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

HD中字

主演:朱迪·戴维斯,维克多·班纳杰,佩吉·阿什克罗福特,詹姆斯·福克斯,亚历克·吉尼斯,奈杰尔·哈弗斯,迈克尔·卡尔佛,萨伊德·杰弗瑞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8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印度之行 剧照 NO.1印度之行 剧照 NO.2印度之行 剧照 NO.3印度之行 剧照 NO.4印度之行 剧照 NO.5印度之行 剧照 NO.6印度之行 剧照 NO.13印度之行 剧照 NO.14印度之行 剧照 NO.15印度之行 剧照 NO.16印度之行 剧照 NO.17印度之行 剧照 NO.18印度之行 剧照 NO.19印度之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印度之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英国女子艾德娜(Judy Davis 饰)与未来的婆婆摩尔夫人远赴印度,此行既为了探望艾德娜在印度做地方法官的未婚夫朗尼,亦可同时拓展视野。艾德娜的心思不在白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而是更渴望了解印度的异域风情,并因此与当地医生艾斯结识,艾斯对英国人充满纯洁的敬佩之情,虽然偶有失望,但他仍然为摩尔太太的优雅气质赞叹、时常帮助白人解围不惜让自己陷入尴尬。好心的艾斯为了满足艾德娜的愿望,担任向导带领艾德娜与摩尔太太参观郊外的马拉巴山洞,岂料两名女士在山洞中倍感不适,艾德娜更是浑身伤痕的跑出了山洞……此行引起轩然大波,英方认为艾斯对艾德娜欲行不轨,将其监禁。艾斯的命运,此刻掌握在了艾德娜的手中。  本片根据E.M. Forster小说改编,获1985年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奖等十余项专业褒奖。末路狂杀惊天激战杀手十三第二季看见第三季花之屋 第三季女警2019洋炮进村幸存者(2018)特搜9警视厅搜査一课特別搜査班印度警察部队第一季红杏老友记 第二季沙漠风暴 上窨井盖那时的我们2021来自阴阳界圣诞保卫战追杀胖老爹特警使命:狙击风暴奶酪陷阱2018玫瑰楼迷影我爱男闺蜜台版我遇见了魔鬼双全欲望迷宫惊奇的传闻星际之门:亚特兰蒂斯 第二季帕丁顿熊英语国王口信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计划新婚杀人魔尼罗河女儿1987纳瓦隆大炮虫暴危机魔偶奇谭5 邪神复苏诚聘保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2017关于哈利的那些事她和她的航天员第一季逐梦少年殷昱国做次有钱人

 长篇影评

 1 ) 尊严的修行

影片围绕慈祥的摩尔太太和未来媳妇来印度探望儿子展开,两位女士十分想融入当地生活,因而结识了印度人艾斯医生,并邀请艾斯医生为他们安排一场野外徒步之旅,当地的英国侨民通常远离当地印度人,而两位女士却很善良,愿意与当地人做朋友,可见殖民者高高在上,毫无平等和尊重。而被殖民,被奴役的人民,似乎都失去了认识自我的过程,毫无自由和独立地被殖民主义洗脑,其自身也就低人一等,行动上也就表露出谄媚和崇拜,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似乎活得没有勇气和底气,失去灵魂。当这一切被一场突如起来的,莫须有的罪名袭来,当殖民者高高在上控制着审判全程和结果时,被殖民者艾斯医生似乎被唤醒了灵魂深处的自我,好在指控人最终撤销了审判,艾斯得以自由,当影片中他重新换上了印度人的着装,画了印度人特有的眼妆,修剪了胡须,简直判若两人,他不再唯唯诺诺,他说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印度人。从在英国人面前毫无尊严到主动不与英国友人联系,艾斯医生实现了自我尊严的一场修行之旅。

 2 )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

上海电影译制厂1986年译制的旧片,【配音】群体有:刘广宁 伍经纬 戴学庐 苏秀 胡庆汉 童自荣 杨文元 王建新 翁振新 于鼎 严崇德 程玉珠 丁建华 周瀚,阵容强悍!
另外,基于拍摄时候为1984年,因此胶片反应的环境质量也是不错的,作为风光片,确实很耐看!

