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美版)

HD中字

主演:凯文·哈特,布莱恩·科兰斯顿,妮可·基德曼,阿雅·娜奥米·金,贾西·迪阿洛·温斯顿,吉纳维芙·安吉森,格什菲·法拉哈尼,泰特·多诺万,朱丽安娜· 玛格丽丝,克里斯蒂娜·张,皮亚·梅切勒,罗伯特·比齐克,大卫·尼尔里姆,迈克尔·J·莱昂斯,桃乐丝·麦卡锡,苏珊·萨瓦,布莱恩·加拉格尔,泰隆·米切尔·亨德森,英德拉·A·托马斯,简·摩尔,莱曼·陈,柯克·凯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2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3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4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5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6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3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4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5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6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7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8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9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触不可及(美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菲利普(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饰)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翁,在一场滑翔伞事故中,他伤及了颈椎,导致全身瘫痪。如今,他隐居在自己豪华的别墅中,凭借着雄厚的资金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在好友的建议下,菲利普决定招聘一名贴身助理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在招聘启事发出去不久之后,一位名叫戴尔(凯文·哈特 Kevin Hart 饰)的年轻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戴尔并不算一个底细非常干净的人,他因为无法向前妻付清赡养费而即将面临失去孩子探视权的糟糕状况。大大咧咧口吐芬芳的戴尔很快就吸引了菲利普的注意,尽管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靠谱,但菲利普还是决定就是他了。窈窕男女年少轻狂圣诞特辑全优7笑果望夫石7年之夜太阳泪英语刘海砍樵桃花依旧笑春风九扇窗戶白宫风云第七季七月之后霹雳菩萨花季少女幻影车神2利普曼小英雄托托碟中谍5:神秘国度(原声版)上帝的选民绝望主妇 第八季今世迷情圣文森的男孩们蓝风衣空中危机(粤语版)街头女斗士2地方英雄神母峰之谜杰索拉·加尼美·卡美巴 决战!南海的大怪兽曼哈顿历险记高地沙漠第一季我的儿子是死刑犯菜鸟老警 第二季护宝2011蒙克蓝色档案2008夺宝惊魂指定幸存者第二季大周小冰人 第一季沸腾吧沉沙池雀起乡到烛镇第三季绿皮书(原声版)

 长篇影评

 1 ) 嘈杂车厢里的美好际遇

从重庆回来的硬座上看了这部电影,嘈杂的车厢,拥挤的人群,疲乏的肉体,但这部电影确实给旅途的我给了两个小时的安静。隔壁座的大哥歪头蹭完了这部电影,除了“换导尿管”大哥的拘谨的转向窗外,一切都挺好的(笑)。大哥是个很好的人,和我换座,关心刚上车不舒服的我,素不相识,但却挺温暖的,挺美好的际遇。挺喜欢这种互相救赎的友谊,无论是《绿皮书》还是《触不可及》,但有总觉得在现实中这种是触不可及的(点题了),但是这部电影也算是我重庆之旅的一个美好记忆点吧,总之挺美好的。

 2 ) 灾难级翻拍

法国原版《触不可及》豆瓣9.2分,豆瓣TOP 250排名第25,作为小成本电影博得4.2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实现了口碑票房双丰收。

前不久上映的《绿皮书》同样是一黑一白的配置,所以也有许多网友称之为“肤色对调版的《触不可及》”,足以证明这部电影有多么的热门。

美版《触不可及》沿用了原版的框架,很多地方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

 3 ) 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是自己站歪了

天气越来越冷了,一个能够放松、适合取暖的地方,除了恋人的怀抱,大概就是电影院了。这时候,要是配上一部有笑有泪的温情喜剧,那就再好不过了。

没错,我说的是今天上映的《触不可及》。这部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由绝命毒师“老白”布莱恩·科兰斯顿和谐星凯⽂·哈特主演,在插科打诨中探讨关于生活的真相——

有时候,你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其实只是自己站歪了。

两个“站歪”的人:一个混吃,一个等死

戴尔和菲利普就是两个不小心“站歪”的人。

戴尔作为前科满满的保释人员,为了让假释官满意,他不得不努力找工作,起码装出努力找工作的样子,否则就会再次入狱。与此同时,他与妻儿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为了改善他们糟糕的经济状况,他也确实需要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因此他不得不成为菲利普的生活护理员,简而言之,男保姆。

