。有的人拥有选择为哪种意识形态服务的权利,有的人连这个权力都没有;有的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为什么服务,其服务对象塌下来其生活跟着天翻地覆时也不明白这一切都是什么为什么。

人人认为自己应该追求幸福,但是可悲的是世界上并没有“个体”的位置,更不用说个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要么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要么是转瞬即逝的吗?

*不过学生以及以下好像是例外(这里的学生并非以年龄来定义,而是“是否进入社会”)或许这就是为何“进入社会”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比重要的节点的原因?或许这就是学生群体在整个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以及不知道古代的隐士可不可以)

 4 ) 不独立,毋宁死

一直想找《阿尔及尔战役》来看, 但疏于懒惰, 上周末才如愿。认识的一个阿尔及利亚人很久前推荐过,末了她说,别看法国殖民了阿尔及利亚一百多年,他们喜欢的是阿尔及利亚的土地,并不是阿尔及利亚人。在所有的前殖民地中,法国与阿尔及利亚的关系恐怕是最为复杂的。 阿尔及利亚在1830 年便沦为殖民地,先是代管,后干脆被法国纳入行省,法律上,所有的阿国人一直到1962年独立时,都算法国人。

二次大战后,民族国家意识象眼下的茉莉花,在北非各国蔓延。 1954 年,名为民族解放阵线 (Le 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 FNL) 的政党秘密成立,以抗法争独立为目的,从1956年起在首都阿尔及尔开始袭击法国人法国利益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暗杀等反抗活动。引起首都治安一片混乱,法国政府发觉事态严重,派刚从奠边府打了败战的伞兵派驻阿尔及尔,代替当时无能的法国警方,进行反恐。 电影讲述的故事便是伞兵将领马许 (Massu) 将军与FNL 斗智斗勇的故事。

和其它描写地下破坏活动的电影不同,这部黑白片给人感觉象个纪录片,里面的各方主要人物,却又不是那么黑白分明。搞恐怖的阿拉伯人中有理性的知识分子,虽然出场不多,话也少,却有些点石成金的预见性 : 赶走法国人不易,立国更不易,而治国,就更不易了。咱们真正的困难还在后头呢。- --历史不幸被言中,此为后话 --- 参与恐怖暗杀的FNL 成员中,片中主角之一阿里,最早是个混混,拉皮条,小偷小摸,不识字,但胆大有爱国热情,义无返顾参加抵抗, 另一个也比他好不了多少,其中还有三位女性,准家庭妇女,大敌当前下,沉着勇敢不亚于男同胞。不时提着装着定时炸弹的菜篮子,准确无误地将之放在指定的餐馆,咖啡,跑马场等法国人出入的场合,一炸一个准。

马将军和部下虽然在奠边府败给了越南军队,但却吸取了经验教训,先弄清楚 FNL 组织结构,然后再一一下手收拾。他一点也看不上法国警察撒大网的笨办法,而是通过线人,先把FNL 的同情者抓来,管他本人是否搞恐怖的作者。一顿酷刑之下,总有人架不住,把信息供出。 前来采访的记者问及,听说你违反法律,使用酷刑?马将军才不在乎呢,在公共治安全受到威胁之际,宝贵的情报可以救人命,至于用什么方式得到情报并不重要。我们可以打击恐怖,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法国是否想留在阿尔及利亚,如果想,就得采取非常规手段。答案不是很清楚吗? - -- 布什和他的四人帮原来是从法国人这儿学的,以国家利益为由,为酷刑狡辩。–--- 整个电影似乎是由数千上万的黑白照片拼贴而成,故事画面有时并不完整,虽然是部老片,可觉得新颖无比,画面的穿插打破一般故事片的叙述方式,没有突出的男女主角,只有普通人。 既未美化FNL 对平民的袭击,也未把马休将军刻画成嗜血成性,折磨人为乐的变态军官。 除了演马将军的演员为专业外,其余所有的人都由当地民众扮演,难怪给人纪录片的感觉。