回到影片的故事本身,作为第三世界的观众,我们或许更可以理解一些印度人的种种表现,而英国人呢?
印度,这个古老的国家,在许多英国人眼里是个不解的谜,但在另一些英国人眼里,却认为它是一个混乱的国度。
本片说了个“性觉醒”的小说原旨,却差点因为这个青春期的真实萌发(就像少年的梦遗)演化为一场肤色不同导致的悲剧!

当然,因为本片是英国人拍摄的,故事也是英国人编的,且时间已经是还政久远的1984了,双方看待问题可以不像喜马拉雅顶的积雪那样终年不化了!

 3 ) FIFF17丨DAY5《印度之行》:在异国的人性冲突

第1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印度之行》,下面请看前线踏入陌生地域的女人们如何面对现实的评价了!

一一:

一抹流动的眼神。

Catcatcatyang:

后殖民时期人类如何重新交流。

Spy Liu:

影片很精巧,但是回味很少,片子也没必要弄这么长,可以精简些。

Donnie:

每次大卫·里恩拍这种白人来到第三世界的故事真的很难让人喜欢,广光是看着英国人在那里试图维持的高贵生活就浑身难受。我也不期待你认真讲殖民的系统问题 ,求求别搞什么主旋律了,也别用感情来替代结构性的问题……

松野空松:

异域风情对于外来文化就是神秘主义,可以说,女主来到印度之后将自己未知的情感发掘出来,包括自己并不爱未婚夫,以及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但是这些情感通过雕塑,山洞唤醒也会通过其回收,最终留下的仅仅是欲语还休。

盆满钵满赵+:

这种认真讲故事的感觉是挺好的,每次镜头切到景观总有一种质朴的美感。开始以为这是一部过于“旧时代好莱坞”的童话故事,反派、漠视者和被陷害的人都在固有的脸谱下进行着表演,临近结尾处医生的转变让我感到类似于《桂河大桥》结尾处带来的惊喜,有这样的转变人物弧光才完整吧。

旺仔小狗:

印度还是挺好玩的,高山绿地里挂火车永远看得人心动。/ 登高人惶惑的桥段,和《悬崖上的野餐》好像...... / 无论原书作者还是导演,都在印度生活后有了密集的体察,这的确消除了很多不可避免的自恋性。/ 除了好玩,印度文化也的确对欧美人有股想象性“他者”的震慑作用。毕竟各种小妞片女主在欧美都市待烦了就容易跑去印度冥修。

子夜无人:

两种意识形态甚至是两种种族文明之间的对立应该是很暧昧的语境,至少也应该是拍成《悬崖上的野餐》那种调性才对,做成这样就太过呆板,尤其是结尾部分又要把全部矛盾推向好莱坞电影当中最常见的舞台——法庭之上,简直老得嗑牙。女主角在山洞中感受到内心一直守护的秩序崩塌是最美妙的部分,就像印度人和英国人的殖民矛盾一样,彼此恪守分寸礼貌甚至是越了界的讨好谄媚,但只要刺本身没有拔除,该崩还是要崩,然而这两层关系的暗合只在影片直白展示的立意中完成,于影像本身毫无表现力。

苍山古井空对月:

看得出想表达英国殖民印度时期两国之人的某些冲突或是相异,整体拍得还是太过文明,涉及到的人物都是精英阶层,没有触及到本质的东西,冲突的核心被情欲所替代。不过还是有一定程度地批判西方人的猎奇心,就是我们所谓的“叶公好龙”。而印度人哪怕是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始终是融不进别人的群体,主角艾斯从一开始的西装到结尾回归印度服装,人物上还算完整。与印度人交好的菲汀,略微神神叨叨的印度教授,不同人群都安排一个,很工整,于是也使得整个故事意思不大。里恩的室外全景摄影还是很悦目的。