菲利普是个高位截瘫、生无可恋的富商,他拒绝众多优秀应聘者,选择了极不靠谱的戴尔,正是看中了他污点满满的履历——他希望在他停止呼吸时,戴尔不要抢救他。而偷奸耍滑不负责,恰恰是戴尔最擅长的事,因此他们一拍即合。

菲利普之所以这么想死,源于他爱妻的去世。事实上,他的高位截瘫,正是来自一次失败的“自杀”——他选择在恶劣的暴风雨天气玩滑翔伞,从空中摔下来后,他却没有死成,只有脖子以上能动,眼睁睁看着爱妻离开。

戴尔和菲利普的肤色、阶级、三观和人生经历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完全相反,在吃喝拉撒的朝夕相处中,屡屡发生啼笑皆非的场面。当菲利普呼吸困难却不肯吸氧时,戴尔只需要告诉他:“你再不吸氧,我就要嘴对嘴给你人工呼吸了。”就能立刻逗笑菲利普,吓得他赶快吸氧,暂时抛开求死之心。

他们之间巨大的差异,既带来了磕磕绊绊的矛盾和笑料,同时也暗藏了彼此救赎的契机。

逃脱两种禁锢:一个来自生理,一个来自心理

有意思的是,戴尔和菲利普遭遇的困境,来源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戴尔受到的禁锢,主要来自生理,或者说,基因和血脉。戴尔的儿子安东尼成绩很好,戴尔引以为傲,他在说起儿子聪明时,刻意强调遗传自母亲。他不愿儿子像自己,甚至害怕儿子像自己。

这是因为戴尔的父亲,是一个以监狱为家的恶棍,戴尔作奸犯科的前半生,已经证实了他走在父亲的老路上。他爱儿子安东尼,不愿儿子再次走上这条老路,难道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吗?

起码菲利普告诉他,不是。菲利普夸赞他聪明,带他去听歌剧,鼓励他画油画。正如真挚的友情可以超越阶级一样,人对美的感受力,也同样可以超越阶级和出身。戴尔开始对歌剧嗤之以鼻、当做笑话,后来发自内心地被感动;他恣意挥毫画的油画,在菲利普的营销下,卖出了高价。

音乐和绘画这些艺术,是他那个恶棍父亲丝毫不感兴趣的,他却能够感悟它们的魅力。这让戴尔产生了信心,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并非不可扭转,邪恶不会遗传,他能够摆脱基因的禁锢,去当一个好人、一个好父亲,也有能力呵护儿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这正是他父亲当年没能做到的事。

另一方面,菲利普受到的禁锢主要来自心理。说来讽刺,虽然他只有脖子以上能动,但真正限制他活力的,是内心的封闭。他挚爱的妻子去世后,对他来说,令人艳羡的财富如同粪土,亲朋邻居的同情和额外关切,都成了他急于摆脱的负担。他紧闭心扉,看不见身边一直默默守护他的女人,对亡妻的怀念和对死亡的渴望,构成了他全部的生活。

菲利普遇到戴尔以后,他这种来自街头的混不吝作风,给菲利普带来了改变的契机。

戴尔不愿让他坐蠢笨的保姆车,把他绑上豪跑副驾去飙车,帮他砸东西表达愤怒,与他争吵、再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好。戴尔不像那些带着同情目光的人一样,把他当做一个残废;他也不像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一样,把他当一个有钱冤大头,而是首先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

所以,他从那具残缺的躯体中活过来了,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迎接全新的人生风景。

这部美版《触不可及》,翻拍自法国版同名电影。事实上,纵观电影史,这类带有救赎情节的电影,在《触不可及》问世之前,就已经浩如烟海,我相信在它之后,也将层出不穷。

为什么这种挣扎在困境中、彼此救赎的电影,会历久弥新,广受观众喜爱?