最终结果,阿里等同伴被马上将军或俘虏,或枪杀。FNL 的破坏暂时消停,而当年联合国试图将阿尔及利亚独立提交议事日程的提案也因法国反对而未果,法国人似乎赢得了阿尔及尔之战。不想 FNL 在乡村的破坏从未停止,而城市的罢工反抗从此越演越烈。三五年里,戴高乐对阿尔及利亚的态度也不得不从不让步过渡到识时局,不顾军方反对,开始承认独立是大势所趋,终于1962年签订《依云协定》,阿尔及利亚共和国成立。

片子由意共党员艺术家Gillo Pontecorvo和 FNL 成员Yacef Saadi 联合导演制作。1966年获威尼斯电影大奖,得等到1970年,法国才羞羞答答允许在有限的几个电影院放映,直至八十年代才完全开禁。 敢情,法国人对自己的军队在殖民地实行酷刑,哪怕对敌人的酷刑,还是多少有些羞愧的。

 5 ) Should we remain in Algeria?

我不知道有没有绝对正义的战争,再客观的评价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同一场战争,美国称“韩国冲突”,韩国称“六二五事变”,日本称“朝鲜动乱”,中国称“抗美援朝战争”,朝鲜则称“祖国解放战争”。同样的,对于阿尔及尔之战,在民族解放阵线眼里是反对殖民的独立战争,而在法国人眼里则是典型的叛乱。当联合国越来越像是强权政治的工具,我只能说,还不如看维基百科更中立。
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大战小战名战暗战,最惨的一定是老百姓,是那些或被煽动而一时冲动、或逼上梁山走投无路、或莫名卷入逃无可逃的牺牲品。不管你站在谁的立场,善良理智的人们都会为了广岛和长崎几十万的冤魂哀悼,都会为了本片中咖啡管、舞厅、机场、球场的无辜生命叹息。最后一幕中,阿里为了信仰拒不投降,但我分明看到那个孩子的求生欲望,那位新娘的悲痛欲绝。政治家们说,革命就要流血;军事家们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我不是否定这些理论,只是……只是……或许人类进化到这个阶段,就注定要有贪欲和不公,注定要有杀戮和战争。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无能为力。
阿尔及尔战争最后是以民族解放阵线的斗争被法国军队残酷镇压而结束的。导演把视角聚焦到失败者身上,片中的四位领导人都从容就义气度不凡,被认为是极富勇气的做法。但另一方面,阿尔及利亚在五年后正式独立(拍摄本片的五年前)的事实意味着这其实还是在为胜利者树碑立传,所以我并不认为这有多么标新立异。当然,导演尽量摒弃一切美化、采用准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示这场战争,这是值得赞许的。它让我们体会到一场真实的革命过程。
本片虽然夺得了威尼斯金狮奖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但仍然先后在多个国家被禁映。毕竟,三角形组织、口号、罢工、炸弹、藏匿、殉难……都像极了叛乱革命或恐怖主义的教科书。

 6 ) 有的东西,要赶也赶不走,有的东西,要留也留不住

这个电影真的不错的。甚至阿尔及利亚人都向我推荐。
整个电影,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恐怖分子”这个词。在这部影片中,阿尔及利亚的独立者们都被法国人称为“恐怖分子”。究竟什么是“恐怖分子”?在自己被占领的国土上,用暴力手段赶走侵略者,那样的人究竟是否是恐怖分子?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的抗日英雄都会是恐怖分子。不要告诉我什么伤害平民不伤害平民?我不相信我们抗日战争打死的全部都是军官。(尤其在敌后战场)这是外话,但当时阿尔及利亚人民是一心想要独立的,使用的手段自然是暴力+外交游说,最后,终于获得独立。独立的时候,阿尔及利亚人民上街庆祝。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阿尔及利亚仍然是旅游胜地。阿尔及利亚的青年人们仍然十分“忘本”地说着流利的法语。阿尔及利亚政府为阿拉伯化,不知道辛苦了多少年,不知道花了多少功夫,甚至不惜退出“法语国家联盟”。可是效果却仍然不好。不知道在他们的国家里,有没有FQ会站出来说:“当年***抛头颅撒热血,还被人叫了‘恐怖分子’才换来的独立啊,你们怎么还讲着侵略者的语言呢?”
有的东西,要赶也赶不走,有的东西,要留也留不住。