迷幻松饼: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讽刺的电影。除却一些歧视,反抗,平等的大道理,让我觉得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或者说电影改编自的小说,还是从一位白人殖民者的角度来塑造印度以及印度人民,来讽刺英国对被殖民者的歧视和反映印度民族主义的觉醒,至始至终掌握话语权的都是殖民者罢了。让我想起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的:在中国半殖民地时期有很多外国记者为了猎奇,故意来拍一些当时落后中国并不常见但是很符合东方和落后刻板印象的“纪实照片”。我想我国人民和印度人民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共鸣的。我还是想有机会听印度人民讲自己的故事。

欧.尹:

比预期要好看很多,却让我对“不喜欢大卫•里恩”这一点更加笃定,也许是我觉得他处理文本缀笔太多。旅行是天然的对不同群体冲突文化的隐喻,加之本片的时代背景,甚至不用了解剧情便已可知悉影片的落点。原本双方皆怀着消弭偏见的心态——女主对印度是猎奇而不乏尊重,男主对英国是友好却略显谄媚,但在特定环境下阶级冲突仍不可避免地爆发,或许内在的偏见或说对陌生事物的天然抵触终究难以消除,这一点任何时候看均有其价值,因此我也觉得本片最终的“大团圆”结局过于“主旋律”了。另外,我并不喜欢片中的印度哲/玄学大师,这个角色简直就是在为了玄学而玄学,最终供影评人过度解读的罢了。

DAY5的主竞赛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 ) 对人物,剧情的一些理解

片头Dr. Aziz 看着汽车驶过扬起的灰尘对其同伴说,这些文明人来到印度男的一年便会变样,女的也就半年,这时的他明明带着不满与蔑视,可是后来他对 Adela 和 Mrs. Moore 的态度却又万般谄媚,这种矛盾应该是被殖民者普遍拥有的,一方面对自己本土文化有着发自内心的推崇与保护欲,另一方面又有着对外来文明的仰视从来产生的自卑感,一方面渴望平等一方面又自视过低。影片中Dr.Aziz 最终换下西装革履穿上印度服装,完成了一种自我认定,回归本土的仪式,似乎也暗示了本土文化力量的强大,殖民文化纵然具有强烈的压迫感和表面上的优越感,但外来物始终无法在本土扎根,回归才是最终的道路。
Adela 和 Mrs. Moore 带着满心的欢喜和浓浓的好奇心来到印度,她们就像其他呆在本国的英国人一样根本不知殖民为何物。当她们真正来到这片异域的时候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透着股神秘的味道,她们急切地想要和当地人交流,参观当地文化,但是当Adela 独自骑车前往郊外寻找印度本土文化的时候,她看到了真真实实的印度文化,与她心里想的那些浪漫、神秘的景象不同,这些雕像透露着色情,野蛮的气息,在当地野生动物——猴子的凄厉叫声中,她仓皇逃走,我相信她被吓得不轻。而这种恐惧,对Sex,对印度这片异域的恐惧,我想也是后来她在山洞产生幻觉的重要原因之一。独自一人处在漆黑,空旷的山洞里,夏天的闷热,陌生的环境,洞穴里压抑的气氛肯定都让她深深的不安,使她想起了看到雕像后的那种恐惧感,对Sex对陌生环境的深深恐惧感,而这时Dr.Aziz的唤声(异域口音)又从四面八方传来,压迫她脆弱的神经,从而使她产生了幻觉。(我不认为Adela 对Dr.aziz产生了某种感情或者欲望,简而言之,幻觉源于她的恐惧,对性,对印度的恐惧,而Dr.aziz 那天刚好在场,他又是她唯一一个比较熟悉的印度人,所以对他产生某种幻觉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最神秘的一个人要数Professor Godbhole,他保有印度最原始的东西,生活习惯,衣着都很本土,在这场殖民闹剧中,他代表了印度本土的那一部分,他的神秘也是印度的神秘。