我想起之前跟朋友聊天,谈起成长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我说,有一天下午,我突然意识到:幸福快乐不是人生的标配,而是极少数人才短暂拥有的奢侈品。从那一刻开始,我的童年结束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这就是这个真实世界的残酷真相。而电影,恰恰是造梦的艺术,它投射的是我们未竟的理想。

或许,当我们在期待《触不可及》这样的温馨电影时,真正期待的,是在漫长的一生中,如果遇到深陷泥泞的艰难困境,也能够有一个人扶你一把,帮助你把生活扳回正轨,然后拍着你的背说:

站直了,别趴下,天塌不了,总会熬过去的。

 4 ) 如果说生活是一场火灾,他们就是那对跛子和瞎子

大多数人第一次看《触不可及》,都是2011年的法国版本,9.2的豆瓣评分,和近日上映的意大利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并驾齐驱。而我第一次看这个故事,就是前几天点映的美版《触不可及》,电影也即将于11月22日公映。其实这样也算幸运,一来是省去了相互比较的烦恼,更因为不存在先入为主,观影过程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从而不必像看过原版的人一样,还要把脑袋里的记忆统统清空。

客观说来,美版《触不可及》是一部完成度不错的佳作。面对高难度的翻拍挑战,导演尼尔·博格不辱使命。他的幸运一半来自于两名男主凯文·哈特和布莱恩·科兰斯顿的精彩表演,以及妮可·基德曼不老的容颜,另一半则来自于设计精巧且逻辑严密的好剧本,电影整体剧情一气呵成,推进的过程十分流畅,所有冲突和升华都合情合理。尼尔·博格借助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事件,将这出集搞笑和感人于一身的大戏,一点一滴地推向高潮。

《触不可及》的剧情并不复杂,讲述两个被命运遗弃的可怜人,在盲打误撞中又被命运捉弄到一起的故事。他俩一个是富可敌国、处于金字塔尖的白人,一个是屡次蹲大狱的底层黑人,是生活中原本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两类人。这样的相遇无疑更富有戏剧性,更能创造出超越世俗的一些东西。就人物设定而言,是不是有点《绿皮书》的意思?

但是和《绿皮书》中两人始终保持的距离感还不一样,《触不可及》需要的是一种日常生活都绑定在一起的“共生”状态。

这种关系让我想起了一个古老的中国故事:一个跛子和一个瞎子被困在了火场,假如他们各自为战,势必双双葬身火海。关键时刻,瞎子背起跛子,两个“废人”通力协作,最终逃出生天。他们真的是废人吗?当然不是。你嘲笑跛子不会走路,却忘了他的眼神清澈如海;你抱怨瞎子看不清前路,却忽视了他拥有敏锐的听觉和健全的四肢。

那么菲利普和戴尔呢?前者在一次滑翔伞运动中受伤,一辈子只能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后者拥有强健的身体,却被生活无情地碾压,遭受前妻和儿子的嫌弃。这是两个比跛子和瞎子更无药可救的“废人”,在狼烟四起的人生旅途中,他们还能走下去吗?

万物总有个起始,菲利普和戴尔之间的第一步,当然要从相遇开始。

一次面试开始,戴尔糊里糊涂地跟着其他的面试者走进了菲利普家。此时的菲利普,说老实话和一个活死人没多大区别,而戴尔就像撞进他家的一只花蝴蝶那般,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个底层黑人根本不知道他是来干什么的,他只想收集一个面试章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讲,看似阶级对立的菲利普和戴尔,倒是有了一个共同点:在生活面前,他们都选择了破罐子破摔。正是这样的共同点,让菲利普破天荒地录取了戴尔。制造意外这个设定,看似荒谬,却完全合乎情理。

从此戴尔成为了菲利普的私人护理师,然而他们之间需要克服无数的障碍。对双方来说,彼此都是一个新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两人逐渐开始建立信任。戴尔拒绝菲利普死气沉沉的生活方式,而菲利普给戴尔开的高工资,亦让戴尔重新得到了妻子的尊重。

我们必须要明白,救赎永远是相互的。菲利普和戴尔,他们共生的时间越久,相互治愈的力量就越强大。戴尔照顾菲利普,给菲利普平静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带去活力,而菲利普亦投桃报李,带戴尔去看歌剧,戴尔也开始欣赏属于上流人士的高雅艺术。两个在生活面前失意的人,开始重新燃起一种叫做希望的东西。