 短评

导演彭特克沃是共产党员,拍这种所谓“反映西方殖民者暴政”的影片没有政治心理的压力。作品视点相对中立(也只是相对,影片对阿方暗中褒扬,只是对作为反派的法国的塑造没有东欧红色经典那么妖魔化)。片中最常见的场景是双方领导人高喊漂亮口号,但“作战”时主要杀害目标却绝大部分是对方的平民……

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暴行统治催发恐怖主义,革别人的命也是在革自己的命。当一个民族的生与另外一个民族的亡画上等号,才惊觉正义要从两边分开来看。粗制新闻胶片带来还原真实的黑白色彩,一边是黎明前的黑暗,一边是枪火弹药迸发出的光亮。不过最真实的东西,更多充斥在当地民众的眼睛里。北影节资料馆

10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8.4 其以时间为线索推进的叙事十分扎实与高效,且对六十年代比较流行的记录式拍摄手法有着极好的运用。它想要塑造一种真实与中立的叙事风格,但显然它的镜头是有偏好的,展现革命群众的段落繁多、细腻、多用特写且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而展现法方角色的镜头多为全景跟中景,政治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12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几乎等同于纪录片的民族解放运动详实记载,反殖民统治的英勇图景,笔触理智冷静不煽情,大型骚乱场面比炸死“绦虫”头更激越,雾中的自由与尊严的呐喊沸腾;“萨特又写了篇文章!”、“他怎么老是反对我们!”边上的阿姨们为此大笑,阿姨们笑点好棒,阿姨们品味好棒!

1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力荐

充满激情的新现实主义,将革命运动的步骤讲得很清楚,21世纪希望看到宗主国的沦陷。

16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第4次重看,真是太棒了,这是最伟大的号角,吹响了殖民主义的挽歌,黑白粗颗粒的影像完全是新闻纪录片的风格,但是当镜头对照单个人物时,我们看到了坚毅、懦弱、绝望与愤怒,这是新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人物仿佛走出了阿尔及尔的狭窄纡回的小巷来到了观众的面前,超越了预设立场政治层面

21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剧情片的叙事和剪辑,纪录片式的粗糙和质感。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场民族革命,对立双方人物的群像都有正邪两面,表现出反殖民斗争中的复杂性。法军出动拖拉机镇压市民暴动时,前排老太太激动地掏出手机来屏摄,结果被隔壁电影青年喝止了,真是无趣。

22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欧洲电影批判殖民主义的先驱典范之作",难分哪些是纪录镜头哪些是表演,非常真实。地道战,游击战,妇女小孩传递情报埋伏炸弹,独立运动领袖被逐个击破,还有最后最震撼的对游行群众扫射...历史总是相似的。

2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帝国殖民地首先预演的革命最终会来到帝国中心,正如帝国的殖民手段必将被用到帝国的臣民身上的帝国回旋镖一般,演绎了其人之道必将还至其人之身的亘古真理。新现实主义新闻片风格的阿尔及尔反抗与镇压将观众带入FLN和法军的双重视角 在关键处譬如酷刑和爆炸都保持了隐忍避免了情绪的过度渲染(要是有真纪录片影像就更好了)除此之外整体颇有地雷战和地道战的味道。镜头语言上大量使用的长焦+变焦的狗仔队纪实风格比新浪潮极端很多尤其是变焦遍布全片不断扫脸 非职业演员的脸也特别上镜。在给下属讲解时的军官提到了摄影师拍摄的通关影像提到了其变焦透露的主观意象之离谱同时也像在反省本片自身。Ben M'hidi告诉Ali恐怖主义只是通往民众动员的道路而非目的让人想起IRA和不少影视 大概也是片子对暴力的思考线索。但缺第三电影的历史阐释使暴力等量齐观了