 5 ) 印度之旅

很好看的片子,引发了很多思考。夏日晚,散步前看完。

粘贴简介。该电影简介由豆瓣网专职人员撰写或者由电影官方提供,版权属于豆瓣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英国女子艾德娜(Judy Davis 饰)与未来的婆婆摩尔夫人远赴印度,此行既为了探望艾德娜在印度做地方法官的未婚夫朗尼,亦可同时拓展视野。艾德娜的心思不在白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而是更渴望了解印度的异域风情,并因此与当地医生艾斯结识,艾斯对英国人充满纯洁的敬佩之情,虽然偶有失望,但他仍然为摩尔太太的优雅气质赞叹、时常帮助白人解围不惜让自己陷入尴尬。好心的艾斯为了满足艾德娜的愿望,担任向导带领艾德娜与摩尔太太参观郊外的马拉巴山洞,岂料两名女士在山洞中倍感不适,艾德娜更是浑身伤痕的跑出了山洞……此行引起轩然大波,英方认为艾斯对艾德娜欲行不轨,将其监禁。艾斯的命运,此刻掌握在了艾德娜的手中。

 6 ) 印度之行

1912-13年间E.M.Forster在印度旅行,但不久一战爆发,他加入红十字会,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服务。他在那儿遇到希腊诗人C.P.Cavafy,出版了他的诗集《灯塔》(Pharos and Pharillon)。1921年Forster回到印度,作为私人秘书为德瓦斯的玛哈拉嘉(印度王公)工作。这片土地后来成为他的著作《印度之行》(A Passage to India)的背景地。这是Forster最后的作品——在余下的46年里他的精力奉献给了其他活动。《莫里斯》(Maurice)是在1970年他过世后出版的。《印度之行》后,创作小说不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在书中他写道:“生命的大部分时光如此枯燥乏味,不值一提,那些将它描绘得生动有趣的书本或是谈话都是不免夸大其辞的,出于这样一种愿望,即证明他们自身的存在。在劳作和社会义务的茧壳里,人类的灵魂泰半处于沉眠,只记录着苦与乐的区别,而远非我们假装的那样活跃。”

Forster过世后他的著作执行人拒绝了来自Joseph Losey、Waris Hussein,以及Ismail Merchant和James Ivory的邀约,最终把《印度之行》的电影改编版权交到了大卫里恩手里。Forster和T.E.Lawrence,就像命中注定,“共享”了电影的不讨喜和夸耀。众所周知,大卫里恩在他的《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将T.E.L刻画成了一个嗜好杀戮的人。同样的,《印度之行》的结尾也被改写了。人们指责他produced his own vision of India,not Forster's。据说,《印度之行》的最后两章,Forster撰写时受到了T.E.L的《智慧七柱》的影响。

T.E.L约从1924年早期与Forster开始通信,他们具体相识于何时何地不知。唯一明确的是,两个人相识并开始这段长达十数年的友谊的时候都已身为社会名人。《印度之行》写于1924年。T.E.L与Forster的信件往来中便不免不时谈起这部新小说。T.E.L对Forster怀有一种坦率而谦卑的崇拜,他把自己比作平原上的蚁丘,总是仰视着连绵的山脉渴望自己也能成为其中之一。他把自己比拟成跳蚤一样渺小的生物,把Forster比成狮子,说“如果跳蚤也能宣称与狮子拥有相似的感觉,那么允许我使你想想我在阿拉伯的工作经历(与放弃)是怎样重复了你的历史,关于无法以诚实的方式叙述的情形。你立足于广阔的思想层面,而我停留在混乱的行动层面……两者都迷失了。”(《智慧七柱》也不是完全写实的自传)他将阅读Forster的作品视为后者馈赠给他的“至善之物”(one supremely good thing),并经常性地将Forster的写作与自己的写作(SPW)相比,自然也是谦卑的。无疑,《印度之行》让T.E.L触发性地联想起他在阿拉伯的经历与情感,作为一个英国人,一个白人,在异域的反应。