对于菲利普和戴尔来说,没有什么比希望更重要的事情了。他们原本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却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中殊途同归。当希望来敲门时,他们终于意识到希望的珍贵。此时的菲利普和戴尔,已经像螺丝和螺母一样无法分开。菲利普拥有睿智的头脑,戴尔则天性乐观向上,他们就是组合在一起的跛子和瞎子,面对生活这场大火,二人不再害怕。

很难说,究竟是戴尔拯救了菲利普,还是菲利普改变了戴尔。又或者可以说,他们互为因果。为佐证这一观点,导演分别为二人设置了不同的道具,和不同背景的事件,让情节充满张力的同时,更有一些令人捧腹的笑点。这些笑点又包裹在一系列心酸的泪点中,既丰富了电影的内涵,又在境界上得以提升。毕竟一部高级的喜剧电影,总是要让观众笑着流泪的。

然而电影倘若就此走向欢乐结局,那显然还不够戏剧性,他们还需要一次断崖式的下坠,才能迎来终极的救赎。

导演让菲利普的女笔友扮演了这座悬崖,当她拒绝菲利普的那一刻,后者终于失控了。过去的所有努力,全都付之东流。他甚至炒掉了戴尔,彻底封闭自己。

好在,戴尔已经学会了怎样与生活和解。于是黑暗之中的最后一缕微光,开始点亮这座万丈深渊。这一次,戴尔带着菲利普去坐滑翔伞了,再一次享受翱翔在天空中的快乐。在菲利普的“使坏”下,戴尔也被逼着上了滑翔伞。

先是绝望的大叫,继而开心的大笑,两朵滑翔伞在湛蓝的天际上飘啊飘,耳畔响起的是激荡人心的《今夜无人入睡》。在这一刻,他们也许会发现,自己从未像现在这样热爱生命。

如果说他们曾经的生活是一场火灾,滑翔伞下的两个人,就是传说中的跛子和瞎子。他们迎来了一次终极救赎,并以勇敢者的方式赢得了胜利。至此,即便今后的生活不断扭曲花样,试图刁难这两个曾经的失意者,他们都不会退缩半步了。

Yvonne又回到了菲利普身边,戴尔让前妻和儿子住进了新房子。这样的结局,恐怕没人愿意拒绝。对了,结尾还有和《绿皮书》如出一辙的字幕:菲利普和戴尔始终保持着挚友关系,不过我想,戴尔应该再也不需要帮菲利普换导尿管了。

 5 ) Friendship总能占据一席之地

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温情电影也挺多的,好像我个人是挺偏爱这类电影,反正是感动的我都爱看。主打温情路线的电影有很多类型,亲情,爱情,宠物情等等,但友情好像更胜一筹,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前段时间看完的绿皮书和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在对方的世界里格格不入,最后却能神奇般的成为陪伴对方一生的挚友,真的是再一次感叹友情的神奇,这也就是它打动人的所在。

在我看来,朋友和挚友是有本质区别的,与你朝夕相处,每天分享生活的那叫friend,第一眼就心有灵犀,知你所想,即使不在身边但关爱与你同在的才是bosom friend。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挚友良朋却非常可贵,有可能这辈子都遇不到。电影里的D就是如此,他了解菲利普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也会给菲利普带来真正的快乐,至少你看,菲利普在D的影响下重拾自信,不再用伪装来掩饰自己,而D也脱胎换骨重新开始拥抱新生活。这就是挚友的真正含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力量是普通朋友所无法带来的,可以说是对双方生命的一次洗礼,一次救赎。

看过老版的朋友们可能觉得翻拍的版本有些松垮,美国味道太浓,差点意思。但是我倒是挺喜欢翻拍版本的氛围的,逗趣才更显温馨不是吗。不管是法国版的原片还是美国版的改造,只要是能把友情这条主线以各自的风格并能鲜明的表现出来,赚到观众的感动,它就是一部成功的温情片,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五星!!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It happens that we have become friends.This is not fate,It is just that we should be friends”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bosom friend。