25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推荐

1966威尼斯金狮奖。游击战实践指南+(反)恐怖主义教科书+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反思。非职业演员、黑白写实影像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使本片效果接近于历史纪录片。导演立场几近中立,对战争双方的暴行及人员伤亡都作了不偏不倚的刻画。配乐由莫里康内与彭特克沃本人联合奉献。ps:酒吧中的炸弹。(9.5/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个人豆瓣第1300部电影。法属阿尔及利亚时代法国殖民主义和殖民地恐怖主义的对抗。一个殖民地国家独立之路如此让人感慨。电影优秀的地方在于能够中立地展现对抗双方的战斗,不加过多态度,颇有纪录片的色彩。难怪在多个殖民地地区禁映。距历史事件不到10年即能拍出如此生动的佳作,不错

3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根本不是什么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好嘛!后半场看得心悸惨烈,街头暴乱场面拍出了汪洋大海的阵势,静与动的反差冲击、爆炸的震撼和恐怖的嚎叫,到了乱真的地步。更不必说魔力康配乐的神鬼无双。三个女人提着篮子放炸弹简直是恐怖残酷教科书,冷静纪实克制的中立视角不停在阿法双方之间切换。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利益是永恒的矛盾之源,在政治利益的面前,一切罪恶都是可以辩护的。

39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粗粝的纪实风格影像让每个人物无需太多言语就足够真实,导演对阿尔及利亚的人民的感情都在那些特写里,凝固的泪痕和坚毅的面孔。最后烟雾中人们缓缓出现,高喊“阿尔及利亚万岁”,是多么震撼而热血;而同时它又如此令人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暴制暴在升级,无数看不见的生命在牺牲...

4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Castro Theater. 看到最后一幕整个影院格外寂静。立场客观,叙事冷静,不煽情。最喜欢放炸弹前拍的酒馆舞厅那一段。拍年轻的男女拍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以为阿拉伯女人要收回放着炸弹的包了,但是没有。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和报复,没有谁是无辜的。

44分钟前
  • 竹淡刻骨
  • 推荐

难得的全景式大手笔。导演Gillo Pontecorvo主要拍纪录片,这部电影也带有强烈的纪录片风格。同时也是现实主义题材类型化的佳作。莫里康内作曲

4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6/24@和平Atmos 克制、肃穆、平衡,新现实主义余波,仿新闻纪录片shot。前半疑心反殖民首作的影史意义为重,看到后面还是震,特别那简洁有力的苦狱蒙太奇。灵动的无言面孔与巷战调度,想必得益于早年巴黎纪录片拍摄的训练。意裔犹太导演Gillo Pontecorvo,Morricone合作配乐。当年金狮。 #SIFF20

5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闪回结构。莫里康内的配乐。漂亮灵动的黑白摄影,变焦。特写和视点镜头。立场与客观,情感和叙述之间的平衡。真实的冲击力。总之很赞,影响深远。

5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一个国家的诞生。贵在真实,好在客观,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电影,其主旨内核的批判性以及对时局的讽刺意义都上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克制、纪实的整体风格加之深刻的思辨性更让它几乎超越了电影本身的意义。不单是展现,更多的则是反思这段历史。枪炮何惧,自由万岁,永动的思想是永远杀不死的。

1小时前
  • 发条橙
  • 推荐

阿尔及利亚独立,不是简单的一句阿尔及尔万岁的口号,而是所有觉醒的人不懈的追求,靠着意志,用身躯去抗议,他们将炸弹隐藏在女人的篮子里,不间断摧毁殖民者的无视,解放组织要以魔鬼的姿态,让动乱笼罩,为自由的明天。

1小时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