If excellence of materials meant anything, my book would have been as good as yours: but it stinks of me: whereas yours is universal: the bitter terrible hopeless picture a cloud might have painted, of man in India. You surpass the Englishman and surpass the Indian, and are neither: and yet there is nothing inhuman (like Moby Dick) in your picture. One feels all the while the weight of the climate, the shape of the land, the immovable immensity of the crowd behind... all that is felt, with the ordinary fine human senses.
——T.E.L 24 July,1924 A letter to E.M.Forster里关于A Passage to India的段落

不想进行文本与电影的对比,这里暂只谈谈电影本身。

马拉巴山洞的隐喻:在混乱的孤独的背景下,逼仄压榨的空间反而成了情感的宣泄与突破口。《印度之行》里,大卫里恩除了拍出那些洞窟中怪异恐怖的回声现象,并没有对岩洞内部给予丝毫镜头(比如片头那些斑斓的壁画)。导致在葛丝小姐对阿齐兹医生提出指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困惑究竟她在洞窟中看到了什么使她产生幻觉。摩尔太太对回声产生排斥的心理效应,而葛丝小姐一开始并没有,她在山脚下的洞窟中尚显得镇定且兴味盎然。她的变化是从登上山顶开始的。疲惫中的她接受了阿齐兹的援手,当两人肌肤相触的一刻,葛丝的表情奇怪而迷茫。此时她突然问起阿齐兹的婚姻和他的妻子,询问他的婚姻中是否存在爱。这些不合时宜的探问隐晦地揭出了葛丝的心理状态:对爱的不确定、左右摇摆到她发现她其实并不爱朗尼——Nigel Havers扮演的殖民地地方法官。尔后当她进入山洞,划燃一根火柴后,整个故事最诡异的一段发生了。阿齐兹在洞口焦急地呼唤她。听到回声的葛丝像发疯一样冲下了山顶,仓皇而逃,不顾被仙人掌刺得鲜血淋漓。随即她便控告可怜的印度医生意图不轨。由此看来,不管洞窟中有什么,所有的祸事都是从这趟参观山洞之旅引发的。这趟旅行专为两位贵宾筹备,但首先是摩尔太太出了状况,留在了山脚下,然后是葛丝小姐大受刺激。马拉巴的幻觉究竟是单纯的文化器质上的水土不服的总爆发,还是有更深层的寓意呢?葛丝在丛林中见到的表现情欲交欢场面的神像群又起何作用?还有那群追赶葛丝的野猴?这一切都显示了印度这个神秘异域在外来的英国人眼中的怪异、不可理解与由此而引发出的恐惧、排斥感,同时还伴随着内在文化心理与习性遭受到的冲击?不断闪回的雕像神情与姿态竟使葛丝在马拉巴回声的恐惧中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幻觉:阿齐兹图谋强暴她。对于克制保守的英国人而言,这样的幻觉脱离了本性,显出异化特征。应该注意到,葛丝在前往马拉巴的旅程中是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下。异域的不适感加剧并最终激发了这种心理效应。葛丝发现自身在印度是孤独的,不只与印度人的交流存在各种困难,甚至与至亲之人也存在无法沟通的隔阂。她身处的整个土地对她而言怪异又充满无法接受的心理暗示。当她在法庭上宣布撤销对阿齐兹的控告后,她又被英侨会抛弃了,真正从心理上的孤独无依转化为现实中的孤独无依。

由此,葛丝的孤独感不单单是基于文化与种族差异——异域地缘性的隔阂造成的,更是一种来自人类命运深处、终极的孤独感。异域只是拉紧了这张弓的弓弦并促使它及时绷断。这种孤独感不会随着她离开印度而立即获得治愈。摩尔太太客死于返回英国的渡轮上正说明了这点。

阿齐兹是另一个比较引人深思的角色。在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他穿西服,说英语,力图和英国人来往,言谈举止谦卑恭谨,甚至可说小心谨慎,惟恐丁点令人不适,面上时刻挂着过分热情乃至有些谄媚显得尴尬的笑容,英国人的一点友好表示就往往令他受宠若惊。这个印度医生反映了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它的一部分人民对作为宗主方的英国人所怀有的心态,既戒备敌视,又不免对他们的精英文化生活深怀效慕之心。然而经过马拉巴事件后,阿齐兹的希望破灭,他脱下西服,换上了印度长袍。他深深认识到这种不平等交流的不可行,他最终不可能变成一个被英国人接纳的英化印度人。他只能做一个纯粹的印度人,而不能站立在两者之间。他一改往日温顺的面目,对前来劝说他的菲汀怒吼,指责他到底还是偏向本国人,但善良是普遍人性中的一部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对葛丝的追偿权。