 6 ) 有钱人Phillip教会我的8件事

尽管上一次看法国版《触不可及》已经是七八年前的事了,但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感动至今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无数次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这部豆瓣评分9.2、由真实经历改编的经典影片。

与《绿皮书》不同,《触不可及》讲述的不仅仅是产生于黑人与白人之间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更引发了人们应该如何平等对待重度伤残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思考——当人生行至僵局,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

美版中的Dell、Phillip与现实中人物的原型

作为原版的忠粉,当得知美国版上映后,第一时间去看了。

美国版《The Upside》的中译名依然和2011年上映的法国版相同。

在我看来,《触不可及》这个片名正所谓一语双关。

故事中的两位男主角——白人富豪Phillip与刚刚刑满释放、好逸恶劳的黑人混混Dell身处不同阶级,在正常情况下,二人的生活是很难产生交集的,横亘他们之间的原本应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和难以打破的社会偏见。

但由于Phillip的高位截瘫以及对生活的绝望,二人以一种戏剧化的形式相遇了。

美版海报

遭遇滑翔伞事故后,才华卓越的富豪Phillip脖子以下的躯体失去了感知与行动能力。

身为高位截瘫的重度伤残人士,Phillip的双手、双腿形同虚设,他需要随身看护帮他完成吃饭、喝水、洗澡、出行、换尿管这些日常生活中近在眼前却“触不可及”的琐碎事务——刚刚刑满释放、急于集齐3个面试签名好去向假释官交差的街头混混儿Dell就在这时出现了。

与法版不同的是,美版《触不可及》虽在故事走向上大致相同,但对人物的背景设定却有了改变。

法国版中,顽劣的黑人底层青年Driss年轻气盛,常常一脸凶相,却不乏青春活力,是个头脑简单的青涩大男孩。

美版中的黑人看护Dell却早已身为人父,但由于长久的失职与不负责任,前妻和儿子都对他充满了鄙视。

在Dell与Phillip相遇之初,Dell因为着急去接孩子放学而闯进了Phillip的办公室。

看起来仿佛是一副“儿比天大”的慈父模样,但其实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Dell从未尽过做父亲的责任,连送儿子唯一的一份礼物,还是在等待面试的过程中从Phillip家偷来的。

与法国版中单纯青涩的Driss不同,如何获得前妻与儿子的谅解与尊重,是美版《触不可及》中Dell在生活中需要面临的考验。

现实中的人物原型对比

所有的友谊建立的基础都是相互给予,而不是一方的无私付出。

底层黑人Dell与残障富豪Phillip的相处过程不仅让绝望中的Phillip重燃对生活的热情,在睿智善良的Phillip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原本好逸恶劳的Dell生活境遇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与法国版的温情感人不同,美版《触不可及》更像是一部手把手教你如何改变生活的诙谐励志片。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这位比JayZ还要有钱的富豪Phillip在影片中教会我们的那些事~

1.

“你的创意是什么?你想做什么?——把它们转化为你的资本。”

富豪Phillip的特长与职业是帮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

当他最初问Dell想做什么时,Dell的回答还只是“睡觉”和“女人”。

但随着Dell与Phillip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Dell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随时随地思考挣钱的创意,开始希望拥有自己的“ideal”——在Dell的影响下,他的思维模式已与过去那个好逸恶劳、一心只等着拿失业救济金的自己完全不同了。

2.

“找到一件你喜欢的事,然后把它放大。”

当然,在这条建议下,Dell最先想到的依然是女人和玩乐…嗯,改变总需循序渐进。

3.

“重要的是激发潜能,鼓励发展。”

在陪同Phillip去了一次画廊、见证Phillip花了天价买了一幅令他不屑一顾的艺术品后,Dell觉得这买卖他也能干,便在房间里开始“创作”。

当他召集众人欣赏他的“大作”时,Phillip对他的创造才华表示肯定,管家Yvonne在Dell离开后满脸疑惑地问Phillip:“你真的确认他有才华吗?”

Phillip如是说。

机缘巧合下,正是这幅画,帮Dell挣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4.