扮黑脸的殖民地警察局长有两句经验名言,一句是,据我所知,但凡印度人和英国人过从过密,总会酿成浩劫。另一句是,根据经验,白人的外貌对有色人种总是存在吸引力。他从而推导出,阿齐兹必然会对葛丝产生邪念。为阿齐兹做辩护的英国人(?)、相貌古怪气质神秘的辩方律师皮笑肉不笑地接了一句,即使这个女人的外貌甚至逊色于男方?简直是绝妙刻薄地讽刺了警察局长论调的极其荒谬性。

马拉巴事件后,宗主国的代表——全体居印英国人近乎一边倒地都对阿齐兹摆出了敌视及审判面目,惟有两个英国人除外,摩尔太太和官立大学校长理查菲汀先生。摩尔太太不愿做控告阿齐兹的证人,被担任地方法官的儿子送返英国。菲汀则一如既往表现出热忱与对印度人的关注。他积极帮助阿齐兹,联系他的律师,对如何辩护作出建议,也担心印度人一方有过激反应而恶化事态。摩尔太太和菲汀先生都是真正善良的人,他们不驻足于种族与肤色带来的交流的困难,而在彼此那里保留了普遍的人性——跨越种族而依然存在的善意和真诚,还有爱。交流的不可能是相对的,种族之间人性的共通却是绝对的。

作为殖民地印度人的阿齐兹表现出了善意和宽容,作为宗主国英国人的摩尔太太和菲汀先生表现出了真诚与友爱,还有撤诉的葛丝小姐也表现出了勇于面对错误的勇敢,这些都是来自人性中的美好。片尾阿齐兹对菲汀和葛丝的谅解,说明种族隔阂是可以跨越的。交流是可行的,不仅不同民族间能够做到这一点,人这个种群内部个体相互之间也能够做到,只要保有这些来自天性中的善与爱。(非常主旋律)

再来说说哥博利,AG扮演的这位玄之又玄、妙不可言的印度教授哲学家,在整部电影中,他出现的场景并不多,但每一处都有深意。在菲汀家室外的水池畔,他对马拉巴山洞的介绍语焉不详,摸棱两可;在马拉巴之旅火车站,他故意拖延祈祷时间让菲汀迟到,从而导致阿齐兹孤身与两女士前往,间接促发了后来的祸事;在阿齐兹被拘留起诉后,他跑到菲汀家要忧心忡忡的菲汀给他在克什米尔的新学校取名字,引起菲汀的反感和质问;摩尔太太返英时搭乘去码头的火车,在站台上望见正在祈祷的哥博利,后来摩尔太太在船上心脏病发猝死;马拉巴案件后帮助菲汀向阿齐兹传递书信,并最终调解阿齐兹与菲汀关系的也是他。这个神秘的印度教授就像他所代表的印度哲学一样玄妙难解,充满宿命主义与宗教圆融的处世观。整部电影中,当所有人,不管英国人还是印度人都焦头烂额之际,只有他云淡风轻,如隔岸观火,不动声色,似乎早已窥透世事将以自然注定的方式解决。

T.E.L说Forster超越了英国人也超越了印度人,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他是不是认为他自己没能做到这一点呢?