“你能从这上挣得只有这些,这不是你的生意,但这是你的本钱,你可以拿它去做你想做的事。”

在Phillip的生日会上,Phillip以恶作剧的形式将Dell的画以5万美金的高价卖给了对Dell有偏见的朋友。

拿到支票的Dell狂喜到失态,表示这买卖他要继续干,“我早就知道我有天赋!这就是我喜欢的事!我想做的事!我要放大的事!”

“NO!” 轮椅上的Phillip果断严肃地制止了Dell,并对他说了以上那些话。

清晰地认清事实,理智地判断投机行为的风险与成功概率——有些成功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产生的幸运,而有些幸运并不可复制,脚踏实地才是根本。

5.

“你没法对一个艺术品定价,你付钱,只是说明它对你有意义。”

或许不仅仅是艺术品,对待爱人、感情以及生活中的很多事,也都是如此吧?

我们无法用数字简单定义它们的价值,我们之所以愿意付诸于时间、精力、金钱,只是说明某些事物对我们的意义非同一般。

反之亦然。

6.

“有些人对我很好,但另一些人,在没看到我的钱的时候,只会无视我。”

“那咱俩一样,除了我没有钱。”

“别看不起我,我也没看不起你。”——第一次见面时,底层黑人Dell对富有却身患残障的Phillip如是说。

这是他们缘分的开始,也是他们此后能够产生友谊、维系友谊的关键之处。

“有案底的底层黑人”、“重度伤残的残障人士”是他们身上贴着的不同标签。

外界的歧视、偏见、同情、悲悯令他们愤恨、敏感、唯恐避之不及。

为什么那些自称可以“成为他的手和脚”、可以“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应征者都没有打动Phillip?

真正的善意绝不是居高临下,

平等相处,才是人性当中最高级的善良。

7.

“是人总会犯错。”

当发现Dell曾经偷过自己的东西后,面对Dell的解释与辩解,Phillip没有一句指责,他在长久的沉默后说出了这句话。

“书就是让人看的,是人总会犯错。”

——尽管那本书是他逝去妻子送给他的礼物,对Phillip来说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Phillip此时的沉默与大度令人动容。

随着这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对他来说,Dell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看护,而是他同样珍视的朋友了。

即使是睿智成功的Phillip,他自己又何尝没有犯过错呢?

曾经的一次鲁莽的误判甚至让他失去了余生的幸福、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是人总会犯错”——Phillip的这句话,既是在宽恕Dell,也是以过来人的角度提醒Dell要宽恕自己。

人物原型对比

8.

“伤残令你产生的痛苦会让你想要放弃生命吗?”

“不,但失去挚爱的痛苦会。”

因滑翔伞事故造成重度伤残的Phillip梦到最多的不是健康时的自己如何运筹帷幄,而是已逝妻子的音容笑貌——失去挚爱的痛苦甚至大于伤残带给他的折磨,令他痛不欲生。

但,和法国原版一样,美版中最令我感动的转折是Phillip在历经漫长的绝望与孤独后,又重新遇到了新的伴侣、新的爱情,开启了新的生活。

记得小时候看《泰坦尼克号》,最大的不解就是Rose和Jack那么相爱,Jack为了救Rose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可活下来的Rose却在以后的人生中有了新的爱情,后来,她和别人结了婚、生了孩子,看起来过得还挺不错……

“Jack为Rose牺牲了那么多,她怎么可能再爱上其他人呢?!”——这曾经令童年的我觉得非常不解且愤愤不平。 时至今日,再次回想,却觉得这是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最美好的结局。

没有什么比失去挚爱更令人痛苦,但在漫漫人生中,遇见真爱的机会或许并非只有一次。

享受爱情带给人生的希望与滋润和对逝去旧爱的怀念之间并不矛盾。

幕后花絮,顺便感慨下:妮可·基德曼像吃了防腐剂!

不过,与原版剧情所不同的是,美版中的Phillip最终并未和他的笔友走到一起。

即使Phillip贵为富豪,但仅仅通信了几个月,便可令对方毫无芥蒂地接受与重度伤残人士的爱情与责任也似乎过于传奇,很浪漫,但不现实。

而在美版中,第一次约会的笔友在与Phillip见面后,由起初的热情到不由自主产生的顾虑,到最后的坦言放弃在人性上来看显得尤为真实。

即使Phillip再富有、睿智、幽默,身为普通人,要接受他的爱情、接受未来要事无巨细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这份责任也是令人深感压力、望而却步的。

再次经受打击的Phillip随之深陷痛苦。

与其说是一段无果而终的感情带给他伤害,不如说是严酷的生活再次提醒了他:他人生所需面对的痛苦与绝望漫漫无期,他与幸福之间似乎永远“触不可及”。

最终,在Dell的帮助下,Phillip与他多年的管家Yvonne走到一起——一个足够了解他、懂得他、不会被他残障的表象吓走的女人。

在我看来,这是比原版更合情合理、更让人感动的结局。

多年以后,Phillip与Dell之间仍然持续着密切的友谊。

两个曾经帮助对方改变了彼此命运的男人,仍然惺惺相惜。

友情最好的样子,大概即是如此吧?

感谢你走进我的世界,陪我走出人生的僵局。

 短评

题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剧效果,毫无煽情。黑人朋友矮了点。

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7分。还好吧,街景和家庭风格也还原得比较欧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转变还是比较突兀的,家人匆忙几笔,也显得比较市侩。

10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让故事变得更符合好莱坞的俗套叙事,更多的俏皮话,更多刻意的冲突,没有原版里细腻的故事留白。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觉怎么拍都会显得照猫画虎。

15分钟前
  • 铁旦
  • 还行

凯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样神经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坏坏的,像是在装残疾

16分钟前
  • 熊仔面
  • 还行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

17分钟前
  • 溫開水
  • 还行

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人到底需要什么

20分钟前
  • 做大猫的女人
  • 力荐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样画葫芦,美式电影跟原版的细腻腔调感受是不一样,多出了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或者说陈词滥调。但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凯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场就有意思,整部电影让他带动起来。真不夸张的说,这黑哥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动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2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完全复制了法国原版,好莱坞最爱干的事罢了。纯当娱乐片来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银幕看克兰斯顿老爷子。

24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准备去看一下法版。明显感觉美版这个美术没骗人啊哈哈哈哈美国街头就是这个色调…看完心头一酸的原因是想起来去年我在溜冰场有个老人allen一直找我说话还给我打电话 我后来给他拒接了…也许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说话罢了

27分钟前
  • 加斯珀哥哥
  • 还行

翻拍的挺有美国味儿的,特别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于是乎,有个想法,有没有需要私人陪护的?我欣赏得来classical也爱听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钟爱班克斯这样的街头艺术,骑自行车能双手脱把,开车能放飞自我,什么米其林路边脏摊都吃得下。最关键,我不嫌弃帮别人插导尿管。反正就是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只要价格合理,包您满意~

3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很有趣的翻拍,双男主都有戏。有时候改变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欢的事,奇迹就会发生。

35分钟前
  • 悍客.罗
  • 推荐

法国原版的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很难对比美版与原版之间的差别,不过好莱坞的改编版本比原版还要长14分钟,故事却显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够流畅也不够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编,可夸赞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复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压抑又无法发泄的时刻代替他释放压力(砸东西)等。

3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人生的极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认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钱……

41分钟前
  • hexdiad
  • 力荐

总觉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结识了上层人物然后从小混混无业游民到白领的飞跃。说明接触的人很重要

43分钟前
  • 下雨天的小狗
  • 推荐

在故事情节上,美版与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剧情和人物表演上没有明显的孰好孰坏,尤其是白人富翁这个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个表演模式。但与原版有差距的一点是,美版的故事情节很满,这种“满”导致没有给观众留下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版的配乐实在太经典!

48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推荐

再次诠释了笔友(网友)见光死。7.7

5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原版过于深入人心,不过我同样喜欢这一版的演绎。

56分钟前
  • Abby
  • 推荐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动

57分钟前
  • __雲淡風輕.
  • 力荐

基本复制了原版,温馨而逗趣。剧情有点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哒----第一次在剧院看电影好激动~TIFF

1小时前
  • TT
  • 推荐

我怎么觉得还是imdb的评分中肯一点....原版剧情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最后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结局???

1小时前
  • madaoooo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