(09.11.17)

 短评

大卫里恩生前最后一部作品。中间一段有些暧昧不清,但整体把控很好。其实E.M. Forster写的几本书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看无一不是肥皂剧最爱,但其间那种强烈的时代感和人文气息还是让人欲罢不能。

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英国人怀着无限的眷恋体面的离开了,一个民族主义的印度(医生?)虽然独立但还是捐弃前嫌加入了英联邦。亚力克·吉尼斯再次让我没认出来

6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男主一开始是英国人的极端舔狗,受到冤枉后民族意识觉醒,开始讨厌英国人,连昔日好友也避而不见,几年后故人来访,时过境迁,男主终于大彻大悟,回归理性,摆脱了盲目的媚外思想和民族偏见,有了自己的主见,也让他能够理解当年英国小姐在民族偏见下的艰难处境与改正错误的勇气。当人性受到强烈的文化差异,民族偏见,社会环境的考验后,还能不能坚持一份理性的思考和一份冲破各种外界枷锁的勇气?大卫利恩的宏大画面下总是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这使他的电影能够超越时空,经久不衰,当得起艺术二字。

7分钟前
  • 被杜撰的雨
  • 推荐

N年前观此片时,仅记得一女子修长的脖颈,面上的悲戚混杂着决裂望着上方,似在听从某种召唤。她是被幻觉强奸的;而幻觉来自于内心。

8分钟前
  • Juneau
  • 力荐

约翰布尔曼与大卫里恩交往甚密。他回忆说有一次里恩告诉他,“我这一生的悲剧就是总与想要我的女人在一起,而从没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女人。”里恩总共有过六位妻子。额度追平亨利八世。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97990700/

9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大概人始终无法面对自己的孤独,就像长于文明,却向往神秘,而涉足“荒野”被感到敬畏的同时又会感到陌生与无助,最终无所遁形的退回文明,自然会迫于屈服中寻求依靠,从而获得短暂的平静与安慰;导演画面语言的衔接真是出神入化真可谓“晚节渐于诗律细”功力随随便便就化境了,值得回味,佳作

14分钟前
  • 一脸横肉张小晒
  • 力荐

原本只是普通人的普通旅行,一些杂乱的个人情感与人际关系琐事,却偏偏被纳入了「殖民体系」中的意识形态冲突中而身不由己,当然最后大卫李恩还是显露出老牌殖民主义者的「文化自信」中,而影片中限于时代的对印度人「反殖民」的表现依旧是充满愚昧和荒谬的,群体象征刻板而无序,唯有个体可以在时过境迁后恢复理智讨论与调和,也是一种旧时绅士观。

1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1. 真是没有想到,到后面一个小时,片子就越来越深刻了,了不起的导演。普通的故事能弄成这样的巨作,功力太深了。

2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应该是个人最爱的一部大卫里恩作品了。因为有了这样一个简单粗暴却表现精致的文化冲突故事(在那个年代当然称不上俗套),就把非常容易走向乏味的旅行片变得精彩起来。而被现在回首可以认为”怀旧“的色调,感觉直接被詹姆斯伊沃里继承到随后的作品,并拉开了1980年代帝国往事的哀怨色彩。

22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大概符合老派英国太平绅士的胃口。

27分钟前
  • 蓝sir
  • 较差

9分作品,又是一部让人看得很舒服的电影。本片的前一个多小时让我误以为本片是一部印度旅游观光片,但影片最后一小时剧情突变,所有的铺垫都转化为了戏剧冲突,充满张力。结局也结的很不错。整个故事配合导演的镜头让本片的观影体验非常良好,大卫里恩总能将自己的电影包装的像个艺术品但又不缺乏戏剧性,非常厉害的导演。只是前半部分还是有点点长了,稍微缩减一下可能会更好。本片的群戏也是非常精彩,最出彩的当属佩吉奶奶的表演,虽然出场不多但将这个善良的角色演的非常到位。其次就是朱迪戴维斯的表演,前半段虽然发挥不是特别大,还有点被抢戏,但后半段法庭戏份的发挥确实值得一个提名。印度人的扮演者表现也十分不错,就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表情也太丰富了,显得很不自然。非汀的扮演者正脸总让我想到纳达尔老了以后的样子所以很出戏😂

31分钟前
  • 罚款时间y
  • 力荐

无原著在前,只能评价大卫里恩的电影。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印度的历史长河中,两种文化在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中体现了小到个人大到种族冲突和矛盾,但我仍可以看到的它普世的价值,比如你如何坚守内心的行为标准,即使没有神在看,没有绝处逢生的反省,没有法官的拷问,这也是这部电影影响至今的魅力。

33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力荐

观感超越了所谓的文化和宗教的差异,体验到了个体之间的信任和勇气,人人平等的价值。首次去到印度的英国白左贵族女人,看不惯英殖民者对印度人的歧视和粗暴,在同样看不惯此类行为的同胞帮助下,结识友善自卑的印度医生,因为一场误会,友善和信任受到考验。壮美的风景内,人与人之间没有尊卑的情感,格外引人注目,包含了对自我和归属的认知。

34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身處印度令人面對真我」大衛·裏恩爵士將一個一無所有的山洞以宏大敍事扎扎實實地鋪陳出又一個毫不流俗的英國人在異域的故事 且影片多次運用「阿拉伯的勞倫斯」所賴以成名的鏡頭剪切 轉切大象洗澡水那一刹那真是妙不可言啊!!!

37分钟前
  • 暴力卡車
  • 力荐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给人以震撼的电影。我爱E. M. Foster的小说。 我爱Judy Davis!

39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在David Lean最后这部影片里,看到了一个大师对种族的巨大关怀和对人性的拷问

42分钟前
  • 蘭女
  • 力荐

神秘现象制造诡异而暧昧的氛围,和福斯特的文字很一致,也延续了大卫·里恩一贯的影像基调;若干个人物、一个事件串起两个民族的碰撞,门不当户不对的宗教和文化,满怀虚假的交好,最终仍要揭开温情面纱;至于解释山洞之谜,我倒觉得庭戏结束时女主茫然看着屋顶上方的片刻失神,最能阐述其变化。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山洞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阿齐兹无法辩白,葛丝小姐说不清楚,向导不知所云。没有人知道真相,甚至,可能E·M·福斯特和大卫·里恩也不知道——因此,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真相。摩尔太太和菲汀先生坚持以人品推断事件,其他英国人坚持以偏见判断事件,印度群众以愤怒诠释事件,印度教授哥博利则置身事外,隔岸观火——他才是洞悉一切的智者?鳏夫阿齐兹紧紧拉住葛丝小姐的手,那一刻,是他们的“肌肤之亲”,也是葛丝小姐重新审视她和朗尼之间的关系的时刻。这是影片中最暧昧的段落,眼神、光线甚至他们脸颊的汗,都散发出暧昧的光与气味。接下来的洞穴之中,是眩晕?是幻觉?还是欲说还休?而葛丝小姐的受伤与情绪失控,更加神秘。真相在洞穴中已经被吞噬,人性同样在黑洞中迷失,难以捉摸。

48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人性之光电影。Mrs Moore仁慈智慧风趣有原则,简直宝藏老太太啊。她儿子真是完全不随她啊。Adela有个性有想法,关键是勇气啊,是连教授都佩服的勇气,这也是为啥老太太特喜欢她。Fielding教授,智慧平和公正,急公近义,坚持原则。Godbole神神叨叨,就是变化无常神秘莫测的命运啊。Aziz医生热情莽撞,善良,小心翼翼,愤怒,犯错,诚心诚意,认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

52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提琴是好东西,特别适合异域风情的电影配乐先是传票特写,再是人物中景,在是人物特写。挂画勾勒出对印度的想象。朱迪戴维斯可真好看,是那种异于西方的好看之前在说恒河上的浮尸,音乐响起,前个镜头所有人肃穆,后个镜头河水在月光下泛起涟漪。镜头本身的冲突,反差蒙太奇,形成召唤错位感与联想,完成召唤结构。47分钟后,第一矛盾冲突告一段落,主题配乐再次响起猴子的那个镜头段落很有趣,人与猴子始终也未在同一个镜头中影片的节奏实在太慢了,今天应该不会再有人能花这样的代价去拍电影了,于是今天也不会有大卫.里恩了有机会看完吧

54分钟前
  • 公园最冷的一天
  • 推荐